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知识点梳理

2024-07-21

立体几何知识点梳理(精选17篇)

1.立体几何知识点梳理 篇一

《春》(七上)知识点梳理

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争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时光、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构:

1、盼春:①段 表达方式是抒情,表达作者急切盼望春到来的心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春天人的感情,它好像懂得人们的期盼,使人倍感亲切。奠定了全文清新愉悦的抒情基调。

2、绘春:②段——⑦段

②段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宏观勾勒,绘春的总轮廓。)③段 春草图。④段 春花图。⑤段 春风图。⑥段 春雨图。⑦段 迎春图。{描写具体,绘春}

3、⑧段 赞春:新(新生)、美(美丽)、力(活力)

多个角度多种手法描绘景物。

1、简析:

春草图——颜色,质地,长势,侧面烘托(人在草地上的活动)春花图——颜色,味道,虚实(虚:联想到春华秋实)、动静、高低

春风图——触觉,味道,听觉(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

春雨图——从静景写到动景,从物写到人,从近写到远。近景写春雨的滋润,用远景烘托春雨之夜的静谧。其中“静默”:运用拟人的修辞,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着力渲染了春雨沐浴的温馨。迎春图——侧面烘托

2、考题再现

吴江市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3.选文描绘了春雨的什么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这段文字中,除写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特征:细密、轻盈(1分)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分)

14、写了灯光;撑着雨伞慢慢行走的人;工作的农民;房屋。(1分)作用是烘托春天雨夜的安宁、和平和生气。(1分)

相城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12.春风本难以捉摸,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却生动可感,读选文第一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描绘,又分别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 答案: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春风的芳香,从听觉写春风的悦耳,这就把本来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情有感。(3分)2012年立达中学二模试卷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12.下面两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试分析它们写法上的不同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①“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朱自清《春》)答案:《雪》中描写的蜜蜂是作者丰富想象的展开,是虚写(1分),写出了雪野中冬花的香与美,突出了江南雪的美艳、生气洋溢的特点(1分); 《春》中描写的蜜蜂是实写(1分),写出了春花明艳芳香的特点,表现了春的生机勃勃,烘托热闹的气氛(1分)。

借景抒情的写法。

1、简析:四幅图画,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考题再现

高新区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眠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1.文中画线的两处都写了人的活动,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说其作用。(2分)

12.景物本身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选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举一例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1、前者写孩子们的嬉戏,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勃发的春草和活泼的孩子们组成一幅洋溢着新春活力的图景(1分)后者渲染春雨沐浴的温馨,展现出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1分)

12、可以选择“钻”、“静默”等词语进行赏析。

大量使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语言有表现力。简析 “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这些叠词,都有“非常”“更加”的意思。“上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园子里,田野里”,“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这些对称或排比的句子,流畅整齐,富有音乐美。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字把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逼真地表现出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春草的清新、可爱,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以动衬静的写法形象地描绘春天百花盛开、蜜蜂忙碌的热闹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喜悦,读来富有美感。

③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的多、连绵不断、细、亮、密的特点。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的情态。

⑤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虚写,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与《雪》一文中“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写法相同。

2、考题再现

常熟市2012-2013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4.运用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来描绘景物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以文中画线句为例作具体分析。(2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一句中,“慢慢”一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2分)答案:

14、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三个比喻不仅写出了春雨“细密”的共性特点,又分别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个性特征。(2分)

15、即便下雨,人们也不急着赶路,而是慢慢行走在雨中,“慢慢”一词烘托出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2分)常熟市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13.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14.甲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写法上有相似之处,都采用虚实相间的写法,请你找出虚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4分)答案:13.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甲)把百花争春的“争”写活了,突出百花竞放的特点;(乙)描绘出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3分)

14、甲段:“闭了眼,树上放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用:由春花联想到果实,突出春花的香甜令人遐想,令人心醉;乙段:“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作用:联想到春天来临后满山的花草,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4分)

2.立体几何知识点梳理 篇二

二、识记文学常识

1.《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鲁迅, 原名周树人,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代表作《项链》《羊脂球》《漂亮朋友》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篇。

3.《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自老舍先生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老舍本名舒庆春, 字舍予, 现代著名文学家,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4.《多收了三五斗》是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 字圣陶, 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5.《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有“六义”之说, 指“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以四言为主, 兼有杂言。

三、背诵默写

1.《故乡》

我躺着, 听船底潺潺的水声, 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 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2.《关雎》

3.《蒹葭》

四、了解名著《格列佛游记》

·作者简介·

江奈生·斯威夫特 (1667—1745) , 英国18世纪前期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 也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流派的创始人。

·内容简介·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等虚构国度的种种奇遇, 揭露了英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党派倾轧等丑陋现象, 抨击了侵略战争和殖民扩张, 同时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正义斗争。

·特色简析·

3.“寒潮”知识梳理 篇三

一般概念: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灾、雨雪等天气。寒潮是强烈的冷高压活动,是我国冬半年重要灾害性天气过程。寒潮所到之处,寒风猛烈,气温剧降,低温、霜冻、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常相继出现,给农作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造成损害。

