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精选10篇)
1.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一
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论文
随着一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转型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开设本科层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时间较晚,9月,至第一批本科生进校以来,才开始正式完整系统地向本科学生授课,发展过程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到选择使用的一个过程。
一、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南通理工学院西方经济学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所在的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内部教学研讨,并对学院2014级和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共12个班,合计约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的选用方面有困难
第一学年使用的教材为湖南师范大学高强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书难度适中,但在使用过程中才陆续发现,部分内容在表述上以及课后习题题目内容上存在若干处微小错误,需要进行后续完善。鉴于这一不足,笔者所在学院在后一轮的教材选用上,改为启用本科经济类经典教材,即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但通过实践,发现该教材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内容太过详尽,且有一定的深度,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删减一大部分内容,结果除了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常规的教学进度和难度。
最近几年,适合民办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内容都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院原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虽然趣味性较强,但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分散,并且,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的差异,案例取材于西方国家经济生活,部分案例难以在中国现实中得到印证。因此,编写适合民办学院的教材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64课时),课堂诸多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会逐渐累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学生中大多数人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知识,如经济学家的介绍等感兴趣,对需要一定数学基础的定量知识却兴趣不高。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有高考失利的惨痛经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目前的学校就读只是一种“苟且”的选择,他(她)们在入校之初就对高校学习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特别渴求成功,但是某些课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积累和方法论的形成,学生在短期看不到即时的利益和成功的前景,所以一旦碰到疑难问题,就开始出现学习畏缩情绪。
(四)教学配套有限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教师数量的局限性,除专业课以外,其他常规课程往往一个授课班级涵盖两个平行班(80人左右),从而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控制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现实背景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工科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投入,而对经管类实验建设的投入较少的现象,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仅能在课本中了解到一些经济类知识,很难有具体的实践机会。
二、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群策群力编写本土化教材
各个民办高校,可由资深教授牵头,组织一批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各个民办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
在教材编写的内容方面,可以以目前的国内外经典教材为蓝本,合理删除或弱化一些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可以缓解听不懂、没学会等所产生的学习畏惧心理。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容量有度,注重实践,与时倶进。例如:就微观经济部分而言,可以从供求理论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消费者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含市场失灵部分)等典型内容,而对福利经济学、要素市场等问题,可安排较小的篇幅简略介绍即可。
(二)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
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互动教学既定的目标,可以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方法,把互动教学方法贯彻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在学生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课程相关案例通过QQ群或其他方式提前发给学生,并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在课程授课阶段,教师可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增补或勘误;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或信息资料的搜集,并定期进行集中反馈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基本理论的实践价值。
1.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内部互动和教师管理效率。教师可按照宿舍或学号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要求各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可以在组员内部轮流交替,教学的开展可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甚至辩论等形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更顺畅。
2.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可将平时供学生使用的教学PPT、试题库、案例、参考文献等资料放至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供请假的学生进行自主补课,还有利于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畏惧心理障碍
1.改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惧心理。就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较难掌握的是图形和数学模型板块的内容。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经历发现,适当地运用板书教学,会带来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一边指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以及图形的绘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授课的节奏,有利于学生跟紧教师的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增加使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比如在谈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问题上,大部分课本一般以吃馒头为例,但是对于江浙区域民办高校来说,学生对于这种题的现场感并无太大的共鸣,不妨以大学生中的恋爱牵手为例,来探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去思考问题。
(四)多渠道突破教学配套瓶颈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分组教学需从教室的布局、座位的编排、教学设备的配备入手,逐步打造和分组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就实验基地方面,一方面,需根据学院发展情况,有选择地适度追加实验实施和设备;另一方面,可积极同社会企业合作,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三、结语
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本科教育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学术性高校或国外典型高校的基本做法。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需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编写本土化教材、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教学配套瓶颈等方面,逐步提高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水平,建立民办本科教育独有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2.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二
一、广西H学院学生特点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一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从高职、高专升格而来, 地方高等院校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的主力军, 是本科教育的主要基地。广西H学院在世纪之交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升级为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有力带动下, 广西H学院应运而生, 不仅有利于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 更进一步缓解我国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地方性本科高校大多地处省会之外的地 (县) 级市, 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 办学条件艰苦, 一般是该区域内唯一的一所高校。地方性高等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西H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为该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力军。由于广西H学院最近几年才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类本科办学时间短, 办学体系暂不成熟, 教学管理建设滞后于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加之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如下几点独特性, 因此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基础核心课程《西方经济学》教学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1. 生源整体质量相对较弱。
客观上, 广西H学院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录取线都是刚过二本线左右。主观上, 广西H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层次相对偏低, 又地处偏远城市, 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社会影响力的知名度不足, 与重点院校相比, 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 不积极地学习课外知识。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 又缺乏饱满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 他们上课经常迟到, 课堂上不专心、课后不上自习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部分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努力, 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 缺乏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思维敏捷, 综合素质高。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 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不少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张扬, 对校园“第二课堂”表现出浓厚的热情和兴趣。广西H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学院现有各类学生社团70多个, 多个社团先后获“广西高校优秀社团”、“十佳社团”等荣获称号。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营销大赛、创业大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活动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优势突出, 具体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感兴趣的知识点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敢想敢为, 富有灵感, 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
