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语故事的成语

2025-01-13

有成语故事的成语(精选16篇)

1.有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一

鸡犬升天 、鸡皮鹤发 、鸡犬不闻 、鸡鸣犬吠 、鸡毛蒜皮 、鸡胸龟背 、鸡鹜相争 、鸡鸣候旦 、鸡飞狗窜 、鸡鸣狗盗 、鸡犬相闻 、鸡声鹅斗 、鸡飞狗叫 、鸡犬不安 、鸡肠狗肚 、鸡烂嘴巴硬 、鸡犬桑麻 、鸡鸣而起 、鸡黍深盟 、鸡不及凤 、鸡飞狗走 、鸡头鱼刺 、鸡尸牛从 、鸡飞蛋打 、鸡零狗碎 、鸡鸣戒旦 、鸡虫得丧 、鸡犬不惊 、鸡骨支床 、鸡犬不宁

关于鸡的成语:带解释

只鸡絮酒 指悼念故人,祭品菲薄。

指鸡骂狗 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只鸡斗酒 斗:酒器。准备好一只鸡,一壶酒。原指对死者的祭奠物品,多用作追悼亡友之辞。后也指招待来客。

争鸡失羊 比喻贪小失大。

卓立鸡群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宰鸡教猴 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炙鸡渍酒 《后汉书·徐稚传》“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李贤注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穉诸公所辟虽不就,有死丧负笈赴吊。常于家豫炙鸡一只,以一两绵絮渍酒中,暴干以裹鸡,径到所起冢?外,以水渍绵,使有酒气,斗米饭,白茅为藉,以鸡置前,醊酒毕,留谒则去,不见丧主。”

只鸡樽酒 见“只鸡斗酒”。

捉鸡骂狗 犹指桑骂槐。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鬻鸡为凤 谓以次充好,混淆优劣。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含讽刺意。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雄鸡断尾 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小肚鸡肠 比喻器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照顾大局。

雄鸡夜鸣 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味如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闻鸡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瓮里醯鸡 比喻见闻狭隘的人。

陶犬瓦鸡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土鸡瓦犬 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偷鸡不着蚀把米 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偷狗戏鸡 比喻不务正业。

偷鸡摸狗 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偷鸡盗狗 见“偷鸡摸狗”。

土鸡瓦狗 见“土鸡瓦犬”。

铁公鸡 比喻极其吝啬的人

杀鸡抹脖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取卵 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山鸡舞镜 山鸡对镜起舞。比喻自我欣赏。

2.有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二

典故:韩信 (注:今淮安市淮阴区人, “汉初三杰”之一, 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 初投刘邦, 为治粟都尉, 负责管理粮仓。很多粮食因天气潮湿而霉变。韩信想了一个办法, 他命令士卒在每个粮仓前后各开一扇门, 并规定粮食只准从前门进、后门出, 这样先运进粮仓的粮食就会被先运出去, 周而复始就不会有粮食因长期堆积而变坏。

释义:去掉旧事物的糟粕, 取其精华, 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

盲人瞎马

典故:有一次, 顾恺之和桓玄在建康殷仲堪家中谈笑取乐。他们约定说“危语”, 即用一句话形容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大家说得高兴时, 忽然旁边一位参军插嘴道:“盲人骑瞎马, 夜半临深池。”瞎了眼睛的人, 骑着一匹瞎马, 深更半夜, 走到深水池边, 那自然是很危险的。

释义:比喻盲目行动, 后果十分严重。

破镜重圆

典故:南朝陈代将要灭亡的时候, 生活在建康的驸马徐德言把一个铜镜破开, 和妻子乐昌公主一人一半, 预备失散后当做信物。后来, 他们果然根据这个线索而夫妻团聚。

释义:比喻夫妻失散后的团圆或决裂后重又和好。

千钧一发

典故:西汉时期淮阴 (今淮安市西南) 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 擅长写辞赋。起初, 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官, 刘濞想要反叛朝廷, 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 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 下边是无底的深渊, 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上边断了, 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 也就不能取上来了。你反叛汉朝, 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

