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2024-08-08

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9篇)

1.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一

黄平县人民法院

司法警察2011法警队应急分队

教育训练计划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训练大纲》规定和要求,结合我院及中院2011年目标考核细则,根据我队实际,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2011年,我队主要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以为审判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执法办案,更新司法理念,强化执法意识,执法能力,勤政廉政,充分发挥法警部门的职能作用。

二、我院于2011年2月成立防暴队,人员22名,由于2011年工作变动,院党组重新调配人员,我队主要以防暴队训练为主,集中训练:

时间安排8月15--9月10日,主要以处理好,工作与训练的关系,以早上6:40--7:50才能确保防暴队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防暴队训练内容:一单兵队列;

二、班的队列动作,擒敌拳基本,警棍操、擒敌拳,盾牌操,体能训练1000米。法警队全体人员除参加防暴训练科目外,还增加:

1、手枪射击练习,2、汽车驾驶技能;

3、1000----3000米体能训练。

三、教育内容

《法律法规》、《法院组织法》、《使用警械具的规定》、《保密法》、《廉政勤政警示教育》、《值庭暂行规定》、《看管押解规定》、《安全检查规定》等。

四、要求:

1、在训练中严格按照《训练大纲》组织实施。科目具体落实到人,教育内容由吴昌明、彭治中负责,教育方式主要以集练讲解为主,自学为辅的原则。届满均笔试考核,力争均达良好以上成绩。

2、训练科目由龙可辉负责,训练中一定按要求实施,树立不怕苦、不怕累,严格做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淋,不讲排场,讲实效。训练期间,杜绝各类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并把训练成绩纳入“争生创优”活动。

二〇一一年三月四日

2.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目前还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国企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摆脱的困境, 要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发展问题, 必须从国企机制体制上进行改革, 实施混合所有制经济。

二、目前国企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国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国企产权关系界定不明确

国企产权是指国企所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等权利。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把历史的重担如债务、用工、改制遗留问题等造成的负担强加在国企身上, 导致国企负担过于沉重, 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因此, 要使国企产权清晰, 必须剥离与国企自身经营无关的负担, 这样才能激发国企的活力, 提高经营效率。

2.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我国的国有资产存在严重流失现象, 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 内部人控制严重, 管理体制不健全, 监事会未能真正发挥监督的职能,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欠缺对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监管的机制;国有资产流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此, 要彻底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督机制的问题。

3. 国企经营效率低下

我国国企的管理体制落后, 缺乏良性和有序的竞争, 社会负担过重, 创新能力不足, 国企内部的“官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及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导致国企的经营效率严重低下,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管理体制落后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 风险控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政府的行政干预, 制度有漏洞等。要解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问题, 须从最根本的管理机制上入手。

三、国企改革的出路——实施混合所有制

国企改革的道路历经曲折, 目前股权多元化改革即实施混合所有制成为目前国企改革新的出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以促进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 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决定》对混合所有制的论述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也对国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市场改革动力, 成为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具体方式

1. 国企引入民间投资

国务院《关于国企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国企在改制重组中引入民间投资, 要求在引资时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引入民间投资项目的相关信息, 民间投资可以包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和个人资本, 不同投资主体可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

2. 引入职工持股制度

职工持股会和工会持股会作为上市公司股东的主体地位已被证监会否决。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企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鼓励在国企改革中实施员工持股制度。职工持股可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维护企业长远经营。国企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步骤、分阶段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引入职工持股制度。国企可考虑通过由职工出资设立股份公司、委托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持股等合法的方式实现职工持股。

3. 管理层次不同国企的联合

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包括国有投资、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与个人持股的混合, 也包括不同级别国企的联合, 即央企与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联合, 这种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

2010年10月实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规定, 除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 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应依照《公司法》逐步改制为多元股东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企业的动力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为国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5. 实施国企授权经营制度

《规范》规定国有资产可以实行授权经营制度。授权经营制度是指对于国有资产规模较大、公司制改革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的国有大型企业经政府授权, 对其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行使所有者职能。被授权企业依法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权利, 承担国有净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授权经营制度有利于解决国企产权主体缺位问题, 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提高国企经营效率, 促进国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宇飞.完善动态混合所有制结构, 焕发经济活力[J].经济问题, 2013, (11) :4.

[2]苗圩.推动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J].求是杂志, 2013, (22) :42.

3.新高考改革下地理学科的出路 篇三

关键词:高中地理;高考改革;学科发展;策略实施

2014年最新教育改革方针更加明确,对于高中地理学科再次指出了总体课程目标,即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树立科学的人口感、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地理创新人才,培养有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然而长期以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引领下,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得地理教学给学生留下“难”、“繁”、“旧”等印象,缺乏生命力。所以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两会在关于教育改革中也做出了对我国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指示,那么面对高考改革,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重塑地理学科课堂文化的大好机会,教师如何更好的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活力呢?笔者认为:

一、独树一帜,发展学科特性

地理学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性质,它是人文与自然学科的交叉学科,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性。多年来地理学科教学中只是一味追求“统一”、“求同”和“中庸”,一味盲目的向其它学科照抄照搬式的学习,导致缺乏学科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最终使之缺乏学科自信,这也是部分地理教育者缺乏荣耀感和责任感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地理学科特性,构建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让地理教学独树一帜是新高考改革下落实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地理学科涉及天文、地质、气象、水文、土壤、植被、等多项内容,内容的广泛性给我们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现阶段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再细化到每个学期的课程目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认真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方法传统地理教学中“记忆型”教学文化色彩及其明显,地理学科“有地无理”也因此根植于大多数人的头脑中。现在随着地理学科的发展,其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要求我们从传统的强调现象定性描述转为了定量分析,在新的地理教学中要吸收各科教学之所长为地理教学所用。

二、授之以渔,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成倍增加,

只注重知识掌握的教学理念已经既不科学也不现实了,必将被教育改革的大潮所淘汰。与其传授学生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自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新课改中要求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实现,就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得于提高。

所以地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这就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拥有地理思维是过程。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喜悦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换的关键所在。

三、与时俱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专业化就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其目标就是提高教师的实践性反思能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可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再教育两个阶段。

第一、职前教育阶段,作为一名正在接受职前教育的准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努力学好地理学科相关专业知识,认真钻研,具备未来地理学科教师专业素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其次,教师学好未必能教好学生,因此拥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素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在教书的同时还需育人,我们应学会与学生沟通,“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每天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教师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师生之间能否建立起一层亲密的人际关系,它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新课改中三维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职后再教育阶段,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教师所学的知识如果不进行自我更新,不久就会老化,我们必须秉承终生学习的理念,苦心钻研,勇于创新,学习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时关注地理学科及其相关的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做到教师与时消息,与时俱进,保证自我不断完善,为地理课堂注入活水。

