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课文教学反思(共10篇)(共10篇)
1.《江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一
《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生在细读古诗时质疑:“为什么老翁独自一人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在江上垂钓呢?”“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水平!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有的同学说:“他想这时钓到鱼拿到菜市场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有的同学说:“他要抓紧时间钓到更多的鱼,好挣更多的钱。”……都以为老翁钓鱼为了赚钱。这时,我先称赞这些同学想象力真丰富,再告诉他们,这儿并非如此,此时简介诗人柳宗元生平,告诉同学们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孤傲高洁之情。
在大家弄清诗句描绘的景物后,再展开想象,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中描绘的画面描写下来,同学们有物可谈,锻炼了习作能力。
2.《江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二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3.《江雪》教学设计 篇三
1. 同学们,在湖南永州,有一位诗人家喻户晓,他就是——唐朝的柳宗元。(板书:柳宗元)
2. 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写的《江雪》,它是唐诗中的一首精品。
二、 感受诗境
1.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师配古琴曲朗诵)
2. 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出的诗中的画面,师边听边画:首先是被大雪覆盖的群山万岭,条条小路已被大雪覆盖。寒冷的江面上,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正在垂钓。
这是我们看到的画面,在这个画面里,你听到声音了吗?(学生交流画面寂静无声)
4. 如果说“千山鸟飞”“万径人踪”,那是什么样的场景?添加上一个“绝”和“灭”之后呢?
你看,添上一个字,境界大不同,这就是古诗语言的魅力!
5. 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说雪,诗中哪里写到雪了?除了诗题和诗的最后一个字,在其他诗句里,你能找到雪吗?
6. 小结:诗中没有具体写到雪,却让我们感到处处都有雪影,处处都有雪迹,这就是诗人高明的地方。这样的一个冰天雪地、人鸟无踪、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意境,给你什么感觉?
三、 体味心境
1. 其实,诗境也是诗人的心境。这首绝句,绝不仅仅是为了描绘一幅江乡雪景图,还蕴藏着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而要了解诗人的心境,就必须穿越千年,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出示资料,配乐介绍):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做官以后,关心百姓,大胆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那是个十分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面对当权者的打击报复、母亲去世、女儿夭折、朋友们的杳无音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宗元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 想一想,从热闹繁华的京城长安,到千里之外荒凉偏远的永州,自己的才干不能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又失去亲人,诗人的内心会是什么样的呢?
3. 这样的孤独和寂寞恐怕我们常人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把每行诗开头的字连起来读,是什么?(红色显示:千、万、孤、独)顺着读是“千万孤独”,倒过来读是“独孤万千”,变个顺序读是“万千孤独”,不管怎样去看,诗人要表露的都是“十分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失落呀!座座苍山能明白他的心思吗?条条小路能理解他的心境吗?那片孤舟能承载他的希望吗?陪伴他的只有“千万孤独”了。请大家把这种孤独读出来!
4. 同学们,这个渔翁,他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独钓于众人不钓之处,任凭天寒地冻,他坚守在寒江小舟之上,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渔翁?(体会诗人的孤傲、坚毅)
5. 是呀,我们看不清渔翁脸上的神情,但能想象得出他的眼神一定是坚定、刚毅的!这就是当时的柳宗元,孤独而又孤傲。再读,读出诗人的孤傲!
6. 同学们,表现孤独和孤傲可以有多种方式,柳宗元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寒江独钓”的方式呢?
7. 人们不禁要问:“蓑笠翁”为什么要在冰天雪地里独自垂钓呢?他能钓到什么呢?(让学生自主创设多元答案)
8. 同学们听说过姜太公钓鱼吗?昔日姜太公钓鱼,鱼钩是直的,鱼钩离水面还有三尺,那不是钓鱼,为的是钓取功名;而今天,柳宗元的垂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的是一种情操、一种气节,钓什么已无关紧要了。“寒江独钓”本身就已经表明一种态度了,那就是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9. 其实,人生难免不失意,失意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一身铮铮傲骨!
10. 请带上诗人的这种心境和情感,再来读这首诗。
四、 吟唱诗文
1. 这样的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诗,已经不足以表达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就来吟唱吧。(放音乐)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江雪》。请同学们仔细听听永州地方的百姓是怎么唱的,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学。(放曲子)
2.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首曲子实际上也是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谱曲的,这样的唱也可以说成是“吟”,吟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吟唱《江雪》。
4.《江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四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教学中我按照: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拓展展开教学。第一步,读通,读顺,读出诗的停顿,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第二步,寻,以诗题为钥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搜索“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第三步,想,以想象促进古诗意境的感悟,体会作者在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第四步,串,以一篇带多篇,课外延伸,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以题目为钥匙,让学生读完题目后,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内容,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如读准确,读流利,熟读或背,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5.课文教学反思 篇五
课文教学反思1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教学难点一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二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通过身边的人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植被利用的状况,感受人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土地的。
2、教师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和植被利用的正反资料。
二、突破重点教学
1、让学生思考,“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教师引导的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掌握(全文可分三部分,作者首先用大量事实告诉人们这块土地是神圣的;接着,要求人们善待这块神圣的土地,保护好河水,保护好空气,保护好这块土地上的动植物;最后,强调大地是人类的母亲,我们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它。)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讨“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画出相关句子,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回忆课文内容:想想河水对人类的贡献,想想没有了河、没有了水,人类怎么生活;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空气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到底是人类主宰着动物,还是人类与动物是休戚相关的?动物的灾难怎么会成为人类的灾难?
三、教师再现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对地球上一切资源进行情感交流。
师生:珍惜水资源、珍爱每寸土地……“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大地的。”让我们一齐来捍卫我们的神圣土地!