二、目前广西H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方面。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 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较强的专业核心基础课, 尽管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 但大量图标、数据、表格、数学公式和经济学专业术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能力, 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复杂的经济现象。而广西H学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容明显偏重于实用, 即使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也主要集中在关注应用前景上, 忽视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另外, 薄弱的数学基础使理论学习更加困难和抽象。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 使他们普遍对经济学案例讨论、分析案例的定性比较感兴趣, 而对经济学模型的计算与运用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等定量分析步骤和方法不愿深入学习了解。因此, 在对经济学基本理论这类基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往往会感觉难以掌握和不易理解。大部分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 只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几个基本概念和某些原理, 没有真正掌握市场运行基本特征和规律, 更无法用所学知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进行分析和总结。
2. 教材方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地方本科学院缺乏适用、规范的教材。教材是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何教学理论的提出和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 都必须通过教材才能付诸实践, 也只有通过教材才能得到检验和论证。目前, 广西H学院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国家高教委推荐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教材, 这些教材大部分内容都是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部分, 尚未完全脱离理论性强、以研究为目的的模式, 难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H学院选用的教材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 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 , 分为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上下两册。这套教科书堪称国内同类教材中的优秀之作, 被评为国家级教材。它严格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原貌准确地加以介绍, 层次结构清晰, 内容完整, 难度相对适中, 是一套比较适合初学者的教材。但是, 这套教材的缺点也很明显, 其数理性强, 公式推导过多, 而案例分析讨论较少, 文字语言比较死板, 个别章节甚至有些晦涩难懂, 容易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畏惧情绪, 还没开始学习就认定这是一门很难的课程,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与阅读耐心。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讲授枯燥的理论基础知识时不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 就会很快让学生感到学习《西方经济学》毫无使用价值。如果一个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毫无兴趣, 也会给其他经管类课程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阻碍他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 经济与管理类的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一般不低于30%。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教师的原因, 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忽略, 只是名义上保留教学实践环节和学分。目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因课时限制为了讲完教学大纲或者教材上的内容而常常赶进度。受限于课堂教学, 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大部分实践都是学生利用假期的自发实习, 即使是非常重要的毕业实习环节, 也往往缺乏有效和严谨的组织, 学生出去实习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方向, 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考核机制, 使得实践教学环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 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 师资水平和结构。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办学的基本实力之一。广西H学院的教师基本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的应届毕业生, 师资的劣势十分明显, 特别经管学院的师资结构不佳, 具体表现在:教师的年龄结构过于年轻, 教师的职称结构偏中初级, 正高级职称没有, 呈现的是一个正三角形, 难以形成合理的学科平台和有实力的教师团队。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实的教学任务却要求教师既按照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讲授, 又与实际情况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现实社会存在的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方面的科研基础。就目前而言, 广西H学院师资特点和水平暂时达不到教学要求, 提高师资水平和优化师资结构是H学院努力方向和目标。
三、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广西H学院学生的特点, 尤其是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感性思维方式明显, 偏重于感性认识的知识结构, 教师更应该因材施教, 调整好教学内容, 突出适用性和应用性。树立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 侧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 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拘泥于抽象理论。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 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论证时, 应尽量淡化较深的理论知识, 同时, 教学案例尽量凸显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联系中国国情及地方经济特点, 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本, 将中国经济管理的思想融合在地方经济具体案例中, 使经济学的学习变得具体形象和生动。这样, 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生动的课堂中学习, 大大改善他们由于课程枯燥而导致上课分心、缺乏兴趣的现状。
2. 明确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定位, 制定合适的教学教材。
应以“适用、实用、实践”为原则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国内教材一般参照国外经典教材编写, 其教材的逻辑线路往往是从某些前提假设条件出发, 通过一步一步推导建立模型, 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教材倾向于让学生记住基本的理论知识, 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设计教材框架结构时, 应当实行弹性课程体系,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解决经济问题, 更能兼顾社会、岗位专业知识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基本框架结构包括“主讲内容”、“选讲内容”、“参考阅读”, 章节可以始于“知识结构网络图”, 让学生对知识脉络有大致的了解, 并加入思考题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加入复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应加大“技能训练”的比重, 选讲内容应为学有余力和志于考研的学生提供更多帮助。
3.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逆向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专题辩论等方式, 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在一起,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分析具体经济现象、解决具体经济问题的应用型能力。“逆向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思维引导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参与意识强的特点, 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逐步建立起经济学思维模式, 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逆向教学法”强调以经典案例作为切入点, 通过案例分析的故事性、生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求知。例如, 在讲价格机制时, 涉及影响供求的因素、成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趋势, 内容较为复杂,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选取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作为切入点, 如引用油荒、公园门票的案例, 将有利于学生对价格机制的形成有较好的理解。教学应该遵从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通过案例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续的理论学习中, 教师可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 将理论知识在不同案例中加以归纳总结并举一反三, 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层面。
