《认识千米》

2024-06-17

《认识千米》(精选15篇)

1.《认识千米》 篇一

《千米的认识》说课

一、说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谈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我们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里的素材,如我们学校125米一圈的跑道、50米长的教学楼走廊,学生们放学回家三条不同路上的1千米路程等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建立1千米的概念,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对长度单位也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整节课充满生命的活力。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课件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课件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

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认识千米》 篇二

课始, 教师出示小红写的一则数学日记:

今天下午放学后, 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长24分米, 宽8厘米, 高2毫米的文具盒。背着5千克重的书包, 骑着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回到家, 我骑车一共行了3米的路程, 真是累死我了。

读完这则“数学日记”, 孩子们都笑了。

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哪有24分米长的文具盒, 3米路程还骑自行车吗?小红把长度单位用错了。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过去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师: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各有多长, 我们一起来比画一下好吗?

(学生用肢体分别比画其长度。)

师:现在, 请你们当小老师帮小红修改一下这则数学日记, 好吗?

生1:小红说她买的文具盒有24分米长, 也就是有2米多长, 太离谱了!文具盒高2毫米, 也就是说只有2枚硬币这么厚, 也不可能。我认为文具盒的长应该是24厘米, 高2厘米。 (学生边说边比画。)

生2:文具盒的长还可以改为2分米4厘米。

生3:骑自行车一共才行了3米的路程, 不可能, 一辆自行车都有1米多长。应该把3米改成3000米。

生4:我认为小红骑车行的路程应该是3千米。如果用3000米表示, 数太大了, 容易写错, 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掌声响起, 老师和同学们都向这位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修改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米”长的长度单位———千米。当我们要计量比较长的距离时, 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3.八千米女飞人 篇三

2009年伊始,西班牙的Edurne Pasaban奥地利的Gerlinde Kaltenbrunner和意大利的Nives Meroi分别以登项11座8000米高峰的纪录占据着女性14座的第一阵营,但随后两名韩国女性的加入打乱了这局面,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20年以前,吴恩善这个名字在攀登界里还鲜有人知,但在半年内连登四座极峰并宣布自己要成为首位登顶14座8000米高峰的女登山家后,一夜之间这位韩国女性名声大作,像韩流’一般席卷了登山界。

吴恩善是家里的长女,为了登山兼职工作同时开了家面条店来赚钱,并至今未婚。如果我辞掉工作专职登山的话,我想我不会坚持很久。在我看来实现一个人梦想重要的就是要保持独立——不仅是财政的,更包括精神上的。2009年秋季第一次冲顶安纳普尔娜峰失败后,吴恩善在写给众多崇拜她的韩国女性的一封公开信中说道。

1997年,吴恩善和严洪吉,朴勇熙一起登顶个人生涯中的第一座迦舒布鲁姆II峰;随后她的登山事业进展并不顺利,2004年登顶第二座珠峰,2006年秋季登顶希夏邦马峰:随后吴恩善的攀登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完成了卓奥友峰和乔戈里,2008年更是神勇地登顶马卡鲁峰洛子峰布洛阿特峰和马纳斯鲁峰2009年再次接连攻下干城章迦峰,道拉吉里峰南迦帕尔巴特峰和迦舒布鲁姆I峰,只可惜秋季冲顶安纳普尔娜峰未能成功,否则她将在2009年成为全球首位登顶14座的女性。吴恩善创造了太多的纪录,无论是与男性还是女性相比,登山速度堪称为“登山界的博尔特。

逝者高美顺

41岁的高美顺是韩国的攀登明星,前亚洲极限锦标赛冠军,女性14座8000米山峰征程上杀出的黑马。然而这位离自己目标越来越近的女登山家却在2009年7月11日登顶南迦帕尔巴特峰后下撤途中不幸遇难。

在高美顺11座高峰攀登过程中,除了卓奥友峰外,大部分攀登都是有大型团队支持,携带氧气并由金在洙领队,两人曾在2008年K2山难中携手生还。高美顺曾表示希望在2011年登顶全部14座8000米高峰不久后她却加快了这一梦想实现的步伐这也间接导致了日后悲剧的发生。在2009年春季连攀马卡鲁峰-干城章迦峰·道拉吉里峰后,她又开始向她的夏季三峰开始进军,包括迦舒布鲁姆双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并希望秋季能登顶安纳普尔娜峰,成为首位登顶全部14座极峰的女性。

此外在2008-2009年度攀登季节,高美顺登项七座8000米高峰(洛子峰,K2、马纳斯鲁峰,马卡鲁峰干城章迦峰,道拉吉里峰和南迦帕尔巴特峰)。然而,也正是如此的攀登速度方导致她在南迦帕尔巴特峰下撤途中由于一段缺失的路绳发生滑坠死亡的悲剧。

高美顺出事后,韩国当地的一些登山者指责由于媒体炒作,赞助商压力及社会上对“第一”的追祟加剧了吴恩善和高美顺之间的速度之争,开始过度冒险攀登。然而高美顺的哥哥回应说他妹妹和吴恩善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彼此之间也从没有竞争。至于赞助商,他说我妹妹没有足够的钱去登山,所以他们资助她完成。

吴恩善前往安纳普尔娜峰攀登前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攀登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她说:我们第三次攀登洛阿特峰时天气状况很差,很难找到登顶时机。这些还好忍受,但对我来讲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高美顺在南迦帕尔巴特峰遇难。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用了好长时间我的心绪才平复下来。

