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2024-12-16

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16篇)

1.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篇一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省全面铺开,并且不断深入,相信在所有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2.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篇二

一、实验导入法

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用化学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时, 可先分别做水蒸发实验和胆矾跟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的不同之处, 通过让学生发现实验结果的不同来引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故事引入法

讲解“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据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 人进入洞内安然无恙, 狗却必死无疑。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个究竟。一天, 他打着火把牵着狗走人洞内。他发现火把的燃烧有点飘忽不定, 不一会儿狗就晕倒了。可是当他蹲下想看令究竟时, 他自己马上也感到呼吸困难了。他抱起狗走出洞外, 哈哈大笑:这屠狗妖就是……你能猜出屠狗妖是谁吗?这样引入新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趣味横溢了。

三、新闻资料导入法

所谓新闻资料导入, 指的是借鉴当今社会的热点新闻报道或者是以往的事实报道引入。既是史实和热点新闻, 学生也必定很感兴趣, 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在讲蛋白质时, 可用三聚氰胺事件作导入:6月28日, 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医院泌尿科收到第一例婴儿患有“双肾多发性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病例。此后全国很多婴儿也患肾结石。后经调查才发现这些“结石宝宝”都服用了同一种奶粉———“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这些奶粉均添加了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 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为什么要添加三聚氰胺呢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就能提高蛋白质的检测量。通过这种方式引出蛋白质, 能激起学生了解蛋白质的动机。

在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 就能提高蛋白质的检测量

四、化学史导入法

在巩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时, 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测得所有样品铟的平均丰度比。1991年8月, 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在汉堡会议上评审根据该实验中铟同位素丰度, 得出铟原子量为114.818±0.0004, 会议决定推荐铟原子量新值为114.818±0.003, 刷新了1969年沿用的旧值114.82±0.01。这是我国测定的原子量首次被采用为国际标准。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 国际友人都为之赞叹说, 一位年逾80岁的老人仍能做此精密测定工作, 非常难得。这是很高的荣誉, 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荣。这样的引入不但吸引学生, 还可以加强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五、科普导入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习的起步, 按照《课标》的要求, 了解知识居多.在难度及深度上不作要求.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初中化学知识只需了解皮毛, 教学中也需要适当对内容作纵深发掘的。在导语设计中, 有时我会适当增加一点科普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述《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时我是这样来设计导语的:“生活中我们老听到有人说胃痛, 胃反酸, 这是因为人的胃液里有溶质质量分数为0.45%-0.6%的盐酸。胃液里的盐酸能够促进胃蛋白酶的催化作用, 使蛋白质被水解吸收, 还能够使蔗糖、麦芽糖水解, 具有杀菌功能。但胃酸过多, 会影响人的消化, 严重时会导致胃穿孔, 这时最好服用含碱性的药物, 如胃舒平 (含Al (OH) 3, ) 。为什么服用这样的药品可以治胃痛与胃反酸呢?这是用了什么原理呢?学了本节课你就会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我发现学生对这一小段科学知识听得津津有味, 下面的教学进行得就比较顺利了。

花样百出的新课导入, 再配上老师生动的语言, 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常常收获惊喜, 久而久之, 他们形成一种习惯的想法, 上化学课很有意思, 自然一上课就很兴奋, 很有激情, 课堂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因此, 教师应重视导课艺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凤姣, 化学课堂导入阶段学生兴趣调查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22 (2)

[2]何金融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科教文汇2009 (11)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方法之我见 篇三

一、运用合作交流方法,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的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而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这种合作与交流能使同学们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并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同时能更好地善待批评,审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获得正确的认识。另外,学生还能学会相互沟通、相互接纳、相互赞赏、相互分享等,这也是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一个重要举措,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逐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合作意识,把握合作時机,采用有效的合作手段,并能把合作的方法、技能巧妙地教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还要养成在相互合作中学会反思交流习惯,具备合作的意识、反思和能力。其次,要鼓励同学们交流、争议,将意见进行综合,不断深化各自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灵感,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层次地理解问题,更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探索金属材料教学时,为了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首先为各组同学提供下列器材:铁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砂纸、黄铜、铜片、火柴等,以及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探索问题:1.探索金属的物理性质。2.探索金属的用途。

问题展示之后,各组同学分别取出教师准备的器材如铁丝、铜丝、铝丝。有的小组的学生在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用力试一试,能否弯曲、折断;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用小刀割;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用铁锤,锤一下;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用酒精灯加热;有的小组的学生在用电池、小灯泡测试它们的导电性,等等。各组学生进行认真研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学习,他们很快解决问题。接下来,笔者让各组学生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发言,组织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判,进而有效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对第二个问题探索,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经验,讨论热烈,争先恐后发言,经过交流、讨论,他们很快知晓物质的用途、性质有密切的联系,并能得出“物质用途是由其性质决定的”这一重要结论。在交流合作学习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完本节课内容,后来通过了解知道,同学们反映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笔者采用此策略,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能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三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四能使同学们学会把学科学习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还学会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运用开放问题方法,有效增强教学活力