释义: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3.成语中有什么 篇三

日中则昃

古人根据日月星宿的位置来判定岁时节候。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日中则昃常泛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

斗转星移

古人观察到北极星的斗柄在夜晚指向东为春,指向南为夏,指向西为秋,指向北为冬,斗转星移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季节在改变,用以比喻时间的推移。

寅吃卯粮

古人先是用地支来计日月时辰的,后来又配上天干。在十二支中,“卯”在“寅”之后,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钱粮预之。

日月合璧

古人还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成语日月合璧是指阴历初一日月同升的现象,这在我国是很难见到的,因而古人附会为祥瑞。

成语中的古代器拘

锱铢必较一发千钧

斗粟尺布 家无儋石

古代的量具及其单位要分长度、重量、容量三个方面来讲。“锱”“铢”“钧”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十六两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两钧为一石。“斗”“儋”(或作“担”)“石”是古代的容角单位。古代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两石为一担。

钟鸣鼎食觥筹交错折冲樽俎

“钟”是乐器,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吃饭时要奏乐、排列好几个鼎。“觥”是一种酒器,“筹”是行酒令用的筹码。“樽”是古代酒器,折冲樽俎原意为在会盟的宴会上制胜对方,后来泛指外交谈判。

成话中的诗书画

绿叶成阴石破天惊四海为家

绿叶成阴源于“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

石破天惊源于“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李贺用此诗句形容李凭箜篌弹得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

四海为家出自“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刘禹锡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再次出现。

铁画银钩 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龙飞凤舞龙蛇飞动 春蚓秋蛇

我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名家星列。“铁画银钩”形容书法刚健而遒劲。“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龙飞凤舞”“龙蛇飞动”用来形容书法的优美生动,多彩多姿。至于成语“春蚓秋蛇”则是比喻书法的拙劣了。

胸有成竹双管齐下

在绘画方面,成语“胸有成竹”说的是以画竹闻名的宋代画家文同在落笔之前已有完整的构思。后用来比喻处理事情时心里现有打算。“双管齐下”本来指唐代画松名家张噩璪能同时用两支笔齐挥作画的绝技,后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

成话中的古音乐

五音不全移宫换羽

引商刻羽

黄钟大吕

我国上古时期的乐律非常精微,有“五音”“六律”之说。“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近似简谱上的1 2 3 4 5。成语“五音不全”指人完全不懂音乐。“移宫换羽”指乐曲换调,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变更。“引商刻羽”则指掌握严正的乐律。“律”本来指用以定标准音的十二支不同长度的律管,黄钟、大吕为开始的二律。成语“黄钟大吕”形容音律或文辞的正大、庄严和高妙。“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任用。

胶柱鼓瑟滥竽充数室如悬磬哀丝豪竹

古代乐器分八类,即金石丝竹匏土草木,称“八音”。成语“胶柱鼓瑟”“滥竽充数”“室如悬磬”“哀丝豪竹”等,就分别使用了乐器的名称、类别,还描写了乐器的形态结构和演奏特色。

梨园子弟

插科打诨一字一珠响遏行云高山流水

梨园是唐玄宗教练歌舞艺人的地方,“梨园子弟”后来成为演员的别名。戏曲演员舞台上的表情动作叫“科”,逗引观众发笑的话叫“诨”。成语“插科打诨”比喻滑稽逗乐。成语“一字一珠”“响遏行云”等形容歌声婉转嘹亮,情切动人。而“高山流水”用以比喻奏出的乐曲高妙,但更多地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

4.有动物的成语故事 篇四

《杯弓蛇影》故事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守株待兔》故事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故事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故事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故事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故事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故事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故事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故事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故事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5.求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篇五

在求学的路途上,我们都知道是不容易的,而自古以来关于求学的成语故事也有不少,下面去看看吧!