纷争尚未结束

尽管2009年秋季的安纳普尔娜峰挑战失败但似乎已无人对吴恩善将成为首位登顶全部14座8000米山峰的女性这件事再在怀疑。时间和她的经验足够帮她克服攀登中的危险——也许我害怕,但只是在脑海里,即使这样当每次新的探险开始时,我都禁不住我是否能登顶。攀登时也一直感觉死神就在身边,直到每次安全下撤回来才会舒一口气,她说道。

几年前,吴恩善可谓默默无闻,登顶数目也远远落后于三位西方女登山家,但仅仅两年时间韩国女子的出现打乱了女子14座的排位吴恩善将成为女性14座大满贯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这场无形的赛跑还在继续,吴恩善和高美顺过去年来确实取得了其他登山者难以想像的成绩。高美顺的猝然离世也恰恰说明了这场赛跑的残酷危险。

就像著名的田径运动员罗杰,班尼斯特(世界上首位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人)曾说过:

4.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篇四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蓉湖大桥、易初爱莲、红绿灯十字路口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易初爱莲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易初爱莲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红绿灯十字路口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5.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

本节课认识的“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较为陌生,它不像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1千米有多长,用言语无法表述,因此让学生体验是最好的办法。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4圈(一圈3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帮助学生较好的在课堂体验中建立起千米的概念。同时,给学生一个学习的 参照物,增强对1千米的感性认识。

告诉学生昨天我们沿着操场跑道走了四圈,跑道一圈是300米,算一算你一共跑了多少米?学生列式计算。告诉学生就是1千米多一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初步体验到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跑道一圈是200米、400米,那么分别要走多少圈才是1千米。再让学生回忆昨天出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几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

6.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六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习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习。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测量”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7.千米深井及主要硐室支护研究 篇七

梁宝寺二号井由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投资兴建,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 Mt/a, 采用立井开拓, 工业场地内布置有主、副、风3个立井井筒。主采煤层为3煤, 煤层顶底板为泥岩和粉砂岩, 个别点为细砂岩。梁宝寺二号井为超千米深井, 开采到-1 020 m水平, 埋藏深, 矿井压力大, 矿压显现强烈。在矿井建设过程中, 通过不断探索研究, 逐步克服深井巷道支护难题, 现已初步形成一整套深井巷道支护体系。

2 梁宝寺二号井新支护设计

针对矿井地压大、围岩差等地质条件造成的破坏, 优化改善支护工艺, 提高支护强度, 减少失修。通过分析主、副井马头门和风井马头门破裂原因, 主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优化。

2.1 井筒深部支护设计

(1) 深部井筒。在井筒深部岩石段, 一次支护采用锚网索喷支护,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1], 锚杆间排距1 000 mm×1 000 mm, 锚索间排距2 000 mm×2 000 mm, 二次支护采用双排钢筋钢纤维混凝土CF50支护。在井筒掘砌穿煤层段, 一次支护为锚索梁支护, 梁采用20#槽钢, 长度3 000 mm, 每架梁3条锚索, 锚索间排距1 200 mm×1 200 mm, 梁后部铺网;二次支护为双排钢筋钢纤维混凝土CF50支护。

(2) 井筒加强段。井筒加强段, 一次支护锚网索喷支护,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1], 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 锚索间排距1 600 mm×1 600 mm;二次支护36U型钢+锚索支护, U型钢棚距1 000 mm, 锚索间排距3 200 mm×1 000 mm, 锚索锚在U型钢上部, 三次支护为双排筋钢筋钢纤维CF50混凝土支护。

2.2 主要硐室支护设计

井下主要硐室一次支护采用锚网索喷, 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C20[1]。锚杆间排距800 mm×800 mm, 锚索间排距为1 600 mm×1 600 mm, 副井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断面大、硐室施工复杂。为避免关键硐室变形后的修复问题, 一次支护在软岩支护方面还采用了注浆锚杆。注浆锚杆间排距为2 000 mm×2 000 mm;二次支护为U型钢棚 (一次支护与二次支护预留50 mm变形量) ;三次支护为双排钢筋钢纤维混凝土CF50。

井筒水平以下仰井部分加强段一次支护为锚网支护, 锚杆间排距为1 000 mm×1 000 mm, 二次支护为双排钢筋钢纤维混凝土CF50支护。主要巷道硐室增加底部锚索、锚杆。锚索采用了300 mm×300 mm的大托盘, 增加支护面积。同时还采用了带应力显示让压管的φ22×2 800 mm、材质为Q600高强预应力锚杆等新型支护材料来加强支护。

3 梁宝寺二号井深部井筒与主要硐室支护经验:“三高两让”

