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精选7篇)
1.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 篇一
申报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试讲题目数学
1.集合的概念2.集合的表示方法
3.集合之间的关系4.集合的运算
5.函数6.函数的表示方法
7.函数的单调性8.9.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10.11.待定系数法12.13.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计算方法——二分法
15.指数函数16.17.对数函数18.19.幂函数20.函数的奇偶性 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函数的零点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 对数及其运算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函数的应用14.
2.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 篇二
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学习的内涵
1. 问题
问题是指这样的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 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一系列行动。事实上, 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 就有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情境。[2]
2.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 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时, 问题解决就发生了。[3]即情境的目标状态和初始状态之间存在障碍构成问题, 而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清除障碍, 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在问题解决活动中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 进行一定的组合, 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3. 问题解决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 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 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4]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各种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作为一个过程, 有其“偶发性”, 但也并不全是“偶发事件”, 许多学者提出过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步骤的图示, 如杜威在1910年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法;沃拉斯在1926年提出的问题解决四阶段;罗斯曼在考察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后, 于1931年提出了问题解决六阶段论。[5]笔者在本文中比较倾向于学者施良方的问题解决五阶段论。
二、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培训设计
1. 小组划分与命名
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组织形式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因此需要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 也是学习的目的。为了使学员能在本次德育研讨活动中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 并由小组成员为本小组命名。
2. 活动过程设计及要求
(1) 学习心理准备。在学习活动开始前, 为学员准备了一个“撕纸活动”, 即由授课教师发给在场学员每人一张A4纸, 要求在场所有的学员都闭上眼睛, 听指示进行折纸、撕纸, 最后睁开眼睛, 打开手中的纸。对于同一个指令, 由于每个学员的理解不同, 将会出现不同的对折与撕裂的结果。由此引发学员对日常德育活动中的问题归因的真正思考, 为发现问题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2) 明确学习任务, 进行组内分工。德育是一个需要智慧也呼唤智慧的教育领域。针对目前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 授课教师要求学员将自己在学校或班级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罗列出来。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及效率, 对小组进行了明确的组内分工: (1) 推选小组组长, 明确组长职责, 组长应想办法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2) 组长指定记录员, 记录员要及时捕捉本组成员最闪光的想法及问题, 并做好及时记录、归纳总结。 (3) 明确讨论的问题, 即自己在学校和班级德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问题、困惑以及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4) 确定讨论时间, 预计40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 确定本组的德育问题。
(3) 问题的发掘与提炼。要求各小组用40分钟的时间就自己所遇到过的德育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深入地发掘问题, 并将本组发现的问题提炼汇总, 记录在大白纸上。
(4) 问题的呈现与解决。要求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将本组总结的问题呈现给全体学员, 并由全体学员一起交流, 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策略。
(5) 总结与评价。由授课教师对大家交流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并在理论和问题解决方法上给学员以指导, 帮助学员梳理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个案展示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 问题的解决过程阶段问题是常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尽管问题本身是各式各样的, 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是相同的、类似的。根据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的问题解决阶段所做的概括, 施良方教授把问题解决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此次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也是根据这五个阶段展开。
1. 发现问题———感觉到问题的存在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设计的“撕纸活动”让学员在思想上产生“思考”与“共鸣”, 使某种情境变为问题。“撕纸作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的像兔子, 有的像照相机, 有的像花朵……大约有23种之多。
针对出现的这一结果, 授课教师适时地引出思考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指令, 却出现不同的对折与结果, 并由此引出学员对日常德育活动的反思。撕纸活动使学员在活动中体验到困难、张力或挑战, 感觉到解决问题的需要, 最主要的是打破了学员的思维定势, 学习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2. 表征问题———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表征问题是在心里将问题中的各相关要素整合成连贯一致的结构, 又叫问题理解。在本阶段, 教师让学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有目的有分工地进行信息的提炼与总结, 将各自在日常德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来, 并由记录员加以整理, 直接记录到大白纸上。在这个阶段的活动中, 每个小组进展情况不一, 有的小组直接开始自由发言, 对部分问题还产生争论, 记录员先将问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最后准备总结誊写到大白纸上;有的小组则实行轮流发言制, 有秩序有分工地进行记录工作;有的小组则不是很活跃, 表现得比较冷淡, 问题讨论得不热烈, 授课教师在看到这种情况时, 适时加入这个小组, 并给予引导和明确分工, 进一步明确组长的职责和记录员的任务, 使这个小组也慢慢地进入状态。总之, 在这个环节, 授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 使学员在相互合作中找到德育各个方面的问题与困惑。
