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2024-09-29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精选11篇)

1.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一

东茅街小学彭辉“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

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

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还有很多具体阐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试问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构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又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所以说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既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根本。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上都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

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现代教育思想专题》

《〈基础教育实施纲要〉(试行稿)解读》

2.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二

一、教师要转换角色, 改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课程教学中的身份和地位, 在新课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同时要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 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学中, 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组交流、全班交流等。

2.教学中的引导者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如何做人和做人的价值, 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指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是一种激励, 当学生退却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是:观察、感知、参与、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调控教学方向,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师与生之间的交流, 有认知的交流, 有情感的交流, 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主生成的过程。学生能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收集、选择、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教师无法取代的, 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的传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他们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不可一味地讲解, 一味地记忆。只有这样课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三、注重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评价好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 而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两个月的培训结束了, 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也非常感谢暨南大学及附中领导及老师的周密安排及热情帮助。虽然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不长, 这两个月的学习生活我没有虚度, 我过得很充实。通过本次培训学习,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心动更要行动, 在今后的工作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 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 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 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总之, 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 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我对语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深该的反思, 并对新课程的理念也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摘要:新课程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 而且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素养,转换角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彭光凌.“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吗——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J].新课程学习, 2009, (12) .

3.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三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基础,从教师方面来说,我们要从主观上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努力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贴心人,多了解学生,明白他们心中所想,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当他们在地理学习中遇到难处时,教师要多体谅他们、尊重他们,多以鼓励性语言和动作激励他们的斗志。

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时,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向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以探寻、鼓励的目光激励学生。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增强地理学习的信心,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教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启发和引导,诚恳地帮助学生,切勿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让他们的学习能一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以我班的丽丽同学为例,她是一个自制力较差、经常控制不住自己说话欲望的人,课堂上她经常说话,要么跟其他同学交谈,要么在老师讲课的时候随便插话,由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到课堂学习中,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为了改变她的这一问题,笔者与她进行了一番谈话:与她交换关于高三应该具备哪些学习品质的看法,并针对她的看法引导她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的高考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最后,笔者鼓励她说:“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只要你能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克服掉,将全部精力都放到学习中,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努力奋斗,老师相信你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进步。”听了老师的话,丽丽同学在课堂上随意讲话的次数逐渐减少,她的注意力能集中到学习中,再加上笔者经常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学习成绩一直稳中有升,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由此可见,教师和蔼、友善的态度及融洽的师生关系都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学习氛围能很轻松地创造出来。

二、因材施教,将理论用活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灵活运用地理理论,提高自身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课堂讲述内容要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相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客观存在,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获得相同的发展,这是不现实的,只要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发展,课堂教学就算是成功的,实现了有效教学目标。

以笔者自身来说,备课时都是将“备”的重点放在“备学生”上,会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充分了解,熟悉他们的思维习惯,将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异找出来,并努力弥补这种差异。在笔者看来,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能将它们合理地利用起来,促使学生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这种教学资源就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增值也能轻松实现。

三、将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要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是有用的,无论是现在的学习、生活还是不远的将来,学好地理会让他们终身受用无穷。这样学生才会对地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求知动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引入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对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性地理问题进行讲解,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新加坡经济时,笔者就对我国实施对外开放后产生的重大变化与所学内容进行了对比,并将家乡的一些重大变化进行了展示。这些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他们觉得非常亲切。再如进行“降水的形成条件”的学习时,笔者让学生对着玻璃呵气,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对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轻松,问题能迎刃而解。

四、将趣味故事穿插到地理教学中

趣味故事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能以一个全新视角将所学知识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如学习“地球在宇宙中”时,学生很难理解“宇宙”的概念,于是,笔者就将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引入课堂学习中,并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孙悟空翻跟头能翻到天边吗?学生纷纷回答:翻不到,翻再多也到不了天边。这样,“无限大”的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宇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它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再如教学“日界线”时,笔者就为学生讲了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从网上搜索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妹妹出生得晚,反倒比姐姐大一岁呢?学生对于这则小故事很感兴趣,他们边听边想,思维全部集中到了故事中,对于故事中因为跨越“日界线”而产生的日期变很容易理解了,日后只要涉及日界线的知识,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这个故事,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久,掌握得更为牢固。

