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师读书心得体会

2024-06-25

关于幼师读书心得体会(共10篇)

1.关于幼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闲暇时经常捧起书有意无意地读,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我们真的需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作者是上海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先生,新书上市不到三个月,广受读者热烈关注,曾创下当当网等网站月销售第一的记录。本书收录了作者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作者来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十年如一日。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很多文章当初在作者的博客里曾经阅读过,但打开浸着墨香的新书,发现这些似曾相识而今又经推敲修订过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构的五个小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足见作者的用心。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内在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教师阅读图谱。合上书本,我的脑海里,蹦出了几行字:

一.这是一本教师阅读图谱

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亲切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成孩子”的学生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身示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说话》是师生沟通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再看其它几辑,同样可见作者多层面架构的心愿。所选著作涉及面广,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线精英新秀,所列内容有方法介绍类,有前沿、理性的观念引领类,也有传统经典名著导读类,有序列地搭配组合在一起,呼应着每一辑的标题主旨。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教师如果有心,认真阅读每一辑的书目,犹如一张教师阅读图谱,若能按图索骥读上几本,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二、这是一本阅读方法指南

看书,人人都行,但是阅读,并不是人人都会。当然,这里除却休闲式的随性阅读。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有时因为获取信息比较观点,只需浏览,但更多时候是需要细心阅读的。常生龙先生的阅读态度是严谨的,作为他的博客粉丝,读过他几百篇读后感,每一篇读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长阅读面很广,视野开阔,每篇读后感都是经由他对所读书阅读“消化”后酿出的阅读蜜糖。他的这种阅读态度和阅读方法对一线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翻阅《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里所介绍到的书籍,很多书籍我也买回了家,但如常局这样认真写读后感却很少,更别说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了。

有人说:“每个人总是阅读中找回自己。”常局长这种从阅读中生发个人观点,旁征博引引发多种论点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在这个阅读泛化、网络阅读盛行的时代,能静心每周认真阅读一本纸质书,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导。

三、这是一本专业指导手册

近日读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教育局张阿龙先生阅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感悟文章,很欣赏他“从读书与认识我们的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所撰写书评,张先生特别提到该书第五辑“变革即未来”所选图书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其实,回看,本书五辑小标题,其实每个标题都指向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教育视野:“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专辑图书书评组合起来阐释,让这些根本性理论变得“亲切可感”,是专业导向,也是专业指导。

拿“理论即支点”这部分来讲,本专辑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单读名家如陶行知、蒙台梭利的著作,我们也会有收获。但是经由作者这样一编辑组合,“为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儿童是成人之父”、“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占据未来制高点需具备的五种能力”……这些标题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浅出对经典著作的解读。这对教师把握教育原则,是引领,更是感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获,满满的。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让我们都捧起书来,汲取越来越多的知识营养,获取越来越多的精神财富;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热爱读书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读书的人,才思不会枯竭。

留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繁杂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点时间给阅读,矫正我们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

2.幼师读书笔记 篇二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曾经选择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带孩子到华龙塔下。他不是让他们来参观龙华古刹,而是让他们丢下手中的伞,站在华龙塔下淋雨。宋耀如指着高高耸立的古塔说:“孩子们你们看这座塔,千百年来历经风雨,却依然巍然屹立,为什么?因为他基础牢固,骨架紧密。将来,你们投身革命,从现在起就必须打基础练骨架。来让我们一起比赛,围绕古塔跑六圈,看谁跑的快!”说完宋耀如就带头跑了起来,孩子们紧紧跟在父亲后面。有的孩子不小心在泥泞中跌倒了,却立即爬起来再跑,没有一个肯落后。在父亲的教育下,孩子们长大后,虽然政见不同,但意志坚强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现在很多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全家老小都围着他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导致饭不会吃,衣服不会穿,脾气却很大。这样的孩子怎么能经得起大风大浪,怎么能独自闯荡,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家长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爱”而是“害”。我们应该放手让孩子接受各种考验,只有在不断的磨练中,孩子才会成长,羽翼才会丰满。而不是处处都包办代替,这样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3.幼师读书笔记摘抄 篇三

