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2024-10-10

舒婷的诗歌的感受(精选13篇)

1.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一

分析舒婷诗歌的情感

作为朦胧诗派和当代诗坛的代表性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期中国大陆女性最内在的精神流向,从关心个人命运、个体的价值出发,上升到对他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完成了一个现代女性从自身解读、两性之爱到对祖国之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探索。

真挚而坚定的爱情态度

爱情是每个女人出于天性本能的追求,更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完成的一种生命实现方式。舒婷在诗歌中就写下了她们在这一过程中独特的生命体验。

《无题》有初恋的甜蜜和心跳:“我探出阳台,日光/ 我急急跑下,在你面前停住/你怕吗?/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我快乐/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1]初恋少女的青涩与娇羞像是拨开了乌云密布的天空,一米阳光轻柔地洒落下来,使人顿觉温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舒婷也写离别的无奈和忧伤,如《雨别》写到:“我真想摔开车门,向你奔去/ 在你的宽肩上失声痛哭/我忍不住,我真忍不住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不畏缩也不回顾/我真想集全部柔情/以一个无法申诉的眼神/ 使你终于醒悟/ 我真想,真想。”[2]我的忧伤此时此刻想不够,说不出。多么深切的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欲说还休。在《惠安女子》中人们只看到惠安女“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的身影,而忽略了她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3]诗人透过表象看到了美丽后面的忧伤和苦涩的命运,揭示了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女性真实生存状态。她是如此关注女性的个体生命和价值,以一颗女人心体贴着天下所有的女人,为她们唤回一个个生动丰富的灵魂,独立不羁的生命。

舒婷诗歌也表达了女性强烈的对爱情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女性和男性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而一味的认同男性所付出的,无视女性与男性分工的差异,忽略女性的努力,这是违反人性的.不合人情的。她坚决否定了一直被世俗奉为定律的爱情,一种是攀结高枝,依附于一个足以让自己炫耀、让旁人艳羡的人,利用对方的荣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种是在爱情中完全丧失自我,一厢情愿只知道付出,痴迷沉溺而不能自拔。诗人否定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她曾为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的神女而惋叹,发出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4]的呼唤,表白与其作为封建礼教与男权的祭品而为人礼赞,不如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这是女性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体贴而明哲的友情关怀

友情的主题,在舒婷诗中是又一个反复吟咏的旋律。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在她的创作中,以爱的胸襟宽容多难的世界,以爱的温暖抚慰坎坷的人生,她以友爱的角度抒发创作,弥漫着真诚的友爱和关怀之情。可以说,她的诗是爱的呼声,她架起了一座通往人的心灵的爱的桥梁。

她分外珍惜生活中的感情与友谊,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知心姐姐,轻声地提醒友人:“几时你不再划地白狱/心便同世界一样丰富宽广”,劝说朋友不要让忧伤击垮即将扬起的风帆,表示“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春夜》)[5]。她用诗句诠译了友谊的真谛,并在女性的温柔、体贴中注入了一种豪迈与刚强:“只要你那只圆号突然沉寂/要求着和声/我就回来/在你肩旁平静地说/兄弟,我在这儿”(《兄弟,我在这儿》)。[6]她和朋友相互勉励,相互鼓舞,给朋友以斗争的勇气和信心:“答应我/不要流泪/假如你感到孤单/请到窗口来和我会面/相视伤心的笑颜/交换斗争与欢乐的诗篇”(《小窗之歌》)。

舒婷的.诗歌还以优美人情和人性的力量打动人,她致与友人的诗歌,感情真挚动人,流淌着女性柔美的情怀。相对于其他朦胧诗人,舒婷女性特征更显突出,她总是微笑着,带着恬静柔美的气息。

浓郁而真挚的母女亲情

母亲形象,是各种创作中恒古不衰的主题。舒婷也不例外,在这个情感角度她赋予了母亲形象更加丰厚的内涵,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丰满、伟大的母亲形象。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翼,/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呵,母亲》你黯然神伤的琴声/已从我梦中的泪弦/远逝/你临熄灭的微笑/犹如最后一张叶子/在我雾蒙蒙的枝头/颤抖不已。――《读给妈妈听的诗》

舒婷在诗歌中如此的抒发她对母亲真挚的情感,是和她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她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所以她和母亲的感情也是非常浓郁而深厚的。舒婷的母亲可谓是才艺双全,感情丰富细腻而性格又带些纤弱。她极力保护儿女,尽量不让他们受到风雨的摧残。母亲这种既柔弱又坚强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舒婷,使她有了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所以舒婷的诗歌中抒发的总是一个渴望得到慰藉和理解,也善于慰藉和理解别人的、温柔且刚强的女性形象,这多半应归功于她的母亲吧。

深沉而又强烈的爱国情怀

舒婷是一个具有深沉人文关怀的诗人。唯其如此,她的诗中洋溢着热烈的向往,熔铸着坚定的信念。她那样痴情那样深切的关注着祖国及民族的命运。她顽强和坚韧的斗争精神到现在都能震撼到我们的心灵。

舒婷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她诸多的诗作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已经是世所公认的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中一连串的独具创意的表达意象,构成了诗歌丰富的内涵,细致全面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复杂深刻的情感。“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构成了苦难祖国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深深的悲悯情感。而“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则为祖国的未来描绘了明丽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美好未来的希冀。在诗的最后,作者写到:“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9]作者化小我为大我,将自己自觉且深刻的融入在祖国的大整体中。在祖国这个大背景下,作者的使命感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总之,舒婷的诗作充满了女性的梦想和温馨,又有着对于传统的叛离性思维,带有强烈的女性责任意识和时代色彩。她以独特的情感角度创作,在女性的温柔关爱中渗透着明哲与坚韧,在忧郁的氛围中渗透着人的尊严感和深沉的使命感,传达了女性的觉醒以及女性对平等独立价值观的认知,同时也表达了新时期女性对于社会责任意识的承担。使得舒婷成为当代文坛独特的“这一位”,其独具魅力的优秀诗篇也将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典范。

