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12篇)
1.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一
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雷要考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无提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君要考虑的重要一方面内客。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教毕能力构成并指出了教师教学兴趣对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接粉介绍了中原工学院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些措施,作为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参考。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兴趁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1、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
文献指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和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是由教师个人的智力和智慧以及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建构而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并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共有10部分组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煤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这些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不过我们认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还应强调教学兴趣的重要性。
教师需要具有浓厚的教学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着兴趣和热情,才能积极主动的去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教师的教学兴趣是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兴趣可以正确的培养,首先,社会应大力提倡并发扬尊师重教的美德,教育管理部门要营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使教师热爱自己的岗位并愿为之奋斗和奉献。其次,教师要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来培养自己的兴趣方向。
2、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参考措施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高校需要创造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环境和氛围,需要采取正确的培养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原工学院及所属系、部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采取的一些措施。
2.1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中原工学院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团队是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以教研室、实验室、教学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并能有效指导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团队。教学团队又分为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带来更高的个人工作效能,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这对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中原工学院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教学团队属于省级教学团队,汇聚有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优秀教师、校级教学名师、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人等,人才梯队层次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传统,建立了新教师在团队中成长的机制和氛围,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积淀,在新型纺织材料、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功能性纺织品等方面的教学已形成明显的优势。
2.2课程组建设
课程组是一个更为基层教学组织,是一个由数名讲授相同或者相似课程的教师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团队,是一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及教学研究群体。课程组具体任务是负责课程组内课程的日常教学,负责课程组内课程的基本建设,组织课程组内的教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以我院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教研室为例,设计教研室改变原来只有教研室主任单打独斗的模式,下设设计理论组、设计基础组、服装设计组、面料服饰组四个课程组,并指定四位骨干教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课程组之间的选课、协调、课程负责等都由课程组负责人来承担,这一方面给青年教师以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斓的作用。
2.3讲课比赛制度
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的文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并要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讲课比赛,而且对表现优秀的教师采取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等鼓励措施。
讲课比赛的执行方式采用层次式的比赛制度,各个学院首先组织专家进行学院的讲课比赛,选出表现优秀的教师代表学院参加学校的讲课比赛,学校讲课比赛中获一等奖的老师将随后举行全校性质的讲课观摩示范课。这项制度一方面督促青年教师积极苦练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无形中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全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4专家组听课制度
专家组听课制度也是中原工学院一直采用的增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学校一般在各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教授等专家中抽取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组负载对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不定期的随机听课检查,专家们从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案设计、教师仪表等多个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考察和指导,督促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等。这项制度促使青年教师从课堂的各个方面提高和完善自己,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效果十分明显。
2.5学生评教制度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教的方式并不是采用以前很多学校使用的纸质评价模式,而是开发了完善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由学生在每学期期末对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匿名评教,并把教师的评教成绩作为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这项制度也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督促作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除以上典型措施外,其它的一些措施如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青年教师互听课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也都是中原工学院采取的旨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3、结语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中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本文以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为讨论目标,指出了教学兴趣对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了中原工学院在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所采取的有关措施,旨在为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服务。
2.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二
关键词:浅谈,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高校的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发展形式和挑战。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 未来社会更需要更多拥有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体育人才, 这也为高校体育教育指明了前进的发展方向。需要看到的是, 随着素质教育和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跟当前的发展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相比, 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更应该进一步增加主动性和紧迫性, 更加注重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努力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本文对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研究,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
1、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现实性
当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层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关注, 为此出台了很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措施,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 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未来的社会发展也对体育人才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 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就不适合未来体育人才的发展, 急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1.1、思想认识不足
当前, 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没有完全引起重视, 还认为主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即可, 没有认识到在新形势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还存在口头上重视, 操作中忽视的现象, 这就导致了教师的主动创新能力缺乏, 也就无法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2、教学方式滞后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能否熟练地应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进行高校体育教学。反观现在的体育教师, 更主要的是传统的言传身教, 更将教育的注意力放在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上, 而对那些对学生创新能力起主要作用的基础理论重视不够, 而且课堂教学也基本以书本为主, 没有扩大学生教学的外延和内涵, 也就无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撑。
1.3、制度不完善
当前, 各高校虽然都对教师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对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这也就造成了努力创新教师的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 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没有与教师的职务晋升、工资水平和个人成长紧密结合起来, 造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现象, 自然也就无法激发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紧迫性。
2、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有效途径
2.1、变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要想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务之急就是要高校体育提高思想认识, 促进他们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淘汰那种小成即满、闭门造车的保守观念和落实意识,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和教育形式, 让教师真正意识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急需的人才的重要性, 认识到提高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水平的重要意义。要做到真学、真信、真做, 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科研的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细节, 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2、提高能力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 要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和不足, 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新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尤其是注重提高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让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社会需求同步, 能够起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啊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通过定期开展有效的学习培训, 或者邀请知名专家组织讲座等方式, 促进教师的在学习和在提高, 促进自身知识的更新, 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 为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2.3、建立鼓励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要对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进行量化考评, 并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与教师年终的评先选优紧密集合起来。同时要积极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要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个人的成长进步、工资待遇、职务晋升有机的集合起来, 从源头上激发教师提高创新能力的激情和主动性。
3.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篇三
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精品课程 教学队伍建设 反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144-01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学历高、有理想、科研能力较强,已成为高校的教学骨干力量,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1]。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为此做不懈努力。培养不但需要有整体的安排和计划,还必须根据每个青年教师的个性、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刚走出校门就踏上讲台,缺乏针对性的师范训练,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突出体现在教学语言表达、教学准备、教学组织等方面。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近半数的教师缺乏教学研究意识和方法;教师缺乏新教育信息的交流渠道;部分教师缺乏对课堂教育教学环节调控能力;超过半数的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还有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有教师专业知识陈旧老化等[2]。胜任教学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擅长教学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最终要求。要把自身积累的知识积极转化为能力,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信息沟通能力,借助科研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首先应做好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计算机培训、传帮带、教学督导制度、讲课比赛、课堂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名师的评选、教学奖励等工作。发展课程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学能力培训及评价体系,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3]。鼓励青年教师反思性教学,促进其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1 形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1.1 建立课程群,发展精品课程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
在原教研室的基础上,将内容相近或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设置成一个课程群,以课程群教研室作为新的教学基层组织。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形成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可以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敢于思想,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丰富课堂教学[4]。
1.2 完善教学能力培训及评价体系
岗前培训不能随意化、表面化,应从需要出发,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和规程,使培训即科学又规范。岗前培训就是要使教师了解教师角色对社会、事业、生活及本职工作应持的态度与之相对应的观念、意识。要从教学督导、学生反馈、考试成绩、指导学生、教学科研、教学论文和教学成果、教学改革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倡导个性发展。
1.3 重视教学志向、教学准备及教学研究对教学能力的关键影响
青年教师的教学志向、教学准备及教学研究与教学能力关系密切,其中教学志向是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提高教学能力的建议有以下四点:一是深化老教师的传帮带的示范作用;二是科学规范岗前培训;三是合理调控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实施能力;四是有针对性地干预和指导教学监控能力[5]。
2 鼓励青年教师反思性教学
“反思”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萧恩发表的《指导反思性教师》一书,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反思性教学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有助于其成为“研究型”教师,提升其科研能力;有助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其专业持续发展和专业自主。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经验只有和反思结合起来,教师的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2.1 搭建基于反思的青年教师电子档案评价平台,促使其专业发展
电子档案评价平台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用,将有助于青年教师反思个人的学习、教学、科研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变化,促使其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觉醒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2.2 培养反思型教师,推进其自我发展[6]
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思维,重视案例分析,促进教学团队共同反思。要进行专业发展设计,不断进行自我发展监控和评价。反思型教学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帮助他们审视自身的教学活动,是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2.3 实行教学督导专家听课制度,及时纠正问题
听课制度可督促青年教师认真备课,并能及时指出青年教师讲课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督导组专家应为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诊断把脉,为他们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和服务,突出督导和评价的激励性、促进性和发展性,使教师成为教学督导评价中积极、主动发展的主体。
学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同时应该帮助青年教师认清自身的优势,并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通过高校的培养和青年教师自身的奋斗,青年教师一定会在教育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58-59.
