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哲学读后感

2024-07-25

趣味哲学读后感(精选11篇)

1.趣味哲学读后感 篇一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 , 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能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 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 , 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 , 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刚开始 ,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 , 每天轮一个。结果一周下来 ,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 , 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 来 ,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让他给大家分粥。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 , 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 , 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 , 还是互相攻击、扯皮 , 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最后 , 又想出来一个方法 : 轮流分粥 , 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 , 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 , 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这样以来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 日子越过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不同的分配制度 , 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分配制度要体现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兼顾社会公平, 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分析 : 唯物辩证法认为 ,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 ,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要求我们要注 意优化结构 ,理顺体制。“ 轮流分粥 ,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 ” 是理顺的 体制 ,是量变。“ 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 日子越过越好 ” 是质变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 , 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 , 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一一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 ,省出 10 个 ,孵成小鸡。如果成活 8 只 , 有 4 只母鸡 ,4 只公鸡 , 过上些日子 , 这家人一天可吃 5 个蛋 , 遇上特殊的日子 , 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 , 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 , 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上述例子在经济学中被称作 “ 吃蛋原理 ”, 这一原理反映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 , 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家庭和公共需要 , 在一定时期内 , 国民收入的总量是既定的 , 积累 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另一方面 , 二者是统一的 , 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 , 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 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 ,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 , 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片面的高积累、低消费和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低积累都是有害的。

“ 吃蛋原理 ” 的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谓的 “ 零 和 ”。“ 零和游戏 ” 之所以广受关注 , 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 , 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与 “ 零和游戏 ” 类似的局面 , 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 世纪 以来 ,“ 零和游戏 ” 观念正逐渐被 “ 非零和游戏 ” 即 “ 负和 ” 或 “ 正和 ” 观念所取代。“ 负和游戏 ” 指 , 一方虽赢 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得不偿失 , 可 谓没有赢家。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多 , 或者没有输家 , 结果为 “ 双赢 ” 或 “ 多赢 ”, 称为 “ 正和 ”。在竞争的社 会中 , 人们开始认识到 “ 利己 ” 不一 定要建立在 “ 损人 ” 的基础上。有效合作 , 得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从 “ 零和 ” 走向 “ 正和 ”, 要求各方要 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 , 遵守游戏规则 , 不要耍小聪明 , 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直 , 否则 ,“ 双赢 ” 的局面 就不会出现 , 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 也是市场交易 的重要原则。竞争性是商品经济的 必然产物 , 只要存在着商品经济 , 就必然存在竞争 , 竞争也是市场经济 的特征。因而我们要树立起平等意 识和正确的竞争意识 , 对竞争对手要平等相待 , 进行有效合作 , 不 “ 损人 ” 也可 “ 利己 ”, 谋求 “ 双赢 ”, 玩 “正和游戏”。

从哲学角度分析 : 物质决定意 识 , 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 , 不是从单一的因素出发 , 而是要从复杂的全面的实际出 发 , 去具体分析每一个事实 , 这样才 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零 和 ”“ 负和 ” 和 “ 正和 ” 是游戏结果的三种事实 , 过去人们只从 “ 零和 ” 这个单一事实出发 , 而不能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 尤其忽视了 “ 正和 ” 这一 事实 ,从而导致人们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 ,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四、二八法则

1897 年 ,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 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 :80% 的社会财富集中在 20% 的人手里 ,而 80% 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 20%, 这就是 “ 二八法则 ”。“ 二八法 则 ” 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 , 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商品营销中 ,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 , 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 “ 二八法则 ” 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 :80% 的成绩 , 归功于20% 的努力;市场上 80% 的产品可能是 20% 的企业生产的;20% 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 80% 的利润。遵循 “ 二八法则 ” 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 , 精确定位 , 加强服务 ,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生产经营单位始终坚持会员制 , 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和服务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商品 的价值 , 赢得利润。因此 ,他们必须调查了解市场 , 面向市场组织生产 , 才能赚取利润 ,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遵循 “ 二八法则 ” 的企业 , 在经营和管理中精确定位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哲学角度分析 : 唯物辩证法认为 , 在复杂事物之中 , 存在着许多矛盾 ,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 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重点 , 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所有生意、每 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 ,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 , 这就是 “胡子眉毛一把抓”, 分不清主次。遵循 ‘二八法则 “ 的企业 , 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 , 就 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 因而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如何正确认识取得成 绩的原因的主要方面和产品、利润的来源的主要主面 ? 这就是带来 80% 成绩的 20% 的努力、带来 80% 产品的 20% 的企业和给商家带来 80% 利润的 20% 的顾客。这一认识 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 分清了主流和支流 , 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