1、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2、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3、凿壁偷光

6.形容有主意的成语有哪些 篇六

[朝三暮二] 比喻主意多变。

[朝更暮改] 早晨刚改过,晚上又变了。形容主意不定,一会儿一个样。亦作“朝更夕改”。

[摇摇摆摆] ①形容主意不定。②行走不稳的样子。③坦然自得的样子。

[歪门邪道] 指不正当的门径。也比喻坏主意。

[诡变多端] 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诡计多端] 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形容坏主意很多。

[迟疑未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迟疑不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死心落地] 犹死心塌地。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死心塌地] 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死心踏地] 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同“死心塌地”。

[死心搭地] 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同“死心塌地”。

[狗头军师] 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借箸代筹] 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二心三意]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暮楚朝秦] ①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时而事秦,时而事楚。后以之比喻反复无常或主意不定。②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

[六神无主]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六神不安]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踌躇不决] 踌躇:犹豫,迟疑。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举棋不定]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

[胸有成算] 犹言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鬼计多端] 指狡诈的计策很多,坏主意多。

[鬼计百端] 指狡诈的计策很多,坏主意多。同“鬼计多端”。

[拔本塞源] 本:根本,根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言听谋决] 指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计不旋踵] 计:计议,打算;旋踵:旋转脚跟。脚跟还未转过来,计议就定了下来。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阴谋诡计] 诡:欺诈,奸滑。指暗地里策划坏的害人的坏主意。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脚踏两只船] 比喻对事物的认识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为了投机取巧而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

[歧路徘徊] 歧路:岔路;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在岔道上走来走去。比喻犹豫观望,主意不定。

[徘徊歧路]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歧路:岔路。在岔道上走来走去。比喻犹豫观望,主意不定。

[计出无聊] 主意出于无可奈何。

[计出无奈] 主意出于无可奈何。同“计出无聊”。

[出谋献策] 出主意、想对策来帮助解决问题。

[一念之差] 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言从计纳]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首尾两端] 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心慌意乱]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心慌意急]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同“心慌意乱”。

[心劳意冗] 心里着慌,乱了主意。同“心劳意攘”。

[犹豫不决]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人急智生] 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人急计生] 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了好主意。

[心忙意乱] 犹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心忙意急] 犹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心劳意攘] 犹心慌意乱。心里着慌,乱了主意。

[言行计从] 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深被信任。

[言听计从] 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见异思迁]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群策群力] 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顺风驶船] 比喻自己没有主意,跟着别人说话或办事。

7.有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七

关键词:汉语成语;形象;汉英成语词典;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6-0147-3

1、引言

任何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层面上揉进形象的成分。成语作为语言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是国家文化的结晶,其中蕴涵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形象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段常常运用多姿多彩的形象为文章增色。所谓形象,指的是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脑海中所形成的心象、观念或由此引发的意义或者联想。成语中形象语言的运用更使语言有“妙笔生花”之感,既丰富了语言文化的表现力,又使得人或物、事与理的表达更为生动(马慧,2006:125)。因此,如何将汉语中形象语言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等值传译给读者并在其脑海中唤起直接的意象,进而引发等值效应,便成了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翻译效果,许多学者曾就成语的翻译方法发表过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他们都很少以数据为基础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目前对成语的翻译研究都集中于从语用学、符号学等角度讨论,尚未见到将翻译策略与成语的形象结合的定量研究。本文对《汉英成语词典》中含有形象的成语的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在汉语成语翻译领域做了如下具体探讨: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哪些方法?2)哪一种形象处理的方法在汉语成语翻译的实践中最为常用?

2、研究方案

2.1本研究的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语料来源于施正信、王春菁、张健钟编著,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的《汉英成语词典》(2006年10月第一版)。这本成语词典被汉英双语读者广泛使用,它解释详尽,尤其注重成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问题。

2.2数据的收集

这本成语词典共选收3000多条常用的汉语成语。笔者首先对词典中汉语成语进行了筛检,3000多条汉语成语中共有1890条成语含有形象;然后对这1890条含有形象的成语采取了随机抽取的方法,每隔6条成语抽取一条,只留下了316条成语作为样本成语。最后对这316条成语形象英译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评估和分类。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笔者特邀请了另外两名参与者,并告诉他们研究的目的和分类的标准。三个人参与了对成语翻译方法的评估,一个是笔者;一个是笔者的同行,大学英语老师;另一个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在读三年级研究生。三人中有一位是男性。笔者和另外两名参与者各自对每个成语样本的翻译方法独立地进行了评估和分类,接着对这三套评估结果采用了三角验证法。在验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三名参与者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存在不同意见,经三人共同商议,解决了这些争议。当然,对同一成语英译的形象处理方法的争议不是很多。三角验证取舍法确保了评估数据的内部效度。

