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

2024-12-13

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共6篇)

1.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 篇一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我们的家园——地球

21.测量重力

教学目标

1.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3.会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教学准备:

橡皮、橡皮泥、平板测力计、圆筒测力计、钩码、测力计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出示牛顿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

早在300多年前,牛顿就对苹果为什么落地产生疑问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你知道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吗?

学生回答:受到了地球引力的作用/重力的原因/ 提问:橡皮和橡皮泥受到的重力一样吗? 学生大胆猜想,引出课题:测量重力。(板书)

二、学习新知

1.认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

谈话: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测量重力呢? 学生思考、回答,引出测力计。

谈话:现在老师手中的这支测力计叫平板测力计,课件出示。

请每组派代表到前面领取一只平板测力计,在小组内观察研究一下,看看你能在测力计上发现什么?(学生自由观察、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根据学生介绍,出示挂图,教师及时板书各部分名称。2.了解测力计的刻度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测力计两边的刻度,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3.认识了解其他测力计?出示图片,简单介绍。4.学习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谈话:我们认识了测力计各部名称,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先估计后测量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交流测量结果。

提出疑问: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0.5牛,为什么大家测量的却不一样? 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原因,集体交流。学生总结使用方法,教师板书。

预设:如果学生全部测量正确,引导思考在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总结使用方法。5.练习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

谈话: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测力计,想不想测量一下物体受到的重力?

各小组有秩序地选取喜欢的物体,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之后交流结果。

三、制作测力计

谈话:同学们用测力计测量了许多物体所受的重力,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测力计? 交流:制作测力计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关键。出示制作步骤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点评,现场使用,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四、拓展应用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想一想它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所受的重力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2.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 篇二

宁波鄞州高级中学 任甘

【设计思想】

《牲畜林》(高中新课程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文)的背景是二战,战争是残酷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将此类小说的解读置于沉重的政治话语中,使学生无法体会到现代小说的魅力。本课从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所论述的文学创作的第一原则“轻逸”出发组织教学,以求更贴近小说创作本身,还小说教学青春本色!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那么,对《牲畜林》的解读是不是也可以围绕着“减少沉重”即“轻逸”进行呢?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着从轻逸与形象、轻逸与语言、轻逸与结构三个方面解读《牲畜林》。

二、文本研读

(一)轻逸与形象

1、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怎样看待英雄的?(自古以来,我们总以崇敬的目光仰视英雄:横槊赋诗的曹操、刺秦未遂的荆轲、自刎乌江的项羽都以凛然之姿立于历史长河之中。)那么,《牲畜林》里有英雄吗?(朱阿)请在文中找出有关他的描写。

(学生找,PPT显示)

“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你觉得,朱阿和传统的英雄形象有什么区别?(这显然是一个马戏团小丑,高大的英雄形象被彻底结构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根本不是一个英雄!)

2、小说里还有另一个关键人物--(“农民模样的德国兵”)。将文中比较集中描写这一形象的语句找出来。

(学生找,PPT显示)

“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

暂且撇开政治,印象中,德国军服带有浓重的欧洲古典风格,加上德国人高大的身材,该是很威武的。然而,卡尔维诺却颠覆了这一形象。英雄和敌人都成了小丑,树林成了集市--拍着翅膀的成群的鸭子、不给让路的山羊、性情温顺而固执的“花大姐”、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又老又瘦的母鸡……,战争的严肃与残酷全都消解在嬉笑之中。

3、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

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

(PPT显示)

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轻逸与语言

1、我们接着来看“轻逸与语言”。

(PPT显示)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你能从这段文字里品味出卡尔维诺努力实践的语言的“轻逸”吗?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2、小说中还有一处细节值得我们品味:

(PPT显示)

“(朱阿)于是就绕到房子后面,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

(要点提示)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男孩把他从俄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

(三)轻逸与结构

1、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牲畜林》的结构。有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容器,好的容器承载丰盈的内涵,那么,《牲畜林》的容器是什么呢?(“牲畜林”)文中将“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

《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也是否可以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2、再来关注一下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

(学生找,PPT显示)

总共6次“延迟”:

“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

“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

“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

“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唯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要点提示)

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

三、总结拓展

60年代法国兴起解构主义浪潮,要求打破陈旧滞后的秩序,包括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思维习惯以及集体无意识,从而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秩序。当我们从小说里走出来,重新审视它的时候,是否也有一种被解构了的味道呢?《牲畜林》的背景是战争,我们却几乎嗅不到一丝血腥味,也看不到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写道:

(PPT显示)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

追求“轻逸”是对生活沉重的解构,是对战争的净化。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比纯粹表现战争的沉重与残酷显得更有力量。

因此,这是一种包含着深思熟虑的轻,并且,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能够在许多优秀作品里得到验证。比方说诗仙李白在京师长安仅被闲置于翰林院,非常不满现状,曾写《古朗月行》,隐而喻之。

(PPT显示)

古朗月行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3.《社戏》片段教学教案 篇三

————长沙外国语学校

欧阳文敏

知识目标:交流阅读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节。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恋之情,认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鲁迅《社戏》的故事情节已经比较了解了。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上堂课的作业,将这道题目共同交流一下:谈一谈自己是否有和鲁迅一样的童年生活体验(PPT展示)现在,就请大家来共同交流。

(板书:社戏

鲁迅)生1:回老家时,最好吃的东西都归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鲜东西也都让我尝尝,让我看看,还可以打着陪我的旗号不干活。我的这短经历和文中“迅哥”的童年一样。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记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孩子不怕猪狗鸡、牛羊兔,我回去时显得很胆小,他们都笑话我,有的还故意逗我,那段时光让我很留恋。生3:我想说说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帮小伙伴里,也有像双喜那样很有点子的大哥哥,有时候我领着更小的一帮小家伙时,现在觉得我也有点像双喜,不过我不会划船。生4:在我们村里像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很多。我认识一个在街上遛鸟的老爷爷,即使我们逗弄了他的小鸟,但他对我们还是很和蔼,而且有时他还让我们与他最棒的八哥对话。

生5:结尾一段让我们想起学过的普希金的诗句“那过去了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师:大家说的真好,不仅注意到了文章的一些细节,还结合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和生活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重点欣赏那么所喜欢的情节,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最喜欢哪些情节呢? 生:看戏前的所见所闻。

师:是不是“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那一段?嗯,这一段确实写得非常美。还有呢? 生:偷豆„„偷豆

师:偷豆啊,还有呢?看来同学们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两个情节上,前一个我们留给后半节课,我们先来欣赏“偷豆”这一情节。先请大家自由朗读“偷豆”一节。(板书:偷豆)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师:在刚才朗读偷豆情节这一过程中,相信大家肯定会特别关注到几个人吧?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1:双喜、阿发和六一公公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双喜、阿发、六一公公)师:好,那他们在“偷豆”过程中有什么表现呢?下面请四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略)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基本上把握了人物的性格,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情节,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共同朗读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PPT展示:你能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吗?你最喜欢这里面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老师分角色朗读

双喜: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阿发:且慢,让我来看看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帮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双喜: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六一公公: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好

六一公公:豆可中吃呢? “我”:很好。

六一公公: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都比不上别人的呢„„

三、赏析探讨

师:同学们再花1—2分钟时间来共同探讨,并请几位同学来回答。

生1:我最喜欢双喜,因为他很大胆,有魄力,比如课本中是他向迅哥儿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迅哥儿才有机会和他们—块儿去看戏。我喜欢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生2:我也喜欢双喜,我觉得双喜是个很会拿主意的人。比如说,当大家都到阿发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双喜让大家不要再偷,从这里我还看出了双喜考虑问题比较周全。

(板书:双喜:聪明机灵,热情能干)

生:我喜欢阿发,他的那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说明他憨厚无私。(板书:阿发: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六一公公的,好像不多,那么大家知道老师最喜欢谁吗?我最喜欢六一公公。你看,“我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没有生气,没有责备。还用饱含喜爱的口吻称我们为“一班小鬼”,只是心疼“我们”踏坏了不少豆。还有,听到“我”说他的都好吃,他竟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赞美我有见识,夸赞他的豆种,这都体现了他热情好客,这是对六一公公的正面刻画。哪里有侧面烘托呢?当小孩子担心六一公公会责怪“我们”时,我们归结如果他骂我们,我们就当面叫他“八癞子”,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六一公公平常非常宠爱“我们”这班小鬼,我们可以感受到六一公公的宽厚纯朴。(板书:热情好客,宽厚纯朴)

师:大家的发言真是精彩,看来偷罗汉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将它写得意趣盎然,生动活泼。整个过程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友情、乡情,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美、人情美(板书:家乡美、人情美),而这正是小说要体现的主题之一。偷豆这一情节写完之后,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内心的感受,“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含义隽永,需要同学们细细品味,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情节写下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下节课,我们来共同交流。谢谢大家!

