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中的语言艺术(共12篇)
1.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篇一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等于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脸色。这就是说,在一般交往中我们的非言语行为很少独立担负起沟通信息功能,它往往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言语的作用,所以又可称陪伴语言。完全离开了口头语言的非言语行为其实不比哑语高明多少,其传播范围是有限的,也难以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然而,一旦口头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结合起来后,言语就只起了方向性和规定性作用,而非言语行为才准确地反映出话语的真正思想和感情,担负起绝年夜部分信息传播职能。
长期以来,非语言符号可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这些已被人们所熟悉。有人估计,人的脸部能表现出约25万种不同的信息,教室内可以有7000多种课堂手势,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非语言符号都可起到特有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表情答意作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较多的非言语工具是目光语和手势语,目光语和手势语等非言语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表情答意作用。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能明显、自然、准确地展示自身的心理活动。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人际沟通中,目光语可以表现多种感情,根据情境不同,即可表示情意绵绵,暗送秋波;也可以表示横眉冷对,寒气逼人等。目光语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提供信息;调节互动;启发引导;告诫批评;表达关系。如护士在为服务对象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手术后病人投以询问的目光,对年老体弱者投以关爱的目光,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病人投以鼓励的目光,而对神志清醒的不合作的病人投以责备、批评的目光。此时虽没有语言行为,但却更能使病人感到愉快,得到鼓励,或产生内疚。同样,病人一个赞许的目光,可使护理人员消除身体疲劳,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
手势是有声语言的延伸,是非言语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富有极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表达的信息丰富多彩。如病人刚入院时,护士手掌心朝上,引导病人到床边,表示礼貌;病人出院时,挥动单手表示辞别、再见;儿童接受注射治疗后,竖大拇指表示好样的、棒极了;术后病人示意下床活动时,OK手势表示支持和允许;如病情不允许离床活动,则摆手表示不同意;当学生在犯错误后及时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老师拍拍学生的肩予以肯定;或者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后能竖起大拇指,得到的效果胜过口头表示。但手势语可因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因此,如医院有外宾时应谨慎使用。
二、表达友善与鼓励
一个和蔼亲切的表情向他人传递了相互友好的关系,而一副生硬的面孔则向他人传递着冷漠和疏远的关系信号。在现实生活中,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浅谈非言语性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微笑是一种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是在社交场合中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既悦己又悦人。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把微笑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以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适度的微笑往往给予初次面试的应聘者莫大地鼓励,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面部表情是有效沟通的世界通用的语言,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对面部表情的解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的各种情感都可非常灵敏地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
三、逼真的替代
在非言语沟通中有一种有声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广泛,它是通过发音器官或身体的某部分所发出的非言语性声音而进行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的声调高低、强弱和抑扬顿挫的掌握上或说话的停顿和沉默会产生言外之意的效果。在噪声较大的工地或停车场,人们无法听见对方的讲话,便可以用手势来指挥吊车的工作、停车的位置和距离;在实弹射击场要求要有紧张、严肃的氛围,老师在学生射击过程中,除在射击前和射击结束时下达正常的口令外,在射击过程中不针对单个或部分学生下达口令,只是简短提示,以免惊吓其他学生而发生意外事故。
在一定的场景下,我们会发现,即使对方没有说一句话,但我们从对方的表情上已经了解到对方的意思。当一个人不能听或者说时,非言语符号常常代替言语来表达意思。这种替代是有条件的,即一定是同样文化氛围或者是普遍被人们认同的规则下才能应用,否则便容易引起误解。
四、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和讲话一样具有说服力。因为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则表示倾听者对讲话人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使讲话者形成愉悦、宽容的心理。在大多情况下,听一番思想活跃、观点新颖、信息量大、情感波动较大的谈话,倾听者甚至比谈话者还要疲功,这就需要积极的倾听。要求倾听者聚精会神,积极调动知识、经验储备及感情等,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接受信号后,立即加以识别、归类、解码,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示出理解或疑惑、支持或反对、愉快或难受等。适当的倾听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可获得对方的信任。
在复杂的商场上,倾听使你更真实的了解对方的立场、观点、态度,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内部关系,甚至是小组内成员意见的分歧,从而使你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不能否认,谈话者也会利用讲话的机会,向你传递错误的信息或是对他有利的情报。这就需要倾听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不断进行分、过渡,确定哪些是正确的信息,哪些是错误的信息,哪些是对方的烟幕,进而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使对方变得不那么固执己见,更有利于达成一个双方都妥协的协议。监狱警察在与服刑人员初次建立了良好印象后,监狱警察便成了部分服刑人员在临时环境中的倾诉对象。而作为听者不是简单的“听”,其中的技巧若能掌握适度,不仅仅是得到服刑人员的信任,对方也认为获得了尊重,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倾听者更能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部分家庭情况及其思想动态,在沟通过程中还可以发掘重要线索,有利于公安机关及时给予他们所需的疏导和帮教。
总之,非言语行为是伴随语言行为发生的,是深动的、持续的,它可更直观形象地表达语言行为所表达的意思,比语言行为更接近事实。特定环境下的非语言行为具有特定的意义,它能够稳定对方的情绪,改善对方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对方的信心,使交流的氛围更和谐,使对方得到关爱、体贴,更多一份理解和同情。交流双方可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满足对方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由此可见,交流双方恰到好处的应用非言语行为,能弥补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促进双方沟通,提高交流质量。
2.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篇二
人类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语言交际是依靠语言来传递交际的内容和思想, 非语言交际则是除语言行为以为所有的交际行为, 其内容主要包括体态语, 副语言, 客体语, 环境语等。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 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情感。在商务英语交际过程中, 由非语言交际行为产生的影响更是占据了整个商务活动的重要位置。
非语言交际作为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人类交际过程中起着语言交际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同语言行为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交际过程, 实现交际的最终目的。许多人认为, 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掌握的交际工具只是外语, 比较注意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 容易忽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导致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非语言交际的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不可低估, 一些研究表明, 如果一种文化的人们在对对方文化了解之后, 与对方进行交际时, 注意使用对方的非语言方式, 他们会受到对方成员的加倍喜欢, 商务交往就更容易成功。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 非语言交际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微妙信息, 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 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 非语言交流便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转而使用手势、声势、表情、目光语等, 此时的非语言交际能够直接影响到商贸活动和商务交际的成功与否。
►►二、商务英语交往中的非语言交际
1.体态语
体态语的范围很广, 也是商务活动中最重要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良好的体态语能给对方最佳的印象, 它包括基本姿态, 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在商务谈判中, 适当的眼神交流, 正确的手势等, 都能引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2.副语言
