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2024-08-19

《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共12篇)

1.《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一

晋中市榆社县东升小学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只有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呢?

一、借助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瓶颈在观念。学校及教师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更新观念必须依靠踏踏实实的校本培训。

1、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要明白,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落后的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以校为本的教研要立足于本校的问题,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且真实的问题。能够较快地提高所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根本途径是依靠校本教研。

(1)、模仿—反思—内化—实践。即观看网上同步课堂或课堂录像,提出需要学习和改进的方面,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比,通过大家的参与讨论,内化和提升为自己的教学经验,然后在具体的实践中反复应用。

(2)、问题—研究—实践。即根据教师各自提出的问题,教研组做出计划安排。活动开始前让教师明确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的主题,然后由一名教师上研究课,在课堂上积极尝试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讲课教师的反思,同伴互助,组织者的总结、概括,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供大家各自在实践中借鉴。

(3)、交流—共商—共识。即每位教师依照课堂上发生的真实教育故事,写成教学案例,提供经验或提出问题、困惑,接着大家展开讨论,逐一发表对解决问题的看法,最后达成共识。

(4)、展示—反思—实践。教师首先根据所研究的主题,精心备课,渗透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全体教师集体反思,分析和梳理成功的经验,剖析依然未解决好的问题,在互动互助中生成新的方法,最后大家总结提升方法,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灵活的教研方式能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同时在教研过程中会自然学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长此以往,教师的水平、教学效率就一定会提高。

3、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因为文化素质高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应快,判断准确,不容易发生知识性错误或判断上的错误,对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易获得学生的信任;文化素质高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左右逢源,课堂信息量大,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文化素质高的老师,还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往往会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

二、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态度。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2、多给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学习、相互探讨的机会

以前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有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相互探讨的机会,才能不断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智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老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既带鼓励性又带挑战性的语言提出学习的要求。课堂上,老师一句“看谁的办法最好!”“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你还有比他更好的办法吗?”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

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多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讨、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交流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所以课堂上会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以前的语文课上,教生字时都是教师讲,或者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模式分析字形,没有想象,没有创新,我们认为只有教师详细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听,才有效率。总认为小孩子没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讲解透彻才是对学生负责任。现在看来,这样的教法简直是对学生才能的扼杀,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现在我们教师教学生字时,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想象:“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常常会说出很多奇特的想法,让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美:“你真聪明!”“你的想象太丰富了!”“你真是天才!”“这一点老师都没有想到!”我们真的不能小瞧了孩子们。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想,还可配上动作,学生很感兴趣。学习课文时,他们几人一组把课文编成有趣的童话剧来表演。不需教师指导,他们自己化装自己定角色,合作得非常好。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说得最多的是:“把你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好吗?”“你的灵感来了吗?”“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让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吧!”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的、充满个性的、思维活跃而愉快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好,而不是教师怎样教好;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了哪些具体知识;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生。

三、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里,师生交流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如何借助这种交流来发展师生关系就值得研究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热爱、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上展示风采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尤其要善待后进生。教师应特别注意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课堂上把适合后进生层次的问题留给他们解决。这样既能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他们逐步走近老师。反之,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只注意优生,久而久之,后进生对教师产生偏见,认为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讨厌后进生。这样的想法一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这样,教师的工作就很难开展了。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你成为学生们心中的一分子时,他们就会爱屋及乌地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上课才会更专注、更投入,学生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因为他们都把你当成了朋友。这样你上的每堂课都让他们“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就是要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其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让每个学生品味学习的喜悦。也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他们才会觉得“这节课怎么这么短?”心理学认为人在愉快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特别的快,由此可见,这节课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生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真正成了每个学生自己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教材挖掘“童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总之,只有建立良性的、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平等对话,教学相长的平台。只有学生愿意学、乐意学,教师努力、愿意教,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四、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地学。

2、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课标、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了解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堂课的内容在整体教材或章节中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前后的联系,确定该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研究出采用的教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设计和写出本堂课的教案。书店发行的《备课参考》只能作为教师备课的参考,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按教材“照本宣科”。

3、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在一节课内,要完成那些教学任务,达到怎样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节课自身的特点设计出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具有导向和标尺作用。在课堂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又要恰当、集中。每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往往不只一个,在备课时教师要十分熟悉教材体系和教学标准的要求,同时要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的状况,确定恰当的知识点和练习作为教学目标。

4、做好教学准备,认真备课,抓住要点,精讲多练

衡量一位教师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最大的劣势就是缺乏经验,尤其是教学经验。对于教材中各章各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对于如何驾御课堂的经验更是不足。为此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教学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教材,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内容;二是备课标,对教学目的及对教材内容中各知识点的不同要求层次要了如指掌;三是备学生,要对教学中的主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知识储备、思想倾向及个别差异等心中有数;四是备教法,要对教法精心设计并随时补充修订,在运用时又能视具体情况,不生搬硬套,灵活性运用;五是备教后情况,对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得当”与“不当”、“成功”与“不足”等都要及时小结记录,并提出改进方案,以便今后改进,教学反思《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授课中还要抓住要点,精讲多练。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惟恐知识点没有讲到,担心学生不会,总是想面面俱到,用心良苦,结果适得其反。整堂课自己在上面喋喋不休,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效果可想而知。