《流浪的本义》读书笔记

开学之后,天气渐渐变得凉爽,人的心境也渐渐变得平静。闲暇之余随手拿起余秋雨的《行者无疆》看了起来。作者用词华丽,语句质感十足,其实磅礴,终于越看越爱不释手。于是每一篇文章细细品味,畅游其中,全然一种享受。

今天读到了《流浪的本义》这篇文章,突然觉得想写点东西了。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而巴塞罗那的主题则是流浪。因为该城市的中心大街的内容没有别的,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在这里卖艺卖物。作者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于是流浪成了一种开通,成立一种高贵。这让我很有启发。中国有句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这种观念在广大老百姓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在日常行为准则中时时将它搬出来告诫自己注意提防,于是到处充斥着窥视,猜忌。这是社会的悲哀。为什么我们不能学学流浪者的精神,把思想放驻于高远,让心境驰骋于开阔,不去因为一点小小的个人利益而过于费神于琐碎问题。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态度。

4.关于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孟子读书心得篇1

内容讲的是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孟子的母亲是很好的人,天天织布过日子,因为家里没有多少钱。可是孟母很爱孟子,让孟子天天上学念书,孟子也是一个挺听话的孩子。可是有一天,孟子在学校里不到放学就回家,孟母见孟子这么早就回来,心里很伤心,她没说出来,想想法子劝告他。孟母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子感到很奇怪,问母亲:母亲,为什么割断织布?孟母说:你念书就像我织布,今天割断了,是一事无成,你不好好读书,就不能成大事。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立志要好好读书。后来他成为一个圣人。

看了这篇故事,我的感受是孟母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念书如同织布这个道理讲给孟子听,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所以我们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和呵护。

孟子读书心得篇2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所谓闻名

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孟子读书心得篇3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

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书心得篇4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

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5.关于领导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首先,讨论一下该书的结构问题。该书共有12章,首章和末章属于总括性的,首章主要是引出论题即“当你处于最佳领导状态的时候,你会做什么?”针对这个问题,作者通过对140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最佳领导的五个行为习惯,分别是“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这五个行为习惯下包括明确价值观、树立榜样等十种具体的领导行为。就首章提出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来说,末章既是总结,但似乎又不是总结。说它是总结,是因为末章呼应了首章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这一问题。说它不是总结,是因为该章似乎在高度宣扬一种思想,一种“领导是每个人的事”的思想,一种“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佳领导”的思想。看到这里,其实我是兴奋的、愉悦的,有一种“拨开乌云终见日,除却阴霾现晴天”的感觉。从第一章开始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则主要针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旁征博引,详细阐述、论证。这个阶段的阅读过程是一种遨游在实例中,从实例提炼观点,消化观点,进而接受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以少,但是这个过程会让读者觉得和书中的所述内容、实例相距甚远。直至第十二章提出了“领导是每个人的事”这一观点,这让读者心中一亮,方才真正地从心里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和实例和自身的联系一下子

拉近了许多。这就是一种思想升华,这一章才是最能抓住读者心理需求的文字。

人们常说要想看见黎明的光明必须先熬过漫漫的长夜,这个比喻或许有点不太恰当,但是从一开始读本书直至最后,我真不得不说是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好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突然到来的,需要一个过程。当然,读者也可以先看最后一章,直接给自己的大脑传递“领导是每个人的事”这一信号,但是我想那是不能引起心中波澜的,是没有营养的。唯有在细细了解了前文所述之后,方才会觉得这个观点是那么能慰藉读者那遨游了很久之后有点累意的心灵。我佩服作者在文章结构上这一巧妙的、融入了生活哲理的,又能抓住人们心理需求的安排,而没有直接把这一章的内容放在著作的前面。

