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2024-10-25

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精选13篇)

1.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一

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通过入学教育,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2、通过观察图画、认读字句、诵读拼音中的儿歌,知道天安门是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激发热爱首都的感情;懂得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爱台湾小朋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要有礼貌,爱护花草树木等。

3、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懂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喜爱祖国的文字;体会家庭生活的温馨,感受世界上最珍贵的母爱,学做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孩子,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就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4、通过诵读儿歌、古诗,懂得要保护动物、爱护树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

感情。

总之,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者要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二

教无定法, 德育渗透也一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特别是电教手段, 化抽象的德育说教为具体形象的德育渗透;要借助语言的描绘, 运用各种手段, 调动学生的情绪, 或设悬念, 启发想象;或借助教具, 创设情境;或作富有表情的朗读和绘声绘色的讲解, 诱发学生的激情, 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总之, 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气氛之中, 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我们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有的可明显看出, 容易分析;有的则是潜在的, 深藏于教材之中, 如不深入细致地分析、发掘, 就不易发现。教师在分析和发掘教材的思想时, 必须狠下功夫, 这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那种离开课文空洞地进行政治说教, 或者将语文课仅仅上成字、词课或语法、逻辑举例课, 放弃了思想教育的说法, 都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的, 文道应该有机地联系起来。

依据这样的“教学目的”, 大纲在“教学要求”中突出了这样几点:

首先把“思想教育”重新列入“教学要求”之中, 强调了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的不可分割, 体现了文道一致的语文教学原则, 指出了思想教学的重点是“思想感情的陶冶, 道德品质的培养”, 落脚点是“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指明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应当是“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循环往复, 逐步加深。”

其次是在语言能力的训练要求中, 大纲分别从“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诸方面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48项能力训练的要求,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规范语文教学的内涵作了很好的注解。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标”, 这当然是从宏观上来界定的。在初中六册180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中, 又该如何去达到这个“标”呢?

我认为, 依据教学大纲, 初中语文课文教学的“标”应包括:教学目的、思想教育、基础知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等。而不同的文体又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绝不能千篇一律。如小说单元的教学, 除与一般作品所共有的背景、作者介绍、归纳主题、写作方法等外, 应侧重于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人物形象应注重研究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等, 分析人物的精神品格。情节的分析应摸清文章的线索, 理清小说的情节, 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环境描写要分析与作品写作背景有关的社会环境 (和自然环境) , 分析与主人公的命运和感情有关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而说明文的教学,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 扩大知识领域, 发展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掌握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了解说明事物的顺序;引导学生掌握说明事物的主要方法,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 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征;启发学生重视被说明事物的思想意义, 从而受到思想教育;进而加强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的说明能力。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所以, 教师在备课、上课、组织测试时, 都应围绕这个“标”, 牢牢地树立起语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才能使教学达“标”。

鉴于目前在全国实行的是“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新体制, 大纲没有提及“各年级教学要求”, 这给短期目标的确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应在熟悉大纲的基础上, 通读好现行的教材, 借助教材的说明, 单元教学要求, 课文阅读重点等提示, 系统规划各阶段的教学, 确定好每册、每单元、每篇课文乃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长远目标的指引下, 制订好短期目标, 有目的、有步骤地由浅入深地去达“标”。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德育体系。建立语文教学的教育体系, 利于教师从整体了解语文教育的德育内容与任务, 使教师从整体上进行安排, 调整各部分教育内容, 突出各课的中心任务, 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避免思想教育无目的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克服德育渗透的零散、片断和随机现象的产生。

语文教学中任何一项德育渗透内容都与教材中具体的语文知识、事件事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 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时, 要与语文知识、事件事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糅和成一团。只有如此, 才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无本之木、无基之厦的空洞说教。也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教育。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 篇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也是人们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信息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阅读,读者能获得情感的体验、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教材的阅读,而获得情感的历练。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

一、感知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欢喜、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

二、质疑和询问,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具体教学时缺乏质疑环节的安排,整节课都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问题走,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可以说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样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地去质疑,当然也就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识字和作文教学打埋下根基,更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将来走向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

