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2024-07-02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精选13篇)

1.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确保公司秘密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是指用于存储公司秘密信息的移动硬盘、优盘、光盘、存储卡及其它具有存储功能的各类介质。

第三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遵循“统一购置、统一标识、统一备案、跟踪管理”的原则,严格控制发放范围。

第四条 各级保密工作部门对所辖行政区域内机关、单位执行本规定负有指导、监督、检查职责。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单位执行本规定负有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责。机关、单位的保密委员会(保密领导小组)对本机关、单位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负有指导、监督、检查职责。

第五条 机关、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涉密移动存储 介质日常管理工作。第二章 配 发

第七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由各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负责统一购置、配发和管理。第八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使用前应由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统一标识密级、编号,登记备案(见附件)后配发各使用部门。使用基于USB接口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采用技术手段加强防范与管理。第九条 机关、单位的使用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申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数量及类型,指定专人负责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领取、登记、配发和管理。第三章 使 用

第十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在本单位涉密计算机和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高密级的存储介质不得在低密级系统中使用。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上使用。第十一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当存储与之相对应密级的信息。绝密级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存储绝密级信息;机密级、秘密级信息应存储在对应密级的移动存储介质内,其中机密级移动存储介质确需存储秘密级信息时,应接最高密级进行管理。不得使用个人存储介质或非涉密存储介质存储国家秘密信息。第十二条 复制允许复制的机密、秘密级信息,须本机关、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复制绝密级信息,须经信息产生单位批准。对复制介质的密级、编号和复制的内容要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第十三条 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确因工作需要带出办公场所的,秘密级的需经使用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机密级以上的需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报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备案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严禁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借给外单位或转借他人使用。携带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外出,应使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始终处于携带人的有效控制之下;携带绝密级存储介质外出的,应保证二人以上同行。禁止携带存储绝密级信息的移动存储介质参加涉外活动或出国(境);确因工作需要携带机密级、秘密级移动存储介质出国(境)的,应当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办理批准和携带出国(境)手续。第十四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传递应按《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要求进行。第四章 保 存

第十五条 保存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必须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存放在保密设备里。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日常由使用人员保管,节假日交由部门指定的专人统一保管。第十六条 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场所,必须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存放到保密设备里。第十七条 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每半年要对分发给有关部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并做出文字或电子记录,发现丢失的应及时查处。机关工作人员离职前必须将所保管、使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全部返回。第十八条 需要归档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按相关规定归档。第五章 维修及销毁 第十九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需作数据恢复的,应由本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必须送外部作数据恢复的,使用部门应填写《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外出维修登记单》(附表二)报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备案后,到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进行数据恢复。第二十条 不再使用或不能使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应及时上交本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应对需报废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与领取时登记的类型、电子(产品)序列号、编号等核对一致后进行销毁处理。第二十一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报废前,应由使用部门进行信息清除处理(所采取的技术、设备和措施应符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有关规定)。因介质损坏无法进行信息清除时,由部门领导签署意见后,交单位保密工作机构销毁。第二十二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销毁,由机关、单位保密工作机构统一登记造册,填写《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销毁登记表》(见附件),报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由二人押运送至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销毁点现场销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销毁。第六章 罚 则

第二十三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人员违反本规定,情节较轻的,由本机关、单位的保密委员会(保密领导小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泄密隐患的,由省、市保密工作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本机关、单位应当将其调离涉密岗位。机关、单位违反本规定造成泄密隐患的,由所在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部门或其上级保密工作机构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该机关、单位应当在接到通知书后30日内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消除泄密隐患,并向保密工作部门或保密工作机构写出书面报告。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泄露国家秘密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或党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机关、单位的保密工作机构负责本办法的具体实施。在本办法印发前已配发使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要按照本办法管理。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涉及的相关保密技术产品,须经省级以上(含省级)保密工作部门认定;相关技术应符合国家保密局标准。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安徽省国家保密局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已有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2.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二

一、移动存储介质的选取与使用

(一) 选择高质量的移动存储产品。

尽量不要选购过于廉价的产品, 用料过于简省则无法保证移动存储介质的稳定运行, 给将来应用带来隐患, 建议多考虑做工精细且有品质保证的产品, 有条件的可选购加密、指纹移动U盘、硬盘等。

(二) 妥善使用和保护移动存储介质。

切忌摔打, 轻拿轻放;注意温度, 不要过热;干燥防水, 先退后拔, 不要长时间插在电脑上使用。移动存储介质是用来临时交换或存储数据的, 相比于内置硬盘, 他们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 要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如果有需要转存下载资料的,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本地硬盘下载并进行整理, 然后拷贝到移动存储介质上, 不要在移动存储介质上直接操作。

(三) 切实做好移动存储介质的安全管理。

严格管理移动存储介质, 做到防盗、防遗失、防失密, 银行数据本身价值已经远远大于一个存储介质的自身价值, 一旦移动存储介质丢失数据或者失窃, 损失无法估量。

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办法。

按照“谁使用, 谁负责”的原则, 对领用、使用情况进行登记、跟踪, 责任落实到人, 如有失、泄密, 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教育提高职工的计算机安全保密意识, 定期组织职工学习计算机安全保密知识, 要求他们牢记计算机网络保密“十个不得”和“八项禁令”的内容, 做到内外网导入数据时只能通过刻录光盘完成。

(二) 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的日常管理。

对移动介质的使用、重新格式化、销毁做好登记;对涉密介质增加特定标识, 严禁与普通磁盘混合使用;严禁外借;禁止长时间插在互联网电脑上长期工作, 尽量减少受攻击、失密的可能;严禁私自拷贝涉密资料等等。建立专门的存储介质档案室, 将各应用系统的一套存储介质档案集中存放档案室, 分区并统一管理, 并由应用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定期检查和复制, 防止存储介质档案因保管环境不佳和保管不善而失效, 影响存储介质档案的应用。

(三) 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检查监督强化制度的执行。

3.新的存储介质:让数据“永存” 篇三

目前,社交网站已经开始使用蓝光光盘给用户上传的图片文件存档。2014年2月,Facebook公司公布了长期存档的方案:将使用由10 368个蓝光光盘(XL)组成的机架进行存档,每个XL蓝光光盘可以保存100GB的数据,每一个机架的存储容量将达到1PB,它们将通过16个蓝光刻录机并行地读写。

对于家庭用户来说,刻录机也同样有价值,暂时仍未到抛弃它们的时候,因为光盘仍然是长期存档的好介质,反倒是个人用户普遍使用的硬盘等磁盘介质虽然相对稳定,但却并不可以依赖。而对于大量的数据,传统的备份介质磁带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相关的技术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中,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千年不变的石头

现在很多电脑已经不再配备刻录机,超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不可能配备刻录机,就连台式电脑配备刻录机的也越来越少。对于需要将数据长期存档的用户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因为现有的磁性或闪存存储设备仅能够将数据保存几年,只有使用DVD和蓝光光盘进行备份,数据才能够保存数十年。当然,这里所谓的数十年,必须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将光盘存储在一个最佳的位置,普通的空白光盘是不可能达到这一保存年限的。

普通的刻录盘有一个透明的盘体,通过有机染料层来记录数据,并利用金属反射层进行读取。两个层中的任何一个暴露在阳光、空气或水分中,都可能分解而导致数据无法被读出。试验证明,如果采用金作为金属反射层的材料,那么坚持100年是没有问题的,保存30年更是不在话下。然而,非常严峻的问题是,许多普通光盘只能够保存短短的几年。

其他材料制成的特殊盘片可以保存得很久,近几年,Millenniata已经在销售一种通过类似石头的无机层保存数据的DVD光盘M-DISC。无机化合物数据层具有反射和记录双功能,并且M-DISC光盘和普通的数据光盘不同,它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Millenniata和LG等驱动器制造商的紧密合作,因而有一些普通的刻录机也可以刻录M-DISC盘,而配套的DVD M-DISC盘片折合人民币一片只需约20元。另外,Millenniata最近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商店销售蓝光M-DISC盘片,并预计从2015年起开始销售BDXL盘片。根据制造商的介绍,这些M-DISC盘片保存年限可以长达千年。这个结论显然是模拟的测试结果,是将M-DISC盘片暴露于强热和高湿度环境下模拟老化的过程而得出的结果。

由德国Syylex公司生产的GlassMasterDisc显然比M-DISC盘更好,这种盘可以在90℃的温度和85%湿度的环境下保存完好,包括M-DISC盘在内的其他竞争者都不得不甘拜下风。然而,用户无法自己将数据写入GlassMasterDisc,需要将数据发送到Syylex,通过蚀刻方式将数据写入GlassMasterDisc。

