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024-11-13

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精选14篇)

1.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一

试论哲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党的十七大科学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和问题的理论典范,具有深厚的、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用相互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彼此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再比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这些都完全符合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原理上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从上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发展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与作用,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总是受客观规律和客观物质的制约和决定。人的行动、目的、主张、计划等产生和实现的原因,只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人们的目的、主张、计划等能否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看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依据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建设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吸收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应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所实现的新飞跃。我们应当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姓名:王超

学号:0943031454

2.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

信息技术是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地位的因素,对于经济能否健康迅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对良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全面性的概括。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去探索。本文讲述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实现现代化的管理、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有效利用和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一)信息技术带来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升级是指由于技术进步使传统的原有产业中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产业素质和效率也得到提高。产业整体层次上升,然而信息基础技术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基础技术是以材料科学为基础,以器件物理技术为依托的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体系。其包括微电子、分子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技术。

1. 与微电子技术相关的产业

在如今信息社会中,信息材料的代表是硅,以硅为核心的这些材料能够制作出高集成度的高速器件,以及高密度、三维、多功能集成电路芯片。这种信息材料的发展以及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的革新必将推动精密化学材料、精密陶瓷、高分子塑料、新型合金、轻金属和纳米材料等一系列的发展。这些材料的发展可以极大的促进技术的革新,进而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使得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姿态。

2. 与分子电子及光电子技术相关的产业技术

分子电子学的含义是分子水平上的电子学,其目标是用单个分子、超分子或分子簇代替硅基半导体晶体管等固体电子学元件组装逻辑电路,乃至组装完整的分子计算机。应用分子电子技术制作生物芯片,利用蛋白质和其它生物物质的超级自装配与自组织功能制造新电子器件,从而可以产生出跟人脑相当的分析与学习能力的生物基因芯片。

(二)信息技术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革

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之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人与事的信息交流方式,促使组织内各部门可以及时有效自由的传达,各环节能够紧紧相扣,减少了以往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传播的零碎性。通过网络,部门管理者可以将组织的制度制定的更加合理、有序,去掉一些中间监管部门或审查机构,让网络替代这些机构的职能,这样最高决策者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地对各种决策结果进行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决策给予纠正。同时,能够消除以往部门设置繁多现象,提高管理和决策效率以及减少开支。

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的广泛运用,使得经济管理部门的决策得以逐渐的规范和科学。此外,随着经济管理系统的细化和专业化,产生出了两种辅导经济和决策的更为专业的系统,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这两种系统对于企业管理以及信息决策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实际作用,另外情报的检索方面也能更为速度。在如今的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下,一种叫做经济数学模型的工具应运而生,借助这种工作进行预测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便经济管理的顺利执行。通过网络,我们的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飞速提高。

(三)信息技术产生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指的是国家或者地区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所选择的模式、机制、途径、战略和源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放粗糙的生产方式,通过改良技术,提高生产力效率是带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科学技术革新步伐的日益加快,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入技术支持,在全社会大范围的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带来利润边际的逐步扩大和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从而在宏观上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繁荣。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理念。在如今的新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在企业重组以及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往往遇到各种各样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挡力量,导致企业在经济转型的问题上苦难重重。如果不采取技术革新,不从外吸取各种知识,只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这样的企业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别人脚步,最后彻底失去企业竞争力,退出经济这片大舞台。由此看来,企业技术的革新和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在如今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是尤其的必要且关键。可以这样说,当今社会“得创新者,得天下”。

当然,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的革新以及重新审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我国不少大中型企业开始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他们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企业内部各种工作的顺利衔接,通过网络与外部企业进行及时,有效,迅速以及广泛覆盖面的往来,为自身企业注入鲜活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业务。他们不断地更新换代,进行产品的品种升级,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这些手段和方式加快了企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其他的中小型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引导。电子商务,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转变,在给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的加深了数字和知识的差距,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化下的经济增长方式。如今,世界各国的合作都是采用现代信息化的合作方式。信息和科技落后的国家逐渐失去世界市场中的份额,而拥有高科技高创新社会的国家越来越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世界综合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来实现。

(四)信息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

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信息技术更渗透到各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之中。对于企业和行业而言,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催生剂,已经渗透到各个产品之中。波音777飞机从整机设计、零件制造、部件测试、整机装配到各种环境下的试飞均在计算机上完成,使研制周期缩短了50%,出错返工率减少75%,成本降低25%。大众汽车公司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帮助管理停在汽车厂的汽车,使汽车发货速度提高了4倍,将停车场的可用空间提高了20%。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用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控制自动化、操作规范化,显著提升各类工业设备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此外,信息技术也渗入了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重组(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企业资源管理(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计算机决策支持(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数据挖掘(DM, Data Mining)、供应链管理(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

(五)充分利用信息战略优势,建立和发挥战略管理优势

信息技术对经济管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操作层和管理层上,更表现在战略层上。近年来,高层管理人员开始把信息技术进行战略性应用,出现了战略信息系统 (sIs) ,用来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胜。当信息技术被用作经济管理的战略措施时,经济组织的发展战略与信息战略相结合,并以信息战略为主导来形成发展战略,其注意力也从内部管理延伸到外部管理,并把着眼点放在外部管理上,以调整组织内部力量,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六)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自然资源的匮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中长期发展的最大约束。用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多的经济增长,是克服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我们企业必须学会的一门学问,原因有几点:第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出一些有限资源的替代品,从而可以达到降低使用有限资源的几率和数量,对有限资源的保护和节约具有和重大意义;第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可以大大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和资源的使用价值,对于企业经济发展无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三,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有利于解决各种资源在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减少工作时间,这样带来了节约人力和物力的开支的作用,减少各种经济核算需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资源的大大节约为我国企业的稳定健康运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换句话来说,节约也是另一种开支。信息资源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元素,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其他资源的节约和替代,调整和改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资源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应该成为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资源战略之一。

(七)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促使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测到如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例如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科学家通过现代的计算进行信息模拟技术检测出来的。这充分说明人类可以通过当时的计算机调查清楚一些环境问题,模拟出环境的真实情况。这个示例也为后来的更多研究环境问题的专家给予了技术上的影响和支持,也可以说是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启蒙事件。如果没有这次信息技术在环境问题上的实际运用,很可能此后利用计算机对于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监测一直会是我们信息化发展的严重制约的问题。

二、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了不断适应经济大环境的改变,企业管理也要不断地运用新型科技和创新手段进行企业的科学管理。综上所述:第一,信息技术使相关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从而促使产业升级;第二,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第三,信息技术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革,产生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第四,信息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第五,充分利用信息战略优势,建立和发挥战略管理优势;第六,信息技术可提高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七,信息技术可作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工具。因此,应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实现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已是不断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论述信息技术在产业升级、经济的增长和实现管理现代化中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并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从而真正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大发展。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俞长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周慧.科学发展观与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J].技术经济, 2007 (01) .

[3]盖凯程, 李俊丽.现代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之间的逻辑关系[J].商业研究, 2006 (10) :30-33.