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并能把学生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的潜力。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开放问题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培养同学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激活课堂活力等诸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创造开放、多元、完整的化学学习环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外,教师要运用开放问题方法,引导同学们通过分析某种化学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开放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在头脑中形成“问题”,这样就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很好地明确研究目标,进而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活力的目的。

例如:在探索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时,为了有效增强教学活力,笔者一改以往教学策略,为各组提供充足仪器、药品,让他们自己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此时教师要考虑多种存在问题因素)。因为是开放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实验,同学们特别高兴,他们在小组里构思多种实验方案,有的小组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有的小组学生改装教科书中的实验,他们发现稀盐酸与锌粒反应速度很快,而所需的氢气还没有收足,反应便结束。因此,将连有导管的橡皮塞旁边再钻一个孔,装上漏斗,待反应停止后,可以很方便地添加盐酸。有的小组学生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实验,但收集不到氢气,感到很迷茫。此时,笔者不作正面说明,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分析研究,同学们发现收集不到氢气原因,即把漏斗改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当然,也可以在长颈漏斗下端放一个多孔的塑料瓶盖,这样就可以安全方便地加入锌粒了。在连接两导管间的橡胶管处放一个止水夹,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这时笔者进行积极评价:你们真聪明。同学们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笔者这样处理,既拓展了化学知识,又增强了课堂教学活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4.春游之我见的作文300字 篇四

不知不觉的,春姑娘又来到了人间,她重新唤醒了万物、解冻了小河、召来了燕子,给人间又增添了种种生机,使大地一片春色。所以,我建议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美丽的潭溪山。

在 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你就能看到一幅副美丽的景象:路旁长满了漂亮的花朵,一团团、一簇簇,黄的似金,紫的若玉、白的如雪飘落,红的烈焰燃烧,简直就是 花的海洋。路上还会经过太河水库,水库里边的水波光粼粼,许多小鱼在水里活蹦乱跳,有些顽皮的`小鱼学海豚的样子跳到水面上去,再一头钻到水里头。

一进潭溪山,就看见一个直流而下的大瀑布,它的样子简直是妙不可言,可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刚踏上登山的路,就像进了一个大森林一样,一棵棵枝繁叶茂,古木参天的大树包围着小路,只有较少的阳光可以射进来。

5.提高日语听力能力之我见的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听力水平反思探索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培养的粮食系统大学生的外语水平仅限于阅读文献是远远不够的,进行口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针对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听力水平普遍不高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并且反思这个问题,探索提高日语听力水平的方法。

学习日语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都踌躇满志,但一段时间后,就会渐渐失去热情。这一点上除了学生的自身问题之外,老师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

1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日语听力问题

中国的大多数学生看文章、背单词都没有问题。但是听力对他们来说却是个难题。但同时听力又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学了日语却听不懂,那等于没有学。在网上得知一个数据,在报考能力测试的日语人才中我国日语听力平均水平30-40分。这个数字太不可思议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学日语汉字部分占了很大便宜,初学者短期内就能看懂很多日本文章。但是听力没有汉字,那时真正的较量。你能不能听懂日文人在说什么,能不能流利地进行对话,这就是检测你日语正真强悍的明证。也有人做过做过一个这样试验,找出一篇千字左右的日语短文,先让日本同学帮他用日常会话的语速念出来我录音然后听,只听懂了30%左右。然后自己读原文,居然80%的词能看懂,99%能理解。

2如何提高听力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听力呢?个人认为要从基础抓起。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起来。

2.1教师的听力教学要循序渐进听力要做到广、新、宜,内容一定要广泛,包罗万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听的条件。可采用的方法:①在教学中教师应常借助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电视机、多媒体教学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听、说环境,要求学生认真听,大胆模仿日本人地道的语言和语调;②选一些比较优美的日文歌曲和通俗易懂的`幽默故事,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穿插播放,提高学生听的兴趣;③对录音带进行重新录制,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灌录合适的背景音乐,把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听说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每单元的听力练习并进行听写训练。听录音之前教师先用日语介绍环境,提出具体任务,让学生带着特定的目的去听,这样学生会专心致志地通过听,寻求所需要的信息。做完练习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重复其中某些段落,坚持下来,学生的语感增强了,听力也随之提高;④每单元结束时,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教师选择与课文难度相当的短文作为听写材料,用正常的语速读三遍,在训练过程中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有关听的技巧,并引导他们参与讨论,把听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2.2学习要有阶段性、有目的的学在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就要学会每天大声地朗读,朗读单词和课文。不需要太大声,但至少要让自己的耳朵听到,而不是默读。一天、二天,日积月累,耳朵听得多了,以后再听到同样的内容马上就能马上反应过来。其次是要背单词和语法。单词就像是一个人的血液,血液浓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健康,单词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而语法就像是一个人的骨架,你的血液能否正常流通,也需要骨架的支撑。

那么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储备之后,鼓励大家可以去看日剧(对话比较简单的)。因为大家在看日剧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又可以娱乐身心。如果在听力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渴望载上一层楼的话,建议可以去看看动画或者是听新闻。日剧的节奏远远不如动画。日剧节奏实在太混乱了,这是因为我们再看日剧的时候心理状态也是混乱的。比如一个情节,需要好几分钟的慢条斯理来抒发感情,这段时间也是留给观众为感动进行消化的,也就是说日剧是迎合观众心理状态的。而动画不是,节奏都是很快的,因为中间不需要动辄留出空隙让人消化,前一句跟着后一句,紧凑的节奏自然是非常适合听力的训练的。新闻它的语速比较均匀,发音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它的用语比较固定。

