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14篇)
1.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篇一
前些天,在全体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的“感恩”主题班会上,一对母女相拥落泪的场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此动容,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潸然泪下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开学不久的一天,班上一个女孩告诉我:同宿舍的小华同学昨晚哭了好久好久,好像是和妈妈吵架了。我想,还不是小女孩和妈妈闹别扭,使使小性子,过两天就没事了。不过,既然我知道了,还是去了解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小华只是告诉我:因为晚上看小说到很晚,结果让母亲把书给没收了,星期一也就不能还给同学了,所以,就和妈妈吵起来了。我劝她,让她和母亲好好沟通就行了。小华告诉我,和母亲很难沟通。我就和她妈妈打个电话,劝她把书还给小华,毕竟看书也没什么不好。和小华妈妈刚一聊开,她妈妈就说了一大堆小华的不是,我听着,听着,越来越感觉异样,哪有妈妈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女儿啊?不过我还是告诉她,小华在学校里表现挺好的,我还让她当班长呢!小华妈妈却不以为然,很直爽地和我讲了她们家的故事。
不听则已,一听吓一跳。小华的家庭还真复杂,父母是再婚家庭,母亲前面有个儿子,父亲是初婚,父母结婚后没有生养,所以,小华是在三个月大的时候,父母花了300元从外地民工那里抱来的。也不知怎么的,小华6岁的时候知道了这事,就和父母大吵大闹,说要找亲生父母,弄得父母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加上父母年岁大了,虽然辛辛苦苦干活,但是生活条件还是很差,一家人从不添置衣服,穿的全是亲戚朋友的旧衣服,饭桌上也很少能见荤菜。小华也能体谅父母,平时也会帮父母做点家务和农活,只是和妈妈一起的时候,常常为了点小事, 弄得不欢而散。
从她妈妈的话中,我不难体会到她对女儿的偏见,她对女儿犯的任何小错,都会耿耿于怀,没有真正把小华当女儿看待,母女之间有着很深的隔膜,生活上的艰苦反倒不是主要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勤快直爽的女孩背后还有这样的辛酸故事,我一定要为小华做点什么,让她和所有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都健康成长。
我从小华那里慢慢了解她的家庭、和父母的相处情况,说着说着,小华哭了,我抱着她,让她在我怀里哭了一场。擦干了泪水,我和她谈了很多,让她知道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无奈,很多事实也是无法改变的,遇到困难只有想办法,用积极的心态,从容去面对,才能渡过难关。告诉她,其他人遇到的困难;告诉她,亲生父母一定有自己的难处,不要去怨恨他们,况且怨恨也没有用;告诉她,虽然现在的父母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但毕竟父母从三个月把她养到现在,吃奶、洗尿布等等,养育了她,为她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非常不容易。所以,我让她回想她能记得的2、3件父母关心爱护她的事例。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小华也慢慢找回了些许似乎已经遗忘的母爱。临走的时候,对我说:老师我懂你的意思。
打铁还需乘热,我去了一次小华的家,从小华父母的脸上已经看到了岁月和常年劳累的痕迹,从他们非常简单的家庭陈设,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也体会到了艰辛的生活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影响,体会他们抚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更难想象,小华这样阳光的女孩是从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一方面,我向小华父母列举了小华在学校里获得的各种奖励和良好表现。同时,也和小华父母说明,为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费用,希望父母想办法解决。另一方面,也经常督促小华,克服盲目攀比的思想,多体谅父母的艰辛,理解父母的难处,平时生活尽量节约,多为父母分忧,千万不能向父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特别是当妈妈生气的时候,尽量多听,少发脾气,避免母女关系的恶化。
回到学校后,我和学校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学校把小华列入特困生范围,并且减免了她的保险费用,还准备把她列为勤工俭学对象,尽量减轻她父母的经济负担。平时我也会留意小华的日常生活,天冷了,我看到小华的手比较毛糙,我买了护肤品给她。
和小华母亲多次的电话联系中,她妈妈说,小华现在也偶尔吃起了零食,甚至还听到了小华妈妈对孩子的冷嘲热讽,我心里是非常的苦涩。只能劝导小华妈妈,不要对自己小孩子的过错太生气,会伤身体的;平时适当让孩子看看小说、电视,让孩子也能一定的有娱乐的时间;遇到事情最好多和孩子用商量的口气说话,毕竟孩子大了,又知道自己的身世;还要多看看到小孩子的优点,我还故意引导小华妈妈提到了女儿的一些优点。这时,我就趁势对她大家赞赏:“你培养了一个很好的女儿呢,你的女儿也很懂事,比任何邻居家的孩子都能干,这都是你做妈妈的功劳,你现在培养她很辛苦,女儿以后长大一定会孝顺你的,到时候你也可以享享福了。”我的一番话,让小华妈妈就答应不再随便克扣小华的生活费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真情一定能换来真情的。每周回家之前,我总要叮嘱小华,回家和妈妈热
络点,多和妈妈说说话,多帮妈妈做点家务,不要和妈妈顶嘴,不要乱花钱。还把杂志上看到的一些如何处理母女关系的文章,给小华看,让她明白遇到这样问题的孩子不仅仅是她一个人,了解别人是怎么来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小华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缓和起来了。有时星期一回学校,小华告诉我,父母知道她回家,特意买了好吃的菜。所以,正逢召开“感恩”主题班会之机,我特意让小华把平时生活中,母亲善待她的点滴,写成自己的成长小故事,在班会上朗读,让她母亲也知道女儿是感激她的恩情,知道女儿也会报答她养育之恩。班会上,小华含泪说着自己的故事,母女俩都已经热泪盈眶,于是就出现了开头母女相拥的感人一幕。
分析反思:
1、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亲情。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激父母的恩情,从细微之处发现父母的关爱,更要体谅父母的难处,对父母要少抱怨、多理解。我们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通过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改变生活。
2、倾注关爱,使得学生重获温暖。要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诚的,是可以依靠和信任的,让你分担他的苦恼与忧伤。同时,努力使班级充满家的温暖,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更要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在班级内,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大家庭的温暖。比如在学生生日时,组织班委可以送上一句祝福,让每个学生在不花钱的同时,感受到生日的愉快和集体的关爱,从而能够安心学习。
3、交流心得,指导家长改变观念。试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掌握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必要的技巧和方法,多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学校的积极表现和获得的奖励,使家长感受子女的价值与成就,以此激发家长对孩子的重视,引导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
4、提供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对这样的特殊家庭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认同感,,多站在家长的角度,体谅家长的难处,又要尽可能地保障孩子的权益,学校也要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相信在学校老师同学和家庭共同的关爱下,所有的“小华”都能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亲情的温暖,拥有一份美好的未来。
2.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篇二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 遇到障碍或干扰, 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 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1]。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 通过知识、技能和心理的训练, 使受教育者正确认知和处理挫折, 增强其承受挫折、应对挫折能力的教育。
一、对90后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原因
90后大学生与之前的大学生比, 才能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他们普遍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世、道德作风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显现, 知识、技能、才艺的提高与道德思想素质的下降形成鲜明的对比。据国内有关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有10%到30%的学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这个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这表明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已有普遍性,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90后大学生自由、散漫主义比较普遍和严重, 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他人, 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产生影响。由于90后大学生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 他们做事随意性很大, 追求没有约束的自由, 这种做法直接的结果就是同学之间的现实或潜在的矛盾非常大, 只不过有制度和辅导员在中间做大量的工作予以调节而没有爆发, 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从长远来看,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做法, 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会产生很大的不适应, 加上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的思想、心理辅导效果有限, 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不断产生, 严重者会出现危害自身乃至社会的事件, 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 90后大学生盲目追求时尚, 崇尚个性, 非主流文化流行, 大有发展成主流文化之势。90后大学生喜欢展现自我, 但是真正在群体中表现出众的个体数量有限, 那些未受关注的个体开始以“另类”来吸引别人的目光, 自称“新新人类”。虽然这些文化不能成气候, 最终被社会主流文化所取代, 但对社会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冲击巨大, 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误导和延迟的作用。
第三, 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未能与知识、技能、才艺的增加相匹配, 使得他们的才能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 后续发展乏力。由于90后大学生在科技、信息非常发达的今天成长的, 他们爱好广泛, 多才多艺, 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未能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 他们的这些才能未能正确发挥, “恶搞”、“PS”等现象盛行, 严重者乃至通过现代技术做危害社会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对自身的素质才能的培养出于一种新奇、兴趣, 这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即使有, 很多用于非正确途径, 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拿着一把枪, 在兴奋地玩耍中伤人害己。
