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2024-08-29

环境信息工作总结(精选8篇)

1.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一

海口市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总结海口市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是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筹建第一批37个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保局环境信息系统的通知》(环计〔1995〕003号)文件要求,于1995年2月15日成立,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5人。现有在编人员14人,其中:大学本科5人,专科7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6人。下设办公室、信息研究室、系统开发室、淘汰氟里昂室、消除“白色污染”室、局打字室、环保信息服务部和海口科兴环境评估有限公司八个部门。主要职责是环境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研究、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环境信息产品研制与开发、环境信息咨询、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工程验收调查,实施“淘汰氟里昂”工作,协助实施“白色污染”防治工作。国家、市政府直接投入项目建设约271.45万元,其中,首期建设资金105万元;B-1扩项目国家配备50万元,市政府配套50万元;多媒体系统27.75万元;环保地理信息系统30万元;党政办公网8.7万元。目前,信息中心共有服务器3台、工作站12台、手提电脑4台、复印机2台、打印机6台,车辆3辆。已完成的项目有B-1扩项目和多媒体系统,正在建设的项目是环保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数据库。

一、建设项目情况

(一)B-1扩项目B-1扩项目是世行贷款,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的城市级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配备50万元的设备、软件和相关技术资料,市政府配套资金50万元,用于机房和多媒体演播厅装修。目前已完成局域网的建立,局局域网网页(WEB)架构已完成,内容在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完成与党政办公信息网联网的连接,已进行正常的电子收发文;办公自动化软件框架已基本完成,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档案管理、信访管理、会议通知、工作动态均可在局域网上进行,但由于操作界面不比我市党政办公集成环境简单、方便,因此该办公自动化软件尚未实施。

(二)党政办公信息网2002年初海口市党政办公网络系统光纤接入我局局域网,铺设光缆约2公里,价值约6万元,并依照要求配备交换机、网卡等相关设备约2.7万元,并对连入市党政办公网的计算机进行Ip地址等网络配置,实现我局局域网与海口市党政办公网络系统的全面贯通。目前我局接入党政办公网的计算机工作共19台,网络工作顺畅。

(三)多媒体系统建设海口市多媒体系统是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整改项目的要求之一,2000年立项,预算费用43万元,核准实拨27.75万元。目前已配备了SONY DSR-pD100Ap摄像机、Nikon F90y照像机等软硬件设备,共计27.75万元。先后制作了“创建海口市环保模范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 巩固创建模范城成果”和“1999环境质量报告书”等多媒体演示材料,演示效果显著,受到了领导的好评,真正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及信息化的要求。

(四)环保地理信息系统2000年11月上报建立海口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预算费用81.9万元,至2001年3月通过立项,最后核准76.58万元,2002年3月首拨30万元。目前已完成城市概况、水环境质量查询、大气环境质量查询、噪声环境质量查询、环境规划功能设计等功能模块的开发。与海口市信息中心接触,商议电子地图购置事项。但由于46.58万元未到位;海口与琼山合并,全市地图数字化需一段时间等原因,故该项工作尚未完成。

(五)环境信息(数据)库根据海口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整改项目的要求,于2003年四月份已上报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库,预算97.34万元。并通过计划局下属投资顾问公司进行估算,核准资金50万元。

二、环境信息化人才培训情况环境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环境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实现环境信息化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中心成立至今,人员培训共计39人次,其中,B-1扩项目8人次,多媒体系统2人次,环保地理信息系统6人次,党政办公网23人次。

三、环境信息宣传报道工作显著环境信息宣传报道工作成绩斐然,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并连续2年排名在全市前3名,2002年在国家环保总局全国政务信息直报点省会城市考核中,我局从过去倒数几名上升至第7名,被评为全国环保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人被评为全国环保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环境信息服务小有成效。成立了海口环境评估有限公司,建立评估专家库,绘制环境状况图304幅。

2.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信息网络环境,档案管理,信息共享,在线管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 人们开始进入到微元化的网络时代,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网络时代下也必须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发展给之带来的影响,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自身主动的纳入到网络信息体系当中,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各种新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进行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该环节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信息网络环境下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策略, 为提高信息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一、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一)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

为了适应信息网络化的需求, 我国在加强档案管理标准化工作中, 制定了包括《中国档案分类法》、《档案主题标引规则》在内的一系列档案管理行业标准, 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提供基础。信息网络化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数据的录入、设备兼容性、应用软件的使用意见信息存储共享与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的适应, 有效推动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进程。

(二) 网络信息化档案使得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由于计算机具有占用空间小、数据存储量大的特点, 在接入网络之后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这使得档案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多的数据资源。同时, 也让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细节化、内容也更加翔实, 极大的丰富了信息资源。

