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13篇)
1.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一
当前人类生存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负面形势,此形势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国家一切发展目标的首要内容。所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恢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稳固水土、保持湿地面积、绿化国土资源、缩减荒漠化面积的主要手段则是森林的固碳累积。林分的沉淀,林内生物的有效保护是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保护代替开发的一种生态经济手段。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表1是近几年来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和几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情况。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上升的速度着实较慢,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森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正在以微小的差跟在减少,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总的来说,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3生态文明决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纵观世界发展对木材的应用可以将林业的发展归结为原始应用、工业发展综合应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应用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林木的应用是不同社会文明状态下,社会发展必然选择的结果。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恢复为目标,兼顾经济、人文、社会、生态等和谐发展,齐发共进实现共嬴。在这一形势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目标、多途径,以科学的管理技术来配合林分新旧更替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营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林区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林分的可持续性沉积为手段,恢复林区内生态多样性,尽可能保护林区内食用链上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无害化林业经营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森林规划,以展示森林对环境的多种有益功能为前提,实现保护土壤、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为林区内的动植物提供安全、优质的生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环境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兼顾恢复优质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扩大,林产品的累积和可持续化应用,林产品的可持续化生产、增加林区覆盖率等发展功能和发展模式,从而展现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4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更新营林管理技术
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林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注重科技的更新。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才能保证林区的经济与生态兼顾。首先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林区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更新生态文明理念,以市场运作和市场需求为依托,不断更新营林的核心技术,在恢复生态的前提下,以科技实现企业效益,推动林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尽快完成科技成果化,以科技成果引导林区可持续化发展,使其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实现林区多目标多功能化发展。最后,鼓励创新研究,加强首营树种的搭配和创新,改变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4.2科学配套林业结构
这里所说的林业结包括林区内林分结构和林区企业结构。对于前者而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产高效地进行树种的多层化搭配,并根据地形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的树种布局,实现高低层次、丛灌搭配,实现集约化林产品生产经营。积极发挥优势树种的生态功能,以营林科技为支撑,解决好优势树种的消耗和再生。配合科学的密度规划、营林管理、轮作混交等措施,实现林分的结构优化和可持续性应用。对于后者而言,林业生产催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每一种产业都相应发展多家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优化企业结构时,要以生产力为布局,陶汰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和落后企业,进行资源优化利用和人才输导,稳定社会局面,促进文明和谐局势。对于优势企业,要加强科技引导,以产业带动形式,推动企业完成结构布局。同时鼓励企业重组优化。
4.3探索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林业发展道路和模式终将被历史所陶汰。因此,必须在林业经营活动中,寻找生态契合点。这就要求林区要以科学保育为手段,以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为内容,以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以恢复林区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林业经营活动,才能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5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力量,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技术内涵、经营理念,才能实现林区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生物多样性,发挥林区的功能特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建成,程宝栋,印中华.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中.资源与环境,,18(4):139-142.
[2]苏惠超.以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6):320-321.