2.3结果与分析

2.3.1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经常会用到的方法

在成语的翻译过程中,喻义的传达固然重要,然而形象的处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成语翻译的成功与否。由于英汉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成语各自形成了鲜明的形象特征,翻译时应力求达意传神、形义兼备(包惠南,2001:150)。笔者通过对所剩余的316条含有形象的汉语成语的英译方法的统计结果表明:一般说来,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保留形象

英语和汉语中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在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源语中的形象,极力保持英汉成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胡文仲,2001:123),例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

如坐针毡t0 sit on pins and needles

有时候,保留形象的同时可附加简短的增译,以帮助译文读者加深理解。如:

东施效颦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

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

(2)转换形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时无法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再进行翻译。有时候,尽管套译中的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较好地保持成语语言固有的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例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

“虎视眈眈”、“如虎添翼”、“龙潭虎穴”、“虎踞蟠龙”、

“狐假虎威”等等。但对英美等大多数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king of theanimals)”,这可以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

“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般威风凛凛)”等语料中窥出。狮子在英美文化中素来享有崇高声望,英国人甚至视狮子为祖国的象征(1ion—national emblem of Great Britain):把游览名胜古迹说成“to see the lion(看狮子)”;称在学界八面威风的人为“lion'’,如“In those days he was a literary lion(他当年堪称为学界之狮)”。与此相协,英语中的狮子还象征着权力,捧持英国王室纹章的就是“Ifonand unicorn(雄狮和独角兽)”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狮子”在英美等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因此,在英汉互译时,考虑到文化差异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妨更换喻体,如:

“血流如注(bleed like a pig)”、“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水底捞月(tofish in the air)”、

“杀鸡取卵(killthe goose that lays eggs)”等等。

(3)舍弃形象

包惠南说,某些成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或移植到译语中。翻译时唯一的方法就是舍弃源语成语中的形象,而在透彻

理解源语成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源语成语的含义,尽可能缩小译语成语对各自读者所产生的语义联想和艺术感受的差距(2001:152),特别在处理某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形象时更需要如此。在中国,龙是中国的象征,它代表着帝王,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中国的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能直接翻译成“to hopethat one's son would become a dragon”。因为在西方人眼中,龙是邪恶的象征,是毁灭一切的凶猛的怪物,因而也必须被毁灭。因此上面的翻译不合适,应翻译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ould become somebody”。

2.3.2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最常用的方法

316条汉语成语英译中形象处理时,每种方法的使用频率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在三种形象处理方法中,转换形象方法最为常用,出现了164次;舍弃形象方法出现了101次;保留形象方法出现了51次。这可能和汉英成语自身的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的语言也是文化现象的反映。成语是语言中词的一种形式,是长期以来可用的、表达完整意义的、结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较大,从而决定了文化心态的差异,在成语中具体体现为喻体和形象的差异。因此,英语和汉语中只有少数成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在形象上巧合,大多数成语在形象上是半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尽管保留形象翻译方法可以正确地再现汉语成语中的联想意义,使读者了解汉语成语的形式特点,把汉语言或文化的风味传递到另一语言或文化中去。但汉、英语言中彼此在喻义上完全对等,形象上巧合的成语数量实在太少了,所以保留形象翻译方法使用的频率最低。有的形象在汉语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常涉及具体的人物、地名、典故等,如果直译就会失去原文的语用意义,让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产生误解,很难达到作者想达到的交际目的。在处理这一类成语的形象时,要使用转换形象或舍弃形象的翻译方法。在三种翻译方法中,相对某个具体成语而言,必然会有最适合它的一种翻译方法。只要慎重选择,灵活处理,扬长避短,每种翻译方法都会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3、结语

