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影评

2024-09-13

怎样写影评(共17篇)

1.怎样写影评 篇一

编导培训 编导如何写影评(影评与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逼真生动的直观性和接近生活的真实感而

易有广泛欣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

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

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

何写好影评呢?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

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

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

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

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

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

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

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

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买;

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

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

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

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

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关照全片。

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

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

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

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

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

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

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

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 u c+P" S(l vmY T6I F c {j-S9N c }5D ` G$@D J o s5i h1~6} m+Ij p }/b/U

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o-T8P T3W*b O.6v ~ ` g b$cT {7@ x q1[ I v

2.怎样写影评 篇二

要把想写的、需要写的生活内容,生动而具体的表现出来,首先要求对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比较熟悉,印象深刻,体验良深。当然,这种清楚的认识,这种真切的体会,不是在写作的时候思之即来,想有就有的,而是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和深沉思索。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养成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要注意语意的准确表达和词语的恰切使用,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贴切使用

郑振铎在散文《燕子》里有这样两段话,一段是描写春天美景的:“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恰切的运用了“蒙蒙”、“黄色”、“青”、“绿”、“鲜艳”、“光彩夺目”等形容词修饰语,把春天美丽有趣的自然景色,给我们形象具体的再现出来,使我们对春天一目了然,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段是描写燕子在天空飞行的,文中这样写道:“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又恰当的运用一连串的动词,把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姿态生动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三、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要注意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准确应用

要把文章写具体,就需要用生动、具体、逼真的描写,代替抽象、笼统、概括的叙述,给读者以清楚而明晰的认识。《三顾茅庐》中,作者对刘备作了这样的描写:“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在这段描写中,作者抓住刘备的动作给我们展示了一位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使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刘备邀请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

要使文章具体生动,描写是很重要的,但它不能孤立运用,还要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巧妙配合。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抒情运用得好,有助于表达主题,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议论则是人们用来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一种表达方法,精当的议论往往是一种智慧的闪光,能给读者以启迪、以深思。

四、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要从多个角度展开内容

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从某一方面表现,文章的内容必定偏单、空泛;只有调动多种器官,从不同角度入手,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充实。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里是这样描绘春风图的:“‘春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从触觉写出了春风的柔和,从嗅觉写出了春风的芳香,从视觉写出了春风的鲜亮,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谐和,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情趣盎然。

五、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需注意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修辞方法本身就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明显特点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涵,而且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比如恰当运用比喻,就能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易于理解,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增加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产生联想,还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小学语文《云雀的心愿》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

在这句话里,作者把“河水”比作“脱缰的野马”。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说明了河水的凶猛与可怕,更进一步暗示了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六、要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还需要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或联系到与眼前事物相关的一些事物的思想活动。恰当的联想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具体生动,还给人无穷的回味。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在这段优美的文字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由红的桃花想到火焰,由粉的杏花想到彩霞,由白的梨花想到了白雪,由野花想到闪亮的眼睛、闪烁的繁星,由春花想到秋实。所有这些大胆而入理的联想,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形象,给读者以无穷的遐想,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总之,要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需要对能力作多方面的培养,而且应从平时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章华.浅谈朗读教学训练[J].教育革新.2009(12)

3.怎样写妊娠日记 篇三

妊娠日记包括哪些内容呢?

1最后一次月经日期。这是判断预产期的重要依据。

2妊娠反应。一般在停经后6周左右出现,常见的反应有厌食、偏食、食欲不振。清晨空腹时易出现恶心、呕吐,有的头晕、疲倦,有时伴有失眠、便秘等,约在妊娠12周左右消失。

3胎动日期及次数。第一次胎动一般发生在18~20周,初孕妇女由于无体会可能感觉出现较晚。早期胎动感觉较轻,星蠕动状,晚期逐渐增强。胎动次数髓怀孕时间而逐渐增多,28周左右胎动次数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平均每小时胎动4~5次,胎动次数受各种因素影响,一日之内下午5~7点胎动最活跃。如果胎动次数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时,应去医院检查。

4产前检查情况。停经后作过妇科检查、妊娠试验、超声波、X光等,都应把检查结果详细记录下来,便于医生参考。

5孕期患病及用药情况。某些疾病和药物能使胎儿出现畸形,如风疹,流感等疾病,阿斯匹林、安定类、激素类、抗癌药等。万一患病,要记录疾病名称、起止时间、用药名称,药量及用药天数。

6孕期并发症。孕期常发生一些轻度不适,如便秘、腰背痛,静脉曲张、痔疮及下肢浮肿等。这些症状多属正常情况,经充分休息后即可自行消失。如果休息后症状不减轻或消失,且逐日加重,应去医院诊治。

7阴道出血及流水。早期阴道出血可能为流产等,晚期多量阴道流水可能是羊膜破裂,表示孕期临产或羊水早破,除记录时间外,应去医院检查。

8其他。包括生活习惯、工作情况、外出旅行,精神创伤、夫妇房事等,都是日记的内容。

4.看电影写影评活动 篇四

夏娇

《藏獒多吉》是根据2005年杨志军先生的畅销小说《藏獒》改编的。这部电影是这样的:故事讲述的是10岁的汉藏混血儿田劲因为母亲病亡,只好奔赴藏区投靠生疏的父亲拉格巴。一天,田劲在草原救了一只金黄色的“外来”藏獒,田劲将它起名“多吉雍直”,开始,他们一起快乐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草原上相续出现了人畜遇袭的案件。多吉被误认为凶手,被锁了起来。后来,一个人对大家讲述了一个他从一个旅行的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大家才明白,多吉并不是恶魔,恶魔另有其人,而那个人口中所说的云金,也就是多吉。多吉雍直挣脱铁链好,带着田劲一路奔走,最终来到了雪山。但是田劲和他的一个伙伴昏迷了,被一个追捕恶魔的队长救他们,队长向他们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田劲他们也明白了,原来恶魔是——罗刹。后来多吉闻到了遇到了真正的凶手——罗刹的气息,于是,多吉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及为了替前主人复仇,杀死了恶魔罗刹。在自己最后一口气从山崖一头跳到另一头,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主人田劲。

故事的最后,年过半百田劲与我们说:“多吉并有死,作为生命的延续,多吉又复活了。敢于向任何事物挑战,这是他从多吉身上学到的。在这辽阔的世界上,靠自己的力量顽强的活下去,人类把狗当成朋友,狗也把人类当做是他们的朋友,是多吉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友 谊!

5.从传播学的角度写《搜索》影评 篇五

在我的理解中,电影,就是把一些偶然的巧合汇集在一起,通过一个贯穿全篇的线索,展开整个故事,从而表达出作者寄予的情感及影片所反映的某个主题。在《搜索》中,所有的巧合,所有的冲突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给观影者带来的,不仅是表面视觉的冲击,更是深深的思考与无限的联想。

都市职场女性叶蓝秋在一次公司的例行体检中无意得知自己身患淋巴癌晚期,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差点没有把她给击倒,但是无论如何,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好起来的。回公司后就向老板(城中富豪,上市公司老总)沈流舒借100万,说是要救一个人的性命。正当她悲伤时刻,扑在老板怀中哭泣之时,沈太太推门看见此景。不容分说就形成误会。而此后,她更是被一系列的事件推到一个悬崖边,让她对自己、对人世都彻底地绝望。

借得100万后,她本打算积极治疗(虽然查阅过网上资料,治疗和自己需要承受的痛苦都是 需要有极大的心理准备的),却因为一件极为意外的小概率事件而彻底改变了。在偶尔乘坐的公交车上,因为没有给旁边的老人让座,而被《今日事件》记者杨佳琪拍成视频,并被该电视台的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做成一档电视节目,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漫骂声如潮水而来,陈记者为了收视率,自以为义,继续深入走访报道(到叶篮秋初中的学校寻找到班主任,而昔日以她为荣的学校如今却以她为耻,等等),网络上更是人肉到叶的具体个人资料。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在媒体和网络的过分关注下,复杂化了。记者杨佳琪曾经单独找到叶篮秋,并且拍下她向公众道歉的视频,然而在这一档节目正最受大家欢迎的时候,电视台的陈若兮决定暂时不播放这一视频,以追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叶蓝秋也在接受完杨佳琪的采访后,提出要雇佣杨守诚(一个职业婚庆人,陈若兮谈了三年的男朋友,刚被老板解雇)当一个星期的保镖的要求,杨守诚成为她一周的保镖(杨对陈称,在外面谋得新的职业,为某情感救助站面试期内)。

《搜索》中,姚晨扮演的陈若兮便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记者,从某个角度来说她是个优秀的记者,她能敏锐的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并且能将之放大到全民讨论的程度,这足以证明她的能力。随着网民对“墨镜女”叶蓝秋不让座事件议论的升级,陈若兮陷入癫狂,她的道德感渐渐模糊,对叶蓝秋毫不手软,继续批判。叶蓝秋也成为了街头巷尾议论的“小三”。孰不知,叶蓝秋只是个淋巴癌晚期的可怜姑娘,她想在最后的时光里过得尽量快乐点。但是她面对的却是舆论的苛责,她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招架得了。值得庆幸的是,杨守诚成为了她最后的避风港,影片专门用一个桥段介绍了杨守诚的诚实,这也为他俩最后相爱最好了铺垫,当全世界都在指责叶的时候,杨看到了真实的她,也看清了他女友的真实面目以及事情的真相。这场事件中,无数人敲打几下键盘便轻易地评价了一个人,只因这一动作如此便捷,评价也相应的变得廉价。

小小的一个让座事件就能引发全民大讨论,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的传播媒介又是如何起到作用的呢?