通过对矿井深部井筒和主要硐室支护出现的问题及施工中的解决方法研究, 总结出了“三高两让”支护经验。 (1) “第一高”:即第一次支护强度高。在一次支护上, 梁宝寺二号井普遍采用锚网索喷联合支护, 力求通过采用高强度锚杆和锚索形成的次压缩拱和主压缩拱来加强支护;对于局部软岩还采取了锚注方式, 即对软岩改造后再进行锚网索喷联合支护。 (2) “第二高”:即二次支护强度高。在主要硐室二次支护上, 梁宝寺二号井采用了36U型钢进行加强支护。将U型钢原卡缆伸缩性连接创造性地变为刚性连接, 提高了36U型钢的支护质量。原来U型钢设计为卡缆伸缩性连接, 在36U型钢整体受井筒施加的力时, 混凝土首先变形, 接着是U型钢可缩性变形, 然后是U型钢刚性变形。这样, 36CU型钢的整体性被破坏, 抗压能力被无形中降低。36U型钢采用刚性连接后, 由于混凝土也为刚性, 整体受力时, 36CU型钢会整体产生反作用力, 这样, 其支护强度被最大限度体现出来。 (3) “第三高”:即第三次支护强度高。考虑到梁宝寺二号井地压大, 在深部井筒和主要硐室采用了近30 a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强度复合材料, 钢纤维混凝土CF50。钢纤维混凝土是在水泥基混凝土中掺入乱向均匀分布的钢纤维形成的复合材料,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 不仅能改善抗拉、抗剪、抗弯、抗磨和抗裂性能, 而且能大大增强混凝土的断裂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显著提高结构的疲劳性能及其耐久性, 加上它施工简便, 且材料性价比好, 迅速在工程中被广泛应用。 (4) “第一让”:即在进行深部井筒和主要硐室施工时, 第一次锚网索喷支护之后, 根据现场实际观测数据让出时间差, 再进行第二次支护。 (5) “第二让”:即主要硐室在第二次支护之后根据现场实际观测数据, 让出时间差, 之后再进行第三次支护。

设计选择了相对深部井筒较好观测的副井西马头门和主井的东马头门, 进行了相关的监测工作。采用常规的“围岩收敛变形监测”方法对围岩的收敛进行定期测量。它是指在开挖岩体后立即在巷道的两帮和顶板埋设的一些锚固桩测点, 然后用监测仪器测出两点间距离的变化, 从而计算出巷道表面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 采用全断面为3点式的监测方式, 如图1所示。

根据现场情况, 总共进行了16组测点 (编号分别为A、B、C、D、E、F等) 的监测。每次数据的采集是要对每个断面的2点之间进行3次测量, 并求其平均值得到最终的监测数据。测点B各监测断面收敛变形情况如图2所示, 测点B各监测断面收敛速率关系如图3所示。

根据“围岩收敛变形监测”结果的数据整理分析可以得出, 在第10~15 d之间, 监测到位移量有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这个时期, 位移基本上不再变化或者变化很小。由图2、3可以看出, 越往后位移变化量越小直至趋于稳定, 但是由于工期的限制, 选取了在第一次支护过后15 d进行二次支护。由图2、3中的观测数据还可以看出, 两帮位移在第42 d左右发生了第二次来压, 第80 d之后才趋于稳定;而顶板的第二次稍大的周期来压也在第42 d即显示趋于平缓, 于是在第一次支护后的第42 d, 也就是在第二次支护后的第27 d进行了第三次支护。根据实际观测, 找出了第一、二、三次支护的时间差, 比较精确地确定了支护时间, 保证了支护强度。

4 结论

超千米深井梁宝寺二号井建井过程中, 井下巷道及硐室设计采用联合支护, 即主要采取锚网喷支护、U型钢棚支护、双排钢筋钢纤维混凝土CF50等3种支护方式。利用这3种支护方式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和塑性区的扩展, 合理地控制围岩的变形。此项支护设计在千米深井梁宝寺二号井的建井过程中得到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保证了矿井的施工进度, 为以后千米深井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摘要:梁宝寺二号井为千米深井, 煤层赋存深、地压大, 所处围岩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等软岩居多, 岩石抗压强度稳定性差。根据深部井筒、主要硐室周围软岩特性、围岩蠕动、压力变化等因素, 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支护方式, 解决千米深井深部井筒和主要硐室支护问题。

关键词:千米深井,主要硐室,支护方式

参考文献

8.“天使瀑布”千米魔鬼落差 篇八

它的原型就是位于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安赫尔瀑布。一道高近千米的洪流如银链如飞虹,在高山峭壁之间凌空直泻,通体仿佛笼着一层轻纱,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看到一道美丽的彩虹悬挂在柔美的水雾上。

但是这个地区的热带雨林非常茂密,不可能步行抵达瀑布的底部。雨季时,河流因多雨而变深,人们可以乘船进入。在一年的其他时间里,只能从空中观赏瀑布。

安赫尔瀑布——西班牙语为Salto Angel,亦称丘伦梅鲁瀑布。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州圭亚那高原卡罗尼河支流丘伦河上的瀑布。安赫尔瀑布落差979米,为世界最高瀑布,底宽150米。瀑布为密林遮掩,宜从空中赏看,它是世界十二大瀑布之一。

当地的印第安人将它取名为“出龙”。位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州的圭亚那高原,卡罗尼河支流丘伦河上。藏身于的委内瑞拉与圭亚那的高原密林深处。安赫尔瀑布是一个多级瀑布。第一级由山顶直泻至一结晶岩平台,落差807米;接着又下跌172米,直至丘伦河谷地。近看瀑布势如奋奔闪电的飞虹,远眺其柔美又如月笼轻纱。

每当晨昏之际,云雾弥漫崖顶,只见瀑布从悬崖上飞泻直下,宛如一条英姿勃勃的银龙从天而降,发出隆隆的雷鸣声。飞流落下,溅得满山谷珠飞玉散,如果在阳光的照射下,便有一条美丽的彩虹悬挂在柔媚的水雾上,像是有谁撒出彩带,在引逗这奇腾咆哮的蛟龙似的,再加上瀑布两旁藤缠葛绕的参天古木和嶙峋山石,使其更显得磅礴壮观……