[2]李贵安,李铁绳,党怀兴.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2,6:26-28.
[3]陈利华.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2:75-76.
[4]徐礼华.精品课程与教学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4:70-74.
[5]韦雪艳,纪志成,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實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75-78.
4.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四
摘要:培养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形成学校良性循环发展、传承社会文明的保障,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师资的后劲及未来发展甚至对国家的整个教育大计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提出加强人才引进、树立榜样、扩大督导范围至学生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协调联动等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希望对教学管理工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教学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传承社会文明、探索未知世界更加任重道远。然而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和岗位需求,既是高校青年教师的迫切期望也是高校管理者不断追求探索的目标。当前形式下高校青年教师来源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转入新教师,即从社会其他岗位转入的;二是就业新教师,即从高校结束学业直接走向教师岗位工作的[1]。就笔者单位近的情况看,两类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学历学位至少是博士学位,部分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专业知识宽厚,而且新转入教师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但不可否认,两类教师在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欠缺或至少可以说存在一个蜕变的过程。如何将青年教师广博的专业知识完美转化为大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授课形式,从而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甚至优秀的高校教师,这是一个亟待解决且须长抓不懈的课题。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2]1.掌握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能力。
即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按照科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
2.语言表达能力。
即教师用清晰、流畅、简练、完整的语言表达理论知识。语言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有的教师讲来,深入浅出,生动流畅,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而有的教师讲课呆板、生硬、枯燥乏味,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这就是语言艺术的体现。
3.课堂管理能力。
即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有效控制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调节学生情绪,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4.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
即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通过对他人及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进行观察、分析,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对这种新的思想策略积极地进行验证,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以上这些只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要在短时间内完全做到并非易事。
三、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措施
1.进行系统教学岗位培训。
(1)青年教师入职之初,学校对非教师专业的青年教师集体组织参加全北京地区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等,旨在弥补其教育专业知识的空白,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
(2)每年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不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集中培训”,邀请国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名师及往届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与新教师面对面分享教学感悟、探讨教学艺术。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青年新教师夯实教学基础理论;提升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增强职业道德修养。
(3)学院领导及各系所联合把脉,选派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在教学方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助课培训指导。
2.建立短期助课培训与长期跟踪督导相结合制度。
短期助课培训主要指新入职教师助课考核制度,即入职第一学年新教师跟随指导教师从写教案、备课、制作PPT、上课、判作业、为学生答疑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入手参与教学,跟随主讲教师助课。助课完毕,由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青年教师进行助课验收,经过试讲、专家点评,考核合格方能上岗。而长期跟踪督导指的是助课考核完毕,对于本科教学工作不满2年的新任课教师及根据督导专家反馈意见需要指导的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长期跟踪督导。导师的配备,由系所推荐思想觉悟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指导,并由学院退休反聘德高望重的教师、学院党政领导、系所领导及知名教授组成的专家组每学期随机听课,听课打分汇总,听课意见集中反馈给青年教师以利于及时调整听课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搭建平台,建立教学梯队,实现教学的传帮带。
学院根据学科基础课开设情况共建有16支教学团队,团队建设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老教授在“怎样做人、怎样做学问、怎样传授知识”等方面的指导和示范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勇于探索教研教改,并在实践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学院注重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效性工作进展的考核,定期听取团队负责人汇报,根据团队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建设性指导意见或资金支持。学院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并提高教学水平。学院、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定期在相应层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竞赛成绩通过评比教案设计打分、专家打分、学生打分产生,胜出的优秀教师推荐到北京市参加市级比赛。通过基本功比赛既增进了青年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又让青年教师深刻体会到课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充足,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展示才会越精彩;此外,为鼓励青年教师加大教学投入,注重积累教育教学成果,学院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通过组织全国多媒体课件和微课比赛、积极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交流与培训扩大教师视野,增强校际甚至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4.新任课教师实行小班授课制。
青年教师刚刚讲授一门新课,在对教材把握的广度和深度的尺度上难免有偏差,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展开教学;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听课反应,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做出及时调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师把控课堂和学生的前提下,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设计教学。
四、青年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持续改进措施探索
青年教师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它与教师的选聘、考核、晋升等环节密切相关,只有关注相关环节的渗透、协调、一致[3]才能确保青年教师培养良好的实效性;此外,为了从整体上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专业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根据已有的措施和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及外校优秀人才招聘引进相结合,形成青年教师遴选的源头活水。本着本人自愿、政策吸引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这种方式有助于将本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教学优势和传统留在本校,尽管有的研究人员认为本校毕业的留校教师同学校的学术创新之间有一定的副相关性,存在“近亲繁殖”带来的学科视野不宽,研究方向偏窄等问题[4],但就本单位留校的青年教师发展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留校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笔者认为,适当比例的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在教育优势资源传承上优势明显。统筹考虑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待遇以及建立公平发展的培养平台。青年教师事业刚刚起步,同时面临家庭生活的压力,必须解决青年教师全身投入教学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内动力;另外,要树立榜样激励青年教师投入教学。许多年富力强的中老教师多年如一日,在教学上兢兢业业,面对学生始终精神矍铄、风采熠熠并且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学校应着力制定相应政策将这样的教师推选出来并充分给予精神和物质表彰、奖励,从而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激发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工作是一个良心活,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短时期内很难见到成效,如果青年教师感觉长时期投入很多但回报很少,就很容易形成疲沓的面貌从而对教师自身发展及教学本身不利;反之,对肯于投入和创新的青年教师采取择优扶植,破格提升高级职务等措施,无疑有助于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激发其热爱本职工作甘于奉献的内动力。扩大教学督导范围至学生。院校督导专家对青年教师跟踪听课是必须的,但听课的随机性难免带来片面性,克服这种片面性最有效的途径是扩大教学督导范围至学生,给学生一定的发言权。学生上完一门课收益大小,对老师教学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可以由学院集体组织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座谈会,也可以由青年教师自己组织跟学生的非正式的会谈形式,总之多方面听取意见,青年教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督导的选派应注意出勤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而且可以不事先通知,时间上以期中、期末两次为宜。开展以教学方法和工程背景为主导的系统培训。多数工科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程度存在欠缺,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毕业设计、实习等)明显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很难根本上摆脱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内在联系机制,为其拓宽参加生产、设计、施工单位实践训练的机会,从而优化工科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
五、结语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学习、探索和实践的过程,需要整个学校相关部门或环节协调联动,共同为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庆志,国凤兰.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9(1):141.