五、250 定律

美国著名汽车推销员乔·古拉德 , 连续 12 年荣登吉尼斯记录大全 世界销售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着 250 个人 , 这些人是他比较亲近的同事、邻居、新戚、朋友。如果您 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 , 就意味着 赢得了 250 个人的好感;反之 , 如果 你得罪了一名顾客 , 也就意味着得 罪了 250 名顾客。由于连锁影响 ,如果一个推销员在年初的一个星期 里见到 50 个人 , 其中只要有两个顾 客对他的态度感到不愉快 , 到了年 底 , 就可能有 5000 个人不愿意和这 个推销员打交道。乔·吉拉德得出 结论 , 在任何情况下 , 都不要得罪哪 怕是一个顾客。这一定律有力地论 证了 ” 顾客就是上帝 “ 的真谛。也让我们得到启示 , 必须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 因为每一个人的身后 ,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不小的 群体。善待一个人 , 就像拨亮了一 盏灯 , 照亮一大片。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平等是市 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 也是市场交易 的重要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 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 它要求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不弄虚作假 , 要 言而有信。这样可以带来效益 , 提 高销售者的信誉 , 使消费者 ” 信得 过 " 销售者 , 从而使交易活动客流如 云 , 生意兴隆 , 买卖越做越大。

从哲学角度分析 : 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 相互联系之中 ,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 系的整体 , 事物之间及事物各要素 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每一位顾客身后都大约站着250 个人 , 这些人是他比较亲近的同事、邻居、亲戚、朋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 , 就 意味着赢得了 250 个人的好感 , 这正是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体现。

六、汽车的普及

世纪初 , 汽车是由技术工人手工打造而成的 ,成本较高 ,因而价格难以下降 , 汽车成了地位的象征 ,拥有汽车只是少数人的特权。福特的贡献在于他把汽车变成了普通商 品。福特用大规模生产实现了这一 点 ,他们创造了

2.趣味哲学读后感 篇二

最初文姬在上大学时,所选的专业可并不是陶艺,而是地域学。就像大部分韩国高中生一样,当时她只是考虑到将来的就业而选择了这个专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感觉到所学专业并非她的兴趣所在:“当我感到这种生活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当时,我年纪还比较小,对将来也没有计划。那时候我第一次认真考虑‘我’的存在和‘生活’。人的一生中,干‘活’的时间最长。那么,只有干自己感兴趣的‘活’,人的一生才能快乐。难道不是这样吗?”文姬便抱着这样纯粹的想法选择了陶艺专业,重新开始大学生活。

2004年,她第一次来景德镇,当时她还在读研究生,其所在的首尔产业大学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了校际关系:“但当时我对景德镇了解的很少,也不怎么感兴趣。当时只是作为一名助教,为了两校之间的交流,与老师们一起访问景德镇陶瓷学院。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景德镇。”而今,文姬却对这里充满了感情,与她同样是从事陶瓷设计的丈夫一起在景德镇安静地创作陶瓷。

文姬的陶瓷设计总是充满童趣,小小的储物罐上顶着一片弯弯的绿叶,如同漂浮在设计海洋中一道美丽且安静的风景。“我的人生哲学和创作哲学就是‘趣味’和‘真心’。打比方说,制作一个小杯子的时候,其用途和方便性很重要,但让使用杯子的人感到某种趣味更重要。在产品设计出来之前,我会进行大量的思考。我觉得如果我的这些思考能够很好地传达给使用的人,那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设计。”景德镇所提供的好材料和创作环境,让文姬离不开这里。而且这里的技术分工十分明细且拥有很好的技术水平。“起初我很难适应景德镇的这种氛围。可在这里,我能做成在韩国无法做的事情。有一些不一定非要我去做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去完成。”

