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

2024-07-28

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精选8篇)

1.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 篇一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

一、在主任领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三、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四、督促临床医生提高选用抗菌药物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等,按照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三类分级管理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五、督促各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和手卫生规范。

六、做好对保洁员、陪护、探视者的医院感染管理。

科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控医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和医院感染调查。

二、对本科室医、护、技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三、随时了解本科病人医院感染情况,发现或可疑医院感染病例,督促管床医师及时送病原学、药敏培养及有关检查,并及时填报医院感染登记表。

四、经常督促本科室医师的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和手卫生规范。

五、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时,立即向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汇报,积极协助医院感染专业人员调查病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治疗病人,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科室医院感染兼职监控护士职责

一、协助护士长负责本科室护理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教育。

二、参加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及向全科反馈。

三、督促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和手卫生规范。

四、定期进行医院感染卫生学监测和紫外线监测,并做好登记留存备查。

五、及时了解本科室病人医院感染情况,发现或可疑医院感染病例时,积极协助配合医师查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并采用预防控制措施。

六、做好本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及时填报本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登记表及职业暴露后处理。

七、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药物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的职责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

三、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四、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管理小组,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六、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针刺伤和锐器伤。

2.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 篇二

1 具体做法

1.1 医院护理部静疗质控小组的建立

本院成立了以护理部主任和三个病区护士长为主体的静疗质控小组, 并从全院各临床科室选派一名护士参加, 共10人组成, 所选人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 业务基础扎实, 心理素质好, 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与沟通能力, 能够接受、应用和推广新业务、新技术并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1.2 静疗质控小组的工作职责

1) 小组成员要严肃认真, 从全局出发, 按护理部制定医院统一的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 静疗质控小组每月对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技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对个别环节项目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进行检查并记录, 及时分析、总结、综合评价, 反馈以及向护理部汇报;

3) 技术考核的标准为《护理基本技能操作流程及评分细则》, 《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标准》;

4) 检查项目:静疗 (包括浅静脉留置、深静脉留置、PICC留置) 。定期征求临床静疗中存在的问题, 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创新, 提高护理质量;

5) 每年组织学习静疗中的新知识, 对院内疑难静脉穿刺给予会诊。

1.3 静疗质控小组的工作内容

1) 对全院护士进行静脉输液知识技能的培训, 请院内、外静疗治疗专家前来讲课;

2) 指导科室输液并负责质量监控, 解决静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 全院推广留置针:通过培训、宣传, 使留置针的使用率增加, 并对留置针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规范, 有效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 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4) 质控小组与药剂科密切联系, 及时获取静脉用药相关知识, 指导新药的临床应用;

5)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6) 及时了解静疗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新理念, 新技术, 并及时组织全体护士学习;

7) 围绕临床实际需要开展研究工作, 对输液技术、质量和产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和评估[2];

8) 设置满意度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操作告知及娴熟度、一针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外渗情况四方面, 调查对象对每个问题采用三级评分:非常满意为5分, 满意为4分, 不满意为3分。如果四项均选非常满意5分, 记为20分, 按百分制计算每份问卷总满意度≥90%为非常满意, ≥80%为满意, <80%为不满意。

2 静疗的全程质量控制

2.1 把握住静疗的质量评估关

2.1.1 基础质量评估

操作者工作的态度、技术水平、资历及职称、工作的经验和心理素质调试, 病室环境、功能、设施的准备, 输液用物的质量、先进性和合格性, 班次人员结构配置, 时间的合理利用等。

2.1.2 环节质量评估

操作流程的标准化, 操作者的规范化、熟练度, 医嘱执行的准确性、合理性, 液体安排及滴速调试的针对性、个体性, 宣教沟通的及时性、有效性等。

2.1.3 终末质量评估

一针率≥90%, 让叫率≤10%, 输液卡签字、归档落实率100%, 无差错、事故, 达到患者“五满意” (穿刺技术好让患者满意, 操作正规准确让患者满意, 交待项目全让患者满意, 巡视病房及时让患者满意, 换液拔针主动让患者满意) 。