3. 探索解决策略———形成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三阶段。在明确问题及其各个方面以后, 学员们要提出各种可以检验的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或可能站得住脚的假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员能自如地解决问题, 学员学习知识和技能是为了解决问题。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5]此活动环节由各个小组代表进行讨论结果汇报, 将本组总结提炼的德育问题一一展现给所有学员, 并进行适当的解说, 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或者向所有学员提出问题, 寻求更好的解决策略, 分享其他学员成功的德育教育经验。各个小组表现各不相同, 有的小组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 例如, 含笑组提出的问题中有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不讲诚信、自私、没有社会荣誉感, 家庭教育不能给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支持。这些问题的提出明显地带有以偏概全的意识倾向, 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较为片面。
4. 根据结果和相对收效来评价已形成的各种备择的问题解决办法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涉及选择最有前途的观念和解决办法。在此阶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授课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做出的小组汇报适时地给予回应与指导, 从理论知识层面和实践应用层面做出相应的解释, 尤其是在第三阶段提出的各种解决办法并存时, 帮助学员找到并形成最合适的解决办法。授课教师将提到的德育问题进行了归纳。
(1) 制度层面。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
(2) 个人成长经历发展。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中会面对许多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层面的问题。应该强化班组的概念, 进行“跨学科研讨”,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师自身的成长历程中去解决:一是知识层面问题。教师应多学习有关孩子、班级、德育、教育的书籍资料, 如针对学生的叛逆问题, 教师应该去扩充自己关于叛逆学生的心理方面的知识, 从根源上寻求问题解决的依据。二是规范层面问题。进行规范性的德育, 使德育活动系统性, 让行为变成一种习惯, 让习惯变成一种性格。三是价值层面问题。让学生明白什么最有价值, 我对谁有价值, 具有公平、公正、民主、善良等基本美德。四是行为层面问题。从一个班级层面上尝试了解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相关培训, 进而建立班级规则、规范, 并倡导建立班级价值观, 通过具体行为去表现班级的价值观。
(3) 学生层面的管理问题。例如, “5+2=0”的问题, 即学生在学校学习5天, 周末回家2天, 最终的效果却为0。谈到这个问题, 授课教师适时谈了自己的想法:“‘5+2=0’的问题, 我不认为是这样, 教育不是万能的, 作为专业化的教育, 这只是行为的横向层面, 为什么知识层面是‘5+2=0’?若如此, 请反思我们教师是否努力地在每天的工作当中, 为社会层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教育除了每天给学生上课、做题, 还应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充分利用身边的社区资源。”
(4) 学生问题。面对学生问题, 我们应将眼光放在学校内、班级内、人心内, 反思我们曾经用什么方法解决过此类问题?尝试过哪些艺术性技巧?关于德育中的学生问题, 一定要用心去研究, 而方法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思考, 引导人们行动。
5. 实施某种行动方针, 然后评判它的效用
这是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第五阶段。把观念付诸行动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些改变, 并不断重新形成观念, 以使这些观念适合于现实的问题情境。对于在此次德育研讨活动中提出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同样需要各个学校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地应用, 形成自己新的策略与方法解决德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这五个步骤为我们表明了问题解决活动中所包含的各种成分, 提供了描述和分析思维过程的把手。然而, 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不可能观察到的, 而是只能通过推断得出的, 况且,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解决都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或阶段。在有些情况下, 这些阶段会有一些重叠, 人们有时可能会跳过其中的某一或某些阶段, 有时则还要回复到前面的阶段上去。因此, 不能把问题解决过程看作是一种按刻板的方式实施预先准备好的程序的过程。[7]
四、基于问题解决学习活动的反思
1. 问题设计的重要作用
问题解决学习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 在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 问题设计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点:一是问题应该与所学的概念及相关原理紧密相连。二是问题应该具有复杂性、真实性、开放性。三是问题要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 使学员能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四是问题能够在自然地进行中给学员以评价、反馈, 促进有效地解决问题。
2. 教师指导与促进作用
一堂好课的设计自然离不开一个好教师的指导与促进。教师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在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问题情境的设定;二是小组活动的引导, 教师要引导小组的工作顺利开展, 协助小组明确分工, 顺利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状态, 并支持小组的积极互动, 监视小组活动, 保证学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但在各小组进入问题解决学习状态时要渐渐隐退, 让学员去独立探索;三是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运用能力也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能更好地把握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为学员选择的问题解决策略做出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3.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员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问题解决学习中必然少不了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将思维外显化, 可以将问题带来的认知负担分散到各个学员身上, 在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中, 可以共同建构知识, 发挥集体的力量, 每个成员都能深入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 都在贡献思想, 而不是借用思想。
4. 学员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转变, 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师生关系也将随之产生新的特征, 当我们一步步走进新课程, 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时, 就会感悟到要与时俱进, 教师就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8]在此次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 也着重培养学员的换位思考意识, 即教师角色的换位思考, 使教师在解决日常的德育问题时能够真正地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要置身于“民主”之中, 建立起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对话。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学生才能舒展天性, 发展个性, 生动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5. 学员参与的重要性
美国前教育部部长贝尔指出, 对于教育, 要记住三件事:第一是动机, 第二是动机, 第三还是动机。动机对于学员的学习和整个培训设计活动而言, 是一个核心和关键的因素。学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慧.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支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 (3) .
