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共10篇)
1.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高职日语教学之管见 论文
摘要: 高职日语教学具有其独特之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 ① 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② 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③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④ 贴近社会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⑤ 以第二课堂营造日语环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今后的教学规划。
关键词:日语教学;创造性思维;;第二课堂;实践
随着越来越多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出现,综合性大学纷纷试办日语类专业,在高职类学校中也掀起了日语学习的热潮,大批的学生加入了日语学习的行列。面对高校日语教学热的出现,各校对日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也在不断作出调整和创新,力图改变日语教育局限在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其他知识面较欠缺,适用教材少,教学内容过于滞后的现象,将单一的语言文字培养,向着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方向转变。使所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会日语,还要了解日本国情,具有日本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有的`高校还利用网络同日本一些名牌大学开展远程教学,使同学们可以学习和掌握日本高校中的教学内容和有关的知识信息情报,便于他们更直接地了解日本。
为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过程就变得越发关键,特别是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日语专业教师,则更需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和办学特点组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们完成角色的转变,尽快让他们形成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岗位职业环境,毕业就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对此,不管是日语专业教学还是第二外语教学的形式,概莫能外。根据这几年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现高职类日语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诸方面。
1,端正专业学习思想
在中国,,对日本非常了解的人是少数,特别讨厌和不喜欢日本人的也是少数,而大多数人还不太了解日本。在学日语的学生中,有的可能不是主动报考日语专业,而是命运的安排。但也有更多的人是主动选择学习日语的。因此,掌握学生们学习日语的动机就变得十分必要,调查表明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由:一是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强国,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二是日本是亚洲现代化国家的先进者,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受日本的影响大,比如孙中山,鲁迅等,早年都是从日本学成回国的,因而形成了向日本学习的传统。再有就是从经济上考虑,学日语将来好找工作,到日资企业供职,收入高,待遇好。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日语好学而选择日语。但是,如果能够通过学习日语和日本文化,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日本,对日本产生感情,就能较客观地看待日本的人和事,在学习上也就会更有动力。
2,灵活处理运用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和合理挖掘尤为重要。在处理教材时,只要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关键,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内容顺序的调换则并不重要了。其实,在教材当中,有些内容可能只要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可能又需要反复练习。这样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删。例如,在《标准日本语》专业选修课程上,教师应强调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那么,在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话部分,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开口说的机会,而语法解说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是重点了。同样,在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许多教学活动,也有不适合学生的,教师只能有选择地利用,切不可盲目照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还应
[1][2]
2.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实践教学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
长沙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并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日语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增加学生的日语实践机会,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并及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一、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1.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形式
目前,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主要由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构成。
2.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各种形式的主要功能
(1)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日语的实际性和实时性,日语专业建设了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目前,外语系所有教室均已完成电视和广播电台等硬件设施的配置,并积极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例如,定期收看日本NHK电视台的1套新闻节目,并配有教师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日语听的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而课后,实验室又可做普通的语言实验室使用,配有多种教学资料、各级别的考试资料以及内容丰富的外语学习软件,学生可根据需要及实际水平,利用这里的语言实验设备,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言训练。
(3)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湖南省首创的,集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型报告厅和文化演习室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实验室。内部采用和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人形玩偶、和服、茶具等传统日式风格的装饰物。日语口语、日本概况、日本礼仪、语言演习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进行。另外,日语专业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承办者——日语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定期在这里播放日文原版电影或专题节目,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真实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而日语角也会在这里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可就任何话题用日语交流,并配备一名日籍教师做辅导。
(4)同声传译实验室。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日语专业已建成同声传译实验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具有教学、考试、自主学习和会议管理等四大功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可以实时录音,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词,如何用口语表达等一些口译技巧。可以实现多人同时进行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考试,节省了时间,实战性更强。在自主学习功能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资源,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和听力等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外文文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6)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和规定的网址,利用该信息中心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真实、最现代、最实用的日语;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独自完成老师规定的日语读、写、译能力的训练。目前,综合日语、日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试题库等均已上传,可供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3.日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主要功能
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先后开辟了国内实习基地6个,海外实习基地21个,在人才培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建设国内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拥有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南海)有限公司、长沙佳程国际酒店、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数个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以东芝公司为例,我们努力探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赢点,此次合作正是对校企合作形式的积极探索。日语专业学生在生产线上实现了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辟海外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与日本株式会社JTB公司合作,与日本南紀串本ロイヤルホテル、コガノイベイホテル等21家宾馆、酒店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分批派遣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带薪实习,而这种全免费、带薪金赴日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湖南省尚属首例。赴日酒店实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更接近于实际就业。它在研修内容及组织、人员选拔方式、赴日保障及安全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均密切结合当前国内日语院校教学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实际需求,是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职场特点,增强日语能力的海外实习项目。
国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日语专业学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赴日学生在日研修情况受到了中日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次被日本的新闻媒体和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实践研究成果对我国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实践教学方案是确保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
日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为此,日语专业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国内学生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海外实习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为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日方也制定了《实习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对每天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创造实习生安心学习的环境;建立实习日志制度,定期由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记录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动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另外,《外语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定》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实习活动,并确定了各项实习活动的时间、负责人、实习程序等实施细则。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实习活动编入开课计划,由日语专业自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平时学习的薄弱点,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三、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对日语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
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适应行业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既有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评价方法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多元质量观要求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化,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中国高校力求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结构,轻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教学模式,希望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崭新的评价机制。纳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日语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试成绩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并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实习结束时,由实习生填写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相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以海外研修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海外实习包括在日本国内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最终通过总结研修,得到JNTO和JTB公司的公正评价,对合格者颁发日本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