通过情感与事实的结合进行教学,学生感悟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比较透彻,学生的环保情感得到了积极的调动,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课文教学反思2
我执教的《白杨》一课有许多特点,这里且不谈教学思路之清晰,词句训练之扎实,**指导之得当,读书结合之紧密。谈谈其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及合作的学习的方式。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课文教学反思3
一、此次执教的《木兰从军》使我受益匪浅:
1、压力也是动力。一次难忘的经历。
上这样的课,压力格外大。原因:这是我上生字教学。第一不能上出模式模块,第二学生对拼音掌握不牢。他们不能自主自学。
2、好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设计我简洁明了,提纲思路虽然也能清晰记下来,但总是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接近现在的公开课甚至作秀课堂。山穷水尽之时同事的导航引路使我做到心里有数。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别定位于: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识记本课17个生字。第二课时: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目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活动就是朗读课文了,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直至熟读成诵。这样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但是在第一教学生字教学中模式的形式环节不完整。
二、反思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之处:
1、认读生字期间,由于自己不慎,开火车读后,又开火车给17个生字组了一遍词,浪费学生的时间,真正叫学生练字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一点恰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处硬伤。
2、课堂上的对小组的评价耗时过多,怎样进行有效甚至高效评价是下来研究的方向。
课文《木兰从军》教学反思3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 “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壮,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课文教学反思4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尽管四年级的孩子还很小,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不是一张白纸。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只是要深挖教材和教参,还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从教材的编排上还没有涉及到退位减和进位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能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小数退位减和进位加法的计算。 钻研教参,让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度”上有了一个更加明晰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大块。一是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的计算;二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数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吃透教材”又让我有哪些新的发现呢?主要有一点,我感觉课本上隐形出现的“小数的基本
性质”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用到,但是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出现的却比较模糊,只是用智慧老爷爷的一句话引出,好像很不经意,但是这恰恰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问题。所以,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决定在教学中改变一下教材对于知识的呈现次序,在课的引入阶段,利用自己搜集到的商品标签,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从而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难点,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为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扫清了障碍。这样让学生就迅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其实,现在我们要上好一节示范课,不管是课最终上得是否成功或是对得起每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和领导,课前的准备谁都少不了。
2 这好那也好,叫人眼花缭乱,犹犹豫豫,举棋不定,究竟选择哪种引入更好一些呢?究竟设计怎样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关键呢?究竟选择怎样的练习设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呢? 当然,浏览归浏览,借鉴归借鉴,我知道,自己教学这么多年,总不能什么都
去原原本本地照搬别人的吧?别人的好的,可以拿来,学一两点,就像课伊始对于“小数的基本性质”的突出和突破,单纯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是这样的引入挺不错的,因为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退位减和进位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要用这样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的确很难的,所以我选择了身边的商品标签,借助商品标签的花花绿绿和丰富多彩,这样的引入应该说是学生所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但是,对于别人的东西我并没有完全照搬来用,比如说,更多的课例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分得很细,引导的也很细,我觉得那样做原本也可以的,可是一想到我们的教学新模式是“引导探究,自主学习”,我感觉引导尽可能应该少一点,对于学生应该放得尽可能开一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的第二个大的环节时,由于已经出现了两道利用退位减来进行的计算,而学生在没有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时,课本就编排了“试一试”的第一题三道退位减和进位加的计算,我就感觉这
样的编排不够合理,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把“试一试”第二题的内容提前呈现,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引出“进位加”并让学生探究“进位加”这一成为可能。 另外,我需要提出的两点是:有时候,我感觉我们的讨论交流有问题,为什么不让学生先静静地自己动脑想一想,而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老师提出要求之后就大声地进行讨论和交流呢?就算是天才,就算是学生的才思实在敏捷,也不可能不略加思索吧?所以,我想把学生的讨论交流立足于先是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然后适时地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他们的发现更有个性和新意,我眼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更有利于创新和创造。在这节课上,在呈现了商品标签的图片后,我就有意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观察和发现,让他们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发现进行简单的交流,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还有一点,就是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挑战性,在这节课上,特别是在“森林医生”这一教学环节中,我
的设计是
3 让男同学选出女同学的代表,让女同学选出男同学的代表,然后再挑选出代表老师的同学来进行板演,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具挑战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上本节课的时候,在我的内心深处有这样一种意识:教学中尽可能关注学困生,晒一晒学困生身上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同学所感兴趣的,只是在“森林医生”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刘艳的慷慨,选出的女同学的代表本身就很强,当时我担心女同学也会投桃报李,选出男同学中的高手进行挑战,这样就会让我的计划落空,于是,在推进男同学代表的时候,我挑选了向来问题比较多的冯智,还为了弥补刘艳的选择所带来的“生成”,我在选择代表老师比赛的人选时我找的是张强,结果挑战意味有了,可是,这几名同学在这节课上的表现的确很给力,他们无一例外地把题全做对了。 对于学生,教材和教参有了这样的理解和准备,我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我感觉我们这些
