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2024-12-17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

1.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一

安全生产“十二五”期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总方针,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本质化管理。

二、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逐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技术支撑化,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督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使轧钢部实现生产安全重伤、死亡事故为“零”,年轻伤事故控制在千分之一,杜绝火灾等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计划

1、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围绕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轧钢安全规程》和《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等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全面启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加强法制宣传,督促工段建立遵法守法的约束机制,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2、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监督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重心工作,实施一级对一级负责和问责制管理机制,逐级形成岗位保班组,班组保工段,工段保实业部;部长向安全专业管理人员和工段长问责,工段长向班组长问责,班组长向岗位职工问责的安全管理思路,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思路方式和手段,来提高各级安全生产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建设。充分利用每周一题,一题一考,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安全培训。重点围绕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实业部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为目标,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创新。搞好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努力营造全员关注安全的氛围。

4、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按照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管理制度,规范班组、工段、实业部三级监控检查管理程序,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严格落实各级隐患排查职责。建立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岗位职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与治理,及时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2.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二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 重点任务。深入推进专利战略, 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保护机制、协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五大机制, 大力实施园区知识产权先导工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知识产权产业化推进工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知识产权专项保护工程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等六大工程。

2) 重点领域。加强能源、冶金、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的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 带动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行业形成门类齐全的知识产权产业链;加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煤化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原始创新;以不锈钢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镁及镁合金工业基地 (三大基地) 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 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 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壮大一批产业集群。

3) 重点区域。太原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不锈钢园区等要提高聚集各类知识产权资源的能力, 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打造充满活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区和富有特色的知识产权示范区。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要强化知识产权理念, 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模式, 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努力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自主知识产权洼地, 引领和支撑新一轮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1) 强化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扶持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通过购买、兼并、特许经营、许可、联盟等方式, 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申请的扶持与奖励力度, 支持企业取得境内外知识产权。

2) 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与管理制度, 深化考核制度改革, 把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到技术职务晋升、业绩考核、收益分配的评价考核体系中, 建立既有利于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 又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造各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3)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激励群众性发明创造。在继续举办和创新青少年发明创新竞赛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推动群众性发明创造活动, 制定并组织开展优秀专利发明人、技术革新能手、巾帼发明家评选等激励政策和活动, 激发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热情。

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1) 加快建设各类知识产权转化基地, 扶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和试点示范园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的机会, 培育太原地区国家示范性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集聚区。尽快建立政府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相关机构、企业等共同参加的集聚区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实行机制。

2) 设立专利运用与产业化资金, 完善专利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 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资本化出资和质押融资等流通机制, 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

3) 填补太原市专利资产评估业务空白, 为专利质押融资打好基础。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是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关键一环, 如果不能确定知识产权的价值, 就难以在买卖双方形成合力的预期, 就难以实现知识产权的交易和流转, 及其商品化、产业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社会中介机构积极从事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业务;二是在开展业务初期, 引进优质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机构, 一方面避免因经验不足影响评估可信度, 另一方面积累评估工作经验;三是加强专业力量培训, 规范评估方法, 有效提高评估水平, 为太原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做好基础性工作。

4) 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专利的独占、许可、防御等多重功能, 进行专利战略布局, 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促进专利向标准转化。建立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竞争的能力。

5) 以太原专利周这项标志性工程为平台, 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 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实施率。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1) 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健全市、县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 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执法队伍, 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加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执法条件建设,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提高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效率。各级政府要着力改善知识产权执法条件, 切实解决执法人员匮乏、经费短缺和执法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重大案件通报和信息共享制度,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积极开展展会知识产权保护。

2) 完善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 健全维权援助机制,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工作力度, 拓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救济渠道, 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纠纷。鼓励企业、行业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维权组织和保护联盟, 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知识产权公约, 组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开展集体维权, 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系制度, 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支柱和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及维权援助工作, 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与贸易壁垒的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1) 加强全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并强化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综合协调机制, 统筹规划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协调解决知识产权重大事项。市、县 (区) 两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职能, 在保障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的基础上,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业务培训, 提高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2) 加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培育等工作为抓手, 引导企业全面加强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建立健全职务发明创造奖酬制度, 激励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 推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

