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术创新

2024-11-21

学习技术创新(共9篇)

1.学习技术创新 篇一

创新让事业永葆青春

-----谈工商工作的学习与创新 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取得进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当前工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省局开展“学习型工商”创建活动,是提高依法行政,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意义极其重大。

学习型工商建设,就是科学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思想精髓,以更新学习理念为先导,紧紧围绕工商事业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创新发展这一共同愿景,通过有效的机制和载体,推动机关所有成员进行全员学习、团队学习、全过程学习,保障机关充分履行职能,促进知识更新、管理创新、工作创新,从而把传统型机关建设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的组织。由此可见,学习型工商的第一要义是学习,根本目的是创新。

一、深刻理解学习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的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承担者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重要职责。实施“新三定”和停征“两费”后,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和政府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越来越重。新的市场主体、新的营销模式、新的违法违规方式不断出现,市场主体确认、市场秩序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防范监管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挑战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大量新问题,触动大量新矛盾,历史没有给我们提供成功的经验,书本没有给我们写出标准的答案,任何人也不会教给我们成套可用的做法,面对“十二五”规划、转方式调结构的高标准、严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职能到位的紧迫形势,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层次等新任务,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标准要求,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更好的履行职责,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深刻理解创新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 理在监管理念、监管体制和机制、监管的工作思路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让我们的工商工作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依然艰巨,行政手段仍居重要位置,审批范围依然宽泛,行政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和新技术正改变着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市场交易行为、市场竞争行为进一步趋于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发挥,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新思想观念、创新监管体制,破解突出问题,不断探索更好的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开创工商工作的新局

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三、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学习工作一体化是建设“学习型工商”的重要特征,当前工商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日常任务繁杂,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学习与创新的关系对学习型工商建设的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科学的处理三者的关系才能推进创建工作上水平。在这一点上,***县工商局始终坚持把学习当作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学习与工作一样同等对待;把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通过工作过程中的反思进行学习进而创新;把学习、创新成果真正融入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各项工作中去,使工作真正成为不断学习、深化学习、检验成效的平台,使学习成为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行力的“动力源”和“加速器”。

(一)创新学习理念,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县工商局始终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一是崇尚学习,充分认识学习是发展进步的源泉,引导干部始终保持“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警醒,将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完美结合起来,不放弃任何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养成崇尚学习的良好习惯并把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缓解知识折旧,避免本领恐慌;二是乐于学习,通过广泛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干部、学习型股室、学习型机关活动,创新载体,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

识、新经验,切实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博学而笃志”的学习境界;三是善于学习,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基层执法人员,都要学会学习,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勤于深悟,举一反三,循序渐进,知行统一,勇于并善于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能力;四是团队学习,把个人的学习力转化为集体的创造力,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五是终身学习,大力倡导学习终身化、教育终身化、学习社会化的基本理念。将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出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创新,提高自身素,(二)创新学习形式,实现由“单一学”向“多元学”转变。为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县工商局不断新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效果。一是师生换位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干部职工既要做一名学生,也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使同志们在听课和授课过程中强化记忆,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表达能力。二是建设知识长廊。县局将学习内容印制成宣传版面悬挂于走廊两侧,让每个干部职工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三是外出观摩学习,县局积极组织系统人员走出去,学习结案外地的先进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消化、吸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四是借助媒体学习,充分利用内网教育资源,组织系统人员观看教育视频,开辟学习园地,共系统人员学习交流,打造学知识、求创新、促提升的网上学习的平台。五是榜样带动学习,县局先后对先进集体、办案能手、先进个人进行表彰,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工作环境,打造具有***工商特色的制度文化。另外,县局还利用一切资源开展演讲比赛、撰写学习心得等活动,提高系统人员参与面,真正让学习转化工作的助力。

(三)创新学习内容,实现由“表面学”向“深入学”的转变。***县工商局组织系统干部职工在做好工商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带领大家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风廉政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工商行政管理最新理论成果。把工商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作为各级干部的重要学习内容,使同志们充分认识到“四个统一”、“四个只有”、“五个更加”、“四个理念”、“四化建设”、“四个转变”、“四高目标”等理论创新是对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服务发展职能的理论基础。提升了系统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工商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过学习,***县工商局干部职工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和自觉行

动;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深入人心,精神面貌喜人,干事创业的激情高涨,全局呈现出一片奋发向上的景象;干部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转变,人民公仆意识增强,服务质量更优,服务形象更好;创新精神得到普及,系统干部职工努力探索工商的新思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更好的履行工商职能,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习技术创新 篇二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 学会观察, 掌握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 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粗枝大叶不行, 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2.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 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 提高观察效率。

3.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 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4.开阔视野, 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 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5.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 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 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 进行认真分析研讨, 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 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 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 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 要研讨要探索, 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 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 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 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要放开手脚, 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 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 应认真审查, 只要没有意外情况 (不安全因素等) 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勇于探索, 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 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 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参观厂矿, 考察实际生活, 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 扩大视野, 开发智力, 丰富课外生活, 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 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撰写小论文, 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 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 开展化学游艺活动, 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中学生的特点, 以提高实验技巧, 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突出创新的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 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 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 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 找出本质性的东西, 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其方法有: (1) 激发兴趣、好奇心, 鼓励学生质疑, 进行探索, 揭示矛盾; (2) 重视研讨学法,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 (5) 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 敢于设想, 善于设想, 发表创见。

2.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 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3.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 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 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 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 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 诱发求异创新。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5.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 考查的内容有, 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 强化学生科技意识, 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 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 创出新成果, 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 也不一定有所收获, 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牺牲了终生的时间, 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 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 首先要有献身精神, 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 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 立志奋斗终生, 无怨无悔。

2.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方面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 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3.训练学生抓住“一闪之念”, 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 就可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3.创新教育与创新学习 篇三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3(B)—0020—01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等方面。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呢?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语文课堂中,实现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可以分为两种:改良和独创。改良,就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改变或改造,这是一种浅层次的创新。独创,就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就语文学科而言,要使学生有所创新,教师可从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具体操作如下。

1.激情投入:撩起创新的激情

语文学习需要激情,创新更需要激情。没有感情的投入,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感到困难。在课堂中,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在朗读、提问、鼓励评价等环节中,都应具有激情。教师要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的紧张情绪才会消失,其感情才会自然流露出来,思想才会不受压抑,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驾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或朗读、或质疑讨论、或表演、或演讲、或观赏影片、或聆听音乐……这样,学生的激情才会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释放。

2.方法示范:添设创新的扶手

创新,都经过一个由模仿到改良,再到独创的过程。因此,方法示范,对学生来说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使学生富有激情地朗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和方法指导;要使学生具备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要使学生写出独特的心理感受, 教师要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