4. 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突出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的知识结构。在教学方法上, 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可通过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特点讲解经济理论知识。可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关系, 在为当地企业注入新的知识力量的同时, 推动企业管理发展, 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运用课堂上模拟实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立体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经济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 在学习做人的基础上学好专业知识。通过鼓励性引导学习,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促使学生由原来传统的“填鸭式”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教学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可适当增强实践课程的比例, 使学生真正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5. 根据学院的师资特点,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财富,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 学院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增强师资力量, 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走向社会, 使他们深入了解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引导教师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本土企业管理进行研究, 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社会经济状况, 教学时与实际相结合,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体现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社会功能, 增强学生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的感性了解、认识和关注。另一方面, 优化师资结构, 改善教师“学院派”的状况, 定期选派一些没有实践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教学实践基地挂职锻炼, 邀请富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家、经济研究部门的政府管理人员和知名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讲课, 培养一支有较高理论学术能力又务实的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
四、结语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次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博采众家之长, 优势互补。而经管类专业更应该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列,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 着眼于未来, 从高级应用型人才建设角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制约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和探索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度重视“90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作用, 以此推动地区社会经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健.创新地方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1) .
[2]胡若痴.我国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改革[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5) .
[3]刘昭云.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4) .
[4]杨柳.对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3) .
[5]唐志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 2012 (1) .
[6]刘焕阳, 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2 (12) .
[7]胡成卉.地方应用型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之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8) .
[8]张学春.提升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效果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 (3) .
[9]尤利平.西方经济学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 2014 (8) .
3.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HJ1mm][FL(K2][KG2]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几大特点:一是学科的交叉性,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数学、统计学作为其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必不可少,而学生普遍对此有畏难情绪,导致教师授课比较被动。二是应用性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应用型经管人才将来能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侧重于应用,需借助大量的应用实例来辅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计量经济方法论的掌握和應用离不开实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熟悉相应的分析软件。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和学都有难度。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学起来感觉较抽象、枯燥,缺乏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笔者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完善先选课程设置,适当增加课时量
计量经济学本身并没有自己固定的经济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多来自数学和统计学,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提是具备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先选课程未开设或者开设后讲授内容有限,都不满足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需要。因此,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完善先选课程的设置。计量经济分析步骤缺一不可,所涉内容多,需要的课时量大,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课时量已经被压缩到极限。而且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需要花时间对预备知识进行复习。教师讲授计量思想和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应给予学生一些时间思考、讨论甚至现场实验演示。实验课,学生熟悉应用软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充足的课时来支撑。因此,不管是讲授课还是实验课,都应该加大课时量,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二、强调经济学科实质,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JP+2]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授课时除了介绍方法和模型以外,还需注重计量经济模型和其假设的经济含义,并指导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估计的模型,体现该课程的本质,提升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感觉是在学数学或统计学。
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计量经济学以应用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烦琐的理论推导,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觉得易学、有趣、有用。案例分析课与实验课的安排时间要恰当。据以往上课的情况看来,将案例分析的内容贯穿于理论知识讲解中,学生更容易听懂。而实验课应安排在理论方法讲解之后且间隔时间尽量短,避免学生遗忘理论方法。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数学符号和公式,学生翻开教材的第一反应是难且抽象,尤其文科生源大多有“畏数学”情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采用多样化方式教学。如,讲解理论方法时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减少枯燥感,必要的时候,让学生上台演练;适时增加案例分析内容,以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经济计量方法;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省略部分理论推导,让其从例子中体会出原理;必要时采用板书教学,可以放缓教学节奏,留时间引导学生思考,使其集中注意力,还能避免多媒体大屏幕翻页让学生难以上下衔接等。经验表明,如正规方程组的推导,联立方程组模型中使用阶、秩条件进行模型识别的例子等内容,使用板书讲解的教学效果更好。
四、重视课程论文环节,丰富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的写作可培养学生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软件应用、结合经济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模型优化等综合能力。以往教学中大多没有讲解课程论文的写作,其弊端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上。据了解,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大多数学生对实证分析有畏难情绪,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增设课程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能极大提高实证分析的能力。
课程论文环节可分组进行,组员间相互讨论可扩充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团体合作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考核方式上,多种考查方式相结合可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应试学习,有助于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平时成绩中,还可纳入案例分析讨论与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遵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试卷题目应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核,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
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这期间,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方向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增删、教学方法的变更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其他改革配套措施。对此,我们应沿袭建设精品课程的精神,继续深入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今年的物价指数是180,通货膨胀率为20%,去年的物价指数是()A.144
B.150 C.160 D.216 2.如果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它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 B.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 C.提高利息率水平D.降低利息率水平3.“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水平保持不变,因为()
A.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刺激会因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所抵消 B.扩张性财政政策将推动利率上升,因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 C.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导致税收增加,从而使消费减少 D.以上说法都对 4.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
A.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B.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C.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
D.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反方向变动 5.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
A.增加和利率提高
B.减少和利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 D.减少和利率降低 6.边际储蓄倾向等于()A.边际消费倾向 B.1+边际消费倾向 C.1-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的交互 7.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下面哪一种情况不可能发生()A.利息率下降
B.国民收入增加 C.储蓄减少
D.以上答案都不对 8.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9.赤字增加的时期是()
A.经济衰退时期
B.经济繁荣时期 C.高通货膨胀时期 D.低失业率时期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8,政府减少100万元税收将使国民收入增加()