3)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对重大建设、技术改造、并购、转让、引进、装备进出口项目等重大经济活动, 进行知识产权分析与评估, 防止重复建设, 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重大科技项目应当以获取和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制, 开展全程跟踪服务。

4) 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由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 加强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预警研究, 对涉及重点企业、行业的重大知识产权争端和突发事件, 启动应急预案, 提供法律援助, 控制和减轻损害。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体系。1) 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重点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从资金、装备等方面加大对太原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太原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的投入, 努力完善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结合地区产业特色, 建设以不锈钢生产基地、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和镁及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 (三大基地) 为核心的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包括国内外专利文献检索, 专利分析、预警, 机器翻译等公益性的专利信息服务;二是扶持专利信息增值服务产业发展, 鼓励专利中介机构利用各自的特点开展包括专利数据库建设、专利下载分析软件研发、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战略咨询以及失效专利库筛选等增值服务;三是重点在太原市专利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基地建立数据库, 定期披露专利信息, 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动态, 跟踪最新科技发展动向, 提高研发起点, 加快产品升级和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为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并购重组、产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作用。

2) 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代理、交易、咨询、评估、转化和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务, 提升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 建立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诚信管理制度, 规范服务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支持国内一流专利代理机构到太原开办分支机构, 引导专利代理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二是支持专利中介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探讨中小企业托管或外包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的新途径;三是加强中介机构与国内外专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涉外专利服务能力;四是培养高素质的专利服务人才, 建立中介行业的分配与激励机制, 增强行业吸引力, 同时重点培养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网络技术, 电子商务等高技术领域人才, 加大对专利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鼓励优秀的专利从业人员交流等等。

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1) 建立政府主导、媒体支撑、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宣传体系。宣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把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艺创作人员、教师等的教育、培训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在公务员考试、竞争上岗、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加入知识产权内容。

2) 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培育活动。在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 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把知识产权文化纳入诚信教育、文明创建等全民思想文化宣传活动中, 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逐步建立适应开放、符合法律法规的知识产权行为规范。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1) 加强太原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力度, 对太原市知识产权 (专利) “十二五”规划及战略实施及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的审议、重大事项的协调, 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及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直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制定专项实施计划, 研究出台推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认真落实《太原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中所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尽快建立政府知识产权、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相关机构、企业等共同参加的集聚区组织领导机构和日常实行机制。

2) “十二五”期间, 尽快将太原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目前的事业单位性质变为行政管理部门性质, 使其有地位、有能力、有力量充分发挥作用, 切实加强其行政职能。

3) 市县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 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的知识产权 (专利) “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 从机构、经费和条件建设等方面为知识产权工作及战略规划实施提供保障。依法支持行政部门、公安和检察机关的知识产权执法工作, 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形成结构合理、协调有序、联动发展的知识产权工作新格局, 促进太原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完善法规政策体系。1) 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一是把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指标引入地方重点产业调整、应对金融危机振兴规划以及其他重大项目计划中;二是建立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审议机制, 加强与发展改革、科技管理、经济贸易等相关部门的协调, 防止政府投资项目的知识产权流失, 防范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三是科技创新计划要把取得和实施知识产权作为立项目标和验收指标, 加强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建设项目, 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规则和指引, 处理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四是在科技奖励评审中, 应将知识产权的取得和运用作为评奖标准中的重要考核指标。

2) 依法惩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加大司法惩治力度, 充分运用诉前禁令、财产保全、证据保全、先予执行、强制执行等多种司法工具, 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重大案件依法予以严惩。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加大海关执法力度, 继续提高海关查获进出口侵权货物的能力, 有效利用海关知识产权备案和执法系统, 制止侵权货物进出境, 切实提升打击跨境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

3) 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建立知识产权法律援助中心, 对维权存在经济困难的权利人予以法律援助。鼓励企业、行业和地区建立联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建设, 提高应对和处置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切实维护太原市企业在境内外的合法权益。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1) 大力培养各类知识产权人才。重点培训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所需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点, 培养懂知识产权专业、懂经济、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计划, 加大人才培养财政投入, 依托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等开展知识产权培训。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工程师和知识产权评估师制度。把获得知识产权数量指标和运用知识产权取得的经济效益指标, 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破格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重要依据。

