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2024-07-10

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精选8篇)

1.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篇一

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自从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封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历史主导地位,与封建专制思想并行绵延流长。不可否认,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儒学思想在后世的文化发展中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受它影响下的中国社会在追求统一的形式化过程中逐步僵化,经济上的自洽满足沦为了贫穷愚昧,文化上的皓首穷经变成了思想桎梏。虽然对儒学思想的反思自“五四运动”以来从未中断,然而,由于极力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势力阻扰,儒学从来没有受到全面解构,以至于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现今还有人设想用儒学的保守意识形态对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进行评判。孔子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吸取其中合理的成分,当在情理之中。只是“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似乎不能笼统而论。“影响”有正面负面之分,此处认定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却只字不提负面影响。比如,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作为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于那些要维护正统的人(例如皇帝)来说,确实就像命根子。至于平民百姓,却如李贽所言,只是“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育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千年一律”,方才“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大概就有一扫这种专制与愚昧的考虑。如今把孔子思想当作“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去继承弘扬,却是意欲何为?新儒学思想对当时中国有何影响:“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进入20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因此最受诟病。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

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君子”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品格”,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民主与领袖》)。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明清以来“日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儒家。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

儒家的人本、“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以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益的。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一体、人和自然统一,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说法,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一直被斥为现代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

总之,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所在。

2.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篇二

一、在舞蹈中追溯文化源流和背景的重要性

在对舞蹈的学习中, 对其文化源流和文化背景的追溯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传达精神的一种方式,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 对舞蹈理论的探讨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探讨, 是使舞蹈者领略舞蹈内涵的重要依据, 能够使舞者对舞蹈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从而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几千年来,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可谓是博大精深, 虽说历年来出现了很多争议, 但是不能否认,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对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在儒家文化中, 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忠、孝、廉、耻, 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柔性思想。

从儒学文化的基本理念来看,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阐述, 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围绕着伦理本质和守诚观念来展开的, 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和以“仁”“礼”等思想构造出来的社会秩序, 以上所提到的内容, 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这种柔性精神可以说贯穿在了整个儒家文化思想中,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柔性精神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线, 并且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中国古典舞中所展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刚柔相冲, 以气韵为中心, 就是儒家柔性精神的具体展现。通过将柔性精神结合到舞蹈中, 从而使舞蹈的表现达到线条柔和, 同时也包含了内在的力量, 使我国古典舞蹈能够表现得更加唯美。可见, 中国的舞蹈文化离不开中国儒家文化中柔性精神的影响,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 要对舞蹈中存在的柔性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对提高舞蹈的表演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二、舞蹈与儒家思想

舞蹈, 是一门综合了多种艺术而产生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 凡是能够借着肢体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的都可以称之为舞蹈, 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的时候, 已经无法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来表达的时候, 舞蹈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 舞蹈源自于生活, 并且能够反映生活, 提炼生活, 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是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 占有显著的地位, 儒家学说经过历代 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 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 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同时, 在我国舞蹈文化中, 儒家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舞蹈的发展中看, 无论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的含义, 无一不透露了人对美的意境的追求, 同时也展现出了深层次的思想, 因此可以说, 我国的舞蹈文化从起源上就与儒家文化有着某种一致的地方, 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而打上了儒家的烙印。由此可见, 研究中国舞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三、柔性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教育理念

在对舞蹈的演绎中, 所要突出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美, 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撞击所产生的美, 而这种美就是中国舞蹈中所突出表现的柔性之美, 是一种以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为特点的一种美的感受, 是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态, 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 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 使人感觉柔和、愉悦、舒适, 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 使舞蹈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国古典舞的角度来看, 中国古典舞是在各个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 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整理, 并且加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 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舞蹈。在我国古代的文论与画论之中, 就有所谓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之分, 这二者同样也适用于古典舞的艺术表现中, 在柔性的飘逸动荡中, 将内在的气韵和生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 如掌上舞的赵飞燕, 在对古典舞蹈演绎的过程中, 将柔性之美表现的可谓达到了淋漓尽致。正是将这种柔性之美恰如其分地融合在舞蹈的演绎中, 才能使舞蹈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实现其艺术价值。