这种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双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对话机制,将实践能力明确纳入教学评价的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更客观的结论,而且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导向和依据,有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日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是日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已步入成熟期,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从“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构造类型”转型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相比之下,我国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它的交际功能上,但对日本的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他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在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在恰当场所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或者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摩擦。究其原因,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和测试评价等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进行描述,只能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日语语言环境中实地实习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实习环节纳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日语使用的社会环境,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日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 篇三
摘 要 目前物流业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奇缺,物流专业的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设计与运用,对深化案例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 物流管理 课程 案例教学 设计 运用 思考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国际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体制分散,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管理人才奇缺。当然,物流专业的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效果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物流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用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又要讲解许多物流管理的独特理论与设施,如JIT、物料需求计划、集装箱、托盘、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但实践性较强,而且现代化程度要求较高。从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情况看,除了沿海城市的部分学校之外,其他学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现场实践。加之物流管理课程所涉及的较为深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大多既抽象又枯燥无味,如ABC分析法、帕累托定律,MRP等繁杂的定理和推导对于文化课基础较薄弱的高职生来说,既难理解又不好操作。遵循高职理论课“必需、够用”的原则,教师只有将国内外鲜活的应用物流管理理论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则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便于学生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将复杂的物流理论运用到具体案例中进行理解,便于引导学生随时关注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做法,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物流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水平。
2.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当前,中国物流业发展迅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但物流管理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五花八门,缺乏权威性。教师只有随时关注物流行业动态,及时将国内外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凝练成典型的案例充实到教材中去开展案例教学,才能使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汇。案例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熟悉国内外
流通活动中的物流业务,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收集案例材料,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对案例材料的整理和优化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权衡利弊,围绕主题取舍材料以及综合运用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讨论与争辩,能够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角度看,由于其专业性质决定了理论学习多于实践操作,因此容易对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将物流企业的管理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物流企业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融会贯通,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同时,案例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主动吸纳现代教育理论,通过自觉地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4.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案例教学中,学习主要是在热烈的讨论与争辩中进行的,教师退居幕后,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使自己的观点接受挑战,有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促进学习,让学生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中,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通过学生共同努力,互相交流,通力合作,完成案例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责任感。
二、物流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
1.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选好案例。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转化、学习情境设计是目前高职教学发展的趋势。在学习了物流管理过程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然后与学生一起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搜集和整理物流案例的材料,然后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遵循典型性、新颖性、适用性的原则。最后的案例设计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然后将案例以专题的形式分配给任务小组,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每个小组尽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所承担的案例专题设计得形象逼真并图文并茂,以吸引其他小组成员及教师的兴趣,教师只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思想,把握
住大方向,大框架,其余的细节由学生来组织和策划,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2.以引导和策划为主体当好导演。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也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针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为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可将所选择的会计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事先阅读案例,通过查阅资料,对案例所设计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并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为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开发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以“导演”的身份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引导。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针对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的实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物流企业,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3.以展示与讨论为主体当好配角。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既可以是正面地帮助学生在整个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言,锻炼和提高他们掌握并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可以是反面地通过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拓宽思路,达成共识。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幕后导演,是配角的身份,因而不能随意地发表个人意见,评价学生的见解,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与结论。经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任务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边展示边讲解,调动大家的兴趣,从而诱导学生自主发言并展开讨论,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交流、民主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即使学生分析判断有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可采取故意提问等方式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地加以修正。
4.以考核和评价相结合当好裁判。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小组自评、同学互评,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案例分析讨论中所运用的理论知识,讨论难点、重点、需要深入思考之处,做出恰如其分的总结和评价。并将每一个案例小组成员在参与讨论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督促学生重视并积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和课后总结的撰写等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对物流管理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整合资源,建立教学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因此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一方面应以国内背景和现实经济环境相适应,选取那些具有理论性、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成熟的物流管理教学经验,借鉴和吸收他们优秀的教学案例。由于每位教师所收集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各院校应积极筹划,建立适合本院教学特点的物流管理案例库,通过推广和运用案例库,可以强化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率。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主动适应案例教学需要。案例教学作为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首先面对挑战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具备有规划、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二是能够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能力。三是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4.高职教育案例教学论文 篇四
一、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加入高职院校教师行列,案例教学已被广泛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缺乏,效用性不高
具体表现在缺乏大量实际案例素材,现有很多案例注重与教材基础理论的联系,缺乏代表性、典型性、吸引力,降低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近年来,虽然案例教学被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普遍采用,但是不少教师缺乏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驾驭能力,运用起来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形下,实施“案例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验。
(三)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和配套机制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的准备、组织,再到实施,工作量较大,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精力。因为没有足够的相应措施激励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甚至教师运用案例教学工作量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四)组织讨论形式单一,缺乏有效性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在分组讨论中不配合,参与度不高,不愿意表达见解。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组数多,大大降低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削弱了案例教学效果。
二、改进高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操作。针对当前案例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整合运用资源
建立一个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可供教师选择的案例库,更好地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教学中涉及的问题都是现实中真实的问题,在案例库建设时必须考虑到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针对性和问题性。学校可以为教师创设平台,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或他人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的经历撰写案例。