4.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四

实施二期课程,深化游戏课程,我园游戏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中提出了

“游戏活动整合化”

“主题学习游戏化”

“目标达成个体化”行动研究项目。

游戏活动整合

是指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和环境进行合理的配置,将新课程中的“游戏”、“生活”、“运动”、“学习”等教育活动在游戏课程中有机结合。

将幼儿园的游戏和活动、生成和预设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而推进幼儿园游戏活动整合的新发展,让我们的课程教育从幼儿游戏中来,到幼儿游戏中去,让我们的课程研究适宜幼儿的发展需求,并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服务。

具体实践:

研发游戏课程的本土资源,缺失优先,化整为零,开展《混龄运动游戏》,探索新课程“游戏与运动”的整合实践,为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运动兴趣,利用混龄差异促进幼儿建构运动经验,发展能力。

拓展幼儿餐后生活活动的空间,开设《迷你小社会活动》,探索新课程“游戏与生活”的整合实践,让《迷你小社会活动》回归于自然,让游戏规则回归于真实生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情感,调试行为,并在互动中得到强化。

开发园本课程“做中学”活动,以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来回应幼儿游戏中的生成问题,探索“游戏与学习”的整合实践。关注幼儿生成与探索的兴趣,为幼儿准备具有探索价值的环境,让幼儿从各种途径和渠道参与到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之中,引发幼儿利用自身感官和经验操作验证,体验解疑和发现问题的乐趣。

5.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五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文/王全刚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提高,从而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学习;高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是效率具有较高的目标实现的学习环境,使用较少的物力、精力、时间投入,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或者是教学效率。主要有以下两点:(1)效益最优,是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程度。主要体现为品质、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习惯、兴趣等。(2)效率最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所接受的效益程度。主要体现为课堂的容量。所以,要做到课堂高效化,需要从教学的效果、教学的任务量、教学的时间三方面着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加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点,所以要将传统教学的优点进行发挥,同时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点

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根深蒂固,使素质教育无法顺利开展,大多数教师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进行教学讲解时仍使用灌输讲解的方法对知识进行传授。灌输讲解方法会导致所涉及到知识面较多、较广,加上教师讲解的速度过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充分的理解和吸收,部分学生甚至连记忆知识点都无法获取。往往会形成教师认为已将所有的知识都讲给了学生,并将考试中的重点理论知识都进行了讲解,

但对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不够重视。学生则会因为没有独立的思考时间,从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差。也有部分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较为重视,但在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中,采用不懂就问的方法,使用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对于高中阶段中具有自锁性心理的学生而言,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到达教学的效果,学生大多时间是用在了自己做题或者是看书上,有的学生则无法专注学习,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提高。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实施策略

1.开展创新性教学模式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新性教学由于没有针对性的研究验证,无法对在实际的实施中所收获的效果进行判断。(2)教学单位没有对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工作范围进行规定。由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较为接近,如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对学习实验开展的较少,则无法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只能对教材中所局限的内容进行学习,由于教材中的知识较为概括和系统化,使学生只能对一些基本的生物现象进行学习理解,而这些理解较为呆板、局限,无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所以,为了防止出现此类现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创新性教学模式,将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2.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所熟悉的事物对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消化系统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先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食物进行入手,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喜欢的食物进行询问,对学生感兴趣却不了解的食物进行讲解,使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再进行食物是如何在人体内产生效果的,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和产物等,实现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知识自我研究进行正确的引导,需要使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3.因材施教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知识掌握进度和学习能力差异,部分学生能够和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步,但部分学生则无法对教师之前所讲解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所以随着新知识的不断讲解,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了解后,教师可以按照此信息为基础,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学辅导课或者是课外对没有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辅导,在辅导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仔细耐心,从而使落后的学生能够快速的跟上教学进度,使高效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充分发挥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缺点进行分析,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创新自身的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对学习中存在差异性的学生,教师应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应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实现高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祁晓冉,杨继红。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王慧。如何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

