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精选5篇)
1.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一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促进实现“十一五”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主要包括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农业清洁生产等,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农业和农村既是能源消费者,也是能源生产者。抓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缓解能源压力,而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对于实现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很粗放,存在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但利用率不高;农业灌溉水资源占有量少,但浪费严重。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举措。我国农村每年粮食种植产生6亿多吨秸秆,畜禽养殖产生30亿吨左右的粪便。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能源转换技术,有利于增加农村优质清洁能源供应。同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荒山荒丘、滩涂、盐碱地等不宜生产粮食作物的土地资源和冬闲田,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有利于增加商品能源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是拓展农业功能的重要举措。
(四)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生活垃圾近100万吨,大量畜禽粪便和部分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又污染,造成农村脏、乱、差,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抓好农业节能减排,可以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创建农村美好环境。
二、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以村庄、农户为单元的循环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农膜等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低能耗机械,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大力推广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适度发展能源作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优先,开源节流并举。加快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示范、推广,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加快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增加农村地区能源有效供给,调整用能结构,提高农民生活用能质量。
——坚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深入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资源化利用农村废弃物。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适度发展能源作物。从中国国情出发,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荒山荒丘、滩涂、盐碱地等不宜生产粮食作物的土地资源和冬闲田,走非粮替代的能源作物发展道路。
——坚持多元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种模式共存、多种利用方式并举,形成农业节约发展、循环发展、环境友好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10年,通过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开发,新增能源节约和开发能力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农户普及率达到30%,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4000万户,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700处,太阳热水器使用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重点区域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农业用水效率提高5%;淘汰一批高耗能老旧农业机械和渔业船舶;逐步建立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重点领域
(一)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
1、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全面落实《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加快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户用沼气池,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因地制宜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今后三年,全国每年新增户用沼气450万户以上。按照《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采取政府引导、自愿建设的方式,建立包括实训基地、服务站和服务网点的服务体系。2007年启动建设5000个基层服务网点。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重点支持大中城市郊区、重要水源地等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研究制定《养殖小区、联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方案》,2007年在人畜分离、实行小区集中养殖的村庄,启动建设100个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
2、推进秸秆气化、固化。加强技术研发,解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的“一高一低一差”(焦油含量高、热值低、气化机组整体性能差)的技术瓶颈。在粮食主产区,尤其是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地,稳步推进秸秆气化点建设。开展秸秆沼气(生物气化)试点示范,继续扩大户用秸秆沼气的示范规模,并建设一批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开发经济实用的秸秆固化技术和设备,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建设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企业建设大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建立收储、加工、配送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到2010年,建立400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1000处秸秆集中供气站。2007年新建秸秆气化、固化示范点100处。
3、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组织全国适宜能源作物利用的边缘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科学制定分品种、分区域的能源作物发展规划。依托科研机构,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开展品种试验,筛选新型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专用良种的选育、扩繁、生产基地。联合大型能源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荒山荒丘、滩涂、盐碱地等不宜生产粮食作物的土地和冬闲田,适度发展甜高粱、木薯、冬季油菜等能源作物种植。
4、开发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鼓励农民使用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利用风能。在微水电资源丰富的山区,大力发展微水电。2007年重点在藏区为9万农户安装太阳灶,1.2万农户安装生物质高效炉灶,292个村建设太阳能光伏书屋。