(三) 有效提供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实现便捷、快速的网络信息查询, 从而有效的节省了档案查找时间, 而且节省了大量物质材料的耗费。在档案管理过程中, 通过使用计算机目录索引工具, 能够显著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信息技术作用的综合产物。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就是指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输入、组织、控制、输出以及调控等进行对应的操作活动的总和。是档案管理机构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以及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档案信息与服务的工作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利用网络化对档案进行管理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信息网络环境下, 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为核心, 在工作过程中将扩大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统一的档案管理模式、制度体系, 尽量利用先进、可适性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对档案管理行业的相关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逐步形成完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以达到加强对信息档案的收集、组织、存储、统计、应用与编研的目的。同时, 提高现代信息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为企业的管理、生产、经营与科研提供种类齐全、形式多样、内容客观的真实性档案服务, 为档案的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档案的信息化以及档案利用的信息化。

三、信息网络环境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途径

(一)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任何档案管理环境下的能动资源,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 信息网络环境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首先, 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逐步改变相关人员的工作观念, 提高其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以及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的意识, 使得他们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完成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其次, 应该加强工作人员信息技术的学习, 尤其是相关应用软件的学习和培训, 提升其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操作能力, 争取尽快实现信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再次, 档案管理部门管理者还要认识到适当加大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档案管理人才的投入, 培养专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 为信息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

(二) 加强档案管理部门间联系, 实现档案的纵横共享

信息网络时代, 人们产生和使用的信息量在迅速增加, 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信息量得以迅速加大。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 任何一个档案管理部门都不可能利用其自身的力量对所有知识、信息加以收集、组织、加工、存储和应用。所以, 各个部门之间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管理方式, 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并形成一个相对网站的档案信息网络, 通过统一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出档案的整体优势, 通过将所有文献汇总、形成联合目录,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网络, 可以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形成各自资源的共享, 便于信息搜寻者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得更加广泛、丰富的知识、情报。另外, 利用所建立的联合目录, 通过网络化管理方式, 使得各个档案管理部门能够重复挖掘出潜在的资源, 有效的实现了档案资源的互补, 提高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有效的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不但很好的缓解了存储空间拥挤、资源利用紧张等问题, 而且还使得档案馆更加专一, 系统性更强。

(三) 重视信息反馈, 促进信息的深层次挖掘

信息反馈方法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内容, 而且信息反馈工作是多方面的, 不但可以在所有档案管理工作者与档案管理信息之间形成反馈, 而且还可以在信息使用者与信息之间形成反馈。档案管理人员在将反馈得到的信息综合整理之后, 得到一份完整的信息反馈报告, 利用该报告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后续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供更加科学、针对性更强的依据。

(四)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与防护意识

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具有足够的信息安全意识, 通过层层把关、严格管理的方式, 避免出现档案资源人为破坏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自身具有较高的安全风险, 尤其是个别企事业单位, 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较高, 加之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没有重视病毒的防控, 直接使用免费甚至是盗版的防病毒软件, 这些都个档案的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

在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病毒防御、计算机安全机制保障过程中, 要定期对计算机进行全面的查杀, 通过升级反病毒软件、更新病毒库、设置在线防御体系等方式, 提高系统的抗病毒攻击能力, 能够随时防止网络病毒入侵和人为攻击。常用的措施包括使用身份认证、数据备份以及防火墙等措施。同时, 还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方式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五) 利用信息网络环境实现档案管理在线服务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及利用过程中, 通常要亲自到档案管理部门查阅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料。而在信息网络环境下, 档案管理与应用的形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且网络信息的全面社会化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 使得人们更愿意通过在线搜寻的方式来提高获得信息的速度和信息的丰富度, 提高其自身的工作效率。所以, 传统的被动式、手动式档案管理与应用方式已经逐步被现代化的主动式档案管理服务方式所替代。在信息网络环境下, 档案部门只需要在网页上进行档案资料的汇编, 并提供对应的数据库地址、电子信箱等方式, 就可以建立起与信息需求者之间的联系, 显著提高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冉萍, 涂忆江, 吴佳鑫.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研究[J].湖北电力, 2010, 34 (z1) .

[2]白晶昆.浅谈网络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1 (24) .