三、审美阅读,熏陶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

四、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个性化阅读的花会越开越美丽!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

4.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四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教师在不断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中。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将影响到今后几代人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在不断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教材。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如此出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祷和百折不挠,重视智慧,重视文化、精神教育的民族精神。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二、在教学中渗透树立人生观的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于年龄、阅历等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识别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所以老师要加以正确引导。在教授课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后题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同学们被保尔把整个生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的革命人生观深深震撼,纷纷表示要向保尔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读书。

有句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作课前一分钟演讲时,我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中外名人怎样敬老爱幼、关心他人的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尊敬师长的故事,岳飞、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作为演讲材料。让学生把听演讲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写成读后感作为周记上交给我。学生的周记一下子变得言之有物,而且感情真挚。我把写得较有特色的若干篇周记张贴在墙壁上供其他学生观看借鉴,或者抽时间在课堂上让他本人读给其他同学听。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爱家乡、爱党、爱人民是我们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感。有一些语文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以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文中的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党这些情感,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怀。例如课文《中国的土地》、《我的中国心》、《黄河颂》、《七子之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枣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用心爱心专心 1

《始终眷恋着祖国》、专题《长城》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在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欣赏阿里山风光、西双版纳的美景,体会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回顾长城悠久的历史,领略华夏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美文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江河山川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在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

我们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好几个省份,行为习惯的差异很大,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比如不遵守纪律,不尊敬师长,说话不文明,不遵守社会公德等。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让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我深信好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

中华民族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尊敬师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授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明白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学生起码的行为规范。

针对初中学生语言不美,乱给同学、老师起绰号现象,结合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要讲文明话、做文明事。事后一位女同学在周记里告诉我:“老师,谢谢你。以前同学们常叫我侮辱性的外号,使我感到自卑,抬不起头,通过这堂课,班中乱起绰号现象明显好转,他们也不再叫我绰号了,我重新树立起了自信心。”看着学生的周记,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没有想到短短四十五分钟有这样的收获,从中我体会到思想教育对学生影响之重大。

五、在教学中渗透感恩之心的教育

疯狂英语的李阳老师说“凡事感恩,经常向人表达感激之情,这是中国青少年最缺失的!”此言不假,有一次当堂练习半命题作文《假如我有》,有一位同学在作文《假如我有魔力》中竟然这样写到“假如我有魔力,我要将我的父母和我校所有的老师都赶到南极去,让他们永远都不能回来”。看了这样的文字真的让人感到痛心,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因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对于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让孩子们从小积聚感恩这笔财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一)品味感恩内容的美文,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用心去感恩,“体会到感恩让我们变得快乐”(阿尔伯特·克拉克言)

(二)用心去感受别人特别是父母亲的关爱。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等,让同学们用语言来表达出对父母关爱的感谢。

(三)最后像《七颗钻石》中的小女孩一样用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习惯。鼓励同学们试着每天向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用语言表示感激,配合“感恩校园行”征文活动,要求学生抒写感恩内容的文章,转换角色编演课本剧,体悟感恩带来的快感。就像歌曲《感恩的心》中所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孩子们心中常存感恩之念,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为值得他人尊敬的人。珍视别人的付出,并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人付出的尊重,这不就是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该有的吗?在《感恩之心》的专题课上,同学张某说:“我原来特别挑食,不是嫌妈妈这个菜烧得太咸,就是嫌妈妈那个菜

用心爱心专心

2搭配不合理。有一次,爸妈都不在家,我实在太饿了,就学着妈妈平时做饭的样子,想烧个蛋炒饭先对付一顿,没成想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炒出来的饭,还是我生平吃过最难吃的蛋炒饭了。通过这次经历,我才真切地感受到爸妈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也应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了。”其他同学对张某的想法表示赞同。我一下子觉得孩子们在瞬间长大了„„

六、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可见劳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但现在的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好逸恶劳者不在少数。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明白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布置学生一份特殊的回家作业,那就是每天至少帮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哪怕是盛饭,收碗筷这样的小事情。原来不知劳动的艰辛,对别人的劳动果实不懂得珍惜的孩子们,现在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觉得劳动者是伟大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的。

