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精选10篇)
1.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 篇一
一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特点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心理辅导形式, 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探讨、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助人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有: (1) 效率高。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的过程。在面对具有共性的问题时,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高效地解决问题, 缓解了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的矛盾。 (2) 感染力强。团体间的互动作用可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团体成员在接受他人帮助的同时, 也会成为支持他人的力量, 团体成员借助彼此之间的动力而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 (3) 效果易巩固。团体成员通过彼此间的示范、模仿和训练发现自身的不恰当行为并产生改变, 这种改变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个人生活中。
二高校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以班级管理为主, 注重班风建设。高校班级在入校建立之后很少变动, 成员相对稳定, 班级成员在校期间有着共同的发展任务和课题, 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开展班级活动有助于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 高校班级是一个自然的团体, 适合进行团体辅导。
1. 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适应阶段是个体心理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心理学上的第二次“断乳期”。大学生活为人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以及人际关系上的根本性改变也造成很多适应问题, 在新生班级内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缩短入学适应期, 促进心理需求的满足和现实关系的建立, 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能力。
2. 在贫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起到积极作用
高校贫困大学生因认识偏差与现实压力等原因, 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 群体对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贫困生的情绪体验。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增进贫困生与班级其他成员间的相互了解, 倡导团结友爱、真诚接纳、互帮互助的理念, 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成长环境, 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热情, 提高自信心。
3.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 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课题。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模拟面试、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 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 提高面试技巧, 培养求职礼仪。同时, 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提升了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水平、情绪管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 能为择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
三高校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 遵守保密原则, 注重团体成员的隐私
在真诚、温暖、理解的团体氛围中, 团体成员可能会暴露出一些个人隐私。但如果团体其他成员在团体外有意或无意谈论个人隐私, 会给暴露者带来伤害, 也会损害整个团体。因此, 在团体开始前, 应制定严格的保密原则, 说明保密的重要性, 要求团体成员遵守。
2. 注重团体指导者的培训
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是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最理想的人选, 而目前我国高校此类人才的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在班级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高校班主任一般具有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信任感。对班主任进行团体辅导专业培训, 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工作能力, 并让班主任担任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指导者, 可以有效缓解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不足, 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普及。
3. 对团体辅导效果实施评估
在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 应根据成员在团体内的表现, 团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等资料, 对团体辅导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 可以帮助团体成员了解团体辅导的成效, 提升团体指导者的领导技能和专业水平。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并分析了班级团体辅导的作用, 以及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班级团体辅导,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于晓波.高校新生适应问题及辅导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48~50
2.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探索 篇二
【关键词】高职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实施 成效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4]张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
【作者简介】张海燕(1978-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3.团体音乐心理治疗 篇三
音乐治疗是康复治疗的手段之一, 是以音乐的实用功能为基础, 按照系统的治疗程序, 应用音乐或音乐相关体验 (听、唱、演奏、创作、律动、音乐其他艺术形式等) 作为手段治疗疾病或促进身心健康的治疗方法。方式主要分为2种:一种是接受式音乐治疗, 主要以聆听的方式进行, 一般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睡眠障碍、植物人促醒、疼痛痉挛等;另一种是参与式音乐治疗, 可帮助改善病人的心理障碍、言语—语言障碍、粗动作协调性、肢体精细动作、注意力下降、空间概念障碍等。
作用
自古以来, 音乐的效用就为人所熟知, 音乐对情绪和感受更是有着巨大的影响, 它使人平静, 也使人兴奋;助人入睡, 也让人清醒;更可帮助我们表达超越言语的深刻情感, 如爱、悲、喜、忧等。音乐的治疗作用, 具体表现在宣泄、同化、联想、自我认知和行为调节等方面。
宣泄
在现代音乐治疗中, 宣泄仍是广为运用的重要原则。音乐是很好的情绪发泄口, 音乐的治疗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的疏泄作用。因此在音乐治疗过程中, 对于音乐的选择, 应以有利于病人情绪的疏泄为原则, 选择有疏泄作用的音乐作为治疗材料, 音乐治疗活动才容易为病人所接受, 效果才会显著。
同化
音乐可以使人同化, 让人的情绪与它相一致, 在精神上与它成为一体, 因为音乐是内心体验的艺术品, 它以独特而强大的威力穿透人的心灵, 可以让人进入一时的出神或近乎出神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 音乐成为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桥梁, 它帮助个人从意识状态进入无意识状态, 或者从无意识状态进入意识状态, 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对心理障碍起到治疗作用。
联想
音乐可以使听者通过联想而形成一定的心境, 熟悉的音乐会与过去的经验相联系, 无论是整首乐曲, 还是片断音乐, 常被无意地感知并记忆下来, 当人们再听到这些音乐时, 就会联想过去的经验, 召回往日的记忆, 再现过去的事件、心情或情感, 美好的联想会使人产生好的心情, 音乐的联想作用并非仅仅是音乐的性质决定, 也与个人经验有关。
自我认知
由于音乐具有发现和探索内心深处奥秘或自我的作用, 所以音乐活动可以帮助参与者获得自我认知, 并在集体表演中通过他人获得对自己的了解。音乐表演如果缺少自我认知的能力, 它就很难进行, 因此音乐的这种自我认知作用, 对心理障碍者从无意识状态恢复到意识状态是有帮助的。
患者正在进行击鼓疗法
方式
我国因工伤致残或造成身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不平衡, 如焦虑、紧张、孤独、抱怨, 指责工作单位, 甚至对医护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产生抵触、敌对情绪, 而团体治疗作为音乐治疗形式的一种, 对改善工伤患者的心理障碍有其独特之处。
目前有3种团体音乐心理治疗, 可有效改善工伤患者的心理障碍。包括:引导性音乐聆听与谘商、治疗性音乐即兴创作, 以及音乐放松。
引导性音乐聆听与谘商
使用此种方式时, 工伤患者先形容自己目前的情绪、感受和所关心的事物。在第二步骤时, 患者会被要求制定出自己在这个阶段想要进行的个人议题。第三步骤包含了聆听患者事先已选定不同的音乐片段, 这些音乐必须与病患列出的个人议题上的项目相关, 例如, 按照符合自己目前情绪而选出的音乐, 能表达出自己重要情绪与想法的音乐, 能促进正向联想或能再回忆重要记忆的音乐, 或是能当作提供动力来源, 达到治疗发展的音乐片段。
随着摘录的每一段音乐, 治疗师鼓励工伤患者去讨论那些被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感受、想法, 可能包括喜悦、乡愁、孤独、挣扎、忧虑、爱情等, 或是关于过去的想法及对将来的烦恼。治疗过程中, 治疗师需认真观察工伤患者聆听音乐或由聆听音乐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体验, 引导并鼓励患者们对自己所体验到的音乐经验进行个人诠释, 随着这些诠释, 在接下来的数日或数周内, 治疗师便能一一为每位患者拟定并完成其治疗目标。