3.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读者服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世纪30年代,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五定律从本质上揭示了图书馆工作和发展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必须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贯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和宗旨;二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规律——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审视定位,调整自我。目前,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认识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顺应读者服务的发展规律,有效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对象已不限于本馆的读者,只要能连接到图书馆网络就可以享用图书馆服务,都可成为图书馆的读者。网络扩大了图书馆读者的范围,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由于网络的便捷和交互性,读者服务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图书館读者服务工作也由原来的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同时用户的需求也会促进图书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兼具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双重职能。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已由文献借阅、复制、检索、代译、咨询、文字报道等传统的信息服务,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数据库、OPAC服务、技术中介、创新评估等新型读者服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传递服务,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学术研究信息;在内容上将涉及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在形态上既需要文字信息,也需要音像、多媒体等信息。同时,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相互渗透,读者个体需求趋向于针对性和专指性,而整体需求则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具有足够的文献信息保障力,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

(三)服务工作呈现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

网络普及使读者可以随意通过网络、光盘数据库等现代化手段自我服务,遨游信息海洋,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等访问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源。除了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外,读者还可以在有关智能数据库指引下,将大量有关信息加以集中、系统组织,进行知识的二次开发和知识重组,从中提炼出利于形成创新的思路。服务环境的变化使图书馆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除了加快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还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在线信息组织及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强具有导航智能作用的指引库的研究与开发。

二、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服务举措

(一)更新服务观念

目前,社会信息机构的多元化和读者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拥有的传统文献资源不再是读者的唯一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图书馆只有将工作重心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读者提供信息的目标优先于无偿服务,从强调按时服务变为强调及时服务,才能在信息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且图书馆还应树立信息服务的新观念,把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集中在职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共享,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确立“创造性地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新理念,以读者需求决定服务取向,通过具体的措施来体现互联网为读者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服务的根本价值和规范化的知识管理要求。此外,还应时时铭记“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二)改变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坐等读者上门,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被动服务,且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则很少,而且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直接服务、主动服务的机会,可以随时随地将读者所需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这样做,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细腻化和层次化了,尽管对于馆员的要求会更高,但能为读者节省间和精力,并能提供全方位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动态。同时,也能大大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市场化的竞争力。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大读者培训力度,教会读者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鉴别、筛选、整理、分析研究文献信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

(三)重视虚拟馆藏的使用权,淡化实际馆藏的拥有权

新的信息环境下,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已不单单是以实际馆藏为主要评估指标,图书馆获取网络信息的权限和能力将成为衡量馆藏含金量的重要参数,这意味着未来图书馆情报领域的真正竞争将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展开。因此,图书馆除了收藏各种静态文献和自建的各种文献数据库外,还应收藏各种网络资源,可以通过连接网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向读者提供广泛的外部电子信息服务。在专业网站导航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网上资源的分布,对网络信息整序、分类,使其有序化和系统化,便于查询和利用,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保障力强并适宜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馆藏结构,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特色服务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充分发展和利用,没有鲜明馆藏特色的图书馆会失去资源共建的基础,也就没有资源共享的理由,而且也无法吸引读者。因此,馆藏资源的特色化是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战略选择。图书馆应加强核心馆藏的数字化,从建设书目数据库阶段转到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开发阶段,并利用自己的特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

(五)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

新的信息环境下,为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需要知识比较全面、涉猎领域比较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转变馆员知识结构,变单一、封闭、被动型结构为复合、开放、型创造结构,使馆员了解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并能不断接纳和吸收新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图书馆员才能胜任现在技术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保障读者服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此,图书馆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同时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聘任制度,以不断提高馆员素质。

21世纪,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将带动信息需求的变化,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唯一不变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还是现代的图书馆,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它的服务性,因此,搞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与宗旨。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的信息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迎接读者服务工作不断提出的更高、更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俊熙,樊松林,陈守福.网络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袁名敦,刘时衡,赖茂生.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佛山市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4.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四

陈 刚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太仓,215411)

摘 要:阐述了信息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传统采购方式,增加多样化采访手段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信息环境;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 中图分类号:G253.1

文献标志码:B

“在最适当的时机、将最合适的图书、提供给最合适的读者”是所有图书馆的目标,而如何运用多种采访方式来尽力实现这一目标则是所有采访馆员的职责[1]。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源头,其不仅关系到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更与高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高职图书馆基本都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因此,如何做好信息环境下的文献采访工作,更好的为学校的教科研服务,已成为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重要课题。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对文献采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多刚由中专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馆藏基础薄弱,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献资源的入藏速度与学校的建设步伐不相协调。高职图书馆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1馆藏基础薄弱

大多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及学科设置上的变化很大,图书馆原有的藏书难以满足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1.2人员不足

高职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如本科院校,学院给予图书馆的编制名额有限,很难再争取到额外的名额,高职图书馆采编部人员少则只有1~2人,大多在3~5人之间。

1.3经费紧张

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地方,培养区域性技术型人才,所设专业会根据地方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加和调整,经费的使用主要偏重于学院的教科研服务以及实验、实训器材的购买和维护,给予图书馆的经费比较有限。

[2]2 高职图书馆传统文献采访方式的利弊

由于高职图书馆面临以上几种主要问题,多数高职馆文献采访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采用传统的招投标方式,确定一家或几家中标书商共同合作进行图书采购,通过订单采购和现场采购这两种方式来完成图书馆的文献采访工作。近年来,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好多书商都具备了图书加工能力,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来减轻自己的压力。因此,这两种采购方式比较适合人员不足、经费紧张的高职图书馆。