至今,文姬和她的丈夫已经在景德镇生活了2年半,这里虽然有点喧闹嘈杂,卫生环境也不是特别好。

3.哲学读后感 篇三

灵魂的电流基本是一种情感发挥到一定程度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现象.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的观点:他把我们体验到存在边缘的状态定义为“边缘状态”。通常,我们如此地执迷于和熟悉日常的生活,以至于我们不能够看破世俗--我们用自己的观点造了一个藩篱。只有当我们处于边缘状态,如疾病、痛苦、烦恼或者破产使我们远离正常的生活,把我们放置在一个新的位置时,我们才会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看待和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生命和死亡就像在镜子里互相观望一样,当我们说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活得没有任何遗憾;而当我们说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

4.艺术哲学读后感 篇四

K100940713 周志远

上了艺术哲学这门课后,我有很深刻的感受。这本书之所以能被介绍到国内来,是由于其作者是以近似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其哲学思想的,对时代和经济对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强调,不同于黑格尔与谢林德国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过于强调抽象的哲学逻辑,因此更容易被中国人所理解。

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把艺术史研讨与美学研讨联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详细实际环境,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广泛纪律。艺术也是一个构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计划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到达一种无机的团体,这才叫艺术美.他还提出了怎样鉴定艺术作品的的代价,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性的程度及结果。一共有三条:特性的紧张程度;特性的无益程度;结果的集中程度。

作者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重点分析美学与艺术哲学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在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作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艺术研

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戴维斯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5.《管理哲学》读后感 篇五

怀着一份期待、一丝忐忑却又希冀着清空内心之前的所有认知与观点,我开启了这趟沁人心脾的管理哲学之旅。也许是与贾老师笔下的各种圣哲对话,思绪难免万千,可待提笔处,却感不知从何写起,巍巍大道,将何行之。

当老师开始点名认识我们的那一刻起,一股久违的、自发的警觉、专注开始蔓延全身、当课结束后又看到自己已经不由自主记了这么多笔记,猛然发现,这不是高中课堂里才有的那个奋进的自我么?

还是润泽湖的清水悠悠,长年累月早已将自己浸泡地习惯了这份安逸、懈怠与麻木。老师要求我们勇敢地讲出内心的声音,好让他诊断诊断鱼龙混杂的我们,有病治病、无病更健康。其实我想,时而迷茫、焦虑、思索的我们又何尝不渴望有位贤人指点迷津,好让前方的路走得更坚定、开阔些呢?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中讲究360度全方位评价,从高二开始,我有了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一些由于感情用事,自身认知狭隘偏激等做的错事、说的错话等总会在其中追悔莫及、责备审视自己。虽然《管理哲学》中说自我正确洞察力培养需要面临好恶、嫉妒、无知等多重障碍,反观自身,更多的时候我也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某些不足,也缺乏每日每事反思审视的定力,实践中还不一定能完全改正完善,但这也总算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吧。而让我包括其他很多人经常忽略的是、我们不太善于也常不屑于听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建议与评价,别人眼中的自己难道不更客观如实一些么?满招损,谦受益。大多数心理都明白和认可,实际中又能虚怀若谷地吸取听从他人多少良言呢?

所以,从第一堂课起,从即刻起!让我们努力去清空内心,静心虚心包容 地去跟着老师这个系统去做吧!不要轻易评论,不要轻易断定,以一种客观、冷静、谨慎、求证的科学态度去学习!万善根本从师出,而当老师感慨道他是受赵妈再三之托,务必带拉我们一把时,也许是最后一届带我们人力时,唏嘘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好好珍惜的决心。

回到第一章,管理哲学建立之重要性。哲学二字,深邃广博,常有箴言佳句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效。其实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还要追溯到高二政治课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当时是那么咀嚼有位,尽管现在看来有几分可笑。别人说记得那时自己口中常挂这么一句名言——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宛

如一名卫道士一般笃信不疑,如获至宝。可也正是在那时,一次无意的机会让我邂逅到所谓群经之首《易经》,原来这样本印象中算卦迷信的东西竟然能把人间的道理说得如此透彻!