6.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六

------------------

发表日期:2007年5月10日

作者:洛社高级中学数学课题组

【编辑录入:aliu320106】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但绝大多数的课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从目前教学的实际看,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数学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地能体现课堂教学的全部信息,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一定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一个途径。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改变,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二、“学案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案教学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是因为它有着丰厚的教学理论做基础。

1、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上的最大梦想。特别是在班额高居不下的今天,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我们更是感到焦虑和乏力。在探索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走了一段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路:分层布置作业的尝试、实施复式班式教学的探索、推行“走班制教学”的改革实验等等,最终都因为难以操作、评价和调控而宣告失败。学案教学恰好解答了班额大、学生差距明显的教学难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基础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引领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的自学提纲,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目标要求下展开自己的独特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各有所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2、体现了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满堂灌”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病,它不仅抑制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抹杀了学生自主求知的天性和权利。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谴责它、批判它,但它一直象阴魂不散的幽灵时常游荡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后来“放羊式”教学又成为部分教师逃避“满堂灌”的另一种极端教学行为,教学上的大撒把,又使教学步入了无序和混乱。学案教学使“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到了及至。学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了学案导学和巡查指导上,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则体现在了沿着学案引领的具体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足的自学时间和空间,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第一主人。

3、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1)学案教学使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了最大化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学案教学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参与具体学习的过程和给予了如何自学的方法;而知识和能力则是学生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所遗留下的深深痕迹,并演变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所依赖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因为有了亲身经历,学生便真正体验到了获取知识后的甘甜和喜悦,最大可能的感悟到了书本中字里行间所吐露的人生哲理和是非曲直,而所有这些又都化作一份份非智力因素,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健康成长的原动力。

(2)学案教学实现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中,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个方面。学案教学对学生自学的高度重视和对教师引导作用的强化,使得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在学案教学中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另外,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将发生四个方面的转变,其中,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学案教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教师从传统的说教中解脱了出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案引领和巡查指导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

(3)新课程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学案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具备了这五个特征:能使学生沿着学案的引导展开自学,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和独立学习的过程;学案教学中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学习目标、速度和难易要求使学生的自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独特性特点;自学中对知识的主动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学案导学本质上就是问题导学(问题主要有教师来设计和学生在学习质疑中提出)。

三、学案制教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思的培养都极为重视,这也是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的的客观背景。

目前国内一些省市也已经在开展“学案制”的教学探索,在苏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都出现了将“学案制”教学尝试作为课题在开展研究。甚至也出现了一些学校将“学案制”作为一所学校的统领课题,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研究和探索。说明“学案制”教学确实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同仁的高度重视。新课程的实施也加速了大家对传统的注重教授知识转化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界定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及教材的组织等。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学生厌学、学习主动性差、无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课题组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所谓“学案”是指用于指导学生每一课时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它是相对于“教案”而言的。“学案”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双向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此,必须做好三个转变,即:由主要考虑“教什么?”转到更多地考虑“学什么?”;由注重“读懂”转到同时注重“会读”;由“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

“学案”教学法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学习方案,称之为“学案”。“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通常要提前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新课程标准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评价方面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层次。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由教案走向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

五、“学案”教学的设计原理

(一)“学案”教学的设计原则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能与“学案”教学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制”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章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创造浓厚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探索性原则:“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科学地设计问题引起探索,适时引线搭桥帮助探索是“学案制”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4.系统性原则:中学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完整性、逻辑性。但许多学生确感到知识零碎、难以把握。教师在学案书写中就应重新整理、归纳,理出思路、找出知识突破口,使知识系统化从而更易于学生接受。