2.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二

从总的创作风格上看, 北岛倾向于从冷静、批判的思想观照社会现实, 以坚定激愤的肯定句, 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深刻的反思, 也体现出具有人性启蒙责任感的诗人的良知。舒婷则更多从丰富的情感出发, 借助女性的细腻和温情来归拢动乱后涣散的人心, 抚慰一颗颗饱受苦难的灵魂, 放眼于未来, 抒发了对生活的热情肯定和对未来的希冀。下面,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比较二者的诗歌创作。

一、抒情主人公的比较:爱恨交织的协奏

1、“恨”的批判者

学界向来以北岛出国前后, 将他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北岛诗歌多指北岛写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诗, 历经了十年动乱的浩劫, 北岛以一系列理性、激情、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宣告诗、探索诗、反思诗蜚声诗坛。由于这一部分北岛诗歌在朦胧诗中具有的典型性, 本文所分析的北岛诗歌, 也仅限于北岛前期的诗歌创作。

综观北岛的前期诗作, 尤其是80年代前后的诗作, 可以发现, 他是以冷峻、深刻的思想, 以怀疑否定的态度, 对文革十年社会现实的假、恶、丑表达了深切的憎恨。可以说, 对中国现实的“恨”是北岛前期诗作的核心出发点和聚焦点。诗人执着于对惨痛历史的回忆,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思想者, 一个历史的检阅者, 频频回首来时路上的荆棘, 并向天空发出质疑的声音。这样的一个诗人, 他不是行进在光明的民族复兴之路上, 而是漂泊在时间的废墟里, 像“撕碎的纸屑” (《太阳城札记·自由》) 一样歌唱表达自由的乐章。在《今天》的创刊号上刊载着一篇亨利希·标尔的《谈〈废墟文学〉》, 文中写道:“我们从那场战争归来了, 我们发现废墟并描写它。只是这种谴责的、几乎病态的声音是奇特的、多少持怀疑态度的。”这也可看作是“今天”派和早期北岛所设定的文学理想——站在文革的废墟上, 带着始终如一的清醒冷峻, 寻求黑暗中的微弱星光。

北岛诗歌中那个历史的批判者“我”, 主张尼采式的“一切价值重估”, 试图推翻一切既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诗中对现实社会的“恨”既表现为深刻的怀疑主义精神, 对荒谬世界的彻底否定, 对向摧毁他人生理想的专制制度的大声宣战:“……告诉你吧, 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回答》) ;也有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激烈抗争, 对人性权利和人道主义的坚决捍卫, 对真理的赤诚追求, 掷地有声地发出英雄般的战斗呼喊:“我是人/我需要爱/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因此, 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我, 站在这里/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没有别的选择/在我倒下的地方/将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我的肩上是风/风上是闪烁的星群……” (《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

但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暗含在北岛对社会深深的恨意和仇视之下的, 是渴望建立一个“正直的世界, 正义和人性的世界”的崇高理想。因此, 北岛的“恨”实则是对社会、祖国爱之深, 责之切的表现。

2、“爱”的讴歌者

相较于北岛诗歌中那位将锋芒直指社会病灶的冷峻、不妥协的批判者, 舒婷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像是一位“爱与希望”的讴歌者, 用“爱”的旭日暖阳去沐浴人们在黑暗的年代伤痕累累的心灵。可以说, 舒婷的诗作无不流贯着对家国的浓浓情思, 对亲人朋友的绵绵情谊, 对恋人的深深爱意。舒婷是一位拥有博爱精神的女诗人, 她非常推崇诗歌中“爱”的传达, 从具体创作上看, 诗人的“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对祖国的赤子之爱

这一类的代表作是:《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诗人用鲜活生动的意象和一唱三叹、循环往复的旋律, 一方面写出了祖国母亲千百年来所遭受的灾难与历史负重:“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织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灾难和历史的负重充满着深沉的忧伤与叹息;另一方面, 诗人又写出了祖国母亲的希望与新生:“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老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新生充满着欢欣与希望。正是在前后对比中, 诗人以拳拳赤子之心, 抒发了人民与祖国之间的血肉之情, 表达了祖国儿女对祖国母亲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及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2) 对亲人、朋友、同代人的深厚情谊

这方面的主要作品有《呵, 母亲》、《怀念——奠〈外婆〉》、《女朋友的双人房》、《秋夜送友》、《初春》、《献给我的同代人》等。这些诗有的表现了对亲人的怀念, 有的表现了经历十年动乱以后, 诗人以爱的胸怀, 与朋友们互相安慰、互相砥砺, 有的表现了对同代人的牺牲精神的歌颂, 体现出诗人与亲朋、同代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3) 对爱情的真挚热烈

舒婷以爱情诗见长, 其爱情诗中塑造出一位自尊自爱, 在爱情中追求独立、平等, 与伴侣相持相携的女性形象。且看著名的《致橡树》一诗中的“我”的形象:“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树, 是独立的象征, 在诗中展现出现代女性意识的崛起, 通过否定现实中恋爱的种种弊病:攀权富贵、痴绝缠绵等等, 表明了诗人追求的爱情是男女关系的平等和互助, 甚至必须上升到彼此灵魂的共鸣。这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 承接了“五四”以来的启蒙主义传统, 张扬着女性意识, 洋溢着人性光辉。

二、意象构造的差异:冷峭与淡雅

朦胧诗的意象, 一般由大量的意象群组成, 并带着强烈的思辨色彩。在意象构造方面, 舒婷与北岛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上文已经提到, 北岛是一位“废墟诗人”, 他倒挂在“一颗墩布似的老树上”眺望“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 (《履历》) 。他的诗歌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色调单一的冰冷意象, 诸如“夜”、“雪”、“乌鸦”、“梦”、“海”、“星星”、“黎明”等, 这些破碎的意象如“碎的镜子”拼接成了诗人整体的意象系统, 形成北岛标志性的冷峭的意象风格。