其次,讨论一下该书的主要观点问题。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当你处于最佳领导状态时,你会做什么?”这个问题,我的理解就是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使众人行和激励人心”这五个行为习惯。这五个行为习惯中的每个行为习惯对应两种具体的行为,分别是“明确价值观,树立榜样、展望未来、感召他人、寻找机会、尝试并承担风险、促进协作、增强他人的能力、认可他人的贡献、庆祝价值的实现和胜利”。最后的一个观点是:“领导是每个人的事”。

在谈论主要观点之前,我想得先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领导,另一个是领导力。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领导就是“出主意、用干部的人”,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领导和一般员工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思想和思维。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的话“普通员工想的是明天,中层管理者想的是下个月,而高层领导想的则是明年乃至今后的五年、十年”。不同的人的战略眼光和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深度不同,这也就基本明确了领导的主要职责:明确方向、确定战略、用对员工、实现目标。再说领导力,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促使领导能高效履行职责,最终实现目标的各种感性和理性的渠道和力量。一切有利于帮助领导定方向、定战略、用对人进而实现目标的正当的因素都应该是领导力的分子。

阐述完领导和领导力的概念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书中提出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先说五种行为习惯,他们本身存在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这个逻辑是从个人到群体、从思想到行动的逻辑。以身作则是自我修身,是属于潜移默化的个人形象和思想影响。共启愿景是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这里开始,从个人到了群体。影响别人不应该是先从行动上去要求别人怎么做怎么,而是应该先从思想上去影响,让受影响的人从思想层面先接受某种行为,树立某种价值观,之后再要求他们执行某个动作也就不难了。以身作则和共启愿景均是属于思想层面的影响。再到挑战现状,这是在思想的驱使和指引下的产生的行为。挑战现状是实现超越的肥土,没有挑战和改变现状的勇气永远不会有超越。好比一个下滑的企业,有没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与改革,永远无法停住下滑的脚步,往上走的愿望更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到这里,行为习惯已经从思想“蔓延”到行为。之后是使众人行。这里遵循了一个人的社会化原则,也就是人不可能单独存在,也不可能不与外界发生联系,强调人的力量是有限。领导很多都是思想的巨人,但是这些思想的落实需要他也变成行动的巨人,但是单单是他自己还不行,他还必须找到那些被他以身作则和共启愿景之后,愿意和他一起挑战现状的人一起行动,也就是他必须要由他的团队。而此时衡量他是否是真正的行动的巨人,并不是看他自己做了多少,而是他的团队做了多少,实现了多少,他创造了什么条件如提升团队成员的协作意识和能力等让他们实现全部的目标。最后是激励人心。激励人心是一种创造持续动力的行为,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书中作者提出了认可成绩和庆祝成功两种方式,这实际上是满足人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需求,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满足。一样以来,又回到了思想的影响层面了。不难看出这五种行为习惯各有各的哲学和亮点,他们的逻辑链条是在个人和群体之间产生“思想影响——行为执行——思想影响——行为执行……”,然后永无止境地发展下去。

五种行为习惯之后是书中所提到的十种具体行为。明确价值观要求自己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何为正确的价值观?这里所指的并不仅仅包含那些由一系列褒义词如正直、诚信等等组成的价值观,也不仅仅指领导者个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包含了一个团队里面所有人的实际需求,如丰富的物质、家庭的和谐需求等等。领导者要树立的价值观不能仅仅站在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角度去明确价值观,他需要把团队成员那些合理的、被大家需求的价值观一起融进来,整合成既不缺漏又能被大家公认的价值观。这个是最根本的,团队里没有相同的价值观,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明确价值观之后,作为领导要做这些价值观最忠实的粉丝和最勤劳的实践者。在这个组织里面,你一定要是实践这些价值观最出色的那个,是员工的标杆。但是价值观还是属于比较抽象的范畴,如何实践自己的价值观呢?领导在已经整合的价值观的基础上,需要勾勒一个具体的、清晰可见的目标,需要一个创造一个符合实际的梦想,并且要让自己的团队相信在这样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明天的光明一定是可以预见的,是不遥远的。只有这样,你的团队才会愿意跟你一起为了那个目标和梦想挑战现状。但是通往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挑战现状,就得先了解过去,同时要注意观察外界,掌握实际,并在你认为是对的时机,带领你的团队努力向前,一步一个脚印,一关一关攻陷。这个过程中要时刻和他们一起分享每一个小成功的喜悦,一起学习每一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做的不是冲锋陷阵,而是要充分信任你自己的决策,要信任你的团队,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团队协作前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用对人,要用强人,要注重提高自己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战斗力。 要鼓励他们,肯定他们、慰问他们,促使他们每个人都发挥最佳的水平。