[3]张晓军.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4]尹伟伦.生态文明与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J].广西林业科学,(9):78-80.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二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提出, 为促进泽州县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森林作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再生资源, 是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它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抗污吸污、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护农牧业生产和延长水利工程寿命, 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全方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伴随着的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激发起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只注重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 致使森林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长期被埋没, 这就难以显示出林业在整个社会中应有的地位。根据泽州县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除经济林以外的所有森林资源应该全部列入生态公益林范畴。2003年以来, 泽州县林业部门先后6次对全县生态公益林进行了申报, 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6月16, 山西省在太原召开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启动会议, 正式确定该县为首批国家级公益林补偿县, 补偿范围为1.84万hm2。全县重点公益林补偿管护范围为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批准启动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8个乡 (镇) 和国有伊候山林场的公益林, 包括沁河流域水源涵养林0.24万hm2、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1.06万hm2。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已全面实施。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为加快林业发展广辟资金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在泽州县林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1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泽州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选择
泽州县制定的《泽州县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中, 将沁河流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工程、巴公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工程, 确定为全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大综合示范工程。森林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生态屏障, 无疑林业在其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不仅关系生态建设, 同时具有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建成与之相配套的森林生态体系, 所需资金也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仅由政府财政负担, 显然是力不从心。而这部分森林绝大部分属于生态公益林, 如能按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实行“谁受益、谁负担”, 多渠道广筹资金, 就可为此项工程解决一大难题, 为全县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真正做到社会林业社会办。
2.2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实现泽州县林业奋斗目标, 再铸林业辉煌的重要保证
按照扩规模、创精品、调产业、保安全的总体思路, 泽州县今后要在国家级太行山绿化示范工程、通道绿化、小康村生态园林化建设和森林生态园林风景旅游区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 为到2010年使全县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初具规模的林业产业体系开好头、起好步, 这是全县林业建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社会共同投入, 如果仅仅靠政府投入, 那是杯水车薪, 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要真正形成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 只有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才能使全县林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2.3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泽州县生态公益林发展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国内外许多专家、教授经过调查和研究, 得出结论,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它直接经济效益的20倍~30倍。如果照此价值计算, 泽州县仅伊候山林场的水源涵养和释放氧气两项效益, 按每公顷森林涵养水量9 855 t计算, 该场森林面积1 000hm2, 则涵水量达985.50万t, 按每吨水0.092元计算, 每年该林场森林涵水经济效益为90.67万元;释放氧气每公顷森林年效益平均2.0235 t, 按每吨700元计算, 该林场森林释放氧气经济效益为141.645万元。但现实中的森林生态公益效益, 林场却因得不到合理补偿经济效益每况愈下, 最终陷入困境。据统计, 全县现有的186个生态型林场中, 面临生存危机的超过2/3。因此, 只有建立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形成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 才能从根本上使泽州县生态公益林发展走出困境。
3 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立碑公示
对核定的国家重点公益林, 首先要进行立碑公示。凡个人管护地区, 要在管护地段的显要位置、村旁、入山路口、林缘等明显地段设立公示碑, 上书“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按要求每67 hm2面积竖立一个公示碑, 全县要在省界、国道、省道旁竖立大型公示碑3块~5块, 造成浓厚的宣传氛围。公示碑的大小规格、字体、颜色, 由县林业局统一制定标准。
3.2 落实管护人员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的核心是强化对现有公益林的管护。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县林业工作的一个重点, 全县以村、林场作业区为单位分为83个责任区, 每个村、作业区配备1名~2名护林员, 共配备护林员128名。在管护机构的总体设置上, 县里设办公室, 乡镇设站, 站下设林班, 实行三级管理, 重点以承包管护为主, 在全县范围构成国家公益林的管护网络。
在管护责任人员的选用上, 要充分尊重国家重点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意愿, 采取由各村推荐、乡 (镇) 审核录用、县林业局备案的办法, 不搞强迫命令, 坚持“两个重点、四个不用”的原则。“两个重点”, 就是以选用退伍军人和回乡知识青年为重点;“四个不用”, 即没有交通工具 (摩托) 的不用、没有通信工具 (电话) 的不用、责任心不强的不用、老弱病残者不用。为使管护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要求在每个管护区都要树立起管护责任碑、标碑, 标牌上注明对应的管护人员的姓名、管护范围、面积、责任, 做到权责明确、责任分明。管护责任碑每千亩竖立一块, 与公示碑放在一起。
3.3 层层签订责任书
县政府要与各乡 (镇) 政府签订责任书, 乡 (镇) 政府与各村委签订责任状;县林业局要与各村委签订管护合同书, 以上责任书一签三年;村委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合同书, 一年一签。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 把行政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和管护责任人的头上, 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小班。
3.4 落实管护责任
管护责任人要认真履行管护合同约定的条款, 定期巡山并做好记录, 搞好责任区内的林地保护和防火、防虫、防盗工作。县、乡重点公益林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验收管护成效, 实行管护验收卡制度。对管护责任没有落实或不达管护效果的, 经检查不予兑现管护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 并要根据责任轻重, 作出相应处理。
3.5 加大保护监管力度
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大对重点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管理力度, 不断完善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强化依法监管的措施和手段。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占用林地等各种破坏重点公益林的违法行为。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在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 坚决依法严肃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确保在重点公益林区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要定期开展重点公益林动态监测, 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及时掌握重点公益林资源变化和生态功能状况, 为强化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徐信俭等.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0, (4) .