课文教学反思5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该如何将写话意识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呢?“谈写色变”不仅高年段的老师和同学如此,低年段的.老师和孩子们也是如此。我觉得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提高兴趣,钻研指导技巧,以下是小编整理小画眉课文教学反思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在开始写话阶段,学生有时会为自己能将课文中学到的某一个词语运用到写话中而沾沾自喜,如果再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他一定会为此兴奋好一段时间。这样的学习运用过程和成功的体验是极为宝贵的,学生的灵活运用,得到认同,他会慢慢的学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陶醉于自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之中。这样学生说话、写话的动力可以悄然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
在教学《小画眉》一课时,我就牢牢抓住“纷纷”一词,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训练过程带有鲜明的游戏色彩,在游戏中,我巧妙地安排了指导和训练,教学气氛热烈而愉悦。
反思: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 “纷纷”这个词语的教学我想到了很多,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说话和写话的训练。孩子们学课文,就是一个学习写作的过程。老师们最头痛的孩子们无话可写,孩子们也最怕写话练习。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讲读课文中,只要老师深钻教材,灵活把握,就不难找到说话,写话的“切入点”。如果老师每节语文课上都能给孩子们搭个“梯子”,帮孩子们打开个“话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想写话练习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生想要写好作文,就要从写话开始,从兴趣入手,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自然而然地写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兴趣就是写话的源头活水,写话就要写学生感兴趣的话,善于找寻写话的时机,制造写话的环境,形成一种“吸引场”,这“吸引场”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吸引了,而是一个培养写话能力的“加工厂”!几经教学的轮回,我有一个感觉,作文教学起步要早,我们应该把低年级的写话作为作文教学的起步期,注重训练,为学生夯实坚实的作文基础,帮学生降低坡度,减轻负担。
课文教学反思6
《足球史话》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本文介绍了足球运动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课文富有体育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既能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又能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审美情趣。
文章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写现代足球的特性;第二部分介绍中国是最早发明足球和进行足球比赛的国家;第三部分介绍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足球运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教学重点在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以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难点在于理解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
教学本课,我采用“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或书刊、报纸、杂志等搜集与足球有关的资料。课伊始,我先让同学谈谈自己对足球的了解,然后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同探究。出乎我的预料,班里的吴春锦同学提出的问题竟然是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呢?为了让学生领略足球精神的魅力,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对足球精神的理解。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的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收到预期的效果。
课文教学反思7
《红领巾真好》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述。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诗歌文质兼美,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一、课前互动
用“真”字说话,今天我们的课堂和平时不一样,谁能用“真”字说一句话,问题简单却别有用心,孩子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为一节轻松活跃的课渲染气氛、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再谈感受,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二年级第一学段强调识字写字是重点。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降低了孩子们识字记字的难度,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效果。
四、以读为本、以读促讲
叶圣陶先生讲:“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最好的方式就是读,许老师深入贯彻这点,创设以读为主的课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积累,在读中有所思考。
(一)以评导读,有层次性
在词语教学环节,赋予词语感情色彩,特别注意读好“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扑棱棱”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叽叽喳喳”四张小口你一句我一句真快乐,要读得轻短,蹦蹦跳跳读出小鸟的可爱活跃,“扑棱棱”的“棱”字读第一声,很轻快。
(二)表演体验、读中感悟。
在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忙着捉虫的那份忙碌与快乐,许老师适时让学生角色体验,并采访学生:“小鸟小鸟,你扑棱棱飞来飞去在忙什么呀?”那时候学生仿佛自己就是在捉害虫的小鸟了,在精彩的师生对话,生本对话中,学生完全走进了课文中角色,忙着小鸟的忙,开心着小鸟的开心。
(三)立足文本,读中积累
我还关注文本的言语现象。比如:注意叠词的积累,联系生活理解“蓬松的羽毛”、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蓬松的,还可以说蓬松的什么,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
(四)突出重点 读中升华
本课是以爱护鸟类,爱护环境为主题,轻轻松松引出这重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情境中,那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都浓厚地渲染气氛,让学生深深地融入情景,为整堂课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我为学生设计了言语实践平台。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小鸟们会对少先队员说些什么,少先队员对小鸟说些什么这样,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同时升华人文内涵。拓展文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文本。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些许缺憾,读得仍不够多,不够透,教学中语速显快,这都是今后我在教学中要注意的。
课文教学反思8
批阅着孩子们一份份续写的作业,优秀的等级代表了他们的认真,也表明了他们课堂的习得与迁移运用。回顾两课时的课堂,反思教学成功与不足:
概括主要内容有方法。文章比较长,但不难理解,通过罗列文中的"穷人",串联人物之间的事件关系,主要内容得以呈现,加上导图的板演,桑娜等待丈夫,抱回孩子,丈夫回来想法一致,文章的结构得以把握。从文章整体入手,有导图为抓手,有方法紧跟其后,建立框架,有助思维。
文体特点把握有关注。小说文体在小学阶段并不多,通过这篇文章关注与渗透是个很好的途经,从作者入手,了解经典作品,了解作者生平,稍作背景介绍,初略了解语言特点再切入课文。再以了解结尾引导发现与《桥》的相似之处(巧设悬念)小说这一体裁孩子有些明白了,情节,人物,再加环境的描写,小说要素的出示就不突兀,文体的关注比较充分。在每初学一篇文章,孩子们想探究属于什么文体已成习惯。
聚焦环境描写学运用。了解穷人的"穷",探究穷人的"富有",我均采取"寻找证据"并"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于情节的理解比较容易;在此基础上,我把重点聚焦到环境的描写,感受作者的用意(对比,同情),同时进行迁移运用,假如故事从西蒙的死亡为开头,你会写下怎样的环境(渲染,同情);最后在续写片段,同样要有环境描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几乎都会使用,环境的描写为续写添彩。
也有不足:有声有色地朗读不够,问题有些生硬,跳跃度过大,导致有些环节理性有余情趣不够。还好的是精彩的续写看出孩子们对情节描绘的细腻,动作,心理,神态,环境的描写,甚至标点(省略号)的使用得以应用呈现,为之欣慰。