2.2 质控小组主动对静疗中发生的不满意现象进行分析

2.2.1 未实现“一针”而发生的不满意

一针成功, 是住院接受输液患者最为关注和易赢得满意度的一项标准, 但由于操作者本身的技术水平的原因和患者的疾病、血管条件、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客观因素, 往往会影响到一针的成功率。

2.2.2 操作不规范而发生的不满意

在操作整个过程中, 护士对操作程序流程标准化的掌握度、熟练度、准确度, 无论是哪一点操作的不规范都可能是不满意投诉的因素, 如消毒面积的范围、几根棉签的应用、一巾一带一洗手等。

2.2.3 沟通和交待不清楚而发生的不满意

在接受输液治疗的同时, 患者有了解相关知识的要求, 如输的是什么药、应注意些什么、本日共输几组、身体的不舒服与药物有关系等不同的问题, 若护士在解释中表现出不耐烦或解释的不清楚都会影响患者对整体工作的满意度。

2.2.4 巡视不及时而发生的不满意

顺利扎上液体仅是第一步, 若输注过程中未及时巡视, 巡视中液体换得不及时, 液体滴数的过快、过慢和渗液等问题都将造成不满意, 甚至影响安全目标。

2.2.5 特殊性需求未满足时而发生的不满意

患者可向护士提出多需求:提前给我输上, 进餐、入厕、休息一会儿后再输, 点名输液护士及拒绝新护士、实习护士的操作等, 易打乱护理工作的程序, 若不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调整, 患者会不满意。

2.2.6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后而发生的不满意

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主客观无法避免的因素而导致发生的发热反应、静脉炎等, 患者的不理解、误解而发生不满意。

2.2.7 因费用支出的承受度而发生的不满意

如有些避光药品所采用特殊输液用材, 疑难病种的特殊贵重药品应用等, 在不清楚或不愿接受时而发生不满意。

2.3 提高静疗满意度的改进对策

2.3.1 提高护士整体职业素质

1) 职业态度的转变。“要视患者如亲人, 带着感情主动去服务”的服务意识要强。把方便患者落实在服务中, 把责任体现在精细化工作程序中, 把患者满意作为护理工作的目标。如:规范输液巡视病房的“三看三准三主动”:看液体、看滴数、看局部;液体余量估得准、输注时间算得准、换拔液体到得准;查房时主动问一问、倒水入厕主动帮一帮、拔液时主动嘱咐一句;

2) 职业习惯的养成。把制度是依据、程序是标准、落实是觉悟的教育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 “坚持制度为荣, 违背制度是耻”应是护士自律的行动。从与患者交流沟通的第一句话开始规范, 把告知、交待、嘱咐的有声操作贯穿于始终, 输液卡的签名体现出责任明确;

3) 职业技能的规范。规范化操作的培训是基础, 建立输液的分层次管理目标, 与护士上岗、考评相挂钩。如:新护士输液未经考核达标者不能进行临床一线的操作, 不达标者再培训、再考核或从事辅助护士。选拔静疗技术成绩突出的护士对其他护士进行操作培训, 不仅是质量的保证, 而且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体现, 调动了主动提高技术的自觉性、积极性, 使新护士学有榜样;

2.3.2 严格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

操作程序的标准和规范, 体现一个岗位责任、标准意识。让每一位操作者清楚, 一次的违章和不规范都可能是一次投诉和差错发生的根源和导火索, “不发生问题是偶然的, 发生问题就是一种必然”。在教育、引导的同时, 质控者应加大力度, 执行者应做到落实制度不走样。

2.3.3 全程服务细节化, 细节服务全程化, 倡导“主动服务”

在相当一部分医院, 液体更换的高峰期集中在午休时间, 该时间段内手术病人返回病房、新入院病人入科、住院病人生命体征测量等, 护理工作量大, 与值班护士少形成矛盾, 造成液体被动更换率高[3]。针对患者的需求, 质控小组在深化服务中推出细节服务举措, 如:一是为满足患者早输液的要求, 实施分组输液, 这样就比以前需要完成工作的时间缩短, 提高了效率和满意度。二是两头起输液的制度, 由于治疗时间长, 患者对总从顺次一头起的输液有意见, 这样在规范中就体现出:护士分两头的逐日有序安排输液, 使在院患者都有早输液的机会。

