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11-17

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共12篇)

1.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贵州省城乡统筹问题的几点思考

城乡统筹是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二元经济的新思路,在推进城乡统筹的进程中,要注意其阶段性、区域性的特点,不能不顾实际,强制性取消城乡各种制度的差别,这样不仅不能给农村有力的支持,反而会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工业基础夭折.城乡统筹的突破点是城市化,但又不能盲目推进城市化,必须将城市化的进程和产业支撑相结合,通过城乡融合,促进城乡资源的自由流动,以产业为依托,带动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

作 者:蒋雪梅 JIANG Xue-mei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刊 名: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7(1)分类号:F224.33(273)关键词:贵州 城乡统筹 区域性特点 城市化 产业支撑

2.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1、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 在城市优先发展这一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下, 大量农村土地资源被廉价地用于城市现代化建设, 剥夺了农民依法享有的承包地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我国法律规定的对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仅仅包含农民丧失土地后部分经济成本, 补偿上线远远小于农民丧失土地的综合效益, “以地生财”成为“第二财政收入”, 还滋生了大量“寻租”行为。同时, 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占用大量高等级耕地, 而补充的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严重影响我国耕地生产能力,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2、城乡资金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 我国资金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城市偏向, 农村金融体系的发育和制度安排逐步边缘化、空洞化, 各类金融对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差别对待, 对农民和乡镇企业设置了更高贷款门槛, 农村金融资源严重不足, 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倒流”。农村信贷成本高、数额小、风险大, 这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少资金回流的商业机制, “存多贷少”, 存贷差不断扩大, 原来就非常稀缺的农村金融资源大量流失,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只能更多地依赖体制外非正规的金融融资渠道, 农民受尽“高利贷”之苦, 农村经济发展成本增大。

3、城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较少, 但消耗的劳动力资源过多。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工资待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居住条件、政治权利等方面仍处于弱势状态。三是农村人口空洞化问题严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 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 极大地威胁着农业生产, 也成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4、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

我国城乡资源配置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对经济发展考虑多, 对社会事业考虑少。城乡政府过分地强调物质财富增长, 常常把社会事业发展摆到“配角”和“服务”的地位, 公共资源投入不足, 农村更为严重。特别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直接引起教育机会差异, 许多优秀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 教育对多数农村家庭来讲是沉重的负担, 不少农村孩子只好选择少读书而直接“低端就业”。

5、信息获取不均衡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差,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落后状态, 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 城市拥有较农村更好的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 这有利于信息资源在城市的快速集结与共享。而由于农民缺乏及时有效的可用信息, 必然会加大交易成本, 从而缩小利润空间。

6、财政支出不均衡

我国财政资金对农村整体投入严重不足。1999—2008年国家财政资金用于农林水事务的支出比重基本浮动在7%~8%;而同期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最低为11.13%,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远远小于农业产值。这凸显出城乡之间财政资金支持不平衡, 国家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统筹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通过发挥市场、政府、城市、企业等方面的作用, 使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顺畅流动、优化组合、高效利用。

1、发挥市场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通过市场引导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打破城乡市场体制条块分割的状况, 营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要面向市场加快农业、农村市场化的进程,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 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建设一批功能强大、辐射面广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2、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调控引导作用

农业是风险高、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产业, 又是满足人类衣食需要、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础产业,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短期性, 市场对农业的调节具有局限性、不完全性。不能坐待市场机制去自发调节城乡资源, 需要加强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并根据资源性质、供求状况和市场运行规律等要求, 决定政府和市场各自介入资源配置的程度。

3、强化城市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应积极为农村提供生产设备、技术设备、能源产品、人才资源、资金投入等资源要素, 组织和调控农村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涉及资源配置的各个主要环节。城市在资源流动、组合等方面比农村更具优势, 在经济活动、城市建设、市场消费、科技文化、人的发展等资源配置层面对农村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这对城乡资源交换以及农村资源的有效配置均具有重要作用。

4、重视企业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中的吸纳聚集作用

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乡镇企业问题。乡镇企业是非农生产的主体, 是转移农村劳力的主战场, 必须向园区集中, 使资源在园区积聚, 并把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互促发展;要改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 以扩大产权流动和重组的办法推进城乡资本经营一体化。二是园区问题。应打破乡镇工业园区均衡分布的态势, 实施以中心工业园区为聚核的工业化战略。需在乡镇工业园区层次上, 根据区位优势、产业基础, 选择若干个中心工业园区作为聚核, 将邻近工业小区整合为具有吸纳聚集能力的园区集群, 特别要注重发挥园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三、统筹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的着力点

1、统筹城乡土地资源配置

要大胆尝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科学界定农地产权关系, 明晰所有权, 稳定承包权, 放活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和支配权, 并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转让权, 使原本静态的土地资源具有动态性, 以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考虑运用市场和行政两种手段调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利益补偿问题,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手段, 以行政和法律等方式对城乡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调配或者统一要求。

2、统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和作用, 构建城乡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健全市、县、乡三级劳务输出的工作网络和技能培训系统, 引导农民有组织、有目的地流动。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加快城市产业扩张、城市的扩容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或地方性法规, 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3、统筹城乡资本资源配置

要强化政府强农惠农职能, 加大对农业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尽快出台农业投资法。要通过调整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 有效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要通过深化金融改革, 着力扩大农村信贷规模, 拓展信贷范围, 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

4、统筹城乡科技资源配置

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农村结合, 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 承担农业新技术开发、生产应用等任务, 形成长期的协作关系。城市可采取调、离、停、兼职等方法, 鼓励科技人员向农村流动;农村要建立全方位吸纳科技人才的引进机制, 健全为科技人才服务的配套保障机制, 实行科技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机制, 形成驱动和激励高层人才在农村发挥才干的创新机制。

5、统筹城乡信息配置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 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政府牵头, 联合电信运营商、电视网络等, 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立体城乡信息系统, 使农户能迅速获知城市需求信息。通过定制农业机械、农资等生产资料, 使城市工业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城市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优势, 通过信息平台选择农产品, 利用信息平台建立人才交流、科技培训、劳务输出等一系列活动,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保障。

6、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要强化中央、省、市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建立规范化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通过完善农村教育培训机构, 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积极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加快建设农村文体活动阵地建设, 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今后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 应主要用于农村卫生事业, 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着力点, 完善其他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条件成熟的农村也可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3.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社会保障;存在问题;重要意义;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9-1

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困难公民提供收入补助、现金待遇、医疗照顾等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我国经过20多年社会保障改革和不断的探求,特别是在近十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说是取得了飞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失业、工伤、医疗、养老、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會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部分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现象,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不衔接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把社会各类人群有计划地,逐步地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内,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

