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2024-07-22

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精选12篇)

1.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一

七年级地理亚洲测试习题

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原因是

A、四面临海B、降水丰富

C、河流湍急D、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泰安)“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上是对某大洲地形特征的描述,据此回答19—20题。

19.该大洲是()

A.欧洲B.非洲C.亚洲D.南美洲

20.关于该大洲的`世界之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季风气候区②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③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④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二

亚洲区域国家虽互为近邻, 但由于社会需求、医学教育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对中医药的理解也有所偏差。如将中医药学分割成针灸、中医和中药三个部分异化了中医药学的概念, 使其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或是过分强调传统的“纯中医”教育理念, 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成长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专业培养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中医国际化, 教育是根本”。中医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人才, 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 因此优良师资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师资及学术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教师从事临床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力不足,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自身发展缓慢, 最终导致中医药最新成果不能及时传播[1]。严格的师资选择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可靠性。规范、加强教育师资培养对促进亚洲区域中医药院校教育开展有序竞争, 指导中医药院校发展方向, 加快中医药教育的本土化进程, 促进学术发展和中医药传播均具有重要意义[2]。由国际医学教育研究会 (IIME) 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GMER) ”规定了世界各地院校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 但是有关国际中医药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尚无明确定论。中医药教育师资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而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的师资培养又是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 进入国际主流教育领域的主要途径之一, 亚洲区域也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能力培养要求, 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促进中医药国际型人才的培养。

2 能力要素分析

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方面, 高尚的人格修养、深厚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层面[4]以及良好的国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等均促进着师资水平的发展, 也是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良性发展、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通过咨询校内外中医药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看法, 结合文献研究, 解读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能力的内涵, 综合分析、概括, 提出以下要素。

2.1 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是指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及程度。中医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 这也是师资能力培养的核心素质。中医药教师需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以及中医经典著作等基础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 并能结合教学内容, 介绍中医药文化。同时, 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还应包括专业教学能力, 如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设计和准备教案的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最终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理解能力水平[5]。

文献研究表明, 亚洲区域国家承担中医药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受过较正规的中医学教育, 但仍存在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缺乏, 对所承担专业课程的系统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 相应的教育学科知识缺失等问题。加强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可引入“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 成立“亚洲区域中医药教师发展中心”, 立足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通过短期课程研习班、小型工作坊、网上交互学习平台、教学个性问题咨询等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6]。探究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模式, 努力构建完善的、覆盖全亚洲的中医药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的特色体系。

2.2 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知识

国际中医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之一是教育计划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力度。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 在对其中医药辨证思维的培养上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这在亚洲中医药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对于文化的接受和包容度是中医能否扎根在这些国家的关键因素。包容度越高, 中医发展水平越高, 从而进一步决定了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水平。“中医之道, 根在文化”, 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决定了中医药专业的特点, 所以中医国际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培养中医思维模式。

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面向的学生来自亚洲地区各国, 有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 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 学生很难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涵及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这就要求从事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的师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能够阐释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医者仁心仁术等核心价值观念、文化精神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学习, 重视中医药辨证思维的培养, 若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很难领略中医理论的真谛。因此, 师资人才传统文化解读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前提。通过设立传统文化通识、医学文化、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 进一步加强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

2.3 国际交流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中医药专业人才在国际交流中除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与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中医药教学方面, 还应包括国际文化的掌握, 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活动能力等方面。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需具备的国际交流能力包括国际意识、顾全大局的整体观念。这种能力表现在能够有效地进行跨国籍、跨文化的日常交际活动和与中医药主题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同时也要增进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要系统了解亚洲区域传统医学的发展现状, 深入了解亚洲中医药的教育状况, 包括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的立法、教育水平、从业人员、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材等情况。通过跨国界、跨文化传递中医药信息, 加强亚洲区域间文化的相互认知、理解和融合, 培养国际思维方式。掌握国际交流的基本外交礼仪, 了解和掌握对外交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困难。针对亚洲区域学生特点开展的启发式、引导式教育也对教师的沟通、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国际视野。

亚洲区域中医药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没有在中医药国际化视域下培养的师资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国际化能力。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视域下培养多元化视角, 提高国际交流能力[7], 为中医药在亚洲区域的“本土化”发展搭建桥梁。

2.4 个人综合素质

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是判断其是否满足从事优秀教学活动要求的个性特征, 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作为一名优秀的亚洲区域中医药教师, 不仅应具有包括本专业前沿知识的内核层、相关专业综合知识的中间层、人文基础知识的外围层[8], 做到堪为人师、善为人师, 更应成为“仁爱之士”, 怀有“大医精诚”的情怀。在具有完美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品性、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工作态度的同时, 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教育情意 (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 和人文素质 (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 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9]) 。优秀的中医药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作为传播中医药思想和知识的群体, 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中医药情结将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增加中医药的国际认同感。

3 结语

综上所述, 亚洲区域的中医药教育要满足来自本国的本土化要求, 这就要求对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育师资的规范培养便是核心内容之一。本文提出以上述4个要素为出发点的方案培养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的师资能力, 以求抛砖引玉, 为中医药教育师资培养在亚洲区域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亚洲区域作为中医药教育发展的中心, 其师资培养对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专家访谈和文献资料综述的方式, 尝试提出构建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能力培养的4个核心要素——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知识、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以及优良的个人素质。通过对能力培养要素的探讨, 以期为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的培养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师资能力,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鸿毅, 严世芸, 尚力, 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任务——全球中医药教育基本标准的建立[J].中医教育, 2007, 26 (5) :22-24.

[2]潘淼, 金军, 储利荣, 等.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培养研究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0 (3) :182-183.

[3]刘丽娟, 许劲松, 王悦.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22 (1) :37-38.

[4]杨学, 岳小强, 王丽娜.论青年中医教师的三维素质与培养[J].中医药导报, 2008, 24 (11) :92-94.

[5]李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J].右江医学, 2010, 30 (3) :361-362.

[6]阎晓天.以“教师发展中心”促中医教师专业化[N].中国中医药导报, 2011-03-04 (3) .

[7]杨毅.中医药国际化视域下的教师发展研究[J].环球中医药, 2012, 28 (10) :740-742.