A.500万元
B.80万元 C.400万元
D.100万元 11.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12.“滞胀”理论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即:()A.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
B.一条长期存在的斜率为正的直线 C.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不断外移 D.一条不规则曲线 13.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14.美元贬值将会()
A.有利于美国出口不利于进口
B.减少美国的出口和进口 C.增加美国的出口和进口 D.减少美国的出口并增加其进口 1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总需求
B.公债 C.税收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16.国际收支平衡表是编制的原则()A.平衡预算
B.净出口 C.国际贸易原理
D.复式记帐原理
17.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
A.与横轴平行的线
B.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C.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D.与横轴垂直的线 18.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可称为通货膨胀的是()
A.物价总水平的上升持续了一个星期之后又下降了 B.价格总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C.一种物品或几种物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而且持续了一定时期 D.物价总水平下降而且持续一定时期 19.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需求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几个因素都是 20.进口边际倾向的上升()A.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减少 B.使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向上移动 C.将改变国内消费品支出曲线斜率 D.将使开放经济的乘数增大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1.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主要有()A.商品 B.劳务
C.国际间单方面转移 D.外汇储备 E.基尼系数
2.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是()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具有非盈利性 C.收支行为规范化 D.公共分配
E.具有盈利性 3.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直接决定()
A.国民收入
B.投资 C.价格水平D.利息率 E.储蓄 4.居民和企业持有货币的动机的选项有()
A.储备动机 B.交易动机 C.预防动机 D.投机动机 E.以上都是 5.总供给的构成是()
A.净出口
B.居民的消费 C.居民的储蓄
D.政府的税收
E.进口物品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若1992年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2年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2年到2002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20%。A.错误 B.正确 2.肯定理适用于所有国家。
A.错误 B.正确 3.由于进口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所以净出口是国民收入的递减函数。A.错误 B.正确
4.短期总供给曲线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A.错误 B.正确 5.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A.错误 B.正确 6.一般的情况下,有税收的乘数和没有税收的乘数相等,税收的增加不会减少国民收入。A.错误 B.正确 7.经济学家认为,引起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根源都在于经济中的垄断。
A.错误 B.正确 8.自然失业率是指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失业率。A.错误 B.正确 9.只要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就一定成倍的增加,这就是乘数理论所揭示的一般原理。A.错误 B.正确 10.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收入增加,利率上升。A.错误 B.正确
四、概念连线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A.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B.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C.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D.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E.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2.浮动汇率:()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B.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3.乘数:()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4.菲利普斯曲线:()
A.一般是指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的普遍的持续上升。
B.是指社会总需求增长过快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C.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D.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5.投资乘数:()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
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6.派生存款:()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
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7.消费函数:()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
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8.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A.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
B.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C.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D.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
E.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支出超过收入的差额。9.国际收支平衡表:()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B.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
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10.总需求曲线:()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
5.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五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影响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经济体制的构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全面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西方经济学是来源于现实的科学,是对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的解释。它的大量经济理论与模型能够在完全或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西方经济学本身是问题导向性的,即经济问题在先,经济理论在后,而建构主义则侧重于问题导向,符合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质,这就为用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建构主义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复杂的经济理论推导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学科内容决定,另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关。与传统直接教学相比,学生更偏爱课堂灵活、能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多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而建构主义教学具有生动、灵活、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顺应了学生对教学方式选择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教学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经济类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目前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念占主导。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仍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解决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矛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理论融合到含有问题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理论;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出高校,入高校”就造成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全部教学工作。而且很多教学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学“接地气”,必须“走出去”,也就是与企业开展定期的多层面的交流。建构主义的这些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三)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限制。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总是希望老师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头到尾“灌”给他们,而他们只管“听”就行了,不愿独立思考,更不愿创新思考。时间一长,最初不良的条件反射就会变成一种恶性的惯性循环、思维定式,而培养学生能独立、创新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限制了建构主义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每学期54个学时。这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导入式教学。经济学来源于经济现实,反过来又可以解释经济现实,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讲授基本理论,而且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努力构建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激发学生观点、让学生的观点得以碰撞、智慧得以迸发,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让学生感觉经济理论不是那么抽象。在问题导入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首先教学设计要突出“专”的特点,不能搞“小而全”;其次导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