如《归程》中, 第一节“乌鸦”、“梦”的意象营造出一幅荒凉、飘渺的启程画面, 第二节“在灌木丛上摇曳”的“红色的蓓蕾”本是希望的象征, 但诗人却说“其实并没有风”, 诗意陡转直下, 使人产生一种现实的倒错感, 而车窗上“留下你苍白的倦容”更增添了气氛的冷肃和萧索。最后结尾的短笛依旧“在被抛弃的地方”“守望道路, 廓清天空”, 为整首诗冷寂的意境留下了一丝旷远的意味。

舒婷意象的建构, “既没有密集, 奇峭的景象, 又没夸张, 变形的错觉。展现在读者眼前, 是一幅和谐, 淡雅的水墨画”, 如《寄杭城》, 作者通过“风”、“月”、“露珠”“榕树”等意象的捕捉, 描绘出一个极富古典色彩的水墨画, 正如“湛蓝湛蓝”的“江水”宕开文心。水墨画讲究的是“写意”, 舒婷诗歌的“意”正如画的神韵——蕴藉, 将“我”消融, 隐蔽于“意念”之间留下的只有一种真挚深切的怀念以及淡淡的茫然和愁绪。舒婷在诗中营造的意象群, 曾一度被人指责为“晦涩”、“难懂”, 但较之北岛的奇崛怪诞, 舒婷的意象选取不仅显得明媚光泽, 而且诗意的表达也更加通顺晓畅。

三、差异的寻因:悲剧意识和母性本能

从以上两方面对北岛、舒婷诗歌的对比研究中, 我们发现引起二者在诗歌的基本格调、意象构造上的巨大差异的深层内在原因, 以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说, 乃是北岛英雄主义的悲剧意识和舒婷作为一名女性的母性本能的根本差异。

恩格斯认为,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 。北岛诗歌的悲剧意识, 正是以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即:要求人性、自由、道义与人性自由、道义的被扼杀, 以及不屈的抗争的崇高精神所构成。北岛的诗歌凝聚在十年功乱的焦点上。他也是无数被“耽误”了的青年中的一个。“四·五”运动过后, 人们开始从恶梦中觉醒过来。北岛醒后, 不是一味地舔舐自己的伤口, 顾影自怜;也不是看破红尘, 在“荒诞”的形势下玩世不恭, 而是在苦苦思索中将那种被封建专制残酷愚弄的强烈愤怒与抗争注入诗中, 以渴望拯救灾难的中国的大智大勇的崇高英雄气魄耸立于诗坛, 充满着责任感与使命感, 他的诗歌通过让人直面苦难的现实, 唤醒人的价值觉醒。

舒婷作为朦胧诗人乃至现当代女性诗人的杰出代表, 她的女性身份也是对其诗歌研究一个重要方面。爱是舒婷诗歌创作的源泉, 而这种爱不是一种热烈的情感宣泄, 而是出于母性本能的温情和博爱。我们从她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 爱似乎是她生命的支撑, 是她困倦灵魂舒展飞扬的自由天空。除了大量的爱情诗, 舒婷诗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赠答诗、送别诗, 对真挚友情的表达, 也是舒婷反复吟唱的主题之一。舒婷曾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 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怀……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 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的。”在自己的创作中, 她用爱的胸怀拥抱整个世界, 用爱的温暖抚慰多难的人生。

四、殊途同归——对“人”的关注

北岛与舒婷这两位朦胧诗坛上双峰并峙的诗人, 虽然他们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 但又殊途同归——他们的诗歌旗帜上都鲜明地打着“人”的标语!无论是北岛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质疑, 他诗歌中蕴含的浓郁的悲剧精神, 还是舒婷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冀, 表现出的乐观积极的诗歌观, 都指向了那唯一的焦点——对人的关注, 人性的呼唤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北岛.结局或开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2]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3]北岛.谈诗[A].老木编.青年诗人谈诗[C].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 1985.

3.浅议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篇三

关键词:舒婷诗歌;自我价值;女性意识

作为当代诗坛的代表人物,舒婷敏感而鲜明地记录了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中国内地女性最内在的精神层面,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地抒写她所理解的人和世界,积极地推动了女性意识的启蒙,呼吁女性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其诗歌中鲜明的女性意识,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一、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唤

《致橡树》是舒婷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诗中饱含对独立人格的召唤,以及对夫唱妇随、妻子依附于丈夫的传统观念的背弃。诗歌以剖析内心的独白形式,在一开始就彰显出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而独立的人格力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就开诚布公,直面爱人橡树,表明强调女性人格价值。在男女爱情关系上,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庸,二是首先以一个独立的认同身份出现,他们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人然后才是女人。

真正的女性不能仅仅为了丈夫而牺牲自己的一起,将自己柔弱的肩膀作为丈夫攀登的阶梯。如: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致橡树》)

诗中的“我”既不愿作附属、陪衬, 也不愿作袒护与滋润男性的日光、春雨, 而是要作为平等的、并肩站立的“另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不独是对传统的“夫贵妻荣”“、夫唱妇随”观念的反拨,同时也是对于那种极端主义的“女权”意识(认为女性应凌驾于男性之上并提出所谓的“性别政治”、“性别战争”“、性别反殖民”等) 的警惕。

这是女性独立意识的张扬。她不甘心仅仅是作为对方的铺垫和陪衬,而要求有一个平等独立的地位。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平等只是在法律意义上,在意识领域里,他们依然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已经让女人习惯于做一个弱者,站在男人背后或旁边,永远是一个陪衬。正是因为相爱,“我”才站在你的“近旁”;尽管“我”很爱你,但还是要与你保持一定的距离:你有你的“位置”,“我”有我的位置,不能因为相爱而失去自我。女性和男性同样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独立的观念意识。

二、女性自我价值的重塑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女人被封建的纲常、伦理、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自我意识被极大扭曲,形成了对男性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人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荣妻贵成为女人的理想。舒婷则对女性自我价值重新定位和塑造。

第一,对传统观念的反观与思考。泱泱大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足以让人骄傲自豪,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传统在规范女性的同时,施加于女性的负荷也愈加沉重。封建社会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节妇、烈女的眼泪和鲜血;在神话传说中,文史典籍中,流传着神女、神女峰的传奇故事。女性以埋葬自己纯真的感情为代价来换取对传统道德的虔诚,为了虚幻的梦扭曲性灵,让青春白白流逝,做无谓的牺牲品,这些在女性自身是悲剧的做法,却都被男权社会视为女性至高无上的美德。导致女性悲剧的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实际上,节妇、烈女、神女、神女峰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人们对神女坚贞的礼赞其实是维护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只关注“礼”而不关心“人”只把女性当作“神”而不是“人”,更不是“女人”!