90后大学生给人的感觉是自私和自我中心主义, 其实这是对他们理解的一种误区, 他们并非天生如此, 而是客观环境使然: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很平静, 没有经历大的社会波动, 认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是如此, 所谓的危机离得还很远;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家里都以他们为中心, 有什么问题基本不用操心, 一旦遇到不顺心或困难的事情, 只要跟家里说一声就行了, 家里都为他们的成长铺好了道路, 甚至在家说一不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在思想潮流发展趋势上更是缺乏前瞻性思考, 对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动态难以准确把握,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实效性严重不足。当前我国没有形成公认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对一些不良现象具有一定的包容和漠视, 这也对90后大学生思想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总之, 90后大学生在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各种条件影响下, 他们做事非常随意, 追求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 这是自私的表现, 也是缺乏挫折教育的结果。也正因如此, 他们对很多事情没有主见, 抱着不在乎的态度, 成功了就理所当然, 失败了也无所谓或归咎于别人没有帮助, 即没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别人的善意和帮助。他们没有真正经历和认识挫折, 更谈不上克服挫折, 自然就缺少感恩之心, 因此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之间的关系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 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教育的传统, 但到了今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感恩教育及其所带来的教育效果越来越弱, 不仅社会上知恩图报的事例越来越少, 甚至家庭矛盾引发的家庭暴力和犯罪案例也不再罕见, 这无疑是感恩教育缺失和弱化的结果。
单纯的感恩教育或挫折教育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两者必须结合才能取得实效。挫折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挫折教育, 感恩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感恩教育则是挫折教育的升华和归宿, 没有感恩教育, 挫折教育就会缺少了人文因素, 变成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两者相辅相成, 是塑造青少年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最终统一为生命教育的两大根基。只有经历挫折磨难, 才能通过教育真正认识其实质和内涵, 学会应对挫折, 也只有受到挫折教育后, 才能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和善意是多么珍贵, 更好地回报他人和社会。这也是感恩教育的实质所在, 从而对人生的挫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反之, 经历的挫折越来越多, 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越来越大,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会通过伤害自己或报复他人和社会来发泄心中的怨恨和不满。
三、对90后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对策及途径
对90后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有许多困难, 一方面就是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专业性较强, 目前在高校普及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90后大学生知识面较宽, 思维比较活跃, 要让他们理解和接纳需要教育者有较深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以及精心准备的各种教育环境和条件。因此, 要想取得教育实效, 首先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工作, 除此之外, 针对90后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意识流行的现象, 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予以引导, 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 抓好理论教学工作。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可以通过“两课”来讲授, 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来讲授, 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让大学生认识到: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人在生活和成长的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各种危机与挫折;它既可以给人带来痛苦与不幸, 也可以使人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经验与信心, 只有经过磨练才能获得真正成长。在克服挫折的过程, 仅靠个人努力很难成功, 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帮助, 这些帮助并非是别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要对其心存感激, 并把这种感激扩展到他人和社会, 这有利于树立健康的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样就能更好的面对挫折,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理论教学必须请资深的专业人士进行, 真正能对大学生成长起作用, 不能流于形式。
第二, 教育大学生树立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由于90后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大多是家长给解决的, 机会对他们来说显得“廉价”, 所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特点, 必须通过教育让他们树立严肃认真的人生态度, 通过职业生涯、职业咨询、性格测试等教育形式让他们意识到人生的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 必须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 特别是对人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人生态度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这就需要长期的教育管理, 从方方面面的小事抓起,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进而养成认真对待每件事情的思维和行动习惯, 最终让他们做人、做事既要对自己负责, 也要对别人负责。这样对他们实施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才有了保障, 否则他们就当做娱乐一笑而过。
第三, 培养大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人文历史知识体系,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0后大学生虽然知识面广, 见识宽, 但是他们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系统认识, 他们非常容易安逸于现在的生活, 对过去的历史一知半解甚至毫无了解,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这与感恩教育显然是相悖的。最关键的一点是, 如果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以及当今国际局势毫无所知, 那么他们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即使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 那么其效果也会被打了折扣, 他们就会趋于感性而非理性, 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第四, 加强实践活动教育。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经历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各种挫折, 如勤工助学、恋爱受挫、学习成绩不理想等, 思考“遇到挫折时如何去面对”、“别人在你遇到挫折时是一个怎样的态度”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 通过不断地体验、思考, 让他们对挫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学会正确面对, 同时通过周围的人对此反应态度也切实感受到别人的帮助不是天经地义, 要对别人善意的帮助报以感激, 不要无动于衷。正是通过这些实际经历, 才让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有了切实的教育内容和载体, 也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取得实效。
四、须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挫折教育和感恩教育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 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 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和反感, 认为是对他的戏弄和不尊重。因此, 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对教育内容和情景要灵活利用和设定, 不要有斧凿的痕迹, 否则效果就不明显;第二, 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不能一概而论;第三, 要把握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度”, 否则就容易发生“旧的问题没解决, 新的问题出现了”的现象;第四, 实施教育者一定是资深的专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否则一旦失效就很难再行之有效了。
总之, 通过挫折教育, 能够培养提高大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在挫折中正视自己、磨炼自己、超越自己,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消除竞争失败带来的怯懦和自卑心理, 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智慧, 进而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从逆境中奋起, 真正地成熟起来, 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4]。同时, 他们在克服挫折的过程中, 实施的感恩教育不仅能帮他更好的克服挫折, 而且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及人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90后大学生成长的条件优越, 受挫较少, 言行自由散漫, 个性突出, 抗挫折能力弱, 对别人的帮助、关心认为理所当然, 缺乏感恩意识。因此, 必须通过“两课”、人文素养以及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 以培养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学会感恩,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及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向军荣.试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 :18.
[2]廉利, 张国民.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6) :63.
[3]张建平.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J].青年教师, 2006, (6) :28.