1 现行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改变,社会保障制度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国家将本应平等投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城市,农村人口无法或很少得到基本的保障,从而影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1.1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

目前,在我国城镇,可以说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包括失业、工伤、医疗、养老、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2 现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失衡

在我国,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社会保障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保障项目看,城镇职工享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较为全面系统的保障,而农民的保障基本上还靠家庭和土地,目前为止仅全面开展了特困救助、五保户供养等保障项目。我国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且难以为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刚开始从试点向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尚未实现全覆盖,农民的基本生活没有得到全面保障。

1.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没有普及 相对较贫困地区的农民基本生活还难以保障。仍然存在资金供应不到位,物质供应困难等问题。

1.3.2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要规范市场动作,逐步解决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管理跟不上,运转困难、保障水平低等问题。

1.3.3 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处在清理整顿阶段,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使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没有定位、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总之,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农民还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2 现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在制度设计方面缺乏系统性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照商业保险的办法制定的,因此制度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制度之间难以衔接。加之统筹层次过低,全国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市、县级统筹,造成在全国总体制度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统筹地区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具体政策,从而形成参保范围、缴费比例、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的诸多差异,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难以接续。

2.2 现行制度不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多样化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这两个规模巨大的群体。还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仍处于无地、无岗位、无社会保障的“三无”状态。有相当数量的民工群体,尽管很多地方出台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办法,但由于参保门槛高、接续难以及传统意识的束缚,对全面覆盖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相对稳定,长期定岗的就业方式大幅减少,取而待之的是灵活就业,特点是劳动关系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流动性增强,劳动者收入不稳定。而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大多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保,而且缴费门槛过高,社会保险关系难以随着这部分人的流动而转移和接续,目前城镇未能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的主要是这个群体。

参考文献

[1] 陈银娥,杨卿.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01).

[2] 王燕霞.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J].法治与社会,2010,(05).

[3] 陈英.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冷思考[J].海峡科学,2008,(03).

[4] 沙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山东社会科学,2005,(07).

[5] 张新民.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思考[J].现代法学,2008,(06).

[6] 韦红.德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与启示[J].新视野,2007,(03).

4.对我市出租车行业现状的几点思考 篇四

对我市出租车行业现状的几点思考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积极准备“七城会”,办好七城会,已经成为江西和南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全民都在关注,都想参与。出租车行业作为城市重要的文明窗口,更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七城会”的工作中进来,争做文明典范,展示良好形象。但是我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着车厢卫生差、违章、拼客、拒载和不能主动出示发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文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形象。

一是车内卫生条件差,亟需改善。为了迎接“七城会”,我市新增了部分出租车,车内卫生条件较好,但是大多数老的出租车车内卫生条件不容乐观:车厢内外灰尘较多;坐垫长久未洗换;车窗玻璃上有不少污点;车门上调整观后镜的装置松动,挂在车门内侧,车窗摇手和门把手大都坏了;驾驶室内物品摆放凌乱,影响美观。这样的卫生条件与我们“绿色七城会”的文明和谐、生态环保、卫生洁净格格不入,卫生条件改善势在必行。

二是行车过程违章多,亟需规范。的哥、的姐性子急,行驶中压双黄线、闯红灯、随意变道违章屡见不鲜。在一些没有设置摄像头的地方,出租车司机经常是飞车而过;市区内出租车急停急行,强行超车,为了多载客,置安全于不顾。试问,乘客坐在这样的车上,能有安全感吗?规范出租车行驶操作,对于在确保城市交通安全的基础上感受“红色英雄城,绿色七城会”十分重要,有关部门应积极查处。三是整体服务质量差,亟需提高。

(一)、上下客,随叫随停,严重阻碍交通。不少出租车司机认为,乘客上、下车用不了多长时间,一般不会被交警查获,不会受到处罚,同时少数交警的“感情牌”也滋生了出租车司机侥幸的惯性心理。有些乘客在招手叫出租车时不遵守有关规定也是出租车违章停车载客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群众对出租车交通违法行为很反感,但一旦自己乘出租车时,为了方便,随意招手坐车的多的是。

(二)、乱搭客,随意拼车,市民有苦难言。虽然有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运营时不得违反出租汽车营运站场规定,进行站外私揽带客或强行拉客;无特殊情况并未经顾客同意,招揽合乘业务或强迫顾客合乘。”有不少出租车在行驶途中为了多赚钱,不问乘客愿不愿意,不断的拼座,直到车子坐满,重复收费。用户租车就是为了舒适、安全、快捷,但是部分出租车司机随意半路搭载其他乘客,让顾客有种花钱买罪受的感觉。

(三)、图“高效”,拒绝载客,市民出行不便。现在南昌上下班高峰期,几乎到了一车难求的地步。上车之前司机会问你的目的地,遇到路况难走的,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载客,比如交接班、家里有事等。出租车行业既然是服务行业就应该给予市民便利,像这种为图自己“高效”赚钱,却给他人带来低效率的做法应坚决制止。

(四)、上下车,礼仪缺失,降低服务标准。乘客上下车都会听到计价器“你好,欢迎乘坐本公司的出租车”、“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并拿好发票”温馨语言,但这些本该由出租车司机说出的话在大多数司机面前都是一种奢望,不主动给

乘客发票;乘客主动要来的发票,由于长期没有添加油墨,打印发票模糊不清也是经常发生的。出租车公司应及时通过培训,加强宣传,强化出租车司机的服务意识,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

即将到来的“七城会”,将是对我市文明程度一次大的检验。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迎接“七城会”的到来,针对出租车行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加强宣传,增强市民交通安全意识。通过宣传栏、宣传单及相关文明标语教育群众文明打车,不要逆向拦车,不要在出租车临近时突然拦车,更不要在交叉路口“打的”拦车,出租车司机按章停车载客,严禁拼车拒载,创建一个良好的交通社会环境,确保市民出行安全。

二、出台准则,规范出租车公司经营行为。在出租车公司市场化运营的前提下,应由主管部门牵头,出台安全行车和卫生出车的准则,要求出租车公司对照《出租汽车考评标准》,组织出租车司机统一学习,对于当前的问题要切实整改,对仍然我行我素者实行重罚。

三、合理调配,错开出租车的交接班时间。对出租车交接班进行合理调配,加强与公交公司联系沟通,确保市民在上下班高峰期间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给市民予最大的便利。

5.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内容摘要〕 我市农村党建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任务艰巨,本文从加强党建扶贫工作队管理、提高规划质量、转变扶贫思路、建立帮扶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农村 党建扶贫 建议

