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1篇)
1.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我县农村用药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县有5万多人口,其中70%居住在农村。农村药品市场供应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关系到党的农村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但我县农村目前用药的情况并不乐观,仍存在许多问题。
我县多数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直接制约着农民的用药消费,全县农民人均年药品消费才60多元。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贫困农民生病之后往往是抗不过去才用药,并且买药专挑便宜药。一些乡村卫生院、诊所、药店等供药单位也是受经济利益驱动,采购药品时一味追求低价格,使药品质量存在很大隐患。这些问题具体反映在药品质量上,从深层次看反映在体制、政策,以及贫困落后的根源上。
农村药品质量及用药安全的现状销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
在调查中发现,零售药店和县一级医院,通过换发许可证,内部执行常规性的报损销毁处理制度,销售和使用的药品在有效期内,并且多为近两年的生产批号,而单体药店、小型诊所甚至乡镇卫生院销售使用过期失效药品的问题比较严重,并且由于普遍实行拆零销售,农民见不到原包装上的有效期,一般难以发现药品失效。
销售使用假、劣药品。
在县城的药店和医院、诊所中,纯粹不含有效成分的假药比较少见,但未经批准擅自配制或购进的非法医疗制剂常能看到其踪迹。乡村的药店、诊所问题较多,某卫生院一次被查出头孢氨苄胶囊、吗叮啉等十几种假药,是院长从药贩手中购入的。一些基层医药网点不同程度地存在销售劣药的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过期失效药品外,中药饮片掺杂掺假问题突出。特别是一些保健食品和所谓“性保健品”、“壮阳药品”,更是肆意标明适应症和主治功能,冒充药品,欺骗患者,谋取不义之财。
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
乡村诊所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大多是从东部省市的药品市场或无证经销处进货,普遍存在进货无发票,质量问题多,使用后不毁形就直接倒在垃圾堆或低价按废品出售等问题,存在不安全隐患。
尤其一些偏远落后、缺医少药的村庄,老百姓无医可看,致使人、兽同医同药,人用药质量无法保障。
药品经营条件简陋,流通秩序比较混乱。
调查中发现,药品经营企业大部分能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建立药品质量管理机构,药品质量验收、养护、储存、保管等制度和药品验收记录,药品质量基本能够得到保证。县一级多数医院药品管理也比较好。但是在乡村,药品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主要是:乡村药店和医疗机构进货渠道混乱。
据调查农村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一是从非法渠道和个体药贩处采购药品,无验收记录和合法票据,也无购销记录;二是进货无合同,没有质量保证条款,所购药品难以做到先质检后进货,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医院、诊所的自制制剂进入零售药店及基层医疗网点,扰乱了药品经营秩序。
药品经营管理不符合规范要求。
相当一部分农村卫生院所、诊所和零售药店的设施设备,与其药品经营使用规模和质量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无论是药房面积、仓储条件、专库的划分、温湿度的控制以及避光、防虫、防鼠、通风等设施条件基本没有达到要求。有的医院将必须冷藏的生物制品精制破伤风抗毒素常温下保存几个月;有的药品和生活用品混放;有的兽药、人药共营;有的中药饮片借斗串斗,顶替代用;有的西药仍用广口瓶储药,拆零药品的标识分装不按规范要求去做等等;因而造成药品积压浪费、霉烂变质、虫蛀鼠咬、过期药品延续使用等问题。
游医药贩流窜乡间,或承包门诊科室,摆摊“看病”,或上山下乡给医药网点“送药”。
不少基层医院、诊所经费紧张,经营困难,将门诊、诊所内部承包或对外出租,只管收费,放弃管理,任其胡为。游医药贩是联系制假用假的纽带,其祸害所至,扰乱了药品经营秩序,成为农村制售假劣药品和坑蒙拐骗群众的窝点。
贫困乡村医疗条件落后,药品供应网点少,农民看病用药困难。
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乡村,地广人稀,故医药网点服务成本高,效益差。农民看病很不方便,远的要走10公里的路程。多数行政村没有药店,只有一个卫生所,医疗设施简陋,而且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看病打针卖药,医疗技术难以保证。而且农村医药专业人员极其缺乏,不能有效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药品监督力量薄弱,边远地区很难到位。
眼下药监队伍组建工作正在进行,人员还未完全到位,经费难以落实,执法装备还未配备。农村药品日常监管和应急案件的查处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药品市场秩序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理。
加上农村基层药品监管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问题较多,任务繁重,直接影响药监部门履行工作职责。
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的对策农村药品市场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药监部门必须管好农村药品市场。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加大《药品管理法》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半数以上的基层用药单位主管人员不了解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及其相关法规,农民用药法律意识更为淡薄,发生问题时,不能用法律有效地保护自己。因此,要加大《药品管理法》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仅要教育药品经营者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也要教育广大农民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依法用药的氛围,让违法销售使用药品者失去市场。
大力发展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农村药品零售网点少,群众买药困难,这不仅给非法经营者可乘之机,而且给监督管理造成一定难度。因此,要鼓励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在县上设立药品配送中心,统一为基层药店供药;在乡镇开设零售药店,并将这些药店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要研究适当降低在行政村开办药店的准入条件,堵塞管理死角,使农村药品零售网点布局合理。
规范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经营行为。依法治药,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认真推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制剂质量管理规范,督促药品经营使用单位规范其购销、使用行为。要特别加强对农村小型医疗机构和药店的管理,帮助他们建立药品进货制度和程序,规范进货渠道。要加大对无证经营和游医药贩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药品市场,确保合法药品进货渠道畅通无阻,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
协助农村基层大力推行驻店药师制度。抓好执业药师、从业药师、驻店药师考前培训工作,提高合格率,使县、乡药店有药师服务,能够指导农民合理用药。要积极培养农村药店从业人员,采取专题讲座、综合培训等多种方式,灌输专业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健全基层药品监管体系,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药体制的改革,医疗机构和药品经营主体呈现出多样化,健全农村药品监管体系迫在眉睫。药品监管部门要把药品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要协同卫生、工商、公安、物价等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药品市场的监管,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
农村药品市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药品质量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药监部门的责任重如泰山,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药品市场管好,让广大农民群众用上放心药。
2.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近年来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取得较大的发展, 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涵盖农副产品、日用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 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基本框架开始逐步形成。但由于“重生产, 轻流通”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辽宁还是薄弱环节, 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应有的重视, 农村流通改革发展工作任务艰巨。
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现代化的流通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农村市场流通体系的核心是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它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没有发达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就难以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难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市场价值,难以有效保证农民利益,也就不可能有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流通业在引导农村生产、拉动农民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以流通产业现代化为先导,带动优势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大力开拓农村市场,既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新的突破口和客观要求,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流通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
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辽宁省已初步构建起以县域商业网点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覆盖全省范围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目前全省乡、村连锁店铺已经发展到了6000多个,建设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70多个,引导3万多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业。2006年,辽宁省农村消费市场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2.2亿元,同比增长15.9%,有力地拉动了辽宁省的农村消费。
二、辽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典型的二元结构背景下,我国城乡之间在流通产业发展和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城市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流通体系,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培育还刚刚破题,更谈不上成熟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落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1、农村流通基础薄弱,流通设施投资严重不足。
虽然辽宁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但由于投入的滞后和不足,导致目前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仍显薄弱。1990年农业基建投资占辽宁基建总投资的3.1%,到1995年该比重降至0.6%,虽然“八五”以来该比重逐年提高,但到2001年仅恢复到1.4%的水平,近几年投资增长也较为缓慢。农产平交易市场设施较为简陋,功能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交易市场外,农产品流通的物流设施与工具,诸如鲜活农产品的专业工具、专业仓库、冷藏库、保鲜库等设施和专业大宗农产品物流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均不能满足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需要。
2、流通组织发育滞后,流通效率低。
近年来,辽宁省加大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着力培育了农产品三级市场体系,即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但涉及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拓展还不多。流通的组织还很不完善,流通效率较低。因此,建立高效的流通体制,缩短流程,降低中间费用,树立本省农产品形象,强化国际农产品促销活动,也是辽宁省今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农业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加强,中介组织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供销社主导农产品流通的功能逐渐弱化,辽宁各级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培育新的农产品流通主体,以推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但目前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等初级水平,龙头企业、各种合作社和农户紧密联结的高级中介组织形式的发展还相对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还没有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订单农业”还不普遍。各种环节的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缺少集约化的流通链条。因此,农副产品的销售风险、价格风险很大,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还很有限。
4、经营业态单一、流通方式落后。
虽然辽宁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农村零售业态结构仍较为单一,绝大多数农村消费品的零售多以小型农贸市场和小杂货店为主,连锁超市在偏远农村发展缓慢。特别是农贸市场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统一结算、信息传递、价格形成、运输、保管、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性功能非常薄弱。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是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代理结算很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仍处于萌芽阶段。
三、辽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保证措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现代流通业,给辽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农村市场层次多、差别大,因此,针对辽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需要分类进行,各有重点,扬长避短,促进交流,整体推进。
1、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规划
按照现代流通发展的要求分区域、高起点,加快制定和实施全省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对于辽南、辽中部发达地区,重在创新、发展;辽东地区在于完善、提高;辽西北地区应予扶持和开发。流通设施建设要体现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消费规模、资源条件、竞争状况、交通通信状况、环境等因素,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避免业态雷同、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造成环境的破环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要加快启动县乡(镇)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对商业街、中心商务区、小城镇商业以及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场所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省内各市商业局要主动与供销社联手规划发展农村连锁店,引导企业利用供销系统原有网络资源及现存的网点设施,进行规范整合,促进农家店的快速发展。