2.1 订单采购的利弊

图书馆收到书商的征订单后,经过采访人员以及系部专业教师的挑选,确定需要购买的图书,然后由采编部查重、整理、发送订单,这种采购方式也称为普通订购。

这种采购方式的优点是:①经费的使用易于控制。可根据订购图书清单计算总价,且书到付款,没有财务风险;②工作量容易掌握。从收到图书征订单直到发出订单,整个工作程序均为采访人员所掌握,每天工作量差不多,不致有忙乱现象发生。

但是,这种采购方式缺点也是明显的:①程序复杂导致图书到馆周期太长、图书未到率高。由于在收到征订单后要经过选书、复本控制、查重、预算控制等程序才能制作订单,然后向书商订购,再加上代理商处理订单及寄送图书的时间,致使有时收到图书需要数月之久。由于采访周期较长,致使有时书商的库存已经断货,图书未到率比较高。②图书内容难以掌握。书商的征订单上信息不够全面,对文献内容介绍极为简单,缺少必要信息,不能反映一本书的真实面貌,采访人员凭此选书易造成失误。③新书出版信息较难收集。读者推荐或采访人员通过其他途径发现好书时,该书往往已经出版一段时间,再等图书馆发出订单订购,有时已无库存或绝版,致使图书采购不到,读者无法利用。

2.2现场采购的利弊

有时图书馆组织系部专业教师去书商的书市、仓库进行现场采购。

这种采购方式的优点是采访人员可直接接触新书, 评判图书的质量和大概内容,避免了只凭书目的摘要盲目挑书的缺陷, 并且保证了图书到货率和到书的及时性, 避免了浪费工时的现象。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图书,如计算机图书等的采购。

现场采购也有其缺点,比如查重不方便,会导致不必要的重复采购。现场采购的查重一般是用采集器或笔记本电脑。近年来,一般使用采集器进行记录与查重,但是数据采集器的内存较小,只能选择ISBN与订购数量二个字段,而不能输入书名和作者等字段。而且目前国内的ISBN较混乱,常有一个ISBN号用于多种图书的现象,会对查重的准确性有影响[4]。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查重,虽然可以利用图书馆的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资源,将现场采购中与本馆重复的图书剔除,最大限度地避免图书重复购入,但受制于时间限制,若干专家选书一个人查重判断,无法及时完成任务。

对于高职图书馆来说,现场采购不适合密集进行,毕竟人力、财力有限,只能用于对订单采购的补充和完善,每年组织1~2次现场采购即可。[3] 优化传统采购方式,增加多样化采访手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读者已日益不满足于图书馆有什么看什么的状况,而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生产需要,纷纷向图书馆提出各自的信息需求,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文献[5]。仅仅依靠传统的采访手段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高职图书馆必须优化传统采购方式,增加多样化的采访手段,不断提高文献采访水平。

3.1 优化传统采购方式

高职图书馆既然需要书商的图书加工能力,但书商又不能满足图书馆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因此,必须优化传统采购方式,缩短采访周期,增加信息收集面。

3.1.1优化征订单,减少选书时间。

书商发来的征订单一般都是他们的库存或者最近新到的全部书目,而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主要还是以专业书为主,采访人员首先要花费一定时间剔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书目,因此,采访人员可以根据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学院的学科设置、读者的服务要求,设置主题词与非主题参数,制定出一份购书纲目,然后由书商根据纲目将筛选后的征订单发送给图书馆,既节省了采访人员的时间,又方便选书。

3.1.2更新观念,提高采访人员的信息意识[6]。

随着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在高职图书馆的应用和普及,因特网上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采访人员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新出版图书及将要出版的图书信息,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有购买价值的新书。

3.1.3关注互联网读书频道,通过网络倾听读者的声音。

除了专业书外,适当的非专业书也需要购买,而高职图书馆经费紧张,本来图书采购经费就稀少,能够用于非专业书的经费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对于非专业书的采购,采访人员应该注重质量,只求精,不求多,经常关注各大网站读书频道如新浪网、凤凰网、豆瓣网或网上书店如卓越网、当当网等等,以及各类文学奖项作品如茅盾文学奖、文津图书奖等等。采访人员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很轻松的获得各类畅销书、新书、好书的信息,根据本馆图书收藏的情况,按计划适当地购买,既减少了采访工作量,又提高了采访效率和采访质量。

3.2 增加多样化采访手段是对传统采购方式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3.2.1 图书配送 图书馆可以和当地的新华书店签订一项图书配送合约,由新华书店将近期出版的新书根据图书馆的要求选配送至图书馆的图书阅览室,在一定时间内比如7天,供读者免费阅览。新书不进行任何加工,为防新书在翻阅过程中有损坏或污迹,图书馆可以把新书用包书皮包好保护起来,同时在每本新书中附上一张意见单,读者阅读之后需要写上心得,这本书值不值得购买等信息,最后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挑出需要购买的图书清单,交给新华书店按复本量配送到图书馆,不需要的图书由新华书店带回。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直接了解读者需求,大大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基本上全程由新华书店负责调控,节省图书馆的人力。缺点是被读者无意污损的图书需要图书馆自己拿下。