事件的传播者是在这个事件上最为推波助澜的拍下“让座事件”视频的电视台实习记者,后来陈若兮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努力还原生活中的真相。”起因就是因为实习记者拍下的视频,经过陈若兮之手将视频发布出去,受众开始注意到这个视频。在生活中,传播无处不在,传播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但是传播往往最常遇到的是道德问题,传播容易以讹传讹。但是道德审判从来都不能如此草率,更不用说在还不知道事实真相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对某起事件做主观臆断,你貌似在审判所谓的罪人,其实你自己变成了凶手。残酷的是,很多人在事后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并将自己对社会新闻的热情投入到下一起事件。这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社会上的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且不论《搜索》的故事是否伟大,对人性的展示却让人久久沉思。正如陈凯歌为影片摇旗呐喊时说的,“你自己也置身其间,成了影片中间的角色,因为你能看到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当上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正反效应也同时凸现出来:海量信息的传递与时间成本在互联网中降到最低,于此同时,对个人隐私的肆意践踏又无时无刻在发生。片中的角色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却携手酿成了一场人间悲剧。这是《搜索》的隐喻,当汹涌的网络民意被搅动,当事人就难以独善其身。

有了网络生活,人们喜欢搜索,因为这样高速度的生活人们需要发泄,这是现代人的悲剧,可怜的有些无法自拔。陈凯歌导演《搜索》。聚焦这样的社会现实问题,让人倍感无奈,人们在网络强大的攻击下,很容易瘫软自己的意志,很容易崩溃向上的信念。有些媒体为了挖掘聚焦点,居然草率的认定一桩不给老头让座的墨镜姐美女事件,继而引发社会大讨论,其实出发点本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匠心独具还真有些别出心裁。

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做坏事,为什么有时候人钻进了自己下的套,我觉得《搜索》引发的这一现实病症值得大家纠结。其实故事原本到了墨镜姐不让座事件本可以戛然而止,但小三事件紧跟而出,这又是一种人的私欲的膨胀和毫无理性的判断和添乱。

6.怎样写作文(十五):怎样描写2 篇六

(十五):怎样描写22009-12-07 08:32:01|分类: 作文辅导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

怎样写作文

(十五):怎样描写

2怎样描写场面

首先,请同学们看下面一段文字: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枝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摘自《开国大典》)

这段文字中运用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作文手法: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场面描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它所表现的是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如上面我们引用的一段文字中,描写的就是开国大典上的一个场面。空中礼花绽放,地上人潮涌动,人们在高呼万岁,整个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其中还有特别突出的人物:毛主席。毛主席的活动构成这个特定的喜庆场面中的重点。

场面描写既然是对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描写,它就具备了描写中的三要素:场面中的人、场面所处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展开的情节。那么,正确处理其中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场面描写最基本的技巧。

人的活动。场面描写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试看上文,整个天安门广场上的热烈、振奋的气氛正是由于其中在兴高采烈地进行庆祝活动的人烘托起来的。假如我们试着去掉其中的人物活动,那么,不论用多少形容词来描述,那一派热烈的、昂扬的场面也不可能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环境和情节。特定的场面必定是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的,具有特定情节的。所以,场面描写的另一个着眼点就是场面所发生的环境及其中的情节。上文是对开国大典中的群众游行所作的一个场面描写,这次游行发生的地方是天安门广场,是千万朵礼发齐放的天安门广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也就决定了这是一次喜庆的游行。尤其是人群通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人们“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时,整个气氛也被托向了最高潮。

动态。场面描写所要注意的极重要的一点是:动态。场面中的人、情节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这样,这个场面才是有声有色的。

有的场面描写以刻画人物为主,或勾勒,或描摹,或衬托,以各种方法让人物形象在场面中鲜活起来;有的场面描写则偏重于情节的制造,或造成悬念,或预设伏笔,或制造冲突,从而帮助主要事件的发展;有的场面描写则刻意渲染、烘托气氛,以展示特定的心理活动或特定事件。但无论哪一种场面描写,都要学会截取场面。从而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截取场面是个长期观察积累的技巧。在写作中,所选取的场面中,既要有对整个环境的概括,又要有特定的环境要素和人物活动,既要有“大”的环境,又要有“小”细节,从而将整体描述与细节刻画综合运用,做到点面结合、宾主分明,才能写出场面的丰富和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

【范文赏析】请看下面一段描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引自《十里长街送总理》)

7.怎样写好摘要? 篇七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 选择性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 其中男7例, 女19例;年龄80~98岁, 平均83岁。26例均为轻微外伤造成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型, Ⅰb型8例, Ⅰc型13例, Ⅰd型5例。左侧17例, 右侧9例。26例患者中25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26例患者均行骨水泥型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 平均18个月。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精神障碍, 对症治疗后均1周左右症状恢复正常。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切口感染, 无髋关节脱位。术后3个月时参照Charnley髋关节评分, 优10例, 良11例, 可3例, 差1例, 优良率84%。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性行人工关节置换是内固定方法的有益补充, 术中注意需正确放置假体, 避免肢体不等长, 小心扩髓, 避免术中骨折,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手术创伤。

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 缺一不可 (如果前三名作者分属不同的单位, 各单位名称均需用英语明确标出) , 四段分别用“Objective, Methods, Results, Conclusion”开头。注意多用复合句, 多用准确的专业术语, 多用被动语态, 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中英文内容要一致, 要有关键词。

摘要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摘要内容是否充分?是否包含杂志所允许报道的所有重要信息:背景、主要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及主要意义?尤其要注意审查摘要中是否包含研究的主要结果, 研究结果能否支持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是否回答了研究问题?摘要中的所有内容是否都可在正文中找到相对应的部分?摘要中的数据与文章中的数据是否一致?摘要的结论是否表述合理, 有无误导, 与正文中的结论是否完全一致?

8.怎样写“课间活动”? 篇八

尤芳:老师,怎么写关于“课间”的作文?

郭老师:同学们在学校里每天要度过好几个课间十分钟。在这十分钟里,同学们可以得到休息、放松,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也可以玩耍、做游戏、聊天,做各种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课间十分钟带给了同学们欢乐和幸福的童年。

小楠:您的意思是——一定要写好同学们是怎样度过他们的课间十分钟的?

郭老师:首先要关注身边的同学们课间做了哪些活动。选准活动。

尤芳:写打乒乓球、爬竿、丢沙包是详写;跳皮筋、跳绳、踢毽子、玩“老鹰捉小鸡”等活动都可以吗?

郭老师:是啊。写这些都可以。这就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哪里需要详写、哪里需要略写。要有详有略,抓住两三个小的场面作为重点来写,抓住一两个同学作为重点来写,其它的一带而过。

小楠:写场面、写人物的时候,具体怎么处理呢?