2) 大力引进知识产权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专家数据库, 集聚一批国内外知识产权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高级人才, 跟踪国际国内知识产权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研究分析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高起点地开展知识产权理论和公共政策研究, 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决策咨询。

加大财政税收支持。1) 设立太原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推进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优势企业和重点保护单位、知识产权强县 (市、区) 工程、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知识产权申请资助、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培训、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等工作。各市、县 (区) 政府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力状况安排知识产权专项资金, 为促进区域知识产权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2)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完善市级现有各类知识产权奖励制度, 定期评选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由市政府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各市、县 (区) 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奖励措施。

3) 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制度。结合太原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扩大太原市人民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清单范围, 将获得相关部门认定的太原市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补充纳入太原市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对清单内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实行优先采购。

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交流。1) 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经验做法, 建立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机制, 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2) 加强与周边省 (市、区) 以及发达地区的联系沟通, 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知识产权合作机制, 促进优势互补, 合作创新, 联合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3.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三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农民教育培训已成为劳动者掌握新科学技术并通过培训进行吸收和消化的关键途径

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推广需要农广校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帮助他们用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来武装头脑,更新传统生产观念,提高他们接受新信息、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他们的收入,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起着主导作用,肩负着了解需求、传递知识、推广技能、接受反馈、答疑解惑等重要责任。近年来,嫩江县农广校对农民开展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实施了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几大培训工程,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等。这几大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于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受经费、农民时间、硬件设备等条件所限,培训时间相对较短。这些培训虽然可以使部分农民“有了点文化、懂了点技术、会了点经营”,但是这种肤浅的认识与政策中所隐含的深层次内涵相去甚远。其实质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并未从根本上培养农民自发学习的能力,引导其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

创新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要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应该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并着力强化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等人员的培训。在技术推广与应用、生产管理与经营方面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辐射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的良好局面。增强农民主动学科技、用科技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来。

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

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培训内容必须符合实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确保实效。

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的培训、指导方式。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村入田”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生产实践指导,逐渐形成专家与教师、农民三方互动的培训模式。教师将广大农民对于养殖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管理技术、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农产品安全检验、植保技术等相关技术问题予以汇总,然后定期聘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答,满足广大农民对种养等技术的需求。

印发技术资料与发放技术光盘相结合。一方面,将专家教授技术讲座刻录成光盘,发至示范村,组织科技培训示范户和辐射户集中播放;另一方面,将技术资料发放到示范户,做到村村有技术光盘、户户有技术明白纸。

统一教材和乡土教材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自编乡土教材、通俗易懂的实用科技小册子、光盘,并达到“四性一强”,即科学性、实用性、实效性、專业性,地域性强。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农民容易掌握,也使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农民和农业生产实际。

电波入户与媒体资源相结合。一是充分利用卫星小站,开办媒体专栏,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二是通过各乡镇有线电视插转台,村级的“大喇叭”,村科技书屋等播放设施,转放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三是结合农民培训深入基层,利用农广校的电教设备播放农村实用技术,以及中央七台播放的农业科技节目,扩大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面,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4.“十二五”期间护理工作规划专题 篇四

“十二五”期间,紧跟卫生部医疗改革发展方针,本着卫生工作“三贴近原则”(贴近临床、贴近患者、贴近社会),根据部厅“十二五”期间护理工作规划及关于优质护理、岗位管理等文件的精神,以及院重点工作,不断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护理服务整体内涵,拓展专科护理,不断完善护理服务内容,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调动全院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服务能力,立足院情、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我院护理工作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重点解决增加护士队伍总量,优化护士队伍结构,改革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等问题。

(二)建立机制,规范管理。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推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

二、主要目标

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丰富护理内涵,提高服务能力及拓展服务职能为重点,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等为抓手,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与医院规模和发展相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全面开展能力管理,明确各能级培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特别重视对规范化培训、专科能力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各专科均有1名临床型护理人才。