农村党建扶贫是我市加快新阶段扶贫开发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党建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我市农村党建扶贫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以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一、我市农村党建扶贫工作现状

(一)农村党建扶贫成效明显

历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党建扶贫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增强发展能力。市、县两级每年派出党建扶贫工作队队员近800名挂钩帮扶贫困乡村,年均为帮扶点争取上百个项目和上千万元资金。到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近5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2348元,23.9万农村居民进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来水受益村710个;通公路村1041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9.5%;100%的村通电。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年取得新进展,在有人办事、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活动场地议事等方面不断强化,农村党员发展到43040名,村支两委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多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二)农村党建扶贫任务艰巨

尽管我市农村党建扶贫工作成效明显,但目前全市仍有68个乡被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1013个村被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全市还有绝对贫困人口18.48万人、低收入人口30.91万人。这些重点乡村集中在边远、高寒地区和深山区、石山区,开展党建扶贫工作难度很大,突出表现在:一是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地数量少、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深;三是大部分劳动力综合素质较差,“等、靠、要”思想严重;四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宣传、贯彻和落实难度大,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果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进一步改进党建扶贫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党建扶贫工作的新成效,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二、党建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的党建扶贫工作模式是在总结了多年的经验后形成的,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党建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重要原因,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工作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一)队员及帮扶点更换频繁,部分工作队管理不到位

第一,工作队员和挂钩帮扶点更换频繁。目前,各单位党建扶贫队员基本上是一年一换。每年4月召开全市党建扶贫工作会议,会后党建扶贫工作队的牵头单位和队员就要轮换,新队员报到后调查研究、熟悉情况要一段时间,开展工作没多久又要准备年终考核各种资料,导致党建扶贫工作队有效工作时间少,影响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有的单位更换党建扶贫点过快,如市政府办,10年内先后更换了六枝特区堕却乡、水城县玉舍乡、花嘎乡等3个扶贫点;有的工作队重点帮扶的村也在调整,使得工作队对所在乡、村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与当地群众的感情不够密切。有的工作需要跨年实施甚至几年才能见到效益,频繁更换工作队员和地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

第二,部分单位及工作队员对党建扶贫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深入。一些单位没有按要求选派素质高、能力强、有培育前途的干部担任队员。有的干部把党建扶贫作为填补自己基层工作经验的空白的机会,满足于去“镀金”。有的工作队没有认真执行驻村工作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的要求,有的队员到挂钩扶贫点的时间屈指可数,往往是报到时下去一趟、检查时下去一趟、慰问时下去一趟、交接时下去一趟。部分单位尤其是一些省垂管单位认为党建扶贫不是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因而对党建扶贫工作有抱怨情绪。

(二)乡、村扶贫规划质量不高

扶贫开发过程中应先制定规划,根据规划再制定项目,根据项目来安排资金,但是,目前乡、村的规划体系还不健全、规划内容不实在、规划实施不连续。一是乡、村在编制规划时缺乏专业部门和专业人才参与,规划简单粗糙;有的乡镇主要领导一换,思路就变,规划成了完成上级任务的“摆设”。二是乡、村编制规划时限于对政策、对信息的掌握,对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分析不深不透,缺乏统筹考虑,与市、县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不一定吻合,规划与实际工作成了“两张皮”;乡、村扶贫规划的项目往往缺乏科学论证,编制的项目书说服力不够,给乡、村在项目争取上带来了难度。由于规划及项目的编制实施存在以上问题,导致了乡镇、党建扶贫工作队不能认真执行规划,而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跑项目、争资金”上。

(三)少数党建扶贫队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部分单位和工作队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还停留在“送钱送物”的方式上,热衷于跑项目、争资金,不适应新形势下党建扶贫的要求。

有的党建扶贫工作队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资源赋存、社情民意了解不深,当然也就送不出观念和思路。有的扶贫队认为实施项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容易体现工作实绩,千方百计去“协调”项目,把党建扶贫简单化为“送钱送物”,忽视了在思想上、观念上的“扶贫”。

有的工作队在“跑项目、争资金”时,对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论证不足,而是凭关系、凭感情、凭权力去协调,“跑项目”的成本过高且往往有随意性,没有区分轻重缓急,使得有限的资源没有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有的工作队争取到项目后就认为完成了任务,忽视了项目的实施、监督、跟踪,在帮助乡村完善项目后续管理机制上做的不够,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因后续管理机制不健全而失修毁损。

(四)扶贫资金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财政性扶贫资金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群众温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财政性扶贫资金无偿使用的性质,使得扶贫资金尤其是生产性项目资金在使用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的群众抱着“反正不用还”的心态,对待项目不认真、管理粗放,如有的乡镇实施的养殖项目,前两年还能看到养殖的畜禽,第三年后就看不到了,没有达到滚动发展的效果。部分群众因此形成了依赖思想,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勤劳干、谋发展,而是满足于得到扶贫项目的扶持,甚至发生用财政补助的钱物换酒喝的情况。

(五)部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困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少,90%以上的村属于“空壳村”,村组织没有经济实力也就缺乏号召力、缺乏号召力也就没有了凝聚力,村干部说话还不如一些经济能人管用。

二是村干部待遇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各县区村干部的报酬都采取县、乡财政拼盘的方式发放,各地经济实力不同,村干部的报酬也不一致。水城县按平均每个村5名村干部,每村给予财政补贴690元;六枝特区按每个村5名村干部,每村给予财政补贴490元;盘县按每个村6名村干部,每村给予财政补贴1200元;钟山区按每个村6名村干部,每村给予财政补贴1920元。村干部月平均报酬在247—350元,而在当地打工,每天的报酬在40元左右。

三是农村有头脑、有能力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有的村成了“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留守的村子,发展党员的选择范围减少,也给培养高素质的后备干部带来了困难。

(六)党建扶贫考核机制不尽完善

一是部分工作队较为重视日志、记录、总结等等书面资料的准备,以给考核组留下良好的印象,个别党建扶贫工作队甚至编造资料蒙骗考核组。二是考核是一年进行一次,而有的工作如种养殖项目不一定当年就能出成效,难以体现在当年的工作实绩上。三是考核偏重于面上,与各个党建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计划、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不够紧密。

三、对党建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相对固定党建扶贫工作队并加强管理

坚持“不脱贫不脱钩”的原则,各个挂钩扶贫单位及帮扶的乡、村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换,必须坚持帮扶直到被帮扶的乡村经考核确实脱贫后才能脱钩。相对固定党建扶贫队员为两年一换,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对扶贫单位派出的党建扶贫队员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派出。加强对党建扶贫队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抽查队员驻点工作情况、考勤记录,督促工作队完成好工作计划。