在商务英语交往技巧中, 体现了副语言的重要性, 它包括沉默, 非语义声音, 话语转接等。在正确的跨文化引导下, 副语言的运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但如不能正确使用, 则会影响整个交际结果。
3.客体语
包括衣着化妆、皮肤颜色、气味和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也是商务英语交往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客体语是影响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 而第一印象又决定了接下来交往的可能性和顺利性。
4.环境语
环境语是与空间和时间有关的非语言交际, 包括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及人对自然的影响。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会因关系的不同而保持不同的空间, 这一点在商务英语交往中尤为重要, 它是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起,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沟通的活动, 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空间文化, 一些关于环境语的常识能对商务英语交往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三、非语言交际在商务英语交往中的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交际行为的差异,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意义会大相径庭, 如果要准确的了解说话人的言和行所表达的意义, 还必须了解他运用的文化背景。首先是身体接触, 不同的民族对谈话时保持多远才是合适距离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 英国人与人交谈时, 总要保持一定得距离, 而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则喜欢在交谈时靠的很近, 认为这样能表示亲切, 西方人注重“私人”领域, 难以忍受别人对自己领域的侵犯。在英语国家, 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 要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 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无意接触到对方也会道歉, 而中国人则体触频繁。还有一个当众拥抱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 见面拥抱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在东亚和一些说英语的国家, 男人见面一般只是握握手, 在商务英语交往中, 需认真了解每一体触行为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手势是常用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但在不同的文化中, 相同的手势可能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例如竖大拇指, 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高、妙、一切顺利、非常出色等类似的信息, 但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 竖大拇指通常用来表示搭车, 在尼日利亚则被认为是侮辱性手势, 在澳大利亚则表示骂人, 在伊朗以及伊拉克等很多中东国家, 竖大拇指是一个挑衅的行为。再如, 观众和听众鼓掌, 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汉语中时表示谢谢, 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而在英语国家则被认为是不谦虚。在商务活动中手势的表达比较频繁, 这就要求商务人员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 细心观察领会。
目光交流的时间长短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美国人在同相识的人谈话时, 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 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一直直视对方, 在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等方面都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范, 在商务英语中应充分利用这种非语言, 并注意正确使用礼节。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英语沟通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语用功能, 我们必须了解并熟悉非语言交际的文化特征以及它的特殊表现形式, 对它们传递的信息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正确的非语言可以加强商务沟通, 反之, 则会起到消极作用, 甚至引起误解或冲突, 在商务英语的交往中, 需要了解对方的非语言, 正确的理解文化差异, 以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伽.商务英语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J].吉首大学学报.第31卷第2期
3.现代性语境中的艺术交往论 篇三
【关键词】 主体间性;审美解释;艺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有鉴于审美经验长期以来为欧陆学界所“污名化”,接受美学双子星座之一的姚斯,在其学术转型之作《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一书中,细致描述这一概念所蕴含的主体间性。这一努力旨在藉由对艺术经验基本特征与历史演变的回溯探勘,敞亮现代性语境中艺术文本与观/读者的接受活动,进而揭橥艺术经验对社会现实的形塑作用。质而言之,在接受美学家看来,作为承续往昔、完善当下、通向未来重要力量的艺术经验,不应踯躅于观/读者的审美接受经验,还应该涵纳艺术生产者所积淀负荷的创造经验。正是在主体间性审美互动的交往地平线上,姚斯以现代性为参照框架,将审美经验重新语境化,结合其在特定时空中的衍化变迁,系统考查审美愉快(审美经验的内核)的三个基本范畴,即体现艺术生产方面的“诗意性创造”(poiesis),作为接受维度的“感受”(aisthesis),以及表征交流功能的“净化”(catharsis)。
一、艺术经验的生产方面
纵观姚斯关于“诗意性创造”的回瞻论述,其实也包括其他两个范畴的历史考察,始终隐含着一以贯之的隐蔽视角,即审美现代性的思想烛照。具体来讲,在针对西方艺术思想史的细致梳理中,从作为西方精神原乡的古希腊直到中世纪的前现代社会,艺术创造都首要指称人类的生产性制造活动,以及藉此所相生之身心一体、主客同一的审美快感,因而富有诗性光辉的理想含义。事易时往,斗转星移。时至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社会,其美学涵义也追随时代精神的历史脉动而为之一变,缘此艺术创造在此时此地,则主要被阐释为意识主体的对象化活动,其在艺术领域特指艺术家生成作品的审美实践。至于在18世纪的近代西方社会,其不仅意指完善再现的真理模仿,也用于表示创造“美的外观”的艺术创造力。而在青年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欧洲,诗意性的审美创造更是跃出自律论的审美畛域,成为扬弃异化现实、通向终极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主要进路。那么进入现代性繁盛阶段的20世纪,与时俱化的艺术创造,又具有怎样的深刻意涵?一句话,诗意性的创造活动,已然由少数天赋异秉的艺术家延伸到大量匿名的观/读者,即“阅听人”在主体间性审美交往活动中的诗意创造力,必须成为审美经验的重要内容。有道是回眸史实乃是理解当下的必由之路,显然这种迥异古典时期甚或有别于近代时期的审美现代性意义,便是以历史感见长且特别关注观/读者主体性的姚斯,其所要论述的重中之重。
姚斯以犀利如锋的语言说道,随着艺术先锋派的横空出世,艺术创作的意义指向发生划时代的历史转折。诚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尔·瓦莱里(Paul Valery)在《列奥纳多和哲学家》(Léonard et les philosophes,1929),这篇建基在主体间性交往观上关于构成的创作理论所示,求新谋变的现代艺术,一旦超越古典美学的伦理准则与形式规训,就能够另辟一番全新的美学天地。在其看来,成为日薄西山、生气全无的优美传统,业已被新颖激烈、奇异独特的“震颤价值”所置换取代。不断触碰观/读者的接受底线与挑战接受难度的现代艺术,其念兹在兹的美学旨趣,就在于让“阅听者”远离心斋坐忘、静观沉思的孤立状态,以及附着在此的主体性意识美学。缘此,原始生命力之不可遏止的非理性抑或超理性的审美冲动,成功加冕为现代性思想的新近王者,而由“完美”这一传统愿望所驱动而出的艺术生产品则日益罕见。质而言之,标新立异、离经叛道的现代艺术,摒弃审美对象的完美形式以及永恒之美的形而上学,抛弃“理念先验存在”以及艺术家模仿实存的独断真理,同时也放弃观察者不介入创作状态以及静思默想、凝神观照的陈旧诗学,从而在审美现代性的废墟瓦砾中另辟空间。换而言之,令人眼花缭乱并且挑战接受惯习的现代艺术,使得审美本质虚化而捉摸不定,必须在新的语境中重新定义,从而挣脱客体性美学之“美是永恒实体”的陈腐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其大声质疑审美过程中“意义先于形式”的美学律令,最终告别认知真理的理论模型,从美学家们的知性认知获得自由解放。正是在此意义上,姚斯认为大眼通脱的瓦莱里于此丰富补充美国文坛怪才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在《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中的天才洞见,“对一个哲学家来说,他很难理解艺术家几乎可以不分形式和内容便从形式转向内容,又从内容转向形式;在他把意义赋予形式以前,形式可能已经在他心中呈现;或者,对他来说关于形式的想法毋宁是要求给予形式的想法。”[1]124由是观之,具有召唤结构的现代艺术,使得当下观赏者再也不可能如从前那样,悠哉悠哉、轻松闲适的作壁上观,而是要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对象的构成填空,缘此现代艺术的创作活动,同时意味着艺术作品的观赏者已然成为共同创造者的美学事实。
姚斯刃迎缕析地深入指出,达达运动的历史情形,宣告柏拉图式的实体本体论美学的瓦解破产,具体地呈现出在柏拉图的本体论范围内无法解释清楚之“不明确对象”(ambiguous objects)的美学史意义。虚无主义色彩浓烈的达达运动,为了迫使观赏者感受接连不断的美学震惊,让其面对着一系列不再具有艺术/自然分野,而是基于艺术和现实之别之迥异不同的“不明确对象”,可谓花样百出而无所不用其极。诸如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自行车轮子》(Bicycle Wheel,1923),美国当代艺术家贾斯培·琼斯(Jaspers John)的波普艺术作品《旗帜》(Flag,1954),“欧普艺术之父”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首开活动艺术先河的光效应艺术作品《抖动着的屏幕》(quivering screen,1951)等等。显而易见,建立在主客二分、灵肉分离之上的传统静观美学,在如何解释现代艺术的发展问题上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在姚斯看来,要想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只能通过接受美学来进行综合阐述,因为这种建基于主体间性基础上的交往美学,要求观众对接受主体的创作进行新的美学定义,从而超越关于冥想沉思之美学态度的诸种定义,形成一种崭新的审美活动。质而言之,“美的和不再是美的艺术”(beautiful and no longer beautiful arts)的变化光谱,模糊或曰跨越本应泾渭分明、清晰明了之艺术作品和艺术作品之外的现实的分界线,从而消弭曾经是经典艺术理想的美。当非具体化(de-concretization)成为全部之后,审美地位自身也就成为需要直面的大问题,这就意味着观赏者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推向一种境地,即在面对着模糊的对象之时,其必须时时反问自身并且须要立马做出决断,这是否依然抑或是还可以称呼为艺术。在姚斯看来,当一个原本属于艺术之外的现实对象,如前面所提到的《自行车轮子》,被当成一件所谓的艺术作品而堂而皇之的公然出现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就被压缩成微不足道的选择行为,与其相对应的是,观赏者则被要求付出更多的在审美方面的努力。也就是说,唯有欣赏者在能够回忆起总结出此前经典艺术作为美的外表以便应对现代反艺术之询唤的时候,唯有观众寻求怎样赋予一个和自身并不相同的对象意义的时候,其方能够对此模糊的对象进行审美享受。这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提问式反思,以及反思性的审美愉悦是没有穷尽也不会终结,因为其不会固化为确定意义,更遑论精细界定出从现在开始某种东西被称为艺术的本质。总而言之,所谓诗意性创造乃是作为鉴赏者而存在的主体,藉由发挥其自身艺术创造能力而获得的审美快感。具体到审美现代性充分发展的20世纪,诗意性创造不仅是艺术家的审美创作能力,亦成为阅听人的审美功能,缘此艺术文本成为接受主体和生产主体共同创造的主体间性审美生成物。
