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4-07-25

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共12篇)(共12篇)

1.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前奢侈品虽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学术界对于奢侈品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奢侈品的概念、奢侈品消费市场、奢侈品的品牌建设和奢侈品的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的。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关于奢侈品的研究是在一个世纪以前,德国社会学家维尔纳·桑巴特通过研究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时,发现贵族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促进了当时工业水平的提高、进出口贸易的活跃和城市的繁荣。维布伦《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1899)、达尼埃尔·阿雷莱斯《Luxe Strategies Marketings》,(1997)。等主要侧重于对于奢侈品概念的研究,维布早在1899年就提出奢侈品的范围不能单从产品的品质与功能角度定义,更重要的是奢侈品在社会经济背景上价值,开创了奢侈品定义研究的先河。达尼埃尔·阿雷莱斯则以“可获得性”来决定位阶的高低,进而从可获得性大小的基础上定义了奢侈品。法国高等商学院教授卡普雷说:“有别于其他商品,奢侈品是人人所想要的,但却是只有少数几个幸运儿所能拥有,才能称得上是奢侈品。”。沃夫冈·拉茨乐《奢侈带来富足》,(2004),主要针对不同奢侈品品牌在各种市场情况下的发展状况提出一些管理学营销学方面的建议,来指导奢侈品的发展壮大和催生新的奢侈品品牌。维尔纳·桑巴特(2005)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写道:“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生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他的研究对有关奢侈的内涵及对公共奢侈品还是私人奢侈品的区别相关的思考还是非常有启迪性的。Alessandro Brun 与CeciliaCastelli所著的《Supply chain strategy in the fashion industry:Developing a portfolio model depending on product,retail channel and brand》(2008)通过实证研究把奢侈品行业中供应链管理方法应用到时尚行业,证明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奢侈品的产品、品牌和零售渠道。奢侈品行业管理的研究如意大利Caniato Federico 的《A contingency approach for Strategy in the Italian luxury industry:Do consolidated models fit》(2009)论述了意大利的奢侈品行业中奢侈品供应链管理对其产生的积极意义。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涉及奢侈品的著作是战国至汉代间的《管子》,它是中国消费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奢靡消费观作用及意义的作品,作者的奢靡消费观主要是为了强调奢侈品消费对增加就业、贩灾救荒、活跃市场和发展经济的作用。中国现代的奢侈品消费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都经贸大学的张梦霞教授(2006)《奢侈品消费的界定及其价值观动因研究》探究奢侈品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动因,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一种象征性购买行为。为企业有效的运作市场提供策略支持,为国家提出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建议。戴开富《奢侈品市场的形成机理以及经济学分析》,(2007)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以及经济学效用论的角度分析奢侈品市场的成因,进而以此为依据来划分奢侈品市场,从而为奢侈品消费的兴盛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何红霞《路易威登公司在中国的营销策略研究》,(2008)提出管理学营销学方面的建议,指导奢侈品牌的发展壮大和新生。刘香丽,舒斯亮《奢侈品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初探》(2010)。从国民财富累积和社会效率的角度分析奢侈品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出我们应该适应发展我国的奢侈品产业。同时,中国的奢侈品的消费行为仍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邵其赶《网络环境下奢侈品行销的策略分析》(2011)从网络环境下奢侈品消费的盈利模式出发,提出针对中国市场80后和白领阶层的特殊奢侈品消费群体,并给出了相应的营销创新策略。

2.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二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总体平稳、趋于好转的势态,但形势仍然严峻,事故总量依然很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生产法制不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基础薄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明确地对该项工作提出了要求。在《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法规、标准及安全文化建设工程”被列为“十一五”重点工程之一,并颁布了《安全生产标准化 “十一五”规划纲要》。

经过几年的努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颁布和完善了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在规范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仍然薄弱,特别是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滞后。安全标准体系是安全生产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该体系按照适用范围和隶属关系分成不同的层次,体系的最底层是安全生产的具体标准。建立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实际的安全标准体系,可以为安全生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供指导,为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是顺应加入WTO后新形势、加快与国际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接轨的需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安全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国际组织和国外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并已经建立了各自较为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悠久、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专门机构。国际劳工标准以公约和建议书的形式由劳工大会通过。截至2007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已通过188项公约和199项建议书,其中约70%涉及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内容。国际劳工组织将职业安全卫生标准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一般规定标准。用来指导成员国为了达到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保证工人的福利与尊严制定方针和措施的政策指导性标准。第二类是特殊行业的预防标准。主要针对某些行业,如建筑业、矿业和码头等制定的预防标准。第三类是特殊危害的预防标准。主要针对特殊物质(如白铅、辐射、苯、石棉和化学品等)或工作环境中的特殊危害而制定的预防标准。第四类是劳动监察标准。包括一般监察和行业监察。第五类是保护措施标准。主要针对未成年人健康检查、生育保护、搬运最大负重量而制定的保护措施。

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最重要的组织之一。ISO标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而安全标准是ISO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底,ISO已经制定并颁布了约17000项标准,并且每年新颁布的标准多达1100项。其中,涉及职业安全卫生的标准有383项,主要涵盖通用机械设备安全、个体防护装备、噪声(听力保护装置)、消防、防爆、电气防护和危险品防护等领域。

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标准化工作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适用于一般工业行业,涉及范围广泛、关系大众职业安全健康问题的标准体系。迄今为止,美国颁布的有关职业安全卫生的标准内容涉及20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工作场所安全出口;动力平台和升降机等设施装置;机器和设备防护;工作环境控制;工作场所消防、医疗和急救设施设置等。安全标准发展趋向关注员工安全健康。

2.2 国内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1)标准制修订现状

2004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组织对国家标准进行了清理,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国家标准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粉尘防爆、矿山和电气及防爆等17个领域,共整理出在用标准约1241项。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对煤炭、化工和石油化工等14个行业的行业标准进行了清理,共整理出在用的标准约1425项。2005年至2007年底,国家标准委颁布了涉及矿山、机械和个体防护装备等领域的安全生产国家标准187项,其中制定标准95项,修订标准92项。2004年以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涉及煤矿、非煤矿山、化学品、涂装和个体防护装备等方面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94项。

目前,我国在安全生产标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标准在保证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有的安全生产标准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极其广泛,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交通运输、机械、消防、建筑、冶金、石油化工、防火防爆、电气、涂装作业、职业卫生、个体防护装备和特种设备安全等。

(2)标准体系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专家就开展有关安全卫生标准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将我国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分为七个分体系的构想,即基础标准、安全管理标准、生产设备安全标准、安全工程标准、人机工程标准、劳动卫生标准和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基础标准分体系包括劳动安全名词和术语标准、图形与符号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安全标准导则与通则、安全标志与报警信号等五个子体系;安全管理标准分体系包括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标准,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分级标准、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标准、职业病统计分析标准、监测和检验方法标准、安全控制技术标准和安全系统工程标准等七个子体系;生产设备安全标准分体系包括机械设备安全标准、锅炉与压力容器设备安全标准、电气设备安全标准、辐射与核反应堆设备安全标准和设备维护保养、维修、报废标准等五个子体系;安全工程标准分体系由机械安全标准、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标准、防火安全标准、防火安全标准、防爆安全标准、爆破安全标准、储存与运输安全标准、燃气安全标准、焊接与切割安全标准和建筑安全标准等十一个子体系;人机工程标准分体系包括劳动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人体测量和生物力学标准、信号显示与控制标准、照明、颜色和物理环境等六个子体系;劳动卫生标准分体系包括劳动生理卫生标准、气象条件卫生标准、噪声卫生标准、振动卫生标准、非电离辐射卫生标准、生产性粉尘卫生标准、工业毒物卫生标准、生物性职业危害防护标准和劳动卫生监测检验方法等九个子体系;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分体系包括安全帽标准、呼吸护具标准、眼面护具标准、听力护具标准、防护鞋标准、防护服标准、防护手套标准、劳动护肤用品标准和防坠落护品标准等九个子体系。