(二)提高乡村规划编制质量

一是把扶贫开发规划编制作为指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党建扶贫工作的重要工作,加紧做好2010—2020年的扶贫开发规划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规划体系,先由工作队与乡镇制定乡、村规划,再由县级扶贫部门牵头统筹衔接规划,最后由市级扶贫部门召集相关部门和专家一起审定规划,通过调研、论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规划要统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等纳入规划内容,规划制定要重视项目的合理布局,今后对乡村的投入应随着规划和项目安排。坚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的原则,规划和项目确定后,原则上各部门的项目就按照规划落实,使党建扶贫工作队与乡镇的主要精力不再耗费在跑项目、争资金上。

三是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深入到各乡镇,做好规划培训,帮助乡镇提高规划质量。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有专家参与,各相关部门应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派出工作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骨干,协助乡镇编制规划。党建扶贫工作队要配合乡、村分析乡情、村情,出主意、想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好规划。

(三)切实将党建扶贫工作重点转变到送观念、送思路上来

认真落实党建扶贫队员驻村工作的时间规定,每名党建扶贫队员每年至少提交一篇实地调研的报告,督促工作队及队员深入乡、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熟悉乡情、村情、民情,从而帮助乡、村、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方向。

党建扶贫工作队的重心要从为帮扶点争取项目资金转移到指导、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转移到对实施项目的督促和监管上来,尤其是要帮助乡村建立好项目后续管理机制,使有限的扶贫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积极探索扶贫资金约束激励机制

探索财政性扶贫资金变无偿为“有偿”的方式,即对于生产性扶贫项目,使用农户应采取“借”的方式使用,到期可以归还本金,也可以归还“利润”,归还的现金或物资可以进入下一个循环,扶持别的农户,不断滚动发展。这样既提高农户在实施项目时的责任感,使他们感到压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在党建扶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又能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有偿”使用还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号召力。

(五)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积累。

二是多渠道提高村干部待遇,建立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首先,采用财政增加一点、兼职提高一点、误工补贴一点、积累补助一点、考核追加一点等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村干部月报酬,达到平均500元以上。其次,要落实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努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再次,要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投入,按照村规模大小、集体经济情况和人口规模确定运转经费,确保村级组织能够顺利地开展各项农村工作。第四,探索招考村干部进入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制度,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村干部可参与乡(镇)长选举。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上逐步让村干部能脱产工作并有想头、奔头、干头。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以培养“双培双带”能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采取教育培训、结对扶持、政策倾斜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党员的扶持和培训力度,帮助农村党员解决困难,增强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建立关爱党员长效机制,在学习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帮助党员解决实际困难,让党员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六)进一步完善党建扶贫考核

6.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六

区政协委员伍光文

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任务,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实现“加快”和“率先”目标的重大举措。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把长寿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先行区”,我认为,必须在分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农民工作为城乡统筹的第一群体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农民工作为第一群体。一是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的主体。全区41万农村劳动力,2006年已实现转移22.4万人,约占54%;按照每年新增转移1万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规划,到2011年全区将转移农村劳动力27.5万人,超过67%,农民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二是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进城主要从事建筑、环卫、家政等工作,干的是城市人最不愿干的苦活、累活、脏活,是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据调查,在建筑、纺织和服务等行业中,农民工的比例已经超过80%。三是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农民工进城既学习了技能、开阔了视野、接受了现代文明、增加了经济收入,为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集约经营创造了条件,也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支撑。2006年,全区实现劳务收入10.9 1

亿元,农民人均务工收入1567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四是农民工自身具有较强优势。农民工群体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占有很大比例,有的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村组骨干,他们有文化、有追求、有干劲、有闯劲,且绝大多数是农村的精英。农民工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民变市民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具备较好的条件。五是农民工已成为联结城乡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城乡之间的矛盾都集中体现在农民工身上,如户籍问题、就业问题、保障问题、收入问题、治安问题、土地问题等。可以说,抓住了农民工问题,也就抓住了城乡问题的牛鼻子;解决了农民工问题,也就突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最大障碍。为此,在城乡统筹中,要切实抓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管理服务、法律维权、社会保障和创业扶持等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劳务转移向稳定就业和人口转移转变、由外出务工向回乡创业转变。

二、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的第一平台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小城镇作为第一平台。其一,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联结点。小城镇地处农村之头,农产品和农村其他要素通过小城镇实现聚集,向城市输送;位列城市之尾,工业产品和城市其他要素依托小城镇实现传递,向农村辐射。其二,小城镇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依托点。由于小城镇的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因而农村的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我区要发展壮大农业农村经济,必须依托小城镇在农村二三产业上取得突破性发展,进而引领农村一产业由生产领域向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转变,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其三,小城镇是农村科技文化的中心。小城镇是农村区域的社会事业中心,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通过小城镇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等形式可以向农村辐射,向农村发散。其四,小城镇是农民兼业的重要场所。小城镇的发展,不仅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拓展广阔空间,而且能让农民实现本地务工,成为“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兼业农民,进而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恋土情结等问题。其四,小城镇是农民迁居转移的首要选择。在大城市容纳有限、农民进入大城市面临巨大生存发展挑战的情况下,到地理位置紧邻着农村、生活状态接近于农村、消费水平相当于农村的小城镇定居,是农民的现实选择。事实证明,许多农民工在具备迁居条件之后,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都将小城镇作为了自己迁居的选择。为此,在城乡统筹中,既要发展大城市,也要发展小城镇,要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小城镇倾斜,将工业企业向小城镇引导,以扶持培育小城镇二三产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定居。

三、把充分就业作为城乡统筹的第一要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业可撑家”,“无事则生非”。就业状况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只有充分就业,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和谐安宁、平稳发展、不断进步。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也是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就业不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这使得我区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较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农民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转移的约占60%,个人外出闯荡的约占5%,这使得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较大。素质较低和盲目转移,使得我区农民工就业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即使解决了户籍、住房、保障等基本问题,农民工仍然无法立足城市。农民工被迫回流农村,必将导致农村人口转移战略的失败。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业不充分。我区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只有0.8亩。有人用“三个月种田,三个月挣钱,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过年”形容农村劳动力一年的时间构成,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十分堪忧。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问题,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障碍,也是导致部分农民游手好闲、赌博斗殴、打劫偷盗等不良现象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起来;必须注重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四、把体制创新作为城乡统筹的第一保障

