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

2024-08-17

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精选13篇)

1.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 篇一

雷锋精神永垂不朽小学作文

“雷锋”一个平凡的名字,一位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每当听见有人在谈论起“雷锋”时,我的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每当看见这段文字,它总会把我的思绪拉回时光的隧道里,去寻找那分外动人的一幕……模糊的思绪越来越清晰……

那天阳光明媚,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我拉着四岁的小表弟在街上漫步。前面人群中有一位阿姨骑着女士摩托缓缓的行驶。我在心里犯了一句嘀咕:“她怎么骑得那么慢啊,都快急死我啦!”我一直看着那位骑摩托车的阿姨。就在转角处,那位阿姨的摩托车不知碾到了什么东西竟然翻车了。那位阿姨也被压在了笨重的摩托车下,她的脸上瞬间露出痛苦的表情,原本苍白的脸色也变的发青了。

我惊了一下,随之又恢复了平静,在心中想道:算了,这么多人一定会有人去扶那位阿姨的,我还是带着小表弟赶紧走吧。于是,就在我准备拉着小表弟走的时候,小表弟却拽着我的.衣服,望着我说:“姐姐,那位阿姨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为笑着对他说:“会有人扶那位阿姨的,我们快走吧。”小表弟却努力地摇摇头,用力拽开我的手,跑过去和旁边的叔叔将那位阿姨扶了起来。那一刻,我震撼了,表弟那么小都知道要帮助有困难的人,而身为大姐姐的我却对力所能及的帮助冷眼旁观。我不紧为自己的行为羞红了脸。那位阿姨被扶起来后笑着摸摸小表弟的头说:“谢谢你了,小朋友,你是谁家的小孩呀,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小表弟害羞的笑着……望着他们,我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懊悔万分。

我突然想起了雷锋叔叔说过的那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对,我要向雷锋叔叔、小表弟那样无限的帮助别人,无限的为人民服务。

2.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 篇二

一、民族危机下催人奋起的旋律

1.伤心断肠的《松花江上》。《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久负盛名的《流亡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35年张寒晖创作,血泪般的歌声控诉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悍然侵占我东北三省,践踏我国土,蹂躏我同胞,掠夺我资源的侵略罪行。该歌一经传唱,迅速不胫而走。到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松花江上》已传遍西安。从张学良到全体东北军官兵,从青年学生到普通民众,听之无不动容泪下,感同身受。中国共产党也充分利用了 《松花江上》的影响力,动员东北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联合抗日、一致对外”,不仅有力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舆论思想基础。1937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武汉大学演讲中还特别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2]

2.倾诉衷肠的《长城谣》。《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由潘子农作词,刘雪庵谱曲。《长城谣》以“万里长城”起兴,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中国的国家象征,不仅歌颂了祖国大地的富饶,抒发了对沦陷区故乡的思念,也控诉了日寇对我国的蹂躏,倾诉了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惨象,还表达了中国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结成“新长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誓赶胡虏出边疆”的愿景。 整首歌曲苍凉悲壮,亲切优美,激发了民众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在武汉演唱《长城谣》进行抗日募捐时,打动了很多人。捐款箱前排起了长龙,连衣不蔽体的难民也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铜元”[3]。

3.激愤悲壮的《嘉陵江上》。《嘉陵江上》是贺绿汀在1939年端木蕻良散文诗的基础上谱曲而成的经典抗战歌谣。此歌以极富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思想内涵,沉痛地描述了“失去了田舍、家人和牛羊”的同胞,“徘徊在嘉陵江上”,抒发了被日寇侵占而流亡他乡者对故土的深切怀念,“我仿佛闻到故乡泥土的芳香,一样的流水,一样的月亮。”真挚地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所犯罪行的切齿痛恨。“我已失去了一切欢笑和梦想。”同时也坚定表达了誓死收复失地、打回老家的信心和决心。“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枪弹底下回去。我必须回去,从敌人的刺刀丛里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从而谱写出又一首广为人民群众传颂的、激励人民奋起抗战的“思乡曲”。

从创作时间上看,以上三首抗战经典歌谣产生于1935、1937、 1939年;从创作内容上看,对“抗战救亡”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一脉相承并逐步深化。由《松花江上》的追问:“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到《长城谣》的愿景:“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再到《嘉陵江上》的信念:“我必须回去,把我那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可以说完成了一个圆满的“轮回”。三首抗战经典歌谣,不仅蕴含着人民群众卫祖国、保家乡的要求,而且反映了人民群众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从抗战初期的悲怆迷惘,到坚持抗战到底的勇气决心,再到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

二、民族抗争下冲锋陷阵的号角

1.振聋发聩的《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抗战歌曲。1935年5月,在电影《风云儿女》公映后,《义勇军进行曲》立刻引起人们的共鸣,在社会上广为传唱。《义勇军进行曲》仿佛一针强心剂注入中华民族的心脏,激励着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高亢激越的旋律,振奋了全体人民的精神,“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这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抒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愿望,吹响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斗号角,“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其时,“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 ‘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于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4]。

2.威武酣畅的《大刀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是一首大快人心、 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原歌副标题为“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词曲作者麦新,这首歌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爆发出火山般的爱国热情,给人以强悍的感染力。歌词中“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以盛气凌人的姿态,塑造了中国军人勇猛如虎、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 把它消灭!”更给人一种一挥而就、杀敌如麻的快意恩仇。歌词中 “冲啊!”“杀!”则最大限度地释放出酣畅淋漓的战斗激情。可以说,《大刀进行曲》集中表现了对日寇刻骨铭心的愤懑与仇恨,以风卷残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为中国军队奏响起了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万千中华英雄儿女为保卫祖国去冲锋陷阵。