5、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突破重、难点,必须注意切入的方法恰当自然。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方向性、有思维价值。对重、难点的讲授一要科学、准确,让学生举一反三;二要融入课外知识、联系现实生活,适当拓宽延伸;三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四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过程,不要过多地追求结论性的东西。另外,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6、注重迁移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迁移训练的内容针对性要强,设计的练习题、选用的材料质量要高,要与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吻合;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做到练会一题,会做多题。

7、把好练习、作业、辅导与考试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科学布置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要精心选择、设计题目,把好质量关和数量关,题目要富有启发性和代表性,作业不能是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要充分体现知识的运用和迁移。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计不同的题目,提出不同的要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激励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批改要求,写好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评语,做好批改记录,并及时把作业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面批、集体讲评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8、把握好课后作业的质和量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具有理解、巩固,发展、深化,诊断、补救的功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也锻炼了每个学生的毅力,责任心,自信心,成就感和对时间的管理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的练习量已经很大,再过多地留一些重复性的作业会让学生厌烦,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厌学。那么,如何设计作业,使学生们在不加重心理负担的前提下又学好知识呢?我们认为,教师布置作业不能无所用心地搞简单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题,打题海战。而是要不拘泥形式的依据学生实际,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用心地设计一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使作业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9、注重动手操作,强化实验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的作用日益突显。各学校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开齐、上足实验课,提高实验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一要加强对专、兼职实验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二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实验开出率要达到100%,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要达到95%以上。教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应尽量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来完成,对可见度低而又无法让学生分组做的实验,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增加其可见度。学生做完实验后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实验报告。三要对教师的实验教学情况进行不定期地抽查一次。各学校每月要对实验管理员的实验记录、实验通知单、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切实把实验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10、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堂的容量,减少板书,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难点问题上,提高教学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使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更具有条理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内容和方法。

1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和“会学”

新课堂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最终达到让学生会学的目标。

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应用在课前对新知识的自觉预习上。其次要放在课外知识的学习、搜集上。三是对学习内容和时间的计划,速度的调控,相关资料的搜集上。从而实现超前、广泛、深刻地学习。

合作学习方式要用在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上,在教师先行点拨引导下,学生感到似懂非懂,并急于尝试的心理状态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接着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生成多元答案,达到多种信息和结论的共享。其二要用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或七嘴八舌,答案不集中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争论、观念碰撞后形成比较正确的结论;其三是用在与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联系和测评时,让学生先尝试自主完成,后带着初步成功的兴奋或暂时的迷惑进行合作交流,大家在急不可待的心理趋使下,积极地询问、交流、互补和生成。

探究学习的方式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师未进行教学前,能够创造条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尝试解决问题。尤其是综合课程的科学课中,先让学生猜测、假设,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手实验,加以验证。

12、合理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

课堂练习的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而导入新课、全课总结的时间又很短,所以调整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只能是把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传统的课堂结构是把新知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的,除了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有明确的规定外,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有具体的要求:检查复习一般在课前5分钟内完成、导入新课用1分钟左右、新知教学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安排8分钟左右、全课总结1分钟左右,课堂作业5分钟左右。这样分配教学时间的理论依据是: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一般只能坚持20—25分钟,课前的20—2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新知的教学必须要在课前的20—25分钟内完成。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的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人、因年龄、因课堂教学的精彩程度的不同而异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复习和新授的时间要进行合理灵活地调整。有的知识与旧知联系紧密,学生对旧知理解和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检查复习一定要扎实,此时的教学重点可能不再是新知的教学了,而在于检查复习,所以复习旧知的时间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不一定要在前五分钟结束复习。这样虽然复习的时间增加了,但是由于旧知复习得实、复习得透,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新授时间就会大大缩短,甚至新授时间会短于复习时间,这样也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复习与新授时间上呈倒挂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所倡导的。

1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上课时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时能够约束自己,不受外界干扰,思想不开小差,不作小动作。注意听老师讲课和同学们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习惯

自学是将来学生进入中学,大学乃至投身社会继续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小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教学低年级语文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慢慢地逐字、逐句地读。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除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看,逐字、逐句地读外,同时还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前仔细阅读教材,复习时系统阅读课本等。

(3)、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日复一日天天要做作业,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作业时,要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有始有终,书写整齐的习惯。经常开展作业展评,表扬鼓励作业认真,书写规范的学生,给同学们做学习的榜样。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学贵质疑”。有疑问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疑问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基石。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质疑时机不限,可以是课始预习后的质疑,课中冲突性的质疑,或课后延伸性的质疑。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从敢问,善问,逐渐过渡到会问。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

五、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1、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抓纪律上下功夫

学生毕竟较小,性格活泼、爱动贪玩,自我约束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比较差。有时趴在桌子上睡一觉;有的在摆弄钢笔或铅笔转着玩;有的同桌两人时不时的小声说话;有的在不停的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等等,学生这些不良习惯,必然打断教师的上课思路,影响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影响了教师授课状态与学生主体的双边活动,从而也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上课时必须要严格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听课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习惯。不能对不听课“开小差”的学生置之不理,采取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放弃的态度,这样下去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

