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2024-10-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李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10篇)

1.李贺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篇一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王维所在的朝代是:

唐朝

王维生平简介

王维因父处廉终官汾州司马,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遂为河东人。从小天资聪明,九岁时即能写文章,十七岁时写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脍炙人口,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显示了王维超群的才华。

青少年时的王维不仅以文章知名,还擅长音乐,尤善弹琵琶。据传开元九年(721年)春,岐王把他引荐到公主家,在公主面前用琵琶弹奏一曲,名《郁轮袍》,“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大受公主称赏。又进诗若干首,都是人们素所诵读的诗篇,更令公主称奇。公主遂召试官至第,举荐他为解头,一举进士登第。

王维同唐室亲王交往较多,并很被看重。宁王李宪乃玄宗长兄,曾让太子位给玄宗,倍受玄宗尊宠,一时贵盛。一次宁王见一卖饼者之妇,长得“纤白明媚”,十分喜欢她,便给饼师很多钱,把她纳为妾,宠爱无比。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还想念饼师吗?并接来了饼师。她见了饼师后,“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在座的十几个宾客,皆是有名文士,见此“无不凄异”。宁王让大家赋诗,王维才思敏捷,最先赋成,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诗以春秋时代息夫人的故事来讽咏眼前这位无人身自由的妇女的遭遇,于是宁王乃将她归还饼师,“使终其志”。

王维通过吏部释褐试,授官太乐丞,正是用其所长。后因擅自令舞黄狮子而被出。黄狮子舞是天子所用乐舞,王维擅自令舞是越格,被出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 年)春,王维离开济州,来到洛阳候选。时韦抗知选事,见王维才学过人,遂辟举他到朝廷任职。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张九龄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维献诗《上张令公》、《献始公》二首,受张九龄汲引,拜官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转为监察御史,出使河西。翌年秋,回到长安。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曾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事。天宝三至四载(744年—745年)任左补阙,迁库部郎中。这时,其母崔氏病故。王维平时以孝闻名,在居丧期间,他“柴毁骨立,殆不胜丧”。除服后,拜吏部郎中。天宝末年,为给事中。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俘获。他故意服下泻药,并假装喑哑。安禄山素知其才,把他迎置洛阳,拘留在普施寺中,强授伪给事中。一次安禄山于凝碧宫宴会群伪官,召梨园弟子奏乐。时国破沦丧,梨园弟子个个哀叹流泪不止,无心奏乐。乐工雷海清更是不胜悲愤,扔下乐器,向西恸哭。安禄山恼怒,把他绑在戏马殿前支解而死。王维听到此事后很悲恻,便写诗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表达了他对唐廷的眷念之意。

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官军收复了东都。王维以受伪官与郑虔等皆被囚禁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宰相崔圆知王维等三人善画,遂召王维等三人于其私第作壁画数幅。当时崔圆功勋很大,王维等人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能”。后肃宗返回长安,凡朝官受安禄山伪官者,据情节不同,分六等治罪,王维被定为三等罪。因肃宗曾读过他的《凝碧诗》,嘉奖他的忠诚。其弟王缙时任刑部侍郎,又请求以己官为兄赎罪,肃宗特加宥免,贬为太子中允。乾元中(758年—759年)迁任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不久再迁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王维以弟王缙久任蜀州刺史,不能入为京官,于是上表朝廷说:“己有五短,缙有五长,臣在省户,愿归所任官,放田里,使缙得还京师。”朝廷没有怪罪他,过了很久,才召王缙为左散骑常侍。

王维兄弟都奉事佛道,平时常吃蔬食,不吃荤腥。到了晚年,则长年吃素食,不穿文彩锦绣衣服。他曾得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在辋口(在今陕西蓝田县境),绿树环绕房舍,为风景胜地,有华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诸景点,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又将诸友聚集在其田园所作的诗搜集成编,号《辋川集》。王维在京师多与名僧来往,每日施舍给几个名僧饭食,“以玄谈为乐”。他在京师的居第,只有茶铛(煮茶器皿)、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每当退朝之后,则点起香,独自一人静坐,以诵读经书为事。妻亡三十多年,也不再续娶,又无子女,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上元二年(761),王维病卒。终年六十一岁。在临终之时,王维忽然索求笔墨,写信与在凤翔的王缙诀别,还与平生亲故写了数张诀别书信,其中内容“多敦励朋友奉佛修心之旨”,写完搁笔而死。