那该怎么听呢。首先,要明白日语能力考试的听力有2个大题。一是有图题,二是没图题。有图的就要先搞清楚每幅图的区别,然后再听它提出的问题,最后带着问题听内容。没图的要先听懂它的问题,再听内容。不管是哪一大题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围绕着问题来听。同时听力还需要作笔记。很多的学生每次都光坐着听不作任何笔记。还有一些学生说老师我一听到听不懂的单词就会一直想这个单词,后面就听不到了。其实不然,有听不懂的单词你也不必紧张。你不是有笔记么?你可以用假名的形式把它写出来。可能你一写下来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有时有些单词即使写下来还是不懂,那也也没关系。可能它根本不是什么关键词汇。你可以暂时放下,继续往后听。刚学日语时,老要加强阅读训练,要精读、泛读一起抓。训练听力也不妨“精听”、“泛听”双管齐下。只要大家做到这两点,我相信提高听力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总之,在日语学习中,听力居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之首,是衡量一个人日语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听不懂日语,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完全掌握它。同时,听力也是诸项技能中最难训练和获得的,大凡从事日语教学的,大凡学过三五年日语的,无不知道个中滋味。不少人记了一大堆单词和语法规则,可是一听起日语来,都成了“一锅粥”,因为听得不够多。不少人不可谓听得不多,但听力仍无多大提高,因为不会听。所以,提高听力的关键是:多听、会听。正确的思维方向加上正确的训练方法。相信大家都能顺利过关!

3参考文献:

[1]张宏.闲聊日语[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6.幼儿园家访工作之我见的学科论文 篇六

一.阅读作伴青春不老

没有阅读的青春是可悲的、苍白的、脆弱的。青春的美丽和短暂总让人不忍心将它虚掷,而我们该如何跟上青春的脚步?唯有与阅读为伴。我认为挎着背包的女生是不孤独的,把书抱在胸前的学子是不寂寞的,他们(她们)都在营造一个温馨的沉甸甸的专属他们(她们)的书香世界。

有师生共同静读的教室是令人心醉的。这何尝不是青春的靓丽。无论是书声朗朗,还是静默批文,抑或指点文字、激情满怀,都不失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一份耐人咀嚼的教学断章。沐浴其中,倍感神清气爽,与学生臭味相投,或故作深沉,或开怀大笑,或凝神静思,都俯仰从容,大有纵横捭阖之慨,人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师生共味隽永短篇,吟咏清丽诗词,这便是中学时代青春的音符、律动和流彩。充满朝气的青春需要用生命阅读来包装,否则难以厚实,青春也便失去了该有的芳香。有生命力的青春注定与阅读相伴相随。

二.阅读一事关乎心灵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心灵的艺术,一种高雅的品味,是与许多高尚的人的交流。沉浸在书里面的只能是阅读者的心灵,一头扎进去,只觉得浑身滋润舒活,头脑也不再干涩,似乎每个毛孔都张开着在呼吸来自文字的清新空气。

阅读所带来的享受,也只能是用心的读者才能体及。阅读文章,眼到、手到、心到“三到”之说已成定论,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更是不争的事实。读书如果不用“心”,毫无所获不说,还会惹得一身浮躁,徒找烦恼罢了。所以,心浮气躁之时不宜阅读。古人焚香沐浴后,在临南小窗下展开书卷,我想也是图一个清净好读书的快活。

文字是肉做的,经典的书籍里每个文字几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这些文字是作者精神和思想的结晶,甚或是聚天地灵气而化,或呕心沥血之作,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时候怎能不以灵魂去拷问灵魂呢。毕竟文章不是文字的拼凑,它浸润着作者的体温和指纹,透过文字,用心阅读,我们才能把握住那一脉难得的良苦用心。

三.阅读教学的生命在阅读

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阅读。总觉得语文课堂里的读书声不够响亮,不够默契,不够醉人。一堂缺乏阅读广度和深度的语文课总让人感到有些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都是阅读课。所谓阅读,就是静阅朗读。好文佳作,光默读还不行,我们或许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品读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品味,直至读出自己的感受,达到心灵的共鸣,灵魂的沟通。

从教与学的原理来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教学,教师的阅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教读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阅读之上的。有学生主体阅读为基础的教师教读才是有根基的阅读教学。否则纵使教师讲读得天花乱坠,起到的教学作用也不会很明显。

再次申述,没有阅读的阅读课是哑巴课,是心灵缺席的语文课。阅读是征服语文的通道。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

不同读者面对同一阅读客体,而得出的阅读体验和评价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常把这种现象说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阅读教学中的“哈姆雷特现象”让教师颇为头疼。“仁者见仁、智者见者”的情况出现时教师该怎么办?正因为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有必要交流阅读体验。在交流阅读感受中,碰撞思想、融通情感、陶冶精神,并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有益的滋养。

