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2024-11-01

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精选17篇)

1.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篇一

你看,我的老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再穿上一身制服,显得威风凛凛,酷似上校、中尉什么的。

老爸是个“钓鱼迷。每当一个星期的周末,他都要“玩”一回。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陪爸爸去钓鱼,一到水库边,爸爸就摆好工具,把鱼竿放进水里,坐下来就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标,生怕把鱼惊到,我也跟着愣愣地坐在那里。周围特别安静,差不多就连一根针掉进水里都能听到。老爸一坐就是好几个钟头,钓上来的鱼,经常是又肥又大的。

老爸也是个“好厨师”。每天,爸爸一下班,就能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有一次,我正在书房看书,看得正入迷时,突然一阵阵香味吸引了我。我赶忙跑到厨房:啊!是我最爱的红烧肉!还有番茄汤!再看老爸,他正一边炒着菜,一边快乐地哼着歌呢!我们吃饭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饱餐了一顿,爸爸烧的菜可真令我回味无穷!

老爸还是个“神算手”。有一次,我做的数学作业有好多道题不会做,都是应用题。爸爸看见了,急忙走到我身边,不用一分钟的时间,爸爸就算出来了,但并没有告 诉我答案,而是耐心地给我讲解。讲了好长时间,我还是搞不懂,爸爸看出了我心思,不管多么口干舌燥,还是继续教导着我。爸爸的语言,触动了我小小的心灵。

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好爸爸,我感到多么幸福啊!

2.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篇二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故事化叙事,真人秀节目

从叙事的角度来说,真人秀节目是一种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影视剧的戏剧冲突性、游戏竞赛的竞技性以及节目与观众互动性于一身的综合性娱乐节目。节目创新最重要的出发点还是故事,将室内综艺升级为野外综艺。父子或父女搭档真实、温馨的小清新情调,唤起了观众内心最温柔的情感,使真人秀节目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节目在特定情境下营造的戏剧冲突,依靠大量真实记录以及剪辑形成的叙事和情绪张力,构成节目独特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1 细节让故事感动而真实

“真人秀在规定了时间、空间、游戏方式和规则以后,就将‘自由’交给了节目参与者。”忠实记录选手的行为成为真人秀不同于电视剧的魅力所在。细节是体现节目本来面目的一个最真实且打动观众的环节,运用人物的语言、一个细微的动作神情、微妙的心理变化达到还原真实的目的。具体而言,一是细微动作。《爸爸去哪儿》编辑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娴熟的画面掌控能力。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表情,比千言万语更能打动受众,例如,糊涂爸爸王岳伦,在五位爸爸中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最不像爸爸了,镜头里的他眼神经常是处于无助游离的状态,每次到了做饭时间,手忙脚乱束手无策的他,一般习惯性地挠头插腰,这就使糊涂爸爸的形象呼之欲出。二是人物语言。细节是否生动鲜活,是否具有真实感,其中多样化的人物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体现参与者性格的差异性,这也正是节目组精心选择性格迥异的五对明星父子的原因所在。例如,来自台湾的林志颖父子,温和细腻,所以即使是kimi很抗拒的时候,他也不会像天天那样大哭大闹,他会撅着嘴巴一边小声的抽泣一边说“不要,我不要离开爸比”“不要住这样的房子……”,而大大咧咧的石头相比之下就大相径庭了,“哎呀,我的天啊,”“气死我啦”“哎哟,老是不走”等。正是这些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着人物不同的性格,也取得了语言流露性格,自然造就真实的效果。

2 悬念让故事紧张而刺激

创新节目的形式、提高节目的艺术观赏性、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手段离不开制造悬念,在迭起的悬念中引人入胜。观众想知道接下来情况会怎样,就会一直处于一种兴奋、期待的状态。

2.1 借助画面语言,造成视觉冲击

用画面语言设置悬念的常见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节目中突然出现违反常情常理的画面,较强的视觉画面冲击力能激发起观众强烈的期待和探究心理。《爸爸去哪儿》第四期,四个爸爸出海打鱼,留下田亮照顾五个宝贝,大清早在黑暗中起床找爸爸的王诗龄在低声哭泣,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王诗龄自己穿上外套去找田亮。大家不禁奇怪,此时的田亮不是应该早起,帮孩子们穿衣服吗?随着镜头移动,此时的田亮爸爸原来还在床上睡大觉,观众真是哭笑不得,在悬念中展现趣味变成了特色之一。二是利用摇镜头来制造悬念。在摇镜头中,逐渐展开空间而不是和盘托出。在起幅和落幅之间制作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形成观赏心理的起伏。三是利用跟移镜头,营造悬念。在《爸爸去哪儿》中,跟移镜头的使用是比较突出的,主要又体现在每一期介绍住房的时候。明星离开自己温暖舒适的家,回归到乡下,每一次不同的环境,谁住在怎样的房子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观众跟着镜头里的明星父子一起走进一个又一个节目组精心安排的住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2.2 运用时间限定,制作延宕效果

所谓“延宕就是一个推迟结果过早产生,将观众留在悬念中的过程”。虽然《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是以期播的形式拍摄,也就是一期一个故事,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但是为了牵引观众的好奇心,有很多时候节目组会故意将上一期的结局剪切在下一期播放,留给观众一些想象与猜测。例如在云南普者黑一期中节目组要求各位老爸和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积攒路费回家,但当观众看完老爸们打完鱼挖完莲藕以后,并没有告诉观众他们是否成功地卖掉了所有靠劳动得来的蔬菜,换来路费成功回到北京。却是在第四期到达山东鸡鸣岛的时候,将镜头回放到上一期的节目内容,对于守着每晚直播节目的观众而言,中间这戛然而止的片段无疑是吊足了胃口。

参考文献

[1]杜磊.让故事还原真实——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故事化叙事技巧[J].当代电视,2012,(9).

3.我的工人爸爸 篇三

而且,我一直都很害怕我的父亲。他很严肃,不苟言笑。不常发火,但不是宽厚。三十岁生我,对我期望极高,因此十分严厉。在我印象中,父亲从未称赞过我,即便是那些得奖的或者得意的文章,他也总是看不起。妈妈的生气就像晴天下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可是父亲不一样。他生气是结结实实的,记忆中,在饭桌上说话,老是要揣测他的脸色。

随着长大,妈妈的教训对我越来越不管用。家庭教育往往落在我爸爸身上。我最最害怕的就是他要给我上思想教育课,只要他说“我要和你谈一谈”,我就脸色发白。父亲口才不好,翻来覆去说的无非是那几句。我简直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父亲坐在我的小床上干巴巴地训导着我,讲一些要好好学习的大道理,叛逆少女眼巴巴地望着地面,心里想怎么还不快点结束。现在,再也没有人教导我要怎么做,我的人生完全属于我,我突然有点怀念那种场面了。

我爸爸揍过我。是高二。一日,我塞在枕头底下的情书,被父母发现。晚自习结束,我回到家中,情书就摊在饭桌上。他们一言不发地关上门,然后开始揍我。我的爸爸,抄起一把铁箍的雨伞,打在我的背上,伞的布面破了,里面的铁骨被打断了,拉在我的脖子上,长长的一道血痕。

这是那个,从小不舍得动我一根手指头的爸爸啊,那个花了整个月工资给我买一件最洋气的滑雪衫,给我当马骑,给我做蒸汽小水车,一笔一划,在自己钉成的小黑板上,教我写“山海关”的父亲啊。

在我心底,我多么多么希望,他会对我说:“你是我最最美丽的小姑娘,小天使,无论怎么打扮,或者不打扮,你都是最可爱的!”我多么希望,他能这样来宠爱我啊!

在我十八岁之前,我和父亲没有交流。日常的对话,都只是事务对白。直到我考上了大学的那个夏天。我在高中的成绩烂透。出乎所有人意料,高考考了第一名。一整个夏天,家里都在大宴宾客,吃得我倒尽胃口。一个晚上,请的是我们四川的老乡,爸爸罕见的失控,喝醉了。他对着我,喃喃地,毫不掩饰地说了又说:“我们这些老乡的孩子里,就数你最有出息!”

生平第一次,那种自豪席卷了我,我坐在那里,却觉得身体升腾得很高很高。

送我去念大学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宾馆里,我和爸爸长谈到夜里三点。无所不谈,真正的成人那样的对话。此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会征求我的意见。我的私事,也不再干涉。

二十岁那年,我的书读不下去了。我在电话里向妈妈曲折表达这个意愿,我的妈妈,我一向以为最能理解我的妈妈,却带着她家庭妇女胆小和保守的本色,恐慌地拒绝我,安慰我,叫我忍耐到大学毕业再说。五一回家,我打算寻个机会和父亲长谈一次,就像以前无数次他找我谈话一样。一个晚饭后,他却突然叫住我,非常轻描淡写地跟我说:“我想你的书还是不要念了,去北京吧。”

我的父亲,用他工人阶级朴素的智慧决定,不能继续吃亏,要另寻出路。他说学位和学历都不算什么,学到东西才是真的。他的筹划和远见都使我目瞪口呆,我一言不发听从他的安排,我好似又重回那个伏在他膝下玩耍的小女孩,眼光带着崇拜。

就在那个时候,我跟我自己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使他对我不失望。为了这个愿望,我什么都可以做。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突然变得不叛逆了,变得无比之听话乖巧。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大人都是对的,一味反对无益,他们亦不是没有头脑,或许世界在变,他们显得落伍和弱小,可是,有时那老一套,确实是很管用的。我知道我这就是长大了。

4.我爸爸的父爱叙事作文 篇四

我的爸爸的个子高高的,留着平头,是一个爱开玩笑、幽默的人。他经常说他的眼睛能开“飞机”,但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可能是爸爸常常喝酒的.原因吧!