第三,讨论一下我认为该书的不足。该书作为研究领导力的畅销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实例丰富多彩,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很多杰出领导和各界名人所推崇的。书中所提到的处于最佳领导状态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具有比较广的代表性,基本上能概括最佳领导的行为艺术。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只要能真正地做到书中所述的行为,成为团队中的最佳领导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我认为该书在实例方面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不足。全书140个不同组织和不同层级领导的实例,虽然93%的案例是全新,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具有一定的世界代表性,但是这些案例基本上都是积极的案例,欠缺反面的案例,案例内容的代表性相对不够全面。全是宣扬好的东西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比如某某电视台,整天播报人民收入水平有多高,大家多幸福,社会有多和谐,换来的却是背后骂声一片,被大家看作那只不过是不敢承认现实,或是在自欺欺人罢了。因此,我个人认为书中若能在阐述最佳领导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时,加一点反面的实例,正反呼应,不仅能让读者明白现实生活中如何做能取得好的效果,也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实现学习与预防结合,这势必会对读者全方位地深入领悟书中精髓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最后是我结合该书的观点对现实的思考。理想总是很丰满的,可是现实却是那样的骨感。该书回答了当一个领导者处于最佳状态时他在做的事情,毫无疑问书中所提到的五种行为习惯和十种具体行为具有非常广的囊括性,细细思考,最佳领导无非也就是做这些事情了。再思考得深入一点,其实能真正养成这五种行为习惯,并在生活中坚持下去,真正实践这十种行为的何止能成为最佳的领导,也基本上接近圣人的境界了,这是非常理想的境界。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领导却不是这样的,或者说他们做不到这样的最佳状态。中国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该书所说的以身作则,这也是要成为最佳领导所应该养成的第一种行为习惯。但是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我们所接触到的,还是各种媒体报道的很多领导并没有以身作则,或者说他们在“以身作则”,只是这里的“则”变质了,不再是被大家公认是正确的,能充分体现大家价值观的原则,而是那些被大家所不能接收的腐朽思想和荒.唐的行为。很多领导由小角色起步奋斗的过程或许是一部光辉的历史,是值得别人肯定和称赞的,但是走上领导的岗位之后,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加上那种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的虚荣心理作怪,开始变的自私自利,脑子里想的全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根本就不会顾及下属和团队的理想和愿望,更别谈整合大家的价值观,形成值得坚持的统一价值观了。这样的领导,开始注重物质享受,当年奋斗前行时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全部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挑战现状对他们来说难于登天,更不会去思考和实践了。他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和架子,使得下属不敢接近,甚至恐惧碰面,这样的领导如何能使众人行,如何能真诚地认同他的属下,欣赏下属的个性呢?