答案明确不等于统一思想,阅读多元也不是价值标准的失落,无论怎么处理这种阅读分歧,教师尊重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阅读感悟、体验是不变的前提;这也是对文本的尊重,因为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从来不会出现哪一部世界名著的研究已被穷尽了的时候。即使学生的个体阅读能力和体验是有限的,但也不能成为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自主阅读的条件,而是在等待和尊重中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选材要合乎学生实际

文海浩渺,佳作何其多。选材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阅读层次和生活经历,并不是只要是名文名著就能当作教学的例子。语文教材中,总有几篇“别裁”之作,就是这个道理吧。选材不是越高调越好,关键是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这好比最合脚的鞋子就是最好的。

如有必要,可以选择一些课外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当作教材来处理,起补充课文的作用。比如《跑过冬天――写在女儿成人之际》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女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文笔清畅,又充盈着拳拳的父爱。初中生正好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期,急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再加上文章用书信的形式,亲切温和,容易为对讲大道理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接受。我提醒学生好好保存这篇出现在辅导资料里的文章,劝他们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

六.让阅读教学充满艺术

“作者的情思凝结的`文字,是整个生命的纵坐标与现实社会的横坐标交汇而成的。”教材中的文章可谓篇篇精粹,阅读这样的文字,不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是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特别之处,难以产生阅读共鸣、阅读感动和阅读享受的,从而导致阅读效果的僵硬和表面化。

教学艺术正是迎合教学效果而诞生的。比如教学有些课文,情境设置得妥帖,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尤其是抒情性文章,学生能否同通其情,临其境,乐作者所乐,忧作者所忧,就成了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情境气氛的营造成了品味其语言和体会其神韵的紧要艺术。

七.“比较阅读”其乐无穷

近来,语文课堂中总会出现“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语文课堂一延伸,自然把语文教学带入了社会生活的洞天福地。

但课堂延伸还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做文章。比如为了突出说明文的文体语言特点,特拿《中国石拱桥》和说明性小品《桥之美》进行比较,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处切入;通过表格简明的展示,学生便发现前文的说明性质和后文的抒情性质“相比益彰”;比较后,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认识更为清楚深刻了。

在“比较阅读”中寻找、体会、思考两者的异同,是非常有趣的事。“比较阅读”言简意赅,其乐无穷。

八.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落实

7.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七

在了解了有效教学的内涵之后,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呢? 我个人觉得主要需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有效的课堂和有效的作业.

一、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离不开有效的备课. “有效的备课”一定是基于认真研究教材、考纲的要求,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明确本班课堂教学目的、任务, 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流程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准备好例题和练习, 还要预设好每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先做再讲, 还是边做边讲;是教师板书示范, 还是学生板演批改;是错误呈现, 还是正确示范……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认真思考、认真准备, 而且这些目标的确定, 内容、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现状, 真正做到不仅备内容, 而且备学生.

例如:苏科版教材八年级 (上) 第三章§3.1勾股定理 (1) , 我在备课时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 这是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 , 它揭示了数学中的一大重要发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张邮票.请你拿出三角尺, 量一量, 数一数, 你有何发现? 从而, 你有何猜想?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从“纪念邮票入手”,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探究活动、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验证的探索习惯;感受前人发现规律的乐趣.

2. 如图 (1) , 若将小方格的面积看作1, 则以BC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9, 以AC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你能计算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吗? 你有何发现?

利用方格纸, 任意画一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直角三角形, 并分别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一边向三角形的外部作正方形.你的发现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通过利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AB为一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引导学生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为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 让学生感悟化归思想.

二、有效的作业

很多教师都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 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只有挤占更多的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殊不知心理学上早已证实了“超限效应”的存在: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 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 超过这一容量, 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 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而且会适得其反, 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作业的有效性.

1.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针对性 .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社会 , 教师能够获取的教育资源是空前的丰富. 如果题题都让学生做, 搞题海战术, 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作为教师, 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精挑细选, 真正做到“少而精”. 那么选题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觉得并不是只要是教科书上的内容就得题题做, 只要是“中考题”就得题题做, 而应该是针对你所教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的做法是: 梳理材料取其精华, 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当堂测试”的反馈, 真正做到“学生会的, 不练;学生有困难, 考纲不考的, 不练;学生有困难, 考纲有要求的, 重点练”.

2. 作业布置一定要有差异性. 由于能力有大小 , 习惯有好坏,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在所难免,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 布置作业既不能太容易, 造成学生对作业的轻视;也不能太难, 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我的做法是:每天的作业布置是“基础过关 (必做) +1道能力提高的综合题 (选做) ”. 努力做到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3. 作业要包含让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总结的内容 .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某一章、某一个知识点、某一个题型”的整理, 并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展示的时间, 教师适时补充. 这个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 却能真正促使学生“学而思”, 巩固和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8.初中化学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初中化学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

一、激发兴趣,诱发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全面培养,提高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三、多方引导,培养创新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必备素质,而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深深依赖于其本身的思维品质的。离开了探究,灵活、独创的思维,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地捕捉时机,创设条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培养和训练。