2、加大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积极搭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辽宁各级政府在加快公益性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调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提供即时性、适用性信息和分析、咨询、策划等服务为立足点,加快构建以生产者、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集中统一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着力解决当前农产品信息即时性和适用性差的问题。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各地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及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辽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流通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把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项目下,增加支持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加快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
3、提高农村现代流通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
加快农村地区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步伐。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鼓励创业、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经营创新、技术创新和开拓市场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要积极鼓励创办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的中小流通企业,加大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完善对中小流通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中小流通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商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降低农村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改制成本。支持各县(市)通过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收益、商业用地变现、流通企业国有资本减持、转让以及财政拨付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国有中小流通企业改革的专项资金,用于无力支付改制费用企业的改制费用,以及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后,不足支付职工社会保险、经济补偿等方面费用。
建立功能多样的农业合作组织。建立功能多样的切实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农业合作社,农民通过入股方式组建起来并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实体,成员既是所有者,又是顾客。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藏、运输等多种服务,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牵线搭桥。更好地发挥对农户进入市场的指导作用,增强农民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4、建立健全流通政策支持体系
综合运用好国家的现有政策。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农村流通改革发展工作的联系指导,充分利用国家促进流通改革发展、加强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搞好市场运行监测调控、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有关政策,争取国家对辽宁省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种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
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鼓励各地配套部分项目资金及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日用消费品农家店的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减免农产品流通相关费用,研究解决农家店税费负担问题,切实减轻农家店经营负担。参照国家对工业企业、外资企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流通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网点选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争取在建设用地、用电和用水方面比照工业企业对待。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对辽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针对辽宁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辽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文静, 李建中.我国农业流通体制改革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07, (1) .
[2]“十一五”期间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基本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1) .
[3]周力, 周革非.新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及政策取向[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 (9) .
[4]忻红.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 2004, (32) .
[5]罗必良.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4) .
3.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据抽样调查推算,我县2004年农村劳动力达42万人,转移2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6.7%,其中县内转移15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53.6%,县外转移13万人,占转移劳动力的46.4%,二者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5.7%和31.0%。进行转移的劳动力从性别上看,男劳动力比例高于女劳动力,占总量比分别为57%、43%;从各年龄组构成来看,以青壮年为主体,90%以上的劳动力在16-48岁之间,其中30-39岁的比重最高,占39.4%,其次是20-29岁的占28%,40-49岁的占21.3%,19岁以下及50岁以上的占11.3%。县内转移以自发转移为主要方式,主要转向我县的建材、竹木加工、建筑等第二产业和进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县外转移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1、由劳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直接组织输出;
2、通过劳务市场获取信息外出;
3、依靠乡友和亲属联系外出;
4、纯粹的自发转移。具体有以下特点:
(一)转移的流向以省外为重点。多年来,我县农村劳动力向省外转移高于省内转移,省内转移只占县外转移总量的8.7%。省外以广州、深圳、珠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及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为劳动力转移的热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占87%,转向西部地区的只占4.3%。如泗里河乡在东莞市厚街镇务工的劳动力就达4000余人。
(二)转移的行业以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体。具体分5个层次:一是集中在广东地区的工业普工,主要从事于工业企业的生产;二是广州、深圳、珠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三星级以上宾馆、导游等服务业;三是河南、安徽一带的饼干、制糖等熟食加工业;四是广东、北京等地的建筑业,主要在一些国家重点工程如人民大会堂防漏工程、奥运场馆建设等工地从事泥木工;五是在广州、北京等地开办招待所。
(三)转移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自发性转移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跨县转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亲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外出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据对8个劳务输出重点乡镇的调查,通过劳动等部门或机构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平均值仅为5%。组织者主要以劳动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每年组织向县外输出劳动力在2000人左右。2004年我县组织劳动力输出情况单 位 输出人数 输 出 地 域县劳动局跨省就业办、劳动技工学校 142 沿海地区县劳动局就业服务中心 113 沿海地区县职业中专 195 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通达电脑学校 350 深圳、广州等沿海地区各乡镇劳动管理站 877 沿海地区及北京
(四)转移的兼业性不太明显。尽管转移的劳动力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但农业粗放经营的效益低下,加上来回往返费用高,所以即使在农忙季节,外出劳动力也一般很少回乡投入第一产业的生产,转移的兼业性不太明显。劳动力一旦外出,在外务工的时间就较长,据抽样调查推算,外出劳动力的年均务工时间为8.6个月。
(五)参与转移的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总体来看,我县北部地区转移劳动力比南部地区多。其中马迹塘、泗里河、武潭、大栗港、乌旗山等乡镇是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泗里河乡外出劳动力占该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武潭、马迹塘、乌旗山等乡镇外出务工者均达到各乡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灰山港、河溪水、石牛江等乡镇的一些偏僻村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县城周边乡镇出县务工者相对较少。
(六)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以初中及相当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我县外出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部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其中, 有初中文化的占59.2%,高中文化的占18.4%,大中专或中等职业技术以上文化的占7.1%,小学文化的占15.3%。我县劳动力转移情况(据县农调队对100户农户抽样调查推算)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投资少,见效快,是一种隐形经济。农民外出劳务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我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各产业中,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所获得的实际报酬往往要大于农业,产业之间的这种收入差异,成为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我县一产业收入在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年为52.7%,1998年下降到39.1%,2004年降至28.4%,而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增加88元,达到2349元,其中外出
务工收入857元,占36.5%,在增加额中劳务输出的工资性收入就占75%;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从农业获取的收入,如2004年在家从事一产业的劳平纯收入仅1827元,而转向省外劳动力的劳平收入达到4736元,二者相差1909元。因此,我县农民收入在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仍有所增加,主要是劳务收入的增长。据推算,我县仅转移到县外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收入每年在6-8亿元之间,剔除在外消费,每年回流县内的资金在5亿元左右。武潭镇劳管站与北京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建总公司联系输出劳动力127人 , 每人月工资达1800-2500元 , 除留足务工人员基本生活费外,该公司2002年直接汇入武潭镇劳管站的劳动力工资共达128万元(由镇劳管站再分发给劳动力家属)。
(二)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劳务经济来源于二、三产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越高,对二、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拉动效应就越明显。从县内转移看,劳动力从比较效益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比较效益高的二、三产业,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从县外转移来看,转移的劳动力在完成资本积累后,纷纷返乡创业,投身二、三产业,扩大了产业规模。同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转移劳动力带回的资金为加大农业投入提供了保障,提高了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力,从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大批的农民外出劳务,可提供大量的耕地转包给种养能手和大户,为加速土地的流转、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三)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外出务工者中,一部分人员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及市场信息,为返乡创业发展“回流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县相继涌现了一批回乡创业发展民营企业的农民老板,如武潭镇农民蒋国文在东莞打工几年赚回80多万元,先在深圳办起了电子厂,后回乡投资100万元开办了桃花江纯净水有限公司,成为当地民营企业的典型。大栗港镇何介中打工完成资金积累后,建起了湘中皮件厂,安置本地劳动力120多人。据县农调队调查统计,2004年我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3.4亿元,其中用于发展企业的投资1.55亿元 , 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9%,其中有半成以上为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的投资。武潭镇2002年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投入资金550多万元,创办企业37个,安置劳动力1000多人。
(四)扩大了消费内需。劳务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农村购买力,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2004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2亿元,其中农村5.09亿元,占45.4%。农民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居住、医疗卫生、文教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明显加大,2004年人平生活消费支出2693元,其中居住消费增长13.5%、医疗消费增长86.8%、文教娱乐消费增长29.2%。