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委托安全生产信息研究院(煤炭信息研究院)开展安全标准体系研究,将我国安全标准体系分为四部分,即基础管理类、技术规范类、产品类和方法类。基础管理标准包括技术管理、员工管理、基础规定、设备设施管理、安全生产文件管理和安全大检查等六方面;技术规范标准包括煤矿安全规程、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烟花爆竹工厂设计安全规范、民用爆破器材工厂设计安全规范、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涂装作业劳动安全技术规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其它技术规范类安全标准等八方面;方法标准包括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安全现状评价导则、安全检测检验方法、安全设施检验规定、安全产品试验方法和其它方法类安全标准等八方面;产品标准包括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等两方面。

笔者在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从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参加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同研究的课题-《2008-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主要工业领域)标准化发展规划》,在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安全标准体系的框架和内容。我国安全标准体系由五个分体系构成,即基础标准分体系、管理标准分体系、技术标准分体系、产品标准分体系和方法标准分体系。每个分体系又由若干子体系组成,基础标准分体系由基本规定、名词与术语等三个子体系组成;管理标准分体系由设计、风险评价等十三个子体系组成,见图1;技术标准分体系由机械设备安全、电气设备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消防设备安全、生产和工艺等五个子体系组成;产品标准分体系由劳动防护用品、安全防护装置、材料与燃料、检测检验装置和仪器和安全设备仪器等五个子体系组成;方法标准分体系由设备检测、产品试验和检测方法等三个子体系组成。

3 结束语

通过国内外安全标准体系研究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各国际组织或国家的标准体系构成不尽相同,但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安全标准体系都具备几个共同的特点,为我国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1)安全标准体系均包含重点关注方面,而这些方面都是本组织或国家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领域,如ILO关注建筑业、矿业和码头等;美国关注工作场所安全出口、动力平台和升降机等设施装置以及机器设备防护等。

(2)安全标准体系由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等构成,但体系主要以制定技术标准为主,包括工艺设备设施及防护、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和危险物质等的安全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主要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入手,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

(3)安全标准体系把管理标准作为体系的构成部分,安全监察标准成为主要组成要素。在事故原因分析中,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伤害占全部事故总量的70%以上,所以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成为标准体系必须考虑的方面。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查阅并整理了国际组织和国外先进国家的安全标准体系框架构成,阐述了国内安全生产标准现状和安全标准体系研究状况。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个科学、合理和先进的安全标准体系应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安全生产,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现状

参考文献

[1]鲁顺清,杨樱.劳动安全标准体系初探.劳动保护科学技术,1996,(1):27~31

[2]信息研究院.我国安全标准体系的研究,2006,10

[3]苏宏杰.我国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设想.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92~96

3.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三

关键词:CLIL 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CLIL全称是“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倡导以语言为媒介教授知识课程,在接触、使用、学习外语的同时学习非语言类的新知识,在欧洲国家得到广泛推行。自1994年由大卫·玛仕和安妮·梅尔杰斯开创至今,CLIL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CLIL在欧洲,尤其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即是在欧盟资金扶持下建立的“欧洲CLIL资源中心”。该中心从内容与语言融合的视角关注语言教学、学习策略、语言与文化多元现象,自成立以来发展了许多研究合作伙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大学,在如何创造CLIL内容课程以及有关CLIL的议题方面建树颇多,创立了许多具有丰富研究资料的CLIL相关资源网站。在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方面,芬兰的捷瓦斯基拉大学创办了《国际CLIL研究期刊》,主编即为CLIL创造者之一的大卫·玛仕,每期收录世界各国众多权威期刊的有关CLIL的学术文章,比如最新的一期就收录了日本、西班牙和中国台湾等地的論文:如《CLIL在日本小学》、《西班牙高等教育双语项目设计》和《真确性与CLIL:从CLIL国际性视角检验真确性》。除了对CLIL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国外的学者更注重CLIL的实践应用,贯彻了CLIL理念的课程和实践不胜枚举:从最基础的字母学习到抽象晦涩的大学课程(如《时间与碎片》和《难民的世纪》)。以英国为例,剑桥大学刊发了一系列CLIL教材,如《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历史》、《从CLIL视角用英语讲授地理》等。BBC也在电视上播放题名为《内容与语言融合的学习》的系列节目。概括来说,自诞生以来,CLIL在国际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有在官方资助下进行的足够理论研究,更有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国内关于CLIL的研究较国外晚了十年,第一篇相关学术论文刊发于2006年9月。此后,国内CLIL研究缓步增长:2007年2篇相关论文,2008年2篇相关论文,2009年1篇相关论文,2010年3篇相关论文。但从2011年起,CLIL研究获得快速发展:2011年12篇相关论文,2012年13篇相关论文,2013年20篇相关论文。可见,近几年来,国内CLIL研究发展迅猛、成果喜人。但不能忽视的是,国内目前刊发的50余篇相关论文大部分是相关理念的介绍及评论,如《欧洲新兴课语整合式学习(CLIL)的背景、视角与启示》和《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还有一部分是以CLIL理念为基础进行的初步尝试,如《CLIL模式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探究》和《CLIL教学模式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可行性探究》。而在科研立项方面,根据社科网的立项数据,国内目前没有与CLIL有关的国家级、教育部和各省市人文社科立项。可见,CLIL在国内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没有足够的理论研究,也缺少惠及普通学子的课程实践。

CLIL有助于我国英语教学理念的改革。我国盛行的一直是“以语言技能为导向的教学”,强调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这一理念虽然对学生英语技能水平提升较快,但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等弊端。CLIL倡导内容与语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就更能有效地实现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对国内英语教学的教法创新、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Coyle,Hood.Content and Lang

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Dalton-Puffer, Christiane.“Content-and-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s”.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182-204.