2.李清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篇二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个士大夫的官宦之家。李清照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苏轼的学生,所以素有文学底蕴,家中藏书丰厚。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自小在家中长辈的熏陶下,对于文学典籍自然而然就有了兴趣,慢慢地也向这方面学习。

李清照年少时,跟随父亲来到都城生活,在繁华的都城中,激起了李清照极大的创意。李清照此时不仅会写诗,也学会了作词,书写了一片流传至今的著作《如梦令》。

公元1101年,李清照刚好18岁,这在古代都已经可以说是晚婚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两人都对文学典籍感兴趣,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虽然生活清贫,但知己相陪,但也充满着温馨的感觉。

1102年,李清照婚后第二年,李清照因当时的朝廷党争,被迫离开都城。和丈夫赵明诚一起,来到青州居住,李清照在此定居后,将居所唤作归来堂。李清照两人在青州生活了,因丈夫为官素有功绩,被调往淄洲为官。不幸的是,刚好异族入侵,李清照只好带着两人收藏的书籍开始了逃亡生涯。

1129年,李清照的丈夫官至江宁知府,在异族入侵后,放弃了城池。与李清照逃往到湖州,在逃亡途中,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因疾病突发,不幸逝世。李清照悲痛欲绝,在安葬了丈夫之后,抛弃了许多繁重的典籍,带着轻便的书籍向南方逃亡。

3.王维是哪个朝代的 篇三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 —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生平简介: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作品: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

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

抒写妇女痛苦为题材:《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王维历史评价: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首先升起的一颗文学巨星,他的诗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气韵和境界,或者说他的诗歌是盛唐之音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王维崇信佛学,因佛而好隐,或者因隐而好佛。他本人也曾和神会大师会晤,也曾为慧能大师作过碑铭。他的诗甚至反过来影响了禅宗的发展,丰富了禅宗公案的内容。但他与李白杜甫相比,毕竟还有差距。李杜如同日月,他只是苍穹之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与李、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他作人不如李、杜。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也曾被贼人所捉,但头一个念头就是反抗,头一个行动就是逃脱贼手;李白的反映则是拔剑而起,投笔从戎。王维虽有《凝碧诗》,毕竟作了伪官,《凝碧诗》说明他不想作伪官,但终于作了伪官,这就不是用几句话可以解说清白的了。

其次,他缺乏李、杜特别是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王维诗最好写山林美景,田舍情怀。但对人民疾苦,缺少关注。总不能说杜甫接触的全是难民,而王维遇到的全是先富起来的人。这就降低了王诗的社会深度和社会含量。

4.柳永是哪个朝代的词人 篇四

柳永,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他是宋代开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取材都市生活,又大量创制慢词,受到下层劳动群众的喜爱,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之说。

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柳宜在北宋朝廷任工部侍郎。柳永小时候与两个哥哥都很有才华,都考中了进士。在乡里有柳氏三绝的美称。但在三兄弟中,却是年幼的三变最为聪明伶俐。据说柳永是吃乳娘奶长大的。乳娘是个略通诗歌的女子。她在给柳永喂奶时,常用手指蘸着奶汁在柳永掌心上写字。小柳永虽然不会读,但识字不少,到了7岁,就成了名噪崇安的神童了。

柳永小时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河,河边有块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蹲在大青石上提腕运劲在水面上练字,日子长了,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飘逸而又沉稳的字了。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多有求他写对联的,人称柳联。柳叶河边那块大青石,则被后人称为磨砺石。

柳氏三兄弟在学习上都是十分刻苦的,据说他们在赶考之前,连家乡素有风景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都没有游玩过。只是在临进京之前,三变才提出游一次家乡山水,放松一下情绪,开阔一下眼界。三兄弟流连于山水之间,乐不思归。三变更是灵感勃发,思如泉涌。他一气吟出五阙《巫山一段云》。词的第一首写道: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隐破非烟,何处按云轩?昨天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大自然的美景与美丽的神话故事,相映成趣,勾勒出武夷山水的奇幻与旖旎。至今,他家乡的群众仍为有柳永这样一支神笔而自豪。

柳永的词风解读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柳永对宋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柳永尤以香艳的词风,对后人影响至深。