[8]杨德利, 李敬华, 高宏杰.浅谈中医药信息知识服务人才的培养[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 34 (7) :662-663.

3.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三

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召开一次。2014年12月1日在秘鲁利马举行,2015年11月30日在法国巴黎举行。读图1,回答1~3题。

1.利马和巴黎的位置特征是:

A.利马位于太平洋西岸 B.利马位于巴黎的西南方

C.巴黎处于高纬度地区 D.利马和巴黎同属西半球

2.在11、12月份,利马比巴黎:

A.气温高,日较差大 B.风小海雾大,降水多

C.日出晚,昼短夜长 D.西北风强劲,风沙大

3.利马最冷月均温为16℃,最热月均温不超过24℃,其“四季如春”的主要成因是:

A.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 B.受温暖湿润的信风影响

C.地处热带,但海拔高 D.纬度低,但受寒流影响

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决口泛滥导致河流改道,对华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极大。读黄河历次大改道示意图(图2),回答4~6题。

4.甲虚线框内是历史上黄河改道时溃堤决口的集中区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甲处:

A.黄河支流较多,流量大 B.黄河落差大,水流急

C.土质疏松,河堤易塌陷 D.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5.历史上黄河改道对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A.使渤海海岸线受侵蚀而后退

B.泥沙堆积形成山地丘陵

C.黄河下游地区风沙灾害严重

D.增加华北平原地表径流

6.图中大运河为元代以后改建的线路,其选线主要考虑:

A.远离黄河古道,不易被黄河泥沙淤塞

B.经过地势较平坦区,减小工程修建难度

C.沟通渤海与黄海海域,实现河海联运

D.有天然湖泊可利用,保证北调水量稳定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喜光热,以耕作层疏松的沙质土壤最为适宜。塞内加尔被称为“花生之国”,花生油出口量居世界之首。读图3回答7~9题。■

7.图中最适合花生种植的地区是: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  D.丁地区

8.塞内加尔的花生油主要销往的国家可能是:

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美国

9. 若塞内加尔大规模扩张花生种植区,推测该国区域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A.土地盐碱化加剧 B.落叶林面积减小

C.城市化水平降低 D.草场生产量减少

读黑龙江省季节性冻土最大深度等值线图(图4),回答10~11题。

10.下列地点的季节性冻土,冻结期最长的是:

A.伊春  B.佳木斯  C.嫩江  D.齐齐哈尔

11.冻土对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形成具有独特影响,表现为:

A.冬季气温0℃以下 B.地表水易下渗

C.春季土壤水分充足 D.河流出现春汛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性河流(如图5),其北岸地区是流域内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额尔齐斯河干流和支流水能开发潜力很大,已建有20多座水电站,供应了该地区85%以上的发电量。

(1)指出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水系形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额尔齐斯河北岸地区成为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的自然原因。

(3)简析额尔齐斯河水电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困难。

13.(3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图斯湖为一潟湖(如图6),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7 000吨的海轮可直抵湖北岸的阿雷格里港,该港为巴西南部重要港口,有铁路、公路通往周围各大城市。注入帕图斯湖的雅库伊河为巴西货运量最大水系之一,流域内和湖区西岸为发达的农牧区,盛产谷物、烟草、葡萄、牲畜 、羊毛、木材等。

(1)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分析狭长状帕图斯湖的形成过程。

(2)简述帕图斯湖发展航运的最大限制条件和解决措施。

(3)阿雷格里港是巴西重要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分析其形成原因。

(4)有人认为该地区的农牧产品输出港应该选择在里奥格兰德。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2.A  3.D  4.B  5.C  6.B  7.B  8.C  9.D  10.A  11.C

12.(1)南北支流数量不对称(或北部多支流,南部无支流),水系形态为梳状(2分)    原因:北部为山脉,山上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孕育了多条支流(3分),而南部为降水稀少的干旱盆地,不能孕育河流,无支流汇入干流(3分)    (2)北岸为阿尔泰山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4分);河流众多,水源丰富,水草茂盛(4分)    (3)优势:水能资源丰富;地形起伏大,可梯级开发;人口分布少,建站动迁居民少(任答两点,每点2分,共4分)    困难:地质条件复杂,影响选址与施工;春季融雪性洪水,影响施工;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物资运输与后勤保障困难(每点2分,共6分)。

4.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四

1、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①热带季风气候 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不包括()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 B.水资源的不台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02排放量增加

2、读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各省区分布面积比重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该植被类型是()A.针叶林 B.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2)该类植被分布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水体富营养化 B.酸雨 C.土地荒漠化 D.赤潮

3、图2表示某地区荒漠化过程。读图回答1-4题。

(1)甲表示该地区荒漠化过程的自然背景,其含义是()A.气候干旱 B.土地贫瘠 C.植被稀少 D.地表崎岖(2)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缓解植被破坏的主要措施是()A.开辟水源 B.发展交通 C.种植人工牧草 D.培养良种牲畜

(3)图中序号按土地退化、水分减少、人口压力、过度开发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③①②(4)若图示过程出现在牧区,则乙箭头含义是()

①人口数量增加 ②草地面积减少 ③载畜能力下降 ④放牧规模扩大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卷第1页,总6页

4、图5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1~2题。(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5、近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下列各题:

(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2)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A.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发展旅游业

6、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2)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试卷第2页,总6页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7、2014年6月初至7月下旬,在国家林业局治沙办的统一安排下,规划院会同西北院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了指导组,对全国11个荒漠化和沙化重点监测省区进行了技术指导工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 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8、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图4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A.荒漠区植树造林 B.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绿洲区禁开地下水 D.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9、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题。

(1)草方格沙障可以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减少下渗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人少

(3)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试卷第3页,总6页

用人工设队发明了漠土壤化成下列问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

10、热带雨林除被称为“绿色腰带”外,还被称为“绿色水库”,其主要原因是 A.增加湿度 B.涵养水源 C.保持水土 D.调节气候

11、生物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相对于我国,巴西的生物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是()①国土面积大 ②水热充足 ③生物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广阔 ④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巴西的生物承载力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A.气候变暖 B.降水减少 C.国土面积减小