(二)大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节能
1、推进农业机械节能。加强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制修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技术控制标准、更新报废标准和维修标准,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能耗检测,设计研发节能渔船,加快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及其装备的更新换代,研究淘汰高耗能老旧农机、渔船的经济补偿方式。推广节能型船用柴油机、燃油添加剂和主机余热利用、燃用重油等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提高作业质量,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
2、推进畜禽养殖节能。改进畜禽舍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装配式畜禽舍,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资源调节畜禽舍温度,在北方地区建设节能型畜禽舍,推广节能养殖模式,降低畜禽舍加温和保温能耗。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力推进秸秆养畜,加快品种改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到2010年,建设200个秸秆养畜示范项目。
3、推进农村生活节能。在巩固农村节能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标准化炉灶生产,实现生产节煤炉灶的商品化,完善产业和服务体系。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推广高效低排省柴节煤炉具(炕),不断拓展其使用功能,热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平均达到30%。推广应用保温、省地、隔热新型建筑材料,引导农民建设节能型住房。在太阳能丰富地区,引导农民建造太阳房。
4、推进耕作制度节能。积极推进农业耕作制度改革,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建立高效的耕作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在“三北”和黄淮海地区,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选择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推广秸秆覆盖地表、田间催腐堆肥、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技术,减少作业工序。在南方水稻产区,推广秸秆还田腐熟、墒沟埋草等技术,发展稻田保护性耕作。到2010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6000万亩。2007年推广免耕、少耕、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2500万亩。
5、推进乡镇企业节能。会同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依法关闭高耗、低质,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乡镇企业,进一步淘汰土焦、小立窑水泥、粘土实心砖、小冲天炉等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在水泥企业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立窑水泥节能节电技术;在炼焦企业推广清洁型回收余热发电、炉门密封等技术;在铸造企业推广新型熔炼技术、新型成型技术;在制砖企业推广空心砖、新型节能型转窑、窑炉密封技术、节能风机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
1、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对取土、测土、田间试验、仪器设备、数据库建立等给予补贴,推广化肥机械化深施、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力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10年,在粮食作物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在1200个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1亿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亿亩以上。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加快高效节药机械研发,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抗旱坐水种、膜下滴灌、行走式灌溉等旱作节水技术。到2010年累计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面积500万亩,2007年重点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22个省组织农田节水技术示范7万亩,带动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40万亩。
2、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积极推进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在粪污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重点实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建设粪肥处理中心,补贴养殖户建设粪污利用设施,推广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推进标准化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到2010年,共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设施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10个。2007年建设26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含国有农场养殖场)。
3、推进水产科学养殖。制定和完善水产养殖环境技术标准,强化监督管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生产结构。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规模化改造,实施养殖水质监测、环境监控、渔用药物生产审批等制度,加强水产苗种监督管理,科学投饵、施肥,合理用药。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建立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积极发展健康和生态养殖,推广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废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到2010年,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1000个以上。
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把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层级、各单位,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转变。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建立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三)加强科技支撑。整合优势科技力量,集中开展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尽快取得一批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推进产学研协作,引导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中介参与科技研发和推广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
2.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二
全球气候变化酿成的频频灾害和警告, 使气候问题已上升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百姓和媒体, 无一例外地都在热议气候变化, 尤其是普通民众, 更是切身感受到“地球真的变得更暖了”。联合国《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警示:气候变化会通过农业生产率降低、用水危机加剧、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生态系统崩溃以及人类健康风险增加等诱因, 导致人类发展的倒退, 并不是耸人听闻的蛊惑, 而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的现实问题。