治疗性音乐即兴创作
治疗性音乐即兴创作指的是由治疗师指定或由患者自行选择出某种打击乐器, 通过演奏已选择好的乐器, 学习如何去表达或是发泄自身的情绪, 如愤怒、喜悦、庆贺、慰藉、悲痛等。治疗活动进行前, 音乐治疗师会设计出简单的音乐即兴创作架构, 再进一步去引导患者进行即兴创作,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通常无法适当用口语沟通的病患, 反而能有组织、有条理地在乐器上表达自己, 并与他人互动。在即兴演奏乐器之后, 紧接着的团体讨论将会把重点放在音乐活动的体验上, 其目的是练习患者的社交互动行为学习、体验和沟通, 经历成功的体验, 释放紧张并降低焦虑, 让患者在安心的环境中体验到现实感。
音乐与放松
音乐与放松是一种可以快速帮助工伤患者成功体验放松经验的一种放松方式,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做法是音乐渐进式肌肉放松。在音乐与放松疗法中, 初期阶段会花费一些时间与病患辨别他们的焦虑、压力、紧张等感受, 以及找出这些感受在工伤患者生活中的来源。渐进式肌肉放松并不需要任何意象幻想、意志力或口语提示, 尤其适用于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当在进行放松练习时, 病患聆听由他们个人喜好而选择的柔和背景音乐来达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放松。完成练习后, 会给予工伤患者们讨论的机会, 讨论关于在疗程中获得的体验, 以及讨论在音乐治疗以外的场景中, 音乐与放松技巧的应用。
案例
小芳 (化名) 是一位41岁的女性, 上班路上遭遇车祸, 头部创伤而导致蛛网膜下出血和半瘫, 造成行走和平衡障碍, 其身上还有多处骨折, 出现了严重的运动障碍。小芳的颅内出血并不很严重, 其认知功能并没有由于神经方面的损伤而受到明显影响, 但此次受伤对小芳的情绪影响极大。车祸使得小芳从一个每天紧张忙碌工作的职业女性突然变成了住在康复医院病房里的患者。在康复期间, 当小芳意识到自己已经永远失去了独立生活能力, 不再能保持以往在生活中的独立角色后, 患上了严重抑郁症, 她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对交流信息的组织能力, 以及在日常生活管理中作决定的能力都受到了影响。由于其低挫折承受能力及情绪波动进一步影响了她的社会关系, 她一度表现出对现状的绝望。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主动性缺乏、兴趣减少、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绪障碍。工伤患者大部分是青壮年, 突如其来的工伤在导致躯体疾病和残疾的同时也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 其中抑郁情绪反应较为常见, 随着伤残严重程度的增加, 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小芳的伤残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 形成了恶性循环, 各医护人员均给予了极大的爱心关怀, 心理治疗师给予了专业的心理支持与干预。因为喜爱音乐, 小芳被介绍到音乐治疗中心。在沟通中, 我们得知音乐是小芳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在制定音乐治疗计划时, 我们把音乐与放松治疗作为她心理康复的开始, 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与放松治疗, 小芳对音乐治疗的干预表现出积极反应, 情绪问题开始有所改善。另外, 了解到小芳具有通过歌唱来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能力, 能够通过使用打击乐器即兴演奏, 用嗓音来表达被压抑的愤怒和痛苦的情绪, 音乐治疗师进一步引导她参与一些操作性的团体音乐治疗活动, 包括合唱组、聆听组、心理运动协调的即兴演奏小组以及自我表达、缓解紧张和自我控制的即兴演奏小组。
音乐的体验帮助小芳在治疗中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重大转变, 在音乐治疗的支持下, 小芳开始逐步适应康复医院的环境, 接受需要他人照顾的现实, 并学习如何适应现状。在五个半月的住院期间, 小芳参加了23次音乐治疗活动。经过治疗, 小芳终于能够面对自己在创伤后成为残疾人的生活现实, 随着积极参与治疗计划活动, 她对治疗过程的阻抗减少, 生活应对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4.开展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初探 篇四
一、开展问卷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
我参考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设计了《2011年度初一新生适应性问题调查问卷》,在2011年10月对2011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10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学习不适应问题
(1)思维方式不适应。中学的教材已不是以感性知识为主,而是以抽象的理性知识为主,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扩大、加深。在学习这些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运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大多数初一新生依然依靠具体形象思维作为支柱,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面对突然增多和加深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理解、接受不了。(2)学习方式不适应。许多学生习惯于小学阶段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由于小学阶段课程的知识点不多,而且课时量多,老师能反复讲解每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讲透。而初中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得面面俱到,需要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课前预习、善于听讲、会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自学习惯,只是依靠在课堂上听讲,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知识检查方式不适应。在小学每学期只有一次考试。到了初中,考试就变得频繁,几乎每一学科每一单元后,都会有一次总结性的检测,很多学生心理承受不了而产生考试焦虑。
2. 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1)同伴相处不和谐。从小学升到初中, 同学结构重新组合,许多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在小学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在新的集体中可能成为一名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因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感到心里不平衡,产生嫉妒心理和对抗心理,行动消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搞小团体。有些学生过分留恋小学时期的朋友,难以与新同学建立友谊,在新的环境中产生孤独感、失落感。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产生自卑心理,怕新同学笑话自己,不敢主动与新同学交往等等。(2)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学生不仅身高、体重增加了,而且身体内部的各个机能系统的发育日益明显。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一方面使学生感到力量增强了、长大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觉,加上电视等媒体的影响,更加助长了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同学间的起哄有时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并由此引起许多情感问题。(3)意志品质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有的学生为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有的学生没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学生没有学会承受压力与应对挫折的方法,初中阶段是求知生涯的重要阶段,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很多,知识面逐渐加宽,思考问题日益增多,在学习中会遇到许多挫折。这种压力和挫折,会给尚不成熟的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以极大的心理负担。
二、开展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调查结果,我设计了与适应性问题相应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方案,在广园小学2012学年度的六年级中开展了小升初衔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 开展适应学习的团体心理辅导
(1)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六年级上学期先开展了系统的抽象思维训练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想得快又快》,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第2次《脑筋急转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3次《抽丝剥茧》,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第4次《想法真奇特》,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第5次《思路比天宽》,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第6次《从小爱幻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超越性。
(2)开展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6次进行,每周1次。第1次《战胜遗忘有策略》,使学生了解记忆的规律,及时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引导学生自发探索学习的各种记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2次《让记忆变轻松》,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第3次《理解促记忆》,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第4次《右脑帮记忆》,训练学生把要记忆的资料进行联想和组合,把知识形象化,开发右脑的快速形象记忆的能力。第5次《归类助记忆》,训练学生把记忆材料进行归类的能力,材料归类记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抓住重点,提高记忆效率。第6次《速读增记忆》,训练学生将直接用眼睛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消除头脑中潜在的发声现象,形成眼脑直映,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记忆的效果。