(五)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增大,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而在县内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能为缓解就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2004年我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仅为33.2%,在县内转移到乡镇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进城镇从事商贸、餐饮等服务业的为35.7%,而出县劳务的达31.1%,相当于提供11.2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我县国有及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增多,就业形势将更趋严峻,而有序组织劳动力转移可成为我县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影响我县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我县劳务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组织化程度、管理和服务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对劳动力转移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自己的事,与政府无关。同时,未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所潜在的巨大推动作用,没有把劳动力转移摆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没有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经济工作来抓。虽然我县24个乡镇都设立了“劳动服务管理站”,但大多数只挂了个牌,有其名、无其实,特别是在乡镇劳管站与企业办合并后,由于存在债务、编制、归口管理等问题,大多是分灶吃饭,导致体制不顺,经费短缺,工作难以落实。
(二)政策措施未配套,管理工作乏力。我县劳务输出虽然起步较早,但有关政策措施未配套,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机制和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加上赢利性中介机构较多过滥,严重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一些所谓劳务输出的中介机构,根本不具备劳务输出条件,对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等知之甚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只求把劳动力送出去,很少为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考虑,导致许多农民上当受骗。如去年一对夫妇到高桥、三堂街等乡镇发布假劳务信息,在骗取劳务介绍费后却不知去向。
(三)一些农民外出劳务被侵犯合法权益。目前农民仍是弱势群体,进城务工时工资被拖欠、无端遭搜身、殴打及由于工作环境恶劣所致工伤得不到赔偿等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一些用工单位要求交纳保证金、签订不平等合同、克扣劳动者工资等现象较多,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一些农民外出劳务影响子女教育。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夫妇,其子女正值上学求知的年龄,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迈的父母或亲友身边,对子女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不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外出打工农民的一块心病。
4.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与思考
“>对我县金融安全区创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07-12-12 20:06:2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我县金融安全区创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对我县金融安全区创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对我县金融安全区创建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金融安全区创建取得的成绩
自2002年7月初组织召开全县金融安全区创建动员大会、下发《桃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的通知》(桃政发〔2002〕16号文件)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引导下,各乡镇和县直金融部门积极行动,整体联动,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努力打造“诚信桃江”,全县金融运行环境逐步优化,金融运行质量逐步提高,有
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一)社会金融意识明显增强。
不庸讳言,创建活动开始之前,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信贷环境不佳,我县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而随着整治金融环境秩序、确保一方金融平安活动序幕的拉开和逐步深化,全县社会金融意识渐次增强。这种成效的取得受益于措施的强化:一是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创建动员大会后,县政府迅即组成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创建金融安全区领导小组,各乡镇相应成立了整治领导小组,由行政一把手对整治工作负总责,创建领导小组实行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等制度;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县直有关部门、各金融机构签订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目标责任书》,将创建情况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政绩考核评比挂钩,并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范围,县人民银行还将其作为考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近三年来,每年成功
举办了一次银企信贷营销会。二是宣传先行,营造氛围。为推动创建工作向乡镇基层延伸,提高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确保广大农村的金融安全,全县各级和有关部门广泛宣传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的意义,并把创建金融安全区与支持“三农”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了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由县人行组织、各金融机构参与,组成治理金融环境巡回宣传队,在全县24个乡镇深入宣传了“只有讲信用,才能求发展”、“信用就是效益”等理念;各乡镇和各基层金融机构采用标语、挂横幅、出公告等形式宣传,目前全县上下无论是乡镇领导还是普通农民已认识到,调整产业结构、培植财源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需要银信部门的大力支持。三是典型带动,良性互动。2002年全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200万元,支持农户7万户,支持面达40,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农村小额贷款政策在乡村形成了“讲信用,守信用”的良好氛围,步入了“讲
信用—贷款易—更讲信用”的良性轨道。并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只有讲信用,才能求发展”逐步成为了社会共识,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信任与协作的新型银企关系正在逐步形成。牛田镇政府从净化信用环境入手,在全镇开展诚信教育和信用村镇活动,赢得了金融部门的支持,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该镇峡山口村近年来形成了20多家民营企业,得到银信部门100多笔贷款业务的支持。原益阳市四水泥厂原有农行贷款本息507万元,改制组建县宏达水泥有限公司后,不以破产甩掉银行债务为目的,而将公司全部资产作抵承担债务,在他们这一诚信之举的感召下,县农行积极争取上级行的支持,又新注入该厂技改贷款130万元,不仅使企业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万吨扩大到了16万吨。桃江金山竹木有限责任公司、三湘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万鑫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大批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
业,因诚信既获得了银信部门的信贷支持,又赢得了企业的大发展。
(二)金融机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我县金融机构以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准绳,进一步完善了内控约束机制,紧紧抓住增存、放贷和盘活的主线来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到2005年7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483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2804万元,增长。二是各金融机构扭亏和不良贷款“降比”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抗御风险能力提高。至2005年7月,全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额为48230万元,绝对额比年初下降了3125万元,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为,比年初下降了个百分点,其中工、农、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下降、、、个百分点。三是各金融机构实现了减亏和部分盈利。2004年全县金融机构同比减亏1981万元,其中工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减亏698万元、365万
元、116万元、802万元,中行、建行分别盈利100万元、2万元,信用联社盈利1万元,较上年多盈利803万元(2001年亏损802万元)。此外,县人民银行认真履行央行职能,强化依法监管,整顿金融秩序,在风险控制上做到“底数清楚、对象明显、重点突出、责任到人”,确保了金融秩序稳定、金融案件有效控制、金融机构有新的发展。
(三)金融对地方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县金融部门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主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效信贷投入逐年增加,2004
5.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县供销社从1993年起,全面推行了“社有民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供销社原有的传统经营网络普遍显现出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经营业态趋同、群众化服务水平不高等种种弊端,供销联社一班人经过认真分析,市场考察,明确提出以农村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村共繁荣为目标,确定了一条建网络、促连锁、广推进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新网工程”,为打造新型农村现代营销模式,繁荣农村市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供销总社主任白立忱、省长袁纯清等各级领导曾先后来我县视察,对网络整合的做法给予肯定。目前,我县供销社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作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供销社的一面旗帜。
一是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成立了佳华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并以此公司作为“新网工程”的实施企业,在县城建成配送中心,在益店、青化、枣林、五丈原供销社成立了4个直营店,营业面积4000多平方米,与300多个厂家供货商建立了稳固的关系,经营品种3万多个,年商品经营额达到3000多万元。县供销社还投资3万元在五丈原同星村、蔡家坡水寨村、青化镇孙家村
等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和改造了日用工业品和农资经营小超市。经营品种近万种,涵盖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步形成以村组为基础,以乡镇为重点,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农村供销网络体系。“新网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流通在连接生产与消费、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缩小了城乡差别,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
二是增强合作,打造农资经营网络体系。按照引强联大、借力发展思路,将陕西中农瑞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引入岐山,成立了县秦瑞农资日用杂品有限公司,在蔡家坡建立了县农资配送中心,组织生产、流通企业成立农资协会,发展会员108个,在全县基层供销社、专业社、村级综合服务站和个体经营大户中发展连锁经营店面113个,形成了上联厂商保货源,中联网点保网络,下联农户保供应的格局。全年配送化肥总量达到4.9万吨,销售额7200万元。
三是加强协会建设,构建农产品经营网络体系。以县农副公司、宝鸡联达贸易公司为龙头,联合社会上的经营大户,相继成立了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辣椒流通协会、发展会员328户,分期分批对全县303名农产品经纪人进行技术、职业道德等知识培训,有152人获得了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中级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年均经营辣椒干2400吨,苹果3100吨,为农民增加收入8000多万元。同时,成立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和烟花爆竹个体经营协会,规范经营主体,严格执行归口经营政策。四是改善购物环境、实现了政府、供销社、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共赢。通过构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村的购物环境和消费方式得到了
改善,产品质量有了保障、农民享受到了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快捷的现代服务,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农村需求。同时农民还可以将农产品交由供销社销售,实现“双向对流”。供销的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底,商品购销额为3.46亿元,较未办超市前的2003年比商品购销额同比增长48.9%。超市的建设也为镇容镇貌增添了新亮点,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五是强化服务功能,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联社始终把“新网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农村合作服务组织体系,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民和入社社员提供信息、物资、技术、销售等服务,带动了“一村一品”产业的形成和壮大。至日前,全县已建立专业合作社31个,协会6个。