2、强化课堂管理要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

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优越,生活安逸、懒惰滋生。由于他们年龄小,学习目标又不十分明确,惰性强,所以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培养他们好读书、勤思考、好思辩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继承传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上,更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科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潜能开发是相当大的,有95%的潜能尚需等待开发。当然这需要教师大量耐心细致的管理工作,使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惯,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循序渐进,稳步巩固,最终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钻研教材和教法,特别是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需要,采取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法,诸如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辩论会、答辩会等等。因为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是很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变换方式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便于接受,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六、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小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想找机会显示自己,以便赢得老师赞赏或引起同学的注意。一旦他们在竞争中获胜,就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组织竞赛正是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好的竞赛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我求成的和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更为强烈,而且能作为一种鼓励进取,反对懈怠的因素去调动学生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并使其活跃起来,强烈起来。每次竞赛前,根据竞赛的内容不同,我会说一些激励的话。通过竞赛,训练学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又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竞争,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涨。

七、建立有效的课堂效率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

课堂评价对课堂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评价应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

1、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它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2、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但不是关注教师备课是否充分,过渡是否自然,教学基本功如何,而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即“以学论教”来评价教师。

3、不以课堂容量论效率高低。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以教师讲了多少内容,而是要关注学生学了多少,哪些能力、技能得到了提高,学生是否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八、做好教学后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认真及时的做好教学后记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找出教学中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因此,应记好如下几个方面:

1、记好成功之处

每堂课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器具准备等方面往往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段,如课堂导入、恰如其分的媒体应用、巧妙的设问、好的教学方法、开放性或启发性的问题等等,将其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2、记好失败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教学得以吸取的教训。

3、记好教学机智精彩之处

把课堂上处理偶发事件的智慧及“闪光点”记录下来,供今后参考。

4、记好学生问题之处

记教学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措施。

5、记好教学心得

记录下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感受。由于它直接来源于课堂,来源于师生,所以,它为以后教学中的扬长避短,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总之,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学生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牢固确立课改新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宗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结构,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途径,才能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二

一、总结初中数学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

1. 教学规律. 通过不断的研究数学教学后, 可以发现初中数学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兴趣除了学生自身培养外, 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课堂开始前设置悬念,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自主的集中注意力于悬念背后的事实, 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其次就是知识点的讲解, 数学不是单纯的定义性的东西, 更加强调的是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 教学实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往往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也就是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学习同样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也要求学生可以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实际问题, 学习应用型的数学. 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同样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为学生讲解实际的案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可以组织实践活动, 让学生深入生活, 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对这种数学教学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3. 教学氛围. 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传统教学中的数学课堂比较沉闷, 除了数字还是数字是学生普遍一种想法,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热情.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不应只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趣味性的教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更能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由此可见,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必不可少的[2].

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1. 合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为了达到新课标中的要求, 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 教学方法可以说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也是实现教学目标, 到达预期目的的重要途径.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的选择十分重要, 而教学方法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作为教师, 应根据数学知识点板块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保证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情况下, 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的学习,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仅要适合知识点的讲授, 同时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作为学生在教学方法的指引下积极的学习数学,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不仅仅限于数学单科的学习.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 才能使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真正的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提供一定的帮助, 也使得教学方法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在于其单一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灵活, 这种方式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帮助, 也影响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新课标的影响下, 势必要改变教师单纯讲课、板书的传统教学手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习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泛, 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教学、几何画板的运用、小黑板等, 这些教学工具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教师可以准确的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更加清晰的了解知识、接受知识. 同时保持学习数学的热情. 这些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是非常有效的[3].

三、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常常遇到的困难是没有数学知识的整体感, 缺乏对知识点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认识, 因此在课后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总结是有必要的, 也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的重要方法. 例如, 课后小结, 是对一堂课知识点的梳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方面的知识, 各知识点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而这些知识点在本学期的数学学习中又是怎样的位置,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主的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易了解教学中的重点以及形成数学思维模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教材相对于以前也有了变化, 在以往的基础上增添了综合性的知识, 知识范围也有了一定的扩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针对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势必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因此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也成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措施

参考文献

[1]程红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0 (23) :33-34.

[2]陈奎.新课程四种策略学好数学[J].青年与社会, 2012, 1 (2) :15-16.

3.初中语文在新课标下如何教学 篇三

一、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的“自”应包含自信、自觉、自问、自修。要改变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好,才有可能使其主动、自觉去做。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使他们产生一种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知识的愉悦感,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与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自己归纳、自己表述,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评价,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自尊心。尊重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极大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

二、精心设计教法,加强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它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组成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功能性学习小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重启发,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重过程、重积累,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讲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而是学生从合作的探究中发现的。师生共享学习经验,共同探究新知识。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指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它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应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从教法、教学手段及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等方面入手。

创设课堂环境,营造课堂氛围,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课上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给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讲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及开发创新能力的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4.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 篇四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杨明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以化学实验为突破口,探索一条化学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有效途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探究 实验 主体 创新 障碍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更是刻不容缓。

一、改革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亲身获得的直接经验为基础,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从直观、具体、鲜明、形象的 实验现象入手,用眼看、动脑想、亲手做等感观密切配合,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将前人认识成果转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从而完成认识的飞跃过程。因此,注重实验的探索性,以此为宗旨进行化学教学,在理论上也是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的。