一是变革实验,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思维的探究性是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本身的综合性、严密性、复杂性都为训练思维的探究性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实验教学中,要摒弃一切包办、表演、机械的教学方式,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结合教材改进实验、补充实验等等。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实验现象、结论提出置疑,对实验方案进行“挑剔”,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给予新的思考、分析,找出其缺陷和不足,进行修正和改进,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二是举一反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思维过程活跃,不断的分析、重组、综合;知识迁移能力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多进行此类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甚至完全开放式训练,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多思勤想,发挥思维想象力,冲破思维定势

三是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指导学生学会联想,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只要有创新的,哪怕是萌芽状态,也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扑灭学生大脑中冒起的各种神奇的创造性的火花。

四是增强问题的探究性,综合培养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强化实验,培养素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同学间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化学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有关学者对人的素质的界定,素质教育可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性素质教育三方面。而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三个方面。在化学实验中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是韵含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原理。是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9.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之我见 篇九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本文就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习情境 探究能力 调查 实践

在课改的大浪潮中,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为此,笔者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

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空中生烟”、“雨落花开绿叶出”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广泛搜索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图片、影像资料和模型等,增加化学课的趣味性。例如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影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离不开实验,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三、巧妙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景: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县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1.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58%。

2.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3.了解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设置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

新的探究要求。

四、收集剪录新闻报道,创设情境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某市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学习“燃料和热量”这一课题时,某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日本地震核泄漏,造成的全球核恐慌和核辐射,我国的抢购食盐等事件,都可以与化学相关知识展开来讲述,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像这种例

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教学测设情景时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五、注重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县城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发现“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某地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菜窖进行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在讲授化学肥料的一课中,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组织学生进行试验。如作物生长早期可施适量的氮肥,让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生长中期施适量的磷肥,让作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子粒饱满;生长后期施用适量的钾肥,让作物的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的能力。这对用传统方法种田的农民是不大做的,对在农村成长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扣人心弦,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为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中学化学教学注意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探究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并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0.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篇十

论文摘要:课堂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体验实验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帮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与严谨的求学态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化学思想的重要环节。基于以上原因,在现行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就增加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化学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如何进行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演示实验;师生合作

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演示实验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想让演示实验更成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尽量多做演示实验,不打折扣

演示实验的示范性非常重要,学生喜欢多做课堂演示实验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要做好(95%以上);教材上没有的实验,有条件尽量做;对于一些课后趣味实验,也尽可能地和学生一起分享。通过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化学课会拥有很高的热情,演示实验时全神贯注,课堂教学气氛良好,自然教学效果也不错,学生掌握知识也比较直观、深刻。

二、尽量让学生都能观察、感受到实验现象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药品有效,仪器正常。教师必须在课前预先做一下实验,尽量使实验现象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身处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如果我们做演示实验时,为了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同学会站起来,后面的同学甚至跑到前面去看,造成课堂纪律不好、秩序混乱,使许多同学看不到实验现象。这样,就失去了做演示实验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演示实验失去兴趣。

在演示实验时,还要尽可能与学生接近。如在切割金属钠时,由于钠在空气中非常容易被氧化而失去银白色光泽,所以在实验时,可将钠块放在厚厚的滤纸上,然后拿着小刀和镊子走近学生,让他们能在近处观察钠的色泽,并观察表面变暗的全过程。这样一圈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很好地认识钠这种活泼物质了。在试管实验中,一般可以举着试管在教室绕行一圈,让所有的学生都观察清楚,如果实验安全可靠,还可以把实验让学生传递下去观察;一些不便移动的装置就只能靠垫高了,比如钠在空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用方凳垫高效果较好。如果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用摄像头投影到屏幕上,效果也不错。

三、尽量师生合作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虽然中学化学专门开设了实验课,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亲自进行实验操作,但是中学阶段开设的实验课毕竟有限,而且由于各种原因(比如仪器设备、实验药品等条件限制),很多学校都未开足教材上要求的实验课数量。因此,学生动手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就显得纸上谈兵了。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演示实验还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甚至放手让学生代替老师来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使他们感觉是自己在做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可以采用“申请制”,让“中标”者上台演示。比如在进行过氧化钠性质实验中,我用脱脂棉将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包裹住,用镊子夹好,然后邀请同学用玻璃管对着棉花吹气,做一个小魔术。同学一听觉得兴趣大增,上来的同学对着棉花不断吹气,立即,棉花着火燃烧,完成一次成功的实验。又比如铜和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做对比时,相同时间、相同状况,教师做一个,安排学生上来也做一个,和老师合作。通过合作实验,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更加浓了,每次实验都有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实验,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和药品危险性,我让学生自己先看课本实验,然后指挥我来做,我只是他们发出命令的执行者,这样都能起到非常好的互动效果。如果比较安全可靠的,完全可以让学生代替教师来操作,效果更佳。如反应热的教学中,氯化铵与氢氧化钡吸热,镁与盐酸反应却是放热的实验等。其实,只要教师在边上指导,多数演示实验都可以让学生来做。教师做,与学生做,效果是不一样的。

四、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一些演示实验的不足

传统的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比如药品可能过期、质量不好,又或是浓度不符合实验要求、装置气密性不佳、反应条件不好控制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教学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用多媒体进行实验的演示,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增强实验效果,也便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比如在浓硫酸的稀释的实验中,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后面的学生难以看清实验,只有前排几个学生可以看清。假设用多媒体教学,在屏幕上可以放大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所有学生都可以看清读数的变化。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牢固。另外,实验现象确实不明显、不直观,或者时间比较长的,可以在网上下载实验视频,如银镜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总之,演示实验是我们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是比较常用的。而科学地使用演示实验,对提高教学效率非常有帮助。实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要图快,不要图省事。那种将做实验简单地变成讲解实验,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变成教师讲实验现象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我们要利用演示实验来强化教学的趣味性,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王当当.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上),(1).