3.适时点拨:铺设创新的通道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所创新,离不开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启发。当学生的思路受阻时,教师要适时地予以点拨;当学生的方案难以实施时,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当学生的结论不能被同学认可时,少不了教师适时的引导;当学生的表演出现冷场时,也少不了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

4.激情褒扬:培育创新的沃土

语文学习需要充沛的感情,而且这种激情应是持续的、长久的。在课堂中,学生如何保持这种激情呢?最重要的是教师充满激情的褒扬和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时常会使智力并不出众的人做出超常的行动。因此,在课堂中,要使学生保持创新的激情,就少不了教师的褒扬和激励。

二、实践语文创新学习的方法

1.课前演说——“说”的创新

每节课前,教师可利用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即兴演说,或按规定的话题让学生口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机会。

2.互动朗读——“读”的创新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要使学生读出“味”来,教师就要在互动上下功夫。除了点名朗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竞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

3.故事改编——“写”的创新

叙述类作品是最好的改编素材,现代小说、叙事散文、叙事诗,甚至文言文古诗文同样可以作为改编的材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改写小说的结尾、人物的结局、故事的背景等等。

4.以画释文——“思”的创新

让美术功底好的学生用画来诠释课文的内容。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这一类的写景文可“以画释文”,如《社戏》《孔乙己》《摆渡》这样的小说可以让学生画人物插图。

5.自编自测——“练”的创新

每学完一个单元,教师可要求学生自编一份单元检测题,并编写答案。然后让学生交换自测。

6.编演课本——“悟”的创新

4.创新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机关 篇四

根据定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党委的要求,为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社会保障干部队伍,促进“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创建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定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实际,定襄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决定在全局开展“创新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搞好服务、提高效率,建设政治坚定、务实高效、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机关为目标,通过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健全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将学习和工作、生活相融合,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使机关干部职工在思想上有新境界、理念上有新突破、素质上有新提高,努力打造开放型、人本型、创新型、学习型的机关新形象,为推进我县劳动保障事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范围

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的范围为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以及每位干部职工。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学习动力,兴起全员学习热潮,促使干部职工学习理念和思想观念转变;弘扬知行合一学风,促使社会保障科学发展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强化服务意识,促使履职水平和服务本领明显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使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积极构筑学习型机关框架,建立比较完备的学习型机关体系。不断推进局机关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四、学习内容

(一)政治理论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念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执行政策的坚定性。

(二)业务知识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各部门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机关干部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开展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促使干部职工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成为行业的行家里手、专家权威。

(三)法律法规知识

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党章》、《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社会保险征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知识

组织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通过学习,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识,掌握更多的经济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五、方法步骤

“创新学习方法、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试点期间主要学习方法是: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二是邀请专家讲座学;三是选拨骨干外出学;四是集中时间培训学;五是选择精品重点学;六是交流经验相互学;七是结合业务反复学;八是联系实际深入学;九是做好笔记自己学;十是反思过程补漏学。

试点期间主要步骤是:

(一)启动阶段

启动“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使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掌握创建的内容、方案、步骤和要求,在机关形成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制定创建工作制度、工作进程、工作质量和工作目标。具体做到

“四有一开展”,即:有方案、有机构、有制度、有载体,全面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

(二)实施阶段

按照制定的创建工作方案,搭建学习的平台,改善学习条件,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形式,树立学习典型,把创建活动引向深入,适时对机关干部职工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检查,根据测试情况及前阶段的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调整,进一步完善学习型机关创建制度,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

(三)提高阶段

根据创建工作目标,认真进行对照检查,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认真梳理创建活动成效,总结成功经验,逐步构建学习型机关制度体系,提出新思路、新经验、新方法,把创建活动推向新阶段。

六、主要措施

(一)完善学习制度,提高学习质量

进一步完善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及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确立每周一各处室单位为集中学习时间,自2011年1月起,每月第一个周六为机关干部职工学习日。建立学习激励制度,实行学习目标责任制。组织开展“五个一”和“三学”活动,即开展机关干部“周学”制度,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季听一次党课或专题报告,每年撰写一篇调研文章或心得体会,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以上培训活动,学电脑办公、学公务礼仪、学法律法规。

(二)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

坚持集中学习、分散学习、业余学习相结合,重在学习效果,强调学以致用,不求千篇一律。以干部职工自学为主,以开展短期培训、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知识竞赛、讨论交流、以会代训等形式为补充。鼓励干部职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进行在职学习;同时,通过轮岗交流、基层调研等,加强能力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既要运用好集中学习等传统学习教育手段,又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切实提高学习教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搭建学习的平台,完善交流机制

利用网络、宣传橱窗,开辟学习专栏,举行好书好文章推荐活动,宣传学习

典型,交流心得体会,公布学习信息,展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进展与成果,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计划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干部职工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实效

为加强对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的领导,成立局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领导小组。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要把创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提上重要位置,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创建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把创建工作真正抓到手上,精心组织,分步实施。要建立机关和干部职工学习档案,把学习列入干部职工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提拔使用等范围。要不断总结先进典型和经验,表彰先进,营造学习型机关文化,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

5.学习技术创新 篇五

助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两级海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某机关机关党委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努力营造“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培养人才、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创新学习形式,搭建多种学习的平台,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一年来,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建设一个学习型党组织“示范班”。某机关党组把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示范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年来,党组相继组织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国家公务员法》、两级关长会议精神、上级海关关于大监管体系建设精神等活动,开展了党组主要成员给全体关、警员上廉政党课、业务培训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班子队伍的科学决策、开拓创新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二是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火车头作用发挥好。中心组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坚持学习、带头组织理论

1宣讲、带头加强学习辅导、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撰写调研文章、带头解决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火车头”作用,推动形成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机制,为党委、支部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表率,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是注重制度保障,增强学习的规范化。为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某机关党组和机关党委先后下发了《某机关党组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海关建设的意见》、《2010年某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某机关机关党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规划》,进一步规范了学习制度,健全了长效学习机制,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坚持以党组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为引导,抓好各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建立健全党员干部个人平时自学制度,坚持周一晚上的学习日制度,做到学习有内容,落实有计划,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述学、评学、考学工作,积极运用地方的教育平台和绍兴党建网,不断拓展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领域、方式方法,努力推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二、丰富学习形式,搭建多种学习的平台。

一是创新载体,丰富组织生活形式。年内,机关党委积

极开展了“十分钟”党课和“最佳组织生活实例”征集评选活动,并以“爱关,从身边事做起”和“小小车厢,十分钟党课”为题申报了最佳组织生活实例。为庆祝建党89周年,组织开展了“忆七一历史,温入党宣誓”主题活动,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开展“党员义务奉献日”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立足平凡岗位作贡献的热情。组织党务知识培训、党委读书会以及机关党组织和企业、社区党组织的结对共建活动,搭建共建平台,丰富党建工作内涵,以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党员的自我教育意识,促进党的基层组织生活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注重方式创新,着力增强学习的科学性。各支部积极创新形式,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机关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采取读书会、报告会、交流会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搭建学习的平台,激发职工学习积极性,增强党员党性观念,着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专题讲座40多场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7场次,举办读书会、座谈会11余次。创办了《绍关党建》,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和本单位党建工作动态,为广大党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的平台,推进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三是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机关党委