——到2015年,全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有效的模式,完善各相关环节,保证模式的有效性,全面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各专科均形成一定专科特色的护理。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到2015年,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到2015年,为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细化出院患者的护理服务,利用我院老年医学科齐全的优势,推广发展老年护理,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试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四、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1.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合法权益,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做护士的代言人,及时反映情况,促进院部职责的有效落实,保证护士配备达到标准,使医院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到2015年,争取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平均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借助信息系统,根据护理工作量,科学配置护士,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2.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护理人员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金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完善护理岗位设置并将岗位职责任务化、任职条件;实施全面垂直管理,完善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将护理工作量、岗位、岗位工作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及医德医风与绩效考核挂钩,使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建立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排班中探讨更人性化的排班方式,更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质量。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工作,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拓展专科护理、人性化护理、康复护理等,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争取建立床旁移动系统,提高护理服务的安全和效率。不断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通过信息系统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开展对出院患者的回访护理服务。积极申报成果和立项,运用科研的方法研究解决临床的护理问题和患者的痛苦,推广新业务的开展。发表论文每年200篇,成果奖励院部不少于30项,院外3项。

(四)建立按能级进行岗位培训制度。在完善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坚持“以用为本”,立足临床需求,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完善能级进行岗位培训制度,突出专科性,采取学分制,并将参加培训和考核情况与护士的年终考核、奖金、晋升等挂钩。开展专项培训。充分发挥专科学组对专项工作的培训,成立并有效运行护理专业学组10个。

(五)加强护理管理岗位队伍建设。加强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与国际及

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结合实际需求,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不断优化护士长队伍,进一步规范新上岗护士长的带教工作,并建立院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六)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根据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要求,结合我院的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拓展护理服务领域,研究制订老年病科、慢性病患者、出院患者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要充分认识提高和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各科发展实际及科室专科发展计划相结合,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

5.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五

根据《中共县委督查室县人民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要求,我镇党委、政府庚即安排对资料进行整理,现将整理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工作情况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完成总结之年,同时也是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开端之年,在过去的五年中,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一)经济态势良好发展。2014年,我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2010年的4534万元增长到5826万元,增幅28.5%;农民人均纯收入5541元增长到9479元,增长率71.1%。

(二)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基础设施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题。2013年以来,我镇把乡村公路建设作为,累计新修通村道路15公里,硬化道路道路31.4公里,铺设人畜饮水官网15万余米。场镇市政工程对道路、供水、照明、风貌等进行改善,进一步提升我镇旅游接待能力。

(三)农业发展稳步推进。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规模化生产。传统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厚朴造林3000亩,认证有机转换期厚朴林2000亩,销售中药材400余吨。建成新江村千亩红心果基地,红心果挂果面积达300余亩,产量达35吨,实现产值52万元,其中种植有机红心果160亩。建成崇兴村大圆包万亩药材基地,种植重楼、牛膝、云木香等药材10000余亩。在星火村种植良种核桃800余亩。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目前已引进简阳大耳朵种羊、良种重楼、良种玛咖、日本当归、羊肚菌、金银花等优良品种,根据各村区位优势,在红心果林下试种羊肚菌10亩;在新江村、老场村试种日本当归10亩;在先锋村试种金银花5亩。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组织化的手段,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和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共赢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开展计生工作,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40%以上。2014年投入5万元的农贸市场加固维修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2015年投资1000万的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7个村的标准化活动室(卫生室)主体全面完成,将于2015年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完成了9个村的农家书屋建设,新建2个应急避难场所,充实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累计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20余次,受培训人数达3000余人。顺利完成了2010年人口普查和2013年的经济普查工作。

(五)农房重建成效显著。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房重建工作摆在首位,认真落实支持灾后农房重建的政策,从建材供应保障、贷款支持服务、人力技术保障等方面全力推动农房重建,并形成了镇党委、政府统揽,联村领导督促,包村干部负责,村组干部帮助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切实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完成了农房重建675户,动工675户,动工率为100%;完工675户,完工率为100%;入住675户,入住率为100%;已累计发放重建资金1867.85万元,发放贷款3783万元。

6.春阳镇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计划 篇六

“十二五”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富民强镇步伐,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二五”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县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县委提出的“三化”统筹和“三动”战略,坚持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不动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优化,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求真务实,立足镇情,充分发挥春阳镇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实施要钱发展,招商开发,全力打造以矿产业、木制品加工业、特色产品基地化建设为主导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基地。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2年末,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增长8%以上,达到 3.5亿元;财政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达到 7400元;村内主次干道硬化率80%,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率均达到100%,80%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