11.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关键 实验 对比 推理

初中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它是学生思维的工具,是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敲门砖,是知识结构的联结点。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的定义、原理、反应规律、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力争圆满的完成初中阶段化学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谈一些肤浅体会,以供广大同仁的斧正。

一、抓住关键,揭示本质

化学概念中的文字凸显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只有讲授概念时做到咬文嚼字,学生才能掌握基本概念。譬如,根据电解质的观点,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两字是学生理解此概念的关键。因为NaHSO4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阳离子H+产生,但同时也电离出阳离子Na+,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故尽管它的水溶液具有酸性,但不能叫作酸。因此,教师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务必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初中化学概念有简有繁,其含义也有浅有深,但无论什么概念,都有其关键。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概念之关键所在,才能突破事物的本质,学生才能深透理解,准确掌握。譬如,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作氧化物”。其中“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我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三个关键词,首先要求学生认真推敲和琢磨,然后用氧气(O2)、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水(H2O)作为例子,对照概念进行分析讲解,从而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二、借助实验,深化理解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时普遍感到抽象、难学,当面对教师的实验演示就感到好奇,探究热情显著提高。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譬如,我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时,不但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本的几个实验,而且还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纸和把纸点燃,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何差异?许多学生很快就能从观察到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即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又如:我在讲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时,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外界条件(温度和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会相互转化,因此在讲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两个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这类概念理解更透彻。

三、对比归纳,感知规律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不少概念具有对立性,假如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譬如,原子与分子、元素与原子、原子与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纯净物与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与氧化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概念加以分类串联、归纳、整理,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然后串成知识链,进而编成知识网,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义。一个分子质量是多少,分子的种类、结构,在变化中的行为、形态、运动的原因,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等等,只有掌握这些才算真正掌握了分子的具体概念。当然,我们还应该在概念教学中将正例和反例有机结合,并将它们进行比较,从而有利于突出概念的关键特征,增强概念学习的效果。其实,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石,不仅使学生学会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化学思想和方法,使他们不断积累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概念,成为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计算推理,吃透原理

在初中化学计算能力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巩固化学基本原理,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譬如,我在“原子量”计算的教学中,首先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然后感悟原子量的标准和求原子量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定义推算和计算,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众所周知:学生死记硬背原子量的不是快捷的途径,即使多次记忆还是一知半解的。而固体“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让其感知固体的“溶解度”的涵义,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此前提下,再让学生计算固体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学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溶解度。

五、加强练习,温故知新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因此,教师必须强化训练,使学生对化学用语进一步理解,不能强求学生的理解一次到位,而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引导学生由浅及深、从易到难地加深体会,从而使学生达到“三会”:会读、会写、会用化学用语。我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抓住四个环节:其一,适度限时,提高速度;其二,准确理解概念,提高质量;其三,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其四,要持做题后的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步提高。

12.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篇十二

能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衡量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创新教学已在各校盛行,就像种子的发芽需要土壤一样,创新教学也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

1.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灌输,学生离开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后,自己学到的知识已经成为旧知,无法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缺乏竞争力.

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要教会学生生存,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会学习,而不是教学生死学习.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将来是祖国的主人.所以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来走向社会,需要自己独立的完成再学习的任务,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就缺乏竞争能力,在未来的世界上就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2. 科学的评价观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常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学生考高分就能评上三好生,这迫使学生苦学,死记硬背是经常发生的现象,如果用这种标准评价发明家——爱迪生,那他就是差的不能再差的差生!显然,这不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课改要求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人,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事实上,整个社会上不存在没有能力的人,只有能力形成的不同途径而已,因此,评价学生应该是多样化的,而激励性评价是评价学生标准中的核心,它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无论是在学习的过程,还是实践活动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比如,在做电解水实验的时候,很多学生看到电解水的速度太慢,就提出了改进建议,有的学生说,将电压调高点;有的学生说,将电极的导线伸入内部长些;还有的学生说,用热水代替凉水做实验等,这些想法都是学生开动脑筋思索的结果,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也应该用适当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切不可因为学生的答案不对,而横加批评,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将他们的创新思维抹杀在萌芽之中.