在年内开展读书荐书活动2次,向体党员推荐了《超越自我》和《党员读本》等书籍,党员领导干部读书不少于3本,通过学习引导使广大党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增强自觉献身海关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为全面履行把关服务职责,推动海关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是开展专题教育,思想素质进一高提高。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务员行为规范专题教育活动和为期三个月的“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警示教育活动。教育中,通过学习《国家公务员法》、《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海关人员六项禁令》,开展座谈讨论,自查互查等形式,使全体党员的责任主体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对海关工作所面临的廉政形势有了全面、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拒腐防变能力和履行“一岗双责”的能力,较好地营造了“团结和谐、争先创优的学习工作氛围。

三、坚持学用结合,在学习成果转化上见实效。

一是注重学用结合,在增强学习实用性上下功夫。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机关党委积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搞好学习成果转化,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发展实践相结合,切实在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

二是注重学习效果转化,在推动各项工作上见实效。近一年来,各部门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注重学习效果的转化,主动服务企业,推动属地业务的发展,各项指标发展较快。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39%;标箱数环比增长40%,同比增长52%;报关单量环比增长53%,同比增长55%;减免税审批货值、减免税款环比分别增长19%和35%,同比分别增长72%和270%;企业注册备案同比增长20%;加工贸易深加工、保税仓库业务成倍增长;稽查查发移交违规情事4起,涉案金额5000万元,涉税1300万元;全关提前百日完成全年税收任务。较好地把学习效果体现在海关业务的快速发展上。

三是注重社会形象,文明共建成效明显。积极开展社区结对活动。年内,机关党委与胜利社区党委、白马社区党委签订了《社区党建共建协议》,丰富了海关党建工作内涵,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展示海关人良好的社会形象。组织开展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各支部积极响应《机关党委关于号召全体共党员开展“情系玉树、奉献爱心”捐款的倡仪书》,广大党员、部分群众拥跃捐款,共收到捐款6560元,用实际行

动为灾区困难群众献出了一片爱心,倾注了一片真情,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开展省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今年是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复评年,某机关机关党委把学文明创建知识作为各支部学习的一项内容,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机关文明礼仪》,更好地树立对外形象,使文明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

6.信息技术学习笔记 篇六

本节课包括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和性质两大部分内容。

概念的形成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着重体现把握同事物的本质进而抽象、概括、下定义、符号化的过程,采用对话形式展开,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函数图象与性质的获得:学生经历将一般问题特殊化(取几个不同的 k 值分别作图),再从特殊情形到一般(合情推理)的过程,在直观与抽象的思维转换过程中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发现参数对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影响的过程中,学习分类讨论的思想,在识图过程中学习函数单调性的描述。这一部分信息技术(Geogebra 软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弥补作图的不足,增强直觉。弥补 k 值取得太少的不足,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时的直觉体验。(2)从眼见到脑想,促进思维发展。利用软件 Geogebra 的作图及动态演示功能,学生易于发现不论 k 取什么值,所得函数的图象在形状上是相同的,都是双曲线,但 k 的符号决定图象的位置与增减性,并且没有公共点,都与坐标轴无限地接近,即以坐标轴为渐近线,|k| 越大,图象离原点越远。该发现的基本都发现了(对称性在后续课上提出并证明),这些发现为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直觉上升到理性。

7.学习技术创新 篇七

当今,技术更迭、知识增长和全球化渗透等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面临着更为动态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身处较之传统企业更为动荡的环境之中,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则更为重要和迫切。创新被认为是应对这种动态环境的重要出路,不断推出新产品或服务、应用新技术或新的管理方法来适应变换的环境和获得长期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将其运用于新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又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快于竞争对手的速度汲取更新中的知识才能得以实现的。正如彼得·圣吉所指出的,组织的竞争优势就来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的能力”。组织学习能促进创新的产生,而组织学习也只有通过创新表现出来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试图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通过研究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对如何实施组织学习促进企业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进行了探讨。

1 文献综述

1.1 有关组织学习的研究

组织学习的概念最早由Argyris正式提出,他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发现错误并通过新的使用理论(Theories-in-use)进行改造的过程[1]。Hayek认为,组织学习是经济组织面对变化的环境,协调使用各种由特定行为主体拥有环境知识的能力[2]。Huber定义“组织学习是组织用于保持和不断提高绩效的能力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取、分享与运用”[3]。由此可见,组织学习是一个采取一系列行动提高组织绩效以适应动态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则由知识持续不断地被汲取、扩散、共享、运用和创造而得以实现。

Polanyi提出,组织学习中的知识按不同属性,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是指存于个体内部的、与个体特殊背景相关的知识,它依赖于个体的经历、直觉和洞察力,通常难以编码化,具有高度的专有性;而显性知识则是在个体之间能够编码化和文字化进行扩散和共享的知识。组织学习来源于个体学习,但又高于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但存在于个体内是难以共享的隐性知识,只有将其转化为组织层次的显性知识才能被组织所共享和运用,从而改变组织行为以达到改变组织绩效的目的。因此,对于组织而言,学习的效果就是要将个体内大量的隐性知识激发出来进行扩散、交流进而显性化,并保存在组织内部得以共享和运用。

Nonaka和Takcuchi在其著名的组织学习的知识螺旋化模型中,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进行了相关描述。他们将组织学习中知识的创造与转化分为四种模式,即组织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合并和内在化[4],在每一阶段提供相应的“巴平台”使个体隐性知识得到共享即社会化,再将其编码化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即外在化;同时团队成员在交流中产生新的知识经过合并后进入个体内在化为更高层次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又将决定下一轮学习的起始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产生是组织进行创新的基础和来源。

1.2 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

Schumpeter于1932年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弗里曼(C.Freeman)的阐述,他将技术创新界定为包括与新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5]。这表明了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纯技术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完整的由技术的产生到将这种新的成果商业化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四个学派:以索洛(S.C.SL)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采用正统经济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将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黑箱”(black box);以曼斯费尔德(M.Mansfield)为代表的新熊彼特学派———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以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新技术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制度,以便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于社会收益水平;以弗里曼(C.Freeman)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6]。

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是一个由科学推动的线性过程,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家的才能、组织的管理能力、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及国家的政策导向等,这其中有一些是企业能控制的,也有一些是企业自身不能控制的,但都是通过促进知识流动、扩散,进而产生新知识以引发技术创新来发挥作用的。