不过,GlassMasterDisc仍然是可以超越的,特温特和弗赖堡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一些研究,希望找出更多可以长期保存数字数据的方案。他们开发了由钨制成并涂有氮化硅的盘片。这种盘片即使在600℃的温度下也仍然完好无损,因而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压力测试表现如此出色的盘片寿命完全可以长达一百万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由于沙漠风沙的侵蚀,相信金字塔也早已不复存在了。

新一代蓝光存档光盘将在2015年亮相,然而暂时还不知道它是否会被提供给个人用户。索尼和松下目前正就存档光盘做准备,据介绍,第一代的盘片数据将被刻录成6层,容量将达到300GB,而随后的版本预期容量将高达1TB。存档光盘的保存寿命将长达50年,将会是用于备份的理想介质,Facebook已经准备好要使用它长期保存数据。

磁带的冲击

磁存储介质能以比较经济的成本保存大量的数据,目前个人用户使用磁存储介质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多,但是未来几年4K分辨率的视频将逐渐普及,此时个人用户将面临一个选择:选择磁带还是磁盘?对于大部分个人用户来说都会选择磁盘,特别是当4TB硬盘的价格也非常便宜的时候。然而,对于长期需要保存的数据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因为机械硬盘这种特殊类型的存储设备故障率非常高。

云服务供应商Backblaze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找出机械硬盘的故障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年,大约有5%的硬盘出现故障,主要原因是硬盘的制造缺陷。而从第三年起,许多硬盘开始陆续出现故障,主要原因是机械磨损等硬盘的缺陷。因此,该研究分析表明,个人用户并不适合依靠磁盘来保存数据,因为如果幸运的话,磁盘或许可以使用超过10年,但磁盘也可能仅仅1年就出现故障。

旧存储设备的未来

磁带是20世纪的存储介质,很长一段时间生产厂商各自为政,各自采用自己的系统,直到惠普、IBM和希捷建立线性磁带开放(Linear Tape Open,LTO)作为磁带的开放标准,这一切才有所改变。LTO磁带作为一种开放标准的存储介质有自己的开发时间表,每一代都加入了新的技术和提供更高的存储容量。目前的第六代LTO磁带,有自己的文件系统和加密系统。而它的WORM功能对于长期存储数据更为重要,所谓的WORM,是指“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磁带只写入一次数据,此后将被作为写保护数据访问。经过专门研究磁带驱动器的公司的测试,如果存储在适当的位置,磁带的保存寿命可以比硬盘更长,可以长达30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高热和高湿度的环境将会缩短磁带的寿命。

LTO磁带最近的一次更新将会改变磁带的磁记录材料,这将能够进一步延长LTO磁带的寿命,有可能可以保存50年之久。一直以来磁带都采用金属颗粒(铁、钴)作为磁记录材料来存储数据,但是这种材料已经达到了它所能支持的最高存储密度:必须有足够的磁化粒子,才能够确保驱动器获得明确的磁信号。如果使用金属颗粒,那么每一盘磁带的最大存储容量是6.25TB,而从2015年开始,采用新一代磁记录材料的LTO 7磁带预计存储容量将可以达到16TB。LTO 7磁带采用钡铁氧体作为磁记录材料,这种新的材料磁化的效果实际上并不完美,但是它的粒子较小,可以支持更高的存储密度。此外,它不容易受到腐蚀,这意味着,钡铁氧体的磁带预期将会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寿命更长的闪存

电子存储技术可以解决许多影响存档文件长期保存的问题,热量是唯一可以破坏电子存储器的因素。闪存单元通过浮栅存储电荷,通过一个较低的电压就可以读出所存储的数据,但是如果要进行删除操作,则需要较高的电压来除去电荷。每个删除操作,都会使一些电子萦绕在绝缘层,在进行一定数量的写操作后,太多的电子停留在绝缘层中,这将会阻碍删除操作而导致闪存单元无法使用。这种情况发生速度的快慢取决于闪存单元所存储的不同电荷电平的数目,不同的电荷电平可以被用于存储不同的数值。

以往的闪存单元(SLC)通常只存储1个电荷电平,也就是1个闪存单元存储1bit的数据。现如今的趋势是每一个闪存单元(TLC)存储3bit的数据,因此,必须保存8个电荷电平。这可以提高存储密度,但是降低了闪存单元的寿命:TLC闪存可经受约1 000次的写入操作,而SLC闪存可承受100 000次。不过,从以上的介绍不难发现,如果闪存采用WORM的使用方法,也就是一次写入后作为只读介质使用,那么以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测试表明,采用WORM方式使用闪存,在室温环境下闪存可以保存数据约1 300年,但是需要注意TLC闪存应该无法支持这么长的保存年限,因为较小的电荷电平的改变即可影响数据。

不幸的是,除了德国当局用于保存证据之外,WORM的闪存介质需求非常低。SanDisk的记忆库(Memory Vault)是一个例外,但它采用USB 2.0接口。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接口可能会被废弃,闪存的发展非常快,未来谁也无法预料。今天随处可见的SATA固态硬盘,再过10年或者20年,谁也无法保证还可以找到使用它的设备。SATA接口对于固态硬盘来说已经成为了瓶颈,很快将被PCI-E、NVM Express和M.2所取代。

4.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四

涉密和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确保测绘信息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公司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以及西安市保密局、市规划局有关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出本规定

一、本规定所称移动存储介质,是指用于存储国家和我院秘密信息的硬盘、软盘、U盘、光盘、磁带、存储卡等存储介质。

二、移动存储介质分为涉密和非涉密两类。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又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种。

三、本院各部门拟用于处理我院秘密信息的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填进行申报、登记、编号,并按其所涉及的秘密等级粘贴我院统一制作的密级标识,方能投入使用。凡未进行申报、登记均属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严禁用于存储秘密信息

四、密级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存储绝密级信息;机密级、秘密级信息应存储在对应密级的移动存储介质内,其中高密级的移动存储介质可存储低密级信息。

五、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相互借用或复制时,秘密级的由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机密级以上的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办理严格的登记手续。

六、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只能在本单位涉密计算机和涉密信息系统内使用;严禁借给外单位使用。因工作需要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向有关机关、单位提供涉密信息的,应由主管生产院长批准,并履行相关手续和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必须一事一盘(可用软盘)严禁提供与该项工作无关的其他涉密信息。

七、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不能直接与上国际互连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的计算机相连接。如需从网上下载资料,应该用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从上网计算机上下载资料后,通过中间机进行杀毒处理后,对资料进行存储并导入涉密计算机。

八、如使用移动设备转移存储保密数据,需在使用前格式化,并在使用后立即删除保密数据。

九、使用光盘备份的保密数据要登记编号,分类存放。

十、非本单位的移动存储设备一律不得和涉密计算机连接。因工作需要接收外来的移动存储介质应进行登记,进行病毒检查和杀毒后才可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严禁将个人具有存储功能的移动存储介质重要涉密场所。

十一、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存必须选择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存放在保密设备里,每年要对涉密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一次清查、核对;工作人员离职前必须将所保管、使用的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全部退回

十二、含有涉密信息的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需送外部进行维修或作数据恢复时,必须到院保密小组进行备案,再到指定的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并将废旧的存储介质(硬盘、软盘、U盘、光盘、磁带、存储卡)收回。

十三、涉密移动存储介质报废应由院保密小组履行批准、清点、登记手续,由院国资处统一组织实施。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报废前,必须进行信息清除处理。信息清除处理时所采取的信息清除技术、设备和措施应符合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的有关规定。

十四、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销毁,由院保密小组登记造册,并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进行销毁,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销毁。

5.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五

天津光电久远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概述:

本产品拥有国家发明专利,集“违规外联监控”、“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控”和“非涉密信息单向导入”功能于一身,是国内首家取得国家保密局授权的产品。产品能够监管并阻断涉密机通过调解器、ADSL拨号、无线网卡等方式进行的违规外联行为,并可解决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密机与非涉密机间交叉使用的问题,较好地处理数据应用和信息保密间的矛盾。

功能特点:

【系统功能 】

违规外联管理控制

能够监测并阻断涉密计算机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或者其他网络的违规行为,并能够向管理端发送报警信息。

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控制

系统内全部使用专用物理接口设计的涉密专用优盘,不能在涉密计算机上直接使用,经过注册登记的涉密专用优盘只能在系统设定的范围内配合多功能导入装置使用,在外部计算机上无法使用;普通优盘只能通过多功能导入装置将信息单向导入到涉密计算机中。