[2]陈钦等.建立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条件分析[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1, (7) .
[3]郑礼法等.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J].林业经济, 2001, (10) .
[4]施昆山, 关百钧, 魏宝麟《.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世界林业研究, 1997年第3期.1~8.
[5]王永安《.公益林区划、经营和补偿探讨》, 见颜文希、王永安编著《.南方森林经营管理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9年.26~33.
[6]浙江省林业局计财处.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探讨[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1, (11) .
[7]高玉英等.为何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资金补助政策[J].林业经济, 2002, (1) .
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林业;经济;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51
1 我国林业经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森林覆盖率却不高,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相对匮乏,加上近些年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森林生态失衡,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影响到了林业经济的发展。以至于一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无法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人身健康都产生了影响。
林业产业从经济上考量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即第一产业,主要是经营用材林及薪炭林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以经营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中加工制造主的产业;第三产业以森林的生态服务、旅游以及其他服务为主。三个级别各有侧重,形成了林业经济的总体发展布局。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压力十分巨大,由于我国的林业资源总体匮乏,加上技术、管理、经营等方面相对落后,导致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呈递减态势,主要原因是受国家天然林的保护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第二产业发展水平低,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少精加工,产品多数属于粗加工的原料提供,产品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而第三产业在我国处在刚起步阶段,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规模。所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仍在低水平运行,如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是每个林业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总之,林业实行科学经营,在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是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林业的发展,要从我国的林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情、林情、人情等实际情况,综合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经济的质量提高。
2.1 要提高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林业工作者、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都要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要充分认识林业的经济价值同生态效益的关系,林业经济发展是综合的发展过程,是三个产业梯次同时进步共同发展的过程,经济价值体现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的提高,因为生态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对林业资源有限性方面的认识,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森林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要做好保护;另一方面要合理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让林业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共同为林业发展做出努力。
2.2 要提高林业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
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水平虽然近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发展水平落后,科技力量较低,很多地方的林业资源管理仍然是处于传统的粗放管理阶段,科技手段應用较少,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林业发展体系,利用现代的科技力量及信息手段进行林业活动,促进林业现代化。在林业发展的同时要遵重客观规律,加强基础研究,要在苗木育种、种苗质量、森林生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能采用科学技术及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林业经营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3 要重视生态林业的发展
生态包括的方面很广,将林业、农业、草业、山川湖泊、江河溪流等等有机的组合在一个系统之中,所以生态林业的发展不可脱离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保护,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要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草业、木业,建设绿色食品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多种造林模式,采取退草还林、退耕还林等。加强对旅游区的生态管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利用工程的建设,促进林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
2.4 加强基础研究,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做好监测工作,及时测报病虫害的发生及传播情况,做好防治工作。同时要做好种苗的培育工作,提高苗木的整体培育水平。在产品加工方面,要采用最新的高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提高木材工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加工精度,提高产品经济价值,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整合林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重视林业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淘汰较为落后的产业,扶持新型产业,解决林业结构不合的问题。
3 结语
在我国总体的经济结构中,林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林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问题,林业的发展事关生态环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的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是当前我国重要的课题之一,因此林业工作者及全社会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及经济的平稳运行。
4.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四
【摘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定。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坏境、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关键词:生态建设
经济建设
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年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连续的去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和负面效应,积极改善、优化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并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合。
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有序的运行,才能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危机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所谓生态危机,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最终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空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物种灭绝等。
在人类的经济系统中,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无限制地掠夺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源,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PM2.5已经困扰着人类,这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系统的后果。人类,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经济系统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危机产生的背后还存在着由人类经济系统扩张所引起的一系列原因:
第一,人类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寓言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充分说明了人类很早以前就把自然视为一种可以被征服的对象。无论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化里,自然都被人类视为一个女性形象、一个母亲的角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又常被当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化身,常常遭到子女的剥削。人类将这种理念运用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中,那就意味着整个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掠夺。
第二,人口的快速增长给人类经济系统带来了日益沉重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最终必然地会转嫁给地球生态系统。