[2]邓晓燕.提高高校新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思考[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6):112.
[3]王海文.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11):138.
5.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五
关键词:高校;教学秘书;角色定位;能力培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都将“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作为办学定位,并且把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人才”放在了办学目标的首位。显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任教师队伍,然而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而高校教学秘书作为教学管理机制中最基层的一环,在高校日常事务处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即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和实施者,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安排者,同时也是高校教务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是具体教学运行工作的执行者。因此,教学秘书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当高校逐步重视内涵方面的建设,使教学秘书工作显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和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学秘书应该明晰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并据此培养和提高适应此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促使教学秘书队伍整体建设。
一、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工作岗位,但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链接,是教务处和各系部之间教学工作的桥梁,是链接系部和教师工作的纽带。教务处对学院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基本都是通过教学秘书下达,执行和反馈,而教师教学的信息与需求也是通过教学秘书收集和上达的,教学秘书如果没有衔接好,必然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次序,因此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就要承担以下几个角色:
(一)组织协调服务中以艺术家的角色去定位
教学秘书是高校管理职能机构的工作人员,履行着管理服务层的职能,不但需要同教务处的领导及学院其他领导的接触,还需要同下面各任课教师的接触,是介于个教学主题之间、学院教务处和院系主管领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学秘书应该尤其强调接人待物的艺术,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教学秘书在与任课教师沟通的时候需要有服务意识,管理为教学而服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在工作中使用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帮助教务处与学院之间的上传下达做好协调工作,扫除各种沟通障碍。对待领导下达的工作,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心细胆大,一丝不苟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对待任课教师,必须加强他们之间的团结,增强凝聚力。当然教学秘书实际工作也会接触到学生干部,与他们沟通顺畅,也能协助将教务处分派给各专业的工作做好。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学秘书也扮演着艺术家的角色。
(二)基层日常教学中以科学管理者的角色去定位
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常规管理,包括教学运行管理、教学例行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这些都是作为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是教学管理者最基本的角色。教学秘书需要对学校下发的各类文件资料、学生成绩、试卷档案、学科建设等资料进行内容上的分类管理,做好在电脑上的备份留档工作,以及纸质文档的保存共工作。这些材料需要分门别类,有条不紊,不可杂乱无章,以便下次需要时候能及时地找到。同时教学秘书还需要安排期中期末等各类考试的时间,合理安排考务等;以及教师调停课,督促教师按时上课、不出现迟到或者拖延课堂的情况;到期末结束的时候,还需要结算各任课教师的超额课时补贴等。因此教学秘书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教学工作整体策划、对工作行为严格管理,才能使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所以教学秘书在基层日常教学中以科学管理者的角色来定位的。
(三)参谋助手的角色去定位
教学秘书作为一个服务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和参考信息,做好办文、办会、办事等日常工作,有些领导由于有双重兼职,既有教学任务,又有领导职务的兼任,因此需要教学秘书能确保领导工作日常事务能正常运转,为领导决策及实施服好务,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工作。当然高校秘书也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将对教学管理有用的、可行的、急需的信息情况或者有深思熟虑的想法、建议及时提供给领导,帮领导当好参谋、做好助手。
二、高校教学秘书的能力培养
高校秘书的工作决定了其能力要求的独特性,既需要有普通秘书的能力又要兼备与高校相适应的其他能力,由于本人从事教学秘书的工作,因此本人理论连接世界工作,认为教学秘书应着重培养和提高以下能力:
(一)需要有与高校同步理念的现代教育观念。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岗位非常平凡,也是最基层的,但是接触到的很多东西却是非常专业的,这是与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比如他们在学校某二级学院工作,所管辖的专业不同,以至于需要教学秘书对所负责的专业情况有着很清晰的了解。而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社会,因此教学秘书一定要适应教学管理第一线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明确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不断学习,与所在高校教育理念保持同步发展,努力探索新的教育理念,获取最新的教育思想。
(二)需要具有科学统筹管理的能力。教学秘书事务性工作比较多,每天都有大量常规性的工作和规律性的工作要做,而且时不时地也有突击性的工作要处理。教学秘书工作非常繁忙,面对工作的复杂性,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清晰的头脑,还需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能够科学地进行统筹管理规划的能力,使工作有计划、有条理地开展进行,提高办事效率;同事也需要具备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高效地完成各项基层管理工作。
(三)需要具备有学科和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教学秘书不单单像公司里的普通秘书一样对资料进行管理归纳,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规格等的了解应有专业化的视角去看待。对于教学计划、管理体制、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实践基地、学风等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秘书必须明确其各方面的现代管理、信息及方法,逐步探索教学管理的规律,提高教学管理的绩效,努力构建自己学院教学管理的特色。
(四)需要掌握信息处理技能以及现代办公自动化的技能。由于教学秘书承担着大量的日常工作,每天要处理的各种文件、资料以及信息,只有客观、全面、及时处理好这些信息材料,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专业的信息要迅速、准确无地进行处理、对材料分门别类、收藏存档,并向领导及时汇报,向有关教师、学生及时通知。而现代社会又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对于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应该是每个教学秘书必备的技能,在处理很多日常事务,如学籍管理、档案管理、课表编排、教学计划修订、教材订单编制等等都需要有教学管理系统协助来完成。因此教学秘书掌握好现代办公自动化技能,来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率。
(五)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教学秘书是教学管理的枢纽位置,一方面要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上级、与同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学秘书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形成融洽的工作氛围。
(六)要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学秘书的岗位性质、职责和教学秘书艺术者的角色,决定教学秘书工作者具有团结协作的组织能力。由于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多,涉及面较广、头绪复杂,需要教学秘书与其他管理人员分工协作才能按成,这就要求教学秘书不仅要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还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同事,教学秘书还应该有合作的观念和能力,因为教学工作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分工的。
(七)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学秘书的工作中时而也会出现需要写撰写公文、信函和文稿以及起草计划、总结等相关文字材料,而且还承担着教学部门的文件接收和传达工作,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将领导的意思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出去,让对方能听懂,明白领导传达的意思,提高办事效率。因此,教学秘书在私下可以向专业教师请教,发挥不耻下问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
(八)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由于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环境面对的都是高学历教师,而大部分教学秘书的学历方面还是没有达到专业教师的水平,因此教学秘书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顺应时代发展变化,通过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深造,满足广大师生对教学秘书的期望与要求。
6.浅谈新世纪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篇六
【摘 要】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知识结构的更新、树立市场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 职业培训 教学能力 业务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批高校毕业生刚踏出大学校门就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是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职业培训,促进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除师范类高校外,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都来自对口专业的毕业生,有着较好的专业基础,但缺乏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对应遵循的教学规范不够了解。另一方面,对刚踏出大学校门就走上教师岗位的年青人来说,有一个从学生到教师的转换过程。学校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促进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顺利转换。
1、宣扬师德师风,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同塑造人类的崇高事业紧密相联,因此,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更高的要求。师德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奉献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还应努力拥有符合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意识。宣扬师德,应以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思想为指导,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在教学中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因此,要强化教师的职业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2.加强职业培训,明确教师应遵循的教学规范
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教育学及相关理论知识,学校需组织进行相应的职业培训,使其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应遵循的教学规范。