青少年时代的柳永性格放荡不羁,赴汴京预备科举考试时,流连花街柳巷,留下名句“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以至于宋仁宗在他的考卷上毫不客气的批示:且去填词,要此浮名何为。至此,柳永只好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如果说李煜奠定了宋词抒写个人情怀的格局,那么柳永在宋词音律上的个人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力,使复杂曲折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可能。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慢词长调的开拓上。柳永的《鹤冲天》原文如下:“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它与一般即景言情,融情人景的词作有所不同,但它仍能深深打动读者,原因是,它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过去,有人指出这首词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同时还指出这首词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失意时的“颓废思想和堕落生活”,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当作者落第失意之后,便在“烟花巷陌”之中去寻访“意中人”。这“意中人”,其实就是作者的知己,亦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思想情绪既表现出作者身世的漂零之感,同时又反映出他消极反抗的情绪。柳永在《八声甘州》词中写到:“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此“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一句,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境,抒展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境表达得明白如话,这首词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柳永的《望海潮》以大开大阔、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望海潮》原文如下:“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描写杭州的繁华,同时也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望海潮》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在写“景”和写“情”上,柳永不愧为大家。

柳永的《蝶恋花》更是写景抒情的名篇,《蝶恋花》其原文如下:“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下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动荡起伏,颇具波澜。结尾句“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不忘”之意,表现了作者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说是婉约和香艳的名篇,《雨霖铃》其原文如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有加,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含蕴缠绵,但却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值得研究。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5.李白高适是哪个朝代的 篇五

(一)李白高适是哪个朝代的

李白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高适是汉族。盛唐人。字达夫、仲武。

(二)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在少年时期即“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好游侠。25岁时,抱着“四方之志”,出川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贬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则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真率,语言生动,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标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标准,和王昌龄的七绝,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李白经典诗句

1、《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三五七言》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6、《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高适简介

高适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6.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 篇六

杨万里是南宋时期的诗人,是一名爱国诗人,和陆游等三人合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能够说,在当时杨万里的诗,影响就很大。杨万里的诗在当时是一代文人追逐的墨宝,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杨万里的诗之所以那么有震撼力,皆是出自于不断向优秀诗人取经,向先贤讨教的结果。杨万里不仅仅学习他们的诗作方法,更是创造出了超越他们的念头。

杨万里的诗资料涵盖极大,意境也有很大的差异感。而且,杨万里对于普通人民也十分重视,对于民歌民谣也有涉猎。为了让诗作更容易让人理解,就从民歌民谣中取精华。因而杨万里的一些诗都很容易上口,更易于被许多人民群众理解、认可。

阅读精选(3):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称为一代师宗,一生作诗有两万多首,但是,至今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述自然景物,以七言绝句为主,那么,小编带您去了解一下这位诗人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疤链澹┤恕D纤沃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十分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杨万里拜刘才邵为师。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于1206年6月15日去世,享年79岁。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王幽默的鲜明特点,“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8),尤其为人所称道。

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得情致深婉,人称“胸襟透脱”(《鹤林玉露》甲偏卷4)。又如《戏笔》、《擞风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夏夜玩月》等,也都写得机智活脱,极有思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超多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构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初夏睡起》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4、《春晴怀故园海棠》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原文: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先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创作背景:诗人在1192年乘舟飘过安仁县(此刻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述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翻译: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宿新市徐公店》作者:杨万里,本诗透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述,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全诗所摄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早春风光。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构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但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包括十种诗集及各体文章),今存。并有《杨文节公诗集》四十二卷。另著有《诚斋诗话》一卷,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

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又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二十卷,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杨万里诗歌大多描述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为七言绝句,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著有《诚斋集》等。

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3、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5、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6、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7、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8、岭上芭蕉雪打死,霜雪打死还有心。

9、愿坚晚节于岁寒。

10、学而不化,非学也。

11、莫河早行奇绝处,四面八方野香味。

12、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桑茶坑道中》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描述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刚下过一阵雨,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渲染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同时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全诗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诗中浸润着古典的静穆与纯净。

原文: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7.徐霞客是哪个朝代的 篇七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阅读精选(2):

8.江南古诗是哪个朝代 篇八

江南

作者: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

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9.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人 篇九

杨万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廷秀,号诚斋。汉族人,吉州吉水人。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歌,但流传下来只有两千多首。在他诸多诗歌里,《小池》是相当著名的。杨万里有很多七言绝句,《小池》是其中一首。这首诗运用很多修辞手法,十分细致的描写了小池的`变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第一句描写小池中的涓涓细流的泉水,第二句描写小池旁边的绿树成荫的树叶,第三句描写小池中刚刚露出尖角的娇嫩荷叶,第四句描写蜻蜓与荷叶结伴。流水悄无声息的从泉水的出口流走,树阴映在水里是因为喜爱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何刚刚露出它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角,就有蜻蜓早早的停在它的上面。这首诗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杨万里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大自然最真实的生命力,从而也能看出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杨万里在荷塘边看到这样一幅景象,触景生情,用巧妙的手法把它记录下来,把大自然中微小的事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十分和谐。诗歌犹如一幅唯美的画,画面丰富多彩,有泉水,小溪,荷叶,蜻蜓,树木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没看到那种画面的景色,但在在脑海中想象一幅这样的春意盎然,栩栩如生的水墨画,也是非常令人赏心悦目。