四、返璞归真,追求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如果地理思维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地理视觉去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增添一点“地理味”的话,那么把地理问题带到生活中,则是运用生活情景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地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地理问题回归生活的目的在于学习地理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但又不完全只是一种手段,它是由地理学科实践性所决定。因此,课外开展户外学习,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课堂上采用活动探究、实验法、学生讨论法等来营造生活情景,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随时把所学知识及疑惑尽量带到生活中去验证和寻找答案。

结束语

以上所述主要从几个方面对高中地理在新的高考改革冲击下,如何重塑学科课堂文化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当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教学背景,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新改革下地理教学新理念加以落实,不断提升自我,改变教学传统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新时期,地理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同时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们的不懈努力和提升,才能够使得高中地理教育事业充满生命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文强.充分关注学科特性 重塑地理课堂教学文化,《教学与管理》,2009年09月01日

[2] 梁凤丽.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探究[J], 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2: 63-6

[3]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344页

4.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四

美国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缺陷主要体现为作为信用货币的美元同时充当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所带来的冲突, 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的双重职能使得美元的权力和义务极度不对等, 美元在充分享受国际利益的同时, 却没有承担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美元最终走向了无序供给与管理失控的境地。针对美元供给的这种负外部性, 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限制美元的权力, 直至最终剥夺美元的国际货币职能;第二, 强化美元的责任承担, 将美元置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约束和监督之下。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 历史上存在类似的案例, 当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之后, 英镑便逐渐丧失了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 而最终被美元所替代。今天, 美元的过度供给使美元自身成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然而, 在美元地位衰落之后 (假如的话) , 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货币来取代美元?过去的历史包括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件告诉我们, 绝不能再用一种主权货币来替代另一种主权货币, 这只会使我们从一个陷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 最优的策略应该是引入一种真正意义的“国际货币”。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 尽管美元也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但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存在, 使得美元面临着较大的约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美元突破这一约束条件造成的, 或者说是美元约束机制构建不当造成的。金融危机后对美元的约束主要应是建立对美元发行机制的监督。加强对美元的约束与监督, 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可以直接建立 (或其他机构经过改良的) 一个约束美元的超国家机构, 这一机构应超脱于任何国家利益之外, 将在全球层面上发挥世界中央银行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对美元形成约束, 这主要通过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来实现。

资料来源:Mundell (1995)

单位:%

资料来源:宫崎犀一、奥村茂次、森田桐郎 (1990)

在本文随后的部分, 我们将从限制美元权力和强化美元责任两大方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行分析。尽管我们分为权力和责任两个改革层面, 但是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如在权力改革方面,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过渡到超主权货币体系, 而在责任承担方面, 其终极目标是将美元完全置于国际社会的监督与约束之下, 如果这一目标可以达成的话, 此时的美元就已经发展成为超主权货币了, 所以两条路最终是殊途同归的。

一、美元权力转移:条件是否成熟?

剥夺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权或者说美元的权力转移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 美元是不是到了必须交出权力的地步;第二, 是否有新的货币做好了接手准备。

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性来看, 美元的权力终结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 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存在确实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一点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做出了很好地说明, 我们不再论述。第二, 美国的经济状况 (甚至包括政治、军事等其它因素) 是否已经到了无力支撑美元的地步。我们将通过考察英镑-美元地位转换的历史来类比分析美元今天的情况。

按较为笼统的分类, 国际货币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其中国际金本位制又被称为“英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又被称为“美元本位制”, 这两个阶段分别是英镑与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阶段。按Mundell的划分, 在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之间, 还存在钉住的美元本位制 (Anchored Dollar Standard) 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两个中间阶段 (表1) , 这两个阶段是国际货币格局极度混乱的时期, 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国际储备货币重新选择的时期。此阶段, 英镑的地位开始逐渐衰落, 而美元的地位不断上升, 并最终完成了二者的权力交接。因此根据Mundell的划分, 从1915年起一直到1936年, 是美元不断成长并最终战胜英镑成为国际中心货币的过程。 (2)

国际货币权力转换的背后是更长时期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18世纪60年代, 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结束特别是其他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工业化的完成, 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至少在1870年之后, 英国衰退的迹象已经明显可见。[2]从1870年到国际金本位崩溃前的1913年, 英国的经济 (GDP) 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1.9%, 这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11%) , 同时也几乎是西欧诸国中最低的 (仅好于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 , 更是远低于美国的情况 (3.94%) [3]从工业生产来看, 英国衰落的起始时间要更长。1820年, 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到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50%, 但到1870年已经下降到32%, 这段时期美国则上升到23%, 不过此时英国仍然是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工业国。1880年, 英美两国的工业生产开始持平, 1900年美国反超英国13个百分点, 这显示出英国地位的绝对衰落 (表2) 。到1913年, 英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已经从1870年的9.1%降低到8.3%, 而美国则从8.9%上升到19.1%。

尽管经济实力与货币地位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 [5,6]但是从这段历史的考察中, 我们发现货币地位与经济实力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英镑地位的最终确立始于1870年代, 但是至少从1880年前后英国的经济地位就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 甚至可以说英镑地位的确立和英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几乎是同步的。再来看美元的崛起。在1870年, 至少从经济总量来看, 美国与英国的地位已经十分接近, 但是只有过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 美元和英镑的竞争才真正开始, 此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国1倍还多, 即使如此, 从国际金本位制结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美元地位的确立, 又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这都说明了国际货币权力转移与经济实力转移的复杂关系:国际货币权力转移会极大落后于经济实力的转移, 甚至有些时候这种关系是矛盾的。

历史为我们分析今后美元地位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按照历史, 美元地位衰落将会迟于 (甚至大大迟于) 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 因此, 通过分析美国的经济走势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美元地位走向的大致依据。

金融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 这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 危机对于其他发达地区的冲击影响已经超过了美国, 换句话说, 尽管美国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 但是无论是从经济衰退的幅度还是从经济反弹的速度来看, 美国都要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 特别是欧元区和日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来看, 在金融危机之后, 世界主要的经济体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 但是从衰退的程度来看, 美国几乎是最轻的, 在2009年经济衰退只有-2.6%, 这不但远低于欧元区的-4.1%、日本的-6.3%和英国的-4.9%, 也低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2010年美国经济增长接近3%, 这也要远好于欧元区和英国。 (4) 所以, 从经济增长来看, 和世界其他国际货币相比, 短期美元还看不出任何衰落的迹象。相反, 欧元区动荡的经济形势以及暗淡的经济增长前景, 却为欧元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 尽管这次危机将美元本位的缺陷暴露无遗, 但是却从另一个方面为美元打压欧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在某种程度反而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而不是削弱。