第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女性自我价值的重塑。如果《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宣言,那《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千百年来,神女峰日复一日地被涂上各种色彩,并最终失去了其本来面目而成了一个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妇女典范。人们歌颂她的坚贞。于是,高大的神女峰实质上就成了一座巨大的贞节牌坊。在舒婷以前,从未有人从女性角度揭示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诗人舒婷是清醒的。在舒婷笔下,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与唾弃中,完成了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重构。

第三,伦理道德依附和社会责任承担。舒婷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是让女性回归到女性的本来面目和地位,其笔下的女性形象是具有东方色彩的,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心理、伦理道德依附和社会责任承担。舒婷的爱情诗在歌颂新的婚姻爱情,批判传统女性观的同时,却又执着地恪守中国家庭伦常,虽反叛然又不逾矩,其“美丽的忧伤”实与中国传统文学中温婉的闺怨有相通之处。《神女峰》的名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背叛的是古代的烈女、贞女/节女观,但渴望着的仍是人间天上代代相传的人间月明,这种美丽的梦对于一般意义上贞节来说,并非很是违拗。正是因为她的女性形象仍然带有女为知己者容的娴静、坚贞、忍韧、贤惠的东方色彩,她创造的美丽的梦才会引起世人的共鸣。

三、女性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舒婷的诗句里,还有一种深沉浓郁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的笔下,女性不再仅仅存在于家这一方小天地,而是走出来,来到社会群体中,和男性一样肩负着来自社会的责任。女性的思考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我的美好形象,而更多的是一种独立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份责任感,在《人心的法则》中被强烈地表达出来:“为一朵花而死去/是值得的/冷漠的车轮/粗暴的靴底/使春天的彩虹/在所有眸子里黯然失色/既不能阻挡又无处诉说/那么,为抗议而死去/是值得的/为一句话而沉默/是值得的/远胜于大潮/雪崩似的跌落/这句话/被嘴唇紧紧封锁/汲取一生全部诚实与勇气/这句话,不能说/那么,为不背叛而沉默/是值得的/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身?/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假如能够/让我们死去千次百次吧/我们的沉默化为石头/像矿苗/在时间的急逝中指示存在/但是,记住/最强烈的抗议/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与女性的温婉柔弱和妩媚细腻完全相反,这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尽管那是一个男性化的世界,但女性同样对对社会及民生进行思考与关注。这些诗句,也没有男性化的激烈和刚硬,而凸显了女性特有的柔韧风格。

诗中,舒婷以复沓的句式,以“为......是值得的”这一句式,阐述其坚守内心、捍卫“人心的法则”的坚定和毫不妥协。与传统意象中女性形象学的温婉柔弱、细腻妩媚、只知风花雪月的形象完全相反,诗中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自我意识与价值判断的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诗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是作为一名坚忍不屈的战士,成为了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代表了民族的意志和愿望! 诗人以一朵花被蹂躏死去开始追问,发现“既不能阻挡,又无处诉说”,于是得出“为抗议而死去”“为一句话而沉默”是值得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未点明,只说它“远胜于大潮/雪崩似的跌落......被嘴唇紧紧封锁/汲取一生全部诚实与勇气”,但是这句话又“不能说”。它是一个“诺言”,也是一次“奉献”,是“人心的法则”,让人甘愿“死去千次百次”,愿意让“沉默化成石头”。但是到了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指出坚守沉默固然是一种抗争的方式,但是“最激烈的抗议”和“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

在这里,诗人再一次进行了解构。这里的解构不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对一种抗争方式和勇敢的解构。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勇者,不是始终沉默着不知表达而盲目牺牲的鲁莽者,而是首先让自己生存下来,然后让自己能够表达出观点和想法的智者。这是一种对以往斗争方式的批判和解构,它不仅仅是女性的一种浅层次表达和诉求,而是进行深邃的思考和反思之后提出的全新认知。舒婷以女性独特的柔性方式,避开男性激烈、刚硬的抗争模式和英雄文化,提出独属于女性的更为智慧、更为柔韧的抗争方式。这不仅是女性意识的一次革新,更是一种从力量竞技到智慧竞技层面的转换,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的强烈体现。她为女性争取到独属于自身的抗争方式。至此,女性再不是柔弱的依附者,也不是只知索求爱情的乞讨者。她以智慧的力量,与男性同台竞技,分庭抗礼,甚至更胜一筹。

总之,在女性诗歌的发展备受冷落的今天,尽管各色的女性主义在努力宣扬为之服务,但也显得无力苍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重新品味舒婷诗歌,梳理诗篇中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无疑为女性诗歌的发展提供借鉴。舒婷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女性诗歌在诗坛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的诗歌被称之为 “中国当代女性诗歌的开山之作”,当之无愧! 她的诗歌承前启后,正如评论家陈仲义所说, “……她充任了一个过渡衔接的角色,她既不是先驱,也不是通向未来的桥梁。……她适时合度地拨动通往另一个方向的 ‘扳道,成为被许多目光所聚焦的中转,她的贡献和价值可能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王泉,龚蕾.简论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J].益阳师专学报,2001(04).

[2]赵林云.论女性意识视域下的当代女性诗歌[D].中国现当代文学,2014,2.

[3]王辉.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02).

[4]赵慧敏.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0).

[5]褚斐青.舒婷诗歌中的女性意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6]管齐峰.诗歌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析舒婷<致橡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8).