五、课后作业(PPT显示)

4.兰亭集序 片段教学 教案 篇四

一、导入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东晋时,人们评价他的书法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意思是说像浮云一样飘逸,像龙一样矫健。同学们看之后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呢?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中的精品,也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的美。

二、教学过程

教师:现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说“兰亭集序”的由来,我们先看注解①,据说在本次兰亭集会几天之后,王羲之重新书写本序,却总也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

师:对了,就是因为事过境迁,环境和气氛都变了,他缺少了当时的那种感觉。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的意蕴去探求了。接下来请听朗诵带,并认真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

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陈欢,你有什么问题?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ìjī),这里我们应读(kuàijī)。

师: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听完朗诵,同学们是否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的起伏了呢,若是按照作者情感的线索,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谁来说一说? 师:没人主动发言,那我就点名了。陈乐阳,你来说一说。

师:勇敢些,别害羞。大声说,哦,你说两个部分是吗?„„你认为本文前半部分是喜,后半部分是悲,那么你能不能找出与情感有关的字眼或者语句?„„对,“信可乐也”的“乐”,(板书——乐)第二部分呢?

„„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悲”是吗,很好。(板书——悲)请坐。

恩,按你这么分也没错。不过,有没有人能够分的再细一些呢?

师:慧儀,你来说说。„„恩,对了,应该在乐和悲之前还有“岂不痛哉”的“痛”。很好,请坐。(板书——痛)

师:作者乐而生痛,终了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那么,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究竟他是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师: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学生:朗读(略)。

教师:很整齐,声音很洪亮。刚刚录音里的范读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有感情,注意停顿。

教师:文言文的诵读讲究四字,所谓“抑扬顿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现在,我想请女同学再读一下。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女生:(大声齐读)

师:作文者情动而感发,写成文章,读文章的人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会把握行文思路,进而把握其主旨。这也就是让大家反复诵读的缘故。现在男女生齐读一遍。

师:非常好,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能不能简练点?诶,对了。就是“记叙集会盛况”。师:在预习过程中对这一部分中的字词是否存有什么疑问?

师:哦~“游目骋怀”不好理解是吗,恩,这里“游”和“骋”都是使动用法,“使„„纵占”“使„„奔驰”的意思。

师:对,“群贤毕至”的“贤”也属于词类活用,形容词用做名词,指的是,贤才。于此相同的还有“少长咸集”的“少长”,也是形容词活用做名词,指年龄小的人和年龄大的人。„„还有没有其他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分析到这儿,师:刚刚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作者的情感体现在一个“乐”字上,那么作者是为何而乐? 师:好,徐培枫,你起来回答一下,„„恩,你说是因为景色优美,许多人聚集在一起饮酒作诗,所以十分高兴,很好,分析的不错,概括你说的应该是 “美景”和“乐事”(板书),那还有别的吗?

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板书)

师: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板书,补上“赏心”)我们知道,良辰即是美好的时光,美景,即美丽的景色,乐事,指的是快乐的事情,那么这里面的赏心又是什么意思呢?

诶,对了,就是心情舒畅。那么作者是否获得了这种体验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畅叙幽情。对了。

晋代文人谢灵运曾说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而此时此刻,这这样东西都齐集一堂,作者又如何能不“乐”?

师:下面进行再一次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师:秦洁,你来说说,„„恩,你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为什么?„„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恩,“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为什么?哦~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师:淡雅的志趣?概括的不错,请坐下。

师:还有吗?哪位同学再来说说? „„哦,还有喜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古人造语一向极为简省、形象。试想一下,在会稽之兰亭,赏自然之美景,感受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定亦当如纵马奔揽,心胸岂不为之开阔?想来,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处吧。

本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作者“为何而乐”。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作者随即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低谷。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探讨作者究竟“因何而痛”又“因何而悲”。

5.小学科学课教案《重力》教学片段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实验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蒸发现象及蒸发吸收热量,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准备实验器材。

学生: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前预习课件,回答问题,为上课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课内探究)

(一)展示任务导新课: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观看了《蒸发》预习课件,那么请大家拿出任务单,把你的成果展示一下吧。

学生展示任务单,并回答任务单上的问题:

生1:课件中观察的这种生活现象叫蒸发。水慢慢跑到空中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师:非常善于观察生活,像这样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使随手板书:水

水蒸气 生2:不管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寒冷的冬天,这种现象都会发生,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师: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确是这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生3:根据课件上的视频和我的生活经验,我觉得蒸发会吸收身体的热量。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非常充分。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1.证明蒸发吸收热量。

师:那你想不想体会一下蒸发? 生:想。

师将水涂抹在部分学生的手背上。师: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纷纷回答:凉凉的。

师:看来水的蒸发的确是吸收了你身体的热量,那同学们想不想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来证明一下呢?