丘伦河水从平顶高原奥扬特普伊山的陡壁直泻而下,几乎未触及陡崖,落差达979.6米,大约是尼亚加拉瀑布高度的18倍。瀑布分为两级,先泻下807米,落在一个岩架上,然后再跌落172米,落在山脚下一个宽152米的大水池内。

柯南道尔有本小说叫《失落的世界》,描述了一位脾气火爆的教授,率领探险队深入一个平顶山区,意外发现了一个进化程度停留在亿万年前的世界。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史前恐龙、凶狠的人猿,最后还带了一只翼手龙回到伦敦。

这个神秘的世界并非出自小说家的凭空想象,柯南道尔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委内瑞拉东南部的高原。在那里,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中,耸立着一些被当地帕蒙人称为“特普伊”的平顶山,山下生气盎然,猴子的吱吱叫声和金刚鹦鹉的鸣声此起彼落,山顶上则是一片热带稀树草原的景象,四周覆盖着棉花糖般的云,边缘攀爬着前所未见的热带植物,上百个瀑布把山体切割成一个个小块,远看恍如浩瀚碧海上散布着一个个小岛。在这云蒸雾罩地深处,就藏着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安赫尔瀑布。

在安赫尔瀑布下游,有个地方叫做“卡奈马”。这里也是瀑布众多,景色迷人。委内瑞拉政府在这里开辟了旅游区,修建了一条能起落喷气客机的跑道。首都加拉加斯附近的迈克蒂亚国际机场,每天有两次班机飞往这个瀑布区。

在“卡奈马”欣赏了“斧头瀑布”等风景点之后,可以乘游艇逆卡拉奥河而上,去参观“安赫尔瀑布”。沿途可观看河两岸遮天蔽日的原始古森林,欣赏那一幅幅水帘般倾泻而下的银瀑。还可以到丛林中去做远足旅行,访问印第安村落,了解印第安人捕鱼狩猎的原始生活。

卡奈马国家公园式委内瑞拉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圭亚那高原卡劳河与卡罗尼河汇合处的上游。那里河流交错,飞瀑争喧,高山壁立,并有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和开阔的草地,除有世界上著名的安赫尔瀑布外,还有众多的瀑布群,被誉为“瀑布之乡”。

这里共有三个主要的地质岩层。最古老的岩层形成于36亿~12亿年前,是地下的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岩基。16亿至10亿年前,其上部形成了一个沉积盖,最早形成的岩层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地表下面;第二层是形成卡奈马国家公园内奇特地形特征的基础,由石英岩和沙岩层构成。这些岩层的形成是靠几百万年来周围陆地的侵蚀过程而形成的沙岩山丘。桌山顶部平坦,边缘如悬崖般险峻。桌山下面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

岩层日久天长不断受到阳光和雨水的侵蚀,形成了著名的桌山。远远望去,它矗立在浓密平坦、一望无际的热带雨林中,十分壮观。桌山之间是宽阔的谷地,谷地十分平坦,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河水从桌山上流下,形成了众多的瀑布。青蛙瀑布、小蛙瀑布、宽瀑等都是著名的景点,最有名的当然是安赫尔瀑布。

在委内瑞拉、巴西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有一个最大的平顶山群,称为罗赖马山,高2810米,罗赖马山的西南岩壁约长6.2千米,止于托瓦兴尖峰。它从平原上隆起,像一艘大船的船首。“罗赖马” 是当地人称呼它的名字,意为“河流的母亲”。

安赫尔瀑布深藏在委内瑞拉的高山密林之中。它的水量虽然不是很大,落差却有979米,气势雄伟、景色壮观,果真应了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20世纪中叶,安赫尔瀑布还鲜为人知。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飞行员安赫尔随一名淘金老人在南美淘金。每次,在老人的悉心指引下,两人总是满载而归。但老人从不让安赫尔与自己一同行至那条被他称为遍布黄金的河流。而是让安赫尔远远地在飞机上等他。后来,老人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要安赫尔替他掌管这条“金河”希望它能给他带来幸福。

可是安赫尔从老人模糊不清的话语中,怎么也弄不明白到达这条河流的路径。不久,老人就辞世了,安赫尔架着飞机,开始在茂密的树林上空搜寻那条神奇的河流。安赫尔至死都没能找到这条河流,但他却在1937年发现了世界落差最大的安赫尔瀑布。瀑布位于高山峭壁之间,凌空飞垂,珠飞玉溅,云雾蒸腾,山谷轰鸣。衬以两旁参天古树,嶙峋怪石,壮丽之外又添几分肃穆之美。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人们就把这个瀑布命名为安赫尔瀑布。

今天,安赫尔瀑布早已驰名世界。然而,能够有机会亲眼目睹其“芳姿”的人还是为数寥寥。层层茂密的原始森林遮蔽了游人的视线,只有租乘飞机,才可能从弦窗上极为难得地一识“庐山真面目”。

9.《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九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10.《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篇十