3. 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意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包办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益友,要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需要在宽松的环境进行,如果学生面对一位非常严肃的、呆板的、高高在上的教师,坐在一个气氛十分紧张的课堂内,时刻担心因为自己做错事、回答错问题而受到教师的批评,那么,他们就不能愉快的学习,无法让自己创新的翅膀展翅飞翔.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里,自由的想象,大胆的猜测,勇敢的探索.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有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索的积极主动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点点的兴趣,他们就会视而不见,甚至是熟视无睹.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等.还可以将社会、生活的知识与化学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最感兴趣.比如,蜡烛一扇就灭,但是炉火却越扇越旺;水能灭火,但水滴滴在燃烧的炭火上,炭火却变的更旺盛;用煤炉烤新刷石灰的墙,目的是让墙尽快的干,却看到墙的表面“渗水”等.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的思考,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需要学生深刻的思考,为了有效的解决问题,必须采用创造性的方法,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教材上虽然有很多适合学生探究的课题,但对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选择一些课题让学生课后探究.比如,让学生探究水体污染的原因;探究一下当地形成酸雨的原因;探究一下城市里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等.

13.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篇十三

初中作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语文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作文决定。现在的初中生学习任务紧张,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很紧张,而且大家都形成一种共识:作文是写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写作训练。而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两节课的时间都写不满600字,而且错别字病句较多。教师辛辛苦苦批改、讲评,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一眼分数就丢在一边。作文教学的方法和讲评都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才能让作文教学课生动有效呢?

一、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感悟生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写作都离不开积累。然而初中生在众多的学业水平考试可目前,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很难的,这就使得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没法下笔。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有限的阅读量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教师就要竭尽所能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去观察、体验,丰富人生的阅历,让他们多观察、多思考。以周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收获、感悟,积累作文素材。

每周留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学生有时间走进图书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摘抄不同主题的第一手材料或评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读名家名著,摘抄经典句子,写批注。鼓励学生每天抽出五分钟读一篇名家作品,鼓励他们利用每个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读一部名著,关注一个热点,引导学生在每堂课前五分钟做演讲,表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见解。

让学生的写作源于平凡的生活却又立足于如名家作品而高于生活!

二、激励是学生的创作的动力

在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写作的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成绩的取得乃是学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求知兴趣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逐渐对作文本身产生兴趣,让写作本身的乐趣成为学生写好作文的“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努力写好每一篇作文。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最权威的评论家,如果学生能够在作文中不断地得到老师的热情洋溢的赞许,这种赞许就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写好作文的动力。因此老师一定要对学生的作文多加肯定与鼓励,每次都让学生发现自己在作文中的亮点及进步。教师要多在课堂上朗读学生的作文,即使差的作文也要顾及到,哪怕读一句好句或一个词语的妙用等,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作文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作文教学要循序渐进

作文训练要有计划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一回定型。作文的教学要从初一时就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制定每学期要达成的目标。

训练中要从字数到质量到时量都要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质量方面要从书写,卷面整洁到片段描写到叙事完整,中心突出,立意深刻,构思巧妙等都要有步骤的教学。从初一开始就要认真把好每一关,对每一关的困难户,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教学生让会的学生更有自信,让不会的学生更有兴趣。作文要当堂完成,绝不允许学生学生迟交或不交。

四、批改是学生作文的自我完善 人天生有种表达的欲望。因此写作课上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束缚,增强自由活跃的氛围,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需要与乐趣。

1、每周的作文批改由学生小组完成,根据学业水平考试作文阅卷标准,学生评出分数。每篇作文都要找出亮点,写上评语和建议。再评选出优秀的作文,由小组成员重点朗读并讲评,其他作文也要简单点评。

2、每月组织一次推荐评选最佳作品的活动,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参选的作品要有真情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实感和个性特色。当月末选上的作品允许继续修改,参加下个月的推荐评选活动,被选中的作品可以直接参加每学期两次的作品展览。

3、每学期组织两次大型作品展览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心得、小组合作优秀作品展、个性化作品展等。借这两次展览活动,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自我完善的作品,真实表达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写作思维过程,因为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认识的深化、思想的完善;每一次回首都是一次自我发现、自我提升。

4、每年在班上进行一次优秀作文欣赏会、作文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模仿作家的文笔把自己的作文集结,并给集子命名、配图、定序,另外精选全班学生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参加期末的展览活动。

14.初中学生学习化学之我见 篇十四

一、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身边的化学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即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都有关联;它是一门社会各方面都实用的科学。换言之,学生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例如,学生在学到铜绿时,就可以看看自己家里是否有这种东西,思考铜为什么会生成铜绿,它与铜是同一种物质吗,加热它看看有什么现象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都需要自己去解决。再如,学习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氢气的有关知识,可以和地球的“温室效应”“酸雨”结合起来体会化学的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想学化学,是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要认识我们的世界,就要从化学学起,不能满足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要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来认识和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日常生活中,学生要有从化学角度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为什么洗衣粉要用“无磷”的,食盐要用“加碘”的,牙膏要用“含氟”的,炒菜要用“生铁”的锅等。要活学活用,要知识面宽,多与同学交流,多做家庭小实验,从实践中学习化学。

二、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补笔记的好习惯

化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学生课前提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环节。这样做的出发点在于:学生初步认识所要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进行勾画,带着问题学,尤其对自己的困惑和不懂的地方,上课时会作为学习的重点;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的疑惑,详细对比与自己想法有出入的地方,提高听课的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在课堂上学生要列提纲记笔记,课后补全笔记,这样可以在回忆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是学生获得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阵地,上课用心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三、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规范使用化学用语