职业培训包括岗前教育,一方面注重教育学理论教育,包括教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通过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培训,加深青年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对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教学技能的培训,如普通话、现代技术教育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力等。
职业培训还应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各教学环节的指导,使其明确教学应遵循的规范。任何工作都是有标准、有规范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课堂教学应有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材,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设计,准备教案,选择课程的考核考试方法,正确处理目标与效果、质量与进度、讲授与练习、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
另外,职业培训还应向广大青年教师介绍学校的历史及发展、办学理念及有关政策,使新教师尽快地了解学校并融入到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以主人翁的敬业精神来完成各项工作。
二、加强教学督导,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从结构上讲,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正相关性。加强教学督导,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督导的基本职责是“督促”和“引导”。教学督导要把“督”和“导”结合起来,既“督”又“导”,关心和激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教学督导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深入课堂听课,观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听取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述,做现场指导,充分肯定成绩,实事求是指出不足,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开展公开公正的评教活动,鼓励先进,帮助落后的教师总结经验,激励青年教师认真开展教学;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公开课活动,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现并指出不足,共同进步;定期召开系或教研室的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经验,对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讨论;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观摩课,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直接手段。总之,广泛开展多形式的教学督导,帮助教师端正教学态度,规范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导师制是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充分发挥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在促进青年教师思想和业务水平提高上的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地健康成长而实施的一种制度。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应关心青年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师德。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和指导计划。导师除了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外,还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能力的指导如参与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申报课题、项目研究和撰写论文等。同时要鼓励青年教师了解社会,参加相关行业的社会实践,熟悉专业领域,提高科研业务水平,使青年教师逐步成为本学科的骨干力量。
四、加强继续教育,注重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新知识膨胀性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个人最基本生存能力。作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教师,通过多途径的进修和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又是何其的重要。
[3]
[2]
[1]接受继续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改善青年教师的智能结构,进修的途径是多形式的:一是学历进修,使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一个台阶;二是到企业实习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获得新知识;三是业务进修,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使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树立市场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作为一个培养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场所,高校不应再是“象牙塔”,应通过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树立广大教师的市场意识和国际化视野。青年教师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外语水平较好的特点,因此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一是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有目的性地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各届举办的学术论坛和交流会,学校也可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和企业家来校举办讲座,使教师获得各种信息,树立全球化的新视野;二是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与市场沟通的渠道,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产学研,满足市场的需要;三是通过与国际合作办学,建立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青年教师走向世界。
另外,青年教师处于事业的初创阶段,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待遇和工作条件、住房条件、人际交往、恋爱婚姻方面等等,克服困难和不足,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安心于教育事业。
总之,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团结协作、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来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从而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基本的保证。
7.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七
一、教师认知理论
所谓教师认知, 是指教师对教学各元素, 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课程、主题、材料、教学手段、教学形式等形成的观点、知识、理论、态度、感受、猜想、概念及认识等 (Borg, 2003) 。概括起来讲, 对教师认知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教师对教学认知的内容、认知的发展与形成、认知与教师培训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教学的互动关系等 (Borg, 2003) 。作为教学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认知是基于对个人的知识体系、实践经历、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综合而形成的, 这种认知直接影响和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 并对教师职业生涯产生决定性影响。
依据教师认知形成的特点, 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其对教学的最初认知, 这一认知是其开始教学生涯并进一步接受教师职业培训的认识基础。虽然早期学习经历形成了教师对教学的基本认知, 但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进一步职业培训后, 大多数教师的认知均可发生不同程度或方式的转变, 有的表现为认识重组, 即对教学中各因素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有的则表现为对以前认知的彻底改变 (Cabaroglu and Roberts, 2000) , 因此, 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二个因素, 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影响教师认知的第三个因素是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教师认知与教学对象及环境互动的过程, 其中教师认知始终指导着教学实践全过程, 而教学实践则通过教师反省和总结而反作用于教师认知。
二、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状况考察
本研究针对部分高校教师双语教学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考察, 受试是近两年在某外语培训机构接受短期外语强化培训的4个批次共206名高校教师。从年龄上看, 有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 也有教龄已长达20余年的相关领域专家;从来源上看, 涉及计算机、自动化工程、医学、法学、管理学、建筑工程、农林、交通等十余专业;从职称上看, 正高职12名, 副高职36名, 中职125名, 初职及初任教师的院校毕业生33名;从学历上看, 博士28名, 硕士128名, 本科40名;从性别上看, 男教师114名, 女教师92名。在接受了一个学期的外语强化培训之后, 这些教师参与了针对双语教学认知有关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 就双语教学的目的、实施现状及模式等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自的认知。
(一) 对双语教学目的的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40名教师认为非外语专业高校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被实践证明较难普遍提升学生的二语水平, 教师应当尝试实施双语教学, 其中, 49名教师认为应彻底改革高校现行的效能较为低下的应试型二语教学模式, 坚决主张实施双语教学。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 双语教学的目的既区别于语言教学又区别于专业教学, 是在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其外语运用能力, 且提升外语能力是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附带目标。同时, 也有66名教师对实施双语教学持怀疑或否定态度。他们认为, 由于专业课时量有限, 多数教师自身的第二语言水平也存在缺陷,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不大, 因此, 在双语教学中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提高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目的及效果很难完全达到, 起码在现阶段较难以达到, 急于推行双语教学, 既是强教师所难, 也会误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维和理解, 冲击专业学习。还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目前开展双语教学, 只是跟风走形式、好看不中用, 客观上还会造成职称门槛的提升。