柔性之美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 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古典舞蹈, 在民族舞蹈中, 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 也存在着对柔性美的标准, 如人们常用描述自然形态的那种柔美来形容舞者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动作, 柔性美在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一直贯穿其中, 并且对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可见, 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 将柔性精神合理的运用到中国的舞蹈文化中, 能够在很大意义上将舞蹈美充分地展现出来, 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舞蹈中, “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特征, 鉴于其对中国舞蹈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柔性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把握舞蹈学科的核心思想, 并将其思想内蕴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 使柔性精神在中国舞蹈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摘要:如今, 舞蹈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肢体的语言来进行思想的传达与精神的发扬。在舞蹈的表演中, 除了传统的教学外, 还涉及了很多思想的融合。这些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舞蹈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 在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儒家思想中“柔性精神”的介绍, 从而分析其在中国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柔性精神,中国舞蹈

参考文献

[1]李玉.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1) .

[2]黄葶.中国舞教学中的柔性精神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9) .

[3]彭胜春, 徐暮耘.中国舞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渗透[J].魅力中国, 2008, (27) .

3.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篇三

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企业文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孟泰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铁人精神”,20世纪80年代的“二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改革的创新精神;永攀高峰的竞争精神;顾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到当今时代的“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等,都贯穿了一条主线——不怨天,不尤人,发奋图强,艰苦创业,永攀高峰,无所畏惧。它构成了我国企业文化拼搏向上的局面。

影响之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这是由儒家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决定的。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并把“仁”作为他学说“一以贯之”的唯一原则和最高道德标准,而“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把人看做是天地万物的中心,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孟子提出“人人皆可为尧舜”,强调人只要努力,皆可成才。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建设优良企业文化的有力思想武器,有利于维系企业员工的良好人际关系。在管理出色的企业里,管理者对人的态度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内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管理不善的企业里,人要么被当做“机器”,要么被视为企业的经济负担,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全国模范企业青岛港的领导干部有一句座右铭:“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百年老店同仁堂以仁为企业文化之本。仁者爱人,对内体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的仁政思想;对外则体现为产业报国,回馈社会的济世精神。济世养生,追求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和谐,凝结了同仁堂对员工、国家、社会所倾注的强烈责任。原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在总结失败教训时就提到,他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巨人文化只是停留在空洞的宣传口号上,而没有变成员工的实际行为。这些案例都表明,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点,人本思想构成现代企业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文化基础。

影响之三:追求诚信的企业经营理念

这是由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进一步主张“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商业活动中要求企业做到智慧和道德相交融,做人之道与经营之道相统一,坚持“守信与重义”,“修身与报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其中,“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是中国商业精神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家在经营企业和经商活动中信守道义和诺言,先义后利,不做亏心的买卖。即使不订书面契约,语既出就要诚守信誉,“非诚贾不得食于贾”,不是以诚为本的商人就不能以经商谋生。

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提倡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克己”,“寡欲”,“见利思义”,“义而后取”;它鄙弃“嗟来之食”,不取“不义之财”。百年老店同仁堂是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行业的著名企业。同仁堂继承儒家优秀思想,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诚信经营理念,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创制了许多令消费者放心的精品良药,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同仁堂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继承儒家思想精髓,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涵。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与诚信思想伴随着同仁堂人,不断在实践中加以落实,才使得同仁堂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影响之四:稳中求胜的企业文化理念

这种理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关于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学说,它所提倡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与行为活动应当控制在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状态。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的中庸之道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和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讲“仁”、“爱”、“诚”、“中和”待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无过之,无不及”,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把握事物要有“度”,不高不低为最理想。认为矛盾发展有三种可能“过,中,不及。在这三种可能中,人们应该取“中”。

把握“中庸之道”对于体现企业管理的艺术性、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管理矛盾中,有的矛盾,其对立双方中的一方为“是”,另一方为“非”,对此,应该是非鲜明,坚持真理;有的矛盾,则对立双方均为“非”或“不完全是”,对此,就不能简单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了,必须把双方协调起来,这就用到了“中庸之道”。在企业管理中经常要用到“中庸之道”,如:学习外国经验与坚持中国传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赏与罚,严格管理与宽松管理等等。