到2015年末,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主次干道硬化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率均达到100%,98%的村级党组织达到“五好”标准。

“十二五”期间,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全力推进石材园区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石材园区整合工作,突出抓好石材新兴产业。重点扶持米贝石材公司尽快完成厂房建设和设备投入,力争在2012年上半年让大锯转起来,下半年让企业达产达效;积极推进与大连天城石材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作,力争在2012年初完成玄武岩环保科技产业园在春阳落地,争取在年内完成该项目一期工程:玄武岩保温板建设项目的筹建工作,在“十二五”末期实现全部项目达产达效。把石材产业作为我镇的主导产业来抓的同时,突出抓好木制加工业,全力扶持木材企业发展,将在谈中的辽宁抚顺石泰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木材深加工项目引入春阳,让两大产业相互吸引、相互影响,达成石材、木材齐头并进的局面。继续通过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春阳石材产业开发优势,并通过展销会等形式进行招商。

二是全力抓好要钱发展。“十二五”期间我镇将继续依托长吉图规划纲要,超前谋划、包装和储备项目。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全镇各个产业发展。2012年,我们将紧紧抓住新增财政扶贫、水利、交通、国债、移民等政策优势,争取资金,快上项目,加大造福春阳百姓力度,我镇计划申报56个项目,资金8990万元;其中:生产发展类项目21个,资金96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23个,资金7660万元;社会事业类项目12个,资金365万元。其中:汪清县春阳镇水源地保护及综合治理项目1个,资金6881.4万

元。通过整合资金,重点加强金矿、红云等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生活环境。

三是继续抓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落地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打造一个让考察的企业争取落地、让落地项目早日开工的优质的投资环境。大力宣传、鼓励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及服务措施,表彰奖励创业典型,引导和鼓励干部群众创业致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试行探索建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代理站。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依托资源和地域优势,做大、做细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的文章,全力推进特色产品基地化进程。重点培育马铃薯种薯基地、食用菌示范园区、棚模蔬菜园区、小杂粮加工园区、中村山羊养殖小区、东升黄牛养殖小区等一批新的支柱产业,要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其发挥连片带动作用。开展“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2012年全面推行订单产业发展速度,协调争取完成订单面积500公顷,争取在“十二五”末期,使全镇50%的耕地,都转化成高效经济作物的订单产业。坚持土地有效流转,加快专业农场的建设工作。继续扶持典型示范户,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养农村经纪人,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利用2—3年的时间,全镇19个村屯,基本实现一村一品,形成各村均有特色的格局。认真抓好扶贫工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扶贫办法,坚持“扶一户、脱贫一户,扶一村、脱贫一村”的原则,认真抓好各项扶贫工程。

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路建设,在今年完成19个行政村“村村通”工程的基础上,“十二五”末期力争完成19个村的村内水泥路建设,逐步将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为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争取水源地整治项目,改善库区周遍生态环境,加强镇区人畜饮水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用水。突出抓好土地整治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完成金矿桥、上屯提防、大兴拦河坝等项目。

(三)加强社会运行服务监督管理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1+17”的社会运行服务监督管理模式,把“综合执法、综合救助、综合服务、平安建设”四大任务融为一体,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深入探索新的社会运行工作管理模式。继续整治镇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及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行为。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功能,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将社会管理模式向村屯延伸,加快村屯变社区步伐,在3个试点村投入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全力构建覆盖全镇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协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正确引导和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二是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小学的教学条件;

三是认真落实好优抚救济,解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关心、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四是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围绕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缓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镇人民。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六五普法”,加强法制教育,做好安置帮教和法律援助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扩大基层民主,抓好政务、村务公开。加强和改进维稳办和信访中心工作,畅通信访渠道,教育引导群众依法依规维护合法正当权益,依法处置非正常上访行为。重点在节假日、敏感时期,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抓好人民调解工作,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做好宗教事务。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到矿山、企业和公众场所进行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切实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努力为发展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加强国防动员工作,重视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双拥工作。

(六)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

一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和实践创先争优,推动全镇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始终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信念,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党的先进性。扎实开展“三帮扶”活动,有效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快贫困党员和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二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春阳建设的领导能力。定期组织机关干部相互授课,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氛围。挑选年轻的机关干部,到村屯任副职,在帮助处理协调村内事物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7.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七