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它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译语读者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民族心理因素这两种文化背景(陈文伯,1992:134)。使用形象语言使人们在描述事物时增添了形象色彩与感情色彩,比抽象的描述更能给读者以生动形象的感染,同时也给译者提供了艺术再创造的空间(韩庆果,2003:39-42)。译者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和合理的策略,以最接近源语的艺术效果方式,结合具体的语境,以期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所蕴涵的语义和文化信息,对异彩纷呈的形象灵活地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包惠南.文化与境与语言翻译[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50,152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134

韩庆果.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J].外语研究,2003,81(5):39-42

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3

马慧.英汉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25(2):125—128

8.有学问的成语 篇八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为大家提供的有关形容有学问的成语

出口成章

【解释】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成章。”

才高八斗

【解释】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学富五车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满腹经纶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博览群书

【解释】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文韬武略

【解释】韬:指《六韬》,古代兵书,内容分文、武、龙、虎、豹、犬六韬;略:指《三略》,古代兵书,凡三卷。比喻用兵的谋略。

9.有“水”字的成语 篇九

【盂方水方】: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鱼大水小】:比喻生产不够消费。也比喻机构臃肿,行动不灵。

【冰清水冷】:指冷冷清清。

【不避水火】:指不畏凶险。

【不便水土】: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同“不服水土”。

【不习水土】: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不水土】:不能适应某个地方的气侯、饮食等。

【乘顺水船】:比喻顺势行事。

【风门水口】:指要冲。

【河同水密】: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火耕水种】: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火热水深】: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救民水火】:水火:比喻深重的灾难。把老百姓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陆水栗】:指声威远播,四方畏服。

【判若水火】: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如蹈水火】:比喻处境艰难。

【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同“山崩川竭”。

【山长水阔】:比喻道路遥远艰险。指见“山长水远”。

【山肤水豢】: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山高水险】: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风起水涌】: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行水上】:比喻自然流畅,不矫揉造作。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

【火耕水耨】: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木本水源】:树的根本,水的源头。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山长水远】: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

【山光水色】: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问诸水滨】:滨:水边。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山^水】: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

【山眉水眼】:形容女子眉目清秀水灵。亦作“水眼山眉”。

【山穷水断】: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同“山穷水尽”。

【山穷水绝】: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见“山穷水尽”。

【山遥水远】:指道路遥远。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势如水火】:形容双方就像水火一样互相对立,不能相容。

【杨花水性】:柳絮飘扬,水性流动,因以“杨花水性”比喻轻薄女子等用情不专。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重山复水】: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登山涉水】: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归之若水】:归附的势态就像江河汇成大海一样。形容人心所向。

【观山玩水】:犹言游山玩水。

【滚瓜流水】:形容说话极其熟练、流利。

【涸鲋得水】: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同“涸鱼得水”。

【涸鱼得水】:涸辙之鱼得到水。比喻绝处逢生,有所凭借。

【黄尘清水】:比喻变化迅速。

【黄汤淡水】:泛指饮食。同“黄汤辣水”。

【黄汤辣水】:泛指饮食。

【兼葭秋水】:比喻思慕的人。兼,同“蒹”。

【蛟龙戏水】:比喻刀枪棍棒等武器使得轻松自如,灵活多变。形容武艺精湛纯熟。

【乐山爱水】:爱好山水风光。

【连汤带水】:比喻全部,无遗留。

【马龙车水】:马象游龙,车象流水。形容车马往来不绝。

【买臣覆水】:覆:泼。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

【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巴山蜀水】: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跋山涉水】: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冰寒于水】: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残山剩水】: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臣心如水】: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

【抽刀断水】:抽刀:拔出刀来。水:流水。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山泉水】:出山:比喻出仕。旧指做了官的人,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啜菽饮水】: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登山临水】:形容旅途遥远。也指游山玩水。

【簟纹如水】:簟:竹。竹席细密的纹理像清凉的水一样。常用以形容夏夜的清凉。

【斗升之水】:比喻微薄的资助。

【芙蓉出水】:芙蓉:荷花。刚开放的荷花。比喻诗文清新不俗。也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交淡若水】:指道义上的往来。