4.舒婷诗歌范文 篇四

舒婷诗歌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足印。她的诗歌传达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女性觉醒,宣告了“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独立的爱情宣言,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了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她的诗歌至今仍感动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因此我把舒婷的诗歌作为我授课时的一个重点。本节课是王泽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另配有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了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舒婷思想历程,及中学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把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作为分析重点。

本节课的授课时间为50分钟,是以语文教育专业的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增加学生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素养为依据进行设计的。授课对象是语文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只是还不够深厚,不够系统,而且学生存在惰性,缺乏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目的驱动、启发、提问等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课件展示),并制定了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情景导入:我在大屏幕上展示三个词语:人生、命运、爱情。曾经有人用这三个词语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人生是一场倾盆大雨,命运就是把漏洞百出的伞,而爱情是伞的补丁”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吟咏着爱情,从对“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苦苦追寻,到“执手先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到“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一代一代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悲欢离合。什么是爱情的真谛,什么样的爱情才是值得我们追求与拥有的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近舒婷,去聆听与感受舒婷对爱情的诠释吧。

用尽量优美的语言,引发学生对美的渴望,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前提下,进行教学任务的操练。主要是结合舒婷诗歌《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这三首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品评作品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引导。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作品选与诗歌朗诵的音频先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在初步感知诗歌的基础上,介绍给学生品评诗歌的常用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意象,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丰富的情感世界,最后提

问并归纳。(课件展示)

《致橡树》一诗中诗人用木棉与橡树作为意象,为我们构建了理想的爱情:不仅要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还要“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云霞虹霓”,不仅“要有红硕的花朵””与你众生相依”还要“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神女峰》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彻底背叛,在诗人的眼里,神女的生存意义不仅仅在于供人们瞻仰,也不应该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的春江月明”,因此诗人在结尾以强大真挚的情感宣告于世人“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双桅船》一诗中以岸和船的相依相离,书写了离愁别绪,但更多是航进,是为了理想穿越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定,留下了“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的经典名句。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分析体会舒婷诗歌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爱情观与价值观,因此在学生实践的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题目:

1、品评《惠安女子》。(此时大屏幕给出舒婷的《惠安女子》,要求学生结合前三首诗歌分析的方法,分组讨论)

2、思考题:你是如何看待校园爱情的?(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敞开心扉,结合实际,谈出个人看法,并注意在学生发言获遇到困惑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最后小组展示与个人发言、学生教师点评。

学习舒婷诗歌,分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舒婷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着。学习舒婷诗歌,不仅能使学生懂得爱情的真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固然美好,但在人生中除了爱情,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就让我们鼓起爱的风帆,去追求,去奋斗,去克服困难完善自我。送给大家一句话:“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作业布置:

5.舒婷经典诗歌 篇五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6.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六

关键词:高中英语,诗歌教学,诗歌欣赏,美育渗透

一、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现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个性品格,并在知识目标描述中指出要了解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而且,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如人教版Module6的Unit2的话题为“A Garden of Poems”,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1:The written word也涉及到诗歌,外研社版第八册Module6的“Cultural Corner: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Poetry”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新世纪英语教学的要求,体现了诗歌教学的必要性。

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英语诗歌知之甚少,老师也极少将诗歌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即使遇到以诗歌为话题的单元也多采取“读读背背译译”的简单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自学,或者直接省略不作为教学安排。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对学习英语语言的积极性,而且加大了教学英语诗歌的难度,更难说让学生体会到英语诗歌语言的优美与意境的优美之处了。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诗歌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课堂教学中渗透英美诗歌,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其内心世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二、诗歌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是语言的极致,英语诗中有朗朗上口的韵律,有跳跃的词汇,诵读时,抑扬顿挫,似在音韵中舞蹈,妙趣横生。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优美,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语言的热爱,同时让学生产生学英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诗歌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过程。学生从文字符号阅读开始,进而跟随着文字在诗人想象的时空驰骋,从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所以,诗歌教学渗透着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的语言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诗歌各家风格不同,有的触景生情,有的感物言志,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感慨身世,有的满腔孤愤,但它们又有一定的整体性。这些优美的诗歌作品大多是对真、善、美的讴歌,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礼赞,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记录。英美的许多诗歌象颗颗光华灿烂的明珠,又似支支美妙绝伦的乐曲,给人以善的传递,以美的享受。因此,从诗歌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一种精神文化,具有一种力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并引导学生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养得以提高。

三、诗歌欣赏与美育渗透

根据以上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的现状以及诗歌融于课堂教学的意义,笔者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八册Module6的Cultural corner“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Poetry”为例,尝试了一节诗歌欣赏课。笔者在授课过程当中针对文中提到的三位诗人选用了一首各自的代表诗用PPT以及影音朗诵让学生进行赏析,让其从诗歌中感受到生活的不同的美。

1.感受Byron的爱情之美。传统的情诗,有时把美比喻成鲜花,但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对他所爱慕的女性的美比喻的很特别,诗的一开始就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美,“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把她比喻成万里无云布满繁星的夜空。在诗的第二节更是把她的身体的魅力与风韵描写到极致,“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可见她的美堪称完美无暇。在诗的第三节进而对她的神态进行了刻画,“And on that cheek,and o'er that brow,So soft,so calm,yet eloquent,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整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到交融在光影和谐中的美,外在之美和心灵之美巧妙蕴含在清夜晴辉中,照出一片祥和与安宁。这才是真实而完整的美,每一道影,每一缕光,在明与暗的对比下,调和成最美的色泽。也可见,Byron是多么爱慕她,让人感受到她美得绝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种至纯至真唯美的爱情。

2.感受Keats的道德之美。济慈认为,“真”与“美”是诗歌所要追逐的两个基本因素。他认为,诗歌不仅要表达出自己最高尚的思想,而且诗歌也要像树木长出的树叶那样自然。这种“高尚与自然”的结合在他的“Ode on a Grecian Urn希腊古瓮颂”就变成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结论。

开始,诗人点明这个瓮的古老:“它曾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经过“田园的史家”再造,“who canst thus express,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可见又是一首对“美”的颂歌。