发展清洁、安全、低能耗、高纯度、规模化的多晶硅生产技术, 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实现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 鼓励规模化生产, 提高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密切关注清洁、环保的新型光伏电池及材料技术进展, 加强技术研发。

(二) 提高国产设备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水平。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光电转换效率, 降低生产能耗为目标, 支持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及组件、薄膜电池用关键生产设备以及发电应用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加强本地化设备的应用。推动设备企业与光伏产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三)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大力支持低成本、高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 降低电池产品成本和最终发电成本, 力争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推动硅基薄膜、铜铟镓锡薄膜等电池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化进程, 提高薄膜电池的转率效率。

(四) 促进光伏产品应用, 扩大光伏发电市场。

积极推动上网电价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并在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光伏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支持建立一批分布式光伏电站、离网应用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 系统、小型光伏系统及以光伏为主的多能互补系统, 鼓励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与应用, 推动完善适应光伏发电特点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 完善光伏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8.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篇八

到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和45%;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0%,再生铜、铝、铅占当年总产量的比例分别达到40%、30%、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过80%;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率达到15%。到“十二五”末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就业人数超过2 500万人,减少耕地占用20万亩。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利用企业竞争力普遍提高,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二、重点领域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分析

尾矿 这是我国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物,累计堆存量超过120亿吨,不仅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存在安全隐患。据推算,若大力开展尾矿的再选工作,将可能从尾矿中回收2.1亿吨铁、300吨黄金、200万吨铜。

2015年全国尾矿产生量将超过13亿吨,综合利用量将超过2.6亿吨,尾矿综合利用率将达到20%。主要利用方向是尾矿再选、制作建材、生产水泥,预计实现产值将超过2 000亿元。

煤矸石 2015年,全国煤矸石产生量约8亿吨左右,利用量6.1亿吨以上,综合利用率将超过75%,创造产值1 000亿元以上。其中,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的利用量达到3亿吨,可节约8 500万吨标准煤。重点推进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砖和生产水泥,构建煤-电-建材产业链。

粉煤灰 随着我国燃煤电厂快速发展,粉煤灰产生量逐年增加,到2015 年,粉煤灰产生量将达5.7亿吨,综合利用量4.1亿吨,利用率将提高到72%,总产值达到670亿元。虽然主要利用量仍以水泥、建材、筑路等为主,但山西、内蒙的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的投产运营,将有效地补充我国的铝土矿资源。

工业副产石膏 2015年,产生量达到1.8亿吨,其中磷石膏6 500万吨,脱硫石膏8 000万吨,总利用量达1.2亿吨,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5%。利用方式主要是用作水泥缓凝剂和生产石膏建材,重点发展脱硫石膏生产纸面石膏板、高强石膏等高附加值利用与水泥缓凝剂、石膏砌块等大宗利用项目。

钢铁渣 主要包括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等。钢渣余热自解热闷、钢铁渣生产复合粉、生产水泥、制砖等技术和相关的热闷、粉磨设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冶集团与相关钢铁企业合作建设的钢铁渣“零排放”示范工程将陆续投产。2015年,钢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达3.7亿吨,利用量2.7亿吨,综合利用率73%,直接经济效益近300亿元。

建筑废弃物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房屋年竣工面积约15亿平方米,城镇改造扩建所产生的建筑废物数量巨大。到2015 年,全国建筑废物的产生量预计将达到16.4亿吨,利用率将提高到30%,有效减少堆存占地3.6万亩。重点推进建筑废弃物集中处理、分级利用,生产高效能再生混凝土、混凝土砌块等建材产品。

农作物秸秆 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多元利用的格局,相关利用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5年,秸秆产生量将达到8亿吨,综合利用率将超过80%,利用量将达到6.4亿吨,如果全部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将能够生产约8 000万吨柴油,相当于2011年全国柴油产量的一半左右。

赤泥 随着我国氧化铝产量的逐年增长和铝土矿品位的逐渐降低,赤泥的年产生量不断增加。预计到 2015年,赤泥排放量将达到6 500万吨,累计堆存量3.5亿吨。赤泥的处理能力达到1 300万吨,利用率达到20%,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间接经济和环境效益超过12亿元。低成本脱碱技术将成为重点方向,赤泥提取回收铁和贵金属将带来新的收益,生产无机耐火材料、道路和广场材料将有效减少堆存。