(二)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理论教学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两者互不可分。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校中厂”、“厂中校”的优势,依托教学工厂中实际企业环境,面对全真的生产任务,一方面,教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与生产实际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把生产任务转换为教学任务,把生产工艺流程转换为教学过程,把生产管理转换为教学场景管理,把生产产品的考核转换为学生成绩的考核,通过实施全真实训环境下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提高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和生产经营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战训练,能切身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接受企业管理文化的熏陶,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建立案例教学的有效激励机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就可能缺乏积极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实践的联系,主动学习和运用新型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四)合理设计案例讨论环节
5.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案例教学在法律、商业、医学学生和师范生的教育训练中取得了成功,但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会因为教学对象、内容、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给本研究许多启示,但在高职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仍然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法,本研究旨在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探索一种符合计算机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适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做一些基础性的探索工作。2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操作过程 2.1准备阶段
(1)选择或撰写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如下几方面收集整理相关的案例资源:①从生活实践中收集。从日常生活中收集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实的事件。学生身边的计算机应用需求,如一封家书、入学申请书、海报、个人简历、生日邀请函、个人生活费用开支明细、学生干部竞选等。②从企事单位中收集。如工作情况汇报、开会通知、招聘启示、职工档案管理、产品销售管理、产品展示宣传、工作岗位竞聘演讲。③从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中收集。通过这些资料,对现实生活中选择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
(2)教师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的深入了解:在开展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时我尽量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了解案例中的问题。把握好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对案例涉及的问题有相应的解决处理经验(包括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②熟悉有关的背景知识。对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③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的条件和状况。④确定案例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不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更要按照科学的程序组织实施。⑤设计预习提纲。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操作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让他们有目的开始预习工作,避免学生盲目的预习,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3)学生对案例及相关知识点的预习:在具体的预习环节中,我首先将编制好的教学案例以及指定的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欲,让他们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做出案例作品展示的内容。有了学习探究的动力以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有针对性的预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尝试重现案例作品。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已有经验整合到教学案例当中,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及方案,并认真做好笔记。
2.2课堂实施阶段
(1)案例的展示: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在上课伊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留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对案例开展讨论实践工作。
(2)讨论、操作重现案例:案例讨论旨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重现案例的操作步骤。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允许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有的学生找到的方法比较繁杂但容易理解,有的学生则能发现较为简易的实现途径但难以理解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滤除掉案例中次要的细节,发现案例中主要的结构和案例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讨论中,注重学生的引导,当好学生的配角,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在给学生展示了案例之后,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时,寻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尝试重现案例所展示的内容,当他们在操作实践过程,遇到问题时再寻求小组帮助,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操作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操作步骤,并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操作步骤、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以及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工作,为全班讨论做好准备工作。
(3)全班讨论,归纳总结:分组讨论操作结束后,开展全班讨论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选一个案例重现操作完成得较好的小组来展示,说出该组的案例作品的重现操作,可以对其他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组发言人针对他们阐述的操作步骤有目的的补充新的看法,一致的则不必重复。鼓励各组有创造性地发表看法,提出有关这个教学案例重现操作的其他不同方法。在在全班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重要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总结。2.3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课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时,学生要把交流讨论中的体会、收获及案例重现操作步骤撰写成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并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提升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考解决。经过这次梳理与反思,学生将更容易接受不同人面对同一问题情境产生不同做法的个性差异,也同样乐于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自己 独具特色的一种。
3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优化策略 3.1案例选编策略
笔者认为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目标性:案例必须在教师对教学目标深刻理解和研究后,才动手选取或编写的。教师在案例的资料检索过程中,需考察案例是否具有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情感的功能。(2)典型性:案例所提供的素材、信息虽为个例,但不能是特例,能折射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性。选择典型事件来作为教学案例,使之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3)实用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是熟悉的,也是最具感性认识的。选择或编写案例时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尽可能地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实现学生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4)专业性:案例的选取应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案例内容要体现一定的专业方向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案例的难易度、复杂程度要求上是有差别的,在案例教学中依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5)趣味性:趣味性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进而“悟”出案例中所包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要领,并逐步养成乐于研究、勤于学习的习惯和态度。3.2分组策略
6.关于日语专业设置的论文资料 篇六
擒 要:日语为中日勾通信息的桥梁,设置日语专业是宁波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需要,也是外语教育合理布局的需要。在新型外语教育理念指引下,宁高专可能成为新型的日语人才教育和培养基地。1 设置日语专业的必要性
1.1设置日语专业首先是中日问国际交往的需要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又是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15% 还多,人均收入 是我国的40倍。日本现已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年贸易额超过一千亿美元,是我国对俄贸易的 10余倍、对阿拉伯世界贸易的近20倍。由于历史、地理上的渊源关系,日本在政府对华经援、日商来华 投资额、民众来华观光旅游人数等方面都位居首位。中国在对日贸易、吸纳日资、派送留日学生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就连宁波郊县象山的农民都常去日本访学,学习柑桔栽培和海水养殖技术,也很 有收获。中日之间经济互动和频繁的人员往来,自然离不开日语这座勾通信息的桥梁。
1.2设置日语专业也是宁波经济引资和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宁波自古就是中日交往的重要通道。如今的宁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对外交往和吸纳外资的重要港 口城市。2000年,宁波市自营进出El总额75.41亿美元,其中自营出El额达51.68亿美元,对日贸易占 有较大份额。到2000年底,宁波市批准设立的外资企业5040家,其中日资企业亦占有较大份额。2001 年宁波的GDP达1310亿元。2002年合同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69% 和44%,对外承包营业额增长 27.76%,出El额达58.78亿美元,超过了大连市。目前,宁波市拥有外贸进出El经营权的企业已达 1799家。并且有30多万的宁波人在海外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企业。经济上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都 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其中日语人才的权重是不可小视的。而对日文化交流活动则更需要高层次的日 语人才。在所需的日语人才之中,既需要从事对日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员、报关员,需要日资在华企业的 管理人员,需要我国企业驻日代表处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从事中日间文化交流活动的工作人员,还需要 从事对日工作的政府公务员等等。宁波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动员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着力提高国际竞争 力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2]40号),是推动本地企业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动员令,吹响了宁波走 上国际舞台的号角。而支撑这一活动的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当然也包含着外语人力资源。日 本既然是世界上的第二经济大国,懂日语的人力资源自然就不能被忽视。可以说,宁高专设置日语专 业,是宁波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需要。
1.3设置日语专业。还是外语教育合理布局的需要
与宁波市政治、经济地位都相当的大连市,早在1964年就兴办了大连日语专科学校。经过近40年 的经营,当年的日专已经发展成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多语种、多学科性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外院的二 级学院日语学院业已发展成为包括语言文化、计算机、国际贸易、导游、法学、管理等与日语复合的、特色鲜明的多学科性二级学院,成为除日本本土以外世界上最大的日语教育和培训基地。为大连市的外向 型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宁波只有宁大和高职院近年设置了日语专业,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他们培养的日语人才的数量极为有限,人才规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宁波高专设置日语专业,可使宁波高级日语人才的培养呈三足鼎立之势,可使宁波日语人才数量不足、规格有限的局面得到缓解。有利于在人才竞争中各自办出自己的特色,给宁波的外向型经济以更大的人力支撑。就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的外语系而言,也可改变其语种单一的局面,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外语系。宁高专设置日语专业的基础条件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是个多学科性的综合型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确立的全国示范性高等专科学校之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外向型人才,历来为本校办学的一个显著特色。本校为德国的援建项目之一。从建校时起就有良好的国际合作经历。从1985年起,就开始与德国、亚琛应用科学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实现了留学生互派、学者互访等项合作议程。尔后,本校又与德国安哈特应用科学大学、新西兰工程技术学院、加拿大荷兰学院、加拿大凯姆孙学院、新西兰环太平洋大学、日本社会教育财团、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学院、澳南悉尼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马来西亚阿罗那学院、马来西亚伯乐学院、美国阿姆斯壮大学、澳门公开