3.雄伟磅礴的《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秋冬之际,诗人公木与作曲家郑律成合作创作了中共军队第一个军歌声乐套曲“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八路军进行曲》以简洁明快、富有朝气的旋律,庄重豪迈、铿锵有力的曲调,塑造了八路军勇往直前、雄壮威武的光辉形象。歌曲从“向前,向前,向前”的进军号召开始,接着唱出“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表现了八路军是一支背负民族希望的正义之师。最后发出:“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着最后的胜利, 向着全国的解放”以排山倒海之势,讴歌了八路军蒸蒸日上、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八路军进行曲》不单成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象征歌曲,也成为新时期人民军队的标志性歌曲。

这些产生于中华民族抗日解放战争的抗战进行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它们以威武雄壮的音调,慷慨激昂的旋律,发出了中华英雄儿女的怒吼,表现出中国军民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革命勇气,展现了中国军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万千民众奔赴抗日战场,也激励着前方将士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冼星海认为:“我们要让歌声传遍都市和农村,鼓励战士们忠诚抗战,用那雄壮的歌声压倒敌人的炮声。”[5]在各条抗日战线上,这些抗战进行曲转化成中国军民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激发着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譬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混杂的枪炮声里总有抗战歌谣的号角,中国军队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谣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胜利。

三、全民抗战下浴血奋战的绝唱

1.慷慨激昂的《保卫黄河》。1939年3月,冼星海为光未然的长篇组诗《黄河大合唱》完成谱曲,一部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音乐史诗孕育而生。作为《黄河大合唱》华丽乐章的主题曲,《保卫黄河》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迅速传遍整个中国。歌曲开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不仅隐含了日寇对中国的罪行,暗示了民族危机警报的拉响,也预示了抗日民族战争全面反击的临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抗日英雄、游击健儿,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着“家乡”、“黄河”、 “华北”和“全中国”!通过齐唱、轮唱的演唱方式,“全体音群像一股澎湃的洪流,奔腾向前,一泻千里”[6]。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军民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国感情,象征了中华民族力量如黄河之水一般浩浩汤汤,滚滚奔腾,也暗喻了中华民族抗日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挫折中奋进,在困难里成长壮大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2.鼓舞人心的《团结就是力量》。1943年,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尾声,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最严峻的时刻。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西北战地服务团“武装宣传队”的牧虹、卢肃等同志一起创作了小型歌剧 《团结就是力量》,并由他们分别填词、谱曲的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也随即诞生了。《团结就是力量》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简洁有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这首歌在严酷的战争困境中,深深感染了中国军民的革命热情,将无数热血赤子之心紧紧相连,成为鼓舞抗战士气的精神食粮,也为日本侵略者敲响最后的丧钟[7]。

3.面向未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1943年3月,国民政府发表了由蒋介石授意、陶希圣执笔的《中国之命运》,提出了 “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主张。对此,中国共产党针锋相对,在 《解放日报》发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论。时年19岁的曹火星受到社论启发,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经典歌谣。歌词写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引导中国走向光明,他抗持抗战六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这首歌唱出了解放区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度概括。曹火星回忆说:“我写这首歌是动了感情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抗战,搞民主建设,使人民当家做主。搞土改发展生产,给人民改善生活……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我亲眼所见,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对党的深情,我有亲身体会。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坚持抗战到胜利的局面?没有共产党怎么会有今天?”[8]从此,这首歌随着人民军队抗战胜利与解放战争的步伐而唱遍全中国。后来,毛泽东在原歌上加了“新”字,于是演变成为传唱至今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实际上,这些抗战经典歌谣的创作大多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抗战歌谣成为中国民间音乐与民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开辟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新纪元[9]。这些抗战歌谣不仅在艺术上登峰造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发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了民族精神的精髓,唱出了抗战精神的最强音,成为时代精神的注音符。抗日战争为抗战歌谣提供了不竭动力,民族精神为抗战歌谣注入了永恒生命力。抗战歌谣广泛汲取了民族的思想感情、历史文化语境,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在炮火中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3.海宁:不朽的列日精神 篇三

2008年5月14日,一个名叫利姆莱特的小镇聚集了比利时各地的体育记者,他们应邀前来参加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海宁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开始之前,一些记者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上周海宁输给萨芬娜的比赛,另一些人则在展望海宁法网上的表现。

随着主角的出现,记者们停止了讨论。卡洛斯罗德里格斯紧随海宁身后,他的神情看起来有些凝重。海宁望了望这位亦师亦友的教练,拿起了话筒:“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我想你们也会这么认为。来到这里是要告诉大家,我想立刻结束我的网球生涯……”

“我美妙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句点,那些美妙的体验,当我还只有5岁时就开始懂憬这一切。”

贾斯汀·海宁出生于比利时的列日,一个著名的历史工业重镇。作为日耳曼帝国一个独立公国的属地,长达8个世纪的历史造就了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列日精神”:高傲和顽强。虽然海宁在这里只生活了短短的两年,但“列日精神”却在贾斯汀的成长过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贾斯汀2岁时,全家搬迁到了罗舍福尔,正巧新家就坐落在一家网球俱乐部旁。4岁时的一天,海宁和两个哥哥在父亲工作的邮局的休息室里打乒乓球,第一次玩乒乓球的小海宁竟然每次都能精准地打到球,这使她的父母感受到了这个孩子的运动天赋,不久就让海宁走上了学习打网球的道路。