第三,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类经济系统的扩张提供了可能。人类对煤和石油的大肆开发和利用、工厂的迅速扩建等,使得能源日益枯竭、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例如,煤和石油的无节制使用,使得能源危机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其使用和工业生产,都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如今,空气质量指数飙升,PM2.5已成为困扰人类的首要问题。
人类经济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扩张必然性带来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虽然在地球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各种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要素也在发生着某种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状况的恶化。但是,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困扰着整个人类的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总之,生态危机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长期扩张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经济根源。
二、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1、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物种多样性减少;两极冰川融化;垃圾处理问题大气和水源污染等。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的废气肆意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水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不仅体现在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就必然会产生垃圾,生活垃圾的量在不断增加等。生态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
2、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等。
3、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的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绿色发展的经济模式。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主要是在保护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率”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展,也要有质的改善。
三、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植等被如今已成为“奢侈品”,而这些和人类所需的其他消费品一样重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增长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资源遭到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表明,工业化时期是生态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了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伴随而来的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形成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现在,没有谁还会认为,这种经济生长模式能为人类带来可持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这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也明确规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常有序运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重中之重。
如何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认为发展经济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必须牺牲经济发展速度,因此要限制增长,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选择放弃发展经济的道路;另一种观点则是以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为依据,认为首先发展经济,等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再来治理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显然,这两种发展模式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增长仍然是发展的基础。简单的通过限制经济增长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做法无疑是因噎废食。同时,无数事例已向我们证明,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事后治理所花费的资金远远高于破坏前所欠缺的资金,并且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因此,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也不适合中国。对此,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生态问题和经济建设只能走一条协调发展的路子,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逐渐由矛盾的对立状态转化为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状态。
总的来说,协调发展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在性质上,系统诸要素相互适应;第二,在数量上,系统诸要素保持一个恰当的比例;第三,在功能上,系统诸要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就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协调发展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需要指出的是,协调发展不是同等发展,也不是均衡发展。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在与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协调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转换过程。因此,经济系统是通过人类实践与生态系统产生联系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更深层次上来说,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者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
第一,二者在发展观上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的权利,坚持人类必须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管理和调控自然。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否定“重增长、轻发展”、“搞耗能、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坚持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二者在关系处理上具有一致性: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要遵循生态原理,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自然、人类的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运用生态技能和生态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是人类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发展。
第三,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回到原始的自然生态,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是简单的去“主宰”或者“统治”自然,也不会在自然面前消极的无所作为。发展经济,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条基本途径和现实需要。
具体措施是: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进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轻防治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总之,要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就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其本质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承受的基础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 - 经济 - 自然生态系统。显而易见,生态经济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五、结论
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生态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保障人们享用有限的环境承载力,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才是长远的、健康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绿色发展在本质上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要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由对抗性向相互促进性和协调性转化,使经济活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和谐共赢。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红雨,朱清芳.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学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2]霍艳丽,刘彤.生态经济建设: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经济,2011 [3]伍丹,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思考.学术论坛,2011(10)[4]蔡平,何伦志,王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利益协调.经济师,2004(01期)[5]尹轶.发展低碳经济的哲学基础.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6]冯平.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广东化工.2013(16期)
