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精选11篇)
1.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一
对国有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临沂矿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刘孝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开始打破原来的体制框架,逐渐进入到一个依靠自身优势寻求发展的新格局。面对世界性的竞争挑战,除了加快实现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外,我国国有企业必须确立西方公司和其他经济形式企业所不具有的、并为我独有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就是首当其冲的最重要的核心优势。当前,已经有许多国有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对此加以探讨,并以课题形式扎扎实实地予以推进,笔者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国有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软竞争力的着眼点。
一、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及其特点
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最集中的体现和标志是党的政治领导、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其标志为党的理想信念、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纪律作风及党的组织队伍等方面。依法设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存在和依法开展活动是重要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是国有企业不可或缺的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搞好国有企业,必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对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选准配强企业领导班子、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解决职工思想和生活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的最大优势。认识到政治优势是企业的最大优势,对于企业的党政领导来说非常重要。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促进了国有企业精神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自觉认识、开发和利用国有企业精神资源至关重要。国有企业精神资源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点有:(1)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质是把企业当成自已的“家”,当作自已物质和精神的寄托,是实现自已人生价值的地方。多年来,国企员工正是以这种主人翁精神为动力,艰苦奋斗,克服了无数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困难,使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2)员工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把企业的发展成功看成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自觉使个人得失服从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共同的追求,企业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帮助,集体协作,同时又互相促进,互相激励,形成一种强大的企业发展合力,这是国有企业成功的一面精神旗帜。
(3)社会主义的企业价值观。国有企业员工既是企业的主人也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为国家做贡献,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响亮的口号,更是坚定的信念和力行的原则。这些都为国企员工精神动力的升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精神资源成为企业一种崭新的资源,它是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和灵魂,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是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的内在表现,是国有企业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正确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精神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的独有功能与优势使之成为发展精神生产力,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成长规律,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在企业精神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着意识主导功能、精神升华功能、思想创新功能、氛围营造功能等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时代特征
通常意义上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这是对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作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文化力以及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分布于企业组织中的、持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企业文化力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是学习力、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学习力位于文化力和创新力之间,是它们的桥梁和纽带,它使企业获得知识的积累,也为创
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创新力在核心竞争力的最外层,它能使企业形成核心专长,使企业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西方工业的观念转型,对工业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也大受其影响,成为众多企业实施的模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发育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迅速崛起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群。但仍然有许许多多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不乐观。有的企业不仅没抓住历史契机迅速发展独特竞争力,甚至还逐步丧失了过去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实践上仍存在误区。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积累与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国有企业将全部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全球化必将给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带来冲击,国有企业要想谋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靠核心竞争力来赢得生存权与主动权,这是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前瞻视角来看,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顺利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所以,善于利用国有企业的优势积淀核心竞争力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
企业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管理,包括对人、物的管理以及生产经营的组织管理。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客观存在,实践表明,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对生产经营起着催化作用、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与企业的发展同向、同力,它创造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包括人的精神、企业精神,增加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价值,这些恰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这体现了 “柔性管理”、“人本管理”的思想,它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和构建人本战略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发挥企业政治优势是以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在员工队伍中大力灌输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国有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在塑造企业精神、改善企业形象、更新企业价值观等方面,从自己做起,以身做则,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在企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推进企业的全面进步。
三、实现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坚持和改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和控制力,促进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党的领导和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的根本所在,而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实现转化的途径。
依据国有企业所具有的政治优势的内涵,我们重点从党的理想信念、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纪律作风及党的组织队伍等方面探索实现这种转化的可行性。
首先,通过企业价值理念建设,把党的理想信念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形象发展(CIS)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是企业持久成长的精神动力。它由企业愿景、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管理理念、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核心价值观及系列价值观等体系组成,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基石,主要用以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追求,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追求所规定的指导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党的理想信念反映在企业中,就是要使企业在愿景和目标上更具有使命感,要勇于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把党的理想信念融入企业愿景和目标,就能够不仅仅着眼于当前的经济效益,而能更好地兼顾长远发展;不仅仅着眼于自身的物质利益,同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更大的贡献。国企的这种理想追求,将极大地提升社会对企业的认同感,并大大增强企业员工的精神动力。其次,通过企业战略规划部署,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企业的创造力。
企业战略规划是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协调发展与自主创新,既为国有企业制订自身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指导,更为国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国企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企业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同时也会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先机、创造条件。企业站在国家的高度想发展,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一致,无疑会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选择发展道路、获得发展机会,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宏观发展战略,从而使企业获得综合发展的创造力。
第三,通过组织行为规范制定,把党的组织队伍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战斗力。
组织行为规范的制定,关系国有企业的架构。党的各级组织作为企业中的合法组织,从上到下有着完整严密的组织系统。这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也是国企的保障性优势。各级组织的工作目标与管理层的目标是一致的,基层党支部还通过建言献策帮助改进生产、保障安全、提升凝聚力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在管理当中真正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第四,通过企业行为规范普及,把党的纪律作风转化为企业的执行力。
企业行为规范系统(BIS)是企业形象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企业制度与标准基础上的企业行为内在机制,是在企业理念指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企业及员工的行为规范。
建立该系统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进行企业管理,协调统一企业组织和员工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运行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与品质,提升企业效益与价值,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加强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认识、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等方面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并用党的作风建设带动企业作风建设,将有助于企业提高执行力和感召力。在执行力方面,企业通过加强纪律作风建设,规范企业行为、领导行为和员工行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好企业,可以保障决策执行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的感召力。企业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对内奉行“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理念,会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强企业对外的感召力,为发展营造空间。
当然,实现转化的途径会因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特色。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我国国有企业来说,基本遵从这样的模式:必须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搭建起政治优势向核心竞争力转化的平台,才能使政治优势不陷入说教的尴尬境地,从而实现有效性地转化。
四、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保证企业政治优势向核心竞争力转化的有效实现
无论是转化途径还是转化模式,都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世界观只有在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成为现实世界的影像。同样,企业也只有建立了富于自身特点的转化方法,才能够引导政治优势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转化。这在许多企业里,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也难以保证转化的顺利实施。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尽快形成实现转化的有效监督机制
能否最终实现政治优势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以及如何有效转化要更多地依赖于切实创新、改善和落实新时期国企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各项工作做扎实。传统的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滞后,使我们必须要在观念上、思路上和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这样,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党建工作要重点解决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问题,要使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思想工作则要解决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问题,及时发现员工思想上的困惑,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也需要监督机制。既然大部分的思想问题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那么容易“制造”问题同时能解决问题的经理必然应成为思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让经理成为思想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等于党组织完全把“包袱”甩给了行政。我们要使党群组织负责日常教育,行政组织负责经常性的工作,企业所有相关部门都要密切配合,协同做好思想工作。在经理成为第一责任人的同时,专职的党务和政工干部要成为“高级咨询师”。各方要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更加密切协调与配合。当前,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的资本框架,是党群组织必须根植的土壤,党群组织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扎根下去。要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证执