课文教学反思9
《观潮》一课是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即时议、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课文教学反思10
10月11日到16日,我们小学部举行校级优课评比。在讲课前,我选了《秋天的雨》一篇文章,希望我能带领同学们体会秋天的美景,美美来读课文,美美地积累好词佳句。10月14日第四节课,我在录播室讲课比赛。
这节课围绕课.题,我设计了四个目标。一是正确认读本课生词,会写柔、邮两字;二是认识中心句,并且找到2/3/4段的中心句,体会本文的写作思路;三是利用比喻句、抓住关键词,体会秋天颜色的美;四是围绕给出的两个中心句,来写关于秋天的一段文字。
在课前,我带领同学们预习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引领同学们预习课文。我发现,这种引领是有效果的。预习单中,同学们出错较多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我做重点讲解,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根据预习单的引领,我感觉同学们对第一、二个目标的掌握比较好。同学们认识了中心句,并且很快能找到中心句,比较顺利。但是第三个目标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教师对于学生牵引的痕迹太明显,违反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文本挖掘的深度不够。先是我引导同学对五彩缤纷进行理解,在找出文中出现哪些颜色,然后对第二自然段逐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不给同学体会感悟的机会,剥夺了他们对美的欣赏,容易养成孩子凡事依赖老师的心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在读文中出现的三个比喻句是时,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深入挖掘。比如,在讲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时,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能这样比喻?学就能明白,打比喻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这样有追问,才能使文本向更深处挖掘。
第四个目标,由于学生对秋天的事物缺乏观察,加上平时作文练习较少,同学们的语文积累不到位,学生语言组织不好,词语匮乏。
总之,由于我重感冒,紧张等主观原因,这节课没有到达我理想的效果。下次一定要记住自己的错误,马上整改!
课文教学反思11
《蜜蜂》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随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如何通过生本教学模式达成教学目的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我总结了近期在生本教学探讨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预习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词的预习上,只有少数同学 能按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3、小组合作,每个小组优等生只有一两人,如何在他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
4、小组合作,展示的时间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达成教学目标。
接着,我确定了教学思路:小组分工细化,讨论的问题开放化。
有了思路,教学过程的落实就有了风向标。在第一课时第一回合的小组学习中,让小组长组织组员互相检查本组同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并对小组进行了细化分工。如一号学生指给二号认,其他听;接着二号指给三号认,其他听 ……认读时,把不会认的字做好标记,并负责教会不会认的同学,做到人人过关,再进行展示。虽然字词预习效果好,也用了8分钟的时间。第二回合的小组学习,我让组长组织检查读通读顺课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口读书。然后进行展示,评价,再读。由于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广,很易达成目标。但较费时间,读—评—读来回几个回合,二十多分钟就过去了。第三回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兴致勃勃。接着小组展示。四个小组都发了言:“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篇课文写蜜蜂离家二里多路都能飞回家。”“这篇课文写作者带着蜜蜂走了二里多路,放飞蜜蜂。蜜蜂也能飞回家。” “这篇课文写蜜蜂有辨认方向的本能。”从四个小组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动了脑筋。接着小组主持人进一步问:“请问下面还有补充的或有不同意见吗?”下面一片沉默。我想如果再来一组展示,情况也会大同小异。怎么办?我只好运用师本的优势,问了一句:“谁能把他们的发言连起来说一说?”一语道破天机,有几个孩子举手,其中一位把课文的内容能大概总结出来。第一课时,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此时已拖堂几分钟。
反思这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了,平时不专心的同学能倾听别的同学发言了;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虽然发言不一定正确,但也在思考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虽然上台有些紧张,声音有些小,但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也能登台展示了。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第一课时完全达成了目标,这是好的开始。但单位时间内效率有待提高,以保证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节课也使我产生了些许疑惑:当学生出现问题或冷堂时,教师该如何指点才能真正体现生本呢?在今后的生本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地努力探索。
课文教学反思12
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并且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把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经过写出来的。在课上,我围绕文章的中心词“杰出”、“爱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学习活动中,我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探讨两种开凿法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又注重适时的点拨,学生在读读、说说、干干中明白了两个隧道的掘进方法,体会到了詹天佑工作的细致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深入实践、新的思维。通过画图、演示再现了火车在“人“字型线路行驶的情形。就这样,学生的疑难全在读书和动手实践中水到渠成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在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自读、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加深了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是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如何使学生有疑最终达到无疑,方法是让学生深入地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疑问,而疑难的解决还是*引导学生读书。在第四自然段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做标记,并提出问题,在读中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在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的创新精神这一环节时做得较好。学生通过读书、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有了较深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需要这种精神,使学生得到了启发,对学生起到了导行的作用。
不过,这一节课也有几个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如:
1、在教学中过多强调去挖掘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才能,没有延伸到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崇敬之情。
2、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回答问题和动手的机会太少。今后在教学中要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共同进步。
课文教学反思13
本课是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教学这一单元是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培养识字能力,应以朗读练习为主线,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培养创新的精神。这篇文章是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熊开了一个食品店,它先后请了兔子、松鼠和猴子当采购员。由于兔子和松鼠只采购自己喜欢吃的松子,结果到店里来的只有兔子和松鼠,小熊辞退了它们,又请猴子来当采购员,聪明的猴子采购了各种各样的食品,食品店才办得红红火火。故事是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多动脑筋,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把事情办好。