5.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篇五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目前,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备受关注。大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欧盟从谈判一开始就提出所谓“路线图”计划,提出有条件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求在2015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2020年实施。美国则称只有主要经济体都加入量化减排协议之后,美国才会加入。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会谈前就明确提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非政府组织也强烈要求环境公平,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在气候变化方面展现领导力。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这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可见,现如今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恶劣形势,但要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经济,是难上加难的。全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我们都知道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了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森林,锯木厂的价值就为零;如果没有鱼,渔业的价值就为零。可见,没有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发展。从经济学的“木桶”原理来说,我们也应重视生态文明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因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下,生态环境这木板已经越来越短。如果人们还是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那么就算经济木板越来越长,最终也将是无发展的增长。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可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立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实现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我们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那么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积聚内部力量,谋求经济的极大发展是可能的。
三、消极的现状
正如中国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所说:“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我们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些人却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夸大化为和绝对化为在一切方面的决定作用,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故他们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甚至不惜采取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不断地以剥夺和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活动的盲目性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己经使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与尖锐化。经济增长和环境损害的关系非常消极。
四、追溯原因
(一)发展观的非生态性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而导致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因为发展观还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期。而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的发展观。首先这种发展观单一的以物的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结果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发展;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其次这种发展观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唯GDP至上。结果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经济只能是“有增长而无
发展”。
(二)环保意识的薄弱
面对当前的生态困境,可以说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上是比较薄弱的。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在环境忧患意识方面,人们并没有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警觉,仍抱着那种公害无罪感意识,在环境道德方面,我国公众虽然对环保的权益性增加,但责任心浅薄。全民在环境知与行之间的差距明显,对环境保护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没有将环境意识上升到环境伦理意识,形成伦理道德观念。
(三)制度建设的缺陷
决定人们行为的是思想意识和动机,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动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的制度的反映,受一定的制度的支配。即没有不合理的行为,只有不合理的制度。首先,在环境污染的公开状况上,缺乏相应的信息公开制度。其次,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上,公众参与的渠道不畅通。第三,在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上,唯GDP至上。第四,在环境执法上,缺乏相信的责任机制。
五、解决方案
(一)树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经济的盲目追求已经使生态问题形成并严峻化,生态问题的形成和严峻化又反过来危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如果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又将外化为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乃至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这样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我们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在对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绞尽脑汁时,也要关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的人类在高扬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同时,忽视了自己受动性的一面,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的独立性、根源性和制约性。而违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因此,人类在对自然的征服过程中,首先要肯定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其次,要贯彻人与自然平等、人和自然统一的思想。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积极建设的关系
要想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唯有将经济规划与环保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腾出更大的环境容量来为经济发展服务。发展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不失为协调环境保护与积极建设的好方法。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资源共享性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创新具有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使其获得外部经济效应。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秉着三个重要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对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不可少。循环经济的这三项原则一旦得到切实贯彻,必然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减量化原则,这种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将污染和浪费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理念对于中国这样资源紧缺的大国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在21世纪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思路,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直以来,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国家环境行政权的实施。光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是很难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大的成就的,因为不同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价值冲突。
1企业自觉接受社会责任的内在约束
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群,劳工标准,环保三个主要领域。对待社会责任问题,企业需要有一个理性态度,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公众构建新的幸福观
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主要立足于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衡量社会进步之标准的物质主义和以感官享受为人生意义的消费主义。现在必须以新的幸福观取代旧的幸福观: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人们应该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更多地考虑非物质领域的东西,如积极的政治参、丰富的精神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公众要倡导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
3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高度概括性描述,主要内容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制度建设
包括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畅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确立新的政绩考评体系,建立问责机制等方法。
六、展望
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因素协调统一的过程。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脱离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本无法实现。
面对如今的环境困境,我们只有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与自然
一、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均衡和稳定的发展,才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六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发展,全面认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揭示了认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重要性.