和许多网球运动员一样,网球最初并不是海宁的最爱,和男孩子一起踢足球才是最美好的时光,因为这能证明自己和男孩子一样强大。不过,在罗舍福尔网球俱乐部远远超出其他女孩的优秀表现使得海宁在随后几年加入多个网球俱乐部进行训练,继而开始专注于网球运动。

“我要感澍我的家人,我的父母,爸爸、妈妈,因为你们我现在才能来到这里,谢谢你们,现在我一切都好。”

海宁的母亲是一名比利时当地的法语和历史老师。温柔、贤惠,这些对于一个女人和一个母亲最贴切的形容词在她身上得以完美体现。母亲的善解人意使得海宁和她无话不说。而正是因为母亲的支持,海宁坚定不移地走上了职业网球的道路。

每年的法网举办之时,母亲总会带着女儿来到现场,罗兰·加洛斯的明媚阳光不断滋润着这位未来红土女皇的心灵。1992年的女单决赛对海宁有着非同一股的意义,10岁的小女孩为自己的偶像格拉美所打出的每一个好球尽情欢呼。虽然最终格拉芙输掉了比赛,但小海宁却信誓旦旦地告诉母亲:“有一天,你会看到我像她(格拉芙)一样,在中央球场比赛!”

但一个意想不到的噩耗在海宁12岁时突然降临。因为癌症,母亲离开了她,年少的海宁陷入痛苦的泥潭难以自拔。此时,网球变成了她获得快乐的唯一渠道,刻苦训练的她深知,唯有坚强才能让她继续前进,实现对母亲的诺言。

“我还要感谢卡洛斯,你再一次选择站在我这边。我们一起共事了12年,是你让我成长,一直对我满怀信心而且从来没有抛弃我。”

海宁的母亲去世不久,贾斯汀与父亲和兄妹的关系也出现裂缝。父亲那份微薄的邮递员工资已经难以维持家用,家中的矛盾和冲突更是愈演愈烈。最终,13岁的海宁选择了独自离开这个充满伤心的地方。或许,这就是上帝的旨意,当海宁来到比利时西南部城市蒙斯边读书边练球时,她遇到了卡洛斯·罗德里格斯,这个男人不仅仅成为了海宁的私人教练,更成为了她的精神导师。

卡洛斯帮助海宁走出了母亲去世的阴影,让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并在网坛开始崭露头角。1996年,14岁的海宁拿下了“橘子碗”女单冠军。而在15岁那年,她更是赢得了法网青少年组的女单冠军。然而,在赢得这项冠军之后,她第一时间通知的并不是她的家人,而是她的男友。男友的出现更加激化了海宁与家人的矛盾。而这次,又是卡洛斯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照顾、呵护着她,整整12年。

4.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篇四

62中六年级一班 吴毅航

雷锋,一个响亮的名字,雷锋,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么多年来,雷锋精神一直为小学生们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一直激励着人们多做好事,奉献社会,成为社会上真情与爱心的化身。现在正是雷锋月,处处都在提倡学雷锋做好事,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其实,我们的身边很多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

记得四年级的一天中午,由于作业非常多,我便快速写完作业,就匆匆忙忙地跑去学校上课了。晚上放学回来时才发现钥匙忘记带了,爸爸妈妈又都在工厂上班,怎么办呢?正当我急得团团转的时候,隔壁的马奶奶探出了头,见到是我,就赶紧开门出来,递给我一把钥匙。我一看,正是我用的那一把。马奶奶笑着说:“看你急得这个样子!你妈妈上班的时候发现你的钥匙没带,就托我在你放学的时候交给你。”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好傻傻地对马奶奶说:“谢谢您!”“不客气,对了,赶快回家写作业吧!”“嗯!”我答应了一声,便打开门进了房间,心里n暖暖的。

人间的真情难道不是如此?

春节期间,很多小朋友都在楼下放烟花爆竹,什么飞天鼠啊、喷花啊都亮相了,到处都是绚丽的色彩。可是,地上却是一片狼藉,遍地都是爆竹垃圾。环卫工人为了省事就把它们都放进垃圾桶里,可是一个不幸的垃圾桶却被还未完全熄灭的爆竹垃圾烧着了,它被烧了一个大洞!我们出去散步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悲哀的垃圾桶,赶紧回家拎水浇灭了火,又在几个路人的帮助下把垃圾倒了出来,让它不再有复燃的可能,这个垃圾桶才得以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

5.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 篇五

昆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有众多仁人志士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儿抛头颅、洒热血; 有无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壮烈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浇灌了祖国的幸福之花。可想而知,幸福生活来自不易。

进入陵园,红墙、黑板、白字都为烈士们歌颂一首胜利之歌。那红墙格外显眼,鲜红鲜花的红,仿佛是用革命烈士的血液她染红的他们。再往里走,一块巨大的红墙上雕刻着无数位因保卫国家而牺牲的战士。我静静地站着,为他们默哀。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他们这样的人!

“为战斗胜利,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为了祖国的安宁、朝鲜人民的解放,流血牺牲算得了什么!”

“为革命,愿抛弃一切;为革命,愿流尽最后一同血液!”……

一句句誓言,永远刻在墙上,使我感动不已。再看看自己,过着幸福生活,没有战场,却想着不要上学该有多好!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有担当国家大事的责任,为了祖国,我决定从这一刻起,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祖国!