本论文是以下课题的研究成果:(1)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课题:认知语境下的CLIL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G15DB269);(2)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CLIL英语课程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WYZDA14024);(3)沈阳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CLIL教学理念为依托的英语模块课程及团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4-289);(4)沈阳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深化大学外语课程MTC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证研究

4.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四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最早,是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听了这样一堂阅读课,老师们有很大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样的课如果放到我们的公开课评审系统中,估计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但是有的老师认为,这的的确确是一节阅读课,一节真正让学生学习阅读的阅读课。而且很多老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于是,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

首先,在台湾地区,众多学者走在了研究的先列。台湾国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吴敏老师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透过阅读教科书来学习,然而,为了拓展知识、学习者必须超越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而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信息,建构出较直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信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赵镜中先生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2.关于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策略的研究

内地教育先进地区也开始了对群文阅读的研究,并总结一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比如,很多学者研究得出了很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的议题:同一主题、同一写作手法、同一作者等等。

重庆市武隆县实验中学校的冉启均老师在《运用群文阅读理念指导初中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一文中提出:结合群文阅读这一先进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首先是指导学生选择好阅读内容。其次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为了更好的落实课外阅读,还应加强检查督促。群文阅读下开展的课外阅读,一般都是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的,但学生阅读效果如何,老师还应加强检查和督促。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中学的肖峰老师在《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文中指出:

(1)通过阅读式预习,实现有用信息的准确提炼,促进阅读主体意识的增强;(2)对课外阅读收获积极交流,存精神与语言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3)抓准课文各项拓展点,在资源整合中促进有效阅读的实现。

河南省荥阳市第三小学的张振敏和马飞燕老师也在《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结合的策略》一文中提出了策略如下:

1、构建教学模式,实施阅读计划;

2、推荐合适书籍,培养阅读兴趣;

3、把握学段特点,找准阅读方法;

4、搭建展示舞台,提升阅读能力。

5.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五

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 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水流进入库区后, 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 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 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 出现泥沙淤积。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 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淤积, 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 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 所以, 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库淤积观测和资料分析

水库淤积的观测和资料收集是水库淤积研究的基础。我国最早开展的系统性泥沙淤积观测是对20 世纪50 年代建成的永定河官厅水库、60 年代初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和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泥沙观测,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从60年代开始,水利部科技司针对黄河流域和北方多沙河流的水库淤积,选择了官厅、三门峡等12 座大型水库作为重点淤积观测的水库,并建立了“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组织了攻关研究和成果交流。后来又将其扩展到包括南方水库在内的20 个大型水库。以这20个水库为骨干,我国已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水库淤积观测队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不论从收集资料的数量、内容、深度和可靠性看,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

三峡水利枢纽运用各时期水库变动回水区的范围,从坝址上游约440km的丰都,至嘉陵江入汇口以上的油溪,长约270km。变动回水区河道流经丘陵和山区,平均比降约0.2‰~0.3‰。河道由宽谷和峡谷相间,河床由基岩和卵石组成。通过长江科学院等单位采用原型观测资料分析、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与河工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建库后变动回水区各河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性淤积;局部河段发生河势调整,淤滩留槽,河道向单

一、规顺、微弯形态发展;航道、港区较建库前有较大改善,少数港区和局部航道可能在丰沙年后的水位消落期出现航道尺度和港区水深、水域不足的情况,可采取优化水库调度,结合港区改建和整治、疏浚措施加以解决。

葛洲坝变动回水区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分汊型河段向单一河槽河型转化;弯曲型河段的弯道平面形态趋向规顺,边滩淤高展宽和上下延伸,滩槽高差增大;顺直过渡段年内为汛淤枯冲,年际为累积性淤积,滩槽高差加大。

推移质淤积、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及淤积引起的洪水位抬高是水库淤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有一定理论价值,而且对淹没、通航及与上游梯级联接等也有很大实际意义。由于一般水库主要是悬移质淤积,推移质占的比例较小,所以我国对推移质淤积研究较少。入库推移质往往缺乏实测资料,仅对丹江口水库和山东一些水库做过不同粒径泥沙的淤积量分析,确定了其推移质淤积量及组成。较长时间推移质淤积部位及剖面的确定可参考文献。水库淤积的上延,首先是淤积引起回水上延,上延后的回水又产生新的淤积,如此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了水库淤积的翘尾巴。从理论上对淤积引起回水抬高的方程、特性以及回水末端定义等的研究见文献。变动回水区的冲淤涉及到水库与河道的双重作用,是水库淤积最复杂的问题,不少成果对丹江口水库回水变动区冲淤特性进行了研究。有对变动回水区河型特点及转化的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关于变动回水区冲淤对航运的影响,也有一些调查成果。韩其为对变动回水区提出了航运控制的调度原则,即要求枯季坝前水位不低于或等于航运控制水位(消落水位),以加大变动回水区枯季的航深和减少对航运不利的消落冲刷。这种调度将在三峡水库中应用,能使枯季水深明显加大。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理念 1“设计寿命”管理理念 ○ “设计寿命”管理理念是指在工程的寿命周期内,实现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完成工程既定的各项任务。工程的寿命一旦确定,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就限于这个时段内进行。

“设计寿命”管理理念有如下特点:(1)工程的寿命期确定,工程管理是有限的线性过程;(2)水库建设、运行与维护的约束条件是规划或设计时所考虑的外部因素;(3)随着工程老化、水库不断淤积,工程逐步丧失各项功能;(4)工程寿命末期,报废或降等处理造成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由后代承担。这种管理理念在水库设计与运行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种管理理念指导下,为实现水库的各项功能,需要外部因素和建设目的,确定水库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水库寿命和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同时,由于水库运行与维护的需要,应对水库进行安全管理,并进行相应的经济评价。运行期间,若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一些水库库容会不断减少,甚至被淤满。2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 针对“设计寿命”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问题,2003年世界银行提出了水库可持续管理的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包含的元素与“设计寿命”管理方法基本一致,但以循环的形式进行组织,循环是水库泥沙淤积管理得以实现的关键。

该理念的根本目标是通过积极地管理和维护,实现大坝主要功能的长久维持。当工程老化不可避免时,大坝允许报废,同时每年定期拿出工程的部分收益成立报废基金,以此提供大坝报废所需的经费。该方法下,从大坝获益的每代人都将为报废做出应有的贡献,代际公平得以维持。

由于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要求水库管理者积极采取泥沙淤积管理以维持水库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不仅需要对各种管理技术进行经济分析,更需要对其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进行评估,以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案。泥沙淤积管理效益和成本的识别与计算,影响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全面、正确地识别和计算效益、成本,做到不重不漏,是水库可持续利用、实现代际公平的关键。

2、水库泥沙淤积研究成果

泥沙淤积研究揭示水库泥沙淤积规律,为泥沙淤积防治和管理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利用水库淤积和排沙规律,我国摸索出一套使水库淤积减缓、甚至不淤积的运行模式,即“蓄清排浑”。利用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滞后响应现象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滞后响应模型,为三门峡水库在2003年后制定合理运用方式提供了参考。

对大型水库淤积控制的研究,林一山提出水库长期使用的设想和概念;韩其为从理论上阐述了水库长期使用的原理和根据,并提出了长期保留库容的计算方法;周建军等以三峡水库为例,初步提出在大型河道型或径流水库上布置固定河段挖粗沙进行淤积控制研究。

现有水库淤积数学模型主要通过研究水流运动和泥沙运动规律,对河道或水库进行冲淤计算,重点关注淤积量计算,淤积形态、河床变形和边岸坍塌等。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GSTARS模型、FLUVIAL模型、HEC-6模型、SSIM模型、MIKE11模型和RESSASS模型。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模型有张启舜模型、黄委设计院模型、韩其为模型、长江科学院模型、王仕强模型、王新宏模型、曲少军模型和张俊华模型等。

