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2024-07-07

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精选13篇)

1.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篇一

《数学教育概论》学习心得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数学教育概论》这门课。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以及练习试讲,我有很大的收获。

《数学教育概论》主要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本书一共有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第八章为理论篇。第九章——第十二章为实践篇。理论篇与实践篇相铺相成,相互影响。

有人认为“数学老师是讲数学的,只要懂得数学就一定能够上好数学课,何必要学数学教育呢?”其实不然,数学教师的数学专业基础是根本,不是全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必须学习数学教育,关注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育。忽视数学基础和忽视数学教育研究都是错误的。其实数学教育研究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首先,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对象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研究已经涉及各个年龄层次和群体的数学教育问题。其次,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范围在拓展,研究涉及的邻域相当广泛,数学教育研究的方法也是多样性的。

通过对理论篇的学习,我知道,数学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思维,做事。理论篇与实践篇相铺相成,互相影响的。

实践篇主要介绍了怎么评课,如何写教学设计,以及一些教学基本技能。都是很实用的知识。

在评课方面:通过听(导入,展开,重难点,语言,思路等)、看(教态,板书,课堂气氛等)、想(目的明确?结构科学?积极性?等)、记(教学实录、教学点评等)这四方面进行观摩,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评课:从教学目标上去分析、从处理教材方面分析、分析教学程序(教学思路、结构安排等)、分析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基本功。在两天的见习中,我还学会了如何用三性(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三动(互动、主动、能动)去评价一节课。基于这些理论知识,以及见习是得到实践。我已基本掌握了评价一节课的流程。知道如何评价一堂课,可以反其到而行之。我如何评价其他老师上课,当我上课的时候,别的老师也会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评价我的课。所以,以后我上课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方面。这样可能在上课的时候注意更多方面。更完善自己。

如何写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这一块,不似之前那般以教师为主体,如今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不写“使学生......”、“培养学生......”而是“通过学习,能说出......”也要避免那些模糊不清的词,要用明确的词。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所创设的情境要贴切现实,联系实际,要与所学的知识点紧密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还有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利用,例题与课后练习是专家经过反复研究而整理出来的,作为教师需反复琢磨。知识补充,练习补充要充分考虑,不能脱离教材,完全弃之不用。整个教学过程思路要严谨、科学、不能逻辑不清。如果自己都理不清楚思路,又怎么能清楚的讲授呢?④小结是一节课的总结,不可缺少,无论形式如何多样,目的都是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了什么。让他们自身意识到这堂课学了什么。⑤多媒体的作用是为了辅助教学的,科学、合理的使用为宜,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数学的学习,尤其是几何的学习示范性很重要。

上课方面:作为一名教师,教态,精神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还要有足够的耐心,一遍又一遍的演示、讲解要做到不厌其烦。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语言不能太平淡,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作为学生的我们喜欢幽默、风趣、激情等等特点的老师,当我们作为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换位思考,如何做到学生不讨厌。只有学生乐于接受的老师,学生才能学到更多东西,老师才能发挥他的能力。

学了《数学教育概论》,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为我今后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

2.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简析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以活动经验为基础, 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过程.归纳推理教学, 是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 以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为基础, 由教师组织适当活动, 激发兴趣, 启发思考, 引导自主探索, 使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的理念

归纳推理教学存在于整个小学阶段, 是有计划, 有系统, 分层次, 遵循小学思维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安排.其理论依据主要为认知心理理论, 在归纳的开始和持续过程中, 只有主体处于唤醒状态, 才能提供注意的特定方向.唤醒程度与思维发展和认知心理规律有关, 代表理论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朱智贤 (1998) 的研究, 得出在小学教学中, 初入学的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常常不能抓住本质联系, 不能从许多特殊中概括出一般.通过教学, 可以使小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伴随知识经验而发展.总的来说, 归纳推理教学通过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 考察部分的地位、作用, 撇开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以整体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 认知唤醒, 引起注意

教师通过恰当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价值的注意.教师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内容和方法, 即学生观察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注意主体内容的选择;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观察方式的选择.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认知唤醒引起注意, 开启归纳推理教学.

2. 联系新旧, 统和整体

在唤醒学生认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 以分析与比较的方法, 归纳整理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性.从区分具体事物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的异同, 从区分个别逐步发展到整体, 最终将直接的感知转化到抽象的整体, 提高逻辑判断水平.