教学要求有以下四点:
1、学会8个生字,认读5个字。
2、学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欢迎”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
4、说说猴子当上采购员后,为什么把食品店办得红红火火。知道做事情要多动脑筋,多为别人着想,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我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流程如下:
1、先读生字,练习生字的发音。
由于我们班的学生拼音的基础有些薄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先以读拼音识字的方式学习生字的读音。由一个同学读一个生字,然后带领大家一起读,用这种方式以了解学生读音和拼音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效果是带拼音读的还不错,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但是去掉拼音的效果就不是很好了,很多学生都不会读。对策是要在利用空余的时间巩固生字的读音,运用多种形式才反复练习生字的读音。例如:拼音接龙,拼音和生字连线,在课文中认识读音和生字等等,让学生反复读。
2、记忆字形。
本课的生字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生字字形。教师重点讲解:“堆”、“食”和“店”的书写顺序。“迎”和“退”是先写里面,后写外面。“品”字三个口的结构大小。学生跟这老师一起观察,再描红,体会字形和占格。对策是先观察字,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学习之后在抄写,练习和听写,让学生充分的牢记字形。
3、组词。
第一单元的考试结构来看,学生的组词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本课开始,组词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主要是以先说在写的形式练习组词。这节课的8个生字,在课上每个字组三个词,然后课下在把会组的词写字组词的练习本上,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比如组词不恰当,用字不准确,写错字形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5、造句。
本课是运用“欢迎”造一个句子。首先要先结合语境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启发学生说说“你们在什么时候欢迎过谁”,打开学生的思路。先口头造句,再写在本上。对于造句学生的水平不一,有的能说出很好的句子,但是写不正确字,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说一个句子,对策是首先请同学试着说说看,如果结构说的不全,在引导学生说谁欢迎谁做什么。举例:我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先从基本练习,在逐渐变化句子结构。
通过上课的情况来看,由于我事先做的准备还是没有那么充足,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基础知识想的不是很深入,课堂的节奏和环节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第一节课学生掌握的知识效果不理想,通过后续的时间和练习,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加以改进,在知识的理解上也应多学习,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文教学反思14
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在朗读上多花功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年级小朋友朗读课文时,总是离不开一个“拖”字,对于朗读的节奏,词语连读等,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本文的教学,我还是以朗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反复的课文朗读中,学习朗读技巧,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课文的美,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和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竞赛读。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男女生比赛读、学生跟老师的挑战读,再加上学生对老师及同学的朗读评价。使学生对“怎么样才算读得好”有了初步的感知,可以对自己的朗读做出自我评价,从而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教学一开始,我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说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那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话音刚落,很多学生纷纷举手,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了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我说:“为什么不说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小狗是怎么跟你玩的?”
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带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课文教学反思15
《木兰从军》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出示:1、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2、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
提问: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找出这两个句子中同一字组成的不同的词语吗?
学生:“紧急”和“焦急”。
师问:他们一样吗?
生1:不一样,紧急是指事情很急,必须马上去办。
生2:紧急就是说一刻钟都不能拖延了,必须马上去办。
生3:课文中就是说,征兵很紧急,说明战争前线急需人去增加力量;
师微笑着: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那焦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1:焦急就是很着急的意思,焦急万分就是非常非常的着急,已经着急得不行了;
师继续:那课文中谁在着急,她到底着急什么呢?
生1:是木兰着急,她着急爸爸年老多病,如果让爸爸上战场的话,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爸爸会被敌人杀掉,丢了老命回家;
生3:我要补充,她还着急,弟弟很小,也不能去参军;
生4:我还要补充,木兰还为自己着急,爸爸不能去,弟弟不能去,而自己又是个女的,而女的规定是不能参军的,所以她很着急;
师:对啊,木兰还真是着急啊,为爸爸着急,为弟弟着急,为自己着急,但虽然如此,她还是很想——出示卡片:为国为家分忧
你觉得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生:非常爱国;
生:也爱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她爱家人,也爱祖国,
师:于是她最后终于说服家人,——出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连读两遍。
她会怎样去说服呢?同桌互相练说。
6.课文《匆匆》教学反思 篇六
二、无痕教学如何落实。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组的领导评价我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做到了无痕教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什么时候才可以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是无痕的教学。如果要问什么事无痕的教学,怎么做才能够做到无痕的教学,我想就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是设计好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言,这样也许能够做到无痕教学吧。
三、教学语言。在这一次授课结束后大家对我的教学语言的评价是干脆、利索。其实我自己认为自己仅仅做到了这两点,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我的语速太快,以至于自己原来带出来的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语速也很快,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朗读没有得到锻炼,但是课堂的容量无形中就增大了。
7.《江雪》课文教学反思 篇七
一、景物比对, 走进诗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词中的情感都是以景物为载体, 想要体会诗词的意境, 必须要走进诗词丰富的画面之中。我先让学生从色彩上比对:
师:诵读《渔歌子》前两句, 你脑子里呈现出了什么色彩?
生:白、红、青、绿, 五彩的颜色。
师:如果要你画一幅画, 你最想画什么?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桃花、青山、白鹭、绿水……
在轻缓灵动的音乐声中, 学生闭目想象, 仿佛能听到流水的欢唱, 白鹭的鸣叫;看到粉红的桃花, 青翠的山色, 而自己则像是走进了江南的美景中, 想要歌唱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那么, 《江雪》呈现给人的是什么呢?