非涉密信息单向导入

存储非涉密信息的普通优盘只能通过多功能导入装置将信息单向导入到涉密计算机中,保证普通优盘中的信息在导入涉密计算机过程中无任何反馈,防止信息被恶意程序窃取。

【系统组成】

用户端

实时监控涉密计算机的外联行为;对USB存储介质的使用进行安全接入控制和身份鉴别;与内网通讯

服务器通讯,汇报在线状态,发送审计信息,接收并执行安全策略。

涉密专用优盘

具有国家保密局相关标准规定的外形、接口、内部数据格式、唯一ID和认证方式。用于和多功能导入装置配合使用完成优盘与计算机的双向涉密数据交互。

多功能导入装置

在本系统涉密终端上通用,专用接口连接涉密专用优盘,实现涉密专用优盘的数据存取。

通用接口连接普通优盘,可以将非涉密通用优盘内的非涉密数据单向导入到涉密计算机。

保密管理中心

对组织结构、责任人信息,涉密计算机和涉密专用优盘进行统一管理,对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日志、设备使用日志进行查询、统计,对联网主机提供即时的设备策略控制,信息修改、信息同步、客户端程序升级等功能。

外联监控中心

接收涉密计算机发来的外联报警信息,通过单向传输装置实现互联网监控报警接收服务器信息到内网报警处理服务器的实时传输。

【系统特点】

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该系统设计、研制、生产和检测均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局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并首批通过国家保密主管部门测评。

技术先进,专用设备确保安全可靠

该系统在违规外联管理控制、移动存储介质使用管理控制、非涉密信息单向导入等方面采用最新技术实现,内部使用涉密专用介质和多功能导入装置,安全性更高。

驱动级设备接口控制,全面覆盖

能够有效的控制光驱读写、USB、1394、Modem、串口、并口、红外、蓝牙、无线等多种接口设备。

强大的软件自我保护功能

驱动层实现的自我保护功能,防止用户违规删除、卸载。

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6.介质安全管理制度 篇六

为加强**县政务服务局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确保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负有建立健全使用复制、转送、携带、移交、保管、销毁等制度以及对单位所执行本制度的监督、检查职责。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界定涉密与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包括硬盘、移动硬盘、软盘、U盘、光盘、磁带及各种存储卡),并由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登记造册。

第二条

各单位必须指定专人负责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日常管理工作。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妥善保存。日常使用由使用人员保管,暂停使用的交由指定的专人保管。

第三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严禁在互联网外网上使用。确因工作需要携带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外出,须报分管领导批准,履行相关手续和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严禁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借给外单位使用。

第四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需要送外部维修时,必须到国家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进行维修,并将废旧的存储介质收回。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在报废前,应进行信息清除处理。

第五条

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销毁,经分管领导批准后,到自治区国家保密局指定的销毁点销毁或送交自治区国家保密局统一销毁,不得擅自销毁。禁止将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作为废品出售。

第六条

工作人员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涉密移动存储介质造成泄密事件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条

本制度由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八条

7.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七

关键词:移动存储介质,分区表,标识,表项,API

0 引言

由于移动存储介质(移动硬盘、U盘等)具有容量大、体积小、易携带等一系列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同时移动存储介质也存在使用过于随意,难以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管等问题,因而已经成为敏感数据泄漏的重要环节。因此,移动存储介质在涉及安全的应用场合需要对其进行标识,以便于对移动介质的使用进行监管。

部分移动存储介质有一个厂家惟一的序列号,这些序列号一般用户无法改变,但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或编程方法方便的读出。然而,各厂家定义的序列号并不遵从统一的标准,不同品牌移动存储介质的序列号长度、使用字符等不尽相同,甚至有些闪存产品根本就没有序列号。同时移动存储介质品牌繁杂,对所使用的移动存储介质种类做硬性规定又不现实。因此,利用固有的序列号标识移动介质存在困难。在此提出的方法是将一个惟一的编号作为序列号写入移动存储介质分区表空闲字段中,该方法既适用于目前常用的各种存储介质,又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和抗毁性,能实现对各种移动存储介质统一的标识

1 硬盘的逻辑结构

常见的移动存储介质有U盘和移动硬盘。他们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机理都不同。如:U盘是半导体存储设备,而移动硬盘是磁存储设备。但是这些移动存储介质的逻辑结构都是相同的,而且有相同的逻辑访问方式,都是基于特定的文件系统。下面就以硬盘为例,对移动存储介质的存储结构,分区原理等进行详细阐述。

1.1 硬盘的数据分布

硬盘上的数据按照不同特点和作用大致可分为5部分:主引导记录区、DOS引导记录区、文件分配表区、文件目录表区和数据区。

主引导记录区位于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占用此扇区的前446个字节,其中存放的主引导记录是BIOS向操作系统交接的重要入口。其后的64个字节是主分区表,用来存储硬盘主引导分区信息。

DOS引导记录区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它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参数块)的分区参数记录表,是操作系统可以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引导程序的任务是对硬盘系统进行复位,并检查两个系统隐含文件的合法性,即查看它们是否处于指定根目录区的文件目录表中第一,第二项,若不合法则给出提示信息若检查合法则将读入内存并执行。BPB参数块主要记录硬盘的每扇区字节数、磁头数、目录起始簇等重要信息。

文件分配表区(File Allocation Table)是用来记录文件存储位置的表格,文件的存放是以链式存储的方式存放在磁盘的非连续区域内的,通过指针将分段存放的文件联系在一起。当读写文件时,操作系统通过文件分配表可以准确地读出文件。文件分配表一般有两个,第二个文件分配表作为第一个的备份。

文件目录表区(DIRECTORY)就是文件的目录,它记录着每个文件的起始单元、文件的属性等,与文件分配表共同配合,确定文件的位置。

数据区(DATA)是真正存储数据的区域,其组织与管理由系统根据前4个区域的内容来完成。

1.2 硬盘的分区

分区是硬盘上的一组连续的扇区。硬盘上的任何扇区均要位于某一特定的分区中才能被系统直接访问。分区有两种:一种是主分区;另一种是扩展分区,扩展分区通常不含系统文件,并可以分成若干个逻辑驱动器,相应的,分区表也分为主分区表和扩展分区表两类。由于扩展分区又可分为许多逻辑分区,每个逻辑分区对应一个扩展分区表,因此有多少个逻辑分区就会有多少个扩展分区表。扩展分区表包含在扩展分区的第一扇区或逻辑驱动器“二级扩展分区”的第一扇区。

1.2.1 主分区表的结构

主分区表中最多可以包含4个分区表项,即最多可以将硬盘划分成4个主分区,且每个主分区可以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一个分区表项为16 B,它可以确定一个分区的边界、分区的类型和分区的大小(扇区数),分区表项的格式见图1[1]。其中,表项的第一字节为引导标志,若该字节为80H则表示该分区为可引导的活动分区,若该字节为0则表示该分区为非活动分区,最多只能有1个分区为活动分区。

1.2.2 扩展分区表的结构

在扩展分区表所在扇区中没有主引导程序,只有分区表,扩展分区表中只包含2项(32 B):第一项描述本逻辑分区的情况,另一项指向下一个逻辑驱动器的分区扇区的位置。主分区表和所有扩展分区表形成一个链表结构,即在主分区表中有一个分区表项指向第一扩展分区表,每个扩展分区表又有一个分区表项指向下一个扩展分区表。这样在主引导扇区中仅需要存储一个分区表项数据的扩展分区,通过这个扩展分区的数据可以找到下一个逻辑分区的起始位置,以此起始位置类推可以找到所有的逻辑分区。如图2所示为扩展分区表结构示意图[2]。

当移动硬盘首次接入操作系统时,需要进行高级格式化。这种高级格式化是按照扩展分区类进行的,因此移动硬盘将作为一个普通的逻辑分区加入到已有的扩展分区链表中;而且其上面分区数据的分布和硬盘上一个逻辑分区的数据分布一样,都是扩展分区下面的一个逻辑分区,因此,移动硬盘可作为操作系统下面一个文件系统而存在。

2 技术原理及核心代码

2.1 技术原理

移动存储介质标识符应满足以下要求:每个介质标识符要具有惟一性;标识符的存在不影响正常使用;标识符具有一定的耐久性,不会因正常的使用而去掉。要满足第三条要求,标识符只能存储在介质的系统区。理论分析表明,扩展分区表中分区表信息只占用前两个分区表项后面两个分区表项暂时未用个字节在对磁盘进行高级格式化时,这两个分区表项的内容并不发生改变,是用来存放标识符的理想位置。