行的彻底性和坚决性,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广泛性,从而实现企业党建与现代公司治理的“激励相容”,并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提供有益的补充。党的建设在公司治理的框架下发挥作用,还要区分层次,使公司层面的党组织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发挥参谋、保障和监督作用,使基层的党组织在保障决策执行和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等方面发挥作用,用党员的先进性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素质提高。
(二)建立健全实现“转化”的保障体系,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现代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框架
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套适应公司治理模式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条件、能有效开展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力求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现代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框架内,进一步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为实现“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
笔者认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融入企业现代管理的框架,就需要着力建立起实现“转化”的有效载体——企业党建工作体系、企业价值理念体系、企业品牌形象体系、企业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员工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企业文化的功能。
党建工作体系是实现转化的主体体系,也是核心体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几乎都非常完备,并且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如何在新形势条件下有所创新,才是关键;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是一种认同体系,是企业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它是一个成熟企业的标志,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转化”的重要载体;企业品牌形象体系是决定企业产品战略的上层建筑体系,是视觉层面上的价值认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对转化起推动作用;企业行为规范体系是以人为本进行企业管理,协调统一企业组织和员工行为,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运行秩序,提高工作效率与品质,提升企业效益与价值的重要内容,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员工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一种实现“转化”的实用体系,需要借助统计与数据来完成,又有完整的指标指向,是科学的方法体系。
以上体系的建立,要在科学有序的调查基础上完成,要实行专家论证制,并要把系统化了的理论按责任主体分别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
(三)形成两个实用手册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理念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方面,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而把这种理念和价值观直观化、通俗化的最好的表现方式就是指导企业的员工手册。这两个实用手册是指《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手册》和《企业文化手册》。
《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手册》是企业各级党组织动员广大员工尤其是党员员工深刻领会党的纲领、政策的普及性读物。内容主要涉及中央以至地方各级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党建工作、党的建设与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加强与完善党建工作等。此手册应该是简洁、普及性的,是通俗易懂的,是乐识好记的。手册的编辑应该由负责党建及政工工作的领导挂帅,组织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政策理解好的党员干部或普通党员以及外聘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来共同完成。手册的编辑要准确无误,不得出现与党的大政方针不和谐的音符,更不允许出现有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何言论。
《企业文化手册》是综合反映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集大成者。它是一个优秀企业的标志,是企业员工牢记企业宗旨、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等的“红宝书”、“语录本”,是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文化渊源、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的理念识别系统以及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等方面,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文化体系。《企业文化手册》的制定要建立在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在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心或政工部门做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企业文化方面的专家,经过科学的程序挖掘、提炼、总结,最后还要经过全体员工讨论,多方征求群众意见,才能最终形成体现民意的手册。手册的编辑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是员工喜闻乐道的普及读物。
这两个手册是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助手,是企业推广企业文化知识的良好载体。尤其在实现企业政治优势向核心竞争力转化的实践中,它们会起到其他任何说教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
(四)搞好试点与普及工作
实现企业政治优势向核心竞争力转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保证实现“转化”的步骤稳妥、思路清晰、措施到位、领导有方。要在准备好方案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基层试点,待成熟后,将相关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部分基层单位。同时,要积极开展大张旗鼓的造势活动,形成学习党建工作知识、学习企业文化、共同促进转化实现的浓烈的群众氛围。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我们熟知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制定保障相关办法落实和实施的相关制度,使普及活动深入人心,获得应有的成效。
2.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品牌经营,学习型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即核心能力, 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 ( Core Competence) 的概念是由管理学家布罗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一篇论文中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理论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比如,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对核心竞争力特性的描述可谓精辟:“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
本人认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即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定义涵盖了以下几层意思:
(1)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 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 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 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 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 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 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5) 它是企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能力, 深深扎根于企业之中。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一) 技术创新
企业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 企业只有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具有长期积累的特殊能力, 才能不断扩展, 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华为公司可以说是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的典型。由传统的电路交换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到数据通信领域的一马当先, 华为的技术创新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华为已成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二) 人力资源
作为核心竞争力系统整合的行为主体, 人力资源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 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系统能改善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能力, 提高核心竞争力系统整合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第二, 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系统能产生更为有效的核心竞争力系统整合;第三, 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系统能提供高度的灵活性, 以使组织适应新的技术或新的环境。
(三) 企业文化
努力建设一套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并藉之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制胜市场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优秀的企业文化, 既是一种生产力, 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牢固基石。海尔张瑞敏在1999年《财富》论坛前夕, 分析海尔经验时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
(四) 品牌经营
没有品牌战略, 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战略是各国企业应对国际化竞争的制胜法宝。可口可乐总裁曾经宣称, 即使可口可乐在一夜之间被大火烧光, 依赖其品牌价值仍然可以在一夜之间把可口可乐重建起来。可口可乐卖的是一种感觉, 人们喝的是牌子, 而不是产品本身。
(五) 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中的全体成员通过不断地学习, 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能力的组织。有人预言, 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将成为21世纪企业的组织形态, “谁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 谁就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 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各类企业迅速发展, 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核心竞争力。如葡萄酒业的张裕公司, 通过引进一大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构筑庞大而充满活力的营销网络等措施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家电业的海尔、海信等成功国企, 也都把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海信甚至为此而提出了一个“百年海信”的企业发展理念。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与国际大企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表现在:
1. 企业规模小
从世界范围来看, 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大多是一些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政割据等多种原因, 同一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多, 大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偏小, 这一点仅从世界500 强中我国企业的排名就可以看出来。
2.技术创新能力差,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一直比较薄弱, 而且偏向基础研究, 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脱节。有资料表明, 在发达国家, 应用性研究开发资源的60%~70%都在企业, 我国这一比例还不足35 %。
3.名牌产品少
在国际市场上, 真正有竞争力的还是名牌产品, 如可口可乐、奔驰、柯达等。我国改革开放后虽然也产生了一些名牌产品, 如海尔、创维、李宁等, 但这些品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名牌。
4.商品国际化程度过低
我国国内市场的份额是有限的, 一个企业要想有更大的发展, 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国内市场上, 必须想方设法开拓国际市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 无一不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企业的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畅销的却不多。
5. 市场营销创新力弱
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给企业营销实践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和变革。在网络环境下, 顾客购买方式、市场竞争形势更加变幻莫测, 出现了许多不同以往的营销新方式、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动向。我国多数企业都还在应用传统经济背景下的营销方式, 导致了国内企业营销能力与国际知名企业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 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企业界应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 真正把培育和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看作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发展的奠基石、走向世界的前提, 把培育核心竞争力始终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重点的地位。培育和发展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全方位的, 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 要做的工作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
1.掌握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的理论及战略
在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新形势下, 中国企业要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市场经济及市场竞争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战略和新动向, 世界宏观经济形势及其走向,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其进程,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及政策, 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等理论。
2. 培养和造就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
