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

2024-09-26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共7篇)(共7篇)

1.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 篇一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审核要点初探

中国国际专家交流网 乔海欣

[内容摘要]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是整个产品实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证实和改进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过程方法原理,按照过程各项质量活动的逻辑顺序,围绕组织结构、文件控制、记录控制、进货、工序、最终检验和持续改进等有关内容,对产品的监视和没量过程审核要点进行了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以向各位专家和同行们请教。

[关键词] 产品 监视和测量过程 审核要点 [论文]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在制造企业又可称为产品检验过程,是产品实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本手段。产品检验过程的质量职能是鉴别、把关、证实和监督,其基本任务就是保证出石产品符合预期的规定要求。现代质量管理固然强调预防为主,但并不排斥、削弱和否定产品检验的作用。ISO9001:2000标准把产品的监视与测量编排在第七章外,其本意并不是否认产品检验是产品实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为了防止它人不恰当的删减而降低整个标准的实施力度。在第三方认证审核中,产品检验过程一般都由审核组长和专业审核员审核,这更说明了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怎样保证、证实和改进产品检验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值得研究。笔者长期在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从事质量管理工作,根据过程方法的审核思路,现将产品检验过程的审核要点整理如下,以向有志于祖国质量振兴事业的各位专家和同行们请教。

产品检验过程的审核涉及 ISO9001:2000标准的职责权限、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人力资源控制、生产服务过程提供、标识和可追溯性、产品防护、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过程的监视与测量、产品的监视与测量、不合格品控制、数据分析、持续改进等条款的内容以及进货检验、工序检验、最终检验、包装检验等有关活动。按照过程方法的审核思路,笔者认为应按以下逻辑顺序进行审核:

一、组织结构情况。首先同检验部门领导交谈,了解本部门的组织结构、人员分工、产品特点和检验流程;了解部门领导及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是否已形成文件,能否体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任务具体、权限适当;其职责条款是否包含对错、漏检及检验结构的正确性负责,对出厂产品质量负责等有关内容;了解部门领导及检验人员有哪些权限,其权限能否保证履行其职责,在产品、进度压力下能否保证不受干扰地行使监督、检验职能。

二、质量方针、目标落实情况。同检验部门领导交谈,了解对公司质量方针、目标以及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重要性的理解程度,了解公司中长期质量目标是否转化为公司质量目标,公司质量目标怎样转化为本部门的质量目标,本部门的质量目标怎样展开为本部门各类人员可测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和工作任务以及实施和实现情况。

三、文件控制情况。了解本部门有哪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各种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抽查发文记录,看各种文件的发放范围是否经过授权领导批准,能否保证检验过程的各工作环节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抽查收文记录,看临时工艺等失效文件能否及时从生产现场撤出。查阅文件内容看有无擅自更改情况,文件更改是否有经批准的更改依据。抽查文件更改通知单看所有应改文件是否均已更改到位。抽查 3-5份图纸、工艺、检验指导书等技术文件,看其正确性、统一性、完整性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查阅文件内容,看是否对被检产品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手段、验收准则以及检验记录作出明确规定,文件的可操作性能否满足检验工作的要求。

四、进货检验情况。到进货检验现场了解是否有采购部门提供的合格供方名单,对未经批准的临时采购以及不在合格供方名单范围的采购物资,检验人员能否有权拒检。了解采购物资的种类,看是否按照 ABC分类或依据采购物资对主机产品的影响程度决定其检验方式和检验频次。抽查3-5种采购物资,了解进货检验部门有无作为检验依据的技术标准、检验指导书或有关技术协议。了解有无进行进货检验所必需的检测器具,当不具备检测能力时,是否定期外委检验或要求供方定期提供检验、试验报告。查阅检验文件,看是否对首批供货和批量供货的检验方法作出了规定并贯彻执行。了解所使用的抽样方法是沿用百分比抽样还是照国际2828标准进行抽样。检验现场是否对待检区和检验区作出划分,对待检产品、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是否进行了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是否发生过紧急放行情况,其处理方式是否符合有关文件的规定。不合格物资是否进行了隔离,其让步使用是否经过授权领导批准。进货检验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清晰,是否按规定期限保存,是否具有可追溯性。