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进入21世纪, 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最高超过30%, 近年来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 其经济地位有所下降, 但是其经济占比依然超过20%, 这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的规模 (图1) 。从最近30年的总体情况来看, 美国经济地位虽有下滑的趋势, 但是并不明显, 其在高位的波动性特征大于其下滑性趋势, 美国经济地位还没有出现大幅度、单方向的持续下挫。从各经济体的相对趋势来看, 美国相比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始终占有绝对优势, 到目前为止, 看不出美国经济地位绝对衰落的任何迹象。 (5)

资料来源: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0注:阴影部分为预测值

因此, 尽管美国金融危机使各国再一次意识到现行以美元为中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缺陷,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尽管其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 但是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 其受到的影响反而是最低的。从其主要竞争对手来看, 欧元区经济的情况似乎比美国还要糟糕, 欧元区统一货币的基础受到一定冲击, 经过金融危机一役, 欧元不但未能利用这场危机增强与美元相抗衡的实力, 反而受到一定的打压。因此, 在中短期内,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也是各国所不得不接受的一个无奈现实。2009年7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表示:“美元目前 (仍然)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也是如此, 这是现实”,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曾声称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目前无可替代。[8]在2009年12月发布的《外汇管理概览》中,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承认,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如果联系此前包括以上两个国家在内的一系列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强烈愿望, 以上表态多少透露出这些国家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无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能完全依赖于人们的“良好愿望”, 改革必须照顾到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

与此同时, 作为美元权力的接手方——超主权货币的推进在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用一个主权货币来代替美元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另一个主权货币会比美元做得更好, 因此如果美元权力必须转移的话, 则应交给一个全球性的超主权货币。然而从现实条件来看, 超主权货币并没有做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准备。以目前已有的超主权货币——特别提款权来看, 其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末推出, 但是一直并没有受到重视, 从现在来看, 其仍然建立在主权货币的基础上 (以主权货币篮子定价) , 因此如何推动特别提款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主权货币困难依然很大。未来超主权货币如果基于特别提款权, 那么有关特别提款的定价、供给、分配、使用等问题, 仍然需要妥善解决。

除了一些有关超主权货币技术层面的问题外,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实是超主权货币难以推进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要协调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组建一个货币联盟绝非易事。当今世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主要大国之间、各经济集团之间、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实力分配不均, 且在不断动态变化, 因此, 即使可以推动超主权货币建设, 也可能会由于以下原因而受挫。第一, 世界政治经济权力分配不均将会造成超主权货币制度架构的不公平性和不平等性, 这必将引发新的危机与冲突。第二, 世界政治经济权力的动态变化要求超主权货币制度架构必须不断剥夺没落势力的权力, 赋予上升势力新的权力, 这将导致相应的制度机构无所适从而最终走向崩溃。因此, 未来超主权货币体系的建成应以世界政治经济实力的相对均衡、相对静态为基础, 而从当前情况来看, 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二、美元责任承担的直接约束:超国家机构建设

前面分析表明, 在美元的权力转移方面, 目前并不存在美元权力转移的现实基础, 超主权货币虽然可以更好地接替美元的角色, 但是其推进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推进我们不得不转向强化美元责任承担方面。在这部分, 我们主要探讨对美元进行直接约束, 在下一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对美元的间接约束。

对美元进行直接的监督与约束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监督平台, 这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机构, 或对现有国际机构 (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进行改良。这种超国家机构建设在本质上与发展超主权货币类似, 如果这一机构可以对美元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与约束, 那么此时美元也就不是美国自己的货币, 而发展成为超主权货币了。因此, 超国家机构建设或改良的困难可想而知。之所以仍要提出这一方案是因为, 其一, 它毕竟是我们的一种选择, 其二, 我们后面也会提到, 无论是发展超主权货币, 还是建设或改良超国家机构, 其不但是我们的一个最终目标,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 可以借此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渐进改革。

对美元进行直接约束, 可以积极利用已有的制度安排。[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多边国际货币合作组织之一, 经济监督 (Surveillance) 是其三大核心职能之一, 其在监督方面也拥有充足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因此, 对基金组织现有的监督职能进行改进, 就可以对美国的相关政策施加压力。

除了监督平台建设, 还需要明确对美元监督和约束的具体操作。对美元进行直接监督, 要求美国 (美联储) 必须转移部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甚至财政政策的制定权与执行权, 其主要目的是为美元供给建立一个国际秩序, 以尽量降低特里芬难题对于世界经济的困扰。对美元进行监督指标的选择, 类似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可以是价格上的 (例如利率调节) , 也可以是数量上的 (例如控制货币供给量) , 或者二者兼有。

首先从价格约束目标上看有两个子指标可以监控, 一个是通胀水平, 一个是汇率水平, 通过这两个子指标其目的都是为美元寻求一个稳定的价格锚。

(1) 从通胀监控来看, 欧元区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 与其类似, 使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区域实际上就是美元区, 只不过与欧元区不同, 处于美元区的其他国家对于美元决策并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基于欧元区同样的理由, 美联储应该控制美元区内的物价稳定, 而不单单是美国国内的物价稳定。但是与欧元区不同的是, 美国对美元区内的通胀水平是极难控制的。 (6)

(2) 从汇率监控来看, 有两个选择。第一, 为美元寻求一个“绝对”的钉住锚, 例如重新回归金本位, 其虽然可以对美元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说明这一方案行不通。第二, 为美元寻求一个“相对”的钉住锚, 这可以通过稳定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来实现。例如可以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 (如G20) 等多边或双边经济协调来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 上世纪80年代七国集团达成的“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都是以干预涉美汇率为目的的国际经济协调。在这种监督目标下, 对美元汇率进行干预应该与以往有两个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汇率干预对象应以美元为主, 而不是像“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下的以日元和德国马克为主;第二个不同是汇率干预的方向重点是针对美元贬值, 这是因为现行体系中存在美元供给过量而导致美元贬值的趋势。

其次, 从数量约束目标来看, 就是要限制美元的货币供给。限制美联储的美元供给数量, 为避免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供给过多的难题, 比监控价格更方便且具彻底性, 为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可以考虑在控制货币供给的同时, 考虑美元区内通货膨胀水平。 (7)

在对美元的监督指标选择上, 尽管我们借鉴了很多欧元区的做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首先一个非常大困难就是目前虽然存在一个事实上的美元区, 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名义上的美元区, 因此, 对美元监督目标的范围究竟取多大才合适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次, 从货币供给角度对美元进行约束, 虽然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直接有效, 但是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货币政策目标就开始逐步放弃货币供给目标制, 而转向了利率目标制。 (8) 因此, 使美国重新关注其货币增长, 排除掉政治因素不谈, 这本身就可能会造成美国经济系统的紊乱。另外, 从2006年3月起, 美联储放弃了对其广义货币M3的公布,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美联储并不想让外界了解其更多的货币供给信息。同时, 美元作为美国的主权特征, 接受外部监督和约束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不但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 即使对于世界任何一国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一旦接受外部监督与约束, 便意味着巨经济利益的放弃, 这必然对其国内的经济政策造成相应地影响, 招致其国内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 这都增加了对美元进行约束的困难。