3.2.2 网上订购

网上订购是指图书馆采访人员利用联机计算机下载、查阅、检索网上的书目文献信息,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完成收集、整理、订购、支付的过程[7]。

网上订购相对于传统采购具有很多优势:①网上订购方式比较随意,适应性强。既可以选购少量或特定的几本图书,也可以批量采购图书。②缩短了文献采访的周期。采访人员只要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实现选书、查重和订单发送,大大缩短了处理订单的周期,简化了采访工作流程,加快了文献到馆速度,提高了采访工作效率。③扩大了图书采购的渠道。传统的图书采购渠道单一,很难收集齐地方版的图书信息。而开展得好的网上书店,如北京人天书店的《人天书目报》就广泛地收集了各地的地方版的书目信息如南海出版社、学苑出版社、同心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长征出版社等等全国580多家的出版社的新书信息,提供全年采访种数9万余条,覆盖全国全年新书出版量的90%左右。采购人员可以选择

一、两家开展得好的网上书店作为自己的代理商,便能收集到全国大部分的新出版的图书信息。

网上订购还具有节省图书采购经费、有利于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等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熟化、平民化,网上订购将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采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结束语

总之,信息环境下的高职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既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又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图书馆采访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文献采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洪军.国外图书馆图书订购方式比较[J].图书馆建设,2005(3):43-45.[2] 周延风.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9):71-73.[3] 谷卫华,王瑞亨.谈高校图书馆图书现场采购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1):70-71.[4] 牛振恒.图书现场采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践研究,2007,31(6):794-796.[5] 王晓君,余露.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采访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7):39-40.[6] 吕兰英.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图书采访工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176-177.[7] 稂丽萍.网上采购对传统图书采购方式的冲击[J].图书馆学研究,2004(3):49-51.[作者简介]陈刚,男,1982年11月生,0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图书馆专业(本科),助理馆员,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济南路1号,215411。

Optimize the Literature Acquisitio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CHEN Gang

5.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五

川环函„2010‟290号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2009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本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实施办法(试行)》(川府发„2008‟33 号)的规定进行编制,分为概述、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六部分。本报告电子版通过四川省环保厅网站

()全文公开。如有疑问,请与四川省环保厅办公室联系(地址:成都市西御街31号;邮编:610015;电话:028-86122607)。

一、概况

2009年,我厅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条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相关制度,充实公开内容,深化公开形式,强化公开措施,加大公开力度,进一步拓宽了社会各界

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以及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展示了环保机关良好的对外形象。全年,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采取会议培训学习、办板报专栏、网上电子公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和措施,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会议精神和文件规定,帮助广大环保干部职工深化思想认识,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化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机关各部门抓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自觉性。

(二)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了政务公开工作责任制,并结合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把政务公开各项工作细化分解,责任到处(室),责任到人。成立了由厅长和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和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厅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落实岗位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牵头抓,各相关业务处(室)具体抓,办公室综合协调,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合力推动的工作格局。

(三)完善机制制度。为确保政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省环保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建章立制。一是为建立信息采集、审核、发布和更新的长效机制,确保网上公开信息的准确、及时、规范、全面,制定了《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管理办

法》,对信息的报送、采集、审核、发布等主要环节做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机关各处室和有关单位在信息公开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奖惩事项。二是制定了《电子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办法》。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分工,规范管理流程,保证网站正常运行,做到“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确保党和国家及单位秘密的绝对安全。为解决信息报送、更新不及时,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制定了《电子政务信息工作考核办法》,由厅信息中心负责对机关处室和有关单位在分管栏目中发布、更新信息数量进行积分统计,每季度考核一次,每年年底前汇总。考核结果报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批准后,在四川环保网进行公布,并纳入对机关各处(室)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印发了《四川省环境保护厅环境信息公开目录(试行)》和《四川省环境信息公开指南》。按照省政务公开办的要求,为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询政府环境信息,省环保厅制定了《四川省环境信息公开指南》,规定了主动公开信息的范围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渠道、公开时限和查询方法等;明确了依申请公开信息的获取程序、受理机构(办公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监督办法、收费标准等,方便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查询利用。

(四)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坚持按照“规范统一,各负其责”的原则,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对我厅2007

年以来的政府信息进行认真的分类梳理,及时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同时,对2007年以前的政府信息进行了整理,编制了公开目录。