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布利斯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法国巴黎商务管理学院等境外学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关系,办学的视野相对开阔。本校除外语系外,还设有人文、经管等文科科系。其中秘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学专业等都已经办成了教育部认定的全国示范性专业或试点专业。它们既可为新举办的日语专业提供办学经验,又可从学科嫁接、学科交叉的角度,为日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借助力量。已经有十几年办学史的英语外贸方向和英语国际商务方向,更可为日语专业提供办学经验上的借鉴,还可共用部分语音设备和师资资源。学校从2002年起着手筹建日语专业,先后对人才市场的日语人才需求情况和宁波、杭州、上海、北京、沈阳、大连等地的日语教育状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经过筛选、借鉴,提出了自己本专业“通日语,懂英语,掌握东西方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独特的培养目标。并且从心理品质、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确立了人才培养规格,反映出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用文化主导外语的新型教育理念。为培养具有特色的日语人才奠定了基础。学校利用人才引进机制,先后从东北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调入两名日语教授作学科带头人。其中的一名教授在外语教学管理上很见长。他们业已为本专业制定了完备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在两位教授的介绍下,两名从日本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其中一名为博士)业已来校报到,他们带过来的一名日本留学生可以兼作日语口语教师,师资队伍已经初具规模。3 在人才规格上的基本构思
本专业拟从高中学英语的考生中招生。准备通过三年的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通日语、懂英语,掌握东西方共生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专业在人才规格上的基本要求是:
3.1把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要求放在首位
通过共同课和专业课的教育,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确立竞争意识,培植创业心理,培 养起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起国格人格观念,懂得通过艰苦奋斗去改变祖国面貌和个 人命运,养成善于从国际交往的大背景下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并能够从国别比较的视觉中抓住国际 事态的本质;养成与国际人士交往共处的良好文化素养和心理品质,树立起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理 念。
3.2养成精良的专业素质
根据学校“一主两辅”、“一精多能”的办学理念,本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好13语的语言、语用知识和 13本文化知识,了解13语的属系、特征,掌握发音规律、语法和语用规律,认知15000词汇,并能熟练运用 8000至10000词汇,掌握与词汇量相当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对13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 统、风俗习惯和科技发展状况等有基本的了解。还要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使第二外语(英语)有大幅 度的提高,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的能力和要求,能认知英语4000至5000词,能熟练运用英语2500词,掌 握英文函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科技状况和风俗习惯 等有初步的了解。
3.3对母语和祖国文化的掌握。亦有较高要求
这不仅仅是因为13语和汉语、13本文化和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而且因为语言交流从来都 是双向的。不掌握母语,不了解祖国文化,就根本谈不上正确交流。因此,本专业要在高中教育的基础 上,通过共同课、专题讲座和自修,使母语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并对祖国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现代 文化有深透的了解。
3.4本专业还对计算机语言的掌握提出适度要求
要求通过基础课的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有用信息,能够熟练运用办公 自动化系统去改善自己的工作条件。
3.5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养成实足的自学能力和应变转向能力
外语是学会的。学生要确立“学大于教”的基本理念。学生在成材欲望、精力投放、时间花费和治 学成就等方面都要超过自己的老师。师生都要把自学能力的养成作为专业教育的一项主要目标。应变转向能力是学生生存能力的具体体现。人生不可能按照教学计划去精确设计的。世界风云变
幻莫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应变转向能力。本专业对第二外语的适度强化,就为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 应变转向提供了可能;实足的自学能力的养成,更为应变转向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了平台。根据时代
需要而随时调整自己,这就是与时俱进。这种应变转向能力,也必须通过素质教育去培养,从入学教育 开始,就要突出加以强调,然后通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去加以培植。
我们相信,在新型管理理念指引下,宁高专有希望把13语专业办出特色,使本校成为新型的13语人 才教育和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于洪璋,李云智著.新时点上的教育视点[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39).
[2]余钟夫等著.宁波发展历程及其价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78).
[3]黄兴国主编.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4)
[4]扬凡.对外语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3.2.
Abstract: A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Japanese also answers the actual needs to develop foreign — oriented economy and to rationalize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set— up in Ningbo,therefore,to establish a Japanese specialty in Ningbo College is of great necessity.Guided by the novel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theory,Ningbo College will become an educational and training center for qualified Japanese talents.
Keywords:fluency in Japanese;English literate;quick response ability;talent.
无锡高职院校日语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摘要: 随着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El语学习人数迅猛增长,各地包括无锡的高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并根据市场实际,对培养目标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由过去单一的语言文学培养,转变为语言和技能并重,以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以语言文化内涵的渗透和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为手段,促进高职El语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日语专业设置教学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外资最为青睐的投资市场,无锡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城市,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吸引了以13资为主的大量外资。目前,13资在锡的投资规模已占其在华投资的五分之一,无锡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El资高地。在无锡新区,日资企业已经达到一千多家,不仅企业数 量多,而且投资规模大,众多的13企对既懂日语又有技能的复合型高级职业13语人才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反观国内的日语人才培养速度,与当今的El语人才需求状况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本专科院校的13语人才培养模式,也与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日语专业教育一直是精英培养模式,只是在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和专门的外国语学院开设El语专业,培养13语教学研究,外事活动和高级商务的 13语人才,而且招生名额有限,有的大学甚至进行隔年招生以保证培养质量,这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适应了当时的需求,培养出高精尖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市场对于13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在这种大势所趋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开始担当起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13语人才这一历史重任,高职院校的13语专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13语专科教育也开始了其艰难的探索。以江苏省为例,截至到2006年的统计数据,目前在江苏省众多的高职院校中,共有23所高职院校开设了28门13语专业。其中有办学时问较早,规模较大的苏州职业大学日语专业;也有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13语专业;还有一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机制灵活,也适应市场需求,开设 了13语专业,如三江学院,江海学院,无锡南洋学院等。El企对既懂日语又有技能的复合型职业13语人才的需求,本身就对高职院校的13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本身的培养目标就是面向线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可以说市场需求和院校特点都决定了高职院校13语人才的培养,要有一种新的思路,注重实用,加强听力口语和使用场景的训练。下面文章以无锡开设13语专业的高职院校为例展开分析。
一、无锡高职院校日语专业设置类型和特点
目前无锡有三所公办高职院校开设13语专业,分别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下面就各自院校的专业设置特点进行分析。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日语专业、日语/电子专业)位于无锡高浪路,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以机械设计、自动控制为优势和核心,其13语专业根据学校特点命名为应用13语专业,并和电子学院合作开设电子专业,13语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13语功底和较强的日语应用能力,熟悉13语和专业技能、具备工程电子和计算机科技等应用等知识,能面向企业工厂一线的El语职业人才。其主干课程为: 日语精读(基础13语)、13语泛读、13语听力、科技13语、计算机等。
(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El语/旅游专业)位于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以商业贸易专业为优势的全国商贸类高校中规模较大的一所,在商贸类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业教育上走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前列。所以该校El语专业命名为商务日语专业。并和旅游系联合培养日语,旅游专业复合人才。其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13语语言应用能力、熟悉国际商务业务与合作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手能力差,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的教师,可以定期下企业到生产一线加强专业技术,积累实践经验。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总之,要在全校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人人想学、人好学、人人乐学。(3).要稳步推进教师职称聘任制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必须打破终身制和单一制,建立根据实际能力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多元型评聘制度,建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职务聘用机制。
4.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的激励是人
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教职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的重要条件。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励教职工:(1)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 和“按资历、级别取酬”的不公平现象,严格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2)坚持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现实激励和预期激励相结合,多途径保证教师工作动力的持续稳定发展。(3)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和水平。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可以满足其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4)改革用人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 的竞争激励机制。总之,高职院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其走向发展,走向繁荣,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人才强校的必由之路。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将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们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参考文献:
[1】刘杨林.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探讨
[11.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145—147.
【2l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f31潘华胜.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关于深
7.关于《认识厘米》的教学案例 篇七
上传: 陈世富
更新时间:2013-11-15 18:47:05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较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尺子引入
1.师:今天学什么呢?今天要学的就在铅笔盒里面,铅笔盒里都有些什么呀? 生:铅笔、橡皮、尺子 师:铅笔干什么用的? 生:写字 师:橡皮呢? 生:写错了擦掉重写 师:那尺子呢? 生:连线
师揭题:对,尺子可以用来连线。我们今天要来学学尺子除了连线以外更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铅笔盒中从尺子引入,直观,能触摸到并常期陪伴在身边的一样学习用品,指出今天是学习它除了连线以外学习上的另一功能时,学生进入课堂自然,马上勾起了求知欲,内在学习欲望强烈,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并有效地让课堂“顺流而下”。】
2.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0起点,cm 多媒体示空尺
师:范老师也有一把漂亮的尺子,拿出你的尺子,与自己的比较一下,除了图片花纹以外,老师的尺子上好像还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还缺了什么?