2.2 核心代码

利用VC++实现对硬盘扇区数据的访问,对其中空闲区域的数据进行修改,将移动介质标识符编写进扇区,再将数据写回到硬盘扇区。

2.2.1 访问扇区数据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采取访问安全保护机制,如:不能直接访问物理内存,不能使用各种DOS,BIOS中断等。但在采取“实保护”措施的同时也提供了另外的一种有别于在DOS下访问硬件设备的方法,允许按照对文件的读写方式对其进行数据存取访问。在Windows下把所有的设备都当作文件进行操作。通过Windows API中提供的CreateFile()函数可以直接对磁盘扇区进行访问。通过此接口函数,可以“打开”设备驱动程序,得到设备的句柄。与对串行端口的访问类似,也需要用与文件存放路径相类似的方式指出要操作的硬件设备(硬盘)。一般存储设备的名称是微软规定好的,如:软盘驱动器用A:,B:标识;逻辑驱动器用C:,D:,E:标识;而物理驱动器则用PHYSICALDRIVE X(X=0,1,2)标识;对于第一个物理驱动器,访问格式为“.PHYSICALDRIVE 0”。如:需要对磁盘进行读取操作,而他是第四个物理驱动器,则使用:HAN-DLE hDev=CreateFile(“.PHYSICALDRIVE3”,…)。一般调用CreateFile获得设备句柄时,访问方式参数设置为0或GENERIC READ GENERIC WRITE,共享方式参数设置为FILE SHARE READ FILE SHARE WRITE,创建方式参数设置为OPEN EXISTING,因为访问的是已经存在的物理设备,其他参数设置为0或NULL。利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对分区扇区中的空闲字段数据进行访问操作。

2.2.2 读取与写入扇区数据

当用CreateFile()函数访问磁盘扇区后,采用hDev保存磁盘扇区的句柄,

下面就可以通过ReadFile()或WriteFile()函数实施相应的读写操作,具体操作与文件读写差别不大。最后,在完成访问操作后,以CloseHandle()关闭文件句柄释放资源,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磁盘扇区数据读取与写入操作。利用这种方法,标识符就可以保存在磁盘分区扇区分区表中的空闲字段,起到移动介质标识的作用。

2.2.3 关键代码

关键代码如下所示:

3 结语

为了能惟一标识移动存储介质,在此提出了一种新的标识方法,将具有惟一标识的移动介质标识符嵌入移动介质中分区表中的空闲字段,而在移动介质的正常使用中,对用户完全透明,不会被用户觉察。在高级格式化的操作中,这些写入分区表中的信息也不会被重写。在需要时,可以将嵌入的信息读取出来。虽然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考虑到如果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低级格式化后,移动介质里的数据就会全部被清除,也包括标识,因此,在这一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好的标识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华龙,夏龄.大容量硬盘逻辑分区的隐藏与恢复[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3):57-58.

[2]李为,刘嘉勇.一种基于分区引导扇区控制的移动存储介质安全控制方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22(1):92-97.

[3]袁建东,赵强,郑见灵.Windows系统下FAT32分区信息分析与获取方法[J].河北工业科技,2007,24(1):11-12.

[4]黄国盛,梁平元,周小清.Windows环境中分区表结构剖析与安全修复[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56-57.

[5]张载鸿,余永进,何渝,等.MS-DOS6技术精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74-93.

8.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八

舒宗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各种信息的处理也越来越依赖于各类移动存储载体。以U盘、移动硬盘、存储卡为主的移动存储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信息载体。然而,人们对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还远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许多环节上,见密不识密、是密不管密的现象普遍存在,给国家秘密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何在兼顾移动存储载体有效利用的同时,确保信息安全,已成为当前保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移动存储载体的功能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使用方便、兼容性强、拥有量大,使移动存储载体泄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与传统的存储设备相比,移动存储载体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数据资料不易损坏、可重复使用。从硬件支持上来看,有USB接口的计算机都可以使用移动存储载体,而目前的计算机基本上都配置了多个USB接口,方便了移动存储载体的接入和数据资料的读取。从操作系统的支持上来看,目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不需特别安装驱动程序,即可实现移动存储载体的即插即用,其它操作系统也可通过安装专用驱动程序实现连接。正是因为移动存储载体使用方便、兼容性强、价格低廉、拥有量大,一旦管理上失控,失泄密就可能随时随地发生。

(二)黑客和间谍程序多、信息易于复制且传播速度快,使移动存储载体泄密无影无形难以被察觉。由于移动存储载体经常用于电子文档交换、传递,经常拷贝外来软件和文档,不可避免地会感染到计算机病毒。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查杀这些病毒,黑客、间谍程序就很容易通过移动存储载体的交叉使用侵入到涉密计算机和内部网上,不留痕迹地从涉密计算机和内部网上窃取敏感信息,再经移动存储载体向外网传播,将涉密信息泄露出去。

(三)体积小、容量大、不易管理,使移动存储载体易失控或丢失。移动存储载体具有容量大的特点,当前U盘容量大多达到1GB至16GB,移动硬盘达到500GB至1TB,甚至更大,可存储的信息量十分惊人。一个4GB的U盘可存上万份电子文档,一个500GB的移动硬盘完全可以存储一个企业所有产品的全套电子技术文档,一旦泄密,信息量将十分巨大。

(四)数据易修复、彻底删除难度大,使传统的泄密防范方式在移动存储载体上逐渐失效。移动存储载体上保存的电子文档经删除甚至格式化后,仍有办法恢复出原来记录的信息,这使泄密防范的传统方式逐渐失效。移动存储载体改用、维修或报废时,认为简单删除涉密信息即可达到保密要求,或脱密处理后就不需要严格管理,都会使移动存储载体出现泄密危险。

二、当前移动存储载体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隐患

(一)对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登记管理不严格。多数人员对保密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纸介质层面上,对移动存储载体的保密管理仅注重于禁止接入互联网,而对购买、登记、标识等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保密法规明文规定用于保存涉密信息的移动存储载体应该进行申报、审批、登记,并按其实际存储信息的最高密级粘贴保密部门统一制作的密级标识。而有些单位没有针对移动存储载体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对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非常松懈。购买时没有及时登记备案,载体的数量、底细不明,未做到专盘专用,涉密信息和非涉密信息存在同一载体上,明密不分,不标密级,存在失泄密隐患。

(二)存在移动存储载体公私混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等现象。由于对移动存储载体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有的人员随意将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接入到办公电脑上,习惯将工作上的敏感信息存入个人私用的移动存储载体上保管,又将这些保存过敏感信息的载体随意接入到家庭上网计算机上;有的人员喜欢将个人资料存储到涉密移动存储载体上,有时无意中将这些涉密载体接入到家庭非涉密计算机。等等这些,都造成移动存储载体公私混用、内外网上交叉使用,使内、外网“隔而不离、藕断丝连”。

(三)随意携带涉密移动存储载体外出,或将涉密载体借给他人使用。有的人员为了工作便利,广泛收集各类信息资料,有意识地把单位和他人的工作信息甚至涉密信息存入个人保管的移动存储载体上。外出时,不履行审批手续就将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携带外出,以便随时调用。有的人员随意将存有涉密信息的载体借给同事、朋友使用,或在外单位使用。一旦这些保存有涉密信息的载体发生被盗、丢失等事故,或被人无意接入互联网,都将造成重大失泄密风险。

(四)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大多数单位的涉密移动存储载体没有采取安全芯片、指纹识别、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涉密数据大多采用明文保存。如果这些涉密载体被不法分子控制,非法持有者可轻而易举的获取涉密信息,给国家利益和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五)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维修和报废管理松懈。有些单位在涉密移动存储载体出现故障后,有时为了方便,在没有资质的维修点维修,载体里的涉密信息也不经处理,也不派技术人员在场监督,存在涉密信息被窃的危险。此外,许多单位没有把报废的移动存储载体按规定销毁,或者销毁的方法不当,都存在泄密风险。

(六)保密检查时容易忽略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的监督检查。保密人员在进行保密检查时,大多只关注登记在册的涉密移动存储载体的管理情况,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的安全管理往往忽略不管。对个人非密移动存储载体是否接入过涉密计算机、是否存储过涉密敏感信息等情况不进行检查,使个别保密意识淡薄的人员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使保密工作上的漏洞得不到及时堵塞,也会给保密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