(二) 对双语教学现状的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06名教师中, 已在各自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的有63名, 占30%, 拟于近两年陆续开展双语教学的88名, 占43%, 仍在观望或没有心理准备的55名, 占27%。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教师中, 45名为非英语专业, 有英语专业学历教育背景的教师18名。调查结果还显示, 教师对目前在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持“满意”态度的占12%, “基本满意”的占29%, 持“不满意”态度的占32%, 持“不好评价”态度的占27%。总结起来, 对双语教学实施现状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首先, 教师二语水平普遍难以满足双语教学要求。从教师角度看, 精通专业且二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多数教师对双语教学存在畏难情绪, 对从事双语教学缺乏自信, 认为双语教学课堂上能够给学生的专业信息量明显减少。已开展双语教学的63名专业教师中, 有约28%的明确表示, 囿于二语水平的原因, 双语课堂教学常常存在“硬着头皮说二语”的问题。其次, 教学对象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根据问卷反馈信息, 82%的教师认为在课堂双语教学中, 面对二语水平不均衡发展的学生, 常常面临深浅难以把握的困境。因为对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 阅读篇幅较长、知识面宽的英文原版专业教材和资料较吃力, 很难有效地吸收专业知识, 听力水平的不均衡发展也局限了部分学生在双语教学课堂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此外, 多数学生二语口语表达能力弱, 不敢开口讲, 课堂上只能做听众, 无法参与问题讨论交流, 导致课堂缺乏互动, 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 二语基础较弱的学生, 往往会对课堂双语教学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再次, 双语教学难以选择较为合适的教材。调查中了解到, 为使学生接触到本专业较为地道纯正的英文表达, 不少高校在双语教学中引进了原版英文教材, 但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一些教材的内容还不能与国内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配套, 语言难度不能与我国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 某些内容甚至脱离我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此外, 绝大多数国外引进教材价格不菲, 给教学保障带来困难。在有的专业, 还存在可引进的适宜教材少、选择余地非常小的现实问题。最后, 双语教师劳动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交替使用母语和二语进行讲解, 费时费力, 有限的专业教学时间受到挤占, 导致教学对象能够接受到的专业信息明显减少, 专业教学受到影响。有的教师明确认为, “专业教学中推行双语教学, 是种了外语课的庄稼, 荒了专业课的田”;二是高校教师评价并未充分考虑到双语教学所大大增加的备课工作量, 教师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有的教师提出, 对并不特别精通专业外语的专业课教师而言, 双语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往往数倍于单纯的专业课备课工作量, 但受各高校重视程度、评价机制等因素影响, 无论在工作量认定上, 还是在教师物质或精神回报上, 都明显体现不足, 出现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平衡的情形。
(三) 对双语教学模式的认知。
国外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浸入型双语教学, 强调完全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 强调在部分学科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而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三是过渡型双语教学, 指由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在对此三种双语教学方式的认知上, 75%的教师倾向于选择保持型双语教学, 明确认同“国内双语教学并非在全部专业都可以开展”的主张。此外, 面对国内双语教学的三种常见典型模式, 43%的教师倾向于concurrent approach模式 (即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在母语和二语之间频繁转换, 对同一信息用母语和二语分别作以传输) , 25%的教师倾向于alternate-language approach模式 (即将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两种语言按时间、授课内容、科目或授课教师的语言能力区分实施) , 23%的教师选择preview-review approach模式 (即先用二语或母语大致介绍即将讲解的专业知识, 之后用二语讲解课程的主体部分, 然后用concurrent approach模式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 , 有9%的教师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 在调查中, 多数教师肯定了母语在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中相对于二语的绝对地位, 尤其是讲解那些较复杂、逻辑性和推理性强的抽象内容如数学模型等时, 更是离不开母语的运用。
三、提升高校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 当前各高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和实施双语教学的能力状况并不乐观。能否尽快提高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水平, 提升教师实施双语教学的实际能力, 是摆在各高校双语教学改革和实践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依据教师认知理论, 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认知水平及教学能力, 可以从双语教师职前教育经历、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和双语教学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
(一) 职前教育经历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职前教育经历主要指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前接受的普通高校二语型、专业型或二语加专业型学历教育经历, 这一经历构成了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基础能力。二语型教育经历主要指以英语语言作为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 专业型教育经历指非英语专业学历教育经历, 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指近年兴起的同时注重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经历, 如商贸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目前, 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教师驾驭二语能力不足, 尤其是口语水平差, 而二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又较缺乏, 难以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比较而言, 二语加专业型教育经历师资是目前最适宜从事双语教学的人选。此外,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日益紧密的国际交往也迫切要求高校毕业生具备二语加专业的学历教育背景。据此可以认为, 在普通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大力推广二语加专业型教育模式是迫切需要且具有广阔前景的。就师范类院校本科教育而言, 可打造“双学位”模式。
(二) 在职培训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
双语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包括针对拟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业型教师实施的二语强化、针对二语型教师实施的专业培训以及针对双语教师实施的双语教学能力普遍提升的培训。现阶段, 从各高校相关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 迫切需要也最便捷的路径就是对具有较好二语基础的专业型教师实施二语强化及双语教学技能培训, 提升其实施双语教学的信心和能力, 以胜任双语教学任务, 这无疑是在职培训的重点。就二语强化培训而言, 二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实施双语教学, 教师除对两种语言中的相关专业术语必须熟练掌握外, 还要能恰到好处地在两种语言之间实施转换, 这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二语表达能力, 能够用二语顺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 在职培训的内容中, 应以听说能力训练为主, 加大语言输出机会, 着力加强双语教师口语能力训练。此外, 针对大多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双语教师存在的发音不准、影响沟通效果的问题, 在职培训中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就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使用的比例以及何时、何种程度地进行语言转换等双语教学技能问题上, 也需要对双语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训练, 引导教师能够根据课程内容、课程特点、使用教材情况以及个人英语表达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等因素, 作出综合客观判断。一般而言, 授课内容决定教学中英文使用的比例和方式。对于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用母语教学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也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 对于较为形象、具体、并有一定情景的内容, 用英语讲授则可借助具体的情景判断理解讲授的内容 (Yip, Tsang, and Cheung 2003) 。在培训的模式上, 可采取校本培训、外出培训、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其中, 校本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教育资源、提升培训效能。外出培训包括国内基地培训和国外培训:国内基地培训可通过脱产或半脱产学习, 获得系统的双语教学知识;国外培训重点是让教师通过在国外学习, 理解国外社会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 提高二语口语交际能力。
(三) 实践锻炼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
双语教学所需的学科知识、二语水平、教学方法等均离不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此, 双语课堂教学实践必然是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实践锻炼环节里, 一是为双语教师提供并量身打造大量教学实践机会, 充分调动积极性, 促其上讲台, 就所擅长的专业以双语形式组织相应教学活动, 从而达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训练。二是牢牢抓住双语教学试讲关节, 建立双语教师课前试讲模演制度。以富于经验的优秀双语教师的教学点评为推动力, 以制度促双语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反复试、反复讲, 充分准备, 使双语教师对双语课堂做到心中有数, 游刃有余。三是在双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双语教师应加强主观体验, 搞好教学互动。“实践出真知”, 只有善于观察, 细心体会, 不断总结经验并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才能在扎实的双语教学实践中历练出优秀的双语教师。
(四) 双语教学环境是教师双语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外部保障。
双语教学环境指实施双语教学的氛围及条件, 主要包括社会和校园政策环境对双语教学、双语教师的倡导、认可和保障程度, 以及教师、学生、教学规划、教材、教学设施及教师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的相互匹配程度等。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是提升双语教师认知及双语教学能力的有力保证, 具体措施:一是切实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 各高校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 (IBTQ) ”的课程培训、教育部“双语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集训或国内相关双语培训中心的短期培训, 有条件的还可逐批选送双语教师参加国际性会议或到国外进修。二是积极组织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改革。深入贯彻实施双语教学课程改革, 针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召开双语教学研讨会, 探索提高双语教师教学认知及教学效果的措施和途径。三是建立健全双语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 对双语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合理量化, 在课时津贴、业绩考核、奖励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适当予以政策倾斜, 通过政策牵引, 加强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加深其对双语教学价值的认知, 促其不断提升双语教学能力。四是持续加大对双语教学课程的投入。认真选择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 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
摘要:非外语专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双语教师, 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及实施能力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成败。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和环境营造等四大要素, 与双语教师认知及教学能力培养之间形成一个互为条件、彼此衔续的矛盾集合体, 既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解决这些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系统的观念和方法, 多管齐下, 有所区分, 有所侧重, 有针对性地分步实施。
关键词:教师认知,双语教学,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Borg, S.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A re-view of research on 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 know, believe, and do[J].Language Teaching, 2003, (2) :81-109.
[2]Cabaroglu, N.&J.Roberts.Development in studentteachers’pre-existing beliefs during 1-Year PGCE programme[J].System, 2000, (3) :387-402.