因此, 我们在此讨论的对美元进行外部约束方案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不但要考虑其经济适用性, 同样也要考虑其政治可行性。从目前来看, 对美元监督较为可行的是对美元的贸易逆差监督、对美元汇率稳定进行干预等, 而对于美元的供给数量监督、通胀水平监督等则较难实行。在这方面只能通过国际社会对美国不断施加舆论压力, 迫使美国自身作出调整。但是这种依靠美国的“自我约束”监督, 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 这无疑于“与狐谋皮”、“与羊谋羞”, 在实践中能有多大的效力值得观察。

三、美元责任承担间接约束:货币竞争

除了对美元采取直接约束之外, 还可以通过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对美元实行间接约束, 这主要通过国际货币多元化来实现。然而通过多元化对美元形成约束没有具体的约束目标、没有具体的约束机制、没有具体的约束平台等, 其约束效力主要通过货币竞争来实现。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更稳定, 这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就有所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随着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当时就对欧洲货币 (European Currency) 与美元即将出现的竞争是否会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进行了探讨。[10]

(一)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稳定效应

1. 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会分担美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压力

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必然会促使新兴货币代替部分美元以满足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 从而减轻世界储备需求对美元资产的输出压力。同时, 二元或多元国际货币格局的形成, 可以使世界储备资产在二者之间进行调整, 从而避免单一储备货币压力过大而带来的整个系统崩溃。

以美元和欧元为例, 当二者共同承担国际储备货币职能时, 国际储备需求增长对美国和欧元区经常项目状况的影响将会小于美元或欧元单独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形。[11]举例来说, 假设美国和欧元区都通过经常账户逆差来提供国际货币, 那么当完全由美国来承担这部分逆差时, 其带来的危险将远远大于这部分逆差由两个区域来承担的情形。然而这种情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贡献也仅仅在于通过压力分担延长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存续时间。

2. 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会为美国带来国际储备竞争压力

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会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相互抗衡的二元或多元国际储备货币结构, 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发行国形成约束与制约, 这将促使国际货币发行各方实行更加稳健、更加负责的国际货币政策, 从而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在货币国际化的巨大收益引诱下, 在位国际货币国家必然通过各种途径阻碍新兴国际货币的出现或成长。以欧元为例, 欧元的出现尽管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但是欧元的潜力与成长性却是美国不能小觑的, 这迫使美国采取各种政策 (包括经济、政治等) 来遏制欧元, 但同时也对美元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欧元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元形成竞争, 这将对美国的美元供给策略构成约束。反过来, 美元强大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在时时提醒欧洲, 如果不能保证欧元的质量, 欧洲长期经济与货币整合的努力随时都会付之一炬。伴随着欧元的成长, 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将形成一个彼此制约、相互制衡的利益均衡体, 从而督促双方实行更加负责的国际货币政策, 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但是我们对于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稳定效应分析有些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实验”而已, 在实践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仍需检验。以欧元来看, 尽管从欧元发行至今已经超过10年, 但是在很多方面欧元仍无法同美元展开真正的竞争, 欧元对美元的竞争替代效应还没有或完全发挥出来, 所以在此提到的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效应也许仅仅是一种潜在的、还未实现的。此外, 通过国际货币多元化来更好地约束国际货币的责任条件也是比较苛刻的, 同时我们已经证明, 只有在两个或多个国际货币同质的情况下, 国际货币竞争的稳定效应才能完全发挥出来。[12]而且, 国际货币多元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来说并不纯粹是一种稳定力量, 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 例如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 至少在初期是这样的, [13,14]同时多元化的结构也可能造成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增加, 也有可能造成主要储备资产之间的频繁转换等, 因此国际货币多元化甚至可能加剧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15]

(二) 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推进

在美元国际货币地位难以根本撼动、超主权货币发展又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 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成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折衷方案。除了多元化以上提到的对国际货币体系潜在好处外, 还有另外两点支持着货币多元化的推进。首先, 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 一国货币国际化可以为该国带来大量收益。例如通过国际发行, 使得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 减轻国际收支调节压力, 同时亦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本币对外债权支付。一国货币国际化还可以使本国获得“过度特权” (Exorbitant Privilege) , 此外, 一国货币国际化还可以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降低本国各种经济交易的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同时, 货币国际化还意味着一国在整个世界经济甚至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 因此尽管货币国际化也存在诸多风险, 但是还是被很多国家所追捧。各国 (地区) 推动本国 (地区) 货币国际化的努力正是国际货币多元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其次, 在承认国际货币多元化稳定效应的前提下, 多元化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较易推进的方案。相比其他方案, 多元化方案有两个不同。其一, 多元化下改革对象是本国政府下的本国货币, 而像约束美元方案改革对象是超主权政府下的外国货币, 前者自然而然的比后者推进阻力更小。其二, 多元化方案虽然是基于政府推动, 但货币国际化最终能否成功仍要取决于市场, [16]因此多元化方案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市场行为, 这将比其他方案面临更少的政治阻力。 (9)

历史上并不缺少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情形,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是由一国货币 (即使是美元) 完完全全独霸整个世界的。因此, 我们在此提到的多元化应该是一种国际货币实力均衡或相对均衡的多元化。在这种格局演进下, 美元的地位应逐渐下降, 其他国际货币的地位慢慢上升, 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实力相对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构。

从目前来看, 多元化下其他国际货币的形成有两条可能出现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推动区域货币地位的上升, 如欧元。走区域货币合作的道路推出统一货币, 这可以使区域货币充分享受到区域内经济与政治力量的整合优势, 亦可以克服单个国家在货币国际化推动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因素 (如网络效应) , 有利于缩短货币国际化的成长时间。如在欧元推出之前, 尽管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也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 但是其长期受到美元的挤压,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如从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来看, 到欧元发行前的1998年, 马克在其中的比例已经从最高点的接近18%下降到只有12.1%, 法国也从最高接近3%下降到只有1.3%。然而在欧元推出之后的1999年, 欧元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就上升至约18%, 远远超过先前马克和法郎等欧元区货币资产比例的总和, 此后欧元的地位不断上升。