我的爸爸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每天晚上一到吃饭的时候,爸爸就那起酒杯和酒一边和我们谈笑,一边喝了起来,他一喝起酒来脸红红的,一看就知道喝了很多酒,连说话都慢吞吞的。有时候晚上一喝完酒,就对妈妈说他要出去走走,其实,爸爸喝不过瘾,跑出去外面喝了,喝到半夜烂醉如泥。爸爸的一些朋友就把他送回家里来,妈妈看见爸爸喝得烂醉如泥,气得没有理爸爸,但又不放心爸爸一个人在客厅睡着,就叫我帮她一起把爸爸背到床上睡,第二天醒来爸爸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其实,我的爸爸虽然很爱喝酒,但他对我们的爱也不少。

记得,10多岁的时候,在半夜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是他从7楼把我背到楼下来看医生,看着爸爸满头大汗的样子,我真想对他说:“爸爸,我没事的放心吧!”

5.一年级叙事作文:爸爸的生日 篇五

于是我和妈妈去买了一个蛋糕来给爸爸庆祝,我很期待晚上的生日宴会。晚上我在蛋糕上插了一个“36”的数字,因为爸爸今年三十六岁,蛋糕上还刻着“happy birthday”的英语,意思是:生日快乐!我们开始切蛋糕,爸爸最先给我切了块上面有三个红通通樱桃的奶油蛋糕,这是水果蛋糕,可好吃了。

吃完蛋糕后,我把礼物送给了爸爸,是一辆跑车,是我亲手做的跑车,可精致啦!漆黑的车轮,红色的车身,上面还贴了车牌号呢!爸爸用手轻轻捧起来,害怕搞坏。爸爸一边欣赏,一边说“真好看!我很喜欢,你真能干!”我心里也甜丝丝的,很自豪,不禁为自己竖了个大拇指。

6.搞笑又环保的爸爸叙事作文 篇六

我家很平常,但是只要爸爸回来,家里就会乐翻天。爸爸的眼睛不大不小正正好好,鼻子大大的,鼻梁高高的,长得很严肃,但是到了家里就成了35的外表13岁的心。

一次,家里换了水龙头,他赶紧回家看看,对着“退休”的水龙头“深情”地说:“是垃圾桶要请你到他家做客的.,祝你玩得愉快!”

还有一次,我们玩打雪仗,爸爸躲到雪堆旁对我们那队说:“去死吧!”说着拿起雪块打我们,我们退几步,他没打到,我对他做做鬼脸,他看到没打到,对我们吐吐舌头,见此机会我拿起雪块打中了他的肚子,他“哭着”痛苦地倒在地上,像被子弹打中了一样,把我们笑得肚子都疼了。

爸爸也是一个环保卫士。在家里,他洗手时,冲冲手然后关上水龙头打香皂。我家卧室有两个灯,我有点胆小,在家睡觉总开着灯,爸爸看我睡着了就悄悄地把灯关上。

7.《我的爸爸叫焦尼》教学 篇七

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图文略。

备课构想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 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 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讲故事的一门艺术。

在绘本中, 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 而是图书的命脉, 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 只用图画来讲故事。但绘本不同于一般的“小人书”、卡通图书或其他有图有字的儿童读物。绘本对语言、绘画和二者的构成形式均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 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 形成一个连续的视觉影像。

因此, 这类课型不同于课文教学, 不需要深度挖掘分析语言文字, 课堂教学环节也不要过于复杂。最好的、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慢慢地读给学生们听。那么, 绘本的朗读, 应该是娓娓道来的感觉, 或者是“讲述性”的朗读。教师相当于电影导演, 他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 把故事讲得既好看, 又清晰。让学生一边听, 一边看着图画, “读”出其中的意思。

在图像时代的21世纪, 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由于绘本进入学生的视野, 在朗读这类图书的时候, 要按照儿童的特质和需要朗读。比如:

1.要贴近绘本的内容与主题的基调。

2.用儿童的感觉朗读, 带有适当的感染力与审美力。

3.朗读要和图画呼应, 有连贯性, 不能只顾朗读文字不管图的照应。

绘本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 有讲友情的、讲亲情的、讲勇敢的、讲生命尊严的、讲自然和环境的等等, 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优秀的朗读者不仅仅要注意上面几点, 还要把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带入书中的语言与情境中。

朗读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的确, 口语能力, 是练出来的, 更是读出来、听出来———熏出来的。优美的话反复听, 精彩的话反复说, 久而久之, 总会在一些人那里沉淀为不假思索的信念和本能。

下面的课堂实录里, 没有过多过深的教学设计, 就这么沿着书的脉络, 教师以讲述者的身份, 让学生入境入情地“读一读”, “看一看”, “想一想”, “写一写”。朗读中, 没有大起大落, 没有大悲大喜。我们每一个人, 都停留在朗读带给我们的希望和实现希望之间———这一切, 都因为朗读, 让我们在这堂课上找到“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以上的思考, 化作课堂主题的线索, 行走在朗读与赏析里, 编织成了教学的图景。

但愿, 这堂绘本朗读课, 带给你丰富的感动。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一、说一说

师:在你们的生命中一定有这样的人, 陪伴着你, 教你用汤匙、拿筷子, 教你绑鞋带、系扣子, 讲着你听过十遍百遍的故事, 带你去电影院、图书馆、去能做出美味饭菜的小吃店……带给你无数的回忆。这样的人, 可能是———

生:是妈妈。想起小时候我妈妈教我拿筷子的情景, 现在还感动呢。

生:我觉得是妈妈。我妈妈带我去餐馆, 还教我系鞋带呢。

师:我们常常会想到母爱, 但这里, 在脑海中搜索的, 也有自己与父亲的回忆。父亲带给我们的感动与思念, 却常常埋在心底。所以这个陪伴着我们的人也许还会是———

生:是我爸爸。我爸爸经常给我讲故事, 还教我学骑自行车。

师:此刻, 把父亲这个词, 放在口中, 轻声呼唤, 心中是怎样的味道?

生:是一种严厉。他对我要求很严。

生:是忙碌。我爸爸每天都很忙碌。

生:我觉得我爸爸表现出来的是坚强。我从没有看到过爸爸流泪。

师:或许是快乐, 或许是伤感, 又或许是一种你们形容的严厉、忙碌与坚强等这些令人回味的感动。那就让我们走进瑞典画家爱娃·艾瑞克松画的, 波援R援汉伯格配文的故事书中, 看看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读一读

(一) (教师朗读图 1~图 7文字, 图 7 只读第 1 句。)

师:请大家大胆想象, 狄姆会对检票的伯伯说什么?

生:他可能会说:“这是我爸爸, 他叫焦尼。”

师:是啊, 他明明不认识检票的人, 可是却又一次告诉人家———

生:“这是我爸爸, 他叫焦尼。”

(二) (学生朗读图 8~图15 文字)

(三) (教师继续朗读图16~图18文字)

师:猜猜, 爸爸抱狄姆上火车后会做什么?

生:可能会说叮嘱儿子注意安全的话吧。

生:可能带着儿子到自己的城市吧。

师:那我们就静下心来听——— (师朗读图19~图22文字)

(四) 交流感受

师:故事很长, 尽管情节很简单。大家有什么感觉?说说吧。

生:我觉得特别感动, 狄姆那么可爱, 他对爸爸的爱让我想流泪。他们不住在一起, 可这一天他们都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彼此爱着对方。

生:是的, 狄姆想爸爸, 爸爸想狄姆。他俩好不容易才见面一次。这一天, 狄姆和爸爸都感到很幸福。

师:看来你听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生:我听出来了, 爸爸和妈妈没有生活在一起, 儿子和妈妈在一起, 又搬到那么远的地方, 所以好长时间见不到爸爸。

师: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处?

生:我发现, 狄姆见到人的时候, 都要告诉别人:“这是我爸爸, 他叫焦尼。”

师:这本书就是用儿子的这句话作题目的。 (板书) 这句话的确简单, 前半句交代身份, 后半句交代名字, 什么修饰成分都没有。虽然简单, 却出现了几次?

生: (师生看图一起说出) 在热狗店, 电影院门前, 餐馆, 图书馆, 还有站台上。

师:这么简单的话却出现了5次, 你不觉得重复吗?

生:一点也不感觉重复。反复地出现, 起强调的作用, 让我印象很深。

生:这是体现儿子狄姆对爸爸焦尼的爱, 听着特别感动, 不感到重复。

三、看一看

师:那好啊, 我们就回到书中看一看, 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一) 品读儿子的语言

1.不认识的人。

(1) 热狗店。

师:这是哪里?

生:车站。

师:卖热狗的阿姨狄姆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仔细看图, 把你看到的感受说说。

生:瞧, 狄姆抬着头, 看着阿姨, 一脸高兴的样子。

生:他好不容易见到了爸爸, 心里一定很激动, 我从他的眼睛里看出那份特别的喜悦, 他一定要告诉这位阿姨, 尽管不认识她。

(2) 电影院。

师:这是在检票口, 检票的伯伯狄姆认识吗?

生:这位老伯伯, 狄姆也不认识。狄姆要看自己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而且是跟爸爸一起看。看他仰着头看伯伯的样子, 就能想象出他说这句话时的兴奋。

生:狄姆一定是大声地跟伯伯说, 怕他听不见。

师:那就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 送进这句话中, 让我们听听狄姆是怎样告诉陌生人的。

生:我想, 他跟伯伯说的时候, 语气一定是坚定的。 (生用坚定的语气读)

生:因为是爸爸和他一起看电影, 而且看的是他最喜欢的动画片, 所以狄姆一定是很高兴地对伯伯说。 (生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原来, 狄姆语气那么坚定, 那么高兴。再读!