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以往的改革大多局限于农村

7.关于我市光伏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七

据BP公司2007年《世界能源回顾》资料,全球石油已探明储量的剩余开采年限约为45年、天然气约61年、煤炭约216年、铀约71年,同时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还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太阳能凭借其分布的广泛性、资源清洁性和能源可再生性,正是未来替代传统能源、解决人类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理想选择。光伏产业,是一种环保型能源产业,是利用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可被人们广泛、方便使用的清洁电能,具有初期投资少、建设周期短、适用场合广、设备维护低等优点,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的一次飞跃。太阳能光伏发电可用于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家庭及各类电子电机电器等众多场合,并基本免维护,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0年左右。全球光伏产业已完成初期开发和示范阶段,飞速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和普及化;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和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必将成为人类未来最主要的电能来源,也必将成为全球最有发展前景和未来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一、国外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光伏产业发展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在过去15年里国际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已开始把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其未来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纷纷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来积极推动其发展。虽然其目前的发电成本尚很高,约为火电等常规电源的6-8倍,但在各国政策推动下,2000-2008年全球光伏产业保持了爆发式增长,以欧美为主的全球光伏发电应用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累计装机总量已接近15GW,太阳能电池产量也以年均复合增长率47%的速度迅猛增长。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量达到6.4GW,光伏装机容量为5559MW,相比2007年增长135%。从2005年至2008年第一季度,世界光伏市场都一直处于产品供不应求的紧缺状态。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太阳能光伏这一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崛起,于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近年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达到了1.78GW。近5年来,中国光伏电池产量年增长速度为1—3倍,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也由2002年1.07%增长到2008年的近15%;商业化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也从3年前的13%—14%提高到16%—17%。总体来看,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国际市场份额和技术竞争力大幅提高。目前,中国有300多家光伏企业,其中10多家光伏企业分别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目前,经过自主研发及引进国际一流技术人才,我国部分太阳能光伏企业已取得晶体硅材料生产技术上的突破,在用材更少的薄膜电池技术上已经与世界同步,我国光伏产业将进入低成本时代。

2009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3月23日,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连发《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布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对太阳能建筑进行补贴,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5月21日,财政部宣布将联合科技部出台并实施“金太阳”工程,以国家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计划在近2-3年的时间内,在全国建立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对于并网发电项目的初装补贴将达到50%,对于离网项目补贴将相应提高到70%;5月12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发展规划》初稿的中长期目标中,把光伏产业到2020年的发展目

标将上调至2000兆瓦,并对光伏产业通过并网的优惠上网电价给予补贴。我国太阳能电池领域知名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弓最近表示,近几年,世界上光伏电池以及组件产量每年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并且今后增长的主力将是中国。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也给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新的挑战,无论全球范围内还是中国,都面临着自身产业结构的新调整。随着中国的光伏产业的迅猛增长,国外也酝酿对我国光伏产品的保护主义。另外硅原料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以晶硅为原料的诸多光伏企业陷入困境,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海外市场的风险已暴露无疑。而国内市场对光伏产业的需求已是如饥似渴,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表示“目前我国光伏生产能力总共两千万千瓦,相比火电百万兆瓦的能力尚不足1%。”

从长远来看,金融危机是短期的,而人们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则是长期的,未来各国对光伏产业的重视和鼓励与扶持政策不会改变、只会加强;而金融危机使得光伏产业的原料采购、资本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成本大幅下降,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发电的成本差距进一步缩小,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大规模启动创造了更好条件。根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球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15GW,2030年将达到300GW,2040年光伏发电将占到全球发电总量的15-20%。欧洲JRC预测,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10%以上;2040年将提高到20%以上;到21世纪末将达到的6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电力能源。因此,光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蓬勃发展的长期趋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会改变。

二、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江西省抓住机遇,凭借粉石英(硅材料主要原料)储量全国第一的资源优势,出台多方面措施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短短3、4年时间,积聚了一大批光伏产业上下游项目,形成了以新余和南昌为主产地、以赛维LDK为核心企业的较强生产能力,初步建立了从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拥有了对外合作的有效途径和一批关键人才,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2008年江西省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实现销售收入128.9亿元。另外我省生产的多晶硅片已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龙头企业赛维2008年的产能超过1400MW。2009年初,省政府正式下发《江西省光伏产业发展规划》,规划2012年力争将江西打造成全球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并将对光伏产业发展给予融资、电力保障、优先安排用地、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同时加强重点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光伏产业集聚地建设公用和自用保税仓,适时建设综合保税区等。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市光伏产业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后来居上,现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知名的生产基地。随着一批国内外知名光伏企业落户,我市已构建了理想的光伏产业集群雏形。江西赛维LDK、通用太阳能电力、台州半导体等抢滩南昌的光伏项目已经涵盖了光伏产业链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模组、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中下游产品齐全,产业链结构合理,建设规模均位于全国甚至全球前列。为抓住全球新能源推广及光伏产业兴起机遇,我市迅速论证并制定了《南昌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1年实现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2013年达到1600亿元,分别实现年产硅料1.8万吨、硅片6GW、电池片4GW、电池模组4GW,把我市打造成“世界光都”。

然而,从当前现状分析,相比国内外光伏产业发达城市,我市光伏产业发展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光伏产业的总体产能、规模及科技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光伏企业引进的政策鼓励及扶持力度不够。三是光伏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四是现有光伏集群内企业的关联合作需进一步密切。五是政府主导的光伏产品应用推广不够。

三、做强我市光伏产业的几点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中明确将加快建设光电产业等八大产业基地。根据2009年12月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把握此历史性重大机遇、迅速做大做强我市光伏产业,围绕南昌市“世界光都”的发展目标,结合我市光伏产业的各方面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设立南昌市光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参照国外和江浙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快设立南昌市光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初始基金由市财政一步到位;在光伏产业形成财政贡献后,每年从全市光伏企业产业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中,集中50%的资金转入专项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光伏产业招商积聚的推进力度

增强我市光伏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围绕以赛维BEST、赛维LDK、通用硅、晶湛科技等龙头企业,针对光伏产业链的补全、完善和延伸,着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项目,打造光伏发电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针对性地引进太阳能照明产品的生产企业,把光伏发电的应用产业逐步做大,打造我市“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照明灯具”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借资借力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对引进光伏产业重大项目的县区、开发区、市直部门和个人,按照实际到位固定投资规模分档次予以专项重奖。