引导观察刻度线,数字,0起点,cm……并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由cm顺势揭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以视觉信息输入,同步进行两者比较,并在聆听其他小朋友的发现中,对包括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等的这些知识,学生在视觉与听觉有效整合,在知识的“印泥”上留下了更深的脚印。这样的处理能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并在学习抽象的长度单位之前有一个具象实物的铺垫。】
二、认识1厘米
1.感知“从0到1”的1厘米
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板书:1厘米)(1)(课件展示)这就是1厘米。
师: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观察课件示的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
(2)找找你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举起来给大家看。【设计意图:“1厘米”在我们的尺子上。通过学生找自己尺子上的从0出发的1厘米,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比划,让学生视觉上留下“1厘米”,1厘米有多长,通过视动统合,让学生可以在尺子上找得到。】
(3)生活中的1厘米,量手指宽。
师:量一量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生:大拇指。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所以答案会不同。把你1厘米宽的手指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想想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1厘米? 生:语文书厚度 生:图钉的长度 ……
师举例出示,还有小透明胶的厚度,娃哈哈瓶盖的高度……(4)学生再次比划。不放到尺子上,直接比划。
【设计意图:从尺子上----我们的“手”里。“1厘米”从尺子上转移,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1厘米”从尺子上跳出来,体验到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距离。“1厘米”从尺子上一下子跑到小朋友的身上,手指宽,或者能直接用两根手指来表示,让1厘米“活”了起来,学生体验到知识深入的有趣并萌发学习的成就感。】
2.感知其他起点的1厘米
师:现在范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师: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生:对的。
师:那我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不对!
师:那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从1到2,从2到3,从3到4……
引导小结: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课件展示每两个相邻的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小练习:师找数4,从4到几是1厘米?(从4到5是1厘米)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这回不许说5.引导得出不同的答案。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请你也找一个数字,说说从这个数字到哪里是1厘米?
【设计意图:不同起点的1厘米,打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的思维,让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更进一步。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1厘米有多长?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把1厘米从手里放到心里。】
三、认识几厘米
1.师:除了1厘米,你还想认识几厘米?1个厘米是1厘米,那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小练习。
2.引导学生尝试测量一条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用0起点和其他起点对比,怎么量方便。3.测量物体,动手练习,量一量,反馈。练习纸上量别针,橡皮,蜡笔,小刀的长度
四、问题情境,拓展提高
课件示刻度上数字只有1,4,6的尺子,这把破尺子能量出哪些厘米数? 生说,课件演示并分析。全课小结。
【设计意图:光用耳朵听同学或者老师说不够明白,所以用课件演示了1厘米,2厘米……6厘米分别是刻度几到几量出来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理解得更加清楚,拓展思维。】
【课后反思】
感悟一:选好“知识”存放的营地
课中厘米的认识是整个长度单位认知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选好“1厘米”这一知识点的存放地点。只是停留在尺子上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安排了让1厘米从尺子----手里----心里,层层深入,阶梯式进行。每一步都渗透扎实一点,这样后面认识几厘米,以及测量等的知识点都能水到渠成。新课标说:“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我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扎不同的营,牢固程度也不同。我想引领这些孩子寻找更宽广的营地,尽量让孩子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扎营”的地点不同,一手五指,各有长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尽量让这节课的步伐细一点,以免有学生早早掉队而泄气,随地扎营。
感悟二:视觉和听觉要巧妙整合
数学这个东西比较抽象,有时候光靠听觉,况且针对部分学生的听的能力较差的,真是听不明白,若加上一些视觉上的配合分析,就学得较好。比如说在拓展中,让学生在数字不全的尺子上找几到几分别是1厘米,2厘米……6厘米,指名几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就听一下,还在云里雾里翻腾,思维跟不上。这时加上课件演示,就明白了。但如果仅课件演示,光看也不行,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少了解说员,得适时配合解说,感受更深。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视觉和听觉恰当巧妙地整合,会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不过,具体哪些视听上整合还是有讲究的,怎么做到恰当有效,还值得继续思考的。
感悟三:触动内需神经,赶走学习疲惫
一节课40分钟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疲惫,若不适当刺激他们的“成就感”神经,怕是人在魂不在了。这节课中我突然发现适时让学生小结回顾前几分钟学的新知识点,并提醒他们这些都是自己的进步,这样让学生明确体验自己的进步,本领的增强,很有效地刺激了他们的成就感。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内容用更吸引孩子的方式呈现,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得轻松,自然少了些疲惫。学生的成就感有时自己体验不到,还需要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适时的积极反馈和评价,学生从老师或别的同学的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被肯定,学习不疲惫,内需力被调动起来,然后学生从“想学--能学--会学--要学”,形成一种积极的有效学习状态。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推荐:《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2011-01-17 11:42:16|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 易伟华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
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
三、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
(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
(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教学反思
【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生:是0。
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
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生2:4-
3、6-
5、8-7都等于1。
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
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反思】: 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
【片段2】:用厘米量。
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 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
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 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
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
3、正确的量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反思】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完善测量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片段3】: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
生1:用我的尺量,量一次就在桌子上做个记号,看量几次,最后加起来。生2:每次只能看尺上有刻度的地方,尺两端没要除开,量1次是20厘米,量了3次,所以是60厘米。