3.试论土地测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篇三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测绘;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27-0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和社会的逐渐进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工程发达起来,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都给土地资源的利用带来了负担。尤其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对土地的无节制破坏和浪费,更激化了当前严峻的人地矛盾。为此,对土地测绘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测绘,是提高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采用遥感技术实施测量

1 解译标志的建立。找出遥感影像中土地利用变化的位置是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应用的关键。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方法主要有影像一影像对比判读、影像叠加分析、影像一矢量地图对比判读等。在工作实践中需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特点选择利用合适的方法,有时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准确发现变化区域,达到动态监测的目的。在通过实际调查和布设样方,到最后利用Map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的套合,同时根据影像中相应位置的纹理、颜色,建立相关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标志。

2 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影像融合技术可以提高已有的SPOT影像和TM影像的利用价值。各种专题地图可以与融合后的彩色影像地图相结合比较分析各种信息,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支持。多时相的RS影像融合技术是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进行土地测绘工作时,可以综合运用该项技术手段与人工测量相互结合,既能通过技术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约测绘参与人员成本,并保证测绘数据的质量。对遥感影像进行增强处理可以提高解译的精度,通常使用的遥感影像增强方法主要有:光谱增强处理、空间增强处理和辐射增强处理等。

二、采用航空摄影进行测量

使用航空摄影资料可以非常便捷地依据影像对地类、地形以及权属界线进行外业调查和标绘,从而能明确而直观的使外业权属双方进行指界、判断不同地类之间的界线。

1 准备资料。准备资料的整理工作需要符合全面、具体、有利用价值等原则。为了保证土地测绘工作测绘结果的科学合理,应该对相关的近期土地利用情况和数据报表、各个不同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存在争议的土地现象等综合信息进行充分的调用和管理。

2 地形调绘。地形调绘可将航片放大后在其上进行,放大比例尺通常在1:4000以上较合适。能通过航测内业明确判读的可以不在调绘片上调绘整饰,当在像片上同时表示地形调绘和地类调绘有冲突时,以地类为主表示;地类调绘又能同时放映地形调绘内容的,地形调绘则不表示。对于新增的地物,首先要外业量取其周围相关的地物间距,同时在放大的调绘片上绘制示意图。与权属界线相关的地形地物,不论大小均予以调绘,便于内业结合地形地物编辑权属界线。

3 地类调绘:依据国家国土资源部新的分类标准,进行外业地类调绘须以1:4000的航片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以新标准规定的代码表示;所标注的地类界必须自成闭合或与其它线状地物一起形成闭合图形。

地类调查可通过室内判读和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室内判读工作需要具体而全面,只有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才能将外业调查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确保外业调查工作能够合理有效的展开。室内判读应该对本地区的地质条件、水文水利条件以及环境气候因素等进行具体的分析,科学合理的室内判定工作能够减少外业调查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4 获取土地变化调查矢量线划图。获取土地变化调查矢量线划图,应根据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分别采用矢量化航空正射影像图件的调绘图形(扫描矢量化法)和航空摄影测量立测法(简称立测法)两种作法。

5 扫描矢量化法。扫描矢量化法,即对航空摄影正射影像图件进行扫描,经过角度纠正,对外业土地更新调查线划图进行矢量化的过程。在矢量化之前,须对调绘调绘正射影像图件与权属调查表等做图、属一致性的全面检查。在矢量化过程中,分点实体、线实体、面实体3种类型来进行,其中面实体在矢量化时应做到面实体周界的封闭性。

6 立测法。立测法即在数字模型上进行地形测绘的同时,转绘中心投影放大航片的调绘图形,即以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为平台,实现土地利用地形图和现状图“二图合一”的采集。

三、影响测绘质量的因素

1 人的因素:测绘工作人员的测绘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测绘工作的态度等都能直接影响测绘工作的质量。测绘工作的数据收集,仪器使用,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都是由测绘工作人员承担负责的。因此,必须严把测绘工作人员的引进关卡,聘用具有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绘人员参与测绘工作,并定期对测绘工作人员的基本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与评定。

2 仪器设备

测绘仪器是测绘数据获取的主要设备,因此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测绘结果的精准度。为了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测绘数据的利用率,需要从具备专业生产能力和有一定产品信誉保障的厂家引进仪器设备。同时需要对仪器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检查,矫正仪器数值,并及时更新换代。

3 方法手段

不同的土地测绘工作其测绘数据的利用方式不同,因此采用的测绘方法手段也不同。例如对于城市绿化工作的土地测量应该结合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以及道路交通等详细的信息数据,而铁路建设的土地测绘技术则精准度要求相对较低,测绘的范围也比较广。对此,需要由专业的测绘工作者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探,基本确定影响数据使用和测绘数值的基本因素,并最终确定相关的测绘技术。同时,为了保证测绘工作的基本质量,应该随时进行测绘方法和测绘技术的改进,以优化测绘数据结果。

四、质量控制措施

1 人的控制:首先应该发挥不同工作人员的技能优势,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确保人尽其用;其次,要求全员持证上岗工作,具备相关的测绘从业资格。

2 方法手段的控制:方法手段的确定应该依据一定的基本准则,基本概括为科学合理、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测绘精准等。

3 仪器设备的控制:从专业仪器生产厂家引进具有资格认证的高质量仪器,并对仪器进行定期的养护和检查,同时及时进行仪器的更新换代。

4 环境因素的控制:因势利导,对影响测绘结果的环境因素进行整体的考量,尽量消除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的提高土地测绘技术水平,既要全面提高测绘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引进先进测绘仪器,并聘用专业的测绘人员。只要测绘工作人员不断进行测绘技能学习,积极参与到测绘工作中去,土地测绘工作必将为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涛,赵方胤,苏妍晓,于利涛,简述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城市扩展动态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0(12)

4.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优质的观点,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速度、规模、质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弱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

理论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调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这对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就是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系统的观点、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优质”的观点。

(一)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种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坚持全面性,是正确认识事物所必需的,也是学习科学理论所必需的。关于全面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先哲那里获得启示,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这些都说明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全面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外延的迅速发展,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内涵的迫切需求;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迫切需求;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教师结构的改善,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现实所需。我们只有坚持全面的观点,以制度建设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各项工作,统筹好各方面关系,才能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二)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系统论思想。其实,系统思想在古希腊、古罗马和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都有论述,我国古代的八卦说、五行说、易经的万物生成观念中就蕴涵了丰富的系统观点,我国的中医理论更是充满了系统思想。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若干组合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观点就是指把工作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科学理论。系统的观点要求我们教育管理者,在对待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有系统的观点、系统的分析、系统的教育、系统的管理,只有运用系统的观点去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比较全面地、客观地、正确地评价教育教学的工作,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是独立存在的,但又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同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在相互作用。一个大系统有许多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系统论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协调好各地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化内涵建设与发展速度之间、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功能和潜力,以便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论观点还要求人们始终从系统与外部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考察事物。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更多地争取社会、政府、企事业和家庭的理解、支持和合作。把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置身于全社会的大系统中来考虑,与社会诸方面的改革步调一致、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坚持辩证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两句话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也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邓小平曾经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就是辩证法思想在识人用人工作中的运用。辩证法思想不仅适用于识人用人工作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中也适用。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学院的工作,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的观点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辩证地看待规模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之间的矛盾,辩证地看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辩证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与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之间的关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坚持辩证的观点,我们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客观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四)树立学院发展新理念,要坚持“优质”的观点 优质的观点就要努力树立干什么事都要干到最好,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到最优的思想理念,这符合质量互变规律,优质的观点就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质变的结果。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决不能像山西溃坝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那样,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那样的严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这个质变又是新的质变的起点。随着高考人数递减和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只有坚持“优质”的观点,抓好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好。