这些不良的领导形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存在的。但同样的,现实中好的领导也同样存在。说是好的领导,不说是最佳的领导,是因为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好领导只能算是称职,尚未能达到最佳状态。他们或许在这五种行为习惯中的某一种做的很好,但是其他的行为习惯上可能存在缺陷。就算是书中所提到的各种不同的实例,也都是发生在不同的领导身上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五种行为习惯的最佳状态是出现在不同的领导身上,而不是同一个领导身上的。所以,我认为最佳的领导根本不存在,但这不影响为最佳领导设立理想的状态和目标,只是要谨记理想和现实是存在差距的。

6.关于寒假童年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外祖父就是一个压迫者的典型,是邪恶的代表。他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还有两个舅舅,成天在为分家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这使阿廖沙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这里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黑暗的心灵,相反还有许许多多的善良的人物。如:慈祥的外祖母,聪明的小茨冈,正直的格里戈里……就如高尔基后来所说的:“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在黑暗中睡觉,但是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合上书,我浮想联翩。是啊!在那儿,对于亲人,他们不闻不问。至于亲情,早以被龌龊所代替!整个家残无人性,接瞳而至的恐惧并没有压倒阿廖沙面对生活的勇气。但是那一幕幕恐怖而又目不忍睹的画面还是深深印在年幼阿廖沙的心上,为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可望而不可即的阴影。

7.关于质量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理论1: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他说“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第一次就把产品做好,不再依赖大量的检验”。

这段话切中了要害,我就有这种思想,以前吧,因为担心质量问题,所以我在我们部门内部非常推崇质检岗位,源于集团公司曾要求100%质检的缘故,我以前就是准备搞大量的检验工作来提高质量,认真想想,我就是有一种依赖思想,我把提高质量的期望寄托在了少数几个质检岗位上,现在想想,这种做法确实不可取。100%质检就等于推翻了前一道工序所做的所有工作,等于100%重做,那还不如把准备做质检的这几个人推荐到第一道工序去做呢!关键点还是应该在第一次就把产品做好,不再依赖大量的检验。现在,我已经调整了工作思路,把精力主要用于提高整体技术水平上,而不只是提高某几个人的水平上了。

理论2:为别人设定数字目标,而不给他一张图去达到,将会得到反效果。

反思:这其实主要是描述领导方法的问题,作为主管,在给我的下级或新员工分配工作任务时,我也是这样的吧。这提醒了我要改进这种方式,特别是新员工,要多给一些细致的工作指导,包括具体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如果有效提高等等。

理论3:取消工作标准而代之以领导,其质量与生产力就会显著上升,工作人员也会更愉快。

反思:我的一些日常工作方法找到理论依据了,呵呵。我曾经组织过一些故障处理replay这样的活动,我有明显感受,通过一起回顾的方式来一起找出不足点,会让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感,自己会主动来找不足点,想改进办法,比单纯的给一串数字、给一个工作标准、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他们也非常乐于接受,曾经和我单独做过这个活动的小组工作效率要比其他组要好得多。有了这个理论依据,我可以大胆地继续实行这种方式了。

理论4:生产过程的提高包括了较好的人力分配:好好选人、好好安置与训练,让每一个人(包括生产工人)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知识,充分发挥天赋与才能。

这一点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吧,只是执行的差别罢了。总体来说,我们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还可以吧。

8.关于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 篇八

读了波普诺先生的《社会学》,得到的除了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很多自身的缺点和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以下,我想谈一下给我最深的几个观点。

(1) 美国人的价值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不赞同强烈的个人主义,我欣赏美国的“实际”,用“工具性能动主义”来理解。所谓“能动主义”,是指美国人倾向于对周围环境进行控制,而不是佛教徒那样被动的生活方式。所谓“工具性”,即美国社会并不追求一种高层次的或者说是“最终的”目标或价值观,相反,它追求一种非常普遍的“改善”或“进步”。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每个成员都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社会。