作者:三中心小学 四(2)班 管辛芸

指导老师:盛玉英

6.不朽的精神永恒的力量 篇六

百年间风雷激荡,中华儿女不懈求索,百折不挠; 六十载沧桑巨变,神州大地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吴大观就是为祖国腾起而闪烁的一颗耀眼的璀璨之星。学习吴大观同志是对英雄模范的深切缅怀,是对先进典型的热情讴歌,更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力弘扬。让穿越时空,走近这一杰出人物,重温一段段感人的事迹,感悟英雄人物的崇高,增强爱国情感、陶冶道德情操、振奋民族精神。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振兴中华,振兴祖国的航天事业。(摘自吴大观日记,1997.6.23)爱国,就像一束阳光,照耀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温暖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田。

1947年,他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内忧外患、贫困落后的祖国。他以航空报国为毕生追求,先后领导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和试验基地,主持研制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型号,编制了第一部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培养了几代航空发动机技术人才,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地工作,就是要让我国自己的飞机装着自主研制的发动机飞上祖国的蓝天。为了省钱支援国家建设,上世纪60年代,他就两次给组织写报告,要求把自己工资降下来,病重期间还多次拒绝组织上安排的转院和深入治疗。

他对党无限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历经坎坷,但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心。他通过对新旧社会的比较,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给祖国带来繁荣富强,并把加入和追随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生最大的光荣。他在国内外接触过各种社会思潮,最终认定了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作为终生信仰。他认为党员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是有限的,只有融入到党的事业之中才是无限的。在入党60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病重期间还坚持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离休后,他坚持拄着拐杖去党支部 参加组织生活,并每年向党组织写思想汇报和个人总结。他无论何时何地都相信党、关心党、爱护党,总想为党奉献更多,而从不向党索取回报,连续46年每年多交纳大额党费,临终前又将10万元积蓄作为党费一次性交给党。他严谨求实,敬业勤奋,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不计名利,把自己从事的每项工作都当作事业,以工作为最大幸福,以攻关胜利为最大快乐。他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敢于负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看不到我国自行研制的发动机,死不瞑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惦记着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他一生撰写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和心得体会,对每一张设计图纸、每一份计算报告他都认真审查,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返工。

他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他心系群众,奉献社会,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去救济生活困难的职工,先后为“希望工程”等捐款近10万元。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清正廉洁,除了工作,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作为一个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他有贡献而不居功自傲,有条件而不贪图安逸,有权利而不搞特殊化,创造了累累硕果却不断反省自己。他生活俭朴,从不追求享乐奢华,克已奉公,利益面前从不伸手。

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他对党无限忠诚,理想信念坚定,历经坎坷,但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心。他一心为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精力、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了祖国。他严谨求实,敬业勤奋,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心系群众,奉献社会。

吴大观同志用一生的执著和奉献,忠实实践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誓言,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爱党与爱国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学习宣传吴大观同志,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于以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挑战、克服困难、推动科学发展,对于引领整个社会朝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前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7.美国牛仔:不朽的美国精神 篇七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ry of America, the cowboy is a national icon, a romantic, rugged1) metaphor for America’s frontier past, westward expansion and creation myths. Sensationalized2) by Hollywood and by real-life bad boys, the heroic, hard-working, hard-riding, free-thinking cowboy is inseparable from American history itself.

The Early 1800s: The Vaguero Age

America’s first cowboys came from Mexico. Beginning in the 1500s, vaqueros—the Spanish term for “cowboy”—were hired by ranchers3) to drive and tend to livestock4) between Mexico and what is now New Mexico and Texas. During the early 1800s, and leading up to5) Texas’s independence from Mexico in 1836, the number of English speaking settlers in the area increased. These American settlers took their cues from6) the vaquero culture, borrowing clothing styles and vocabulary and learning how to drive their cattle in the same way.

The vaquero influence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1800s. Cowboys came from a variety of backgrounds, and included European immigrants, African Americans, Native Americans and Midwestern and Southern settler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one out of three American cowboys in the south was Mexican.

The Mid-1800s: Railroads and Cattle Trails

As America built railroads further and further west, fostering industry, transportation and white settlements in former Indian territories, the cowboy played a crucial part in the nation’s expansion. In the early 1800s, Texas cattlemen had herded cows via the Shawnee Trail to cattle markets in St. Louis and Kansas City. During the 1860s and following the Civil War, they began herding via the Chisholm and Western Trails towards the new railroads in Kansas, where livestock was then loaded into freight cars and transported to markets around the country.

In less than two decades cowboys herded more than six million cows and steers7) to the railroads. Most cowboys were young—the average age was 24—and hard-working men in need of quick cash, although the pay was low. The work was exhausting and lonely. Cowboys also helped establish towns, spending their money in the “cowtown” settlements across the west during their time off8). Townspeople frowned on9) cowboys as lawless troublemakers who brought nothing but violence and immorality, and some even banned them from town.

The Late 1800s: Home on the Range

Ranching, or the raising of cattle or other livestock on range land, also expanded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forced removal of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 clearing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 resulted in the near extinction of the region’s many buffalo and bison. This land, now dominated by white homesteaders, was used for ranching.

Public lands on the Great Plains10) constituted “open range,” where any white settler could buy and raise cattle for grazing. The inven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arbed11) wire in the 1870s revolutionized the concept of privately owned land in the Midwest, fencing off12) homesteads suitable for farming and ranching—but also limiting the work to be done by cowboys.