二、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

(一)注重教育国际化,优化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之一,那么何谓教育国际化呢?教育国际化是指通过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为各自的国家利益服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综合国力和劳动者素质上,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将会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的走进国际大公司或大企业。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注重教育国际化,就必须优化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培养目标,努力做到以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张大良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0年8月11,http:///web/index.aspx】,这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符合国际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我们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注重教育现代化,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培养参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注重教育多元化,创新办学机制

教育多元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显著特征,比如办学主体多元化(有公办院校和私立院校)、办学层次多元化(有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办学类型多元化(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途径多元化(有政府主导型和私人投入型)等等。由于教育多元化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当今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创新办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办学机制是高校办学理念、发挥高校体制功能、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的体现,是高校办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适应教育多元化这种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多下功夫,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注重教育大众化,提升办学层次

教育大众化是相对于教育精英化提出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最早提出“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他提出了近代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的“三段”理论,即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根据他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因为在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数量会增加,国内多数高等职院院校就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这一趋势而出现,现在全国有高职院校1000多所。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质量建设,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内涵建设,以此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注重教育个性化,培育办学特色

教育的个性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微观上来说,教育的个性化是指教育教学的方法、途径、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教育的个性化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办学特色等方面。随着教育大众化和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学校都在想办法在竞争中取胜,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已被现代教育管理者所认识,并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保持其的竞争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做的还不够,还需要下大力气脚踏实地地实践,正真走出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这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和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问题

(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保障,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体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临着许多问题,必须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稳定葬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所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协调好发展的速度、维护好稳定,以改革促和谐、以发展促提高、以稳定保发展,切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这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高等职业教育从本世纪初开始,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高职院校已达1000多所,无论是高职院校数量还是高职院校人数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一些院校在资金、教学设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建设等方面还存问题,因此,要推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协调好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要处理好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的关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的关系。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抓好职业院校的建设内涵,包括示范性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干部管理队伍建设。随着高考人数减少和高职院校竞争的加剧,会有一批职业院校被淘汰,结果只有那些办学质量高、效益好的院校会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教育发展的难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院校只有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力度,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才能破解高职教育发展的难点,赢得主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弱点是校园文化建设,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历史原因,使得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养成非常关键,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学校要想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抓重点、难点和弱点之间的关系。

5.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五

一、科学发展观以及城市政府职能的内涵

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理论结合实际,才能加速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建成一个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2.城市政府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广义的城市政府职能包括国家在城市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事务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体现为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而狭义的城市政府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我国现有的体制存在的弊端

我国现有的政府体制虽经数次改革,但在许多方面仍不适应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职能范围的“缺位”与“越位”。即经济职能过强,社会职能过弱。经济职能中,微观管理职能过强,宏观调控过弱;社会职能中,社会管制功能过强,社会服务功能过弱。一方面政府职能“越位”现象表现在政府无所不管、政府权力无限的管理格局。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结果必然是该管的许多事情却没有管好,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由于自身应负的责任也被政府承担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譬如,竞争性领域的投资、应用性研究的投资、弥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亏损等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缺位”现象表现在政府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建设,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致使像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环境保护等典型的公共事业由于资金不足而发展严重滞后。

2.政府职能缺陷引起的“税不重费重,摊派无底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用于补偿公共支出的财源应主要是税收而不是其他收入,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大部分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但我国大量预算外收费的存在已成为“中国特色”。收费实际上已变成一种寻租行为,其危害表现在:形成费挤税,削弱了国家的税收能力;收费部门和收费标准的五花八门,导致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直接影响国内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与部门利益挂钩的自收自支收费项目,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导致以权谋钱,腐败产生。

3.政府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几十年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造就了一个庞大臃肿的政府机构体系,据统计我国政府人员每年以100多万的速度递增,机构与人员膨胀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负担,使有限的财力更加捉襟见肘。4.政府在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形成方面缺乏调控力度,导致行业“拥挤”和资源浪费。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对资源的基础作用还不能在所有领域发挥,政府应承担起在宏观上引导投资方向和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的作用。事实上,我国几次出现的社会投资一哄而起,使许多行业出现拥挤的现象,如小汽车生产线等,生产能力过剩,造成过度竞争和资源大量浪费。政府处于短期利益和政绩的需要,积极参与甚至直接投资这些所谓热门行业,产权约束不清使投资人缺乏足够的市场理性,干好了成绩归自己,干不好就算交学费。

5.政府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方面缺乏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外部性的解决实质上就是使其内在化。在产权不明晰,或产权明确但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只有政府能承担起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重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我国外部不经济的现象比比皆是,集中表现为污染、拥挤、公共卫生恶化等。

三、结合科学发展观转变城市政府职能的措施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不断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行使宏观调控,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于城市政府而言,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运用税率和利率、进出口配额和价格补贴、审计和统计监督、产业政策和经济规划指导、土地和资源使用权管理等等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支持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流通、某些行业的发展、某些资源的利用,以促进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增长。

培育发展市场体系。1).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劳动、住房体制改革,同时对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应促进其健康发展。2).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重点理顺价格关系,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3).打破地区封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搞好与市场体系相配套的一系列改革,为市场体系的充分发展与完善提供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全面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激发人的发展活力。

城市的社会结构非常复杂,一方面,居民收入差距大,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的诉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城市环境反差大,部分群众的基本生活设施还不完善,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却享受不到现代生活,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结构。这样的社会结构既带来了巨大优势和发展动力,也增加了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加大了政府管理和履职的难度。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履行政府职能中,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要立足于区位优势,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努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解决好群众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的突出困难;要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彰显人的主体地位;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各项权益,不断促进区域和谐。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我们要增强工作的整体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更高水平上谋求区域持久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的目标规划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1).在城市布局上,应按照国民经济的要求,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发展的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较为完备的城市体系。2).在城市建设目标规划上,不但制订近期规划,而且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两个指标制订城市的中长期目标规划,防止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污染环境的短期行为发生。3).在城市管理上城市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维护者,必然具有承担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的职能,包括建设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煤气、自来水等各种市政设施,电厂、通讯等基础产业。4).保护城市地区的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改造搬迁或强行关闭;重视对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公共资源和公共品一样没有排他性,但是,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当一个人使用公共资源时,就会减少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使用。因此,同纯粹的公共品不同,公共资源具有使用上的竞争性。有限性和竞争性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即对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因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只有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可以通过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办法来控制每个公民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数量。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破解发展难题、提高服务能力、巩固发展优势。

6.试论教育的发展阶段 篇六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教育本身也不断得到发展。到了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那么,从原始社会的教育到现代社会的教育到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又是如何呢?我们依照马克思关于剖析简单劳动过程的方法,对教育本身作一番剖析。马克思把简单劳动过程分为劳动者、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教育过程的基本过程也可分成四要素: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后两个要素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资料)。通过对教育这四要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教育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一、跟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非形式化的原始教育。