三、改进移动存储载体管理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各单位应把移动存储载体管理作为保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移动存储载体管理规定。要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落实好领导的保密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把移动存储载体管理工作纳入到单位、部门和个人年度目标考核,对造成失泄密事故的个人和领导要追究责任。同时对涉密移动存储载体从购买到报废进行全程监管,实行“统一购置、统一标识、严格登记、集中管理”。严禁私自复制、保存、出借、销毁涉密存储载体,严禁私自携带涉密载体外出或私自将涉密载体送往没有保密资质的单位修理,处理过涉密信息的存储载体报废后应当彻底物理销毁,确保保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防止泄密事件的发生。

(二)加强保密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日常防范意识和技能。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定期开展保密技术防范技能及保密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全员自觉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对涉密计算机要安装正版软件,正确设置口令,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定期扫描计算机系统,防止病毒的侵入。对涉密计算机网络系统还要与外部互联网物理隔离,要具备符合要求的身份鉴定机制、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安全审计机制、违规外联控制机制、入侵检测监控机制和计算机病毒查杀功能,正确设置系统配置,关闭一切不需要提供的服务,关闭一切不需要使用的端口,关闭一切不需要开户的共享,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及时用补丁对系统进行修补,堵塞网络安全漏洞。

9.实验3存储管理模拟 篇九

存储管理模拟

实验三

存储管理模拟

一、内容补充说明

实验中固定内存分区采用结构体数组实现,分区信息采用结构体初始化实现。由于结构体中含string类,VC++不能对含string类的结构体初始化,这里采用MinGW编译器作为程序平台。

MinGW,即 Minimalist GNU For Windows。它是一些头文件和端口库的集合,该集合允许人们在没有第三方动态链接库的情况下使用 GCC(GNU Compiler C)产生 Windows32 程序。实际上 MinGW 并不是一个 C/C++ 编译器,而是一套 GNU 工具集合。除开 GCC(GNU 编译器集合)以外,MinGW 还包含有一些其他的 GNU 程序开发工具(比如 gawk bison 等等)。开发 MinGW 是为了那些不喜欢工作在 Linux(FreeBSD)操作系统而留在 Windows 的人提供一套符合 GNU 的 GNU 工作环境。

内存的分配采用“最先适应算法”实现,由于是固定分区,采用该算法不仅简单,而且保证效率。

二、分析和设计

1.理论分析

初始状态内存中没有作业运行;以后每5 秒钟随机生成一个作业,如果不能满足作业需求(主存中没有分区能够容纳的下),则丢弃该作业。作业以秒为单位进行驱动,当一个作业运行时间结束后将释放内存空间。

2.总体设计

分区信息采用初始化实现。

作业以秒为单位进行驱动。

作业的生成、内存的释放采用永真循环实现,当作业全部运行完后跳出循环。

新作业的大小和运行时间由随机数函数rand生成。

结构体Job用于生成新作业时用;结构体District是内存分区,作业分配成功后,作业的信息全部保存在District内,不再由专门的作业队列记录。

作业运行时间由District[i].Remainder记录,当每秒驱动一次时,时间将减少一秒。当时间减少为0时,作业运行结束,释放内存空间。

每分配一个作业,变量Jump自加一次;每释放一个作业时Jump自减一次。因为作业先分配、内存后释放,所以当作业都运行完时Jump必定等于初始值,这时程序跳出永真循环。

三、详细实现

for(int j=0,clock=0,flag=0;1;clock++,flag=0,Sleep(1000))

//总循环,永真循环,flag为作业分配标志,clock为作业产生时钟,Sleep为程序步进驱动

{if(j

//每5秒产生一个新作业

{p=new Job;

//产生新作业

……

for(int k=0;k<10;k++)

if(District_table[k].Job_size==0 && p->Job_size<=District_table[k].District_size)

//如果分区未分配并且作业大小小于分区大小

{District_table[k].Job_num=j;

//分配内存,并将作业信息保存至分区信息中

……

for(int k=0;k<10;k++)

if(District_table[k].Job_size!=0)

//如果分区中有作业运行

District_table[k].Remainder-=1;

//程序步进驱动,作业运行减1 ……

for(int t=0;t<10;t++)if(District_table[t].Job_size!=0 && District_table[t].Remainder==0)

//如果分区中有作业运行,并且作业已运行完成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

存储管理模拟

{District_table[t].Job_size=0;

//释放内存

……

四、操作界面

操作界面为命令提示符界面,实验截图如下:

1.编译、连接界面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

存储管理模拟

五、心得体会

程序最后跳出永真循环是用break语句。原来是用goto语句,用break语句或exit语句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运行后死活都跳不出来,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好了。

MinGW是一个很好的编译器,安装包小、程序文件小、绿色环保、速度快、效率高。另外,还有很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现实代码行数、网格显示、配对括号激活时高亮显示方便检查、括号代码折叠方便查看上下段程序等等。可惜Windows Vista用户没福气,幸好我是Windows XP。

六、附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

存储管理模拟

cout<<“/\/\/\/分区表初始化完成\/\/\/\”<

//打印内存分区内容

cout<>Counter;for(int j=0,clock=0,flag=0;1;clock++,flag=0,Sleep(1000))

//总循环,永真循环,flag为作业分配标志,clock为作业产生时钟,Sleep为程序步进驱动

{if(j

//每5秒产生一个新作业

{p=new Job;

//产生新作业

p->Job_size=rand()%34+1;

//作业大小随机

p->Job_time=rand()%40+1;

//作业运行时间随机

cout<Job_size<<“K 运行时间:”<

Job_time<<“S”<

for(int k=0;k<10;k++)

if(District_table[k].Job_size==0 && p->Job_size<=District_table[k].District_size)

//如果分区未分配并且作业大小小于分区大小

{District_table[k].Job_num=j;

//分配内存,并将作业信息保存至分区信息中

District_table[k].Job_size=p->Job_size;

District_table[k].Remainder=p->Job_time;

District_table[k].District_state=“Allocated”;

cout<<“↓↓↓↓↓↓↓↓↓↓分配成功,分配信息如下↓↓↓↓↓↓↓↓↓↓”<

cout<<“分区号码 分区大小 作业大小 分区状态”<

for(int t=0;t<10;t++)

cout<

flag=1;

//分配成功

Jump+=1;

//内存中作业数

break;

}

if(flag==0)

//如果作业分配不成功

cout<<“→→→→→→→→→空间不足,分配失败,已丢弃→→→→→→→→→”<

j++;

//生成作业数

}

for(int k=0;k<10;k++)

if(District_table[k].Job_size!=0)

//如果分区中有作业运行

District_table[k].Remainder-=1;

//程序步进驱动,作业运行减1

for(int t=0;t<10;t++)

if(District_table[t].Job_size!=0 && District_table[t].Remainder==0)

//如果分区中有作业运行,并且作业已运行完成 {District_table[t].Job_size=0;

//释放内存

District_table[t].District_state=“Unallocated”;

cout<

District_table[t].Job_num=0;

cout<<“分区号码 分区大小 作业大小 分区状态”<

for(int r=0;r<10;r++)

cout<

Jump-=1;

10.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十

关键词:数字档案,存储介质,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激光、磁介质的出现和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 档案及信息资料的存储介质也由纸质载体介质存贮发展到缩微胶片、磁带、硬盘、光盘以及闪存等多种新型载体存储介质并存的局面。如何选择和利用好档案和信息资料的存储介质, 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是目前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几种数字档案常用存储介质优缺点对比

1.1 缩微胶片存储

萎缩胶片存储就是利用缩微复制技术将档案原件缩小拍摄在感光胶片上, 经加工制成缩微品保存、传播和使用。

优点:缩微技术工艺成熟, 性能稳定;存储密度大, 造价和管理费用较低;记录效果好, 速度快;规格统一, 适用范围广;携带方便, 易于还原拷贝;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缩微模拟影像保真度高, 记录真实, 更改较难。

缺点:检索速度慢, 查阅效率低, 资源共享性差;“用一件提一盒”, 影响档案利用的安全保密性;保存条件要求高, 需定期检查防止粘连;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 如刮伤、磨损或起折等;设备投资大, 工艺过程较为复杂, 费时费力。

1.2 磁带存储

磁带就是涂有磁性介质塑料薄膜构成的连续的条带, 磁带被缠绕在一个锭子上并封装在一个特殊设计的机械盒子里, 以保护磁带不受损害和防止灰尘。

优点:体积小巧、携带方便, 易于转移, 可作为远程灾难恢复备份;容量大、成本低;耐用、寿命长, 适应各种气候条件下存放;磁带的无文件系统格式, 不受病毒、黑客和自然灾难的安全威胁。