(生读)

2.认识的人。

(1) 比萨店。

师:进了比萨店, 狄姆的动作可跟前面不一样了, 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哥哥不是陌生人, 而是跟他住同一座公寓的熟悉的哥哥。你看他的动作, 两只手握住围巾, 挺着胸脯, 一定是用很自豪的语气告诉哥哥。

生:狄姆的胸脯挺得直直的, 他非常骄傲地告诉哥哥他是和爸爸一起来的。这还没有完, 瞧, 还跪在椅子上, 大声叫:“我爸爸要付钱啦!”他太自豪了。

(2) 图书馆。

师:在图书馆, 这位大姐姐狄姆当然认识。 (课件把狄姆的手放大) 这是狄姆在向大姐姐介绍自己的爸爸。狄姆内心十分骄傲。再次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送到这句话中读读。

生:“这是我爸爸, 他叫焦尼!” (生带着很自豪的表情读)

生:“这是我爸爸, 他叫焦尼!” (生用骄傲的语气读)

3.擦肩而过的人。

师:送爸爸走了, 站台上, 狄姆又说了这句话, 那是对站台上一位擦肩而过的叔叔说的。仔细看画面, 他又会怎么说这句话呢?

生:我猜狄姆心里很难过, 有一种依依不舍的心情。毕竟爸爸只能和他待一天。但是, 他还是要告诉别人:“我的爸爸叫焦尼。”

师:那就带着你的体会, 再读读这句话。

生:“我的爸爸叫焦尼!我在冲爸爸挥手, 我在送爸爸呢!” (读得不仅自豪骄傲, 还有依依不舍的心情。)

师:原来, 这句话虽然简单重复, 却是在不同场景、不同人群面前说的, 有认识的, 还有不认识的、擦肩而过的, 有男的, 女的, 老的, 少的。而且每一次狄姆的心情都不一样。因为表达简单, (板书:简单表达) 我们很容易就记住了它。走进画面中看一看, 品一品, 就获得了这么多丰富的感动, 怪不得这本书取这个名字呢。

(二) 品读爸爸的语言

师:体会到儿子的话中对爸爸爱的表达。我们也发现, 爸爸也说了一句和狄姆形式一样的话。

生:“这孩子, 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师板书)

师:儿子的话重复说了5次。我们常说, 一句话不断重复强调, 我们就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 可爸爸只说了一句, 怎么就让你感动了呢?

生:大人往往深沉, 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刚开始儿子说的时候, 他心里高兴, 可后来要分手的时候, 他控制不住了。

生:话不在多, 而在于里面的味道。爸爸是大人, 说出这句话多不容易啊, 那是对儿子最大的肯定。

师:那就让我们从图画中再看一看, 体会体会。

1.爸爸的动作。

师: (出示爸爸刚下火车的图片) 为爸爸的 动作题词———

生:“举”“奔”。

师:在图书馆呢?

生:“搂”。

师:咖啡馆呢?

生: (异口同声) “抱”。

师 : 这是去车 站的路上———

生:拉手。

师:“拉”太普通了, 文学一些, 诗意一些———

生: (异口同声) “牵”。

师:作为高年级学生看图题词简单吧?这些动作, 也是“简单的表达”。简单吗?

生:简单!

生:不简单, 让我很感动。比如“举”, 举起的是对儿子的想念!想象一下, 爸爸难道就这么举着儿子不动?他会把狄姆投向天空, 狄姆和爸爸乐得不得了!

生:比如这个“抱”, 爸爸在咖啡馆的小店里, 总是抱着狄姆, 狄姆让他放下时, 他才放下。

生:还有在图书馆里。这幅图的文字写的是狄姆心里想的:“现在几点了呢?要是时间能停下来就好了。火车要是不开就好了。”我想, 他爸爸此时心里想的一定也是这些。

生:比如“牵”, 你们发现没有, 除了上面提到的动作, 图中好几处爸爸和儿子的手都是牵着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难舍难分啊!

师:由这个“牵”我想到了一个词语, 叫“牵挂”。

生:还有一个成语叫“牵肠挂肚”。就这样, 你牵着我的手, 我牵着你的手, 我俩一起向前走。

师:原来这简单的表达中, 真的不简单。爸爸的爱在他的——— (教师做手势, 学生回答。)

生:在他的手上!

生:在他的肩膀上!

生:在他的腰上! (全场大笑, 随之改为“怀里”。)

师:爸爸把儿子放在怀中保护, 把儿子放在掌心疼爱。那爸爸的爱还体现在哪里呢?

2.爸爸的眼神。

师:下面看看这几幅图, 你读到了什么? (出示4幅图。图1在热狗店, 图2在咖啡馆, 图3在图书馆, 图4在电影院。)

生:我发现, 爸爸的眼睛片刻都没有离开儿子。用一个成语, 那叫“目不转睛”。

师:用一个简单的字表达呢?

生:就是“盯”。

师:你被人盯过吗?

生:我被妈妈盯过, 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妈妈的盯和狄姆爸爸的盯都是爱, 但这里还有不同, 那就是爸爸恨不得把儿子装在自己的眼睛里, 不, 是心里。

师:啊, 那是一种短时间内必须把对方完全装入内心的一刻!作为成年人, 爸爸把对儿子的爱藏在自己的动作中, 藏在自己的眼神里, 藏在自己的心里。所以有一首歌的名字叫———

生:《我的眼里只有你》。他太爱自己的儿子了, 最后控制不住了, 就当着车厢里那么多人的面, 喊出了自己儿子的名字, 并告诉别人, 这是最好的儿子。

师:那就带着你的体会, 再读读爸爸的话。

(学生分别带着坚定、激动、自豪的语气读。)

师:原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虽然书中只出现了一次, 可我们也同样体会到了饱含深情的丰富的感动。 (板书:丰富的感动)

师: (出示父亲把儿子送回站台时的父子对视图) 看啊, 这就是爸爸说完这句话, 把儿子抱回站台上的那一刻, 还是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盯”, 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是儿子, 或者就是父亲, 你想对对方说什么呢?

生:狄姆会说, “爸爸, 你一定还要来看我啊!”

生:我想他的爸爸会说, “儿子, 你永远是我最好的儿子, 独一无二的儿子!”

生:儿子会说, “爸爸, 跟我回家吧, 不要走了, 好吗?”

生:爸爸说, “儿子, 下次来, 我一定带你到我所在的城市住。爸爸永远爱你!”

师:你们的对话, 都是简单的表达, 但, 也让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里面丰富的感动!其实, 父子俩什么都不用说, 就这样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 彼此的认同, 那就是——— (出示改编后的话)

生 (读) :儿子对爸爸说, “你是我爸爸, 你叫焦尼!”

生 (读) :爸爸对儿子说, “你是我儿子, 最好的儿子。你叫狄姆!”

师:听, 火车鸣笛了, 爸爸得回到车上了。 (多媒体播放火车鸣笛声, 教师朗读图23文字, 进入情境。) 虽然爸爸走了, 可在彼此的心中, 还是这句话———

生: (读儿子的话) “你是我爸爸, 你叫焦尼!”

生: (读爸爸的话) “你是我儿子, 最好的儿子。你叫狄姆!”

师:原来, 丰富的感动源于简单的表达, 简单的表达同样能够获得丰富的感动。

师:回过头来再看狄姆和他爸爸的这两句话。“儿子”和“爸爸”这两个词是公用的, “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儿子”很多人也这样称呼, 但这对父子偏偏喊出了彼此的名字, 你怎么看?

生:因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特殊的一天, 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儿子必须告诉所有人:“我有爸爸, 你们知道吗?我爸爸叫焦尼。”

生:他们那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这回好不容易见面, 这是多么幸福的、令人激动的一天!所以, 他们按捺不住了, 就这样呼喊起来。

师:也许是文化背景的不同, 我们心中并不缺少丰富的情感, 有些时候却只需要这样简单的表达。要知道, 越是简单的表达, 越是令人感动。而这不也是从这两句话中获得的另一种丰富的感动吗?

生:原来, 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 真正打动人心的, 不是华丽的词藻, 而是最简单不过的表达! (掌声)

师:回忆一下, 书中还有哪句简单的表达也给你留下了丰富的感动?

生:“爸爸的手好大啊”这句话也让我很感动。爸爸的手握着儿子的手, 而且是一双大大的手, 好温暖啊。

师:好有安全感啊!

生:“马上会见面的”, 这是爸爸的话, 多么简单。但我相信爸爸一定还会回来, 替狄姆感到高兴。

师:也许生活不能事事顺心, 也许希望和现实之间总会有阻隔。思念, 一直通到爸爸住的城市;离别, 就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生活就是这样, 常常会让我们感到幸福着, 但又痛苦着;幸福着, 但却无奈着!爸爸简单不过的话, 却让我们怦然心动, 于疼痛的同时受到启示与抚慰。

(三) 想象妈妈的语言

师:故事到这里, 总感觉后面还站着一个人, 谁? (出示书的最后一页)

生: (异口同声) 狄姆的妈妈!

师:请同学们大胆想象, 如果儿子和爸爸生活在一起, 这一天是妈妈来到了爸爸居住的城市, 妈妈会对儿子说什么?

生:妈妈的动作也会像爸爸一样那么简单, 把儿子搂在怀里, 或者和儿子牵手等, 也都能让你感到母爱是伟大的。

生:如果妈妈看到儿子说出自己的名字, 说不定也会像爸爸那样, 在众人面前呼喊:“这是我儿子, 最好的儿子, 他叫狄姆!”

师:妈妈的话也同样简单, 同样会让我们获得这样丰富的感动。

四、想一想

师:刚才我们站在作者的角度, 体会书中语言特点, 以及这样的语言形式带给我们的感动。你们说, 下面我们要站在谁的角度再来体会体会这本书?