3 结果

3.1 临床病人满意度发生改变

比较建立静疗质控小组控制前后每月患者满意度, 将开始实施前 (2012年9月) 调查187份问卷与实施后 (2013年9月) 调查207份问卷结果进行比较, 实施静疗质量控制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注:χ2<4.509;P<0.05。

3.2 输液安全质量改变情况

建立静疗质控小组后, 输液安全质量得到了提升, 见表2。

4 体会

4.1 静疗质控小组是确保静疗安全性的有效保证

静脉输液质量监管体制是输液护理安全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完善, 质量监控不力是造成输液不安全的重要因素[4]。汪辉和徐蓉[5〗进行的“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中发现, 病人最担心的是输液的正确性, 担心护士加错药、输错药使病人最关心的输液安全问题。从医嘱到领药、到保管、到配制、到更换液体、到输注病人体内整个过程都存在不安全因素[6]。静疗质控小组的建立实现了静疗安全中的质控管理, 它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制、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过程的管理, 从而有效地降低和预防了病人的输液并发症 (见表2) , 保证了静疗的护理质量安全。

4.2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静脉输液 (intravenous infusion) 是一种重要途径, 是最常见的护理工组内容之一, 也是病人治疗的重要手段[7]。由表1可见, 静疗质控小组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患者对静疗的满意度。通过建立静疗质控小组, 小组成员不断完善静疗管理制度, 更新操作流程, 更注重对临床疑难穿刺操作的指导和帮助, 与病人的交流增多;改变了以往对患者只是操作前“排便准备”和操作后“不要乱动”等简单的不完全说教;根据治疗方案、药物性质合理选用输液方式和输液用具, 能按静疗质量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合理的操作和自我管理, 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避免了输液治疗护理过程中因风险评估不足、操作欠规范、输入方式不合理等, 减少了与静疗相关的并发症, 提高了输液护理的安全性。

4.3 提高静疗技巧及业务素质

静疗小组把护理工作中占据相当大的工作量的静疗和护理管理科学地结合起来, 加强了各临床科室与药剂科的联系;选择科学的静疗护理方案, 有效的减少和预防病人的输液并发症;同时病人的心理护理及药物宣教得到重视, 大大促进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健康宣教的力度;请BD静疗部门来院授课、演示, 与国际接轨, 了解国内外静疗治疗新进展, 更好地为临床患者的静疗治疗提供安全保障;护理会诊, 切实解决各种静疗实际问题, 同时提升了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 通过每个月的输液质量评价, 达到了静疗质量持续改进,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静疗治疗的安全感、依从性和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培训及护理会诊等提高了静疗技巧, 提高了业务素质。

摘要:2012年10月兰州市肺科医院护理部组建了静疗质控小组, 制定了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 完善了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静疗质控小组后, 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下降。建立静疗质控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是确保静疗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静疗,护理质量,做法,体会

参考文献

[1]Ingram P, Lavery I.Peripheral intravenous therapy:Key risk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Nurs Stand, 2005, 19 (46) :55-64.

[2]花蕾, 李树迦, 徐艳, 等.静脉治疗小组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6) :540-542.

[3]雷蕾, 王丽军, 关旭明, 等.住院病人静疗需求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4) :15-17.

[4]周彩云.实施静疗过程中护理安全管理[J].中外医疗, 2009, 18 (6) :143-145.

[5]汪辉, 徐蓉.住院病人静疗安全需求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2 (24) :2233-2235.

[6]翁雪玲, 叶敏莉, 温作珍.病区静疗用药的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1) :2621-2622.

3.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篇三

医院财务风险是指医院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医院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医院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财务风险,导致偿债能力降低。财务工作客观实际结果偏离原定目标和主观预想的差距越大,财务风险越大,财务风险不但影响医院正常资金运动,也损害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财务风险虽然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但是积极的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可以化解和规避的。随着财务风险不确定性程度的加深,建立医院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加强财务监控已经势在必行。

1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

1.1 建立健全医院各项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是根本,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医院没有财务制度,那它的财务管理将是一盘散沙。财务制度要根据《会计准则》及《财务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定,在此基础上,要符合专科医院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其自身特点。制度的制定要进行充分的讨论,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容易改变,可以说,制度的确定为进行财务风险的管理提供了主要依据;贯彻执行是关键。只有在实际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才能发现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调整,使之积极符合现实需要,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没有完整的财务制度,这极大地影响力财务工作的开展,将不利于医院财务管理。