县供销联社立足市场,勇于创新,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初具规模。但要进一步扩大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努力实现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奋斗目标,仍需全县各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齐心协力,全方位支持,为此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新网工程”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网工程是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核心体系,也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做好农村现代流通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的高度认识这一工作。建议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帮助解决供销社在推动农村现代流通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扩大覆盖面,提高运行质量,实现三级网络的无缝对接,打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动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力度,特别是各级有关支农、惠农的政策应通过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予以实施落实,从农资供应上减少农民支出,增加收入。计经、财政、经贸、工商、税务、国土等部门对供销社领办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优先列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开发项目,积极支持供销社拓宽服务领域,畅通渠道,形成合力。金融系统在服务网络项目建设上要给予支持,在严格掌握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信贷政策,解决项目建设上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县供销社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中要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连锁门店的互动、行政的推动作用,扩大连锁经营在全县的网点布局范围和商品配送半径。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6.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一、淇县的主要做法
1. 高标准选人, 严把“村官”考录质量。
调研中了解到, 淇县坚持把选拔工作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础, 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严把质量关。一是明确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地区不同, 淇县明确提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台阶”和“跳板”, 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有了这个限制, 那些“目的不纯”的大学生就止步于门外了。二是规范选拔程序。参照公务员选拔任用条例,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征求村党组织意见、乡镇党委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每个环节结束后, 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选拔质量。在考察录用时严把“三关”, 即严把政治关、才能关和群众公认关。坚持“六个优先”, 即中共党员优先, 担任过团干部的优先,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优先, 文化层次高的优先, 自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先, 所学专业与本村经济发展优势一致的优先, 确保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
2. 严要求育人, 提高“村官”素质。
淇县坚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活动, 提出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向上, 参照“双强”标准,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素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淇县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利用县乡党校和专业机构集中培训、组织涉农涉法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经验等形式,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形势、农村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同时, 先后三次选派12名大学生“村官”到浙江上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耿庄、冷水沟村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县直单位锻炼, 使其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岗位锻炼。淇县注重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并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 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辅导员, 使大学生“村官”在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百分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半年考核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 对于连续两年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位于后三位的或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 先后淘汰了92名不胜任农村工作或工作不力的大学生“村官”, 纯洁了干部队伍, 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创业立身, 增强“村官”致富带富本领。
淇县坚持把“项目立官”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核心, 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大力创业,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一是加强创业指导。争取到了劳动部“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项目, 率先举办了12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 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8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二是注重典型引导。组织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 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 宣传推广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 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西岗乡坡李庄大学生“村官”宋文凯在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建设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的影响下, 依托自己创办的万头养猪场, 也建设了种猪和生猪养殖小区, 96户农户入住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三是健全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实行“一联三帮”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 县直委局领导、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 集中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实行“1+1”结对帮带制度, 积极引导已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帮带一名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村官”, 重点在转变创业观念、制订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筛选致富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实施帮扶。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淇县县委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县发改、土地、电力、工商、信用联社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该县北阳镇大学生“村官”赵梅均在筹建绿佳公司时, 因受土地制约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县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使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西岗乡大学生“村官”纪太超在兴建铁矿粉厂时, 组织部及时帮助他协调资金100万元, 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好政策, 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创业才会顺利, 才会成功。”大学生“村官”如是说。据调查, 近几年, 淇县已为大学生“村官”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 争取到创业基金610万元。
4. 凭工作树威, 引导“村官”当好榜样。
淇县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 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新视角审视农村工作, 以新理念谋划农村发展, 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申利洲创立了淇县蛋鸡养殖协会, 牵头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禽病技术研讨会, 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在协会的影响下该县新发展蛋鸡养殖户759户, 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目前, 全县有2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协会、创办示范基地、组建公司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引导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将自身的资金、品牌、技术、产业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乡村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图书室、科技学校, 举办科技讲座, 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参与开展扶贫助残、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县乡党委信息员, 及时收集反馈重要的社情民意, 帮助党委了解社情动态、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近年来, 该县大学生“村官”参与解决涉及村务、财务、宅基地等10多个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400余个, 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00余个,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5. 靠待遇拴心, 稳定“村官”队伍。
淇县坚持把稳定队伍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前提, 靠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建功立业。在政治待遇方面,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四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考虑。据了解,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36人被发展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先后有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县各级荣誉, 其中1人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8人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 1人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 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经济待遇方面, 依据镇村情况, 除让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外, 还给予生活补贴:大专学历的每月补贴600元, 本科学历的每月补贴800元, 生活补贴包含“三金”, 进一步稳定了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淇县做法的成效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基层干部培养链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5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 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有21人,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有68人, 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的44人, 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有8人, 9人被录用为公务员, 3人被录用为省选调生, 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
2. 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典型, 激发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已达226个, 其中资产上亿元项目2个, 上千万元的5个。在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 全县39%的农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首次突破5000元。
3. 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空间, 为构建和谐乡村探索了新路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社工服务、建立中介组织、举办科技讲座、创办幼儿园、建设图书室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范围和空间。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建文化大院36个, 图书室23个, 组建文娱队105个, 创办农民技校56所,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 树立了农村新风正气。
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念创新, 在参与农村工作中充分运用新知识、新理念、新科技, 积极推行网上经营、开展远程教育、举办法制培训、发展订单农业, 成为农村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引领者、新文明的倡导者, 为农村带来了新风正气。
然而, 社会上也不乏“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的言论:一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再次就业的“跳板”, 没有真正地安下心来做实事;另一方面, 在某些地区, 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 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作用。对此, 淇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分析,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政府的政策定位问题;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心态问题。作为政府层面, 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 不管适合不适合, 先招进来再说, 根本没有对大学生的出路作长远打算。因此, 三五年过后, 一些不适合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当“村官”的大学生既没有成绩可言, 也无路可走, 只能面临再次择业。淇县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明确规定, 选聘“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所以, 不想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学生或者想借此为“跳板”以图再次就业的学生, 自然被过滤在大学生“村官”门外, 减少了政策的盲目性, 更好地为当地农村招聘到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作为个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找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找到的工作还要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适合那份工作, 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大学生要定位好自己, 调整好心态:一方面, 要认识到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 是青年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好地方, 只要踏实肯干, 一样会大有作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既然选择农村, 就要做好吃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拥有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 掌握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 做好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 真正地下得去、待得住, 有所作为。