3.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感恩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60-01
首先,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明白感恩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即可。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人格养成的时候,他们在探寻感恩的道路上是迷茫的,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正确引导。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需要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感恩,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通过感恩教育,在实践教育中识恩、知恩、感恩并且报恩,通过这个过程,让小学生逐渐健全并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甚至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一、利用多媒体新闻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教育
利用电视、电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鲜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真实感人的故事例震撼同学们的心灵。例如:感人肺腑的《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节目,很多学生看后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证明学生并不是麻木的,他们的感恩之心只是被“垮掉的一代”这个沉重的包袱给束缚住了,需要班主任的感恩实践教育去开启。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何玥,年仅12岁,却不幸患有癌症,她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命运如此残酷,她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何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这个社会的感恩,她的实践又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学生。
班主任把观看类似这样的视频、新闻作为班级的集体活动,让小学生在观看或阅读中,领会感恩的意义,慢慢地形成感恩的意识,直至将感恩付诸行动。
二、布置周末作业对小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教育
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心血与汗水,孩子们或无视父母的辛劳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父母的感恩,这就需要班主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看到父母的辛勤劳动,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从而懂得感恩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如何能够感恩他人,甚至感恩社会。班主任搭建周末作业这个平台,在周末帮父母做家务,帮父母按摩洗脚等,给父母写有一封信,跟父母说一声谢谢等,让父母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感受到孩子们的孝心。也让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实践感恩。一句“爸爸,您辛苦了”,感动了多少的中国父母。
通过对父母的感恩,推广到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感恩老师,无私地教育学生;感恩农民,用汗水浇灌粮食;感恩同学,在你困难时给予帮助;感恩社会,提供了你生活的环境……
三、 利用一些特殊的日子对小学生进行感恩实践教育
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表达学生们的感恩之心。抓住这些特殊的日子,教育学生们,让学生们看到父母、老师在自己成长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从心底接受并感谢他们的无私的付出,明白他们的期望并为此努力。在这个环节,班主任可以教学生们制作简单的贺卡,并让学生们在贺卡上写上想对父母或老师说的话;写一篇赞美父母或者老师的的文章表达自己的心情;为父母老师表演感恩节目等。班主任在指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和创造的环节中,自觉地树立感恩意识,为以后的实践感恩活动打下基础。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日,也是母难日,在学生的生日那天,班主任领导其他的同学对寿星表示祝贺,再教育学生明白自己的出生时母亲历经种种痛苦的结果,以此感谢母亲孕育生命的不易。
四、在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
首先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老师必须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对学生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付出,感恩老师的奉献。其次,老师要做好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准备,如在语文作文中写关于感恩话题的作文,做感恩主题的阅读等,也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程中,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感恩教育,把感恩意识上升到对社会、整个国家的感恩中,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以社会责任感,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
……
班主任的实践教育工作可以是各种形式,采用正确的合适方法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多获得感恩教育的素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实践。最重要的是,在践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一次或者两次的教育活动并不能收到明显的预期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的感恩教育工作,必须要有一个长期可行的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做学生们形成完整的健全的人格的道路上的指明灯。
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让同学们走上感恩之路是每个班主任努力的目标。把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付诸行动,开拓感恩教育新途径,为学生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韦光辉. 谈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31)
[2]喻承甫,吴慧婷,刘国锐. 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4)
4.关于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 篇四
小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似乎很有主见,但其思想又很幼稚;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片面、偏激,以偏概全;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讲究享受舒适的生活,在消费上攀比;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一旦学习成绩不佳,缺乏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逃避困难,缺乏意志力;存在以说脏话、打架、为代表的严重的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此,家长无法、学校无奈、社会抱怨。如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我校在工作实践中,针对上述问题,坚持培训提高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以班主任队伍为基础的
二、主要做法
1.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专题。日本学者佐藤俊认为,学校是学生通过学习燃起希望的地方。我们也分析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存在问题,难以教育、管理,其关键是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因此应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引到学习上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激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信念,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在选择主题时,我们主要选择了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惜时、感恩、自信、勤奋等,使学生从行为上可以自我评价,便于实施。
2.对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统一思想和要求。每个专题的实施,都要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实施的要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分别作出要求,同时提醒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的特点,做得更有特色。
3.实施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德育
(1)每个专题强化进行一周,利用这一周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简短的教育动员,阐述开展活动的意义和要求。
(2)由班主任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班会,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活动中来,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突出自我感悟和德育践行,提高自己。
在各年级开展系列活动期间,涌现出很多好的典型和事例。如二年级着重抓了
三、活动片段
1.周一早晨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一早晨上课以前,全体学生在升旗场集合,由学校领导针对系列教育活动专题进行简短的动员,提出活动的要求。
2.惜时教育行动。
(1)从惜时格言中参悟时间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再来;今天,也即将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很快过去。珍惜时间吧,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三天。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2)提倡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用在学习上,从而营造刻苦、勤奋的学习氛围。
(3)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进入教室就是学习。
3.自信心教育行动
(1)主要通过班级誓词,突出“我是学生,潜力无穷”的信念,使学生在对誓词的认识与宣誓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资料,以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以自信心格言为教育材料,利用格言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特点,强化学生自信心。
(3)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在教室的布置上,突出班级特色,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营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
(4)上下午的课间操,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口号,团结一致、步伐整齐,在校内锻炼,使“我是学生,潜力无穷,自强不息,我要成功”的信念,在一天一天的潜移默化中变为现实。
4.感恩教育行动
(1)通过主题班会,用鲜明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感悟父母为子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同龄人的孝心故事。讨论三毛的《背影》,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习讨论顾欣绝笔《谁来拯救我的父母》;刘霆《十九岁的大学生:背着母亲上大学》;洪占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等,让学生在接受和感悟中成长。
(2)给父母写信,让亲子之间进行交流;召开家长座谈会,探讨学生的教育问题,并要求班主任在介绍学生情况时,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三个优点,对孩子的问题个别交流。为此,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多的感悟。学生写给家长的信,对父母充满了感激之情,暖融融的亲情溢满字里行间,家长看了孩子的信,非常感动,感慨万千,说
(3)把感恩对象由父母扩大到老师、学校、社会和自然环境。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父母的希望而努力学习;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为了老师的期待努力学习;感谢学校的培育之恩,为了学校的荣誉努力学习;感谢祖国的培养之恩,为了祖国的发展和富强努力学习;
感谢自然的赐予,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5.勤奋教育行动
(1)用勤奋格言和故事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必须通过勤奋学习,才会发掘潜能、创造奇迹。如
(2)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活动中,各班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举措。例如四年级在教室里建起了学生展台,把每个人的目标、格言展出来。三年级在教室内布置了各具特色的标语,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二年级对学习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展出学生的照片和目标等。
四、成效表现
1.全校勤奋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从时间利用率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的利用零星时间学习,课堂上学生更积极活跃,自习课学习态度更认真、主动。
2.和以前相比,学生每月的消费有明显减少,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普遍持赞成态度。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更加积极中肯,学校在社会的信誉度明显提高。