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但目前我国这类人才太少,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企业家的大量出现, 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家的出现创造良好的环境, 并不断完善企业家的选择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有志成为企业家的管理人员要结合自己所在企业的情况, 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提高自己的素质, 全面掌握现代管理的技能。
3. 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
塑造知名品牌高层次的产品结构、产品的低成本与高质量以及新颖的设计, 都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把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的核心业务范围, 增加研发投入, 加速技术创新。
4.提高品牌管理能力
建立以品牌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是我国企业的迫切需求。国际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 我国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生产的产品与跨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但是在创建和培育世界级品牌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5.建立学习型组织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我国企业正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 如果不注重学习, 将会落后于他人或其他企业。加入WTO后我国经过几年的过渡期, 所有中国企业, 已经面临更直接、更广泛的竞争市场。要在诸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维持持续发展, 只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首要之举是创建学习型企业和组织。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2]林蓉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3]史东明.核心能力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三
天际电器于2015年3月在证监会网站上更新了招股说明书,拟募集2.4亿元用于各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天际电器深耕陶瓷烹饪电器市场,并取得不错业绩,但也不乏强劲的同行业追赶者,公司将如何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投资者报》记者就上述问题于3月24日致函天际电器董秘郑文龙,3月26日郑文龙在回函中表示,公司将通过增加研发实力、推陈出新来应对市场竞争。
此外,公司上市前突击分红、家族持股集中等现象,也值得投资者注意。
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厨房小家电行业内,陶瓷烹饪电器作为新兴品种,毛利率较高。天际电器的主营产品即为陶瓷烹饪家电,包括电炖锅、隔水炖、电炖盅等。
公司2014年陶瓷烹饪家电的毛利率为33.2%,高于普通厨房电器10%~20%的毛利率。不过,由于小家电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陶瓷烹饪家电的高毛利率吸引了众多家电厂商进入该市场。
《投资者报》记者在浏览淘宝网站时发现,电炖锅品类在售品牌已达近百个,包括美的、苏泊尔、小熊电器等。公司将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郑文龙表示:“公司将加强研发实力,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市场竞争加剧必然打响价格战,公司未来存在利润率下降的风险。
在激烈的竞争中,天际电器正面临被后来者赶超的危险。根据中怡康(家用电器行业专业咨询研究机构)对电炖锅产品市场的零售监测,2011年~2014年,天际电炖锅零售市场占有率一直排在首位,不过却维持在30%左右,且最近两年呈下滑态势。与此同时,苏泊尔电炖锅的市场占有率增长迅猛,大有追上天际电器之势。2014年,苏泊尔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8%,仅次于天际电器的29.3%。有分析人士表示,终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品牌影响,尤其现在对养生健康饮食的重视,人们更容易购买长期信赖的品牌。由此看来,苏泊尔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就可以理解了。
《投资者报》记者查阅公司招股书发现,天际电器近几年陶瓷烹饪家电销售收入占比超过八成,2014年该比例更是达到84.4%。公司专攻陶瓷家电细分市场,带来单一品类依赖度高的风险。但公司认为,陶瓷烹饪家电可以延续豆浆机、电压力锅等厨房小家电产品的发展路径,凭借单个产品在国内市场创造出一个颇具规模的细分市场。不过以豆浆机为例,起初处于领先地位的九阳股份一度因豆浆机市场竞争激烈、需求走向天花板致使业绩下滑。
从整个行业看,陶瓷烹饪器具目前还处在市场导入期,家庭保有量较低。导入期产品销量有望快速增长,而该阶段的消费热潮之后,天际电器可能面临行业增速放缓甚至衰退的局面。
上市前夕巨额分红
公司拟上市募资,但上市前公司却进行了大额分红。
2014年年初,公司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发股利4.6元,共计派发股利3312万元。然而,公司2013年净利润也只有5628万元,派发股利占净利润的59%。2012年,公司也曾派发股利720万元。
记者了解到,公司在上市前进行巨额现金分红,不仅可以规避上市后进行现金分红需要履行的繁杂决议程序,更能给原始股东以丰厚回报,不用将利润分给上市后产生的其他中小股东。另外,企业在上市前实施现金分红,也是担心账面上货币资金大量闲置,因为公司不缺钱影响融资上市进程。
根据公司招股书,2012年~2014年公司持有的现金分别为8290万元、9328万元和1.1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是33.5%、28.7%和25.7%。充足的现金令天际电器在上市前大额分红毫无压力。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20%~40%较低的水平。
天际电器手握大量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也较低,为什么还要上市融资呢?一般来说,企业“不差钱”还要上市融资,有三种可能:一是借助资本市场以较低的融资成本扩大产能;二是公司财务报表远没有描述的那么“光鲜”;三是原始股东可以借助上市实现个人财富暴涨。
4.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篇四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叶 周国宏
摘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着强与弱的区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已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在介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弱、提升难度大、提升所需时间长的特点,而后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旨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截至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户(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有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有38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我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税收总额的一半,并提供了约80%的全国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财政收入、吸纳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在各个方面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他们综合起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弱,这成为当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1、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由于企业各自的实力及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存在着或弱或强的程度区别。王友志(2007)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价值理念(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组织制度、制度体系和资源要素。其中组织和制度是基础,要素和管理是支撑,价值理念和文化是引导,这样形成了一个系统化、动态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由此建立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模型,见图1。我们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的内在机理,将其分为三个层面:核心是核心价值观,包括企业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等。第二层是组织制度与管理。最外层是资源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见图2。值得指出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构成层面是符合木桶原理的,即只要各个层面或各个层面中的任一要素存在问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
2、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在核心层价值观层,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先进的价值理念做指导,企业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注重对好的企业文化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强调公司或个人利益,而缺乏服务社会和公众的意识。好些企业的价值观中过分强调物质层的建设,而忽视了员工内心的要求等。从组织制度与管理层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组织结构不够科学,企业管理结构不堪一击,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从最外层资源要素层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企业技术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管理队伍素质偏低,高技术人才奇缺。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核心
竞争力面临着提升难度大、提升所需时间长的困境。
二、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官雪梅(2006)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等。
1、管理组织不够科学。企业管理组织能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证,包括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战略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不够完善和科学,这往往使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在利益和降低风险的驱使下,片面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他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发展速度,扩大生产规模,或盲目地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他业务领域,从而降低了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投入。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维持。甚至会使原来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丧失。企业的管理组织能力指企业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企业只有拥有适应自身需要并能反映企业个性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才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多为传统的直线式结构,这使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速度慢,常出现双重甚至多重领导的现象,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这种模式很难适应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技术创新能力受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成功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先进技术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迎合人们需求,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具体表现为:(1)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技术人才极度匮乏。(3)经营观念陈旧。以上三方面原因致使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这成为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又一重要因素。
3、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弱。当今时代信息流量大、流速快,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经营者要高度注视各种信息,迅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及时地作出科学决策,才能实现最优管理。但是,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弱。在信息化的观念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重视不够,对信息化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效果以及政府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不甚了解。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虽然我国有高达80%的中小企业具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业务的只占44.2%,只有9%左右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电子商务,4.8%应用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这远远不能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发展环境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的覆盖面较小,服务的内容不完善,除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外,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水平。
4、市场营销能力不足。市场营销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重要职能,企业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存在价值。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表现为市场营销观念弱和市场细分失当等。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观念不强,许多企业不重视市场营销工作,以至企业没有营销策划的组织。由此导致企业营销战略仍停留在推销产品、获取眼前利益阶段,企业为顾客服务意识不强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使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的又一表现是市场细分失当。正确的市场细分,可使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了解和对需求变化进行预测,也可为企业的研发与产品生产提供参照依据。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主要以产品的性能为导向来进行市场细分,而忽视对消费者的研究,致使企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途径
1、改进管理组织方式。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方式是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此中小企业要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和对企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实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战略管理的首要前提是对中小企业进行战略定位,这就要求对企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对组织资源进行客观认识,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进行认真考察;而后,中小企业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使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以保持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在企业组织管理方面,中小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原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扬弃,在现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保证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和管理合理。中小企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封闭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向以人本管理为中心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因此,中小企业要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化,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保证。