缺点:属线性记录介质, 涉及过多机械物理操作;没有校验操作, 可靠性较差, 效率较低;需要加载或倒带, 需在磁带卷中搜索数据文件, 维护磁带库费人工。

1.3 硬盘存储

硬盘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组成, 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每个盘片有两面, 都可记录信息。目前, 主流机械硬盘的容量已达160GB~1 024GB以上, 甚至可达5TB, 硬盘可分为机械硬盘和移动硬盘。

机械硬盘的优点:容量大、传输速度高;使用方便、可靠;价格适中。

机械硬盘的缺点:固定在电脑上存储数据, 数据过于集中;结构过于复杂, 除了盘片外, 还有大量的电气和机械机构;在使用中容易被更改或误删, 有一定的风险;防震抗摔性差、功耗较高、有噪音等。

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制, 用来在远端计算机之间交换大容量数据, 强调便携性的硬盘存储产品, 其一般采用USB标准外置接口。移动硬盘的数据读写模式与标准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快的接口, 但对USB接口供电有要求, 数据传输速度一定程度上受接口速度限制。

1.4 光盘存储

光盘是用聚焦的氢离子激光束处理记录介质的方法存储和再生信息, 又称激光光盘。光盘从功能上分有:只读 (Read Only) 光盘、可记录 (Recordable) 光盘和可重写 (Rewritable) 光盘3类。通常用作归档的光盘有只读光盘CD-R、DVD-R和可续写光盘DVD+R。

优点:存储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不怕光、不怕磁、不需占用太多的物理空间;制作简单, 可通过网络传输信息, 实现资源共享;可随机存取, 信息的载噪比高;存储和使用的寿命较长、单盘价格适中;适于存储数据、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无机械磨损和刮伤, 稳定性好;光盘中的数据不易被修改。

缺点:访问时间较长;容量相对较小, 备份大容量数据时, 所需数量极大;备份速度慢、实时性差;备份编集麻烦, 要凑空间;受光盘文件系统限制较多;定位数据繁琐;盘片较多管理不方便、容易造成盘片磨损、访问速度慢。

1.5 闪存盘存储

闪存盘是一种移动存储产品, 可用于存储任何格式数据文件并可在电脑间方便地交换数据。闪存盘包括U盘、SM卡、CF卡、MMC卡、SD卡、记忆棒、TF卡、XD卡和微硬盘以及新兴的固态硬盘等。

优点:小巧精致, 便于携带;价格适中;写入快、防震抗摔、无噪音、不存在机械硬盘的寻道问题;支持写入保护机制, 防止数据被改写;防潮防磁, 耐高低温 (-40℃~+70℃) , 安全可靠性很好;可热插拔也可以重复写入。

缺点:容量小;可能因为严重的物理损坏而发生故障或遗失数据;错误的USB连接端口接线也可能损坏闪存盘的电路。

2 常用存储介质的性能对比分析

2.1 基本特性分析

缩微胶片是用醋酸纤维素或聚酯材料为片基 (安全片基) 制成的, 经过了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可保存上百年;磁带属于线性记录介质, 读写数据都需要顺序操作, 涉及过多机械物理操作, 没有校验操作, 可靠性较差;磁带和硬盘都是使用磁性技术录制信息, 介质可以轻易地进行擦除和复写, 储存的信息可以永久保存;光盘是利用激光相干性好的特点, 将光束聚焦到直径约为1μm的光束以下的焦斑上, 使处在该区域内的记录介质受高功率密度光的烧蚀形成小孔, 或产生其他改变物质性质的影响, 在介质上记录信息;硬盘属于随机记录介质, 读写数据都可以随机进行, 可靠性较高, 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效率高, 费用较高;闪存盘是一种用闪存来进行数据存储的介质, 通常使用USB插头, 体积小、重量轻, 它的记忆晶片并不是内建的, 而是可以抽换的记忆卡。

2.2 从容量方面分析

硬盘的容量最大, 目前主流机械硬盘的容量已达160GB~1 024GB以上, 甚至可达5TB;缩微胶片和磁带的容量也比较大;闪存盘的容量最小。直径为120mm的DVD光盘单面容量4.7GB, 双面容量9.4GB, 双面双层, 容量可达到18GB,

2.3 从速度方面分析

闪存可提供更快的数据读取速度, 硬盘的速度受转速的限制;光盘次之, 磁带和缩微胶片需要依靠特殊的设备读写速度都较慢。

2.4 从价格方面分析

缩微胶片和磁带最经济, 但所需量大时成本有所提高;固态硬盘的价格最贵;光盘和硬盘价格适中, 但光盘存储信息量大时, 所需盘面多, 价格相对较高。

2.5 从保存期限方面分析

缩微胶片可存放上百年, 磁带一般为30年~100年。光盘和闪存盘问世的时间短, 目前尚无真实的存档寿命数据;硬盘存储的寿命更短, 闲置的硬盘可能在一或两年后开始丧失数据或是消磁。

2.6 从作用方面分析

缩微胶片具有占用空间小、保存时间长、携带方便、易于交换及复制、可以易地保管、并能快速地检索和利用档案信息等显著特点, 特别是它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遇灾害时, 容易转移。缩微胶片的记录可以长期保存, 是国际档案文献界公认的最耐久的保存、保护手段。具有法律凭证的作用, 《档案法》第21条规定“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 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为档案原件的再生性保护提供了法律的依据。

磁带存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是一种安全、可靠、效率较高的数据备份方法。磁带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离线保存归档大容量数据备份来讲是最佳选择, 是储存恢复备份的主要介质, 可以较低的成本存储多重备份或版本。由于它是一种可移动式的存储介质, 可作为远程灾难恢复备份用途。

光盘存储适合用来保存较重要文献资料、视听材料、教育软件、影视节目和游戏等媒体信息存储。由于其寿命有限, 不适合用于长期信息的存储。威胁光盘的寿命主要来自于其表面覆盖的聚碳酸酯树脂, 在长期存放或使用过程中, 会导致涂料层发生畸变, 使数据“移位”, 以至于光驱激光头无法读出光盘上的数据。

硬盘存储最强有力的理由之一是在数据信息的备份与恢复的性能方面。硬盘的主要问题是出在液态轴承的磨损上面。与磁带存储和光盘备份相比, 硬盘存储所需费用是极其昂贵的, 因此在大容量数据备份方面不是最佳的选择, 但它可提供相当大的容量是一种较具价格比的存储介质。

3 结论

当然,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存储介质可以永久地保存档案和信息资料, 但我们也可据此, 比如设备与可转移介质的价格;可存储的信息量;存储介质的使用寿命;从磁盘上读写信息的速度, 即由驱动器决定的数据转移速度等等, 选择到适合本部门档案和信息资料存储的介质。同时在存储介质的使用上有大量可供选择的技术, 也相信随着缩微, 计算机, 影像传输和光盘等技术的融合, 能形成一个具有多种功能, 适应不同需求的更加先进的系统来实现大容量档案及信息资料的存储, 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传递、交换和管理, 方便档案和信息资料的保管、保护及利用。

参考文献

[1]杨重高.缩微技术在档案工作中应用的新途径[J].缩微技术, 2001 (1) .