(3)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该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次进行,一周2次。第1次《我的学习有计划》,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第2次《预习真有用》,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粗读(扫清障碍)——细读(找出问题)——练习(提前检查)。第3次《我会记笔记》,帮助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认识在课堂上记笔记的时机和笔记的内容。第4次《复习不是炒冷饭》,帮助学生掌握四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系统复习,查漏补缺)——第二轮复习(重点复习,掌握重点)——第三轮复习(解题训练,举一反三)——第四轮复习(背诵自测,把书读薄)。第5次《独立完成作业,我能行》,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掌握独立完成作业的方法。第6次《考前更轻松》,掌握放松紧张情绪的方法,合理地舒缓紧张情绪。
2. 开展改善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团体心理辅导分为3个单元,每单元含有2次活动。第1单元“有缘相识”(如何认识新朋友),在六年级四个班各抽出四分之一的学生重组成四个新的团体,通过游戏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体验认识新朋友的快乐。第2单元“相逢是首歌”(如何处理人际矛盾),通过游戏、心理剧表演,让学生体验人际关系冲突对个人生活与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在生活与学习中主动避免冲突的产生;训练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当冲突产生时,运用技巧积极主动地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第3单元“友谊万岁”(如何与异性交往),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少男少女分不清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在感情上把握不住分寸,故常常不自觉地陷入感情的漩涡,为自己的性意识感到烦恼与困惑,本单元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分清早恋与友谊,探讨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的技巧。
3. 开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团体心理辅导
本模块的团体心理辅导分四次进行,每周一次。第1次《我有我风采》,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调整自我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第2次《我自信,我能行》,帮助学生认识自信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建立自信心的方法。第3次《挫折让我飞得更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挫折是人生中的正常现象,了解对挫折的看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行为结果,学会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挫折。第4次《我的理想有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成果与反思
为了探讨以上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性,我采用三种方法对2013年9月升入广园中学初一级的广园小学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不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困难、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压力大的学生比2011年减少了11%-33%.另外,我设计了广园小学毕业生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初中适应性对比表,各班中广园小学毕业生的得分都高于其他两间小学的毕业生。班主任们的评价说明这种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适应初中学习。我还选取了广园小学2013年6月毕业考中成绩处在全年级好、中、差位置的学生各10名,在2013年11月请他们写一份关于参与小升初衔接团体心理辅导后的感悟。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训练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提高记忆力、预习、复习和做笔记的方法,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初中学习;帮助他们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和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理想规划,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能愉快地学习,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的进步。
在学习辅导中要给予学生有用学习方法的辅导。学生反映,我们的学习方法辅导中的有些方法不太适合初中的学习,所以本年度在设计辅导方案前,我们先在初一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调查,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在中学是高效的,定下团体辅导的重点和辅导专题;根据专题设计好方案,再与初一级老师研讨方案,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进行修改,最终确定辅导方案。辅导后,请六年级主科老师配合,要求学生把学会的学习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检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
在开展人际关系辅导中增加与教师交往的辅导。小学每个班级一般就几个老师,而且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进早餐和午餐,一起午休,相处时间很长,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密切。而中学一个班级有十多位任课老师,师生只有在上课时间见面,老师不再管理学生的进餐和午休,师生关系比小学要相对疏远一些,这让很多学生觉得缺乏心理依赖。因此,开展如何与老师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与老师交往很有必要。
开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学习的家长团体辅导。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孩子能否成才、成功,家庭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由于生理、心理、外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在升学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一时期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孩子能否顺利适应初中学习,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但是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也要对家长进行辅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这个年段的心理特点、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帮助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方法,家长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中坚力量。
5.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的音乐运用 篇五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然走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课堂,团体心理辅导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主要形式,面向全体学生,为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科学的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合适的社交技能、认识自身价值、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充分运用团体过程的基本原理,这在儿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音乐的合适运用可以提高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根据梅里亚姆在1964年所提出音乐的十个功能里,音乐除了可以促进情绪表达、沟通、娱乐文化建立和身体反应(如心跳速度)以外,还可以强化社会行为。由于音乐本身的构建,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音乐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与团体心理辅导主题适合的音乐,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于身心快速成长、变化的小学生来说,情绪不稳定,常处于两极状态,合适的音乐对于他们的情绪状态具有良好的调适作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将来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感受幸福。所以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教师会运用一些与团体心理辅导主题适合的音乐,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情绪控制能力训练中,我们在运用音乐为相关活动配套时,不能随便拿一首音乐任意暂停,否则会破坏音乐的结构平衡感,长期如此,将会对儿童心理造成慢性伤害。在播放音乐让小学生活动时,孩子们会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手舞足蹈,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现有的情绪控制能力水平,进行必要的引导,在音乐停止的时候,动作也停止,向孩子们提问他们略加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在回答的时候,他们的情绪自然就进入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照此方式随音乐反复进行,十分有利于训练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还有一种方式:跳跃风格的乐段和舒缓风格的乐段交替进行,跳跃乐段的律动动作带来的情绪是兴奋的,而舒缓的乐段所引导的律动动作带来的情绪是抑制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训练方式,也是一种日常为孩子进行情绪梳理的有效手段。又例如在开展感恩主题的小学心理团体辅导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的家庭不是很和睦,或者是父母处于长期焦虑的状态,面对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长期如此,就会阻断了亲子间的亲密关系,为了重建孩子与父母间的亲密关系,教师可选用与父母有关的歌曲,如选用歌曲《天之大》《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妈妈的吻》《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通过歌曲中对描述父母创建家庭、辛劳为家为孩子付出等歌词的意境,重建亲子间的情感通道,重拾亲子间的情感流动。所以,运用合适的音乐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是孩子体验真挚情感、感受人间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二、音乐的表现形式