3.学生违纪明显减少。以困扰全国中学生教育的三大问题
学习成为学生从认知到行动的核心任务的目标。
4.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县里组织的期末质量调研考试和中考中,各年级成绩均上升幅度很大,进入了全县上游水平,受到了县教育局表彰。全县掀起
团结友善、伴我成长
——论德育工作中的“友善”教育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友善是一种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感情;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友善”作为20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十分必要。
团结友善,关爱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生活和学习中,处世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别人什么态度,别人也会回以你什么态度。你若孤高气傲,那么他人也会冷眼相对;你若恶语相向,他人也许会拳脚相对;但你若真诚友善,那么他人就会笑脸相迎。因此,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位,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倡导“友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谈谈我在德育工作中进行“友善”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懂得爱的付出
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类憧憬爱,只有人人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出力,世界才会充满爱。爱是一种理解,一种真情的传递,
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只有通过教师的爱培养出学生的爱,才能让学生学会懂得爱、理解爱,从而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引发学生爱的行为,并懂得爱的付出,自觉去关爱他人,友善待人。学生只有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才能达到团结的目的。应该肯定,目前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能与人为善,互助互爱。同学之间能够团结友善,进行合作学习;在学校里能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并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但毋庸质疑,还存在着个别学生对“友善”的认识不到位,凡事惟我独尊,自私自利。
例如:有的学生常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推卸责任,总想怪罪别人;有的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与同学争个脸红耳赤;有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赞成“先利已后利人”;有的甚至认为“当班干部”是“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在团结友善方面,有的学生认为“别人对我讲团结,我才能与他讲团结,别人关心我,我才会关心别人”等。这些偏激的行为,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在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独霸习惯,加上有些家长无原则的宠爱,使孩子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他人为我,我不为他人的坏习惯。因此,我们德育工作中的“友善”教育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在开展“友善”教育过程中,我常常真诚地教育学生要与人为善。凡事要懂得先反思、检讨自己,要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被选“当班干部”是老师和同学对你的信任,你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才是。诚然,“当班干部”经常要为班级和同学做这做那,有时确实会比较辛苦。但这是老师给你一个锻炼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最佳舞台,是施展你的聪明才智的最佳时机,你应该感到荣幸才是。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体验到“给予的快乐”,学生才会像雷锋那样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做好事。只有让学生出于自觉行为,甘愿从
小事做起,并逐渐养成与同学、邻里、亲友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的习惯,学会将心比心,与同学互助互爱,才能使整个班集形成合力,整个校园才能和谐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学会共处
团结友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共处。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懂得仁爱。团结友善是学会共处的核心。学会共处本身就要求学生学会平等交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在校园内外,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与我们时代的文明发展方向相悖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恶语相向,甚至动起手来;有的对旁人的困难漠不关心,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看到同学取得成功,不愿祝贺,却在旁边冷嘲热讽……这种种不良的言行举止,都是缺乏友善之心,心胸狭窄,不会与人共处的表现。
一个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这就是人际交往成功的秘诀,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因此,友善是一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爱群、利群、乐群,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
而团结友善,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凡事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这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让学生学会共处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从书本中学习,而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互相“磨合”,学会在各种矛盾和分歧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定新的共识,才能从中体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幸福感。因此,学会共处,友善待人,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多样性,共同性及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只有让学
生学会与同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才会使我们学校大家庭变得更加温馨和快乐。
三、要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
团结友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是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团结友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友善教育要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相结合。我们知道,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求我们常抓不懈。我们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准则,认真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注重从多方面完善道德建设的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级早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德育墙、家长会、《家校之窗》、《课改动态》等为载体,开展声势浩大的“友善”学习宣传活动,让“团结友善、关爱他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还结合学校“阳光之旅”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专题讲座,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心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友善”教育的实效性。只有结合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制定一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规章制度和评价制度,并付诸实施,反复训练,使学生将“友善”教育的道德要求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终形成习惯、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5.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 篇五
自:互联网
感恩教育观后感,要写感恩教育观后感的同学们可以参照下文,下文是1200字的中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同学们。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中国感恩教育为何如此受人冷落
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感恩教育渊源,这是全世界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从黄香的孝敬父亲、到朱德回家为母亲作家务,已经有太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父母,我们永远应当致以感恩之心的人。
可是,现在的80、90后,似乎已经把这个传统忘了,不说全忘了,起码已经没有这样的本能了,一定要靠意识才会做到。于是,教育界就批评中国的孩子已经忘记了感恩,尤其是父母。
更直接地,学校在一个月前请了一位清华演讲家为我们作感恩教育报告。
坦诚地说,并不是他作报告做得不好,我承认他的确很有演讲才能,几乎2个小时的脱稿演讲,说得虽不是文采飞扬却很有条理。很多时候,我确确实实地被他打动了,我可以很坦白的说,自己大致认识到了感恩的重要性。不过我想说的不是我的启发,而是针对旁人漠不关心地做作业,偶尔不屑地说一句:又是这样的无聊发言,发表一些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自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已经逐渐形成了致富的意识,尤其是现代都市快餐生活已经熏陶出了一批又一批“上班族”,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手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餐几乎就没有认真对待过,累了常常趴在桌上闭一下眼。这还是对自己,那么孩子呢?
有好几位朋友曾经羡慕我有个很关心我的妈妈,说她再忙都要赶回来给我做饭,我几乎就没有遇到过回到家自己做饭的情况(声明一下我还是会做饭的--)。琳常常很眼馋地听着我按门铃就能有妈妈为我开门,而自己却要自己开门独自在家里坐着。冬干脆是从小和外婆一起长大的,妈妈就住在邻楼,永远开着车到处处理事情,很难和她一起住。试想,她们没有我这样的体验,又怎能听懂演讲者“想想你一进门妈妈迎面而来,为你端上你喜欢吃的茄子”“好
好想一下,父亲又是怎样与你一起谈心的”云云。不是我们没有想感恩的心,太多时候,还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为了生存,时常忘记了我们。可他们,也是无奈啊!
但是你要让一个很少接触父母的孩子想到这些,除非他是天生的一副善解人意。
上次就听校长在大会上说到开龙溪大道一块地给我们停车时,曾说过我们在座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很有权位的。权利是白拿的吗?就算你不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事,起码也要不时地去赴宴。最起码,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另外的我就不说了,因为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我们太缺乏陪伴了。除了给我生命,没有什么特别令我感动的事情。自然,听那些报告,只是觉得在说教,哪里能够起得到预期效果呢?
为什么我忽然想说这么多。是因为有一次,我在朋友的空间里看到她的文章:苍天,悲悯我让我和父母除去散一次步吧!
我的心,忽然在那一刻明白,没有感恩的理由。就这样诞生了这篇文字。
算是申冤?算是狡辩?
6.小学生感恩教育设计 篇六
高密市密水街道周阳小学常明
一、班会名称:学会感恩,牵手快乐
二、班会背景: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富足。有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在家庭中是十足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她)们中存在着不被感动、不知感恩,任性、冷漠、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普遍反映他(她)们难管理,难教育。
三、活动目的:针对当前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学生难于管理的现象,制定本次班会主题。通过看、说、写的活动,让学生从小就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从而付出行动!
四、前期准备:
1、让学生了解“24孝图故事”;
2、了解自己所在社区或村居的孝顺老人的榜样的故事。
五、班会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乌鸦反哺、小羊跪乳的故事。动物都知道孝敬长辈、感恩父母,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以“感恩”为主题开一次班会。(师板书:感恩)
从字面上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和“心”密切相关。(课件出示:感在心中,恩记心中)
(二)学习典型:
1.我们来读一位名人的信件,看看从他的字里行间,你读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2.指名来回答。
3.老师出示(课件:不幸时——心存感恩)
4.从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明白幸福时应心存感恩。)
(三)心与心的沟通:
看完了别人的故事,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故事。相信我们的身上也一定有许多让人感动,让我们铭记的恩情。让我们先从学校谈起。(引导学生谈与老师之间的故事,是做适当引导、提示)【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生先自己边听边想,在小组内交流,指名说。)
再来说说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先来看一则广告:家)请大家敞开心扉说一说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吧!(直接指名说)
师总结:当父母抬起手时,我们应感恩-他们是爱我们的,否则不会恨铁不成钢;当老师生气的时候,我们应感恩—老师是爱我们的,因为他们不希望我们一事无成!