2、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新变化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是满足顾客需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要求,它对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小、融资困难、研发能力有限的问题,考虑到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比较困难,故可采取联合创新或模仿创新的方式。联合创新即是由多家中小企业联营,以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组成联合研发公司,或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模仿创新不是纯仿造,而是跟随市场变化,借用先进技术产品的原理,再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加以改良和创新,超越该产品的创新技术,这既不会构成侵权,又易使企业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为了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中小企业应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核心产品,不断占领和创新市场,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此外,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要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同时,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有利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3、强化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强化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是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中小企业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管理就是要使信息量化、简化和网络化。(1)信息的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确定管理内容的标准,变抽象为具体,变定性为定量,变模糊为数字的一种开放型、明白化的管理办法。采集信息在传输前要进行量化,为本企业人员所接受。(2)信息的简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及时根据信息的反馈情况,对企业不增值的部分要简化,对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要进一步优化,对适合的信息要根据本企业的情况进一步合理化。(3)信息的网络化。要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有利于沟通。要对信息进行分级管理,避免泄密和管理上出现漏洞。要对传递信息的渠道进行设计,有利于指挥,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是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中小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组织运行和生产流程的管理,有利于对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的管理,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方式,它既可以以很低的成本获取和发布众多信息,节约大量时间和金钱,又可以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应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5.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篇五
student number:20080483
3Name:liyu
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and cultivation in china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急需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提出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对策及管理方略,以应付拥有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的严峻挑战.[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竞争力管理
[Abstract]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is the source of getting and keeping strength of competence.Now most of the corporations in china have few
consciousnesses in it.So they need to build their core competence in haste.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sic intension about the core competence, then introduces the chief content and further raises the basic countermeasures to buil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in china.At last, we emphasize how to manag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 for 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ith powerful core competence.[Key words]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strength of competence;The core technical competence;management of the core competence
【正文】我国入世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须培育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对提高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1、拥有专利或专项技术坚实的竞争力来自执着的专业化。兢兢业业做好一个领域进而拥有专有技术,形成专利产品,做出品牌,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具有创新能力管理学家熊皮特认为:创新是生产手段地组合。创新战略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战略。创新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优势的关键。企业制度创新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企业制度创新涉及到产权是否清晰,股权结构是否合理以及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激励机制等是否健全根本性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这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产品和高质量的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市场竞争力,进而形成技术核心能力。管理创新是企业拥有先进文化和发展动力的保证,企业有了健全的管理创新机制和较强的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持续创新,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先进的水平。产品创新则是企业占领市场,提高利润的直接载体。
3、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魏杰认为:企业的管理是建立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包括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和制度化管理模式,并且认为未来的管理
1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的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模式的有利因素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因此,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的产生及形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文化、理念、资源等方面的融合以及需要,并且是不断完善的,否则不能成为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
4、拥有完善的市场网络企业竞争的关键是市场的竞争。拥有完善的市场网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企业的存在除社会责任外,就是获取利润,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产品和服务是获得利润的源泉,而他们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网络中才能实现,因此,拥有完善的市场网络,建立战略协调关系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5、专有的品牌形象品牌是决定市场竞争的胜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以及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下,品牌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6、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是形成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使形成团队精神的思想根基,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深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强烈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并通过经营决策过程和行为习惯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实践和管理上。
二、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及落后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崛起了诸如海尔的“产业报国,追求卓越”、春兰的先进“管理矩阵”、携程国际旅行集团的“CTRIP”(Customer,Teamwork,Respect,Integrity and Partner)和深圳华为公司的《华为基本法》等先进的企业理念。
2、产权不清挫伤企业经营者培育和提升其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性到目前为止真正意义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中国大部分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合伙制企业,其产权仍然未界定清楚。
3、企业的R&D投入相对较小,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都是通过不断地投入开发。
4、我国企业家的素质平均水平不高多数企业经营者没有接受全面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对一些新观念、方法、技能还不够成熟。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积极打造人才资本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培育和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作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和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和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拥有技术和管理创新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
2、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企业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关键是有核心技术,有了核心技术,才能使企业形成专业优势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牢靠占领市场,抢得先机,形成企业特殊的优势,新技术的培养必须立足创新,立足企业自身实际优势得创新,不断形成专利技术。
3、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企业的基业常青。
4、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品牌,已是今天营销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企业积极打造品牌,培育名牌是企业追求利润和提升实力的战略。企业品牌的塑造是一个企业潜心经营、精心管理、长期积累的复杂过程,也是企业在营销、管理及文化等方面的长期培育的结晶,而名牌则是塑造品牌的终极目的。
5、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修炼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性的隐形知识等。所谓的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组织本身的组织。
6、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后,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实行企业文化战略,改变我国很多企业文化意识薄弱和陷入企业文化的误区的现象。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它并不因为使用而老化,相反,在应用中还可以得到发展和增值,尽管如此,核心竞争力并不代表永恒,它有一定的生命力,它需要保护,加以管理。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部署和核心竞争力的保护。
1、企业有效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是企业管理首先对现有的核心竞争力有清晰地认识。管理人员如果对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没有达成共识,就无法积极管理这些核心竞争力。所以衡量一家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首先看这家企业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否明确以及大家对这个定义的认同程度。
2、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从客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发展核心能力,否则核心能力将会丧失,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核心能力的发展是企业核心管理能力的生命线。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部署是核心竞争力管理的重心。部署核心竞争力就是使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多种分散的技术、技能从一个部门或一个战略单元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单元,通过重组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4、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开发,能够培育,而在许多情况下也会丧失。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资助、保护、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要加强对核心竞争力携带者的管理和控制。(2)自行设计生产核心产品。(3)要定期召开:核心能力评价会“,使得企业高层领导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企业核心能力是否丧失,现有何种的核心能力以及应该发展何种核心能力,从而实现对核心能力的动态控制。(4)不要草率处理某些经营不善的业务,因为在这些业务中,可能含有潜在价值的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或者核心能力的携带者。(5)核心能力的管理者必须明确到位,一般应指定一位高层领导对其负责管理,保证核心能力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1] 王晋卿:“解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华安》月刊总第67期
[2] 张光建:“试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p摘自中国煤炭网
[3] 刘元明 著:《企业文化》(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ppp2001年6月版
[4]刘 红:“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摘自中国电信网
[5] 聂子峰 吴思嫣: “企业核心能力的管理” 摘自 “国际企业创新论坛网站”
[6] 张 捷:“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p 《北方经贸》 2002年第5期
[7] 郝利花 李永红:“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建立”《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8] 王艳杰:“如何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经济》 2002年第1期
[9] 刘元煌:“高科技:创造服务品牌的捷径” 《中国经营报》2001年11月6
[10]费胜明 水家耀:“国企急需核心竞争力” 《商业研究》 2001年第9期
[11]陈政立 著《如何实现企业资源增值——创造财富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年1月
12]祁红梅 张伟东 王惠东:“决胜商场的奥秘——谈商业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济论坛》 2003年第5期
[13]魏杰 著《企业前沿问题——现代企业管理方案》p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年
6.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六