D.植被破坏

12、下表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

(1)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2)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后寨河地区位于贵州省普定县,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区。下图示意后寨河地区不同坡度梯度中的石漠化土地分布(%)年际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后寨河地区石漠化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点是 A.强度石漠化比例随坡度增加而增加 B.8°~15°坡度范围是荒漠化的主体

C.目前石漠化土地总体上在反弹 D.无石漠化比例大致随坡度增加而减少(2)后寨河地区石漠化的影响有

①后寨河地区生态系统简单化 ②后寨河地区耕地资源减少,加剧贫困 ③珠江流域旱涝增加,长江流域旱涝减少 ④长江、珠江河口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读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回答1~2题。

试卷第4页,总6页

(1)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A.极密 B.密 C.中密 D.稀疏(2)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

15、读下面“我国某地区景观图”,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工矿开发

16、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于2017年9月6日~1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举办。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二 左图为库布齐沙漠位置图,右图为库布齐生态治沙模式图。

(1)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

(3)库布齐沙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向世界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国方案”,成为了“中国生态名片”。简述其沙漠治理的成功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5页,总6页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大小兴安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国有林区,60多年来已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但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可以说“竭泽而渔”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将面临名存实亡的窘境。

材料二:2013年,大小兴安岭林区进行国家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小兴安岭林区要逐步停止天然林采伐。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对国家级公益林,优先安排营造林,全面禁止商品性采伐,禁止矿产勘探与开发。在禁伐的同时,还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1)森林火灾是导致大小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小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______(季节),原因为___________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_________。(3分)

(2)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答出三点即可)(3分)

(3大小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答出四点即可)(4分)

18、读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及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年降水量分布

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原因。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表现主要那些?

试卷第6页,总6页

5.地理位置亚洲课件 篇五

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知识背景,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使学生明确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地方法,从而开拓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但对于大洲这样综合性比较强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基础目标)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基础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一个大洲的位置和范围;(提升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基础目标)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提升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投影片、自制教具等。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法指导: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动手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复习导入

师:请大家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儿?(展示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如长城、泰国景观、蒙古人摔跤、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或读一段文字材料)

生:(发言积极)中国、亚洲、日本……

师: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我们亚洲人自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师:请指图说出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

生:(上讲台,指图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讲述)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习一亚洲的位置,然后请学生展示。

1.半球位置:亚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半球、南北半球的半球。

2.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南部达,亚洲跨带、带、带,大部分位于带;经度位置约在至,范围广大。

3.海陆位置:亚洲东临洋、北临洋、南临洋。亚洲西南与洲以运河为界,西北与洲相邻,东北以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4.范围:亚洲是世界上跨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生:(异口同声)东半球。

师:(引导)是完全位于东半球吗?

生:(有争议)不是,是主要位于东半球,其东北部一小部分位于西半球。

师:再看看亚洲在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生: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一小部分位于南半球。

师:(总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也可结合具体纬线分析)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图中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看图回答)太平洋位于亚洲的东面;印度洋位于亚洲的南面;北冰洋位于亚洲的北面。

师:再找出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洲?各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

生:(讨论后回答)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非洲位于亚洲的西南面;北美洲位于亚洲的东面;大洋洲位于亚洲的南面。

师:(总结)这样我们就明确知道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请大家用相同的方法,完成合作学习第1题。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它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区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它大洲的界线吗?

生:(读图)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师:(过渡)请大家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范围,与其它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回答)亚洲南北跨约90°(纬度),约从10°S~80°N。与其它大洲相比,亚洲所跨纬度最广。

师:亚洲不但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看出什么?

生:(齐答)亚洲面积最大。

师: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并说出理由。(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生:“用尺子量算,讨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师: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生:(讨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教师进行总结:认识一个大洲的位置要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总结如下

用这个方法请学生完成课本P3,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回答略。

师:(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请学生完成合作学习2。

生:(观察图,讨论)亚洲共分成六个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中国位于东亚。

师: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还有蒙古、日本、朝鲜、韩国。

师:(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生:(讨论)结论:有五个分区与中国接壤,北邻北亚,西邻中亚和西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由于亚洲面积广大,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差异比较大,请同学们完成学案拓展延伸。请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每幅图展示的自然环境要重视;第二,思考思考每个地区人们的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每个案例是每个地区的典型代表,但是,每个地区内部差异也很大。

师:展示图片问:看到了什么?并且判断是哪个地区?

生:人、帐篷、骆驼;人穿长袍、帐篷在沙漠上、骆驼是单峰驼。

教师引导:人为什么穿长袍、为什么居住帐篷、人们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何?

师生分析: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便于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需要居住帐篷。

师:分析一幅图,要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教师出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讨论P5②一④幅图所反映的当地文化状况,选代表发言。

出示参考答案:

图②;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本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图③: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图④: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教师组织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并进行交流:学生可先收集后在小组内交流所搜集的亚洲不同国家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情资料。

教师总结指导:分析一地的人文差异,主要包括了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气候、地形、河湖、植被等等的特点,会对当地的人类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分析,大家认识的亚洲有许多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请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生:(积极发言) 亚洲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的面积最大……

6.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六

一、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

本节课重视学生读图记图能力的培养,从图中得到有关亚洲的位置、范围、面积。而且能够从地形图上掌握亚洲的重要地形区,由教师引导、分析出亚洲的地势特点以及对河流分布的影响,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尊重学生

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有关亚洲的世界之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和自己掌握的知识说出来.采用竞赛方式,看谁知道的多,说的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学会表述和倾听,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

三、创造和谐氛围,适当运用鼓励性评价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和系列活动,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表现机会并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自信与成功的体验。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在分组引入竞赛机制操作中,应引导本组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不能只顾本组一两名主动性强的同学参加,使课堂上的学习真正地面向所有的同学,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有兴趣、有动力。

7.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七

(一) 人民币区域化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后, 美国虽遭受重创, 但其霸权地位短期无法撼动, 美元国际货币短期无法取代;同时, 近一段时间来亚洲局势紧张, 以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为首的一众东南亚小国在某些西方强国支持下排华情绪愈演愈烈;我国加快货币互换进程, 显示出政府高层对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思路的微调。