[5][6][美]罗伯特·M.加涅.学习的条件[M].傅统先, 陆有铨,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7]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 篇三
【关键词】中学德育 环境 优化 效果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同时也创造环境。学校德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德育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受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德育教学的影响,但也受到所处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我们较为熟悉的。[1、2]
一、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己在中学的几年教学实践,认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部分中学生对德育存在着误解,拒绝或排斥接受道德教育
现在许多中学生一提到德育课,头脑里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不少学生认为,那些“空对空”、“高对高”的德育理念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使其难以产生认同感。
(二)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使德育效果难以持久
现行的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以灌输和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未能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灌输式、说教式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使其在德育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分离,大大降低了德育实效
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最重要的德育环境在德育问题上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导致的结果就是5+2=0(五天学校教育效果被两天真实世界生话所抵消)。
二、造成中学德育失效和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重共性轻个性的德育观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比较重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关注和培养,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忽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注重封闭式的理论教育,忽视开放式的实践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是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点是控制性和封闭性,企图通过封闭学校课堂、保留这块“净土”的办法堵塞不良信息,控制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理想化”的教育。殊不知,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别是在当今开放的信息时代,控制和封闭不仅变得不可能,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不良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
当今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却令人堪忧、不容乐观,宣传封建迷信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极容易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继网络之后,近几年在,在学生中又出现了一个新宠——手机短信。其中,危害最人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之间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已蔓延到了中学生中间。
(四)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家庭教育不如学校教育那样正规和系统,但家庭教育是在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影响有时比学校教育更持久和深刻。但由于一些家长没有树立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或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方式,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
三、优化中学德育环境,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一)转变德育方式
在一切都讲究包装的现代社会里,有时候含蓄比直白更容易深入人心,隐蔽教育意图的潜移默化常常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特定的德育目标的实现或内容的输出,也要注意强调有一定的具体接受情境或情感氛围,当要求学生完成某一既定的任务时,不仅仅要求学生立即按要求去做,更重要的是创设一定情境或情感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从事这项任务的必要性,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二)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首先是优化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一一学校硬件建设。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设置等因素构成的校园物质景观。其二是构建亲情德育环境一一精神形态的学校环境(软环境)。其三是构建制度德育环境一一制度形态的学校环境。
(三)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社会德育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其中经济环境属于硬环境,政治和文化环境属于软环境。在优化经济环境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四)优化家庭德育环境
一是坚持德智并举的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家长树立“德智并举”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探索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内容和科学方法。首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你希望孩子在品行上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自己就要以实际行动先争取成为这样的人。其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并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
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有机结合,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既有益又可行,这是大德育的要求和开放性原则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少东.正确把握“四性”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J].警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9):75 77.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橱军.新时期德育思维的视角转换[N].中国教育报.,2001一10- 03( 3).