生3:我还可以拿3把直尺来量,并在看。
师:你们都很会想办法,今后如果遇到尺比测量物体的长度短,可以用这些方法。(2)一把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 经过讨论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可以把直尺倒过来看,把刻度20看作刻度0,铅笔的一端对着几,从20倒着数到那个数,看数了几个数就是几厘米。
生2:把任意一个刻度对着铅笔的一端,看铅笔的两端有几大格,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3:我的方法和生2一样,不过我不是数有几格,我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
师:真棒!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反思】
8.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 篇八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丽芳 刘艳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5期
[摘要]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高职法律文秘专业采用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还亟待克服诸多难点。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我们从改革现行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加大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加强收集及编写典型案例、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探索和改革。
[关键词]案例教学 高职 法律文秘 应用对策
[作者简介]王丽芳(1972-),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秘书理论与实务;刘艳红(1974-),女,河北邯郸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秘和会计。(河北 石家庄 050061)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课题“高等秘书人才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wy09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3-0160-0
2法律文秘专业是近年来高职文秘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新型分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对秘书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秘书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也应顺应此要求,致力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即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即能直接胜任企业单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我校法律文秘专业确立培养目标为:适应各层次、各行业特别是各类中小型企业实际需要的,既掌握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又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集多种实用秘书技能于一身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法律文秘教研室坚持“技能型、应用型法律文秘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和改革。其中,案例教学法是我们所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法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方法、原则及操作经验,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提出各种解决
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这种经验型、参与型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有着以下主要特点:
(一)启发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较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分析、研究,然后集中组织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适时加以启发,激起不同观点的交锋,引导学生由窄到宽、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从而扩大其思维空间。可见,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一种引导、启发性的教学。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将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实践性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其应用的物质基础。所谓案例其实就是一份较详细的企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它来自于现实社会实践,往往描写企事业单位遇到的真实问题,涉及面广。案例不是对秘书理论的系统阐述,而是对秘书工作真实情境的描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这一中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这一方法,不仅能向学生阐明秘书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互动性
传统的秘书人才培养中,教师占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教师教学方式从单向式的灌输转变为与学生讨论的双向式互动,更有助于知识的传递。在案例讨论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均可以自由讨论、辩论,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加深对秘书工作原理、规律的认识,提高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分析能力,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案例教学是一种学生与教师双赢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二、法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难点
(一)案例教学应用条件不足
案例教学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然而,目前就法律文秘专业而言,无论是法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都比较有限,一般为48~60学时。在此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仅完成理论讲授就已经很紧张,没有充分的时间组织案例教学,或者是将案例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意义。
再有,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空间场所,以方便学生讨论、辩论,或进行情景模拟和现场实习。因此,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校在实训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中也投入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但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秘书职业的错误
理解,实训室的建设还停留在纸张、笔墨、外加几台电脑和办公设备的形式。其实,秘书是一种职业,既然是一种职业,就需要上岗者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形成,需要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的岗位训练。法律文秘专业还有待去摸索、去创造、去完善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
(二)案例教学缺乏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中,能否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高质量案例,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十分重要。目前在法律文秘专业教学中,教师所使用案例的主要来源是国内外的一些教材。然而,这些教材大多是纯理论性知识居多,用案例说明、阐释理论性问题的少,能够体现法律文秘特色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这无疑给运用案例教学法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案例教学中,从案例的选取与编写,到运用案例组织教学,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把从实际中采集到的秘书工作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案例;其次,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组织、协调学生针对各式各样的问题进行个人研究、团体讨论,进而拟定解决方案;最后,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方方面面都需要教师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及丰富的实战经验。
案例教学同样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被动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样的问题目前在法律文秘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习惯于被动,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往往使案例教学最后流于形式,变成了教师的案例讲说。