(二)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课堂模拟实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经济社会的某些经济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观察趋势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规律。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训练学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安排学生认识实践,如安排学生“走出去”,也就是到企业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成本状况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可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工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战,参与实践,为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尽快成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现在学校为各类精品课开通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是学生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极其便利的场所,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线教程、习题、案例及其他参考资料都在平台上可以找到,教师可以在上面为学生留作业、进行测试、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等。这个平台给学生无限时间和空间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这样课堂学习小组在课下通过BB平台仍然可以进行学习和研究、沟通和讨论,进一步促进团队学习及团队意识。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水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12).
[2]王紫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身份确认与角色转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3]王晓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析[J].北方经贸,(11).
[4]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6.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六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19 世纪40 年代,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最激烈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以及吸收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创立了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历史任务,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段矛盾,阐明它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而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派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对象,通过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制度,是完美的永恒的制度,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从这点上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水火不容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有对立的阶级性。
研究的对象决定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无数的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采取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存在超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不同的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往往做出不相同的解释,提出不相同的政策主张,得出不相同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它直接涉及不同社会群体、层次、国家和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承认经济学的阶级性,并且自觉地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研究经济理论。与此相反,大多西方学者不太愿意公开承认西方经济学的阶级性。其实,有些西方经济学家不讳言自己的阶级立场。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公开地说:“如果当真要追求阶级利益,那我就得追求属于我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在阶级斗争中会发现,我是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的。”应当看到,西方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造成了历史观的局限性。这种历史观的局限性使西方经济学家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是惟一可能的生产方式。
(3)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看法相异。
西方经济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所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确地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涉及到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属于经济关系,也就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哲学教科书所认为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中的一个部分。
(4)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看法相异。
从研究内容上看,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计量和实证分析,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把握,定性,规范分析。如有关工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工资仅仅是劳动力的价格。资本家购买到工人劳动力后,就取得劳动力使用权,而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工人的劳动能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份和剩余价值,工人只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部份,资本家则得到剩余价值。这就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的价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即是工资。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这就是说,资本家雇用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收益等于应付给所有工人的工资水平。这实际上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这一本质。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上的,更具有科学性。而西方经济学从大体上来说,是以科学哲学中的证伪主义和形而上学为哲学基础。迄今为止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数学分析,一种是哲学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多采用数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偏重分析经济运行,就像萨缪尔森的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对生产、失业、价格和类似的现象加以描述、分析、解释,并把这些现象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从总体上说它着重研究的是微观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要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得用数学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它建立的各种经济范畴都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2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共性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在研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它们具有共性的客观前提。只要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弄清了经济学的实质,就可以更全面地更明显地看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差异。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西方经济学的实质是一套研究规范。这些经济理论由于在研究规范上的基础相同,使得他们同列入西方经济学的门下。马克思提出的很多理论思路对现代西方经济学都是存在一些交集的。比如说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核心的部分―――劳动价值论为例,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并非与此完全矛盾。而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有关福利经济学,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中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1)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来看它们的共性。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商品经济具体机制、分配制度、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运行等,其真正的目的是如何使微观经济主体实现利润最大化。之前西方经济学提出有关“经济人 ”的假说 ,通过数据的计量检验,运用严格的逻辑推理,以达到特殊个体的利润最大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作为重点,并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来推理、预测未来社会的`生产状态及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都有反映各自特性的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一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样,西方经济学也是处在不断演进和不断发展中,经济学体系的演进其实质上也是一个综合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经济学家的各种理论被兼收并蓄地容纳进西方经济学框架里,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浅显的说,政治经济学就如同一个大厦,各个经济学家的不同时期,各种各样的理论如同具体意义上的建筑材料,其中合用的材料常常被用于其中。有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理论也许本来就是大夏具体的建筑材料。也可能这些经济学家建立了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又被分解成各种素材后又重新建构成新的大厦,从而形成了更加庞大的理论体系。对其他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的重新组合构建最著名的就有约翰穆勒的第一次综合,马歇尔的第二次综合,萨缪尔森的第三次综合。所以说从研究目的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有一定的共性。
3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相互关系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个性和共性,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可行的吸收其中的有用范畴和相关的政策措施,运用一些共性的范畴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及其运行规律,从而创立具有社会主义特点的新范畴。比如我们可以从私有剩余价值和私有资本中抽象出剩余价值一般和资本一般,把它们运用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创造共有剩余价值和公有资本的新范畴。我们可以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置于一个统一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待,利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方法,建立起具有科学,有效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对立的经济理论体系,两个异质的机体。只有通过认真的艰苦的研究,同时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际和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的理论体系,将那些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介绍进来,而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仔细地把西方经济学中可资借鉴的东西与错误的东西严格区分开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经过改造,才能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劝说集[J].商务印书馆,1962:244-245.