The 1900s: The Rise of Privatization

With the rise of private landholdings in the late 1800s, the cattle driving industry had lost its cachet13). Private landowners and “free grazers”—vaqueros and cowboys alike—locked horns14) over what was appropriate use for land whose ownership was also in question. By the 1890s, the wide open ranges and cattle trails were gone and privatized, and the days of the long cattle drives to the railroads were over.

Smaller-scale cattle drives continued until the mid-1900s, with livestock herded from Arizona to New Mexico and throughout the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Most cowboys left the open trail and took jobs at one of the myriad of private ranches that were settling across the West. But as the work of actual cowboys declined in the U.S., the cowboy lifestyle continued to be popularized—and stereotyped—by a new Hollywood film genre: the Western movie.

Cowboys Today: A Disappearing Way of Life

The late 1900s were tough times for cowboys, ranchers, farmers and anyone working with the land in the U.S. Changing modes of food distribution and production, widespread urbanization and severe economic difficulties forced many to sell their land, go bankrupt, change professions, or take out large loans. As Vern Sager15) says in The Last Cowboy, “Don’t seem quite fair. A person works hard to make a little and gives it to the bank.”

Cowboys in the 21st century might seem like an anachronism16), but as Sager demonstrates, their work still needs to be done. According to the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cowboys—included in the occupation category “support activities for animal production”—numbered 9,730 workers in 2003, making an average of $19,340 per year, working in ranches, stockyards17) and rodeos18). About one-third of these workers were listed in the subcategory of “spectator sports,” making their living primarily at rodeos, circuses and theatrical venues as livestock handlers.

As the ranchers and cowboys of Sager’s generation age, who will be left to do their jobs? Despite decade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cowboys still don’t have health insurance—and they don’t retire. Times might be changing, but as a symbol of persistence, self-sufficiency and a hard work ethic, cowboys live on.

作为美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牛仔已经成为民族偶像式的人物。他们是浪漫主义的化身和粗犷野性的代表,象征着美国的开疆历史、西进扩张运动和开国神话。在好莱坞电影的渲染和现实生活中“坏小子们”的影响下,英勇、勤劳、善骑、思想自由的牛仔成为美国历史篇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页。

19世纪初期:墨西哥牛仔时代

美国最早出现的牛仔来自于墨西哥。16世纪初期,在墨西哥与现今的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地区,农场主们开始雇佣vaquero (西班牙语,意为“牛仔”)帮他们驱赶和照料牲畜。从19世纪初期,直至1836年得克萨斯州脱离墨西哥独立,这一地区说英语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多。这些美国移民们纷纷学习墨西哥牛仔文化,不但借鉴了牛仔们的衣着风格和日常用语,还学着和他们一样驱赶自己的牛群。

墨西哥牛仔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19世纪。那时候,牛仔们的出身复杂多样,有的是来自欧洲的移民,有的是非裔美国人,有的是美国原住民,还有的是到中西部和南部定居的移民。在19世纪美国南部地区,三分之一的牛仔都是墨西哥人。

19世纪中期:铁路与牛道

随着美国修建的铁路不断向西推进,在原印第安人所属的领地上,工业和交通业得以不断发展,白人殖民地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向西扩进的过程中,牛仔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初期,得克萨斯的牛仔们通过肖尼牛道将牛群驱赶至位于圣路易斯和堪萨斯市的牛市。到了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结束后,牛仔们开始通过奇泽姆和西部牛道赶牛,向着堪萨斯的新建铁路方向走。在那里,牛群被装进货车车厢,运送到全国各地的市场上。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牛仔们赶往铁路的公牛和母牛有六百多万头。大多数牛仔们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4岁。虽然牛仔的薪水微薄,但因为缺现钱,他们工作都很卖力。牛仔的工作很辛苦,也很孤独。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们会在西部各地的“牛镇”定居地上花钱消费,也由此推动了城镇的建立和发展。不过,镇上的居民对牛仔颇有微词,他们觉得牛仔无法无天,恣意闹事,除了制造暴力和败坏风俗,一无是处。有的居民甚至禁止牛仔进城。

19世纪晚期:牧场是我家

19世纪晚期,牧场养殖——也就是在牧场上进行牛或其他牲畜养殖——的区域也得以不断扩展。美国原住民被迫迁离,美国边疆地区的森林遭到砍伐,这使当地许多水牛和野牛濒临灭绝。这片如今被白人农场主占据的土地当年就是放牧养殖的牧区。

北美大平原地区的许多公共土地构成了所谓的“开放性牧场”,在那里,任何白人移民都可以买牛、养牛,并随意放牧。19世纪70年代,带倒刺的铁丝网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使中西部的人们对私有土地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丝网将适宜种植和放牧的农场圈了起来,而这同时也限制了牛仔的生计。

20世纪:私有化的出现

随着19世纪晚期土地私有化的出现,驱牛业已经风光不再。私有地主和“自由放牧人”(包括墨西哥牛仔和美国牛仔)围绕着土地的合适用途争执不休,而土地本身的归属还是个疑问。到了19世纪90年代,广袤的开放牧场和牛道销声匿迹,一切都开始划归私有,那些长途跋涉将牛群赶往铁路的日子一去不返。

较小规模的赶牛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期间人们将牛群从亚利桑那州赶往新墨西哥州,以及美国西南各州。大多数牛仔纷纷离开开放性的牛道,前往西部各地的众多私人牧场中谋职。不过,当真正的牛仔工作在美国日渐衰微的时候,牛仔的生活方式却延续了下来,被大力推广,也被固定化和模式化。这得益于好莱坞的一种新型电影题材:西部电影。