五、工序检验情况。到生产现场观察,检验过程的各检查站的布局和检验点的确定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检验要求。了解生产现场首检和巡检执行情况,当工艺、设备、工装等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严格执行首检的规定。对首检的零件是否进行了标识并保存至当班结果。了解现场检验人员是否按规定的路线、时间、频次和标准对各工序进行巡回检验,并从有关记录和能否防止批量不合格情况发生来评定首检、巡检的有效性。了解检验员是否对操作者执行工艺情况进行监督,是否对操作者一次交检合格率情况进行评价。现场观察检验人员与操作工人是否使用同一把量具;了解现场检测器具的数量、性能、量程、精密度能否满足测量任务的要求;在用的标准量具是否纳入周期检定并能溯源到国家基准,自制量具是否定期校准并将校准依据形成文件。观察现场所有在用的检测器具有无校准状态标识,是否都在有效期内,有无超期使用情况。当发现量具失准时,是否对已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评审,必要时是否重新进行了检验。对量具失准原因是否进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现场观察产品检验状态标识情况,了解用于检验状态标识的检验印章、标签和合格证是否进行严格管理以防止不合格品的错用和流转。对明确报废的废品是否采取了适当措施并及时清出现场。对返工、返修产品是否重新进行了检验;对需要让步使用的产品是否经过授权领导评审、批准,并作出了让步回用标识,以提示下工序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六、最终检验情况。在最终检验现场应了解被检产品规定的进货检验、工序检验是否均已完成,结果是否满足规定要求。了解被检产品是否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照企业出厂技术条件或检验规程,看是否覆盖了有关标准所规定的检验项目。在整机入库或交付用户之前是否完成了所有的检验项目,对涉及产品安全、功能、可靠性和环保方面的关键和检验或试验项目是否按文件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完成。在产品装配、试验过程中已发现的质量问题是否均已排除并经检验人员确认。了解有无由企业领导或用户批准放行产品的特例,是否符合标准或法规的要求。在审核产品包装检验过程时,应了解是否根据产品特点、运输条件和交付方式编制了包装技术条件,包装箱能否保证产品不损坏、不丢失。包装过程是否针对防雨、防潮、防震、防锈等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包装箱内的零部件是否适当固定,是否会因相对运动、相互碰撞造成损坏。抽查产品说明书、合格证、三包卡和装箱单等随机文件是否完整;对照装箱单核对包装箱内各种物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符。

七、检验记录及数据分析情况。检验记录是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客观证据,是企业在涉及产品责任法律事务时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审核全过程应注意观察所有的检验记录是否包含有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批次、检验依据、检验项目、技术要求、实际检测值、检验日期、检验结论和检验人员姓名等有关内容。凡有量化要求的项目是否有检验数据,其量值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和法定计量单位。检验记录表中有关项目是否填写完整,有无空格;当数据更改时,是否采用“杠改”方法并加盖更改人印章,是否有涂改或刮改情况。所有检验记录是否规定了保存期限,并按规定期限进行保存。了解检验部门是否对检验数据定期进行收集、整理,运用统计技术对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及时向质量管理、工艺、设计和采购部门反馈质量信息,为各部门的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八、检验人员资格能力情况。在审核全过程应注意了解各岗位检验人员的教育、培训、技术和经验等方面能否胜任本职工作。检验人员是否作到了持证上岗。抽查资格证明看是否在有效期内,看培训内容是否与所从事的检验任务相一致,其能力能否起到检验员、宣传员、辅导员的作用。

九、持续改进情况。在审核过程中应向上下工序单位和销售部门了解检验人员错检、漏检和误判情况,了解有无发生因检验原因造成的批量质量事故和用户投诉。向生产部门了解检验人员服务生产情况,检验及时性能否满足生产进度要求。向检验部门领导了解本部门当前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存在问题,为实现本部门质量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并准备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产品检验过程的审核按过程方法的要求和检验过程各项质量活动的逻辑顺序,围绕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检验依据的正确性、检验项目的完整性、检验方法的科学性、检验手段的充分性、检验结果的符合性和检验结论的可证实性以及人员资质、持续改进等情况进行调查取证,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以证实、改进产品检验过程的充分性、有效性以及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更好地完成产品检验过程所赋予的基本任务。

2.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 篇二

本文首先介绍单目视觉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 然后基于针孔模型建立从世界坐标系向像平面坐标系的坐标变换映射矩阵。根据场面目标物体布局的特殊性提出单目视觉定位测量模型, 并对其进行精度分析。最后, 通过搭建单目摄像机测量系统获取实验所需的内外参数以及图像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 分析定位模型在场面不同位置处的误差, 找出满足实际定位精度条件下的有效场面监视区域, 从而验证单目摄像机定位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1 单目摄像机定位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单目针孔摄像机模型的坐标变换矩阵