1.2 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和培训

以人为本,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越好越能较好的适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从而医院财务管理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建立财务人员考评体系,对于一名财务人员上岗之前应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和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考核后,方能上岗。在岗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适应新时期新要求,对没有能够通过考核的人员应再集中进行培训,同时要实行薪金与考核成绩、工作业绩挂钩。

1.3 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

随着国家各种法律法规的健全,熟悉掌握法律知识,加强法律规范意识成为财务人员新时期的新要求。在财务制度中严格实行“一支笔”签字制度,责任明确,杜绝财务人员的随意性,使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1.4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不仅要独立、客观、全面、公证审查医院各项经济业务,了解、监督、测试、评估医院内部财力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确定有关经济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业务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评价医院财务目标是否达到,而且要及时向管理层揭示、反馈医院当前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风险、薄弱环节与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财务控制系统,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效益。财务控制系统融于医院财务活动各方面和全过程,关系到财务工作的成败,上述各项财务控制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实践中医院不能仅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其它方面,而应在财务控制目标统筹下加以综合设计,通过有效控制,使医院财务活动按预期方向和目标有序进行。而一套设计科学的财务控制系统,无疑能为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乃至医院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卓有成效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2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

2.1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是对医院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贯穿于医院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医院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资产负债率制约着医院的发展规模与结构,同时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现金流量,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就必须在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现金流量两方面下功夫[3]。

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对医院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医院在确定其自身发展规模时应重视其规模的质量,即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其中,资产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加速资金周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保持合理的比例。负债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能动态地根据自身实际,考虑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地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负债比率;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权益结构的合理性主要指:精心设计权益架构,重视投入产出率,增加自身的资本积累。此外,还要优化现金流,也就是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2.2 规范债务管理控制

医院举债规模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医院举债规模涉及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涉及举债医院的发展方向、医院规模、医疗水平、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医院所在地的经济水平等因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2]。医院应立足自身条件,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一步规范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2.2.1 建立贷款监督机制。监督内容包括贷款额度、使用方向、使用效益等。医院对贷款项目的论证必须实行“三公开”,即立项公开、论证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群众、银行、社会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由主管部门牵头,社会、银行和广大员工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

2.2.2 加强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医院必须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形成一套“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的贷款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责任落实、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

2.2.3 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贷款医院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保证还款资金来源。

2.2.4 加强贷款管理与财务分析,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应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

2.2.5 建立有偿备用金制度,通过有偿备用金的设立和筹措,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3 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预算是根据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医院应当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定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1]。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以此保障资金支出有预算可依,避免盲目投资,但也要避免过繁过细,如果医院预算对极琐碎的支出也作细微的规定,就会使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要一方面要使预算更好地体现医院整体目标规划,另一方面应适当掌握预算控制的度,使预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1]。

4 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1]。

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医院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使全体职工特别是中层以上的干部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

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及医院内部的财经规章制度。各类收费票据要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向财政部门领取下发到收费处,收费处开具后经审核款、据相符无误后,将收据存根、收款日报表及缴款单一并上交财务部门进行二次审核进行登记入账,以此增加收费管理的透明度[2]。

着力构建规范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政策和程序。控制程序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在机构设置、授权批准、职务分工、财务预算、财产安全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涉及资金支付和流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和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建立财务重大事项(包括大额资金收支)报告制度等等[3-5]。

5 结论

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应当从过去仅有收入支出管理转变为资本运用的管理,从被动的风险处理到主动的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医院要生存并发展壮大,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敏感应对医院财务风险,做出及时诊断,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确保医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N].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 成文东,谈非营利性医院财务风险及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商业会2008(7.14):34-35.

[3] 秦银河;滑茂善;张铎;谢伟斌;鲍玉荣,医院经济管理流程标准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4] 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01):18-19.