8.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篇八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教研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作为一个高校发展的生力军,占到了高校教师总数比例达60%以上,却面临着教学、科研、房子这三座沉重的大山。特别是教学,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差强人意,继续大幅度提升。因此,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便成为了高校改革发展中重要的部分,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与分析。
一、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的能力、信息沟通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学开始扩招,学校和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在不断扩招的同时,大学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下滑。许多青年教师也曾是这些学生之一,这样看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再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提升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大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老中青三代教师是一个传帮带的关系,只有这三者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高校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实际上也是在提升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三,有力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发展。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在人生这个大的校园中实现终身教育。同时这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在实践当中,无论是高校还是青年教师以及学生,都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来自这几个方面。第一,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是每一个走上教师岗位的老师都要拥有的品德。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教师的价值观紊乱,变得自由化和功利化,缺失了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第二,教学业务能力不足。高校的扩招增加了高校教师的需求量,一些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从学生直接转换老师,还不太适应老师的角色,再加上理论知识的不足,不能较好地开展本职工作。一些青年教师上课紧张,缺乏语言组织能力,思路不连贯,教学效果差。一些青年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跳跃性思维较强,许多学生跟不上节奏。第三,缺乏教研能力。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共同促进了高校教师能力的提升。一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实践,不能较好地展开教学研究,同时一些教师偏向于科研工作,对教学研究工作不重视,也导致了教学能力的下降。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1、树立自主发展理念,建立自主发展平台
高校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思想上自由开放,主体意识强烈,所以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学能力紧迫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其教学能力。首先要树立自主发展理念。要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发展,肯定其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基础上传播自主发展理念,使他们在行动上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要建立自主发展平台。通过树立自主发展理念,青年教师要组建自己的队伍,建立自主发展平台。要举办各类的教学竞赛、教学交流等活动,为自己和同事提供锻炼的机会,并提高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研能力
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并提高教研能力,促进自身的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本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是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只有将两者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加的生动,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要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是进一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教研能力。要学会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寻找自己教学的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3、营造反思氛围,更新教学观念
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就必须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首先要营造教学反思氛围。营造教学反思氛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督促督促学校教学部门把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纳入整个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计划中去,另一方面青年教师队伍自身要创设反思的环境,大家相互指正监督,共同进步。其次是要更新教学观念。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增加给高校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因此,必须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高校发展水平的提升。未来我国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未来青年教师也将成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军,所以,从现在开始,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反思与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素敏.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探讨[J].教师,2011(03).
[2]毛洪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02).
9.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九
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在心理学层面主要体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本质特征。俭德即节俭道德,俭德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实践解决节俭道德问题的方式与进程上起稳定调控作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和。在高校,学生的俭德实践能力即在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与技能解决关于节俭道德相关实际问题,主动践行节俭,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自我成长。
1.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多方影响,大学生也逐渐忘却节俭这一传统美德,节俭意识淡薄,并频现大学生俭德缺失现象。概括起来讲,高校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在俭德认知与俭德实践不一致,节俭行为选择差异大。节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位学生都了解它的重要涵义,但在认知与实践能力上却存在着不一致。不少大学生从主观上就对节俭道德十分排斥,认为节俭就是要吃苦,就是要过苦日子,他们认为这样的时代早就过时了。因此,在节俭行为选择上差异较大,生活中出现诸如“准大学生‘开学装备’万元起步”、“新生标配‘苹果三宝’”;或无计划购买许多闲置品,造成大量生活垃圾而浪费物质资源;或不顾学业,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看小说等打发时间,只为追求自身的感官享受等各种俭德失范现象。二是在无他律约束的情况下,节俭行为自控能力差。我国虽然也有关于节俭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宪法中所规定的: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同样,高校在关于节俭相关约束管理上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上还存在不少缺陷。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长流水、长开灯、长开机因没有他律约束而熟视无睹,普遍的浪费行为没有他律约束而漠不关心。因此“节以制度”很有必要,即节俭道德意志的形成离不开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三是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条件下,节俭行为驾驭能力低。在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同学也能够做到一定的节俭行为,但是在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前提下,受到经济或舆论的影响,如自身是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的特殊身份,则更需要规范自身言行而去有目地的节俭。以上学生的节俭动机不是因为节俭美德本身,而是受到节俭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影响,节俭本身的道德价值认知被漠视。基于外在经济效应价值而被迫节俭的学生,一旦自身能够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具备较好的经济条件时,节俭的美德又很快被忘记。
2.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缺陷的成因分析
结合大学生成长环境,学生俭德实践能力主要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影响,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层面来分析:
2.1宏观层面
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导向的影响,社会上频现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斗富、奢侈浪费等不良现象,一些领域还表现出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这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们产生潜移默化的侵蚀。一些学生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虚荣赶时髦,攀比穿名牌,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购物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受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知识可以创造财富,因而对学生关注的是其成绩高低,而对于个体的思想品质和心理健康则往往忽略。这种社会价值的导向还体现在单位用人机制上,一些用人单位过度强调学历而忽视能力,重视知识而轻视道德。在这种价值导向的误导之下,学生学习目的往往单一,即学习好就可以找到稳定的工作,获得丰富的待遇。这种只顾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的理念将导致个体俭德素养产生偏差。
2.2中观层面
节俭教育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具体实践中存在很大的差距,对道德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一方面,从对德育工作者的重视程度来看,个别高校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德育工作者的业绩评定指标更多倾向于从职称评定、获奖级别、晋升提拔这些角度,而根本忽略了德育教育绩效评定。以辅导员队伍为例,一些高校无法保证1:200的配备比例,导致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日常工作,精力无暇顾及开展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检查时,主要考察教学硬件条件、学校课程设置、教育效果指标、师资队伍建设等等,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效果等缺乏关注。
2.3微观层面
一方面,在家庭环境下,有些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条件上再苦都不能苦孩子,因此会尽一切可能给予子女最佳的物质生活环境,对于平时主动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道德品质往往忽视,而孩子所受的道德教育主要仅限于课堂上传授的一些理论知识。事实上,原生家庭对节俭观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不能苦孩子”、“别家有的,我家也要有”等这种非理性化支持的错误观念往往也导致大学生养成对金钱的依赖和物质的盲目追求。同时,还有一些家长自身节俭意识淡薄,生活中高消费、图享受、好攀比,这些错位的家庭教育和不良消费示范都对孩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在面对各种不节俭现象和消费诱惑面前,往往会缺乏自制力,俭德实践能力存在较大的缺陷。
3.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3.1课堂启发模式———转变大学生俭德认知发展
课堂教育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学校要将大学生节俭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思政课课堂教育平台进行价值观认知引导,倡导理性化的消费观,转变他们对节俭道德因果关系的认知。课堂启发实施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与思考关于节俭品质的相关问题:如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崇尚节俭与生态环境保护、勤俭美德与经济发展等。同时,着重加强国情民生、感恩责任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对俭德的认知发展。教育者要发挥适当的角色,循循善诱并启发触动,帮助他们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只有注重对现有道德认知经验的思考、辨析与反省,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节俭道德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节俭道德情操,提升学生节俭道德的责任意识,从而对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起到实效。
3.2情境感染模式———丰富大学生俭德情感体验
情境感染模式即通过特定的节俭道德故事,让学生在情境内容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对节俭道德的感受性。学校可以通过选择名人典故,或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故事,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小品演绎、舞台表演等方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情境展现,注重围绕感染力强、生动形象以及易理解接受等特点,尽可能调动学生参与时的感官感受,让他们在情境的濡染中接受熏陶,引导他们深刻领会节俭道德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意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情境感染活动后,要主动提供交流与思考的平台来加强互动,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而且还要对情境感染的设计组织重新调整,开展更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目的让学生在内心中滋生情感后主动节俭,并对节俭道德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更趋于理性化。
3.3激励约束模式———磨练大学生俭德意志信念
道德意志信念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助推器,对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稳定性和坚定性。即当个体一旦形成道德信念,就会将道德行为转化为自觉行动;一旦拥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则会主动克服外在影响和内在犹豫而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大学阶段是意志信念形成和塑造的过渡阶段,是意志信念培养的关键阶段。此外,俭德意志的形成,高校既需要激励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道德信念,又需要倚助带有强制性或处罚性的规章制度管束。如果学校对于节俭行为有着明确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则会更好的自律。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节俭相关管理制度,如对学生的食堂用餐、水电管理等进行规范化,确保日常消费生活以及监督管理均有制度可依。高校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模式,实现教管统一,从而教育、引导、调整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好地磨练大学生俭德意志信念,提升俭德实践能力。