(五)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坚持软硬件建设“两手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技术保障力度和新信息更新速度,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切实加强我厅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积极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特别是着力抓好我厅党政网和互联网站的信息编辑、更新工作,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厅党政网和互联网站均呈现出信息量更大、形式更新颖,点击率不断攀升的良好局面。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情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截至2009年底,省环保厅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00条,当年新增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39条。公开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活动和重要信息,并以专题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公开四川省环境保护厅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专栏、专题,包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抗震救灾工作等;发布四川省环境状况公报、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环评公示等。特别是2009年,我们结合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重点公开了领导分工、内设机构、工作规则、工作总结、工作要点、管理制度、工作动态等信息。2009年四川省环境保护政府网站共发布文章341

4篇;网站访问人次和被访问页面数稳步增长,全年访问人次突破2千万人次。公众通过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政府网站()可查阅我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情况。2009年,我局收到1例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申请,并及时予以回复。

(三)政府信息公开收费及减免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无财政拨款支出,厅行政实际收支0元;无与诉讼有关的费用收支;未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费用。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的复议、诉讼情况。2009年度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复议案;未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事务的行政诉讼案。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公开内容和方式还需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二是《条例》的宣传工作需要加强。三是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改进措施。一是厅办公室将进一步加强督促检查,促进政务公开各项制度落实,努力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二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三是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内容,拓展政务公开形式。

6.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六

报告

2013年5月,庐江县城南小学组织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本课题经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课题申请和评审书并制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报送县电教馆,再经合肥市及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专家组审核,同意上报中央电化教育馆参评,最后经中央电化教育馆专家评审组评审,于2013年9月1日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式立项,此课题系“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号为:132921326。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青山、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ljcnxx.vipsinaapp.com/),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校领导重视,亲自参与研究的组织与实施,保障了研究工作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顾问专家组的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课题组负责人、全体课题组成员开拓进取,使课题研究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7.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七

1 不良数据研究现状分析

在电力信息系统中, 所涉及到的数据来自于多个方面, 除了相对比较常规的办公数据以外, 还包括营销和输配状态两个重要的数据来源。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有效提升各类数据准确水平, 对于稳定电力供给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

在电力信息系统中, 对于供配网络各个方面的实时测量结果, 会因为测量系统本身安排的不合理以及冗余度不足, 或者通信网本身可靠性不够等因素, 而在系统环境中呈现出某些数据无法进行有效的辨识, 从而形成不良数据。对于这一类的数据, 必须展开检查和清理, 否则会影响调度系统决策失误, 无法形成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在任何一个相对大型的信息系统环境中, 包括电力销售数据环境等, 而当前以二次系统以及电力通信系统所组成的信息反馈体系, 则成为不良数据辨识工作的重点领域。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是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重要功能之一, 其功能是在获得状态估计值的基础上, 依靠系统本身的冗余信息, 通过数据挖掘和识别等自动化技术, 发现采样数据中偶然出现的不良数据进行剔除, 借以实现对于状态估计的可靠性提升。

不良数据的检测与识别, 对于状态估计结果的正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因此一直都得到相关领域的关注。近年来数据挖据技术成为该领域中广泛研究的重点, 并且在不良数据的检测和识别过程中表现良好。其能够有效面对海量数据, 并且从不完全和模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分理处正确和可理解的信息,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着积极价值。当前国内外在基于数据挖据技术的基础上, 已经提出了多种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的方法。其中首先包括相对传统的, 以目标函数极值检测法、加权残差检测法、标准化残差检测法以及测量量突变检测法作为突出代表。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 更多新的理论和对于不良数据的检测方法开始得到应用, 其中包括模糊数学法、神经网络法、聚类分析法、间隙统计法等, 且大部分都以数据挖掘作为重要的技术基础之一。

2 电力环境中不良数据检测工作分析

在电力信息系统环境中, 对于不良数据的检测呈现出其独有特征。通常而言, 可以将电力系统量测数据看作为有效的量测数据和量测噪声的线性组合, 并且通常以白噪声作为突出表现。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能够对白噪声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消除, 但是如果在量测数据中包含有不良数据, 则通常会通过如下两类方法展开辨识和剔除, 其差异在于状态估计与不良数据辨识展开的先后顺序。

如果先展开状态估计, 而后进行检测和辨识, 则在检测之前可以通过状态估计获取到量测量残差, 对其进行加权和标准化处理之后, 设定阈值, 进一步展开假设检验, 确定是否存在残差, 并且进一步利用残差搜索展开对于不良数据的辨识工作。此种工作方式在辨识的有效性方面表现良好, 但是问题在于计算量会相对较大, 随着电力环境中更多数据的涌入, 整体工作效率会略有下降。除此以外, 残差淹没也是会降低此种检测灵敏度的一个重要问题。另一种方法, 即首先对量测数据展开预测而后展开状态估计。预测之后先偶去量测残差, 而后依据量测残差之间的相关关系展开检测, 并且对不良数据进行辨识。此种方法在动态系统中可能会出现检测困难, 并且对量测过程中产生的冗余信息无法展开有效利用。