影响之五: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

这种团队意识可在儒家思想的三纲理论中得到体现。儒家一方面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儒家在“三纲”理论中讲究子从父,妻从夫,兄弟友爱,姐妹相助。这种家庭观念既包含有整体感、骨肉情,又包含有家长意识和服从意识。在一个家族团体内,以家族利益为最高目标,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强调团体(整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整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和稳定。

以家庭观念为先导的团队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企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视同“一个小家庭”。去掉封建性,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是不矛盾的。增强企业员工的“家族”观念,有利于企业形成团体凝聚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重构人们以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精神。在企业里,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往往借助于家庭观念的中介,以“爱厂如家”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前所述的“孟泰精神”,20世纪80年代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白云山精神”,广州第一橡胶厂“志在改革齐进取,爱厂如家当主人”的企业精神,衡水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和谐管理”,从他们这里可以看出,“爱厂如家”是企业凝聚力的源泉。它一方面意味着工厂像家庭一样温暖,领导像父母一样可亲可信,同事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友爱;另一方面意味着员工对企业像对家庭一样关心爱护,与之融为一体,休戚与共,心甘情愿地为振兴企业而出谋划策和忘我劳动。应该说,这是我国企业文化内容中又一个独具特色的优势文化。因而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团队意识和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高度责任感,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基础上增强整体的凝聚力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影响之六:重视精神需要的奉献品质

儒家思想中重视名节的传统是:其体现。孟子有一段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在儒家思想中,民族国家的尊严和荣辱,个人的人格、信念和操守,被看得高于一切。这种思想,凝铸成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这种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珍惜荣誉、崇尚气节、讲究廉耻、高度自尊。时穷节乃见,在危难时的表现为崇高的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辱”,为了捍卫自己的信念、节操和荣誉,为了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敢于蔑视强暴,甘愿忍受贫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只要去掉其中封建思想的糟粕,把自尊、自爱、自强、重视名节的精神,建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就会形成有形的心理环境,就能激发员工的爱国之情。

4.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篇四

对儒家传统的思想考古--读《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我们今天的经验中,儒家传统都是一个有诸多关涉的既定存在,如果不能厘清“儒家传统”这一能指与我们的整个意识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意味着现代中国思想尚未完全具备对“儒家传统”之现代意义的意识,因而不仅对它的.谈论将会出现混乱,而且对现代价值及文化走向的判断也会混沌不清.

作 者:海上天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社科研究中心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B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B)年,卷(期):“”(4)分类号:B2关键词:

5.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篇五

一、儒家思想

(一)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二)一种阶级思想。

(三)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四)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二、儒家对园林的影响及案例

(一)尊卑分明——中轴对称

典型案例:承德避暑山庄南部宫殿区

礼制建筑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注重美与善的统一,礼制建筑的形式与布局趋向对称性以求和谐之美。布局常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

典型案例:

(二)“仁”为核心——造台同乐 典型案例:章华台

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

(三)天人合一——模仿自然 典型案例:阿房宫

阿房宫的空间以天象星座为摹本。《 史记,秦始皇其本纪》 中记载:“公元前212 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忘之宫廷小。无闻周文忘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无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汗抵营室也。”

(四)君权至上——等级森严 典型案例:秦上林苑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各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

(五)比德思想——以景赋情 典型案例:个园

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园林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特别是扬州个园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六)大隐文化——隐在朝市 典型案例:沧浪亭

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

北宗庆历昔年,苏舜钦因支持革新被革职,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草树郁然,崇阜广水”,“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苏舜钦因此与沧浪亭结缘,自称沧浪翁。从此沧浪亭声名鹊起。人称“千古沧浪一水涯,沧浪亭者,水之亭也”。能让曾经仕途通达的苏舜钦放下官场得失甘心终老沧浪亭,而见沧浪亭可见沧浪亭之美,宋代文人求雅之心。