在这首诗里,美无处不在,又如“Heard melodies aresweet,but those unheard”。最完美的乐声只存在于心灵的感应与想象中,“Pipe to the spirit dities of no tone.”。诗的结尾写到“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that is all,Ye know on earth,and all ye need to know.”故痛苦有限的生命可以在美和真中找到慰藉。这就是诗人所理解的世界上的一切。

总之,古瓮的三幅画面中既有人神狂欢和少年求爱的美好画面,也有小镇倾城献祭的凄凉街景。作为艺术品,这首诗和瓮是美的,这美源自有悲也有乐的生活,这便是真。生活的本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之美则使生活之美得以永存。可见,诗人所倡导的“真与美”闪烁着道德之花,源自生活的真实的道德之美。

3.感受Shelly的生命之美。在诗歌欣赏课的最后,笔者呈现了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从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在《西风颂》中,雪莱把“枯叶”比作“灵魂”,把“有翅的种子”比作“僵卧在坟墓里的鬼魅”。所有这些意象都向人们讲述着秋季的“垂死残年”以及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化。然而,“西风”那狂野不羁,肆意破坏的力量正是雪莱所渴望追寻的生命力量,也正是雪莱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

但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它的破坏力量,生命的价值更在于毁灭中的保存与破坏后的新生,最后,雪莱用一个问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来结束他的诗,这更加强了雪莱对生命自由的热烈渴望与期盼,生命的意义畅然体现。生命的力量让学生震撼。并且在最后笔者附有视频《玻璃的一天》让学生憧憬美好的明天,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活出自己的精彩。

四、反思与启示

7.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语文的魅力 篇七

关键词: 诗歌 朗诵 语文生活化

一、大声朗读诗歌,感受诗人情怀

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站在古老长城上面,诗意盎然,写下了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沁园春·雪》,诗歌是需要朗诵的,激发朗诵乐趣,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着读着就有韵味,读者读着就有共鸣。朗读此文,首先感受的是韵味十足,万里雪飘的“飘”,顿失滔滔的“滔”,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腰”,稍逊风骚的“骚”,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雕”。共同的复韵母ao,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描写,抒发对祖国未来的憧憬。正值1936年,抗日红军完成艰苦的长征,胜利到达抗日前线,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鼓舞,诗人在结尾处感叹“俱往矣,数风流人事,还看今朝。”表达了诗人想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之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歌颂祖国美好的未来。朗诵《雨说》时,我们感受到工整的排比,欢唱而亲切,每段开头都是“雨说”,读起来有节奏,明朗,同时表达雨已经悄悄地来临了,《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开头展现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种子被禁锢,牧场枯黄,牛羊无法牧放,鱼儿不能自由游动,四月天冬寒不去,春温不来,真是让人久等了。恰逢一场春雨,有着“久旱逢甘雨”的味道,它代表着希望,是不可遏制的活力,表达了诗人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然,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文革”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显得生机勃勃,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巧用借景抒情,让诗歌蕴含生命

《沁园春·雪》上阕因雪起兴,接着漫天雪景抒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大气磅礴,不见“雪”字却能感受漫天雪花飞舞,接着对雪景大笔铺陈,“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仿佛此刻被无边无际的大雪覆盖了,黄河也失去滔滔流动的面貌了,诗人借着美景,以静写动,蕴藏着生命气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比喻成银蛇一样舞动,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跑。诗人索性大胆描述,释放自己的雄心壮志,吐出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奔放之势。上阕运用了大量比喻,动静结合的方式寄托出祖国山河的美好和壮丽。下阕抒情,举例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史英雄人物,抒发自己伟大的抱负和胸怀。下阕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雪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其中“竞”字形象地体现了英雄之间的激烈斗争,而“折腰”巧妙地展示了每位英雄为之倾倒的姿态,所谓浑然天成。接下来的重点字眼,“惜”字开头,展开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同时又有批判,评论秦朝汉武、唐宗宋祖,运用“略输”、“稍逊”等微妙用词,措词极为分寸,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运用“只识”二字带有讽刺之意,“弯弓射大雕”巧妙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会用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对照《雨说》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春天的一位使者。雨走得很轻,而且问声细语,像“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而接下来“我呼唤着孩子的乳名”,表现了雨对每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说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巧妙的比喻关爱孩子而生怕惊扰他们,仿佛这雨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满含着爱。文章第三节直接请求孩子们迎接雨的到来,打开油伞,关起窗户,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所以诗人运用三个“别”字,直截了当地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文章第四节雨告诉孩子,我是来亲近你们的,发出两句“为什么不……”并随之前行。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溪水叮咚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诗人运用大量拟人化手法,令人真切感受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的春天的守护者的形象。

三、走进生活,感受自然魅力

8.舒婷现代诗歌《北戴河之滨》 篇八

[作者简介]舒婷,当代女诗人,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生长在厦门。初中未毕业即“插队落户”。1969年开始写作,其时诗已在知青中流传。回城后当过多种临时工:水泥工、挡车工、浆纱工、焊锡工。1979年开始在民间刊物《今天》发表诗作,同年在《诗刊》正式发表作品。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对她的作品展开近一年讨论,讨论涉及到新诗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1981年福建省文联专业创作,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两次获全国性诗歌奖。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6年出版《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北戴河之滨

作者:舒婷

那一夜

我仿佛只有八岁

我不知道我的任性

要求着什么

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

引我走向沙滩

在那里 温柔的风

抚摸着毛边的月晕

潮有节奏地

沉没在黑暗里

发红的烟头

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

你嘲弄地用手指

捺灭那躲闪的火星

突然你背转身

掩饰地

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

海怎么啦

什么也看不见 你瞧

我们走到了边缘

那么恢复起

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

回到冰冷的底座上

献给时代和历史

以你全部

石头般沉重的信念

把属于你自己的

忧伤

交给我

带回远远的南方

让海鸥和归帆

你的没有写出的诗

优美了

每一颗心的港湾

9.走进诗歌,感受美好画面 篇九

诗歌中的少年儿童、林中的小动物、棵棵树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朗读时充分展开想象,走进诗歌情境,便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森林美丽的景色,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动物与自然、人与自然、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