中国气象局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气温又在5℃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上海标准:24小时内降温≥2.6℃,日最低气温≤5℃;或24小时内降温幅度≥10℃,日最低气温≤0℃。

为什么我国各地寒潮的标准不一致?这是因为一是发布寒潮警报应以是否损害农作物为标准;二是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长途跋涉,到了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一路上气团会发生变性,气温逐渐升高,因而南方地区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如最低气温没有降到5℃以下,但对农作物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因此,各地的标准不一样,也不应该一样。

二、寒潮的形成

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上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此温度就更低,天变冷,蒸发少,空气越来越干燥,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致使寒潮发源地带的空气越缩越紧,密度增大,重量加重,造成向地面下沉的趋势,形成地面上的冷高压,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零下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零下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

三、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

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有3个源地:第一个是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冷空气经巴伦支海、俄罗斯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第二个是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俄罗斯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第三个是在冰岛以南的洋面上。冷空气经俄罗斯、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的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发源于这三个地方的冷空气先在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积聚增强,形成冷高压,然后以爆发式南下侵入中国,形成中国的寒潮。冷高压的强弱决定了中国寒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①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②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人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③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人海。

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最多,华北次之,西北和长江流域再次之,华南最少。

四、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寒潮的功与过

寒潮天气会伴随大风降温和雨雪冰雹等天气。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风灾、雪灾、冻灾以及由风灾引起的火灾。

寒潮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烈降温会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但寒潮也能消灭害虫,帮助小麦越冬,有利于盐业制卤等。

2寒潮灾害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从北到南,常常会影响我国十几个省(区)。

(2)常有多种并发灾害。如1998年3月18日~22日,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少见的春季强寒潮,农作物普遍遭受冻害,同时出现冰雹、大风、降雪或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3)多发生在冬春两季。

3寒潮的防御

目前,对寒潮无有效的防御方法。但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可大大减少损失。

4低温预警信号

低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低温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防御指南:①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热带作物及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措施;②留意有关媒体报道降温和沿海大风的最新信息;③在生产上做好对寒冷天气的防御准备。

(2)低温橙色顸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防御指南:①做好人员(尤其是老弱病人)的防寒保暖工作;②做好牲畜、家禽的防寒,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农作物等种养品种采取防寒措施;其它同低温黄色预警信号。

4.高二政治知识点梳理 篇四

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人都有;形式多样,不同区域各具特色。

2.什么是文化?它分为几方面内容?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内容:

①意识形态: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也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②非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3)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有哪些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5)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3)文化对政治具有反作用,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6)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注意: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可能会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如何?我国又当如何应对这种国际形势?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我国的应对措施: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②提高国家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高一英语知识点梳理 篇五

作不及物动词,意为“经营”,在所经营的对象前面加in,多指经营货物,公债,股票等。

dealwith常表示的意思有:

处理,解决,安排;

对待,对付,主语是人;

谈论,涉及。

deal作及物动词,表示“分发,对待”。

dealsbablow打击某人

作名词,表示“买卖,交易,协议,政策,对待”。均是可数名词。

technology和technique

technology是技术的总称,不是指一项一项的具体技术,是不可数名词。

6.九(上)第五单元知识梳理 篇六

1.《陈涉世家》的作者是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作者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 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其文章风格清拔有古气, 被称为“吴均体”。

4.《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柳宗元, 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说”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

5.《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6.《醉翁亭记》选自《文忠集》, 作者欧阳修, 字永叔, 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古文运动”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识记下列字词

三、文言现象归类

1.通假字

固以怪之矣 (通“已”, 已经) ·

为天下唱 (通“倡”, 倡导)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披”, 身披) ·

便要还家 (通“邀”, 邀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通“俱”, 详尽) ·

蝉则千转不穷 (通“啭”, 婉转地叫) ·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通“返”, 返回) ·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托)

2.一词多义

(1) 之

辍耕之垄上 (动词, 到) ·

·怅恨久之 (语气助词, 无实意)

二世杀之 (代词, 指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结构助词, 的) ·

闻之, 欣然规往 (代词, 这件事)

永州之野产异蛇 (结构助词, 的)

悍吏之来吾乡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 指自己)

(2) 为

为屯长 (担任)

为天下唱 (替)

士卒多为用者 (被)

为坛而盟 (修筑) ·

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做)

故为之说 (写下)

或异二者之为 (心理活动)

(3) 数

广故数言欲亡 (多次)

卒数万人 (几, 概数词)

(4) 以

以数谏故 (因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把)

祭以尉首 (用)

蕲以东 (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

杀之以应陈涉 (来)

而吾以捕蛇独存 (靠)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5) 其

欲穷其林 (那片)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自己的)

(6) 绝

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7) 者

有蒋氏者 (……的人)

貌若甚戚者 (……的样子)

(8) 若

若毒之乎 (你)

更若役, 复若赋 (你的)

貌若甚戚者 (好像)

(9) 食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吃)

谨食之 (通“饲”, 喂养)