作 者:申燕萍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郑州,450052刊 名:农村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年,卷(期):16(10)分类号:F1关键词: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7.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七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环保意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本文从阐述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入手,对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经济效益;统筹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园林作为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的环保、绿化、生态调节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许多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筹并且促进其更好地协调发展。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得到更好地贯彻,本文着重探讨了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的发展。
一、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以及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整体环境所进行的优化工作。通常来说这些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优化布局结构、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优化城市园林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优化布局结构
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是更好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重要前提。通常来说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有效优化可以更加合理地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布局并且有效提高城市中绿地的利用效率同时有效增加城市中的整体绿地数量,从而在提升绿地利用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使城市中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除此之外,在优化城市园林布局结构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注重生态原则的有效利用并且对绿地中的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并且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与此同时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中提供的光、空气、养分、水分等宝贵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绿地防风固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优选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中植物配置是否合理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城市园林功能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在确定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当对这一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与优选。通常来说合理的植物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城市园林的景观价值和绿化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减少相应的管理费用。除此之外,在城市园林中的植物配置的优选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优先选择具有抗污 染、吸尘能力强、抗干旱、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的植物,从而促进城市园林布局难度和管理难度的有效降低。
(三)发展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量
由于城市人口较为集中并且用地面积紧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城市园林进行有效发展则离不开垂直绿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众所周知垂直绿化的有效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并且这一增加并没有造成用地面积的增加,即通过屋顶、阳台和立体墙面等设施的有效应用增加了整体绿化面积并且更好地增加了相应设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垂直绿化措施的有效应用还促使有害气体得到了合理吸收并且更为有效地对噪音进行了隔离与此同时起到了更好地降温作用并且缓解了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
二、利用绿化的环境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环境的有效保护和绿化的合理进行能够促使生产环境的有效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整体生产力。例如在国民经济的生产流程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其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与此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在现今的许多城市中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都开始注重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理念的有效应用,即通过环境的有效改善与绿化的有效进行更好地吸引投资者、旅游者,从而更好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并且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在城市绿化的大潮流下主动进行绿色环境的有效改善,从而促使了楼盘整体质量和销量的有效提升并且实现了开发商与居住者的“双赢”。
三、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绿化管理法制化的进行与此同时更好地兼顾到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协调,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养护管理法制化、市场导向的有效进行等工作上。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绿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
“绿线”的有效维持使促进绿化工作与环保工作合理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线”的有效维护是比 “绿线”的合理划定更有难度并且执行更为复杂的工作。通常来说绿线的划定需要拆房建绿工作的有效进行而“绿线”的维护就需要法制、体制、道德等全面性工作的有效支持。除此之外,在加强维护“绿线”的严肃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其严守规划并且坚持依法进行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绿线”维护工作严肃性和可靠性的不断增加。
(二)养护管理法制化
养护管理法制化是绿化管理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说养护管理法制化工作的进行需要对城市中的一切绿地、树木进行系统化、法制化的养护管理,从而更好地促使其茁壮生长并且有效发挥绿化效益同时合理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与此同时更好地巩固绿化发展的成果。除此之外,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即使是绿地、树木的所有者也不准无故损坏树木或者侵蚀绿地,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与执行为绿化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屏障。另外,在养护管理法制化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并且将绿化养护管理的责任有效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某个市民中去,与此同时更加有效地兴建绿化养护企业并且合理开发绿化养护市场与此同时有效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促进社会绿化养护管理法制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市场导向
在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并且确保城市绿化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发展趋势与导向是相符合的。例如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全社会对于绿化建设和城市园林发展进行的投资以及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和绿化、园林有关的企业都进入了市场并且促使这一市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包括了园林规划、园林設计、园林技术、绿化施工、绿化材料生产、机具肥料药剂生产、绿化养护及游览服务等工作。无数的企业在这些环境中进行竞争与发展,从而在提升绿化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环境保护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与经济效益有效统筹的实践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理念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生态和经济效益得到更为有效的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军.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6):55-57
[2]刘宇.包头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J].国土绿化.2008,4(8):54-56
[3]古润泽.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定量经济评价[J].生态科学.2007,2(6):71-73