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对CO2性质的教学,设计“是CO2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还是H+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等探索性实验等。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由于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了“新教科书”尝试采用了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⑴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实验法、实验方案探索等,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⑵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⑶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重视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创造意味着突破、革新、进步,主要表现为较强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实验的探究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实验中出现的错误、疑问及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可以调整实验的次序、操作步骤,或将有关实验进行重组、整合,设计实验习题,以加强实验的探究功能。

1、对探索性实验进行改进,加强实验的探索性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本身就具有探索性,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做燃烧条件探究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时,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产生极大兴趣,但由于其探索性不强,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学生根据此现象并不很容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维,当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水中还有氧气吗?再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见水中的白磷不能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是不能燃烧的。这时我们可以给水中的白磷创造一个和氧气充分接触的条件,教师可补充如下实验:将氧气袋中的氧气通过导气管直接通入水中白磷的上方,使足够的氧气和水中的白磷充分接触,结果水中的白磷因燃烧而出现火花,现象非常直观。学生在获得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和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知道可燃物燃烧条件后,在实际应用上就不难理解灭火的原理了。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看出,对于本身具有探索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改进实验方法,补充实验内容,增强其探索性,在课堂教学中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将镁片、锌片、铁片分别放在三个培养皿中,上课时,将三个培养皿同时放在投影仪上,分别加入稀硫酸或盐酸,把反应产生的现象借助于投影仪投影到银幕上,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三种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片很快反应完,速度最快;铁片上只有少量气泡产生,速度很慢;锌片放出气泡的速度介于镁与铁之间。这样的演示实验现象直观,可见度大,效果好,通过观察后,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来制取氢气而不用镁和铁,是因为锌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氢气。又例如 Cl-和 SO42-的检验实验,教材中只说明用BaCl2溶液和稀HNO3检验,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学生往往对实验中加入稀HNO3的作用不理解,认为加入稀HNO3是多余的。教师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可补充下面实验:向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都可看到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溶解了。通过对比实验,检验Cl-或SO42-时,加入BaCl2溶液或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沉淀不溶于稀HNO3。学生看到上面对比实验的不同现象,很容易理解稀HNO3的作用是防止CO32-等的干扰。在做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时,教师可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如在讲CO还原性时,要做CO还原CuO的实验,边讲边做,可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要通入一会儿CO才能加热CuO,前面有无雷同?通过回忆、讨论,可知氢气还原CuO与此实验有类同,由于CO和H2均可在一定条件下与空气混合产生爆炸,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CuO是防止此事故的发生。还可得出综合性结 论:任何可燃性气体混入一定量空气,点燃就会爆鸣或爆炸。学生通过回答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既可训练其抽象思维,还可扩充知识面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掘实验的潜力,力求把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索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知识,并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3、学生独立设计探索性实验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服务。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是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设计探索性实验时,教师不要一包到底,把实验方案、步骤、结论以及实验所需仪器、药品都交待给学生,学生只按老师所讲的去做,验证一下而已。教师应该只提出探索性问题(即实验习题),其它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例如有如下一个实验习题:怎样用三种最好的方法制取CaCl2溶液?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制取CaCl2溶液的可能方法,要求学生对每种方法都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四人一组分头进行实验,对每种实验方案都要进行实验验证。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自然要舍弃实验步骤复杂的、原料成本高的、产率小的方案,最后找出最好的三种方法:CaO、CaCO3、Ca(OH)2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aCl2溶液,这三种方法实验步骤最少,原料成本最低,产率最大。学生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学会了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掌握了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在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实验形式,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 对学生而言,学习就意味着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只有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实际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实验教学必须优化实验形式——立足于做,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实验室的制法时,可提出“你能当一个小设计师,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时教师再次强调决定气体发生装置的因素,联系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活动,最后把他们的设计展示出来,并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他们所设计的装置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设计都给以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学生在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后,把自认为最有创意的想法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他们的心情是十分愉快和激动的。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自己的设计成果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加强了,为今后主动学习化学又迈进了成功的一步。

再如,改课内实验为课外实验和家庭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验在时间上比较充裕,形式上也比较灵活,还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便于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自我调整、自觉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主意识。可以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做想做而未做的实验,以及通过实验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例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碳和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如何用厨房里的物品设计熄灭蜡烛实验;如何用废弃的物品医疗器械如注射器,药水瓶、旧电池等设计一些气体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和“玩”两大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这门学科有着神秘感新鲜感,这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立志为化学事业奋斗的最佳时期,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恰是最好的手段。所以,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犹为突出。然而,初中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容易产生以下两种心理,这两种心理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十分有害。

(一)“害怕”心理

初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物质的性质、作用等;同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动手能力较差,这些因素使初次接触化学试剂,进行实际操作的学生心理上产生很重的负担。初中教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明确指出:“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有毒的。”“不要用手触摸化学试剂,不得品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为了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在做学生实验前,教师都回一再向学生说明实验的过程及操作注意事项。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时,老师告诫学生,硫酸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等。这一切,会使学生感到:化学试剂、药品,甚至使用的仪器是“脏的”、“有毒的”;做化学实验 有危险。从而畏之如虎,产生“害怕”做化学实验的心理,有的学生到了化学实验室,不敢用手碰任何东西,连气体的味道也不愿闻,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例如,在做学生实验五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检验氢气的浓度,究其原因,是害怕“爆炸”;还有些学生不敢点燃,也是害怕“万一发生爆炸。”这种心理严重阻碍了实验教学的实施,若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实验教学不仅达不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害怕做化学实验,进而害怕学习化学,失去学习热情,对培养化学人才有非常大的危害。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呢?