(七)死如事生——陵墓恢弘 典型案例:霍去病墓

6.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篇六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并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儒家倡导“以德服人”的治国方略。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同时儒家否认社会是公平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2]他们认为人有智愚之别,应有贵贱上下之分,而贵贱上下决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行为。如何维持这样的社会秩序?“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3]《礼记.哀公问》所以孟子认为“惟仁者宜在高位”,[4]并要求为政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5]由此“治天下可运于掌上”。[6]笔者仅就儒家的“仁政”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仁政”理论在当初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治国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和社会阶层的剧变要求哲学理论立足于现实,而众多繁杂的`政治理论要求思想家们合理地解释现实以完善各自的理论体系。秦王朝的迅速解体和汉初分封制的弊端迫使统治者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此时汉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赏识,儒学遂从三教九流中脱颖而出。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他认为德为阳,刑为阴。两者的关系是:“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7]“圣人多其爱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8]这就是“德主刑辅”。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经过历代儒家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不断交媾,这种刚柔相济的“仁政”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之道。儒家思想吸引统治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伦理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9]这种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皇帝掌握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然后通过分封、诏赐等方式对权力、财产进行分配,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长式统治。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秦二世矫诏秦始皇赐秦太子扶苏死,扶苏说,“父而赐死,尚安敢复请?”[10]可见向百姓灌输宗法伦理观念有助于臣民接受家长式的统治,从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和谐,达到天下长治久安之目的。

二、宣扬“性善论”。儒家认为人具有“善端”,具有为善、成圣的潜能。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1]此“四端”即“仁、义、礼、智”四种“善”的萌芽状态,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 [12]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13] 性善论把人心视为一切美好价值的观念的源头,从而把治理国家看作是“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过程,就人的本性而言,是不需要法律的,以德治国是最好的统治方式。统治者就是道德楷模,对他不需要防范。臣民需修身养性,使人的“善”得到保存和发展,并向着仁义礼智等圣人君子的人格目标而迈进。

三、主张贤人治国。按照儒家理论,如果人性恶,那就不可能有“仁人”,也就不可能有“仁政”。人为善的潜能是仁政的基础。所谓“仁政”也就是为政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14]儒家认为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有作为国家和家庭的成员才有存在的意义。但儒家认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区别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区别。孟子曰:“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15]孟子还断言这是“天下之通义”。[16]那么,谁应为“治人者”,谁应为“治于人者”?孟子以为“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17]据此推理,政治上至高之位,必以最大之德居之。

7.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德育功能研究 篇七

儒家文化给韩国以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淡薄, 而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在新层次上深刻地表现出来。儒家学者们认为, 教育能促进和保证一个国家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因此能直接促进和保证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韩国历来都重视教育的发展。大韩民国成立后更是优先发展教育, 对国家经济的腾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有人说, 儒家思想和文化是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在当今的韩国教育改革中, 儒家提倡的尊师重教、父慈子孝、勤劳和仁爱, 注重家庭和集体,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中庸、太和的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德育功能研究将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 儒家思想对韩国学校德育的功能

1.1 儒家思想对韩国学生个人修养道德的功能

儒家主张, 通过个人修养的自我完善过程来协调个人同社会的关系, 个体的修养是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最根本的保证。从儒家的这一思想出发, 韩国学校德育已成为一种以儒家伦理为主体, 突出培养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以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现代化的道德教育体系。

1.1.1 道德完善, 行为规范

作为个体, 儒家思想要求必须具备“仁”的理想, 也就是追求道德的完善, 在行动上要用礼来规范自己, 内仁外礼, 文质彬彬, 这是教育培养的人才的最高标准。“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帮助别人达到, 尽心竭力为人, 这是“忠”的体现。实现“仁”, 除了道德的自觉, 还必须要有外在的约束力, 这就是“礼”。孔子说:“不知礼, 无以立。”不知道行事为人的准则, 你就无法与他人交往, 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儒家的上述“仁”、“礼”的修身思想已经被列作韩国中小学乃至大学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阶段就要求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礼仪, 培养道德习惯, 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自尊自爱, 培养独立性。尊敬师长、朋友, 友好待人。儒家思想可以说深入韩国基础德育, 并且比较成功, 使韩国成为远近闻名的“礼仪之邦”。