3、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 1拦减水库上游来沙 ○ 在水库集水范围内开展水土保持,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是防治水库淤积的根本途径。在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还可因地制宜采取坝库联合运用、绕库排浑、引洪放淤和渠道外蓄水等措施,防止泥沙入库。2利用泄洪排沙设施排沙 ○ 利用水库泄洪排沙设施,选择合理的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可进行排沙。根据对入库水沙的控制程度,水库运行方式可分为蓄洪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3类。3利用机械设备挖除水库泥沙 ○利用机械设备将已经落淤或进入水库的泥沙清除出库,包括挖泥船挖沙、水力虹吸抽沙清淤、气力泵清淤、射流泵清淤和空库干挖等。其优点在于耗水量小,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缺点是需要消耗外部能量,清淤能力与范围有限,清淤成本高,且挖出的泥沙处置困难。4出库泥沙的有效利用 ○ 出库的含沙浑水应尽可能地利用,不仅能充分利用水资源,降低清淤成本,还可以减少下游河道及水库泥沙的负担。出库泥沙的处理可分为3类:泥沙回归下游河道或上游侵蚀区;引浑放淤,缓解用水矛盾,改善土壤;用作建筑材料。

4、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

目前对水库泥沙管理经济评价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不少,包括水库可持续利用和代际公平研究、水库经济和环境影响制约因素及影响计算研究、水库功能开发研究、水库生态特征及可持续发展分析探讨等。

世界银行于1999年启动了RESCON研究项目,提出水库可持续利用的评估方法,并开发了RESCON模型。模型从泥沙淤积管理角度,考虑了多种水库清淤技术,采用经验关系计算各技术的清淤能力,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角度评估各清淤方案。模型在巴基斯坦、伊朗、印度、瑞士、日本的多个水库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RESCON模型,尚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利用实测数据进一步对模型进行验证,识别模型的错误和局限;将洪水控制能力加入模型中;将其他泥沙淤积管理方法纳入模型中,如异重流排沙、泄沙和水库绕流等;使模型具备模拟梯级水库的能力;拓展模型模拟季节性水流的能力,以识别更适合冲沙的水文条件;可设置下泄水流的含沙量上限,作为下游环境约束的一部分;可计算每种方案的环境成本。

在RESCON模型基础上,结合中国水库的淤积特点,一些学者对水库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框架进行了研究,可快速评估泥沙淤积对水库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为决策者进行水库泥沙淤积管理决策提供初步依据。一些学者还依据已有的清淤能力经验公式和最优控制方法,在RESCON模型的基础上扩充水库效益计算模块,增加泥沙淤积管理措施,可确定最优的清淤措施和清淤过程,为决策者选择水库清淤方案提供初步的依据。

总体上看,国外虽然在水库泥沙淤积管理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理念、理论和方法都比较超前,但对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措施研究得还不多。我国在水库泥沙淤积防治方面的工程经验世界领先,但对水库泥沙淤积管理的评价研究和实践还比较薄弱。近几年,我国逐步重现这一问题,对一些重点水库的泥沙淤积处理开展分析和评价等工作,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系统理论缺乏、评价方法不确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评价缺乏等不足。

三、结语

6.草稿--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六

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从资助政策的理论方面研究:赵琦的《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政策学分析》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以托马斯B.史密斯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尝试从政策方案、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等四方面,对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诸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探讨这些因素对于政策执行影响的结果,使我们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消除不利于政策执行的因素,以促使政策的顺利实施。

从实证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赵国健和乔锦忠的《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通过对1999年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有关高校贫困生分布和高校贫困生受资助情况调查统计,受调查的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为10%—20%之间,平均为15.5%,贫困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19%年和1997年贫困生比例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和12.9%。并得出结论:奖学金对贫困生的资助作用有限,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有效途径是实行缴费加学生贷款的方法。

从系统地剖析目前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面进行研究:李庆红和沈红的《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构》中通过回顾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现今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大学生资助政策优化重构的建议:基于贫困生的特点和院校特征,大学生资助政策要贯彻“一个原则”和“两个区分”,并实现资助信息共享。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教育投资收益率的研究:世界银行专家萨哈拉波罗斯(GPsachar oulos)长期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他在这方面有以下结论:①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下降;②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大大高于社会收益率;③欠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远远高于物资资本投资收益。基于上述结论,他主张高等教育要进行成本补偿,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承担成本。但同时要对那些希望上大学而又缺少资金、无法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他们提供学生贷款,因为学生贷款“综合了商业活动中的所有优点”。

关于学生贷款有效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Ronald5.Fecs。和BenjaminF.King在其著作《学生经济资助项目的质量》中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对美国大学生经济资助的运行程序、管理活动等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于高校学生贷款方面的研究:专家伍德霍尔(woodhall)在《高等教育学生贷款》中,总结非洲国家的学生贷款的经验教训后提出学生贷款有效管理的几个要件:一是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结构;二是要有学生贷款的法律保障;三是要有选择资助目标的有效机制;四是要有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五是要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学生贷款的基本原则。三,综合评价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助学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们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大学生助学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和措施对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成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给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贫困生资助模式都有着与其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情况。

7.国内外沸石处理核废水的研究现状 篇七

从水溶液中去除放射性废物, 离子交换法是相对简单、有效的有效手段之一[1,2,3]。由于有机树脂存在耐热性差、抗辐射性差等缺点, 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而无机离子交换剂具有选择性好、耐高温和抗辐射等优点, 受到青睐。在众多无机离子交换剂中, 沸石还具有机械稳定性好, 离子交换容量高, 价格低廉、来源广泛等优点, 因此成为去除水溶液中放射性物质的优良材料[4,5,6,7,8]。

1 放射性废水简介

在核电站运行和停运时, 都会形成放射性活度不同的废水。这些废水组分复杂、浓度和水量的变化幅度较大, 这与核电站反应堆类型、电站的管理水平以及水化学工况等有关。从排污口排放出的废水除了具有放射物质, 还有少量有机相, 石油磺酸, 洗衣粉、悬浮物等, 以及一些金属阳离子K+、Na+、Ca2+、Mg2+和阴离子Cl-、SO42-、NO3-、CO32-、HCO-、F-等。沸石难于直接处理这样复杂体系下的核废物, 因其离子交换位易被金属阳离子占据, 孔道也易被堵塞。李全伟[9]在进行弱放性废水的工程实验时, 采用“活性炭柱—沸石柱—混床树脂柱”的组合, 进出水顺序由左至右。其中, 活性炭柱主要除去废水中的油性和起泡物质, 保护沸石柱。沸石柱主要去除放射性物质。混床树脂柱主要对沸石柱出水补充净化, 以保证废水的合格排放。实验结果表明, 这一组合对弱放废水中的长命核素90Sr、137Cs等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净化系数较高。实际废水中杂质的去除方法、杂质对吸附的影响仍需实验探索。

实验研究中的核废水并非这样复杂, 而是人工配制的单一或混合的模拟核素溶液, 一般不具备放射性, 以浓度作为计量指标。这时的吸附反应没有各种干扰因素, 能直观地考察某一类沸石的处理核废水效果, 为实际工程中沸石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2 沸石材料的选择