师:诵读《江雪》前两句, 看看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空旷的山, 孤寂的小路。没有鸟, 没有人。
在轻缓的古乐声里, 学生抓住两个字眼“绝、灭”, 感受到压抑和肃杀, 眼前仿佛一派白蒙蒙、灰沉沉的景象, 毫无生气, 诗句中透露出孤绝、凄凉的寒冷, 而这种冷, 是一种心灵的天寒地冻。
从景物比对, 学生查找两者异同:同样都有山、鸟, 但却迥然有异, 一个生机盎然, 一个萧条肃杀;一个花红柳绿, 鱼跃鸟飞;一个万籁俱寂, 人迹罕至。
从情感基调上, 学生有了把握。与其说这是季节的不同 (春天和冬天) , 不如说这是诗歌意境中, 作者心境的不同。情感的悲凉和凄冷, 使得诗境也显得惨淡晦暗。至此, 男女生对比朗读, 把握意境传达的情绪, 读出欢快明丽和孤寂凄凉的不同心境。
二、渔翁比对, 解读诗情
古诗词的精妙博大来自诗情的蓬勃。无论是字词的蕴藉还是诗境所提供的空间感, 学生都能够从中感悟到内在的言语之美, 并建立审美体验。
在对比鲜明的背景下, 两首诗词中的渔翁又有何不同呢?学生从《渔歌子》中看到:一个青箬笠、绿蓑衣的闲散垂钓者, 即使斜风细雨, 依然不归, 自得其乐;而从《江雪》中则看到一个孤舟上的蓑笠翁, 独坐一江寒雪, 执着垂钓, 冷也不归, 自我坚守。
两者的内心世界有何不同呢?学生从诗词的字眼中挖掘意涵, 解读诗情:春天下着小雨, 有着微风, 渔翁身着青色箬笠, 在明快的画面中欣然垂钓, 此时, 他心情淡然闲适;冬日天寒地冻, 渔翁的蓑笠被白雪覆盖, 辨不出颜色, 这时, 他心情凄凉、孤绝, 超然物外。
师:《江雪》中的渔翁, 你用什么字眼来表现?
生:孤, 独。 (孤舟, 独钓)
生:冷。 (天冷, 地冷, 人也冷, 心更冷)
学生从万物复苏的春日垂钓中看到了诗人淡然的身影, 并体验到他那忘我的心境, 是真的为钓鱼吗?当然不是。那是诗人通过垂钓表达诗情:淡然面对世间纷纷扰扰, 只一个人享受这宁静安详的雨境。同样, 在柳宗元的诗歌世界里, 也有一个不归的渔翁, 即使天寒地冻, 也“孤舟”、“独钓”, 孤寂而超然。
三、作者比对, 感悟情怀
孟子曰:诗无达诂。从诗词的意境上比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尽情解读, 只要符合诗词的审美即可。但值得一提的是, 诗词的主旨却需要从作者资料入手, 知人论诗, 才能更完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感悟诗词的情怀。
师:我们来了解两首诗词的作者, 看张志和和柳宗元的资料。
从资料中看到, 张志和与柳宗元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受到当政者的排挤, 不得已隐居山林。但两者相较, 前者就显得旷达潇洒多了。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堪称才子, 善音律, 16岁便受到皇帝赏识, 赐名志和, 志存高远, 被排挤后, 忘情于山水, 做和尚喜好垂钓, 自取名号“烟波钓徒”, 此后排除纷扰, 再也不愿回到官场。
而柳宗元则坚韧、隐忍得多。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家族世代为官, 后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牵连, 屡受迫害, 被贬为永州司马, 颠沛流离长达十四年之久。生活潦倒, 朝不保夕, 后被僧人所救, 在寺院中暂居多时。即便如此, 永州的十年间, 柳宗元坚持着自己的研究, 笔耕不辍, 《江雪》就写于当时的困境之下。
师:张志和和柳宗元, 两人分别在钓什么呢?
在时代背景下, 两个人的人生际遇并无太大区别, 但两者的人生态度却不同。张志和垂钓的是自己远离官场的自在, 无官一身轻, 洒脱自然, 随心所欲, 不须归就不归。而柳宗元钓的是对自己的坚持, 虽然风刀霜剑严相逼, 但他选择绝不屈服淫威, 不放弃自己, 即使冷到极致, 也自岿然不动。
《渔歌子》、《江雪》看似垂钓, 实则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体现。学生透过两者垂钓的追问, 理解感悟诗词中所蕴蓄的精神所在, 更透彻地把握古诗词。借此, 我带领学生朗读, 在对《江雪》后两句处理时朗读语调由沉郁变为坚定, 而《渔歌子》则变为旷达, 洒脱。
8.潘江雪给予是一种快乐 篇八
1994年参加工作时结缘佛法,1999年皈依佛门,如今所做的一切在潘江雪看来。正像佛说的“因缘际会”。回想起当初学佛。她认为,佛法里给予是一种行动。学了佛法之后便会积极行动起来。让自己更积极地做现在想做的事情。
一个人生的转机
潘江雪是北京人。在视野宽阔,学风宽厚的景山中学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代。最爱排球,是排球队队长兼主攻手。22岁那年,她被火热的深圳吸引,等不及发毕业证,便踏上南下的火车。接下来到招商证券工作,一做就10年,从业务助理做到香港招商证券董事。2003年,她和昊冲迁居上海,组建宝盈基金上海公司华东营销总部,之后是汇丰晋信基金公司的教育网站。
然而潘江雪一马平川的人生却来了个改变。
她说在看完尤金·奥凯利《追逐日光》后,她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尤金·奥凯利也是从事金融工作的,在美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他事业蒸蒸日上。热爱自己的家庭和朋友。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羡慕。正当他计划美好未来的时候,却被诊断出脑癌晚期——最多还能活4个月。面对即将永远离开亲人和朋友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他认真地思考了死亡的意义后。决定接受并笑对死亡。他决定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地、乐观而从容地享受他最后的100多天的生命。他在这段时光里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去安排工作,邀约朋友。享受之前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的天伦之乐。
潘江雪说人生充满了不可知性,很多的事情真的需要在想到它时就该去做。而不是自我安慰“明天还有时间”。
潘江雪说2001年时。她在美国。因为嫌早上8点的飞机太早。选择了9点的。而“9.11”事件中冲向五角大楼的正是她放弃的那架飞机、那架航班。
潘江雪说2002年时。她在云南。一场车祸,几乎让医生都下了病危通知单。但她却奇迹般地又复活了。
如今说起那些劫后余生。潘江雪淡然了很多。也正因为她的这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她觉得要做的事情,今天就要去完成。
而真正触动做“真爱梦想”的念头源于潘江雪和朋友在甘孜的偶遇(因为师父是藏族大活佛的关系,2002年后潘江雪每年都会入川)。那是2007年7月初,在风景如画的川北的一条公路上。潘江雪和朋友把车门打开停车在路边。这时一个拿刀的小伙子探头探脑地走过来,脸上的刀疤让他显得面目狰狞,她们紧张之中把食物和水递过去。小伙子立马松弛下来。和她们聊天。