事实是科学认知的基础,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 汇总了近5年来最近研究成果, 强调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 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动因已刻不容缓。总体上看, 气候变化问题, 无论是联合国还是区域合作组织及负责任的国家和企业集团, 都将资源、环境及气候变化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诸如欧盟提出了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限制在2℃以内的目标, 英国正在努力成为低碳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领跑者, 并运用这些技术来设计城市等, 其目的都是在于实现降耗减排, 提高人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以期逐步过渡到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 也是社会财富积累迅速、能源资源消耗剧增的时期, 我们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中国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以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 中央加强了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方面的调控与管理, 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 中国已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降耗减排将成为全民行动。
2005年10月11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8月6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提出:必须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必须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 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 使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动。
2007年10月15日, 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家庭,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007年12月5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号召: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大力度、迎难而上,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持久战。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特别要指出的是, 以上的这些调控政策和战略部署, 已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体系,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明确和规范, 成为国家和全民的意志和准则。在2007年10月28日通过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载明:“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节能义务, 有权检举浪费能源行为”。
建筑节能任重道远, 依法管理是关键
国务院确定的六大重点节能领域, 任务都很艰巨, 而建筑节能又有别于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 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难点。具体讲是量大、面广、线长、情况复杂。
1.量大。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以墙体改革为发端, 已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从存量既有建筑的能耗情况来看, 进展十分缓慢, 效果并不明显 (城乡约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 绝大多数为高耗能建筑, 即或是城镇的16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 95%以上亦为非节能建筑) 。一方面大量的既有建筑节能欠账要还, 另一方面每年的新建增量建筑约为20亿平方米, 不应该欠下新账 (实际上仍在欠账) , 所以建筑节能任务十分繁重。
2.面广。建筑涉及到各行各业, 千家万户, 既有工业建筑, 又有民用建筑;既有大量的住宅建筑, 又有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既有政府机构的行政建筑, 又有商业性建筑。不同的建筑类别有不同的节能重点和部位, 而不同类型的建筑又涉及到不同的业主和产权形式, 对实施建筑节能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取向, 建筑节能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
3.线长。建筑业产业链很长, 从能耗来看, 有的是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直接耗能, 但延伸到上下游产业, 则是一个长长的链枝混合的系统, 不从系统和整体上实施广义的节能, 建筑节能则很难奏效。
4.情况复杂。我国地域辽阔, 涉及多种建筑气候带, 在技术标准、节能措施、工作目标、实施步骤、考核重点等诸多方面, 要做到符合实际, 区别对待, 并非轻易之举, 这也给全国的建筑节能带来指导和操作上的复杂性。
尽管如此, 建筑节能工作正按照十七大和国务院节能减排的部署和要求, 已经有了新的良好开端, 并正在迅速全面展开。
首先, 有了明确的节能目标, 即“十一五”期间, 建筑节能要完成节约1.1亿吨标准煤的任务, 并分解到五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一是新建筑节能0.7亿吨标准煤, 二是北方热改和住宅节能0.16亿吨标准煤, 三是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改造节能0.11亿吨标准煤, 四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替代0.11亿吨标准煤, 五是绿色照明可节能0.02亿吨标准煤。
其次, 对各领域的节能措施做了具体部署, 并制定了相应政策, 建立起必要的制度。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 针对2006年全国建筑节能专项检查考核的情况, 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情况较好 (约占95.7%) , 而施工阶段有较大的差距 (仅为53.8%) , 建设部提出要强化对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监管, 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布的《建筑节能施工验收规范》, 同时将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纳入市场主体的诚信行为标准, 并把能耗标准作为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和20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在北方采暖区既有住宅节能改造方面, 已启动1.5亿平方米的示范性项目, 并建立激励制度, 促进分解到各省、市、区的改造任务的完成;为加强国家机关及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建设部与财政部已下发实施意见, 建立起能效测评、用能标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节能服务等多项制度;在可再生能源方面, 建设部、财政部亦出台了相应的项目审批、实施、资金管理、应用示范及产业化基地申报等意见, 以保证可再生能源得以规模化应用。