3. 发散思维, 应用解决

通过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表征技能, 锻炼发散思维, 真正领悟归纳的方法, 能够通过独立的推理解决问题, 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案例探讨

归纳推理的教学设计, 根据小学儿童思维认知发展理论, 结合新课程标准学段划分, 选取三个代表案例.

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 (低学段) 依据感官知觉到的数学对象表面, 通过枚举法归纳推理获得结论.所获结论的过程不能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或加以逻辑说明, 处于缄默认知状态.教学阶段可分为阶段一 (以大量较明显规律的例子,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 , 阶段二 (以实物为载体, 让学生进行分类、排序, 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养成观察的习惯) .

案例1观察表格, 列举与表格有相同规律的5个数.

归纳推理的完善阶段 (中学段)

通过低学段积累的活动经验, 进行简单系统的归纳推理学习.内容上安排侧重于数量性质特征 (之前积累的数学经验) 和图形性质特征 (之前多以实物为载体) .

案例2将以下算式计算结果, 设计两类划分方法归类.

如.依据:奇数 (1) (2) (5) (6)

偶数 (3) (4) (7) (8)

归纳推理的前演绎阶段 (高学段)

结合小学生数、形知识的扩展, 归纳能力的提高, 设计足够多的、有典型性的特例, 让学生深化分析、比较、推理规律, 能对获得的猜想进行正误检验.

案例3填空:

说明:6=4×2-2, 10=4×3-2, 14=4×4-2, 18=4×5-2, 22=4×6-2, 每个数都是序号的4倍减2.经检验第一个数:4×1-2=2, 得出猜想正确的结论.

案例4“如果两个数都不是5的倍数, 那么它们的和也不是5的倍数.”你认为这个规律对吗?如7与9都不是5的倍数, 它们的和16也不是5的倍数.

说明:做任何推理时都要有根据作为支撑, 证明理论错误时也需要有反例支持.如:7和8都不是5的倍数, 但它们的和15是5的倍数.

三、结语

对于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教学需要长期且不断的探索, 才能找寻到适合学生发展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 应遵循学校、教师及其学生本身的特点、规律, 选择合理的归纳推理教学内容, 不失创新和改进的尝试, 让学生欣然接受的同时达到归纳推理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张天孝.数学教学教例与教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3.景德镇陶瓷艺术之青花发展概论 篇三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生产数量最大,使用最广的陶瓷品种之一,它们以其洁白的胎体,莹润的釉色,素雅的纹饰树立了雅致清丽的文化品格,从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主要在元、明、清至现在的七十多年中。下文笔者对景德镇青花的发展史做概述。

一、古代和近代(元、明、清时期)

1、元代青花的发展

元代中期前景德镇制作的青花瓷一般不作生活用瓷,呈色蓝中暗灰,纹饰构图和绘画技巧颇具匠意,风格还是保留有宋瓷装饰的一些遗韵。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镇青花烧造技术完全成熟,特别是元代晚期至正型青花,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中闪青,光润透亮,既有宋代影青釉的青翠明亮,又具有卵白釉的乳白凝重,元中晚期的青花,表现形式多样,以白地青花为主,装饰画面取材广泛。整个元代青花气势磅礴,笔势飞动,呈现庄重而活泼,雄浑而雅丽之风韵。

景德镇元代中晚期的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胎骨厚重,二是瓷胎致密洁白,但胎质不够细腻,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三是釉色厚重,青花的白釉底子闪青的程度比较重;四是元代中晚期青花瓷所用色料是一种含低锰高铁的钴矿原料,烧成后色料全部熔于釉中形成蓝色玻璃状,着色区中间蓝色较浓,四周较淡,元代青花是中国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并且形成了第一座高峰。

2、明代青花的发展

景德镇明代前期青花以洪武、建文、永乐、宣德官窑为代表。胎土淘炼精细,胎体温润细腻,釉面平净,轻重适度。青花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有晕散现象,很像中国画水墨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在造型上,永乐、宣德青花改变了元青花厚重壮实的结构,表现出灵巧清秀而棱线分明的特征,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整个瓷业状况不佳。明中期政治中兴,在作为明代青花发展第四时期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形成了中国青花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高潮,明代瓷器的制造,民窑是很重要的一部份,其中成化民窑青花深受人民大众的喜受,正德时期的青花瓷上承成化,弘治旧制,下启嘉靖新风,在器物的造型、品种和纹饰上都有创新,典型的正德官窑青花以中期为代表。明晚期景德镇官窑青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即明代青花发展的第五个时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时期青花烧造量多,陶瓷生产工艺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明晚期的天启、崇祯两朝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官窑几乎停产,但民窑生产量不减,除供国内市场外,还大量运销海外。此两朝已是明青花生产六个大时期各有面貌,其中永乐、宣德和成化、弘治、正德期间出现的两个高峰在中国陶艺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代青花造型玲珑秀丽,胎体细润晶莹,青花淡雅幽婉。