1.3 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以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密集性、高资金密集性、高风险性和高效率著称[7],它与传统行业相比在技术创新上有更多的要求,技术创新也是该类企业在市场得以生存的法宝,因此,许多学者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技术创新模式,通过探讨不同模式下的优劣势为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有利的技术创新模式[8,9];(2)技术创新过程,通过对高新技术创新过程的关注,探讨更有效率的管理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完成[10,11];(3)技术创新能力,或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测评,或探讨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或从不同角度讨论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等等[12,13,14,15]。(4)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主要从知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技术创新,或是如何有效率地管理高新技术企业中存在的大量知识,以及如何以知识管理来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等[16,17,18]。

技术创新的来源就是新知识,如何获得、运用和保存新知识成为了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其中,学者们都强调了知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性,以及对获取、共享、存储知识的行为非常重视,但更多的是偏向于以一种静态的知识观来探讨知识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本文从组织学习的角度,以使企业进入良性的持续技术创新循环为目的,不断促进知识的流动,获得或是创造新知识,以此来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动态环境下赢得竞争。当然,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管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组织学习得以不断有效进行的基础,两者是一个知识流量与知识存量的互动关系[2]。我们更注重的是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是从一个更为动态的角度通过不断地进行组织学习来完成由新知识带来技术创新的过程。

通过组织学习来推动技术创新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证实。Argyris和Schon提出,在相同的组织条件下,组织学习在未来可使组织增强创新的能力[19]。Stata也发现组织学习可导致创新,尤其是在知识密集的产业中,个人与组织的学习进而引导创新,才能成为组织中惟一可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来源[20]。我国学者刘璇华、惠青山也指出,组织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是一个组织学习的过程[21];林山等人在相关研究中也提出,企业内不同层次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实际是企业的知识创新过程,而企业的组织创新实质是企业知识创新的运用与延伸[22];谢佩洪则认为企业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根本原因,创新力是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培育形成的[23]。这些文献表明,组织学习将以自身独特的知识优势从本质上对技术创新发挥作用,使企业进入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

2 组织学习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具有自身特点,而这些特点都表明了实施组织学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新的产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高科技研发和高技术服务为主并极具知识含量,所处环境动态多变,更新迭代周期相对较短,对研发速度要求高,需时刻注意竞争者动态,而快速技术创新的前提就是要快速获得与新技术有关的新知识。进行组织学习的企业则会对新知识保持高敏感度,在与外界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密切关注竞争者以及相关产业内的知识动态,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新知识,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从而使其尽快得到运用而转化为产出。正如孙卫忠等人提出的,组织学习就是通过知识共享、积累,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实现组织整体行为或绩效的改善与提高[2]。

(2)有利于为技术创新输送知识来源。组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为企业提供知识,并使内部成员掌握和运用知识。在组织学习的推动下,企业将更主动地从外部搜寻知识,同时开发内部个体中的知识[24]。相比较于传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资产所占比重较大,大量存储于员工个体之中,而将员工中所有的知识开发出来将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只有将这些存储于员工内部的知识推向组织层次,才能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采用团队合作方式,对知识的交流和沟通要求更高,也更能刺激新知识的产生以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实施组织学习,可以通过将内部个体学习主动化和针对化,促进团队间分享知识、相互交流,同时不断增强组织间层次的学习,从外部组织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更新企业知识存量,不断为创新输送新的知识来源。

(3)有利于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非线性高成长性,相关产业内部的推动以及该类企业自身的高速成长都会形成大量的隐性知识,但由于它们局限于个人范围,难以被组织利用或是只能得到有限的利用,会使知识的流动停滞于个体内部,这不利于组织吸收外部新知识以及进行内部新知识的创造。陈国权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若企业缺乏学习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必然无法完全吸收外部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组织学习的实施就是要促进个体形成学习的观念,彼此之间交流和共享知识,使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在组织层次被充分利用,为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供支持。组织学习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将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层次的显性知识,是为企业完成技术创新输送知识的关键。

(4)有利于变渐进式创新为变革式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是创造市场,一旦企业开发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企业就能凭借其新颖性和高技术特性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国外研究表明,一般高技术企业的10年生存率仅为5%~10%。研发的失败、无法获得或是速度太慢地获得新技术的突破都将使企业被市场淘汰,因而渐进式的增量创新将难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更多的是要依靠变革式创新突破带来高速成长,而变革式创新通常是新知识所带来的。因此,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开放组织视野,打开个体心智模式,不断地获取、接受、吸收和运用新知识,挖掘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创造新知识,从而给企业带来技术变革。

3 通过组织学习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对组织学习产生了更为迫切的需求,而实施组织学习将引领企业以一个开放系统的姿态,不断地从外部获得新知识,促进内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以创造新知识,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来源,持续地将知识快速转化为产出。我们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其技术创新:

(1)了解企业自身。其实,每一个企业都在学习,这种学习能力是受企业现有内部知识水平的限制的。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先了解自身内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再开展相关的学习。朱少英等提出,组织管理者应该在正确识别学习的倾向性、风格、程序和结构(一些学习的促进因素)基础上为组织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25]。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只有加深对企业本身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企业的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利于组织学习的支持,以及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这是组织学习的开始。

(2)开放心智模式。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多的是需要进行变革式的技术创新,但能带来变革式创新的是全新的或高度综合性的知识,而不同的组织视野直接决定着学习的类型以及学习过程中合作的程度[26]。谢洪明等的研究表明,开放心智对组织创新的各因素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27]。学习是人的学习,如果个体无法形成对新知识的开放态度,就难以将其内化促使自我成长,从而影响个人的能力与价值贡献;同时,人又是组织中的人,若组织本身无法具备开放的态度就难以承认个体有关新知识的活动,也无法给予更广的支持以突破个人获得新知识的有限性。因此,组织视野与心智模式是决定组织学习不断循环的关键因素。

(3)建立组织学习文化和激励机制。员工之间知识的共享对新的创意和构思的产生是非常关键的,它将促使企业内部通过交流而带来更多的新知识,还能加快企业新创意的产生。Kivimaki提出,组织内部交流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28]。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员工多属知识型员工,企业应通过培育鼓励组织学习的文化和激励机制,形成知识共享和对个人知识成果尊重的氛围,激发储存在员工内的大量隐性知识得到显性化、被扩散和共享。朱兵等指出,高新技术企业要想获得理想的创新绩效,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相应的企业文化和相应的考核保障措施,激励员工勇于创新和勇于试验[29];卢夏慧则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须在企业内部建立灵活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30]。文化与激励机制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始终,是完成组织学习产生技术创新的不懈动力,是促使创新持续循环的推动器。