1.1.2 关爱社会, 修养自身

《中庸》里面说道:“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首先, “仁”是人本身应具备的一种道德秉性, 它又必须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仁者爱人”, 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将爱传递出去, 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如此, 那大同世界也就不远了。其次, 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 所以说“亲亲为大”。人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对所有人的爱都一样, 必然有亲疏远近的不同, 必然是先爱你的家人, 再向外推广, 爱你周围的人。

儒家这种仁爱和社会性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韩国的学校德育。韩国的学校德育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孝悌思想, 要求学生掌握家庭、邻里和学校中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各种道德规范, 并且发展自己的能力去判断和实践一个良好、正当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和养成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方式, 同时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和意志力去实现这些情况。在社会生活方面, 学校德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守法、正当使用公共设施、友好合作、保护环境、乐于助人、有责任感和遵守秩序。

1.2 儒家思想对培养韩国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

1.2.1 人生观、价值观的涵义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 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1.2.2 儒家思想对培养韩国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功能

第一, 注重群体意识的儒家精神。在儒家思想中, 强调以人为本位, 人为万物之灵, 故孔子说:“仁者爱人”。但这个“爱人”不是爱自己, 而是“泛爱众”[2], 是推己及人的“爱”, 是“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是对社会群体的爱。韩国德育非常重视集体精神, 韩国的德育是使学生不仅要了解核心的道德准则和各种规范, 同时还要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 这两种意识是作为一名韩国公民为追求理想生活所必需的。热爱集体, 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传统文化, 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权利, 关心他人和为他人服务, 谋求公共利益。

第二, “修、齐、治, 平”与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在世总是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 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孕育出来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是绝然不同的。儒家所提倡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生价值不断升华的四部曲, 这种理想的人生道路是以个人的修身为起点, 由:“修身”而“齐家”, 由“齐家”而“治国”, 由“治国”而“平天下”, “平天下”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为了正身, 孟子强调“养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所谓“养气”, 就是用正直的人格、正直的品德, 正直的行事, 去培养一种至大至刚, 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气。正因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大价值是“治国”、“平天下”, 所以“经邦济世”也就成了善人君子、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正是因为这种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激发了多少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已任, 把天下兴亡, 国家盛衰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 并前赴后继地为了国家的安全与强盛, 天下的和平与安宁而奋斗不息。

在韩国中小学校中, 为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学校除系统讲授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外, 经常组织学生访问历史名流的故居旧址, 韩国很多公共场所都矗立着抗口英雄的雕像供人景仰。韩国学校规定, 每逢奏国歌升国旗不论是谁在何处均必须肃立。甚至提倡“经济爱国主义”, 拒买外国车, 以坐本国生产的汽车为荣。另外“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 意思是说, 我生在自己的国家, 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 在这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教师和孩子都以购买本国的物品, 吃本国的粮食、疏菜、水果等食品为荣。[4]

2 儒家伦理在韩国文化习俗中的德育功能

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 可从相似的民间节日以及习俗风情中深刻地感受到。韩国多用阴历, 其传统节日如正月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观灯节、五月端阳节、七夕节、中秋节、重九节等都同中国节日相同, 其婚嫁生丧等习俗也很相似, 如丧葬仪式中的祭祀亡灵, 按亲疏关系守孝, 其间不得成婚等。这些习俗中始终贯穿着浓厚的儒家伦理, 体现出上下尊卑和家族共同体的文化及民族精神, 几乎可以说, 这些习俗都充分体现了忠孝为核心内容的儒教秩序, 既激发人们对祖国对民族的忠孝热爱, 有助于建立对家族对团体对周围人特有的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凸现了朝鲜民族乐天自信的品质和民族整体感的高尚情怀。青少年从小就在这种文化中成长, 因此也必然受到这些习俗中儒教伦理所散发的道德作用。