随着科学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也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跨国公司兼并、企业强强联合,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的企业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企业文化作为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在比较分析70年代国际经济竞争中,以美国企业竞争力每况愈下而日本企业则咄咄逼人的原因为基础提出来的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学会对外适应环境、对内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行为方式;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接受的价值体系,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预期和信念体系;是一个企业能区别于其他同类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在全世界兴起,成为新世纪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美国战略研究学者普拉哈拉德与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麦哈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沦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就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概括地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企业竟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技能和知识的有机组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且不易被竟争对手效仿的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它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二、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
著名的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将企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面:产品层、制度层、核心层。其中核心层主要包括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等。形成核心竟争力的技术、知识、产品等都是在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指导下产生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汉可以完成外部形象的推广、品牌的建立,还可以影响和改善员工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凝聚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团结奋进的斗志,实现企业团结融洽、经营管理行为合理化。
(一)企业文化对产品竞争的影响
企业竞争具体表现为产品竞争,产品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较量。首先,企业文化较量的实体是企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来自于比较完善的企业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企业用人环境。提高产品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产品质量,这就取决于员工的质量意识。员工养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就会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监督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其次,产品竞争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就是品牌形象。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标志。好的品牌中一定凝结着深厚的企业文化。而市场认可一个产品,往往是通过认识、认知、信赖它的品牌开始。在顾客中建立起对品牌的一个忠实度,是顾客在与相关品牌的产品、服务企业员工接触中逐渐形成的。在打造品牌的同时企业文化经过不断的修改深化,最后会凝聚为象征企业形象的口号,既能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所属的行业特点,又突出企业的个性,产品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这说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了产品竞争力,从基础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思想,给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革命,但知识经济的巨大威力只有在只有在既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又能够与社会融为一体的企业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就突出了员工的重要性,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完善了企业管理流程和机制,构建出领导和员工的相互信任,相互学习交流,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氛围。“知本家”和“知识工人”的出现,表明企业文化在新世纪的企业知识管理中有着特殊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巨大价值。
(三)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也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企业要拥有独特的核心竟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人为资源,即能够把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利润的员工。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倡导“创新至上”的能本管理思想,通过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有了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就能够将企业内部的分散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创新、共同发展,迅速地将这些新思维新创造转变为实际运用,创造出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可见,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影响企业整体员工的素质水平和创新技术能力。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存在两面性
7.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七
1 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核心竞争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 该理论是一种以资源和知识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 企业竞争的关键是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但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相反, 有时会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 因此, 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应依据以下原则:
(1) 持久原则。企业一旦成立, 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生存并发展下去。企业只有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才能实现其他方面的目标。
(2) 有价值的创新原则。企业要增强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就需要对企业进行有价值的创新, 这样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不可替代原则。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他企业不能替代的方面, 那么它就能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 从而越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比较优势原则。每个企业应该都有自己一定的优势, 因此, 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做自己能做得最好的事情, 才可能持久地获取有利的竞争地位。
(5) 难以模仿原则。企业的某种资源应难以被其他的企业所模仿, 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2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战略
根据上述原则, 本文认为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企业内部资源。不管任何企业, 它都要具备相关的资源。在企业初期应具备以下3个方面的资源:
1) 技术。技术是决定新产品的市场力和获利能力的根本因素。获得技术的来源主要通过自创和引进两种。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一般不具备硏发能力, 技术来源为引进, 而保持技术优势主要取决于技术来源单位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开发能力。技术作为企业资源, 要充分估计企业是否有能力自己开发或借助于其他企业开发, 这种能力通常包括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财务能力。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决定了技术引入的成功。因此, 对于要引入技术的企业来说, 应具备与技术引入相匹配的能力。
2) 资金。在技术引入前期的研发阶段, 往往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许多隐含的, 不可预见的费用, 因此以建立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来说, 要有充分的资金准备。虽然所需资产的投入是分阶段的, 但也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或融资渠道, 但许多中小企业融资往往是比较困难的。
3) 关键人才。由于发展初期, 企业规模较小, 对企业关键人才的需求不能像大企业那样高, 所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创业者的素质、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 创业者还应注重关键人才的合理组合, 使每个成员各尽其才, 做好自己的工作。通过有效的结构组合, 发挥出企业巨大的力量。
(2) 企业所处的战略环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与战略环境及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环境、产业环境和经营环境。构成战略环境的因素很多, 但企业不可能, 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只需对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而且企业必须重视预测有关环境因素将来发生突变的情况, 战略环境有关因素变化的结果, 可能对企业产生有利影响, 也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通过对自己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 应该知道有关环境因素将在何时发生变化, 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是有利影响, 还是不利影响, 影响会有多大以及应当采取何种对策。企业应把握环境的现状和趋势, 利用有利条件, 避开不利条件, 在发展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3) 企业能力。企业能力是企业能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并发挥其作用的能力。企业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能力。研发能力是企业永保竞争活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 越能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财务能力。财务能力主要是企业资金是否充足, 是否能支撑得起企业的发展, 充足的资金为企业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3) 管理能力。创业初期,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 经营管理大多数取决于创业者个人, 这就要求创业者应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这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 否则随着公司进一步的发展, 管理问题往往会成为抑制企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创业失败的例子表明, 很多企业具有优秀的技术成果没有得到发展, 没有注重管理能力是主要原因之一。
4) 营销战略能力。主要是企业对产品的营销战略能力。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营销策略。在产品引入初期, 企业的经营风险非常高, 研制的产品是否能成功, 成功后是否能被顾客接受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时企业应采取快速渗透策略, 即以低价格和高促销费用推出新产品 (当然也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问题) , 目的在于先发制人, 以最快的速度打入市场, 该策略可以为企业带来最快的市场渗透率和最高的市场占有率, 使企业在产品引入初期就能够尽量获得成功, 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案例分析
甘肃省平凉市曾有一家小企业 (五金加工厂) , 创办于1987年, 该企业刚开始主要的产品为农田犁, 辅以加工一些零部件, 在最初的几年, 此厂的效益很好, 前途很乐观, 该厂的厂长不甘于以一种产品为主, 因此开始考察新的项目, 一次出差偶然的机会, 发现了煤气发生炉这个项目, 而此项目当时在国内都不是很成熟, 此厂的厂长只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这个项目做下来, 于是花了10万元买下了这并不成熟的技术图纸, 可是他低估了此项目的难度, 在随后的8年中, 他开始了艰难的研制路程, 虽然厂里有涉及最初的产品, 那也只是为了赚取些收入以弥补在煤气发生炉上所花费的费用, 但是研制煤气发生炉是相当大的一笔费用, 这样一个小厂怎么能承受得起这么大的研制费用, 于是在研制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 厂长就开始找用户, 也就是第一家愿意试用此产品的用户 (规模小) , 而且在未使用此产品前, 同意先陆续预付此产品售价的60%, 这样厂里的研制费用又显得不是那么紧张, 但是由于此项目的难度非常大, 此厂又没有多余的资金请更多的技术人员, 于是厂长带领仅有的几名技术人员对整个项目进行研究, 在随后的6年中, 投入了相对于此企业来说大量的资金和精力, 由于厂长的执著, 研制的第一台煤气炉终于投入使用了,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此项目可以为企业带来重大经济利益的时候, 与该厂准备签约的第二家用户 (规模大) , 在当地发现了大量的气田, 这对于此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由于该厂在完成第一台煤气炉后, 资金存在大量的缺口, 又出现不利于此项目的天然资源, 厂长终于从各个方面倦怠了, 感觉力不从心, 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轨道, 目标位也定得很低, 又开始做农田犁及一些配件来偿还债务, 而煤气发生炉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研制成功后搁置了。
从以上案例中, 我们可以分析出此企业存在以下问题:①此厂厂长在企业刚开始发展很好的情况下, 就开始想扩大企业的规模, 想法是没有错的, 可是他在引入技术之前应全面评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是否有能力完成此项目, 即使有能力完成, 也应该评估一下企业能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还是盲目引入了此技术 (与企业资源完全不匹配) , 企业不仅没有壮大, 反而由于研发的大量耗费使一度陷入瘫痪, 由于厂长的坚持此项目最终成功了, 可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初厂长如果能够现实一些, 从力所能及的小项目逐步发展起来, 或许当初的小企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了。②企业比较小, 没有更多人参与决策, 最终的决策由厂长一人作出, 由于项目太大, 技术人员又少, 资金短缺, 造成了长达8年的研制过程。③在产品试制成功以后, 又没有能很好地利用此产品, 也就是产品在引入期就失败了, 主要原因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即发现了大量的天然气田对此项目造成了不利发展, 还有内在原因即资金的长期短缺, 资金缺口很大, 创业者在引入技术的过程中, 可以说虽然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风险性, 但最终由于8年的研发过程及出师不利, 导致其最终失去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从而放弃对创业成功的执著追求。
4 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应不断分析自身的特点, 正确判断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 快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选择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分析。首先分析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然后分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战略, 最后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原则,战略
参考文献
[1]余来文, 杜跃平, 企业战略能力的构建研究[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5 (6) .