郭老师:要思考从哪几方面写这些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情绪等。写活动场面不光要写参加活动的人是怎么做的,还要写出周围观众的表现和情绪,这样才会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写活动场面时要注意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情绪等。这里面的诀窍是——把句子写具体,可以用比喻的手法以及准确的动作词语、形容词、象声词等。

小楠:是的。句子“沙包飞来了,只见这个同学轻巧地一抬腿,沙包嗖地从裤腿边飞了过去。”就比“沙包飞来了,只见这个同学一抬腿,沙包从裤腿边飞了过去。”这两个句子,就不一样,在意思表达上有不同。

尤芳: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轻巧地”和“嗖”两个词。“轻巧”说明了这个同学的动作敏捷、灵活。“嗖”这个象声词说明沙包飞过来的速度很快,还带着风声。如果没有这两个词,这个句子就没有了生气,就不够具体。

郭老师:是的。这就是说,要注意用词,把句子写得越丰富越形象,效果就越好。

尤芳、小楠:知道了。想写好“课间活动”要做到——选准活动、有详有略、注意用词。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

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 收

9.怎样写作文 篇九

小学生写文章,就是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有自己亲身碰到的写下来,只要有意义,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心里怎么想,纸上就怎么写。把有趣的写下来,把感人的写下来,就是好作文。

一、认真地阅读语文课本,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把别人的东西,变作自己的东西,把外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以后就能出口成章了。每天花一定时间朗读课文,要有表情地朗读,好段落,精彩的语句要背出来、默出来。“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各种书都要读,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好的章节、段落摘抄下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中华经典美文。

二、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

写文章要选择恰当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是习作的基础。(1)中心蕴含在具体的材料之中,材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选择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从中心的需要。(2)要选择真实的材料文章的材料应当真实可靠可信,合情合理。我们平时习作,选择材料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比较了解的题材,最好是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有真实感的材料。只有这些真实可信的材料,才能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说服力,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3)要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典型的材料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4)要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颖的材料,指新鲜、活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有感受有收获的材料。因此,选材尽量选择那些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材料。

生活中不是缺少“新与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平时要耐心观察,注意在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新颖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才能够达到寻美习作,以文炼人的目的。

三、精心安排写作材料。(1)并列法。即在表现文章中心是打断时间的连续和打乱空间的位置,围绕中心来连缀相关的生活片断或事件,按事情的性质选择几个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采用有详有略的方式并列地组织材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中心。(2)对比法。即用相互对立的,或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而显示出人和事的真假、善恶、美丑,使人与事的形象鲜明,特征突出。(3)递进法。即围绕一件事以事物本身发展的进程以及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安排材料。这种方法是我们习作时常用的组材方法。(4)详略法。即在表现一个中心时,对于几个类似的材料,有详有略地安排组织材料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组织作文材料,不论运用哪种方法,都要为表现中心服务,要切合不同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需要,把材料合理地安排到文章中去。

四、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具体生动是习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文章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读者的。(1)用总分法。(2)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3)用举例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4)用描摹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5)用比较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6)用数据说明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除了前面所讲的方法外,为了使文章具体生动,我们还应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观察的景物具体生动地表述出来。

五、表达真情实感。(1)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在习作中,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那些感受最深的材料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2)要用具体事物表达真情实感。没有具体事物,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一般都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的。(3)用词造句要准确、实在。文章以情动人,这“情”指真情实感。要使文章的思想感情真实,用词造句就要较准确、实在,做到恰如其分。

六、写好文章开头和结尾。(1)写好开头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新颖的开头,不仅能使你笔下生花,而且能增加文采,吸引读者。①交待四要素开头法。即开头简单交代时间、地占、人物和事件。②开门见山开头法。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述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③描写景物开头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了铺垫。④提出问题开头法。即文章的开头先提出问题让人思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⑤倒叙开头法。即文章开头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再写出事情的原因和经过,以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⑥抒发感情开头法。即文章一开头就将作者的亲身感受和思想感情抒发出来。⑦揭示中心开头法。有的文章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内容并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⑧介绍背景开头法。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除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外,还介绍事情发生前的形及相关的情况。提纲挈领常变化,多读多写乐自然。

(2)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

①自然结尾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②点题结尾法。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③发问结尾法。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④抒发感情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呻吟。⑤启发式结尾法。即结尾给人以某种教育或启发,作者用恰当的词语能使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结尾法一般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同学们写作时要注意描写要为突出中心服务,切忌毫无目的描写或为了描写而描写。⑥展望未来结尾法。即在叙述现状之后结尾展望未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写作时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是点明中心,结尾一般是用展示未来的方法作结尾,同时,展望的内容一定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切忌生搬硬套。不管什么

方法结尾,都应该简洁明了,如果长篇大论,就会冲淡正文,喧宾夺主,给读者以“画蛇添足”之感,文章的感染力就大大削弱了。希望同学们能认真读优秀文章,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作文开头、结尾的方法。

小学生写作文,最常犯的错误,小学生写作文,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作文偏题或离题。

另一个常见的毛病是文笔不好,词汇不够,如果再加上内容“天马行空”,胡乱写一篇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或捣蛋、有负面影响的作文,那可就惨了。几个原因:

(1)选材不恰当:尤其是看图作文,没有照图片发挥,而是任意“创作”。

(2)词汇不够:形容“开心”的事,通篇都是“开心”,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尤其是英语式华语,例如“小丽掉了课本”(正确是“小丽的课本掉了”)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题不突出的毛病。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弟弟顽皮,没有举例具体说明。小学作文:看图作文最容易

窍门:依照个别的图片造句,然后将个别图片的造句串连起来,加上一些连贯词汇、描写和形容词等,便能达到基本要求。

中学作文:叙述文最易掌握

窍门:先不要考虑、担忧字数,一口气把一个人(例如我敬爱的人)、一件事(例如我难忘的事)描述和交待清楚,只要达到文字通顺就可及格;如在内容及技巧上下功夫,还可拿高分。

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包括抓不到重点、词汇不够、题材不够、联想力差等。应多加练习

记叙文写作

仔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

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要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规律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就清楚、明了。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在运用插叙时不要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叙述的事情也就条理清楚。

怎样写作文

不少同学反映,对写作文很苦恼。有的同学说:“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常常两节课时间都过去了,还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最怕写作文的同学成功的体会,同学们,你谈了之后,对你或许会有帮助。作文是这样的:

我是去年9月份进入中学大门的,在此以前,我就十分怕写作文,从三年级到小学毕业,几乎没写过一篇像样的作文。我们这儿升中学不考试,假如要考试的话,我想就凭写作文这一条,我就不可能坐在中学的教室里。

上了中学以后,我仍然不会写作文,是语文老师给讲的一个故事启发了我,我慢慢懂得了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作文来。老师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全国著名教师魏书生新接的一个初中班集体中,有一个学生说他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问他:“会不会写一句话?”他说:“这个行。”魏老师说,那你的作文就写一句话吧。于是这位学生的第一篇作文只有一句话:“今天开学了。”到第二次作文的时候,魏老师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再到两句话、三句话……这位同学终于学会了

作文。

我的情况与这位同学太相似了,我为什么不能像他那样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呢?为了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些,我决定缩短周期,也先从写一句话练起,然后写两句、三句……过了一段时间,我的作文已经逐渐成“篇”了,或者说,已经基本上有了文章的样子。

记得我写的第一句话是:“从今天起我要学习写作文了。”第二天,我又在这句话的后头加了一句话:“我相信我能写好。”说来也怪,似乎每次写都有一句话,后来就不再只多写一句了,有了更多的话要写。我发现,一篇作文也就是六七十句话,把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事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老师很惊奇我的进步,许多和我一样不会写作文的同学也向我讨教作文经验,我说:“先从写一句话开始,这就是经验。”

今年5月份,我的一篇习作被校文学社采用,我的信心更足了,我觉得自己与去年相比,有了一个大变化,我也能成为一块写作文的料。

10.怎样写英文摘要 篇十

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1)报道性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通常,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

(2)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或论点摘要(topic abstract),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3)报道-指示性摘要(informative-indicative abstract):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

传统的摘要多为一段式,在内容上大致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等主要方面,即IMRAD((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构的写作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另一种摘要文体,即“结构式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该摘要实质上是报道性摘要的结构化表达。

写摘要的注意事项摘要主要讲述本论文的要点。结论写完以后再写摘要.摘要给人第一口苹果的品尝效果.审稿人一般用15分钟看摘要和引言.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他/她会去寻找理由建议主编退稿.5 摘要的读者面比论文全文的读者面大得多。不要用第一人称。

写摘要的顺序

第一句话: 讲一下你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但是有的杂志不需要这句话)

第二句话: 以 To eluicdatie the mechanism..., To investigate....,或者for the purpose of....开头来讲述你这样研究的目的。

第三句话:....was carried out....with...treatment.讲述你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第四句话: The resulted showed that......, 讲述你这样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

第五句话: The result of the present work implied that...讲述由你的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另外,在摘要中不要用到参考文献,如果一定要用的话,那么一定要讲全部的细节写出来。要始终记住一点,Abstract 是一个独立的部分,换句话说,别人不看你的文章,只看你的Abstract 就能了解你的研究工作

英文文摘写作及参考文献引用技巧

目的 主要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或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一篇好的英文摘要,一开头就应该把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交待清楚,且要极其简练。应避免在摘要的第一句话重复使用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在英文摘要中,过程与方法的阐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们主要说明作者主要工作过程及所用的方法,也应包括众多的边界条件、使用的主要设备和仪器。可以结合(指向)论文中的公式、实验框图等来进行阐述,这样既可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又给那些看不懂中文的英文读者一种可信的感觉。