(10) 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兼代词的用法)

今其室十无一焉 (用在句末, 表示估计的语气)

时而献焉 (代词, 代指蛇)

(11) 于

吾祖死于是 (在)

积于今六十岁矣 (到)

苛政猛于虎也 (比)

(12) 而

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承接)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修饰)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转折)

(13) 名

名之者谁 (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有仙则名 (出名)

3.古今异义词

等死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等候。)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常常。)

今亡亦死 (古义:逃跑。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暗中。今义:间隙)

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比方。)

与皆来会计事 (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

三老、豪杰皆曰 (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人。今义:三位老人。)

三老、豪杰皆曰 (古义:当地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配偶的称呼。)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的总称。)

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今义:分隔开。)

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今义: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

则久已病矣 (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

以尽吾齿 (古义:岁月。今义:牙齿。)

可以已大风 (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

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

则有去国怀乡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非丝非竹 (古义:弦乐器。今义:蚕丝, 像丝的物品。)

4.词类活用

大楚兴, 陈胜王 (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尉果笞广 (名词用作动词, 用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苦于)

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用作动词, 用网捕)

乃丹书 (名词用作状语, 用丹砂)

固以怪之矣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皆指目陈胜 (名词用作动词, 用眼睛注视)

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尽)

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 做标记)

而乡邻之生日蹙 (名词用作状语, 一天天)

·殚其地之出 (动词用作名词, 地里的收成)

竭其庐之入 (动词用作名词, 家里的存粮)

时而献焉 (名词用作状语, 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先:名词用作状语, 在……之前)

7.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梳理 篇七

一、线性梳理方式

即知识按教材及课标要求逐条梳理,如“基本不等式”(C级要求)一节知识梳理:

1. 基本不等式的核心内容为: .

2. 基本不等式“ ”的受限条件是: .

3.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现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有:、、 .

4. 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基本不等式“ ”为:.

5.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的依据为:

① ;

② .

6. 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二、题组梳理方式

即将知识点融入到试题中,以试题为载体进行梳理知识,如“指数函数”(B级要求)一节知识梳理:

1. 在 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2. 求题1中的各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3. 比较下列各组数值的大小:

(1) 与 ;(2) 与 ;(3) 与 .

4. 求解:(1) ;(2) .

5. 函数 的图象恒过定点 ,则定点 的坐标为 .

6. 已知函数 .(1)作出该函数的图象;(2)根据图象指出其单调区间;

(3)根据函数图象指出当 取什么值时函数有最值.

三、口诀梳理方式

即将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便于识记.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中我们常说的“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又如“判断与证明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时,可编口诀如下:判断“是”用图象或定义,判断“不是”举反例,证明“是”切记用定义,书写格式要牢记.

四、表格梳理方式,

即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如“正、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B级要求)知识梳理:

五、框图梳理方式

即知识以框图的形式展现,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C级要求)一节知识梳理:

8.初中历史知识点梳理 篇八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9.高二化学知识点梳理 篇九

2.非金属单质、金属元素高价态 的化合物、某些含氧酸及其盐一般有较强的氧化性。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十分相似,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的氧化性也越强。氟是氧化性 + + 最强的非金属单质。

3.氧化性规律有:

①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弱于不活泼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如 Na

②变价 3+ 2+ 2 金属中,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于低价态的氧化性,如 Fe >Fe ,MnO4?>MnO4 ?>MnO2;③同种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往往是 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如 HNO3>HNO2,浓度越大,氧化性也越强,如浓 HNO3>稀 HNO3,浓 H2SO4>稀 H2SO4。

10.立体几何知识点梳理 篇十

【摘 要】目前,衢州、金华、丽水地区小学数学教材选用北师大版,浙江省全省小学科学教材选用教科版。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的教学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在知识点上,两学科有较多的相近点,但在教材安排、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两学科的知识点出现了教学时间衔接不合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清晰、学科教师相互不沟通等问题,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效现象。本文对小学数学、小学科学教材的相近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科学 相近知识点 问题 建议

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的教学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抽象思维等能力。在知识点分布上,两学科也有较多的相近点。但在教材安排上,我们发现两学科的知识点出现了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目标要求不清晰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两个学科的教师相互不沟通、不交流等现象。由此导致两个学科的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了解不充分,对学科教学目标理解不清晰,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合理,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低效、学生学习低效现象。因此,有效合理地整合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的知识点,已成当务之急。

本文研究特指衢州、金华、丽水地区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科版两个版本教材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梳理和教学建议。

一、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 两个教材中相近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

1. 同一知识点概念掌握要求不一致

相近知识点,在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的表述、书写规范上不同,学生概念建立不清晰,存有干扰。

如科学四上教材中出现了柱状统计图概念(图表概念并无说明,而且要求学生会画柱状统计图);而类似的统计图表数学要在五下快期末时才出现,并且准确规范的命名为条形统计图。

2. 相近知识点学科目标要求不一致

(1)学科目标完全不同

如数学四上教材中有“温度”一课,科学三下教材中也有“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两节课都要围绕“温度”及“温度计”展开教学,但两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2)学科目标比较一致