按来源分, 沸石可分为天然沸石和人造沸石, 按矿物特征分为架状、片状、纤维状等, 按晶体结构可分为A型、X型、Y型、丝光沸石、高硅沸石等。已发现的天然沸石有40多种, 人工合成的有200多种。在沸石吸附含核废水的研究中, 目前已涉及到不同产地的天然沸石、粉煤灰基人造沸石、高岭土基人造沸石、4A沸石等, 且均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能[3,10,11,12]。王金明等[13,14]研究了浙江天然沸石对Cs+的吸附性能, 实验表明该沸石对Cs+的平衡吸附量最高能达到173 mg/g, 吸附平衡时间约为5 d。同时研究了某天然沸石对Sr2+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沸石对Sr2+的吸附平衡时间在14 d左右。印度的P.K.Sinha等[11]研究了4种不同的合成沸石对137Cs的吸附性能, 结果表明, 13X和4A沸石对模拟的纯137Cs溶液去除效率高, 但对实际核废水的处理鲜有效果, 这两类沸石耐酸性差, 当p H值<2时, 沸石结构已经被破坏。AR-1沸石对模拟废水、实际废水的处理效果均佳, 但溶液中的不溶性固态物质对处理效果的干扰很大。ZSM-5沸石抗酸性好, 但是不适合处理137Cs。虽然目前使用的沸石对铯和锶的处理效果明显,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吸附平衡时间长。普通沸石对锶、铯的饱和吸附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但是达到饱和吸附的时间短则几天, 长则十几天, 低速率限制了它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2) 不能适应复杂环境。实验室配置的模拟核素溶液均为简单溶液, 普通沸石在这样的环境中能毫无障碍地吸附有害离子、净化溶液。但实际废水是一个复杂体系, 里面不仅含有各种杂质阴离子、阳离子、还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 溶液还可能呈酸、碱性, 这时沸石不但不能顺畅地与有害离子作用, 反而还可能被溶液破坏结构。

(3) 固液分离困难。饱和吸附沸石与溶液分离是净化处的重要步骤, 由于核物质的污染性, 在处理过程中与其接触的设备、构筑物越少越好, 但离心分离、过滤分离等方法都增加了接触设备的数量, 因此, 若沸石本身具有与溶液分离的特性, 就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一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国外一些科学家开展了新型沸石材料的制备。伊朗的Hossein、Faghihian[15,16]等自制纳米级A型沸石, 与Fe2+、Fe3+在一定的条件下混合反应, 制备出新型磁性沸石纳米复合材料, 克服沸石与介质难以分离的缺点, 实现简单、高效、快速的磁分离过程。该材料在对锶、铯的吸附过程中, 显示出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Cs+、Sr2+选择能力、较快的吸附速度、与介质间较好的磁分离能力。

他们还将该A型沸石与聚丙烯腈组成了新型PAN—沸石纳米材料吸附剂, 材料内部是多孔结构。该材料处理锶铯不仅具有纳米级沸石离子交换能力高、吸附速率快的特点, 还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粒度特性。与微复合材料相比, 纳米复合材料的吸附速度常数上升了30%, 易与水溶液分离。

埃及的E.H.Borai[17]将Calix, arene bis (-2, 3 naphthocrown-6) (一种有机萃取剂, 对Cs (I) 有识别和萃取性能) 加载到丝光沸石上制备新型浸渍沸石 (ISM) , ISM结合了丝光沸石的对离子的高去除率和Calix[4]arene对Cs+的高选择性, 因此处理Cs+的分配比很高, 这个组合能充分处理低放废水, 费用相对较低。

3 处理工艺探索

离子交换过程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实现, 最常见是静态批实验和动态吸附柱实验。前者适用于有机和无机吸附, 吸附速率快, 不需要复杂的装置, 在常温常压下就可以反应, 然而它需要进行固液分离, 处理量小。事实上, 离子交换柱是最常见的废水处理方法:将离子交换剂放置于压力容器中, 两端设置输入和输出系统, 溶液以一定的初始速率流过填充床, 从输出端流出的溶液即是净化后的溶液[18]。动态吸附对废水的处理量大, 吸附反应一旦开始, 就能持续不断地处理废水。A.M.ElKamash研究表明, 在吸附柱反应中, 离子去除率是由初始流量、初始离子浓度和柱高所决定的[19]。沸石饱和失效后, 可通过淋洗再生反复使用[9]。

为了克服静态与动态吸附的缺点, Ahmet[20]设计了一种联合装置, 将沸石吸附和沉淀固化置于一套反应体系中, 其装置见图1。

实验开始时, 将放射性废液从A槽中泵到沉淀器B中, 药剂罐F中盛装的沸石按设计量加入B中, 搅拌该固液体系使沸石与废水充分反应之后, 沉淀一段时间。沉降下来的污泥从下方送至滚筒D中固化, 固化过程用搅拌器C搅拌。而澄清的废水从沉淀器B的上端泵至E槽, 这时的废水基本能达到排放标准。这一装置简单易操作, 既有静态实验快速高效的特点, 又有动态实验连续性的特点, 还能根据需要改变一些实验参数, 比如给沉淀器加温来提高吸附温度, 在D罐中加辅助性药剂来加强固化效果等。

4 吸附机理探讨

吸附作用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 物理吸附时吸附剂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发生变化, 而化学吸附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间有电子的交换、转移或共用。沸石对模拟锶铯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 物理吸附为辅, 离子交换是最核心的反应[21], 以下三类研究可以说明该结论:

(1) 吸附材料内部结构研究。沸石结构中由于Al3+取代Si4+, 硅铝骨架呈负电性, 因此需要结合一定的阳离子来平衡电荷, 达到电中性, 这些起平衡作用的阳离子与溶液中的锶铯发生离子交换, 这就是硅铝骨架电荷吸附原理。沸石材料由于有相对固定的孔道尺寸, 对吸附离子将会产生分子筛作用, 因此总孔容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矿物材料的吸附性能。用弱酸处理天然沸石可以使沸石孔道中的填充物被溶出, 总孔容积增大, 吸附性能得到改善[22,23]。易发成等[24]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XRF) 、X射线衍射分析 (XRD) 和红外光谱分析 (IR) 等手段研究4A沸石吸附模拟核素Sr2+、Cs+前后的变化, 结果表明, 吸附前后4A沸石自身化学组分、晶体化学式和晶胞参数等产生了明显变化, 证明了化学吸附固化作用的客观存在, Sr2+、Cs+取代4A沸石中的可交换离子Na+, 占据4A沸石α笼中的6元环和8元环, 导致4A沸石的晶胞参数增大, 晶格发生畸变。

(2) 动力学研究。吸附动力学研究主要是描述吸附剂吸附溶质的速率快慢, 找到吸附平衡时间。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粒内扩散模型是研究吸附动力学的经典模型, 主要用于测定吸附过程中物质转移及物理化学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动力学常数k可判断吸附速率的快慢。大量吸附实验研究表明, 沸石对锶铯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有些条件下还能符合颗粒扩散模型[5,16,18,19,25,26,27]。M.R.ElNaggar[19]以粉煤灰为原料, 用两步水热法制成的Na A-X沸石吸附Cs+离子, 用准二级动力学曲线拟合相关度R2达到0.99以上, 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可见全部离子速率常数由化学吸附过程控制。活化能值Ea=4.42 k J/mol, 表明吸附过程也能满足扩散模型, 活化熵值ΔS=-104.60 J/mol K, 证明Cs+吸附反应的机制是理化联合作用。