两种面向电力信息系统展开不良数据检测的技术, 各有优劣,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也均呈现出不同的适用特征。其中前者, 即先展开状态估计而后进行不良检测的工作方式相对而言比较成熟, 而后者则起步较晚尚待进一步的成熟。

从常规工作展开的层面看, 想要落实针对不良数据的检测工作, 首先需要选取一定长度的窗口样本作为量测数据的范本, 并且针对其展开该时间段内的量测数据方差的计算, 如果方差没有超过规范阈值, 则可视为不存在不良数据。在方差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 需要进一步将超标数据置入可疑数据集中, 并计算可疑量测量与其它量测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随后确定该系数是否超过预定阈值, 如果超过, 则认定该量测量最近一个数据为不良数据, 并且加以处理并展开进一步的检测, 如果未超过阈值则认为不存在不良数据。

3 结论

信息系统中, 尤其是自动化信息系统之中, 必然会存在不良数据。而想要通过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从海量数据中获取到有用的信息用于支持决策, 对不良数据展开识别和剔除就成了信息系统面对的首要问题。实际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 切实深入地了解电力系统内数据环境与特征, 谨慎选择和引入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摘要: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在信息系统环境中的不良数据所产生的危害进行说明, 而后进一步结合该领域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应用情况, 对于电力信息系统中的两类检测实现技术展开分析并且加以对比, 为依据环境需求合理选择技术提供了必要依据。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系统,不良数据,检测

参考文献

[1]张海波, 李林川.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混合不良数据检测方法[J].电网技术, 2001, 25 (10) .

8.环境信息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高等院校;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信息化建设

0.前言

图书馆不仅肩负着向全社会信息服务的义务,同时也承载着对保障公众知情权益、维护信息公平、提高信息传播层面等社会责任,是一个集交流与传播、收集与共享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公益事业机构。立足于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已逐步由以往被动式服务转向为主动式服务,并藉此展开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1.信息时代发展对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影响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变革的一大趋势。当代高校图书馆必须走出传统服务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来满足高校师生需求,将馆藏资料整合上传至信息系统,让师生足不出户便能查阅资料,解决借阅时限的问题,也让图书损坏和遗失问题不复存在。

传统的图书馆书籍利用与查阅的运作模式,都需读者亲自去馆内找寻需要的文献书籍,再办理相关借阅手续,过程相当繁琐且耗时,服务经常遭遇阻碍。如,图书馆资料不齐全、读者不便亲自去图书馆、借阅时间受限以及在借阅过程中书籍损坏或遗失的赔偿等。然而,在信息时代的推动下,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更为便利快捷的服务。比如,新增多媒体导航式文献信息搜索服务,扩建书籍文献资源库,对传统的文献复制式收集进行改良,强调对信息资源表面作业的纵深开发;研究书籍和文献信息中的隐藏资源,并基于此开发以学术关键词为导向的综合研究,推行文献信息导航模式服务,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的模式为读者服务,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为集教育辅导、知识传播和文献收集于一体的中心机构。

2.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作为直接面向全体高校师生,提供知识传播、教学辅导和文献资源收集服务的重要文化机构,其服务理念与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思想建设、公共文化发展高度契合,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和文化信息的支持。高校图书馆不仅有着丰富的知识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确保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顺利开展,还利用着自身信息人才资源參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为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此外,还具备收集、开发、整合、传递、保存和利用知识资源的职能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并以诸如项目咨询、信息查询、科技文化决策等方式参与到知识传播中,是现代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高校图书馆同样还具有文化信息展示、教学教育辅导、知识资源交流、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有如举办知识讲座、学术交流会、专业文献书籍展览、科技技术报告会等活动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知识文化交流服务,不仅为高校建设提供着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让其自身所承载的教育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3.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变化

立足信息环境的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已不再拘泥于单纯地静候于馆内向用户提供服务信息,其已走出图书馆,利用各种讲座、论坛以及培训的方式,向更多受众提供更加具体的服务。

3.1服务咨询工作的变化

在当前信息环境下,计算机俨然已是图书馆咨询服务中的“主角”,用户能够轻松使用通讯软件等交流工具向馆员进行相关咨询;与此同时,馆员还能够借助信息数字化的便利,快速协助用户利用关键字直接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以往有如查字典般的逐页翻找情况发生,极大程度提高了图书馆利用率与查阅率,同时节约了借阅双方的时间。而传统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则通常依靠用户与图书馆馆员直接面对面式的交流,多以图书馆门厅服务台或者电话为交流平台实现事宜的咨询,基于这一背景下的计算机显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辅助工具,常被单纯地用在相关信息的检索上。因此,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咨询工作首要变化,便是无障碍、无限制的在线咨询方式得到应用与普及,使图书馆馆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3.2图书馆人员工作变化