[2]@刘国光.谈经济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10).
7.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七
一、民办本科院校工科学生的特点
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在录取学生时是第三批次, 所以相对于公办院校来说, 学生的考试成绩要低一些, 但考试成绩低并不意味着学生的素质低, 其中不乏高素质的学生。这些院校的工科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 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一) 学生基础不扎实, 思维活跃, 兴趣点多
民办院校的工科学生录取时是理科生, 与同类型院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 他们的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相对具有优势, 但与其他院校的同专业学生相比, 各科基础不扎实, 有的部分会出现知识空缺。这可能是在高中学习时没有完全掌握, 高考完就忘的差不多了, 或是本来学的时候就一知半解。正因为如此, 笔者讲授课程时就会有这种体会, 有的学生对一些概念、原理只是掌握了表面的文字或符号, 但不会运用, 或稍微有点变化就不知所措。但这些学生思维很活跃, 讲到某些问题时会联想到其他问题或现实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有时在他们看来是与所学相悖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给予正确地引导。工科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思维方式不一样, 有时他们所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知识点才能够解答清楚。工科的学生基本上是男生, 因此课堂气氛会很活跃, 男生的关注点很多, 有时会讨论到军事、科技、宇宙等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 有时又会关注到社会热点问题, 这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 当然教师也不是“万事通”, 也会有不知道或不懂的问题, 这是就需要教师虚心向学生请教。
(二) 学生学习方法不合适, 有的学生有惰性
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方法不恰当, 不会灵活变通。有的学生学习很用功, 上课认真听讲, 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恨不得都记下来, 做笔记也很仔细, 布置的作业也认真做。如果按照上课讲的, 这些学生都能够掌握, 但如果稍微做一下变通或把几章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就显得力不从心了。针对这种情况, 就要求老师有耐心, 多讲讲其间的联系, 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回顾以前的内容, 使学生不至于顾此失彼, 边学边忘。工科的学生同样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他们强一些的是遇到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不会像其他专业学生那样害怕甚至回避, 而且相类似的问题一点就通, 掌握得好的学生甚至不用讲自己就能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很杂, 无论哪类高校, 大部分学生都会觉得很费力, 对于民办院校的工科生来说也一样, 因此有的学生就会产生惰性, 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据笔者了解, 这类学生无论学什么课程都有惰性, 他们认为上大学混个文凭就行了, 有毕业证更好, 没有也无所谓, 学位证压根就没想过要拿。因为他们的父母早已经把他们毕业以后的事安排好了, 这样他们学习更没有动力。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 该课程作为一门外引课程, 同时也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西方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 其中的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 常常会使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 尤其是工科的学生。同时, 西方经济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 并且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 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乐趣。
西方经济学的逻辑体系是比较严密的, 笔者认为在授课时首先应当介绍该课程的理论体系, 使学生对其有初步了解。另外应当注意对于工科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应当有所侧重, 不用什么都讲。在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 首先由供求定理引出其核心理论———价格理论, 其次分别介绍决定价格的两大微观经济主体———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及企业供给行为的决策过程。企业的决策过程从两方面入手分为生产论和成本论, 要注意使学生明白这两个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否则学生很容易混淆。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市场 (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 根据几个标准可以把市场成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在此基础上引入一般均衡分析, 最后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 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 这时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从而介绍微观经济政策。
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 以国民收入为核心, 首先从国民收入概念开始, 介绍国民收入的界定及核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 讨论国民收入的决定;其次, 利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再次, 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方面, 仍借用IS-LM模型, 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 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剩下的部分不用介绍太详细, 主要介绍失业与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即可。
三、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体会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雷诺兹就提出, 要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改造, 使之适合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欠发达经济分析。他指出:“人们把西方经济学的工具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经济时, 很少会发现这些工具是完全适用的或完全无用的, 一般是经过适当的改造有些用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能够仅仅讲授原理, 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与原理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科的学生, 他们接触经管类的课程有限, 帮助学生利用有限的经管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 是每一位给工科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针对民办院校工科学生的特点, 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方面, 西方经济学对于工科学生来说, 一般作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 (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作为考查课) , 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要求不是很高, 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也不需要什么知识都讲, 主要讲解最重要的知识, 另外, 这门课的课时通常也不会很多, 经常是不够用, 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 把重点讲解清楚、透彻。另一方面, 既然该门课是考查课, 学生会产生不重视的态度, 学习起来自然也不“上心”,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上心”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如案例教学法、视频讲解结合法、画图法等。同时也要多介绍该课程的前沿理论, 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更感兴趣。
(二) 采用适合的本土化案例教学