(4)开发新知识。开发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是组织持续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选择[31]。企业获得新知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外界撷取获得企业所缺乏的新知识,二是激发内部新知识的创造。高新技术企业内部本身就由众多的知识型员工组成,个体中蕴含的大量隐性知识如果能被显性化并在组织中扩散,将大大激发内部新知识的产生。但企业作为市场的个体,自身搜寻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外部组织拥有着与企业异质或是更多的知识,比如专门的研究机构,它们都可能是企业所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的来源;同时,企业的需求又是有一定限定的,必须结合自身的战略与文化对相匹配的外部知识来源进行选择。技术创新就是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产物,组织学习也是在不断的摄取新知识中得以存在。

(5)建立知识库。知识库是将外部知识以及内部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以保存的容器,能为员工更容易地获取知识提供平台,使外部流入的新知识能在企业内快速扩散,同时将现有知识保存在知识库内也能便于员工将来使用或进行挖掘以创造新知识。知识库将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完成个体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组织新知识进一步隐性化流入员工个体内的关键。在这个平台上,知识的流入与流出是新知识能被运用和再创的催化器。相关学者的研究也强调了知识库的重要性,认为组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以一个共享的知识基础为中心,正是这个包含着意会知识的组织共享的知识基础使组织行为发生变化,乃至使组织创新成为可能[31,26]

(6)转化与保存知识。技术创新过程是将创意商业化的实体阶段,也是组织学习成果化的阶段,这个过程中的知识转化与保存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团队交流。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团队是重要的组织形式,团队间的交流是产生新的创意或构思的关键。为使团队交流高效,团队成员需要进行磨合,寻求成员间关于知识重构、表达、吸收、创造和利用的一致性理解[32],同时形成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为主导团队互动及其资源的整合提供力量[33]。2)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阶段都要将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并将其应用在实践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组织学习的任务,也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关键。3)遗漏的新知识的保存。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个体、团队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磨合会产生大量的新知识,有被组织运用的、也有被遗漏掉的,而这些暂时遗漏的新知识可能是企业下一个技术创新的来源,企业应重视对这些知识的保存。4)反馈机制。新的技术经研究开发后应用于产品中进行生产销售流入市场,市场的反应和消费者使用的感受都体现出技术创新成果的好坏,因此需要企业建立反馈机制来对行为进行反思,这既是审视和纠正企业行为的需要,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7)学会学习与忘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绩效,但在其实施与开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障碍[1],企业只有进行自我审视,不断改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谢佩洪提出,学习方法的创新会使组织学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23]。张钢也指出,通过反思组织视野、组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使组织得以迅速把握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从而能够不断地以新的产品和服务来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26]。与此同时,新知识进入员工个体将重新内化为高一层次的隐性知识,这可能打开员工以及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从而提升组织视野,也可能使组织产生路径依赖,对自身现有的经验过分自信从而破坏新一轮的学习效果。正如March所提出的,组织学习也会导致自我限制和组织惰性。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还要学会忘却,不断接纳新知识的流入。忘记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而不是纯粹的丢弃,学会忘记可以减少组织记忆系统中无用的或阻碍新知识吸收的知识,降低组织惰性,为组织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和支持[34]。

4 结语

现今,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多生产规模小,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从外部环境获取知识的意识、投入和能力以及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深加工的能力都较弱,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合作也是微乎其微,而这一切都是影响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组织学习就是要建立一种符合企业自身获取知识、保存知识、促进知识扩散和共享以及挖掘知识的学习方式,为技术创新提供来源和保障技术创新得以实现。本文通过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阐述如何将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相融合,帮助企业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技术创新,也为企业选择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需要指出的是,组织学习的实施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需要循序渐进,不断评估学习效果和寻求更好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和忘却,以开放的观念来引导组织学习紧密地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结合。而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内部情况以及行业特征进行学习工具的选择,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等这些对组织学习而言同样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讨论,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作出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通过探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阐明了组织学习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并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加快实现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以期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强提供指导。

8.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创新 篇八

一、突破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于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它决定着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影响我们的行为。心智模式由后天的经验形成,其中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看,如果教育理念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简单的灌输,会养成学生因循守旧、思维僵化的心智模式。如果教育理念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备求新求异的心智模式和人格特质。在中小学的教育中,教师经常让学生做只有一个答案的单选题,或者课堂的提问常常是提出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这种训练让学生逐渐形成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心智模式。这种心智模式容易形成心智枷锁,也就是说学生找到了这个答案就以为问题解决了,不再刨根问底。而实际上许多问题可能不止一个答案,可能经过一番独立思考跳出了思维框架会有更好的答案。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改变思考方向来突破心智模式,锻炼创新思维。

如发散思维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锻炼。思维导图最初是用来记笔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帮助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工具。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电脑软件绘制思维导图,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逐级展开相关概念的联想。具体是把联想到的关键词用线连在一起,并配上颜色和图像。随着思维的发散,引申出越来越多的关键词。而思维导图可以把思维发散的过程形象生动地记录下来,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够为中心主题寻找到更多的、富有创意的想法。

二、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平台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研讨会,甚至是网络讨论会。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入的讨论、探究,获得对具体知识的深入理解。传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途径单一,把教师和学生分离开来。而信息时代下的学习共同体更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这种合作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多途径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平台实现了知识的共享,教师的职能从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方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本质上是学习模式的建立,体现学习是主动思考、探索、解惑的过程,学习活动成为“再创造”“再探讨”的思维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拓展新思路的能力。

我们知道,大部分创新产品的发明都需要许多想法,每个想法又来自不同的团队成员。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团体提出的想法好于个体提出的想法。学生的学习要想具备创新性,也应立足于书本知识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建立学习共同体应鼓励创造性合作,头脑风暴法是常见的能够提升团队创新潜能的方法。头脑风暴是一群人围绕着一个领域进行自由思考、畅所欲言,从而产生很多新观点和解决方案。它的中心原则是所有观点被记录但不进行批评,直到讨论结束再进行评价。信息时代使我们的教学有条件采用电子头脑风暴法:与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不同,学生只需将想法输入电脑中,然后共享每个成员的想法,从而诞生出新的想法。这一方法能提炼出一个团体的思考结晶,让不同背景的学生获得迸发思维火花的机会,并且有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相互合作与讨论,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娱乐中学习

在新媒体的促进下,人们更多地与他人交流互动,探索的动机和潜力得到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更多是从游戏出发,通过游戏、社交网络或上传资料,为发明与创造提供时间、空间和原材料。已有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游戏能够增强情绪技能、行为技巧以及认知及元认知技巧。可见,一定程度的游戏对于娱乐、专注和内部动机都有好处。信息时代让学习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电子游戏的空间里可提供许多学习机会,使得通过电子游戏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数字化的绘画、建筑物的设计、幻灯片的演示、材料的编辑等,通过鼠标或触屏操作,可以集中注意力,带来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学生使用手机等技术设备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随时与外界通讯,接触到开放、有趣、有吸引力的网络世界,在线解决疑惑等。手机等技术设备进入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和创新的机会。数字资源比纸笔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在课堂的合作学习。