nlc202309032051
二、艺术经验的接受维度
在以现代性为参照框架,系统论述作为审美经验生产方面的诗意性创造之后,姚斯又如法炮制,转而论述作为审美经验接受方面的所谓美觉。按照姚斯的叙述逻辑,在古希腊时期主客尚未明确分立,审美好奇心和认知好奇心浑融交织,处于混沌未分的合一状态,由此据说先人既可感知对象的外在形象,又能体悟对象的内部意义,所以在其时其地,审美感觉乃是对内隐意义和外显形式原初同一性的素朴把握。然而当人类历史的巨大车轮驶进中世纪,在“无形之诗”的支配控制下,原先融为一体、亲和相契的形象和意义,也因为反偶像化的信念而渐次分离,缘此认知好奇心与审美好奇心便日益分殊。不过在文艺复兴时期追慕古希腊流风余韵的人文主义浪潮中,审美感受重新绽放古典时期的余晖神髓,即体现出理性主体之内在灵魂和外在自然之契合完满的理想状态。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感性与知性和谐一致的美好时光,仅是匆匆而过的回光返照。接踵而来的是,与现代理性相伴而生的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基于主客二分的科学执念,势必要对自然整体进行精细入微的冷静分割,缘此感受与知性形成尖锐对立而成为艺术活动的专属“场域”。循此言之,若要抗衡日渐加剧的社会分工和工具理性的外在压迫,重返整体把握自然的澄明之境,唯有仰仗审美感觉以恢复现代人类日益萎缩的审美经验。比如在“作为对现代性第一次批判”的浪漫主义风潮中,审美感受就进一步强调主体对美好自然的心向回归;但与此同时,其也吊诡地沦落为一种失却了往昔美好的感时追忆和怀旧眷恋,而不经意地成为一种徒具回忆姿态的审美感觉。
在进入现代性盛期之后,审美感受出现两种看似相互对立、互不统属的两大趋势。其一是以颇受争议的“西方现代小说奠基者”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以及宣告“主体终结”的爱尔兰荒诞剧作家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Samuel Beckett)、法国新小说派健将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等人为代表,其文本具有审美批评的话语功能,充分发挥艺术作品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批判和破坏效用的发展趋势,迫使读者无法修补那横亘在“感知到的世界”与“感知主体”之间的裂隙沟壑,从而潜在取消审美经验生成的一切可能性。具体来讲,其不仅首先猛烈抨击那种藉由回忆来搜寻自我本质的主体性意识美学做派,而且通过引进一种有别于传统封冻且据说是取消审美距离的写作形式,来达到否定主体所有感受和解构历史循序渐进之目的论神话。而先锋派之所谓现代写作,乃是上述趋势发展的高峰,其对读者的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无指称的语言游戏,缘此其不仅销蚀其本身仍有可能涉及之观念形态批判效果,而且放弃审美感受之认知与交往的美学功效。显而易见,上述托名“现代”的极端做法,正是姚斯所要严厉批评和极力矫正。
其二是以“现代感性”之审美体验而迷倒众生的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以及法国意识流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等人为代表的另一路向。简而言之,其笃信通过促使审美主体体会到主体间所共有的“宇宙感”,进而调节主体的“感知性回忆”,使之能够进行审美活动。具体来讲,通过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人所阐释的普鲁斯特伪自传体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昭示出在主体记忆中重新唤回的审美时空,不仅启示着一个先验的家园和一种永恒的存在,而且还敞开另外一个理想世界(审美乌托邦),即过去的世界藉由主体回忆而被感知,并且经由主体投射而与他者生发交往。进而言之,这部据说是“研究是否可能找回失落的时间”[2]64的作品表明,折冲在记忆/遗忘之中的意识对象,唯有审美经验方能敞亮,而且也只有艺术世界才是交往发生的“场域”所在。易而言之,普鲁斯特等人藉由对记忆范畴所做的浪漫化调节,重新唤醒尘封已久之审美感觉的认知功能,让一种再认识的新的审美经验,来克服日常生活中所存有的不足认知(主体并不一定认识到其所直觉之物)。缘此在姚斯看来,为了反抗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所造成的全面异化,就必须沿着波德莱尔、普鲁斯特所开启的审美现代性的艺术道路上执着前行,重振艺术以及审美感觉的雄风,进而最终达到领悟世界、模塑社会的交流目的。正是在此意义上,姚斯展望处于感受层次的艺术经验,如何承担起一个伟大任务,那就是“运用审美知觉的语言批评功能和创造功能去抵御文化工业中萎缩了的经验和卑贱的语言。鉴于社会角色和科学视角的多元性,这种知觉还被用来保存其他人对世界的经验,从而捍卫了一种共同的视阈。自宇宙论消失之后,艺术最适合于支撑这种共同视域”[3]138-139。
三、艺术经验的交往向度
姚斯认为,在现代性的分析框架之中,既然能够通过艺术创作的流变起伏,阐明审美经验的生产历史,经由艺术感受的发展脉络,把握审美经验的接受故事,那么同样也能够借助艺术净化的多维描述,呈现审美经验的主体间性交往功能。具体而言,姚斯秉持德国美学案牍主义传统,引经据典而从如下三个来源引申出审美经验交往功能的主体间性,即古希腊大哲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关于“净化快感”的理解阐发,神学美学家奥古斯丁对于“沉醉于好奇心之享受”的批评忏悔,以及著名修辞学家而且具有“怀疑主义第一人”之称的高尔吉亚的“情感使得演讲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朴看法。在进行必要的整合论述之后,“关注处身性、在体化”[4]39-42的接受美学家,适时地将“净化”这一歧义迭生、并置杂陈的古老语汇,重新界定为审美情感的身心享受,而这种灵肉合一的审美享受据说乃是由言说或者诗歌所激起,其在听众/观众身上引起主体心灵的自由放飞和理想信念的提升改变。上述颇具匠心的诗学定义,不仅预设了通过共享他者的审美经验,能够在相互辩证中自我享受,而且赋予观/读者以一种从创作主体之父权结构中解放出来的崇高地位,进而在主体间交往基础上建构想象之物的积极参加者。显而易见,这种颇具现代性意涵的身体美学观点与经典意识美学论调南辕北辙,因为在后者保守的论说视阈中,审美距离这一审美活动产生的重要因素,往往被解释成“我思主体”与意识对象之间单向性的无利害沉思关系,缘此接受者的主体性便被一笔抹杀。
nlc202309032051
毋庸置疑的是,审美交往的圆融讨论,必然牵涉审美态度的重新检视,这是因为审美态度的知觉结构与人类生活的行为类型或曰模式表征之间,存在着一种不言自明的客观同一性。缘此,作为“复杂的、明确的知觉”的审美态度,乃是朝着主体间的认同要求而开放提出。正是在此意义上,当代德国哲学家迪特·亨利希(Dieter Henrich),赫然指出艺术通过审美态度的媒介作用,想象性地满足各式各样的认同要求。姚斯进一步认为如果将审美知觉的对象扩展到审美感知主体,将审美享受理解为主体间性式的“在享受他者的自我享受”,那么审美态度向认同要求的特殊开放也就顺理成章。易而言之,在此不仅可以通过审美知觉的简明直观性和审美主体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亲密类似得到解释,而且能够经由观众与主人公认同中释放而出的净化快感来加以说明。
姚斯在翻检人类审美经验史后指出,由净化作用而引发的艺术经验,存有一个难以厘清的现实吊诡,即在超越真实世界之樊笼束缚的审美过程中,审美经验既可以让观/读者和某个典范行为进行契合道德规范的自由认同,也能够让其驻足停滞在纯粹单一的好奇状态之中,最后通过接受主体的情感认同,审美经验能够将其拉近吸引到受他者宰制的集体行为之中而不能自拔。当然,通过想象之物的媒介作用而使得主体心灵得到净化自由,这一矛盾是必须付出的代价。纵观审美经验的嬗变历史,这一暧昧难言的悖谬体认,一再成为以信念权威、社会道德或则实践理性之名而投掷靶的,其无外乎旨在反对艺术交往所生发之难以抗拒、无法掌控的效果影响。
姚斯认为在审美经验的脉动历史之中,艺术典范(exemplary)既是先验又是后设,具有创立准则和互通交流的认同功能,因而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且就典范而言,审美经验之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态,显现为其本身所包含着的两种彼此对立的模仿样态,其一是通过艺术典范的自由理解与理解自由,其二是亦步亦趋地臣服规则与被动机械地遵循戒律。职是之故,艺术典范的道德认同,发生在自由遵从和屈从模仿两极之间。在此,姚斯深情回顾启蒙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艺术典范的卓越论述。他以之为据进而强调,艺术典范不仅能够在审美判断和道德实践之间架设桥梁,而且能够清晰阐明审美认同向道德认同的转向过程。艺术典范在美学王国和道德领域的成就特征,在于其决绝冲出“规则与案例”的图式框架。这就是说,拥有审美动力学特质的艺术典范,悠然指涉一种审美“不确定”(indeterminate),其每一次具体外化与历史更新,都丰富其定义、扩展其疆域。由此可见,在审美判断和道德实践的交织视阈中,姚斯延伸审美净化这一经验艺术方式所孕育的审美/道德、艺术/认知、自由/遵循的二律背反,并力求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融合。
综上所述,生成于艺术交往过程之中的审美净化,既是藉由观念形态之循环往复的镜像询唤,而为艺术改变主体行为的开始之处,亦是艺术交往的终结之所。正如姚斯所论,作为艺术经验之交往方面的审美净化,意指阅听人作为鉴赏主体在进行艺术接受的审美时空中,由于主体心灵的悄然改变与解放飞升而获得的情感性审美快感。其不仅让审美主体从现实生活的功利计较与琐屑庸常释放出来,进而在独立自由之审美判断中放飞主体心灵,即通过自足自在地享受他者的辩证作用,真正获取身心解放与完成灵魂救赎。值得重视的是,主体间性的艺术交往经验,还能够有效证实、真正传达、甚或开启诸种规范的社会功能,此乃其价值所在与意义所生。行文至此,姚斯耐人寻味地总结道,诗意性创造、审美感受、审美净化三者之间,并不存有高低尊卑的等级差别,也不应理解为层次谨严的构成结构,而是一些功能独立的审美织体。也就是说,三者之间尽管无法相互还原,却能运用不同方式耦合起来而进行理解。其鲜明例证便是,尽管艺术家主要体现为创造范畴,但其亦能通过向鉴赏者的身份转化,从他异视域不无自恋地审视自己的艺术作品,因而能够进入审美感受(第二范畴)与审美净化(第三范畴)这两个范畴,并且其所创文本的美学意义更是越出单纯的作品创造,绵延体现于当代与后世观/读者之不断接受过程中,“而读者的接受主要与后两个范畴有关”[5]306。总而言之,只有正确理解上述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与相衍相生的三个范畴,才能周延地阐释审美交往活动的整体图景,切实把握艺术经验的存在方式,“也才能真正读解艺术传播的主体间性”[6]17-22。
参考文献:
[1]Paul Valey. The Collected Works of Paul Valery[G].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
[2]J. Hillis Miller. On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3]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顾建光,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王伟.走向身心一体的交往理论——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接受美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2).