区域货币合作具有几个优势。首先, 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相对应, 货币的区域化与集团化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趋势, 走区域货币合作而不是区内某个主权货币的单独国际化 (与区域化) , 这可以化解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 区域货币合作可以整合区域内的经济与政治力量, 可以极大地扩展货币国际化的空间与优势。当然走区域货币合作, 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本国货币而追求地区超主权货币, 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 本国货币仍可以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也可以经由区域货币合作来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与区域化程度, 正如马克在欧洲货币合作中其国际化和区域货币合作进程就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区域货币合作亦面临着一些困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必须对未来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一些思考, 尽管债务危机在欧洲爆发存在欧洲自己特有的原因, 但是危机所暴露出的区域货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却是所有要进行或正在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所不得不面对的。欧洲的教训是, 对于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 在失去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之后, 必须加强在财政政策上的协调, 并最终应该走向一个经济甚至政治的统一体, 以确保统一货币的成功运行。从目前来看, 欧洲似乎正处于货币合作的某个中间阶段, 这也是一个最危险的阶段, 但是货币合作 (包括欧洲以及其他地区) 不会停止, 未来区域货币合作进程的步伐也许会更谨慎一些。

多元化下国际货币崛起的另一条路径就是主权货币的国际化之路。在欧元出现之前, 几乎所有的货币国际化都是走的这条路。由于货币国际化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6]所以对于某个国家来说, 要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 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先决条件以及合适的后天条件甚至要依靠一些偶然因素。货币国际化也并不总是成功的案例, 如日元, 尽管日本政府极力推动日元的国际化, 但是从总体来看并不成功。因此, 如果依靠主权货币的国际化来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受到的制约因素会更多、经历的时间会更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更大。

从区域货币合作和主权货币国际化两条道路对比来看, 每一种路径都有自己的优势, 也有自己的劣势。区域货币合作由于集合了区域多方的共同力量, 因此如果其成功的话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区域国际货币的成长, 极大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竞争, 但是其在推进前期往往面临着较多的政治与经济融合难题, 在后期往往面临着较多的货币一体化所带来的风险。而对于主权货币国际化来说, 其主要的困难来自于前期的不易推进。因此, 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进程中, 每个国家 (或地区) 应该根据本国或地区的情况, 选择不同的推进道路。

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出路

目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背景是, 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缺陷十分明显, 但是并不存在根本改变当前美元本位格局的现实基础。将未来储备货币体系改革方案按由易到难进行排列, 我们发现通过货币多元化对美元形成间接约束以及对美元施行部分直接约束较易推行, 而对美元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约束或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则较为困难。因此, 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并不能谋求对美元的根本性舍弃, 而是在承认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基础上, 寻求对现有体系的渐进改良。

(一) 促进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

前面我们分析, 国际货币多元化将是一个较易推进的方案, 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是一个在短期内就可达成的方案。欧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管其背后存在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支持,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作为国际货币同美元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 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引起国际储备资产格局的重新调整, 如果这一过程过于剧烈, 也会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 作为货币多元化的一个铺垫, 多元化可以首先从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开始, 储备资产持有者可以通过逐步调整自己储备资产结构, 逐步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资产的份额, 这有三方面的好处:一, 可以为其他国际货币腾出空间;二, 迫使美元进行相应调整;三, 降低本国货币多元化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除了积极进行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以外, 各国还可以通过参与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来达到储备资产多元化的目的。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 (Substitution Account) 是指用各国所持有的主权货币储备资产 (主要是美元) 与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进行置换, 由于特别提款权以一篮子货币标价, 因此通过替代账户, 各国将获得一个比单一主权货币更为稳定的资产。这不但可以帮助各成员国进行储备资产的多样化, 同时还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储备资产收益。

此外, 如果替代账户可以推行, 这不但可以促进储备资产的多元化, 还可以极大地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 从而为未来走向超主权货币奠定基础。

(二) 针对美元汇率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合作

针对美元的大部分监督约束不具可操作空间, 但是对于汇率来说也许可以进行一定的突破。首先在历史上存在针对美元汇率走势的国际经济协调和合作实践, 不过前文提到, 这种针对美元汇率的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主要针对的是美元汇率贬值, 也即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 美国有义务在市场上回收过多美元, 而不是其他相应国家来投放对手货币。其次,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 其主要的监督职能就是监督各国的汇率政策, 因此, 可以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平台对美元汇率进行监督。

(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本身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部分, 其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国际货币体系其他方面的改革成败。除了各项职能的改革外, 基金组织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治理结构改革, 因为在目前情况下, 美国在基金组织中占有绝对的控制权, 这种绝对权力将会拒绝任何对美国所不利的改革提议。因此不推进治理结构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就无从谈起。

5.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五

摘要:在结束不久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第一次成为全会的主题,为司法公信力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依法治国为精神指向,从利益平衡入手,分析利益的冲突与平衡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树立的影响,通过分析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困境,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指引新路。

关键词:利益;正义;司法;公信力

一、概述

(一)司法公信力理论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司法权,使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易于接受,从而对法律产生信赖,是公众对司法活动的信任与期待。法律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矛盾和纠纷,而司法过程就是连接当事人与法律的桥梁,当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时,心中就会有一种法律信赖,信赖司法公正、有效、公平的化解矛盾,从这个角度讲,司法公信力是一种司法上的信任,是司法对公众权利的保障。换角度讲,司法公信力要求司法机关在裁判过程中独立、公开审理案件,坚持正义,此时的司法公信力是对司法裁判的思想指引,是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利益平衡手段。

(二)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是法律存在的前提,法律的作用就是解决冲突,平衡利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得到平衡,社会公众的利益得到平衡,那么人们就会对法律信任,从而形成司法公信力。

1.个人利益间冲突。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构成的基本细胞,作为理性的个人,每个人都期望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权利与义务总是相对应的,权利的数量与义务的数量总体上是相同的,所以过度追求自身利益就会导致个人之间利益发生冲突,此时法律的出现就要化解个人利益冲突,平衡利益,进而在个人利益平衡的基础上树立司法公信力。

2.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可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构成整体,整体是部分的依托,当个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势必要损害到社会整体利益,如公共资源利用上,当个人为自己利益过度利用或损害公共资源时就会损害其他社会整体利益,因此要确保社会利益就要适当限制个人利益,个人所在乎的是眼前利益,而社会整体利益则着眼于长远,从长远上保护社会利益,既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又不忽视眼前利益,而法律则是实现这一利益平衡的手段,而司法公信力的树立则是利益平衡的保障。

3.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在司法过程中,无论是诉讼过程还是诉讼结果,都要公平,特别是在诉讼过程中要严格适用程序规定,才能实现公平,才能息诉止争,才能发挥法律的利益平衡作用,才能树立司法公信力。但是,法律也要效率,所谓“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效率是法律的价值之一,法律的低效率不仅不能及时化解纷争,而且不利于法律正义的实现。因此,法律要平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现阶段司法公信力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困境

1.司法公信力整体水平较低。当前,我国司法案件中存在各种申诉、再审改判的情况,特别是“信访不信法”现象的滋生蔓延,“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信访潜规则极大地影响了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此外,司法中刑讯逼供、证据不足、同案不同判等司法不公现象的存在都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发展,导致我国司法公信力水平较低。