三、法律文秘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对策
(一)改革现行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
由于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说到底属于高职教育,应当符合“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职业发展趋势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突破陈旧的教学管理手段,力求“够用、适用、实用”,突出能力培养,充分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建议把实践性教学时间增加到总课时的1/2;对于专业核心课程,除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单列综合模拟实训、实习等项目,以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案例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以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研究案例。
(二)加大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校内模拟实训室可以采取实地场所与虚拟空间相结合的“双模拟”方式。实地场所模拟是针对办公室实际现场的硬件环境,在现有校内实训室的基地上再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的实际现场。其中,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场内配置有扫描仪、刻录机、复印机、打印机、数码照相机、传真机、办公桌椅、纸笔及多台计算机等,会议室配置有桌椅及多媒体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等,档案室配置有档案柜及一些复印、收集、网络下载的电子公文等。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虚拟实训场所,有效扩大学生可用的实践空间。以上这些均为秘书工作所必需的硬件环境。除此之外,秘书工作的软件环境更为重要,软件环境应当包括秘书岗位职责以及一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在构建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同时,也要注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学生协助做好接听电话、打印文稿、接待访客、会议服务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单位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办公的实际情况,学习与秘书工作相关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技能,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扩大社会知识面。
(三)加强收集及编写典型案例
教学案例的典型性,是指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了解其他相关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不仅在引发学生学习、听课的兴趣,而更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的性质、规律、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选得好、组织得好,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收集和建立案例库,我们可以更多地与企业交流,获取案例资料,也可以从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来搜索和积累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案例,还可以在教师之间建立共享资源库,以全面提高案例的质量和数量。另外,我们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选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实际案例,然后由教师甄选使用。
(四)提高教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来讲,应在案例教学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争取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扩大专业知识面,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储备能量。
另外,案例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在案例的具体选用上要做到精挑细选,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熟悉并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安排每个学生具体的问题和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切记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总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中开始实践应用。法律文秘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它将促进法律文秘专业各项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必将有助于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9.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 篇九
注:此调查问卷为专业论文所需,请积极配合、认真填写。谢谢合作!您的专业是_________您的年级是_________
您学习日语多长时间了__________
1、您选择日语专业(或学习日语)的原因是:
a 并非自愿(家人建议或专业调剂等)
b 跟风随大流,周围很多朋友都在学
c 兴趣所在,喜欢日本文化、音乐、动漫、明星等
d 方便将来就业
e 考研需要
f 出国需要
2、在您看来,学习日语是否需要足够的兴趣:
a 是b 否
3、您有没有因为历史原因而对日语产生抵触心理:
a 有
b 没有
c 一开始有,学习日语后这一抵触心理逐渐消失
d 一开始没有,学习日语后逐渐产生了这一抵触心理
4、随着学习的深入,您学习日语的动机是否有改变:
a 无改变
b 有改变,开始对日本的文化、音乐、动漫、明星感兴趣
c 有改变,兴趣逐渐减弱,但因前途需要不得不继续学习
d 有改变,因学习过程中受挫导致失去兴趣
5、您对目前日语学习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师配备是否满意:(可多选)
a 满意
b 不满意,课程设置不合理
c 不满意,教材过于老套死板,实用性不强
d 不满意,老师发音不够标准,或讲解不清
6、在课外时间,您每天学习日语的平均时间为多少:
a 0h
b 1~2h
c 2~3h
d 3h以上
7、您认为以下哪一种途径在您的日语学习中作用最大:
a 课堂听讲
b 课后作业
c 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或看电影
d 与日本人交流谈话
e 课外辅导(包括个人辅导或辅导班)
f 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日语水平
8、您认为自己的母语对日语学习是否有影响:
a 有,影响很大
b 有,但影响不大
c 没有影响
9、如果有,您认为这种影响对您的日语学习是否有益(如果认为没有则此题不用回答):
a 有益b 无益
10、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您是否会有意识地用母语与日语间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日语水平:
a 会b 不会
11、您认为日语学习中哪一部分对您来说最为困难:
a 语音
b 词汇
c 语法
12、您在学习日语语法,如动词变形时,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a 通过背诵记忆
b 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提高
c 用图表总结等方式更加系统地掌握
13、您认为在学习日语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是:
a 日语本身的难度较大
b 自己缺乏学习日语的天赋,能力不足
c 自己不够努力或方法不当
14、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以下哪个原因会让您感到紧张焦虑:
a 会话水平不高,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也经常听不懂别人的话。
b 担心自己表现不好,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c 学业成绩不高
15、如果产生了这种焦虑,您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化解:
a 跟老师或前辈交流
b 与同班同学进行交流
10.关于济南的日语导游词 篇十
泉城済南に旅行に来てください。済南に滞在する間、私が接待してサービスを提供します。私の説明が済南で楽しく過ごせるように望んでいます。今日私たちが行くところは済南の三大名勝の一つである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済南の済南済南の済南にある済南の済南の済南にある済南の済南の三大名勝の一つである。済南市の中心部に位置し、千仏山、泉城広場を東に、北は大明湖を望む。面積は約158ムー。済南の七十二名泉の一つで、「天下第一泉」と呼ばれています。済南の泉の名は檻泉で、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の水の源として、今まで二千七百年の歴史があります。済南の泉公園は観泉、魚、茶、山石、文化を特色としています。精巧で、景色が変わっています。清潔で静かで、古風で優雅で有名です。
今私達はこの白い壁の灰色の瓦、ひさしから山を巻いて、棚式の民族の風格の建築の正門を巻いて済南の泉公園の東門です。大門の真ん中の額にある「嚖突泉」という大きな字は1959年の郭沫若同志が書いたものです。玄関に入ると、まず目に入るのは門の築山です。なぜ門に向かって築山を建てるのかご存知ですか?これは古代の造園の一つの手法で、「障碍景」法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つまり、山をはじめ、門を迎えて石を重ねて、公園の入り口にある自然の障壁となり、石の後の渓流と環水行の勢いをなして、同園の他の景物と分離しています。この築山の石は全部済南南部の山間地帯から採取しました。石質、色、木目は全部江蘇無錫の太湖石に匹敵します。築山の下には洞窟があり、天井と入り口には大きな石が採用されています。洞窟の壁には適当な隙間が空いていて、採光と空気の通りが良いです。済南の築山の中の佳作で、園芸家から高く評価されています。