3 儒家思想对韩国培育民族精神的德育功能

数千年来无数外族的入侵和民族斗争, 缔造了韩民族的特有性格, 也使儒教在韩国民族中得到了独特的历史定位, 成为维系这一民族最重要的道德力量。儒学把国家群体与个人完美地联结起来, 使每一个行 (下转318页) (上接116页) 为都被赋予复兴国家、光大民族的重任。这种民族自尊体现在上到国家总统决策, 下到一般职员、家庭主妇的行为举止乃至妆饰上, 一句话, 体现在全民族的一切思维之中, 从而对年轻一代, 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韩国处于东西方文化冲撞的汇点上, 但是却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以外影响最大的国家, 也是最汉化和最密切地把儒学与社会结合起来的国家。韩国儒学家李允熙在《易的原理与最高善》一文中, 把易原理的阐述与五行及人的本性联系起来, 阐发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意义和最高善的基本原理, 提出重要的德育原则。可视为韩国儒学深厚之一例。韩国并不推出像新加坡那样的《儒家伦理》德育课, 那是因为韩国的一切都已完全浸透了儒教精神, 韩国的复国意识使企业家们变成了一个彻底的政治企业家, 韩国的学生则每时每地都无不接受儒教的熏染和辐射, 其程度之深, 范围之广, 是其它民族所不可比拟的。

4 结论

目前, 中韩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交流愈演愈烈, 成水乳交融之势。作为韩国人民潜在的思想动力, 儒学起到了笼络人心、树立人生信条的作用, 尤其在德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儒学虽然是产生并发展了两千余年的传统思想, 但其现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我们对儒家思想在韩国的德育功能进行的研究, 其中好的思想和做法可以借鉴来推动我国的德育建设, 并且可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成为世界所共享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留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抵御消极思想。任何一种文化既有它的优点, 也有它的缺点, 而且由于文化生长土壤不一样, 在别的国家是优秀的文化, 在另一个国家则可能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文化。儒家文化在韩国的传承是在一定的时间以及一定的条件之下而形成的, 并且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我们要取其精华的同时, 要保留好我们自己的传统的文化。所以,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发掘并保护我们的儒学传统文化,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所用。

摘要: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总结前人留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创立了儒家学说,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的近邻韩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可以说深入到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韩国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 尤其对韩国的德育影响深刻。就儒家思想对韩国德育的功能进行研究, 包括对儒家思想对韩国学校德育、文化习俗德育和民族精神的德育功能进行研究, 以期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所推动和贡献。

关键词:儒家思想,韩国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光彩.张汉芳.孺家家庭伦理对韩国家庭的影响[J].教育评论, 1996, 4.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微人民出版社, 1998, 10, 1.

[3]杨伯峻译.孟子·公孙丑上[M].中华书局出版, 1960, 1, 1.

8.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儒家修身 智仁勇 班级文化建设

优秀的班级文化可以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心灵发育、思想成熟、学业提升、价值实现。相反,班级管理如果缺失或忽略班级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终身发展产生诸多隐性的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呢?儒家修身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大学》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出修身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儒家修身以性善论为基础,强调修身是挖掘和发展人的善端,人性本善,善发于心,修身为修德;以理性为核心,强调人在发展完善自身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为总纲,主张内圣外王,首先行为符合礼,再追求善;以道德完善为目标,修己安人,通过个体修身的自我规范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儒家修身的克己修德、明礼行善、反求诸己等精神元素,能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庸》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这些儒家修身思想不仅揭示了修身的重要性和方法,而且指出了修身的价值和意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和利用儒家修身思想的积极因素,从“智仁勇”三个维度入手进行实践探索。

一、 以“智”的思想,增强学生好学勤奋意识

“好学近乎智”,意思是人能好学,虽非上智,亦近乎智。“智”字分开来看,“日”“知”为“智”, “智”可理解为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求知激情,博学多闻、孜孜不倦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主动精神。学识的获得必然是一个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日进有功的过程。而且广义的学习,是对自我的提升与超越,是终身大事,而非一时一日之功。《论语》以“学而”开篇,言及生而为人学习为首要任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习的外延借此清晰明确: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大自然学。能者为师,不拘泥于老师,不拘泥于书本,一切有为有法之人之处皆可为师。