[5]潘宏佳.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写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24(3)
4.中学物理教师德育总结 篇四
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物理中,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小制作,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
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社会实践。例如: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周围环境噪声污染的来源,然后结合噪声控制的方法提出建议,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物理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小发明竞赛,讲一讲物理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5.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 篇五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3、态度的行为成分
二、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少、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个体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同化三个阶段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射虎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表现出阶段性,不断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的气氛(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校风和班风的影响(2)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3)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影响
3、社会环境影响:(1)人才选拔标准及用人机制的影响(2)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3)社区风气的影响
4、同伴群体: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期与评价,进而影响人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及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4、智力因素
5、教育程度
6、情绪因素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避免学生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受
(三)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探讨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补】利用群体约定的具体操作:(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四)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地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五)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二章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也称作“他律期”(5—8岁)
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尊重顺从和规则,并且把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3、可逆性阶段,也称自律期、自主期(8—10岁)
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4、公正阶段(10—12岁)
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补】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二)教育价值
1、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柯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柯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3、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法律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二)教育价值
1、提倡民主化的道德教育
2、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第三章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二、德育的意义
(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二)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
(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四)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理想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4)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5)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2)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3)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4)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键(5)家庭、社会教育一是生命教育的扩展空间
(二)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1、生活教育的意义
(1)生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3)开展生活教育对个体发展有重要意义
2、学校生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探究型活动方式(2)交往型活动方式(3)体验型活动方式(4)创造型活动方式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教育意义
(1)生存教育是适应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3)有助于学生提高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3)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2、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1、就业指导就内容而言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三个方面
2、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
(1)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2)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的要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3)激励学生以新的姿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第四章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概念: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补】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二)构成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们为德育对象时,是德育的客体;当他们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又成为德育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3)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章中学生的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导向性原则★★
1、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
2、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疏导原则的墓木要求是: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贯彻要求
①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内容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输(发扬)积极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求
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1)含义:就是通过摆事实、讲真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2)基本要求:①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②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③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1)含义:就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2)注意:①选好学习的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1)含义: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践锻炼法
(1)含义: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2)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1)含义: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
(1)含义:品德评价法又称奖惩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 篇六
英语教师招聘面试过程及题目(个人粗略回忆记录)
2012年4月25日,我参加了海珠区赤岗中学英语教师招聘的面试,虽然比较紧张,过程还算顺利。之前在网上获取了不少前人的面试经验,希望这次自己也能做出一点点贡献。以下为此次面试的全程记录,以供后来人参考。
面试报到时间为早上7点30分,迟到30分钟便取消面试资格。早上8点,考场负责人开始宣读考场守则,例如“面试时候不能透露本人姓名”之类。宣读完考场守则,负责人要求我们关闭并交出手机,再抽签决定面试顺序。建议大家随身带些资料或者书本纸笔,因为如果抽到很后的位置,在等候室干等两三个小时会非常非常无聊。
面试的要求是这样的:8分钟内回答三个问题,可以在拿到题目后立即作答,也可以先思考准备再作答。剩余1分钟的时候,会有专人举牌提示。
考场其实是一个大教室,考官并不是坐成一排,而是分散坐在课室里,考生则站在讲台上回答问题。问题用A4纸打印好放在讲台上,上面盖着一张白纸,等考官示意才可以移开白纸看题。考官说完面试要求,便示意考生看题,同时考官也会把三个问题读一遍,接着宣布开始计时。
三个问题都很长,我只能记住个大概。
问题一:关于学案的讨论日益热烈,你认为学案对课堂有效教学有帮助吗?(用中文回答)问题二:学校将举行艺术节,班会课上你将如何对学生进行动员?(用中文回答)
问题三:有位英国人将要到学校访问,你负责向他介绍学校的英语教学现状:学校除了注重平时常规教学,还举办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口语比赛、写作比赛、听力比赛和阅读比赛。(用英文回答)
第一题与教学相关,学案对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应该都不会陌生,怎么也可以说上几句,不会冷场。第二题则与班主任工作有关,只要稍微有点班主任工作经验,也不难回答。第三题考的是英语口语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音语调。话说我之前就猜今年可能有要求英文作答的题目,但我只是稍微准备了英文自我介绍,倒是没想到要介绍学校的教学情况和活动。