【蛟龙得水】:传说蛟龙得水后就能兴云作雨飞腾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也比喻摆脱困境。

【廉泉让水】:原比喻为官廉洁,后也比喻风土习俗淳美。

10.有成语故事的成语 篇十

这一天,乔乔木诗兴大发,在日记中写道:“春天,你为何删删来迟?”老师看了乔乔木的日记,画了一个大红圈圈,把“删删”两个字圈了起来。乔乔木看了发下来的日记本,并未理会。

晚上,乔乔木做了个梦。在梦境中,他分明看见一个绿衫女孩在对着自己掩面哭泣,哭得好不伤心。乔乔木忙上前询问,那女孩竟然伸出手,在他脸上打了一巴掌,还恶狠狠地说:“都怪你!让我在刀尖上行走,痛死我了!”乔乔木一下子惊醒了。他一边抚摸自己的脸颊,一边回想着梦境。

耳边响起一阵嗤嗤的笑声,一抬头,只见多斯丘正嬉皮笑脸地看着他:“怎么样,挨打了吧?谁让你写错别字的!”

乔乔木一听,恼羞成怒,抡起枕头砸了过去:“讨厌!连人家做梦都要偷看,我还有没有隐私权了?”

多斯丘收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说:“说正经的吧,这个‘姗姗来迟最早的时候就是形容女子走路缓慢的样子。所以写做‘女字边。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不信,我带你去汉朝看看。”

瞬间,乔乔木和多斯丘来到了汉武帝的内宫。

只见汉武帝沮丧地坐在帷帐中,一个老道又是念经,又是喷水,口中念念有词,正在作法。乔乔木和多斯丘躲在帷帐后边。乔乔木觉得有趣,忍不住想笑。多斯丘在乔乔木耳边轻声说:“别笑,小心掉脑袋!这人是汉武帝,他的妃子李夫人病故后,汉武帝日思夜想,伤心不已。最后他求助道士,想见李夫人一面。”乔乔木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说:“道士能让死了的李夫人复活吗?”“嘘,”多斯丘连忙把手指放在唇边,又四下看看,“小点声!”

这时候,只见汉武帝突然站起身,而帷帐那一边则隐约出现了一个身材苗条的女子,她正缓缓地走来。乔乔木和汉武帝都看得出了神。汉武帝泪流满面,走上前去,要和女子相见,却被道士拦住了。这时,乔乔木连忙问多斯丘:“死了的人真的可以复活吗?”多斯丘嘿嘿一笑:“这个老道只不过是找了个女孩来装神弄鬼,想哄骗一下汉武帝罢了。”

再看那泪眼模糊的汉武帝,此刻他正伸出双臂,跌跌撞撞地向前走:“是你吗?真的是你吗?你为何姗姗来迟呀?”

“哎呀!这个汉武帝真可怜!我们要不要揭穿这个老道的骗局?”乔乔木抹了一把眼泪。多斯丘扯住他的衣袖:“你还想不想回家了?还是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再不走,说不定一会儿你会变得比他还可怜!”

乔乔木连忙抓紧多斯丘的手,二人顷刻间离开了成语王国。

丁丁姐姐说

“姗姗来迟”,出自《汉书·外戚传》:“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姗姗”,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慢吞吞地,来得很晚。现在使用时,当然不必限于形容女子,但要注意“姗”字不可误写成“删”,否则会有人找你算账的哦!

11.有“无”字的成语 篇十一

【无私有弊】:私:私心;弊:欺骗、蒙混的事情。因处在嫌疑之地,虽然没有私弊,但容易被人猜疑。

【无丝有线】:比喻尽管没有那样的事,但仍避不开嫌疑。

【无思无虑】: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也形容无所用心。

【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无所不可】:没有什么不可的。

【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无所不通】: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不用其极】:极:穷尽。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

【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无所措手足】: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顾忌】: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回避】:回避:避忌。没有什么避忌或讳言的。

【无所忌惮】:惮:怕。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无所事事】: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无间可乘】:犹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