这一阶段的教育自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一直到原始社会的解体。远古的人结群而居,形成了原始群。原始群为了使青年一代参加集体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智能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这样就产生了原始形态的教育。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教育受生产力的制约,使得社会上不可能出现专门的教育者。社会实行“自然分工”,这一阶段的教育者就是原始部落群中的年长者。整个新生的一代都是受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作为人生过程中必需的训练,还谈不上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在原始社会初期,儿童由原始群公育,成年的男女负责猎兽,而老人和儿童负责看管所获猎物和设置隐蔽所,由老年人教导儿童操作的方法;到了母系氏族,男女分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男童由成年男子指导,学习男子应做的事,女童在妇女指导下练习女子应做的事;到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以父权维系的大家庭,教育青少年的职责是由大家庭承担的。

总之,在原始社会中,教育新生一代是原始群或整个氏族的事,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教育主体是不固定的,教育客体也不固定,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联系也带有偶发性质。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和人们的.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宗教活动、消闲活动、娱乐活动等)浑然一体的。原始社会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儿童以模仿成人的活动为游戏,这些游戏也使儿童掌握了某些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另外,尊长的讲授,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文字还没有产生,教育传播媒介主要是靠语言和形体示范,这一传播媒介使得这一阶段的教育受时、空的限制很大。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经验简单而原始,社会精神文化尚处“蒙昧”时期,所以教育的内容也只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需要,由长辈教导儿童适应社会的一些行为规范,习俗经验,原始的宗教艺术,以及劳动的技能,并进行某些体格锻炼等。

综上,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和整个原始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客体都是不稳定的,它们的联系也具有较大的偶发性,教育的内容、手段也显得原始。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各个独立、散乱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们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育组织系统。所以,我们称这一阶段教育是非形式化的原始教育阶段。

二、供少数人享受的初步形式化的古代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形态进入了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教育的发展也步入了第二阶段:供少数人享受的初步形式化的古代教育阶段。

这一阶段的生产力虽较前一阶段有了较大发展,却仍是十分低下,只允许少数人脱离劳动,社会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得教育能够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这时,有了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一般说,教育

7.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实意义

0前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科学技术,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明显。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世纪,在这一阶段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绝大部分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但是当前在一些传统领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对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诞生之初,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就开始产生,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由幼稚走向成熟,贯穿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始终。计算机在我国的应用比较晚,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相应的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也有极大的进步,当前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专家学者有李民政,著有《以库恩理论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梁志才,著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赵赟,著有《中国计算机专业的历史沿革及改革前瞻》,这些前辈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丰富了国内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系。

但是在仔细分析国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体系后,发现当前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生活某个领域的关系、计算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展望等方向上,没有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意义进行研究的文章,所以本文选取了现实意义这个独特的角度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图灵,在1936年发表了《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一文,这篇文章的发表昭示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对计算机的研发工作和具体的应用试验随后展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子管计算机应用领域还比较狭窄、应用时的限制也比较多,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不十分理想,主要是作为一种高级计算器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中应用。1959年晶体管计算机诞生,因为晶体管自身的技术优势1959到1964年成为晶体管计算机大范围应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晶体管自身低廉的造价和高出电子管多倍的性能,让晶体管计算机的性能极大的提升,而且在机身的体积、能耗和对环境的要求等工作限制条件都有极大的下降,让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变得极为广泛,在这一时期小型电子计算机开始走下前沿科技的神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用。1964年以后,集成电路产生并代替了晶体管,让计算机的成本进一步下降、性能进一步上升,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开始变得扁平化,大量的计算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用,计算机也开始进入到规模化生产的阶段,计算机科学技术进入到大范围实际应用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逐步朝着智能化和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已经达到一种极高的程度,以至于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推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引起其他领域的技术进步,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作用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3 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最显著的现实意义,就是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经济领域的“新航路开辟”。因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产生以前因为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虽然世界经济的发展整体的趋势是向前的、是融合的,但是因为经济信息交互平台的缺乏,导致各个国家的经济还是保持着较高的独立性,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贸易壁垒、贸易垄断等威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壁垒和垄断被打破了,世界经济的联系空前加强,可以说当前世界经济的这种蓬勃发展形势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贡献。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后经济时代,在这一特殊的时代由于世界经济量的极大提升和经济联系的日渐复杂化,人类社会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人脑不能直观反映、系统分析的程度,而这种复杂而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维持并不断发挥着其自身积极的经济促进作用,就是因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分析软件的存在,这些经济分析软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强大的信息管理能力和高速处理能力,对复杂经济活动的表象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为经济调控机构提供基本的经济发展参数,保证经济管理主体能够采取直接、有效的措施对社会经济进行调控,保证世界、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当前,应用于经济分析的软件类型有很多,如SPSS、EVIEWS、MATLAB、SAS、LINDO等等,其中SPSS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济分析软件,其本身具备对经济分析对象的广域适应性,同时在具体的经济分析活动中其本身的处理能力也是极为强大的,基本上可以处理所有类型的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在具体的经济数据分析活动中SPSS可以假设参数、非参数及其他检验,还可以进行方差、回归、实践序列、可靠性等分析,使用者可以综合的应用SPSS技术的这些技术功能对经济数据进行基于自身需求的处理。相较于SPSS而言EVIEWS更加侧重于分析时间序列,可以对经济动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这两种软件操作简单,在运行中无需过多的处理程序,因而应用十分广泛。而LINDO软件是一种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特殊活动形式的一种分析软件,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功能十分单一,但是在物流供应链、效率评价等领域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能够帮助相关的社会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对物流供应链的科学、系统分析,是一种在特殊领域有较大作用的计算机经济分析软件。MATLAB软件与其他的软件相比在应用形式上有较大的不同,因为MATLAB软件没有对多种经济形式的广域适应能力,在具体的经济数据分析活动之前往往需要进行专门的程序编辑,并进行准确参考数据的录入,但是其在经济分析应用中有巨大的优势,能够凭借录入的数据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模拟分析。

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其他社会领域的渗透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体现在政治、军事、教育和法律等等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这些领域的存在形式也改变了其作用发挥的机制,以下以教育和法律为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进行详细阐述。

3.2.1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在教育领域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育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可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软硬件基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活动可以采取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保证学生知识获取的多元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让课堂教学活动第一次脱离了教室的桎梏,让远隔千万里的实际景象可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协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支持让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让学生、教师和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本和固定教学内容的一隅,可以与教室外面的广阔世界联系起来,开阔学生的学习世界完善教师的教学体系,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让教学活动能够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同时计算机网络也为教育活动中的“网络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计算机网络打破了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教学领域中优秀的教学资源能够连接更多的受众,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传递到教育发展落后、教师紧缺的地区对偏远地区的孩子进行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是当前解决西部地区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教育公平极有价值的方式。

在教育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应用,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形成一个相对人类感官而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这样一个情境中进行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最前沿。

3.2.2在法律领域的渗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些隐蔽性较高的经济犯罪分子往往会将案件涉及的文件进行隐藏,这就为侦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自侦察过程中往往会采用Pctools对存储记录进行检索,从而获取其中隐含的文件,而且可以利用CMOS技术上跳线短接的方式来避开犯罪嫌疑人设置的开机密码。