再生资源 在未来市场格局中,再生资源的小、散、乱、低层次高污染处理利用模式将被逐渐淘汰,以城市矿产基地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工园区为平台,构建先进完整的回收体系,实现高效精细拆解、自动化处理、高值化利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产业的主流模式和国家政策的鼓励方向。

(1)废玻璃 我国的废玻璃大部分只回收完整的酒瓶、罐头瓶,返销回酒厂和食品加工厂,但由于运输成本等因素,大部分废玻璃只能作为垃圾来随地处理,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极大地浪费了资源。目前废旧玻璃主要用于做成各种建筑材料,如U型玻璃墙体材料、玻璃饰面砖、泡末玻璃、微晶玻璃、彩色玻璃球等等。到2015年我国废玻璃产生量在2 000万吨左右,回收利用率达到30%,利用量600万吨,如果全部制成U型玻璃墙体材料,将实现产值330亿元。

(2)废旧轮胎 作为再生胶生产的主要来源,其回收利用将在我国的橡胶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到2015年,巨型工程轮胎翻新、高速轮胎翻新将高效、高值地利用废旧轮胎,再生橡胶年综合产能将达到420万吨,约为我国6年的天然橡胶产量,利用率在80%以上,产值将达到182亿元。

(3)再生有色金属 已经成为了有色金属产业的有效补充,2011年我国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三大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已经占到十种主要有色金属总量的四分之一,单炉可熔炼300吨铜水的巨型熔炼炉已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到2015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200万吨,可减少近10亿吨的矿产资源开采。

(4)废旧电子电器 我国目前已进入家用电子电器报废的高峰期,政府对废旧电子电器的回收及资源化处置日益重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即将实施,预计每年征收基金规模将达到30亿元,用于补贴回收拆解企业。伴随技术进步,未来几年从废旧电子电器中提炼贵重金属的成本逐步下降,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利用行业将成为再生资源领域的增长亮点。预计2015年废旧电子电器报废量将达到1.3亿台,产生量600万吨,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0%。

废旧纺织品我国目前每年约产生2 600万吨废旧纺织品,其中化学纤维占70%,天然纤维占30%。到2015年,废旧纺织品产生量将达到近4 000万吨,年综合利用量600万吨,利用率达到15%,节约化学纤维400万吨,相当于4个仪征化纤厂的年产量,节约天然纤维180万吨,预计每年节约原油800万吨,节约耕地600万亩。重点完善社会化的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选择经济合理的再生利用技术路线,推动废旧纺织品分类与安全环保加工处理。

三、科技创新和技术装备升级潜力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项目对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资源、环境领域共立项127项,国拨专项经费32.6亿元,一大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得到了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其中,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联产活性硅酸钙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高铝粉煤灰年产14万吨铝硅钛合金示范项目已投产;巨型工程轮胎再制造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上海、宁波、深圳等近20家港口、50余家集装箱公司得到应用,该成果可节省橡胶70%~85%,节约能源70%~80%,费用可节省50%以上;脱硫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在黄河河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充分利用了大量堆积的脱硫石膏,累积改良盐碱地50万亩;生物柴油技术解决了我国传统生物柴油生产从间歇法转向连续法生产的多项关键技术,油脂一次转化率从96%提高到99%,建成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和年产200吨甘油提纯中试线。

“十二五”期间,工业固废、再生资源等量大面广和污染严重的废弃物成分深度提取非常规反应技术、废旧金属短流程绿色分离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品设计方法与工具、预处理专用技术和装备开发将成为研发重点。尾矿金属梯级提取和制备高强度结构材料技术、高铝粉煤灰低能耗提取氧化铝技术、赤泥低成本脱碱和规模化利用技术、废铜废铝保级再生利用技术、废旧纤维识别分选与深加工技术、大功率废旧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生物质废物燃气利用技术等的进一步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将充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推进装备升级,有助于实现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节选自《展望未来 携手共进》一文)

上一篇:如何申请社会医疗保险救助金下一篇:女职工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