生:可能是画者吧。

师:对了, 像这样图文并茂的绘本, 不同于老师小时候看的小人书。绘本中, 文字是图画的补充与升华, 但文字往往也有未达之意。请同学们再从头至尾读一遍。注意画面色彩, 图形变化, 包括书中的道具, 看看你有哪些新发现。

(学生读书后汇报, 教师梳理。)

(一) 图形变化

生:我发现最后一幅图是圆的, 前面所有的图形都是方的。

师:用语文的眼光形容, 这圆, 会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生:我会想到团圆, 破镜重圆。 (掌声)

生:他们度过了这美好的一天, 圆满地结束了。爸爸妈妈的爱也是圆满的, 他们一定能团圆。

师:这团圆, 这破镜重圆究竟要表达什么?

生:我想, 就是祝愿他们一家三口永远不分离, 永远在一起。

师:这本书的构图形状也是那么简单, 也可以说是简单的表达。可简单的图形同样让我们体会到了丰富的感动!

(二) 画面色调与道具

生:我还感觉整本书的色彩有些灰, 有些黄, 不那么复杂, 也是简单的。给我的感觉不明亮, 但很温暖。

生:其实书的整体色调是灰色的。但爸爸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色彩是明亮的, 分开后色彩又暗下去了。毕竟这是一个单亲家庭, 我还是从这些色彩中读到了一些伤感。

师:谢谢你, 在简单的色彩中也读到了丰富的感动。刚才同学们说有一点鲜艳的色彩, 那么图中跳跃的鲜艳色彩你发现了吗?是什么?

生:是爸爸的红色围巾。 (随着学生的发现, 教师一幅一幅出示爸爸的围巾, 儿子的围巾, 妈妈的围巾。)

生:妈妈是绿色围巾。

生:还有儿子的围巾。

师:是啊, 小小的道具围巾, 在画家手里画出来多简单啊。可是, 请你们对比他们的围巾,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 儿子的围巾是绿色的底, 红色的格子, 是爸爸和妈妈围巾颜色的结合。

师:请你用文学的眼光说说, 儿子的围巾要表达什么?

生:儿子是爸爸和妈妈爱情的结晶。 (笑声)

生:这围巾是爱的纽带。暗示无论怎么样, 爸爸妈妈都永远爱他。

师:沉郁中孕育着希望, 儿子的围巾连接着爸爸红色围巾的热烈和妈妈绿色围巾的希望。于忧伤的淡灰色雾霭深处, 射出了温暖的希望的光。这一精心的创意, 像儿子的那句话一样, 让我们感到温馨与酸楚彼此渗透, 无奈与乐观互相包孕。原来, 围巾带给我们这么多丰富的感动!

师:绘本简单的细节中, 包含的丰富的感动太多了, 我们须细细品味。就好比这幅图, (出示儿子在站台送爸爸走的镜头) 多么简单的画面, 从儿子手中的这本书, 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那是和爸爸从图书馆借的书, 儿子回家一定要好好看。

生:儿子真懂事, 爸爸离开也没有哭闹, 就是因为他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师:父子俩爱读书, 那叫知书达理。我们常说, 爱书的孩子错不了!一个热爱书籍的孩子, 我们有理由相信, 他更有勇气面对未来的生活, 未来的他一定是一个阳光的、自立的好男孩!你看, 一处简单的细节、一个简单的图形, 于无声处, 带给我们怎样的丰富感动啊!

五、“写一写”

师:你看, 无论从作者的角度, 还是从画者的角度, 我们都很好地体会到了简单的表达, 源于丰富的感动;丰富的感动, 同样可以简单地表达。那么, 读到最后, 你们说, 我们该回到哪里?

生:回到我们自己。

师:是啊。这可是一堂语文课, 那我们就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谁来读读封底的资深童书编辑、幼儿心理研究专家徐榕的阅读感言?

(生读, 略。)

师:读过这本书的人们, 也用这样简单的语言, 写下了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丰富的感动。也请你们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相信一定会带给你们丰富的感动。

(生写)

生:我读到了无奈中的一种希望。虽然爸爸妈妈因为特殊的原因分开了, 但是爸爸妈妈对狄姆的爱是不变的。不管他们之中谁和狄姆生活在一起, 他们爱他的心都是一样的。我们要理解父母的心。

生:一句那么简单天真的话语, 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份浓浓的爱, 一份浓浓的感动。原来, 爱的表达竟可以如此简单。多数的我们, 总是喜欢把这种爱埋在心底, 而不是把爱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把内心的爱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吧!

生:虽然这种生活对于狄姆来说很残酷, 可这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在爸爸到来的这一天, 他那么骄傲、自豪, 他对所有的人宣布:我爱爸爸, 我的爸爸叫焦尼!在黑暗中, 总会有一丝光亮照耀你的心!

生:至今为止, 我还没有被一本书感动过。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因为爱, 才有了思念;有了思念, 才有了珍惜;有了珍惜, 才有了不舍。“马上还会见面的!”包含了多么深的情感啊。

师:简单的表达, 带给我们的竟然是这么丰富的感动。好书, 就是要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最后, 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 再一起来完整地朗读这本书。 (课件播放, 整体回味这本书部分插图和提升的语言。)

生 (读) :可能, 你就是一位父亲或是孩子, 你会说:“有父爱真幸福!”你会说:“做父亲的感觉妙不可言!”其实,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父亲和儿子的故事……

生 (读) :没有悲伤也没有眼泪, 没有埋怨也没有责备。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如意顺心, 也许希望和现实之间, 总会有阻隔, 但只要有爱。

生 (读) :原来, 如此简单的一天也可以这样表达, 每一个人都能回味出独特的滋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只有读了这个故事的人才懂得!

8.我的墨镜爸爸 篇八

可格雷泽完全不在乎这些,永远是全队训练最刻苦的一个——每次训练,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而且他父亲也会一起来,坐在角落,耐心地看儿子训练。

科特朗好几次想去跟他父亲说,让格雷泽退出街舞队,但看着父子俩认真的样子,科特朗一直没说出口。

一年后,大学生街舞比赛如期举行,格雷泽似乎比任何人都期待这次比赛。他早早地跟父亲来到比赛场,认真做着赛前准备,似乎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替补,能上场的几率极小。

经过激烈的争夺,加州大学街舞队夺得了冠军,而格雷泽始终没能上场。当科特朗被队员们高高举起欢呼胜利时,他看见了看台上格雷泽的父亲正使劲地挥舞着手中的红布,上面写着:“冠军非你莫属,加油,格雷泽!”

比赛结束后,一些老队员退出了,而格雷泽却坚持留了下来。不过他依旧是个替补。唯一没变的是,他还会像往常一样刻苦地训练。

眼看第二年的比赛日期临近了,格雷泽不停地找科特朗,“让我上吧,我保证会好好表现”。

“哦,我知道了,一旦有队员上不了,你将作为第一替补上场。”科特朗虽口头上答应,但还是觉得格雷泽的舞技一般,让他上场太冒险。

然而就在离比赛还有5天时,有名队员脚部受伤,不能上场了。按照承诺,格雷泽的机会终于来了,科特朗却觉得卫冕没戏了。

两天后,格雷泽却突然向科特朗请假,说家里有事,可能无法上场了,科特朗也顺其自然地安排了其他替补队员。

而在比赛前两小时,格雷泽居然又出现了。他一脸疲惫地走到科特朗面前,说:“我父亲3天前出了车祸。他是为了给我加油买条幅时被撞伤的。您也许只看到他喜欢戴一副墨镜,其实他是个盲人。一直以来,他都以为我是队里的主力,包括去年夺冠的比赛。”

“请让我上吧,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即使父亲不在现场,他一样能通过电视转播‘看’到我的比赛。这一次,我想让他真的能为我加油,为我骄傲!”格雷泽恳求道。

科特朗愣了一下,拍拍格雷泽的肩膀说:“准备上吧,你是最棒的!”

9.叙事作文:爸爸 篇九

我们来到河边。哇,柳树细长的叶子在风中荡秋千。你看,那细长的叶子真高啊!来钓鱼的人可真多啊!

我和爸爸把鱼竿放在河里,开始钓鱼。我边唱歌边抖抖鱼竿。我等了好久好久,都没有钓到鱼。眼看爸爸都己经钓到两条鱼了。“爸爸,为什么你钓到几条鱼了,而我却钓不到呢?”我好奇地问。爸爸说:“因为你总是唱歌。鱼来了又被你的声音给吓跑了。”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必须好好钓鱼。我耐心等待着,生怕鱼会跑掉。等啊等,我看见鱼竿动了一下,我立马拿起鱼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鱼竿拉上来。鱼竿拉上来一看,原来是一个大大的帽子。我也不灰心,把鱼竿再次放进河水里,耐心等待鱼上钩。

等了很久,我都快要睡着了。鱼竿又动了动,我飞快地爬起来,把鱼竿往上一拉:“我钓到鱼了!”“小声点。”爸爸说。

10.小学叙事作文爸爸记忆中的野果 篇十

周末,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们去爬山捡树叶,完成科学作业。

我们顺着一条小石路拾阶而上,越往前走空气越清新,环境越来越清幽,还有松鼠在树枝上跳跃,小鸟在草丛中穿梭。

到了半山腰,我们在路边发现一条小山路,上面铺满了松树细长的枯叶,像铺上一层厚厚的地毯。爸爸说:“我们要不要走山路上去看看,说不定有野果!”我听了,两眼闪闪发光,兴奋地说:“好!”说完,就跟爸爸后面上山了。

山路好难走啊,连个台阶都没有,路上的`松叶也变得滑滑的,我还滑了一跤,路上还有很多大石头,树枝挡着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翼翼地慢慢往前走。