(二) 人民币区域化现状

跨境人民币业务总体情况方面, 2012年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2.94万亿元, 比2011年增长41.3%, 占全国贸易总量的12%;人民币结算规模占同期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不足0.1提高到2012年的8.4%。跟经常项目相比, 资本项目开放程度并不高, 但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 人民币直接的跨境投资规模是2 840亿元, 比2011年增长了156%[1]。

人民币跨境流通方面, 一些跨国公司也已开始用人民币对第三方供应商进行支付或接受以人民币计值的付款, 借此降低交易成本并加快交易处理速度。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及领域, 由于目前人民币境外投资相关政策不健全, 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业务多局限于经常项下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较少涉及资本业务。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方面, 2012年人民币直接的跨境投资规模是2 840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156%, 但相较于2012年770多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2]。

(三) 人民币区域化意义

人民币区域化能使我国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和储备, 从而减小外汇储备缩水风险;能使我国企业和个人有效避免因外汇汇率不稳定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国与相邻国家经济融合, 促进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有利于我国更好的在国际舞台上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 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的地位, 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影响力实证分析

(一) 样本数据的选取和模型数学形式的确定

1.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因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台湾、新加坡六国 (地区) 在亚洲地区经济实力总体较强, 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总量相对大, 故本部分主要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对这六国 (地区) 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来解释人民币在亚洲国家 (地区) 的影响力。本部分选取“亚洲某国/地区的有效汇率指数 (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台湾、新加坡) ”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人民币、美元、日元的有效汇率指数作为解释变量。

本部分数据采用国际清算银行官网提供的以上各国 (地区) 的月度实际有效汇率指数, 选取的时间段为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 并对以上数据进行以e为底的对数处理。

2. 模型数学形式的确定

本部分构造的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Y为亚洲六国/地区有效汇率指数, 分别表示为YK, YT, Y, YP;YTW, YS, X1为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X2为美元有效汇率指数;X3为日元有效汇率指数。

实证部分将对以上7个式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并挑选出最能解释亚洲六国/地区货币汇率变动的解释变量的个数及回归方程。

(二) 实证分析与检验

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取的数据都为时间变量数据, 故需先检测数据时间序列平稳性, 以消除伪回归问题。取对数后的时间序列t值, 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台北、新加坡、中国、美国及日本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 从而不能拒绝H0, 表明这亚洲六国及地区有效汇率指数取对数后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序列。

为得到亚洲六国/地区及中美日三国取对数后的有效汇率指数序列的单整阶数, 在单位根检验后进一步进行一阶差分序列做单位根检验, 得到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台北、新加坡、中国、美国及日本的t值都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 从而拒绝原假设, 表明亚洲六国/地区及中美日三国有效汇率指数取对数后的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即这些国家取对数后的有效汇率指数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2. 协整关系检验

由上述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可知, 亚洲六国/地区及中美日三国取对数后的有效汇率指数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可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协整性的检验有单一方程检验和基于回归系数完全信息的Johansen协整检验, 本部分采用单一方程的EG两步法来进行协整检验。

为分析中美日三国取对数后的有效汇率指数与亚洲六国/地区取对数后的有效汇率指数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做所有变量之间的回归。此回归以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对数形式做被解释变量, 其他国家的有效汇率对数形式做解释变量, 用OLS估计回归模型, 结果如下:

对上式的残差序列进一步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 所以选择无截距项, 无趋势项的DF检验, 检验结果显示t值为-2.634 095, 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2.606 857, 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是平稳的, 进而表明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 亚洲六国/地区货币汇率变动回归分析

运用Eviews6.0软件, 分别以韩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台北、新加坡为被解释变量, 对上述7个式子进行回归分析, 并以回归方程显著性指标F值、回归参数显著性指标t值, 修正可决系数筛选最佳回归方程, 其中, F检验均需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t统计量也需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汇总结果如下:

4. 实证结果分析

从拟合优度来看, 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及印尼盾的拟合优度相对较好。新加坡元汇率波动篮子的82.32%可以用人民币汇率及美元汇率波动来解释;菲律宾比索汇率波动因素的79.79%可归因于人民币和日元汇率波动;印尼盾汇率货币篮子的76.27%可由人民币和美元汇率来解释;台币汇率波动的57.05%可由人民币、美元和日元来解释。而人民币在韩国和泰国的汇率货币篮子中均不存在显著作用。

从影响权重来看, 除韩国和泰国, 人民币在其余四国/地区的汇率货币篮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新加坡元汇率货币篮子中人民币和美元对其影响的权重相当, 日元对其不存在显著影响;在菲律宾比索和印度尼西亚印尼盾中, 人民币所占权重都远高于日元和美元。在台币方面, 人民币的权重低于美元但高于日元。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到, 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亚洲国家 (地区) 实际意义上的货币锚或者正在向这些国家 (地区) 货币锚的地位发出挑战和冲击, 人民币对亚洲各国 (地区) 货币的影响正不断扩大。

三、人民币区域化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认清中短期内美元独大事实, 全面综合考虑人民币区域化的定位;正视我国与亚洲国家政治摩擦, 利用经济手段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加快我国与亚洲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中资银行扩展海外尤其是亚洲地区业务;加强我国文化传媒等软实力建设, 为人民币打造良好形象等措施的跟进, 将有效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新浪网.2013陆家嘴金融论坛全体大会二文字实录[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628/162415955316.shtml.

8.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八

纵观全球,欧洲特别是西欧,属于后现代社会,美国是一个现代社会,亚洲大部分国家还处于从前现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之中。某种意义上,中国也还处于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之中。以东亚为例,中国也好,日本也好,韩国也好,都还不是“正常”的现代民族国家。

二战后处于工业化和民族建构过程中的亚洲,政治地理概念也在变化中。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东南亚”这个概念在二战前是不存在的,当时只有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群岛等称呼。东南亚是二战后人为建构起来的概念。1954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在马尼拉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称《马尼拉条约》),对“东南亚”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催化剂,启发了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区域意识。先是有1961年的东南亚联盟,然后是1967年成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冷战结束后,两极体系的崩塌有助于亚洲国家的工业化和民族化进程。1990年之前,亚洲有散在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除日本之外有“四小龙”(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冷战结束之后有“五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再后来又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化进程,最成功的就是中国。1990年?2008年是东亚国家走向合的过程。即便是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对东南亚也抱有坚定支持的态度。因此,亚洲工业化和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在冷战结束后大致可分为1990年之前、1990年?2008年、2008年以后三个阶段。