7.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赴台湾学习考察农村现代流通
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2010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市供销社组团赴台湾学习考察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情况。在市供销社副主任胡道发带领下,由各远城区供销社、市供销社涉农企业负责人组成的13人考察团,通过与台湾苗栗县农会、台湾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汉光果蔬供销社、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座谈交流、实地参观,考察了台湾的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运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其成熟的发展经验和运行模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经验
台湾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七山一水二分地”,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90万亩,总人口约23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7%。台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流通机构健全、功能强大,为解决台湾 “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台湾农会。台湾农会有上百年历史,是集农民社团、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等性质于一体的特殊的法人团体,现有农会304个,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农民组织。有四大特点:
宗旨明确。1974年颁布的《农会法》,明确农会宗旨为“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 ”。农会根据《农会法》确定的宗旨,将供销、推广、保险等业务融于一体,实行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多重功能、综合经营。
组织健全。台湾农会组织分为省、县(市)、乡农会三级制,均为独立法人。接受同级农政部门和上级农会的指导,独立开展各项业务,又与其它农会相互配合。农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会员大会。会员大会选出理事会、监事会,由理事会聘请农会总干事。主要功能是农业政策措施及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等农业推广,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供销经营,“广存专贷”、满足会员资金需求的金融服务,开展家畜、农业健康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险等保险业务。
运作规范。农会按规定的程序和步骤,选举各级农会理事会、监事会。农会的决策机构为理事会,执行首长为总干事。总干事是由理事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身份籍贯不限,应聘时要求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总干事拥有农会人事、业务经营的操作权,各项财务开支、签字等手续都由总干事履行。总干事必须通过农会组织人才资格考试方可应聘,农会必须从获得政府资质人才中选聘总干事。
作用明显。一是连接农户与市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捆绑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应对千变万化的 大市场风险,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深受农民欢迎。全岛90%以上农户都加入了基层农会。二是推广农技和培训。农会依照《农会法》,负责对农民开展技术推广和教育,包括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福利等生产、流通、生活和生态方面的诸多内容。三是开展农资、生活用品经营和农产品运销。台湾农会设有运销部,运销部下设农资供应部、超市、调配处理中心、农民购物中心,帮助农户获取最大利润。
(二)台湾农业合作社。台湾农业合作组织已有百年历史,近30年发展迅速。现有500多家合作社,约有30%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社的活动。其主要业务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和运销。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避免了小农经营本身的缺陷。
组织结构。农业合作社组织机构包括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及社务会。社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个社员或代表只有一票表决权,理事会是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由理事会聘请经理负责合作社事务。监事会代表社员监督。理事和监事共同组成社务会,作为合作社的协商机构,商讨合作社重大事项。合作社的组织体系由合作社及各级联合社组成,目的是增强合作力量,发挥规模效应。联合社也可以按业务或区域建立更加专业化的联合社。这种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引入企业的运行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主要特点。农业合作社分为专营性合作社和兼营性合作社。专营性合作社包括农业生产、运销、供给等合作社,涵盖了与农 业生产关联的所有领域,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农业生产合作社采用 “共同栽培”、“共同经营”等多种合作方式联合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农业经济合作社采取公平的分配形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采取公司运行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又保证对社员的公平分配及权利义务均等,是公平与效益的统一。
台湾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于1962年,拥有400多个社员社场,产品包括各种水果、蔬菜、稻米、水产、畜产等。遍及台湾中南部的405个基地生产的果蔬,占台湾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经营范围包括蔬果共同运销、军队副食蔬果供应、社间合作、农产品集运配送、农产品国际贸易、农特产品展售促销等。
云林县汉光果蔬供销社有社员259户,耕地190公顷,年销售额约2亿元(人民币,下同),亩均年销售额6万元,户均年销售额80万元。产品产销完全工业化、信息化,电脑把生产指令下达给农民,农民按照规范的流程育种、栽培、施肥、用药、采摘。汉光果蔬供销社作为台湾精致农业的典范,已经从e化时代(果菜生产记录马上查)、便利时代(生鲜截切蔬菜马上炒)、逐步步入轻食时代(即食煮熟果菜马上吃),精致果菜销往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
(三)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农产运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主要经营台北市万大路第一果菜批发市场,1985年在台北市民族路扩建第二果菜批发市场。日交易量为2000-3000吨,年交易量为65万吨,交易总额合人民币36亿 元,是台湾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公司总股本为新台币2亿元,台北市政府、行政院农委会各持股22.76%,各级农会持股24.85%,农产品贩运商持股20.05%,农产品生产企业持股9.58%。公司员工500人,为果蔬生产者、供应商、承销商提供场地、竞价等服务,向台北市及全岛供应最新鲜的果蔬。
公司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先进成熟的果蔬运作模式,接受供货方委托,检测评定果蔬等级,采用电脑操作竞价,批售给承销商经营,向供销双方收取管理费。同时,由于政府控股,公司还行使政府的职能,储备果蔬应灾,调控市场价格。公司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运作模式,完善的市场调节功能和政府调控功能,既为果蔬生产者带来最合理的收益,又满足了市场供应、保证了食品安全、稳定了市场物价、保护了消费者权益。
二、几点启示
台湾完善的农村流通组织机构、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设施、健全的农产品运销体系,对加快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一)坚持合作办社原则。台湾农村合作经济蓬勃发展的事实说明,无论是什么社会制度,是发达、欠发达或不发达经济体,农民都是弱势群体,都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关注,都需要有供销合作社这样的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长期存在的社会需求。供销人更要坚定信念、立足供销事业,坚持“合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要求,顺应农村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营方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走合作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
(二)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台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力的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供销合作社的根在“三农”、舞台在“三农”、事业在“三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农业、农村和农民更需要供销合作社。因此,供销合作社人,要始终坚定为“三农”服务方向,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农民组织起来,应对市场竞争。只有坚持为“三农”提供全面、优质的综合服务,才能确保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求得供销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市场运作机制。市场经济越发达,“三农”越需要合作经济。供销合作社既是经济实体,又是市场主体;既面临发展壮大的光辉前景,又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风险。我国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供销合作经济同样要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只有象台湾的合作社那样把合作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在竞争中把供销合作社事业推向前进。
(四)坚持网络构建先行。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拉动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成为“三个力量”的重要载体。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要承担者,是农资和日用消费品 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主渠道。因此,要把“新网工程”建设摆在优先的位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原则,运用现代流通方式,以改造、提升、整合、优化为重点,加快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购销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大网络”,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为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三、下步打算
借鉴台湾经验,结合市社实际,下步我们将按照“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运作,利益联结,依法经营”的总体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联合整合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服务功能综合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完善组织指导和服务体系。
(一)加大经营创新力度,完善四大流通网络体系。要把“四大网络”建设与基层社改造、与传统业务优势发挥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社在乡镇、村级网络构建中的骨干、载体作用。健全完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加快推进 “武汉供销农资”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农资放心工程,按照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营销模式、统一配送流程、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服务标准的“五统一”模式,构建四级农资经营网络,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供销社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完善提升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配合商务部门,加强区域物流配送中心、连锁超市、农家店和便利店等农村流通设施和零售终端建设,实现全 覆盖,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现代购销网络。配合农业部门,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的产销衔接,培育农产品品牌,为农民进入市场搭建平台、打开通道。整合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认真贯彻《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按照“再生资源中心市场(龙头企业)+区级公司(回收中心)+城乡收购网点”的网络模式,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大市场,规范交易行为。
(二)加大组织创新力度,完善组织指导体系。加快联合社职能转变,形成以联合社为主体,以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服务为重点,职责明确、指导有力、上下联动、协调运转的组织指导体系。增强区级供销社服务功能。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全面履行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农村综合服务、管理监督本级社有资产和开展教育培训等职能,落实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扎实推进基层供销社建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要求,继续推进基层社的恢复、撤并、重组和改造,逐步形成阵容强大的基层社网络体系。优化布局,创新机制,壮大实力,努力把基层供销社打造成流通网络建设的骨干、自主经营的实体、为农服务的载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的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农村流通连锁体系。加大市、区、乡镇三级供销社组织体系的联合合作力度,通过产权、经营、储备、信息等全方位的联合,打造龙头企业,编织连锁网 络,形成配送体系,强化运行管理,建成网络体系全、服务功能强的为农服务新体系。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继续开展依托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推进村务、商务、服务三务合一,实现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享和自愿、平等、互利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等方式,引导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行,推进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在农资、棉花、茶叶、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和农产品经纪人等传统领域发挥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企业利益,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大力发展新型经营服务业态。积极探索大宗农产品的网上交易、票据交易、会员制交易等交易形式,规范中远期合约和票据交易行为;促进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切实加强农村商品质量监管。建立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商品质量安全。
