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精选6篇)
1.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 篇一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2011年高考地理复习:区域地理教案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
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
⑧黄河、长江沿线
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3).树立四个观点
a区域差异观点
b因地制宜观点
c人地协调观点
d可持续发展观点
(4).区域差异
(一)三大自然区 ①自然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拔较低(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为主
1000-2000米)高原、盆地为主
4000米)高原、山脉为主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水文: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多咸水湖,多大河源头
植被:林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程度 农业限制因素:水旱灾害
农业生产结构: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
农业限制因素:水分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向节水农业(如集水型)、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农业限制因素:热量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方向:高科技农业
(二)大自然区域的内部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区
(三)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
①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
A.主要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亚热带、热带基地
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
特 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塘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高
B主要问题:
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
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
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红壤的改良
C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科技、人才、信息等。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
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②西部地区的发展
A发展优势
发展边境贸易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主要问题
经济落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
生态环境恶劣
C发展方向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有步骤开发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发展节水农业
保护草场,治理沙漠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面积排位
2.观察主要分布的半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纬30°、北纬40°等重要纬线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0°经线、180°经线、西经20°、东经160°、经80°、东经120°、西经120°、西经80°、西经120°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它们穿过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4.包围在每一个大洋周围的大洲的名称。
5.大洲界线,跨大洲的国家
6.以南极半岛为起点,按地球自转方向依次分布的大洋
7.重要的岛屿、半岛、群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 半岛、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极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西印度群岛、马来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不列颠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夏威夷群岛)冰岛、爱尔兰岛、马达加斯加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塔斯马尼亚岛、斯里兰卡岛、新西兰北岛、南岛。
8.重要的河流、湖泊、海峡:
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刚果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湄公河、叶尼塞河、鄂毕河、锡尔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黑海、红海、波罗的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中海、日本海、几内亚湾、北海。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9.主要的国家:
日本、新加坡、印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阿根廷
总论:
1、七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地势最高的洲。
2、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亚洲:
1、季风气候显著
2、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
3、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4、印度的位置;主要物产;亚洲耕地最多。
5、中亚的位置;主要物产。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非洲:
1、东非裂谷带;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
2、埃及苏伊士运河;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一。
欧洲:
1、海岸线最曲折(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地势最低。
2、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及其流经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主要工业区。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欧洲联盟。
5、英国、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各自主要的经济特色;英国的老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6、德国的位置;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7、了解俄罗斯的邻国;莫斯科、摩尔曼斯克的位置。
8、了解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的相对位置。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各地形区的矿产。
2、五大湖;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
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分析美国电子工业中心“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5、美国农业带分布;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6、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2、巴西的位置;著名物产。
京翰教育http://
高中地理辅导网http:// 大洋洲:
1、大洋洲的范围(注意所属的南北半球,180度经线的位置)。
2、澳大利亚自流井成因;半环状气候类型分布。
3、澳大利亚著名物产;堪培拉和悉尼的位置。
南极洲:
1、南极洲轮廓特点;外围大洋位置的判断。
2、我国中山站、长城站的位置。
3、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我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京翰教育http://
2.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 篇二
本节课实现了地理课堂的顺利翻转。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笔者给学生量身定做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了配套学习资源(微课),以便准确指导学生学习;制作了适合课堂使用的微视频,通过网上旅游、模拟旅游、激情展示、情境联想、自主探究、资料搜集等学习环节,加大了学生对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它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所以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在认识本区域之前,学生对区域“自然特征与农业”已经研究了多次,其自主学习能力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渴望使用信息技术,也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地图和微视频,在活动体验中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并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1.学情了解,释疑解惑
学生活动:小组长检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小组协作解决任务单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成效检测。
教师活动: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情境导入,目标认读
师: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同学们对青藏地区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从“自主学习检测”来看,还不能深刻理解青藏地区高寒所带来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网上旅游”和“模拟旅游”两种方式来加深对青藏地区的了解,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3.网上旅游,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青藏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伴随《青藏高原》伴奏曲),并提示学生谈谈所见、所闻、所思。
学生活动:展示交流——根据哪些特色景观来判别青藏地区。
4.模拟旅游,合作探究
师:青藏地区是地球上一个神秘诱人的地区,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模拟高原之旅的“活动”,请同学们从自己的视角去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学生了解活动安排。
师: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范围图、水系图,以及课本上的青藏地区和成都对比的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资源分布图等。探究内容如图1所示。
学生先对照地图自主探究,遇有疑问,与同桌讨论,然后小组内对照地图交流、展示。接着教师让几位学生到电子白板前对照多媒体课件,指图交流各自对不同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肯定、鼓励或纠正。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2所示。
学生根据探究任务,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青藏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地势高、气候寒,热量条件只适合草类生长,只能发展牧业;个别海拔较低、热量相对丰富的河谷地带水热条件组合相对较好,适宜发展种植业。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思考青藏地区河谷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学生边观看有关“河谷农业”的微视频,边思考问题(如图3)。
师: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其水源条件也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所以河流两岸的冲积平原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那青藏地区居民在吃、穿、住等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高原色彩呢?