突然,我听见爸爸在前面喊着:“桃金娘!”我听了一下子来了精神,三步并作两步,手脚并用向上爬。

那种叫作“桃金娘”的野果,长得像一口小水缸,顶上有个小盖子。有些还没成熟,是绿色的。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两颗成熟的紫黑色果实,拨开盖子,桃金娘露出紫红的果肉和淡黄色的籽,吃了一口,又香又甜,味道好极了。

11.我的爸爸是“超人” 篇十一

来lái自zì四sì川chuān成chénɡ都dū的de何hé爸bà爸bɑ为wèi了le给ɡěi女nǚ儿ér学xué成chénɡ语yǔ,手shǒu绘huì了le1440幅fú成chénɡ语yǔ漫màn画huà,既jì形xínɡ象xiànɡ又yòu有yǒu趣qù。

而ér来lái自zì河hé北běi唐tánɡ山shān的de齐qí爸bà爸bɑ,为wèi了le让rànɡ女nǚ儿ér看kàn到dào更ɡènɡ多duō更ɡènɡ美měi的de风fēnɡ景jǐnɡ,他tā带dài着zhe女nǚ儿ér骑qí上shànɡ自zì行xínɡ车chē,开kāi始shǐ了le环huán绕rào祖zǔ国ɡuó之zhī旅lǚ。一yí路lù上shànɡ经jīnɡ历lì了le许xǔ多duō风fēnɡ雨yǔ和hé磨mó难nàn,但dàn是shì也yě看kàn到dào了le很hěn多duō不bù一yí样yànɡ的de风fēnɡ景jǐnɡ。

爸bà爸bɑ们men好hǎo棒bànɡ!

12.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篇十二

当我第一次看完《我的爸爸叫焦尼》这个绘本故事时,我的心里酸酸的,对狄姆充满了怜爱,我真的很想抱一抱这个孩子——这个孤单得让人心疼的孩子——如果他在我身边。

一、故事本身带给我的感动

这是一本伤感而又让人内心温暖的书,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作者是瑞典画家爱娃·艾瑞克松,波·R·汉伯格配文。美丽的画面,朴实的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故事。这本书是亲子共读的最佳绘本,适合一家三口一起阅读。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狄姆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他和妈妈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从那以后,他就没再见过爸爸,但是这天,爸爸会坐火车来狄姆所在的城市,父子俩共度一天美好的时光,他的爸爸叫焦尼。妈妈把狄姆送到火车站就走了,狄姆独自一人在车站接爸爸,当听到火车“呼”的一声时,狄姆就知道爸爸来了。爸爸一下火车,就欣喜地跑到狄姆面前,用双手抱起狄姆,然后用喜悦的眼神注视着他,彼此心中都有说不出的爱。

你看书的封面,一对父子手牵着手,一个抬头,一个低头,四目相对,很温馨的场面,看完故事之后你就能读懂封面上狄姆的眼神——热切的期盼之后的满足,开心,脸上是从心里漾出来的微笑。就这封面一幕,足以打动人心。

好的故事是要反复看,细细体味的。尤其是绘本故事,文字叙述并不多,图画占据了主要位置,它需要你透过简单的图画、简洁的语言文字去揣摩作者的心思——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于是再看第二遍、第三遍,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柔的感动,为这父子之间的血脉亲情。

二、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

狄姆是一个很乖的孩子:看见爸爸走下车来,他是多么想跑上去,可是他还是站在原地没动,因为妈妈说了,“焦尼来之前,你待在这里不要动。”于是,“我按照妈妈说的,站在站台上一动也没动。”

爸爸“奔”了过来。我问学生:“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跑或是走呢?聪明的孩子们告诉我:“‘奔’比‘走’和‘跑’更快呀!因为爸爸很想很想很想看到儿子!”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学生。

焦尼“奔”过来了,把狄姆举过头顶。我想,世界上所有的爸爸都曾这么做过:用自己强有力的臂膀把孩子举过头顶,常常还脱手往高空一抛,然后接住,孩子在空中“咯咯”地笑——如果孩子幼年就有了记忆,那么这应该是记忆中最早的亲子游戏了。此时的狄姆是多么高兴啊!他的爸爸,他亲爱的爸爸,日夜思念的爸爸,他心目中最伟大的爸爸就在他面前,他多么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眼前这个人就是他的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所以,接下来的场景在变换,不变的是狄姆向每一个遇到的人,包括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检票员伯伯、餐馆的店员哥哥说着同样的话:这是我爸爸,他的名字叫焦尼!

我问学生:你们想想,狄姆为什么要跟所有人介绍他爸爸?有的同学说:“因为他很高兴。”“他很开心。”“他觉得很幸福。”我记住了邓炜杰的回答:“他觉得很神气!”周璇说:“他觉得很骄傲!”我再一次在心里对自己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了学生。

是的,在狄姆的心里,他的爸爸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这是多么神气和骄傲的一件事。我相信,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这种情结——爸爸是最了不起的人。最让人感到可笑又可爱的是吃完比萨,爸爸要付账了,狄姆大叫了起来:我爸爸要付钱啦!付钱的是他伟大的爸爸——焦尼!付钱,在狄姆眼里是件很大很大的事情,现在,这件伟大的了不起的事情就由他的爸爸焦尼来完成了!笑过之后,我的心里满是温暖和感动。

狄姆的这种“了不起的爸爸”的情绪似乎也感动了爸爸焦尼,在火车还没开之前,焦尼把狄姆抱上了火车,向车上所有的人宣布:“这是我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读到这儿,我感觉自己的声音在微微颤抖。

最后的一个场景:电车开走了,狄姆站在站台上等妈妈来接。他对经过他身边的一位陌生的叔叔说:“我在向爸爸挥手,我在送我爸爸呢!他叫焦尼。”每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我的心都会有一丝隐隐的痛,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流下来。课堂上,我依然有种难以抑制的疼痛,但我忍住了,可是,杨可欣哭了起来,这个在我眼中的幸福女孩,她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我没有去问她,如果在家里,我想,妈妈也不用多问什么,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来表示你和她的共鸣,这就足够了。这是一份来自生命深处的至爱亲情。

三、情感的延伸,感动的延续

绘本故事讲完了,我问学生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狄姆幸福吗?”

备课时,我在想: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不是太难了点?他们能回答出来吗?可是另一个声音又在心底里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了学生。我想,这是个没有答案的开放式问题,无所谓对和错,学生能理解到多少就说多少。我特别留心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首先是李昊炎回答:“我认为他很幸福,因为他爸爸很爱他!”他的回答代表了大多数孩子的意见,他们都认为狄姆很幸福,因为他有一个这么好的爸爸,可以带他去吃好吃的热狗、比萨,带他去看电影、去图书馆……这是学生最纯真最直接的感受。

舒林跃站起来说:“我认为他不幸福,因为他爸爸不能和他住在一起,要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在一起才幸福。”

占星禹也说:“不幸福的!因为他只能和妈妈在一起,没有爸爸,妈妈就不幸福,妈妈不幸福,狄姆就不幸福。”

多么棒的回答!我在心里感叹。才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呀!他们和狄姆一样大,最能体会狄姆的心情。

我没有问学生的问题是:爸爸为什么不和狄姆住在一起?

因为,我不想让学生听到离婚两个字,更不想去跟学生解释。大人的世界太复杂,等他长大了,有一天,他也成了爸爸或是妈妈,当他再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但愿他能想起来,在他童年的生活里,程老师曾跟他一起分享过这个故事。

13.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篇十三

由于工作的繁琐,现在的.人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可我爸爸还是一成不变,非常耐心。

只记得五年级上时,我在做徐老师回家作业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几何题。这道几何题有些奇怪,除了给我了两个数据外,其他全是比例条件,怎么做啊,我想着。终于,等到爸爸回来的那一刻了······

爸爸放好包后,连忙跑来帮我。只见爸爸屏气凝神,认真地看着题目,不论外面声响再大,爸爸都不受扰,一心想要快点教会我,完成作业。不一会儿,爸爸就做出来了。他把自己的思路和答案说给我听。我并没有认真在听,只顾自己玩,只听到答案和书中答案一样,于是敷衍的说了一声:“哦。”当爸爸问我会了吗,我才发现自己不会。

于是爸爸又讲了一遍思路,可是我还是没听懂。于是爸爸拿起笔。我还以为爸爸要打我了呢,赶紧把头低下,准备挨批。过了一会儿,发现没动静,于是我抬起头,没想到爸爸在等我“休息”完毕,爸爸又提起笔,把详细过程记录了下来。过了许久,才帮我学会这道题。爸爸可真耐心啊!