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和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中,都围绕“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展开教学,虽然知识点分布在两学科的不同年段,但两学科教学目标相近。

(3)学科目标是延续的

如数学四下图形的分类,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科学六上的“做框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知识点教学时间安排上不协调

比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与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在好几个点上教学目标是比较一致的,但是科学要在五年级来讲数学二年级大部分已经感知的内容与现象,实在是浪费时间。

比如数学五下的条形统计图与科学四上的柱状统计图。

比如数学五上学习“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容积单位,而科学却在三上就直接运用了体积、容积概念和体积与容积单位(学生难道真可以“无学自通”)。

(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科间相近知识点掌握严重欠缺

文章写作初期,我们曾对小学数学、科学教师作了一个关于学科相近知识点关注调查,情况如下表:

可见,两学科教师对相近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低得惊人。两学科教师平时教学基本不沟通、不交流,基本不关注相近知识点在其他学科的要求。

2. 有效利用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教学经验及策略不多

不少教师有课程整合意识,也能关注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但对于如何把握相近知识点在两学科中的要求、如何合理调整两学科相近知识点的教学进度、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开创性主题式的教学等方面缺少方法与手段。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国内整个教育界缺乏有效的课程整合教学策略、建议可供教师借鉴与参考。

3. 反复新授“旧知”,学习重复

在对衢州市实验学校、大成小学、航埠镇中心小学三所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两个学科相近知识点也有所了解(尤其是在中高年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基础往往被两个学科的教师所忽略,普遍存在教师反复新授“旧知”,学生反复新学“旧知”的现象。

二、 教材知识点的梳理

我们以一至六年级北师大版新版(第四版)数学教材为主线,结合三至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教材(科学教材三年级开始使用),进行两个学科教材相近知识点的梳理工作。并以知识点为主轴,结合学科、册次、教学目标,形成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汇总(见表1)。

三、实际教学中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清晰

数学学科体现数学思维训练,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科学学科注重实验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强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数学、小学科学两个学科的相近知识点,教师要从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出发,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比如“温度”一课的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主要是借助“温度”这一载体来初步理解相反意义的量(零上记为“+”,零下记为“-”)及负数的意义;从生活实际感知正数比负数大等(温度高热、温度低冷;横放的温度计就相当于一根数轴等),为后续学习作铺垫(教师如果以存银行为+200元,从银行拿出为-200元,来教学正数比负数大,学生理解正、负数的大小可能有困难)。数学课中“温度”的教学其实认识的重点不在温度,而是在于为下一节课认识“负数”及后续学习作铺垫。而科学课中“温度”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温度的作用、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温度计这类工具来进行测量,所以数学课无须将温度计的构造、功能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因此两课的教学目标根本不同。

又比如数学二下“一分钟有多长”和科学五下“时间在流逝”一课,都围绕“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来展开教学。因此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对于利用生活实践(自然界现象等)估计1分钟长短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则基本是一致的。

(二) 教学进度调整要合理科学

在小学数学、小学科学相近知识点的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倡导“学科多视角,教材巧运用”。对两科教材知识点衔接明显不合理的内容应进行调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形成一定序列,实现学科有效整合,以达成 “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效果(知识点教学调整建议图表略)。

(三)学科资源有效连接

数学和科学同属于理科,同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有人说,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少不了数学的性质定理以及运算。可见数学和科学的联系之紧密。通过与两科任课教师的交流,他们也认为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可以感受到科学课与数学课的相通。两者不仅能够相互渗透,而且能彼此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持。有效整合两学科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简约化,知识概念的清晰化。

1. 有效整合相关知识

如小学科学中也有关于方向与位置的研究,通过学习指南针认识了八个方向,而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出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小学科学中还有很多的图表,如表格、韦恩图、各类统计图等,用在观察、实验后对现象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小学数学教材也非常重视图表的认识。可见,小学科学和小学数学的教学能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对这些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造就学生一门通而门门通的技能。

2. 避免同知识点重复学习

不少知识点或概念在数学、科学中均有出现,由于教学时间前后不一,学生普遍在课堂上重复学习。学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并进行恰当运用,避免学生对同一知识点重复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种是数学在前、科学在后的情况,如数学中“一分钟有多长”在二下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一分钟时间的长度。而小学科学五上和五下教材中也要求对于“一分钟”“时间”的感受,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小学科学教师应发挥学生对“一分钟”的前概念,可以简化作为课前导读即可,不需占用课堂时间。

另一种是科学在前、数学在后的情况,如“体积、容积”在三上科学中,进行“比较水的多少”科学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比较方法有多种,在探究中学习使用工具测量物体体积——量筒,同时认识“毫升”表示体积多少。在小学数学五上中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对“体积和容积”的认知,简化学生的实验过程,加强学生对体积容积的数学运用。