[2]Foss, NicolaiFoss.Creating, Capturing and Protecting Value:A Proper-ty Rights-Based View of Competitive Strategy[R].DRUID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Department of Industry Economics and Strate-gy/Aalborg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Business Studies, DRUID Working Papers, No02-02, 2002.
[3]陈炜, 郝振海.如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
[4]白洁.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4) .
[5]Rainer Breite, Hannu Vanharanta.Evaluating Collaboration and Core Competence in a Virtual Enterprise[J].PsyehNology Journal, 2003 (4) .
[6]吴林萍.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 (2) .
[7]李晓健.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13) .
[8]毛武兴, 闫同柱, 刘景江, 等.我国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高:战略、路径与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4 (2) .
[9]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10]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八
研究意义
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主体部分,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自身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它是企业独特拥有的,可以不被竞争对手效仿又可以带来利润的使企业持续经营的独特能力,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重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瓶颈越来越大,为了在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取得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利用自身的优点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理论概述
中小型企业的界定。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与大型企业相比之下规模较小的企业。实际上中小企业是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统称,它的划分标准来自于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一般用数量指标和质的指标来界定企业规模,前者按照数量划分大中小,后者则是最能反映企业经营本质特征的指标。它的数量比较大、比重大、分布面广,所以在我国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它的相对大中型企业来说资金缺乏,财力支撑的市场营销活动较少,这也是它的一个缺点,使它们缺乏人才和现代管理观念。中小企业的主要客户集中于国内市场,由于我国人口较多,资本市场不发达,长期存在着劳动力过剩问题,所以有着劳动密集度高的特点的中小企业在国内的需求旺盛。中小企业的特点适合中国的市场状态,而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从外界获取可利用的资源,加以综合利用,然后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的能力。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C·哈默发表了一篇文章——《公司核心竞争力》,这篇文章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提出了其具有的难以模仿性、延生性、独特性、价值型等特征。一个企业,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具性,这样才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具备持续性,支撑企业可以健康持续发展。它不能只强调能力,也不能只强调资源,应该把两项结合起来,把能力转换为资源加以利用。核心竞争力是把资源作为前提条件,将分散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这个资源是企业是自己独有的别人不可轻易获得的专用性的资产,这就要求核心竞争力在职能互动的基础上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技能。
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大多数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而不是企业文化的培养,这是由于它们大多数没有先进的价值理念。在很多企业里,他们更强调物质的追求而不是员工的内心素质,强调公司或者个人利益。这样的组织结构不科学,甚至不堪一击。从外层观望,资金短缺也是一大难题,技术水平低下并且缺乏高新技术人才。这都表明,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改进和提升,才能较快的实现持续发展。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把握不准。企业的资源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具有竞争优势,只有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核心竞争力应当在提高企业的效率的同时能够降低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核心竞争力必须要独特,必须是其他企业不具有的能力。
缺少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的要依赖于企业长远的战略规划,一些中小企业的短期化行为比较严重,缺少战略管理或者十分马虎,最终导致失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由于这个原因倒闭。他们不制定战略规划,或者制定的战略规划缺乏实施力度,控制能力也不够,战略计划形同虚设。中小型企业应该基于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分析在市场上竞争的优劣势,集中兵力打造自身的核心业务。明确应该放弃哪些业务,重视哪些资源和条件,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业优势。
技术创性能力受限。我国的小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与国内的大企业和国外企业有着较大的差距。只有创新才能使企业有自己独有的专长,不能依靠简单的模仿来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因为创新才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产生的源头。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也是创新的主要障碍。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各银行的信贷政策也大都偏向于大企业。
严重的核心技术人才流失。我国加入WTO以后,资金雄厚、经验丰富、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导致国内优质企业人才的外流,使得中型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的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失相当严重。
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家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企业家良好的素质为前提的。有的企业家诚信缺失,有的企业家知识素质难以应付新的竞争环境,眼界不够开阔。好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以更好地决策和管理企业,并且能够面对风险不退缩、积极进取。
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改进管理组织方式,提高组织管理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方式。先进行战略定位,对企业的内部环境深入分析,然后根据核心能力对战略发展进行规划。在原来管理的模式上面推陈出新,让组织结构优化、管理更加合理。让中小企业从原来旧的思想和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组织理念转化。并且,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从而达到培育搞得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想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步伐。随着新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想要满足顾客个性多样化的要求,就要借用先进技术产品的原理,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加以改良创造,而不是单纯的模仿,否则冒着侵权的风险去占据领先地位反而得不偿失。虽然技术人才匮乏,但是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走自己发明创造的道路,也会让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
强化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建设迈大步,就要进行信息化管理。这其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对信息量化,要在企业人员接受之前对信息量化,也就是变抽象为具体、变定性为定量和变模糊位数字的一种管理办法;二是对信息简化,要提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在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下进一步合理化;三是让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达到资源共享,才能让员工之间更好地沟通。信息化加速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因为它让企业的组织以及流程的管理更好地运行,也有利于客户关系。其中电子商务是让信息化建设更好发展的一个好方式,它能够节约大量的额时间和金钱,并且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它成为了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开展有效的市场营销活动,增强市场营销能力会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首先要重视市场营销,及时发现市场空白点,而后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开发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其次,对市场合理细分,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向导,制定并实施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企业要加强品牌意识,要加大宣传自己产品的品牌,积极地同跨国企业合作,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9.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九
企业文化是企业人的灵魂,是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与原动力。那么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先导作用-是指导企业走向未来的可行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实现自身利益和科学发展目标,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全局性、前瞻性、决定性的决策方略。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企业家首先应该是战略家,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思想的首倡者和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设计者和强力推进者。其次是指导未来,要敏锐感知,积极对策,危机意识和前瞻思考。再次要切实可行,要有比较优势,借鉴经验,整合优势,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既要总结昨天,看好今天,更要准确看好把握明天。这才是一个企业不断把蛋糕做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第二,核心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现在市场竞争与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手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谁拥有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也就是核心竞争力。判断企业是否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的标准有以下两个:(1)市场需求标准。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性,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更高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更多更好的消费需求,即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2)企业技术标准。也就是企业独有的领先技术,即独立的知识产权,技术领先,不易模仿,在一定时期内不能被替代。所谓企业的核心技术,必须同时具备以上这样两个评判标准,才能够被称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无数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将代替资金和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保证作用-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1)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企业产权归属明晰、责权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企业多元化,出资人到位,保全原则。