学生探究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探究内容如图4所示。
师: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来青藏地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虽然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于保护好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献计献策。
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反思
1.我的收获
(1)任务前置,课堂高效
该课内容由课前学习任务单作引导,加上可供自学的配套的学习资源(微课),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2)信息化教学前移
“人机一对一”的学习方式,实现了补课中“一对一效应”的高效率;另外,公共学习云盘、地理群、班级群、家长群、微信、校讯通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对地理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常识入手,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有用,也能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
(4)构建开放地理课堂
大胆放手,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提问的权利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学习、认识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的课堂。
(5)评价重视过程
本节课对学习的评价重视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全员参与。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
2.我的思考
(1)进一步加强教材整合研究的思考
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在自学质疑后提出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怎样基于翻转课堂合理规划课时内容、组织教材整合,将是地理学科教研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如何在课程表中设置自学质疑课的思考
如何依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合理设置地理学科自学质疑课、训练展示课的课时数目及时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进一步提升微课录制质量的思考
如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内容特点,提高微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需要通过外出学习、专家指导以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来实现。
(4)进一步拓展课时难点的研究的思考
课时难点的准确确定是微课质量的基础,是落实个性化指导的前提。而课时难点的确定基础是对课标要求、学生基础、课时内容的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强对地理学科课标的学习,深化学生起点能力、已有知识及认知风格分析,加大教材逻辑关系研究,逐步形成系统的地理学科微课体系。
(5)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研究的思考
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还应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得力助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做地理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点评
很明显,石颖老师受到当前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的影响,尝试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中,将原来课中的教学内容移到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的形式加以落实。如今的课中时间,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内,通过释疑解惑、模拟旅游、教师点拨、课堂检测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石颖老师对翻转课堂理念的理解与实践,又体现了翻转课堂在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上鲜活生动的教学重组。就冲这一点,我给石颖老师先点个赞。
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那些相对稳定的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基本的事实与定律、基本的方法与规律、具体的过程演示与操作步骤等比较适合以微课的形式来呈现,而思辨性较强的内容、情感性同鸣的内容、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激发灵感方面的内容,则不宜通过微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望石颖老师在准备课前教学内容时加以区分与注意。
从石颖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实是浓墨重彩的,也是非常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但强调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应用,还注重了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与体验。在多元评价的设计上,既有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学点评的过程,也有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这样的评价设计是完整的,也是有实际效果的。
3.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 篇三
一、课程标准简析
1.“区域地理要素”的呈现体例分析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要素。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在世界地理中,要素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别有大洲、地区和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引导。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较多。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这种安排主要基于不同尺度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具体操作上如果只选择一个大洲学习,对该大洲材料的组织必须包括课程标准中“认识大洲”的所有条目;如果选择一个以上大洲学习,材料的组织可以包括所有条目,也可以只包括其中的若干条。但总体上所有条目都必须在大洲的学习中体现。一个地区材料的组织,可在“认识地区”的标准条目中选择适当的要素进行。因为要求至少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同样,最终五个地区的学习要能覆盖全部条目。“国家”材料的组织与“大洲”和“地区”相同。
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则采用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在组织区域材料时,可在这三个板块中选择合适的条目组合,但也要覆盖所有要素。由于受时间和组织材料的限制,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很难像世界地理那样每一区域的学习内容包含或基本包含课程内容标准的各条目。受世界地理“认识区域”教学惯性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教学应按地理尺度大小安排教学顺序,每一尺度区域的教学内容应涵盖课程内容标准三个板块的全部要求。
2.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