现代牛仔: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

对于牛仔、牧场主、农场主以及所有在美国那片土地上工作的人而言,20世纪晚期的那段时光充满艰辛。食品分配与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还有严重的经济困境迫使许多人要么变卖土地,要么宣布破产,要么另谋生路,要么负债累累。正如维恩·赛吉尔在《最后的牛仔》中所言,“似乎不那么公平,一个人辛辛苦苦才挣那么一点点,却都交给了银行。”

在21世纪,牛仔似乎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一代人,然而正如赛吉尔身体力行所证明的那样,他们仍然有用武之地。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称,2003年,从事牛仔工作——属于工种分类中的“为畜牧生产提供辅助性劳动”——的总计有9730人,平均年收入为19,340美元,主要就职于牧场、饲养场以及牛仔竞技表演会场。在这些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所从事的工作被列在“观赏性体育运动”这一范畴内,主要靠在牛仔竞技场、马戏团以及杂耍表演场中驯养牲畜为生。

随着与赛吉尔同一年代的牧场主和牛仔渐渐老去,他们的工作将来会由谁来做呢?数十年来,尽管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可是牛仔仍然没有医疗保险,而且他们没有退休一说。时代或许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作为坚忍不拔、自给自足和勤劳美德的象征,牛仔的形象会一直长存。

1.rugged [ˈrʌɡɪd] adj. 粗犷的

2.sensationalize [senˈseɪʃ(ə)nəlaɪz] vt. 渲染,使引起轰动

3.rancher [ˈrɑːntʃə(r)] n. 〈美〉 牧场(或农场)主

4.livestock [ˈlaɪvˌstɒk] n. 家畜,牲畜

5.lead up to:一直延伸至

6.take one’s cue from:学……的样,听……的劝告

7.steer [stɪə(r)] n. 公牛

8.time off:休息时间

9.frown on:以蹙额或蹙眉而露出不悦之色,表示不赞成

10.Great Plains:大平原,多称北美大平原,是北美洲中部一块广袤的平原地区,大致位于密西西比河以西、落基山脉以东、格兰德河以北地带。

11.barbed [bɑː(r)bd] adj. 有倒钩的,带倒刺的

12.fence off:用栅栏或篱笆等隔开

13.cachet [ˈkæʃeɪ] n. 声望,威信

14.lock horns:为……而争论

15.Vern Sager:维恩·赛吉尔,纪录片《最后的牛仔》 (The Last Cowboy)中的男主角,一个过着贫穷生活的美国牛仔。《最后的牛仔》由美国记者、纪录片导演乔恩·阿尔珀特执导,记录了弗恩·赛吉尔23年的美国牛仔生活。

16.anachronism

[əˈnækrəˌnɪz(ə)m] n. 不合时代的人

17.stockyard

[ˈsdɒkˌjɑː(r)d] n. 牲畜围场,饲养场

8.不朽丰碑——铁人精神 篇八

|

|

采矿10—3班

王海默

2012年5月13日

不朽丰碑——铁人精神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今天有幸随老师与同学们参观大庆铁人纪念馆,刚到目的地,一下车,我便被那擎天立地的铁人塑像所吸引。在主馆前面广场平台上,两大片草坪间,耸立着一尊铁人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让人突感一股厚重与大气之感。绕过塑像,进入展览室,室内开放三个展厅,共陈列了许多幅照片和不少珍贵实物,展示出了铁人的主要经历以及他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的英雄业绩.在建筑和布展上,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均体现了“厚重、大气、质朴、昂扬、粗犷、豪放”的风格。走进纪念馆序厅,迎面是一组国内最大的铸铜雕像《石油魂》,它气势磅礴,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形象。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览共分:《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六部分。整个陈列以铁人王进喜生平事迹为主线,以大庆石油发展历史为副线,采用照片、文字、电动图表等传统的展示手段以及硅胶像、沙盘、场景复原、多媒体等现代展示手段,较好地表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一主题。

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了解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军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除此之外,讲解员更加生动的讲述了铁人的一生。王进喜原是甘肃省玉门人,1949年进玉门油矿,1959年9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60年3月19日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从玉门出发赴萨尔图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一下火车,由于设备和钻机未到,他就率领井队在火车站义务卸车。钻机到后,但又缺乏起重设备,他就组织大家人拉肩找把五六十吨重的钻机卸下了火车,运到井场,在平地挖一簸箕形的槽,建一土卸车台,将钻机卸下汽车,架起钻机。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他一连7天7夜没有离开会战现场,困了冰倒在成排的钻杆上打个盹儿,饿了就吃几口随身带的凉馍,渴了喝几口凉水。那年5月1日,王进喜指挥工人放倒井架,准备打第二口井时,脚被钻杆砸伤,疼得晕过去。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深处时,突然出现井喷的先兆,当时井场未准备压蟛的重晶石和搅拦器。为了防止井喷,王进喜在没有搅拌设备的情况下,第一个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一直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井喷避免了,他全身却被火碱烧出了大泡。当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句朴的话至少鼓舞了一两代人,他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感动了当地群众,有个老太太动情地说“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王进喜”便传遍了大庆油田,后来在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