(2)拥有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高效精干的决策经营指挥系统,明确位责权利关系,必须引入独立董事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建立决策委员会提高决策水平,建立严细实的工作制度,定期述职述廉,问责追究。
(3)建立健全科学高效运转的企业管理运营模式:企业三项制度必须改革到位。企业必须是全员合同、能进能出的员工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是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企业必须是绩效挂钩、能高能低的收入分配制度。
(4)建立科学合理的、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收入分配制度。薪酬的基本构成应当包括:职业年薪、各项奖金、职务津贴、股份期权、保险收入等。
(5)中外无数企业发展的实践早已证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变革的主要推进器,拥有优势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制度才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真正保障。
第四,目标作用-这是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资产不断增大的终极目标。
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品位,增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价值,本身也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五,根本作用-企业发展的根本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市场全球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我们企业与世界企业的竞争主要是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的:产品(服务)、技术、管理、人才、团队、机制、规则、文化等。
10.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十
刘从九 (-3-18 9:13:22)
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物流企业既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残酷的市场竞争。2002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对外商开放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控股权。至此,在道路运输、货代、仓储、快递、辅助服务等物流领域涉及到的主题行业中,我国均已按照WTO承诺对外商开放了控股权。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地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现代物流形态的研发。世界物流业强手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已是必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文试从分析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动机及竞争态势出发,对跨国竞争条件下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应对,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1 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动机分析
目前,中国物流市场的跨国物流公司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空运、速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UPS、TNT、 FedEx等;另一类则是以海运为主,逐步向综合物流发展,以马士基和美集为代表。而对其进行研究则首先要从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动机分析开始。
1.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跨国物流经营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1966)认为,企业可以根据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国内或国外选择生产基地,即①国内生产阶段。此阶段包括产品开发期和成长前期,此时产品及工艺均未定型,属知识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需要投入科学家、工程师以及高度熟练工人的劳动,同时为了完成各种改进,又必须尽可能接近消费市场,以便取得足够数量的信息反馈,故宜在本国组织生产;②在海外发达国家设厂生产阶段。此阶段包括产品成长后期和成熟期,此时企业在国内遇到了激烈的竞争,但相对于国外企业却拥有其独特的知识资产优势。这时,企业宜在海外发达国家投资设厂,利用自己的知识资产优势和东道国的半熟练劳动力,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确保对当地市场的占领,而在国内,则可以停止该产品的生产,转向生产更为优异、价值更高的产品;③在发展中国家设厂生产阶段。此阶段包括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时,产品高度标准化,工艺流程规范化,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保持低成本是企业的重点。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半熟练劳动力以及广阔的市场正符合此时产品生产的技术要求和经济要求。故此阶段宜将生产基地移至发展中国家。
20世纪初,由农产品流通引出,在美国出现了物流观念的启蒙,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MRP、MRPⅡ、看板管理、准时化生产等先进管理系统的引入,物流进入了成熟与管理现代化阶段。从发达国家来看,现代物流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很显然,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已处在其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因此,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已是必然,而刚刚跨入WTO的中国则是首当其冲。
1.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跨国物流经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Dunning?1977)认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结合的结果。在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中,前两项优势分别表现为先决条件和动力机制,第三项优势则决定企业展开这些活动的空间。①所有权优势。一家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经营,必须至少具备一个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权优势--该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外国企业所不具备的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所有权优势分为可转让和不可转让两种,前者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生产秘诀等,后者包含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营销技能、企业规模经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物流领域的所有权优势是极其明显的,特别是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而其中尤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配送中心有人们熟知的加州食品配送、沃尔玛公司配送和福来明配送;跨地区速递DDUPS代表着世界运输和速递业务的最高水准;惠尔浦公司是传统企业物流的典型代表;而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则拥有Amazon这样的知名公司。强大的所有权优势,将成为国际企业进军中国物流市场的雄厚资本。②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表现为企业自我利用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要比对外有偿转让(即外部化)其所有权优势能获得更大的利益。所有权优势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专利权、商标权、生产秘诀等能转让给其他企业,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营销技能等却都是难以转让的。因此,进行跨国经营由于发挥了整体优势,就会比转让个别或部分优势能带来更多的利润。由于物流的服务性质,使得物流行业的这种内部化优势表现得尤为明显。③生产区位优势。这是东道国所拥有的而母国所缺乏的优势,包括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较低的.进入限制等,上述这些条件,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皆已具备,这无疑成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巨大诱惑。
2 跨国竞争条件下我国物流业竞争态势分析
2.1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策略分析
国际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手段主要有贸易式进入、契约式进入和投资式进入三种,结合国内和国际物流业的特点,国际企业将相机地采取特定的策略进入中国的物流市场。
(1)贸易式进入。贸易式进入是通过向目标国家出口产品或服务而进入该市场,是非资本性进入。国际企业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物流市场较早,主要是提供物流设备及装备,包括通讯、网络、计算机等软硬件的供给。这类进入方式的特点是形式简单,竞争对手明确,但由于产品的价值增量较小而缺乏持久的竞争力。
(2)契约式进入。契约式进入是国际企业通过与目标国家的法人之间订立长期的、非投资性的无形资产转让合同而进入目标国家,是一种“非股权安排”(Non-Equity Arrangement)。契约式进入的主要方式包括授权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分包合同等。契约式进入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十分普遍,但在物流业,至少目前还尚未形成气候,究其原因,大致包括:①尽管物流管理在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但在我国仍属于新事物,此间存在的利润空间十分巨大,因此,国际企业均倾向于自主经营,以便迅速撇脂;②我国物流市场的发育较为滞后,并且国内物流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现象较为普遍,对外资存在抵触情绪,因此,物流的契约式合作风险很大;③我国的物流标准尚未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契约式进入的主要障碍。可以预见,当中国的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契约式进入将随着其进入障碍的降低而成为国际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
(3)投资式进入。即通过直接投资进入目标国家,将资本连带本企业的管理技术、销售、财务以及其他技能转移到目标国家,建立受本企业控制的分公司或子公司。投资式进入是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竞争方式,主要分为:①购买航线。美国联邦快递?FedEx?自1996年起已独家拥有每周直飞中国的10趟航班,而联合包裹?UPS?则拿到了直飞北京和上海的6个航班,这两家国际速递市场的巨无霸藉此已在中国站稳了脚跟;②建立物流设施。新加坡港务集团是世界上最强的集装箱码头管理机构之一,集装箱年吞吐量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球前两位,早有进入中国内地之心,这个心愿终于在广州港身上实现。2002年底,新加坡港务集团加盟广州港,双方合资8亿元组建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此举一出,便影响到了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物流业。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物流主要靠香港、深圳中转。由于新加坡巨头的加盟,这一格局必将发生变化;③追随进入。2002年初日本著名的物流公司商船三井MOL日前宣布,与富士胶卷在苏州成立合资物流及仓储公司,为富士胶卷提供中国地区的物流服务。商船三井和富士胶卷的这种模式代表了很多国外物流公司进入中国的情况,进来的时候首先抓住自己所熟悉的客户,例如,UPS和摩托罗拉是长期全球战略伙伴,到了中国,UPS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他们的物流服务供应商。④设立分公司。20世纪90年代,全球最大的4家速递公司DHL、TNT、UPS、FEDEX都在我国设立了分公司,与中国邮政EMS展开激烈的竞争。1995年~1999年间,中国邮政国际速递业务年均增长率仅为2%,其中有些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而DHL、TNT、UPS的业务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DHL、TNT近几年的业务增长速度已达到40%左右。⑤成立合资物流公司。2002年11月,由华联超市物流公司与秋雨环球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7 250 万元,成立的首个中外合资第三方商业物流项目在沪启动,标志着外资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进入。