14.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篇十四

爸爸的爱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450字

我说:“不打了,天气太热,我们回家了吧。”我的汗水如流水般一样,不停地往下流,仿佛在给我洗脸。汗水打湿了衣服,上半身几乎都是水,湿得不能再湿。回到家后,我喝了杯开水就坐在自己的书桌上。这时,

爸爸深锁眉头,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他急忙跑进卧室,才一眨眼的功夫,爸爸就已经准备好一件衣服。我脸上挂满了许多不情愿,说:“不是说了洗澡之后换啊,怎么。”爸爸铿锵有力地回答道:“多一分钟,感冒就多一分钟的入侵,累积起来则无穷无尽,现在换了,或许能避免,所以必须换,

 

15.我的爸爸的叙事作文 篇十五

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他的 《西方正典》中这么说道, “美国在世的女作家, 无论出自何种种族或意识形态, 没有谁在审美成就上可比伊迪斯·沃顿 (EdithWharton, 1862-1937) 或薇拉·凯瑟 (Willa Cather, 1873-1947) ”[1], 这一论断足以说明薇拉·凯瑟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我的安东尼娅》是凯瑟的代表作, 自1918年问世以来, 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关注, 该作品不仅在精神意蕴上富有思想内涵、在艺术审美上具有诗的品性, 而且在民族特色上具有史的价值, 是美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2], 许多评论家认为, “即使她仅写了这一本书, 也足以确保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我的安东尼娅》叙事方式独特、语言精炼、结构讲究, 是叙事学家研究的典范;女主人公安东尼娅倔强不屈的个性、自信乐观的精神则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评论的话题;女性主义叙事学则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将叙事文本置于历史的语境中, 与作者所处的时代、阶级、性别等结合起来, 探讨叙事文本背后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性别意义。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探讨凯瑟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构建与社会权力关系密不可分的权威性, 以及作者如何对这种权威进行颠覆。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后经典叙事学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派别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女性写作的叙事作品, 并且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关照下细察文本, 参照历史语境说明文本叙事的性别化差异, 对叙事作出具有性别意义的阐释。苏珊·兰瑟认为, “在西方过去两个世纪的文学传统中, 话语权威大都当然地附属于主导意识形态中受过教育的白种男性……叙述者的地位在何种程度中贴近这一主导社会权力成了构建话语作者权威的主导因素”[4]。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女性作家要借书写的舞台来言说自己的故事, 就必须挑选符合公众审美标准的叙事策略, 维系表层的男性文本, 以便在男性霸权的象征秩序下能够通过主流的道德评判。另一方面, 女性作家在进行自我话语表露的过程中, 不仅以意识形态的手段构建作品中女主人公隐性的女性权威, 而且借此在真实世界中与男性作家比肩, 建构作家本我的权威。因此, 我们在探讨文学中的性别问题时, 不仅要从文学意识形态与作家性别之间的宏观角度进行外围研究, 还要研究性别因素对叙事文本及其叙事话语的具体影响、社会性质和政治涵义, 并考察导致作者选择特定叙事策略的历史原因。

二.叙事策略

《我的安东尼娅》采用了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的叙事结构。外叙述者指第一层次故事的叙述者, 他/她在作品中主要起框架作用;内叙述者指第二层次故事的叙述者或故事内讲故事的人, 他在作品中往往具有交待和解说的作用。在作品中, 故事主要由内叙述者来叙述, 他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外叙述者仅起背景作用。作者在《引子》部分说, “去年夏天我碰巧在一个非常炎热的时节乘火车穿越衣阿华平原, 并且很幸运地有一位旅伴詹姆斯·奎尔·伯登———我们仍像在西部时那样管他叫吉姆·伯登”[5]。在他们的畅谈中, 波西米亚姑娘安东尼娅唤醒了他们对她的全部记忆和感情, 于是彼此达成协议, 双方把关于安东尼娅的一切写下来, 以构成关于她的完整画像。但几个月后, 当吉姆得意地拿出他写的安东尼娅手稿时, “我”才写了一点草稿。“我自己的故事没有写成, 以下的叙述只是根据吉姆的手稿, 和他送到我手上时基本一样”[6]。由此, “我”担任了故事的外叙述者, 我的作用只是提供了吉姆原封不动的故事手稿, 在吉姆的故事中“我”是否出现没有作任何说明;作为内叙述者的吉姆则讲述了他与安东尼娅的全部故事, 以他的视角以及用他的话语对安东尼娅进行叙述和书写。

大多数读者在读完故事之后都会被吉姆的故事叙述所吸引, 而忽视与故事主要情节关系相距甚远的《引子》部分, 尤其是“我”的性别和身份。从作品的表层来看, 读者只知道“我”是吉姆的朋友, 跟他一起在内布拉斯加一个小镇上长大, 因为安东尼娅是我们共同认识的姑娘, 才决定一起写关于她的故事, 因此, 《引子》中“我”的角色似乎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但是, 从作品的深层来看, 外叙述者在叙事文本中的性别特征十分模糊而难以分辨, 呈现“中性”的特征, 所以作者故意“隐瞒”了外叙述者的身份。当我们考察中、西方文学在历史时段之中的叙事作品时, 我们发现“非人称化叙述者常常具有社会集体的、男性权威的话语特征, 在其不正常的貌似忽视自身性别特征的文本实践中, 其叙述世界成为男性游戏的乐园”[7]。因此, 凯瑟在书写《我的安东尼娅》的故事时, 在自己的作品中“似乎”忽视了叙述者的性别, 但实际上她“策略性地”掩盖了叙述者的身份, 将叙事话语纳入强大的男性文学传统中, 取得主流社会认可的话语权, 书写女性的故事。

如果外叙述者“我”无性别的身份是作者叙事策略的障眼法, 那么内叙述者吉姆则是美国主流社会话语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在故事一开始, 吉姆·伯登就试图建立他男性的话语权威, “他在公文夹粉红色的正面写下了‘安东尼娅’这个名字。他盯着这名字皱了一阵眉头, 然后在它前面又添了个单词, 使其成了 《我的安东尼娅》”[8]。吉姆将故事的标题从“安东尼娅”改变成“我的安东尼娅”, 可以看出吉姆讲述故事和占有之间的联系, “我的”暗示了吉姆对安东尼娅男性主体性的所有权和占有的欲望, 并对这种占有感到满意;同时也反衬吉姆二十多年后对自己的无子婚姻感到失落, 竭力想通过对“我的”安东尼娅故事的叙述以弥补自己内心精神上的缺憾, 是一种情感“补白”。在他的话语中渗透着权力的逻辑, 他掌握了故事的话语权, 具有可以随意定义或删改故事中人物话语的权力。在他的话语权威建构下, 安东尼娅成为他叙述的客体、沉默者和受害者。他虽然很喜欢安东尼娅, 但却讨厌她偶尔间对他说话时所用的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因为不管怎么说, 他“毕竟是男孩儿, 而她是个姑娘”[9], 所以他对她那种以保护人自居的态度感到愤懑, 他还多次指责安东尼娅使用与她性别身份不符的语言。男性作为语言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吉姆的语言折射着宇宙间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当我们从他“讲什么”转而考察他“怎么讲”时, 就不难发现他主导的男性叙事话语背后有更高的父权制权威在支撑, 而他具有权力的话语所发挥的就不仅仅是性别功能, 也有意识形态功能, 他所依附的是传统的男女支配从属关系, 有其政治、社会、文化、心里层面的作用。

当接受了这种思想熏陶的吉姆看到安东尼娅时, 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受到的教育来叙述他的故事。在他认为一切都不合他意时, 他看安东尼娅什么都不顺眼, “如今安东尼娅吃饭时爱像男人那样高声说话, 而且她在饭桌上老打呵欠, 并不住地把双臂伸过头顶, 好像她的臂膀酸痛似的……现在她已经把她的优雅的举止丢了个精光”[10]。当他看到那帮女孩子一天比一天更漂亮时, 他“总会骄傲地感觉到安东尼娅仍然是‘她们中最漂亮的一位’, 就像童话中的那位白雪公主”[11]。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吉姆, 事业成功却内心失落, 回到黑鹰镇再次与安东尼娅相遇, 这时的安东尼娅已经拥有一群孩子和一片肥沃的土地, 于是, 吉姆在她身上寄托他的精神相思, “我也许一直都喜欢把你当成我的恋人或妻子, 或是当成我的母亲或姐姐———当成可以和一个男人有亲属关系的任何一种女人”[12]。吉姆·伯登借助社会赋予的话语权根据自己喜欢或厌恶的需要对安东尼娅进行建构和阐释, 任意复制主流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 他所接受的价值观完全是社会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一代人身上的价值观, 他“理所当然地把社会话语或权力话语, 即男性主流象征秩序宣传内化为自己的话语、理想与抱负”[13]。安东尼娅成了一个可以随时给他安慰、抹平他心灵创伤的女人, 满足他对自我回归的精神追求。

由于文化赋予男性居于观察和记录主体地位、女性居于客体地位的方式, 只有让男性掌握话语权才能符合父权制主流意识形态下男性阅读者的性别期待。吉姆的男性话语, 似乎显示了男性的话语权威, 但这显然不是凯瑟创作的意图。作者故意运用吉姆父权制的话语策略, 在表面文本之下隐含了具有丰富意蕴的潜藏文本, 表面文本是男性叙述者主流社会文化意识中具有权威性的话语形式, 是站在男性话语的立场维护男权社会主导意识的权威, 潜藏文本则刻画了独立于男性世界的女性形象。透过潜藏文本,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凯瑟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象征秩序的否定, 男性叙述者是用来混淆男性“公众”视听的密码。凯瑟采用这种叙事策略, 使她既不脱离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的叙事常规和社会习俗, 又在这种常规和习俗格格不入的情况下创建属于女性的声音, 努力构建女性的权威。

三.权威构建

“语言中到处渗透着权力的逻辑, 语言无处不表现、复制和生产着这种不平等。谁掌握了语言谁就掌握了话语权, 话语又与权力结盟而获得真理的力量并由此获得存在的合法性”[14]。作为处于被叙述地位的安东尼娅从移民到美国开始就连语言能力也没有, 作者赋予她“失语”的地位, 连同她的家族一起处于被压迫、被欺骗的境遇, 男性白人吉姆则充当着语言的教化者、引导者, 显示出他凌驾于安东尼娅之上的优越性;唯一的翻译彼得·克拉依克以高得离谱的价格卖给他们急需的物品, 他们恨克拉依克, 但又只能够与他交谈, 或者说只能从他那儿获得信息。但是安东尼娅并不甘心屈从于她的沉默状态, 以她不输于男性的智力和毅力在短期内掌握了语言。为了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安东尼娅拼命地学习英语, 几乎每天都要跑去跟吉姆上语言课, 她不仅语言学得快, 而且对什么事情都有她自己的看法, 并能很快将它们表达清楚。父亲去世之后, 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而失去了念书的时间, 虽然她嘴硬地说“上学念书是小孩儿的事”[15], 可转身之后却在默默流泪, 她要求吉姆以后把在学校学到的好东西全部都告诉她。尽管她每天要干繁重的农活, 她还是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 以致到吉姆开学的时候, 她的英语已讲得和他一样流利。“语言是存在的家”[16], 掌握了语言, 就掌握了能够与男性对话的密码, 这是安东尼娅能够与吉姆建立平等关系的起点和基点。