10.杜牧是哪个朝代的人 篇十

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杜牧生平简介

少年科第

杜牧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月日无考。其祖父杜佑正于该年开始任宰相。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虽然杜牧是宰相之孙,但是由于10岁左右父亲就去世,家中并不宽裕,杜牧自己曾说“某幼孤贫”。

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曾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

少年时期的杜牧已经开始展现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唐敬宗时写下了著名的讽刺时事的作品《阿房宫赋》。而在写给幽州节度使刘悟的《上昭义刘司徒书》中更是劝刘悟讨伐河朔三镇,以效忠朝廷,而不要居功自傲。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参加了进士考试。由于他出身名门,是宰相子弟,因此朝廷中不下二十人推举他。其中吴武陵尤其出力。结果杜牧以第五名的成绩考取进士举。依据唐朝制度,考取进士后,还要到吏部去应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杜牧到长安后,又赶上皇帝主持的制举考试,杜牧应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被录取。

十年幕府吏

杜牧制策登科后,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半年后,随外放江西观察使的沈传师做幕僚。根据唐朝惯例,带京衔大理评事任团练巡官。令人不解的是,唐朝士大夫喜作京官,不愿外放,杜牧去江西做幕僚的原因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家族关系密切,沈传师又欣赏杜牧的才华,杜牧盛情难却,只好答应。

在洪州江西观察使府任职两年左右后,大和四年(830年)九月,杜牧随调任的沈传师到宣州,直到大和七年四月沈传师回京任职后,才离开宣州,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所辟到扬州任职。

在任沈传师幕僚期间,初次做官的杜牧得到了江西团练副使卢弘止的帮助。日常除了处理公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参加宴会等交际活动。杜牧后来追忆此时生活,曾说:“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薄书宴游间。”

杜牧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在扬州,杜牧公事之余,常常流连于声色场所,牛僧孺派三十个兵卒换上百姓服装,跟在后边,暗中保护。后来杜牧追忆这段时期的生活,写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牛僧孺告诉他生活要检点,并出示大量杜牧到妓馆的帖子:“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杜牧大惭,终身感念牛僧孺。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弟弟在扬州病重,于是请假去看弟弟。由于弟弟眼疾沉重,为了照顾弟弟,杜牧辞去了官职。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他投书宣歙观察使崔郸,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京衔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在宣州,杜牧交友论诗,直到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才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迁官外放

开成四年春,杜牧将弟弟安顿在江州堂兄处后,赴长安就任新职。至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会昌元年(841年)调任比部员外郎,二年春天,外放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在黄州任上,杜牧除去了当地的一些苛捐杂税。但是黄州是一个小州,杜牧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自觉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心情比较郁闷。但是在诗歌创作上反而颇有收获。内容上既有感慨国事,又有借景抒情;既有思念亲人,又有吊古揽胜。体裁则包括了长篇五古、绝句以及律体。这个时期也是他一生中诗歌创作较多的时期。

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迁池州刺史。在唐武宗灭佛时他表示赞同,认为有权势的檀越舍财,供奉伽蓝,以求减轻罪恶,得以“买福卖罪”。在池州任上,杜牧与从未见面的张祜因同感怀才不遇,成为知己。二人做了一些互相赠答酬和的诗,成为晚唐诗坛的一段佳话。当时诗人郑谷作诗说:“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微。”

会昌六年(846年),杜牧迁睦州刺史。他每一次迁官,离家乡长安越来越远,让杜牧思乡情切。大中二年,吏部尚书高元裕写来一封书信慰问,令杜牧非常感激。但是高元裕不久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没有来得及援引杜牧。同年八月,杜牧终于接到信的任命,被升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杜牧以喜悦的心情赴长安就任。但经过多年官场历练,杜牧的刚阳之气已经消退。他动身时,写了一首《除官归京睦州雨霁》诗,篇末唱道:

姹女真虚语 饥儿欲一行

浅深须揭厉 休更学张纲

晚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16迎新生通讯稿下一篇:服装店元旦活动策划方案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