(三)进一步强化细化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加快制定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保障政策,加快项目审批,优先保障电力供应,优惠提供建设用地和生产厂房,确保原材料供应和环保达标,并依据光伏企业的固定投资到位、销售规模、财税就业贡献等予以财政奖励。实施融资担保、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支持光伏产业合规收结汇、落实保险,积极支持光伏产业集聚地建设公用和自用保税仓,适时建设综合保税区等。同时,针对光伏产业用电需求特大的特点,为承载中长期内光伏产业规模扩大的用电增长,我市应未雨绸缪,加快光伏产业基地周边大功率电站的规划建设。

(四)进一步扶持引导光伏产品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促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以及传统照明产业的有机融合,加快推进以太阳能电池为光源、以LED显示或照明等应用产品和市场的开发。把多晶硅光伏产品列入优先采购目录,鼓励在城市建设、公共建筑以及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优先使用本省、本市产品;启动照明示范工程,运用省财政节能奖励资金,引导和支持加快建设应用太阳能照明示范街、示范广场、示范住宅小区、示范大型建筑;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开展太阳能电站建设试点,实现并网发电,积极开展太阳能电站建设前期工作;推动太阳能发电系统在移动通讯基站、加油站、高速公路隧道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的应用。

(五)进一步加速光伏产业科技水平和人才水平的提升

8.对我市招商引资的几点建议 篇八

一、制定实施招商规划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搞好招商规划和项目库建设,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前提,突出以项目以产业引资金,可以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增强与外商外资对接的准确度,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制定招商规划,一是充分发挥萍乡的优势条件,包括政策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以及项目优势等等。任何外商投资都要有利可图,任何地方招商引资都要促进经济发展,而项目就是沟通“你”和“我”最好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必须依托资源选项目,依靠产业选项目,依存市场选项目,做好项目收集、筛选、加工、包装等基础性工作,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的招商引资项目库。针对当前沿海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快热点行业生产比较成本研究,在原材料、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凸现我们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增强吸纳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创造外来客商投资所必备的有利条件,包括配套良好的基础设施,优惠透明的政策,高效优质的服务,稳定安全的治安,公平竞争的市场,优美舒适的生活条件等等。招商首先要招心,关键是优化“软”环境。很多地方只注重优惠条件,不注重“软”环境建设,客商进资以前“万事好商量”,进资以后“关门打狗”。还有一些地方重引进轻管理,引了企业不少,创造效益不多,这样既伤害了外商的感情,又损害了萍乡的形象。我们要想客商之所想,急客商之所急,为客商在萍乡投资兴业提供可靠、便利、充足的创业条件。

二、立足“块状经济”优势推进产业招商

产业招商是招商引资的主渠道。当前,由于招商引资政策越来越规范,土地、税收等的优惠空间越来越少,对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从发展趋势看,产业招商既能扩大区域内上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又能降低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是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首先,明确产业发展导向。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调研,对我市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和科学布局,进一步明确产业招商的思路,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的步骤,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既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又把握新兴产业、前沿产业走向。其次,多层次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所处层次、发展前景,确立不同的发展政策。对新兴产业要尽量放水养鱼,鼓励行业集中连片发展,如浙江诸暨为发展五金管业,实行低价划拔用地,规费地方所得部分全免的政策;对成熟产业要鼓励行业规模扩张,做大做强,如诸暨对税利大户夏季用电高峰期实行电费补贴,税收贡献越大补贴标准越高;对“夕阳产业”要采取限制性措施,能耗高的企业实行差额电价,污染重的企业高额征收排污费。通过实行有差别的政策,引导产业有序发展。再次,多渠道推进产业链招商。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围绕前、后序产业和产业延伸链,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配套项目。目前,要全力以赴支持萍钢实施300亿元工程,帮助老厂改造提升;积极支持萍矿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煤炭深加工业及其他新兴产业;抓住萍铝技改项目下放的契机,尽快实施招商重组,搞好电解铝项目建设,将萍铝打造成冶金行业中的新生力量。要重振萍乡机械行业辉煌,我市有一批熟练的机械行业产业工人,有一批如安源客车、发动机、机床,矿山机械等名优产品,有一大批机械制造企业作支撑的产业基础,要走靠大联强之路,千方百计开展与国内同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借外力求发展。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大对水泥、电瓷、化工陶瓷、烟花爆竹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和整体提升。以萍乡焦化、黑豹炭黑、武冠实业等煤炭、化工企业为重点,不断延长煤炭及煤炭化工产业链。搞好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专题招商,重点发展心正药业、大地制药、希尔康泰制药等,打造生物制药经济板块。发挥月池矿泉水、萍青啤酒、大富乳业、银河杜仲等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农产品企业优势,争取多方筹资,做大做强萍乡食品产业。

三、进一步增强工业园区对招商引资的吸纳能力

9.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九

非公有制经济是千千万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也是振兴___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虽然我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全省中游,同南方先进城市比,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识不足、力度不够,计划经济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现行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舆论氛围不够浓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对解决群众充分就业、缓解国企改革压力、增加政府财力有着重大作用,而且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我市地方国有企业转制即将全部到位的新形势下,建议在经济发展思路中,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第一战略重点;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大力倡导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垄断单位彻底跳出计划经济的老框子和主要为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老圈子,把工作重心迅速转到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的轨道上来。以温州市委市政府奉行的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官、不怕压,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工作精神,强化发展意识,“先放后导、先发展后规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做该做的事,做说了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切实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

2、明确思路,抓好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已明确___国有经济以鞍钢为主,地方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因此,建议从落实《中共___市委、_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入手,责成各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操作措施,做到“一放、二扶、三保、四引”。一放即放宽准入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放活对民营投资项目的审批、放弃不必要的年检、年测、年审、年查。二扶即设立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资金、奖励资金、补贴资金,构建市、县(市)区两级担保体系;实行对小规模工商企业包税制度;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银行贷款年度转贷时对抵押资产取消重复评估等;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培训经营者,培训人才,招聘人才。三保即对非公有制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在法律上提供保护和法律援助,在安全方面提供公安机关的“平安卡”,对其合法财产和合法利益予以强有力的保障;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办好同业协会,组织起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政府某些部门的非法干预、阻挠进行强有力的查处,特别是重点查处乱检查、乱罚款、随意进入企业实施干扰等行为,切实落实进入企业检查登记制。四引即以国际500强和国内500强为重点,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注重保护和鼓励原有外商和内商增资扩股的积极性。