对于渴望参与到时代前沿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会使用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培养书本读写之外的能力,他们还要掌握快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探讨和交流,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策略。而作为教师,则需要摆正态度,辨证对待学习的娱乐性和严谨性,减小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的诸如网络成瘾、分心等弊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优势,最大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9.学习与创新 篇九

摘要:创造能力属于天才,是不可教的,创新却是可教可学的。要进行创新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概念,改变模仿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把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激发学生能力,以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吸取知识。要使学生主动,就必须让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要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就要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创造 创新 模仿 能力 寻找发现

我不知道怎么能够把学生教成科学家,因为天才是无法可教的,但是我知道怎么能把学生教蠢。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变得越蠢。满堂灌、死背书、出难题、考笔记,是让学生变蠢的四大绝招。这都来自教师,包括我在内。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改变“学习”概念,改变当前教学思想,把灌输书本知识变为激发能力。

1.什么叫学习?

什么叫“学习”?学习起什么作用?一般认为学习就是读书,获得书本知识,书本外的东西不是知识,一门学科中最有价值知识是它的理论。实际上,当前所谓的学习就是模仿。让学生跟着老师走,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好学生的实际标准是从知识、观点、方法、读的书符合按老师要求,老师最满意。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听课、抄笔记、完成作业。许多好学生能够把一本教科书的内容几乎全背下来,甚至记得住某一句话在第几页第几行,此言并不夸张。这种学习理论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起源的俄国和美国,代表人物是巴夫洛夫和华生。巴夫洛夫通过对狗的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规律,由此建立了学习理论,认为外界刺激是主动的,并起第一作用,生命体接受外界刺激并形成固定反应,这种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换句话,学习过程是接受外界刺激,形成机械反应的过程。这些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被应用于人。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教育方法主要采用填鸭式的灌注法,要求学生死背硬记大量东西,形成机械式的条件反射,不断用书面考试给学生强烈刺激,这种方法无异于把学生看作巴夫洛夫实验中的狗。它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大影响。

1970年后出现了人本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加上美苏冷战对开发智力的需求、和西方“68学生运动”对校改的呼吁,引起了西方教育思想的重大变化,综括起来其基本观点如下。第一,心理学认为学习有三种基本形式:通过刺激反应学习,通过认知学习,通过行动学习。与此对应在心理学中主要存在三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在教育中强调全面认知能力,动机心理学强调行动能力。至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应用仅限于反应训练,例如在体育和军事的有些感知和动作反应训练中,它强调感知-反应能力。这三种教育思想都把能力摆在第一位。第二,人们再次回想起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洪堡的教育思想。早在1809年在探索现代国家教育体系时,洪堡就提出教育应当有两个目的:为国家、也为每个人,并且这二个目的是共同的。他认为教育应当成分激发人的能力,他说:“人的真正目的——不是那种朝三暮四的、来回摇摆的目的,而是那种永远不变的受理性支配的目的——是最高限度和最和谐地把他的能力形成一个整体”,“学校应当全面地、没有任何缺陷地激发各种能力”(注3)。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著名哲学家菲希特也强调能力,他认为“学习本身不应当是模仿过程,而是生产过程,是生产智力内容的过程,不是固守现有的知识,而是促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不断突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注4)。针对当时德国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他批评了“苛刻地按照书本训练人,使人只会照书本去解决实际问题,而面临新的未知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他认为“理想的教学应当是一种集体的思想流,师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一直通向新发现,学生可以跟随教师,也可以提不同观点”。他们的教育思想把能力放在第一位。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体制,对德国统一和工业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并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人的学习智力行为属于高级思维活动,不是狗那样的被动刺激反应过程。现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之一的皮亚杰认为,“刺激-反应”(例如刺激皮肤后肌肉的反应动作)型的规则反映了低级能力,不适合人的许多高级能力,例如语言、复杂问题的求解等等(注5)。他也把能力放在学习的第一位。第四,动机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是主动,不是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人生目的、价值观、需要、对知识的兴趣等因素对学习起主导作用。第四,西方普遍认识到,学校能提供的书本专业知识都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在科技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书本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了,学校无法给学生提供未来的知识。换句话,把传授专业书本知识放在第一位,永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应当把激发学生的全面能力放到第一位。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孔子、培斯塔罗齐、洪堡、皮亚杰等等对教育曾经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都把能力放在第一位。

根据这种现代理解,现在再看看什么叫学习?在脑力劳动中,学习有三重含义。第一,学习就是全面和谐激发出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感知方式、思维方式、行动方式、交流方式。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激发他们的能力,促使学生依靠能力掌握知识。第二,学习过程是观察、认知过程和行动过程,学习包括“理解”和“会干”,这二者不可分离。理论脱离实践行动不可能学到知识。只口谈理论,不会解决问题,就是纸上谈兵。第三,通过学习形成自己的专业工作经验和职业行为方式。这些“经验”和“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干才能获得,为此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处于行动地位。上述三个方面,都可以通过教学传播给学生的,教育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老师的行为方式,因为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观察老师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是模仿老师的行为方式,他们学到的关键东西不是来自老师讲课的内容,而是来自老师的专业价值取向、老师怎么做,他们吸取老师的成功经验。如果教师只会从书上抄,学生也学会抄。有些学生和教师写论文的主导思想就是抄,“天下文章一大抄,只靠桨糊和剪刀”,遇到问题,没有其他办法,只会寻找“先例”,翻书本。这一行为方式一代一代传播下去,形成了纸上谈兵、照猫画虎、闭门造车、真题假作等等毛病。如果把这种行为方式带到工厂,他们会创新设计吗?通过教育传播模仿行为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技术发展,这使人感到十分痛心,这使我们同西方的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的差距还在加大,《经济参考报》2000年1月6日报道:“1991年国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62%,到1999年降为33%。其中数控机床的占有率更低,仅占16%,„„企业典型产品的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更令人忧虑的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包括相当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企业普遍没有技术储备。”