七、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助的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结合单元口语交际的有关内容,我让学生以《集体主义现在还要不要》为题展开辩论,让他们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家庭、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品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但他们毕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他们的品德的形成更多地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们教师首先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5.二年级下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五

在本学期里,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尽快站稳讲台,为将来的语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材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教材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培植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意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思想乃行动的先导,总体而言:我将坚持以下几点重要教学思想,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以求尽快走进语文教学的殿堂。坚持语文教学的总体方向;着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教材回顾: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15个专题,15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学习意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储备,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尊敬长辈,乐于助人。本册教材重视语言积累和感悟,重视练习语文基本功,也重视课内外结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又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目标达成: 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认识丰厚博的大中华文化,吸收各族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四、方法总结: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6.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六

丰城市淘沙初级中学 邓秋祥

内容摘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读文悟道 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品德育教育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并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这里有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有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有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有在异族统治、故国陆沉的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举家食粥、困顿拮据仍倾尽心力,为天下情才兼擅的女儿们泣血放歌的曹雪芹,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

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的星辰都在这里汇聚,他们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洋溢着永恒的魅力,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例如:我们在阅读、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湖的美丽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要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形象,更要学生理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深刻含义,鼓励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教师如能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中,适当地点拨、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会引导,鼓励学生‚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做生活的有心人‛。方法一:深入挖掘,学会‚小题大做‛。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半瓣花‛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这‚小‛中却能‚见世界‛‚说人情‛;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并非‚高大‛却令人潸然;鲁迅通过《一件小事》进行自我剖析与反省……这些足以提示我们的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不能采取浮光掠影的态度,要学会‚小题大做‛,要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例如:由刚建成的海河外滩公园遭人为破坏,供人观赏的雨花石被拿光联想到提高公德意识,倡导良好社会风尚;从秋风又吹,空塑料袋在空漫舞想到白色污染,进而联想到保护环境;从制假造假泛滥现象意识到法制的健全与社会机制的完善等等。应当指出的是,小题大做是一种提炼生活的能力,要找到物与意的契合点,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方法二:名言、谚语、成语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以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评、理解、感悟,并让其举生活实例加以印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例如:‚生活、苦难、孤独、遗弃、贫困,这些都是战场,都有它们的英雄。‛(法〃雨果)这一名言,使学生联想到了张海迪的自强不息,下岗工人的再创业,进而悟出:人生是由患难与欢乐组成的,要做生活的主宰者。

练习中,师生情、父子爱、同窗谊、朋友道、市井画均可入文。

方法三: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物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生活。

感悟是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本质的顿悟与认识。以‚手表‛为例,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可以触发学生的不同感悟:由手表的指针总是在同一个圈子里旋转可以悟出:人生不能象手表一样永远的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由时针、分针、秒针的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又可悟出:现在的社会、将来的生活需要与他人密切合作,共创辉煌。

三、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这里说要把语文课上的德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两个途径:

首先是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针对有些中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并且教育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不能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其次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初中生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环境的改善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一环。也许这一点与本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的主题有背离之处,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接触到的不仅使校园环境,还有家庭、社会环境,改善教育环境除了加强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外,社会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这方面,教师和家长就应该以身作则,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如果教师和家长都具有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7.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七

一、在语文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学生认真做好“三个一”