3、治本清源,精兵简政。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根源之一在于机构重叠交叉、人员膨胀繁杂、经费自收自支等,造成吃皇粮的多,吃收费等杂粮的更多。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由于有些部门和单位费用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全靠收费生存,多年形成了庞大的开支和高奖金、高补贴,不拼命收费,无以生存。再多的监督和教育,只能治一时之标,不能治长远之本。有的群众说:“要想不让一群饿羊,不去吃老百姓的庄稼,只有你为它们准备足够的饲草,围上严密的栅栏。否则,仅靠牧羊人的吆喝,是不能规范羊群的求生行为的”。去年我市各种收费合计100109万元,这么庞大的收费数字后面,对软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提是,从根本上消除影响软环境改善体制上的病根。建议按照重叠者合并、多余者取消、分散者集中、人多者精简的原则,精简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和在编人员,取消编外人员。各级财政部门应定出时间表,5年内,将所有自收自支的执法部门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防止重收费轻服务,真正做到吃“皇粮”而不吃“杂粮”,管理者的待遇与收费多少无关。同时,尽快调整市级分管经济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其职责范围,强化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

10.对抓好工作落实的几点思考 篇十

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从解决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入手,着重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抓眼前与抓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是促进单位全面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抓好工作落实的有效方法。然而,在一些单位,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的现象还存在,致使单位建设缺乏后劲。有的工作出发点有偏

差,急于当前工作出成绩,热衷于搞“一招鲜”,而对长远建设思之不多;有的不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单位长远建设需要上,使单位建设基础相当薄弱,导致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抓工作落实,必须处理好抓眼前与抓长远的关系,切实做到既完成当前任务,又兼顾单位未来的发展。各级领导和机关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主要的心思和精力抓好打基础、求发展、谋长远的工作。要根据单位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搞好规划,制定措施,使基层单位抓长远建设目标明确,有据可循。要建立对单位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落实的监督、激励、约束制度,对那些图虚名、争彩头、急功近利,不对单位长远建设负责的人和事进行曝光,对那些扎扎实实打基础、对单位长远建设负责的人要进行表彰,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单位建设质量。

二、处理好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的关系。分析一些单位工作不落实,导致发生事故案件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的领导和机关在工作指导上,一般号召多,个别指导少。有的把工作落实在会议上、文电中,满足于会开了,话讲了,通知发了,至于到底怎么抓,谁去抓,抓到何种程度,抓出什么标准,达到什么效果,没人管没人问,导致工作落不到实处;有的按部就班,面上工作抓得较紧,而对个别单位存在的问题或不了解、不掌握,或熟视无睹,既不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也不采取措施去积极帮助解决。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首先要认真搞好调查研究。要深入基层,多蹲点、少跑面,切实掌握第一手情况,找准所到单位的优势和不足,从研究特殊规律入手,善于把共性的问题个性化,把普遍的问题具体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抓好工作落实的要求。其次,要搞好分类指导。对不同类型、不同情况的单位区别对待,防止抓落实吃“大锅饭”,坚决纠正工作指导上的大而化之、上下一般粗的倾向。尤其要对一些问题较多、矛盾突出的单位,采取具体帮、专门教的办法指导他们抓好落实。同时要建立层层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机制,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局面。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处理好抓典型与抓全面的关系。抓典型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运用得法,能促进工作落实。在平时抓基层建设中,有的单位由于形式主义作祟,只抓一两个先进连队,以应付上级的检查考评,而对单位的全面建设有所忽视,缺乏整体推进、整体发展的思想,致使单位建设的质量总在低水平上循环。这种抓典型为装点门面的做法,背离了抓典型的初哀和目的,是导致工作不落实的主要症结。因此,我们要按照全面搞建设,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单位全面建设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单位整体发展上,把打基础和上台阶一致起来,推动单位建设向前发展。

11.对当前信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乔亚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访问题,如何化解信访问题,这是从上到下的各级领导都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张家口市塞北区自2003年由河北省农垦国营沽源牧场,变为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现下辖4个管理处24个自然村。历时近8年体制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问题,比如说过去是沽源牧场更多的是在企业的经济领域反腐败,而现在是拓宽到社会、文化领域。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突出强调社会事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包括一些涉及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的内容都纳入进来。对此,在信访这方面,我区在一起学习,实践上只进行8年这一点点的尝试。故稍有感慨,略有微词。关键词:和谐、民众、基层、人民。现谈点这方面的情况。

一、坚持科学发展走出信访盲区的几个理念

1、信访与和谐。

从我区和全国这几年的情况看,所谓信访,实际就是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问题。思想工作问题,不外乎征地安置补偿、企业改制、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扶助等诸多问题。然而,要把这些工作做好,落到实处,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地方基层组织的首要问题,而不是“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何处理好人民群众的上访问题,根本上说,能检验出那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正如当前,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城市化建设正大踏步前进;在城镇拆建过程中的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等。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都在探索和总结各种经验,特别是国务院曾先后出台《信访条例》、《信访工作若干意见》,政法委和公安部曾反复探讨制定了多个信访大接待,领导干部接待日等等。都是为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的和谐。只有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障,社会才能和谐,中央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才能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只有处理好了信访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全面和谐。

2、且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基层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个别信访者带着这样、那样的情绪上访,而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或个别领导者出于种种顾虑,既怕得罪上级,又怕工作没有完成。于是乎,上访者稍有异动,便尽各种所能,承诺,说好话。只打官腔,不作实事,认为只要把这一时渡过了,工作便算完成了,至于后来怎么样?那与其无关,反正我在位的时候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上访者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于是乎,逐年上访,逐级上访,更有甚者造成缠访。我们的某些同志为了逃避这不规则的游戏,便衍生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愿看到这段话的某些同志别生气,这只是我们的一点粗浅意识,但愿起到有则改则,无则加冕......

3、且为基层工作者说句话。

我区认为:作为基层干部,首先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我想我们的发展就会大踏步前进了。比如说:你是搞信访工作的,如何作好信访接待、息访、信访终结,这就是你的工作,而不是动辄向领导汇报。如何将信访者搪塞,推诿或转或批。总之一句话:“只要我今天将你打发走了,我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明天会发生些什么,与我有关吗”?要承认信访工作难,这当中不乏有动机不纯、心怀不轨的。更有甚者打着信访的旗号干着不法勾当,然而,我们作为负责信访工作的同志们,我们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就是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已任。试问,你那里连年出现不断的上访,你的工作作到家了吗?人家为什么上访,难道说不值得你去深思?