(一)向书本学

在学校,各门学科的课本内的内容都要认真学习,除此之外,还要大量阅读课外书。为此班里改变以往孩子生日吃蛋糕、送礼物的做法,改为生日时送自己喜欢的好书。几年下来,班里的读书角已经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在这里大家一起阅读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钱理群先生主编的《小学生名家经典》、罗尔德的系列作品……向书本学习给学生带来了喜人的成绩。四年级一年中有15位学生在《青年时报》发表了作品,悦同学看了沈石溪的《狼王梦》后写出了系列小说《狼王》,文笔之细腻优美、情节之生动曲折,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

(二)向他人学

“他人”在校指教师和同学,在家指父母,在外指值得我们学习的所有人。不管哪位教师哪门学科都要认真学习。上课时,要做认真的倾听者、勇敢的发言者、优秀的欣赏者;平时要向身边的同学学习,讲述身边勤学的故事,如笔者曾经讲述小徐同学珍惜时间积极早读的情景,学生就纷纷仿效;经常播放班里写字工整学生的作品,播放他们书写时端正的坐姿,让同学们学习这些看得见听得见的榜样。不仅要学习同学外在的气质,更要学习同学端正的态度、内在的优秀品质。利用中午谈话课的时间,交流身边教师同学勤学的例子,开展“发现最美的你”系列活动,久而久之形成“见贤思齐”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原来不起眼的班级,两年后班级学生学习成绩跃居年级第一,学生由此体会到勤奋的魅力。

(三)向大自然学

走进大自然,以天地万物为师,接地气地学习。大自然的美俯拾可得,但如果不会欣赏美不懂得学习,那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吴同学在看杜鹃花时这样写:它不光可爱,连颜色都不同,有的绿的像翡翠,有的绿的闪荧光……那一朵朵花彩霞绕林,漫园粉遍,让人陶醉。它不像桂花那样“娇滴滴”的,而是利落大方。连花骨朵也不甘示弱,纷纷摆出了自己的造型:有的像一个个胖娃娃,有的像一朵朵精致的小莲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真像白居易说的“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样的表达有观察力,有语言表现力,有平时的知识积累,更有丰富的情感。向大自然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美的性情。

二、 以“仁”的思想,增强学生明礼友爱的意识

“力行近乎仁”,说的是仁者率性,以体道力行,修道以复性。人能力行,虽非至仁,亦近乎仁。我们认识“仁”,“仁”字拆开,为“二”“人”,其中的“二”可以当作“两个人”,加上偏旁的一个“人”,总共是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可以理解为“你、我、他(她、它)”,因此,“仁”字就是在告诉我们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学会遵守规则,尊重身边的人,学会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互爱共赢。一个人如果不懂这一点,于他人而言就是负担,于自己而言就是烦恼。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笔者把仁和“礼”结合起来。广义的“礼”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狭义的“礼”是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仪范态度。遵纪守法,真诚待人,严于律己,落落大方,坦荡磊落,不卑不亢,既是做人的标准,更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学习生活中,推而广之,“仁”就是爱自己、敬父母、友同学、尊老师,养成自爱爱人的宽厚与和善。

(一)爱自己

如何爱自己?围绕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抓住一个“礼”字。笔者在班里提出“场合感”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的要求,比如课间休息时不追逐打闹就不会有对身体的伤害,课堂听讲时专心致志就不会有落后的苦恼,升国旗时严肃恭敬就显示了自己的庄重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场合该如何做是正确的,明确言行的标准,做一个有礼有节的君子。现在遇到有情况的学生,只要轻轻提醒:现在是什么场合,自己想想该如何做。学生马上就能调整自己的行为。

(二)孝父母

如何在“仁”的背景下引导学生孝敬父母,也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孔子所谓“孝”就是“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教育学生懂得父母的意愿,父母希望我好好学习,我就努力学习;父母希望我平平安安,我就不做危险的事;父母询问我情况,我就耐心回答;有喜讯与父母及时分享,有过错告知父母并及时改正告慰父母。“身有伤,遗亲忧;德有伤,遗亲羞”,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也不做让父母蒙羞的事。同时还结合荻浦古村等亲子游活动,学习孝文化。两年多来,家长的反馈是感觉到学生的懂事、明礼与感恩。颖妈妈曾经深情道谢,感谢教师传统文化的引导,引导她的孩子越来越懂得爱。因为学生的变化,感染了班里越来越多的家长积极主动地为班级献爱心,有众多家长因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被评为“仁心家长”。