[5]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王伟.审美乌托邦的迷思——后现代文化视域下的否定性诗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2).
◆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研究》(12CZX078)阶段性成果;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戏剧的东方知识资源研究》(12YJC760128)中期研究成果;泉州师范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伟,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美学博士。
4.交往有艺术教案 篇四
第十一课 交往有艺术-----礼貌的力量
青羊实验联合中学 潘立颖
课程目标:
1.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重难点:
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设问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请大家跟我齐读本课标题:“交往有艺术”。
同学们,文明交往离不开基本的交往礼仪,成功的交往需要合适的方法与技巧。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等是成功交往的关键!
大家现在来看一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与人交往的一些事例,有请第一小组同学表演。导入:
第一小组表演情境:
1.公共汽车上,一中学生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其他乘客以厌恶的眼神看着中学生。
2.一个学生在家玩电脑游戏,妈妈叫他吃饭,他很厌烦妈妈的唠叨:烦不烦,没看见我在忙吗?妈妈伤心地走了。
3.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向一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
主持人:感谢第一小组的精彩表演。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会在各种细节上都注重礼仪规范。那么看了第一小组的表演之后,谁能说一说:
公共汽车上的学生为什么遭到他人的厌恶?玩游戏的学生为什么让妈妈伤心了?做调查的学生为什么遭到拒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主持人:看来,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一些不愉快的发生都是因为不懂得交往的艺术而引起的,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系统的了解一下文明礼貌以及礼仪的一些知识。授课: 主持人:下面有情第三小组来给我们大家讲解礼仪的概念以及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同学们有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小老师将作出解答。第三小组小老师讲解: 理论知识初探:
1.礼仪的概念:礼仪属于道德行为规范,是礼节与仪式的总称,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以风俗、习惯形式固定下来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2.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作用:
(1)有助于我们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2)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更容易被人接纳。(3)展示内心的自信、蓬勃的朝气、振奋的精神。
(4)体现真诚、心灵的善美、对人的尊重,拉进与他人的距离。(5)有利于办成事情。
教师可针对小老师讲解不足的地方以及学生的提问作出适当点评。
主持人:谢谢第三组的小老师的精彩讲解。从刚才的讲解中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礼仪,懂得了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文明的用语可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礼貌的行为可以让人觉得你很有涵养,那么大家知道的文明语言和礼貌行为有多少呢?下面有请第四小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 礼仪常识:
1.文明用语知多少?
2.基本的文明礼貌行为有哪些?
主持人:第四小组的展示可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又知道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文明语言和礼貌行为,请大家啊将这些都牢记在心,以后多多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我们就遇到了两种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实战演习:
1.你迷路了,需要向旁边一位年长的男士问路。
2.周末你和初中同学去书店买书,碰见了小学时的老师,你需要介绍初中同学和小学老师认识。
主持人:同学们已经在下面开始思考了,现在我们请第五小组的同学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她们的处理办法。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在表演完毕之后请大家指出她们哪些地方是做的得体的,哪些地方是做的不得体的有待改进的?有请第五小组上台表演。学生发言,教师点评。主持人:根据刚才第五组同学的表演以及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同学们掌握很多交往的艺术,但是,在我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不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尊老爱幼,说脏话、打架等诸多不文明现象时有出现。下面就有请第六小组同学陈述在我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境。反思现实:
1.在同学相处中,有的同学处事往往得理不饶人,无理搅三分,只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惹出一场激烈的舌战,出口成脏,有的甚至大打出手,严重破坏了班风班貌。2.在公交车上,有的人坐在老人面前装睡,有的人一脸麻木地看着抱小孩儿的乘客,还有的人见残疾人在身边艰难地站着,他们就是不肯让座。
请大家就这些现象展开讨论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总结: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所以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以最恰当的方式去待人接物。这个时候“礼”就成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化解人与人直接矛盾的良方,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保证。所以,作为祖国的未来,作为社会的文明小公民,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五
一、语言的 科学 性、准确性
由于物 理学 科本身是一门科学,教师在阐明物理概念、物理 规律 的物理意义时要准确无误、符合科学性。措词要严谨,不能含糊。如果课堂教学语言不准确、科学,将直接 影响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例如说:“物体受到惯性的作用„„”(应该说:由于惯性),这种不够准确、科学的语言应尽量避免,否则会使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直接导致学习态度不严谨。又如:把“物质的密度”说成“物体的密度”;“因为力大,所以加速度大”等等这些不严谨的说法均会给学生的推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真理偏离一点即成谬论。再比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时,正确说法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如果把这一概念的“只”字漏掉,那么就是一个错误概念。如果把“由静止开始”的前提漏掉,就是一个不完整、不严密的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用严密科学的语言传授知识,以免误人子弟。特别是刚走上教坛的新教师,更应加强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
语言直观的最好形式是“打比喻”。鉴于学生年龄的特点,其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他们还不习惯于也不善于在众多的事实中归纳、概括出 理论,不能 总结 出规律。这就要求教师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来启发他们的智慧,使学生在头脑里呈现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或一个物理模型,帮助他们从特殊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原子核物理部分,若只介绍10-10m和10-14m的数量级,学生印象是十分肤浅的。如果把原比作一间长达100m的大厅,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厅中的一个乒乓球,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形象。再比如:讲解运动的相对性时,若引用古诗:“„„满眼**多闪烁,恰似走来迎。子(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二句是以船为参照物,第三句是选岸为参照。这样学生就感到非常的形象直观了。
三、语言的精炼,通俗易懂
所谓语言精炼,是指遣词造句击中要害,干净利索,没有废话,不能开口“这个”,闭口“是吗,是不是”等到哆嗦没完。如果讲话拖泥带水,一方面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另一方面是语言缺乏艺术性,没有感染力,学生对这样的语言会感到厌烦,也很容易分神,不能紧紧抓住学生装注意力。物理课堂语言力求思想明确,生点突出,难点分散,言简意明,尽量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教学思路,不要用再三重复的办法去强调某一重要概念,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清晰、流畅和优美,这样的语言才更有吸引力。
6.《交往讲艺术》说课稿 篇六
一、说教材的地位作用:
《交往讲艺术》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属于道德板块的内容。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天地宽,设置这一单元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交往礼仪,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扩大交往范围,在人际关系中受欢迎,最终实现课程标准——使学生能过有意义的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交往讲艺术》一课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是让学生在明白交往基本知识和礼仪的基础上,把握交往的技巧,营造出和谐、温馨的人际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畅、更受欢迎。所以《交往讲艺术》是本单元的落脚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说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倾听、表达、赞美他人,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知识与能力】掌握人际交往中倾听、表达、赞美的技巧,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教学效果。
2)用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对下文的学习。
3)采用自学与展示和质疑形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交往讲艺术”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
1.交往是一门学问,要成功的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艺术。而要引导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规律,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从中学生的交往状况看,因为缺乏交往技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了不少障碍。
所以在教学和训练中,我根据学生的交往状况,设计了情景剧表演,选取了小故事以及小组展示和班级大展示等课堂活动,深入浅出的对学生进行交往技巧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交往的三种技巧,而且能够在课堂上,真诚的把赞美施予同学和朋友。
【教学理念】以生为本理念和有效教学理念
【教法】创设情景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合作交流法、问题归纳法、小组展示法、质疑评价法、课堂互动法
【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境导新课
1.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交往讲艺术
二、互动学新课
1、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交往的艺术有哪些呢?