安东尼娅掌握男性的语言不是为了屈从于男性, 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她身上自由、快乐的天性和大胆的男性化行为作风使她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当她到黑鹰镇哈林先生家里做帮工姑娘时爱上了万尼夫妇的帐篷———流动舞场, 一望见那顶透亮的帐篷, 她就会像个男孩似的猛冲过去, 往往来不及喘口气就开始跳舞。她认为“一个像我这样的姑娘能快活的时候就得抓住机会快活。也许明年镇上压根儿就不会有什么帐篷。我想我也希望尽情地乐一乐, 就像其他姑娘一样”[17]。她不在乎别人说她像个男人, 而公开宣称“我真喜欢在外面干活, 而不愿憋在屋里……我就是喜欢像个男子汉”[18]。她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她十五岁的时候, 她就穿着父亲生前的靴子、戴着他的旧皮帽干活, 犁地时想要知道杰克犁了多少, 因为她不想犁得比他少。她帮助弟弟安布罗西干活, 而且可以和他干得一样多。

安东尼娅对事物的理解尽管不太成熟, 但在道德价值观念上她是自己的权威, 不会也不愿人云亦云地按照别人的判断行事, 尤其是选择自己的朋友方面。舞会后, 貌似正派的小哈里·佩因以送她回家为借口想要强行吻她时, 她竭力挣脱之后给了他一记耳光, 拒绝的理由是他星期一就要同老板女儿结婚。她的雇主哈林先生知道后, 对她发号施令:“你要么不再去跳舞, 要么就另找个地方”[19]。安东尼娅毫不犹豫地立马拿定主意, “不再去那座帐篷?这我一分钟也不会考虑!我的亲生父亲也不能阻止我!哈林先生不能在我干完活后还发号施令”[20]。对于结交的朋友, 她也没有因为小哈里·佩因的无礼而抛弃他, 因为她觉得她交往的小伙子都是些正派的青年, 这一次的一巴掌可以给他一个教训。人人都知道威克·卡特是一个赌博、敲诈、淫荡集于一身的恶棍, 安东尼娅自信能照顾好自己, 而且那边的工钱多, 晚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下午可以经常外出, 她相信自己的判断, 由不得别人对她的事情指手画脚。

被负心的客运列车车长拉里·多诺万抛弃之后, 她整天干男人的活, 沉默寡言。在没有惊动任何人、没有呻吟一声的情况下, 自己躺到床上生下了她的孩子。安东尼娅从一开始就爱她, 从不因有孩子而感到害臊, 她是个天生的母亲, 没有哪个孩子得到过比她更好的照料。吉姆在照相馆看到安东尼娅孩子的照片被“加彩放大”, 这事要换作其他姑娘, 或许会让孩子避开众人的视野, 安东尼娅却为她的孩子感到骄傲, 把孩子的照片镶入金边相框挂在镇上的照相馆里让众人去欣赏, 并且不同意用便宜的相框镶她孩子的照片。她选择丈夫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对她的女儿好, “要是安东 (她的丈夫) 在她 (女儿) 很小那会儿为她的事找什么麻烦, 或是要我把她留给我母亲, 那我就不会同他结婚了。我绝不会”[21]。安东尼娅对社会习俗和传统规约的反抗并不是有意去赢得自己的话语权威, 而是为了在各种迫使人们屈从的话语声音中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权威, 这也间接地说明, 在那个历史时期, 安东尼娅的声音是对权威的一次与众不同的虚构反抗。

吉姆之所以能够认识到安东尼娅身上具有迷人的魅力, 而且这种魅力经年之后愈发散发出神奇的光彩, 这与安东尼娅身上那种自我建构的权威不无关系。在遭遇情感创伤之后, 安东尼娅并没有自暴自弃, 显得更加成熟, 而且她那张庄重的脸上有一种新的活力, 脸上的红晕依然使她显出她从来就有的健康和激情。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练, 有许多女人一直保持着安东尼娅已经失去的一切, 她们心中的热情却消失了, 而安东尼娅无论失去了一些什么, 却始终没失去生活的激情。“她如今已是个历尽艰辛的女人, 不再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但她仍然具有那种能激发想象力的东西, 仍然能够凭她可揭示平凡事物之真谛的动作和目光令人一时间屏住呼吸。……她心中强烈的情感全都通过她的躯体得以表达, 通过她那从来不知疲倦地奉献着丰富情感的躯体。……她是一座蕴量丰富的生命之矿, 恰如人类初期各民族那些祖先”[22]。将安东尼娅比作一座生命之矿, 并将她与人类祖先比肩, 表明在吉姆的话语中, 安东尼娅的形象已经升华为一个圣像, 一个需要仰视的角色, 让读者联想到许多男性作家塑造的史诗般的英雄人物, 她与他们一样可以创造传奇, 创造历史。

作为吉姆·伯登的叙述对象, 凯瑟塑造了一个可以“从各个角度研究她”的光彩夺目的主人公安东尼娅, 因为“她就是故事”[23], 虽然处于被叙述地位, 却处处显示出她作为“人”的主体性权威。叙述者吉姆只是作者在文本中作为叙事技巧的一部分, 是观察安东尼娅的一个视角, 他的话语只能体现他自己的叙述权威;而作为被叙述的主体———安东尼娅———才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权威, 这种权威从安东尼娅自身的身体散发出来, 是一股“越压制越往外冒”的力量。作为读者, 我们同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到安东尼娅如何为自己争取权威:作为一个女孩、作为一个青少年、作为一个热恋中的少女、作为一个成熟而又经验丰富的女人, 最终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 她从来没有因为其他人的话语而放弃自己的女性主体权威。作为被叙述者, 凯瑟笔下的安东尼娅以自己的行为方式颠覆父权制下的男性话语权威, 在叙述与被叙述、建构与被建构这两股力量的对抗中, 安东尼娅冲破吉姆为她虚构的地母神话,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 消解了父权文化对她的钳制, 言明自己真实的存在。

因此, 作为内叙述者的吉姆虽然是男性, 却是凯瑟部署他“潜伏”在文本中遮人耳目的幌子, 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表面上的男性叙事身份, 拥有凯瑟赋予他作者立场的话语权, 只能“如实地”展现真正的安东尼娅, 其实际任务是暗中作力, 突出安东尼娅的女性地位, 维护她的主体性权威。作者通过“将著作权转移给律法的代表者 (吉姆) 来拥有这些权利 (拥有文本) , 这种转移的叠复是一个骗局, 其目的是占有表面上被她放弃了的文本”[24]。吉姆的话语是一种隐性的权力运作方式, 凯瑟通过写作来抵制和颠覆父权话语, 对男权话语中的性别歧视展开剖析和批判。

四.结语

凯瑟通过男性叙事话语的方式言说女主人公安东尼娅的主体权威, 这是作者的创作意旨从深厚的男性传统逐渐向女性传统过渡的表征。通过表层叙事, 她将文本的叙述权利交给男性叙事者吉姆, 由这一父权制的代表来叙述女性、书写女性, 对女性进行赞美或表示厌恶。安东尼娅身上所张扬的女性魅力和男性特质使主人公脱离了传统女性的柔弱、顺从、隐忍等负面特征, 成为一个拥有绝对自我权威的完美女性。作者通过文本的创作也经历了从依附传统到确立自我价值的嬗变, 通过其作品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摘要:在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中, 薇拉·凯瑟运用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来叙述和书写女性, 以父权制下的男性文学传统为障眼法获得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融合了女性气质和男性特征的人物, 虽然处于被叙述、被书写的地位, 却处处彰显她的女性主体权威。通过作品的分析, 文章旨在阐明作者在深厚的男性文学传统中, 通过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 颠覆传统社会权力运作中的男性主导权威, 建构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权威。

关键词: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尼娅》,叙事策略,权威构建

参考文献

[1] (美)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年7月, p.360。

[2]霍锋利.《我的安东妮亚》:一部诗意的文学经典[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 p.19。

[4]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p.6.

[5][6][8][9][10][11][12][15][17][18][19][20][21][22]奥布莱恩.薇拉·凯瑟集:早期长篇及短篇小说[M].曹明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年, p.801, 805, 804, 835, 893, 954, 1023, 890, 950, 902, 949, 949, 1045, 1044。

[7]于德山.小说叙述者性别特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 1996年第4期.

[13]李公昭.文本与潜文本的对话—重读薇拉·凯瑟《我们的一员》[J].外国文学评论, 2007年第1期.

[14]李莉.薇拉·凯瑟的记忆书写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 p.158.

[16]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2年, p.278.

[23]Gerber, Philip L.Willa Cather[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1995年, p.44.

16.倪萍:我的三个爸爸 篇十六

姥姥因为我没有“父爱”而格外心疼我。

看着邻居的父母双双拉着孩子的手在院子里走,姥姥就会很夸张地转移我的视线,不是领我去买个冰棍,就是给我几分钱去看会儿小人书。以我现在的理解,这种内心的痛大人比孩子痛多了。

其实没有父爱,我真的不怎么痛,因为没尝过甜,所以不知道苦。记忆中只跟父亲转过青岛的中山公园,父亲推着车子,我和哥哥跟在后面走,言语不多的父亲偶尔说两句话也记不清说的什么。每次像完成任务一样,和父亲见过面就急急忙忙地逃离开。

回到家姥姥的盘问让我很不耐烦:“你爸说的啥?领你们吃的啥?你爸穿的啥?你爸胖了瘦了?你爸笑了哭了?”我一句也答不上来,真的不记得,也不想记着。

爸爸的形象在妈妈的描述中和姥姥的描述中完全是两个样,再和我见到的爸爸加起来,一共是三个爸爸。

“姥姥,你和妈妈说的爸爸到底哪个是真爸爸?”