2.什么叫能力

当过母亲的人都明白,小孩子从一生下来,有的爱动,有的安静,有的行动快,有的慢,有的对音调高低感觉很准,有的五音不全。这些就反映了能力特性和差别。

什么叫能力?在心理学中,曾经对能力有过一个认识研究过程,出现过许多定义。1993年在“人的认知能力:能力分析概观”一书中,卡若(注6)认为:“能力是用来描述个人的一种属性,是具有一定稳定程度、持续比较长时间的属性”。能力是通过一定的任务了确定的,例如阅读一段文字,看阅读速度,这就是一种能力。通俗地说,能力指作事情的真本事。心理学通过各种任务来测试能力,你会作什么事情,就具有什么能力,作得好,能力强。换句话,只听课读书许多能力就没有被激发出来,书面考试对许多能力也无法评定。如果仔细区分,可以发现,完成一件任务可能需要许多能力,每个能力又包含许多基本能力元素(能力因素),例如阅读:字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句子理解能力,猜词能力,文章理解能力等等。

能力是人固有的潜在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与别人的能力都不完全相同。随着年龄增长,潜能也成长。能力基本上不可教,不是靠“灌”进去的,而是通过适当条件“激发”出来的,通过自己行动“练”出来的。所谓“可教”,是指可以通过老师外界激发作用、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发挥能力而获得知识。教师的这种外界激发和引导作用就是“教”,学生的行动过程就是“学”,这些又被称为“可改变”的部分。所谓“不可教”,是指不可能通过老师外界作用使学生获得,即使学生愿意,也很努力。这些又被称为“不可改变”的部分。更准确地说,有些特性无法改变,有些特性很难改变,有些特性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变,有些特性受影响的因素太多,有时教师和学生的主观作用没有其它因素的作用大。

教师的作用之一就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寻找适当方法激发这些潜能。怎么激发学生能力呢?第一,洪堡认为:要激发这些能力,“第一个条件是独立不受强迫”(注1)。也就是说,让学生独立的选择和决定,这同时也意味着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那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学生只能降格。19世纪初,当洪堡建立世界上第一所理科大学时就已经实现这些了,这一经验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吸取。在当前情况下,我国也许不能够一下实现,但是应当逐步向这个方向过度。第二,促进能力发展的方法主要是提供各种环境和条件,尤其是实践,鼓励学生自己尝试,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特长。教学采取跟随方法,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相应知识和帮助。促使儿童能力发展的简单方法是,注意儿童的稳定兴趣,跟随这种兴趣,在玩环境中提供这种条件。以能力促进知识学习,目的明确,兴趣充分,学得实际,学得快,学得多。第三,洪堡认为“学校应当排除那些不能促进能力的知识和引起偏面发展的知识”(注3)。换句话,能力不可教,却可能被压抑,满堂灌、死背书、出难题、考笔记,是让学生变蠢的四大绝招。

有创新本事的人必须激发出两种能力,独立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一般用行动能力来描述评价是否能够独立作事情、独立生活、独立工作。行动主要包括四大类能力:选择确定动机和目标,选择决定计划,灵活实施计划过程,判断评价行动结果。认知能力也是由许多能力构成的,主要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属于认知能力中教高级的能力。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发现式思维和丰富经验对创新很重要。

3.行动能力。

要独立完成一个行动,首先必须能够独立建立目的动机,它是起第一作用的。目的动机可能表现为:信仰、价值、人生观、态度、兴趣、需要,它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的是性格、条件、相应的能力、家庭和社会影响等等因素有关。目的动机是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学生存在相应的内因,通过长期教育可能逐步改变价值和人生态度,通过适当教学方法可能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如果学生不具有相应内因,老师不可能强迫学生对一个专业产生兴趣,不可能使没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转变成有创新能力。然而,以教师意志代替学生主动性,就可能压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动机(兴趣)是要经过比较选择才能作出决定的,从这一点出发,应当逐步放开学生,实施全面选择制度。这是鼓励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步骤之一,对国家和学生自己的一生有长远意义。指令性分配学生专业和指令性学习,引起许多学生反感学习,造成许多人毕业后改行,或对专业工作缺乏责任感、事业心、成就感,工作中混日子,给国家和本人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确定目的动机后,计划就起决定作用。让学生自己计划,是促进独立行动能力的第二个主要方法。制定计划主要考虑的是可行性、灵活性、怎么解决问题、和不可预测因素。在面临陌生的新任务时,未来是不清楚的,让学生自己安排选择学习计划,就是把学习过程变成了与创新类似的行动过程。学生不得不考虑到几个问题: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水平,遇到问题后怎么办,设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改变计划?要设法解决问题的话,就要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改变计划的话,就要准备若干个计划。是否考虑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

如果学校把一切课程、实习、实验、设计任务都安排好,就使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机会。工作后,仍然不会计划未来。现实工厂企业中,工程师们大量遇到的也是种类问题。在学校里给学生提供机会和处所锻炼这种能力,直接对未来工作有用。除上述因素外,意志力对独立行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4.认知能力

脑力劳动需要的主要能力是用认知能力描述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下列几大类:感知(觉察、寻找、发现、区别、识别),注意力,记忆(短期和长期记忆能力),思维(寻找发现式思维、逻辑思维、生活常识和经验),表达(直观表达、语言表达、逻辑表达、其它符合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寻找发现式思维和丰富经验对创新的重要性。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能够发现问题,这是同往创新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在生产科研中,一般人习惯根据知识经验去观察发现问题,然而反常问题往往超出了这种正常知识。许多人在尝试过自己全部专业知识,仍然不能发现问题时,往往就放弃了。其实,当知识经验不再起作用时,能力就变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观察就成为发现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同样,当知识经验失效时,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靠思维方法了。在工程技术中,解决问题一般使用两类方法:逻辑思维和寻找发现思维(heuristics)。过去误认为数学逻辑思维是工程技术中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了许多寻找发现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广泛应用来发现解决日常脑力劳动中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下列方法。第一,减小差别法,这种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发现当前状态与目的状态的相似处和差别,通过行动逐步减小差别,提高相似性。第二,尝试法:通过各种尝试观察其反馈效果,从而发现问题的出处,并解决问题。如果不能产生反馈效果,就无法进行下一步尝试,这种方法就不起作用了。第三,模拟法:根据拥有的经验,在遇到相似问题时用同类方法进行尝试,这也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第四,生产法:把解决问题的经验归纳成许多规则,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就采用相应的规则来解决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问题可以尝试这种方法。第五,一般求解法:有叫规划法。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是寻找问题存在的范围,求解过程是:明确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发现问题,寻找操作过程或适当路径,达到目的状态。第六,反推法:从最后结果反推,返回出发点(出发条件)。在解决过程中,往往先把最终结果分解成若干子问题(部分结果),集中解决各个小问题。如果部分结果相互不独立,解决一个子问题可能会防碍另一个子问题的求解,这时该方法失效。第七,机会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严格从上而下(从头到尾)的系统逻辑过程,而往往是同时发生在各个层面上。在发现解决问题中随时观察,可能发现同时若干机会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计划。当前,对各种工程技术工作中所使用的寻找发现思维方式还缺乏系统观察,这是今后工科教学研究中的一个工作。