我们知道通过单个针孔摄像机变换矩阵并不能解算场面目标点的世界坐标 (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 , 但是我们知道在场面范围内移动的物体, 可以近似看成在某个平面内运动, 这样目标点的运动就被限制在一个平面内, 只要我们找出这个世界坐标下的平面方程, 我们就可以解算出场面目标点的世界坐标位置 (三个方程三个未知数) [5]。这也是本文单目视觉测量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首先确定场面目标点的平面方程;其次是如何确定摄像机的内外参数。其中摄像机的某些参数是由厂家给定的, 有些参数需要现场标定, 下面我们对其逐一讨论。

1.2 单目视觉系统摄像机内外参数分析

摄像机内部参数包括传感器光学中心像素值和CCD像素元大小和焦距这三个内部参数。中心像素值和CCD像素元大小由CCD厂商直接提供, 本文认为其没有误差。对于焦距, 由于在使用或调试中经常变动, 所以需要现场标定。在世界坐标系即场面中心处放置一光学定位靶标, 由像平面中心像素值可以实现场面中心点和CCD光学中心位置一一对应。对应后, 通过图像处理, 如果我们能够获取像点的像素值, 通过坐标变换矩阵模型, 我们就可以求得场面世界坐标系下的物点的空间坐标, 从而实现场面目标物体的定位。

摄像机外部参数包括三个平移矢量和三个旋转角。对于三个平移矢量, 实用中我们在相机镜头上加装一个三棱反光镜, 通过大地测量仪器直接获得。对于三个旋转角, 由于测量精度要求高, 需要现场标定。对于单目视觉定位系统的摄像机旋转角标定, 我们要求自转角和的倾斜角为0, 而俯仰角, 即光轴与世界坐标系轴的夹角, 在确定场面中心和摄像机光学中心后, 由大地测量仪测量计算可得。这个倾斜角的精度由测量仪的精度决定。这样我们的模型就大大简化。

2 实验

为了初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我们获取实验数据的单目摄像机系统搭建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我们在场面中心放置一标定物。中心像素值 (X, Y) 测量为 (1053, 1215) 。在实验中测得单目摄像机光心距离地面的高度为世界坐标系中心相对于摄像机坐标系中心在地面上投影到世界坐标系中心的距离。厂家提供的摄像机的镜头为可变焦镜头, 实验中我们将镜头的焦距调整到最小。经标定, 摄像机焦距, 摄像机CCD像元尺寸信息由厂家给出, CCD像素最高值为 (2447, 2048) 。实验中我们调整摄像机的姿态, 在保证摄像机像平面中心对准场面中心的同时, 使得通过场面中心的水平线段的两端点在CCD图像中的水平像素值严格相等, 即可认为自转角和倾斜角近似为0。

从实验中我们得出方向的定位误差随着X值的增加非线性增大, 这个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如果我们假设模型定位误差控制在3cm内即符合实际需要的话, 我们可以求得在方向定位点的范围应该取在 (-3.0m~3.0m) 即满足要求。

3 小结

本文首先从无畸变单目针孔摄像机模型出发理论推导出从世界坐标系向像平面坐标系的坐标变换数学模型, 根据场面监视环境的特殊性提出了所需标定参数较少的单目视觉定位模型。其次, 在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的场面监视区域内, 各点的相对定位误差可以控制在在0.8%以内。再次, 根据实测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的对比分析, 验证了定位测量模型的的适用性, 可靠性和系统理论误差的正确性, 并可以将此单目摄像机定位模型应用到机场场面监视系统中。研究表明单目视觉测量技术是一种参数模型简单, 成本低, 效率高的可以弥补一次雷达机场场面监视盲区的有效可行的监视技术手段。

摘要:为了实现对有效场面监视区域物体的准确定位, 建立了单目视觉定位测量模型。对单目视觉测量系统数学模型, 系统内外参数标定和定位精度进行研究。通过实验验证单目视觉定位测量系统的适用性。首先, 建立从世界坐标系向像平面坐标系的坐标变换映射矩阵。根据单目摄像机测量系统内外参数易标定的特点和场面目标布局的特殊性,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变换矩阵数学模型。其次, 利用现场实验获取参数数据和图像信息, 分析场面监视区域内物体的相对定位误差, 从而得出在满足实用定位精度的要求下的有效场面监视区域范围。实验中对3m×3m的区域进行监测, 最大相对定位误差可以控制在0.8%。从而验证了本论文定位测量模型的的适用性, 可靠性和系统理论误差的正确性。

关键词:单目视觉,针孔模型,场面监视,识别定位

参考文献

[1]金文.场面监视雷达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民用航空, 2011.