【无间可伺】:犹无隙可乘。没有空子可钻。

【无疆之休】:无限美好;无穷幸福。

【无尽无穷】: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同“无穷无尽”。

【无精嗒彩】: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同“无精打彩”。

【无精打彩】:形容不高兴,提不起劲儿。

【无胫而来】: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同“无胫而至”。

【无胫而至】: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无胫而走】: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同“无胫而行”。

【无拘无碍】:没有拘束,没有阻碍。形容悠然自得。

【无拘无缚】: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同“无拘无束”。

【无可比伦】:没有可以相比的。

12.有关于白字的成语 篇十二

102) 死标白缠:指极力纠缠。

103) 死乞白赖:形容纠缠不休。

104) 素车白马: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105) 死求白赖:指不停地纠缠。

106) 望断白云:形容想念父母。

107) 乌头白,马生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108) 乌头白马生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109) 心贯白日:指心地与太阳一般光明。极喻坦诚,磊落。

110)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111) 一品白衫: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指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112) 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113) 云中白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114) 忠贯白日:贯:贯通。忠诚之心可以贯通白日。形容忠诚无比。亦作“忠心贯日”。

115) 半文半白:文言和白话夹杂。亦作“半文不白”。

116) 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同“半文半白”。

117) 不分青白:指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118) 不分皂白: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119) 不明不白: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也形容行为暧昧。

120) 不问皂白: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121) 财不露白: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旧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现指随身携带的钱财不在人前显露。

122) 沉冤莫白: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123) 抽黄对白:用“黄”对仗“白”。指只求对仗工稳。

124) 唇红齿白:嘴唇红,牙齿白。形容人容貌俊美。

125) 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126) 东方将白:指天将破晓。

127) 风清月白: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128) 浮一大白:浮:违反酒令被罚饮酒;白:罚酒用的酒杯。原指罚饮一大杯酒。后指满饮一大杯酒。

129) 富埒陶白:比喻极富有。

130) 含冤莫白:含:包藏;莫:无处,无法;白:弄明白。指有冤屈无处申诉、无法昭雪。

131) 怀黄握白:指携带着钱财。黄,指黄金;白,指白银。

13.被误解的成语 篇十三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结果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真是“睁眼说瞎话”。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的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只形容建筑之美,如今,被滥用到所有事物上。尤其是一些主持人,往往是张嘴就来,出口成错。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这个成语专门形容房建筑屋高大华丽。现在连唱歌跳舞、喝酒吃饭都“美轮美奂”了,上哪儿说理去?

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本意是声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误作听力下降,像个呆头呆脑的聋子——甭管怎么说,先把意图闹清楚。

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里,他写过《随园诗话补遗》。聩,耳聋。“振聋发聩”,即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始作俑者

始作俑者原指做坏事,引领歪风邪气的“第一人”,现在,居然摇身一变,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

始作俑者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贬义词。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指“过时之物”。或许有人觉得,“明日”哪里过时?“昨日”才过时呢,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谁下的命令?凭啥改呀?

14.纳的成语有哪些 篇十四

以“纳”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纳新吐故]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纳士招贤]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纳履踵决] 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纳履决踵] 纳:穿;履:鞋;决:破裂;踵:脚后跟。穿鞋而后跟即破。比喻穷困、窘迫。

[纳屦踵决] 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纳谏如流] 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纳垢藏污]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纳贡称臣] 缴纳贡品,自称为臣下。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纳”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海纳百川] 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出纳之吝] 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气。

[按纳不住] 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纳”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正冠纳履]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时讲李树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整冠纳履] 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招亡纳叛] 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

[招降纳叛] 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凿楹纳书] 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养贤纳士] 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吐故纳新]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水里纳瓜] 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容。

[水底纳瓜] 形容不能容纳。

[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

[启宠纳侮] 指开宠端而招致侮慢。

[铺胸纳地] 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

[含垢纳污] 垢:耻辱;污:污蔑。容忍耻辱和污蔑。指气度大,能包容一切。

[穿花纳锦] 以穿纱的方法做成的刺绣花样。

[川泽纳污] 以湖泊江河能容纳各种水流的特性。比喻人有涵养,能包容所有的善恶、毁誉。

[称臣纳贡] 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

[藏污纳垢] 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藏垢纳污] 垢、污:肮脏的东西。包藏容纳肮脏之物。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纳”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言从计纳] 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深文周纳] 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山容海纳] 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格格不纳] 指难以接受。