关于音乐表现原理的问题,是许多音乐理论家讨论恒久的话题。周海宏教授在其著作《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中对音乐与人类共同的联觉心理现象的对应关系作了充分阐述。其用心理学的实证方法对音乐听觉相关的六种联觉对应关系规律进行了证明。可见,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我们也必须遵从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学生对音乐表现的理解入手,让音乐更好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尽情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自主性,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从而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联觉是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引发另一种感受的心理过程,例如说你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大鼓,一件是碰铃,让你用一件乐器表现大象,用另一件乐器表现小鸟,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用大鼓表现大象,用碰铃表现小鸟。这是因为大鼓的声音让你感觉沉、重、大、笨拙,而碰铃的声音让你感觉轻、小、灵巧,这就是联觉。而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又往往有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发生,而且联想总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更应该根据少年儿童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经验采用丰富、相应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小学的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沟通交往主题,就需要追求柔和、和谐的音乐表现,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不同的小乐器为和谐的音乐伴奏,这里要求选择一些低紧张度音响的小乐器,可让人产生在情态范畴松弛的联觉,配上相应的音乐律动操等。也可以选择一小段柔和的合唱曲目,例如《送别》等音域不宽、简短、又深情的合唱曲目,时间不可太长,和声不可太复杂,最好是两个声部,分为两组根据各自声部的旋律,一起歌唱,或交换声部演唱,模仿对方的音色,等等,让孩子们彼此倾听,又能尊重自己的声音,从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来引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明白沟通的重要性,悟出交往的真谛。总之,我们要根据活动主题和孩子们的认知水平,结合音乐的联觉、联想,设定相应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辅助。
三、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
因为音乐没有语意性,却能表现客观事物和人的真实情感。又因为小学生在语言上还不能很完善、客观地表达,所以在小学心理团体辅导中,教师创设与活动主题相应的音乐情景非常重要,它能让孩子们集中精神、全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根据不同的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活动主题来切入。音乐要素指的是构成音乐音响的各种基本材料,包括音高、音色、声音的大小、音值、节奏、速度,等等。例如在学生表达心灵成长的环节,教师此时应创设宁静而又深情的音乐情境,音高不可太高,音量要小,速度要中速或慢速,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教师语言不可太多,尽量地倾听来自学生心灵的声音。又例如在励志的活动主题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讲讲一些有励志效果的音乐名家的故事,例如贝多芬、冼星海、海顿等,再用他们的音乐代表作引入主题,此时教师说话的声音就应该响亮坚定,为学生设定一个相应的语境,再播放音乐或演奏音乐时,结合相应的音乐要素,为活动主题有效渲染浓厚的氛围,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为个体的行为活动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所以创设音乐情境在小学团体辅导中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促进孩子们真善美的心灵构筑。
通过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的功能,我们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运用音乐,结合音乐对人的认知感知、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从少年儿童的心理过程规律出发,我们就能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促进小学生感知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情绪情感以及意志的培育。
6.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 篇六
1 对象
桂林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8班适应不良新生共38人。
2 方法
2.1 筛查
用《心理适应能力自测量表》对2009级助产8班77名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有38名学生得分在28分以下, 表明他们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因此将这些学生列为辅导对象。
2.2 辅导时间
在新生开学第一周进行, 辅导一次, 时间为90分钟。
2.3 场地准备
将教室的桌椅移开腾出一块空地, 将椅子摆成2个圆圈, 每个圆圈摆放19张椅子。
2.4 辅导实施步骤
2.4.1 第一环节:
心理游戏, 让全体成员活跃起来全体成员站立围成一个圆圈 (面向圆心) , 教师喊向右转口令, 成员站好后将双手搭在前面学生的肩膀上, 大家一起喊口令并做动作:“拍, 拍, 拍拍背;捏, 捏, 捏捏肩;揉, 揉, 揉揉臂”, 做完2遍后向后转将手搭在上一轮帮自己拍背捏肩揉臂的学生的肩上重复以上动作2遍。做完后要求每位学生分别向左右学生说声“谢谢你帮我按摩”!
2.4.2 第二环节:
拓展训练, 让成员能主动认识新同学程序一:认识新同学。要求每位成员在现场主动认识3位新同学。程序二:教师抽查2名学生, 要求说出刚才所认识的3位新同学并能在成员中辨认, 被认识的学生谈谈被认识的感受。程序三:教师小结。结识新同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群体后应大胆地、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新同学, 融入新集体。
2.4.3 第三环节:
破冰游戏, 让成员相互认识程序一:自我介绍。成员随机分成2个小组围成圆圈坐好, 按顺时针方向每位成员依次介绍自己, 除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 (姓名、出生地、兴趣爱好等) 外, 应尽量挖掘自己的特征让别人记住自己, 其他成员则设法记住别人。程序二:识别成员。检测每位成员能记住多少成员的姓名, 以记得最多者为优胜。具体方法为:从成员A开始, 依次走到每位学生的身旁并称呼其姓名, 如能说出其姓名则双方握握手, 被说对姓名的学生对成员A说:“谢谢你能记得我”, 如成员A未能说出某位学生姓名则需鞠躬致歉并说:“对不起, 下次我一定记住你”。程序三:教师小结。准确地记住他人的姓名是与陌生人交往的重要技巧, 因为这表达了你对他人的关心和重视, 所以, 结识新朋友时, 既要努力去记住别人, 也应设法让别人记住并了解自己。希望每位学生每天主动认识班级两名新同学, 开学一个月就能说出全班学生的姓名, 相信自己, 准能做到。
2.4.4 第四环节:
心理游戏, 让成员学会接纳他人程序一:心愿表达。成员围成内外2个圈两两相对而站, 教师喊口令“一、二、三”后成员同时伸出双手, 如愿意成为一般朋友则伸出双手4指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如愿成为较好朋友则伸出双手大拇指;如愿成为好朋友则伸出双手5指。当2人都同时伸出4指则相对微笑, 当2人同时伸出大拇指则握握手, 当2人同时张开双手5指时则拥抱。当一轮结束后, 内圈的学生原地不动, 外圈的学生向右跨一步与内圈的另一位学生相对并重复以上动作, 依次进行, 直到外圈学生与所有内圈学生都进行了交往愿望的表达, 游戏才算结束。程序二:成员反思。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 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你伸出的手指比别人多时, 你心里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当你与别人同时张开双手5指并拥抱时有何感受。程序三:教师小结。在人际交往中, 每位学生都应主动敞开心扉, 接纳别人, 喜欢别人, 只有这样, 别人才会接纳我们、喜欢我们。请牢记:“喜欢才会被喜欢。”
2.4.5 第五环节:
心理剧, 让成员懂得互助互爱程序一:设置问题。一名室友半夜突发疾病, 腹痛难忍, 而你就是宿舍中的一员, 想一想你会怎样应对这一问题。程序二:角色扮演。抽一名学生扮演生病的学生, 抽6名学生扮演室友进行表演, 其他成员观察点评。程序三:成员反思。扮演生病的成员谈谈受助的感受, 扮演室友的成员谈谈助人的感受。程序四:教师小结。俗话说:“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我们来到学校这个新环境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当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请伸出温暖之手, 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当自己面临困难时, 也应大胆地寻求帮助。