“一阴一阳之谓道”,当我接受这个潜意识似乎也认同的道理而去观照很多东西时,明朗之余夹杂着质疑、思索。比如老师提出管理哲学重要性时两个背景,一个为当今管理理论的层出不穷,而缺乏普适性的却很少的现实背景,可算为阳,看得见的部分。另一个为需要建立以价值观为导向领导力培养体系的理论背景,此可算为阴,看不见的部分。有如西方的科学思想注重把宇宙的自然规律运用到自然世界中,创造出辉煌的工业文明,可算为阳,显性易见,物质至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则注重把宇宙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人文社会上,方有五千年来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的连绵往续。此可算为阴。隐性深远,看透人生。

进入第二章本体观,我惊喜地感受到内心深处对心物一元、心物转化观点的认同感。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么?我们人类眼耳口鼻舌的认知是如此的有限,就如何敢大言不惭地对自己力所不及的部分妄加断定和评论呢?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正与反,长与段,高与矮,胖与瘦等等,阴阳相对,虚实相映,随时随地相互变化转换,本为同源,似乎是更为符合圆满的宇宙之道。记得以前我脑海会突生这么一句话——我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现在看来,正如老师在治学态度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排除内在的一切主观成见,既不接受一切的观念,也不拒绝,而是要冷静地透视他们的本质。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曾经也说:“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事实像是圆的,若否定一点,拿理智往下去推,则为一条直线,不能圆,结果就是走不通。”

这个世界真的如我们之前所被灌输的是物质的、客观的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似乎一直是不二法门,给你当头棒喝,将其他一切异端学说都排斥干净。可当越来越发达的科学将濒死体验、量子物理、能量守恒、耗散结构非平衡态动力学等引入实证,又与孔子、老子、耶稣、释迦摩尼等古圣先哲的思想所映照实证时,惊讶的发现他们早已领先了很久很多。或许如佛教中所言我们身处的是末法时代,在这里人类被物质贪欲越来越蒙蔽,智慧是远不及古代的。又或许那些深邃的先哲思想根本就是上个人类文明所传承下来的呢?这世界好

人你永远不用担心会没有,坏人却也永远赶不尽。孔子信天,有“敬鬼神而远之”之叹,老子奉道为万物之本,有可及界的存在,自然就有超越界的存在,至少目前谁也不能否认。这么看物质和意识不正是一阳一阴么?他们既然是同根同源,不生不灭,又怎么会有一方决定另一方的情形出现呢?当我们越来越发现心得力量是如此强大,是否会对心物转化的原理有一些思考呢?想到这,不禁对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最简却最高明肃然起敬,又看到如今顶尖的物理学所发现的相对论理论只是对佛陀几千年前佛学中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初步解释时,感慨之情更深。

还记得小时候和同学在课余聊起了外星人,显然都不相信只有咱们可爱的地球有生命存在吧?当时有一种貌似幼稚的遐想:万物皆是所谓各自模式里的生命的,通过科技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微观世界里所谓分子、原子、夸克等,我常会觉得,一个富有活力的细胞,不也类似一个人么,他的内部又由许多更微观的粒子组成,完成着类似细胞的任务,再往上看,地球不也正像宇宙这个人的一粒细胞么?他们各自的星体间,各自的粒子间有他们的语言,过着超出我们感知范围的所谓生活?依次类推,小处至小无穷,大处至大无穷,各层次的不同运动,两端极限间有个契合点,构成和谐的圆,维系着某种共同的平衡,同本同源。是这样么?实在无从知晓,这世界的奥秘太多,岂是穷尽一人一生可探索之的?