四、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关心和大力支持。建议市财政每年按20%以上的递增幅度,支持全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各区政府也应因地制宜,出台和落实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配套扶持政策,支持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 展。
(二)加大对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规划管理。各级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要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内容纳入其中,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在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项目用地规划中,建议按仓储用地优先安排,经营性用地允许带项目摘牌。
(三)加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议建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和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将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长效工作机制,强化规划的约束力。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
8.关于我县农村饮水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为推进我县农村安全饮水工作,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乐都县水利局副局长张永卿组织青海省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及项目经理对该公司实施的乐都县人畜饮水工程及农村饮水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组由乐都水利水电机械化工程总公司成立。通过听取镇、村相关人员介绍,实地察看工程运行状况,走访群众等方式来掌握我县农村安全饮水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我公司承建的蒲台8村人饮工程、芦花马场人饮(一期)工程、达拉14村人饮工程、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工程。工程于2012年2月14日对存在的问题及工程运行状况进行了排查。
一、蒲台乡8村人饮始建于2007年11月于2008年9月份完工。已正常运行3年之多,经排查8个村13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当,入户供水管件冻裂导致无法正常供水,主管道在大麦沟村(3+200)处有少量渗水,不影响8村人饮的供水需求,待解冻后查明原因并处理。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全部破坏。
二、芦花、马场人饮工程(一期)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全部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水源保护设施全部遭到破坏,2000方蓄水池通气孔上的通气帽也遭到破坏,目前由于二期工程没有续建,部分村社有供水困难的现象存在。
三、达拉乡14村人饮工程于2010年12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全面完工。项目建成至今运行正常,部分用户由于冬季未采取防冻措施,致使14个村约有20余户人家吃不上水,在自家储存的水窖中取水饮用,另有一处因山体滑坡造成支管道断开,有9户人家吃不上水,待解冻后解决。由于管理不当,引水口水源保护设施人为的全部破坏。
四、碾伯镇晁家、赵家人饮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12月完工,工程运行正常。有十几户人家因冬季管理不善未能正常供水。
9.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分析
实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作用非常多, 不仅能够保障农民切身的权益, 同时还要建立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对于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以及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设问题的探讨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战略地位
1. 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社会和谐, 既需要政治保障和物质基础, 更需要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现阶段的我国农村建设正处在一个快速整合发展的良好时期, 在农村的建设中, 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 物质生活的提升, 不仅仅要依靠于大力的物质投入, 更需要与之适应的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 这种保障能够有效指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振兴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 在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中, 农村正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因此要想社会全方面的稳步发展, 就必须要提升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应该高度重视, 大力投入。这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 更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更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权益、促进社会进步的战略措施。
2. 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
要以基层和农村为重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仅仅要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更要在政治文化方面出台引导其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政策, 营造提升农民自身素质的文化服务体系。没有先进的文化建设, 社会的发展就不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更提不上全面持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就是要有一定程度的“乡村文明”, 而营造这种“乡村文明”的重要载体就是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 现阶段对这种载体的要求会更高, 因为现阶段要建设的是一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全社会的, 体系相对比较完备的文化服务体系。这种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意义深远, 不仅代表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民族的意志, 更能够有效的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影响。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涵就是要有和谐的精神和文化, 所以, 从各个方面来讲,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地振兴民族精神提升农民素质,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构建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 从全国范围上来讲, 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方面的工作投入, 同时也设置了专职的机构, 从管理人员的编制上加大投入, 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落实了相关的制度保障。不过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体制问题, 在政策的下达实施过程中, 由于体制的缺陷, 致使文件的下达实施过于迟缓, 影响了实际工作的效率;其实是经费保障问题, 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仍然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再次就是干部选用机制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 在招聘文化干部的时有过分的条件宽容, 致使了很多在知识技能上不合格的干部入选, 这就导致了后续的工作出现了很多本不应该出现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这种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活动场地的建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这方面的问题是弄民反应最强烈的, 随着发展的深入, 广场舞会成为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挚爱, 但是在乡镇农村的建设中, 很少有专门的相关场地建设, 这就影响了农民朋友这一项爱好的开展。其次是影视传媒建设的滞后,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影视传媒不断更新着传媒平台, 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建设中, 光纤网络的建设仍然只是覆盖了镇中心附近的区域, 这就无法满足周边乡村村民的影视传媒的欣赏需求。再次是设备设施的建设过于滞后, 尤其是一些阴影设备、体育健身设备等等, 在很多乡镇建设中, 都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3. 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现阶段, 虽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很多文化产品的供给上, 距离农民的实际需求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很多农民在农闲之余, 仍然只能看电视、打牌等, 在如今的多元化生活需求的背景下, 这明显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导致这种欠缺的存在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农民可以选择的文化娱乐产品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因为物质条件不具备, 另一方面则是公共文化服务没有跟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在引入、普及和发展新兴文化产品方面, 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切实解决机制建设问题, 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 充分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 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理顺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健全考评机制, 四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机制的优化建设, 切实发挥服务机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 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 针对具体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新农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的发展程度。因此应该采取一定措施加快农村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开展惠民工程的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文化引导,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人才素质。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未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群.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3.
10.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
调查与思考
农村税费改革和村级换届选举以后,基层党建工作情况怎么样,出现了哪些新情况,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最近我们分片调查了全市13个乡镇51个村。这次调查我们主要采取了与乡村干部座谈、实地走访考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每个乡镇按好、中、差三个档次各解剖3个以上的村,力求全面和典型。通过调查,看到了一些亮点,发现了一些问题,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广泛征求基层党员干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年轻化。所调查的51个村,目前共有村干部226人,平均年龄42.5岁。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120人,占干部总数的53%。二是知识化。有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25人,占11%;有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学历的81人,占36%,分别比换届选举前增加了4个和7个百分点。三是先进化。通过实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干部基本上由党员担任,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在现有村干部中,党员占了93.6%,比换届选举前增加了12个百分点。
2、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一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农村党员干部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
理解,增强了学习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思想作风、精神面貌和工作态度明显改观,一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转变较快,成为了团结务实、谋事创业的先进集体,如坡头的中心村、鸭子港的车昏村、文蔚的明光村、龙潭桥的贺家冲村、大南湖的金盆岭村等。二是干部职数的减少使村干部的工作任务更加集中,工作职责更加明确,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里有压力,责任感、上进心增强。三是通过“海选”,一批农村经济大户、致富能手进入了村班子,干部队伍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基层组织战斗力的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3、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一是通过村组干部改革和实行群众“直推直选”,各乡镇全面取消了村民小组长,实现了村支书和村主任“一肩挑”,优胜劣汰使干部队伍进一步精
干,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也为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平台,一批农村实用技术得以普及和推广,村干部的视野进一步开阔,服务“三农”的本领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各村均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方面的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充分酝酿,集体决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搞“一言堂”、不搞强迫命令,村干部把握政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强,较好地维护了农村大局的稳定。