8.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八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贫困监测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势特征。即可以概括地说,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尤其分布在西部边远山区。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值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人们一般对生态效益的评价值比较低,而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值却比较高,这就会产生以牺牲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同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性还表现在随着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社会评价值及要求也随之提高。由此地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程度也会加强,破坏生态效益的生产方式会被否定和淘汰,而有利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则会得到社会的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所以,从长远及理性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优化完全有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时。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分析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原材料,同时消解和转化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和能量,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紧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离开了生态环境系列创造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经济系统就不可能正常运行,经济持续发展更元从谈起。只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
统所构成的整体,包括森林、土壤、植被、大气、水源、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类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生态环境不仅要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场所,而且还要为各种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必不可和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的善无疑会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山高路陡,将会严重地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尽管这里的农民付出加倍劳动与艰辛,也难以获得好的收成。此外,生态环境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治理,这就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效益,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第二,生态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要素的集聚程度,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交通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向一国或向某一地区聚集程度的因素很多,除政治因素、体制因素、市场因素外,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人们生存的条件和生活的质量,而且也常常关系到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程度和效益。一般来说,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通常更适合人们的生存,同时具备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从而更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可以有力地促进这此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反,生态环境恶劣的国家或地区,通常缺乏生产要素集聚的吸引力,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会受到制约。
第三,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善不仅是确保某些产品质量(如绿色食品等)的必备条件,而且会对经济社会系统造成影响。生态环境恶化会减少对经济活动的资源供应,减弱甚至丧失自然生态资源所具有的调节功能,从而造成自然大败听加大和遭灾程度的加重,最终造成经济损失。
2、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进行制约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产生影响。经济发展一方面使生态环境局部得到保护、治理和改善。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会使生态环境总体退化,并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复杂的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越加恶化。
第一,遵循生态环境动力变化规律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整功能十分有限,遭到破坏后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科技和物质手段,逆转生态退货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生态学、生物学难题。
第二,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会破坏和阻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各级系统固有的生态规律,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干扰,如果这种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及补偿能力,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功能受阻,正常的物质、能量、也就意味着一方面使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失调,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失调,表现为由于结构组成部分的缺损而使能量在系统内的某一个营养层次上受阻或物质循环的正常途径的中断,从而造成初级生产都的第一生产力下降,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无效能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单纯暂时的经济利益,而选择掠夺式的技术和经济手段,违背了生态环境动力变化的内在规律,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危机。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曼研究提出库兹涅茨曲线,即污染程度随人均GDP的增加呈现先后下降的趋势。(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但实践证明,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同样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还是走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近年来,随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增长,其环境质量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仍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尚未达到其转折点,更末处于环境质量从整体上逐渐变优的右侧部分。
我国的贫困地区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产业选择和选点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进行规范,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缩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的时期。并在人均收入较低及污染程度较轻的情况下开始环境治理,使库兹涅茨曲线中生态环境的临界点降低或提前提早到来,尽早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9.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林业建设以经济效益为主向以生态效益为主转变。随着国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关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所起的支撑作用。林业承当着改善生态,发展经济的双重使命,具有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市必须将生态林业建设摆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针对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就如何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谈几点看法。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逐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结合本地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建立并逐步增加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重点支持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农牧民生活补偿。切实解决好生态补偿标准、具体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补偿额度、补偿的公平性等关键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生态补偿的积极性。
3.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好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森和纪念林。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弘扬生态文明,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4.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战略目标转移