2.司法公信力建设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近年来对司法公信力的理论研究很多,在理论层面对司法公信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推动了司法公信力的建设,而两大诉讼法的修改也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但是,司法公信力建设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多建设性意见并没有有效落实,这种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的做法直接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3.重点化、系统化程度差。重点化差指司法公信力建设没有抓住重点,所谓“治泉找源”,司法公信力的建设必须从源头开始,仅针对一些制度做适度调整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并且进行系统化规范性管理。系统化指将司法公信力建设视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实体法中的各个制度要逐步完善,程序法中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当前二者建设存在分离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对接,致使实体无保障,程序无依据的局面,导致司法公信力低下。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同,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司法价值观高,法律意识浓,法律发展快、具体应用程序具体完整,法律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大,司法公信力水平高。而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司法资源不足,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私了”成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式,加之司法队伍匮乏,司法人员本身法律素质较低,法律信仰不高,适用法律能力较差,无法发挥法律平衡利益的作用。

2.法律与习惯、政策的冲突。众所周知,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僵硬性等不足,需要其他规范弥补,习惯作为法律的非正式渊源,在法律规范中发挥着一定的补充作用,而某些地区却过分发挥习惯在解决纠纷中的作用,使得法律形式化,危机法律的地位及司法权威。政策同样是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政法委打着政策的旗号对案件进行“协调”,纪委直接干预司法等,这些都影响司法公信力建设和司法权威树立。

3.相关法律制度影响。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有上诉、申诉的权利也可以通过上访、信访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这种规定也给当事人机会使其过度行使自己的权利,使得我国法院的既判力受到挑战,既使案件无限期延长,裁判久拖不决,又加剧了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当事人把败诉的原因归结在法院身上,影响司法权威。

同案同判是一般人对司法适用的最基础理解,而当前却存在司法同案不同判现象。使司法的终极目标——息诉止争,彰显正义——大打折扣,降低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程度、破坏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理论,影响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无法发挥法律的指引和规范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三、平衡利益,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立法是国家机关将一定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是对社会资源、社会利益进行第一次分配的活动,是利益平衡的过程,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必须平衡社会利益、个体利益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特别是平衡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在立法过程中要兼顾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而树立司法公信力。

(二)执行中的利益平衡

执行难也是司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时单纯的物质执行无法平复当人事受到的损害,需要进行精神上的惩罚,因此单有必要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解决矛盾和纠纷,实现利益平衡。

(三)司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司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法治活动的低效率不利于公平的实现,公平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法治活動的效率。其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法官造法”,由于法律的制定受一定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天生具有滞后性,这使得“法官造法成为必然”,但是法官造法并不是任意的,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法律所做的解释,在要严格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任意发挥。最后,要平衡法律和习惯适用上的冲突,习惯的适用必须以法律为基准、为准则,才能实现利益均衡。

(四)司法理念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6.整合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唯一出路 篇六

一、当前教育怪象

1.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儿童节前夕,教务处组织了迎“六一”书法展、少先队组织了文艺汇演、家委会组织了才艺家庭,诸如此类的活动在校园处处开花,不同时间、不同部门的不同要求全部落在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头上,甚至还在时间、地点、参加对象等方面产生了冲突。为什么同一主题的活动不由同一部门策划,其他部门分解落实呢?恐怕是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缘故吧。

2.合作重形式轻需求

合作的意义在于高效,即操作的便捷性和工作的成效性。一般来说,教务处分管大课间活动,德育处则对大课间的活动进行检查与考核。例如,在一次不需开展户外活动的雾霾天气,由于两个部门未事先协调好,导致大课间进场音乐正常响起,使班主任和学生不知所措。事实上,教务处一个部门就可以高效地完成这项活动,二者一起协作反而使问题变得复杂了,在这里合作就流于了形式。

3.教育信念缺失异化

改革需要解放思想,而实施则需要统一思想,教育一线的老师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坚守着、忙碌着,但所有部门、所有老师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应该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或许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对于同一教育信念的缺失,进而引起执行过程的延长和执行效果的不佳。对此,我们需要反思。

4.评价无体系不作为

评价教师只看考试,评价部门只看活动是否丰富,评价家长只看是否支持学校工作,评价单一不成体系,难以实施。从绩效考核的结果和过程性资料来看,不难发现教育评价几乎没有构建体系,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积极意义。一个发展中的学校如果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系统,就很难发现真实的问题和原因,更难以对症下药进行解决与改革,进而无法推动学校和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整合的方法策略

对于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与时俱进,新旧更替。所以当下刻不容缓要做的事情就是改革。那么到底该如何改革呢?依据近几年的改革经验,当下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换新鞋,走新路”,即用“整合”的手段彻头彻尾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管理。那么该如何整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整合教育思想

实现多元并存、开放融合的教育观。事实上,不同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不同处在于践行教育思想的理念。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在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百家之长,但一定要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始终践行自己的办学思想。因为没有统一的思想,就没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团队力量。整合教育思想是改革的前提条件。

2.整合职能部门

部门的划分标准有很多,各有其优缺点,但不管怎么分,高效管理始终是划分部门最核心的依据。从这一点出发,企业管理层面的划分,对学校传统的部门划分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层面的管理架构清晰可见,也会使各部门分工明确,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提升学校的办事效率,消除本位思想,有利于大局观的形成。

3.整合教育资源

一般来说,按空间分,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网络资源等;按群体分,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等;按性质分,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活动资源、课程资源、环境资源等。对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可以先从划分的角度思考,分出主流学科和渗透学科,这样有利于学科、社团、环境等课程之间的整合,节约课时。过去都说小学教师是“万金油”,其实老师在通识化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也应该是“万金油”, 通过人力资源整合将常见教育软件使用、基本教育原理等通识性知识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功,解决专业化人员“忙”得没有时间发展专业,没有时间创新研究的客观问题。

“整合”一词来源于西方学术用语,经过行为主义代表之一的帕森斯理论阐述后,被广泛使用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近几年,为了推动改革,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也越来越多。而企业“整合”后的优势、民办学校“整合”后的发展,则可作为公办学校利用“整合”来“改革”一种经验,促进公办学校甩开枷锁自主发展。我坚信:整合就是减负,整合就是高效,整合就是改革,经过整合后,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得更好更快发展。