2.4.6 第六环节:
释疑解惑, 让全体成员互相帮助成员分成2个小组围成圆圈坐好,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讲述自己来到这个新环境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学习、生活、同学交往等) , 所有成员都出谋献策, 共解难题, 教师也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以帮助成员适应新环境。
2.4.7 第七环节:
互道祝福, 温暖全体成员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大圆圈坐好, 依次表达与同学交往的愿望并说一句祝福语, 教师也送全体成员祝福语并表达今后与学生交往的愿望。在辅导结束前, 辅导教师与全体成员起立手拉手, 并齐声高呼:“你是我的好朋友, 我是你的好朋友, 我们都是好朋友”。
3 结果
3.1 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帮助 (见表1)
3.2 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适应不良问题解决程度 (见表2)
3.3 学生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孤独寂寞情绪的化解程度 (见表3)
3.4 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评价 (见表4)
4 结论与建议
4.1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新生适应不良问题
据调查, 中职新生中出现适应不良的学生达到50.0%, 而其中主要是人际适应不良。近年来, 我校新生第一学期流失率约为9.0%, 其中因人际适应不良而流失的学生约占流失学生的44.0%, 学习适应不良约占33.0%, 其他原因约占23.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对适应不良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1]及控制学生流失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4.2 团体心理辅导是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 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2]。团体心理辅导中, 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同时对几名甚至几十名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且团体成员可以互相感染, 互相影响, 互相学习。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 省时省力, 是中职学校对相同心理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4.3 团体心理辅导应重训练轻说教
团体心理辅导应遵循“助人自助”的心理咨询原则, 其目的在于帮助成员改变过去不合理的认知和不良的应对方式, 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 以便对发展变化的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心理辅导教师应扮演引领者、教育家、好朋友的角色。因此, 心理辅导应以心理游戏和心理拓展训练为载体, 让成员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 在反思中领悟, 在领悟中提升, 在提升中成长。用单纯说教的方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只能传授心理学及相关知识, 而无法提高学生对各种环境的应对能力。
4.4 中职学校需重视对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
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 没有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很难胜任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笔者在2006年广西范围内抽样调查的3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发现, 有国家咨询师资格证书师资的学校只有4所, 占调查总数的13.3%, 而无国家咨询师资格证书师资的学校高达26所, 占调查总数的86.7%。近年来, 各中职学校虽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有所重视, 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需加快对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步伐, 以解决中职学生日益突出的共性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7.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 篇七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新生适应性教育
初入大学校园, 每位大学生都对大学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但是真正开始大学生活之后, 他们又会强烈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一般来说,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 都会有一定的不适应, 如何尽快地适应, 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中, 是大学新生入校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促进新生入学适应的有效教育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可以帮助新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适应方式, 深入认识自己, 促进心理成长, 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术, 是在团体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 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并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
对于人的信任感以及归属感的培养是团体心理辅导的特色, 由对团体的信任扩大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 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及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大学新生适应入学常遇到的问题
大学新生从中学跨入大学, 实现了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 但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内心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 而这一转变的过程势必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困惑。
1、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
进入大学, 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气候、饮食、方言、作息制度与生活习惯都与以前有了明显不同, 入学新鲜感过后, 有的学生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格格不入;有的学生缺乏独立性, 凡是需要自己处理时会感到孤独无助, 等等。
2、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
在中学时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只学习具体的知识, 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复习, 就能达到目的。然而大学学习的内容、范围、性质和教学方法与中学完全不同,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入手, 该怎么学, 甚至怀疑自己会不会学。
3、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
在中学时期, 这些大学新生大部分已经有了自己较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之后, 人际关系好像变得复杂了, 同学之间的交往好像不如中学时代那么融洽, 彼此之间总有种距离感。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 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纠纷。
4、新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的尖子生, 受到老师的青睐、同学的羡慕, 无形中可能产生了过高的自我评价, 不觉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到了大学之后, 发现自己变得平庸了, 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 于是产生“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强烈反差, 导致失落无奈的情绪。因此, 在大学每个人都会面临对自己重新评价的问题。
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的作用
1、有助于新生缩短入学适应的时间
由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时间较长, 严重地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学习与生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新生从老师或学长身上, 获得关于适应大学生活的间接经验。而且, 团体辅导活动本身可以激发同学自觉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动机, 从而自觉努力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因认知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问题作用非常显著。
2、帮助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在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 学习适应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缺乏较高的学校效率, 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等等, 为了解决这几种问题, 我们组织了一些讲座或者活动, 比如大学生学习特点与策略以及学习经验交流等等, 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 大部分更加清楚了大学应有的学习特点以及规律, 不仅明确了学习动机, 并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