3. 排除混淆性知识负迁移

同一知识点在两个学科中的表述不一致,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如图表名称。科学在四上前半学期学了柱状统计图,而学生要在五下后半学期才学习条形统计图,很多学生就会将数学中的条形统计图表述为柱状统计图。由于科学教学在前,导致大量学生在数学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以“柱状统计图”表述更多,“条状”“柱状”混淆不清,概念纠正比较困难,负迁移影响教学效率。在组织两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时,经常涉及“相关概念和单位表述”等问题,因此,统一科学地表述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

4.构建主题式拓展课程

针对小学数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不尽相同,在相近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可融合两学科更多的学科课程特点,借助相近的思维,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构建主题式拓展课程(见表2)。

11.九(下)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篇十一

标致 匿名 诘责 纳粹 杀戮 娴熟 华裔 精髓 溺爱 深谙 浮躁 融合 踉跄

辗转 窒息 侏儒 消弭 驾驭 颠簸 挚友 携手 驯服 疲惫 累赘 惬意

成群结队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侃侃而谈 兴致盎然 锲而不舍

不解之缘 一丝不苟 一瘸一拐 转瞬即逝 半身不遂 百无聊赖 惟妙惟肖

与世隔绝 了如指掌

二、理解下列词语

油光可鉴:在《藤野先生》中是说头发上擦油, 梳得很光亮, 可当镜子照。鉴, 照镜子。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小而言之:就小的方面说。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恶, 厌恶;痛, 深切地;疾, 痛恨。

兴致盎然:形容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十分浓厚。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 缺点、毛病。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或雕刻得非常逼真。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 感到非常无聊。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鲁迅, 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等。

2.铁凝, 当代女作家,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哦, 香雪》。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 中篇小说《麦秸垛》《棉花垛》等。

3.杰克·伦敦 (1876—1916)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人们称之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甚至誉之为“美国的马克思”。代表作有《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热爱生命》等。

12.记叙文知识点梳理 篇十二

一、记叙文概念

在初中阶段,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消息、通讯、童话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的顺序:

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⑵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的发生、经过等。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

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

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⑶插叙。

插叙有两种:

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3、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我的老师》、《羚羊木雕》,作者都是把自己当作故事的见证人写进故事中去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但毕竟不如第一人称那样真切,两种人称各有用处。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事件概括介绍给读者和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⑴记叙文中的描写。

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阅读记叙文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如《小麻雀》一文,为了突出小麻雀受伤害的不幸遭遇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小麻雀的眼睛约十几处之多,使小麻雀的凄惨形象十分传神感人。

⑵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的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⑶记叙中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是交叉或糅合使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是叙议结合得较好的一例,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应给以必要的重视;而在写作中,则应认真学习运用它。

⑷记叙中的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

5、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它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以含蓄形象地表现出来。

(2)对比

(3)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借物抒情 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传达写作者的某种情感。

(5)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之大忌,而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

(6)托物言志

6、记叙文的中心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方法可概括为“四看一原则二分析”。

一原则:坚持整体性的原则。

二分析 分析主要的人和事。分析作品的背景

四看:看标题、看材料、看首未段、看重点句

① 从分析文章标题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题目就直接提示了文章的中心。② 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通过选取的材料和详略安排分析其蕴含的中心。

③ 从分析文章的首未段入手。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的组成部分,开头就点明文章的中心,所以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结尾往往也提示和深化文章的中心,或启示读者作深一层的思考,研读结尾的语句可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④ 从重点句入手。重点句有议论抒情句、主旨句、反复使用的语句。记叙文中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句子归纳总结,便可把握文章的中心。归纳中心思想,要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有的文章有点题句,抓住了这些语句,并用适当的词语将其连线起来,就是中心思想。多数情况下,文中没有直接点明,就需要自己归纳概括,可以先把全文各段大意或各段的关键词连接下来加以综合,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7、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⑴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⑵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例如: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理解“慈爱”的含义,可用近义词替换的办法。

把“多么慈爱”换成“多么可爱”不行。“可爱”表示值得爱,“慈爱”除“可爱”的意思外,强调“像慈母一样的爱”的意思,用以写老师的爱更恰当。

⑶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例如: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句子是由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要准确把握表达的角度,比如主体色彩、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等,还要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

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一般指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

8、分析记叙文的详略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9、分析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⑴过渡,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⑵照应。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突出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10、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⑵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⑶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⑷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二、写景记叙文的知识点梳理

1、概括内容:本文段写了××季节××景物(注意写的是某一季还是四季,写的是某一种景物还是几种景物)景物的特征是××

2、梳理思路:文段先写××再写××,是按××顺序来安排的。(时间、空间或是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

3、概括主题:文段描写了××景物,表达了作者××情感。(一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两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如《春》《济南的冬天》;或者是借景物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如托物言志《石榴》,象征《白杨礼赞》,借景抒情《夏》)

4、美文赏析:可以从描写内容、手法、特征、情感、感染力(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几个角度答题。

(1)好词赏析: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生动传神的表现事物特征。

例如“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动词“钻”生动写出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形容词“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初生的小草柔嫩翠绿的特点。

(2)修辞赏析:常见修辞为: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特征)、对比(突出事物特征)