我国现有的16亿多亩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他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5.依托科技进步,服务生态林业建设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重大林业工程科技含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主要发展思路为:一是优良树种、品种推广。推广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三倍体毛白杨,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果大无刺、产量高、品质好的大果沙棘,抗寒强的紫果云杉和耐旱、耐寒、生长快的小叶杨造林。二是育苗技术推广。推广容器育苗、祁连圆柏扦插育苗、地膜覆盖育苗等技术。三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处理各类造林苗木,配套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技术、固体水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汇集径流整地造林技术等。
6.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以森林保健为中心,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通过完善和配备先进的预防体系设备,运用高新的预防技术和手段,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的体系,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和及时处置。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蔓延的趋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其建设思路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并逐年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在控制原发生面积的基础上控制成灾率。
7.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支持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外资(贷款和赠款)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国家预算内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的使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管好用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8.森林火灾预防,做到未雨绸缪
10.我国经济林业的发展策略论文 篇十
经济林业基础设施很差,影响经济林业发展。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的基础建设工作有了较大进步,但从总体方向看,因为起步较晚、建设速度较慢、原有底子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要存有很大差距。例如: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及技术推广站建设的较少,林业科研、森林资源监测都有待完善,林业信息建设都未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运用林业生产的设备技术较落后,很多林业企业生产技术没有改进,和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较大。这和我国一直使用国外设备有关,我国自主设计和生产的林业生产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3.2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不科学
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不科学,对我国经济林业发展具有阻碍性作用。我国绝大多数林业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小,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这给林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具有严重影响。与此同时,部分城市在森林资源所有制方面存有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开采森林资源的主体多数是国有性企业,国有型企业也是建设城市经济的主体,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发展十分不平衡。多数林业企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林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技术含量较低,导致林业产品生产效率较低,严重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4发展我国经济林业的一些建议
4.1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经济林业
经济林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林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运用科技推进经济林业创新。林业经济一定要利用科技创新逐渐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而科技创新是我国林业弱项,发展林业经济并非是简单的开采森林资源,而是要对木材等林业资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林业的宝藏作用,林业中有很多重要资源。林业经济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但这一支持是以创新林业为基基础的,林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离不开科学技术,单纯的增加砍伐树木数量只能短时期维持林业的发展,林业经济需要有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出现。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科技构建林业产品示范园区,进而提升林业发展水平。
4.2不断优化经济林业的产业结构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对经济林业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要推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实行战略改组方案,不断扩大林业产业的规模,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产业,提高林业产品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使木材加工向更深更精方向发展,有效延长林业产业链,提升木材使用效率。合理配置林业方面资源,强化布局调整,将技术落后的产品及与产业政策不符的产品逐渐淘汰掉,重视新产品开发和特色产品的推出,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步伐。可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或森林生态旅游业等。
5结束语
发展经济林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政策与资金双管齐下,利用科学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林业产品,提高经济林业产品产量,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力经济林业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11.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十一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GDP增长率和金融发展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相对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来说,中国似乎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作 者:单俏颖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统计系,天津,300222刊 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分类号:F224.0关键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协整 因果关系
1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十二
作 者:李喜霞 吕杰 王美 龙忠勤 李喜运 Li Xixia Lü Jie Wang Mei Long Zhongqin Li Xiyun 作者单位:李喜霞,吕杰,王美,Li Xixia,Lü Jie,Wang Mei(沈阳农业大学,110161,沈阳)
龙忠勤,Long Zhongqin(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116013,辽宁大连)
李喜运,Li Xiyun(辽宁省鸟类保护中心,116013,辽宁大连)
1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篇十三
结论: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现代林业和经济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门新的工程。它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进行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且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林业发展的措施,其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朝晖,王丽敏.论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与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
[2] 周洁.我国六大生态林业重点工程简介.生态经济,(10):88.
[3] 李大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绿色科技,,12:6-8.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29
林业碳汇国际法规则的谈判及我国的应对06-22
环境保护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论文01-02
林业产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07-27
山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12-24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06-28
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企业12-0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及我国可持续发展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