[2]李斌, 张冠杰, 场面监视雷达技术发展综述[J].火控雷达技术, 2010.

[3]宫峰勋, 雷艳萍, 许跃等.机场场面多点定位系统定位精度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11.

[4]韩延祥, 张志胜, 戴敏.用于目标测距的单目视觉测量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 2011.

3.监视和测量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篇三

为规范康杰化学生产活动过程中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2.0 范围

适用于康杰化学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安全管理

3.0

监视、测量设备:包括电视监控、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表、液位计。4.0

4.1设备部为公司监视和测量设备监管部门,负责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档案及台帐,并定期组织检定。4.2各部门、车间负责所属区域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保养和使用。4.3 EHS部负责制度的监督落实。

5.0 定义

职责

程序

5.1监视测量设备的配置与使用

5.1.1监视测量设备进厂后,设备部依据监视测量设备说明书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5.1.2设备部对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入库后,建立监视测量设备档案,包括其技术资料(说明书、合格证、送检合格证等)。

5.1.3监视测量设备的校验:有特殊要求的压力表等监视测量设备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送质监局进行校验;对于一般的监视测量设备有公司设备部内部校验。

5.1.4所有在用的检测计量设备应在校准有效期内并黏贴合格标签,使用部门在生产中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应对其设备进行评价,做出记录,同时上报设备部及时对该设备校准、修理或更新等。

5.2监视测量设备档案的管理

5.2.1监视和测量装置设备应健全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包括监视测量设备使用说明书、监视和测量装置维护保养与操作规程、检定/校准证书等。

5.2.2由设备部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帐》,并列入《周期检定计划》。台帐应包括:

5.2.2.1监视和测量装置的名称、制造厂、规格、型号、精度。5.2.2.2进厂日期、监视和测量装置编号、启用日期。5.2.2.3使用部门、检定/校准周期、检定/校准记录。5.3使用、维护与管理

5.3.1各部门应严格按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的完好性。使用后要进行适当的维护和保养。5.3.2检测计量设备的检定/校准时机: 5.3.2.1新购检测计量设备首次使用前;

5.3.2.2检测计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调整不当而使其校准失效; 5.3.2.3检测计量设备经过维修或校准有效期到期;

5.3.3检测计量设备的使用必须在其有效使用期和有效使用范围内。

5.3.4生产车间和有关部门负责所使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使用中发现有异常及时报告设备部检修或校验。

5.3.5设备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好检查记录存档备查。

5.4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报废

5.4.1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出现老化,无法修复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及时停止使用,并报设备部,按设备报废有关规定处理。

6.0 7.0 参考文件 N/A 记录及保存

《监视和测量设备档案》 《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

4.监视和测量设备 篇四

通过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配置、使用、保养、校准、维修和报废进行控制,确保检验、测量和试验能力满足工艺及客户要求。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证实产品质量符合工艺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3 主要责任人: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员(监测设备管理员)相关责任人:采购员、检查员、操作者、模具工、库管员 4 职责

4.1 监视和测量装置管理员职责:负责监视和测量装置的采购申请、登记台账、校准、维修和报废。

4.2 采购员职责:负责采购监视和测量装置。

4.3 检查员、操作者、模具工、库管员职责: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5 工作程序

5.1 监视和测量装置配置、使用

5.1.1用于校准的计量标准器和产品监视和监测设备由监测设备管理员根据监视和测量工作的需求提出请购申请,并填写“请购单”。5.1.2由品管部部长审核批准,大型监视和监测设备由总经理批准。5.1.3供应部依仪器规格性能要求及《采购管理程序》进行监测设备采购。

5.1.4由监测设备管理员对采购进来的仪器进行验收。

5.1.5监测设备管理员根据公司实际的校准能力判定其是否免校、内

校、外校,经部门主管/管理代表核准后按其规定执行监测设备的校准与管理工作。

5.1.6新购回的监测设备须进行检定或校准及编号。

5.1.7品管部针对公司所有的监测设备进行统一整理,并分类、建档将其记录于“监测设备台账”中。

5.1.8对控制计划中提及的监测设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确定测量系统变差,变差过大可否接受,如何更换或改进监测设备。5.1.9校准合格的监测设备由需求部门负责人领用。5.2 监视和测量装置周期保养、校准、检定

5.2.1使用单位及个人须按照使用与维护保养的要求做好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检测功能。