一、热情愉快的植树画面

诗歌一开头便满怀欣喜地向我们介绍:一群少先队员正扛着铁锹,提着水桶,抬着树苗,在和煦的春风中,一路走来一路欢笑,满怀兴奋地走向荒山野岭,他们充满信心,下定决心要把山岭改造。“锨镐叮叮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溪水哗哗流淌,滋润着棵棵树苗。”轻轻地读着这些诗句,边读边跟着诗句想象,我们仿佛来到了植树的现场,听到了锨镐叮叮当当的歌谣,溪水奏响的乐曲,看到了少先队员们有的挽起袖管,用力地挥动着铁镐,有的抱着小树苗来回穿梭,还有的拎着水桶忙着给树苗浇水,一派欢快的景象。我们从“奏响”“滋润”“轻抚”等词中感受到劳动者植树时的欢欣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植树时所发出的声响衬托出人们欢快的心情,是那样简洁而传神。读着优美的诗句,张开想象的翅膀,少先队员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便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受到感染,产生加入植树造林队伍的愿望。

二、青山碧岭的和谐画面

经过少先队员们的一番辛勤劳动,原先的荒山野岭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

荒山披上绿装

原先是:“千年裸露的山岩”“ 寂寞多年的荒山”,一派荒凉的景象;现在是:“我们走到哪里,哪里便披上绿袍”,“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这些诗句从视觉和听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山岭改造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转眼间,光秃秃的山岭成了绿色的海洋,山岩也躲进了绿荫,群山到处郁郁葱葱。一阵风吹过,群山起伏,犹如阵阵海涛,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裸露、煎熬、寂寞”的荒山岩石如今“身披绿袍”,处处“枝繁叶茂”,真让人感到欣喜。 拟人手法的恰当运用,让我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今昔对比鲜明的山岭图画,突出对绿化后的生机勃勃的山林的喜爱之情。

动物有了家园

在充满生机的山岭中,小动物们拥有自己的家园:“小鸟抖动彩翼,来这里搭窝筑巢;松鼠有了美丽的家园,快活得叽叽直叫。撑起绿色的大伞,小兔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在茂密的树丛中,小猴开心得又蹦又跳 。”我们一边读,一边情不自禁地被小动物们的快活吸引:原先无家可归的小鸟高兴起来了,又是搭窝又是筑巢;活泼可爱的松鼠,快活得叽叽直叫;小兔、小猴更是在绿色的大伞下、茂密的树丛中大胆地、快乐地玩耍。这真是个自由自在的动物王国,我们怎能不被眼前的一切感动呢?

环境更加美丽

山上树木苍翠欲滴,山中小动物们无忧无虑。“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咆哮,荡漾的碧波轻抚着河畔的小草。待到金色的秋天,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多么迷人的青山碧水!多么和谐美丽的醉人画面!绿化后的山岭,充满希望,令人向往:看,山下的河水不再浑浊了,碧绿碧绿的,清澈见底,微波荡漾;秋天到了,山上的果园散发出阵阵清香,一派丰收的景象。

轻轻地吟诵着诗歌,慢慢品味,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让人心旷神怡,令人神清气爽!

10.诗歌:半分感受,半分难诉 篇十

我的`笔,像落花

常开在那 无宿之地

不是有意停留 并非相思梦生

只因吹风多情 锁了我的翅膀

绊了我的衣裳

花开几度, 长出多少爱恨长

落笔几次 只因手痒胡思

不为青鸟, 不为嫦娥

断诗言了几行, 你懂了许多?

梦断情殇 忍将心事付癫狂

自此随风随雨又随风

天长地也长

御剑斩愁长,却是春草疯长,夏雨隆隆

静坐山丘, 前处山花漫漫, 脚下细水长流

从此天涯流浪 学那浮萍自由, 落叶随风

世情尘染,不复当初

不敢近你身旁, 不敢抚你柔丝

不敢诉与心事!

飞鸟是深林的守护, 碧湖总关注着流云的脚步

在林衰花尽的江头 静品此景隐晦而真实的情感

临风,嘴角微扬

难诉说, 难思量

这一季的烦恼韶光

天宽

11.舒婷诗意的自在人生 篇十一

作者:舒婷(著)

ISBN: 9787535481733

定价: 30元

装帧: 软精装

开本:32开

页数:300页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1-01

著名诗人舒婷,以诗歌蜚声文坛。在许多人心中,舒婷是爱诗者的偶像,是诗意、美丽的代名词。从《致橡树》到《思念》,让人领略了一个充满缠绵、性情温顺朦胧派女诗人形象。而现在,舒婷的新书《自在人生浅淡写》,又让我欣赏到了一个真情散文家的形象。在这本书里,舒婷一改往日的朦胧缠绵,以散文的形式,书写诗意的自在人生。

这本《自在人生浅淡写》,收录了舒婷几十年来所创作的散文精粹。全书分“老家的陈年芝麻儿”“我儿子一家”“干菜岁月”“自在人生浅淡写”“我的海风我的歌”等五辑,共50多篇文章。舒婷用诗化的语言、幽默风趣的笔触、诗人以及作家的胸怀,写家乡写异国,写亲朋谈好友,忆往昔谈今朝等等,风格隽永典雅,富含文化趣味,给读者以深深的震撼与文化感染。其中有的让人拍手叫绝,有的让人抚案称奇,有的让人怦然心动,有的让人忍俊不禁。读舒婷散文,就像读她的诗,优美、敏感、清新,带着些许的忧郁,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情和美好。

舒婷来自美丽的小岛鼓浪屿。对于故乡“鼓浪屿”,她并没有太多抒情性的评语,而是用踏实的笔触,细致地写到了岛上她所感受到的一切:“鼓浪屿真的有些迷人。看小岛上树木丛生,百鸟齐鸣,各种洋建筑,还有蓝天、大海做背景。虽然这里台风经常光顾,蟑螂、老鼠经常出入,偷盗时有发生,出行要坐渡轮,还是让人向往。”