生集体答:想。

那么请大家小组内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那个小组来汇报?

生:温度计蘸上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如果下降说明蒸发吸收热量。师:哦,这个设计不错,不过温度计上的水很少,会很快蒸发干了,怎么办?

生:用棉布包裹起来,再蘸水这样就能保持水持续蒸发。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也觉得他们设计的非常合理,那么,大家抓紧时间做实验吧,看那个小组最先填好实验报告单。

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生:开始温度计是17摄氏度,1分钟后为变成了15摄氏度,2分钟后变成了13摄氏度,3分钟后是12摄氏度。说明水蒸发吸收热量。

师:你们的实验非常标准,充分证明了蒸发吸收热量。其余组汇报,结果差不多。2.探究蒸发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大家好”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 师:今天老师写字时用水太多,为了不影响同学们上课必须让水尽快的蒸发,我应该怎么办?

生回答:用嘴吹;用手摊开;用电吹风吹;用酒精灯烤。教师板书:

摊开 师:大家想的办法还真不少,但是你们想的办法有没有效果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一起探究一下吧。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要达到这个目的,教会孩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是关键。玩是孩子最常干,并且是最乐意干的事情,这时孩子的注意力最集中,印象最深刻。所以教会孩子在玩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实验前我们要先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找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根据学案内容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准备。(因为实验比较多,教师控制每三组验证同一个因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一组:我们用电风扇扇,发现扇的水滴比不吹气的水滴蒸发的快。二组:我们发现用酒精灯加热的蒸发皿里的水比放在一边的蒸发得快很多。

三组:我们把一滴水在玻璃片上摊开,发现摊开的水滴比不摊开的蒸发快。

师随机板书:空气流动速度

温度

液体表面积

(设计意图:液体蒸发快慢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在预习课件中,教师先让学生从解决晾衣服的实际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猜想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有所依据,帮助学生更快地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探究实验是可以利用身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物品来探究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特定器材。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师:刚才同学们探究了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请同学说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加快蒸发的事例?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海边晒盐”、“狗唾液蒸发散热”、“新疆的坎儿井”、“喷灌”四幅图片来拓展孩子视野,教育孩子节约用水,保护地球。

(四)拓展提升:课下请同学们以“水的蒸发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为主题做一个调查,可以制成手抄报,也可以写调查报告。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回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疑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6.《水调歌头》片段教学教案 篇六

导语:

同学们,经过以上探讨,我们知道苏轼在《水调歌头》这首词里,面对一轮圆月,展开了离奇的一番想象和联想。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词的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呢?对,写诗人把酒问月,在中秋佳节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所以下片写的是对月圆人离的感叹,感叹人的悲欢离合不由人自主。但在面对同样不能自主阴晴圆缺的月亮时,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是从此郁郁寡欢,不可自拔吗?不是的话,那是什么呢?嗯,非常好!作者是以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的。并且,在最后,推己及人,为全天下发出来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过渡:

师再读一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多美的诗句呀!大家还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1、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4、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呢?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歌咏月亮呢?这源于我们中华民族对这种“圆文化”的崇拜和追求。

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中秋节,月饼,汤圆)你们能找到这些节日或节日里食物的共同特点吗?

是的,“圆”是他们的共同点。“圆”正是我们中国人所喜好的,“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意义颇为丰富的词汇,象征着“圆满”“饱满”,是自古以和为贵的中国人所崇尚的图形。它已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身边有“圆”的食物吗?

1、井是圆的,锅是圆的,盆,碗,镜子是圆的,就连硬币和文章的句号也是圆的。

2、一日三餐离不开的筷子也是被制成上方下圆,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3、葡萄,龙眼,西瓜,桔子,这些圆形水果,象征大地丰收。

不仅事物有圆,很多词语也带有“圆”的文化。比如,旧时的新婚洞房叫做圆房,今天的实现梦想叫做圆梦,同学们还能举出类似的词语吗?

为人处世叫做做人要圆滑,行事要圆满,解围叫圆场,完整叫圆满,熟练叫圆熟,灵活叫圆通,重归于好叫破镜重圆。

同学们再来欣赏这张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八卦太极图,儒道两家的五行时空观。

上一篇:一班学习雷锋讲故事稿下一篇:鼓励孩子读书的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