5.2.2品管部部长依据仪器的精度、测量重要程度及用频次确定校准周期。

5.2.3管部部长依校准原则与校准周期排定“年度周期检定/校准 计划表”。

5.2.4品管部部长组织制定内部校准规程。

5.2.5监测设备管理员依据年度检定/校准计划表、内部校准规程组织对监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并保存好检定或校准记录。

5.2.6对于不能免校,又不能内/外校的检测设备,送原始制造厂校准。同时将校准的结果存档保管,以便日后追溯。

5.2.7校准合格的监测设备由检定人员贴“合格证”标签,经检定不合格的监测设备由质量部判定是否作降级处理或报废,降级应贴限用

证。

5.3监视和测量装置维修、报废

5.3.1监视、测量设备出现异常时,使用单位及时通知监测设备管理员,监测设备管理员对仪器进行修理,厂内无能力维修时,由品管部委外维修。维修后的设备须重新校验和进行测量系统分析。5.3.2当出现失效不可修理时,监测设备管理员判定报废,品管部长审批,大型监测设备须总经理批准方可报废。

5.3.3测设备管理员根据过程分析结果,针对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与本过程绩效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并将绩效达成情况写入“月业务报告”中。

5.3.4没有达成指标时,要分析没有达成的原因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达成指标时,要分析是否有改进的空间,如有可能应提升绩效指标,以不断改进过程的有效性。5.3.5年度管理评审时,将12个月的过程运行情况以及过程改进建议输入管理评审,并认真执行管理评审决议,持续改进过程。5.3.4当发现监视测量设备失效时,要对监测过重新进行检验,需要时,对已出货的可疑产品与客户进行沟通。

5.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 篇五

钢铁集团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

1.目的

对用于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和证明产品符合规定要求以及环境和安全表现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控制,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2.范围

适用于对确保产品符合要求、证明产品符合要求以及环境和安全表现符合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软件等的控制。3.职责 3.1 质检部

a.负责对监视、测量设备的检定或校准。

b.负责对偏离校准状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追踪处理和生产现场监督使用。c.负责对监视和测量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3.2 生产安全部负责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的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管理。4.程序

4.1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采购及验收

根据监视和测量项目所需测量能力和测量要求配置监视和测量设备,对其的采购和验收。

4.2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初次使用

a.经验收合格的监视和测量设备,使用前应由使用单位重新核实合格性,确认无误后,应帖上表明其状态的唯一性标识,并标明有效期;质检部建立《测量监控设备一览表》,记录设备的编号、名称、规格型号、校准周期、校准日期等;

b.质检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监督。4.3监视和测量设备的周期检定和校准

4.3.1 每年十二月质检部编制下《计量校准计划》,根据计划周期或根据计划执行周期检定或校准。

a.对需外检的设备,由质检部负责联系国家法定计量部门检定,并出具检定报告; b.对需进行内部校准的设备,质检部应编制《内校记录表》。c.校准和检定(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以保持。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4.3.2 检定、校准合格的设备,由校准人员贴合格标签,并标明有效期;部分功能校准合格的,贴限用标签,标明限用的范围;校准不合格的,贴不合格标签,修理后重新送检或校准;对不便粘贴标签的装置,可将标签贴在包装盒上,或由使用者妥善保管。

监视和测量设备要具有标识,以确定其校准准状态。

4.3.3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4.4必要时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调整。但应指定专人执行调整工作,以防止因调整不当使装置失效。

4.5 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搬运、维护和贮存控制

4.5.1 使用者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设备,确保设备的监视和测量能力与要求相一致。

4.5.2 在使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前,应按规定检查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是否在校准有效期内。4.5.3 使用者在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搬运、维护和贮存过程中,要遵守使用说明书和操作规程的要求,防止其损坏或失效。

4.5.4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修理、报废等应记录在设备档案一览表内。4.6 监视和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控制

4.6.1 发现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时,应停止监测工作,及时报告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应追查使用该设备监测的产品流向,再评价以往监测结果的有效性,确定需重新监测的范围并重新监测,还应组织对设备故障进行分析、维修并重新校准,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6.2 对无法修复的设备,经主管部门领导确认后,由生产副总经理批准报废或作相应处理。

4.7 监测和测量设备的环境要求

监测和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应符合相关技术的规定,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4.8 对监视和测量人员要求 4.8.1 专业质检员需经培训上岗。