4.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篇四

1、在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

2、负责医院感染的宣传和医院感染知识的在职培训。

3、制度评价、修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规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其贯彻执行情况。

4、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半年对医院各科室环境、无菌物品管理、无菌技术操作环节、手卫生、消毒隔离、消毒供应、医疗废物等进行监查,并提出考评意见,进行整改。

5、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讨论、分析医院感染现状,以针对其感染因素包括感染控制现状,部署工作,制定措施。遇有特殊情况,可随时紧急召集会议。

6、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单位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指导意见。

7、研究并确定本单位的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

8、对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或重大事件,应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即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医院

5.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 篇五

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院内感染流行时,或有烈性传染病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预防保健科),并协助调查原因,积极处理病人。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合理使用抗菌素。

4、组织本科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餐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7、落实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检查、用后的处置。

6.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 篇六

一、机构

1、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相关科室专家: 联系电话: 联系人:

2、各科室不良反应监测员:各科大组长及护士长

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任务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任务是对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收集、整理、分类、保管与评价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资料,反馈不良反应信息,并在药品安全性方面负责向药品监测管理部门咨询。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小组工作职责

1、向本院医护人员宣传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并解释有关问题。

2、密切关注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动向,并督促医护人员认真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特别注意新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论轻、重度,只要认为可疑都应及时报告。

3、负责指导和督促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的工作。

4、不定期对本院严重或疑难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因果关系评价,因果关系评价会聘请相关科室专家参加。

四、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员工作职责

1、负责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病历的收集工作。

2、督促主管医生护士正确填写不良反应报告表,报告表中各项应无漏项,合格后送交药剂科临床药学室。

3、应本着“可疑就报”的原则,及时向临床药学室通报本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每年每个科室向临床药学室报告本科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10份,若有漏报,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给予处罚。

五、药物不良反应专家组工作职责

1、负责评价本院收集的不良反应病例。

2、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进行业务、技术指导。

六、临床药学组工作职责

1、负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2、负责收集、整理、分类、保管、评价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3、负责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交流与反馈工作。

4、不定期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及院ADR监测小组通报全院ADR发生情况及报告表收集情况,对ADR发生频度高的药品、对导致严重或致死性ADR的药品,应尽量寻找原因,并提出减少或避免发生ADR的应对措施,必要时与厂家联系。

七、有关“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部分内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3月4日发布)

1、第三章是有关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规定

(1)第十三条、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2)第十五条、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报告该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引起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3)第十六条、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该进口药品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第五章是关于处罚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

(一)无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

(二)未按要求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

(三)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匿而不报的;

(四)未按要求修订药品说明书的;

(五)隐瞒药品不良反应资料。

医疗卫生机构有以上行为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同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3、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九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三)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四)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下的反应:引起死亡;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

(五)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7.医院风险小组的职责 篇七

1 急救小组的组成

自2009年12月, 我院通过从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引进急诊、ICU专科护士和参加急诊、ICU专科护士培训2种方法培养了急诊专业护士共6名。其中护士长1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4名, 均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验, 专科以上学历, 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 快速的记忆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能够独立对急危重症患者做好护理评估, 工作责任心强, 接受新技术、新业务能力强。急救小组由护理部直接管理, 医务科监管, 主要负责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会诊;制定我院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规范、急救流程、急救程序;开展急救护理相关知识培训;设置并组织实施急救护理质量的监控、信息收集和反馈, 从而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 急救小组的工作职责

2.1 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会诊

急救小组由护理部统一管理和调度, 护理部将急救小组成员进行排班, 每天安排2人值班, 并将急救小组排班表下发给临床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平时分别在临床各科室参与科室内的日常护理工作, 一旦院内发生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急救时, 立即到达急救现场, 指导、配合科室的急救工作。

2.2 培训相关知识

(1) 护理部制定详细的急救小组培训计划, 并聘请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包括急诊护理学的发展、急救操作技术、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各种急救仪器的应用、护理应急预案、职业安全与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培训结束后, 对小组成员进行理论考试与急救技术操作考核, 以保证培训效果。再由考核合格的成员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培训, 根据不同科室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 (2) 每月对急救小组成员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术的考核, 设置急救小组培训手册, 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 (3) 定期由医务科组织进行无预警的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考核, 考核小组成员急救配合能力及应变能力, 完善急救技能操作流程。