随着现代法律体系的发展健全,法律条文的数量是极为繁多的,在较为复杂的法律案件中适用的法律条文和法律条文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往往会造成判决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降低。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辅助判决是现代司法机构普遍的做法,我国在这一领域应用的软件叫做“法律之星”。在判决活动中,可以对法律条文中的假定因素进行量化判断,向司法人员提供判决量刑的建议。

4结论

8.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八

关键词电信行业交换发展趋势

1网络交换技术发展历程

1. 电路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技术是电信网络交换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移动网络主要有GSM和CDMA网络都是电路交换技术的代表。电路交换技术为了确保双方能够进行通信,根据相应的信令协议给通信的双方分配一条具有一定带宽的线路,这样通信的双方在通信的过程当中通过这条电路保持通信,这条线路的资源将会被一直占用,一直到完成通信之后,按照相应的信令协议释放所占的线路。电路交换技术能够为通信的双方提供具有稳定带宽的线路,能够保证通信的质量,能够保证通信过程中不出现延时,且不需要投资复杂的设备,成本相对较低。但是这种交换技术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在通信的过程当中会一直占用固定的带宽,即使不说话也会占用线路,从而造成通信网络资源利用率低下。

2. 分组交换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语音业务,对于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已经不能够适应移动数据业务的传输。对于移动数据业务来说,经常出现突发速率,这是的数据需要大量的带宽,但是平时数据传输却不需要那么多带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如果按照平均水平分配带宽,又会造成数据传输的高峰期发生丢失。此外,由于数据业务对于延时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于数据传输的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在进行语音业务的时候,对于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不允许存在较大的延迟,在一定程度之内可以允许声音的失真。这就使得电路交换技术逐渐的被分组交换技术所取代,分组交换技术首先将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分割并且在每段数据的开头添加相应的字段,从而能够顺利的完成数据的校验,对数据进行分组。与电路交换技术相比,分组交换技术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而是根据每节数据开头的字段进行发送,这样在数据传输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数据量对带宽进行动态分配。和电路交换技术相比,分组交换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带宽资源,但是由于中间有一个储存的环节,因此具有较高的延时。

3. 报文交换技术。与上面所提到的分组交换技术类似,报文交换技术也是采用储存转发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不同的是采用报文作为传输的基本单位。一般来说报文长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很难对其分配缓冲区,这样一旦遇到长度较大的报文,就有可能导致较大的延迟。因此在缓冲区的分配上要根据需要来确定不同的大小,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成功。作为分组交换的前身,报文交换大多用于数据量较少的通信业务。

4. ATM技术。该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将分组和连接两种机制相结合,用户在发出通信请求之后,需要建立连接,由于这个连接可以和其它的连接共同利用同一个通道,因此不必单独的使用一个通道,大大的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该技术将大量的数据以及语音分成一定的长度的字段进行传输。除了提高通信网络的利用效率之外,ATM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QoS相关机制的完整性。由于采用光纤作为传输通道,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传输过程当中的误码率,这样网络可以将大量的资源用于信息的传递而不必进行差错控制,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网络传输过程当中的延时,因此ATM技术非常适合对速度要求比较高的数据传输。虽然ATM技术非常优秀,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但是由于该技术十分的复杂,相关的设备具有较高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

2电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的融合

移动交换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三个移动性,即终端移动性、个人移动性和业务移动性,最终实现真正的个人通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强下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 综合交换机技术。长久以来,各个运营商都希望能够利用现有的网络尽可能多的承载更多的业务,这样可以在尽可能减少投资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收益。而综合交换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现有网络,将现有的交换网络进行升级,使其既能够进行宽带交换也能够进行电路交换,这样就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的业务,从而使现存的网络资源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利用。许多厂家也先后开发了综合交换机,并且相关的行业标准《综合交换机技术规范》也已经制定和颁布。综合交换机具有窄带交换机的功能,同时还要具有宽带交换机的功能。目前的综合交换机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混合交换节点的方式,在交换机内部配置有多个独立交换矩阵,即电路交换矩阵、ATM和IP分组交换模块,传统的PSTN呼叫还主要由电路交换模块进行处理,和宽带相关的业务则交由宽带分组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当两个模块之间需要交互时需要进行协议转换。另一种是采用融合交换节点的方式,综合交换机内部基本上只有一个单一的ATM或IP交换矩阵,例如上海贝尔的宽带交换机S12P3S即直接采用ATM技术作为核心交换技术,所有的媒体信息都转换成ATM信元在交换机内部进行处理,对外则同时支持电路交换网、ATM网和IP网。

2. 移动交换和智能网的结合。传统的智能网一般都是作为有线通信而存在的,由于具有高速度以及大容量的特点,因此其建设十分的完善,但是由于线路的限制,不能够满足移动通信的需求。而移动网则具有很好的移动性,能够有效的摆脱线路的束缚。因此将智能网和移动网络联合起来,实现无缝切换,就能够将二者的优点同时结合起来。MSCP为移动业务控制点,在物理上可与MSC放在一起。

通信新技术的出现、通信新业务的需求和通信网络的变革,都对移动交换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其向综合交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综合交换平台包括:(1)接入综合。应能与现有的或未来的任意接人方式接口,应定义一组与接入方式无关的互通过程。(2)业务综合。应能提供与业务和应用无关的呼叫处理软件。(3)信令综合。应能提供统一灵活的信令方式。(4)网络综合。将多种重叠的网络综合为互通的单一网络,即个人通信网。此综合交换平台为未来个人通信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实现方案。

3移动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移动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各个移动通信运用上都对其十分的重视。软交换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业务的类型,增加了运营商市场的占有率。国内外都在抓紧时间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软交换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使其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核心。软交换技术当前的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可以断言,移动软交换技术一定会在未来的移动网络发展中大放光彩。

9.试论秘书的职业发展前景 篇九

张林娜认为,在一个单位里,同别的职位相比起来,秘书有比较大的天然优势:跟老板接触频繁,能在老总面前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干,能让老板更直接全面地了解自己等等。因此,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培训,被提拔的几率也更大。俗话说,“知人善任”,就是这个道理。刘志国认为,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说明。

一、行政类,这类秘书可以直接过渡到行政管理、办公室主任、综合管理部主任等职位,常见于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

二、助理类,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总经理秘书,总经理助理。

三、人事类,可以发展为人力资源主管。

四、公关类,从接待、协调工作过渡到公关经理、客户经理,这种在餐饮业比较常见。

五、业务类,他们平时跟着老板抓业务,可以进一步发展为商务主管,业务经理等。

10.试论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现状 篇十

信息来源:襄樊市审计局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26日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审计发展到现代审计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当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现状

1、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从时间上讲分为三个阶段:

①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经济效益审计已经开始走向中国。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探索性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了“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1984年,全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估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即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做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自提出两延伸后,全国地方一些审计机关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审计工作者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中国如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如何与国际接轨并付诸实施。近几年来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如经济效益调查审

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定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现代化迈出可喜一步。

3、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财政审计、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政府采购审计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各个领域中广泛开展了效益审计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实践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在财政审计领域,主要是对财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进行了尝试。