2、学生自学、对学,对子互查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给对方予以恰当的评价。
3、学生群学,根据组内情况,确定人员分工,积极预演,为小组展示做好充分准备。
三、合作来展示
(一)学会倾听(一组展示)
1.学生展示: 倾听有什么意义?应如何倾听?(学生自问自答合作完成)
2.质疑评价。(四组质疑)
3.教师点拨引导归纳,应如何倾听。(认真仔细听别人讲话。要耐心、要虚心、要用心、要会心)
(二)学会表达(二组展示)
1.听故事 谈启示:
2.小组展示 :善于表达有什么意义?应怎样把握表达的艺术?
3.学以致用 :看看以下情境,这样做会_______,应该_______。
(1)、王浩没完没了地唠叨一些别人根本不想听的事,尽管别人已明显地表示出厌烦,他却坚持要人听到底。
(2)、张立与人谈话时老爱插嘴,抢着替他人把话说完。
(3)、小明与同学交谈时十分留意他人的发言,总是纠正他人发言中的错误,令人尴尬。
(4)、菲菲总喜欢与人嘀嘀咕咕、窃窃私语。
4.质疑评价。(四组质疑)
(三)学会赞美(三组展示)
1.学生表演:愉快的小丽
2.学生展示:学会赞美他人有什么作用?怎样学会赞美他人?
3.质疑评价。(四组质疑)
4.慷慨赞美给小组(同学):
请你真诚的对优胜小组说一句赞美之词,让他们体验被赞美的温馨。
四、效果随堂检
1.我来选择: (PPT)
2.作业我能完:完成一份交往讲艺术的手抄报。
五、收获我来谈
1.学生一句话谈这节课的收获
7.略谈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七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因而被父母视为“小皇帝”、“小公主”, 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互助行为更为少见, 多见的是孩子自私自利、霸道、专断行为等。他们既缺乏语言交往意识, 又缺乏语言交往能力, 不会协商、不会语言交流, 在发生矛盾的时候, 往往采用告状和攻击性行为解决;在别的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也不会有意识地帮助别人, 而是不予理睬;而且幼儿语言交往意识及语言交往能力发展与幼儿年龄增长成正比:年龄越小的幼儿语言交往意识越薄弱, 语言交往越少, 语言交往成功率越低。在对诸如此类的行为做了大量的观察、调查与了解后, 我发现大多数孩子存在这样的情况是以下因素导致的:
以自我为中心现象。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集长辈的疼爱于一身, 一般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 有的幼儿心目中只有自我, 毫无旁人。如分配玩具时, 幼儿各自抢一大堆, 自管自玩:外出散步时两人拉手, 走得快的根本不管走得慢的是否能跟上。这种缺乏语言交往精神的行为, 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语言交往机会的缺乏。因社会大气候的影响, 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善了, 大多以独门独户为主, 隔绝了幼儿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电视机、游戏机等现代化家用电器代替了孩子们的游戏时间, 使得现在的孩子缺少共同成长的伙伴、榜样, 似乎没有与人分享、商量这些概念。而家长们忙于工作、生活, 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陪孩子、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与同伴语言交往的过程中更以自我为中心, 更难谈得上与人语言交往。
语言交往意识的淡薄。在一些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如搬不动积木、不知道怎样搭建等) , 不知道求助别人或老师, 大部分孩子只是个人玩个人的, 只有很少的幼儿能以语言进行交往完成一件事情。还有的小朋友因为想玩一件玩具, 不知怎样和别的小朋友协商, 只好用攻击性行为解决。
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对语言交往的兴趣呢?就是要珍视孩子的好奇心, 让幼儿感觉到与人语言交往是一件有趣的事, 激发幼儿尝试与人语言交往的欲望, 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 大胆与他人语言交往, 从而使幼儿喜欢与同伴进行语言交往, 对与同伴语言交往保持一种持续的兴趣, 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奠定基础。部分幼儿已初步有了语言交往意识, 而在一日生活中, 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 教师可以多创设幼儿语言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语言还是数学、音乐、体育活动等, 每一个活动几乎都为幼儿的语言交往提供了可能, 我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创设语言交往条件, 渗透语言交往教育, 逐步让幼儿的语言交往行为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为了提升他们的经验, 我鼓励他们相互语言交往, 构想主题, 一起协商建构大的作品。于是他们有的尝试结伴搭动物园, 有的结伴搭长城, 有的结伴搭公园……孩子们对于能够自己创设主题, 并根据主题进行语言交往建构很感兴趣。
如果说树立语言交往意识、营造语言交往环境是幼儿学习语言交往的前提与基础, 那么, 探索语言交往方法就是幼儿学习语言交往的关键。幼儿可能会在不需要语言交往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语言交往行为, 也可能不知如何进行语言交往。那么, 刚开始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语言交往的方法, 指导幼儿怎样进行语言交往。
首先, 学习语言交往的语言。任何交往的第一步都离不开语言交流, 因此, 当幼儿参与到语言交往活动中时, 必须使用一些礼貌邀请语或商量用语:“我和你一起玩, 好吗? ”“你愿意到我们一组来游戏吗?”“我有个建议……你们同意吗?”“试试我的吧。”“借我用一下, 好吗? ”“可以吗? ”语言交往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语言交往行为做好铺垫。掌握了语言交往性语言后, 幼儿的语言交往行为就会增多。
其次, 学习语言交往的分工搭配。针对情况, 我们一方面组织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 了解语言交往中的分工, 另一方面在活动之前, 引导幼儿围绕活动主题展开讨论, 怎样分工、语言交往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让幼儿在讨论中学习怎样与人协商、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愿, 从而明确分工的意义,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往。
再次, 学习处理语言交往中的问题或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的动力, 同伴之间在语言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或矛盾并不可怕, 关键是怎样解决它。因此, 教给幼儿一些语言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环境, 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 减少限制性要求, 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避免师生关系紧张。
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 活动成功, 事情做成, 增进友谊, 这对巩固、强化幼儿语言交往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语言交往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常常不能明显地感觉到, 因此,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谈话活动, 如“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人”等, 让幼儿评价同伴, 并说明理由。让孩子看到同伴因为语言交往而受到欢迎的成果, 体验语言交往的快乐, 激发幼儿进一步语言交往的内在动机, 使语言交往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教师在对幼儿语言交往后的结果给予肯定和激励的同时, 对语言交往不好的幼儿不仅要给予肯定, 更要鼓励, 以免对语言交往对方产生抱怨情绪, 从而挫伤继续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8.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八
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运用语言与学生交流,目的只有一个: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体育各方面的知识和运动技巧。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要做到准确、明了、生动、得体,才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审美体验,从而乐于接受,这就是体育课堂的艺术所在。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美感和幽默感,教师语言应避免出现“八话”:“拖泥带水的废话、华而不实的虚话,模凌两可的混话,枯燥无味的胡话,趣味低级的粗话,陈词滥调的套话。”而要做到“九富”:“富有针对性、富有教育性、富有情感性、富有启发性、富有逻辑性、富有节奏性、富有精练性、富有时代性、富有幽默性。”(引自《教师语言艺术》),要把它运用淋漓尽致,还要重视它的“科学性、简明性、形象性、交际性、工具性、贯穿性和艺术性。”
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的方法与技巧,要用得得体,恰倒好处,教师就得要从儿童品质和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灵活综合运用体育课堂语言艺术。这样可使语言表达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避免信息的“误递”和“曲递”。教师还必须加深理解、丰富联想和增强体验,语言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意图清楚、生动形象。体育课堂艺术是充满情感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思想的交流,离不开情感作媒介。情不通,理不达,不行。所以我认为成功的思想教育也是体育课堂语言情感表达的艺术。
体育课堂语言是一个多种表达技巧综合运用的过程。它的表达技巧是体育教师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和教学必不可免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灵活而综合地运用这种技巧,从这种范畴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语言艺术就是恰当、巧妙而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1、声势变化技巧
在这种有身语言中应该包括语势变化技巧、强调音变化技巧和降调技巧。就是运用不同的声调表达不同的教学效果。如:“这节体育课你们班的表现(强调音)比其它班级好,我真为你们班高兴(降调)”。这种对学生表示由衷的赞叹、祝愿、期盼的语言中运用降仰语势,效果往往比运用上升语势好,让学生显得真挚、恳切,没有做作之感,又寓意学生能继续发扬。又如:“这节体育课,你们又迟到了。”这句话语把强调音放在“又”字上,即表达教师的严重警告之意,有表达了教师严肃批评的意见。
2、语言速度变化技巧
准确生动的表达需要有完美的语速和适应的用气方式相配合,
教师的课堂讲话要做到不快不慢,用气均匀合理,语言流畅自如,且适合自己的表达特点和当时的课堂环境,快、慢、重、轻、停顿等都得好好把握。
3、语调变化技巧
语言表达的过程实际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课堂上同时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除了要配以丰富自然的情感变化外,还有一个语调变化的技巧问题,如果教师讲话时词汇缺乏、干瘪做作、呆板单调,学生听到教师老是那么几套俗语,就回觉得教师很做作,很假,说话没有水平,就回直接在心理上降低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4、幽默技巧
幽默是外来词,意指言语行为有趣、滑稽可笑,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它是经愉悦的方式使人获得精神快攻感的一种行为特性,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要善于运用幽默,教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幽默,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师运用幽默技巧,利用课境(课堂环境)恰如其分的,能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深思联想,出神入化的点明主题,引起学生愉快的心理反应,激发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造成和谐的教育气氛。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十分推崇幽默,他认为“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通过自己的课堂经验,确实合理,恰如其分的应用幽默,可以把教学内容、任务和教育的意图直接导向学生,实现心理沟通,沟通师生感情。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某同学不认真,且轻言已经会了。教师说:“其实,也没什么学得了,不过,既然你已经会了,那么,你来当老师,教我和同学学习。”教师本想讲一翻严肃的话,但这样一来学生往往当作耳边风,用这种愉快的反语说出来,造成一种“可以随意”的假象,但学生听后可以理解老师的真意。