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根据每篇课文定好德育目标,然后让学生按德育目标提前完成“三个一”,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逐一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这样就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受到感化。这“三个一”就是:(1)课前一分钟的演说,每节语文课前指定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文中很受教育的一句话或名句,并说出自己的认识;(2)一个精美语段的朗读,是学生自选的,对思想情感产生强烈震动的语段;(3)一个作者或文中主人公背景、生平资料的查询,通过上网或阅览辅助资料,粗知其人其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诱发其学习新课文的激情。这“三个一”不是每个学生都完成,而是根据文体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把任务分到人,分到组去完成。目的就是在老师未新授时,使学生自觉学习,提前受到思想教育。如在预习情文并茂的写景散文《春》时,让全班同学熟背文尾写春三个特征的句子,女生中的一批优等生查询作者的生平资料,男生中的一批优等生打记并背出特别爱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成果时,班长同学在一分钟演讲时说:“作者明是赞美春天,实是告诫我们,把握好我们人生的春天,塑造成领着人们向前走的铁一般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女同学都争着说,朱自清很有中国人的骨气,晚年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正是文中表现出的对祖国春天的爱之深,朱自清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更使同学们无不对他油然而生敬意。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领悟德育,老师灵活运用“三法”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何种文体的篇目,都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灵活运用“三法”(诵读法、品味法、研讨法)引导学生把握其思想精华,感受其人性光芒,领悟其人格情操,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纠正自己思想意识中缺陷。用生动感人的文字来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法”不是在每节课中同步进行,是根据文体特点、德育与语基的目标不同而着重运用某种方法使学生受教育。

诵读法,是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思想情感强烈的语段或学生自己喜爱的语段,使之产生德育的激情。那些抒情浓烈的现代散文诗歌古诗文,老师宜在巧妙引导学生理解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的同时,朗读出并感受其强烈的情感。如《安塞腰鼓》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比拟的修辞方法,通过对阵势、擂鼓、鼓声的描写,文字喷涌出的是黄土高原西北汉子原始能动力和给学生造成强烈震撼的气吞山河的搏击精神,宜组织学生分组竞赛与集体齐诵结合。又如《沁园春·雪》抒发了革命领袖毛泽东高瞻远瞩、胸怀天下,充满乐观豪迈、必胜的情怀,宜学生独诵,领诵与齐诵结合,既学文又学人让学生充分感受伟人的情怀。再如《岳阳楼记》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古仁人之心”与两种登楼心情的不同,进而抒发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心情、语气读课文,再分人、分组对比着朗读,然后反复齐诵表达政治抱负的语段,这样学生也就强烈感受了作者“先忧后乐”的伟大抱负。只有老师根据课文抒情方式的不同,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才能使学生产生激情,真正被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伟大的人格深深感染。

品味法,是指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品味情文并茂的词、句,点燃德育的火花。一篇课文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是那些闪光的词语和句子。《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力量和深深父爱,是通过老父亲艰难地横穿铁道的一系列动作词体现出来的;《我的母亲》胡适运用“发抖、又悔又急、舔”等词语刻画出了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最后一课》刻画韩麦尔先生书写“法兰西万岁”神情动作的句子,充分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感情;《藤野先生》中,鲁迅面对老师的照片,点燃一支烟,继续写文章的几个句子,无不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比崇敬、怀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每篇课文都蕴藏着潜在的丰富的道德思想教育的内涵。语文老师只有刻苦钻研教材,充分理解驾驭好教材,才能做到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使课文中的典型词、句成为德育的催化剂。

研讨法是让学生小组交流那些深含哲理,很受启发的语段,使之感受德育的真谛。人生的许多哲理,不是老师枯燥地说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们对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研讨,而感悟出来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都有一个主流方向,教师必须把这样的语段提炼出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充分讨论,再集中点评。使学生形成思想共识,但启迪又各有不同。我们组织学生讨论《故乡》最后一个语段时,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1)美丽的海边沙地圆月图与议论句有何关系?(2)希望与路怎么组成比喻的?(3)鲁迅先生怎样把希望变成现实?(4)你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又有过作者的那种感受吗?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再由代表同学主讲,集中点评。同学们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未来的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精神。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生命、生命》有关生命哲理的语段后,把最后一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改为“愿‘我’珍重第一次”。同学们各抒己见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凸现于第一次,多尝试人生的第一次,更能享受人生的美好和乐趣。

三、在语文课后感悟德育,学生坚持“三写”

“春种夏管秋收”,语文课的德育也正是这样。教师应高度重视指导学生收获巩固好德育成果,不能有“语文课上完了,德育也就到家了”的思想。名家名篇的精神粮食并不是每位同学都细嚼慢咽了,课后坚持“三写”(抄写名言警句,写生活日记,写感悟作文)学生才能把这些精神粮食变为自己的思想,才能感悟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一环节对学生健全人格、健康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将发挥巨大作用。