3、帮助新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上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更快、更多认识同班同学的平台, 通过层层递进、反复巩固等方式促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熟悉很多同学, 为进一步人际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团体同学与指导者间的一系列互动, 可以更直接、集中的观察、体会人际沟通、人际反应等各种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现象, 同学不但可以纠正自己的不适应性行为, 也可以学习基于信任、关爱的心态去理解别人, 从而学习到有效沟通、融洽共处的社交技巧。
4、帮助新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同学了解自我, 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在新生的自我概念中,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是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 重新定位自我是新生适应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适应知识的学习阶段, 通过谈话, 引导新生分析大学生活“三个最”, 即进入大学以来最高兴的、最担心的、最期望的事情。同学们静下心来思考进入大学后的感受及今后学习生活的打算与计划, 明确今后目标;通过开展优点轰炸等活动, 帮助同学了解自己的优点, 体会被他人关注的感觉, 通过交流与分享,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 肯定自己以及充分接纳自己, 从而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和原则, 并尝试将新形成的概念、原则应用到团体以外的日常生活环境中。
5、促进高凝聚力的大学班集体的形成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顾全大局的意识。团体辅导的部分项目都是要求团队协作完成, 强调团队精神是团体辅导的核心价值, 在很多项目里学生就真正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到这种团队力量。例如说在同舟共济中, 无论是来自团队的支持还是团队中的配合协商, 都显现着团队对于个人的意义。这样不仅同学间能够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而且其中每个有效参与的个体能够体会到自己对于别人是很重要的, 是自己的存在价值能够感受出来, 并会拓展到同学今后的生活中, 这种帮助人和承担责任的行为将会加强同学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通过团体辅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 充分享受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 团结的集体, 温暖的集体, 从而更加热爱集体。为了密切同学间的关系, 可以利用一些团体辅导活动来为他们架起桥梁, 从而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 增进理解、关怀和友谊, 增强合作意识。从中体会到他们也能当家做主, 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得到尊重,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人公意识, 同时, 团体辅导的部分游戏活动设置了共同目标, 学生必须通过合作、公平、合理、适度竞争才能成功, 大家有了共同目标, 劲往一处使, 无形中会增强班级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王娟, 李勇.大学新生开展团体辅导策略与效果探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9)
[3]、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 2004 (12)
[4]、陈庆健.团体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的效果及作用机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6)
8.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篇八
团体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紧密相关,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既可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又能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一、团体心理辅导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1. 以团队心理辅导活动为载体,提高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团体辅导的目的,通过设计相应的团体活动,让学生形成自尊、接纳、合群的心理品质,这样既可达到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同时也可促进班级学生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提高班级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与班级团体共同成长。例如在班级初建期,针对学生互相比较陌生,不能融合等情况,学校设计了“认识你我他”“沟通从心开始”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环境、认识新同学。在活动中,同学们完成共同的任务,克服同一个困难,获得相同的体验,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与信任,掌握了沟通的技巧,有效提升了班级凝聚力。
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习得的知识,获得的感悟不是听老师讲课所得,而是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这就有效促使了学生更好地接纳自己和身边的人。在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会把自己当作是集体的一分子,从而增强了集体归属感,改善了班级人际关系。
2. 借力团队心理辅导的过程,选拔培养班干部
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是班级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得力、优秀的班干部既是班主任的助手也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可以借助团体辅导过程发现和选拨班干部,并借力团体辅导过程锻炼和培养班干部。
团体辅导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完成若干项任务,这往往是一个学生自主完成的过程。组织能力强、具备一定领导才能与号召力的团体成员会自然而然地在活动中凸显出来,并从中不断建立起自己在团队或小组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成为活动的指挥者与领导者,展现出班级干部应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学生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更容易显现自己的自然本性,班主任可以从中选择适合班级各类职务的班干部。笔者在中学当班主任时,所推选的班长就是在“秀秀我自己”的活动中脱颖而出的。
3.巧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增加班级工作的多样性
教师在团队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专题讨论、行为训练、心理剧、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团队成员在自我探索中实现团队目标。
例如青春期学生的早恋现象,教师的说理、家长的说教往往无力,于是我们借助团体辅导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演、看、论、写几个过程,共同设计早恋可能的结果。早恋时的恐慌,教师、家长的看法通过学生表演生动展现,随后经共同讨论并演绎早恋可能的结果:整天承担着各方的压力而不得不分手;强力抗争下而选择离家出走,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暂时隐瞒了教师和家长,却在走上社会后因为承受不了社会责任与家庭重担而分手……学生在自导、自演、自议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在换位思考中理解了教师和家长的担忧,认识也更加理性。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对班级管理的借鉴意义在于,多换一个角度,多运用几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增加班级管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应用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有针对性地设计团体辅导的内容
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建设目标、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及当前学生遇到的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层次化,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及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根据我市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及具体情况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指南》,为各个不同年段设计了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如初一年级以适应环境、人际交往、认识和调节情绪等为主题,初二年级以青春期教育、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等为主题,初三年级以意志品质、挫折教育和升学准备教育等为主题。班主任可以按照主题要求,根据班级实际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让班级管理呈现出系列化、多样化的态势。
2.准确把握教师在团队辅导中的角色
教师往往在班级管理中扮演着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的角色,而在团队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则更像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聆听者、接纳者,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参谋甚至“同伙”。 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样,也可以敞开心灵,随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随时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随时对学生的点滴成功进行赞美及强化。学生只有在活动中能与教师平等对话,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感受教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接纳,才能抛开防范心理,与教师共同追求发展,从而推动班级发展。