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20岁了,没上过学。我们全家都没有上学。他的生活靠挖虫草赚钱来维持,一年中只有5月、6月两个月可以挖到虫草,剩下的10个月他就一直都在路边看过往的车辆。
当潘江雪他们的车走了很远,再回头望时。他还站在原地挥手,脸上带着憨厚的笑。这。有可能会是他的一生。
这个镜头印在了潘江雪的心上。也正是那一刻,她心中涌起一个强烈的愿望,要帮助他们。
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计划。她决定要把这种一时的触动当一生的事业来做。
“我们真的真的很喜欢这里”
当缺衣少食的绝对贫困逐渐被消灭。知识的贫困或许成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虽然石板课桌和干疮百孔的教室被国家数年来持续投资的一座座中心校教学楼代替,我们仍然看到匮乏的图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令孩子缺乏学习的兴趣:总观当前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视野的狭窄、观念的陈旧、软性环境的贫乏。这就是“真爱梦想”为什么会选择中西部贫困及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这一项目的初衷。
潘江雪说:“无论是偏远乡村的孩子,还是城市农民工的子女,我们希望能够用自己多年的商业管理经验在这个待开发的新领域里编织一个梦想:用全新有趣的运营方法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即使是在闭塞的穷乡僻壤。”
“真爱梦想”的梦想是通过“梦想中心”和“梦想领路人”这两个项目来实现的。“梦想中心”是设立在各地的以标;隹化模式为乡村学校建设风格独特的电脑、图书、多媒体互动教室。里面配有图书、电脑、电视机、DVD,数码相机、MP3等。希望孩子们在充满现代感和活跃气氛的环境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更可以产生对知识的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梦想领路人”是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开发以“创新、多元、宽容”为价值诉求的“梦想课程”,并以此课程系统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对乡村地区基层教师的专业培训。期望通过对当地教师视野和理念的提升,在“梦想中心”覆盖的乡村学校中推广充满乐趣的互动式素质教育。
“梦想中心”将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着手设计30门以游戏和团队探究活动为主的“梦想课程”。从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利用国家规定的校本课时间,孩子们可以参与540堂这样的课。比如有一门理财课,引入了模拟拍卖:中心准备一些报纸、胶带、订书机让他们做交易资源,还有一些银行的练功券当假钱,进行投标。第一轮投,大家都是瞎投,不知道规律和资源是什么。第二轮投,就有人学会了垄断经济,买断了胶带或是订书机,别人要用就得到这来买。再之后,孩子们就发现,不一定要做垄断和第一,因为要买断的话。成本过高。于是大家就退而求其次。去投标成本低一些的东西,而这些物品谋利的可能性反而可能会更高。在模拟的市场里,孩子们很快培养出了一定的“经济头脑”,而且乐此不疲。
潘江雪说,等上初中之后,还会让孩子们做模拟法庭辩论、排演话剧、学会在淘宝上开店等等。孩子们对这类课程都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反馈结果最多的是:“上课时间太短了”“我们真的真的很喜欢这里”等等。潘江雪说:“孩子们在自我投入的过程中焕发出创造力,这是最珍贵的。”
2008年3月,第一批与城市孩子同步、甚至许多城市孩子都没享受到的现代化的色彩缤纷的“梦想中心”走进了寂寥、偏远、贫困的川西阿坝马尔康第二中学和康山九年一贯制学校。
那时第一个“梦想中心”建设足足花了半年时间,而现在建一个只要两周就可以。截止到今年4月份,全国已经有100多家“梦想中心”。“估计到年底的话,将有170家左右的‘梦想中心一’,潘江雪开心地告诉我们。
用商业思维购置知识连锁店
2008年12月13日。北京嘉里中心,潘江雪和吴冲(“真爱梦想”基金创始人,理事,执委会委员)以社会类投票第一名的身份荣膺“领驭2008年风云人物”社会类大奖。媒体纷纷报道,并将“真爱梦想”誉为国内“将商业化原则引八慈善领域,引领中国新慈善运动风潮”的开路先锋。
从金融领域到慈善工作,潘江雪说,为什么要做慈善工作,可能跟很多人一
样,从一开始捐钱。到后来我们决定捐出我们自己,这里面有两个经验,第一,我们特别希望能够把我们在商业机构中学到和应用的管理经验运用到慈善公益的行业里面。第二。我们经过了前期三个多月的实地调研。选择了教育公益的项且。
从2007年到现在,从两家做到了上百家的跨越。作为当初只有5个人员的基金会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潘江雪说:“我们是有了大量原来在商业机构工作经验支的撑。”
“梦想中心的建设本身,我们可以在一年同时做一百家。而且是完全DIY的方式,我们不到现场去。我们把所有的物品。一个集装箱过去。学校用两周的时间自己用师生共建的方式完全把它做出来,凭着我们施工的手册。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捐建梦想中心的效率。”
潘江雪说:“‘梦想中心’会最终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形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而只有标准化模板,才是可以被组织化复制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做一间麦当劳,而不是一间包子铺。”
潘江雪和吴冲以及其他的发起人,都来自商业机构。这些商界的精英把自己的管理经验运用到了公益事业里,非常纯熟。真爱梦想有三个核心理念,其中真正在应用的一个理念就是在慈善和公益的领域引入了商业管理的思维。
潘江雪说在慈善领域里,大家长期的一个心理是:慈善这件事我做了就安心了。但他并没有看到怎样捐钱,钱怎样被最大效率地使用。但是从商业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资产的运营。“梦想中心”建设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多家中选一家:要求学校在建设中投入资金,通过约束来提高共同管理的效率。这是她全职进入这个市场的意义所在。在慈善行为的各个环节中。合理地应用专业化的商业、金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提高慈善行为本身的效率。这包括对投入项目的甄选、评估、投入过程的监控、投入项目的跟踪管理:也包括基金本身管理的透明化。筹款模式的多元化和善款管理的风险控制等。这种on-going的执行对慈善最后的效果是特别有影响的。
对于一些媒体将他们定义为是在做“新慈善运动”的说法,潘江雪有不同看法:“首先我认为公益行为和慈善行为是不同的,其次公益行为也不是一项运动。”“‘真爱梦想’就是一个慈善企业,要像管理上市公司一样管理慈善。你从来不会评价一个企业做一项事业是一个运动吧。”