3.4榜样示范模式———固化大学生俭德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单纯只是表现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行为还往往通过“观察”与“模仿”他人来获取行为习惯和知识技能。因此,对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培养还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模式。要善于发现并选取示范榜样,既可以考虑结合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普遍性,引入古今社会生活中的榜样;又可以考虑结合学生之间的联系点,选择学生身边的朋辈榜样,并将榜样的节俭道德精神实质从具体的行为中凝练出来,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观察学习向模仿操作行为转化。通过发挥勤俭榜样的力量,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俭德在自身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此外,学校教职员工也应积极参与,在教书育人中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在俭德上作出表率。通过选树节俭榜样,整合榜样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从而让大学生学做榜样、争做榜样,最终让节俭固化成个体行为习惯。
4.总结
10.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普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表现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影响着教学效率,也制约着受教育者的能力结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提出,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思路,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不同见解。从教学过程出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前钻研与设计能力、课堂表演与调控能力和课后总结与评估能力。有学者认为,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将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能力是大学教师颇具特色的教学能力。从建构主义视觉出发,有学者认为,教师能力由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构成IZJ。一方面,自主学习、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需的能力基础,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创新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信息时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从以上观点出发,学术科研能力、指导合作学习能力、反思性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成为当今高校教师重点发展的能力。
下面立足于中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特点,顺应教育科学研究新趋势,提出发展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
一、发展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两个基本职能是协调发展的,教师应该具备将科研与教学融合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的讨程是科研与教学统一的讨程_从教学方面看,师生同心协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营造了互相尊重、信任、平等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思维特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等,从而促进教学向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转变。从科研方面看,教师的科成果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传播和验证,并且将科学知识系统化,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
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问题解决活动的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选择活动题目,并将问题细分为各个子题。题目可以是自己所授学科范围内的探索性问题,基于一定科研项目的研究性学习题目,竞赛题目等。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第二,向学生讲解问题解决的架构、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分配任务,教师承担问题解决的艰难部分。第三,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析设计、资料收集与解释。第四,学习小组讨论对问题的理解和采取的策略,每个成员还要写出解题依据,哪部分操作失败及其原因,哪部分内容留下印象最深,通过问题解决过程深化了哪些知识等。最终学生将自己承担问题的结论形成书面报告,作为学习评价资料。第五,教师根据收集的资料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以报告形式展示给学生。将问题解决过程和讨论交流中的所想、所感、所得进行整理、串联、升华为个性化的数学理念和数学教学思想,作为把握今后科研和教学的指导与提示。
二、发展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经历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
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技术支持来增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促进学习成员间共享、传播知识并获取专家(教师)意见。
教师指导网络合作学习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首先,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合作学习已成信息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有助于学生适应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习与远程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了解网络合作学习的理念,掌握相应的合作学习的指导能力。其次,网络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它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学生学习自主化;学习环境个性化,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教学模式丰富化,使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得到交互实施;教学手段现代化。因而,教师要掌握更多适用于网络教学的技巧和能力,提高网络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要完成四项工作:
第一,设计学习题目。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相关的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是实践活动、规律探索或疑惑研讨等题目。选好题目后,教师要做必要的准备:掌握合作学习题目的类型、选择依据、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案、文献或所用资料的书目摘要;对题目进行任务分解,弄清题目的难度与关键所在和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考障碍;合作学习前对学生进行指导说明。第二,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现象、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将他们有机组合,确定合作学习小组分组、组员分工情况,将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学生的个性化活动。第三,策划不同活动阶段的学习情境和指导方法。网络协作的学习环境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构建的,能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以支持个性化学习、促进学习者交流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虚拟学习空间。学习活动处于以个人认知为主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或者面对面交流的指导方法;学习活动处于认知冲突的关键阶段可以通过网上论坛发出讨论,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讨论,适时的给予学生指导和点拨。第四,对小组及其成员的知识、技能和情感进行评价。合作学习评价的指向是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包括二部分评价:学习情境中的评价,指对活动的参与程度、知识理解的深度、信息搜索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讨论问题中的评价,指对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的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对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可以是报告、论文、反思日记)的评价
三、发展反思性教学能力:建立教学档案袋
反思性教学能力,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从而把握自身实力、改进教育行为的能力。“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师个人认识和思想的参与,只有浸透教师个人思想或理论的教学,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洲因此,教师应该被看做是学者、研究者,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的方式。
教学档案袋是在一定时期内,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或与他人合作构建并不断丰富起来的有关师生工作信息的系统收集。教学档案袋是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档案袋建立的过程中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f51。其次,教学档案袋的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事件的描述,对教育教学活动合理性的审视,提出教学改进的策略方法等。从而,使得教师在反思中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发展个体的教学风格。
建立教学档案袋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具体步骤如下:
11.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物理 实验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O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169-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正确性。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创新能力、高的综合素质等都是必须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要更加的不遗余力。
1 物理实验的意义所在
物理实验是物理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所在。物理实验得到的一些结果有时候可以促进一个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通过物理实验也可以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间,物理实验教学相对来说更加的直观。通过物理实验可以更好的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学生在中学时代往往缺乏物理实验方面的知识。因此,为了更好地全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
2 物理实验教学法之要点
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地位。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点拨而不是全盘替代。其次,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知识。第三是实验的过程要科学。物理实验力求科学精确。最后是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还有学生和学生之间一定要相互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将物理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物理实验教学之建议
3.1 设计性
物理实验教学一定要注意设计性实验的开展。通过设计性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要更多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避免无聊枯燥的说教和填鸭式的呆板僵硬。设计性实验不是指学生按照操作说明机械地进行配件组装或者步骤进行,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摸索得出自己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这样以来,实验的主动权就被放在了学生的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学习质量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3.2 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不断地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跟上基础课程的改革,不能让其成为空中楼阁,不切实际。物理实验的内容有些涉及到科技最前的内容,有的又是一些很基础很“老”的内容,因此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理实验的内容要和基础课程对接上。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到少而精。物理实验很多,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地挑选使用而不是用类似于题海战术的大量实验。除此以外,教学理论也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且开拓创新。教育理论要和课堂实际情况相吻合。做到不空谈、有实际应用价值。学生内容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另外,学生要了解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进行实际教学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夠帮助高等师范类学校的学生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3 多媒体
要合理科学地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之中。将多媒体引进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减轻自身的教学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在多媒体的帮助之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锻炼,课堂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也会被拉近。通过多媒体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和资料。这对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来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4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进行教学。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需要教师进行复制的,在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准备实验等可以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对于物理实验更加有兴趣。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必然对教师能力有一个较高程度的要求。只有教师有更强的能力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要对当前最新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够在学生进行探索的时候进行有效的指导、给出有效的建议。教师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一来,当学生们在以后走上教学岗位的时候不自觉地也会将这些优点传播出去,起到示范的作用。
3.5 开放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开放包容。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也要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可以打破学生在中学时代被传统教育束缚的思想牢笼,重新确立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地位。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物理专业实验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应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教学工作虽然基础但是却十分的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常思亮.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与重构[J].现代教育研究,2003(6):78-81.