构建有效的数学学习课堂

-----《千米的认识》教学比较

上虞市丰惠镇夹塘小学 陈钱勇

一、问题的由来

2004年4月,笔者所在的学区举行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结束后,参加评比的同事向笔者谈起在参加活动的老师中,有两位老师在上《千米的认识》一课时,都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操场上跑1千米的活动,当时只是觉得这样的教学,好象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的理念,又觉得有点过犹不及,但并未进一步去思考,很快淡忘了。其后不久,一篇载于《人民教育》2004年第6期上题为《在跑道上建立“千米”的长度观念——〈千米的认识〉课堂实录》(张楼军、徐成方著)进入了我的视野,文中所介绍的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做法,竟与前面两位老师如出一辙,这引起了笔者对数学学习有效性地思考。

二、案例过程描述

1、[张楼军老师《千米的认识》片断]1

上课伊始,师生问好后,我要求学生到操场上去整队,学生们显然很惊奇,但还是到操场上去排队了。操场上,学生们整好了队伍,等待着我布置任务。

我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关于‘千米’的哪些知识?”学生们纷纷回答:1千米是很长的;1千米是1000个1米;3千米是3000个1米;在长度单位中,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千米就是公里。显然,同学们对于千米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使得我很高兴。

在肯定了学生们的回答后,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他们意料不到的任务:“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亲身实践一下吧,下面让我们一起在跑道上跑1千米,怎么样?”学生们果然很吃惊,于是,在我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沿着跑道跑了起来。大约10分钟,学生终于跑完了,大家一个个气喘吁吁地围坐在我身边。

“现在你们有什么感受?”我让他们谈谈跑完后的感受。“太累了”、“我的心脏都快出来了”„„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刚才我们在跑道上跑了5圈,跑道每圈200米,我们一共跑了多少米?”我问。“1000米”,学生们齐刷刷地回答。“对,我们跑了1000米,1000米也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就是1千米”,我顺势拿出了写有“1千米=1000米”的纸条展示给学生们看。学生看了后纷纷叫嚷:“1000米这么长;要是几千米,我们还不累死;跑了这么长才1千米,真累„„”等学生稍稍安静后,我又问学生:我们一起跑到市区怎么样。学生们纷纷反对:太远了,跑不到。我故意说:“学校到市区才8个1千米,怎么会跑不到。”学生们反驳道:“虽然只是8个1千米,但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8千米是很长的,我们跑不了。”我十分高兴,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确实,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它一般用在什么地方呢?”

„„

看到这儿,我不禁掩卷沉思: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2。但是是否就一定要像张老师一样让学生亲身跑1千米呢?是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某种活动,获得某种体验,才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呢?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上充分进行数学思维,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就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至在上虞市名师亲历新课标送教下乡至笔者所在中心校时,王华祥老师组织的《千米的认识》给了我一个惊喜,让我对如何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

2、[王华祥老师《千米的认识》片断]3

课开始后,王老师提出要与学生交朋友。学生十分高兴,踊跃地举起了小手。王老师选择其中一位男生上讲台,两人并肩站在一起,让学生们观察:从数学角度出发,师生两人有什么差异?学生们回答有“教师高、学生矮”、“老师重、学生轻”等等。王老师请男生回座,并提问:“要知道老师高多少?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说可以量一量。王老师让学生讨论要用到什么。学生们讨论后得出要用到尺这种工具和米这个长度单位。王老师顺势让学生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习让学生练习,如发展大厦高80();绍兴到上虞铁路全长28();„„学生们一一回答后,王老师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学生们回答有说千米是很长的;也有说千米就是公里的等等„„(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通过师生比较高矮这样一个活动,帮助学生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回顾了原有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说说知道千米哪些知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有效地开展下面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千米这一概念时,王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头脑中,1千米有多少长?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火车那样长;比发展大厦高;像上虞到绍兴那样长;在操场上跑10圈那样长;操场上跑5圈那样长„„(在没有学习千米之前,学生对于千米的原始体验是十分模糊的,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千米很长,从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这一点)

接着,王老师问:“你有什么办法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认为可以用尺量。王老师拿出一根米尺,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量出1千米。学生先是很高兴地走到前面,拿起米尺量了起来,从左边量到右边后,学生就停了下来。王老师问他为什么不量了,他说教室太大。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我们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教学中,教师只要通过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情景来描述“千米”,通过举例说明,学生是能够建立起“千米”的概念的。但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设计了让学生跑1千米的活动。由于过分地强调让学生亲身体验,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习缺乏挑战性,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并无多大帮助。夸张一点地讲,如果学习1千米要学生亲自跑一跑,那么学习吨就要让学生称一称1吨重的物体,学习公顷就要测量1公顷的土地„„这不是很可笑吗?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事事经历一番。

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跑一跑1千米,而是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千米联系起来,逐步生成千米的概念。在形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从说说2000步能从哪儿走到哪儿,到1000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人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有多长,再到100个10米是从教室到哪儿,教师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2、数学教学呼唤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但是是否数学课就非要有活动呢?过分地追求活动,不顾活动是否有效,是否与数学学习有关,以至数学课变性为活动课,这也并不是课程标准理念的意图所在!