4、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一是由于目前在职的村干部都是由群众“直推直选”产生的,群众信任度和认可度较高,每个村干部都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缘关系,干群关系的改善成为必然。二
是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带来了农村工作方式的变革,村干部从收粮收款等得罪人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工作是如何为群众搞好服务,干群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三是换届选举以后,一些村新人新气象,当选的村干部靠积极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龙潭桥乡余家桥村3名村干部当选后,自掏腰包整修了公路,疏通了沟渠,改造了涵闸,解决了村里250多亩“天水田”旱涝保收的问题,群众十分满意,村里的工作出现了一呼百应的良好开局。
5、党建工作进一步创新。各乡镇针对当前农民负担减轻、村干部减少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部署,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新方法,创新活动载体,搭建长效平台,开创了基层党建的新局面。百禄桥镇孔家湖、燕子冲梧桐村8个党员柑桔种植大户出面牵头,组织其他桔农,联合8家加工企业,成立了全镇柑桔产业协会,为全镇3500户桔农提供技术、加工、销售服务,每年为群众增收600万元以上。龙潭桥乡余家桥村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按照居住就近、管理便捷的原则,明确一批无职党员为山塘、涵闸、公路的管理员,并把他们吸收为村议事会成员,参与对村级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村级债务化解难。当前全市各乡镇普遍负债,我们所调查的51个村没有一个村不负债经营,总负债2675多万元,村平负债52.46
万元,酉港苗山村负债达246万元。早在税费改革以前,各村为了化解债务,想了很多办法,基本上做到了能减则减(降息)、能卖则卖(拍卖固定资产)、能收则收(清收农民合同尾欠),现有的债务绝大部分为沉淀款或呆滞款。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农民负担仅限于共同生产费和“一事一议”资金,且都是专款专用,其收支情况必须公布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农民负担政策的“高压线”根本就不可能允许村一级向群众另外提取一部分资金偿还债务,因此,除少数村办企业搞得比较好的村有一定化解能力外,大部分集体经济收入不景气的村,化解债务成了无源之水。村级债务包袱沉重,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加大了农村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在今年的上交工作中,尽管负担不重,但由于进钱户要抵扣,欠钱户又“虱多不痒”,加上平帐户抵欠钱户的当,农民政策内负担依旧存在难完全收缴到位的问题。个别村甚至举新债完成上级任务,进一步加重了债务负担。
2、土地纠纷调处难。土地承包纠纷涉及范围广,调处难度大,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因人口变动引发的土地纠纷。农村土地在90年代中期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顺延30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内人口因死亡、搬迁或嫁娶出现变化,导致当前有的农户人多田少,有的农户人少田多,迫于生存压力,人多田少的农户强烈要求村集体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二是因土地流转手续不全引发的土地纠纷。农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为主,流转双方一般是口头协议,既没有征得村
集体同意,也没有正式流转合同文书为凭,一旦经济利益出现不平衡,极容易引发纠纷。三是因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引发的土地纠纷。土地增值,使农民由过去的纷纷抛田变为现在的竞相争地,引起原有承包户与现有承包主之间的利益冲突。2002年,坡头镇中心村为了使良田不致于荒芜,将200多亩弃耕地整体低价发包给村里的种田大户,期限为10年,并一次性收取了承包金。自去年起,原来弃耕外出农户陆续返乡,要求重新收回田土,而现有的承包主又以承包期限未满为由不肯出让,原有承包户的要求要满足,现有承包主的权益要维护,村干部为此伤透了脑筋。
3、公益事业兴办难。农村的公益事业主要指水、电、路的问题。难办的原因一是资金不足。根据农民负担政策规定,目前村一级能用于公益事业的专项资金只有“一事一议”一项,按人平15元计算,千人以上的大村每年为2万元左右,千人以下的小村每年不足2万元,收缴时除开进钱户抵扣和“钉子户”赖帐的那一部分,实际可用现金更少,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以地势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龙潭桥乡长茂岭村为例,全村1103人,面积1700亩,2005年全村农民负担12.5万元,其中市乡村三级共同生产费10.89万元,“一事一议”1.65万元,到目前为止,该村只收上来2.6万元,到信用社借款4万多元完成上交任务,预计全年缺口在3万元以上。在我们所调查的51个村中,收不抵支的村有45个,占88%。二是人手短缺。在组长取消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维护如渠道疏通、安昏管、修筑拦水堤闸等可以以组为单位,由组长牵头组织,采取调工 的方式解决,实行组内找补平衡,不增加村集体的负担。组长取消以后,这种办法行不通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由村干部牵头,由村集体负担,不仅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量,而且付出成本要比组内自行解决高得多。公益事业久拖不办,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意见很大,增加了村级工作的难度。酉港镇新正村因为资金紧张,无力投入,村内4条导水渠已经3年没有得到及时疏通,两个抗旱机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基本上失去作用,村内600多亩计税面积无法旱涝保收,只能靠风调雨顺,群众经常以此为由拒交水电费。
4、干部待遇落实难。农业税取消以后,根据政策规定,村干部工资由上级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具体标准为农业税取消前农业税附加的20%。按照这一标准,山丘区村干部工资一般为3000—4000元/年,平湖区村干部工资一般为4000—5000元/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部分资金的发放往往与村干部完成上交任务捆绑在一起,足额完成任务能如数领到工资,如不能完成任务则在结算时被上级抵扣掉了,转移到了农民的负担尾欠上,村干部收得起来就有工资,收不起来就是一张白条。在我们所调查的51个村中,村干部工资近两年全部现金足额兑现的只有14个村,仅占27%,部分兑现(含抵扣)的有17个村,占33%,有20个村基本未兑现,占40%。村干部辛辛苦苦快一年,工资待遇等于零,其沮丧心情可想而知。一些任职时间长的村干部不仅每年拿不到足额工资,相反为完成任务还要到处借钱,几年下来债台高筑。鸭子港全护村村会计,1996年进入村班子,至今村集体欠他6万多元,其中历年工资尾欠2万元,为完成村里分
配的经济任务找亲朋戚友累计借款4万多元。在职村干部工资都难以兑现,退休村干部待遇的落实就更不用说了。对于退休村干部的待遇问题,大部分乡镇只是制定了政策,而把落实的包袱丢给了村一级,而村一级又无力兑现,致使制定的政策成了一纸空文。还有一些乡镇由于没有统一标准,村一级各行其是,有经济实力的就落实了,没有经济实力的就不了了之,造成了退休干部待遇村与村之间的不平衡。
5、后备干部选拔难。一是缺少人员来源。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办厂的增多,部队复员军人大多不安心在家务农,现在农村固守田园的大多为老弱病残,无论是党员发展还是村级班子配备都缺乏合适人选,勉强选上来也是“矮子里面挑将军”,素质难以保证。村干部待遇低、压力大,也使一些在岗的村干部“退信”撂担,甩手不干。毓德铺毛家冲村原支部书记陈兆刚今年3月份当选以后,坚持了5个月,终因无法忍受天天要做事而月月拿不到工资的现实,于7月份到外地打工去了。一些地方在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只好做工作让原来已经退职退休的老支书、老会计重新“出山”。如文蔚乡维兴村支书郭道元、龙潭桥乡余家桥村支书夏双清,都是年愈六十的老人。这些人尽管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但毕竟体力精力不济,在开拓创新、科技兴农等方面难以跟上形势。二是缺少岗位锻炼。原来党员发展和村级班子配备一般是从年青优秀的组干部中选拔,但组长取消以后,这一渠道被堵塞了,即使看中了一两个苗子,也没有合适的岗位或职务安置,看不到现实表现和工作能力,群众也不会认同,临时拉夫凑数,又一时难以适应农村工作需要,存在不胜
任的问题。坡头镇去年曾专门研究过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问题,并以公开招考的形式,全镇确定了12名村级后备干部,准备有计划地输送到各村去,但由于换届选举后各村干部职数已满,没有空缺,无法进行岗位锻炼,这批人仅仅集中培训一个多月,这项工作就流产了。
三、建议与对策
1、坚持振奋干部精神与落实干部待遇相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在最基层,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是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推动者和维护者,肩负的责任重,承受的压力大,生活清贫,工作辛苦。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队伍稳则农村稳,队伍兴则事业兴。要教育在职村干部,现在农村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暂时性的。随着国家扶农力度的加大,农村工作很有前景,村干部大有作为,从而激励他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立足岗位,安心工作。要通过“双十双百”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多挖掘培育一批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增强村干部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形成全社会理解尊重爱护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氛围。要切实保证村干部工资的足额现金发放,严禁任何形式的抵扣或挪用。借鉴我市澧市、武陵一些地方的作法,可对村干部实行固定工资月薪制,由市财政统一打卡发放,让村干部象国家公务员一样吃上“皇粮”。对特别优秀、业绩突出的村干部,一方面可以采取享受政府津贴的办法,进一步提高待遇标准,一方面可通过严格考试考核,把他们招录为国家公务员。要建立村干部退休养老保障制度,对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村干部帮助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免除
他们的后顾之忧。
2、坚持提高干部素质与教育农民群众相结合。适应农村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能力培训,以提高素质,增强本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继续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解决村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增强“民本”意识,树立“为民”观念,使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成为一种风气时尚。能力培训要根据农村工作重心转移的实际,侧重于工作思路的创新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目标,着力于提高村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发展的能力。要借助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继续抓好学用活动的开展,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法律法规,使村干部从“事务型”“经验型”向“技能型”“服务型”转变。从明年开始,市委要对全市所有的在职村干部集中轮训一次。各乡镇也要在农闲时节,对农村党员进行分批次集中培训,做到活学活用,真学真用,力戒形式主义走过场。同时,针对农民群众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宣传、司法等部门要通过会议教育、发放宣传资料、以案说法、个别教育等方式,教育农民群众树立大局观念,增强集体意识,在依法享受权利的同时,依法尽到应尽的义务。
3、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大力减人减支相结合。在目前的农村经济形势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增加村级收入是解决村一级经营困难的唯一有效途径。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村一级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工兴村,以工促农,为工业反哺农业打
造平台。要进一步盘活资产,对村集体所有的果园、山林、农业机械、水利设施、房产等固定资产,采取承包、拍卖、租赁等方式进行产权改革,实现集体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加强对“四荒”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搞好与高新技术项目的嫁接,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使村干部轻装上阵。要在对现有债务进行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区分性质进行分类处置,对一些确因政策因素和特定历史条件下造成的债务如兴办公益事业导致的亏损,由国家拿出专项资金予以化解。要允许村一级在维护农村稳定的前提下理直气壮的清收历年农民合同尾欠。不把农民的历年合同尾欠最大限度的收上来,村级债务始终是农村工作的一块“绊脚石”,不仅会助长“钉子户”的赖帐邪气,还会挫伤一贯表现积极农户的积极性,增加农村工作的难度。要紧控村干部职数不放松,防止出现“反弹”。坚决取消以“联络员”等形式继续存在的专职村民小组长。要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真正实现“零招待”。
4、坚持巩固改革成果与配套改革措施相结合。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通过开展经常性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反税费改革政策的行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要特别防止“税取消了,费增加了”现象的发生,防止除基本水费、“一事一议”等合理负担外的其它搭车收费。要坚决制止把牲猪屠宰税、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强行摊派的行为。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配套相关改革措施。针对村干部待遇落实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合
村并组,减少村数的办法,增加合并后的新村的转移支付资金。针对土地纠纷调处难的问题,要允许村一级在大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调整。如对抛荒型土地流转引起的土地纠纷,可采取“农户原承包耕地经营权不变,确定村集体农户每人享有一亩基本田,不负担任何税费,超过一亩的按一定标准上交调节费,不足一亩的,按调节费标准予以品补”的办法解决。针对公益事业兴办难的问题,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以组为单位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保护和维修。这既能减轻村干部的压力,又能节省村一级开支,还能解决后备村干部的人选问题。
11.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产难增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的重大举措。本文从东安实际出发,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68万人,农村劳动力27.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1.3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65万亩,旱土面积
5.6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 “重农固本”的工作方针,把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建立了以东大线为主的柑桔产业基地,以井芦线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基地,以紫溪、大盛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基地,以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南桥、大盛等乡镇为主的早熟梨产业基地,以川岩乡为主的楠竹产业基地,以石期市、横塘等乡镇为主的油茶产业基地,以大庙口鸭白片为主的银杏产业基地,以芦洪市、大庙口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产业基地,以井川片和芦新片为主的东安鸡产业基地,以横塘、水岭等乡镇为主的山羊产业基地,等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2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
2、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县共新建和改造农业示范基地23个,基地总规模达到32万亩。在此带动下,我县优质稻已稳定在40万亩,柑桔发展到17.5万亩,银杏发展到7.6万亩,楠竹发展到24.5万亩,东安鸡发展到1000万羽,良种生猪发展到85万头,良种山羊发展到10.5万只。舜皇米业、金源米业、金叶米业、吉祥食品、芦江罐头食品、和立罐头食品、银杏公司、东安鸡养殖公司、汇源竹板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东安。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0已培育省级龙头