多么无私的爱,多么难忘的恩,此时此刻,你一定还有许多话想说,请写在你的感恩卡片上,让我们的感恩树开满鲜花!
(四)感恩社会,付之行动:
大家能坐在宽敞明亮有暖气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享受着免费的义务教育……应感恩社会!
我们生活的幸福,学习的快乐,身体的健康……应感恩社会!
所以我们在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时,千万别忘了感恩社会。
一句简单的“谢谢”“不好意思”可能就会让一份恩情得以回报,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会让感恩的泪水潸然泪下。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所有的行动、行为都在大家的眼中。相信大家通过本次班会真的能“感在心中,恩记心中”,并且能通过言行举止展示新时代小学生的美丽风采。
(五)总结延伸:
送给大家几句话,送给大家一首歌!(课件出示诗歌和《感恩的心》)让我们永远抱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去生活!
六、班会效果:
通过开展此次“感恩”主题教育,效果明显。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真正认识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义,并在一系列活动中逐渐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我们随后开展的一些活动安排:
(一)开展五个“感谢”系列教育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
2、感谢老师教育我;
3、感谢同学帮助我;
4、感谢社会关爱我;
5、感谢自然赐予我。
(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举行演讲比赛。
(三)总结表彰:
1、要求学生写出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后自己的思想变化和感想。
7.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七
一、学生缺少感恩情愫的原因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能知恩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为何几千年后当今的青少年一代感恩意识变得如此淡薄呢?
1. 家教不当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 长辈们把他们当做宝贝, 从来不让他们吃苦, 以致让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和他们的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在家里, 学生们所承受的家务少之又少,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念书而不让他们参与一切家务劳动。这使孩子们觉得做家务是家长理所应当的事, 与他们无关, 他们参与家务是额外劳动, 有的甚至有“额外”收入。然而,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们心里的地位并不高, 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认可, 孩子们也无法体会他们付出的辛苦。孩子们不知感恩, 是被宠坏的结果。
2. 德育“智育化”使感恩教育被忽视
当前, 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思想教育的架空和脱离实际, 导致很多人口里高呼“重视道德教育”, 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道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 现行道德教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例如, 当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政治教育, 要“爱祖国、爱人民”。这种教育当然很重要, 而对于小学生而言, 这种“爱”能不能被他们所理解呢?所以, 与其先治国平天下, 不如先修身齐家, 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社会评价学校, 学校评价教师, 教师评价学生, 都是以抽考竞赛、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 乃至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考试科目来抓, 把它也“智育”化了。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可以说并没有真正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 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感恩教育了。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也使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副科, 学好学坏无所谓, 这是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在很多小学生心中作怪的主要原因。
3. 社会观念偏颇加剧了感恩教育的缺失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 教育是学校的事, 是教师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每次考试的名次, 将来能否考上重点中学, 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则大多不放在心上, 对孩子的感恩更是一片空白, 导致社会感恩教育严重缺失。事实上, 光靠学校引导, 感恩教育是收不到多少实效的,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 对学生进行多元引导, 学生的感恩意识才能扎根于心, 外化于行。
二、培养学生感恩情愫的措施
1. 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孩子的榜样模范
孩子们不知感恩, 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做了很不好的榜样;有的家长只求回报不肯付出, 致使很小的孩子就学会了索取, 却不知道回报。对少数不懂事的小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光仿学书本, 而更须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这就是说, 必须用成人的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 要求学生“学会感恩”, 首先要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 即成人必须作好“感恩”榜样。爱孩子要让孩子懂得体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诚如中国家庭教育形象大使柴洁心所言:“父母们, 当你们为孩子付出一切时, 你有没有想过, 你付出的爱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 以后他还会爱谁?爱孩子要爱得科学, 不浅薄, 让他们对帮助他们的人拥有感恩之心。当他们长大后, 就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
2. 社会正面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第一,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 比如在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或经常接触的网络游戏、网站宣传中结合此方面的内容。第二, 在舆论方面造成正面的宣传氛围, 宣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教育, 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相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打击。第三, 抓住典型事例渗透感恩教育。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一个帮妈妈端洗脚水的公益广告, 为此很多老师效仿着在学生中组织了帮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几乎成了一个教育热点,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社会正面教育的重要。
3. 小学生“学会感恩”要身体力行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的家长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近年我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了加强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内容, 描述了在完成感恩任务后学生的表现, 并把班级调查的结果反馈给了家长, 还和家长们协商在以后的学生生活中如何融入这方面的教育内容, 家长们都纷纷表示配合学校的活动, 更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义。如每天在家里安排一定量的家务劳动, 回家后主动和父母打招呼, 回家后主动为父母端茶倒水, 吃饭时为父母盛饭夹菜, 每天坚持做一些基本的家务事, 衣服少的话尽量用手洗, 每天和家长沟通10~15分钟, 倡导和父母建立朋友关系等。爱的规矩, 是需要从小训练的, 不要让孩子觉得所有的人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
4. 学校和教师是感恩教育的主力
作为学校, 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设立相应的校本课程, 把感恩教育作为一堂必修课:一方面德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扩展德育的学科范围, 不只一个科目、一个教师讲德育, 所有科任老师都要围绕德育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形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
作为教育者, 则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和引领学生的感恩从每天开始, 通过开展感恩演讲、发表感恩誓言、争写感恩家书等系列活动,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只有有了生动真切的感受, 才能“一石激浪”, 在学生中引起心灵的震撼。如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典型感恩事例 (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 展开讨论, 在班级中形成懂得感恩的氛围;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事例, 并予以肯定;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 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与义务;组织系列感恩活动,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培养孩子责任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意味着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 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玲.感动[J].班主任之友, 2006 (2) .
8.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初探 篇八
[关键词]教育学会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92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社会是每个人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操,也是每个人做人的起码修养,每个人做人的人之常情。
既然感恩教育如此重要,我们作为一名教育者该如何引导、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调查得出一些不是很成熟的做法及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会学生理解父母,感谢父母
1.召开“感恩”主题班会
利用节日的氛围在班级召开“感恩”主题班会,节日到来之际,让学生给父母送节日礼物并把当时的感受记下来,回到班上发言。礼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送,留守学生可以写信寄卡送祝福语,或电话问候说一声节日快乐等。父母在家的学生可以给父母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贺卡、画、保暖袋、按摩器等。
2.经常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仅要让学生在节日问候父母,还要鼓励学生每周回家都要对父母说一句体贴或感激的话。如回到家对父母说,“爸,妈,我回来了!”“您在干什么呢?”“您辛苦了!”“干活累不累啊?”“要不要我帮忙?”这样既能缓解父母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进与父母的感情,提升学生的感恩之心。
3.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如让学生回家做父母平时做的事。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到菜园去浇菜摘菜、到了农忙季节适当地挑谷抛秧等等。
二、教会学生感谢师长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行动上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长辈,尊重学生。在言语上,态度和蔼,为人设身处地,不乱用攻击性的语言。在身教的同时,还需要言传。在教学个过程中,一些可以渗透感恩教育的作品,要尽可能运用。
2.教师节,送礼物
尊师重道,是中华儿女应传承的美德。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就非常重视教师的教导,非常尊重教师。然而,当今社会要反腐,拒绝收礼风。但有的人就撇去教师节送礼物的传统,我认为是有偏颇的,所有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学生给教师送自己做的字画、小饰物、小卡片,是表达对教师的爱戴、尊重的方式。完全可以发扬传承!