第一个案例,教师用10分多时间让学生跑1千米,去感受1千米,这无疑是为了学习1千米而设计的一个活动。但是,这样做是否经济、有效呢?学生跑完1千米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太累了”,而不是1千米有多长,同时弯道上的1千米长度与1千米的直线长度是有差异的,跑1千米并不利于学生建构1千米的直线长度。另外,作为活动本身,其与数学并无多大的关联,特别是没有多少数学思维的含量,偏离了数学课以数学思维地培养为核心的特征。一节40分的数学课,10多分时间做了一件与数学无关的活动,这实在是太奢侈和浪费了。

第二个案例教师则更多的是突出了活动的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四、结论

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学习课堂起码应该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学习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2、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索、实践等数学活动,但活动必须是与数学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和有效的,把活动的目标、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起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3、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教师要结合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和能力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

11.要命的一千米跑 篇十一

“呼、呼……”,我感到头晕目眩,瘫倒在草坪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仍然有快要窒息的感觉。

这一千米测试,真是要了我的命呀。

上一课体育老师就已经宣布了整个初一要测一千米了,还讲了一些注意点,什么要匀速,要保存体力,开始不要太快,后来不要过慢……。我们并没有当回事。不就一千米吗?四百米的跑道,不过两圈多一点。人家马拉松,四十多千米,还不跑下来了?啧。

别的班先测,我们便在塑胶赛道旁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玩耍,我则和几个“要好的”在看热闹。正在跑的同学里面有认识的,我们还帮忙着喊几声“加油”,也有起哄喊着“加水”的,惹得大家一阵笑。他们怎么跑得这么慢,太蜗牛了,还气喘吁吁的,至于吗?我简直有些恨铁不成钢:就这么点儿路,拧一次瓶盖那样简单,也把你们累成这样?太菜了。到时看我的吧,哈哈哈哈……

比赛的前几分钟,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做起了热身运动。领号码布的时候,我想找一个吉利的数字,8号已经被别人选走了,但是找到了一个18号,哈,也不错啊,好兆头啊。终于,随着一声哨声响起,我们起跑了。我们铆足了劲,像一支支蓄势待发的羽箭,几乎是同时向前方冲去。

我果然是高手,还没有多长时间就把别人甩下多远。我自我表扬一番,尽情地奔跑着,享受着领先者的感觉。我跑,我跑,我跑跑跑……

可是,可是……,好景不长,差不多跑到一圈的时候,我渐渐感觉胸部发闷,呼吸困难,口干舌燥,嗓子眼快要冒烟了。嘴巴终于派上用场了,就像被扔上岸的鱼一样,嘴巴大大地张开着,大口大口地吸着气,又大口大口地呼着气。我双手无力摇晃着,大脑一片空白,灵魂仿佛脱离了肉体,双脚机械地往前轮流搬动着。唉,唉,太难受了,太难受了。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发福”,长得肥肥胖胖的,别人夸我可爱,我还沾沾自喜,不料现在我可受它的罪了。我又后悔刚才太用劲,把老师的话抛到耳后,可是现在悔之晚矣。

我真想放弃啊,可是又心有不甘。老师说过,不合格的还要重测,那可太可怕了。我可不想还要吃这二遍苦啊。

一个同学超过我了。又一个同学超过我了。不知道几个同学超过我了。

我想迈步,可是双腿像灌了铅似的,就是迈不上前。唉,要是我少穿两条裤子就好了,也许双腿就不会这么重了。我摇来晃去,似倒非倒,好像一棵随时都可能倒下的老树。忽然看到前面簇着几个人,以为到了终点了,顿时来了精神,就像捞到了一棵救命稻草。哪知跑在我前面的同学并没有停下来,我这才意识到还有半圈呢,天哪,我要崩溃了。

这时我耳边又响起了脚步声,又有人要超过我了!过了许久,那脚步声依然在耳边徘徊,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胖蔡宇轩!我心中一阵狂喜:居然还有人比我更慢!雍亦文,加油!你一定行,我相信你!我立刻又燃起了斗志,爆发出我的小宇宙,冲向前方。

离终点近了,近了,该冲刺了。我闭起双眼,拿出上次被狗追的速度,拿出上次追赶爸爸摩托车的速度,反正能有多快就有多快,使尽全身剩余的力气,向终点冲去。就在我撞线的一刹那,我依稀听到了我的成绩:“三分五十二秒”。

我倒在草坪上,喘着粗气。虽然很累,却很开心。因为我总算达标了,不需要补考了;更因为我坚持了,我没有放弃。

这一千米跑,确实是要了我的命啊。

简评:

本文给人的显著的感觉就是语言生动幽默,写出了一次体育测试的真实体验。描写生动逼真,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形象丰满,跃然纸上。文笔老到,行文自然,内容有生活气息,可读性很强。

江苏省如皋市常青初中八(6)班

指导教师:雍开如

12.超千米井筒深部揭煤防突技术 篇十二

1 揭煤区域瓦斯地质情况

揭煤区域位于-735.7 m,周边主体构造为向斜构造,新副井位于背斜轴部附近。三矿开采情况表明:背斜轴部瓦斯涌出量明显大于两翼,瓦斯涌出量沿远离背斜方向大致呈线形关系递减。

根据三矿二1煤层瓦斯地质规律,煤层瓦斯含量与煤层底板标高关系表达式为W=-0.028 3H-1.872 1。经预测,新副井揭煤深度在标高-735.7 m处瓦斯含量为19 m3/t。

根据区域防突要求,井筒揭煤区域瓦斯抽放钻孔控制井筒轮廓线以外12 m,井筒揭煤区域消突内覆盖的二1煤层地质储量为11 860 t。区域防突消突标准是要求井筒揭煤前二1煤层瓦斯含量降低到8 m3/t,需要抽取瓦斯量130 460 m3。