进入第三章的认识论,比较东西方二元与一元认知模式的异同点,很多东西便会看的更清楚。其实现代人的思维法则,受到西方的影响,喜欢采用二分法,把一件事物加以分析,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再选择其一,作为答案,非黑即白。西方的管理,沿用这种法则,把人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反观我们中国本有的思维法则,崇尚太极,一分为二,却又归一而合,形成第三个概念。例如唯心、唯物是两个极端的概念,中国人看出两个之外的第三个概念,叫做“心物合一”。常常听人循循善诱时来上一句:“这世上事事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我其实变会想反问道:“这句话本身讲得的道理不就是一个绝对么?”此乃自破金身也?如果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变的,而另外很多事情是相对的,这从根本上是不是符合了相对性这一规律么?西汉刘劭的《人物志》中提到唯具中庸之德,方可成完美之才。中庸之道很多人解释为不偏不倚,恐怕也是有点问题的,凡事不可走极端这句话本身不及时一个极端么?会不会有些情境之中走极端是

可行合理的呢?当行则行之!恰到好处会不会才是中庸之道的合理解释?

整体、和谐、统一是属于我们东方文明的特征,我们作为个体想彻底地明白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就必须踏上漫漫的修心之路,只有不为外物所扰,自主的把握好内心,逐渐忘我利他,消除无知与贪求,充分地激发出内在的无限潜能与力量,这也是先贤圣哲们穷毕生之力所矢志不渝追求的吧。

当读到第四章管理的目标——人类的幸福观,我想不少人或许会眼前一亮,心里暗想这章终于和我多点现实联系与效用了吧。我十分同意书中提到的“人类内心对绝对自由自主地追求与实现就是人类身心需要得到彻底实现的自由幸福之路,但是我们只能够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越接近,越幸福,却永远感受不到无限的自由,因为这是超越人类的感受的,感觉到的自由,必有不自由。”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好逸恶劳的惰性与趋乐避苦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与生俱来的惯性所致,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观点则印证了利他的最终结果是利己。惯性为阴,人类行为为阳,利他为阳,利己为阴,一阴一阳,一因一果,此为道哉。

6.教育哲学读后感 篇六

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讲求价值中立。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家长怎样看,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少的自主权,直接决定了学生思考方向和完成度。如果这个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教师教得身心疲惫,学生被逼得心力憔悴,家长看得怨气不绝。究其根本是因为大家所做所想不一致,写作方面的价值判断没有达到较好的平衡点

7.大众哲学读后感 篇七

《大众哲学》作者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他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普通人都能了解哲学的真谛,在上海出版的《读书生活》杂志中连载了近一年,因效果很好,后出版单行本,《大众哲学》的名字也是后来敲定的。本书一共五章,将哲学概念、哲学分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规律、五大范畴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来,给读者展示了一目了然的哲学世界,让普通人不再对哲学望而却步。艾思奇先生这种普慧的做法,对当时乃至现实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第二次读《大众哲学》我很兴奋,好像突然发现了光明的前途一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一直想把哲学的方法应用到我的工作和学习中,因为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传承智慧,而哲学就是智慧的化身,在改造个人思想、指导行为规范方面既能提供世界观又能提供方。本书的作者应用了化繁为简的方法,将深奥的哲学原理经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述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信心倍增。比如第一章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最后把枯燥的哲学概念顺其自然的引出来,告诉我们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思想方法;由此入门,再通过“两军对战”“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为什么会有不如意的事”等俗语讲述了哲学的分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的哲学门派的区别,让读者认清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哲学;第三章到第五章同样是通过“用照相做比喻”“ 卓别麟--的分别”“ 是朋友还是豺狼”“ 无风不起浪”“ 追论雷峰塔的倒塌”“ 岳飞是怎样死的”“ 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等等家喻户晓的比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口中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论述出来,收为己用。也许读者很难相信,哲学真的有这么简单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觉得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哲学理论再高深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发展到现在普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会有那么多人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高度认可。

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教给学生智慧,熟识生活的规律,争做生活的强者。即将过去的一个学期是充满疑惑和热情的一段时期,许多管理方法由不适应到适应经历了一段迷惑到明朗的过程;面对无数双求知的眼睛,深深感到身上责任的伟大,毋容置疑《大众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现实化、通俗化上起到了开拓性的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密切联系中国的生活实际,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的方式,贴近大众的语言、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深奥的哲理,相信将其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定会为此付出努力,只不过任重道远罢了。