13.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十三

《指南录后序》

于:

士萃于左丞相府(介词,在)

以: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介词,凭……身份)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介词,把;

挟匕首以备不测 (连词,表目的,来)

几以捕系死 (连词,因为)

以资政殿学士行 (介词,凭……身份)

将以有为也 (介词,凭借)

则: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副词,就。)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连词,表转折,却)

为巡船所物色(为:介词,被。)

归而求国之策(连词,表承接)

而不在使者之目(连词,表转折)

而幸生也何所为 (连词,表转折)

《五人墓碑记》

于:

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室之门(介词,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被//于之,在这件事)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介词,对于)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主谓间,取独)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助词,的//代词,指头颅)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主谓间,取独)

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介词,凭借…身份//动词,是)

以旌其所为(用来,表目的)

敛资财以送其行(来)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因为)

谁为哀者?(介词,为,替)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介词,在//副词,才)

谈笑以死(连词,表修饰)

亦以明死生之大(用来,表目的)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佯狂不知所之者(……的.人)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被)

而:

缇骑按剑而前(连词,表修饰)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烛之武退秦师》

以:

越国以鄙远(连词,而)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阙秦以利晋(连词,表目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之为,把它作为)

其: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他//介词,对)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语气,商量,还是)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怎么,表反问//连词,表目的)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表假设,如果//代词,哪里)

将焉取之(哪里)

夫晋,何厌之有?

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取独)

臣之壮也(主谓之间,取独)

《谏太宗十思疏》

一词多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主谓之间,取独)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表转折)

简能而任之(连词,表承接)

终苟免而不怀仁(连词,表转折)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无以怒而滥刑(因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来,表示目的)

其: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难道,怎么)

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因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介词,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请立太子为,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靠)

何以知之(代词,什么;//介词,凭//)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动词,认为)

宁许以负秦曲(连词,表目的,来)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介词,把)

且以一璧之故(介词,因为)

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

相如因持璧却立(副词,于是,就)

因跪请秦王(介词,趁机)

之:

即患秦兵之来(主谓之间,取独)

均之二策(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助词,的//代词,这里指“我”)

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副词,竟然,却)

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乃辞谢固请(副词,于是,就)

乃设九宾于廷(副词,于是,就)

而:

礼毕而归之(连词,表顺承)

于:

而君幸于赵王(被)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且:

示赵弱且怯也(表递进,并且)

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的原因)

《鸿门宴》

乃:

乃令张良留谢(副词,于是,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动词,到)

良乃入(副词,于是,就)

公乃入(副词,才)

为: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皆为龙虎(动词,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动词,谋划)

约为婚姻(动词,作为)

若属皆为所虏(表被动)

何辞为?(句末表反问语气;)

人为刀俎(动词,是)

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代词,他,他们)

而: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表承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表修饰)

樊哙拜谢,立而饮之(表修饰)

拔剑切而啖之(表承接)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表转折)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以: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介词,把)

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代词,你们//副词,将)

且为之奈何(副词,将//动词,处理)

臣死且不避(副词,尚且)

因:

不如因善遇之(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就)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趁机)

因召樊哙出(介词,趁机)

《秋水》《非攻》

于: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助词,的)

轻伯夷之义者(助词,的//……的人)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句中语气词)

以亏人自利也(连词,因为)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动词,认为//动词,比得上)

则:

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副词,于是,就)

14.九(上)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十四

冷峻婉约恩惠稀疏 恬(tián)淡浓艳绮(qǐ)丽

张皇拭汗刘海道歉 讪(shàn)讪博识睿(ruì)智

皎洁分摊负罪劈手 尴尬(gān gà) 跌宕(dàng)有力

洗礼山峦反衬眺望 半晌(shǎng) 哔(bì)哔作响

索性努嘴门槛滥用 嘟哝(dū nong) 呼哧(chī)呼哧

稚气嫁妆曙光恕(shù) 逞(chěng)强月亮嬷(mó)嬷

撂(liào)髻(jì) 气汹汹笑眯眯淳(chún)厚磕磕绊(bàn)绊

松松爽爽隽(juàn)永蓑(suō)毛虔(qián)诚踌躇(chóuchú)

一杆(gǎn)秤(chèng) 真挚(zhì) 鹿砦(zhài) 讷(nè)讷

鸿鹄(hú) 寥廓(liáo kuò) 清新俊逸嗜(shì)好

憨(hān)憨镜匣(xiá) 忸怩(niǔ ní) 妍(yán)丽柔婉清丽

乍(zhà)然氛(fēn)围抿(mǐn)嘴缔(dì)造局促不安

二、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绮丽: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睿智:英明有远见。

激越:(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跌宕:文章富于变化或音调抑扬顿挫。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磕磕绊绊: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也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 不称心,不顺利。

乍然:忽然,突然。

洗礼: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三、了解文学常识

郭沫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书法等诸多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有诗集《女神》(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

茹志鹃,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等。其女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用其稿费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鲁藜,“七月诗派”的代表。因诗歌《泥土》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泥土诗人”。