世上总有一些东西令人感动不已,世间总有一种精神给人以无穷的力量。铁人纪念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令我心潮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铁人王进喜,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精神,深刻表现了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的创业年代,战天斗地,勇往直前,攻克了种种无法想象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打下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坚实基础,以自己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点燃祖国石油事业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没有体会过铁人王进喜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艰难,但通过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创业的艰苦年代,切身领略到了铁人王进喜视工作为生命的可贵精神,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铁人精神”不仅仅是“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为了一个崇高而朴素的理想——打出石油,他们人拉肩扛,端水打井,用肉体和钢铁相撞;为了石油,他们跳进泥浆池中,用身体制服了井喷;为了石油,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坚守在井架下,连家都不回;为了石油,他们承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展示了民族的自尊和骨气。随着讲解员的指引,现场的图片和视频把当年的一幕幕动人场面重现在我们眼前,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那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个个铮铮铁骨的形象,一幕幕灼人的激情,久久的在心中激荡,使我们在激动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实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升华。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伟大的石油工人队伍。他使我想到的决不只是一个油田的诞生,而是我们共和国一个壮丽的历史时代和一代建设者精神风貌的怀念。那个年代充满矛盾、困难和艰辛,但没有抱怨、牢骚和浮躁,每一个人都融入了时代。都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光和热。

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但“铁人精神”却永远不会消失。“人就是要有一股气,对一个国家来讲,就是要有民气;对一个集体来讲,就是要有士气;对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有志气。铁人精神就是令人虽死犹生的精神,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集体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势不可挡的意志。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奋发进取的力量,有了它就会前进;失去了它,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倡导新时期“铁人精神”所蕴涵的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旺盛斗志,立足技能学习与积累,做好本职工作,让“铁人精神”激励着我们,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采矿10—3班

王海默

9.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 篇九

早就知道雷锋是一个值得让人去学习的好兵,有不少人都在学习他的可贵的品质和精神,并且以他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努力的工作着。今天,我从武进区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本书讲述了一些学习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每一个感人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帮助别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德回报,也不是为了得到奖赏,他们只是想做一个和雷锋一样的好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好人。

这本书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鲜花朵朵》这篇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姜秀秀的行走不便的同学,在许兰英、胡慧云等同学的帮助下,每天都能来上学,并顺利的读完了中学。在我们班里也有一些像徐兰英那样的热心肠的学生。再一次以外的车祸中我的左脚受了伤,行动非常不方便,但我们班里有一些同学总是不嫌麻,每次下课都会积极的帮助我去到卫生间,帮我倒开水等。别的同学在上室外课的时候,她们怕我孤独,特意请假留下来配我说话,下棋……中午饭时,还纷纷抢着帮我送饭,当我想要出去走走的时候,她们又是七手八脚的把我抬出去……,在那段时间里不,我的到了那么多热心肠的同学的悉心照顾与帮助,使我笼罩在一片片温暖之中,浓浓的同学之情使我没有因伤痛而塌下一节课,也没有因伤痛而不快乐。你看我不就像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故事里的姜秀秀吗,而我的同学们不就是那活生生的“许兰英”吗?

雷锋事迹伴我行

雷锋虽然离开了,但雷锋精神在心中,它激励着人们时时刻刻做好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好人好事,他们是活雷锋,我想,只要我们多做好事,雷锋不会离离开我们,因为他的精神在我们心中。

说起雷锋这个名字,我相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巧。

雷锋叔叔曾经写过一篇日记,他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过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晡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螺丝叮,你是否永远坚持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未来贡献呢?

这一篇日记,指导了我,是啊!人在社会上,就要做一些有利益的事,就像雷锋叔叔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诚心诚意的为人民服务。在他的日记中,我明白了很多很多,他的一生都在奉献,在默默的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不留姓名,不要钱。我们难道不该学习雷锋叔叔这种精神吗?

记的有一次,一位孕妇要上公交车,那时候车很拥挤,已经没有位子了,雷锋叔叔看见了,立即起身让坐,轻轻把孕妇扶到了坐位,自己站着,到了站,孕妇问他什么名字,可雷锋叔叔没有告诉她,而是说,帮助别人的事,是没个人都应该做的,说着,就走了。看到这,我们也应该像雷锋叔叔学习呀!我们帮助别人,不是为了让别人回报我们,这而是没个人都应该做的,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一种快乐!

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如果社会上多一点像雷锋叔叔那样的人,世界就会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就会更加和睦。因为社会爱多一点,自暴自弃就会越来越少。

雷锋在我心中

雷锋,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幼小的心中立刻涌出一股股暧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人民。他那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我,让我也成为一个有爱心、能带给别人温暖的人。

一天下午语文课上,同学们正专心地默读课文,老师坐在讲台上批改我们的作业。突然,坐在我后排的郭舒词轻轻地拍了一下我的后背,我扭过头去,她小声地说:“我想吐。”我马上举手向老师报告这个情况,可我的话语刚说完,这时,只听见“哗啦”一声,郭舒词已经忍不住了,吐出的东西溅到了书包上、桌上,还有地上。同学们的目光“唰”一下全都集中在郭舒词身上。老师快步走到郭舒词的课桌旁。我和郭舒词是前后位,平时常在一起玩,现在她生病了我应该帮助她。于是,没有等老师开口我立刻举手说:“老师,让我陪她去水管边洗洗吧!”老师同意了。我赶紧扶着她到水池边,打开水龙头,让她先漱漱口,然后用卫生纸帮她把嘴、手擦干净。当我们回到教室后,老师已经安排同学把郭舒词吐在地上的污物用灰渣遮盖住了,但是她的书包上、课桌上还沾满了污物,散发着酸楚楚、难闻的怪味。我用擦桌布仔细地擦掉她吐在书包和书桌上脏兮兮的东西,尽管那味儿真是不好闻。其他几个同学也帮忙把地面拖干净。过了一会儿,郭舒词的妈妈把她接回了家。后来,我也因为这件事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当时,我心想,同学遇到了困难,我是一定要帮忙的,这是我应该做的。

10.不朽的雷锋精神优秀作文 篇十

为什么要感谢困难?生活在困难中升华,给自己一个突破自我的机会。错过花朵,我将收获雨滴。感谢困难就是在感恩命运,从现在起,我会感谢困难。困难,你好,感谢你!