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有的原本是一些名人一生的总结和写照,有的早就成为了学生自己的座佑铭,人生追求的目标,或道德规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下转59页)(上接51页)等)。我们指导学生每天摘录一句或两句,全期整理成册,每句名言还附有自己精炼的感言,每月进行一次背名句竞赛活动。全期进行一次锦句集展览,评选优秀巩固成果。坚持写好周记,根据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结合课文思想教育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悟,每一个学月组织一次读后感演讲赛,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感悟出课文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谛。

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发展勿庸置疑,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素养的体现也很重要。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吾手写吾心”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与时俱进的思想,我们坚持每周一篇小作文,每两周一篇大作文,每期进行两次作文大展览,评出优秀习作上墙报,装订成册。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第一次》《我看克隆》《上网利弊谈》《从军旗说起》《我给老师送礼物》等写作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写作中思考人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崇高人格,塑造完美自我。

8.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艺术形象;教学情境;课外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重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句话明确说明了利用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语文课程与德育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下面,我就从创设浓郁的德育氛围、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这三方面,对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阐述和说明,以为广大语文教学同仁在德育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

一、充分利用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具有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艺术形象,作为语文教师,应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充分挖掘,以创设出浓郁的德育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洗涤。

比如,七年级下册中《邓稼先》这篇文章,既属于一篇文质彬彬的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具有传统眼光和历史视野的人物传记,

杨振宁先生用大量语言描写了一个具有崇高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那么,面对这篇篇幅较长、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的课文,我们该采用何种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思考,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一节,我让学生尝试找出描写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这段可以看出,奥本海默是一个卓绝群伦却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而在“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一段落中,我们则看到了一个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不卑不亢的邓稼先,他也由此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然后,在“我不能走”这一节,我则带领学生对邓稼先先生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进行了重点分析:邓稼先在身处险境时,仍然能说出一句“我不能走”,可见邓稼先先生具有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和立志报答祖国的决心和信念。这样,我通过充分利用具有强大感染力和说服力的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在这一人物的感染中,学生也升华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

对学生进行德育,若是我们采用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语言讲解方式来进行,既无法将学生引入到文章特有情感的思想情境中,我们也无法获得理想的德育教学效果。所以,面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却又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课文情境,我们可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其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深刻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对于斑羚飞渡的具体情境,作者运用大量篇幅和语言进行了刻画描写,若我们只是让学生依靠阅读这些文字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还具有一定难度。于是,我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斑羚飞渡这一情境的视频,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年轻斑羚成功飞渡的画面便真实、生动地呈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也都为眼前壮观、悲惨的场面所震撼了,他们一言不发、表情严肃地注视着投影屏幕……这样,我通过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斑羚在生死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爱护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思想品质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并不能靠语文教材中十几篇文章就能完成,所以,每当在课堂上学习了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文章,我们还应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

比如,在学习了描写父子情、母子情的文章如《背影》《我的母亲》之后,我们可在班里举办以“向父母致敬”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讲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树立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报答父母的决心;在学习了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如《春》之后,可以举办绘画比赛,让学生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画面画下来,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春天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总之,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在语文课堂这一阵地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的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既掌握专业语文知识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优秀人才。