曾卓,当代诗人。著有《老水手的歌》等诗集及其他散文集、诗论集等。

余光中,台湾地区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著有《隔水观音》等诗集。

莱辛,德国启蒙思想家、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对后世德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著有《拉奥孔》等重要理论著作。

15.八(上)第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十五

交卸 橘子 迂腐 琐屑 栅栏 簌簌 狼藉 颓唐 黯淡 晕眩

蒙眬 惺忪 褴褛 风靡 山岚 谛听 静谧 雄踞 舷窗

触目伤怀 气势汹汹 情不自禁 蹑手蹑脚 娓娓动听 循循善诱

辗转反侧 人影憧憧 莫名其妙 万籁俱寂 失魂落魄 鳞次栉比

人迹罕至 恍如隔世 心驰神往 轻描淡写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2.辗转反侧: 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3.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4.万籁俱寂: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5.循循善诱: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6.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7.可见一斑:比喻从事物的一小部分可以推知事物的整体。

8.人迹罕至: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到达。

9.接风洗尘:设宴款待远来的人,以示慰问和欢迎。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

2.《我的母亲》,作者邹韬奋,原名邹恩润,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3.《父母的心》,作者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曾任日本笔会会长,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4.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 一词多义

(1)丧此已丧矣(去世)/ 便索舆来奔丧(丧事)

(2)病笃(病重)/ 笃实(忠实)

(3)弦既不调(已经)/ 既然而悔之(后来、不久)

(4)月余亦卒(去世)/ 士卒(士兵)/ 卒业(完毕、结束)

(5)如鸣佩环(名词,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6)隶而从者(随从)/ 世隶耕(属于)

(7)水尤清洌(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8)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高低不齐)/ 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词类活用

(1)子敬素好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2)语时了不悲(名词用作动词,说话)

(3)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凄,使……凄楚;寒,使……寒冷)

(4)心乐之(意动用法 ,以……为乐)

(5)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长蛇那样)

(6)犬牙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古:离开 今:前往

(2)小生

16.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篇十六

盐酸

1、酸是HCl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盐酸在空气里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里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里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强调闻气味的方法。)

2.用途: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

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造药物(如盐酸麻黄素、氯化锌)等;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

希望上面对化学中盐酸知识点的总结学习能很好的提供同学们的复习学习,同学们认真学习,相信一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同学们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还熟悉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哦。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通过上面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下面是对化学中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知识的讲解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通过上面对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内容知识的讲解,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大化石燃料

关于三大化石燃料的知识内容,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的知识。

三大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以上对化学中三大化石燃料知识的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吧。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两种绿色能源

下面是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点的内容总结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

两种绿色能源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上面对化学中两种绿色能源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很好的哦。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最理想的燃料

关于化学的学习中,下面是我们对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哦。

最理想的燃料

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②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上面对化学中最理想的燃料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哦。

化学学习方法

认真看书,嚼透细点。在认真看书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做题。因为不像和,要是吃不透点就一点思路都没有。有很多细小的点,看到一点算一点。

(1)制订

学习计划是学习的行动指南,它能使增强责任感、科学支配时间、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对上学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小结,提出本学期努力的方向、目标、措施等。应向讲明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组织检查执行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学习计划。

(2)多预习

预习是为了使学生对欲学知识作好准备,能够带着问题,增强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它包括知识性教材的预习和实验教材的预习。教师要指导和组织学生预习,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对知识性教材的预习,要大体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及自己感到疑难之处,标出不懂部分,为有目的、有计划地作好准备。对实验教材,应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并写出实验操作提纲或画好图表,列出带记录的空白表格等。

(3)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形式,听课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效果。听课主要包括听讲、观察和记笔记三方面。其基本要求是:要集中精力听讲,紧跟教师讲授思路,积极思考,多方联想;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应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遵循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辩证性原则;笔记应记纲要、思路、要点和问题,要及时做好笔记整理,要处理好听、看、想、记的关系。

(4)做实验

做实验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经常性的重要实践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显着特征。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前认真预习高中英语,做好准备;实验中操作规范、认真、精确、细致,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包括数据),并做到实验、观察、思考相结合,坚决废除“照方抓药”的现象;实验结束后应认真及时写好实验报告。此外,还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爱护仪器、节约水、电、气及实验易耗品的习惯,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的习惯,重视实验安全的习惯等。

(5)复习

17.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 篇十七

为仲卿母所遣(介词,读wéi被)

十七为君妇(动词,读wéi,做,作为,成为)

为诗云尔(动词,读wéi,作,写)

非为织作迟(动词,读wéi,是;或作“因为”“由于”讲时,介词,读wèi)

阿母为汝求(介词,读wèi,替,给)

始尔未为久(动词,读wéi,算,算作)

慎勿为妇死(连词,读wèi,为了)

言既遂矣(动词,顺心,满足)

何往而不遂(动词,通,达)

功遂身退(动词,成功)

市罢,遂不得履(副词,终究)

遂逐秦师(连词,于是)

靡室劳矣(动词,读mǐ,无,没有)