从区块上看,我觉得亚太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而且从几方面来讲都是这样的。一方面,包括了美国的亚太本身在很大意义上就具有世界性和代表性,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总量。另一方面,从现代文明的结构上来讲,亚洲是世界主要文明的发祥地。文明间的差异在历史上是一种外来力量分而治之的手段,而且差异本身也导致大量的冲突。但是在1990年之后,随着冷战的结束,外来力量慢慢弱化,这些国家转而可以用比较大的力量推行自身的工业化和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但是由于地方差异巨大,区域整合进行艰难。

亚太地区可以被分为十大块,包括东北亚、俄罗斯、中国、东南亚、中亚、中东、南亚、南太平洋,另外加上北美和南美。这十块地区的整合是一个怎样的基本态势呢?举东南亚与南亚两个例子。

2008年之后,东亚地区的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主导力量,那就是中国。在东北亚,1990年?2008年的整合过程是缓慢的,2008年之后受到美国的影响,加之中国迅速崛起,日本和韩国逐渐抛弃前嫌。原来韩国人说绝对不能允许一个日本兵出现在朝鲜半岛土地上,而现在的趋势是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有向三边同盟发展的趋势。东南亚算是亚洲地区的整合,我视之为一个次区域整合的样板,是欧盟的一个模范生,2015年形成了东盟经济共同体,这意味着三个支柱中的第一个支柱已经搭建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刺激。但是,东南亚要真正走向安全共同体是很困难的,这个领域将会是东盟的短板。

至于南亚,这块原来基本上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在南亚处于主导地位,觉得自己继承了英国的殖民遗产,因此对周边国家既有关照的义务,也有限制的责任。印度人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是根深蒂固的,我们容易忽视印度非常强烈的文化自信。从这点看来,南亚的整合基本上是印度主导的。但是印度是一个多文明、多宗教的综合体,是一个“宗教的世界”或者叫世界的宗教,这样的国家有一种不同的人生观哲学。一方面它是向内的,其哲学观念不追求现代性,而是向内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宁静。拥有这种理念,再加上等级制,印度的现代化进程会比中国这样一个比较务实的和世俗的国家要慢得多,同时印度人理念的改变也会难得多,对外来干涉肯定也会敏感得多。尼赫鲁曾经说:“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灭亡。”这样的国家对于不结盟运动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不可能和任何国家正式结盟。我觉得这是中国把握对印度外交的重要点位。基于这一点,南亚的整合过程受印度的影响太大,因此这个过程本身是很困难的。中亚的情况也很复杂,这一地区是多个大国争抢的对象,就不展开说了。

综上所述,亚洲的国家要整合在一起很难,真正的整合只有靠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心的中国来进行,而中国,只有在完成了现代性民族国家的建构并实现工业化之后,才有愿望和能力把周边国家连在一起,实现亚洲的整合。

9.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九

环境》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

(一)本课目标

1.识记亚洲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的名称。2.了解亚洲地形特点以及对亚洲河流分布的影响。(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具体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亚洲,看看这里的自然状况──地形和河流,他们是如何分布以及如何相互影响的。先请大家听一首歌──《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边听边看亚洲地形图,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亚洲的地形特点。

2.课前热身

还记得如何判断分层设色地形图吗?基本上是随着颜色的加深,海拔升高。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蓝色表示海洋。

3.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2)互动

读图6.5“亚洲的地形图”,根据以往讲过的知识,自己分析,从一幅平面图上,你能看到什么?说得越多越好。

参考:我们从图中的陆海深表中得出: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用深褐色表示,海拔大致在3000米以上,它们位于亚洲的中部地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华北平原位于亚洲东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于亚洲南部,它们的颜色由深黄到浅黄,说明它们的海拔在1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于亚洲西部,颜色表明他的海拔大致在1000~3000米。亚洲除了面积是世界第一大洲之外,在地形上也有一些世界之最,在读图上找出这些地点,尤其注意这些地点的表示符号,观看《亚洲地形 flash》。

参考:世界最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亚洲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大湖:里海。世界最深湖:贝加尔湖。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世界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通过找图,学生能更加明确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出的不同地形要素。

活动1:一组同学沿东经80°,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从东向西做旅行。并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参考:(1)东经80°经过了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中间高,南北低。(2)北纬30°经过了平原、高原、山脉地区,东西较低,中间高。

得出结论:亚洲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问题1: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中高四周低的地势必然会影响河流的走向,这里的河流应该是怎样流的?

长江、黄河位于亚洲东部,因此自西向东流;鄂毕河、叶尼塞河位于亚洲北部,因此它们自南向北流;湄公河、恒河、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因此它们自北向南流。

(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4.达标反馈

(1)地形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2)亚洲地形的特点是(C)A.东部高,西部低 B.高原为主的大洲 C.中部高,四周低 D.平原大陆(3)亚洲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D)A.黄河、尼罗河 B.鄂毕河、恒河 C.印度河、叶尼塞河 D.勒拿河、叶尼塞河(4)世界最大的半岛是马来半岛;世界陆地最低点是死海。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在了解亚洲位置的基础之上,我们深入了解亚洲的基本自然特性,中部海拔较高,四周海拔较低,这种分布同时也影响了河流的分布,使得河流呈放射状分布。

(2)方法归纳

观察地图,敢于提出问题,归纳问题;采用模拟旅游、实践体验的方式回答问题。(三)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观察中国地形图,中国的主要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你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这种流向的原因吗?

链接二:美国是一个东西临海的国家,但是它广袤的中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你能用地形原因来解释吗?