再次, 最重要的, 是建筑节能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建筑节能涉及到多方主体, 必须依靠各方面的共同行动与努力。政策可以引导行为, 制度可以规范行为, 但都缺乏法律的强制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建筑节能作为节约资源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法治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有关能源资源方面的立法覆盖到建筑领域是非常必要的, 《可再生能源法》及《节约能源法》等法律, 其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均涉及到建筑节能。特别是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明显地加大了对建筑节能的规范力度, 不但增加了条款, 而且专设了一节, 明确了监管部门及节能主体的职责、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 调整的范围涉及到新建建筑与房屋销售、既有建筑与供热改革、墙体材料与节能设备、城市用电与建筑照明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有关建筑节能的关键问题, 这对推进和加快建筑节能, 将起到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不日也将出台, 节能措施将加以细化而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广义的建筑节能, 需要综合性的节能措施
建筑节能是个世界性问题, 也是个世纪性问题,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在新的世纪人类将建造和利用何种建筑, 这是从关注的角度看建筑节能具有的广义性。就建筑节能本身来说, 并非只是建筑单体的节能技术问题, 而是涉及到建筑产业链条的多个产业和专业部门, 这是建筑节能产业与专业上的广义性。此外, 就节能措施而言, 涉及到直接与间接、技术与经济、行政与法律、体制与机制等多种手段和方法, 更具有鲜明的广义性。有鉴于此, 我们必须以更广阔的视角, 广泛地借鉴有益的思路和有效的做法, 调动多产业多专业的能动性, 采用综合性的措施, 建筑节能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推进和效果。
这里简要地摘录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2007年8月发表的《建筑节能的现状与趋势报告》中的各节标题及主要数据, 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建筑业高估绿色建筑的成本 (估价增加17%, 而实际为5%~10%) 而低估其环境效益 (认为全球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仅占有19%, 而实际为40%) ;
2.仅有13%被调查的商界参与了绿色建筑, 尽管有82%声称了解绿色建筑做法 (德国受调查者有45%参与绿色建筑, 而中国、印度分别只有10%和5%) ;
3.建筑节能 (EEB) 联合会是绿色建筑的主要倡导者, 它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 共同呼吁采用更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做法;
4.很多国家的建筑物能耗至少占40%, 而且大都使用矿物燃料 (全球建筑物的能耗预计在未来20年将增加45%, 如果不采取措施, 全球建筑物年能耗到2050年将是现在的两倍多, 相当于全球增加23亿辆汽车, 约为现在美国轿车数量的10倍。室内照明只有5%的能量产生光, 而其余95%以热的形式浪费掉) ;
5.为实现零能耗必须有一个完整论的做法 (始于挖第一锹土之前的规划技术的采用, 到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期, 建造和拆除的耗能占其整个寿命期内能耗的20%, 外墙对节能至关重要, 设计要包括从再生资源和废弃物利用资源进行现场产能的技术) ;
6.现在已具备建造绿色建筑的知识 (建筑越密封, 能源浪费就越少, 建筑物取暖费可减少多达80%, 供暖和空调管路封闭以防泄漏, 可提高效率35%, 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减少29%, 而净成本为零) ;
7.为解决降低建筑物能耗的紧急需要, 建设零能耗建筑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零能耗建筑在一年内的能耗要等于其产能, 通过建设更多的节能建筑, 可以把世界的能耗降低40%, 为实现零能耗建筑的远景, 建筑物必须 (1) 尽量少使用初级能源, (2) 更多地产能, 把建筑物作为利用太阳能、风能、现场收集的特定能和废热进行发电的电厂, (3) 扩大能源共享, 把建筑物产生的电力卖给电网或与邻居共享) 。
这份报告虽然历经三年, 可能由于调查时间 (2006年末~2007年初) 和调查范围 (欧洲——法、德、西班牙, 北美——美国, 南美——巴西, 亚洲——中、印、日) 的局限, 不一定很全面和准确, 但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和预测的趋势至少可以说明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建筑节能还存在不少误区, 全面切实推进的仍是少数, 多数还是停留在概念上, 这与建筑耗能占到社会能耗40%的比例的实际情况, 形成很大的反差, 为此, 对建筑节能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 充分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绿色建筑技术, 采取综合性措施, 大幅度地降低建筑能耗, 实现建筑的低能耗运行是现实的选择, 继而开发和建设零能耗建筑也是可能和必要的, 要使这些计划有效地推进, 必须有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
国有国情, 民有民意, 各国的建筑节能有共性的课题, 也有各自的特殊问题。就我国而言, 除了抓好当前普遍关注的单体建筑节能之外, 从广义节能的角度出发, 还应兼顾和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在抓好节约型建设模式的同时, 要抓好节约型的消费模式。节约型的建设模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资源, 建造出符合即定标准的建筑, 即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能 (符合住宅性能认定标准) 和绿色品质 (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的建筑。节约型建设模式依靠先进适用的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作为支撑, 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面积的能耗指标, 这对于建筑节能无疑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前提。但是, 仅此是不够的, 要使整体能耗削减下来, 还必须注意面积 (亦即空间) 的节约, 这就涉及到住宅套型面积的大小以及其它建筑规模 (标准) 的控制, 这又触及消费模式的选择了。对于居住建筑而言, 消费模式有二个最直接的标准——一个是舒适度, 另一个是套型面积。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对舒适度 (如取暖、空调温度湿度和隔声标准的设置等) 及套型面积应坚持适度、适用的原则, 不应盲目攀高。现在国家已对人工调节的室温做出了规定 (冬天不高于20℃、夏天不低于26℃) , 而对面积大小, 除保障住房做出约束性规定外, 对商品房个案并未进行限制。因此, 应在全社会提倡理性、文明、节约的消费模式, 坚持以中小套型为主, 不过分地追求大户型, 不贪大求多, 不炫耀摆阔, 这样既利已也利国, 否则, 建筑虽然是绿色的, 但能耗指标可能还是黄色或红色的。
2.在抓好节约常规能源的同时, 要抓好替代能源开发利用。2007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沉重的消息:全球的石油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 天然气可开采60年, 煤炭虽好些, 但总有枯竭的一天。核能依赖的也是不可再生的核矿资源。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备受关注而方兴未艾。巴西已将清洁能源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 并以生物能源为主, 目前可再生能源已占到能耗总量43.8%。我国建筑用能主要还是以化石类能源为主, 这是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分不开的。但我国亦有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和地热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利用, 生物质能、风能、水能等, 在不少地区也具备应用的条件。煤等化石类能源, 既是有限的, 又是易污染环境的, 我们在搞好煤的转化、做好煤的节约的同时, 建筑用能要着眼于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更多地替代化石类能源。要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和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的鼓励政策, 在建筑领域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因为太阳是能源之母, 太阳能提供2万倍人类所需的能源。国家应集中力量研发高性价比的太阳能设备, 以利于大面积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工程。