舒婷童年如男孩子般淘气,记忆力特好,分享那些快乐的时光。青年时代也无法逃脱上山下乡的命运,想象一下,戴着千度近视眼镜,身体瘦弱的她挑着担子,抱着铁钎,劳动之余还不忘捧书阅读,与周围环境那么格格不入,而这却让人读到了一个真实的舒婷。

读舒婷的散文,不由自主地会被她平易朴实、细腻动人的笔调感染。山坡上的野草、孤独的大树、匆匆的过客、顽皮的小孩,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她都能注意到并且看出它们内在的美好品质,然后化为文字,与人共享。所以,她的文字既有着古朴的韵味,又有着超然的气质。舒婷几十年的创作,始终没有离开过鼓浪屿。任凭外面的世界白衣苍狗,诗人仍坚持岿然不动,这又是何等的毅力。所以,在她的世界里,有的只是小岛上的繁花似锦,有的只是春天的风、夏天的荷、秋天的落蕊、冬天的等待,等待下一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字里行间,不仅有悠闲惬意,更充满了文化内涵。

舒婷的诗是朦胧的,可她的散文却是现实主义的,自然、质朴、亲切、有感情。当然,舒婷散文的意境和魅力,离不开她诗人的气质和修养,如《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中,写她与“蚂蚱”初相识时:“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无束的云、拔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分明就是一组优美的诗句。由此看来,舒婷的散文有诗化的倾向,也许因为是诗人的缘故,她的散文总能给人诗的美感。

在读者的印象中,舒婷的诗歌,以美丽动人的忧伤,创造出了特殊魅力,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在忧伤中始终伴随着对未来的憧憬。可一旦放下诗歌,改用散文方式进行创作,舒婷并不高产,对文字对情感的认真和执着,使她在这个速食的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在回望自己的写作历程时,舒婷在书中写道:“不可否认,我的家族,我的认知,我的生存方式,我的写作源泉,我的最微小的奉献和不可企及的遗憾,都和这个小小岛屿息息相关。”她很多的文字围绕着鼓浪屿而写,写得如此真情,的确值得令人称赞。此时,读她的散文,就像平和的散步,让人很舒服。

12.舒婷的诗歌的感受 篇十二

我见过神女峰,依我之见它不过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山。如果她真的是屹立千年的神女,那也早被风霜洗去了铅华,变得苍白憔悴。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你的忧伤真的美丽过吗?千年的等待中所有的情感难道还没有麻木,千年后的你是否还记得千年前他的面孔?你的等待究竟是一个生活现实的.灵魂?你的等待究竟是心存的爱恋信念还是忌怕世俗的流言蜚语?

江涛的温柔与怒吼是否从没唤醒过你沉醉的激情?江水吻着你的裙裾的时候,你的心情是否从没被撩拨?如果你对幸福还有憧憬,就应该走出去寻找幸福;如果你对幸福已经绝望,一何必苦侯千年!

对于生活,人们需要自由地选择了清晰与模糊。你选择了清晰却把模糊留给了更多的人。我相信你是因为爱而僵化的,但是你的僵化却成了成千上万可爱的人的囚笼,成了衡量所有好的准绳,成了城市村野立起的一座座贞节牌房,成了连丈夫刺目没见过却守寡一生的奔涌的泪水。

我为你感到悲哀,你把爱理解得太狭隘。爱是博大永恒的,若真相爱,即使相隔天上人间一样能心存温暖。

千年之中,多少痴男怨女在你的身边哭过笑过,他们为爱疯狂,然后平实地生活,最后死去。你获得了不死的灵魂,却失去了幸福的权力机关。你为什么不能像小人鱼那样随着爱一起破灭,也不愿在深水之中享受千年荣华。

你累了,即便你的身躯是青山,你的心也早该累了。你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呢?等待一定是痛苦的,而人生在世也应该快乐,这是天赋人权,贞洁不是要你死守死去的爱,而是把这份纯洁的爱藏在心府,让时间把它酿成美酒,留给人间一片香醇。

金光菊的女贞子已经煽动了新的背叛,你还要挺什么呢?若有一个你爱的人在你身边,你俯下身去在他肩上痛哭一晚,也要比你在悬崖上展览千年值得。

有人敬佩你,有人叹惜你,甚至有人兴高采烈地向你挥动各色手帕。我可怜你,可怜你失去爱人,可怜你放弃幸福,更可怜你成为千年里中国人扭曲的灵魂雕塑。

[简评]这篇文章文章很具有思辩性。千年以来,神女峰历来被认为是对爱情坚贞的象征。诗人舒婷对此推出了不同的见解。小作者根据诗人的提示进行生发,推出了对爱情的另一种理解“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全文自然流畅,语言细腻。

注:作者是山东邹城兖矿二中高三学生。

指导教师孔令锋,山东邹城兖州矿务局二中高中语文组教师。

[email:lfkong@mail.china.com]

通讯地址:山东邹城兖州矿务局二中高中语文组

13.舒婷抒情诗歌 篇十三

透过面具

以无焦距的凝视

使人生变成几场化妆舞会的是谁呢

你喋喋大笑,你号啕痛哭

连小小塔螺都吸附着风暴吮咂有声

在一切喧嚣中默不作声的是谁呢

不要回头

你身后只是沉沉的宇宙

或许存在只是不停地流动

把你整个儿铺成一川河流

那么,站在岸边

和你貌似神非的是谁呢

像一棵树

从胚芽到老朽

那把你从地下往空中不断循环的

仅仅是水吗

不必倾听

你不能把雨声的流程

捧在掌上端详

于是蚕蠕动着

穿过

一环又一环自身的陷阱

为了片刻羽化

飞行状地

死去

上十字架的亚瑟

走下来已成为耶稣,但是

两千年只有一次

★ 舒婷爱情诗

★ 舒婷《致橡树》原文

★ 舒婷《致橡树》读后感1500字

★ 舒婷经典爱情表白情诗

★ 舒婷自言《致橡树》不是爱情诗

★ 短篇诗歌

★ 因为诗歌

★ 拾遗诗歌

★ 元宵节诗歌

上一篇:外国人就业证下一篇:作文巧借诗文分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