7.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七

对这“四道难题”要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首先, 我们要看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高校由1978年的24所增加到2000年的52所, 再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9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也由2.73万人增加到26万人, 再增加到137万人。河南高等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跨越式的发展, 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发展是主流, 这是有目共睹的。出现的问题有的是教育快速发展中伴生的、不可避免的, 有的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有的则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要在发展中解决, 不能不发展, 不发展问题就会更多、更严重。其次,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四道难题”是全省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也是高校领导遇到的最棘手、最头痛的问题, 亟待研究解决, 否则就会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贯彻落实, 从而严重制约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后, 我们应该看到, 这些难题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有关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引起的。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很难有教育的发展, 但是教育自身发展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目前高等教育的模式有许多不适应教育发展规律的地方, 必须通过改革兴利除弊, 使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规律。下面重点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改革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

在计划经济时期, 高校教育经费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比较单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 高校开始收取学费, 并通过校办企业和向社会提供咨询、培训等方式有了一些服务性的收入。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实施扩招以来, 高校发展允许使用银行贷款, 这确实为高校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也给高校带来了还贷的压力。目前高校普遍债务累累, 少的几亿元, 多的几十亿元, 每年的还贷付息成为高校领导最头痛的事情, 有的已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因此要采取多种举措解决这一问题。

1. 增加政府投入

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未来,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公益性事业, 高校出现巨额债务, 政府有责任帮助解决。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 近些年来, 来自财政的教育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由于扩张快、基础差、基数小, 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国家要求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因此, 对高校债务, 政府要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 或一次性解决, 或实行贴息的办法予以缓解。

2. 以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还贷

老校区一般都位于市区比较繁华的地带, 近几年土地升值很快, 应该价值不菲, 但是有一部分老校区至今仍处于“闲置”状态, 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加强协调工作, 使其发挥作用。

3. 广开融资渠道

高校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的支持, 也要寻求社会、企业和广大民众的支持, 要采取妥当的形式和优越的机制吸引社会各界的捐款和馈赠。比如, 教学楼、基金会均可以捐赠者的名义命名, 学校也可以为捐赠者树碑立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的富人越来越多了, 这种捐助办学的形式也会越来越多, 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此外, 高校还可以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 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 获取收益。

二、改革高等教育结构

目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难发生在学生身上, 但根子在学校、在社会。从学校来看, 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1. 努力培植和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声誉和影响的名牌大学

河南有1亿多人口, 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 却没有一所全国一流的大学, 仅有一所大学进入了“211工程”,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是河南的重大损失:一方面大批优秀的人才苗子 (高中毕业生) 流失到了省外,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又很少, 因此就出现了“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却比较多”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应对基础比较好、发展势头比较好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予以重点扶持, 使其尽快进入全国一流大学的行列。

2. 切实加强职业教育

近些年来, 河南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学校和学生的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学校的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 师资队伍仍然比较薄弱, 教学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加对高职高专的投入, 并采取定期培训、向企业聘请和向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3. 按照社会和市场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高等教育转为大众化以后, 学科设置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 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对多数高校来说, 要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放到第一位。

三、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最近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老临终之前在病榻上还念念不忘人才培养问题, 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习好的标志就是能够考一个好分数, 教育成功的标志就是学生能考上大学、考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最终当上官。结果培养出的大部分是“五分加绵羊”式的“好学生”, 走出学校后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数千年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必须扭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已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型人才, 因此大学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 革新教育观念,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式, 由“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教学, 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改革教学内容, 加强教材建设, 确保学科和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大学课堂;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的同时, 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授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广泛开展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 实现教学组织管理信息化。

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这里涉及两个层面, 一个是政府如何管教育, 一个是学校自身如何管理。

从政府来说, 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 可综合利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及必要的行政措施来行使对教育的管理, 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 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逐步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化学校管理制度。高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可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各种咨询服务活动, 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 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 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 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

从学校内部管理来说,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按照育人为本的要求,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要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 尊重学术权利和学术自由, 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管理和决策作用。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8.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八

一、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一种为提高学生素质与技能的综合性教育形式, 它在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 职业教育与我国的发展水平、大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宏观层面看

由于教育设施的不完善, 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现在很多的教学机构并没有贯彻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而是追求利益, 在教学方面的整改力度不大, 将学生招入校园后并没有给予很好的教育条件, 而是让学生简单学习一些知识后就送入了社会。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 把招生的多少当成学校强弱的对比, 盲目招收学生, 但对学生的教育力度不够, 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教育还是以底层的劳务输出为主。

(二) 从微观层面看

据调查, 很多学生表示进入职业院校都是无奈的选择, 他们对教育课程并不关心, 只是一心想要拿到毕业证。在职业院校的许多学生对于课堂并不感兴趣, 可能因为基础较为薄弱或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对前途大多没有明确的规划,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发展。另外,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 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我讲你听”的授课方法, 教学内容单一, 学生无法获得深层次知识, 某些院校的师资队伍技术技能较弱, 课程内容滞后, 无法满足企业的技术要求。

二、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策略

作为专门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院校, 它在解决我国人才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 虽然现在职业院校遍地开花, 但其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给职业院校带来一种新气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完善教育设施, 优化教育资源

教育设施不完善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中都存在的问题, 这对课程改革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职业院校的重视, 加大在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 为学校多提供资源和支持, 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 让教育设施更完善, 加快职业院校的发展步伐。同时, 也可以主动联系一些骨干企业、社会团体, 组织动员大家一起为职业院校的建设出力, 努力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让校园设施更加完善先进, 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发展。除了设施的完善, 在教师的完善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很多职业院校里, 拥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并不多, 也因此无法给学生带给专业性的知识。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学校, 因此学校在教师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力度, 多寻找技术型专业教师人才, 让学生以后进入社会能够满足企业的专业要求。

(二) 运用激励因素, 激发教师课程建设和改革热情

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 有效改善激励因素不仅可以为学校招揽更多的教师人才, 也可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激励因素既有精神因素又有物质因素, 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综合入手, 努力提高院校的课程改革。例如, 可以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唤醒职工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意识, 让教师明白课程改革的探索与他们息息相关, 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还可以进行恰当的目标激励和奖金激励, 对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教师可以让其进行院校、省市的评选活动, 或是安排一些讲座、交流分享会等, 使其成就感得到满足。还可以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力度,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激励因素, 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精力投入, 全身心地辅导学生学习成长, 让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效果越来越显著。

(三)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职业院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院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书本理论知识的授课外, 教师也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在职业院校中, 例如, 汽修、医药、食品等学科, 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他们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让学生投入其中, 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动手操作, 而是通过操作过程达到深入了解课堂内容的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了解书面知识后, 还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层了解, 提高其探索能力和对学习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2]周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选择[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司法改革法警的出路 篇九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脱媒  一带一路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的角度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的调整,努力回调要素配置的扭曲,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增加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1]归结为一句话: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2]