这样给了自己的一个深刻的反思,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远太高,不现实?确实是的,有时候自己认为所谓的高瞻远瞩的目标其实只不过是好高骛远,不踏实的目标。在很多时候,在追赶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时,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浮躁的心理,不够平稳。在进步、改善这方面,我确实需要向美国人学习学习,力求每一天都有一点点进步,每一天都能改善一点点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 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社会对它的角色期待。每个角色期待背后都有相应的角色表现。在今年端午节,我和一个好朋友,还有他的表叔一起吃饭。他表叔作为一个出来社会工作多年的前辈,指导我们大学生的规划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他表叔跟我同学说的一句话令我颇为震惊,“你作为你家的长子,你要想下你身上肩负的是什么责任”。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时常警醒着我。有些东西随着成长,其佯装的外表该脱下就脱下。我承认,以前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没有改变,确实做得不好,我并不是电影中的周星驰,不能胡乱地做出匪而所思的动作,因为别人会因我的角色表现而判断我是一个疯子,这里也不是电影世界。这是生活,我应该现实点,做出符合我角色期待的角色表现。在家、在学校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所处的位置,该拿出什么样的角色表现。我相信我会慢慢改变。

9.关于《杨家将》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杨继业武功盖世,佘赛花巾帼不让须眉,杨继业夫妇的儿女也是一个个百里挑一,人才出众,能文能武。夫妇俩一共生了七男二女: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辉,四郎杨延朗,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姐杨延琪,九妹杨延瑛,再加上收养的义子杨延顺,杨家人可以说是人丁兴旺,有“七郎八虎”之名,遍传海内。儿子们都陆续长大成人,杨继业夫妇相续给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成了亲,并把六郎和七郎送去武当山去学艺。就连八姐和九妹也是一个个能征惯战。之后被人称为“杨家将”.

就在 阳之战中,大郎、二郎、和三郎都战死沙场,四郎被活捉,七郎被奸人潘仁美用乱箭杀死,杨继业触卑而死,最后只剩下六郎为国效力,一直到去世后,他的儿子杨宗保又带兵讨伐,奋勇杀敌。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到了杨家人不仅人才出众,还个个都有爱国之情。

10.关于部队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读史的重要性。读史,并不是一味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古为今用,理解史料中蕴藏的问题,学到知识。让今人不再范与古人同样的错误。周朝,周天子采用分封制,将土地分给众诸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愈加强大,周天子没有了实权,成为了强大诸侯的傀儡。而诸侯之间也是谁也不服谁,常常是兵戈相向,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后来,秦始皇嬴政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吸取周朝的教训,废除分封制,采取中央集权,全国由国君统一管理。从此秦朝走向了富强。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可惜秦始皇万年远贤臣,近小人。不顾百姓疾苦,只管自己享乐。他还派发大量百姓为他修筑长城,最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了更多的农民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次起义给予了秦朝沉重的一击。为后世刘邦建立汉朝打下了基础。建立汉朝以后,刘邦反思秦朝覆灭的原因,决定要重用贤臣,杜绝铺张浪费。果然,汉朝国泰民安了一阵子。由此可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十分注重学习历史。这足以说明了解历史,分析历史是多么的重要啊!

另外我还从书中了解到,古代的官场常常是腐朽黑暗的,贪官污吏比比皆是。各色官员鱼龙混杂,想尽办法从老百姓中捞取好处。更可怕的是,他们手中握有权力,如若不从,他们便可运用手中的权力”合法“地打击你。而如今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今天,官员贪腐现象依然严重,许多贪官怀有侥幸心理,认为抓贪官就像隔墙扔砖头,砸到谁谁倒霉。被砸到只是极其偶然的。于是发心大胆的贪。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制度的不完善;二是执行力度的不够。所谓完善的制度就是要让那些贪官污吏没有漏洞可钻,一旦贪腐便会原型毕露。而执行力度不过就是有事上面传达下来的的命令到了下面却变了样子或者是根本不执行。如果国家是一栋大厦,那么制度便是大楼的设计方针,执行力度就代表了构成大厦一砖一瓦的强度。如果大楼的设计方针有缺陷,那么这栋大厦就是不会稳定。如果大厦的材料有问题,那么这栋大楼就不会坚固,遇到大风就有可能瓦解。不过我们也不要太悲观,我们的大厦才刚刚起步,许多不对的地方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改正。

上一篇: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课堂检测下一篇: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