所以说语言对于现代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人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从猿古人到现代人,大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语言得到了充分发展,已经规范化、系统化。而教师语言经过“遮面隔纱授学问,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教学方法,已经优化为精炼的教学语言。在课堂中只要你了解教师课堂语言的特性、作用以及学生心理特征,很好得运用课堂语言技巧,那么在这一堂中语言运用是成功的,你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而现在大多数体育教师都忽略了课堂语言艺术,出现了我在前面所讲的“八话”,一节课往往事倍功半,因此,体育课堂语言的灵活运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从很多方面影响大家的教学任务、效果、成果、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我们应该重视它。
9.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九
湖北省建始县官店民族中学:胡良松 雷功乾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内进行得如火如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已不再流于形式,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统治者与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在课堂上学生要真正有所进步、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精讲、精练、精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对提高课堂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语言艺术反映着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对化学概念、原理及化学工具等知识做到准确掌握,并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浅出,生动简练地传授给学生。
化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科学性,即科学准确地传授知识;第二、针对性,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教学方案,因人施教;第三、激励性,教育学生时,语言要有激发和鼓励的特性,多看其闪光点,防止歧视或简单粗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耕耘多年,经过认真探索,特从以下两方面,对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进行了总结,并在教学中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的语言艺术
1、复习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即先复习学过的知识而导出新课内容。如讲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可在复习酸、碱、盐之间反应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反应特点,导出新课。
2、设问导入新课。教师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逐步解答,随着答题的深入,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了联系,借此导入新课。例如:常见的酸有哪些?化学式怎样写?电离方程式怎样写?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常见的酸》一节。
3、实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先观察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己做实验,通过反应发生的现象,找准疑点,导入新课。例如: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先做镁、铁、锌跟稀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即可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从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4、叙述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概括、描述和启发之后,导入新课。如:讲解《空气》一节时,根据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所知空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真实存在,由此自然过渡到本节内容。
二、突出重点的语言艺术
1、使用直观手段描述重点。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实验或选择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进入重点、突破难点。如:关于CO2使石蕊试液变红,有学生就提出了:CO2使石蕊试液变红是CO2使石蕊变红?是水使石蕊变红?还是碳酸使石蕊变红?于是,我们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就很清楚了。
取两只试管,分别放入固体石蕊、水,并分别向两支试管中通入干燥CO2气体。结果都未变红。然后,向装固体石蕊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向装水的试管中加入适量固体石蕊。再分别通入CO2,都变红了。通过观察这一对比实验,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CO2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是碳酸使石蕊变红。
2、使用各种质疑描述重点。对于重点知识,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例如:镁和锌跟稀盐酸谁反应更剧烈?在溶液中谁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哪种金属的活动性更强?
3、使用练习手段描述重点。教师预先准备好重点知识点的练习题,组织学生练习。如强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时,可让学生完成下列练习:判断下列反应是否发生?(1)Cu(OH)2+H2SO4——;(2)Cu(OH)2+BaCl2——;(3)HCl+BaCO3——;(4)NaCl+KNO3——;(5)NaOH+FeCl3——;(6)BaCO3+Na2SO4——。
4、使用读写手法描述重点。即对于重点知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并进行书写,以求理解和掌握。如:讲解元素的定义及元素符号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并强调关键字词,反复书写元素符号。
5、使用讨论方式描述重点。教师讲解重点知识可逐步启发提问,让学生讨论,并分组发言,突破重点。
10.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十
中宁中学
柳亚琴
有人认为语言艺术,声情并茂是语文教师的事,与物理教师关系水大,其实为然,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两个知识水平素质相差不大的物理教师,如果所教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相差无几,教学内容也相同,但教学的效果却大不一样。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一个教师讲课讲得妙趣横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兴趣,学得兴致勃勃;另一个讲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而教学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所以说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物理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努力准确无误地阐明概念、规律及物理意义,而不能信口开河,想当然。如:讲密度概念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而不是物体的特性,是某物质的密度不能说是某物体的密度;又如讲光的反射时,应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里就存在着逻辑关系的问题,因先有入射光后有反射光。
二、教学语言要优美、形象
优美和形象是指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和启发性,尤其对初中的物理教学,特别要重视语言的形象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维的兴奋,提高学生的想像力。若
再能运用恰当的比喻,对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就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讲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时,把操场上做操的同学比作固体分子,只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做无规则的振动,不能到处自由移动。把下课后校园里的同学比作液体分子,边振动边移动,但不是自由的到处运动。把大街上的人比作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移动。此外,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还可以适当地编些口诀使语言形象化,如:
(一)入门口诀,学好物理并不难,深刻理解是关键,理论实践相结合,动手、动脑做实验。
(二)实验口诀:先预习、明目的,步骤顺序要仔细;观察分析需细致,记录准确求实际;实验报告及时写,仪器用过便清理。
(三)解题口诀:
1、问答题的解法口诀:审题释意是关键,题意译成数理篇;应用公式和概念,推理论证要谨严。
2、计算题的解法口诀:读题审意是关键,已知所求细分辩;公式正确解法简,结果实际紧相连。
(四)综合知识口诀;把天平的使用常识归纳为:使用天平要精心,防锈防蚀最要紧。横梁刀口保护好,防止震动受磨损,等等。口诀虽对学生的理解记忆有很大帮助,但编口诀时要谨慎,切不可因追求音韵而违背了科学性。
三、在教学中要善于用设疑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授课时,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入新课,新课的引入,方法应灵活多样,有时开门见山;有时连回曲折,问此及彼;有时似是而非,引诱上当;有时出其不意;有时“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死记硬背、形式主义的问题不如不问。授课中的设疑以及创设物理情景,如果运用的恰当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的“舞台”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作为一个教师除了要有博学多才的学问和科学的教学思维,还必须有精湛的语言艺术。我认为做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讲课口齿要清楚,语句要简练,条理性要强。讲课要用普通话,语言干净利索,不能开口“这个”,闭口“是吧„„”不能有这些逻嗦没完的口禅。语言如果拖泥带水,学生听得就很费劲。会产生厌烦情绪,同时还要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还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表达,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楚。
(二)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的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好的课堂气氛要靠授课教师来调控。因而讲课时要尽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地控制和调节,做到有张有弛,时起时伏。讲课时语言要有快慢的节奏,要照顾到学生的思维速度,讲话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讲的过慢学生听的没劲。同时还要注意讲话的语言音量的高低变化,音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学生听觉上的障碍。因此,物理教师的语言要有情绪的感染力,讲话要抑扬顿挫,使物理课能像演讲会一样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三)教师教态要自然,和蔼可亲。讲课教师首先要充满自信心,感情充沛,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来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1.电影《和声》中的语言修辞艺术 篇十一
一、 电影中修辞的作用
电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电影语言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电影中的天然语言部分(对话、独白、旁白、字幕等);二是指电影中非天然语言的形象性表达部分(画面、声音)。当我们把电影视为一种语言时,必然会涉及到电影语言的修辞问题。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总是力求充分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增强电影语言的表现力,使得电影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更生动地塑造艺术形象、更完备地传达影片的思想主旨。这种为了达到自觉的审美目的而艺术地使用电影语言的艺术追求就是电影语言的修辞艺术。
如何更好的运用视听技巧和艺术手段去传情达意,以便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影片的思想内涵正是电影修辞所要实现的。
二、 象征手法在影片《和声》中的运用
电影中的主要场景就是监狱,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是一群曾杀害过自己的亲人、朋友,或犯过严重偷窃罪,或吸毒、或是黑社会分子的女人及其与犯人关系紧张的狱警。和声,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既然影片取名为“和声”,那么在这样一个看似严重不和谐的场景中,导演和编剧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和”的主题呢?