财政投资项目,是我国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领域,通过审计重点揭示了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评价项目的投资绩效,保证建设资金合理、合法、有效地使用,提高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发挥投资效益。在政府采购审计上,以政府采购中心为核心,以政府采购资金运动为主线,以政府采购预算为基础,以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为重点,通过对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单位以及政府采购项目的审查,搞清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政府采购中心的设置、隶属关系及政府采购业务运行关系,揭露政府采购管理和执行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履行不到位、业务运行不畅、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影响政府采购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对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中,以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重点,剖析国有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纠正其经营决策失当,财产管理不善等违规违纪行为。对国有资产流失,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查处和揭露,有力推动了单纯 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效益审计的转化。

近几年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始终把“效益情况审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市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县市政府的经济效益审计,对其经济责任的评价,就是对县市长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的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提高被审县、市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审计机关在近十年来的经济效益审计中,提出改善经营管理的建议,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约211亿元,随着目前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必将愈来愈显得其在经济监督领域的作用。

4、存在的问题

①受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观念的干扰,效益审计的理念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认识上缺乏科学、客观、精确的定位。

②缺乏系统科学的效益审计规划,难以形成效益审计大环境。

③效益审计相应的准则、操作指南滞后于当前开展的效益审计工作。

④审计内容不够深化,效益分析缺乏科学性,审计技术方法不够先进.⑤审计人员长期从事财务审计,其综合素质暂时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二、今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走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发展道路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政府管理水平开展的。选择符合中国特色经济效益审计模式,走出我国自己的效益审计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时,必须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眼光认识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定位及模式,走符合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发展道路。

(二)积极构建中国绩效审计模式在我国构建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授权.就是在国家的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权限,并对这工作的开展进行法律规范。

2,改进审计机关的计划管理,科学地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现有审计业务种类进行结合。切实把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全面有序地纳入审计机关的日常工作。

(三)积极推进建立责任政府,帮助确立绩效预算制度,为开展中国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创造有利条件。

11.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优势;外墙外保温技术

外墙外保温优势不足发展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作为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外墙外保温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各国均开始了实际的对建筑墙体的节能指标的实施工作。追根溯源,这一技术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瑞典和德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和在全球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的考验,证实采用该类保温系统的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外装饰效果还是居住的舒适程度,是一项值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的节能新技术。我国作为能耗大国,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步实施了节能30%、50%和65%的三步节能工作步骤,并开始在有条件的城市里展开更高节能指标实施程度的有益尝试,为第四步节能指标的确立预备条件。目前,我国外墙外保温技术已进人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国家对外墙外保温已有严格的立法工作,包括建筑节能部长令的颁布、能源法中对建筑节能的强制性要求、规范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强制标准、以及对于系统中相关组成材料的标准等,该技术和产品已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1.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优势与外墙内保温相比,外墙外保温具有以下优势

1.1提高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的维修费用

采用外保温技术,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因而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墙体和屋面的温度变形,有效消除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

1.2降低建筑造价,增加房屋使用面积

由于外保温技术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故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每户的使用面积。

同时墙体的减轻又可减少建筑梁、柱的直径和钢筋用量,进一步降低造价。根据测算,在塔形建筑中平均每户可增加使用面积1 3平方米~18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算售房面积,在商品房价格中等偏上的城市,外保温所增加的使用面积的售价可基本抵冲外保温的费用。

1.3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

热桥”是指在内外墙交界处、构造柱、框架梁、门窗洞等部位形成散热的主要渠道。对内保温而言,“热桥”是难以避免的,而外保温既可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消除“热桥”造成的热损失。热损失减少了,每个采暖季的支出自然就降了下来。

1.4改善墙体热工性能

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气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材料处于保温层内侧,只要保温材料选材适当,在墙体内部一般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气层。同时外保温墙体由于蓄热能力较大的结构层在墙体内侧,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的空气温度上升或下降,墙体结构层能够吸引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

1.5便于对建筑物进行装修改造

在室内装修中,内保温层易遭破坏,外保温则可避免发生这种问题。在对旧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时,采用外保温方式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正常生活。

2.外墙外保温技术的不足

2.1国内的外保温施工与国外相比难度较大

这是因为我国地少人多,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高,居住建筑结构以多层和高层建筑为主,而国外发达国家以低层别墅和少量多层建筑为主,很少见到目前在国内大量出现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这样国内的外墙外保温针对的对象,要比国外建筑结构的单体面积及高度都大得多,施工难度也更大。

2.2有些外保温产品技术不过关

刮大风时常常吹落保温层,外保温层裂缝处理较难,阻碍外保温技术的推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就外保温产品技术及施工标准加以细化,严格审批制度,抬高准人门槛。

3.目前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目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步h挂式外保温外挂的保温材料有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简称聚苯板,EPs、xPs)、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价格低廉,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外墙保温外挂技术中被广泛应用。该外挂技术是采用粘接砂浆或是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人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

还有一种做法是用专用固定件将不易吸水的各种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然后将铝板、天然石材、彩岜玻璃等外挂在预先制作的龙骨上,直接形成装饰而。这种外挂式的外保温安装费时,施:[难度大一且施工占用主导工期,待主体验收完后方可进行施工。在进行高层施工列,施工人員的安全不易得到保障。

3.2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该技术是在混凝土框一剪体系中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在即将浇注的墙体外侧,然后浇注混凝土,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

该技术解决了外挂式外保温的主要问题,其优势很明显。由于外墙主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工效提高,工期大大缩短,且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得到保证。而且在冬季施工时,聚苯板起保温作用,可减少外围围护保温措施。但在浇注混凝土时要注意均匀、连续浇注,否则由于混凝土侧压力的影响会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现变形和错茬,影响后续施工。

3.3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简称为EPs)加工破碎为0 5毫米~4毫米的颗粒,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该技术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或是面层防渗抗裂二合一砂浆层)。其中zL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技术在1998年就被建设部列为国家级工法,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外墙保温技术。

该施工技术简便,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受结构质量差异的影响,对有缺陷的墙体施工时墙面不需修补找平,同时解决了外墙保温工程中因使用条件恶劣造成界面层易脱粘空鼓、面层易开裂等问题。与别的外保温相比较,在达到同样保温效果的情况下,可降低房屋建筑造价。如与聚苯板外保温墙相比,每平方米可降低25元左右。

此外,节能保温墙体技术中还有将墙体做成夹层,把珍珠岩、木屑、矿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可现场发泡)等填入夹层中,形成保温层。

外墙外保温发展展望由于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各方面所认识和接受,我国的外墙外保温工程正在快速增加,加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逐步提上日程,外墙外保温必然是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基本措施。由于未来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将会更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采用不同保温材料、不同构造、不同工艺(手工的、半工业化的、工业化的)的做法并存,而中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建筑规模庞大,因此,我国的外墙外保温市场有可能会成为世界上最广大、最有活力的外保温市场。

12.试论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篇十二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如何发展

机械自动化, 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 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 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 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 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

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应实事求是, 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