经济学案例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以实际经济问题为题材而进行的客观描述。而经济学案例教学就是运用经济学案例, 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站在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来源于生活中的案例进分析。案例教学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在案例中获得对理论更加感性、深刻地理解, 从而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 解决学生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通过鲜活的案例, 可以使经济学变得更通俗易懂。但在教学中很多经典案例多来自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与我国现实相差甚远, 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案例较为缺乏, 仍然会给学生造成经济学很遥远的感觉,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平时注意多搜集整理相关案例, 不断丰富自己的案例库。在分析案例时, 要尽量讲解透彻, 对于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事先考虑周全。另外, 案例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传递更丰富更生动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劳埃德.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8.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篇八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科学,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来讲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我们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究其原因,可能和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可以把该教学方法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本项目旨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1 案例教学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考试一旦结束便统统忘掉,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其次,案例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此外,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还要通过书面报告或其他形式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这些均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 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影响深远的经济学教课书都有配套的案例教学资料。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在哈佛商学院,平均每名主讲教师有一名研究人员配合工作,包括案例的收集、调查和编写,并且定期出版案例集供教师选用和交流。我国经济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认为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人的事,既没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也缺乏组织上的支持。教师由于缺乏财力、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工作量,直接打击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推广。
二是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许多高校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将原始材料不作处理直接拿到课堂上来,缺乏对经济学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有些在案例的选择上以国际案例为主,认为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这些取自国外、直接翻译的案例,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应考虑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结合,因此应该更倾向于国内的案例。目前虽然国内各有些高校已经自己编著了案例教材,但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也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三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就内容而讲内容,而应对所讲的内容追本求源,通过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由于理解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把案例介绍给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总结。也有的教师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举例混为一谈,单纯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引用案例。有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身应用的“导向”作用。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应实行开放式讨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百家争鸣,甚至允许跑题。还有些教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评点,学生怕说错,在发言时有顾虑,致使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其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使学生们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地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此外,使整个讨论过程屡屡被打断,教学环节不能流畅进行。
3 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
3.1 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
案例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必须从我国、国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取现实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要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自由思考、互相交流和产生思维的碰撞。
案例要尽量本土化。国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早于我国,也积累了一些好的案例资料,但是,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本土案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国内经济发展历程,积极地用所学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去剖析个案,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主要在国内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首先明了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实情,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并加以借鉴。当然在国内案例占主体的情况下,国外案例也可适当讨论一些。由于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开放度逐步提高,因此也需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但国外案例在讨论之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提示,如国外的文化背景、体制等与我国的差异[3]。
3.2 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课前积极准备。在未完全进入案例教学之前,学生要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学会运用已学过的多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和判断;还要有语言表达与心理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准备。当面对的是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学生时,最好先由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课堂表现与参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有时,由于缺乏、甚至没有学生主动、自愿的发言,使案例教学变得十分被动和尴尬,强制提问代替了自由发言,课堂讨论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案例教学又一成功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合理组织至关重要。如教师要有亲切、热情乃至奔放的语言和形体动作,以此感染学生;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可以组织圆桌讨论,而不要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可以组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演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3 多种途径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对授课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拟从三条渠道使老师要更多的去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4]:有计划地选派担任发展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胜任案例教学的水平;分期分批地组织经济学教师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调研;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聘用经济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为高校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 黄玲.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99-101.
[2] 林权,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悉[J].时代教育,2008(10):65-66.
[3] 王文青等.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59-64.