(三)尊老师

尊敬老师表现在:一是专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二是善于激励老师,与老师积极互动;三是乐于接受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好言好语金腰带,表扬的话谁都爱听。面对老师的批评,学生总会有怨言,甚至会顶嘴抵触。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对学生而言很困难。但是当学生明白教师的批评是希望自己好,有错不及时指出的是不负责任的老师之后,学生对尊敬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此,我们选择到孔庙举行四年级学生的成长礼,感受几千年来古圣先贤的教师风采,感受尊师重教的文化道统。据科任教师反映,笔者所在班的学生相处交流都很融洽,认为我们班学生情商高。其实是仁者文化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作用。

(四)友同学

在“仁”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学会了相处与解决摩擦的方法。如高同学在一次日记中写的片段:“这时好朋友亿、叶和雨都跑开了,去哪了呢?原来她们去叫那两个欺负我的男同学过来向我道歉,我的心里顿时好受了不少……”在每日日记的写作中,时常会有学生写受到同学的帮助、同学的鼓励后体会到的感动,当然也有对行为不妥学生的评论,但不管从哪种角度,都可以感受到学生之间亲密友爱的情感,同时也感受到班级文化建设神奇的力量。

三、以“勇”的思想,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知耻近乎勇”是勇者以志而帅气,知耻藉以鼓志,人能知耻,虽非大勇,亦近乎勇。“勇”生力,这里的“勇”就是勇敢地面对责任、面对过错、面对诚信,修炼自强不息的豪迈和上善若水的隐忍。

(一)面对责任时

具体到学生的成长实际,就是学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负责,坚定信念,追逐梦想,不轻言放弃。让每一个学生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求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内驱力、正能量。对于责任意识的培养,笔者在班里分两个群体展开:一是班干部层面,要求有高度的自律、优秀的成绩、卓越的带领。对班干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周两次常规反馈分管情况,一月两次班干部会议,每学期颁发“怀仁爱之心,博施于同学,特授予仁心班干部荣誉称号”的喜报。班干部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班集体有了中流砥柱,呈现出一股正向的能量。二是对一般学生层面,要求“素位而行”尽到自己的本分,同时努力追求自律的最高的境界,做最好的自己,并为班级贡献自己的亮点。这样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尊严感,促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面对过错时

正确的态度是能知错就改,不抱怨,不迁怒。明确错与恶的区别,“有心非,名为恶;无心非,名为错”;宽容无意犯错,给学生营造“过能改,归于无”的整改氛围 ;加强“有则改,无加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警醒意识。这样,学生犯了错就会主动承认,并有勇气改正;没有犯错的学生也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以同学为镜,明对错,警自己。乐同学以“暴力女”出手时,同学给予提醒批评,她意识到错误后发誓要改,一段时间后大家都看到她的进步,又给予她肯定与表扬,她深深体会到了在改错中成长的成就感。

(三)面对诚信时

做人坦率真诚,做事诚实守信,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一诺千金,践行诺言的勇气与担当。参加班干部竞选是诚信的宣言,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是诚信的践行,认真高质量完成校内及家庭作业是基本的诚信,今日事今日毕及时订正是每日必须修行的诚信,尽心尽责完成值日工作是对班级的一份诚信……学生心中种下了诚信的种子,面对迎面而来的事情时会多一份担当,对自己的言语会少几分冲动和莽撞,会多几分谨慎和思考。

综上所述,儒家修身思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符合对全面发展、人格健全、适应社会、知能并行的未来人才的要求,促使学生成长为待己学会克制、待人学会宽容、做事学会尽力、做人学会感恩的时代新人。以此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树立了以“好学为荣、仁爱为荣、勇于担当”的正确的班级价值观,培育了“敏于事、慎于言”“见贤思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塑造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团结进取的班级形象,培植了“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的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如何激活英语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公司内部开票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