“认识区域”是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是地理现象、事件成立的背景及前提,是学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的载体和具体内容。本部分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是一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很好地把握其内在关系,并按此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分析,才能较好地掌握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形成本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是学习区域地理首先要把握的内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在此部分课程内容标准为“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需要学生在对本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辩证的优劣分析,这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要求。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是指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主要从海陆位置角度来描述。某一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是分析本区域其它地理环境特征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应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本部分有四条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从地形、气候、产业、人口、城市等各方面,认识某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区域内的自然地理要素不只是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因果关系上有密切联系,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区域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
地理环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区域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因此,认识区域间和认识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就成为区域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一个区域内部也是存在差异的,当把某一级区域又划分成更小的区域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差异时,这种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可看作是区域间差异。本部分内容标准的表述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由于区域尺度大小不同,所以比较的范围既包括区域内,也包括区域间。不同区域比较的是同一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各要素。
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区域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科学评价区域发展的地理条件,才能选择合理的开发和发展模式。认识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到地理区域的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协调发展的道路,这种可协调发展表现在两大空间尺度上,一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一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可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特定区域中的体现。本部分的目标线索:区域环境—区域发展—人们生活。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包括区域发展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指该区域内产业结构变化、城市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等。区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这种影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是学生认识区域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呈现的要素较多,一些教师不能吃透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的整体要求,主要存在两种教学倾向:一是严格按教材来确定学习的区域和区域学习内容;二是对每一选学的区域均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经济发展的条目进行呈现。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表1以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地理)》为例,呈现选学的地理区域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表1以宁夏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指导(地理)》为例,呈现选学的地理区域内容与课程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endprint
3.对选择区域要求的理解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认识区域并掌握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掌握某种区域的划分方法或指标体系,所以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学习哪些具体的区域。《课标(2011年版)》明确规定:“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至少要选择九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选)进行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取舍教材中选择的区域,唯教材马首是瞻;而一些教师却只选择北京、台湾、香港、澳门和本省级行政区五个区域进行教学。
二、教学建议
1.“案例教学”的思路
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目的均为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因此,世界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均应通过案例的方式组织教学,“案例教学”为此部分教学中必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作为“特殊—一般—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教学中有一定的差异。世界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地理要素的呈现基于不同尺度的区域,学习了某一尺度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生就应能以此方法分析同一尺度其它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标准则是以要素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的——“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教材中呈现的区域都是为实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标准而服务的,学生形成总的中国区域地理分析的方法,需要建构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方法建构,才能更好地分析其它区域综合的地理环境特征。当然,教师在对中国地理“认识区域”每一个区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应贯彻“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思想与方法。
2.确定选学区域的要素组合
中国地理“认识区域”课程内容标准中所列要素是教师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由于“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在中国地理“认识区域”中,学生很难在一个尺度的区域学习中通过认识“位置与分布”、“联系与差异”及“环境与发展”三方面的要素特征而构建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学习方法,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分析的方法需在对多个区域分析的基础之上建构,每一区域的学习均为区域某些地理要素的组合,所选区域的组合,要涵盖本单元的所有“标准”,但也要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解释要素”的现象。