2.实践探索(1)实践活动

画出北纬30°自东向西经过的地形区的剖面图,并且注明是什么地区及海拔高度。(2)巩固练习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①亚洲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特点是中间高、四周低。②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③从图中观察,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说明亚洲的地势特点? 【答案】沿海分布。

④通过观察,你发现亚洲的平原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分布在亚洲沿海地区。

⑤结合对亚洲国家的学习,请你思考:亚洲的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二、地形复杂,山河辽阔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10.地理学习方法区域地理 篇十

第一步区域地理位置

一是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由于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纬度位置影响热量,故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推知当地的气候类型;

二是注重本区域的地形、气候的特点极其分布,并以此推断该地的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向、水位变化、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土壤类型、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三是以自然地理特征来推论农业、工业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等。如: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水热充足的地区多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业,降水较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一般发展畜牧业;再如: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多发展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的地方。通过上述三点引导让学生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样也可避免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第二步进行图文转化、构建空间概念——地图训练法。

学生通过上一步的学习,已经熟知一些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名称,也就是说知道了“是什么”的问题,但还需确定“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图文转化,将基础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为此可以采用地图训练法,具体来说分三个环节:首先摹图。让学生用较薄的白纸覆盖在书本上某区域地图上,然后摹画出区域轮廓以及主要河流、山脉、城市的图例等,最后添加主要的经纬线及标出经纬度,这对掌握区域位置很重要。其次填图。学生摹好图后,将原图挪开,把一些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到自制图的相应位置上,要求默填,且填写规范、准确;其三析图。即分析图中各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在地图上根据河流流向可推知地势起伏状,还可分析城市、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经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地图训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在脑海中形成图文并茂的区域地理概貌。

第三步实现区域地理横向联系——知识重组法。

学生学习了若干个区域之后,对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可适当进行区域地理的横向联系,对知识点中重新组合,其方法是多样的。本文列举几种方法如下:

(1)、区域专题类比。可将不同区域的同一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北非的干旱成因、特点作一比较;

(2)、区域知识大串联。将一些联系不是很大的区域通过某一具体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如:一般轮船由上海开往鹿特丹经过那哪些海域、海峡?途经哪些区域及其地理特征有哪些?

(3)、归纳总结法。就是将同类的地理事物归纳在一起记忆,可以加深印象。如世界著名的古建筑有: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仰光大金塔、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

(4)、热点关注法。关注热点地区及其与地理有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地理的视角加以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等。

11.区域地理亚洲测试题 篇十一

在切入正题前我想先问,一个区域是如何出现、在哪里出现以及为何要出现的?我将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研究者们在区域和区域化之间做出了一个有用的区分,把那些相对非计划性的、在相对自然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其内部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地区称为“区域”(region),而将更加主动的,一般是在意识形态驱动下的地区创设的政治过程称为“区域化”(regionalization)。

要理解亚洲区域这个概念的历史,就要明了上述两个概念的区分,并把握两者复杂的互动关系,不仅如此,我还相信,在区域和区域主义兴衰成败及它们何以采用此种形制(很少有人会认为,亚洲区域这个概念仅是亚洲在地图上的呈现)的背后,有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毕竟,“亚洲”仅仅是古代对希腊人居住区以东地区的命名。我假设,区域的形成和区域化都遵循着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主导或霸权地位的空间生产的模式。就二十世纪而言,大规模的社会空间生产的范例就是在全球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条件下的地区性的民族国家,值得强调的是,在我们的论述框架下,那些在全球资本累积的背景下追求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也应包含其中。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其经典研究中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在生产其所需要的空间时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体系(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2)。这些空间由一些关系构成,这些关系可经由财产权而被抽象化、标准化,被交换并获得确认。在资本主义的空间中,诸如土地和水之类生产的物质要素成为商品。民族空间通常都延续这种空间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民族国家不仅通过保护财产权确保其权威地位,而且还试图将其人民均质化为公民——方法莫过于将公民的忠诚通过民族国家的架构建立在民族共同体之上,而非建立在他们各自真实所属的共同体或生活世界中——来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民族国家的均质化倾向当然又在嵌套的构造中被再生产,同一层级的认同感在拥有统治权的民族国家中经由团体、行政区、语言群等得以表达。在空间的民族模式下,文化和政治权威被努力地协调一致。当然这也会制造出民族空间和资本主义空间之间的紧张,最重要的是,民族国家的领土主权会限制资本主义内在的去疆域化使命的达成。

帝国地区主义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全球资本主义、区域性结构和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帝国主义来调节的。在十九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都笼罩在大英帝国“自由贸易”的资本主义控制之下,在这期间,亚洲海上贸易的一些历史网络相应改变并扩大了自己的运作规模和范围。到了十九世纪晚期以及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开始被民族主义所支配,为了能够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展开有效的竞争,就意味着要去抢夺资源、市场并满足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需求。这就在帝国主义国家和其试图纳入到自己帝国版图中的殖民地、附属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首先来看十九世纪,殖民帝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英帝国,在亚洲建立起了重要的区域性依赖关系。它不仅强化了一些旧有的关系,还在众多城市(及相关的内陆贸易区)——如亚丁、孟买、加尔各答、新加坡、香港和上海——之间建立了新的关联,它们都是亚洲贸易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殖民期间亚洲贸易的研究都脱离了关于前殖民时期亚洲和印度洋海事贸易的丰富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最终得出的是一个片面的图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十九世纪殖民者在金融、技术、政治军事方面的霸权即使不能说已经消除了这些网络,至少也控制了它。这看起来就像是布克及其他学者所论述的双重经济模式背后的假设。近来关于印度洋——沿着波斯湾地区和阿拉伯海以及南中国海——的研究就显示出了这幅图景有多少谬误。

至少从十三世纪开始,从红海到南中国海的海事区域就反映出贸易路径的内在联系。从十五世纪开始,具有世界性的港口城市马六甲将这些路线连接在一起,季候风把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带到那里,他们期待着返航前由反向季候风带来中华帝国和东方地区的贸易。由中国、印度、犹太和阿拉伯商人组成的网络连同他们复杂的信贷转换系统和贸易技巧使得批发成为可能,并更进一步将贸易扩展到从桑吉巴到中国的印度洋沿海。

根据瑞(Rajat K.Ray)的研究,十九世纪以来的亚洲网络无疑受制于殖民贸易和殖民势力,中国、印度和(巴格达的)犹太人群体的旧有网络拥有长程的信用体系,其金融工具可以在几个国家通用,正是这个原有的网络在某些领域内改变并扩大了他们的经营。商业实践使其能够在欧洲世界的银行、公司与亚洲的零售业主、零售市场之间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如果没有亚洲流动的商人们提供的金融和市场服务,欧洲资本未必能够渗透进来。在二十世纪,这些网络不仅延伸到了更低纬度的非洲和东南亚,而且他们以现代亚洲商业和工业阶级的身份示人,将这三层的殖民经济融入民族和后民族经济中。