晴雨橋を渡って、みんなは前に向かって歩いてこの石の姿が美しいことを見て、テクスチャは自然で、高さ4メートル、重さ8トンのカメの石。それは最初に元代の有名な散曲家の張養浩のために所蔵しました。張養浩は自然の山川を熱愛し、官を捨てて済南に引退した後、山猿、野鶴、山石を友とします。このカメの石は“しわ、やせています、透、ショー”の特徴があって、ここでそれと写真を撮って、長寿の延年する吉祥の意味を取ります。(はい、数分間記念写真を撮ります)。
皆さん、私と一緒に前へ行ってください。今来たのは馬走泉です。なぜ馬走泉と呼ばれていますか?北寧時代の抗金将領が関勝した軍馬から掘り出し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聞くところによると、関勝は梁山の農民の蜂起将校で、済南総兵の劉豫の部将で、勇猛でよく戦って、金人の南の侵略の時、死ぬことを誓います。激しい戦いの中で、麦城を敗走し、喉が渇いて水がないので、我慢できませんでした。彼の軍馬は天を仰いでひずいて、前足は力を尽くして掘り起こして、泉の水は土地を奪い取って出て、後代の人はこの泉を記念するため、それを馬走泉と呼びます。
もっと前に行くと、私達は漱石玉泉観光スポットに来ました。「漱玉泉」という字は故済南書画家が声をかけて書いたものです。「漱玉泉」の由来にはいくつかの説があります。一つの言い方は、昔は女性の歯を「玉」と呼んでいました。女性の言葉人である李清照さんはここで化粧して洗ったということです。もう一つの説は李清照さんが書いた集「漱玉集」で、漱石枕流という成語化したもので、水で玉を洗うというものです。私たちが今見ているのは李清照記念堂です。1979年に建てられた記念堂の両側は郭沫若先生の書いた対聯です。上の句は「大明湖畔、蕶突泉辺、垂楊の奥にある」と書いたのは李清照の旧居地である。下の句の「金石録には、漱石が集まっていて、文才は後主の遺風がある」は、その業績を称え、彼女の「漱石集」と夫の「金石録」のための序文である。玄関に掛けた額の「一代の品詞人」も郭沫若の手書きです。
李清照は我が国の南宋の時の傑出した女性の品詞人で、易安居士と号して、済南人。父の李格非は進士出身の文官で、著名な歴史家で、博学多才で、母も壮元の孫娘で、知書達礼です。李清照は幼い時から両親の薫陶、啓発と誘導を受けました。また、天資の知恵と相まって、読書が好きで、当時のすぐれた文学者になりました。李清照は18歳の時、当時の宰相趙直之の息子趙明誠と結婚しました。結婚後夫婦は互いに支持し合い、恩愛、詩を作って詞を埋め、金石書画を研究し、古籍書画を購入する。靖康の困難の後、北宋は滅亡し、金兵は南に侵攻し、宋の五朝は南渡し、隅江南に偏って、李清照夫婦は南下を余儀なくされ、途中、明誠は病死した。晩年の李清照さんは頼りない流浪の生活を送っていました。ひっそりとしていて、悲しくて悲しい思いをしています。彼女の余生を過ごしました。李清照の言葉は靖康の難しさを境にしています。前期の言葉の多くは自然を詠み、生活を賛美し、夫婦の愛、懐かしい言葉を描いています。いつも渓亭の日暮れを覚えています。帰り道が分かりません。夜遅く舟に戻り、蓮根の花の奥に迷い込む。渡ろうとして渡ろうとして、シラサギが一度びっくりしました。(「夢のように」)「ぶらんこを蹴って、ほっそりとした手を整える。濃い花を浮かべて痩せ、薄い汗で服が透ける。客が入ってくるのを見て,靴下に金かんざしを立てて溜まる。恥ずかしいと思って歩いて、ドアに寄りかかって振り向いたら、青梅を嗅ぎました。(「点繅唇」)「紅根相残玉簟秋、軽解羅裳、蘭舟のみ。雲の中で誰が錦書を送ってきて、雁の字が帰る時、月は西楼に満ちています。花は散る水から流れる。一種の思い合い、二つのところに閑憂がある。」(『梅を切ると』)、「この気持ちは消えることができない。眉を下にしても、心の中に浮かんでくる」、「魂が消えることがない。カーテンが西の風を巻き付けて、人は黄花よりやせている」。後期の詞作は多く家の国の恨みと自分の運命の悲嘆を表現しました。探して探すならば、ひっそりとしていて、寂しくて悲しくて悲しいです。今でも項羽を考えていますが、江東を渡ろうとしません。(『夏の絶句』)李清照文学の創作は独特な芸術風格を持ち、婉曲派の首を占める。今は集『李清照集』と『漱石詞』があります。
また西に行くと、金線泉のところに着きます。金線泉は済南の四大名泉と済南の泉である。「金線」の形成は、両岸の泉が相対的に流入し、流れが均衡しているためである。太陽が池の底に照射されると、穏やかな水面に、一つの集まった水線が現れ、金色の光が輝いて、糸のように見えたり、見えたりします。古い金線泉の「金線」はもう見えにくくなりました。新金線泉の「金線」も水の勢いが旺盛で、日射角度が適当な時に見られます。宋代の有名な文学者曾コンは月光に照らされて「金線」を見たことがあります。元代の詩人の元好問は何度も金線泉を巡りましたが、得られなくて、とても残念です。また西に行くと、私たちは尚志堂に来ました。尚志堂は、金線書院とも呼ばれ、金線泉から名づけられました。昔は官家や個人の蔵書や講学の場所を指しました。尚志堂院には白玉蘭、紫玉蘭が植えられています。春先になると、玉蘭が咲き乱れ、香りが鼻を突くので、尚志堂院も玉蘭院といいます。庭の中のこの太湖石に注目しましたか?「待日峰」といいます。元々は張養浩の収蔵で、1.5メートルぐらいの高さの石の上に、丸い月や曲がった月の形が穴の数か所に満ちています。明るい月の高い夜に石の形と穴が月光に照らされて石の前の池の水に入ると、更に玲瓏の装飾が透きます。
尚志堂西行を出ると、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の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に到着した。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源堂は、前にはビルがあり、水面に突き出ていて、棟梁の色彩が緩やかで、黄瓦紅柱があり、体が雄大である。皆さんは柱に抱いた詩の刻を見てください。「雲霧潤蒸し華が注がず、波の音が大明湖にとどろきます。」この文は元代の有名な文学者趙孟が済南の泉の奇観に対して最もよく描写したものです。
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源堂の北の建物は三日月英殿で、虞舜の二人の女御三日月皇と女英を記念するために建てられた祠です。三日月英祠の北は三大殿景勝地です。三大殿院内の花格は壁に透き通り、30余りの石刻がはめ込まれています。特に、境内のこの珍しい「双御碑」は、康煕三臨、乾隆二が済南の泉に臨んでいるという題語の詩文を記し、済南の泉の地位を示しています。
私たちは今、済南市の済南市に来て、鶴橋に立っています。来鶴橋はもともと木橋で、明万暦年間に暦城知県張鶴鳴で建てられました。1956年に済南の泉公園を開く時、この石橋が建設されました。この朱塗りの鳥居の「蓬山旧跡」を見てください。もう一方は「洞天福地」です。伝説によると、かつて人たちは済南の泉の三本の水柱を蓬莱仙山にたとえました。つまり神話の中の三つの神山です。蓬莱、方丈、日本の州です。蓬莱山に登って仙人を求める人は至るところ仙山を探して、彼らが済南の泉の辺に来て、3株の水注を見て、その形は山のようですしかも登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で、突然悟って、仙景はここで、だから“蓬山の旧跡”の坊を立てます。泉の東に行って鶴亭茶社を眺めながら、お茶を飲みながら、泉を見たら、「潤澤春茶味はもっと本物」という詩趣があります。
済南泉の池は長方形で、東西の長さは三十メートル、南北の幅は二十メートルで、周りは石の欄干で囲まれています。池の側から見下ろすと、一筋の清らかな水が、明鏡のように澄んでいます。三泉の湧波、噴雪が玉に飛び散っています。勢いが沸き立って、雷鳴のようです。水草がしなやかに立ち、魚が浅い底を飛ぶ。緑の葉が赤い鱗がその間に照り映えています。歴代の文人学者たちは済南の泉に多くのアリアを残した。元の世代の散曲家の張養浩のようです。「三尺は平地の雪を使わず、四時に半空雷を鳴らします。」済南の泉の全容を再現できるのは、清代の文学者蒲松齢の『済南泉賦』である。済南の泉水は、済南市街区の南にあり、錦繍川以北の広大な地域に由来しています。これらの地域の岩は約四億年前に形成された層が厚く、性質が比較的純粋な石灰岩です。このような石灰岩地区では、地表には溶溝、溶槽があり、地下には漏斗、溶洞、暗河及び鍾乳石があり、大量の雨水と地表の水が地下に浸透しやすいです。山間部の石灰岩層は、約30度の傾斜で南から北に傾斜し、大量の地下に潜流し、神出鬼没で済南に向かって運動しています。ちょうど、大明湖の北には、地下岩が堅固な火成岩となり、大量の地下水がここに流れてきて、火成岩のブロックにぶつかり、貯まっていくと、ますます多くなり、水が漏れることができなくなり、道を探さ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済南の旧市街の一帯で、地勢は低くて、ある地方は甚だしきに至っては低い地の10水のを過ぎて水面を蓄えて、地下水は地表を横切って、奪い出て、多くの泉の水を形成しました。済南泉の泉の水が甘くて、お茶を入れて、琥珀のように色を変えて、香りが人を襲って、きわめてさっぱりしています。乾隆が江南に来た時、京から玉泉水を持ってきて、済南に来た時、済南に済南に済南の泉の水を済南に持ってきて、飲用に備えている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観澜亭に立つと、あずまやの水の中の石碑が見えます。上に「濛突泉」という文字が刻まれています。明代胡缵宗の書いたものです。注意深く見れば、「突」の字が上のものより少なくなっていることに気づくかもしれません。亭後の石刻の「第一泉」の三字は清代の王鐘霖が書いたもので、「観澜」の石刻の二字は明代の張欽が書いたものです。泉池の南にある水亭、窓から漏れ、半壁の廊下と北岸の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源堂が互いに引き立て合って、対景を形成しています。
今はもう滄園と白雪楼観光スポットに来ました。滄園は、本名は「勺滄園」といい、「滄海一勺」という意味を取ります。ここはもともと明代の有名な詩人「後七子」の一人である李登龍の読書所で、「勺蒼」の名前は人々が李登龍に学ぶ願いを表しています。明万暦年間、葉梦熊はかつて滄園の西側に「白い雪楼」を建て、李登竜を記念しました。白雪楼と滄園は何度も修理して、今の滄園は三庁の廊下で、二つは庭にまたがって、流渓は園に従って、楼閣は精巧で、彫刻梁の画棟、彩色の漆は入り乱れて、庭の中で育成した名種の花異木、盆栽、すでに独特な庭園の風格を形成しました。この「泰山の松」は、力が強くて、雄大で、勢いが奔放で、樹齢150年以上で、1株のめったにない齊魯の風格を持つ杭の盆栽です。園内で人工的に作られた大型の山石盆栽は、自然の造形で、羅漢松、紅葉、黒松などの切り株植物を飾り、美しい楽しみを与えています。
【关于高职日语案例的教学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研究07-31
关于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10-20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09-01
关于做好高职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10-17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新取向论文07-01
英文歌曲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关系论文11-14
高职《餐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