3.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素养
实践证明,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他人之一,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近年,学校在广东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支持下,对班主任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C、B证培训,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保障。另外,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开展的,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必须依赖于能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班主任的积极参与。当然,班主任也要主动地配合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充分借助团体的动力,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的同时,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作者單位:台山市教师进修学校
广东台山 529200)
9.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 篇九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某基地在训学兵6个班。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 (接受心理测试, 并全程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35人, 对照组 (接受心理测试, 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35人。有效样本量为70人, 其中年龄17—23岁;军龄:1年62人 (88.6%) , 2年8人 (11.4%) ;文化程度:初中8人 (11.4%) , 高中 (中专) 53人 (75.7%) , ≥大专9人 (12.9%) ;独生子女32人 (45.7%) , 非独生子女38人 (54.3%) ;双亲家庭64人 (91.4%) , 单亲家庭6人 (8.6%) ;入伍前户口所在地:农村33人 (45.7%) , 县镇22人 (31.4%) , 城市15人 (22.9%) 。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 (self reportinginventory, SCL—90) , 也称Hopkin症状清单 (HSCL) , 最早编写于1954年, 即“不适感量表 (discomfortscale) ”。现在的SCL—90是由Derogatis于1973年编写的, 1980年引进我国, 由王征宇 (1984) 翻译成中文。量表共90个项目, 采用5级评分标准主要评定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生活习惯、饮食、睡眠等10个方面;军队士气量表, 由李春苗在总结国外士气量表的基础上制订修改。量表共分43个题目, 包括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战斗信心、工作热情等6个因子, 采用5级评分标准;自编班级评价问卷, 包括九对形容词, 如:合作—不合作, 快乐—不快乐, 敌对—友好, 自私—无私, 等等, 采用7级评分标准, 要求学兵依据自身感受来描述其对班级的评价程度;个人情况问卷主要包括年龄、军龄、学历、家庭情况、入伍前居住地等个人基本资料。为保证量表测试的有效性, 评定时采用集体施测, 统一指导语, 由相同人员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内完成, 明确告之实验目的, 强调活动意义, 量表、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
1.2.2 记录与统计工具。笔、SPSS16.0软件包。
1.2.3 其它工具。黑板、彩笔、小卡片、白纸若干。
1.3 方法。
1.3.1 心理前测。所有参加研究的学兵均参加测试, 然后评估备案。
1.3.2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分12次, 选取4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团体实施。内容如下:人际沟通训练, 提高互信感, 认识、接纳自我训练, 增强团队归属意识。由三名心理教员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 三名教员都接受过相关心理培训。每周1次, 每次辅导时间90—120min。采用封闭的结构式团体形式, 在辅导过程中, 成员保持不变, 采用团体互动、脑力激荡、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 鼓励和协助团体成员积极挖掘自身资源, 对团体内其他成员的发言给与积极的反馈, 分享自己的感受。对照组不参加活动。
1.3.3 心理后测。再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兵进行心理测试。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实验前、后SCL—90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到, 团体辅导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值无显著差异 (P>0.05) , 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其中抑郁分值相差非常显著 (P<0.01) , 其他因子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P<0.05, **P<0.01
2.2实验前、后军人士气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实验前实摇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军人士气量表的各个因子分值上没显著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 实验组在各个因子上的分值较对照组高, 且差异显著, 尤其是在荣誉感、团队精神、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 (P<0.001***) 。见表2。对照组实验组T值对照组实验组T值命意识27.19±3.59 27.78±2.563.55728.23±4.2631.00±3.092.993誉感31.26±4.60 30.89±3.71 1.357 30.19±2.66 32.39±2.42 3.460队精神22.54±3.66 22.74±4.01 2.315 23.13±4.42 27.24±3.02 4.371焦虑1.70±0.621.76±0.60 0.128 1.72±0.581.64±0.590.512敌摇对1.90±0.72 1.87±0.62 3.110 1.82±0.62 1.69±0.60 0.659恐摇怖1.53±0.57 1.59±0.59 0.412 1.46±0.55 1.42±0.48 1.737偏摇执1.99±0.71 1.95±0.74 1.394 1.73±0.63 1.70±0.51 3.364精神病性1.71±0.51 1.62±0.55 0.433 1.64±0.56 1.50±0.36 11.261
注:**P<0.01, ***P<0.001
2.3 实验前、后自编班级评价问卷评定结果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到, 团体心理辅导前, 实验组在班级士气问卷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团体心理辅导后, 实验组的问卷得分较对照组高, 差异非常显著 (P<0.001***) 。见表3。
注:***P<0.001
3. 结语
本研究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学兵心理健康与团体士气的影响。实践证明,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兵进行心理干预, 受到广大学兵的热烈欢迎。研究结果发现, 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对改善学兵的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显著的作用, 而且通过增强学兵之间的互动, 使其加深了解, 形成一个新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团体凝聚力和士气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后, 实验组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学兵的自我和谐程度, 促进了人格的良性发展, 增强了寻求外界支持和采取积极灵活地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 减少了心理障碍的症状, 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以往研究表明, 士气对军人战时伤亡率、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延长服役意愿都有较大影响[3]。在本研究中, 军人士气量表和自编班级评价量表的数据结果显示,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 实验组学兵在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战斗信心等因子, 以及对班级的评价得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后, 学兵以队为家、乐于奉献意识更加强烈, 战友间更加团结信任, 表现出高昂的气势, 能够积极参与连队的各项活动, 工作热情高涨, 热爱工作训练, 充分信任战友和连队主官, 顾全大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显著提升, 团体凝聚力和士气高涨。
辅导结束后, 在对学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我们又运用访谈法, 对班级和队干部进行了活动效果调查, 并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可见, 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全面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程度,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团队士气, 值得进一步全面、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素珍, 赵华, 吴梦麟.团体心理疗法——军人心理辅导方法研究.心理科学, 2001, 24, (4) :471.
[2]李萍, 于云辉, 盖旭红等.人际沟通团体辅导在基层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评价.预防医学论坛, 2008, 14, (7) :611-612.