11.气瓶存储使用管理规定 篇十一

1目的

为了加强各种瓶装压力气体的存放和领用、使用安全管理,防范事故,消除隐患,特制定此规定。

2.范围

适用于生产作业活动中使用的各种钢制压缩气体气瓶。3.气瓶使用

3.1 使用气瓶前使用者应对气瓶进行安全状况检查,检查项目包括 3.1.1气瓶的外表是否存在腐蚀、变形、磨损、裂纹等严重缺陷。3.1.2气瓶的附件(防震圈、瓶帽、瓶阀)是否齐全、完好。3.1.3气瓶是否超过定期检验周期。

3.1.4气瓶的使用状态(满瓶、使用中、空瓶)。

3.1.5检查减压器、流量表、软管、防回火装置是否有泄漏、磨损及接头松懈等现象;

3.1.6对盛装气体进行确认。检查不合格的气瓶不能使用。

3.2气瓶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使用。如果在通风条件差或狭窄的场地里使用气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防止出现氧气不足,或危险气体浓度加大的现象。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强制通风、氧气检测和气体检测等。

3.3气瓶的放置地点不得靠近热源,应与办公、居住区域保持10m以上,气瓶应防止曝晒、雨淋、水浸,环境温度超过40℃时,应采取遮阳等措施降温。

3.4氧气瓶和乙炔气瓶使用时应分开放置,至少保持5m间距,且距明火10m以外。盛装易发生聚合反应或分解反应气体的气瓶,如乙炔气瓶,应避开放射源。

3.5气瓶应立放使用,严禁卧放,并应采取防止倾倒的措施。乙炔气瓶使用前,必须先直立20min后,然后连接减压阀使用。

3.6气瓶及附件应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沾染腐蚀性介质、灰尘等。氧气瓶阀不得沾有油脂,焊工不得用沾有油脂的工具、手套或油污工作服去接触氧气瓶阀、减压器等。

3.7禁止将气瓶与电气设备及电路接触,以免形成电气回路。与气瓶接触的管道和设备要有接地装置,防止产生静电造成燃烧或爆炸。在气、电焊混合作业的场地,要防止氧气瓶带电,如地面是铁板,要垫木板或胶垫加以绝缘。乙炔气瓶不得放在橡胶等绝缘体上。3.8气瓶瓶阀或减压器有冻结、结霜现象时,不得用火烤,可将气瓶移入室内或气温较高的地方,使用40℃以下的温水冲浇,再缓慢地打开瓶阀。严禁用温度超过40℃的热源对气瓶加热。

3.9开启或关闭瓶阀时,应用手或专用扳手,不准使用其他工具,以防损坏阀件。装有手轮的阀门不能使用扳手。如果阀门损坏,应将气瓶隔离并及时维修。

3.10应缓慢地开启或关闭瓶阀,特别是盛装可燃气体的气瓶,以防止产生摩擦热或静电火花。打开气瓶阀门时,人站的位置要避开气瓶出气口。

3.11乙炔气瓶使用过程中,开闭乙炔气瓶瓶阀的专用扳手应始终装在阀上。暂时中断使用时,必须关闭焊、割工具的阀门和乙炔气瓶瓶阀,严禁手持点燃的焊、割工具调节减压器或开、闭乙炔气瓶瓶阀。3.12乙炔气瓶瓶阀出口处必须配置专用的减压器或回火防止器。使用减压器时必须带有加紧装置与瓶阀结合。正常使用时,乙炔气瓶的放气压降不得超过0.1MPa/h,如需较大流量时,应采用多只乙炔气瓶汇流供气。

3.13气瓶使用完毕后应关闭阀门,释放减压器压力,并佩戴好瓶帽。3.14不得擅自更改气瓶的钢印和颜色标记。严禁敲击、碰撞气瓶。严禁在气瓶上进行电焊引弧。

3.15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压缩气体气瓶的剩余压力应不小于0.05MPa,液化气体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并关紧阀门,防止漏气,使气压保持正压。禁止自行处理气瓶内的残液。

3.16在可能造成回流的使用场合,使用设备上必须配置防止回流的装置,如单向阀、止回阀、缓冲器等。3.17气瓶投入使用后,不得对瓶体进行挖补、焊接修理。严禁将气瓶用做支架等其他用途。

3.18气瓶使用完毕,要妥善保管。空瓶上应标有“空瓶”标签;已用部分气体的气瓶,应标有“使用中”标签;未使用的满瓶气瓶,应标有“满瓶”标签。

3.19使用过程中发现气瓶泄漏,要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严禁在泄漏的情况下使用气瓶。4气瓶存储

4.1气瓶宜存储在室外带遮阳、雨篷的场所。存储在室内时,建筑物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气瓶存储室不得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也不能和办公室或休息室设在一起。

4.2 存储场所应通风、干燥、防止雨(雪)淋、水浸,避免阳光直射,严禁明火和其他热源,不得有地沟、暗道和底部通风孔,并且严禁任何管线穿过。

4.3存储可燃、爆炸性气体气瓶的库房内照明设备必须防爆,电器开关和熔断器都应设置在库房外,同时应设避雷装置。禁止将气瓶放置到可能导电的地方。

4.4气瓶应分类存储,并设置标签。空瓶和满瓶分开存放。氧气或其他氧化性气体的气瓶应与燃料气瓶和其他易燃材料分开存放,间隔至少6m。氧气瓶周围不得有可燃物品、油渍及其他杂物。严禁乙炔气瓶与氧气瓶、氯气瓶及易燃物品同室储存。毒性气体气瓶或瓶内介质相互接触能引起燃烧、爆炸、产生毒物的气瓶应分室存放,并在附件配备防毒用具和适当的灭火器材。

4.5对于装有易燃气体的气瓶,在储存场所的15m范围以内,禁止吸烟、从事明火和生成火花的工作,并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4.6气瓶应直立存储,用栏杆或支架加以固定或扎牢,禁止利用气瓶的瓶阀或头部来固定气瓶。支架或扎牢应采用阻燃的材料,同时应保护气瓶的底部免受腐蚀。

4.7气瓶(包括空瓶)存储时应将瓶阀关闭,卸下减压器,戴上并旋紧气瓶帽,整齐排放。

4.8如果气瓶漏气,首先应根据气体性质做好相应的人体保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关闭瓶阀,如果瓶阀失控或漏气点不在瓶阀上,应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12.移动位置管理平台“企效通” 篇十二

移动位置管理平台“企效通”是北京万特锐科技利用中国移动的基站定位技术研发的一款位置管理平台,该平台的特点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员工的位置信息,而且经员工同意确认开通服务后,企业可以设定定时定位,主动获取员工位置信息,防止员工偷懒,谎报工作。企效通的工作原理是对手机号码进行定位,因此对手机没有要求,任何手机开机有信号即可定到位,除非手机关机或者取消该定位业务,否则很难被破坏。企效通是一个网络平台,因此不需要安装软件,避免了卸载软件定不到位的情况。

企效通移动位置管理平台被企业应用于考勤、行程轨迹查询、人员就近调度、客户拜访记录查询、网店拜访管理等方面,已经为医药行业、机械行业、快消品行业、饲料行业、兽药行业等多个行业领域提供了位置服务。

另外,企效通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定位接口,将定位功能植入到您公司的办公系统中,省去了多个软件的繁琐。企效通目前正在开发老板的掌中宝版本,老板通过手机即可随时查看业务员的位置信息。

13.移动存储介质管理 篇十三

我国每年大约有几百万个硬盘因损坏、过于陈旧等原因需要淘汰, 更多的U盘需要销毁, 如此庞大的销毁规模, 如果不能配合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 势必造成难以想象的泄密后果。现阶段常见的数据销毁方式为数据擦除、消磁、盘体销毁3种方式分开进行, 销毁不够彻底且销毁速度较慢。

1) 数据擦除是将非保密数据写入以前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位置的过程。硬盘上的数据都是以二进制的“1”和“0”的形式存储的。使用预先定义的无意义、无规律的信息覆盖硬盘上原先存储的数据, 完全覆写后就无法知道原先的数据是0还是1, 也就达到了清除数据的目的。采用不同类型的数据, 对要删除的数据的存储位置进行多次覆写的方法, 是数据销毁的有效途径, 处理后的硬盘可以循环使用[1,2]。

2) 消磁操作通常借助消磁机来实现, 消磁机的工作原理是对磁性存储介质 (如硬盘、磁带) 施加瞬间强磁场, 使介质表面的磁性颗粒极性方向发生改变, 失去表示数据的意义。消磁最突出的特点是快捷高效、方便监控和审计, 可在办公区操作。消磁后的硬盘不能直接使用, 可用于保修服务或丢弃。

3) 盘体销毁通常采用物理破坏或化学腐蚀的方法把记录有涉密数据的物理载体完全破坏掉,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泄露的问题。

以上3种方法中, 只有经过数据擦除后的硬盘才可以循环使用, 因此数据擦除也成了数据销毁技术中最经济实用的技术。

现有国内外数据擦除技术普遍存在功能单一、销毁速度不高、并发操作数少、操作结果无法确定等问题。鉴于这种实际需求, 本文的装置能够频繁地同时 (并发) 对大量不同存储介质设备中电子数据进行安全快速擦除处理。

1 装置的硬件系统设计

高速并行擦除对装置的硬件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 同时系统设计时要整合多种功能, 所以在硬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本装置采用最新4核i7CPU, 16 GB内存采用超线程技术, 可以支持28路存储设备并行擦除。装置的硬件由自动识别模块 (U盘和硬盘) 、磁盘销毁模块、擦除模块、报告展示模块、报告打印模块等组成, 装置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1.1 自动识别模块