2.3 定期开展小组活动

护理小组每周二召开例会, 总结、评价上周的工作, 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讨论整改措施;提出急救工作中的亮点进行交流学习;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管理措施。

2.4 急救护理质量监测

2.4.1 设置质量分析、监控体系:

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管理方法是否有效, 还依赖于护理群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2]。急救小组监测急危重症患者在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分析原因;设置急救患者保障制度, 并将其设定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检查项目。

2.4.2 制定并完善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程序:

包括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过敏性休克、癫痫等患者的急救程序;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年老体弱患者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预见性病情观察;设置护理急救档案的管理规范。

2.4.3 开展急救病历讨论:

急救小组定期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探讨改进方法, 完善急救流程, 避免纠纷发生, 并做好急救病历讨论记录。

3 效 果

在护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中, 我院护士的考核成绩由2008年的89.7分提高到2011年的92.3分, 理论与操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12月-2011年12月, 参加在口腔诊疗过程中突发意外的危重症患者急救护理25例, 急救护理质量合格率由2008年的95.8%升至2011年的98.7%;医师急救配合满意度呈上升趋势, 由2008年的94.8%升至2011年的99.0%。急救护理质量合格率和医师急救配合满意度由护理部统一督查, 由医务科、科主任和临床急救医师按统一标准评分得出。

4 讨 论

4.1 规范了急救护理的专业行为

急救护理是随着急救医学发展规律而自成体系的护理医学科目, 规范急救护理专业行为是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连续性救治, 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潜在危险因素, 并减轻伤残程度, 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3]。通过急救小组的活动, 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急救护理的实践标准, 规范了急救护理技术, 使急救护理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急救护理技术培训, 还使护士的急救行为更加规范。

4.2 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

专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承担着多重角色, 如临床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会诊者、管理者、协调者、咨询者及伦理策划者;专科护士提供的专业化护理服务, 弥补了常规医护工作的不足[4]。护理小组作为骨干参与到所有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中, 通过传、帮、带有效解决了护理技术难题, 保证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及时到位, 确保了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提高急救的成功率, 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4.3 提升了管理小组成员的工作成就感

自急救小组成立以来, 小组成员总结急救心得, 传授先进的急救理念、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 促进了科室急救护理工作及护理科研的发展。同时, 发表了3篇相关护理论文, 连续2届参加卫生局组织的急救技能比赛, 获得优秀奖。急救小组成功的管理经验得到了院领导、临床医师的认可, 提升了急救小组的工作成就感。

综上所述, 医院通过设置急救小组, 对规范口腔专科医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 提升急救成功率, 持续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晓辉, 李江花, 刘贵霞.急救护理小组值班制的组建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09, 10 (24) :70-71.

[2]古小燕, 陈嘉莉, 胡华琼, 等.胸腔置管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与临床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4) :367-368.

[3]宋瑰琦, 秦玉霞, 袁秀娟, 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997-1000.

8.浅谈医院财务风险的防控 篇八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一直不断地对医疗卫生进行改革,使得医疗卫生制度不断完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财务对于医院至关重要,若是某个环节管理不当,就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医院必须加强對财务管理的重视,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采取有效地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才能在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

一、医院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因为存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医院在财务分配的过程中会出现达不到收入,财务损失的问题,这就是医院的财务风险。造成医院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医疗市场的竞争、国家的经济水平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给医院的财务活动带来了相应的风险与挑战;二是内部原因,主要是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在管理财务的过程中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偏差,导致医院出现财务风险。通常,医院的财务活动是由各个环节组成的,每一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加起来就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二、医院存在的财务风险

1.投资风险

与国际医疗水平相比,我国的医疗基础设施还比较陈旧,医疗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医院要满足人们对医疗设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的需求,就要扩大医院投资,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投资必然会伴随着风险,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投资风险主要有:一是投资的项目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依照设定的日期开始投入使用,不能如期获利;二是投资的项目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但是发生亏本运作的问题,整体上拉低了医院的还债能力与盈利能力。医院中与财务管理有关的工作人员没有透彻地分析项目立项的可行性,没有给予项目发展足够的支持是导致出现以上这些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