在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读者基数日益增多的今天,若依旧沿袭传统的服务方式,将势必给馆员工作造成极大负担。而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工作,馆员工作方式早已悄然改变。如,传统图书馆馆员工作至始至终都是坐在服务台前等待用户前来咨询,或向用户介绍图书检索的相关信息等,咨询服务工作效率相当低。然而,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地搜索整体数据库,即时查阅相关资料,主动向用户推荐对其有价值的信息,高效地提供用户所需相关文献信息,这类工作方式已化被动为主动,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3.3信息载体与范围变化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出现之前,文献资料都依赖纸张为载体进行传播与保存,但是单纯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对信息量的巨大需求。信息环境下的纸质文档资料等早已逐步被光盘、电子文档等现代化载体所替代。因为,与传统纸质图书相比,现代化信息载体不仅更便于携带,其所能存储的信息量也更大,仅如手掌大小的存储设备便已够储存相当于几十本纸质书籍的内容。可以说,信息载体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大信息量的需求,且其轻便精小的实体形象与之庞大的存储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纸张的使用率,降低了林木伐薪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虽然,造纸术让文化的传承摆脱了原来的竹简,但现代各种便携的信息载体的发明让信资料的传播更为快速而广泛,由此,可以说这也是社会与人类的巨大变革和进步。

4.立足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咨询服务的工作方向

信息时代的来临,与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是当代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乃至任一行业工作都无法回避的发展趋势。由此,需要相关人员端正认知并理解,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使其得以发挥出图书馆工作显性与隐性的双重职能作用。

4.1筹划建设远程咨询服务平台

于实践中,在数字化的背景下,还能够亲身前往图书馆的高校师生人数并不多见,网络的性能优势已成为大多数人查阅馆藏文献资料的最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图书馆在一面保持传统面对面咨询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同步建立起远程咨询服务。比如,通过新兴媒体构建数字阅览室等虚拟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通讯、查询等远程服务模式,兼备实时更新和书籍一体化管理优势的服务平台,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全面图书档案存档指导和图书数据库建设服务,多层次地满足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户,更好地为高校师生不同文化需求提供服务。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合作,将服务对象拓展至政府部门、三资企业、研发机构、技术部门等,借以上述受众需求作为重点推送内容,不仅有助高校图书馆拓展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也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深远影响。

4.2调整被动服务模式为主动式

高速运转的信息化建设平台不断推动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所以,图书馆在为师生用户所提供的咨询服务,不仅要保持较高水准的质量,还要兼具突出的高效率。在秉持图书馆立馆“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下,对传统咨询服务模式发起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紧随这一革新理念的指引,积极转变传统咨询服务形式,走出以往被动地静候在服务台前等待用户的咨询模式,主动探寻与利用新媒介广阔的传播平台,主动向用户提供和推送有需求、有价值的馆藏信息。

4.3创建检索工具辅助咨询服务

作为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咨询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书馆咨询服务若要实现平台的信息检索功能,即必须先行创建信息检索工具,将馆内所有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后按照相关研究资料、专题目录等依次进行分类。比如,遇到有特殊需求的用户,可自主选择手动检索或者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快速地向用户提供“二次情报”,使其及时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4持续提供馆内口头咨询服务

上文已提及信息环境下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普及应用,成为了图书馆新型咨询服务的主力军。但是,笔者于工作实践中发现,计算机的广泛度并没有全面覆盖至取代书籍的地位,仍有部分师生用户还是选择亲身来到图书馆进行相关书籍文献的查阅与利用,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仍需面临口头答复用户提出的各类借阅问题。所以,在一面发展与迎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图书馆仍要事先整理好馆内相关文献目录及指引,以便向来访用户介绍其所需书籍信息与具体位置,方便用户查找借阅。

4.5联系多馆合作推动数据共享

从我国各大高校目前建馆情况来看,大多数普通高校图书馆所设馆区数量与面积都有所局限,馆藏资源亦各有千秋,缺失各异,从而或多或少的会出现本校师生在本校图书馆内里无法查询到或借阅到所需信息、文献等现象。由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即在于能否将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共享,促进各资源的相互利用,各自互补,全面覆盖每一服务受众,以尽可能地满足所有用户对资源的纵深需求。

5.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着高校图书馆对其服务方式采取同步变革。由此,一众图书馆从业人员及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合作,集多方合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使图书馆服务体系更为完善,實现真正意义上的造福公众。 [科]

【参考文献】

[1]陈淑莲.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J].图书馆论坛,2011(05).

[2]潘卫,姜险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01).

[3]许建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44-48.

上一篇:夸夸爸爸的一句话下一篇:经济运行分析会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