所向披靡(动词,读mǐ,倒下)

徒靡弹药(动词,读mí,浪费)

固前圣之所厚(副词,本来,原来)

蔺相如固止之(副词,坚决)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形容词,坚固)

伏清白以死直兮(动词,保持,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名词,埋伏)

降龙伏虎(动词,使……屈服)

伏为其人(动词,佩服)

徒留无所施(动词,用)

留待作遗施(动词,施与)

会不相从许(副词,当,决)

于今无会因(动词,相会,聚会)

何不作衣裳(动词,制作,制造)

昼夜勤作息(动词,劳作)

留待作遗施(动词,作为)

君当作磐石(动词,做,成为)

故作不良计(动词,做出)

多谢后世人(动词,告诉)

谢家来贵门(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动词,谢绝,拒绝)

始适还家门(动词,出嫁)

处分适兄意(动词,适合,依照)

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适彼乐土(动词,往,到)

对酒当歌(介词,对着)

募有能捕之者,当租其人(动词,两者相抵)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

北邀当国者相见(动词,主持,执掌)

当是时也(介词,方,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形容词,贫贱,地位不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副词,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秦伯说,与郑人盟(形容词,喜悦,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动词,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名词,杂说,一种文体)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动词,以……为边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邑,边远地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鄙陋,庸俗)

使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动词,命令,指派)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见陵之耻(介词,被)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动词,接见)

诚能得樊将军首(副词,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顾计不知所出(副词,不过,只是)

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动词,照顾,顾及)

将军宜枉驾顾之(动词,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连词,反而)

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无岁不爱兵(动词,侵略)

不得持尺兵(名词,武器)

以穷困来归丹(名词,困厄,走投无路)

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寻求尽头)

图穷而匕首见(动词,穷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_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尽)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ó,计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去)

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èi,给予)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丢掉)

追亡逐北(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灭亡)

河曲智叟无以应(wú,无,没有)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安放,放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设置)

不幸_死矣(幸运)

故幸来告良(幸亏)

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

妇女无所幸(宠幸)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引申义)

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引申义)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自己的,私人的,本义)

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引申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车)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因利乘便,__(趁着,就着)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信,真实)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托信之人)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古人盘膝而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想坐。”(株连受罚)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由于)

坐收渔利(形容不费力气)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力能担当,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胜过,占上风)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胜利,战胜)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好)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有才智的,高明的)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内部)

外结好孙权,内修正理(对内)

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终老不复取(通“娶”)

还必相迎娶(与“迎”同义,迎接)

【古今异义】

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过日子

今义: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区区

古义:愚拙

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不重要

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汝岂得自由

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束、不受限制

勿复重纷纭

古义:麻烦

今义:多而杂乱

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失败中取得认识

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

千万不复全

古义:无论如何

今义:再三叮嘱

同心而离居

古义指感情深厚

今义:齐心

奄奄黄昏后

古义:暗沉沉的

今义:气息将绝

叶叶相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仅指运输事业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

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吏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

今义:鱼身上的肉

【古今通假】

匪来贸丝(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通“吁”,唉)

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具告以事(通“俱”,全部)

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

要项伯(通“邀”,邀请)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敢倍德(通“背”,违反,忘记)

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府吏见丁宁(通“叮咛”)

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加)

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蒲苇纫如丝(通“韧”)

箱帘六七十(通“奁”)

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忳郁邑余侘傺兮(通“郁悒”,忧愁苦闷)

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施行)

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隰则有泮

【词类活用】

二三其德(数词作动词,时二时三,反复无定)

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下)

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或为……而哀伤;形容词作动词,有很多;形容词作名词,灾难)

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

屈心而抑志兮(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伏清白以死直兮(形容词为动用法,为……而死)

步余马于兰皋兮(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孔雀东南飞(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手巾掩口啼(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夜夜不得息(名词作状语,每夜)

何敢助妇语(名词作动词,说话)

足以荣汝身(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荣幸)

仕宦于台阁(名词作动词,任官职,做官)

便利此月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

千万不复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项伯_,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在册)

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看)

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提起)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死生亦大矣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亚父者,范增也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二、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是: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于晋”做状语)

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于楚”作动词“贰”的状语,应是“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应说:佚之狐于郑伯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说:若亡郑于君有益)

因击沛公于坐(“于坐”介宾后置)

具告以事(“以事”介宾后置)

欣于所遇(“于所遇”介宾后置)

贪于财货(“于财货”介宾后置)

长于臣(“于臣”介宾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何……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宾语前置)

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介词“以”的宾语置于“以”前,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动词“为”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安”动词“在”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何”动词“操”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四、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为(我)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其)俱死也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卫士仆(于)地

则与(之)一生彘肩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竖子不足与(之)谋

委命(于)下吏

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沛公欲王(于)关中

五、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若属皆且为所虏

皆为戮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六、固定句式

孰于君少长(固定句式,表比较)

军中无以为乐(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

上一篇:迎国庆作文100字中国梦我的梦下一篇:体育大酒店会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