这就需要用到象征的手法——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和美妙的歌声。围绕着这个孩子,这群女人的爱心被唤起。为了庆祝孩子一岁的生日,同监狱的其他女人们要求其他女犯人准备生日礼物,布娃娃,小玩具,年纪大一点的女犯人给他做了漂亮的衣服,唱生日歌,一起照相。整个房间的气氛完全没有受到此处是监狱的影响,除了身上的囚服,每个人都像在家里一样其乐融融。
孩子起到了让一个小小的狱室气氛和谐的效果,那么音乐则起到了让整个监狱的人,包括犯人与犯人之间,以及犯人和狱警之间关系和谐的作用。监狱中的女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团体,相互之间经常出现矛盾激化、发生集体暴力的行为。狱警为了防止这群人闹事,采取严厉的手段来对待这群犯人,因此犯人之间,犯人与狱警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
场景一:一狱室内,一狱警和女犯人给小孩庆祝生日。
科长:(拿着照片)这是谁的?
下属:是我的。
科长:你还当自己是狱警吗?
下属:对不起。
女囚一:方科长,对不起。孔狱警一直说不行,但因为今天是珉宇的生日,是我硬求她拍一张的,请不要责怪她!
科长:你当这是野游吗?(撕毁相片)
……
科长:早知这样,当初就不应该犯罪的,你说是不是?
科长:谁让她不知好歹偏偏在监狱生孩子的!
一次合唱团在监狱的公演点燃了她们对音乐的热情,一个女犯人争取到了在监狱内组织合唱团的机会,大家由最初的抗拒、隔膜和难言之隐逐渐敞开心扉,因为音乐聚在一起。大家都忙着练声,准备一次又一次的合唱,最后她们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去外面参加大型合唱活动以及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她们演出的机会。
孩子和音乐并不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两者都是音乐与爱的结合。影片中的小孩拥有良好的音乐天赋,而母亲为了孩子,由五音不全最后成了合唱团的主唱,后来,分开四年的母子也因为这次大型合唱活动得以相见。
影片也通过这次合唱演出将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完全的、彻底的演绎出来了。因为这场演出之后监狱内的犯人和监狱外他们的亲人、朋友相互拥抱和倾诉,消除了亲人之间、朋友之间的怨恨,缓解了他们的思念之苦、见到了一直想见而不能见的人。狱警和观看演出的人都因为他们而感动了。
在我看来,因为音乐和爱都是影片中的一种和声,音乐是表现形式,而爱是其深层次的。
三、影片感人至深的修辞手段——对比与反衬
影片中运用到的另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是对比和反衬。前文已经提到过,影片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对立:犯人之间的争斗、狱警对犯人的严厉管制、犯人与其家人、朋友之间的怨恨。妻子错手杀了自己的丈夫,女儿杀了虐待她的继父,徒弟误杀了自己的师傅,有人杀了自己的朋友,有人放火烧了丈夫和情人住的房子等等。
场景二:新的女囚犯进来了。
女囚一:喂,新来的!
(新女囚不搭理)
女囚一:挺狂的!谁让你随便坐的,懂不懂规矩?
新女囚:如果不是想杀我,就不要惹我!
以上就是新囚犯与老囚犯之间的矛盾,为了让新囚犯明白不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撒野”,先树立自己的权威。
场景三:囚犯母亲与女儿的对话。
囚犯母亲:金女婿还好吗?
女儿:我不是说过不要联系吗?你没听懂吗?
囚犯母亲:贤珠。
女儿:你有什么资格叫我的名字!
(停顿)
女儿:不会现在开始想当母亲了吧?你知道作为一个杀人犯的女儿生活是多么痛苦多么辛苦吗?
囚犯母亲:难道我死了你才能原谅我吗?
女儿:谁叫你死了,死了你就解脱了!给我好好活着,死一般的活着,每天都像在地狱一样,痛苦的活着!
这个对话演绎的是母亲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这个母亲因为发现丈夫与自己的助手偷情,一怒之下开车撞死了这两人而入狱,年幼的子女因母亲杀人犯的身份带给她们很多的痛苦。
影片开头基本上都是类似的冲突,在她们入狱之前都有过一段痛苦的经历,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唤起了人的爱心,同狱室的人非常团结,内心仍然期待着和亲人、朋友相见。音乐给了她们机会,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女犯人们变得积极向上,影片的冷色调,灰暗的场景越来越少,最后与亲朋好友的相见彻底地将干戈化为玉帛。
另外一个对比是当初在狱室的孩子与母亲的故事。五音不全的母亲每次唱歌孩子都会哭,晚上睡觉时的摇篮曲都只能让别的狱友代替,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想安慰孩子但一开口又停住了,最后歌声让母子心有灵犀,儿子走到母亲身边握住了母亲的手。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2.社交活动中的拒绝语言艺术 篇十二
一、拒绝他人的意义
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人们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其中, 有许多积极的, 也有许多消极的, 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有符合自己意愿的, 也有不符合自己意愿的;有我们赞成的, 也有我们反对的;有我们乐意接受的, 也有我们需要拒绝的。究竟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并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如何拒绝他人也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别人要你做的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还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 只要是对你的人生没有意义的或者是你力所不能及的, 你都要拒绝。因为一分钟作出勉强的接受的决定, 你要付出的是几十倍、几百倍, 甚至更长时间的后悔与自责。学会拒绝, 它对于我们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 处理好我们同各种不同的人之间的关系等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拒绝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使生活轻松潇洒
春节期间的火车票是最难买的。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郭冬临的一个小品, 小品中有人托他买票, 他一口应承, 事实上是他穿着军大衣、端小板凳熬夜排队帮人买票的。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品, 但实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如果只是一次还好说, 多了不仅要影响你的工作, 说不定还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社交活动中, 要求、请求、恳求、哀求, 各种各样, 不管你有多大能耐, 你都不可能什么事都答应别人。想做个有求必应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并不容易, 别人的意见、要求或谈话总有合理与不合理, 可行与不可行之别, 如果当面你不好意思说“不”, 轻易承诺了自己无法履行的职责, 将会带给自己更大的困扰。“助人为快乐之本”, 是人人都可琅琅上口的一句格言, 但是, 当别人前来要求协助时, 难免会遇到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 如果我们懂得拒绝, 就能巧妙地将自己从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中解脱出来, 否则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学会拒绝的艺术, 既可减少许多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又可以表现出自己人格的独特性, 也不至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陷于被动, 生活就会变得轻松、潇洒些。 因此,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
2.增强自立自律能力, 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完善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应该比较准确地对周围的人和事作出判断, 从而作出恰当的反应。如果别人让你做的事, 不符合你的兴趣爱好, 则不必去勉强自己。比如你根本不能喝酒, 有人以朋友的身份用“你要把我还当作朋友的话就把这杯酒干了”来强迫你, 千万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一味地硬着头皮答应。还有人讲所谓的“哥们义气”, 拉拢你做违法犯罪的事, 千万不可盲从和冲动, 以免上当受骗。面对无理要求, 要学会考虑自己的需要, 捍卫自己说“不”的权利, 增强自立能力。要明辨是非、严格自律。
在人际交往中, 面对某些人的无理取闹, 特别是面对时弊陋习, 势必旗帜鲜明, 断然予以拒绝。例如钱钟书曾针对时下流行的祝寿、纪念会和某些所谓学术讨论会, 一概拒之门外, 而且毫不客气地一连说出七个“不”:“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一些不三不四的人, 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钱钟书绝不媚俗, 该拒则拒, 十分难得。社交活动中能审时度势, 及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并懂得拒绝的艺术, 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较好地保全自己, 完善自我, 增强自身人格魅力。