3、清代青花的发展

康熙早期的青花以民窑为重,其胎釉有明晚期遗风,康熙中晚期青花胎质洁净坚硬,胎体变薄,造型挺拔硬朗,气势敦重大拙、雄伟浑厚,康熙晚期的景德镇青花的烧造达到了清代之冠。雍正青花瓷质细洁白,微微冷青,胎体厚薄均匀,质量高于前朝,乾隆朝历时60年,是清王朝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弱的转折时期,乾隆初期景德镇御窑生产的瓷器质量达不到前朝水平,一般来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是康熙胎体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之。这三朝的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潮,在制瓷工艺上得到了很大发展,清代青花的绘制具有分工细致,专业化强的特点。乾隆、嘉庆以后青花生产逐步走向衰退,虽然也有少量精品,但不代表主流。

二、现代(民国以来)

1、民国时期的青花艺术

清末民国初,战祸连绵,民不聊生,洋货充斥市场,民族经济十分萧条,尽管如此,景德镇仍是全国瓷业生产的中心,民国初年,青花主要是仿古瓷和日常生活用瓷两大类,当时很少有以艺术家单独创作的,风格独特的青花艺术瓷,此时值得载入史册的、被誉为“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是惟一能与“珠山八友”等名家相提并论的青年艺术家,民国的青花艺术虽没有很大的发展,但也不缺精湛之作,作为有时代特点的作品仍具鉴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2、五六十年的青花艺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的进步和时局的安定,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景德镇青花艺术由此出现了新的转机和希望。1953年景德镇成立了“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陶瓷委员会,这是景德镇现代陶瓷发展中的一大关键,它为景德镇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正当景德镇青花有所发展之时,“文革”浩劫使刚刚兴盛的景德镇青花艺术遭到了冲击,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景德镇青花艺术落入了低谷,直到70年代后期逐渐复苏,此时由于中国国门封闭,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尚未拓开,青花艺术的风格还没有彻底冲破传统的枷锁。

3、80年代的青花艺术

20世纪80年代伊始,改革开放的春风将景德镇青花艺术推向了一个全国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风格流派百花竞艳,二是名家高手济济于世,三是青花艺术品种琳琅满目,四是青花表现技法不断出新,众多的现代景德镇陶艺家不断学习,总结、借鉴民间青花率真简约,笔法酒脱的艺术精髓,并结合现代表现手法而另辟蹊径,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的新型现代青花艺术。景德镇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使景德镇传统民间青花艺术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其作品或古拙或抽象,在其生动活泼而又疏简雄健的笔调间之显露出气势,蕴含着灵性,他们创作欲望强烈,思维敏捷,艺术修养和表现手法求新攀高,是瓷都陶艺界的明日之星。如今,经过众多陶艺家匠心独具的创造,青花品种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十分丰富,出现了影青青花,珍珠釉青花、色釉青花,毛地青花,刻花青花等新的表现形式。

结 语

景德镇青花历史悠久、饮誉世界、深得人们的青睐,然而它并不是生来就这么完美的,它是经过千百年的历练,演变而来的。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创造方法,独特的民族形式,独特的工艺技法,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和总结景德镇青花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对于弘扬中国陶瓷艺术,继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十分重要,它不仅能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杰出成就,而且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创造精神。景德镇青花对于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我们希望景德镇青花作为民族的骄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现代工艺、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充分发挥东方中国传统文化标鉴的作用。

周剑锋 号艺剑,中国职业画家,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陶瓷工艺美术师、景德镇美术馆专业高级画家、中国瓷都理事会会员、中国美术学会会员。祖籍江西抚州东乡,毕业于陶瓷学院。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画师、景德镇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墨轩院士。