3.在抓好建筑节能的同时, 要抓好建筑产能。要转变建筑对于能源“只用不产”的观念。零能耗建筑虽然还是凤毛麟角, 但它的出现无疑是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 即建筑不但消耗能源, 还可以生产能源。零能耗建筑不是不耗能, 而是它消耗的能源与所生产的能源基本相等, 因此, 不需要社会提供商品能源。由于建筑可以作为太阳能光热、光电设备的载体, 有的太阳能设备已作为建筑构件 (屋顶、墙面) 的一部分而实现了一体化, 这是建筑利用太阳能的优势所在, 因此可以说建筑也是太阳能的产能基地。此外具备条件的建筑场地还可以开采利用地源热能、水源热能以及风能等多种能源。这些能源多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而且就地利用不需输送, 十分方便。沈阳开发地源热泵采暖技术, 2007年已达1800万平方米的采暖面积, 可省煤60万吨。随着建筑产能成本的比较优势的提升, 建筑自产能的开发前景是很广阔的。国外有的建筑自产能在旺季甚至可以外供城市电网, 并获得不菲的收益。
4.在抓好节能环保的同时, 要抓好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领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 提出“四节一环保”的理念, “四节” (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是节约的概念, 即少占用少消耗, 环保是少排低污, 减轻环境负荷的概念, 这都是必须的。还有一个需要提及的概念就是循环经济、回收利用, 这对建筑节能也是十分重要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挖掘物质的潜能, 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它改变了过去单向、线性、开放式的生产过程, 把“资源—产品—排放”的模式调整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 前者是从资源到垃圾, 后者是从资源到资源。实际上, 我们通常说的“垃圾”, 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把上道工序排出的废弃物变成下道工序的原材料, 这就扩大了资源的来源而把排放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建筑中的中水回用、通风换气过程中能量回收、可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发电) 、有机垃圾的肥料化处理、无机垃圾的再利用 (替代建筑材料) 等, 都是大有可为之举。欧盟实施垃圾转换能源工程, 采用垃圾焚烧发电, 平均70%以上的生产、生活垃圾都集中转运的专门的电厂。韩国垃圾发电已经启动, 首尔、釜山均开始建设以垃圾作为“固体燃料”的发电厂。我国建筑垃圾约占城市垃圾的30%~40%, 年排放量高达1亿吨, 应改变以填埋为主的弃置方式, 改为分拣后按质处理, 可再生大量金属、竹木、沙石类代用建材等资源。
5.在抓好提升建筑品质的同时, 抓好建筑生命周期的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首先是涉及安全性的结构生命周期, 其次是涉及适用性的功能生命周期, 还有涉及美观和形象的品相生命周期。目前, 大量被拆除的建筑, 除一部分是达到或超过安全使用周期应该“寿终正寝”之外, 还有大量处于安全服务期, 但功能明显不适用, 或形象“太丑陋”的为数居多, 当然也有不少是利益驱动的商业行为使然。从节能和节约资源的角度看, 把处于结构安全期的建筑拆除, 与节约、环保、循环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不仅是建筑, 即或是构筑物, 也要尽可能加以改造和利用, 随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 相信国人在这方面会有更快的觉悟。国外有利用旧建 (构) 筑物的大量实践可资借鉴, 国内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案例, 让我们发动创新创意的机器, 在打造精品新建筑的同时, 还要善待老建筑, 并巧妙地加以改造利用, 这既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护了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宝贵的载体。
3.河南农业农村工作大有可为 篇三
“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六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取得了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变化: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摆脱了“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稳居全国第一小麦大省;二是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三是农村社会面貌呈现新气象,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四是对河南农业奉献和贡献的肯定达到了新高度。
这些成绩,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粮食生产成绩优
五年来,全省粮食总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达1213.42亿斤;
累计投入414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4602万亩;
全省水利投资达1226亿元,河口村水库建成蓄水;
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65.9万亩;
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农民增收效果显
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3元。农民转移就业2814万人,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的34.4%。
(三)现代农业发展快
全省基本形成以小麦、大豆、油料、玉米、肉类加工、奶业等为主体的六大产业链条,成为全国第一肉类、第一速冻食品、第一面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规划培育产业集群540个,拥有龙头企业7300多家,每年实现销售收入9500多亿元,吸纳140.5万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2180亿元。
全省畜牧业总产值2500亿元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农村电商异军突起,阿里村淘项目在22个县落地,1100多个村级服务站投入运营。
(四)扶贫开发进展佳
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16.7亿元,全省实现67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五)农村改革成绩靓
基本完成4000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
全省累计获批组建农商行53家、村镇银行70家。
(六)新农村建设进展好
按照“五规合一”编制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2万公里,行政村通班车率98.3%,解决424万农户“低电压”问题,改造农村危房100万户。
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100亿元,7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实现“搞干净、放整齐”目标。
建成乡镇文化站2322个、村级文化大院2.9万多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六组数字解读“十三五”“三农”蓝图
1.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300亿斤
河南是“国家粮仓”。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通过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完成粮食安全战略任务。
2.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0元
“十三五”期间,咱农民兄弟的腰包将更鼓。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3.贫困人口脱贫数:460万
“十三五”期间,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确保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4.农村转移人口数量:三个100万
“十三五”期间,每年实现1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带动随迁家属100万左右。
5.两个60%
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60%以上,全省60%以上的农户从产业融合发展中直接受益。
6.两个70%
“十三五”期间,要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力争到2020年70%以上的中心村和特色村达到美丽宜居村庄要求,70%左右的乡镇面貌大为改观。
2016年,河南农业“再上层楼”
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从七个方面对抓好今年“三农”工作进行了部署。