[闭门不纳] 纳:入,进来。关上门不让人进来。

15.有四字的成语 篇十五

颠三倒四:指错乱没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语、做事等条理不清、颠倒混乱;毫无次序。

丢三落四:丢掉这些;又遗漏那些。形容马虎健忘;顾此失彼。

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低三下四:指地位、工作等很卑下;低人一等。也指神态恭顺卑屈。

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

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家徒四壁:徒:只;壁:墙壁。家里只有四周的墙壁。形容穷得一无所有。

狼烟四起:狼烟:古代边境点燃狼粪以报警;即烽火。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形容外敌侵犯或内敌动荡;到处是战火。

欺三瞒四:一再欺骗隐瞒。

囊括四海: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指封建礼教为压迫、...

三朋四友:泛指各种朋友。

三妻四妾:妻妾众多的意思。

四时八节: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

四大皆空: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

四海升平: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四海鼎沸: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四平八稳: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

四脚朝天: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

四面八方:八方:指四方四隅;即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围。指周围各个方面或各...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挑三拣四: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五湖四海: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

五零四散:形容零星涣散。

文房四宝:俗指笔、墨、纸、砚。

眼空四海: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再三再四:重复好几次。

张三李四: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四面楚歌: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四面出击: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说三道四: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

四面受敌: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横三竖四:犹言横七竖八。

九州四海: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名扬四海:四海:指全国各地。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

三翻四覆:三、四:形容次数之多。翻、覆:反复。形容变化很多;反复无常。。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统治全国。后指人漂泊不定;到处都可以当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恋故土。四海:古人...

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

四书五经: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

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四通八达: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

推三推四:同“推三阻四”。

推三阻四: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危机四伏: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志在四方: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街坊四邻:街坊:邻居。指住处邻近的人。同“街坊邻里”。

五讲四美: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

文彩四溢:形容作品典雅

四不像: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迈四方步:

光芒四射:光芒:光辉;射:照射。强烈的光线向四面八方照射

吃四方饭: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求三拜四:到处求人帮忙

彷徨四顾: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处观望。形容犹豫不决的神情

极目四望:极:尽;极目:用尽目力远望。指尽眼力所及眺望四方

怕三怕四: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挑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缺三短四: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揭竿四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倒三颠四: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16.有趣的“数字成语” 篇十六

姨妈不慌不忙地打开平板电脑,清了清嗓子,出了第一题:“根据算式1×1,猜一个含有数字的成语。”我思考起来:1在数学里是个特殊的数字,任何数乘以1还是它本身,都等于1。“独一无二!”我兴奋地脱口而出。“一成不变!”我话音未落,哥哥也喊出了一个成语。因为我抢先一步,所以得到了姨妈奖励的一小盒巧克力,我开心得大喊“耶”。

就在我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还没回过神来时,姨妈又亮出了第二题:333555。“三五成群!”这回是舅妈捷足先登了!哥哥则在一旁懊恼地说:“哎呀,今儿个我咋这么不顺呢?”

“3.4。”姨妈刚读完题,妈妈就抢答:“不三不四!”呵呵,真不愧是语文老师啊!

“1+2+3。”“接二连三!”哥哥终于抢到了一题,是啊,再抢不上的话,这大学生的脸可往哪儿搁呀!

……

比赛虽然结束了,可我却意犹未尽。我觉得数字成语很有意思,便翻开成语词典,又收集了一些算式和数字的成语:66→六六大顺,—718→横七竖八,1、2、3、4、5、6、0、9→七零八落,→十拿九稳,5、10→一五一十……

原来,好多含有数字的成语都可以用算式或数字表达出来,这可真有趣啊!

(指导老师:朱美华)

上一篇:我身边的雷锋作文500字下一篇:实习教师带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