5.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制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6.知识迁移性原则:学案的书写应该注重课本知识的深化和迁移,不应是书本内容的翻版。例如,在数列学完后,教师在学案中安排了新问题:如银行中的存款利率问题?用何种方法最合理?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会发现这是一个新情境问题,可以展开讨论式教学,效果良好。

(二)学案的组成

根据课型的不同,学案的组成应有所不同,一般新授课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推荐作业等部分。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录、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学科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复习课学案的编写应体现专题的特点,其内容应包含下列四大要素: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

(三)学案教学的的设计思路

1.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上述原则,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应研究下述三项内容:

(1)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深入挖掘知识点的能力价值。切合实际的制定出学习目标是“学案制”教学模式的基础,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学案制”教学认为知识及能力目标是显性目标,应写在学案上,需要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情感及心理培养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调节,创造条件得以落实。

(2)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以确定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方向和策略。

(3)研究知识规律,特别是知识点的衔接,以确定知识主线,学法指导线和能力培养线。①知识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分、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它是学案上的一条明线,是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和保证。②学法线: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路体系,是一条或明或暗的线。③能力线:是针对各知识点所载的能力价值,教学要求提出的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问题体系内涵,是一条暗线,但设计者心中应是一条非常明晰的线,它是学案设计的重心所在。

2.编辑推荐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辑推荐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六、“学案”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示案亮标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进行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课前下发学案,通过自学式、讨论式、教师点拨式等方式,呈现与学生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是实施“学案制”的首要条件。

(二)自主学习

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媒体,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学案制”的主要环节。

(三)协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小组内同学讨论、邻组互补讨论。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精讲释疑

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

(五)评价小结

学生通过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自测达标练习,检查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达成。同时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临近课堂结束,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反思、归纳所学知识、规律、思维方法。教师布置推荐作业,做好课外研究指导。

“学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必然会使教师教育思想进一步端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师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学案的编写及实施教学,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要求高、劳动强度大。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七、研究过程设计及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课题准备阶段,设计研究方案

(1)进行理论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为课题的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

(2)设计学案编制的要求和格式规范,为后阶段的学案实施提供规范版本;

(3)对已经启用的学案进行讨论、研究,展开学生的参与、研究讨论,进一步提高学案的使用性。

第二阶段(2007年2月——2008年2月):课题实施阶段

(1)全组研究讨论学案的实施,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学案编制的质量和针对性,不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学案更加科学和合理;

(2)边计划,边讨论,在学习中提高我们数学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

(3)及时做好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收集,及时总结成果,撰写学案编制过程的心得、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和案例报告;

(4)争取通过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9年7月):成果总结阶段

(1)研究探索出有我校特点的新型的教研方式、备课方式,形成我校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2)编制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数学学案集;

(3)在总结基础上,撰写课题总结报告和研究论文,并在我校其他学科及周边学校进行推广;(4)争取顺利通过课题结题评估。

(2)子课题设计及负责人:

1、学案中情境引入的科学设计;

(侯春贵)

2、变式教学在学案教学中的合理运用;(黄怀龙)

3、学案教学中学生自测题的设计策略研究;(吴永娇)

4、不同课型的学案编制策略研究;(谢建新)

5、《高中新课程数学学案》教材编制研究;(徐荣新)

(3)预期研究成果

(1)2007年2月,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方案;

(2)2008年2月,对课题进行中期评估,形成中期研究报告,完成相应的研究论文;

(3)2009年6月,编制成功适合我校特点的《高中新课程数学学案教材》系列;

(4)2009年9月,对课题进行终期研究,完成结题报告。

(4)保障措施

(1)各级领导大力支持,确保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充足提供,且下拨课题研究经费两万元;

(2)对数学组所有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使课题组成员都能具有学案教学研究的理论功底和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3)邀请市、区教科研专家来校开设讲座,聘请相关专家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

(5)对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的论证:

本课题组组长、课题主持人翟荣俊:区数学教学能手,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在无锡市、江苏省数学评优课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2006年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全国二等奖。他还是惠山区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优秀青年教师新秀、学校师训处主任,学校第一、二届学术委员。有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该老师平时注重教学的积累,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在课堂教学上很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学案的编制已有了一定的经验。

课题组核心成员谢建新:区数学教学能手,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学校的教科室主任,我校的学术委员。有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该老师平时注重教学的积累,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

课题组核心成员侯春贵:区数学教学能手,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学校的首届学术委员。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很富感染力。

课题组核心成员黄怀龙: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原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我校的资深教师。有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理论研究功底扎实。

课题组核心成员吴永娇:中学二级教师,高一数学备课组长,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数学课堂注重启发、有较强的课堂引导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题组核心成员徐荣新:中学二级教师,数学教研组长,作为一名迅速成长的青年教师,该同志平时很注重积累,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功底,很注重钻研。

前期准备工作:我校数学教研组在组长的统一带领下,实施学案教学已近两年,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大的阻力和困难,但是该组的老师能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在学案教学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都为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数学组也多次利用教研组活动的机会,对学案教学的探索展开过研讨,分析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此外,该组还通过学生座谈、学生民意调查等方法,了解学案实施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数学教研组还通过学习有关的文章和材料,了解国内对此新课程背景下新型教研制度的实践情况,对我们的学案教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保障条件:学校对我们的这一课题非常重视,校长室也已多次作过知道和要求。数学组将针对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添置有关的研究资料,展开研究和探索。

7.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七

关键词:预习,习惯,实践,创新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固然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场所, 但是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实预习作业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预习, 有许多问题学生就可以解决, 只有一些难点学生似懂非懂。通过课前预习, 不但能为课堂教学节省时间, 也更能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那么, 学生的课前预习应如何开展呢?

一、激发兴趣,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师一方面要经常布置预习作业;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预习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事, 如上网、看动画片、调查、访问、动手操作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上网、访问、采访、操作等活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兴趣和能力, 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二、联系实际, 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 应当有意识, 有计划的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看一看自家房子的大梁是什么图形, 为什么工人师傅把它做成三角形呢?再看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三角形?通过同学们的预习, 不仅掌握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 而且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用途, 如桥梁、自行车大架、工人师傅的钢筋脚手架等。

三、动手操作, 唤起自主探究的欲望

课前预习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 打破了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性。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 如果把公式的实验操作、推导过程作为预习作业安排, 新课之前, 让学生在家利用自制学具进行操作, 在自学课本的基础上, 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从中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样时间充分, 大多数学生都会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自主推导出公式来, 这样既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又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求知的欲望会更强。

四、激励创新, 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

创新性是指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用三角形公式去推导圆面积公式。

五、走进生活, 体验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逐步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节时, 我布置如下的预习作业:请你到超市购买一种需要称重的商品, 仔细观察标签, 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新课前, 同学们汇报了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1:我买了一袋果冻, 其信息是生产日期是2012年6月2日, 保质期8个月, 净重0.530kg也就是说除了包装盒外, 果冻的重量是0.530kg, 单价是15.70元/kg, 总价是8.32元。这8.32元是单价15.70元/kg与净重0.530kg的积。

师:为什么0.530kg需要保留三位小数, 而单价与总价后面保留两位小数?计算15.70×0.530时, 怎样计算比较方便?

学生2:我购买商品时也有这样的疑问, 后来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 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 所以计算时应该精确到分, 也就是要保留两位小数, 计算时为了简便, 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8.物理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篇八

一、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来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

老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老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趋向;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二、思维和方法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实施课改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紧紧围绕三维课程目标,以新教材为载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讲解为讨论,变叙述为质疑。

1.注重课堂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训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善于设悬念,注重求异性、开放性设疑。通过设疑鼓励学生在讨论问题时不死守书本,而要从一般性的回答中解脱出来,从不同角度思考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2.注重创新能力中逆向思维的培养

物理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教师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通过思维转换获得独特的新方法,思维便有了创造性。