抓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再建700万亩高标准粮田(争取建成800万亩)。
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亿斤左右。
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以上。
抓好产业融合发展
抓紧启动实施“一群一园一基地、群创经济满天星”这一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
培育“两个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
重点支持8个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抓好涉农重大项目建设
争取更多大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得到国家更多支持。
继续推进13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7处中型灌区等建设项目,尽快完成黄河滩区迁建第一批试点扫尾工作,并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
坚持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突出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对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扶贫搬迁工程进行重点督查。
抓好深化农村改革
着力抓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工作。
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和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
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正式建立运营,力争3年覆盖全省。
争取在水利、林业、供销、粮食、农垦等改革领域实现突破。
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规划方案,对“六年脱贫目标”,实行滚动计划,逐年进行分解。
坚持“五条途径”“五项举措”“五个保障”,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兰考、滑县在53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
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脱贫攻坚工作精细化管理。
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行业部门一齐发力、社会各界倾力帮扶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
抓好新农村建设
按照“五规合一”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五年行动计划,建成一批示范乡镇、示范县。
全面完成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畅通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妥善做好6万人的移民搬迁任务。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教育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抓好责任落实
不断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三农”工作考核力度,认真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重点支持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三农”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做到真督实查、敢于碰硬、敢于揭短、敢于追究,促进各项“三农”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九破九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汪洋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全国“十三五”时期农业改革的6项任务之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农业供给入手,针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成本结构等关键问题推进改革,关键要优化劳动力配置,解决“现代农业谁来干”的问题;优化资本配置,解决“现代农业谁投资”的问题;优化土地、技术等要素配置,解决“现代农业怎么干”的问题,目标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4.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四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
结合国家最新政策,针对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建筑业的巨大需求,阐述了绿色建筑相关理念,介绍了环保部履约中心项目在推行绿色建筑过程中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绿色施工的概念,介绍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集成技术为体现绿色施工的要求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展望了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保护环境,追求能源再利用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低碳建筑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受到了全球的关注。全文介绍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概念与特征,随后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建筑能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加强绿色低碳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
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低碳建筑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正被国人接受,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和排放大国,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建筑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这已经成为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该文根据我国建筑能耗和排放现状,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合适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发展策略,为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从节能墙体谈起
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建筑行业谈起,介绍了节能墙体的结构性能、构造、优缺点和墙体的物理、热工性能。
节能减排 加快实施建筑节能步伐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能源消耗明显增加。而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随之而来的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急剧增加。由此可见,实施建筑节能和减少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已迫在眉睫。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减排、适宜居住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研究——浙江省桐庐县分水镇为例
为研究降低农村建筑能耗,提高居住舒适度的适宜性绿色农宅设计策略,特选取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桐庐分水镇百岁坊村农宅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测量、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农民居住现状、生活方式与能耗。根据地形、气候,提出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结合节能各项措施的建筑设计方案。经ecotect日照、pkpm节能软件验证,该方案节约能耗78.56%,居住适宜,具有推广价值。