二、拒绝他人的技巧
1.先扬后抑法
对上司或主管交办的工作, 出于责任心需要反对或拒绝, 这时, 既要坚持主见又要维护上司的体面, 该选择什么样的拒绝方式呢?可以选择上司或主管意见中某一方面被你认同的地方加以肯定, 尔后提出相反意见, 即先通过恭维打消上司或主管意见被拒绝的不悦, 让其不失体面:“科长说的对, 在这方面, 我们的确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 还应当……”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举例说明, 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比他的观点更切实可行。不要因为看到上司或主管脸色不好而附和上司或主管。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 还暴露出自己胆怯无主见的平庸一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听别人说“是”的时候, 他的机体就呈现开放状态, 使他在轻松的心理感受中继续接受信息。尽管最终是转折了, 但这样柔和地叙述反对意见, 对方较易接受。
2.另指出路法
你虽然拒绝他, 却可以针对他的情况, 建议如何取得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 必能获得对方的谅解。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适当的支持, 反而事半功倍, 对方一样会感激你。例如部属要求安装冷气, 至少你可以给他一台电风扇;朋友希望你送她一盆玫瑰花, 至少你可以送她一盆蔷薇;能够有替代、有出路、有帮助的拒绝, 可以缓解甚至消除由拒绝给对方带来的不快。
三国时刘备器重徐庶的才能, 希望他能留下长期任职, 徐庶为了母亲的原因谢绝了刘备的好意, 临走时给刘备推荐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刘备不但没有一丝不快, 反而长期把徐庶视为挚友。
3.反守为攻法
有时候, 我们能够做到虽未闻其言, 但却懂其意。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其先开口说出请求, 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境地。为避免引火烧身, 不妨先发制人, 反守为攻。即在对方尚未明确提出要求时, 先行一步, 向对方提出与之相类似的要求。这样一来, 自然就缄了其口, 让其有“苦”难言。比如有人找你借钱, 而你不想借给他或无钱可借, 你可以在对方之前率先提出要求:“可巧碰上你了, 我正准备去找你借点钱……”对方一听这话自然不会再向你开口借钱, 还会懊悔自己“到和尚庙借拢梳——走错门了”。
4.自顾诉苦法
大多数人都懂得“求人难”的道理。因此, 在向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 心理都不免踌躇。于是便采用暗示的方式先试探你的态度, 继而委婉提出要求。这时, 要拒绝对方,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就计, 即故意装作听不出对方话中玄机, 同时针对其要求, 诉说自己在这方面的难处。这样, 对方会觉得你与其“同病相怜”, 自然也就罢休了。
5.模糊应答法
有些人喜欢背后谈论他人, 说长道短, 碰上这种人, 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 尽量少发言, 少评论, 让自己的发言少带倾向性。如果他说“我总觉得某某有点‘那个’, 你对他的印象如何?”可回答:“我对他的印象挺深刻的。”回答巧妙而且天衣无缝。
在医院里, 一位患有严重疾患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是不是很重, 还有康复的希望吗?”医生回答:“你的病确实不轻, 但是经过治疗, 安心养病, 慢慢会好的。”这里的“慢慢会好”是模糊语言。这“慢慢”是多久, 是说不清的, 但给病人以希望, 对病人是一个极大的安慰。
6.幽默拒绝法
在人们的生活中, 幽默往往具有许多妙不可言的功能。在社交活动中也是离不开幽默的谈吐的, 因为它能活跃气氛, 缓解矛盾。用幽默的话语含蓄地拒绝对方的某种要求, 既显示出自己的睿智、大度, 又免得让对方尴尬。运用幽默的手法, 寓拒绝于打诨说笑之中, 对方自然会在忍俊不禁的同时, 对你的婉言拒绝心领神会。
7.不用开口法
有时开口拒绝对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个时候, 肢体语言就派上用场了。一般而言, 摇头代表否定, 别人一看你摇头, 就会明白你的意思, 之后你就不用再多说了。面对推销员时, 这是最好的方法。另外, 微笑中断也是一种暗示, 当面对笑容的谈话, 突然中断笑容, 便暗示着无法认同和拒绝。
比如, 当你确知对方无事只想找你来侃大山时, 你要做的是不停下手头的活, 并显出很忙的样子, 对方大都会识趣地告退, 不要让人觉得你此刻也没什么事, 占用你的时间也无所谓。
三、拒绝他人应遵循的原则
1.仔细聆听, 婉转拒绝
当别人提出希求时, 如果你连对方的理由、动机都没有兴趣倾听, 就立刻予以拒绝, 会让别人觉得你冷漠无情, 甚至对他怀有偏见, 根本不愿帮助他, 从而对你产生深深的敌意。仔细聆听后, 再委婉拒绝, 虽然别人遭到拒绝, 也会感动于你的诚恳。此外, 要多给对方以安慰, 多说几个“对不起, 请原谅”之类的话, 这样, 即使你拒绝别人, 他也容易接受些。反之, 你对人说话毫不客气, 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事情往往会被搞糟。更不能因为对方提出的要求, 自己不能够接受, 就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常言说“买卖不成仁义在”, 即使别人对你的要求, 在你看来非常过分, 你也应耐住性子, 仔细聆听, 对人以礼相待。
2.要有充分的拒绝理由
拒绝别人, 在社交中是一种逆势状态, 必然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谁也不愿意向别人开口要求帮助, 如果你没有充分的拒绝理由就轻易的予以拒绝, 会使自己失去帮助别人、获得友谊的机会。 所以拒绝别人时要想方设法把由于拒绝而造成的失望与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为此, 拒绝时要尽可能把理由讲充分, 以谋求对方的谅解与支持。 应该注意的是, 作为拒绝对方而陈述的客观理由, 不应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更不可不道德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因为那样终究会被识破, 造成人际关系恶化。
3.不可一味地拒绝
当我们对别人有所要求, 或者与人沟通的时候, 如果对方都能爽快的承诺, 我们必定心生欢喜;如果对方一再刁难, 这个不行, 那个不好, 我们一定会感到此人顽固, 不通人情, 不好合作。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拒绝一些因缘、机会,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一切。人际之间, 若能凡事多为他人着想, 多给别人留一些余地、一些包容、一些方便, 少一份拒绝、少一点难堪, 必能赢得别人的爱护。如果真是不得不拒绝的时候, 也要注意维护对方的尊严。
4.多一些关怀与弹性
拒绝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建议, 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关心对方的情况。 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怀对方, 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 可以减少拒绝的尴尬与影响。当双方的情况都改善了, 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综上所述, 人际交往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有一些拒绝与被决绝的事情发生。心理学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明确表示否定时, 他的整个身心都会处于十分紧张的收缩状态, 这时, 他的傲慢、执拗的个性, 甚至走向反目的情况随时会爆发出来。而提出要求遭到拒绝的一方更会因此而产生紧张和不愉快的情绪。然而, 对于不合理要求或无法予以承诺的事情, 该拒绝的一定要坚持原则, 予以拒绝。但这需要把握一个 “度”, 掌握一定的技巧, 使自己能轻松愉快地说出“不”字, 也能使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不”字。
摘要:社交活动中要学会巧妙地拒绝。拒绝时要讲究语言艺术, 应该体现出个人品德和修养, 使别人在你的拒绝中, 一样能感觉到你是真诚的、善意的、可信的, 从而继续维持着两个人之间的友善关系。不讲究拒绝的语言艺术, 很容易伤害对方, 甚至于化友为敌。
关键词:社交,拒绝,技巧
参考文献
[1]奂庆云.口才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5) .
[2]付长水.如何训练口才[M].北京:中国人文出版社, 2005 (6) .
[3]梅丁.幽默拒绝[J].心理世界, 2003 (1) .
【交往中的语言艺术】推荐阅读:
人际交往与沟通艺术11-03
语言活动中的教学艺术10-24
人际交往中的礼仪08-23
小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08-11
如何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距离感06-23
网络交往与社会交往的心理比较08-16
艺术语言理论08-04
教师语言艺术09-18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10-07
语言文字艺术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