1 结合生产实际,

注重实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全部真谛在于应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应以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具体条件为导向。只有对合适的产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自动化方式进行生产, 才能收到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 应结合实际, 注重实用, 即对国民经济产生实际效益。那种盲目搞自动化、搞自动线的做法, 全年生产任务只需1~2个月就完成的低负荷率生产也要搞的倾向应当纠正, 对国民经济不产生显著促进、效率低下的要缓搞。我们要的是效益, 而不单纯的是速度。

2 发展投资少,

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发展低成本自动化技术, 潜力大, 前景广, 投资省, 见效快, 提高自动化程度,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经济效果, 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需要和国情。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精节生产LP (Lean Production) 模式。, 就是以最小的投入, 取得最大的产出的具体表现。借鉴国外发展机械制造业低成本自动化技术的经验是有益的。我国机械制造业各企业有大量的通用设备, 在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时, 若以原有的设备为主, 合理调整机床布局, 添加少量的数控设备, 引入CAD/CAM技术, 充分发挥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优势和人的创造性, 共同构成一个以人为中心, 以信息自动化为先导、树立自主的单元化生产系统, 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提供了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新途径。通用机应局部自动化改装有重要意义。近期内我国对成本低、维修方便的通用机应的需要量还是不会急剧下降的, 因为有广大的乡镇企业市场, 有小工厂、试验室、大型企业的工具车间等。

3 结合我国国情,

发展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实现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当机械的操作采用自动控制器后, 生产方式才从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控制 (传统) 自动化、数字控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只有建立了自动化工厂后, 生产过程才能全盘自动化, 才能使生产率全面提高, 达到自动化的高级理想阶段。

我国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 我国机械制造业同世界先进水准也存在阶段性差距。在我国这种国情下, 普遍发展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 我国并不具备必要的基础技术、经验和投资能力。因此, 要不要普遍发展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CIMS技术, 一定要慎重行事。而且全盘自动化或高度自动化的CIMS技术也并非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当务之急, 只能列为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应该发展工艺成熟的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技术。我国现阶段, 在产品数量较大的同类产品连续流水作业的切削加工生产中, 自动化设备仍然是半自动机床、自动机应、组合机床及其组成的自动线、回转体零件加工自动线等。而在大批量的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热处理和装配等生产中, 采用刚性自动化 (自动单机和自动线) 则是合理可行的, 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品种稍多的成批生产, 应采用由快速重新调整的设备组成成组工段或流水线、可更换主轴箱组合机床自动线、短自动线和复合制造单元, 实现成组自动化;而单件小批量生产, 应从推广成组技术入手, 适当发展采用数控机应酬或加工中心, 有针对性地建立一些揉性制造单元FM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 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考虑一切生产技术问题时的前提必须是适用。我国消化吸收国外柔性制造系统 (Pseudo-FMS) , 是要确保必要的生产柔性的前提下, 优化人机界面, 不过分追求自动化, 尽可能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 充分发展计算机管理的效益。系统中先进的自动化装备和普通设备并存, 系统的某些环节允许人工干预。这是一个典型的结合国情、实施适用先进方针的自动化技术解决方案。我国目前就在消化呼吸、融会贯通国际上有用的自动化技术理论的基础上, 努力做到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创新, 形成有国情特征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学说, 进行围绕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开发研究, 以适用为前提, 急需什么就解决什么的企业应用项目, 取得实践经验再推广应有。

4 抓好基础,

注重配套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 要扎扎实实地抓好自动化技术应用项目的基础工作和从实际出发的推广应用工作, 既要发展主机, 也要配套发展自动化元件及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微处理机、各种传感器、新型刀具、控制系统及系统软件、电子计算机等将是今后机械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基础。

研究生产大量性能优良、自动化水准高的机电产品是发展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关键。自动化生产时, 在系统的结构、质量 (重量) 、体积、刚性和耐性等方面对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机械技术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 实现与适应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生产时, 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伺服系统的操作等都少不了要应用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自动化生产时, 信息的交换与处理、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等都少不了要应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总之,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 不但要起点高, 瞄准世界先进水准, 而且必须包括各种灵活的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 坚持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方针,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应应用才能健康地走上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志平, 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

[2]宋抗常.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推动企业科技进步, 2003.

13.试论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 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界定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实为我们深入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的哲学研究所必需。但更进一步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究竟是一个还是多个,是否是上面提到的何以可能、如何实现的问题,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此一基本问题,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基本问题,等等,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究竟是一个、两个还是多个?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基本问题》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①,单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似乎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许多基本问题的。这是一种未经认真思考的轻率。在笔者看来,一件历史事情或过程以及由之凝练而成的命题可能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历史事情或过程的变化发展而发生变化转换,但它围绕的中心却始终只能是一个,且不会变化转换,否则,这一历史事件或过程就已经终结,由之而来的命题也不再有人给以更多的关注。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一定是贯穿整个事件过程之始终的问题,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其它问题发生了变化转换,而这一问题却只能是它自身,否则就不能是基本问题,此其一。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一定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有问题的“源”问题。所谓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的其它问题都是在此问题之上产生的,没有该问题的存在,其它问题也就无以存在,此问题得不到解决,其它问题也不可能解决;二是对此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式规定和影响着对其它问题讨论和解决的方向。其三,提出一个问题总是预设了对这个问题解决的目标,而目标决定着问题的性质。在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群中,只有那个能够反映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目标的问题才能被我们视为基本问题。根据以上三点,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不是多个,也不是两个,只能是一个。

因为能够贯穿这一历史过程始终的、作为源问题的、规定我们提出这一命题的根本目标的问题只有一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就是何以可能和如何实现的问题。表面看起来,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只是一个,它们相互之间根本无法截然分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业已展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其着眼点是要对这一实现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或理论思考,以使这一过程能够在自觉意识的推动下更加健康地开展。也就是说,何以可能是以现实的实现过程为基础和标的的,在历史与逻辑展开之序列上,是历史在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实现显然又只有在何以可能得到解决的前提上才能够提出。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如何实现的问题,是要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深入研究来把握可能向现实转化的内在逻辑规律。

14.试论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篇十四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目名称:试论科技进步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名:张俞晓

所在分院:工商与旅游分院

专业班级:财务132 指导教师:刘宏礼

2016 年 月日

目录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1 关键词..............................................................................................................................................1 引言..................................................................................................................................................1 1.科技进步对会计产生的影响.......................................................................................................1 2.科技进步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2 2.1 古代会计...........................................................................................................................2 2.2近代会计...........................................................................................................................3 2.3 现代会计...........................................................................................................................3 3.科技飞速发展对会计学科的影响...............................................................................................4 3.1 电算化会计.......................................................................................................................4 3.2 电子商务会计...................................................................................................................4 4.科技进步对会计发展的挑战.....................................................................................................5 4.1 会计信息逐步国际化、标准化.......................................................................................5 4.2 会计人员知识结构面临新变化.......................................................................................5 4.3 会计核算的重点将有新的变化.......................................................................................6 4.4 会计基本假设将面临挑战...............................................................................................6 结论..................................................................................................................................................6 参考文献...........................................................................................................................................7 致谢..................................................................................................................................................8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计学科分别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已超越经济等其他影响因素,成为“第一会计环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会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使会计学科的发展更加完善。