在中国,做慈善、做公益的人很多。但能像潘江雪一样辞职,全身心地做公益的人却不多。她对财富看得很淡,在“真爱梦想”成立至今的近3年中。潘江雪没领过一分钱的工资。她的日常开销所需的花费都是她曾经在金融领域打拼下的家底。她笑称:“我现在让基金经理帮忙打理那点钱。我实在没时间自己去理财。毕竟是学经济出身,还是知道如何让钱成活钱,生出更多的钱。”
采访结束时候,潘江雪给记者看了《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2009年度报告》,那些详细的收支数据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澈透明的“真爱梦想”。
2008年3月18日,梦想中心1号在阿坝州马尔康第二中学启用,那时潘江雪他们被包围在一群藏族孩子兴奋的舞蹈和激动的热泪中。一时冲动之间,宣称在未来5年中要建设100间这样的梦想中心。
9.课文一面教学反思 篇九
2课件做的不仔细,上面有一段文字没了都发现,被学生当场指出
3上课老师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该怎么上,所以没关注到学生。
4引导语,过渡语,问题的设计都不够具体仔细
5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语气,“你来说,你来说。”不够温柔,评价缺失,基本没有评价语,或者评价语很少。,评价语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6教学内容重点没抓住,有“头重脚轻”,重点难点不分。
教学设计改进的地方
1以大问题“啊累得眼中看到一个怎么的鲁迅?”导入。
1让学生找外贸的句子,找一句说就说一句,问题就一个“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你从哪里看出鲁迅的瘦?”。
2重点要读第2处的外貌描写。
3你可以用什么的词语来形容它?、4看到这么瘦的鲁迅你想说什么?你能不能用佩服的语气来读读。
4哪里还看处他的瘦,找地三处外貌,花2分钟读读。其他找出来读一篇就行了。
5在上对话一个问题“这件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10.课文《跳水》教学反思 篇十
逆向溯源,层层深入学内容。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到底是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学生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插图,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引导: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那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吗?(学生朗读)谁还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学生自由说)
寻根探底,研讨过程。
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情况十分危急。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使孩子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呢?
(1)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水手的表现写出猴子、孩子相应的表现,并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出三点:①直接原因——猴子不断地“逗”孩子;②间接原因——水手的“笑”激起了猴子对孩子更大的放肆;③自身原因——孩子的感情压倒了理智。这三条线交错发展,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猴子:钻来钻去、模仿→摘、戴→咬、撕→爬、挂、扭、做
水手:哈哈大笑→又大笑起来→笑得更欢了→吓呆了
孩子: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
(3)水手们的笑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失去了理智,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当他爬到最高的横木时,水手们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全都吓呆了,那么孩子后来是怎样得救的呢?(归纳后可知,除了水手和孩子会水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船长的作用。)
(4)找出描写船长动作的词(看见、瞄准、喊),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做法?(结合上下文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
(5)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3、回溯开头,寻找起因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怎样引起的?从第一部分就能看出,“环游世界”归来,“风平浪静”,水手们很悠闲,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使猴子“更加放肆起来”,这一切正是故事的“源头”。
二顺向分析,步步升华看联系。
从第一轮的学习讨论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同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三个练习,强化学生的认识:
1猴子、孩子、水手、船长是因为什么联系起来了?
救
——————————→
取乐逗救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追
2、想一想:孩子得救以后,水手、孩子和船长会怎样反思这件事?
3、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哪些教育?
【《江雪》课文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课文《雪儿》教学反思08-08
草原课文教学反思08-12
小学课文《圆锥》教学反思07-28
课文《一分钟》教学反思09-11
《动物的卵》课文教学反思06-26
课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8-13
《绿叶的梦》课文教学反思08-29
课文《石头书》的教学反思10-20
中班语言活动:古诗《江雪》09-02
课文《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