(3) 热力学研究。吸附热力学研究的是吸附能力和容量, 主要通过吸附等温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吸附等温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温度下, 分离物质在液相和固相中的浓度关系可用吸附方程式来表示。最常用的等温吸附方程有Langmuir等温线、Freundlich等温线和DubininRadushkviech (D-R) 等温线。实验表明, 沸石对模拟核素的吸附至少能满足这三种等温线中的一种, 有些情况甚至能满足两种或者三种同时满足, 吸附反应为自发、吸热过程[5,8,10,16,18,25,28]。H.A.Ibrahim等[28]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合成Na A-X沸石对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用Langmuir、Freundlich、D-R模型都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 基于D-R模型方程, 计算出最大吸附容量和平均自由能, 在实验所处的温度下, 平均自由能为8~16 k J/mol, 这个值正好位于离子交换反应所需的能量区间。焓变△H0、熵变△S0、吉普斯自由△G0在298 K下分别是25.43 k J/mol、93 k J/mol K和-2.316 k J/mol。焓变值为正, 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吉普斯自由能的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吸附是自发反应, 高温更有利于反应的发生。

5 固化研究

饱和吸附沸石是一种危险固废, 必须通过固化作用牢牢地“包裹”住有毒的离子, 使其不会遇水浸透到环境中[29]。国内有些观点认为:饱和吸附沸石能直接作为回填材料, 但是由于沸石的多孔性, 导致了沸石的渗透系数较大不利于防水, 因此在作为放射性废物处置场的缓冲回填材料时, 必须与其它渗透性系数小的材料如膨润土, 共同构成多重矿物障蔽, 防止放射性核素随地下水的迁移扩散[30]。但是安全可靠的做法应该将其固化之后再填埋。

核废物固化方法众多, 包括水泥固化、沥青固化、塑料固化、陶瓷固化、玻璃固化等, 目前已用于处理含核沸石的有两类:水泥固化、高温固化。

水泥固化:水泥固化时, 废物离子可能与水化过程中的产物发生作用, 废物离子可能混杂在水化水泥中、化学结合于水泥水化产物的结构中, 或者化学吸附或沉淀于任何水化水泥组份表面而形成表面化合物, 也可几种作用形式同时发生。A.M.El-Kamash等[31]用波特兰水泥固化吸附了137Cs和90Sr的合成A型沸石, 结果显示添加4%的饱和沸石能使水泥的强度达到最大, 锶和铯的浸出率均能低于规定的标准值。

高温固化:高温固化是将放射性废物经高温处理使形态玻璃化从而实现对放射性废物固化。R.Rodr&apos;guez-Trejo[32]等用热处理和燃烧处理固化含核沸石。前者直接取一定量的沸石焚烧3 h, 后者添加一定的蒸馏水和尿素混合后于预热高温空气中放置5 min。两种方式固化核素的浸出率都较低, 但是固化机理有所不同:热处理中, 温度缓缓升高减缓了有害离子的迁移, 迁移在表面形成的玻璃涂层被阻断, 避免了浸出。而燃烧处理, 产物的表面同样也会形成玻璃涂层, 但是在内部, 温度突然升高, 沸石的晶体格子遭到破坏, 因此这些空腔中的有害离子不可能迁移。研究表明影响固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沸石类型和处理温度。

尽管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处理饱和吸附的沸石, 降低核素在环境中的浸出, 但是水泥固化处理量小, 96%的水泥只能固化4%的饱和吸附沸石, 而高温固化能耗高, 均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沸石后续处置路线。

6 结语

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优点众多, 使得它在核废水处理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沸石材料在工业中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其一, 缺乏新型沸石。普通沸石对核废水的处理能力有限, 所以需开发有特定功能的新型沸石, 提高吸附能力。前文中Hossein等合成新型沸石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其二, 实验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有困难。实验研究中使用简单溶液, 以离子浓度计量, 而工程中的废水是复杂废水, 以放射性活度计量。由于反应环境不同, 实验研究结论要用于实际应用中, 还需经过复杂的调试。其三, 未找到经济适用的含核沸石固化方法。目前已有学者研究玻璃固化法和水泥固化法, 但都存在一定的缺点, 也可通过沥青固化、塑料固化、陶瓷固化等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考察其固化效果, 新的固化路线有待开发。

8.高血脂症的国内外现状研究进展 篇八

关键词:高脂血症 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62-01

高血脂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系人体脂代谢失常所致,主要指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过低。高血脂症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它对身体的损害是隐匿性、渐行性的,而且是全身性的。因为高血脂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动脉堵塞,就会引起很多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肝脏疾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这种慢性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左右。换言之,平均每3个死者中,就有1个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1]。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体血脂水平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但遗传因素的影响是有限的,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影响人体血脂水平的环境因素主要有:①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饮食:研究表明,当人体进食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及高胆固醇,会使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过高,形成高血脂症。②高糖饮食:有研究结果提示,进食食糖量的比例过高,会引起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增加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前β-脂蛋白合成,引起高血脂症。③肥胖: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生成增加,更易引起高血脂症。④缺乏运动:习惯静坐的人血浆甘油三酯浓度比坚持体育锻炼者要高。

目前研究表明,降低血脂主要可通过抑制脂类的吸收、合成或促进脂类的分解和排泄,来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类(包括鱼油、海豹油及各类植物油等)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加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促进周围组织对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来达到辅助降血脂的作用[2]。

1 高脂血症人群在国外的状况研究

据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显示,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中年龄标化血清胆固醇升高约占23.8%(1.125亿人),而9.0%(4000多万人)血清胆固醇已经升高。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约占17.0%(8000万人),升高的约占5.1%(2400万人),超高的约占2.7%(1282万人),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的约占19.2%(9000万人)[3]。

2 高脂血症人群在国内的状况研究

据中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于2004年10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称,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即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约1.6亿。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症11.9%,低密度脂蛋白血症7.4%。另有3.9%的人群胆固醇升高[4]。

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对2009年度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脂血症的发病情况做了相关研究,在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抽取5999例,使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性别、年龄段高血脂分类检出率以及与体重指数、血压、血糖的发病情况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检出高脂血症1633人,患病率为28.62%,男性患病率为33.14%,女性患病率为17.58%,男性组30岁起、女性组50岁起高脂血症检出率明显升高,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措施之一[5]。

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抽取溫州市3495名35岁以上常住户籍居民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及实验室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糖)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脂异常患病率为68.9%,城市(72.6%)高于农村(66.2%),城市主要是混合型高脂血症,农村混合型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并重。血脂异常低危、中危和高危患病率为33.7%、9.1%和8.6%,表明温州市居民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并且血脂异常呈年轻化趋势[6]。

段定吉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随机整群抽样的47名在校大学生的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总计有17例生化指标异常,女生7人9项,男生10人17项,血清生化指标超出正常值范围的检出率依次为:总胆固醇(27.7%)、尿酸(12.8%)、甘油三酯(8.5%)、低密度脂蛋白(2.1%)以及低血糖(4.3%);总胆固醇合并甘油三酯异常的占总胆固醇异常的30.8%;女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平均值高于男生(P<0.05)。说明大学生五项血脂生化指标异常人数占调查人数的36.2%,2项及以上指标异常的占总异常人数的47.1%。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男生较女生问题严重,应当引起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足够重视[7]。

综上所述,高血脂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我国高血脂人群必将进一步扩大。并且,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意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对健康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药物和保健食品的相关研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ω-3不饱和脂肪酸是社会公认的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原料,开发相关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蔡如鹏.心血管病危机来临[N].中国新闻周刊,2007,(05):54~55.