1、端正思想,准确示范。

教师应从第一节化学课、第一个化学实验开始,加强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观察、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违反实验操作规程,粗心大意造成的。只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规范操作,胆大细心,是没有“危险”的。从而在思想上解放学生。同时,教师要充分备好每个实验,以准确、规范的操作成功地完成每个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课堂演示的不规范,实验的失败都将在学生的心理上投下阴影。

2、以生教生,个别辅导。

教师适时地请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小先生”,让他们为学生演示,鼓起学生的勇气,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选择一些较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请胆小的学生操作并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对于个别特别胆小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采用手把手的教,教会为止,杜绝歧视、讽刺胆小的学生。

3、开设活动,提高能力。

教师及时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游戏”心理 化学实验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特别是实验中颜色的改变、气体的生成、沉淀的产生等现象,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往往也利用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中学生正值少年时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刚学化学,尚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些学生一味追求实验中的现象,以“游戏”的心理做实验。以这种心理观察和完成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表层现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很大的阻力,也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例如,做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许多学生被耀眼的强光吸引住了,却忽视了生成的白色粉末,而这才是本实验所要说明的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有个别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把桌上各种化学试剂相互混合,这极易造成严重的实验事故,究其原因,他们只是想看一看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那么,如何克服这种以观察现象为实验目的,把实验当游戏的心理呢?

1、加强教育,确立目标。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纪律方面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实验本身也是一门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化学实验是我们研究、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只有严格按照实验规程,遵守实验纪律,才有可能完成我们的学习、研究任务,它不是游戏。同时,在做实验前,为学生设计好实验目标或学生自己设计,明确通过实验要获得哪些知识,解决那些问题,从而重视实验。实验后,教师及时检查实验记录,督促学生做好或观察好每个实验。

2、及时引导,开发思维。

学生有“游戏”心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科学的对待实验的思维方法,教师对初中生的“好奇”及时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按观察——分析——引申的科学思维方式去对待实验。例如,在做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有蓝色沉淀,天平任平衡。进一步分析:蓝色沉淀是一种新的物质,表示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而天平平衡则表示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由上可以得到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再进一步引申:实验中反应物之间进行反应是分子发生了改变,而原子却没有,它们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新的物质。

5.新课标下如何进行初中英语教学 篇五

广汉市南兴学校杨兴才

新一套的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实用性强,注重交际,词汇量大,而旧教材侧重语法,阅读。这是该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但新教材在一定的程度上将学生(第二语言习得者)默认为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学生,教材容量大,生词多,许多知识只做点睛之笔,稍纵即逝,对教师要求很高。要想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接受与吸收知识水平,英语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呈现式教学已改变,转化成任务型教学模式。而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新目标英语Go fot it 教材则正是为任务型教学而设计的一套新教材。

一、纵观全文,目标明确

老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弄清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针对自己学生情况认真分析出怎么达到这个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基础、习惯、学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育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这样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任务型教学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所以该教材在设计时并没有语言点的难以之分,一般句型要求学生先上口,达到会说,听的目标后,老师再进行纠正,然后才要求能写。而初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不长,有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一言语,对教材进行梳理,则有助于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如七年级的新目标英语教Be动词句型,还是教情态动词May都是从一般疑问句入手的,中国的学生受到母语影响,容易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生混淆。所以,在教学时,应选择和中文习惯较为一致的陈述句入手,学生掌握后,再开始一般疑问句的教学。这样经过筛选后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根据教材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

三、巧妙设计,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一)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实际,去设计学生可接受的任务,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它要求教材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二)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

首先创设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和减少学生学习心理障碍这一原则,教师在教学中须重视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动机,为学生的语言创设条件,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英语素材(如教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名言等)。开展记英语单词竞赛、写英语诗歌,出英语手抄报、阅读英语辅导报刊、表演英语短剧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以达到维护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第四单元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时,我就采用教唱英语歌曲进行教学,这样教学达到比直接教学效果好得多。

(三)认真完成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不论是合作型教学,还是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以下几个环节是每堂课都必须贯彻实施的,这也是关注到教师上好一堂课,学生听好一堂课的关键。每一堂课都必须有引入、呈现、操练、总结和复习这五个步骤。

1.首先,引入是课堂的关键。“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也是此道理。教师应该在这一步骤上多

下功夫。多用直观教具,或看图说话入手,也可以从学生喜欢,感

兴趣的方面着手。如在教Where/There be 句型时,上课之前,先

将几样物体藏于教室角落,引出句型,叫学生提问,猜测老师将物

体藏在教室的什么位置,这样学生就很感兴趣,然后提问,应用该

句型。学生在不经意对话和找物中学习,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引入。

2.呈现也很重要,向学生展现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句型。在呈

现环节中,特别要注意板书的设计。直观,清楚的板书,让学生很

容易了解老师在这一课中设计的重点,对知识的印象。

3.操练就是学生练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已经提到了很多操练的方法,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自己的学生的素质,选择适