当装置有串行高级技术附件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 SATA) 硬盘、串行连接SCSI (Serial Attached SCSI, SAS) 硬盘、USB磁盘、集成磁盘电子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IDE) 硬盘、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SCSI) 硬盘接入时, 软件自动识别出磁盘的相应信息 (设备类型、磁盘容量、索引号等) , 并根据磁盘在硬件上接入的端口位置为其在软件界面上分配相对应的端口, 并以图形化方式让用户知道当前的磁盘处于等待执行状态;当该装置上已接入的磁盘被拔出或被断开连接时, 软件自动在界面上的相应端口位置以图形化方式让用户知道当前的磁盘端口处于空闲状态[3]。同时, 针对不同的存储介质, 自动识别模块会提供磁盘的基本信息, 包括已使用时间、健康状态等。操作界面外观示意如图2所示。

1.2 磁盘销毁模块

当需要数据擦除时, 如果发现磁盘已经损坏无法进行擦除时, 本装置可以对磁盘实现消磁处理, 以达到数据销毁的目的。

1.3 擦除模块

在擦除模块中, 本装置通过软硬件上的优化设计实现以下功能。

1) 相当于28个高速硬盘擦除机同时工作。提供2路SCSI接口、4路SAS接口、2路外置SATA (External Serial ATA, ESATA) 接口、8路USB2.0接口、8路USB3.0接口、4路IDE接口。

2) 在磁盘存在HPA、DCO隐藏扇区时, 用户可通过去除隐藏扇区功能进行解除, 并实现对隐藏扇区的擦除。

3) 快速擦除功能。对磁介质存储器的最大数据存储扇区范围使用0x00擦除一次, 以方便用户希望最短时间擦除数据的要求。

4) 用户自定义擦除功能。用户可对磁介质存储器进行自定义, 存储扇区使用自定义的字符 (0x00~0x FF) 擦除0~99次。

5) 按照不同擦除规则对磁介质进行擦除。可对磁介质存储器分别按照DOD 5220.22-M (8-306/E) 、DOD 5220.22-M (8-306/E, C, E) 、BMB 21-2007标准进行自定义扇区、自定义擦除次数的操作。

1.4 报告展示和打印模块

具有报告单管理、权限管理等功能。每次擦除操作结束 (正常完成、用户取消、因异常自动结束) 都会自动产生相应的报告。报告记录如下内容:擦除类型、擦除开始时间、擦除结束时间、擦除范围、擦除次数、擦除速度、擦除结果、是否正常结束等, 并且具有快捷的报告浏览功能。装置可以进行权限划分:系统管理员 (负责系统配置、信息消除等操作, 不应对管理员操作日志进行管理和创建安全审计员) 、安全审计员 (只能进行管理员自身操作日志的查询和管理) 。管理员口令长度可设置, 且至少为8位, 复杂度至少为字母、数字的两者组合;具有管理员身份鉴别尝试次数限制功能, 尝试次数可设置, 且至多为5次。打印模块可将每次擦除操作的信息自动生成的报告打印出来。

2 装置的软件系统设计

本装置将并行加速技术应用其中, 构成了高性能并行加速系统解决方案, 同时创新性地将多线程技术加入其中, 使得进程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并且增强了应用程序的灵活性。

本装置采用Windows7操作系统, 软件逻辑架构设计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 实现人性化处理, 体现出软件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实用性体现在支持大部分的介质格式;易用性体现在对数据存储设备自动识别, 即插即擦并能输出完整的擦除结果。

2.1 并行加速技术

并行加速技术是获得高性能计算机的有效手段, 已经成为新一代的结构特征。

本装置使用基于英特尔64位4核处理器的工作站, 构成了高性能并行加速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从硬件结构上将每个节点分开, 分离了物理传输介质的共享, 让每个节点都独享足够的传输带宽, 拓宽了数据流行进的通道, 大大提高处理节点硬件层次上的速度;自主研发的擦除软件在软件层次提供了优越的问题求解算法, 更进一步提高了处理节点的速度, 从而实现了新一代的并行加速技术。

2.2 多线程技术

现代计算机的硬件发展很快, 很多的计算机都有较高的配置, 例如具有多个CPU或单个CPU带有多个内核, 较大的物理内存和多个外部存储设备。

本装置针对单线程技术的劣势, 采用多线程技术, 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使整体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本装置中所使用的多线程技术, 线程共享一个代码区, 但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存储区。该技术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CPU的空闲时间片, 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对电子数据擦除工作的要求做出响应, 对于多 (核) CPU的计算机优势尤其明显, 同时多线程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显著地提升I/O性能, 使得进程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的灵活性。多线程技术应用如图3所示。

2.3 其他软件设计

1) 流程自动化:软件设计支持一键式操作, 中间无需人工干预, 自动顺序执行选择的流程。

2) 用户权限管理:系统支持用户权限管理功能, 不同权限用户可执行相应的操作。权限划分为系统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 系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配置和信息消除等操作, 安全设计员可进行自身操作日志的查询和管理。

3) 报告单管理:当擦除操作结束时 (正常完成、用户取消、因异常自动结束) , 系统自动产生相应的报告。系统提供便捷的报告浏览功能。当历史报告的数量达到一定值时, 提供对过期报告删除功能, 避免因历史报告数量问题干扰当前报告的浏览。

4) 日志管理:记录每位权限相关用户使用擦除机系统时的操作 (磁盘信息、用户名、权限、操作、时间、计算机名称) 。具有日志空间将满和已满时的告警提示功能, 并对日志空间已满的情况采用转存或覆盖等方式。

5) 异常处理:在数据擦除过程中能够自动检测出硬盘坏扇区, 做出相应处理, 并在报告单打印出来。当磁盘被异常拔出时, 专用机能够自动识别出被拔出磁盘的端口号和磁盘型号。

6) 高容错性:支持跳过坏扇区操作, 并可在跳过时记录坏扇区所在的位置。

3 实际测试

首先, 针对不同接口的硬盘 (IDE硬盘、SATA硬盘、SCSI硬盘、SAS硬盘) 和U盘进行擦除测试, 并分别按照DOD 5220.22-M (8-306/E) 、DOD5220.22-M (8-306/E, C, E) 、BMB 21-2007 3种规则对磁盘进行数据擦除, 擦除结束后使用Easy Recovery、Final Data等数据恢复软件对经过数据擦除的硬盘和U盘进行数据恢复, 恢复失败, 测试结果符合要求。

然后, 对本装置进行并行擦除速度测试。测试方案选取市面上主流的存储介质, 同时接入本装置, 采用DOD 5220.22-M (8-306/E) 擦除标准并行测试。擦除速度测试结果见表1所列。

4 结语

集中式电子存储介质数据同步擦除装置投入使用以来, 能同时 (并发) 对大量不同介质设备 (IDE/SATA/SAS/SCSI/USB3.0/USB2.0) 数据进行安全处理, 支持28路储存介质同步操作, 支持的最大硬盘超过10 T, 最高擦除速度可超过11 G/min, 已经成功擦除上千块不同种类接口的硬盘。实际运行证明可同时大批量的对存储介质进行高速的擦除处理, 对涉密数据进行了科学高速有效的销毁工作。

装置在使用时从方便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 实现人机交互设计。被擦除磁盘设备环绕触摸屏幕分布, 并且在软件的交互界面相应位置呼应。

参考文献

[1]于滢, 姜立秋.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浅析[J].东北电力技术, 2008 (8) :46–48.YU Ying, JIANG Li-qiu.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networkinformation security analyses[J].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2008, 10 (8) :46–48.

[2]潘明惠, 偏瑞琪, 张亚军.电力系统信息安全应用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 2001 (12) :30–33.PAN Ming-hui, PIAN Rui-qi, ZHANG Ya-jun.Applications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power system[J].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2001 (12) :30–33.

[3]张冰, 卢正添, 李涛.多路恢复数据流并行传输与控制方法[J].通信学报, 2009, 30 (3) :12–24.ZHANG Bing, LU Zheng-tian, LI Tao.Multi-channel restore data with parallel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J].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09, 30 (3) :12–24.

[4]高志鹏, 徐志强, 吴世雄, 等.硬盘自擦除技术的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 2012 (12) :10–13.GAO Zhi-peng, XU Zhi-qiang, WU Shi-xiong, et al.Researchon data self-erasing technology[J].Netinfo Security, 2012 (12) :10–13.

上一篇:市政工程监理论文下一篇:哪些人不具备执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