[2]朱路英,张学成,宋晓金,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研究进展[J]. 2007, 31(11):78~83.

[3]李鹏,李勇,郭志刚,等.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05):776~80.

[4]凌关庭.保健食品原料手册[M].2007,2:18.

[5]娄彦梅,韩萍,平昭.健康体检中高脂血症发病情况与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2):102~104.

[6]王建,邵永强,陈祎.温州市35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1):201~205.

[7]段定吉,程莉,等.在校大学生血脂等生化指标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13):1945~1947.

9.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篇九

国内外德育个案研究现状

曹秋生

国外对德育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运用。而我国德育研究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色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对德育个案的研究日趋重视,但研究过程乱象横生,研究结果不尽人意。对德育个案的研究,往往层次较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就全国来看,德育个案的研究,往往引用一个或者几个具体案例,并对此案例进行“问题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与措施”。大多案例分析局限于就事论事,分析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案例研究,缺少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的案例研究毫无理论高度可言。究其原因,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老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德育工作的第一线老师,反而缺少德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导致研究者本身的理论积淀不够,甚至现学现卖,以致于无法从更高的高度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更形不成系统的理论。对德育个案的研究,大多与心理学结合。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育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我国的德育案例研究者按照这一思路,把案例分析研究与心理学紧密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认识在不少研究者那里还处于自发阶段,有待于理性提升,从而达到自觉阶段。

对德育个案的研究,结构模式比较单一,对现实问题指导性不强。

德育个案的研究,重理论,轻实践,研究结构模式几乎固定,先列出个案事例,后面紧跟分析研究,有些再追加对策措施。几乎所有案例研究都遵循这一模式,大同小异,少有变化。

10.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篇十

九十年代末,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课程相继传入国内,如:意大利瑞吉欧的课程取向(或称方案教学)、美国的生成课程、英国的开放教育课程等。这些先进课程的共同理念就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学习状况出发,鼓励儿童跟环境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使幼儿的语言、认知、社会情感、艺术表现等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吸收和借鉴以上先进理念及课程成果对创设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无知识,没有什么能力的;后来与环境、社会相接触、开始渐渐的稍有知识,稍有能力。倘使他们不与环境、社会相接触,他哪会知道动物的生活,哪里会晓得民生的艰难,哪里能学得做人的道理?”由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他认为生活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根本特性,幼儿教育回归幼儿生活是针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存在的很多问题提出的。当今的幼儿教育,受到追逐利益的商业化思想的影响,受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望子成龙”的大众教育意识的影响,存在着幼儿失落自己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分析我国目前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幼儿园种植园地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如,“让种植活动成为反哺幼儿教学教育的有效资源”、“农作物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探索能力的策略研究”、“有效利用种植资源为幼儿发展服务”等等,但是,面还没推广,还不够深入,对幼儿种植活动中合作能力、分享行为的培养提及甚少。2010年,虞永平教授主持的“幼儿园种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从课程的角度重新审视种植园地,并再次进行了规划设计和实践研究。

11.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十一

【关键字】冻胀融沉;现状分析;融沉量计算

1、前言

我国的冻土工作者就此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冻土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些工作很多还处于初步阶段,为进一步研究冻土冻胀融沉特性,认清国内外对冻土冻涨融沉的研究现状分析显着有必要。

2、早起国外冻土冻涨融沉的研究

早在17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冻胀现象,但是直到20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分迁移作用是导致土体冻胀的主要根源。Everett首先提出了第一冻胀理论即毛细理论。然而,毛细理论却不能解释不连续冰透镜是如何形成的,并且该理论低估了细颗粒土中的冻胀压力。认识到毛细理论的不足之处,Miller提出在冻结锋面和最暖冰透镜底面存在一个低含水量、低导湿率和无冻胀的带,称为冻结缘。冻结缘理论克服了毛细理论的不足,称为第二冻胀理论。

3、简化的冻结缘未冻水流模式的建立

Akagawa提出了静态冻胀控制理论并通过试验予以验证;美国学者Virgil J.Lunardinj研究了地面温度线性增高情况下冻土融化,牛曼解使用了当量地面温度,对总的冻结、融化深度给出可信结果,但对中间过程预报误差较大;中国的徐学祖提出了分析解,并与牛曼解预报结果作了对比,指出当斯蒂芬数增大时,融化带随时间的变化呈非线性增大;日本学者T.Ono设计研制了一套采用激光传感器监测侧向变形的三轴冻融试验装置,可附加不同的侧限应力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应力条件下冻结过程中的胀缩变形,观测到瞬间变形的过程;日本学者Yoshikj Miyata基于水分迁移、热量输运和机械能平衡方程提出宏观冻胀理论;T.Ishizakj开展了冻融作用对文物破坏的研究,采用摄像系统对冰分凝及破坏过程进行动态监测,提出了简化的冻结缘未冻水流模式。

4、国内冻土试验综合分析冻涨融沉现状

陈湘生等在清华大学离心机上进行了土壤冻胀离心模拟试验,验证了土壤中温度传递、冻胀缩比等的可靠性。

王建平等在分析人工冻结土体与自然冻结土体的冻结差异的基础上,研制出人工冻结土体冻胀融沉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能同时模拟敞开和封闭系统下人工冻结时土体的一维和三维冻融全过程,并利用该试验装置对徐州地区常见的黏土进行了冻结试验,得出了人工冻结土体在冻融过程中土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冻胀远小于它在该方向上的融沉,且由于土体结构和渗透性的变化,在融解过程中易产生突然沉陷。

罗小刚等在典型黏土冻融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冻融对土工性质(如孔隙率、渗透性、压缩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冻结温度和土体含水量条件下,冻融后土的孔隙率和含水量都增大;土体承受的外界荷载对冻融土孔隙率和含水量的变化有抑制作用。

杨平研究了原状土与人工冻融土的密度、干密度、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渗透系数等物理指标,以及抗剪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模量等力學指标的差异性,得出土冻融后,密度、干密度及塑性指数略有降低,孔隙比、液性指数略有增大,而其他物理指标基本一致。黏土冻融后,渗透性大大增加,为原状土的3~10倍,而砂土仅略有增大,黏土冻融后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原状土的1/3~1/2,灵敏度降低。

周希圣等结合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冻结工程,针对进出洞常选用的拱式冻结加固体,对高含水量的软黏土地层隧道冻结的位移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

5、冻土融沉量的计算的研究现状

对于冻土融沉量的计算,目前,工程上常以融沉系数A0、融化压缩系数a、土层孔隙比和融化压缩层厚度来计算融沉量,没有考虑水、热、力三场的相互作用,常产生较大的误差。多年来,国内学者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一些较可靠的经验、半经验的计算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Dubina提出了冻土区结构物与土层系统中应力-应变、温度、湿度场变化和相互影响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中,热物理参数对应力-应变状态演化的影响用孔隙冰的含量来解释,孔隙冰含量是由土的温度、类型和含盐量决定。李洪升等在分析冻胀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维条件下土体冻胀量计算的算法,该算法考虑了水分迁移、热传导和约束压力之间的耦合作用;同时基于季节冻土的水分场、温度场和外荷载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考虑水分迁移、热质扩散和外荷载相互作用的冻胀预报模式,可以预测预报冻土的冻胀量大小与发展过程。李述训等通过求解古典Neuman问题,研究土壤在冻结和融化过程的热交换特征,从理论上分析了冻融作用对系统与环境间能量交换的影响,以草炭亚黏土和亚黏土为例,计算了广泛环境条件下的冻融作用对系统温度变化和与环境间热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相应过程表层温度梯度加大,热交换强度增强。