8.《京瓷哲学》读后感 篇八

01、以心为本的经营:为了公司的发展,每个人都竭尽全力。经营者也不负众望,拼命工作。员工们相互信任,不贪图私利私欲。大家都以在这个公司工作为荣,盼公司发展壮大。用京瓷公司从无到有的事实,阐明“以心为本”让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感受:合纵一直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宣贯,就是异曲同工的“以心为本的经营”。让大家的思想意识,都统一到如何实现工作目标这一大方向来。跟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所说的要同心同德、风雨兼程,都是契合的。读后更加意识到将这些根植于每一个成员心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比人心更坚固的东西并不存在,心在一起才最有战斗力。

02、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在自由经济的市场环境中,由竞争结果决定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以这个价格赚得的利润,就是正当的利润。推进合理化,提高附加值,才能增加利润。不管在什么领域,势必都要面对严酷的竞争,任由市场行使定价权。

感受:该篇的观点,对以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合纵人来说体会更深。竞争结果决定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蕴含了多少的内容和必须: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物流成本等的质量管控的PK,就是价格的PK。要想价格合理、有竞争力,各种质量的管控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因为价格是市场决定的、是竞争对手裁判的。只有我们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把好关,才能让我们的产品价格合理,有竞争力、有利润。

03、遵循原理原则:公司的经营应该合乎情理,遵循道德。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在遵循原理原则的前提下做出决断的。企业家做判断时,必须遵守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基准。

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的一个企业要发展,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矩”,作为员工说话、行事的准则。所以,公司应运而生的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而且合纵人很幸运,因为我们的老板刘泽刚先生就是一个遵循普遍性道德准则的人,老祖先最质朴的真善美观念一直在指引他如何带领我们拼搏,也让客户感受到合纵是一个可靠的、有原则的企业。

04、贯彻顾客至上主义:经商的根本就是“无论如何都要取悦客户”,极度重视技术研发,不断创造出客户期待的有价值的产品,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企业持续的盈利和不断的发展,是顾客至上主义的成果,也是努力取悦客户的回报。

感受:合纵的研发中心是北京市级(省部级)技术中心,每年都重金投入各项研发。产品销售秉承“让利不让市场”的真诚意愿,始终重视售前、售中、售后各个阶段的相关服务,把客户的购买体验及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有力践行了顾客至上的宗旨,这应该就是公司能够不断持续发展壮大的一个根本原因。

05、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不要把企业的人际关系视为利益相反的劳资关系,而应该在公司内构建父母孩子、兄弟姐妹般的和谐关系。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使公司上下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但要注意避免对员工的盲目娇惯。

9.香蕉哲学读后感 篇九

既然又没花钱、又填补了万里高空里的无聊时光,那就给个“还行”。

在云南待了近一个月,写论文、填简历、和恋人磨合。每天在9点就灿烂的阳光里醒来,看蓝天白云,白天几乎不怎么出门,接近傍晚才会出门吃饭、散步、逛超市,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超市,每天看到的都是最琐碎的生活,呈现的是最简单的状态。

两个人相处这件事吧,最初就是找彼此身上的共同点,然后满心欢喜地感叹,“哇,原来你也这样啊!”“好棒,我们一样唉!”。而走到后来,就成了“找不同”的游戏,看到的都是彼此的不一样,然后引申为差距,总觉得哪里都不对,“你怎么能这样呢。”开始变得排斥、易怒、无所谓。

彼此状态都不好的情况下,恰巧遇到朋友去山东,于是在咖啡店里花了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作了这次出行计划,订好机票。

去青岛得在南京经停,在南京机场看着氤氲的雾气和并不明亮的太阳,突然特别想念我的一个小姐妹,和一起在厦门的时光。那个时候住在姐姐家里,小姐妹考上研,趁没开学,就在茶馆工作,白天没人陪我的时候,就一个人无目的地游走厦门、去土楼,小姐妹下班后就一起去海边踏浪、去鼓浪屿看雨。那时候的厦门,几乎天天下雨,每天穿个拖鞋就出门了,在海边一直走、一直走......沙子跑进脚底板和拖鞋中间,就走到浪里,迎着海浪洗脚。生日那天,姐姐买了姜母鸭回家,一起煮了大米粥,用酸奶拌了木瓜和芒果,吃了晚饭,觉得特别温馨,什么都不用去思考。