9.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九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古诗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育教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10.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可见,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科的任务,它是一切学科的共同任务。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思想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语文科的思想性具有本身的特点,它凭借的材料无一不是思想情绪的表现。数理化等学科不反映思想感情色彩,不包含伦理道德,自不必说。思想政治科固然是有目的地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内容一般抽象,表达上强调严密准确和符合逻辑,思想性科学性突出而情感性艺术性欠缺。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选用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其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影响涵盖了思想品德、理想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各个方面。在表达上常常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强烈而深刻的影响。在德育方面,语文科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这也是在中小学里语文教师常常担任班主任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主要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然有机地进行的。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必单独拿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语文知识的习得和思想情感的浸染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在组织教学、新课导入、诵读指导、引入高潮、结束课文等教学环节上适时插播相关影音剪辑资料,吸引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净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在组织教学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上课前2-3分钟站在教室门口,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时间到即走到讲台上宣布开始上课。这种做法显得严肃呆板,影响学生课间自由休息,不大受学生欢迎。如果教师在上课前4~5分钟步入教室,播放与当节课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就既能消除学生的疲劳,吸引注意力,为即将进行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又不影响学生的休息与自由活动,时间到即可顺势宣布上课和导入新课。当然,播放的音频视频内容需要精选,既要切合课文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引发他们的兴趣,而且播放效果要良好,长度要合适。我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时,利用课前休息时间先播放流行歌曲林俊杰的《曹操》,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一曲终了,恰好上课。这时,我再用歌词导入新课: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国英雄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弄清一个问题:曹操是一位英雄吗?

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指出,评价曹操要把历史上的曹操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别开来,曹操自己的作品是了解其人的较为可信的资料。如此导入新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客观地评价人物,帮助学生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正确的英雄观。为了让学生充分地领略曹操的英雄气概,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又适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激情吟唱《短歌行》”的视频剪辑,从而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曹操的仰慕之情,而且对曹操那种苦于时日短暂、求贤若渴、急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产生共鸣,对帮助学生开阔胸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也有潜在的感染作用。

二。联系现实,注意发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内容,纵横勾连,整合材料,形成专题。善于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补充丰富课文德育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文章,有不少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其中自然蕴含和保存了中华文化之精粹。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汉魏晋诗三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这两首诗词都涉及到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如《孔雀东南飞》中有“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诗句,“初七”即指的是“七夕”。在当前像“情人节”等洋节流行,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年轻人中影响日趋式微、遭遇冷清遗忘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有责任宣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揭示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来源包含了在中国流传一千多年的美丽传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像“穿针乞巧”“喜蛛留巧”“拜织女”等有关“七夕节”的习俗趣闻更是不胜枚举,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乐于知晓的。然而,若是单纯孤立地讲解这些不少已经失传的风俗旧闻,难免会显得单调乏味。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这两首诗来学习了解。不仅限于此,为了进一步加深了解,我们还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搜索到关于“七夕”的大量古代诗词和习俗记载,精选其中的部分诗词予以解读。例如,我们可以选择唐代诗人罗隐和宋之问的《七夕》,运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所载的唐代“七夕节”的习俗予以解读,在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理解鉴赏唐诗,事实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使学生掌握了一种解读诗歌的方法,拓宽了学生视野,激起他们对“七夕节”和唐诗的浓厚兴趣。有同学甚至兴致盎然地立刻开始测算日期,看今年的“七夕”在哪一天。

其实,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不只是“七夕节”,我们学习屈原的《离骚》和沈从文的《边城》时自然会联系到“端午节”,学习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时必然会关注“重阳节”,学习杜牧的作品时自然会联想到“清明节”„„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去发掘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的阶段时,完全可以在学生中做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学作品专题赏析研讨会。如此,必将大大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教材为载体,注意联系生活,即兴发挥,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至于改善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发挥其育人化人功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

从小学到初中以至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顾虑增多了、想法变复杂了,性格趋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内敛。在高中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一般是很少的,无论教师怎么鼓动激励,效果总是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课时,我有意突出讲解了当时“耻学于师”的奇特社会环境,结合课文内容,讲述了韩愈奋然不顾流俗笑侮,抗颜而为师,虽屡遭排斥打击仍坚持倡导师道尊严并身体力行的事迹,在学生纷纷为韩愈唏嘘慨叹、打抱不平之时,我顺势向学生发问:

如果你是韩愈,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有着畸形社会风气的环境中,你敢于与强大的流俗势力抗争吗?你能够做到特立独行吗?