[2]徐凯.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支撑环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二
1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质量保障
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 将教学过程本身作为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计划和安排;
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反思、评价和反馈;
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的调整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1]。
相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院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 教师的监控能力及监控行为则是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 因而在保证教学质量上显得更为关键。
首先, 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 对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安排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使用, 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接受程度。
其次, 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教师的监控意识决定着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态度, 教师的监控能力决定着教师是否能够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实施课堂教学。
再次,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评价, 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求和学习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种情况变化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以保证实现教学目的, 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而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总之, 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师队伍教学监控能力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 地方性高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校重视教师队伍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 注意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 广大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和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和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 对地方性高校教师队伍教学监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地方性高校教师队伍在监控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少数教师缺乏监控热情
监控热情包括积极的教学态度和自觉的监控意识。虽然监控热情不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一部分, 但是, 如果对教学没有热情, 缺乏自觉地反思、评价和控制教学质量的意识, 教师就不会有主动的监控行为, 教师监控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目前, 一些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积极, 没有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监控;个别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充分的培训和助习教学的准备就走上了讲台, 教学还不够规范, 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中的地位和责任。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就必须有“上好课”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缺乏搞好教学监控工作的内在动机, 即积极的教学监控态度和监控意识, 教学质量和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就不可能得到保证。
2.2 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不强
教师对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并付诸于教学实践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我校青年教师不断增多, 青年教师上岗之前的培训工作不尽完善, 以至于个别青年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与计划缺乏系统的、全局的细致认真思考, 课堂突发情况的应变和调整能力不足, 备课仅仅做到了准备课堂教学内容, 更多的只是为了如何呈现和讲授知识, 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填鸭式”, 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授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环节的衔接和如何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在组织教学方面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现象。教学内容也有待于充实、优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少数老教师备课往往是基于经验, 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转变不明显, 对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能力的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缺乏清醒的认识, 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 直接影响着授课效果和教学质量。
2.3 自我反馈和评价能力不强
教师应积极地检查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藉此, 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价。由于缺乏自我反馈和评价意识, 质量意识和监控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校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积极的教学反馈, 导致师生双方直接的信息交流不够。少数教师有时讲授的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不够准确或者与学生情感交流不够, 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和教师传递知识的效能, 却没有得到教师重视和及时处理。对学生主动反馈的信息, 学校只是对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和反馈, 其它问题一般没有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缺乏主动地检查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的意识, 不注意征询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导致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校正相对滞后, 会进一步影响学生情绪, 造成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教学效果持续不理想, 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4 少数教师不重视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少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重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工作, 换位思考不够, 不能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虽然大多数教师进行了自我检查和反思, 但是要成功地进行反思性教学, 不仅要观察、回味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 还要注意学生的反应, 体察学生的心理。教师实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反思性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反思意识, 要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还要养成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敏感性。
3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探讨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作为教师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先天形成的, 而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具有可塑性和可培养性。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不是也不可能随着教学实践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提高, 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研究和总结, 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 研究学生心理,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如此循环往复,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监控意识和监控能力。
3.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和增强监控意识
针对目前一些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积极、监控意识不强的现实, 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培训, 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 改变教学质量监控重心过高问题。要积极教育引导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 以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的思想, 主动关心教育、教学质量, 关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一方面应当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机制, 完善薪酬分配、科研任务、学历提高、在职培训等工作的管理, 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使教师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最重要的是通过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 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积极性, 引导教师主动关注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培养教师监控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 实现其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监控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实施者, 对教学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有责任通过个人的努力, 来实现教学既定目标的实现。
3.2 提高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作为高校教师, 要从育人的角度来考虑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中, 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与学生参与性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与学生实际接受状态的差异、教师教学思路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契合度、教师行为的取向性等等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这不仅仅是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的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 为我们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师形象负责的态度, 优化课堂设计,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组织好课堂教学。
3.3 加强教师自我反馈、评价能力的培养
除了学校的信息收集、评价和反馈工作, 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地进行教学反馈和评价,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相对于学校的工作, 教师的自我反馈和评价缩短了由收集信息, 评价再到反馈最终实现调控的过程, 因此教师收集到的教学信息更加真实, 对课堂教学的评估、调整和优化具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在课间或者学生自习的时间里,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 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做一个的阶段性的调查, 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 有利于自己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成功的经验, 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 最终会促进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和监控能力的提高。
3.4 加强教学反思, 提高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也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表现之一。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提高, 我们不妨从师资培训说起。师资培训的概念最初是teacher training, 然后出现了teacher education (教师教育) 的说法, 两者都没有逃脱“把已有的理论告诉教师”的俗套, 而如今流行的“teacher development” (师资发展) , “更加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 鼓励教师去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 反思自己的教学, 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 开展教学行为中的‘科研’”[4]。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 只知道明天的课应该怎么样去上, 教师要学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别人的发现、形成自己的信念、反思自我, 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经过这样的培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明确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习并不断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手段, 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并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学校应当鼓励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 写下教学反思笔记, 可以通过检查、组织评比的方式来加强教师反思教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5 加强教学研究, 培养监控能力
高校教研活动作为培养青年教师,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 应该在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参加教研活动, 交流教学经验, 讨论、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组织观摩教学, 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 带动青年教师主动研究教学, 学习和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或对比、反思, 汲取他人经验内化为个人的教学思维, 凝练教学艺术, 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这样一来, 教、学、研将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与学不断给研究提出新的问题, 研究不断反馈于教和学, 无形中增强了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调整教学行为及保证教学质量的能力。学校要进一步对教研活动加强规范、监督, 积极组织教师定期研究教学, 发掘集体智慧, 真正发挥教研活动在培养青年教师, 培养名师, 提高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养阵地作用, 要坚持以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为载体, 培养和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监控能力。
结束语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还需要学校和各教学系、部的共同参与。学校的学习风气、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制度上的激励, 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内容、表现和发展。教师要有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以及较强的自我监控意识, 主动观察、评价、反思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主动地研究教学, 并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摘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 教师在学校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探讨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地方性高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现状, 提出了加强教师监控意识教育、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质量,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辛涛.论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5 (1) :67-75.
[2]翁晓东.浅谈教学监控能力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1 (19) :56-57.
[3]徐全忠.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4 (9) :8-10.
[4]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浅谈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8-15
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10-16
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10-28
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06-2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07-30
探析当代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应尽职能的论文08-12
浅谈高校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