4.8.2 质检部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经考试合格上岗。5.质量记录

5.1 《测量监控设备一览表》 5.2 《内校记录表》 5.3 《计量校准计划》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6.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 篇六

篇一:不合格产品和退货产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产品和退货产品管理制度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目的:加强不合格产品和退货产品的管理,避免购进、销售不合格产品。试用范围:不合格产品、退货产品的管理 内容:

1、验收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验收员不得验收入库,应将不合格产品存放于待处理区内,并填写《不合格产品处理记录》,说明不合格的具体情况,报质管员。

2、在储存或销售过程中发生质量问题的不合格产品或退货产品,应立即停止销售,由质管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认并签具意见后报药店经理审批。经确认后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移入不合格产品区,不得继续销售,若为假劣产品应及时报告当地药监部门并做好销售后质量跟踪和追回工作。

3、不合格产品的销毁:

经确认的不合格产品应填写《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报药店经理审批后按有关程序进行处理。

4、凡药监部门来文或药监部门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按药监部门要求处理。

篇二:

15、医疗器械产品退货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产品退货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医疗器械产品退货的管理,对医疗器械产品退货的有效控制。

二、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购进退出和销后退回医疗器械产品的管理。

三、职责:质管部、采购、仓储部、财务部、销售部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四、内容:

1.定义:

1.1 医疗器械退货产品系指销后退回和购进退出的产品。

1.2 销后退回的医疗器械产品是指上级食品产品监督管理部门发文通知回收的产品和客户要求退货的产品。

1.3 购进退出的产品是指非质量原因的在库产品退货和拒收产品退货。

2.销后退回产品的管理: 2.1 销后退回的产品必须是本公司所售出的产品,并与原销售出库产品批号相符。

2.2 销后退回的产品,由仓储部收货后,存放于有黄色标志的退货区,专人负责保管,并做好记录。

2.3 产品质量验收人员应对销后退回的产品按购进产品质量验收的要求进行逐批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记录保存至超过产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2.4 销后退回的产品经验收合格的,由保管人员移入合格品区;不合格的,经质管部确认后移入不合格品区,并做好记录。

2.5 销后退回的产品验收时质量状况判断不明的,应通知质管部进行复查,必要时,送法定产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2.6 已办理销后退回手续的不合格产品,按《不合格医疗器械产品管理制度》处理。

3.购进退出产品的管理:

3.1 非质量问题的购进拒收产品(超合同、无合同或不符合公司有关规定的),分别按以下程序办理:

3.1.1 不符合公司有关规定的,由质管部通知采购员办理退货手续。3.1.2 属超合同、无合同的,由采购员与产品供货方联系后,办理相关手续。

3.2 非质量问题的在库产品购进退出(批号调剂、产品滞销等),由购进部与产品供货方联系协商后,办理退货手续。

4.相关记录、凭证齐全,妥善保存至超过产品有效期后一年,但不得少于3年。

五、相关记录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退货记录 编 号 LDMD-FM-16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退货记录 篇三:不合格产品及退货产品管理制度 不合格产品及退货产品管理制度

1、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应作拒收处理。

2、质量管理人员在检查产品质量发现或上级明文规定的不合格产 品,应立即通知停止销售,及时报告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3、不合格产品应存放在不合格区内,并有明显标志。

4、不合格产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处理要履行审批手续。

5、退货产品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6、未接到退货通知单,验收员和仓管员不得擅自接收退货产品。

7、所有退回的产品,存放于退货区,挂黄牌标识。

8、所有退回的一二三类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均应按购进产品的验收标准重新进行验收,作出明确的验收结论并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合格品区,判定为不合格的产品,应报质检部进行确认后,将产品移入不合格库存放,明显标志,并按不合格产品确认处理程序处理。

9、质量无问题或因其他原因需退回给供货方的产品,应经质检部审核后凭进货退出通知单,通知配送中心及时处理。

7.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管理制度 篇七

1.目的

及时监视顾客对公司服务质量的要求,以持续改善公司的服务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岗位。

3.参考文件

3.1服务要求确定及评审程序

3.3数据分析及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程序

4.定义

4.1有效投诉:指业主或住(用)户对公司在管理服务、收费、经费管理、维修养护等方面失职、违纪、违法等行为的投诉(不包括因发展商或外部环境/非管辖范围内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原因而导致的投诉)。

5.职责

5.3负责人负责监督本部门人员对顾客投诉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并对投诉进行汇总分析。