6、总结

12.纳米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篇十二

自从人类能够认识世界, 从尺寸角度讲,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模糊 (产业革命之前) 时期, 毫米时期 (20世纪初的产业革命) 、微观和纳米时代 (20世纪40年代以来) [1]。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德国的科学家格雷特[2]提出的纳米结晶材料的概念, 是人工制造纳米结晶史上, 首次研究其系统的不同物理性质。纳米材料, 在世界各国的受人瞩目。纳米材料, 其特征是尺寸大小通常在1~100nm的固体材料的微粒子。纳米材料的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新层次, 是交叉学科跨世纪的战略科技领域。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0年代以后, 纳米材料的研究迅速发展。这个过程分类方法有很多, 按内容特点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0年之前为止, 只是探索制造各种材料纳米粒粉, 探索纳米材料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特殊的性能。纳米粒子和纳米块结构的研究, 是80年代末开始的。研究对象一般只停留在单一材料和单相材料。纳米晶一般都指的是这类材料。第2阶段是1990年到1999年, 人们已经把焦点转移到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 从而开发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是将不同纳米粒子之间或者和传统材料复合, 并发展到复合纳米膜层。探究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的方法已经成为这个阶段的主导。第三阶段, 自1994年以来人工组装的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系统越来越受到关心、新焦点。国际上称这种材料为纳米组装材料。

纳米研究的第1阶段到第3阶段, 从颗粒到纳米管, 纳米材料的研究, 再到组装纳米材料。与此同时, 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新的情况下, 纳米材料的应用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 研究系统设计、组装纳米粒子和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与性改, 改进了传统材料和涂层材料, 对纳米颗粒性改与表面涂层的研究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应用前景更加扩大。

经过1、2两个阶段的研究发现, 纳米材料的新特性对传统工业材料及其它产品都有重要的影响。日本、美国和西欧实验室的结果表明, 纳米材料已经进入了批量生产。初步统计, 20多个国际纳米材料公司生产制造销售粉体。高技术的陶器纳米功能改性材料和涂料备技术已经得到了环保、医药和能源方面的应用。自1994年以来, 纳米材料及相关产品产生的市场经济效应每年增长25%。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还有技术研究重要发展方向趋势是加强控制其成型过程。这其中包括对颗粒尺寸、粒子形状、表面形貌、微观结构的控制。因为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果、表面效果同时和量子尺寸效应, 与此同时, 这些材料将采取什么样的性能, 贡献力量的多少, 往往很难区分的损益的影响, 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判断。不仅如此, 他还向解释这种现象, 但很难也遇到了困难, 扩大设计新型纳米结构材料。如何管制影响纳米材料的性质控制的问题是工学研究迫在眉睫。

近年来, 国际纳米材料, 主要研究控制形成过程几个方面:一通过改性纳米表面物质和异性沉积层表面, 来改变表面电子状态、表面结构和粗糙度;二是纳米颗粒在多空隙基体中分布状况进行控制量子尺寸效果和渗流效果;三是通过设计纳米丝、软管等阵列系统获得必要的特性。

2 纳米材料的应用

纳米材料是21世纪非常有潜力的材料, 有非常广阔的应用。主要有下面几个应用: (1) 微电子器件方面。在电子产品达到纳米尺寸的时候, 量子效果变得十分明显, 因此, 电子产品中应用纳米材料产生的反应, 普通的材料根本达不到这种程度。目前, 国际上对纳米硅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有很多科学家用纳米硅材料居然制作了只允许单个电子通过的二极管, 也有人试图制作纳米硅超晶体。另外, 纳米磁性材料领域也在壮大发展, 纳米尺寸的多层膜微电子终端、磁光存储磁记录等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性能。 (2) 磁记录方面。21世纪是知识情报化社会, 录音材料的性能和记录密度有较高的要求。例如, 要求1千万亿信息的记录/1cm2, 应该是在几个平方微米内记录信息, 高密度记录材料的纳米粒子能改善信噪比, 改善画质。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纳米粉录像, 影像清晰, 信噪比高, 失真率小等优点; (3) 传感器方面。纳米粒子的材料表面和界面, 对外部环境温度、阳光、湿度表现出了敏感的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会快速使表面和接口的离子价位和电子传输的变化, 而且反应快速灵敏度高。日本从80年代, 采用锡纳米薄膜传感器。纳米陶瓷材料中使用的传感器也存在潜在发展能力; (4) 其它方面。纳米科学技术的出现, 使得科学家能够“自由”的改变材料的属性。结果, 有很多人生动的把纳米称作材料界的调味品, 添加到传统材料后, 产品就焕然一新了。例如, 传统的内衣。金属、冰箱、洗衣机等添加纳米粒子后, 金属制品可获得抗菌功能。砧板、布料、瓷砖和门把手, 如果加入纳米粒子, 居然可以杀菌, 去除异味。纳米材料, 导致了我们产品尺寸的减小。现在已经有了微型机器人, 小到像蚊子, 苍蝇一帮大小, 最具吸引力的还是纳米生物导弹, 它可以进入人体去惨杀无数癌细胞而不损害健康的细胞, 还可以往返与我们的身体, 送取药物、维修心脏、脑和其他器官, 接受手术的患者可以最大程度的见面手术带来的痛苦。在新涂料方面, 纳米技术不仅提高10倍以上的耐磨性, 而且有机挥发物含量极低, 从而加强密封建筑物的有害气体排放问题。科学技术人才的辐射电阻纳米尺寸材料混合纤维, 制成的纳米衣服可阻碍90%的紫外线电磁辐射, 而且没有挥发性, 不溶于水并, 且防护能力持久。化纤材料制成的衣服容易产生摩擦生电, 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加入少许纳米颗粒可以消除令人头疼的静电现象。纳米技术的优点还可以制造“隐形飞机”、隐形军用车躲过雷达的跟踪。纳米技术是一种最具有市场潜力的新技术, 发展潜力非常良好。

3 结语

纳米技术分析人士认为, 从整体上观察还是处于试验的研究阶段和小规模的生产阶段, 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20世纪70年代的拥有微米科学技术的国家已经成为了先进的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纳米技术的国家是成为先进国家的可能性。在21世纪的, 纳米技术是一个挑战对我们来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纳米技术和基本理论知识一定要受到加倍关心, 这是我国成为21世纪的经济腾飞的基础。人类社会将发生根本改变因为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

摘要:纳米材料是当今非常热门的新型材料。本文系统阐述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关键词: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发展现状,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全法.纳米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8 (04) :83-87.

[2]Gleiter H。Nanostrucutured materials.In:Hansen N, etal。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Rise Intemational Symposium on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Denmark Roskilde 1981:15-29.

[3]严东生, 冯端.我国纳米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7 (05) :364-366.

上一篇:我叫轻轻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下一篇:学习要靠自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