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产值达到5.98亿元,利润4889万元,上交税金1522万元。全县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3个,会员达到
7.6万人,如东安养猪协会、群山葡萄生产合作社等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销售产品的重要桥梁。同时,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各类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达到1300多人(户),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根本改观。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层次,全县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近三年来,我县以水稻、生猪、柑桔、早熟梨、蔬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制修订地方标准12个,申请认定了无公害水稻产地42万亩,无公害柑桔产地16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5万亩;申请认证了舜峰牌柑桔、舜峰牌蜜梨、东安紫皮大蒜、东安鸡、舜皇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23个,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证书》,其中绿色食品3个。2008年对全县农产品基地和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7.9%。
4、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近两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水电以及农业生产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7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修建和改造农村通畅、通达公路1076公里,改造组道325公里、户道392.7公里,新修和改造机耕道235公里,整修生产基地公路215公里;新建和改造渠道195公里,修整山塘958口,新建22千瓦抽水机台埠、电排28座,新增农机设备600台。目前,全县机耕面积已达67.08万亩,机械化脱粒面积达64万亩。全年总蓄引水提水量达3.4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8万亩。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同,而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4家,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我县大部分涉农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再加之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低质量、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造成社会浪费。优质专用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林牧渔三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1%,70%的山地只取得5.7%的农业总
产值,与农业资源构成极不相称。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全县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7%、29.7%、41.6%,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地多业、一业多品,各乡镇集中连片专业村组和专业农户不够,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二是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紧密的联合体。龙头企业重加工、流通,轻培育、服务;农户重生产、数量,轻市场、流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4、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不优。全县虽培育出了几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农产品品牌,但由于企业、农民以及政府的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全县农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附加值都不甚高,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影响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难以抵御日益多变的市场。如我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但水稻优质率仅为42%;作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的柑桔生产面积已达17.5万亩,优质蜜桔、脐橙品种只占38.7%;生猪中良种洋杂猪和三杂猪只有60%左右。
5、农业发展基础不牢。从硬环境来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如村级道路状况等级低,有的地方车辆通行难;农村水利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当前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农民的亲土固农观念,制约了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教育、医疗、文体设施滞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水质污染等等,都不利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从软环境来看,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不优,农村土地保护政策不严格,农村金融政策缺乏和金融资源配置偏离“三农”方向,农村坑农骗农行为不断发生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县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应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
1、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硬功夫。一是强化“两线引领”的观念。“两线
引领”是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城乡一体化示范试验区,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进度抓突破,务求年内将永东公路公路和S217线沿线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榜区,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以产业化抓农业”的观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要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对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是强化市场观念。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市场农业的认识,坚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摸清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由被动供给转变为诱导市场需求,不断拓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
2、要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硬功夫。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从培育主导产业做起。一是实行区域布局。要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稳粮、优果、扩菜、造林、兴畜”的发展思路,按照东菜、南草、西果、北烟、中部养猪(鸡)和产优质粮的战略构想,搞好农业区域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我县北部丘岗区的花桥、南桥、大盛、新圩江等镇,水稻耕作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应以发展烤烟、玉米等旱作为突破口;南部的横塘、紫溪等镇,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良种羊、牛等草食动物养殖;西部山区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泥洞林场、川岩乡,山场资源丰富,要狠抓白果和楠竹等林果业;中部的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镇,交通便利,重点发展蔬菜、高效经济作物;西南部的紫溪市、大庙口镇,柑桔面积较大,以发展柑桔生产为主;芦洪市、鹿马桥、端桥铺、井头圩、大江口等乡镇,畜禽养殖有较好基础,应以发展东安鸡、良种猪和优质稻为重点。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构建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大资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思路,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县的优质稻播面稳定在80万亩以上,单产突破450公斤;通过改造低产劣质桔园和新扩桔园,建立起25万亩优质柑桔基地,使我县柑桔面积由17.5万亩增扩至25万亩,产量由5~8万吨增加到20万吨以上,并与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联营,开发加工柑桔系列产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以鸭白片为核心,建成10万亩银杏生产基地,并创办银杏系列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银杏茶、银杏保健枕芯和银杏酒等系列产品;抓好25万亩楠竹低改和笋竹两用林示范,确保全县年产竹笋稳定在2000吨以上,产商品用竹稳定在60万根以上,并正确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楠竹产品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扩大规模创品牌,不断提高楠竹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在芦洪市、端桥铺、大江口、大庙口等
乡镇建立东安鸡原种场和扩繁场,使全县年出笼东安鸡突破1500万羽,通过创办东安鸡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打响东安鸡品牌。同时,要继续加大生猪、蔬菜、烤烟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
3、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硬功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我们要紧紧抓住“龙头”不放松,按照“巩固粮、竹、菜,开发果、畜、鸡加工企业”的原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舞活农业产业化一盘棋。一是围绕主导产品,催生一批。要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柑桔、银杏、楠竹、优质稻、生猪、东安鸡等优势特色产业,每年培育高档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倚大联强,提高一批。引导扶持舜皇米业、金源米业、吉祥食品、吴氏禽业、芦江罐头等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尽快做大做强;对部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的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与实力强的大企业合作,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三是着眼县外,引进一批。着眼于县外广阔的大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在用地、服务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便利条件,为外商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实现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优势与我县劳力、土地资源优势的对接。积极引进外商兴办优质稻、东安鸡、柑桔及银杏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在提升档次树品牌上下硬功夫。一是要加速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进推广。必须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要的品种好、档次高的农产品,保证从一开始就为农产品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本地原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不能丢弃,应通过选育使之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市场更俏、消费者更欢迎。二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认定和基地建设。对未制定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要加快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对已制定的标准,要积极研究,结合国际标准,进一步进行修订和提升。同时,要加强对产区农民标准化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积极组织创办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一方面要从生产的角度推进标准化,严格按标准生产;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加大标准化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质量安全。四是要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化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大各类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力度,合力创建农产品品牌。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我县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产品品牌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点,推进特色产品进超市,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5、要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下硬功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农业发
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县要以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基层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贩销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生产和销售,形成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的立体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努力把松散性基地建设成紧密型、可控型基地,培育和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对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思考10-30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06-22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10-04
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村影响调研报告06-09
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09-09
对我县发展现代化粮食物流的思考07-25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6-16
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08-15
市农村小康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11-12
我县农村通信发展现状及建议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