3.用行动,谢恩师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说:“我尊重教师亚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为如果说我的生命属于父亲,那么赋予生命价值的所有一切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教师是学生的引航人,指明灯。教育学生感谢恩师,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上课向教师问好,迟到喊报告,下课喊教师再见。尊敬教师,不给教师添麻烦,为教师擦黑板,给教师让座等,尤其是要教育学生好好学习,用成绩来回报教师的教育。
三、教会学生感谢朋友
2014年11月7日腾讯新闻报道,湖北有一位男子中了大奖却拿一百万赠给曾经共患难的好友,被人们称赞“中国好哥们”。这就是感谢朋友的行动最大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有难同担,还可以有福同享。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多少都与朋友们的支持有些关系。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教会学生以平常心对待他人,抱着不求回报的心理帮助他人。对于他人的帮助,应该尽能力回报,做一个懂感恩、知图报的人。
四、教会学生感谢生活
生活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的人,生活的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考验,生活的美好对他来说一直存在。教育学生,学会感谢生活,感激生活给自己的一切,不管幸还是不幸,都要感谢生活历练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不必患得患失,你得到的是你应该有的一分,”不管美好还是苦痛都是每个人该有的。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朋友,才会更加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从此收获幸福与快乐;只有不忘父母恩、人民恩、祖国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社会主义这条大建设的道路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中华民族的感恩优良传统,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是目前广大青少年重要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唐伟红,崔华芳.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彭成.感恩中国:青少年必上的8堂感恩课[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9.班主任工作案例-感恩教育 篇九
夏利小学罗梦怡
一、案例描述: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但带班没多久我就发现在班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每天家长背着书包接送学生上下学,给学生大量的零花钱,学生用这些钱买零食、买玩具,而家长稍微有一点没顺学生的意,就会出现大吵大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班小艺身上尤为明显,小艺的爸爸早逝,妈妈一个人靠给别人踩鞋邦挣钱养活他,但他却不能感受妈妈对他无私的爱。记得一天早上,他妈妈送他到大门口买早餐,买了早餐后又要求给他5元钱,妈妈问他:“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他说:“你别管我,快点给我,不给我就不去上学。”他妈妈一听,马上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他。我看到这一幕,感觉到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心想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现象是不对的。
恰好在今年的11月29日这天是感恩节,虽说感恩节是外国的节日,但是中国也设立自己的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借着感恩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感恩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想终于可以利用此次班队活动,针对班级出现的现象,让学生懂得去感受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并学会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上课前我播放了一段感恩的公益广告,导入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长大,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孩子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孩子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他们起来,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同一天或者差几天,就是中秋节、国庆节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有哪位家长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爸爸妈妈他们知道是应该的,我们不知道也是正常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接着我循循
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评价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一)创设氛围进行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近期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我深信童心亦有感恩心,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之树常青常绿。
四、个人小传:
10.小学生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
现将我校感恩教育活动小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校感恩教育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刘红强为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制定了感恩教育活动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确保了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开展。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学校首先是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校结合劳动节、母亲节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让同学们讲讲老师关心自己的故事、说说老师耐心细致教育自己的感人故事,议议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友情故事,写写感恩的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同学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同学们用讲故事、写日记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释放出同学们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感恩活动先进班级:六年级
三、学会四个感恩
1、感激祖国之恩
收集祖国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在宣传栏上展览。
2、感激父母之恩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但是许多孩子对父母冷淡,很少沟通,为此我们开展了《感恩父母》活动。(1)开展“爸爸、妈妈,我向对您说”书信征文活动。(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利用休息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3)给父母过节:适逢母亲节、父亲节,给父母过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学生家长感动的说孩子懂事了,回到家会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了,还懂得心疼妈妈。
3、感激师长之恩
老师每天辛苦地教学生,学生一点点小进步,一句问候,都能让我们感动不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关心学生的生活,教学生懂礼貌,讲文明,学生们慢慢地从心底里接受老师,在学校里无论走到哪里,遇到哪个学生,都能收到笑脸和问候。感恩,使老师感受到了心灵的慰藉。
4、感激他人之恩
(1)开展我为同学做好事活动。
(2)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的1-3个人,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通过一封信、电话表达感恩心情。
(3)给班级同学的一个好建议。
四、结合学科教学,深化感恩活动。
动人的歌声永远传达着世间美好的情怀。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教唱歌曲《感恩的心》以及感恩心手语操,通过传唱感恩歌曲,普及感恩的心手语操,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同学们体会到感恩的情怀,体会到感恩之美,心灵受到的洗礼,真正达到人人参与,班班有歌声。
五、活动扎实,效果显著。
感恩教育活动,使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
11.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引导策略 篇十一
一、开展主题班会,引导感恩情怀
有句话说得好:心灵上长出的杂草必须用美好的德行去占据它。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个性,情感越来越淡薄。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偶尔为之很难起到教育效果,应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教育。主题班会是每周必行的一个教育契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班主任应该定期召开与感恩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创设良机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出自己平日里值得感恩的点点滴滴,为他们提供一个感恩交流的平台。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还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和同学们的帮助值得自己心怀感恩,甚至是有些陌生人也给过自己关爱。使他们心中时刻怀着感恩情怀,并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此外,班主任还应该把感恩教育实施到日常行为规范中来,有可能的话为每个学生建立感恩记录小档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恩行为记录下来,进行每周一评,评出班里的“感恩之星”,并在主题班会开始之前进行表扬,以激励孩子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新的感恩认识。
二、言传身教,加强感恩意识
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班主任整天和学生打交道, 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给学生带来的直接的影响,在教育行为习惯方面,如果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在教育语言方面,应该尽量使用完美的语言表达,辅助亲切的情态和端庄的仪表,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
例如,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做到真诚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该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遇事多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责备的语气说话,尽量在学生中间也创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气氛与情感,凡事要正确引导,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少一些训斥;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行动体验,升华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只有在班主任的耐心教育下,时时给学生们注入“活水”,才能让感恩这一渠水清澈见底,永葆青春。日常生活中的节日恰恰就是感恩教育的好时机,班主任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家中或社会上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感恩教育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教育学生向各学科老师献真情活动,比如给老师写一封感谢信,亲手做一张谢师卡,献一束自己采摘的鲜花,送一句感谢的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在祖国的生日时,可组织学生去观看一场爱国教育电影、看一本伟人之书或画册等,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英雄的事迹,使学生学会崇敬英雄,感恩先辈。
综上所述,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感恩之心在德育教育中绽放鲜艳的花朵。
12.小学生感恩教育要从“爱”开始 篇十二
现在, 绝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好多家庭中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 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孩子们在这种爱的呵护中似乎习以为常, 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去关爱他人, 更不懂得珍惜拥有的美好生活。
爱是感恩教育的根本。因此, 我们以“爱的教育”为突破口, 对学生实施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教育学生爱身边的人
1. 让学生感受他人的爱
爱像空气, 每天在我们身边, 因其无影无形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 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学会感恩首先要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们首先开展了“感受真情”的系列活动。
(1) 让学生调查父母、老师的工作情况, 感悟家长和老师为培养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辛苦。
(2) 引导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 感受父母之爱的艰辛。
(3) 鼓励学生诵读母爱格言、亲情故事等, 了解亲情的伟大。
(4) 以日记的形式书写心中的感动, 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曾给予自己关爱、帮助、教育和影响的人。
……
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 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爱, 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2. 让学生学会爱他人
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人的爱, 同时教育学生要学会爱他人,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心存感恩之心, 才会爱别人;心存感恩之心, 才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才会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才会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首先, 教育学生要爱父母。“百善孝当先”, 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真理。虽说一个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但我们必须先培养他 (她) 成为一个好儿子或好女儿。试想,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 他还会爱谁呢?他又怎么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呢?