建筑工程空调冷热源方案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 篇五
惠安县八二三实验小学
为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动员全校学生参加“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下面将我们学校开展节能减排活动的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充分认识节能减排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校几年来向学生广泛宣传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我校有2823人,搞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不但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帮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
1、加强学校供水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减少能耗。我校根据学生的作息规律,合理安排供水时间,分时段集中供水,有效控制教学楼、办公楼的能耗及用水量。
2、改造校园照明控制电路,减少照明用电,节约能源。我校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夜晚照明面积较大。原照明设计密度过大,造成用电浪费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在保证重要场所的照明需求的前提下,我校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对围墙灯,路灯,走廊灯等进行改造,拉大了照明间隔,调整照明时间,有效降低了照明用电量。
3、加强宿舍空调用电管理,减少空调能耗。为了降低学生宿舍的空调能耗,学校在宿舍管理上采取了由宿管员集中管理空调遥控器,统一调节空调温度(26度)的办法,并根据气温统一开关空调,有效的减少了空调的能耗。
4、加强绿化养护管理,降低绿化用水量。为了减少浪费,学校加强了绿化的养护管理,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提高绿化用水的效率。如改原来的消防水龙头淋水变为用水管淋水,加装自动喷淋系统等。
三、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加强节能、节水、节材等教育内容,将环保知识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校创建“绿色学校” 1 活动内容,在各个学科中有意识地渗透及加强环保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如《材料的再利用》《选择健康食品》《健康需要新鲜空气》《利用太阳能》《动物和植物》《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气温的变化》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桂林山水》这些课文,教师都能将环保教育,节能减排教育渗入其中,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建议书、广告词,谈谈读文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能减排。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将教学内容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在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这类作文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绿化带,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离不开这些红花绿草,更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起制作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我校体艺教育特色,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境和节能减排教育。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环保和垃圾分类的手抄报,将环境教育和节能减排教育渗透到剪纸艺术中。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保节能宣传活动,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一是通过少先队活动渠道,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定期播放有关环保节目;二是发挥品社等学科组的作用,通过定期出版环保宣传版报,宣传普及节能减排知识;三是在绿地、水笼头边、卫生间、食堂里设置各种环保标语。多渠道,全方位营造节 2 能减排校园文化。
四、以新课改为契机,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成效显著
上学期我们开展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系列活动,三、四年级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五、六年级开展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找资料,制作手抄报,制作课件,写建议书,写作文等加深对保护环境意义的认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各年级都选择了环保主题开展活动。有的开展“校园绿化设计”;有的开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调查;有的开展“白色污染”调查。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访问,围绕“校园绿化设计”这一实践活动,从而认识绿化的意义。学生们根据观察积极地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向学校提出加强环境管理的建议。围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学校的浪费现象,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有的同学一回学校就将教室的灯打开;倒剩饭菜,有的学生看到不喜欢的饭菜,马上就倒了或吃了一点就倒了。于是,德育处、少先队写出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还制作了手抄报,撰写了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们还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查阅了大量资料,下载有关资料;与学生一道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脑小报,课件,撰写了调查报告。
四、创设环境教育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1.开展文明校风建设活动,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心中
(1)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开展文明班、文明办公室、环保小卫士、三赛评比流动红旗等评比活动,在评比条件中体现节能减排、环境教育的要求,使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
我校各班坚持的“每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3 “弯腰行动”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激发了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热爱绿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2)利用校会、班队会开展环境教育
我校把环境教育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周一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中,加入“珍惜地球上的有限资源”、“爱我蓝天,爱我清水,爱我校园“主题,丰富节能减排的绿色活动内容。
2013
【农村和农业节能减排大有可为】推荐阅读:
我国农业机械能耗现状及节能减排技术研究08-22
在全乡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01-06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06-16
在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06-18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07-27
论农业税的改革和建立科学的农村税收体系10-30
农业农村全面发展08-28
农业农村知识试08-31
农业农村讲话提纲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