合自己课堂的活动。

4.然后就是总结。这个环节是个不可避开的步骤。对一堂课内容的归

纳总结是这堂课一个完美的尾声。总结方式不能像以前教学那样,老师一手包办,我们可以由学生自己思考后,给出总结,或用提问

等方式引出总结,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等。

5.最后说复习。复习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完成,如就上课堂的内

容给出话题,叫学生表演;要学生下来自我调查的方式,学生及时

反馈,做Report。也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如猜物,爱好等复习句

子和单词。

四、在探究中继续创新

6.《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六

黄丽萍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中学)

7.《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七

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项考验。长期的传统教育使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质疑, 通过不断质疑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在课堂上要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态度, 让他们把课堂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 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化学能力和化学品质。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体, 在进行化学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对化学感兴趣, 但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堂操作能力的训练, 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于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了解, 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通过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到化学课堂上来, 以便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都对化学产生兴趣, 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积极性, 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才能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品质, 就要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通过主动进行学习来获得知识, 通过主动思考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以人为本,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高中化学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 体验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要做到一切课堂创设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来进行的。做到以人为本, 就要求教师平等看待所有学生, 同时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对待优等生, 教师不能袒护;对待差生, 教师不能歧视。在教学中, 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教师要对他们提高要求, 让他们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先要让他们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使所有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 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都能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增加师生感情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积极地学习, 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 让学生主动找教师进行倾诉, 增加学生对化学的信心和兴趣。我在教学高中一年级化学时, 有一个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好, 就是化学成绩不好。我专门找到他进行谈心, 经过了解, 原来这名学生在高一第一次化学考试时成绩不好, 从此以后他便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感觉化学太难, 自己怎么努力都学不好。了解了这位学生的情况以后, 我让他从最简单的基础题目做起, 我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的1个小时对他进行化学题目训练并与他谈心, 一个月之后, 这名学生在化学月考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此以后, 他在课堂上的表现更积极了, 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运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化学课堂中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能让学生产生强烈学习的欲望。教师不仅要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 还要能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激励, 使他们在学习时充满激情。例如,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 当学生对自己的意见不自信, 不能完整表达时, 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可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从而把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完整地表述出来。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教师答疑, 激发他们课堂主人的意识。例如, 在进行化学选修1“合金”的教学时, 我便脸带疑惑, 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 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 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 我提出:“合金是混合物, 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可就热闹了, 有的说, 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 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地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 他们之间是有断裂金属键的, 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 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 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 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 无论那一种类型, 只要组成一定时, 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 在平时的课堂中, 我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 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 但你很勇敢”等等, 这样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 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五、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由于化学学科具有实验的特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 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兴趣。在进行化学实验时,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正确步骤, 使其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探究的同时, 对化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进行课堂实验操作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指导, 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操作, 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

8.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篇八

关键词:和谐美 张弛得法 心理节奏 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的节奏一般指课堂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实践证明:凡是课堂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师必定善于控制教学节奏。课堂教学采取适当节奏:有张有弛,张弛得法;有疏有密,疏密得当;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新颖多变,起伏和谐。可以撩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的能力,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下面谈谈如何运用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来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

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

就新英语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节奏的要求更是“快”,而这个“快”又是相对的,也需要“慢”。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会因长时间紧张而造成疲劳,产生抑制。一般来说,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语言操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度和衔接,教学环节的变替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浅易的内容,教师可简略地讲,节奏宜快,还可以“跳跃”,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尤其是教师发出指令、评价性语言等更应简化语言、加快语速。但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节奏宜缓,如果盲目追求过快的节奏,学生的各种感官难以对其充分感知,这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但如果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高低起伏,张弛得当的教学节奏,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善于把握学生心理节奏

节奏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也就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人体中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是一起一伏,川流不息,自成节奏的,这种生理节奏又引起了心理节奏,即情绪的起伏、注意力的张弛。一般说来,课堂教学节奏以紧张一些为好。比较紧张的节奏,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还须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来调控教学节奏。如果不少学生因熟悉正在讲习的教学内容而表现出松懈情绪,教师就要加速节奏,让学生振奋精神,集中注意力,绷紧思维的弦,动脑筋思考问题,紧张起来。例如,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各种快速阅读技巧,如:略读、扫读、跳读等处理文章中浅显的内容,查找相关信息。例如,在教高中英语阅读British Festivals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How many British Fetival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ssage? 的答案:给出一组句子让学生迅速判断正误。迅速校对答案,因为简单,应让学生处于适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精神涣散。如果不少学生因听不懂教学内容或不能独立完成教学任务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教师就要放慢教学节奏。

三、恰当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凡是比较好的课堂教学,其教学节奏必定是波澜起伏,清新活泼,张弛得当的。如果45分钟都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乏味,提不起精神。每堂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变换课堂教学结构,有时采用横向联系、分层讲析的横式并进的教学结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练法、听说法、交际法、讨论法、辩论法、发现法、情景法等。一般说来,一堂课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或两三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调控,都必须使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传送到教师,教师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恰当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节奏变化活泼,富有新鲜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始终以听、说、读、写为训练形式,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听说法、交际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教师应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交际环境,围绕所学语言内容和知识进行具有交际性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当一回China Daily的记者和英国社会学家进行pair work,展开对话操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所学内容由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编自己喜欢的节目,重点解释庆祝节日的方式,自由交际,然后分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这一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感性又有趣,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既缓冲了对话操练带来的疲劳。又训练了听说的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热烈的课堂气氛将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些阅读任务之后,布置一道情境性、交际性很强的作业题:现在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等在中國越来越流行。假设你是一家英语学习报的记者,请你为该报投稿,发表你对此的看法。这样,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教学重点,从感知、理解、操练到表演、运用,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课堂教学节奏明快中见舒缓,学生获得了独特而丰富的审美享受。