“你妈说的一半儿和我说的一半儿再加上你自己见到的一半儿就是你那个真爸爸。”哈,一个半爸爸。

妈妈描述的爸爸太坏,姥姥描述的爸爸又太好,我信姥姥说的那个爸爸,所以心目中的爸爸是善良、正直、清高的,只因和妈妈“鸡狗不和”罢了。

我从没有在爸爸面前喊过“爸爸”两个字,是姥姥一生的遗憾。在姥姥的生活哲学中,一个孩子不会叫爸爸,不曾有机会叫爸爸,这是多么让人心碎的一件事,她一生都在努力地让我叫出一声“爸爸”,可我就是发不出这个声音。

我的自私、我的狠也是我至今纠结的一个点,不能自我说服的一个谜。多大的过节儿、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灾难我都可以化解、都可以承受、都可以改变,为什么这么小、这么不是事儿的事儿在我一生中就改变不了,就是一个事儿呢?

父亲在他不该去世的年纪,早于姥姥一年走了,他才74岁啊。父亲是因脑溢血而住进医院的,从发病到去世的一个月里一直在重症监护室睡着。我是在他睡着的时候和他见的最后一面,所以也不能叫做见面,因为父亲不知道。

又是哥哥通知的我。

躺在最先进的病床上,父亲像个婴儿一样,脸红扑扑的,甜甜地睡着,脸上有些笑容,似乎有些知足。我和哥哥一人拉着他的一只手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一个儿女双全的父亲“幸福”地躺在那儿,多么大的一幅假画面。父亲幸福吗?我们是他的儿女吗?

一生只有这一次拉着父亲的手,这么近距离地看着这个给予我生命的父亲,心里的那份疼啊,真的是折磨,人生的苦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种?这么不可想象?更不可想象的是父亲这么些年是怎么和这些遥远的儿女相处啊?他这个女儿又做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职业,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隔三差五地就要“满面春风地走进千家万户”。

父亲啊,父亲现在的妻子啊,父亲现在的儿女啊,又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电视上的这个倪萍啊?

父亲怎么会忘记,他这个女儿原来叫刘萍,还是奶奶给起的这个名。母亲当时还说萍字不好,浮萍,飘摇不定,应该叫“平安”的“平”。

我断定,我做了多少年主持人,父亲的心就被搅了多少年。

父亲是最早买电视机的那拨人,因为听说“我在电视上工作”,父亲把电视搬回家,等于把女儿搬回了家,多么硬邦邦的父女关系啊!

我恨自己,一个一生都不曾喊过爸爸的人还有脸坐在这儿,爸爸你为什么不睁开眼睛骂我一顿?

人生就是这么残酷。主治医生来查房,“你们试试,不停地叫他,叫他爸爸,他也许会苏醒,脑干的血已凝固了一半儿,或许奇迹会发生”。

叫爸爸?我和哥哥都懂了,此时亲人的呼叫可能比药物更管用。哥哥不停地喊:“爸爸,我和妹妹都来了,你睁开眼看看,左边是我,儿子小青,右边是妹妹小萍,爸爸……”

我不相信我没喊爸爸,我喊了,爸爸没听见,任何人都没听见,因为这个“爸爸”依然没有声音。爸爸,我只是双唇在动,我失声了,心灵失声了。一生没有喊过爸爸,最后的机会都让自己毁了,我是这个天下最不女儿的女儿了。我恨自己!

心中有怨恨吗?没有啊。从懂事起姥姥传达给我的那个爸爸就已经让我不怨不恨了,爸爸生前我也按常人的理性多少次地去看他,给他送钱。出口欧洲的羊绒衫,因为爸爸喜欢它的柔软宽大,我一买就是十几件;儿子会跑了,我还专门把他从北京带去给姥爷看。该做的好像都做了,但真正该做的我知道,却没做,从来都没做。

叫一声爸爸,叫不出。

真的,我从没有缺失父爱的感觉,男人、女人在我成长中没有什么差别,舅舅、姨、姥姥、姥爷一如父亲母亲一样地爱我。小时候看电影、赶集、看活报剧,凡是人多的地方,我一定是被舅舅扛在肩上,站在最高的地方,我们看戏,人们看我们。累了、困了,不是舅舅背着就是舅舅抱着。

即使离开水门口到青岛上学了,每年寒暑假大舅都来青岛和我们一起过,钱不多的大舅总是花光最后一分钱才离开青岛。我和哥哥跟着大舅这个大男人吃过最好的饭店,穿过最好的衣服。我记得大舅有一年春节光钱包就给我买了4个,原因是我们班上有个叫娄敏怡的同学,她爸爸给她买了两个钱包。

长大了才知道,全家人都用心地在扮演着爸爸的角色,至今这几个舅、姨在我心中都是那么亲、那么有力量,不能不说这是姥姥的良苦用心。

报答,报答不了的是恩情啊!舅姨的儿女们也都如他们所愿,我们像一家人、一奶同胞一样地生活在一起。我能够做什么呢?出钱让舅姨他们游山玩水,前些天刚从台湾回来,国内玩够了再去国外,可这一切一切都报答不了他们对我的养育之恩啊!

姥姥说:“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全家人都一直在帮我,从小到大、从过去到现在。我忘不了,因为这是一碗米给我吃了,他们饿肚子;而现在我帮他们是一锅米我吃不了。

爸爸其实也一直在帮我,我能够报答的只是叫出一声“爸爸”,却没有做到。

家里第一次装上电话,姥姥就曾偷偷地给爸爸打过:“我找刘世杰同志。”没有文化的姥姥在“外交”场上也称职了。

一定是听到“刘世杰同志”的声音了,姥姥一把捂住自己的嘴,老泪纵横。“我挺好的,萍儿也好,青儿也好。萍儿走道那个小身子骨和你一模一样,那个脸盘和她奶奶一模一样,那个儿头一看就是你们老刘家的人,那个眼睫毛和她姑刘世美一模一样。来和萍儿说句话吧!”我摆手拒绝。“哦,上茅房了……”

事后姥姥说:“人家你爸一听我这音儿就叫了一声妈,我这个心一下子就被这声妈叫空了,有情有义的人啊!”

善良的姥姥啊,恨不能把我和爸爸说成是一个人,只是一大一小。

以后的很多次偷偷打电话,姥姥只有一个目的,抚平爸爸缺失儿女的心,填补我和哥哥缺失的父爱。

姥姥啊姥姥,心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对我们成长的滋养都是“润物细无声”。小时候不觉得,慢慢长大了,才知道一切善良、宽容、忍让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血脉里流淌的美好都是一点一滴的给予积聚的。真的,我从不憎恨父亲,对于父亲后来的一家,从妻子到儿女,我和哥哥都充满了感激,感谢他们给予父亲的那份真爱和照顾。

妈妈其实也是一块儿抹着辣椒的糖果,那么多次的电话妈妈一定是知道的,每月电话单里的那个号码妈妈从没问过。善良的一家让我学不会憎恨,学不会报复,学不会整人、治人,这不都是我的财富吗?

安葬爸爸的时候,是我记事后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奶奶”,墓碑上贴着他们的照片,写着他们的名字。英俊的爷爷、漂亮的奶奶着实让我吃了一大惊,体体面面地坐在那儿,让我有了一些说不出的亲近感。村庄里来了好些人,他们看着我,我看着他们,无数的手机、相机举在了我面前,我不知所措。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却也没有陌生感。远房的大哥安排几十人的大宴,我却逃离了餐桌,堵了几十年的这颗心就快跳出来了。我必须逃脱,我怎么有脸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被敬酒啊?

80岁的姑姑一直拉着我的手,我像个木头人一样被拉来扯去的。我是谁?是这个村庄的人啊,是爸爸刘世杰的女儿啊,我从心底里叫了一声爸爸,我不能断定这次出声了没有。

爸爸的去世姥姥并不知道。

生病的最后日子,姥姥还嘱咐我:“有空多去看看老刘。”估计姥姥对我此生叫出一声“爸爸”不抱任何希望了,否则她该说:“有空多去看看你爸爸。”

17.我和爸爸妈妈去苏州叙事作文 篇十七

哈哈,昨天,我和妈妈下午4:00钟的时候,就到达苏州了,我和妈妈都非常的高兴,因为我和妈妈终于见到小毛头和哥哥姐姐了,我们非常的高兴,当然,放这么长的假期,我和妈妈怎么会可能不来呢?爸爸肯定也会来的,但是我和妈妈跟爸爸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我和妈妈是10月2日下午来的`,而爸爸呢,是10月5日下午来的,所以,今天爸爸还没有来。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坐火车来到了苏州,当然,我现在也在苏州,我和妈妈下了车站以后,我们就开始到处找哥哥,因为一般我和妈妈来苏州的时候,哥哥都会早在车站等着我们,但是这次不一样,我和妈妈下了车站以后,怎么也找不着哥哥,所以妈妈就开始给哥哥打电话,但是哥哥没有接电话,我和妈妈就只能站在那里等哥哥了,过了一会儿,我首先看到了哥哥,哥哥终于来了,终于接到我们了,我妈妈问哥哥,为什么哥哥来晚了,哥哥说是因为小毛头,因为哥哥和姐姐要带着小毛头来接我和妈妈的时候,小毛头突然想要睡觉了,所以,姐姐只好不去了,在家陪着小毛头睡觉了,所以就耽误了一点时间,我和妈妈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因为小毛头啊,呵呵,我和妈妈不会生气的。

上一篇:企务公开制度下一篇:精选推荐的医德的心得体会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