10.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 篇十
一、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的理性思考
将团体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用于开家长会,主要理论依据是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认为,第一,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从场论的观点看,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它是在一定空间的一个完整系统。由此推论,团体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个体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团体的特征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状况与行动都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动密切相关。
第二,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各个成员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
第三,团体具有决策的动力作用。是什么力量促使团体的价值和行为发生变化?勒温认为,这是团体决策的力量。单有团体成员的变化动机不能引起团体行为的变化,必须要有足以打破社会习惯和解冻团体原有标准的力。团体决策就可以起到这种力的作用。勒温把团体决策看作是动机与行为的中介,是团体促进个体变化的一种动力。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为调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家长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具体来说,家长团体活动对家长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出来: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人的感受更深刻。家长们往往能直观地呈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子女的方法,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促使家长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发现自我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信息更流动。家长彼此分享自己的教子心得,共享教育子女的经验、教训,由于都是身边的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例子,会更有影响力。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话题更切实。家长们可以就孩子们身上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互相学习,不仅可以降低家长的心理焦虑,还可以增进家长的教育智慧。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人的心态更开放。家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使家长会工作更能切合家长的内在需求,更有针对性。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人的思维更活跃。家长面对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会积极尝试打破思维定式,汲取新的教育子女的理念和方法,学习制订家庭教育行动计划,学以致用。
在团体互动情境中,家长会变被动为主动,由听众成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在“做”中学,
心理经历一个“做到—悟到—知道”的真实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能充分激发家长的教育主体意识。
二、怎样召开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
与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只是简单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信息、要求传递给家长,对整个活动过程大包大揽,而是家长会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1.确定活动主题与活动目标
活动主题与目标的确定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学生身上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何、期望家长会在家校合作方面起到什么作用等。
比如,拱北小学梁少莲老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班里有许多孩子反映家长经常批评指责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而有部分孩子的家长却在子女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于是,梁老师选择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活动主题——“说说孩子”,并将这一主题的活动目标定为: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优缺点;利用家长自身资源,探讨孩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彼此交流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
2.进行活动准备
在开展活动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如活动用具、活动问卷、课前小调查、磁带、纸、笔等。
3.设计活动过程
教师要先设计活动的主要流程,即家长会活动的主要环节,但不事先准备好问题的结论。当然,老师对问题也要有自己的考虑,但那只是答案的一种,不是唯一正确的结论。
比如,梁老师围绕“说说孩子”这一主题设计了“相互认识—热身游戏‘夸夸孩子’——写写孩子的优缺点—找孩子们身上的共性毛病——想想办法”等主要活动环节,至于家长了解孩子缺点的多少、孩子们共性的毛病到底有哪些、该用什么办法去帮助孩子克服这些毛病等具体问题的答案,老师都是通过活动引导家长去动脑筋思考。
4.营造轻松、愉快、开放的氛围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教师要营造一个团体,首先必须营造轻松、愉快、开放的氛围,使家长之间打破隔阂,能顺利沟通。怎么做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家长全体参与的互相认识活动、热身游戏等。如,“刮大风”(教师说出一些家长的特点,具有相应特点的人动起来,互相换位)、“一分钟握手”(看谁一分钟内握的手最多)、“串糖葫芦”(找朋友)、小组“滚雪球”自我介绍等。
5.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家长全体参与,在活动中体验
教师要有序地组织实施活动,如通过组织让全体家长或游戏、或讨论、或纸笔活动、或角色扮演等创设活动情境,让家长们在活动中去感受、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心理的成长。
活动情境的创设要让家长们有所行动,有所思考,有所讨论,有所感悟。
比如,香洲七小刘萍老师设计的《换位思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
(1)游戏:猜猜表的背面
老师出示一张两面都画有钟表但时间不同的卡通图片,让家长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时间,然后,再猜猜背面的时间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背面的准确时间?引导家长亲自行动,走到老师身边看一看,初步感受换位思考。
(2)案例探讨: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在家长自由发表见解以后,教师展示一个模拟货架,请全体家长蹲下来变成一个三四岁孩子的高度,从孩子的角度看看自己在商场里能看到什么。
(3)思考并分享交流:蹲下来后,你看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很快悟出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眼光去看,用对方的心去体验,想对方之所想,感受对方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理解和接纳对方,对待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
6.激发家长思考
家长心理的成长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家长在活动中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多方位思考、与他人交流、比较中领悟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设计有一定层次的问题,促使家长进行思考。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包含:
(1)家长对自己所参与的活动本身的思考。如,这一活动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对这一活动有什么感受?
(2)家长们对自己在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如在刚才的活动中,你觉察到自己是怎样看待(对待)孩子的?或假如你的孩子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你一般是怎么做的呢?你觉得你的做法收效如何?孩子对你的做法有什么反应?
(3)对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所产生的影响、所起的作用的思考。如,孩子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你认为可能由哪些因素造成?你为孩子这方面的成长做了哪些?
(4)对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困扰的方法、策略的思考。如,你觉得要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这一问题,可以有哪些方法呢?你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7.组织交流,归纳总结
与传统的家长会相比,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是互动式家长会的一大优势。在互动式家长会中,通过分享、交流、总结,让丰富的信息在家长之间流动,使大家的智慧、经验得到共享,困扰得到探讨与帮助,思路得到拓展,能激发家长主动求变的愿望。
交流的方法分为:
小组内部交流,即将家长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家长们在组内分享子女教育的困扰、经验、教训、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交流,即组长或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汇报小组意见、建议等。
个体自主在全班分享交流,即有时家长们在分享交流中又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看法,教师可以通过问家长“还有什么意见想表达?”来给家长以机会。
这样的分享是层层递进的,对家长的影响力也是层层深入的。
8.鼓励家长学以致用
互动式家长会最终目的是促使家长主动求“变”,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的教育理念、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并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得以落实。
家长的这一转变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不同的途径加以精心引导:
其一是比较并借鉴。即引导家长比较自己与他人面对孩子身上存在问题的理念、处理方法和收效有什么不同,引导家长从其他家长那里获得启发和借鉴。
其二是尝试练习。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练习情境,让家长尝试着用自己在与家长们的互动中学到的经验和方法去应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出、写出做法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
如,刘萍老师在《换位思考》主题活动中,出示几个情境,让家长尝试换位思考,将“怨声”换成孩子易于接受的“爱语”,用“爱语”演绎换位思考,并在组内分享自己的“爱语”。
其三是制订并落实行动计划。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渗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渗透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具有长期性。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家教行为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引导家长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明确计划落实的保障机制很重要。例如,为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家长打算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每天坚持做哪些事情?如果孩子有进步,会怎么奖励?家长自己没有坚持会给予自己什么惩罚?孩子可以采用什么方式监督家长?等等。
鼓励家长去实践,看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具有实效性,获得自我力量感,家长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心理成长。
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理念的互动式家长会真的让家长动起来了,而家长们在家长会中有多少收获?感受如何呢?从以下部分家长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参加这次家长会,感触颇深。家长会内容充实、新颖,多了沟通,少了拘谨。围绕孩子的养育教育,家长之间以具体事例传递好的经验,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取其精华,学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一次高效率的家长会!”
“通过这次的互动,我的心里塌实了许多,知道了原来自己孩子的一些缺点是许多孩子共有的,这些缺点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并且通过老师、家长以及孩子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我喜欢这种形式!”
“有一本书,书名叫《父母都是教育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些独特的窍门,同时也有一些刺手的难题。在家长会上,通过老师的巧妙安排,智慧与难题相互碰撞,家长们的困惑一一找到了答案。家长会以活动的形式,让到会的每一位家长都积极参与,不再是你说我听的枯燥场面。会场的气氛十分活跃,真正达到了沟通交流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
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团体心理辅导论文20120】推荐阅读: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09-06
经典团体心理活动11-29
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总结07-12
学期团体心理辅导计划08-17
罪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09-08
大学团体心理辅导方案10-30
团体心理辅导设计方案11-16
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案例09-24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08-24
团体心理活动集锦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