9.《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九

杨少舟

[摘要] 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综合素质 互联网

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同信息技术一样重要。我认为,在一个农村学校,能利用信息技术,让“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能够立即进行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学改革面临如下一些问题:怎样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一些?怎样使深奥的话题变得浅显易懂?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变为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新一轮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两股汹涌澎湃的巨浪,强有力地推动着素质教育向前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目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学的实践令我深深地感到,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通信技术、视频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深化学科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执教语文课时,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我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找到一些有效的技术手段:

一、运用信息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培养综合素质。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类有用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资源,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同时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多方面地提高语文能力,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课本中有这样一单元让我们办一期板报,主题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采用读书、看报、咨询、上网等方法搜集资料,选择目的地。针对这样的主题,我开展了一次制作手抄报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一张手抄报介绍普通人,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发现许多普通人的高尚精神。很多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到大量的文章、新闻、图片,以此充实自己的小报。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编辑;既是设计师,又是美术师,不知不觉中,学生运用互联网上的信息的意识以及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广泛收集、分析、加工、改造各种相关信息的能力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常用方式是:观察体验:如《看星星的孩子》,我播放录相让学生观察北斗七星是怎样绕着北斗星转动的;《风娃娃》,则让学生观看风娃娃调皮时,变成暴风、台风、龙卷风吹毁田地、房屋的悲壮场面,了解风有时给人类带来灾害。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了一幅幅形象而又动感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得他们能更为投入地参与学习。角色扮演: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这种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播放了一段动画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揣摩、体会“小蝌蚪”的心情,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练读人物对话,为动画配音。在动感画面的刺激下,学生练读兴趣盎然,扮演自然到位,充满了情味、趣味和生活的气息。模拟实验:一些蕴含科学知识的课文,我在课件里设置了虚拟实验,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理解某些科学原理。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课中理解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是一个难点,我用flash制作了一个动画,学生自然很清楚地看到,因为南面沟渠里的雪被山挡住阳光的缘故,所以,北面的雪化得比南面快。

三、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声像资料可以唤醒学生对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细节。而这一切,对于学历、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我在教学第四册课文《找春天》时,先呈现大量春景图,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林间鸣唱的小鸟,绿茵茵的草地以及缓缓流淌的小溪等等,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使久居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天美丽,朗读课文也颇有感情。最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发言同时配以相应的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山林、田野、校园”等等,图像与声音的结合顿时激活学生的想象,他们阅读所体验到的就不单局限与课文里,而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阅读的体验大大的丰富了。

四、创新看图写话,激发写话热情。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看图写话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它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自主创造有个性的画面,说自己的图,写自己的图。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动物、人物、背景等的小图片提供给学生。在电脑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片,组合成“图”,编故事,然后写下来;或以自己在电脑课中用金山画王完成的绘画作业为元素,看图写话,学生在自己创设的写话情境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想象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激发出写话兴趣及热情。在实践中,还通过给词汇的方法训练写话,如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有一幅去公园看猴子的图,虽然学生有过很多类似的游玩经历,但都缺乏细致的观察,描写显得笼统粗糙,难以抓住猴子的个性特征,我展示经过放大的单个猴子的图片,并提供了一些动作的词,学生很快就有了很好的作品。

五、使用精美课件,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激趣工具。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本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只看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领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就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涉及到一年四季的气候和景象,还涉及经纬不同和海拔不同造成的气温变化和景物差异等,而这些内容只看文字就未免太抽象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系统,就能轻而易举的把各个季节、各种气候、各个地方的各种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并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见过的知道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十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新课标是教学界的一次改革,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新课标有着全新的教学框架,而在这种全新教学框架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随之更改教学方案,使之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授课内容都围绕着教学内容去展开和升华,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毫无疑问是从课本向更深层次的探索。然而现在的许多老师,却仅仅是死板的围绕着课本中的课文,从字面意思,文章主题,所包含的内涵中去教学,认为只要教好课本所给出的内容就可以了,丝毫没有考虑到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对于语文来说,语言文字是其灵魂,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是由语言文字堆砌的,要先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髓,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学好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就是知道如何灵活的运用语言文字,去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去炼词、炼句,找到最精准的词句。语言文字是拼音、标点、组词、造句等基本功的总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语言文字就是机械地记住拼音、标点规则。知识是“死”的,但却可以通过人们的巧妙运用,让知识“活”起来,好的语言文字能让人在看到的时候,如同身临其境,能够以最简练的文字,让人最直接,最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学语文就是学汉语,是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母语。语言文字的运用不单只包括写,还包括说,每天不停的说话,也是训练语言文字的好时机,要把握住这个时机,有意识地去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就能快速提升运用能力。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课堂中,上课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死套路”,即拿到课文首先标段落,通读全文后一段一段的进行分析,将每一段的主旨大意归纳出来,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全文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内容空泛的问题,虽然整整讲了一节课,却没有学到任何实际有用的知识,并且课堂内容大多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精读课文独立分析出来的。同时,语文教学课堂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老师在授课时直接告诉了学生,在这篇课文中,哪个词用得好,哪一段是中心段,每个段落的大意等,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虽然讲解的知识看似面面俱到,将一篇课本分析的十分透彻,但几乎没有对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有任何的锻炼作用。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老师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有误。这一类老师认为只要把课文给学生捋顺就可以了,只要对该文章说得出一二,就达到了教学要求。但是新课标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要通过课文本身,去提升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当下的教学中,有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够灵活,丧失了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这样会造成课堂效率下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变慢等严重后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时老师讲课分方法的死板空洞,讲解课本时只从课文本身出发,而没有深入到课本背后所蕴含的语言艺术中去。(2)无论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散文,所有的文体都采用同一种讲解方法,不能很好的适应文体,做不到“对症下药”,就使某一些文体的讲解效果不尽人意。(3)课堂的主体始终是老师,整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给学生发言和思考的机会很少,使学生的参与感降低。(4)课后练习多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有疲惫感和倦怠感,学习效率下降。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老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问题,传统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了老师的脑海中,然而这种理念是错误的。现如今,老师都是专科院校毕业,硕士、博士生大有人在,这意味着并不是老师的专业素养不夠,而是在教学技能和方法上稍有欠缺。而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并非是一两天能够培养起来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需要长时间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工作经验,更要有科学的思想,从思想出发,带动行为。因此,要改善上述问题,首先要纠正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念。