2.2跨国竞争条件下我国物流业竞争态势分析
随着物流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国内物流企业与国际企业进入了两个不同的竞争起点,运用竞争优势、劣势分析法(SW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跨国竞争条件下我国物流业竞争态势的大致轮廓。
(1)中国物流企业的根本优势是本土优势。①由于物流运作需要一定的载体,而我国的物流设施设备尽管并不十分先进,但却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②物流的网络性极强,我国的物流企业经过长期的运作,业务网络初具规模,且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这无疑提高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的门槛;③文化底蕴优势。国内物流企业更易于了解顾客的需求、行为方式与习惯,更容易形成供需双方的良好沟通,国外企业在这方面则需付出更多。
(2)中国物流企业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宏观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物流要素呈部门割据状态,全国统一的物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使得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无论大小,从产、供、销到储存、加工、装卸搬运、包装、运输等,样样俱全,造成物流资源的极度分散与浪费;微观方面,物流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不理想、缺乏战略意识,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十分落后。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物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够,导致物流无效作业环节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此外,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内在质量差,运作效率低下,基本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
3 我国物流企业的整体性战略与相机性策略
11.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篇十一
什么是市场经济?简而言之,即是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这是与计划经济相比最显著的差别。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温情,完全是公开、公正、公平的。但这种竞争又是有序的,即有规则的,不允许不正当的手段,更不能恶性竞争。否则,不仅违规,甚至违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也是如此。
正当的竞争靠什么?要靠实力。对于印刷机械制造业,企业的实力可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大类。硬实力主要包括厂房的大小、设备的多少,其中数控以上设备占多少等。可以显示出该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软实力则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公司治理能力、人力资源配备能力等诸多方面。企业要有竞争力,必须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匹配,形成综合竞争力,忽视任何一方面都很危险。从笔者了解的我国印刷机械制造企业来看,最近5年他们的硬实力、软实力都有明显增长,其中民营企业增长得更快。 “十一五”期间,印刷机械制造企业资产总值增长前8名全是民营企业。但是,要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印刷机制造一流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围绕我国印机械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谈几点意见。
开发市场需求产品的能力
如果企业开发的产品没有市场需求,那将造成积压,不但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带来沉重的包袱。这个道理听起来简单,可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严重存在,如积压产品等都属于此类问题。
当然,这里有个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度问题。如果对市场需求预测不准,那么开发的产品给企业带来的不是效益,而是浪费。所以,企业的负责人必须亲自抓市场预测,要亲自了解市场,做市场调研。根据大量的市场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般来说,只要进行了市场调研,又掌握了正确的分析方法,那么对确定市场当前需求的产品就没什么问题了。但对于中、长期产品需求的预测,仍有较大风险。正如某位成功的企业家所说,如果上个项目有50%的风险,那么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则将有较好的利润;如果这个项目有20%的风险,那么这个项目即使成功也不会有什么利润:如果这个项目有100%的把握成功,那么这个项目成功后也是亏损的。这种说法很适用于我国印机制造业。可见,选择印刷机产品项目,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才有可能在成功后带来利润。所以,在市场预测和决策中有风险是正常现象,关键是产品选择是否准确,在实施中能否规避风险。特别是企业负责人是否具备勇于承担风险并驾驭市场的能力。在印刷机制造业中,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在风险决策中取胜的。这样的企业即使受到2008年和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效益仍然呈现较高增长态势,并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当然,开发市场需要的产品,也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在借鉴别人的产品中有自己的创新,另一种是完全自己创新。当前,印机制造业还是前一种多些。
创造独特营销模式的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当今“好酒”频出的时代,谁有好的营销模式,谁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百舸争流的家电企业中,为什么“海尔”能独占鳌头?主要是因为海尔独特创新的营销模式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海尔是靠服务来支撑品牌,但依然没有人能在服务上超过海尔。其实不是不能效仿,而是承受不了效仿的成本,知识,技能与经验的一系列组合能力构成了其独特的营销模式,这正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客观地讲,印刷机械的售后服务远比家电的售后服务复杂,所以谁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多,则对产品营销能力有更大提升。我们行业中也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有的制造企业会按用户要求培训一批会使用本企业产品的操作工并派到客户那里边安装、边培训、边生产,既能为客户带来效益。又达到了售后服务的目的。凡是这样做的企业,都使营销上了一个新台阶。另外,还有协助客户融资租赁以解决客户资金需求等方法,都使自己企业的销售工作扩大了战果。有的企业还明确提出,要把用户当朋友,让用户对他们的产品“买得起、用得好、能赚钱”,有了这种理念才会有创新的营销模式,才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
印机制造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零件精度要求高,传动复杂;影响印刷机使用的因素多,如印机制造的综合性技术涉及机械、光学、电子、声学,气动、液压等各类学科。可以说,每个成功的印机制造企业都有多项制造技术方面的”诀窍”,正是靠这些独特的专有技术才使这些企业具备了核心竞争力。
印机制造方面的专有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艺技术,另一类是实际操作技术。这两类技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印机制造业中已基本形成共识:借鉴某一新产品的结构设计并不难,但是耍将这个产品每个零件的制造工艺编出来就会出现很大差距。如胶印机的核心零件墙板、滚筒、偏心套等,我国的企业对以上零件这些编制的加工工艺都在20道工序以上,但日本三菱对以上零件的加工工序都在4道以下。有资料表明:中国的机械零件平均加工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27,上述举例的胶印机关键件墙板、滚筒、偏心套加工效率仅相当于日本三菱的1/20(这里包括工艺水平与加工技术水平的双重差距)。如此看来,中国制造的低效率必然造成高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何在?
究其原因,近20年来,我国胶印机制造企业对工艺技术、加工操作技术的重视远不如对开发设计的重视,有的企业负责人根本不了解加工技术,导致工艺人员素质下降。而且操作工的工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又怎能出现加工技术方面的人才呢?
据了解,首钢机电公司机械厂对机械加工十分重视,还出现了一个叫“卫建平”的“数控大师”。2009年,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市科委授予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卫建平工作室”在首钢机电公司机械厂挂牌,卫建平和他的工作室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把“傻瓜”相机式的操作方式引进了加工制造业,推进了“高效切削”,把操作技术与刀具革命结合起来,把信息化手段、数据化手段综合运用到生产加工中,给企业带来了明显成效。从经济效益指标上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26倍;工人收入翻了一番,但劳动强度却下降了:加工制造量增加了3倍;废品率大大下降,只相当于原来的1/6;销售收入提高了8倍;利润增长了11.3倍。
对比国内外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印机制造企业如不下真功夫重视专有技术创新能力,必将大大降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以上3个方面的能力,可以综合表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取得最终要靠人来完成,所以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十分关键。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发展的一条共性规律:凡是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出色的领军人物。
那么这个领军人物怎样产生呢?在民营企业很简单,谁是企业的大股东谁来选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比较复杂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些企业的大股东通常是由各地的国资委或国资委授权的国企来选,而他们的选用标准往往又与政府官员的选择标准类似。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官员与企业家是两类特点不同的人物。政府官员强调如何执行好国家政策,侧重于执行型人才;企业则重视结合实际去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兼有这两类不同特点的人物很难找,尤其是在高度竞争性的行业中选择领导人更难。笔者在前面已经讲过,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而创新又意味着要进行较大的风险经营且必须得到你上级主管的批准。事实上,由于责任问题,较大风险的经营往往很难得到国资领导的批准,结果坐失良机,所以国有企业的发展比民营企业慢。“十一五”连续5年的统计数据证明:国企在“十一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都不理想,而民营企业普遍增长很快。所以,对于印机制造这种高度竞争性的行业,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合法、合理、合规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这些企业有一个适应市场高度竞争的体制,机制,才能使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发挥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对我国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推荐阅读:
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09-10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有效等式07-24
对我国盲人按摩事业的思考08-30
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06-21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10-25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10-13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化战略研究09-14
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地区宗教发展的思考09-08
对我国足球教练员培训中若干问题的思考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