根据局部防突要求,井筒揭煤瓦斯抽放钻孔控制井筒轮廓线以外5 m,井筒揭煤局部消突内覆盖的二1煤层地质储量为3 473.4 t。局部防突消突标准是要求井筒揭煤前二1煤层瓦斯含量降低到8 m3/t,需要抽取瓦斯量38 207.4 m3。

2 瓦斯抽放钻孔布置

2.1 区域瓦斯抽放钻孔布置

依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1],井筒距煤层法距7 m时,停止掘进施工穿层预抽钻孔,区域综合防突措施要求立井穿层钻孔控制井筒轮廓线以外12 m。根据鹤煤公司三矿目前钻机配备状况,钻孔选择Ø89 mm,穿层钻孔开孔间距40 cm×40 cm,孔底间距300 cm×300 cm,钻孔孔底要求进入煤层底板1 m左右,钻孔布置见区域方案设计(图1)。根据设计结果,抽放钻孔共10组,钻孔总数累计215个,岩孔长为2 669.4 m,煤孔长为1 991.9 m,总长为4 591.3 m。

经计算,瓦斯抽放吨煤钻孔工程量为0.162 m,符合鹤煤公司吨煤钻孔工程量0.05 m的要求。

2.2 局部瓦斯抽放钻孔布置

依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要求[1],井筒距煤层最小法距5 m时,停止掘进施工穿层预抽钻孔,局部防突措施要求立井穿层钻孔控制井筒轮廓线以外5 m。根据鹤煤公司三矿目前钻机配备状况,钻孔选择Ø89 mm,穿层钻孔开孔间距40 cm×40 cm,孔底间距为200 cm×200 cm,钻孔孔底要求进入煤层底板1 m左右,钻孔布置见局部防突方案设计(图2)。根据设计结果,共布置抽放钻孔10组,钻孔总数累计193个,岩孔长1 913 m,煤孔长1 633 m,钻孔总长为3 546 m。

经计算,瓦斯抽放吨煤钻孔工程量为0.47 m,符合鹤煤公司吨煤钻孔工程量0.05 m的要求。

3 辅助增透

3.1 增透原因

由于三矿主采的二1煤层本煤层预抽效果较差,平均百米钻孔抽放量只有0.011 m3/min。如果只采用预抽实现区域防突,煤孔长1 991.9 m时钻孔瓦斯纯流量为0.22 m3/min,预抽瓦斯量130 460 m3需要428.5 d,约14.3个月(局部防突实现消突,煤孔长1 633 m时钻孔瓦斯纯流量0.18 m3/min,预抽瓦斯量38 207.4 m3需要147 d,约5个月),严重影响井筒进度,导致三矿深部开拓、准备滞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必须实施辅助增透,增加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放效果。

3.2 增透技术选择

目前国内外煤层增加透气性技术主要是增加钻孔密度、深孔预裂爆破、水力冲孔、水力掏槽、水力挤出和水力压裂等[2]。由于井筒施工范围有限,增加钻孔密度就不能保证钻孔开孔距离,影响封孔效果和瓦斯抽放效果。相比较而言,深孔预裂爆破技术施工条件简单,适用于坚固性系数相对较高的煤层。

4 效果检验与区域验证

瓦斯抽放之后应对实施区域防突进行效果检验[3],效果检验采用直接法测定煤层的残存瓦斯压力P。若煤层残存瓦斯压力P残<0.74 MPa,则说明瓦斯抽放有效;否则,补打抽放钻孔,增加抽放瓦斯时间,直至效果检验有效为止。在效果检验有效后,井筒可以继续掘进,当井筒掘进至距离煤层法距5 m时,可采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域验证。效果检验与区域验证结果见表1。

5 结论

(1)通过对三矿二1煤层瓦斯地质规律分析预测,三矿新副井揭煤深度-735.7 m处瓦斯含量为19 m3/t,瓦斯压力预测值为1.2 MPa。

(2)经计算,区域瓦斯抽放需要428.5 d(约14.3月),局部瓦斯抽放需要147 d(约5个月),耗时较长。采用深孔预裂爆破后,区域瓦斯抽放时间缩短为5个月,局部瓦斯抽放时间缩短为2个月,提高了施工效率。

(3)瓦斯抽放之后应对实施区域防突进行效果检验,效果检验方法采用直接法测定,测定结果:残存瓦斯压力P残=0.63 MPa,瓦斯含量为7 m3/t。效果检验有效,井筒可以继续掘进。当井筒掘进至距离煤层法距5 m时,可采用综合指标法进行区域验证。验证结果:综合指标D=0.21,综合指标K=12,达到了防突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2]杨永琦.矿山爆破技术与安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

13.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 篇十三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一把(带刻度的,并且刻度要清晰)

硬币一枚(一分的)

四、教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

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师: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交流

师: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

师: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硬币,身份证,公交卡,十张纸)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练习

60毫米=()厘米

120毫米=()厘米

8厘米=()毫米 教材自主练习第二题(6)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1)猜测。

师: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师: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3)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4)巩固

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小朋友的手长,粉笔盒的高度)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练习

60厘米=()分米

120分米=()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分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十题(6)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思考一下分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有什么关系。