2.经营风险

当今我国的大多数医院都存在资金经营不善的问题,医院的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导致资金闲置,没有发挥资金运作的作用,同时也导致医院的发展缺少资金支持,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医疗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医院。一些医院没有深切了解我国的医疗改革,跟不上医疗改革的步伐,不懂得合理地经营资金,把赚到的钱全部都存起来,没有把资金投入到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基础医疗设施的改善。医院这种鼠目寸光的做法严重阻碍了资金作为医院发展动力的作用的发挥。还有一些医院资金经营过于盲目,缺乏合理性,在没有理智地分析医疗市场及自身医疗水平的前提下,把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固定资产的改善,最终导致买进的先进设备不能发挥作用,并且医院出现资金短缺的危机。以上这些财务风险都是因为医院经营不合理所导致的。

3.筹资风险

医院在经营管理、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金短缺的困境。即便是近些年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来促进医院的发展,但是因为医疗市场的竞争,导致许多医院仍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导致医院必须利用租赁、贷款、信用筹资等方式来筹备能够满足医院正常经营与发展需求的资金。筹资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比如若是在筹资之前医院没有正确地分析其偿债能力,导致贷款不合理,就会出现筹资和还款相互矛盾的问题,导致医院长期面临着以贷还贷的困境,使得医院陷入还贷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应对筹资的风险,医院必须摒弃盲目筹资的行为,谨慎地对待筹资,在准备筹资之前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筹资的利弊等进行科学、深入地分析,制定严密的筹资计划与还款计划,尽最大努力降低医院的筹资风险。

三、医院财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1.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财务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以及医院的财务工作是否能够完成。但是,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有小部分人对财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大部分人严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大部分医院没有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以,医院要想减少其财务风险,就必须对财务工作人员开展素质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及财务风险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的观念,要求所有财务工作人员学习国家与医院财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此外,医院还可以请有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和其他财务工作人员交流工作心得,传授工作经验。提高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风险意识,要从基础开始,尽量把医院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降至最小。

2.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管理体系

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不是独立的一个部分,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此要想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就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医院运营过程中不断地对这个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医院可以依照国家与医院财务管理有关的法律文件,认真分析本医院的实际财务状况,重点从药品库存、日常收入、固定资产、日常支出等方面制定详尽的控制条例;其次,医院要加强对财务内部审核的重视,充分发挥医院审计部门的职能,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的考察,保障财政系统的透明化运作,使每个财务工作人员都负责财务监督工作,尽最大努力避免医院的财务管理出现错误与漏洞;最后,为了防止医院的固定资产投资盲目跟风,要采用向所有相关企业招标的方式来采购昂贵的医疗设备及药品器材。要实行统一分配管理医院所有资金的财务制度,把相应的奖励体系建立起来,激励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参与到医院的财务管理之中,建立起完善的、独特的、适用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

3.强化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的职能

所有的财务部门都有审计小组,审计小组的职能就是对财务运作进行监督,审查医院近期资金运作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医院的预期,对某个环节出现的资金漏洞能够及时发现,防止出现更大的财务损失。医院的财务风险防控必须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首先,医院需要对近期的资金活动进行审计,审查资金流动情况的真实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杜绝财务风险隐患;其次,医院要客观地、科学地评测其财务系统,把相应的情况反映给医院领导,实施相应的改善对策,达到完美掌控医院财务的目的;最后,医院需要加强对审计部门的重视,给予其工作特权,确保他们在检测、审计的过程中免受他人的影响,及时排除医院财务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充分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4.加强对医院成本的控制

基础建设是医院大多数资金的流向,因此医院的成本大部分是基础建设,防控医院的财务风险,就要控制好医院的成本,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好,把完善的医院成本预算考核制度建立起来,对医院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并及时和医院的成本预算进行比对。努力做到在医院运营过程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能够被及时被发现,并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对医院成本的完美控制,加强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控。

参考文献:

[1]王莹.医院财务风险的分析及应对[J].时代金融(中旬),2014(4): 186-186,192.

[2]于江.关于防范医院财务风险问题的思考[J].经济视野,2013(13): 221-221,223.

[3]唐红鹰.严格预算管理加强医院财务风险防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8): 174-175.

[4]唐明祥.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分析[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4(11): 150-151.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们,变了作文下一篇:弘扬宪法精神内容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