就东亚而言,滨下武志对殖民前海事网络和亚洲现代网络之间的多重关联做过详尽的分析。到了清朝,中华帝国的朝贡体系已经转变为以中国的价格结构为基础的商品交易框架。整个朝贡贸易区通以白银为交易结算中介而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它成了组织该地区更为广泛的贸易网络的轴心。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暹罗和华南之间的私人贸易受到朝贡贸易的利益驱使得以发展,而当这一地区的贸易减少时,在华南的商人们又会转向别的朝贡区域,例如从琉球到长崎的贸易。朝贡贸易还把欧洲和东亚的贸易连在一起。所以说,尽管朝贡体系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排他性的政治关系,但实际上它反映了在中华帝国朝贡区域内由不同国家构成的松散的管理体系中的贸易机会。滨下武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欧洲主导的模式如何凌驾于亚洲贸易的旧有网络之上,他还发现了他称之为“交叉网络”的东西,也就是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出现的中国和印度的海外经济群体。日本的占领及对这一贸易的部分控制为区域融合开启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在它存在的短暂时间内,其破坏意义远远大于建设性。

再来看二十世纪战争期间的帝国区域形成,民族帝国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形态或是(地理上分散的)团体联盟以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并以此为手段使得帝国势力能够获得全球霸权及优势。因此,他们试图建立起普遍的标准、度量衡、通货和法律来强化这种联合,以对抗联盟内可能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战”之后,英国对美国的负债状况以及自身竞争力的下降使得英国人将帝国特惠制和英镑区强加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上。同时这也是一个殖民地的反帝国主义运动开始越来越多地要求经济和政治平等的时代。帝国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经济联盟,在此联盟中应允了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自治地位和其他的让步,必要的时候还允许其建立名义上的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但在军事上仍受制于宗主国。民族国家的帝国主义反映了对外围地区的战略性再定位,使得帝国的边缘成为帝国力量取得全球霸权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正如阿尔贝·勒布伦(Albert Lebrun)在“一战”后宣称的那样,现在的目标是“将法兰西和远方的法兰西联合在一起,以成就他们共同取长补短的努力”。

但是相比于日本、美国和苏联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势力,老牌的帝国力量中转变成这种区域性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例子要少一些。在殖民地和附属国,伴随着对资源的不断需求和社会动员,帝国主义者在那里建立现代的、非直接控制的制度和机构会更有效。目标就是通过控制银行、交通基础设施、政治制度等动员制度和机构来操控该地区,这些动员制度和机构的建立是为了效仿宗主国的相应的部分(如立法会、训政制度、共产党、伪满洲国协和会等政党)。简言之,与殖民主义和英国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不同,战争时期的帝国主义者其目标指向制度、机构和认同的现代化。他们经常鼓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似性——包括一些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军事政治控制的现实如影随形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为了与英国和法国竞争,十九世纪末德国试图在中欧和东欧建立区域性联盟。这一趋势在战争期间得到增强,战前德国的商业影响力在一九三八年达到顶峰,此时奥地利被德国吞并,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汉娜·阿伦特将日耳曼(以及俄国的泛斯拉夫)运动视作大陆帝国主义的表达,而后来的民族主义者则试图通过民族主义性质的泛德意志运动建立起他们的帝国(Arendt,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德国在它的那些傀儡国家及受其军事管制的地区建立了欧洲经济“新秩序”,其目的是为德国提供战争支持。尽管如此,仍然有建立起一个围绕着繁荣的德国并连接中欧新的工业综合体以及苏联被占领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区的计划。然而这个统一的欧洲市场仍然是民族主义的德国版本——我们应该警惕那种将其视为欧盟前身的看法。德国的计划从不同的方面都显示出了它不过是一个夭折了的新型帝国主义的版本。

从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一九三二—— 一九四五)开始,日本经济共同体的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东亚联盟”和“东亚共同体”,而后又发展成为“大东亚共荣圈”。伪满洲国就折射出日本帝国性质的根本性转变。韩国和中国台湾真正密集性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在一九三一年之后,而这成了规划伪满洲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策略的一部分。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工业化、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大多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随着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国而得以加速。日本战时的帝国与德国的“新秩序”很相似,整个被占领的地区都受制于日本的战争需要,而日本战败则表明了这一新型帝国主义的失败。

这一形式的帝国区域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在于一种无法持续的张力:创设一个共有空间就类似于由国家建立一个全球竞争的区域以延伸自己的利害,但这种延伸是有失公平的。同理,帝国民族区域经常被早期形成的持久的民族主义偏见所撕裂,这又与国家建立同时发生,特别是在帝国宗主国。换句话说,当试图建立一个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区域时,帝国势力的民族利益使其成为一个无法支撑的区域。

这种帝国主义区域的空间组成又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的附属国和殖民地尚没有与资本主义城市中心完全一体化,资本主义市场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统一度量衡、统一通货以及一些物质和教育基础设施却在殖民地、附属国内或是它们之间被建立了起来。这一双重、交互作用的一体化过程是由殖民国家和大都市的资本家以及上文提到的亚洲的商人共同承担的——通过汇票、期票和其他可流通票据(如中国的“股”和南亚的hundis)。就像滨下武志的研究展示的那样,新加坡和香港是殖民城市,在那里中国和印度的汇款网络交织在一起,而且他们的资源构成巨大的、与西方主导的银行业交互流通的区域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但如果说亚洲人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实践在日常性的基础上产生了相互联系,那么在这个区域的表达中这一点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亚洲的反帝国主义区域化方案

在英国和日本试图在亚洲创设自给自足、互相依赖的区域以维持其帝国势力的同时,与日渐崛起的亚洲民族主义相关的反帝国主义思潮则试图建构该区域的另外一个替代性概念。这些知识分子对“别样亚洲”概念的倡导使得原先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联系被重新唤起,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对亚洲的概念创设是以自身为假设前提的,并且借由当时帝国主义科技和区域融合模式得以强化。