9.《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篇九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Economics)学 时:60-72学时 参考教材:
1、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三版),1998,2、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3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9.8
4、[美]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第16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不确定性和风险;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关市场的均衡;*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部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4-5学时)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一词的起源、内容。
二、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稀缺、选择、资源配置、三种经济制度、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形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 4 个主要阶段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若干基本假定经济人假定、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假定、产权明晰假定
二、宏观经济学内容及基本假定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二、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三、经济模型与经济量
四、静态与动态分析
第二章
供求理论(6学时)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
三、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
四、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的概念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三、需求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规律
四、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第三节
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三、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四、供求理论
五、政府政策:价格控制、限制价格、支持价格、最低工资、政府税收对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概念与分类:需求价格弹性、含义、弧弹性、点弹性
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几何推导、供给弹性的因素
五、其他需求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
六、弹性理论的应用;蛛网理论与期货市场(略讲)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
一、效用概述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四、单个需求曲线的推导
五、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三、商品边际替代率
四、预算线与预算空间
五、消费者均衡
六、需求曲线
七、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吉芬商品
第四章
生产理论(5-6学时)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 :Q=F(L,K,N,E)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五、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二、等产量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生产的经济区域
五、等成本线
六、最优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七、扩展线
八、规模经济适度规模
1、规模经济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第五章
成本理论(5学时)
第一节
成本概念
一、机会成本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四、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五、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会计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STC,SAC,SMC
二、各种成本变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成本:LTC,LAC,LMC
二、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因素
三、成本函数的应用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12+2学时)
第一节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一、市场、行业与市场类型二、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
三、厂商的收益和利润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一、厂商在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二、不同情况下的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价格歧视
第六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第七节
寡头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二、古诺模型
三、斯威齐模型*
四、卡特尔模型*
*第八节
博弈论初步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二、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七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4-5学时)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略)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概述
1、效用最大化和供给
2、影响供给的因素
3、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三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原则:MRP=MFC
第四节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一、工资理论:工资的性质和种类;劳动市场的均衡;不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
二、利息理论:利息的决定;来源;作用
三、地租理论:地租的决定;租金;准租
四、利润理论:含义,种类,来源
五、洛伦滋曲线与基尼系数
*第八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自学略)
第一节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分析二、一般均衡分析
三、两个部门的一般均衡
1、交易的一般均衡
2、生产的一般均衡
3、交易和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福利经济理论
第三节
福利经济政策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学时)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管制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
四、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影响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性的特点、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与特征
二、分类: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
四、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介入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学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二、GDP的核算方法
㈠支出法(或产品支付法或最终产品法)
㈡收入法(要素支付或要素收入法)
㈢生产法(部门法或增加值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㈠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㈡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㈢国民收入(NI)
㈣个人收入(PI)
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二、实际GDP(GNP)、名义GDP(GNP)潜在GDP(GNP)
三、人均GDP(GNP)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第一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三、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乘数理论:乘数的含义、乘数的计算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二、AD-AS模型
课时有限时以下部分以讲座形式开设
第十二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讲:4学时)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类型: 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
二、失业的影响与治理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交替关系。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理论(第二讲: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活动水平(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的波动。经济周期也叫做商业循环。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苏] 康德拉耶夫周期(1926年);
(2)[法] 朱格拉周期(1860年);
(3)[美] 基钦周期;
(4)[美] 库兹涅茨周期(1930年);
(5)[奥] 熊彼特周期(1939年)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类
(1)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2)分为: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二、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四、乘数 — 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三讲: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概念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四讲:2学时)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二、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1)需求管理(2)供给管理(3)国际经济政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二、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逆向调节;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2)计价单位;(3)贮藏手段。
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四、货币政策基础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供给管理政策:(1)收入政策(2)指数化政策(3)人力资源政策(4)经济增长政策
二、宏观政策的运用
总复习(2学时)
参考书目:
1、[美]曼昆《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5、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10.《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篇十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二、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三、创新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的,故而在教材使用上应该杜绝使用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以及本科生常用的教材。最好能使用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应用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均出版了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但是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是将本科教材简化,再加上一部分案例,即可形成一部高职高专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低质量的教材并不能达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简化的理论,甚至没有前后衔接跳跃式的理论让学生缺乏自学的引导,也给教师讲授课程带来一定的麻烦。在解决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问题上,最好的方式是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理论认知,开发适合自己院校的校本教材,以期能够达到最优或者较优的教学效果。 毕业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 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9)
[2] 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 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3)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09-19
《西方经济学》本科期末考试题型07-11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11-14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07-13
西方经济学测试试卷06-19
西方经济学真题总结08-24
西方经济学试题习题11-25
西方经济学下册习题11-25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答案07-10
电大西方经济学小抄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