我们教育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 在细节处感恩。要让学生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 并尽自己所能为父母做事, 从语言、行动上给父母以关爱。要求学生做到: (1) 在父母到家时, 主动到门口迎接并为他们倒上一杯热茶; (2) 每天坚持承担一份家务; (3) 让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 在父母的生日时为父母做一件事等等。
其次, 教育学生尊老爱幼, 友爱同学。我们结合诵读《弟子规》, 教育学生要尊敬长辈。“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教育学生, 长辈说话的时候, 要恭敬地聆听;吃饭的时候, 让长辈先入座;长辈行动不便, 要主动帮助、照顾;遇到大风的天气, 要主动从大人的自行车上下来, 一起推车前进……
教育学生学会友爱同学, 关心弱小。我们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到了助人的快乐与被人帮助的幸福感, 尽自己所能帮助比自己小的同学或者弟弟妹妹。使学生知道, 每个同学都是班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 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
二、教育学生爱社会、爱祖国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祖国给了我们和谐美好的生活, 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 我们才感到幸福和温暖。
我们开展了“知丰润, 爱家乡”主题系列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阅读、调查、询问等途径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家乡的历史、了解家乡的英雄人物故事。号召学生热爱我们的校园, 更要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 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社会。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产生了爱家乡爱祖国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在“奉献我们的爱心”活动中, 我们发动学生走进光荣院, 为孤残病人送去快乐与温暖;开展给灾区小朋友写信、为灾区小朋友捐款捐物、与灾区小朋友手拉手等活动, 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将自己拥有的美好生活与他人分享。
三、教育学生爱地球、爱家园
我们开展了“水是生命之源”系列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了水的重要, 增强了节水意识;开展了“关爱地球母亲”的活动, 学生了解到了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决心用实际行动保护地球、保护家园;还开展了“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的活动,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社区, 捡起地上的每一片垃圾, 使学生将自己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使学生懂得了要每时每刻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了世间真爱, 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 更感受到了一份责任。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实践证明, “爱的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通过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感受爱、学会爱、奉献爱, 学生懂得了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学会了感恩, 不仅感恩身边的人, 更要感恩生命, 感恩地球母亲给予我们的美好。
13.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因此学校将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在。
三、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班级制订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举行“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班会时举行)。
3、围绕“感恩”主题召开班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
4、以感恩为主体进行一次手抄报评比。(10月底完成)
5、班级滚动播放感恩歌曲、诗文。(推荐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春天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常回家看看》等)
(二)开展五个“感谢”系列教育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
(1)组织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 a、每天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等。
b、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如: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
c、为父母送一句温馨的祝福;记住并祝贺父母的生日。d、各班要都要确立自己的孝心教育口号,鼓励学生写孝心日记。
2、感谢老师教育我。
(1)、班级开展“我和我的老师”讲故事活动,要求内容真实、感人。
(2)、在全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
a、要求所有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行礼。b、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尊重,报答厚重的师爱。
c、要求学生要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3)举行一次“感恩学校,感恩老师”的活动,让接将毕业的同学为低年级小同学做出榜样。
3、感谢同学帮助我。
要召开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中心的主题班会活动,倡导同学之间相互帮助,掀起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感谢社会关爱我。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5、感谢自然赐予我。
就是感谢大自然提供生存条件之恩,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结合我校的郊游活动,开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校内要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教室、校园环境的健康。
(三)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举行演讲比赛
五、总结表彰阶段:
1、要求学生写出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后自己的思想变化和感想。
3、评选出两名“感恩之星”和两名“孝心之星”,予以表彰。
14.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十四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目前,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显得十分薄弱,尚需大力加强。
1.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 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 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 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 力。现在有,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 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 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2.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 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中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在考人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 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 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 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 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3.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 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 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 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二、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
1.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应怀有感恩之心。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的爱。生育我们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一天天将我们养 大,养育我们的父亲用宽厚的肩膀将我们高高地托起,让我们看见外面的世界,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爱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 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养育,我们应心存无尽的感恩与报答之情。如果连父母的养育之恩也漠然置之,又如何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来自社会的体恤、来自祖国的培养和来自自然的赏赐。
2.大学生对师长的教诲应有感恩之意。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然而,在大学校园 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对老师的辅导答疑,连句“谢谢老师”都不会说的学 生并不鲜见;更有甚者还给老师起外号。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在学生的成长中,无不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今 天的大学生更应该像毛泽东当年尊重、感激徐特立那样,来尊重、感激自己的老师,要学会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及尊重老师的创造。
3.大学生对社会的救助应存有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 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国家,大学生更应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 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经典诗句的真正涵义。每个大学生都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努力塑造完美人生,努力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不难想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导自己的老师都不在意、对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激,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无疑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一颗感恩的心及完善的人格。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珍惜老师的启蒙、教育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感恩教育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 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如何找 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为了虚荣心,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 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不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大学生们,受到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 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应当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通过感恩 教育,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以期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进而升华我们的人格魅力,辉煌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摘 要]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感恩教育的滞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问题。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作用。[关键词]青少年;感恩;感恩意识;缺失;培养
一、感恩:一个传统与现实的话题
说到感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方感恩节。据说,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在第一个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难。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感激上帝的恩典,按照宗教传统习俗,他们决定选一个日子来永远纪念它,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这就有了美国感恩节。感恩节体现了西方那根植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感恩意识。在我们的记忆中,犹太人那种感恩意识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刻骨铭心。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伴随着苏联政权的建立,犹太人纷纷从俄国领土上迁出。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犹太人陆续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肆虐欧洲的反犹浪潮妄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时候,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居住人数最高曾经达到2.5万人,并具有完整的社会体系。虽然二战后,犹太人大多离开了哈尔滨,但是哈尔滨一直是他们感恩的地方。同样,二战期间,上海市民曾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一千多名犹太难民免遭法西斯杀害。为了教育后代不忘中国人民的恩情,以色列政府把这个历史事实写进了他们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
感恩,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并不陌生。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文化浸染的中华民族同样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中华文化的骨子里就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感恩情愫。当然,传统文化中,感恩着重体现在“忠”与“孝”上,忠是对封建帝王的感恩,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感恩,“忠”、“孝”的感恩文化把中国从一个诸侯国家推向中央集权大国,也浸润到寻常百姓心中。我国历史也不乏感人的感恩范例,从《三字经》里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到孟宗“哭竹”、王祥“卧冰”、庾黔“尝秽”、“割股疗亲”等传说,足可以证明中华民族那深沉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愫。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懂得感恩的人,必然会有“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对他们恩惠的认知和报恩行为的实施,关键在于感恩意识的培养。