由于学生已经被韩愈的精神所感染,立时就有好几个学生应道“能”“敢”。我抓住时机,说:

光口头上说“能”不算是真的能,要有行动上的表现来证明,现在就请你们勇敢地举起手来!„„如果我们连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勇气去面对,将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又如何敢坚持真理呢?„„举一次手容易,难在长期坚持举手!„„也许我们在举手的过程中会像韩愈那样遭遇误解、失败和嘲笑,但我们一定不能因此而退却!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经常积极举手发言,并不是一件小事,它能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状态的优劣、学习主动性的强弱、个性品质是否开朗健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等等。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认识到语文教师在德育上的特定职责,充分利用语文科的特点与优势,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用心

爱心

1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要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上,我们需要道德的力量来作支撑。

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所以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是,目前在不少学生中存在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偏激等现象。语文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属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把语文教学变成思想政治课加以单纯的说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求,这只能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渗透得恰如其分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依托有关篇目的优势,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渗透,将有关篇目的题旨、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几种渗透方法:

(一)析题阐义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这一课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它蕴含的深意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不仅赞美了白杨树,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白杨的礼赞,歌颂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广大军民,赞颂了他们所体现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德。又如讲《回延安》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诗人为什么用“回”而不用“到”、“去”?从而使学生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的炽热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品词评句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在讲《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通过对描写烈日和暴风雨的语句,及“奔、灌、裹、拽;干巴巴、毒花花、白堂堂;慢腾腾、昏昏沉沉、半死半活”等词品评分析,可使学生强烈感受到祥子在旧社会拼命“挣钱”的悲惨生活。这样不仅学到遣词造句的技巧,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从而更热爱新中国。

(三)设境激情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如在讲《三峡》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录音,让学生进入饶有情趣游览之中,然后拿出“长江三峡”的挂图,展示三峡胜景,再结合“长江三峡”的录像,引导学生目睹长江三峡的壮丽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讲《〈长征〉节选》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亲身演绎红军将士的感人形象,从而受到了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四)质疑探究法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思”的先导,“思”则是“疑”的创造性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展其主动的首创精神,对于渗透德育也很有作用。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又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提出“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教《故乡》一课时,提出“闰土后来见到‘我为什么叫‘老爷?叫‘老弟为什么不行?”等,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体会文章的深刻社会意义,从而受到入木三分的思想教育。endprint

(五)联想生情法

生活中常有能触景生情的现象。是什么手段使人“触景”而引发情思呢?是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化理解,也是渗透德育的方法之一。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张开联想的翅膀,去呼唤总理,寻找总理,那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无不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五洲四海、祖国大地,处处都有总理的身影……由此更加增强了同学们对周总理的挚爱和敬仰之情。又如讲《故乡》一课时,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联想“我”回故乡看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时的心情,联想“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叫“我”“老爷”时的心理活动等等,从而真切地体验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束缚的批判,从而受到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

(六)朗读背诵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清代散文家刘大魁语)中细细玩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背影》一课时,指导学生满怀深情地诵读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抓住“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脚缩、身倾”等重点字句,反复朗读体会,设身处地地揣摩父亲的那种对儿子的挚爱深情,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其进一步领会父子深情。又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语文教师要凭借教材这本“生活的教科书”,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思想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渗透思想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与自身,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1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二

一、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唤起民族意识

著名作家陈祖芬说过:“丧失了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其作为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任务。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闪耀着民族精神光辉的课文比比皆是,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发挥其积极的引导作用,用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九年级下册《生命与和平相爱》一课,就是一篇培育良好民族精神的典范:饱经风霜的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的精神生生不息,以及重视知识、重视信仰、重视文化的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深入阐述文本,才能引领学生体会到,作为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个体,只有自身强大了,保持优秀的品质,中华民族才能永远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渗透人生态度教育,教会学生做人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由于认知、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还没有形成稳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所误导,甚至走入歧途,因此,作为主要育人功能载体的语文学科,有责任担当起引导学生的义务。

如在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后,我安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探讨生命的真谛,人生的价值。此外,在教学中,我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中外名人在成为名家造福社会、流芳千古的同时,如何敬老爱幼、关爱他人的事迹,如毛泽东向老师敬酒、周恩来向老师赠款、朱德给老师让座的故事,孔子、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等。学生以这些素材开展演讲,“听众”听了演讲之后的感受联系生活实际再写成听后感,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在课堂上,我遴选了一些与同学们分享,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判断假丑的能力。