11.怎样写“跟踪日记” 篇十一

“跟踪日记”,就是对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看到的人、事、景、物等,一则则(天天)地跟踪着记的日记,针对一个内容(材料),连接不断地、或是断断续续地写一组(几则)日记。

写“跟踪日记”要注意下面三个环节。

一、选择日记材料

“跟踪日记”,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必须是能经常接触和观察得到的,又会反复出现的,才适用选为写“跟踪日记”的材料。例如人物有:家里的爸爸、妈妈,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街道的邻居、朋友等;事情如:妈妈洗碗,爷爷养鸟,奶奶护花,某老师讲课,某同学听课等;景物如:院子的景色,大门外的小巷,鱼缸里的金鱼,路边的梧桐树等等。“跟踪日记”就是针对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事情,或某一种景物的反复出现、发生和变化,能进行接连不断地、反复地跟踪着,可以多次进行观察写日记的一组组材料。

二、写成跟踪日记

“跟踪日记”在于“跟踪”,就是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处景物,进行多次反复的跟踪与观察,写成的一则则日记。例如,假定要写的人物是爸爸,就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天天观察爸爸,把爸爸在不同场合的神态、行为、语言等写成一则则“跟踪日记”;如果要写爷爷的,就可以有意识地分别写出爷爷早晨喂鸟、傍晚喂鸟、高兴时喂鸟、不高兴时喂鸟、鸟有病时喂鸟等等不同情况下喂鸟情形,写成一则则“跟踪日记”;要是写院子景物的,就可以跟踪着写出院子早晨、中午、傍晚、晴天、雨天、甚至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跟踪日记”。

三、整理组合成篇

学会了写“跟踪日记”,还应该学会把它整理、组合成篇。例如:可以把写一个人的若干则“跟踪日记”,组成一篇较全面、完整的一篇习作;可以把写爷爷养鸟的若干则“跟踪日记”,整理成为一篇较完整的《爷爷爱养鸟》习作;可以把写院子景物的若干则“跟踪日记”,整理成一篇《院子的景色》习作等等。下面是一个同学写的一组(选3则)关于养蜂的跟踪日记。

6月2日星期日 晴

上午,爸爸带我去村口一棵桃树下收蜜蜂。蜜蜂停在一人多高的树枝上,结成了一个比兰球还大的蜂团,圆圆的。爸爸用小扫帚慢慢地把蜜蜂赶入蜂箱,搬回家,放在小院的凉台下。爸爸说,蜜蜂是最勤劳的。从明天开始,我要对它进行跟踪观察,写跟踪观察日记。

这是小作者第一次跟爸爸收蜜蜂的情况,写成第一则日记,是“跟踪日记”的开始,接着就跟踪着记后来每次有关养蜂的事。

6月3日星期一 晴

今天早上,我5点就起床,天才蒙蒙亮,就听见了蜜蜂的“嗡嗡”声了,它在箱门口飞来飞去。爸爸告诉我,那是蜜蜂在熟悉环境呢,有的腿上已经有两团黄黄的花粉了——蜜蜂真是勤劳啊!爸爸又告诉我说,下个星期日要进行第一次查蜂,我可不能错过观察蜜蜂的箱内情况的机会啊!

第二则日记的结尾,小作者又提出了下次要观察爸爸查蜂情况,一环紧扣一环,体现出了“跟踪”的特点。

6月18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第一次看爸爸开箱检查蜂群。箱里面的蜂群,是结成一团的,看不见什么巢。直到爸爸把它一框一框地提出来,才看得见那雪白的,非常整齐的巢房。从上往下,分别装的是透明的蜂蜜,黄黄的花粉,蠕动着的幼虫。爸爸还把母蜂指给我看,它比一般的蜜蜂更大,更长,在蜂巢上慢慢地爬着,有许多蜜蜂围着它转……在蜜蜂这个大家庭里,是多么的有纪律啊!爸爸告诉我,下个月就可以采蜜了,我可要记住写好跟踪日记呢!

第三则日记写看爸爸查蜂箱内的情况,又把下次要跟踪记的目标预示出来……以下,还有小作者写的第四则日记,是观察爸爸采蜂蜜的情况的;还有把四则日记整理成为的一篇《我喜欢勤劳的蜜蜂》的习作。由此可见,学写“跟踪日记”,可以促进观察,积累作文材料,写出更好的习作。

《小学数学六年级挑战极限》参考答案:一、1.A提示:M= 2.B提示:设白块有x块,6x=123.B4.C提示:设甲、乙原长分别为x、y,则(1-)x=(1-)y

二、1.(1)2012(2)98.12.3333353. 1+2+3+…+20=2104. 455. 2011提示:c=1,d=26. (1+2+3+4)+4=56(dm2)7. 125.6.14=160(cm3)8. 1681059. 300221提示:李家牛的数量是整百数,王家是13的倍数10. ③⑤

三、1. 7km提示:甲、乙速度比是∶ =24∶172. 2=2(dm2)提示: 3. 70+80=150(mL)4. 1.6)2=6553.6(m)5.三队共获511--)=96(枚),美国9638 =36(枚),日本96=9(枚)

12.怎样写好结果? 篇十二

结果部分是论文的核心, 要交待明确, 包括随访情况 (随访的时间、方法、内容) 、临床改善情况 (主要症状、主要体征, 与术前对比) 、影像学改善情况 (主要表现和特点, 与术前对比) 、功能的改善情况,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转归 (全身、切口、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疲劳、术中出现的意外及处理) , 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效果等。尤其注意对并发症的描述 (术前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手术方法:切口、内固定、术后恢复;并发症的情况:何时、症状、表现;治疗方法:换药、清创、翻修;治疗结果) , 例如对股骨头早期坏死停滞并发症的描述:

在股骨头早期坏死的病例中, 复查X线片发现有早期坏死表现后病变停滞2年以上无进展者共7例, 占全部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的13.7%。其中男5例, 女2例;年龄17~68岁, 平均40.6岁, 60岁以上者1例。Garden分型:Ⅱ型1例, Ⅲ型3例, Ⅳ型3例。病变发现时间:伤后11~48个月, 平均26.3个月。6例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另1例为陈旧性骨折, 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及髂骨植骨术。临床表现及Harris评分:有明确疼痛者2例, 1例为轻疼痛, 1例为中度疼痛;有跛行者4例, 均为轻度跛行。6例来院复查, 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外展、内旋活动受限;Harris评分平均值为85.2分 (65~100分) 。骨折复位情况:a) 复位后的Garden指数, 按上文分组方法, A组4例, B组2例, C组1例。b) 股骨颈短缩, 3例存在复位后股骨颈短缩。

结果写好之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是否所有的研究参与者都被算入结果?最终参与研究的合格研究对象的数量和信息, 被排除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的原因。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是否充分?最好用表格列出研究对象的特征, 如流行病学特点、干扰因素等, 有助于读者判断组间的可比性以及该研究的适用范围。是否列出各个研究对象的最终结果?除了研究所关心的结果外, 还应包括违背实验程序、数据不全、中途退出等情况。研究结果是否清晰有条理, 是否详略得当?对各项统计分析结果的报道是否恰当?对结果的报道是否清楚无歧义?是否恰当、简洁地使用图表来表达不同的数据?所用图表是否是必须的?图表内容是否有太多重复?图表的标题及内容是否自成一体, 易于理解, 使读者不用参照本文中的结果便可理解其含义?图表是否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每幅图/表均附有图/表题?文本中的结果与图表中的数据是否一致?摘要与结果中的数据是否一致?