3.认识1千米。(1)猜测。

师: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板书

1千米=1000米(3)举例体会。

师:同学们沿200米的跑道走5圈,体会1千米的距离有多远,并记录所用时间。

谁能说一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4)练习1200分米=()米

5千米=()米

1千米=()米

1米=()分米=()厘米=()毫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5)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思考一下千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有什么关系。

师: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通过放手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我认为闪光点有: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利用故事线贯穿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改进之处: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4.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14.《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习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15.超千米立井改装稳绳的选型与应用 篇十五

1 选型比较

一般立井井深在900 m以下的井筒进行二次临时改装时, 每台罐笼利用4根钢丝绳做罐道 (稳绳) , 其中2根钢丝绳兼做制动绳, 2台罐笼, 共用8根稳绳。在井底安装2根I45a钢梁作为稳绳盘主梁、4根I36a钢梁作为稳绳盘副梁, 在天轮平台安装8套液压紧绳装置, 每根稳绳 (制动绳) 由一套液压紧绳装置调节稳绳的张紧力。在井底利用护绳环、10 t卸扣将稳绳 (制动绳) 固定预埋在码头门13 m以下的稳绳盘主梁 (I45a钢梁) 上, 在天轮平台上利用护绳环、20 t卸扣将稳绳 (制动绳) 固定于液压紧绳装置油缸的活塞杆绳孔鼻上。调节稳绳张紧力时, 利用设在地面或天轮台上的BYQA型脱模液压泵, 通过Ø10 mm的高压油管向安设在天轮平台的液压张紧装置打压来张紧稳绳, 当脱模液压泵压力超过设计压力时, 利用HY-Hc10卸荷溢流阀泄油, 从而使钢丝绳的张紧力满足设计要求, 确保安全提升。

对于超千米立井的稳绳改装, 上述方法是否能够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是关键。经过计算, 一般选用6×7-Ø32-170I钢丝绳作为稳绳, 6×7-Ø34.5-170I钢丝绳作为制动绳时, 钢丝绳安全系数、钢丝绳直径等技术参数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安全生产需要。为此, 稳绳选用18×7+FC-Ø48-1870钢丝绳, 制动绳用6×7+FC-Ø32-1770型钢丝绳。在天轮台上将稳绳、制动绳固定在I45a钢梁上, 在井底安装2根I45a钢梁作为稳绳盘主梁、8根I36a钢梁作为稳绳盘副梁, 在其下方采用紧绳锚具将各钢丝绳固定。

2 选型计算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个提升容器设4根罐道绳时, 每根罐道绳的最小刚性系数不得小于500 N/m。

式中, G为罐道绳拉紧力, kN;Kmin为最小刚性系数, 一般取50 kg/m;L为罐道绳的悬长, m;L0为罐道绳的极限悬垂长度, m;σ为罐道绳的抗拉强度, Pa;m为罐道绳安全系数, 一般m≥6;r为罐道绳的假定密度, r≈9 t/m3。

(1) 钢丝绳每米质量。Ps=5.26 kg/m。

根据计算选用18×7+FC-Ø48-1870钢丝绳, Qd=143 877.55 kg, PSB=8.99 kg/m。

(2) 钢丝绳安全系数验算。m=Qd/ (F力 +PSB·H0) =6.4>ma=6, 满足要求。

根据验算:稳绳选用18×7+FC-Ø48-1870钢丝绳, 满足要求。

3 安装方法及技术要求

利用JZ-16/1000型稳车下放稳绳, 稳绳所受重力为1 170 kN, 可以满足要求。在天轮台稳绳投绳点安装4根I45a钢梁, 上部安装护绳铁, 稳绳从护绳铁绕过, 用9个Y-48绳卡打紧。稳绳在井底张紧, 采用钢丝绳锚具拉紧装置。根据稳绳设计需要的张紧力, 选用70 t千斤顶, 油缸面积1.636×10-2 m2, 达到112 kN, P=F/S=6.8 MPa, 油泵油压定为6.8 MPa。钢丝绳锚具拉紧装置有钢丝绳工作锚板、工具锚板、千斤顶。工作锚板内有3组工作夹片, 工具锚板内有3组工具夹片。根据钢丝绳的直径, 这些夹片外部为楔形, 越拉越紧, 依靠工作夹片与钢丝绳的摩擦力保持张紧。为防止稳绳张紧后松弛, 在钢丝绳锚具拉紧稳绳后加上防松套, 采用这种装置在井底施工, 减少了稳绳自重, 施工安全、方便。

稳绳、制动绳中心与设计中心误差不大于±1.5 mm, 水平间距不得大于±1.5 mm。

4 应用效果

采用钢丝绳作为稳绳, 改绞时间短, 加快了矿井建设速度。①稳绳调压方便、安全、准确。根据稳绳张紧情况, 利用紧绳锚具, 通过操作BYQA型脱模液压泵、观察压力表便可调压, 压力过高时可以通过HY-Hc10卸荷溢流阀卸荷调压, 从而保证了稳绳张紧力符合设计要求。②提高了工作效率, 曾创出小班出渣100车、一个圆班出渣180车的良好业绩。

5 结语

(1) 通过近7个月的安全运行, 目前稳绳已全部张紧, 罐笼在井筒内运行平稳。经过实践的检验, 钢丝绳锚具张紧稳绳的方法科学合理, 可以作为超千米井筒柔性钢丝绳罐道的张紧方法。

上一篇:特教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游泳考试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