4.《数学史概论》读后感 篇四

当我们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的发展并不合逻辑,或者说,数学 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 上属于 17 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 17、18 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教材业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在科学性与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 导下经过反复编写的,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 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 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 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 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 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 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科学史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从今天的教育现状来看,文科与理科的鸿沟导致我们的教 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渗透的现代化社会,正是 由于科学史的学科交叉性才可显示其在沟通文理科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 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

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 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而历史上数学家的业绩与品德 也会在青少年的人格培养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数学有着悠久的历史,14 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出现过许 多杰出数学家,取得了很多辉煌成就,其源远流长的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 算法化数学模式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相辉映,交替影 响世界数学的发展。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16 世纪以后中国变为数学入超国,经历了漫长 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才渐渐汇入现代数学的潮流。由于教育上的失误,致使接受现代数学文明 熏陶的我们,往往数典忘祖,对祖国的传统科学一无所知。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数学的辉煌成就,了解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 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民族科学。《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 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 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 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 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 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

5.教育法规概论 篇五

3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即教育法律法规的表现形式,在法理学上,惯称教育“法律渊源”或教育法规“形式渊源”。4形式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教育行政规章;5)地方性教育法规。5我国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共10章84条。(单、判)

6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定的。

7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条例、规定和办法。8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1)法定条件;2)行为准则;3)法律后果。

9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1)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以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26教育守法的条件: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时效性;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27教育法实施的监督制度;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4社会力量的监督。

28教育政策的特点: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2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教育政策权威性与实用性4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29教育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30教育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领导机关指定的教育政策2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指定并发布的教育政策3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与政府联合发布的文件,共同作出的决议、决定4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部们党组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5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职能部门单独或联合发布的教育政策性文件。

31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1认定教育政策问题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32教育政策制定机关: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8特定学生的特定权利:1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1)结社和文体活动权;2)社会实践权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3职业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4一些特殊学生群体所享有的特殊教育权利 49高等学校学生的特定义务:1学业水平的义务2思想道德水平的义务3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4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义务

50受教育者权利的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保护。

51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①以纠纷存在为基础②以受损为前提③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

52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①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②行政渠道,我国规定有明确的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③其他渠道,主要是本组织或机构内部或者民间渠道。53凡符合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都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求的司法解决。

54我国规定有明确的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制度。

55《教师法》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10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为其基本三要素。11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

12人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组成部分。

13法人应具备的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4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15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1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法律权利表现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会不作出一定行为。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相互依存,不可或缺。2)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的承担,义务人如果不承担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享受到权利。3)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其主体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另一方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任何权利。4)法律关系之的权利和义务从其主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不是一对一的。3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16教育权利的分类:1家长的教育权利2国家的教育权利。国家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判)3学校的教育权利4教师的教育权利。

17《教育法》学校享有以下权利:①自主管理权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权③招收学生权④教职工的聘任和奖惩权⑤设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权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⑦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预的拒绝权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8教师的教育权利:①教育教学权②科学研究权③管理学生权④获取报酬权⑤民主管理权⑥进修培训权。

19教育义务的分类:国家的教育义务、社会的教育义务、学校的教育义务、教师的教育义务、学生的教育义务等。(多)

20教师的教育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多)

21学生的义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22教育立法的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①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法律的表决和通过;④法律的公布。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要由国家主席公布。并刊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公报和《人民日报》上。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要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令,刊登在国务院公报和《人民日报》上。24教育立法的原则:①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②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③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④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⑤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25教育执法的原则:①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②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③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④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行政机关。

33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主体不同;②两者的执行方式不同③两者的规范效力不同④两者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⑤两者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3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政策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知道,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

35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①办学自主性;②财产独立性:学校财产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学校资产和举办者、捐赠者的财产相分离b学校不承担债权和债务方面的连带责任c学校财产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③机构公益性。

36学校权利:《教育法》第28条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行使的权利作了9个方面的规定: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37学校的义务《教育法》第29条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即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作了6个方面的规定①遵守法律、法规;②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室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⑤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那个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收监督。

38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①明确与规范作用②约束与激励作用③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36校务公开就是学校将本校工作重点、难点、教职工群众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内容,从政策上、过程上、结果上想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39教师的法律地位:1从教师的专业性看教师的法律地位2从《教师法》对教师身份的定位看教师的法律地位3 从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看教师的法律地位4从教室与学校的关系看教师的法律地位5从教师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看教师的法律地位。40教师的资格条件: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热爱教育事业3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4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5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41教师资格禁止取得:收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取得教师资格。42教师资格的丧失,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从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之日其,自动丧失教师资格,今后也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43教师资格的撤销: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44教师考核:教师考核的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 45《教师法》24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46《教师法》24条规定:“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47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法