4、广大人民群众与我们。

毛泽东同志讲的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社会的真正动力。”

如何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前瞻性”、“社会和谐”,这不仅是我们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成千上万基层工作者的首要问题。因此,如何做好:“人性执法、法不容情、依法治国、建立和谐社会”,便是我们的工作中心和任务。当前,各级政府已经建立了人员比较齐备,职责明确的信访部门。因此,如何做到专司其职是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至于说老百姓渴望“青天大老爷”、“领导批示请下级某某调查处理”,这是能理解的。这与我们有些同志:为急于交差,怕受政治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面对群众信访工作的几点启示

开展面对群众工作是新时期改进干部作风、增进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举措,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把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切实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感情决定态度,感情决定行动,感情关乎成败。要做好群众工作、带领群众干事创业首先要解决感情问题,没有情为民所系,就不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像王英等一些同志先进事迹及其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解决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自觉地深入基层、深入去体会人民群众的安危疾苦,去感受群众的智慧,在实践中培养和加深与群众的感情。二是提高发展群众利益的能力。发展是和谐之基,稳定是和谐之首,利益协调是和谐之要。群众工作与发展群众利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群众工作的目的是带领群众谋求福祉,同时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更好地做群众工作。

三是畅通渠道。在实际工作中,党委政府的发展意识、改革措施与群众的思想、认识有时并不是一致的,目前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都是围绕着利益来展开的,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这其中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群众利益确实受到损害所致;另一种是由于群众的误会、不理解所致,前者必须认真纠正,后者就需要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使群众的思想认识与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要求相适应,形成共识,尽可能扩大相同点和认知度,缩小分歧。四是关注细节。当前,我们的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干扰和群众的信访问题,常常也不是因为大方向、大目标有问题,而是由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或一些细节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或没有认真地对待,如在政策前期调研、政策宣传、政策把握、群众教育、与群众的沟通、工作的细致程度,以及事后的后续工作不到位等,致使小矛盾转化成了大矛盾,小问题积累成了大问题。

五是依法行政。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政府如不尊重法律、不遵守规则,群众必定要在法律以外找渠道,社会必定混乱无序、不可能和谐。“行正令从”,做群众工作也是如此,依法则理正、违法则气短。依法办事,一要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法治的观念深入骨髓,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二要熟悉、把握法律政策,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善于在法制轨道上解决矛盾问题;三要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以牺牲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促进发展,当群众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时,自觉地予以维护;当群众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通过调解、协商等形式积极予以化解。四是要清正廉洁,要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一系列规定,不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不因个人的不廉洁行为影响公共利益,以获得群众的信任。

12.对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6-12-6 8:27:12 发布人:yujklj68kfg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今天,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了这次规模较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研讨会,集思广益,汇聚民智,不仅体现了区委重大决策的民主化,也充分反映了区委对重大决策的科学态度。按照本次研讨会的要求,根据研讨的主题,下面,就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伟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理念。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在21世纪之初就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如果没有农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我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有些方面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现在,区上把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全区今后一个时期内总的奋斗目标,不仅完全必要,而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首先,现阶段全区平均3800多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多元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良好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打下了初步基础;其次,全区15万多城市人口占到了全区总人口的41.7%,人口城市化率在全省也比较高,众多的城市人口,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已经形成的农村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及改制和新发展的非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后劲;第四,比较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六个建制镇以及中北部乡的小城镇基础建设,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第五,比较多的银行存款余额,周围的航天城、钢城、油城、核工业城和敦煌旅游城,为推动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因此,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总揽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有利于保持全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全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要解决在现有基础上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区上提出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后全区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是形势赋予各级干部的重任。每个领导干部,不仅要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应从理论上、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为指导实践打好基础。一是必须清楚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统筹就是要逐步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就是为了兼顾,为了整合,为了协调,为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为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二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其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三是必须清楚科学发展观与统筹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是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化,二者都是对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科学发展观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入研讨,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如何统筹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我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国策国情和我区的现状,回顾反思我区近几年城乡重大工程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认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把肃州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强区。具体应该牢固树立六种观念,探索走好六条路子。

1、树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城乡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的路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区来说,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和农村在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虽然没有截然分开,但其联系也还不够十分紧密,缺乏比较科学和完整的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因此,要真正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以县域经济的理念做先导,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对全区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三农”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子。

2、树立依靠工业强区的观念,走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村的工业化。这一点,在我区也有充分的验证,具体表现在,城郊乡镇的农民及乡镇政府附近的农民通过产品批发经营,远处的农民通过上矿山和进入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建筑企业,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收入,建筑行业、脱水菜加工企业大量使用的外地农民工也都挣到了不少钱。同时,由于近年来全区农村重点产业的发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鸡、蔬菜、啤酒花、牧草种植等都已有一定规模,对这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既发展了农村工业,又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既促进了这些骨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可以说,我区现在如果没有好为尔、好牛、祁雪、雄鹏等这样一批乳制品龙头加工企业,就不能消除农民饲养奶牛的后顾之忧,也不会有近两年来全区奶牛养殖的快速发展;没有大业草业、草原兴发等这样一些草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禽加工企业的建成投产,全区牧草种植面积、肉牛肉羊肉鸡的养殖增加速度就不可能这么快;没有全区30多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脱水菜、啤酒花加工企业,全区洋葱、辣椒、豆角、啤酒花及其它可加工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就不可能常增不减等等。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以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通过产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3、树立聚集资源发展的观念,走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发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推进农村城市化,不仅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聚集,也能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这一点,清水、西洞、西峰、泉湖等乡镇的实践经验就是比较好的例证。因此,在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农村城镇化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重点研究和论证;要以新、老城区为中心,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镇,或在城郊的乡镇试验建设中心村,从而构建起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平台,以集聚农村的各种要素,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在缩小经济、社会服务差别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重大突破。

4、树立城乡协调才能快发展的观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近年来,我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柱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培育、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及新城区开发等方面,都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作法,应该进行认真的总结,以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予以参考。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好思路、好措施,从而找准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城市和城市现有企业,如何发挥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较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费水平较高等优势,在企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延伸、农民消费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依托城市和小城镇,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搞好服务,尤其是针对城市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产品的种植、畜禽产品的养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品位的提升、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培训输送等方面做强做大,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需求,使城乡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扩大繁荣和综合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参与;农村的富强、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城市和城镇的带动,真正使经济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居民和农民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兴共荣的有机整体,用城乡的协调一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走生态环保型推进的路子。近年来,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工业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噪音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城区花园式住宅小区、公园、广场、道路的公共绿地面积显著增加,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近6平方米;农村植被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庭院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林木覆盖率近6%。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条件。但是,我区毕竟处在干旱少雨地区,加之周围沙漠戈壁的影响,自然生态的大环境仍然比较差,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程度还比较严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这又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加快全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项目建设与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城镇建设与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解决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就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结合,形成更为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依法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尽量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全南县大吉山镇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下一篇:大班好哥哥好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