化学的学习决不能离开实验。学生应该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并通过自己亲手实验获得化学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用语言符号,要学好化学,就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要逐步积累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合价等符号、化学方程式的熟悉和运用。当然,这些内容的学习与记忆更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学生不可能一下子都记住,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记住并理解透彻。例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一写: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的正确书写;二配: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三注:注明反应条件及符号;四查:最后还需检查整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与否。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来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学生要多练,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要学会

总结。

四、课后及时、经常地复习

复习是落实课本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而化学的特点是“容易学、容易懂、但也容易忘”,要想牢固地掌握所学化学知识就要及时系统地复习。在学完每一节或每一章内容时要及时去小结,将所学内容根据其内在的联系,归纳总结为知识结构网络,使之系统化。

巩固新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做作业。学生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完成作业。每次做作业一定要独立完成,多思、多问,不留疑点。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学习化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我们服务,我们每学到一个化学知识点,都要尝试去解释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天热时,食品为什么容易腐烂?铁为什么生锈?煤气为什么会致人死亡?等等;学生学好化学还要重视课外阅读:它能对所学课内知识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而且针对性很强;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观看化学教学影片,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办化学板报,参加“化学知识讲座”等等。这些活动都会让学生觉得化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化学,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总之,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少不了老师的科学指导。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练习,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学习化学一定要处处留心观察思考,要讲究学习方法,开阔思路,胆大心细,勇于进取,敢于创新。希望同学们能轻松快乐地走进化学世界,学好化学,为人们的生活所用。

参考文献:

[1]郑晖.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中学生数理化(教與学),2016(9).

15.初中化学有效探究之我见的论文 篇十五

摘要:本文根据陕西教育学院在校大学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选用体育教材,改变组织教法等几个方面,对怎样提高大学女生体育兴趣、积极性所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女生;心理特征;体育兴趣;积极性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教育行业的飞速发展,“终身体育”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大学的体育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现代大学生运动能力水平可以反映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技术教学,加强体育精神培养,提高锻炼和保健、养生意识,是当今体育教育发展的趋势。

20XX年4月29日,“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仪式在北京朝阳公园举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在全国各个中小学启动了。活动要求85%以上的学生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大学阶段女生的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功能都已日见完善,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其生理和心理在不断地向成熟发展。大学阶段女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她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锻炼积极性不高等等。所以,女生体育课的内容要尽量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并注重全面身体锻炼。在组织教法上运用多样、多变、多层次的方法,采用启发、鼓励、循序渐进等教学方法,发扬她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陕西教育学院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学学特征、行为模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如何提高运动兴趣为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调查法和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合理安排体育教材,是提高女生学习兴趣关键

据了解,现代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羽毛球、乒乓球,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为排球、篮球,最不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径赛类项目。

从调查结果来看,女生喜欢运动强度较低,易于练习的运动项目,而对于800米这样运动强度大的运动则有明显的排斥心理,调查中还显示由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某些项目的学习周期太长,不集中练习,学生容易生疏和忘却,达不到教学效果。根据这些女生的生理、心理等特征,综合调查情况,我们在体育课中选用了排球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原因是:

(1)中国女排在世界上辉煌成绩的影响;

(2)排球运动的特点,排球练习时运动量不太大,强度可以随时调整,没有大量的奔跑,和相互的碰撞和冲突,适合女学生练习;

(3)学生的意愿。需要注意的是在排球教学中并不是仅仅练习排球,而是在教学中还利用排球进行投掷、短跑、跳跃和耐久跑的练习,这样比专门的进行跑跳等素质练习更容易接受。

(二)选择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体育游戏,也不见得会主动参与。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我们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利用分组游戏结合基本姿势进行移动教学,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其次,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再次,注意考试的运用。现在一提起考试,我们就会想到应试教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提倡应用考试,好象有点不合时宜。其实,巧妙地运用考试,也会对技术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她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多用激励的语言。学生在学习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会出现反复。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当学生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细致地加以引导、启发,帮助解决;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参与到学生中练习。女同学和男同学不同,男同学一个篮球,或足球就可以玩得满头是汗,而女同学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运动特点。在教学中我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四)相互作用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首先,在练习中要提倡技术好的同学多和技术差的同学练习。因为在练习中动作差的同学,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同学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加大练习密度,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中会体会到做老师的感觉,同时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也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她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其次,注意发展学生的示范作用。在练习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教师就是要去发现她们的优点和长处,给她们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既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减少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五)必要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与锻炼中,理论知识的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排球教学中,老师加强了对排球知识的传授,教学生如何去观看比赛,欣赏比赛。学习排球的发展史,及排球裁判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校应该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特别注意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班级和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二)建议

1、人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它是需要一定的基础上,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而使体育学习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从而让体育成为一种普遍的积极全民参与的象征性的文化活动。

2、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有着较广阔的大地。学生在较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的参与、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宽.推动“阳光体育工程”开展,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j].中国市场,.

[2]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

16.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篇十六

【关键词】兴趣;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应当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消除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癣归纳、补充的能力。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由此可见,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三写植物作文:学骑自行车下一篇:中招考试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