5.4客户服务主管负责组织顾客问卷调查活动或专项调查活动。

5.5客户服务主管负责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服务工作提出改善建议。

5.6各管理处主任负责就顾客投诉、抱怨、问询、有关合同的签订和变更等事项,以及本管理处日常发现的问题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进行沟通。

6.资格或培训

执行本程序无需特别资格或培训。

7.程序

7.1顾客沟通

7.1.1与顾客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板报、宣传栏、通知单(如停电、停水通知)、标识(如电梯维修)、电话、面谈、意见箱、回访、报刊、社区活动、信函、问卷调查。

7.1.2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需传递给顾客的信息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的内容:

a)服务类型(规范)及相关要求;

b)需顾客配合的事项;

c)财务报告等顾客有权知道的事项。

7.1.3各部门负责人应确保与顾客有效沟通。

7.1.4有关人员在进行消杀、喷洒药物等作业时,应事先通知顾客,并在作业处树立警示标识。

7.1.5维修性停水(如清洗水箱)、停电时,由有关部门以通知单的形式告知顾客,以便顾客事先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给顾客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7.1.6对举办的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由管理处在公共处张贴海报形式或其它适当形式通知顾客。

7.1.7消防知识、有关法律法规等宣传内容及顾客应注意事项等由管理处张贴在小区宣传栏上,以方便顾客阅读。7.1.8财务报告、问卷调查结果由管理处以适当形式向业主委员会或广大业主公布。

7.1.9在维修安装过程中,若维修安装服务影响顾客的正常生活或危及其安全,维修人员应发出通知或树立警示标识。

7.1.10对于管理处日常发现的问题,管理处有关人员应通过适当方式及时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沟通,协调解决。

7.1.11各部门相关人员在接收合同过程中,若发现顾客的要求不明确或在合同中没有写明时,应通过询问、面谈等方式及时与顾客进行沟通,确保顾客的要求在合同签定前已被清楚了解,并形成文件。

7.1.12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论何种原因导致合同变更,均须及时通知顾客,与顾客协商解决。

7.1.13对处于公司控制下或使用的顾客财产,当发现其有丢失、损坏或不适用的情况时,有关人员应时记录并报告顾客,必要时协助顾客解决。

7.1.14本程序已规定了了解顾客对公司服务质量的评价意见,包括定期的顾客意见调查和日常顾客意见的接收。

7.1.15对所有有效的顾客投诉,相关部门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并将处理的有关信息及时知会顾客,确保顾客满意。

7.1.16对于无效投诉,对顾客应当予以合理、耐心的解释。

7.2顾客投诉抱怨处理

7.2.1值班人员接到顾客口头/书面投诉后,若能立刻回复顾客则应立刻回复,并将有关投诉内容和回复内容记录下来,并知会投诉处理人;若不能立刻回复则应填写《顾客投诉处理记录表》,交投诉处理人。

7.2.2 对于顾客投诉到公司、集团公司、媒介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投诉,由公司领导转程有关部门处理,并跟进处理结果。

7.2.3投诉处理人应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判断投诉是否有效。若投诉有效,投诉处理人应立即拟定解决措施,在顾客要求回复的时间内回复顾客,对于顾客没有明确回复时间的,投诉处理人应根据事件的轻重缓急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复顾客:严重且紧急事件和不严重但紧急事件应在2小时内回复,对于严重但不紧急和不严重不紧急事件可在2个工作日内回复;若投诉无效,投诉处理人应在1个工作日内,将投诉无效的原因知会顾客。

7.2.4对由于发展商原因而导致的投诉,由投诉处理人转呈发展商处理,投诉处理人应及时跟进投诉处理结果。

7.2.5对由于外部环境、非管辖范围内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原因而导致的投诉,投诉处理人应及时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7.2.6投诉处理人应及时跟踪了解顾客对投诉处理的意见或建议,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直至顾客满意。

7.2.7投诉处理人完成对顾客有效投诉的调查和处理后,将处理结果填表写在《顾客投诉处理记录表》上,并将处理结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答复顾客。

7.2.8投诉处理人对本人无能力处理的顾客投诉,应填写《工作传签单》提交上级领导处理,必要时,提交主管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处理,处理结果由处理人填写在《工作传签单》上,并将最终处理结果回复顾客。

7.2.9《工作安排通知单》为公司上级领导对下级工作安排的形式之一,其签发情况有两种:

a)、上级领导在日常工作检查中发现问题或预测到某种问题即将发生,从而通过签发《工作安排通知单》的形式下达到各职能部门。

b)、投诉处理人对本人无能力处理的顾客投诉,应填写《工作传签单》提交上级领导,经由上级领导确定其主要责任部门后,由上级领导签发《工作安排通知单》至责任部门。

7.2.10投诉处理人或其授权人应对每宗有效投诉进行回访,回访结果记录在《顾客投诉处理记录表》的“投诉人意见栏”。

7.2.11对顾客的抱怨,相关部门负责人应认真分析,必要时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