5.创造与创新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innovation)与创造(creativity)不同。大约从1950年代起, 由美苏冷战对抗的需要,西方开始对创造进行研究。但是应当注意,当时在美国的这些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受实用主义影响,缺乏严谨细致的心理学基础,有些基本概念——例如创造力(creativity)和智力(intelligency)——缺乏深入谨慎的思考研究,迄今还很难下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的定义,所以它的概念和理论往往只能起参考作用。

用通俗的话来说,创造是对“无中生有”的正面理解。1970年吉尔福特(注1)描述的创造行为有下列特点:(1)对问题很敏锐,能够发现知识中的矛盾、空白、不一致性,以及在习惯和传统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上的问题。(2)超常的忍受能力:能够承受内在的高等紧张和孤独。创新工程中会经历许多错误,但从不放弃。(3)能产生大量新主意(例如联想、想象、象征、主意),常常象儿童一般。(4)灵活性:能够改变思维、期望、和观点,善于听取别人,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5)超常的精力:创造性需要反复不断探索问题,能够克服困难、阻碍、错误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6)超常的评价能力,以识别问题和有希望的解决方法。

(7)多种专业知识以及特定的基础知识。因此能够形成确定的目的、吸收所需的信息、方法和条件。(8)能够把创新的东西与别人交流,把它转变成语言(词语、颜色、声调、画面、象征或公式)

哈色洛夫(注2)认为创新过程有下述五个的阶段。(1)发现问题阶段。识别问题和矛盾,发现知识论点空白和经验中的空白。这些问题和空白往往被忽视、或被看作是不成问题的东西。(2)探索阶段。从各种角度抓住问题领域、认识和确认问题,逐步对问题有较清晰的理解。因此重新分析和结构经验、信息和知识体。在这一阶段存在许多可能性以及矛盾的解释,并没有形成最终的答案。(3)孵化阶段。至今对此还缺乏深入研究。紧张的思维在这一阶段得到情绪放松,甚至忘记了所研究的问题。出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而是用直观或象征性表达经验和尝试的大脑神经组织。(4)寻找发现式回溯。这是创造过程的核心。它是在大量艰苦劳动中反复寻找探索中才可能出现的。寻找发现式思维(heuristics)不同于逻辑思维,它表现为一种游戏式的、无联系的漫游思维,不断改变想法,不断补充想法,这样试一试,那样试一试验,改变一些想法,放弃一些想法,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发现式思维的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回溯到儿童的玩耍心理状态,没有“科学”和“知识”的意识,回想起多种含义的亲身所遇,并且突破了习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思想,从中能够选择出有希望的解答主意。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儿童玩耍式的思维漫游。(5)精心构思。把寻找发现阶段产生的不完整的主意进行系统处理,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与别人交流。寻找发现式回溯是上述过程的核心,这种突然出现的想法被称为“灵感”、“顿悟”、“觉醒”。这种创造能力只有极少数天才具有,不可教,不可学。

创新是一个实用概念,提出创新针对的是模仿。创新的含义很广泛。专利中的创新包含发明、实用新型、外观造型。工厂企业中的创新包含技术发明创造、技术进步、设计新产品、新管理方法等等。在工业设计中,创新包含外观造型、新产品设计、新工作概念、新生活概念、新生产概念、新概念产品等等。准确讲,创新(innovation)是在已有的基础上改良、改革、改进、提高,实际上。创造能力无法可教,但创新是有椐可寻的,可以通过教学实现。主要方法是:提高教学激发独立职业行动能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能力。

6.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能力

笔者从事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工业设计师在工厂、公司、设计事务所的主要作用就是不断设计新产品,能够提出工艺可行的新概念产品,因此培养能够创新设计的学生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笔者在1990年9月到12月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试验,以了解多少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怎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哪些因素防碍创新能力。试验课题是改进自行车气门芯。大家都知道,为了防止漏气,气门芯上的橡皮套把进气口包得很紧,但这样打气就很困难。笔者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能否构思一种新的气门芯产品概念,使它不漏气,同时打气比较省力气,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画出设计原理图,它必须在制造工艺上是可行的,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单位 参加人数 提出新产品概念的人数

郑州工学院工业设计系 约100 12

西北纺院工业设计系 80多人 8

西安交大工业设计一年级 30 当场1人(事后1人)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笔者注意到下述几点。本实验倾向于以日常生活经验和能力为基础的,而不是以高深的、交叉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创新的主要标志是发现和明确创新目的,发现问题,提出新的产品概念,画可能被制造出来的原理图,而不是去解决进一步的专业技术难点和制造工艺过程。这三所高校工业设计学生都上按理工科招生的,没有美术基础。西安交大工业设计系只有一年级学生,这是否对实验结果有负面影响?从其它学校的结果来看,没有负面影响,反而有正面影响,因为在各高校的实验结果表明,低年级学生的产品概念创新都多于高年级学生,有的学校提出新产品概念的几乎全是一年级学生。按照有些人的想象,高分数学生的创新人数似乎应当比其他学生更多,但本实验的结果事实并非如此。从招生档次来看,交大属于重点大学,录取分数高于其它两所学校,但是提出新产品概念的人数教少,郑州工学院的录取分数较低,而该校学生提出的新产品概念数目较多。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反映了某些普遍性问题?如果只凭这一个实验,很得出唯一的结论。然而1971年克拉可通过观察发现,学校由于过分重视学习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注

1)。再联系笔者多年在教育中的有意识注意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认为这些实验可能反映了招生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按照有些工业设计老师的估计,通过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高年级学生的创新人数应当比低年级多,而事实是各校低年级学生的创新的人数都比高年级多,这使许多老师感到意外,为什么?笔者了解过若干学校工业设计系的教学计划、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有些教学计划缺乏明确目的和整体思想,仍然按照工科的教学框架和知识体系,沿袭了以听课读书为主、以模仿为主的行为方式的教育方法,工业设计课程中缺乏传授设计思想,忽视了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全面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必须首先改变纸上谈兵、照猫画虎、闭门造车、真题假做、不合作这五个毛病。

在这种以非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新的少量实验中,并不能确认没有提出气门芯新产品概念的学生就没有创新能力。笔者曾经用若干其他课题进行试验,几乎每次都是由不同的学生提出新方案。再换一种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课题,发现产品中的设计问题,提出新产品概念,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构思出新产品概念。只要采取适当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新产品概念。

结论:要进行创新教学,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思想,改变纸上谈兵、照猫画虎、真题假做、闭门造车,从模仿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习惯,传变为激发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独立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特别加强寻找发现式思维训练,强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能力促进知识的吸收,促进学生掌握真本事。

笔者获得德国第一个设计学领域的博士,1999年8月到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工作。

参考资料:

上一篇:医药供应链管理软件下一篇:我和孙悟空过一天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