吕叔湘和张志公等教育大家都认为,对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离不开科学的训练与练习,而教师正是引领着学生训练练习的重要人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的核心主体,但是这事一种错误的思想,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是给学生提供导向的人,说得更简单一点,是进行“教”这个行为的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语文课堂教学带入新课标的时代,首先要纠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去对待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课本出发,向语言艺术的更深处探索开,这样才能有科学高效率的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俊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009,(29):248-249.

[2]罗峥,郭德俊,袁艳丽等.ARCS动机设计模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度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06-111

11.《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十一

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的设计好课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法死板、单一。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教师只管自己讲自己的授课内容,根本没有在乎学生的感受;有的老师为了顺应新课改的号召, 积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在课堂上做游戏、表演节目。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是教师没有很好的去引导,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目标,课堂效率很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有了明确的变化,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至关重要,“爱其师,则信其道”,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人人平等、相互帮助、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心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师比较喜欢,有较好的印象,就会对其所教的课程特别感兴趣,并特别努力学好这门课程。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要想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 就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这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翱翔,尽情地吸吮知识的乳汁。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领航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地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每一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爱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教师及时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并充满好奇时, 往往要急于了解答案。这时教师采用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自己不去积极的动脑筋。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 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引”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指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引”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我们则可采用改写这篇课文。 根据民勤的春天实际,让学生适当的对这篇课文进行改写,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对家乡春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养成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三、科学利用评价手段

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说过:“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成人尚且如此,孩子更需要赞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通过评价,把学生及其行为认识及时地传达给学生。 如果学生得到老师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会感到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倍受人们的重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祖国未来蓝图的设计者,这个职业伟大而神圣。如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无限多的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性的情形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2.《在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实验方案 篇十二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新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关键词]: 自主 合作 创新 开放

传统的体育教学: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讲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介,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上都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和配合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课训练也只是为了加试时那三十分而已。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最重要的是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随着教育新课改不断地深入,以教师讲,学生听、练为基本特征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日趋显得太不适宜了。

新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能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我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我在体育教学中从以下几点着手,使学生在自主获取、主动合作、自由创新的新课堂教学境界中学习与提高。

一、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惟恐沾上“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

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如:投掷教材,我不拘于以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我是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的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然后让学生模仿老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再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体育新课程标准内容的不确定,教学内容的可变化性,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强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运动技能占绝对优势,阻碍教师个人的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体育课程标准中,教师将更多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注重学生在课中的地位与表现方式,因而,运动技能比例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内容(如游戏)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要做好以下的几个方面的事:

1、要发挥体育骨干学生的作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并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而是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2、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以及课所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讲述,让学生在一定学习目标指引下,根据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练习,这里的学习领域可是“五大领域”中的二三个或是四

五个,在教学环境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直观的练习方式,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学习目标,内容选择应可能安排贴近学生实际,迎合学生自身要求,有一定实用性与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乡土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同时对场地器械布置、安全事项等要给予充分的布置,避免造成课堂混乱与发生安全事故。

3、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引导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主权,强调动则有“理”、动则有“方”、动则有“趣”,注重适当的“放”,避免过严的“管”。同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练习与学习,让学生在“试一试、干一干、闯一闯”的过程中带来一个个成功的喜悦。“开放式”教学课重点是培养学生想动、爱动、会动和会练、会判、会赏的自我健身能力。在课的当中教师并不是完全脱离学生,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而应更加密切注意被“放”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氛围,以便随时提醒、调整,并给予及时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情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那么在培养合作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因而强化意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第一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另外,合作意识的强化还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合作语言”,如“请你当助手”、“请你协助”、“请你保护”、“请你想想办法”等等。

2、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商量合作法、暗示合作法、自我教育法

3、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

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管理这是体育合作教学的重要方面,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力量产生合力效应,可使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只有让学生参与合作管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而现在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2000年9月

上一篇: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优秀作文下一篇:我向家长交答卷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