13.毕业感言怎样写 篇十三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一首骊歌把我带入了毕业的忧伤,毕业了,毕了三年的业,终于要说再见了,新的希望,新的梦想,就在离我们不远地方等着,年轻的我们不会让它等多久的,但是,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无论是转折或是坦荡,走不过的路,跨不过的坎,回来看看这儿,看看自己待了三年,待了三年的地方啊!毕业了,一份情永远在的。

毕业了?没有罢。停歇在初三的这个节点上,回眸一视,过去的一点一滴都值得令人玩味。然而,汗与血染红的跑道,依旧继续向前延伸。我无法忘却过去,但我更无法躲避未来。抬起头,能够做的一切,就是继续向前,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上,没有人可以选择放弃。

14.怎样写教案 篇十四

本文由郭恒怡教授提供 写于2004年2月

搞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教学工作中的课时计划(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质量。因此,编写好教案应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教案的作用

1.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3.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很有价值。

二、怎样编写好教案

(一)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

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 ⑪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⑫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

⑬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义或定理。

⑭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⑮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⑪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⑫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

⑬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⑭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⑮各部分所用的时间。5.设计好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媒体课件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二)教案的一般内容和要求

1.教案的内容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

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课题;②教学目的;③课时分配;④授课类型;⑤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⑥教学手段、教具;⑦教学主要方法;⑧教学过程;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⑩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料。

2.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编写要从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

(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 在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提高教学要求,要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叙述的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形成教学难点。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新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

(2)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

(3)要求教书育人相结合 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4)要求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三)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关键是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是一篇教案的灵魂。

教学过程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事实上,没有一堂课自始至终是用一种方法教学的。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表明,教学效果显著,是由于他们以综合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利用,而不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教学难点有时就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而人为造成的。

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如下几点:①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原则;②本学科的内容和方法;③学生的学习可能性;④教师自身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扬长避短。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方法为重点。

三、编写和执行教案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案编写应内容全面、环节完整、具体明确、层次清楚,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应自然顺畅,以确保教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否则,在课堂上教师就无法及时准确地按教案的内容安排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编写教案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案写得过于简单,只写成提纲形式,不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是将教案写成繁琐的讲稿,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利于灵活地把握教学进程。

编写的教案是组织教学的依据,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案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5.怎样写好讨论? 篇十五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进行阐明、推理和评价, 因文而异, 写法较自由。但要注意以下问题:a) 总结主要的研究结果, 解释研究结果;b) 当前研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 阐明本研究对以往的研究是支持还是反对, 理由何在;c) 研究结果推导新观点、新假设;d) 提出今后的探索方向。如果介绍的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需要阐述新手术的优点, 与传统手术的比较;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术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讨论字数不宜过多, 一般在2 000字左右;问题不宜太散, 有3~4个即可;注意要内容条理, 结构清晰, 语言精炼。

讨论写好后先进行自我审查:是否总结了主要的研究结果?是否将当前研究与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所引用的以往相关研究是否恰当, 有代表性?对以往研究的论述是否准确、客观?是否说明了研究的不足之处, 并探讨这些不足对研究结果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有哪些影响?是否中肯地指出本研究的长处与优势?论述是否简洁, 逻辑是否合理, 是否有含义模糊、易引起歧义之处?研究结果能否合理地推导出研究结论?是否阐明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

16.怎样写物品 篇十六

一、段落结构

1 开头。用直接描写开头。(略写)

2 主要部分。先写物品的外形特点(详写),再分别介绍物品的各个部分(加上合理的想象)以及可能出现的意外(比如摔坏等),继而介绍自己与物品的联系。

3 结尾。用总述性的话说明物品对自己的作用。

二、写作技巧

1 给物品取一些有特点的名字。作文时给自己所写的物品取一些有趣的名字,除了便于叙述,也能使文章充满趣味。比如,一个同学写他的动物玩具,小象叫冬冬,长颈鹿叫多多,小狗叫雪雪,猩猩叫大大,小猴子叫皮皮……这些像小孩子名字一样的重叠字的运用,使文章无意中便具有了节奏感和音韵感,一读便充满趣味。

2 在细致的描写时加上合理的想象。写物品,用得最多的应该是描写。如果在描写时加上合理的想象,文章就会生动精彩许多。比如:一个同学在描写小瓷鸟灌水吹出声音后,接着写道:我好像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黄莺,在空中飞着,身上的羽毛鲜艳夺目,不停地在柳树上唱着悦耳的歌,让人们听后感到无限的欢乐。这里的想象合情合理。

3 用好过渡句。过渡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一个方面转向另一面的最好桥梁,在写物品这类文章中要特别注意运用。比如写储蓄罐。“米老鼠储蓄罐不仅好看,而且非常实用。”前半句转而写储蓄罐的功用,内容的转换便因为过渡句而显得非常自然。

4 写好人物与物品的联系。写物品的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对物品各个方面的描写,不写人与物品的联系,这样的文章算不上好文章。作文中,必须设计一定的故事,写出人与物品的联系。比如写小闹钟:“我”曾因为贪睡而迟到,便责怪小闹钟没有重复报时,但小闹钟不言不语,最后小闹钟培养了我早睡早起的习惯。又比如:通过使用储蓄罐,“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培养了爱心,把节省的钱捐给了失学儿童等。

17.怎样写读书报告 篇十七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它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5)本书令你引发的期望

8、从本书有何收获;

9、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八、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

(一)写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三)收集资料:

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2、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时也使学生更清楚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3、上网搜索:如选用专业搜索网站: 或

(四)报告的内容: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

(五)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

为权利而斗争 读书报告

上大学后一直想读一本关于法律的文章,可是又不知道到底哪一篇比较好。后来询问学法律的朋友,其中一写为我推荐了《为权利而斗争》这篇文章。于是就读了一番,读后感慨颇多而且有了新的体会。

“有奇书读胜观花”,信然。这篇文章不仅思想的形式优美,而且收录了《为权利而斗争》、《契约的死亡》、《契约的再生》、《私法中的人》、《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六篇名著。经典的力量是历久弥新的,而融众多经典于一炉,其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便真的是“浓得化不开”了。不由的赞叹我那个朋友的水平。因为这篇文章没有像我想象中的法律书籍那样枯燥无味,相反的大师的字字珠玑、精深论理、澎湃激情和严密逻辑让我折服。总而言之这篇文章潜词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旷神怡,未有研读之苦;其严密的逻辑和精深的法理分析,又使人如醒醐灌顶,有豁然开朗之感。

老实说在刚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我本觉得“为权利而斗争”更象是一个空洞的发概念或口号,虽令人振奋,但终究是理想主义的,象是缺乏血肉的骨架。而诚如耶林所言,在经理了一件事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为权利而斗争”是怎样令人激动而又沉甸甸的六个字。

举个简单的例子,记得以前看过新闻说是一个人为了2元钱的地铁车票纠纷,历时两年花费2万余元最终赢得了4院钱的双倍罚款。当时只是觉得这人就是有病。但是在看完了《为权利而斗争》一书后,我则明白了他的举动的意义:他的行动,不只是停留在一个纠纷好事者(诉讼癖)即使实际上要支付高额代价还要向对方倾斜愤懑的冲动的层面上,而是源于一中受伤的法感情。诉讼和奋争在这里已不是纯粹的利益计算问题,而是为蒙受不法侵害而产生的伦理痛苦。“原告为保卫其权利免遭卑劣的蔑视而进行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道的标的物,而是为了主张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这一理想目的,与这一目的相比,诉讼带来的一切牺牲和劳神对权利人而言,通通无足挂齿——目的补偿了手段。”我真正体会了耶林要将“不得姑息不法”放在“不得为不法”之前的原因,对比他们,联系人们普遍对恶势力的妥协、对腐败的“情有可原”、无法愤怒,我不能不感叹我国国民性软弱、息事宁人的一面,也希望能出现更多的像他那样倔强地坚持原则、要讨个说法的人。只是,有时棉队那固执得不可理喻的当事人,我又要怀疑是否要给“为权利而斗争”划一个界限,起码符合现行的合理的法的规定,适可为止,以免徒劳无功。因为有时,对权利的适当放弃,或许能带来更好的后果。

人们对《为权利而斗争》的赞赏似乎只停留在“为权利而斗争”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于法感情和执法者的论述上,而未涉及耶林对德国当时法律缺陷的批评。而在我看来,这恰是让我受益最大的部分。如果说前面耶林是在替权利人在较低层次上向权利侵害人开火,那在本书第六章《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中,耶林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现行法,对其存在的两个根本性的错误进行了强烈的抨击。这种批判无疑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立法的失误和缺陷无疑会给权利带来更普遍、致命的伤害,对恶法的斗争是“为权利而斗争”的高级形态,是更根本的。“国家权利乃所以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今人民的权利感情反为国家权力所侵害,则人民将放弃法律途径,这是事所必然!”