关键词

科技进步; 会计学科; 会计发展 ;影响 ;挑战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与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包括会计学科在内的许多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与对其它学科影响所不同的是,科技进步对会计学科的影响却未被明确地列示出来。综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科技进步几乎未被列为影响会计发展的因素之一,即使在少数成果中提到,科技进步也未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人们最常提到的影响会计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甚至自然,其中经济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经济不仅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而且也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1]实际上这一提法是不完整的,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直接影响着会计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并且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 的思考。

1.科技进步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诞生在何时、发源于何地,至今尚很难确切地加以考证。但是,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产生与发展却同社会生产及科技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2]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获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 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计算。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只好“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刻石记事”等方法。这些原始的简单记录,就是会计的萌芽。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的种类不断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据马克思的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项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这便是早期的古代会计。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了造纸术,会计便有了专门的记账工具———账本,并且有专门的格式及结构用于记录各种收入和支出。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在13世纪意大利的银行账簿中,已分别以“借主”、“贷主”登记债权和债务,这为近代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

2.科技进步对会计学科发展的影响

早期的会计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对财物的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发展过程。它从简单的计算、记录财物收支,逐渐发展成为用货币单位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直到发展到参与 企业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等各个方面。会 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它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2.1 古代会计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的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尚不发达,货币关系还未全面展开,因而,会计的发展也很缓慢。起先,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属工作。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为组织生产、管理产品和进行产品分配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生产开始了社会化,直接的生产过程已经采取共同劳动的协作形式,不再是个体劳动。当这两个条件具备时,会计就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由脱离生产的人来担任。但是,尽管会计由脱离生产的人担任,但那时的会计仍然很不成熟。[4]严格说来,这一阶段的会计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统计、业务技术核算等其他经济核算在内。会计独有的专门方法还远远没有形成,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2.2近代会计

会计之所以能从古代会计阶段跃进到近代会计阶段,科技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1)15世纪航海技术的发明使人类发现了地球,从此掀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其中,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地的商业和金融业特别繁荣。日益发展的商业和金融业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已经流行于这三个城市的复式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技术首先来自银行的存款转账业务。为适应实际需要,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他的《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上的阐述。此书 可以认为是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最早的著作。由于这本书的出版,复式簿记方法才在欧洲和全世界得到推广,开始了近代会计的历史。

(2)从15世纪到18世纪,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直到蒸汽技术的发明实现了社会的工业革命,才使得会计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英国进行了产业革命,成为工业最发达、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在英国,由于生产力的迅速提高,首先产生了适应大生产需要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于是才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了会计内容的变化。[5]会计服务的对象扩大了,过去只服务于单个企业,现在通过职业会计师的活动发展为所有企业服务,使会计成为一种社会活动。进而会计的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过去,会计主要是记账和算账,现在还要编制和审查报表,而为满足编制财务报表的需要,还要求研究资产的估价方法和有关理论等。

(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地位,无论是生产上、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因此,会计学的发展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对标准成本会计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会计方法已经比较完善,会计科学也已经比较成熟。

2.3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当代资本主义会计的新制度。这时,股份公司这一经济组织形式得到很快的发展。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为保护那些不参与企业管理的所有者的利益,实践中在传统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会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接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的会计,即:财务会计。[6]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为了在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就要求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方法,以便具有反应灵活的适应能力和预见能力。为此,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管理当局的这一需要,管理会计逐渐地同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

3.科技飞速发展对会计学科的影响

自从进入20世纪中后期以来,IT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人类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动摇整个社会的基础,而且还将使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并会彻底改变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式,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数学化的时代。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的形成,已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网络已经把整个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会计作为国际商业通用语言的功能将得以完全实施,因此会计也必须完全融入到全球经济统一的潮流中去,以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同时,在会计领域中,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会计则 又呈现出新的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会计分支。[7]

3.1 电算化会计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运用,会计信息处理从手工逐渐发展到电算化,产生了电算化会计,这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使传统会计格局逐渐被打破,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逐渐确立,从而在推动会计自身发展和变革的同时,也促进电算化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电算化会计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3.2 电子商务会计

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流贸易手段,也是商品贸易形式中的新兴商务方 4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式,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电子市场、虚拟商店、网上购物、网络贸易以至商业互动模式等新兴事物的崛起,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业与全球各地消费者、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极大的增强,大大加速了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会计角度看,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会计和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其中,电子商务会计=传统会计+会计数据信息服务+其他,而网络信息自由流动是会计信息供给方、寻求方、认证中心(CA)之间发生的信息自由流动。作为电子商务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物———电子商务会计的出现,对传统会计的确认基础、计量标准、报告内容及至整个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4.科技进步对会计发展的挑战

在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会计学科无论是在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信息的传播形式等方面,都与飞速发展的形势有着明显的差距。

4.1 会计信息逐步国际化、标准化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环境下,网络技术特别是IN2TERNET技术正改变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传送、存储、使用的环境,不少跨国公司通过INTERNET向相关的信息客户发送可随时更新信息的联机财务报告,这一方面为会计信息走向国际化并与其产品一起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会计信息的组织方式、传递机构等逐步国际化和标准化。[8]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系统,在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规范体系的建立和会计报表形式的采用等方面,在全球也将面临趋于统一的问题。

4.2 会计人员知识结构面临新变化

在网络经济下,一个崭新的财务管理时代———网络财务时代已来临。网络财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下,利用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原有财务系统引入网络技术。它的推出及应用使企业的经营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在管理方式上割除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等模式;同时,在信息提供上,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财务信息查询方式。因 此,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会计、5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财政、税收、金融、法律、审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外,还必须能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

4.3 会计核算的重点将有新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决定一个公司生存发展的不再是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赖以生存发展的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而是人力资本、知识产权、专有技术、信息资产等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由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地位的显著提高,会计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知识产品中无形资产的计价、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新经济运行会计模式的建立等也会对会计发展提出新的挑战。[9]

4.4 会计基本假设将面临挑战

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网络公司”、“虚拟公司”使得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不仅仅是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下的实实在在的企业,进而使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着挑战。随着虚拟公司与网上银行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再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钞票和单证作交易媒体,而采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将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电子货币的出现,引发了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使货币真正成为观念上的产物,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假设。5.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会计体系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然而,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体系却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会计学科分别经过古代、近代而发展到现代。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已超越经济等其他影响因素,成为“第一会计环境因[10]素”。科技进步在促进会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 6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将会使会计学科的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2]王开田.科技革命与会计管理范式创新[J].江苏财会,2012(1)[3]潭树磊.电算会计的发展趋势[J]:网络财务.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4(5)[4]张东莉.信息时代对传统会计假设的挑战[J].财经问题研究,2015(2)[5]秦志敏.环境的变化与会计未来的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1(7)[6]聂 桢.浅论影响会计发展的科技因素[J].厦门大学会计系,2013(2)[7]盛均全.会计发展与科技进步关系的辩证思考[J].财会视角,2014(6)[8]张宝林.现代科技革命与会计学科的发展[J].会计之友,2011(8)[9]王之君.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发展变革关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5(3)[10]高 飞.科技创新背景下会计发展的若干思考[J].创新科技.2014(1)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致谢

上一篇:银行大堂经理服务案例下一篇:魔幻的颜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