教师在对这部分整体备课时,应依据教材、学情、本地区的地理状况、教师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资料占有情况等,确定选择的区域以及在每一区域学习中要呈现的地理要素组合。“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的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应呈现在每一区域的学习中。其它课程内容标准应分解在各个区域的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掌握不佳的课程内容标准可在多个区域的学习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添加或删减选学的区域及其内容。在学生构建中国地理“认识区域”学习方法基础上,建议用此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其所在省级区域单位的地理环境。
4.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自主预习】
一、不同的地理区域
1.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区域,比如区域、区域和区域等。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身份”。
2.同一类型的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或不同的区域。
3.我国的温度带可划分为带、带和带,而温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带、带、带。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和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地区、地区、地区和地区。
2.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一(河流)一线一致。
3.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4.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第、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教师点拨】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1月0℃等温线;③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如下图)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地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上。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该分界线(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青藏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相吻合,该界线(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精选例题】
1.把下列地理区域与其对应的类型用直线连起来。
①浙江省A经济区域
②沪宁杭地区B行政区域
③季风区C既是自然区域又是经济区域
④珠江三角洲D自然区域
2.下列各组地理区域,属于包含关系的是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天津市B.南方地区、亚热带地区、广州市
C.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哈尔滨 D.青藏地区、高原气候区、拉萨市
3.我国邮政编码中的第一、二位编码,第三、四位编码,第五、六位编码分别表示()
A.省、市、县B.省、县、乡 C.市、县、乡D.省、市、乡
下图中西侧的山脉和东侧的河流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按要求完成4~6题。
4.山脉东侧的河流是()A.黄河B.长江C.淮河D.珠江
5.关于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B.大致与1月O℃等温线吻合
C.大致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接近D.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6.下列山脉中,既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又是地势阶梯分界线的是()
A.大兴安岭B.太行山脉C.秦岭D.昆仑山脉
7.我们所学的教材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这四大区域是指()
A.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青藏高原区B.沿海地区、岛屿地区、内陆地区、青藏高原区C.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D.季风区、非季风区、农业耕作区、畜牧业区
8.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在划分时只考虑了地理位置B.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到区域的存在
5.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篇五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主要依据。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假期中有的同学外出探亲或跟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哪位同学能够从中国地图中大致确定你去的地区,你看到的景观同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没有不同,具体有哪些差异?
1、谈论各自外出的见闻,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从而引入新课。
2、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四位同学描述的地理区域有何不同?我们能够描述家乡的地理区域吗?
2、参考教材尝试对生活的地区进行描述。
3、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落实对区域划分的理解。将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
3、(1)阅读图中等高线、河流和农作物及居民点的分布。(2)分组,在同一张地图中,由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分出山区的范围,另一部分同学的代表划分出平原的范围,说明划分的理由。
(3)继续仿照上面的方法,由一部分同学划林区,另一部分同学 划农耕区,并分别说明理由。
4、同学们划分的区域为什么不一致?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拓展视野:结合教材提供的活动,模拟打长途电话或是寄信写地址和邮编,体会不同尺度和不同的级别的区域。
4、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划分区域,因而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区域和不同级别的区域。
(二)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讲述:我国地域辽阔,跨经度和纬度
1、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2都很大,各地区的差异很大,有必要进行区域的划分。我国有哪四大地理区域?看清图例,找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A、B、C。图,回答问题: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2、请一名同学用鼠标演示分界线的位置,其余同学在课本上分别标出分界线A、B、C。
2、标出分界线A、B、C。
3、(1)找出分界线A,说出它主要是哪两 个地理区域的分界?(2)将分界线A与图
5.5对比找出分界线A与图5.5中哪条线很相似?(3)那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划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谁能说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有什么区别?(1)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 界线。(3)季风(4)季风区降水多,气候湿润;非季风区降水少,气候干燥。
4、(1)在图上找出分界线B,说出它是哪两个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这条分界线经过哪条山,哪条河?(3)请说说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意义?(4)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划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5)根据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划分的主
要因素,请同学说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别?