三、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爱国、爱家、爱党、爱人民是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巧妙加以利用,从而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操,滋养浓厚的爱国情怀。如苏教版教材中《中国的土地》《美丽的西双版纳》《始终眷恋着祖国》《黄河颂》《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等等都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教师在演绎课文时,配以现代手段,展示迷人的画面,辅以教师的真情诵读,带学生的心灵去旅行,让他们体会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徜徉在阿里山风光里、徘徊在西双版纳的美景中,流连在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神韵间……让学生陶冶在中华文化和美丽的景色中,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成就个人素养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的培养开始的。”的确,好习惯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坏习惯则会误导孩子一生。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将学生习惯的培养嫁接在课文之中,巧妙渗透习惯教育。如在初一语文教学中,我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会学生任何时候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如果自我膨胀,最终只能落得丑态百出,贻笑天下;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我引导学生思考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消极感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还是将这种困难作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进行《斜塔上的实验》一文,我和学生讨论,大凡在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需要的首要素养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此外,针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在教学课文《我的老师》时,我利用课堂,展开辩论,倡导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五、渗透感恩意识教育,锻造完美人生

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社会价值多元的今天,一些不良言行不断影响着孩子,很多孩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对父母、对身边的一切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让人在感到无比痛心的同时,更应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时机,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反哺,懂得报答。如在学习课文《父母的心》《背影》时,我通过真情朗读角色表演引导学生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教学《七颗钻石》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用具体的行动来报答别人的关爱,让学生学会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自己生活的习惯,用感恩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

13.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十三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文以载道”,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将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

(一)、以教材为主线,贯穿德育教育。根据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统筹计划安排,对学生进行系列德育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重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二)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进行思想教育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随时随地的渗透德育教育;根据语文课的不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由表入里,逐步消化,由知到行,由情达意,由外因转化成内因。

1、巧编故事,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年级儿童情感不稳定,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直观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情感的产生,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德育渗透。巧编故事,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是拼音教学渗透德育的常用方法。如在学“a o e”这个韵母时,我是以自编的故事《小燕子回家》引入的: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了,她看到春天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她又见到了自己的伙伴,小姑娘、白鹅、大公鸡。小姑娘正在为明天歌咏比赛作准备呢,看她长大嘴巴(a aa)练声练得多认真哪。因为她要演唱的歌曲就是《我们的祖国像花园》。大公鸡看到了自己的伙伴小燕子,高兴得欢呼起来“ooo”,腼腆的大白鹅不好意思弯下了长长的脖子,样子就像“eee”。让我们也到这美丽的花园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孩子们聆听、模仿、大胆展示不仅掌握了“a o e”的音和形,也感受了祖国的美丽,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热爱祖国的洗礼。

2、观察辨形,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3.在作业批改中渗透

学生的作业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二、以生活为内容,以活动为动力,推动德育教育 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春游找春天,学雷锋活动,热爱家乡活动,各种节目活动和演讲,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和教育模式。如:母亲节在班内号召孩子们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画画,写话。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受道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一、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德育渗透教育总体目标实施措施 教学内容

一、数一数

1、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施措施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观察兴趣。

2、数出课本图中的数量。

3、数教室里的实物。

二、比一比

比多少

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比长短

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好习惯。

教师提供物品、选取身边的题材让学生操作、比较。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几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以内数的组成

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创设游戏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学习5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5以内的减法

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认识立体图形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2、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认识平面图形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

2、思考、想象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分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1、录像:商场外景镜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上8、9的认识和加、减法

1、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充分利用主题图所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真观察,抽象出数10。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数学乐园

1、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游戏活动: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

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

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位。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八、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感知一分钟、一秒钟有多长,可以做多少事情,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2、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8、7、6加几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2、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1、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组织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5、4、3、2加几 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充分利用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进行练习。我们的校园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

1、联系学生的爱好,引入“活动”。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让学生感受统计图的用处和优越性。

十总复习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上一篇:竞聘中层副职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以冬奥会为题的演讲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