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开始接受爱,从父母亲人的疼爱到同学朋友的关爱,从老师的教育到国家的培养,我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无数人的关心和爱护。父母给予我们身体,给予我们生命,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我们就不可能长大成人。我们对父母感恩,就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教会我们做人。没有老师的耐心教育,我们就不能从“自然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我们对老师感恩,就应该尊师重教,牢记老师的教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对老师的最好回报。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我们感恩社会,就应该服务社会,建设好社会。周围的人给予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给予我们种种关怀和照顾,正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我们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我们对所有的人感恩,我们就要从内心对他们有真诚的感激之情,并把这种感激之情化为为他人服务的自觉行为。
二、培养感恩意识: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任务 长期以来,我们对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往往导致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远离生活,忽视个体道德的完善。感恩,是做人的基本品德。缺乏感恩意识会影响人的成长与发展,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会自觉为社会服务,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
1、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个体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一个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也必定会对社会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实施感恩教育有助于人们摆脱对利益的单纯追求,有助于人们人格的完善,有助于唤起人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人们的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2、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社会责任感。有感恩意识,我们就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和来自社会的关怀,体会大自然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人不至于只生活在单调而紧张的环境中。学会感恩的人,才会体会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离不开社会关怀,才会自觉服务社会,建设社会,树立起维护社会形象和为社会建设改造职责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感恩意识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道德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引导被教育者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心存感恩,了解人与社会紧密相连,可以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青少年群体中的忘恩负义现象,尽可能避免感恩心缺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自立意识,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这正是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要义。
4、培养感恩意识可以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人为他人做了善事,得到他人的感激和尊重。这种感激和尊重会化为更大的精神动力,激发起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种感激和尊重会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增强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形成一个和谐而令人愉悦的心境。
5、培养感恩意识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都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与能量。尊重自然,感恩自然,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生存境界。通过培养感恩意识,引导人们对大自然的恩惠心存感激,就会对自然产生关爱、保护意识,才会自觉保护好自然环境,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隐藏在背后的是道德教育的弱化
(一)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近年来,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私任性、坐享其成,对父母不敬不孝。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在北京城某高校就读的女大学生,因与父亲闹了点儿别扭,自己的电脑坏了急需用钱维修,就在其居住的地方张贴了5张“借钱启事”,目的是“寒碜寒碜我爸爸”,这位为人女儿的表现着实令人寒心。东南大学曾经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调查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2、忘恩负义,麻木不仁,获得救助不感恩回报。《中国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他们为何忘掉恩人”的报道,讲的是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13年来,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当老人双目失明,卧病在床时,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没有人来探望了。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时,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没去看他。《中国青年报》也报道过,去年6月30日,从山东老家来沈阳的年仅17岁的韩磊,在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附近的丁香湖游泳时,发现一名溺水的男青年。他奋力游了300多米,将落水者托出水面,而自己却因精疲力竭被大浪卷出10多米远光荣献身,人们被他的见义勇为所感动。而被救者自现场离开后至今没有站出来说一声“谢谢”,又着实令人感到被救者的不可理喻。面对别人救命之恩都显得如此地麻木,社会上见死不救,为富不仁也就不足奇了。
3、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青少年喜欢拿中国和西方国家比较,生活在农村的喜欢拿农村和城市比较,生活在中西部的喜欢拿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认为现存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优越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时常埋怨“生活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社会提供的学习、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太少”等等,他们在抱怨社会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没有考虑过我们的具体国情,只是一味责怪家庭、学校和社会,思考问题片面化、极端化。
4、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青少年公德意识之差,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经常看到部分青年学生,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不爱护社会公物、学校公物和自然的花草树木,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乱扔垃圾、踩踏草坪、采摘花朵。公共设施被“伤残”后的无奈,旅游景点被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后的伤痕累累,足可以证明我们对环境、对自然的藐视和破坏到了如此残忍的程度。(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缺失背后隐藏的是教育问题,是道德教育问题。感恩意识缺失当然与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关,但家庭、社会都要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负责。
1、家庭教育观的问题。部分家庭在孩子教育上只注重智力投资,不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孩子自幼生活在一个被爱笼罩的环境里,不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过着“衣来伸手,饭来伸口”的生活。加上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是应该的,为了孩子,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很多家长已习惯了为孩子默默奉献,不愿意将自己的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压力呈现给孩子,既不给孩子感知,也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正是这种毫无原则的宠爱、溺爱,无意中助长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不顾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对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也就难以产生了。
2、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虽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铺开,但新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升学考试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方式。中小学校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道德的培养和情感教育被弱化了。在大学的道德教育中,传统伦理的孝敬观念、现实生活中正确人伦关系的培养同样被忽视,感恩变得可有可无,老师的教育、父母的付出、社会的帮助,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变成一句空话。
3、社会环境的问题。当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门槛时,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虽然极大地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的求利心理。当人们长期受压抑的求利心态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在资源分配、经济收入、教育机会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情感以及无规则、无节制的攀比使一些人在接受社会或个人援助时,也会产生一种“心安理得”、“受之无恩”的心理。这些,都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负面作用。
四、培养感恩意识:社会教育的一个系统工程
(一)全面了解感恩的构成要素,为培养感恩意识打好基础。感恩有一个认知、情感和实践的过程。感恩的第一层次是识恩、记恩,即个体认识到其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是社会与其他人恩情的结果,并且把社会与其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永远记在心上。感恩的第二层次是报恩,是在识恩、记恩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感恩的最高层次是施恩,即将感恩的意识和报恩的冲动转化成为施恩的行为。施恩不能带有功利性,它是自觉的、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必要时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
(二)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进程的起点,它自然的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让人们获得关于善恶、真假、好坏、是非等做人的最初观念。父母是孩子最初教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培养感恩意识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所无法代替的奠基作用,应该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做感恩的典范。共同的家庭生活空间,使家庭感恩教育具有“言教”和“身教”的同步性。“身教”对孩子来说,是对父母“言教”的印证。对别人的恩情,家长要善于言谢,善于回报。父母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主动与邻居搞好关系。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孩子要正确施爱,而不是宠爱、溺爱。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家长的示范,必然会换来孩子对家长的感激和孝敬。二是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有逆境,特别是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适当让他们从事一些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到家务劳动的琐碎和繁杂,为父母的长期付出而感动,慢慢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三)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道德教育。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对感恩意识的形成起着生根作用。针对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不强的现状,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重新定位,加强感恩教育,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化,道德教育目标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一要把培养感恩意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要把感恩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校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之恩,工作生中离不开社会、单位、朋友的帮助。只有心存感恩,知恩图报,一个人才有可能立足社会。二要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学校的感恩教育不要定位过高,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小事抓起,如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苦;帮助老师擦黑板,尊重老师;关心周围的同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花草、不虐待动物等等,慢慢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三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积极走向社会,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如南京大学组织学生算一算父母一年在家的花费和自己每年在学校的花费,河海大学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则要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这些教育方法都值得借鉴。
(四)营造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学会“感恩”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才有利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一是全社会都要形成一个有利于感恩意识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传媒工具,大力宣传感恩教育,报道开展感恩教育的情况,对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和宣传,对一些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典型也要适当暴光,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二是设立中国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虽有其宗教内涵,但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举措,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感恩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通过设立中国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让成年人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
【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感恩教育演讲稿小学生07-23
小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10-03
小学感恩教育活动简报06-10
中小学感恩教育观后感08-3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恩的心》教学设计06-18
小学生德育教育先进案例08-01
小学教师的教育学生案例10-31
监利县白螺镇灵光小学感恩教育独具特色07-27
小学生孝道教育个案分析(廖晓英)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