比如说,在证据上将非法等同于未经同意。证据的要求之一是合法性。我国司法解释规定,未经对方当事人的同意非法录制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证据不能用。这里就将“非法”与“未经同意”划了等号,认为只要未经同意就是非法的。但问题是,未经同意为什么是非法的?除去少数侵害隐私权的情况,债权人为证实债权的存在而未经同意录音录像,既不会违法,又能证明案件事实,为何不能作为证据采用?如果在过去,法律出于对债务人这一弱者保护的考虑,将法律的天平想其倾斜,那么,让我们反思一下,在信用危机的现代中国社会里,究竟是债权人处于优势,还是债务人处于优势?从“借钱的是大爷,要债的是孙子”的俗语中看得一清二楚:如今的杨白劳已翻身做了主人,黄世仁则在借出钱后成了仰人鼻息的可怜虫。所以,在债权处于优越地位的今天,如何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就成为立法的重点,合同法对债权人代位权、撤消权的规定即是明证。而诉讼法却坚持“非法=未经同意”的立法,这无意是不利于对债权人的保护的。如果严格债权人借出钱时未打借条,又不能在事后以电话录音等方式来证明,得不到法院的保护,那确实是债权人的灾难,债务人的幸运了。这样的规定,是对债务人的滥施宽容,是对债权人利益的公然漠视,会使债务人丧失对法律的信心,转而自力救济,由此导致犯罪。笔者就曾听说过有个债权人因私自的录音不被法院采信,追债不成,遂怒而雇佣黑社会的人绑架债务人,逼其写下欠条,因此锒铛入狱的案例。这里就不能只怪债务人法律意识淡薄了吧,法律本身似也应检讨一下是否对债务人过于偏袒,而对债权人过分苛刻了?另外,有学者指出,该等式也是违背国际惯例的,是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误解。该规则通常只适用于刑事审判,并不适用于民事诉讼中私人保全证据的行为。在西方,只要私人保全证据的行为未构成犯罪,取来的证据哪怕是具有非法因素也可以用。民诉采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不承认公民私自的录音录像是证据,就直接限制了当事人的举证资源,当事人保全证据的权利缩小了,很多事实就无法证明,债权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又如,我国民诉法对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较少研究,而实践中这是经常要运用的,民诉中的见解证据运用规则的要求应该不象刑诉中要求的那样严格,不需要形成一个不间断的证据链,但要证明到何种程度?优势证据规则到底应如何运用?不无疑问。这恰恰证明了民诉法研究中理论对司法实践指导作用的缺失,是不应有的现象。另外,为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民诉对间接反证的运用、举证责任的合理分担以及财产保全、债权人代位权、撤消权的行使程序等,都还有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必要。

所以正因为如此这般我们才应当学会运用法律,敢于“为权利而斗争”。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种信念我们的法律就会更加完善,我们的国家也将更加强盛!

1872年3月11日耶林教授在维也纳法律协会上发表了“为权利而斗争”的演讲,后来写成了一本小书。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作者号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权利而斗争,他主张斗争是法权的事业。这本书不仅对于法律人和非法律人来说,都意义深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仔细阅读。

斗争不是法权的陌生人,斗争是法权的手段。一切法权的获得都必须通过斗争,从对抗它的人手中夺取。通过人们坚持不懈的斗争,人类历史上的法已经历了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再到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的过程。作者认为“法是吞噬他自己孩子的撒旦,法只有通过与自己的过去决裂才能使自己变得年轻”。确实如此,人类历史上法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都离不开斗争、角逐,甚至伴随着更为暴力和血腥的场景。作者将法的诞生比喻成了人的诞生那样,通常是伴随着剧烈的分娩阵痛。有的人认为,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斗争,那应该考虑值不值得的问题纯粹就是利益的问题。而在作者看来,利益并不是唯一应该考虑的因素。如果把利益看成了唯一的因素的话,那么无利可图或者进行斗争所要花费的费用比斗争得来的费用要高的话,那人们是不会去做的。可事实上我们知道,这是非常狭隘的说法。网络上出现过这么一则新闻:一张价值2.5元的火车票,在使用日期前一天到火车站退票时,火车站竟收取了2元的退票费。因认为火车站收取退票费额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西北政法学院大三学生喇成霖将陕西西安铁路分局客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对方返还多收的1.5元退票费。也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但我并不是要一一列举,只是希望通过例子表明利益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斗争所应当考虑的唯一因素。在作者看来,为权利而斗争已经上升为了人格问题,即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并且作者还主张权利是道德的自我维护的义务——彻头彻尾的放弃此义务是道德的自杀。在我看来,为自己的权利进行斗争确确实实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义务,如果我们都不愿意为自己的权利进行斗争的话,特别是在受到国家机关侵犯的时候,如果不反抗的话,那么后果更有可能是我们无人权可言。现实中,我们看到,我们的权利人对自己的权利的保护意识不够,对于在受到国家机关侵犯的时候,我们的权利人也不会去反抗,在他们的思维中蕴含了跟官斗永远斗不赢的错误思想。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为权利而斗争,只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处事,那么我敢肯定终有一天,我们的统治者会变的更加的专制。到时候我们想去主张权利那也成了一件天荒夜谈的事情。作者把放弃个人权利比喻成某个人在战场上逃逸,在多数人迎战时,某个人的逃逸也许不会对战局产生影响,但是当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无心迎战时,形势就会变的越来越糟糕,抵抗的重担落在了剩下的人头上。这样的战争最终一定会输。同样,为权利而斗争也是一场共同的斗争,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利,助长敌人的胆量和气焰,增强他们的力量,因为那样会使得我们的担子变的越来越重。和这个道理一样,作者认为权利人主张权利同时还是一种对集体的义务。权利人行使和实现自己的权利是对自己的义务和使命,但如果他不实现的话,放弃的就不仅仅是他自身的利益,而是整个共同体的利益了。

国家可以为了一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开战,如果单纯就从利益的角度来权衡的话,那是不足够的,战争所带来的生灵涂炭以及给百姓带来的种种破坏绝不是一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抵价的,但是,我们仍然会为了我们自身的主权和尊严去抵抗。这个道理放在人们为了自身权利而奋争是一样的。但是事实上在实现我们为了自己的权利而进行奋争的道路上,那是坎坷崎岖的。比如说上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知情权等公民权利上。安元鼎事件彻底地说明了我们的访民连权力申诉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虽然安元鼎最后也被扳倒了,但是我不认为一家安元鼎的倒下对于我们的访民申诉自己的权利上有什么意义,因为在其背后,还存在着无数的像安元鼎一样的捕捉访民的黑机构。说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许这跟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是最为密切相关的政治权利了吧,但是在落实上,这又无异于一纸空文。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江西省一上访女工刘萍参选人大代表被拒绝事情,最初她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参选资格的,可是后来呢,那些支持她参选的人以及刘萍自己被约谈了,之后又说刘萍不符合参选资格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数支持她了。最后,甚至被有关部门认为此次事件更是被外国反华势力控制。不禁感叹,我们的民主在哪里,宪法和选举法上的选举权到底在哪里?这也正正说明了我们的底层职工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上得不到真正的保障,而只是把权利停留在纸上。再说说言论自由权,曾经看到一幅图,画的是一双无形的双手一手捂住了记者,一手捂住了律师。我们知道,这两个职业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事实上呢,我们的记者被捂住了嘴巴说不出话,我们的律师更被冠以更种罪名。最后说说知情权吧,无庸置疑,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应该做到政府信息公开,让我们的公众有知情的权利。可不堪忍睹的是,中海油隐瞒多起漏油事故,更荒唐的辩称其主观上从未想隐瞒,最近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没有给出事故原因的情况下辩称为了更好的救人把车体掩埋。不仅如此,还把事故原因归咎于雷公。在一味追求高发展,不顾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把生命看的如此之廉价的背后,却连我们公众的知情权也给剥夺了。这些具体权利都是与我们的公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够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外国进行斗争,而剥夺我们去为了我们自己自身的权利奋争的可能性。在官官相卫,官僚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可谓是做的淋漓尽致。但是我们深知,我们不能够纵容我们自己放弃我们的权利,因为那同时也是我们的一份义务,虽然小小的力量或许不足以改变整个结局,但是在一件件奋争的过程中,必定能够感染更多的公众提高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一创造性的一小步的跨出都有深刻的意义。不难想象,当我们的公众的权利得到更好的落实的那一天,我们的国家能变的更加的有魄力,而这正体现在我们的公众相信我们的国家这一前提上。

读书报告2 读完《为权利而斗争》后感触良多,让我对权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懂得了为权利而斗争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书中从法的起源、目标论证法是在斗争中形成的,法的生命在于斗争,法需要为自身生存而与不法行为进行顽强抵抗,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快速发展,而法则是他能否快速发展的根本,只有完善的法才能让国家快速发展,因此国家与法相互依存 的,两者是一种互动的职能关系,并带有相互从属的性质。国家对法的从属性表现为国家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国家活动两个方面 ;而法对国家的从属性则体现为立法、法的实施、对法所认可的法律关系的保护等方面。

权利是当代法理念的基础内容,对法律大厦的构建有不可颠覆的意义,这已为现代人广为接受。当代绝大多数治理良好的国家里,也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和力量可以代替法律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强调、保护并伸张人的权利,权利已成为法的核心。法是在斗争的形成的,同样权利的实现也需要斗争,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在维护国家的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是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因此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书中最后写到“你必须到斗争中去寻找你的权利,权利从它放弃准备斗争的瞬间也放弃了它自身”,从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人类的进步是人类不断的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的成果,如果大家都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去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而斗争,那么,现在我们也许还处于原始社会,还处于野蛮的社会。

当一个社会有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表达我们的不满,如果大家面临不合理的东西都忍气吞声,不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而且包括社会的整体利益。现代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我们要敢于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说不。