4、(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2)秦岭---淮河。(3)1月份0℃等温线,800mm年降水量线。(4)气温与降水的综合因素。(5)北方地区降水少,少于800mm,气温低,1月平均温低于0℃;南方地区降水多,多于800mm,气温 高,1月平均温高于0℃。
5、(1)请找出分界线C,说出它是哪些地理区域的分界线?(2)说出分界线C与“我国的三级阶梯”图的哪条线相似?(3)那么分界线C确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5、(1)它是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2)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3)地形与地势。
6、通过学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我们 发现,地形与气候的差异是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各个区域自己较明显的地理特色当然也决定了每个区域内部有着其相似的工农业发展状况。
6、学生讨论:为了把四大区域 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请你提点小 建议?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安排
(一)绘制“四大地理区域图”。
(二)地理填充图册。
6.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 篇六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⑸交通: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重要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⑹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生态平衡破坏)两大方面。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应从其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加强各区域间要素联系的分析 一个区域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是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此在分析各要素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自然地理要素是人文要素的基础,也就是说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数量和分布、工农业生产、城市分布、交通分布等,可以以自然来推出人文。而自然各要素中也有相对更重要的要素,也就说一个区域总体特征中有一个或者几个关键特征。
例如:美国自然条件中,位置和地形是关键的。因为地处中纬度,所以气候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分布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使等温线大体沿海岸线平行:高山区等温线在地形(海拔高、气温低)的影响下向低纬突出:中东部在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下等温线与纬线基本平行;西部高山阻挡了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使西北沿海降水由西向东减少,高山区山间宽谷也因为在背风一侧而降水相当稀少,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对大西洋水汽阻挡作用不明显,美国降水深受大西洋影响。中部大平原对冬季风和夏季风都没有明显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可以一直北上到达北冰洋沿岸,来自北冰洋沿岸也可以南下到墨西哥湾沿岸,使中东部广大地区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也使中东部农作物容易受寒潮影响。
又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中,关键特征的干旱,干旱的关键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而且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他特征都与干旱相关。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由东向西由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干旱缺水——多内流河、内流湖;干旱————工农业生产水源不足,工业、种植业相对落后,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农业生产、村庄、城市多呈点状(绿洲)和带状(沿交通线和河谷)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所以瓜果产量高、甜,棉花质量好(长绒棉)等
一个区域内的要素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学习时要学会简化,最好建立知识结构图或者叫思维发散图(自己要善于总结各区域的各要素特征,可以通过各种较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总结)。
三、加强区域间比较
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地理事物异同,通过逐项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准确掌握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比较法是复习区域地理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较项目因具体要求有差异,多数还是比较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的多,与区域分析思路基本一致。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地理特征相似或差异性明显的区域较适合用比较法来学习:
1、地理位置特征相似的地区:如位于北纬30°附近的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河流注入的海洋、地形成因、气候类型、人口分布、主要城市、发展农业的条件与主要农产品、农业带、工业、交通等。
2、地理位置特征差异明显的地区:北纬40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可以从地形、气候、洋流、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比较
3、地形、气候特征相似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北美、印度、南美等地的地形特征的异同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4、地形、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地区:如秦岭南北两侧可以从热量带、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特征、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比较
5、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一般从优势区位和不足两个方面来比较可以是相似的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商品粮基地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条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差异明显的区域,如我国珠江三角洲与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等
四、区域开发
学习区域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区域发展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区位条件,任何区域的发展都可以从区位条件入手,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五、典型区域知识要点(日本)(一)自然地理
1、位置:太平洋西部的群岛国家
2、地形: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
3、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4、海洋性季风气候显著
5、森林、水能资源丰富,矿产缺乏
6、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二)人文地理
1、人口稠密,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尤其是关东平原
2、科教发达、人力资源丰富
3、海运发达
4、农业单产高,渔业发达
5、工业发达,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5、东西结合的文化
【区域地理中国农业教案】推荐阅读:
中国区域地理复习资料08-11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试题教案09-01
中亚教案高中区域地理08-28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设计10-16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09-17
区域地理课件北美08-21
高中地理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07-10
区域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09-17
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07-22
区域地理非洲教学设计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