这些亚洲人的亚洲概念在文化活动中表达得最多,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我在这里将探讨其中三位知识分子的努力,他们是冈仓天心、泰戈尔和章太炎,因为在早期,亚洲主义一直是知识和文化方面的尝试,后来被日本军队出于帝国主义的目的强占。冈仓天心最有名的表述莫过于他一九○一年所写的《东洋的理想》一书的开头:“亚洲是一体的。”冈仓天心熟谙中国美术和文化,与南亚亚洲主义者泰戈尔、阿兰达·考马拉斯瓦米(Ananda Coomarswamy)以及美国艺术倡导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ellosa)等人关系很密切,他做了很多工作,以把亚洲美术“建设”成高雅艺术中一个合法和可行的领域,使之适于博物馆和艺术市场。

正是因为对中国和印度高度文明化的美术以及佛教审美价值的认识,冈仓天心发现了在蒙古人及其后来者入侵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亚洲理想的统一体。然而即便是在冈仓天心陈述亚洲理想的同时,他还在努力地为日本在文明开化的西方世界找一个位置,以期使日本成为当时沉沦的亚洲的继承人和领军者。冈仓天心将日本视作幸存者、领导者。“因此日本是亚洲文明的博物馆,甚至比博物馆还要丰富,因为这个民族拥有卓越的基因,引领其认真思考了过去任何理想的方面,其鲜活的二元论精神,在不失本民族古老传统的同时,也欢迎新的事物。”奈良寺就体现了唐代艺术的影响,在日本也还能找到很多商代工艺的烙印。

12.区域地理高效复习策略 篇十二

一定

“定”是指区域定位。高考文综地理有关区域定位方面有以下趋势:一是根据经纬度定位, 以经纬网呈现区域, 要求根据经纬度对区域定位, 然后根据该区域有关地理特征回答有关问题;二是根据图中呈现的重要地理信息定位。在呈现的区域地图中, 利用重要的地理信息如河流、山脉、海陆与区域轮廓等地理事物的分布确定区域。平时复习要注重地理坐标定位、海陆位置 (轮廓) 定位、相对位置定位 (与周围地理事物在方向、距离上的比较, 确定其地理位置) 、面积、轮廓、形状定位。另外, 还可采取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如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特殊地理事物定位, 如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也可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定位。有些试题题中有特殊地名信息、文字提示信息也可辅助定位。

二比

通过对不同或相似的地理事物的对比和总结, 归纳共同性, 区别差异性, 可以使凸显规律性, 从而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例:中国各区域的生态问题与国土整治比较:

三联

理清知识头绪, 抓住知识联系, 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 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印度相关知识体系:

四挖

关于区域热点, 高考一般强调隐性渗透, 以某个区域热点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考查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基本能力的形成。复习时不能单纯记忆时地热点, 而要以热点地区或热点问题为背景, 充分挖掘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

例:在复习有关热点区域海地的相关情况时, 要充分挖掘海地所在的中美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板块构内容、农作物甘蔗的生长条件、农业区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抗震救灾中的运用等知识, 这样才能与高考的要求相吻合。

(1) 海地所在岛屿判断, 成因分类。

(2) B岛的气候特点及该种气候有利于甘蔗的生长的原因。

(3) (1) (2) (3) 的洋流名称。

(4) A岛东北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5) 海地地震造成巨大灾难的原因。

(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海地地震抢险救灾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请你就这一课题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方案。

五综

平时教学常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化整为零, 分解成若干知识点进行分段教学, 结果常造成学生头脑中知识杂乱堆积, 难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又由于人文地理现象复杂多变, 地区差异大, 地域性强, 其综合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在人文地理区位分析与评价时, 既要分析自然因素, 又要分析人文因素。复习时要重视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再加以综合, 同时还要从区域特征出发, 充分考虑地域空间上的地域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

例:2009年全国卷Ⅱ第36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 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 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 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厄瓜多尔发展花卉产业的区位因素, 要求综合分析其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该国位于南美洲 (西) 北部, 赤道从北部穿过 (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 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多高峰。 (地处低纬) , 雨量较充沛, (地势较高) 常年光照充足, 气候温暖, 年温差小。通过航空运输, 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 该国 (为发展中国家) 劳动力成本低廉。 (政府决策) 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在上例分析的基础上, 可再进行下表综合, 学生的记忆将更牢固, 理解将更深入, 规律将更凸出。

六模

建立模式图。模式图图幅简单、空间结构清楚、规律显示直观, 有很强的代表性, 应用范围广泛。充分利用模式图, 建立合理而简捷的应用方法, 对培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容易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和目的, 对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如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模式图: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方法主要是从自然原因 (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与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两大方面进行分析深入。

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 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流域广, 支流多;含沙量较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弯曲, 流速慢, 水流不畅。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 加上汛期长, 水量大。气候特征:流域内普降暴雨时, 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水位猛涨。 (2)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河床抬高, 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调蓄能力下降。

七推

推理能力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地理推理能力指学生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释地理原理的能力。分为地理演绎推理能力、地理归纳推理能力、地理类比推理能力。区域地理中的推理要求学生在对某些区域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 推理得出另一些类似的区域地理事物。它需要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材料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 确定地理特征, 解释地理成因, 是对地理信息加工, 从而促使信息增值的过程。

例:当掌握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由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这一原理后, 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海拔高度不同) 时, 就能推理出来。

区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的区域案例材料要有直观性、趣味性、时事性、典型性, 便于学生感知。二是平时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累地理素材, 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式, 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四是教师上课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五是教师自身也要注重推理能力地自我培养, 并在分析案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八说

重视说题的作用。说题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说条件、说思维、说策略、说注意、说规律。说条件是基础, 说思维是关键, 说策略、说注意是重点, 说规律是目标。当然首先要选好题。这个题是高考真题, 典型题, 包含复习的主干知识。要注重说出考查的知识点并尽量说出考查意图;要说出说出思维的过程及依据, 解答所必须的步骤, 包括所有运用的地理原理与规律等;要说出解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包括应用范围问题、知识运用问题。最后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付诸应用的最终目标。

摘要:地理高考关注区域特征及成因的考查,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来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区域地理的高效复习有赖于“定、比、联、挖、综、模、推、说”八个方面。

上一篇:最后一个字是手的成语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英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