这种面试形式应该是海珠区的一贯风格,我不知道他们已经实行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改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种面试非常考验人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首先,组织一道题的答案已属不易,同时组织三道题的答案,实在是不小的挑战,考生容易手忙脚乱。其次,拿到问题之后,全场都在等着你开始,如果在台上准备太久,似乎有点尴尬,心里更加发急。最后,回答问题时全程都是自己在独白,台下考官如果有点头微笑等回应则好,如果是冷眼看着你或者只顾着擦汗,那就不怎么好玩了。
7.农村中学和谐德育的构建 篇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但我们有多少校长在理论上都明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也都把办学理念写得漂漂亮亮, 办学口号叫得响响亮亮, 实际工作中德育却成了“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尤其在农村中学, 出现了“德育绕着智育这个中心转、德育活动没有时间开展、学校是学生德育的独木桥”等诸多不和谐的现象。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中学德育的发展。扫除农村中学德育发展障碍的主抓手在校长, 校长对德育重不重视, 直接影响到学校对德育工作重不重视;校长抓德育力度大不大,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力度大不大;校长对德育研究深不深, 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内涵深不深。只有校长用心构建和谐德育, 德育才能和谐、有效, 学校才能和谐发展。
什么是和谐德育
和谐德育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 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将“知、情、意、行”和谐地整合在一起, 以传授道德知识作基础, 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 以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 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归结, 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的不和谐现象
1. 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
(1) 德育、智育的关系不和谐。在应试教育下, 德育的位置没有摆正, 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德育丧失了核心地位。校长牢牢抓住“升学率”这根生命线, 功利性办学, “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和谐发展。 (2) 德育工作不和谐。德育工作不能有序和谐地开展, 德育工作者如同消防队员, 仅仅停留在解决事务性的工作, 活动开展往往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传统活动也只单纯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德育形同虚设, 走过场, 没有内涵, 没有外延。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学生, 德育的效率低下。德育的方法普遍传统、简单、粗暴, 注重灌输式的说教。 (3) 师生关系不和谐。对外来学生不能平等对待, 对后进生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而是挖苦讽刺、谩骂、侮辱人格, 严重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师生关系僵化, 甚至互为对立。部分农村教师素质较低下, 忽视了自己“榜样育人”的职责, 在校园里抽烟、讲粗话、乱吐痰, 在办公室上网聊QQ、玩游戏、买股票。 (4) 校园文化氛围不和谐。农村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 自制力差, 早恋、网瘾、机瘾 (手机发短信、玩游戏成瘾) 已成为农村中学德育的“三大流行病”。校园德育文化不和谐已使德育无法发挥灵魂的统帅作用。
2. 家庭环境不和谐。
(1) 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孩子自私、缺乏责任感、自主能力差。 (2) 留守孩子由于隔代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家庭约束力。 (3) 单亲子女由于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孩子缺乏完整的爱, 冷漠、偏激、孤僻, 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4) 外来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不好。 (5) 农村家长素质较低, 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道德, 如赌博、打牌、玩麻将、买六合彩、出口成脏、不守信用等行为, 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障碍。
3.社会环境不和谐。
(1) 不良的文化环境, 如影视文化中色情、暴力、赌博等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 直接影响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极富有好奇心的学生。 (2) 校外网吧、游戏机室、歌舞厅等营业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 导致学生不上学、不爱学, 为学生偷、赌等不良行为提供滋生土壤。 (3) 社会上吃喝玩乐、以权谋私、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 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学生上进心不强、劳动观念淡薄、腐败作风等不良品性的滋长。社会环境不和谐已成为学生品德败坏的滋生土壤。
如何构建和谐德育
1.树立和谐德育观。
校长的德育观是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基础,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校长的德育观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素质教育办得好不好核心在德育, 德育办得好不好, 关键在校长。校长自身要树立和谐的德育观, 建立和谐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让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让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
2. 构建和谐德育关系。
和谐德育关系包括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队伍。其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德育的重要内容。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校长要营造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氛围, 倡导以爱育爱, 倡导教师是教育主体, 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师生双主体互动论”。让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指导上, 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则蕴含于其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活动的“主角”地位上,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认知,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锻炼, 在活动中自我评价, 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打造和谐的教师队伍。和谐的教师队伍要求有高尚的师德和够硬的专业素养。农村中学的教师一部分本身接受的也是农村教育, 或者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较深, 他们思想封闭、理念陈旧、专业素质差。面对这样的特殊队伍, 校长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不断提供各种平台, 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 不断“自我超越”;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不断更新理念。打造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具有创造性的德育队伍。
3. 构建和谐德育体系。
(1) 以社团为单位, 构建和谐德育机构。成立各种各样的社团,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成长;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 给学生足够的成长自由空间, 变他律为自律, 达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超越,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2) 以活动为载体, 构建和谐德育课程。将主题教育、重大社会实践、班级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夏令营、志愿者服务、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校本节日仪式 (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 、常规教育活动、校班会等各项德育系列活动, 与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国家意识、人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相结合, 使之上升为适合本校又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 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3) 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 构建多元德育评价体系。学生是多元的个体, 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德育标签, 因此德育的评价就要多元化,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建议以《厦门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基础, 将《标准》细化到学生平时的德育管理过程中, 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 鼓励个体差异发展,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
4.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网。
(1) 成立家长学校, 加强对农村家长的培训, 提高家庭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 交流家教经验,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帮助家长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同时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2) 呼吁社会各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育人。如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的思想道德教育职能, 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纸杂志、各类网站等媒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使之合而不同、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趋同, 德育理念融通, 德育过程协调, 德育方法互补, 德育资源共享, 德育评价一致。
【中学教师德育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中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参考题目10-03
晋升中学一级教师论文09-04
全国中学德育论文09-06
中学德育论文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重点06-08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体育教师论文 如何上好体育理论课06-10
中学教师聘用合同07-14
中学教师应聘条件08-08
中学招聘教师方案08-18
教师竞聘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述职报告06-09
中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