当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以为自己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这是1945年在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上写下这样的铭文。这段铭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虽然法律没有强行要求我们要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我们国家的权利而斗争,捍卫我们国家的利益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为了我们生存和发展,有一个相对舒适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为权利而奋斗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内容简介

《为权利而斗争》是耶林在1872年春天在维也纳那场获得满堂喝彩的告别常说而出现的。耶林一生的思想正如他的作品一样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从历史法学派的捍卫者,到概念法学的追随者,再到利益法学的开拓者。耶林的法学作品中有三部特别引人注目:《罗马法的精神》、《为权利而斗争》和《法律目的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称的上耶林最著名的作品,但却标志着耶林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

《为权利而斗争》是耶林在1872年春天在维也纳那场获得满堂喝彩的告别常说而出现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内容上,这部作品都介于《罗马法精神》和此后的《法律目的论》之间。在从概念法学到利益法学之路上,《为权利而斗争》在耶林法律理论发展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该书一经出版,立即被译成英、法、意、俄、日、匈牙利、希腊、荷兰、罗马尼亚、丹麦、捷克、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迄今已有五十多个译本,这部作品获得的国际承认非同一般。

在这本书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在文中雄辩地批评了萨维尼所认为的“法的形成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中,自发自然形成的,既无任何角逐,亦无任何斗争”这一观点。耶林的文字提醒我们,不要安稳地沉浸于所谓的“自生自发演进秩序”的幻景之中,而要去靠斗争去争取权利,去呼唤法律,在一个迷雾般的恐惧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斗争的行列将是拯救自己从而也拯救他人的唯一途径。“正义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权利的天平,另一只手握有为主张权利而准备的宝剑。无天平的宝剑是赤裸裸的暴力,无宝剑的天平则意味着法的软弱可欺。天平与宝剑相互依存,正义女神挥舞宝剑的力量与操作天平的技巧得以均衡之处,恰恰是健全的法律状态之所在。”耶林认为:“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有意识地制造的”,因此从国家的角度,国家权力应当确实地保障权利的实现,包括为权利创造长远存在的良好环境以及为受损的权利提供有效的救济。

在耶林看来,为权利而斗争不仅仅是主张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权利,他同时认为这是旨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市民的一项义务。他认为人的生存不应该只是肉体的存在,还必须同时是精神的生存。为为权利而斗争正是通过保护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保护自己的精神的生存条件。“主张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杀”

耶林对诉讼癖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在他看来,一个农民为了主张哪怕是一寸土地的所有权而进行烦琐的诉讼,哪怕是得不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们诉讼的目的并不在于微不足取的标的物,而是为了主张人格本身及其法感情(法感情是书中多次使用的一个词语,意指权利的心理泉源)这一目的,与这一目的相比,诉讼带来的一切牺牲和劳神对权利人而言,通通无足挂齿——目的补偿了手段。就连夏洛克

也因为喊出了一句“我要法律”而成为一个“力量强大,威风凛凛”的男子汉,就因为“夏洛克主张个人权利急转为涉及到了威尼斯的法律”。

耶林认为,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权利,从法律本身的规定来说并无不可。因为权利只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当事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是为和平而放弃权利还是为权利而牺牲和平。但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考察其社会影响,放弃权利的行为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的时候,无疑是对非法行为的纵容和鼓励,法律自身的权威将受到严重的挑战,法律的功能将得不到发挥,社会秩序也就很难得到有力维护了。

作者简介

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1892)耶林生于德意志北部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位执业律师。耶林以其不朽成就,得以与萨维尼、祁克并列,成为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也是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西欧,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是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的著作,同时,这也是迄今为止他的著作中唯一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

1836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后又连续在柏林、哥廷根、慕尼黑等大学接受法律教育,而这种游学方式曾一度流行于德国学生之中。耶林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843年在柏林大学通过论文审查获得教职,并于次年在该大学教授罗马法。随后,历任巴塞尔(Basel,1845年)、罗斯托克(Rostock,1846年)、基尔(Kiel,1849年)、吉森(Giessen,1952年)各大学的教授。当时在德国法学界,萨维尼的学说依然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因此,耶林在1852-1863年陆续出版的《罗马法的精神》(全四卷)以其卓尔不群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1868年耶林接受了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大学罗马法教授的讲席,在这里的四年之间,他的讲课堂堂爆满,听众中不仅包括固定的学生,而且还包括许多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甚至政府上层官员。耶林交游广泛,热爱艺术、音乐,于是他成为了当地法律界、政界以及艺术、社交界极受欢迎的人士。由于耶林对奥匈帝国法律教育的贡献,奥匈帝国遂授予耶林一个世袭的贵族爵位,这是过去在德、奥学术界极少数非因政治或军事贡献,而是因学术成就——尤其是法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被授予爵位的例子。为了逃避逐渐令人厌倦的社交活动以及过重的教学压力,耶林于1872年返回德国并进入哥廷根大学,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去世。在离开维也纳前,耶林在维也纳法学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讲——“为权利而斗争”。这篇演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两年内即印到了十二版,此后又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间,他又出版了他的宏伟巨著《法的目的》(全二卷)。

重温耶林

尼采在《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一书中谈到,历史对于人所能发生的作用有三种:一种是纪念的作用,过去的伟大人物或事件浮荡在我们面前,鼓舞我们努力,使我们知道,这些伟大不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是用好古的方式去看历史,人们怀着一种虔敬的心去探讨与过去的关联,这也是有益于人生的,只要它不流为对于过去的不加选择的称颂,不流为盲目的保守;第三种是批判的态度,这是摆脱开历史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束缚,使人身又得到自由的余地。事实上,“法律史中的法律家(包括其思想和行为)对于法律人人生的意义”这一命题,或许也可作如是观。尼采说,“的确,我们用得到历史,但是我们用它,与知识的花园中的娇惯的闲游者所用的不同„„我们用它是为了生活和行为,不是为了舒适地离开生活和行为,或者甚至于用以美化自私的生活和懦弱而恶劣的行为。”

倘若由此出发,19世纪德国伟大法学家耶林的著作,特别是其不朽名篇《为权利而斗争》也许是激励法律人生活和行为的最好读物了。而在当下的中国,法学研究领域中过分强调民族性而轻视普遍性的价值取向,过分强调法律的经验处境而忽视法律的规范努力和建构作用的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在法制实践领域中过分强调和平性而漠视斗争性的绥靖风气,这些都使重温耶林及其著作获得了另外的崭新意义。

《罗马法的精神》是耶林的早期著作,在该书中,耶林首先批判了历史法学派关于“法的素材源自存在于国民自身和其历史之间最深层的本质”的观点,认为应从正面来认识法的继受和同化的可能性。他说:“如果科学不决心把普遍性的思想与民族的思想作为同质之物一视同仁、并行不悖,就无法把握科学自身所处的世界”。它不仅会使法学沦为“国土法学”的田地,还会使法学的学术境界下降到政治的境界。对于学问来讲,这是一种卑躬屈膝,有失身份的形象。因此,他竭力倡导一种比较的普遍法律科学。实现这一法学的方法就是比较法学的方法。“它的眼界将是更广阔的,判断将是更是成熟的,对资料的处理将不会受到约束”。他关心的是通过对罗马法的历史进行批判的检讨,将罗马法中“不变并且普遍的要素”从“变化的、纯粹是罗马的要素中”抽取出来,作为各文明国家共通的法的原理。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罗马法的精神》是耶林著作中“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作品,它是以广博的知识写成的,充满了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耶林在该书中对罗马法的精神(也即“不变并且普遍的要素”)的表述,对制定法的重要地位的强调,对法的技术价值的肯定和分析,以及关于权利的定义等,后来都成了他创立的新功利主义法学的基础性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罗马法的精神》也是对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展开。

《法的目的》对《罗马法的精神》所提出的论点作了进一步的展开,通过该书,耶林既为他关于法的定义即“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现的最广义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进一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克服只重视逻辑、形式和概念的“概念法学”的缺陷,以及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新功利主义法学出台创造了条件。事实上,耶林法律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目的。他在另一部著作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基本观点是,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他宣称,法律是根据人们欲实现某些可欲的结果的意志而有意识地制定的。他承认,法律制度中有一部分是根植于历史的,但是他否认历史法学派关于法律只是非意图的、无意识的、纯粹历史力量的产物的论点。根据他的观点,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为了有意识地达到某个特定目的而制定的。

在关于概念法学的态度上,耶林的理论取向在前期和后期有所不同。在《罗马法的精神》第二卷第二部中,耶林对正统的德国法学的看家本领“概念计算”技术还是推崇备至,仅仅三年之后,他就在一篇匿名发表的评论中对民法解释的神秘性进行冷嘲热讽并且借用他人的口吻作了一点“自我批评”,不过此时他的批评并不彻底,因为1861年他发表的被誉为“法学上的发现”的“缔结契约上的过失”一文,依然将“概念计算”的解释方法运用得非常纯熟。不过,到1870年代以后,他开始公然对概念法学提出挑战,他主张克服形式主义解释的弊端,根据功利的要求自由地进行社会利益的衡量和调整。

耶林的上述理论取向发人深省,他提示我们注意:耶林对概念法学形式主义的批评,并将社会事实、环境条件等经验性因素引入法律体系,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滑向强调民族性的价值取向,也不意味着他忽视制定法的建构作用,也就是说,强调经验性完全可以与探求各文明之间的法的普遍原理的一般性共存,经验性并不等同于民族性,经验性也并不等同于忽视法律的建构性。国内法学界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为克服概念法学的缺陷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强调关注中国实际经验的取向无疑值得赞许,但问题是,关注中国的实际是否就意味着强调中国的民族性和“本土资源”?无疑,中国的实际当然包括中国的民族性和“本土资源”,但我们能否同时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探寻那些“各文明国家共通的法的原理”?