3.注重课堂中实验的创设

在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两点:一是学生能完成的实验,决不做演示;另一点就是学生能自己准备的器材,尽量不用学校实验室的器材。

三、监督和评价的转变

传统的评价,看重的是结果——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一张试卷定优秀;对于老师来说,班级的优秀和合格率、平均分论高低。新课改则要求学校和教师的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形式上要做根本的变革。

学生是一个异质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学习态度同样有差异。因此,要适当地检查或监督他们,对物理课程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评价要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要改进评价模式,改传统的单向评价模式為双向评价模式或多向评价模式。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同时,这也体现了教学相长原则,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质量。

四、听课和评课的转变

听课与评课是教学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业务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听课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所听课的水平,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对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教师去参加教研活动听公开课也要做准备。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可以去了解与钻研一下相关的学术理论,或向人求教,或者重温自己所积累的资料。这样能拓宽视野,缩短与“学术”的差距,这样去听公开课就会收获更大一些。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们的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俗话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应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应进行反复的琢磨;思考的办法有很多,或翻翻听课记录,或与执教者交谈,或将几节“互相牵连”的课作一番比较,或写一篇“听课一得”,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试等。

总之,在高中物理新课改的推行中,只有转变教学观念、灵活组织处理运用教学材料,采用科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坚持听课和评课,才能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物理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带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赵章吉,王凤珍.谈数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滕静.新课改背景下协同教学问题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6.

(作者单位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2014级物理组)

9.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九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医院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要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医院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医院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整个医院的发展,不断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有不断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让二者成为医院在发展过程中无形的财富,才能加快医院的发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医院能够更加有效快速地发展,可以通过提高医院员工的职业道德、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树立非常好的典范来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让医院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在医院内部凝聚人心,在外就可以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在内可以提高医院员工的工作效率。

1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目的性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员工施加影响,从而来指引员工的行为和转变员工的思想,它是一个医院形成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依据,它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1]。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启发了员工的觉悟,而且动员了全体员工为了医院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实践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等问题[2]。

第一,从医院的管理方面来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医院管理更加高效和规范有序,通过加强对医院全体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第二,从医院的整体目标来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医院最终的目标和宗旨,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

第三,从医院员工角度来看,当前随着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够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2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

2.1医院员工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个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随着我国对人们健康越来越重视,医患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很大程度上由于医院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导致了医患矛盾的出现,有些医生为了个人利益,一味地去追求物质利益收取患者的红包,有些医生会开患者不需要的高价药,这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都是由于医院员工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所导致。医院员工一旦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仅影响员工自身的人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整个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2.2医改体制的改革造成思想上的波动

为了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医改的进行,必须做好医院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让医改工作更加顺利和迅速地进行[5]。在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不同的员工有着不同的思想,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要想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面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在进行医改的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许多员工都只是安于现状,没有创新精神来推动整个医改的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当有些规章制度进行改变的时候,一些医院员工的利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自身的利益受到相关制度的制约或者是直接导致了相关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员工就削弱了责任心,对工作的热情也大大削减,这对于医院的发展非常不利。

2.3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0.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十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 1

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充实实验教学。

当前物理教学中小实验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11.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 篇十一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单纯地运用传递一接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弊端。本文从教师的引导作用、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建构和引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来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最后运用实例验证了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64-03

1引言

《国家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指出: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与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它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健环节和重要标志。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强调自主发展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扬弃,也是教与学关系的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在高中美术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美术教育领域中一个急需研讨和推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教师的引导作用、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建构和引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来论述,最后给出应用实例。

2教师的引导作用

与国外的研究者相比,在自主学习的获得途径上,我国学者更多地强调教学的主导作用,他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的。在自主学习获得的具体过程中,一般分为领会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三个过程,或者是愿学、会学、乐学三个层次。可见,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齐莫曼指出,通过个人学习实验和偶尔的观察这两种途径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任务繁重,充满挫折,效率低,其效果比采用直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要差得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把教学作为一个最主要的途径。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任务很繁重,仅靠自己的摸索和观察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显然会影响效率。那么,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具体的美术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以上列表中反映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如下:

(1)导趣。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愿望、需要,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具体到课堂上问题情境的设计。

(2)导向。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发展实际,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目标。具体到自我目标的设计、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3)导法。指导学生具体设计、规划学习的程序,探索学习的方法。包括具体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4)导控。指导学生实施学习计划,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完成深层探索和训练,并时时监控评价。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监控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5)导思。指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自我调整。 即是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成败,使学生逐步掌握自我评价策略。

(6)导境。创设发展条件,包括宽松、民主又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充裕的自主时间和机会,提供自主发展必备的训练材料,不断给学习有效的激励和指导。即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3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建构

自主性学习的发生是有条件的,现实教育没有给其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因此,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自主性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

美术新课程设置了5个系列、9个模块内容,每个模块均为选修课,体现了构建重基础、多样性、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和自主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要求,尽可能尊重学习的自主选择。课程设计思路建议,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形态就是要对学生的课堂自主权进行开放,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开放的自主权利主要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独立思考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参与问题研究的权利、享受课堂快乐的权利等.赋予了学生这些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学会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对每一个人的必然要求,对于教师来讲,其教学任务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策略。教会学习策略比教会知识更为重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各种一般性的和针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具体策略,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即学生不仅要有策略本身的知识,还要有如何调控策略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策略,掌握运用自主性学习策略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学习资源才能完成。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撑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所应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资源、设备资源和社会资源。教学资源如图书、图片、课件、幻灯片、DVD教学光盘等,设备资源如投影机、幻灯机、影碟机、银幕、音响系统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社会资源主要有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工作室,以及校园的艺术活动、师生作品展、专题文艺汇演等,所有这些,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可为学习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场所和创造多种自主发展的机会。

4引导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不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是丰富灵活的,可以因地、因时而变化,正所谓“教无定法”。但课堂终究是师生的主阵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一些策略,仍然是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环节。值得一提的是,美术学习中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及internet等网络手段创造具有复杂性的情境,比起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1课堂组织形式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当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教师应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便小组内可以展开研究、讨论,大家经过讨论、研究,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但如果所要研究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时,也就没必要分组进行。

4.2基本教学环节

根据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和庞维国博士提出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教学流程: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自学教材内容、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学生小结。笔者认为,美术课堂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如下:

(1)创设情境,积极投入

这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定向阶段。建构主义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情境创设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点拨指导,自主探索

教师把学生置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情境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应该提供给学生有关的线索和工具,放手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的主角。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探索性活动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学生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学生要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确立对所解决的任务的子任务,提出不同的假设并从不同的侧面努力加以验证。其次,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策略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

(3)合作互动,意义建构

在上一环节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已对问题、概念、任务或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自己所建构的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与防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将更为充分,教师在开始时保留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而后再进行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提炼与概括。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合作加深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的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5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分宜中学高一班(56人)开展实验,在美术鉴赏课和绘画工艺设计课上运用现代教育观念,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实验结束前一周对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见表1、表2。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从表1、表2可以看出,经过本阶段的自主学习,实验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动机有了较大增强。如在调查问卷中发现认为美术课有意思的人数百分率从实验前的24%上升为58%;现在上美术课感到时间过得很快的人数百分率实验前为40%,实验后为70%;在美术学习中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人数由实验前30%达到实验后的66%;认为美术知识重要的人数百分率从实验前的20%上升到54%。这些数据反映出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和动机有了明显变化。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即“能学”、“想学”。在本实验中,由于教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对学生有很强的“诱导效应”。动力和无形的压力激发起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进入自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亢奋状态,学习潜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参考文献

1伊少淳.美术“好课”之我见.中国美术教育,2007(2).

2邱振伟.新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定位反思.《师爱润心田》,2007.

3林思宁.《体念式学习》[F].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下一篇:计生办小组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