在2015年11月举行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再次强调: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必须下决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使供给体系更佳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几乎与整个经济学的成长相伴随,[3]其中,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萨伊定理,可以看作是古典经济学关于供需关系最为重要的表述。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知,我国多数的改革也都是从供给侧进行的。但改革在我国环境下发生了一些变化,其突破了供给学派“供给创造需求”的窠臼,而是强调“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通过调整供给结构释放市场上受抑制的需求。[4]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因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资本积累、劳动力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来看,随着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我国储蓄率会有所下滑[5],但仍会保持较高水平。如何把高储蓄率转化成高增长率,关键依取决于投资的效率,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对投资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分配,其对投资的影响显而易见。从劳动力投入来看,通过新增资本的配置效率来引导劳动力投放到适当的领域与岗位是非常关键的,这其实也涉及供给侧的改革问题。最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技术创新和进步速度才是符合时代的经济模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恰是从此入手,从内部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需求端结构的重要手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化解过剩产能,提升高质量供给,降低无效供给,所有这些都是从调整需求端结构的角度出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深层次调整供给端的问题,从而影响需求端,达到调整需求端的目的,实现供需平衡的最终目的。供给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求,而需求能够拉动供给的增长,所以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讲,发展并不是为了实现供给端结构性的变革或是革新,更多是为了让供给端能够与需求端最大可能的完美契合。需求端结构性调整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调整需求端结构的重要手段。

二、困境: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式微

(一)新常态下的银行微利时代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不良资产频增、信贷紧缩、业绩下滑,直接影响银行在资产项目方面的利润。2015年,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新增5100万元至1.96万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4%,[6]直逼2%,整体形势严峻。

同时,利率市场化形势的不断加剧直接会导致存款市场上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势必会给依存贷款利差为主要收益来源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使得社会信用资金可以基于对收益和风险的考虑再金融机构和地区间市场化自由的流动,这必然会扩大银行业间竞争的范围与深度。[7]深层次、多区域的竞争必然造成银行利润的不断缩减,在新常态下,这也将银行业微利时代的标志。

(二)金融脱媒导致银行边缘化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流动不再经过商业银行这一媒介,而是通过其他更加便捷的途径由供给方直接输送到需求方。[8]随着金融改革发展的逐渐深入,金融脱媒在我国也愈来愈明显。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直接融资的日益活跃分流了银行存款,降低银行的资产。[9]同时,直接融资使越来越多的银行客户发现,他们可以通过更加简便的方式进行融资,不再需要去银行进行严格的授信、评级等繁琐的程序。金融脱媒趋势使银行本来的形象与作用发生了变化,客户在缺乏资金的时候不再仅仅想到银行,而是考虑金融市场上其他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方式,银行业边缘化的现象也变得愈发的明显。

三、出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双赢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了我国经济改革策略的重要一部分,但改革的进行必然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持。所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银行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银行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助力实体经济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银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全力以赴服务实体经济,提高服务效率。银行可以自主的将资金转向升级的传统产业,并向创新企业倾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10]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角吹响以来,农业银行紧跟国家宏观调控步伐,采取加强信贷政策引导、大力支持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等措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在服务“三农”方面,中国农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多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我国的农业创新、农业升级贡献突出。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中国农业银行也将“信贷工厂”试点范围扩大至8家一级分行辖区内的27家支行。

2.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提出的时间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早,但两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带一路”的经济策略已经与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紧密相连,可以说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非凡。“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使企业和居民对跨币种、跨国境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长,银行客户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银行开始构建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相匹配的全球服务网络。[11]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银行紧盯央企“走出去”项目,特别是对农业“走出去”项目给予大力支持。2015年以来,农行境外分行相继对中粮集团所属尼德拉、中粮来宝农业、中粮美国等公司提供融资支持,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12]目前,农业银行已推出跨境并购贷款、出口信贷、特险融资、内保外贷、境外发债、产业基金等全系列“走出去”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打通境内外、覆盖全流程的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银行变革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银行创新转型。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我国银行金融创新不足,需转型发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对金融的影响已经愈发的凸显,很可能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角色,这些先进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业的主旋律:1)大数据成了商业银行的新宠,通过对大数据的解析、归集、分析来挖掘客户的信息并解构客户的需求;2)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思维,突破传统物理网点束缚,实现对商业银行客户即时的分析与管理;3)借鉴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思维,促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农村消费群体进行合理的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侧面改变了商业银行对互联网的态度,促使银行去探索真正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盈利模式。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银行资金流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对于能够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能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主动转型与创新的企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福利;对于由于地方政府干预过多,本应破产、清算却依然存在的“僵尸企业”是一场灾难。从侧面讲,这就起到了引导银行资金主动流向前一类企业的作用。

目前,国家基于绿色产业的新特征,不断倡导绿色金融,提倡对涉及绿色经济的核心行业应该实行差异化、动态化的绿色信贷授权方案。[13]“十三五”规划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也着重强调了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内容。这都是供给侧改革给银行发出的信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银行的资金流向进行了符合国家政策的合理性指引,这让银行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选择支持适当行业实现利润的增长。

四、结论

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存在一定得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大而全、宽而泛,几乎把所有领域的改革,都纳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14]所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各级政府必须简政放权,[15]通过简政放权合理的收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某一方可以独自完成的,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稳步回升。为助力结构性供给侧改革,银行必须从真正意义上进行消费升级、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灵活挖掘深层、高净资产的客户,同时实现助力实体经济、“一带一路”的目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使步入寒冬的银行业看到了一丝希望,为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佐军.《供给侧改革理论渊源与实践依据》.载《上海证券报》2016年3月19日.

[2]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的短期冲突与问题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16年24(1),第2页.

[3]李佐军.《供给侧改革理论渊源与实践依据》.载《上海证券报》2016年3月19日.

[4]陈小龙,陈彦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总需求管理的关系探析》.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3期,第69页.

[5]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载《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2(31),第20页.

[6]参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5年报》.

[7]Jose Antonioo Campo,Lance Taylor,Trade Liberalis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cs:Modest Benefits But Problems With Productivity Growth,Marco Price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The Economics Journal,Vol.108.

[8]涂晓兵.《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2012年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9]Atif Mian,Amir Sufi,The Consequence Of Mortgage Credit Expansion:Evidence From The U.S. Mortgage Default Crisi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Vol.124,pp.1449-1496.

[10]《银监会:整合银行资金支持供给侧改革》.载《证劵日报》2016年1月12日版.

[11]胡浩:《“一带一路”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载《金融论坛》2015年地10期.

[12]《“一带一路”助力农行“走出去”项目》.载《金融时报》2016年1月28日.

[13]陆岷峰,杨亮.《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载《政策研究》2016年第3期,第7页.

[14]罗来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边界与重心》.载《人民日报》2016年3月30日.

[15]向松祚.《强调供给侧改革的深意》.载《甘肃理论学刊》2016年第2期,第52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2JJD820004)、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106010202)阶段成果。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人力资源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