早在1937年,吴经熊先生在他的《法律哲学研究》中已向中国学术界作了推荐。此后,在台湾,萨孟武教授也大力宣扬该文,并节译刊于他的《孟武自选文集》中,后蔡震荣与郑善印两位先生终于将其全部移译,并于1993年以《法(权利)的抗争》为名在台北三峰出版社出版。1994年,大陆的胡宝海先生根据日译本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刊载于梁慧星先生主编的《民商法论丛》第二卷中。至此,大陆法律人方能便利地一睹此文全貌。当然,遗憾的是,耶林更多的著作尚未见于中文,甚至英文,连哈特都称耶林著作英译本的缺乏为“一出知识悲剧”。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曾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正是这样一篇经典文字。王泽鉴先生将该文置于他的《民法总则》之首,并称“余特别爱好是书富有感情,而且创见极多,能够说出别人所不能说出的话„„‘法律的斗争’(台湾译名)可作为初习民法的‘精神教育’。”

《为权利而斗争》共分为六章,标题分别是“法的起源”、“斗争是法的生命”、“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为国民生活权利而斗争的重要性”、“现代罗马法与为权利而斗争”。耶林的论点虽然富于激情,但其论证方式却绝不空洞,绝不意识形态,其结论雄辩而有力,令人振奋。

耶林在文中开宗明义,他说,“法的目标是和平,而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只要法必须防御来自不法的侵害——此现象将与世长存,则法无斗争将无济于事。法的生命是斗争,即国民的、国家权力的、阶级的、个人的斗争。”耶林在文中雄辩地批评了萨维尼所认为的“法的形成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中,自发自然形成的,既无任何角逐,亦无任何斗争”这一观点。耶林的文字提醒我们,不要安稳地沉浸于所谓的“自生自发演进秩序”的幻景之中,而要去靠斗争去争取权利,去呼唤法律,而在当下的国内,这种幻景正在一定范围内成为我们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甚至绥靖保守的理由。事实上,在一个迷雾般的恐惧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斗争的行列将是拯救自己从而也拯救他人的唯一途径。

不过,我们不要以为该文仅仅对普通民众具有召唤意义,事实上,该文也对政府当局具有启发意义——假如他们愿意被启发的话。耶林说,一个“对外保有威信,对内坚如磐石的国家再也没有比国民法感情更宝贵、更需要培育、奖掖的财产了。这是政治教育的最高且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只有每个人的健全有力的法感情才是国家力量极为丰富的源泉,得以自立于国内外的确实保证。”“民族力量与法感情的力量为同义语,培养国民的法感情就是培养国家的健康和力量,当然这种培养不是学校和课堂上的理论培养,而是把正义原则实际地贯彻于一切生活关系。” 耶林在文中还提到了19世纪的中国,他说,“因此一个民族对内对外的政治地位与其道德力量相应这一命题永远正确——中国只要保留对成年孩子加以管束的戒尺,纵使拥有几亿民众也绝不会占据小国瑞士对他国所拥有的国际法上受尊敬的地位。”在当下的中国,管束成年孩子的“戒尺”已经失去了封建礼教的色彩,但在更为一般和广泛的领域,人们依然难以充分实现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耶林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国地位并不取决其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疆土,而是与其道德力量直接相关;倘若一个国家无法很好地保障国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那他永远无法赢得文明国家的真正尊重。

无论如何,简单的介绍当然无法代替对于原文的直接阅读。在这个对经典作品“提及多于读过”的年代里,我深信,阅读耶林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智识,而且还能激励我们的行动。阅读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仿佛是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们都激励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耶林在文章结尾引用一位诗人的话说,“人必须不停地开辟生活与自由,然后才配有生活与自由的享受。”

鲁道夫 耶林(Rudolf von Jehrin)先生是我最为赏识的法学家之一。他在1872年撰写的名篇《为权利而斗争》(Der Kampf ums Recht),至今读之仍感铿锵有力,可谓法律学同仁必赏之佳作;他对法律共性的探索为比较法研究奠定了理论的基础;他对缔约过失责任的研究填补了民法上空白......以下是耶林先生生平。

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von·Jhering,1818-1892),德国法学家,1818年出生于德意志北部小镇上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一位执业律师,一生从事律师工作,在当地小有名气。耶林从小受着法律知识和氛围的熏陶,使其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耶林后来对于法律的独到见解,也包含着先天的优良遗传基因吧。1836年,个人兴趣加上父亲对他的期望,十八岁的耶林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后又连续在柏林、哥廷根、慕尼黑等大学接受法律教育。当时德国学生曾一度热衷于这种游学方式。24岁时,耶林在柏林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843年在柏林大学通过论文审查获得教职,并于次年即1844年在该大学教授罗马法。随后执教于巴塞尔、罗斯托克、哥廷根、维也纳等著名大学。耶林一生从事法学教育事业,其主业都是教授罗马法。1852年,耶林写出其最早的代表作《罗马法精神》(全四卷,1852-1863年陆续出版)一书,该书的卓尔不群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使耶林成为民法领域声誉颇著的权威。

1868年,耶林接受了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大学罗马法教授的讲席,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四年间,他的讲课堂堂爆满,听众中不仅包括固定的学生,还包括许多慕名而来的社会各界人士甚至政府上层官员。耶林兴趣广泛,热爱艺术、音乐,这使他成为当地法律界、政界以及艺术、社交界极受欢迎的人士。由于耶林对奥匈帝国法律教育的贡献,奥匈帝国授予耶林一个世袭的贵族爵位,这是过去在德、奥学术界极少数非因政治或军事贡献,而是因学术成就——尤其是法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成就,被授予爵位的例子。为了逃避逐渐令人厌倦的社交活动以及过重的教学压力,耶林于1872年返回德国并进入哥廷根大学,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去世。在离开维也纳前,耶林在维也纳法学会上发表了一篇演讲——“为权利而斗争”。耶林是新功利(目的)主义法学派的开山鼻祖,早年的耶林相继信仰过历史法学、概念法学和功利主义法学的思想,但后来他又相继扬弃了以上三种思想,创造了新功利主义法学派,耶林的思想非常强调法律的目的,强调个人利益要同社会利益相结合,反对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这些在《为权利而斗争》中都有体现。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间,他又出版了他的宏伟巨著《法的目的》(全二卷)。耶林以其不朽成就,得以与萨维尼、祁克并列,成为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也是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西欧、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成书背景

19世纪的德国是一个思想十分活跃的时代,出现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伟大的哲学家。难怪有人说,19世纪是德国人的世纪。至少从这一点来说,是不为过的。法学方面,德国在19世纪是一个法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时代。作为中欧兵家力争之地的德国,成为国际战争的中心,拿破仑势力的扩张最先受其冲击的即为德国;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解放农奴、打倒腐败诸侯贵族统治皆改变了德国旧有的政治结构;而法国风起云涌产生的新思潮与新的社会政治运动、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及共和思想等等,无不立刻影响着德国。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立宪政体的普遍实施,对于人民权利的限制以及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的依据都需通过立法者的法律才能实现,即“法律保留原则”,此时期也标志着“警察国家”时代的终结。

近代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对德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帝国民族统一上产生了国家积极的作用。可以说18至19世纪是德国的文化世纪,伴随着文化上的繁荣,尤其是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最终使政治与文化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文化的统一推进了政治的统一,而政治的发展又对文化产生了某些要求。19世纪初德国面临的民族危机使其思想界力图在文化层面上促成国家统一,从而诞生了以民族主义为精髓的兰克史学。

上一篇:试析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下一篇:普通话短文朗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