解释一下,这是一种到达人生信念顶峰的品质,也许你从没有这样想过:人生在世,总要经受很多折磨,承受各种苦难。其实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这些折磨对人生并不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促进人成长的积极因素。因为,生命是一次次的蜕变过程,唯有经历各种各样的折磨,才能使人生得到升华。如果你已是一个成功者,只要回想一下,就会发现真正促使你进步、成功的,不单是你自己的能力,不单是朋友和亲人的鼓励,更多的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困难,激发了你的潜能,促使你不断进步。因此,你或许应该感谢那些困难,不管他们有多么难以克服,他们在折磨你的同时,也在成全你,正是他们让你成长、成熟、成功!

困难,你好,感谢你!

瞧,那些伟人的背后,尽是你的功劳„„

我们所熟悉的史学家司马迁,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写完了辉煌巨着——《史记》,他,应该感谢侮辱;毛主席想去北大教书却分到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结果结识了当时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他,应该感谢歧视;着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着名的作家,他,应该感谢老板;众所周知的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因家徒四壁,没读过几年书便被生活所迫到处打工,但因对科学的热爱,从未放弃过对其的研究,因此,常常受到老板与同伴的阻挠和嘲讽,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他,应该感谢阻挠和嘲讽„„

如今,我的人生已走过十二个春夏秋冬,蓦然回首,更认为困难,我应该向你言谢。我在这里想用我毫无成熟之说的言语,向大家道一道,谈一谈有关于感恩困难——有句古训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不经历你风雨,我就不能看到绚丽的彩虹;不经受你风浪,我就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不走出“温室”,我就不会成为傲立的青松;不经过你坎坷,我就不会成就伟大的人生。树立雄心,突破生命困境,每个人都需要一颗渴望成功的心;播下希望的种子,大成功来自高层次的磨练;拨正心中的指南针,金钱并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啊!你苦难是把双刃剑,重要的是我的人生态度。人生需要你苦难的洗礼,超越你苦难,需要打开你的金钥匙——乐观。这两个字,看似轻松,实则千斤,人生尽无奈,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如此?当然,这乐观不是消极,不是破罐子破摔,它是自我安慰的交织、翻飞;韬光养晦的凝聚、奔突;积极努力的辐射、升华。其实做到这些也不难:改变你生命的视角,“人生没有真正的难题”。世上没有“不可能”,把不幸当作机遇,向折磨说一声“我能行”,冲出自己编织的“心理牢笼”。这样,我才会有收获。„„

少年的天空很明朗,少年的心灵更应该明朗。感谢你,困难,让我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感谢你,困难,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所在;感谢你,困难,让亲友间看清人间的至情„„感谢你,困难,人生的陪伴者,成功的导演人!

11.焦裕禄有一种崇高而不朽的精神 篇十一

学习焦裕禄精神我觉得,关键是要学习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他热爱本职的思想。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拖着虚弱而多病的身体,在风沙迷漫的沙漠上植树浇水,在漆黑的暴雨之夜的田地间视察洪情,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多少农家的门槛,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二是学习他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当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同志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任县委书记时,他没有任何抱怨,没有任何要求条件,而是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很快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他的心里装着兰考县36万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三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要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命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赋予焦裕禄精神以时代精神、时代内涵,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12.雷锋的精神作文 篇十二

老祖宗五千年的精神难道就在我们这一代这里断了弦吗?

不,不会的。即使李凯强的事让大家不敢轻易做好事,但时过事移,雷锋的精神还在人世间传承。丛飞,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老师张丽莉……一个个当代雷锋仍在行动,他们用事实行动证明雷锋还活着,活在人们心中。传承了几千年的精神,歌颂了几代的雷锋精神,绝不会就这样离去。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革命公园玩,在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了极为普通,极为平常,几乎每个人都做过的一件事,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看到了一个带着一个小孩的阿姨,毫不犹豫,起身把座位让给了那位阿姨。只一起身,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也同样体现了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不一定是捐得倾家荡产,细微的动作同样传承着雷锋精神----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随手关掉公共场所的灯,随手扶起摔倒的小弟弟……也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往往是伸一手以救众生,拔一羽以利天下的事,雷锋是普通人,雷锋精神同样也在普通人民群众间流传。

13.焦裕禄精神心得——不朽的丰碑 篇十三

李智刚

“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不顾病痛折磨,呕心沥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2岁。他的感人事迹和高大形象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舍己奉公、鞠躬尽瘁的高尚人格,如同一座不朽丰碑,指引我们在工作中、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指明了我们开展工作的最终目的。焦裕禄同志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他时刻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焦裕禄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这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所在。焦裕禄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历程;在兰考工作期间,面对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贫困落后的实际,他不畏艰难,毅然决然的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自强不息。为根治风沙、水涝、盐碱等“三害”他亲自上山种泡桐,下乡搞 1

调研,田间做实验,桌旁写文章。他这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也当是我们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焦裕禄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的求实精神,这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和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他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访了当时149 个生产大队中的120 多个进行调研。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寻找救灾办法。经过一年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兰考治理“三害”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焦裕禄同志英年早逝,却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

上一篇:如何学习装修下一篇:诵读兴趣小组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