后来,小姐妹去了南京上研究生,我依旧在郑州。但是我也有了很多改变,去了很多地方旅行,走上咖啡师的路,交了新的男朋友......晃着晃着,研究生都快毕业了。我把研究生当做Gap year来过,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认清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且在越来越好的路上。

十八岁,去上大学的时候,是和爸妈一起飞大连,然后蓬莱、烟台、威海,从青岛去的郑州。像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出发点,在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年,又去青岛,然后回郑州。一路上,我就在想,这大概就像是某种暗示,不管一路上经历了多少、走了多远,都要认真做自己,不忘了从哪儿出发。

《香蕉哲学》就是个段子集锦,好在不是心灵鸡汤,飞机叔恰巧也是金牛座,于是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有个长段子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这世界上大概可以分两类人,一种是特别有个人的看法,基本不受外界过分打扰型;另一种是基本上没什么个人见解,但特别容易受他人影响型。前者比较沉迷于自我构建的系统里,后者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然,这两种人都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只是,我恰巧成了前面那种,我特别相信自我价值,因为这是陪伴你最久的一种特性,就算你脱离了任何一个群体,你也会因为自身的独特性,重新获得新的机会,而这不是靠你身份而获得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你的不可取代性,而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把太多时间浪费在如何升职加薪上了,遇到突发情况,就会马上迷失自己。”

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太自我,太自信,太追求自我价值,而让父母时常感到白养了我?因为我无法像表姐那样,唯唯诺诺,在一个国企做一个小会计,按时回家吃饭睡觉陪父母,在小城市有个固定的朋友圈,一起吃饭K歌时常聚。

而这次旅行,我突然就明白了,幸好我没有变成那样一个女孩子,没有选择那样的人生。因为幸福感这解释,对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标准,有的孩子在家工作生活,能贴身照顾父母就是这个家庭的幸福感;有的孩子或许离家很远,努力学习和工作,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让父母能够骄傲和自豪,也是一种幸福感。是的,在我看来,能够让爱我的人以我为豪,能够给予爱我的人足够多的东西,才是人生的Winner。

在旅行途中,某个夜晚,和旅伴们彻夜长谈时,谈到这个话题,我就突然间更加看清了我自己。我要做一个有未来的人,无论刮风下雨。

10.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篇十

哲学可以看作一种尺度。这种尺度的作用在于,从理性存在物本身出发,去寻找理性的本质以及自存与世界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科学则是在哲学对宇宙的定性、定逻辑的基础上分科认识宇宙中的各部分即万事万物的定量变化规律的学问。

最近读了(美)维尔.杜兰特著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着重描述了人类史上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与生平,因之,我觉得它并不该被看做是一部哲学史,而应该看做是一部关于哲学家的故事。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它变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在这些哲学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在这本书中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们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

老实说,尽管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叙述哲学故事,但要在这本书里把握哲学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亦非易事。我们只是鸟瞰哲学王国的轮廓和掠影,感受哲学的绮丽与神奇,在哲学的恢弘殿堂里沐浴智慧的些许灵光,就这,已经是十分的庆幸与满足了

11.京瓷哲学读后感 篇十一

原文摘录:企业如果没有利润就无法生存,不靠投机和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而是光明正大的开展事业,追求正当的利润,为社会多做贡献,这就是京瓷的经营之道。

感受:

小微企业由于行业都是自由竞争的领域,不可能通过投机取巧获得高额利润,不存在一劳永逸躺着赚大钱的生意,只能通过合理的价格获取合理的利润,小微企业对应的市场由于竞争充分,为了生存,必须追求合理的利润。

现状:

28柜对应的市场:由于销售擅长网内销售,有1/3订单来自于国网和南网业务,但由于投标毛利低,执行要求高,制造巴执行下来毛利较低,相当于投了W拓的价格,提供了奥迪的产品。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成了制造巴的拦路虎。

对策:

上一篇:做人应该有梦想作文下一篇:开展打击走私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