7.2.12各部门负责人每周查阅一次部门的顾客投诉处理记录和相关的《工作传签单》,监督本部门对顾客投诉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7.2.13每月底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处理的投诉(包括有效与无效的投诉)进行汇总分析,并整理成顾客投诉报告,交主管副总经理。

7.2.14客户服务部负责每季度对各部门投诉情况的分析与汇总并向公司各部门公布。

7.2.15主管副总经理审阅各部门呈交的顾客投诉报告,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及预防措施。

7.2.16每年底主管副总经理对本的顾客投诉报告汇总分析,并编制顾客投诉总结,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7.3顾客满意度测量及监视

7.3.1管理处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业主意见征询,征询的内容有房管、治安、车辆、清洁、绿化、维修、社区活动、便民服务等,管理处可视实际情况选择每次征询的主题(内容),征询方式包括但不限于:a)上门征询; b)电话征询;c)户外休闲时访问; d)问卷调查。

来源:

7.3.2管理处征询比例应不低于已入住业主总户数的5%,如为问卷调查则问卷回收率应不低于50%,若低于则按每低5个百分点,满意率相应下降1个百分点计。

7.3.3每半年,管理处主任要对征询和结果按房管、治安、车辆、清洁、绿化、维修、社区活动、便民服务等进行分类统计,对未达到质量目标和业主普通反映的问题,根据其程度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和改进方法。

7.3.4每年底公司将邀请部分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参加座谈会,以直接与业主进行沟通听取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意见,评价意见应予以记录。

7.3.5主管副总经理每年将组织一次全面的顾客问卷调查活动,根据工作需要,公司也可另外组织专项的调查(具体实施细则参见《业户满意度测评标准》样本)。

7.3.6调查活动应覆盖本公司管理的所有区域,问卷调查应遵循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a)调查数为总住户数的50%。

b)问卷发放应采用随机的原则和二次重点抽样(即对上次调查中有抱怨或投诉或平时有投诉的业主等应在抽样时被覆盖到)。

c)问卷回收率不低于50%,若低于则按每低5个百分点,满意率相应下降1个

百分点计。来源: d)顾客的满意率不得低于质量目标的要求。

7.3.7主管副经理负责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提出对服务工作的改进建议,呈交总经理决定,由意见调查而引起的改进工作,由主管副经理在下一次的意见调查中向顾客说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应采用一定的统计技术(如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等)。

7.4对顾客沟通的有关信息与顾客满意测量的分析结果应作为识别持续改进需要和采取纠正和(或)预防措施的依据。

7.5物业整改工作程序

7.5.1整改信息主要来源于住户在验房时提出整改意见以及物业工程、保安、保洁、置业营销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后给予的及时反馈。

7.5.2各类信息的收集由物业客服部集中汇总,并填写相应的项目整改报告。针对各类整改意见,物业公司有能力给予及时解决和答复的,应给予及时处理;在能力范围之外的,应及时将情况反映给置业客服部。

7.5.3置业客服部受理后,应及时确定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间,并将整改方案交由各整改小组分项目按时完成。

7.5.4整改小组完成各项整改项目后,交由置业客服部验收,验收合格后将验收结果反馈至物业客服部,并由物业客服部通知住户验收,住户验收合格的,由住户签字认可;验收时仍存有异议的参照上述流程进行二次整改,整改结果直至住户满意为止。

7.5.5由物业工程、保安、保洁、置业营销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的整改,同样参照上述流程实施,整改验收合格后,由物业客服部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至各部门。来源:考试大 8.记录

8.1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意见及调查问卷及其有关资料由客服主管保存2年。

8.2《顾客投诉处理记录表》、《工作传签单》、顾客的口头/书面投诉记录、对投诉的答复文件由各部门保存2年。

8.3顾客投诉报告、顾客投诉总结由主管副总经理保存2年。

9.附录

9.1《业户投诉处理流程图》

9.2《顾客投诉处理记录表》 考试就到考试大 9.3《工作传签单》

9.4《工作安排通知单》

9.5《工作传签流程图》

9.6《物业整改工作流程图》

上一篇:幼儿园地震演练班级总结下一篇:监理资料范本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