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56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制度就是教师申诉制度。57教师申诉范围:1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所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58教师申诉制度中的申诉参加人是指参加教师申诉和处理活动的申诉人、被申诉人和受理机关等。

59教师申诉制度由申诉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并依次进行。

60学生申诉制度特征①法定性②行政性③准司法性④准独立性⑤非诉性

1学生申诉制度范围:受教育权和民事权利 61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62《行政复议法》第八条规定:“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这表明,对人事处理决定只能申请申诉救济而不能申请复议救济。

63教育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申请人应以书面形式在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复议机关应在复议期限内即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64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①主管恒定②诉讼专属③被告举证④不得调解

65教育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①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②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③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④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⑤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66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①起诉和受理②审理和判决③执行

67教育行政赔偿: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6.生命教育概论 篇六

20111413班 黄丹芝 2011116108 每当婴儿呱呱落地,就预示着生命来到人世,从此人生的脚步就开始迈出!然而,生命如列车,总会有来来往往的人与我们相遇,相识,理解,告别。当生命中青春的颜色日渐变淡,身边的行人被岁月更换,那成长过程中所经的快乐和悲伤,仍会偶尔在午夜梦醒时侵蚀我心,有些遗憾如果不能弥补,我宁可选择怀念。

我把这些不能忘却的往事叫做生命的教育,人生的厚礼。

也许,成长的内容很丰富,成长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成长的滋味似乎都是一样的,酸酸的,会难过,会舍不得,甚至会误解,但想要得到成熟总是要失去一些美好的。

我还是会怀念高中,那里留给我太多的美好——触碰心灵的亲情感悟,深刻至心底的友情分享,青涩酸甜的初恋体会。可是,我最不能忘却的却是两段友情遗憾。或许,也正是因为遗憾,所以深深地想要弥补,想要挽回,却总是错失良机,然后我在这心灵谴责与挣扎中体会,成长。

M君,4年了,我的逃避竟不知不觉过去了这么久,你应该也会感慨吧?还是很怀念曾经互相鼓励陪伴的日子。类似的成长经历,相同的责任与追求,所以我们那样惺惺相惜,所以你无条件照顾我,帮助我,我的矛盾迷惘,大哭大笑,上进堕落,曾经都有你相陪。你说过我们是蓝颜,我也深深将你放在心底,其实至今也只有你让我明白蓝颜的意义,可是后来我们还是伤害了这段美好,只是我不想你在高考路上分心,就这样,也许你也在自责,也许你不知道我也多少次谴责自己的自私,痛恨自己怎么可以这样不信任是那样坚毅负责的你。可是,你记得高考前夕,离校之前吗?我是多么的想要一个蓝颜的拥抱,毕竟你是陪我成长最多的挚友,更是我最大的遗憾,最深的愧疚啊。可惜,还是不合适在那时敞开心扉,还是不敢铤而走险,以至于到最后我更不敢面对,只留下深深的深深的遗憾,而现在,我只好真诚地祝福远在异乡的你,一定要好好的。

O君,一眨眼,我就推托了3年,只是想跟你说声“对不起”。我的心虚和小人之心,甚至嫉妒你的才华与为人,曾对你误解指责,诋毁了你,其实我很内疚,只是当时的我拉不下面子向你告解认错。可能人生就是这么简单,很多愤懑的感觉也许不过是出于自己的想象而已,所谓气愤,不过是一时的冲动不解,曾经的怒气早已随风而去,远不如陌生人的一份遥远的关爱更让我铭记于心。就这样,拖拖拉拉过了3年,时间让我们各自选择淡忘一些不愉快的事,可烙下的伤痕我知道不容易消除,现在也只能默默祝福你。

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我们终究要长成自我,终究需要找到自己的心理发展轨迹,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为心灵找到出口,找到远航的帆。想起来有太多的可惜想要挽回,如果当时的我能少一点狭隘,少一点清高,多一份理智赞赏和勇敢,现在或许也不会这样遗憾懊悔,还会拥有两个真正有深度值得交一辈子的朋友。其实,虽然时间让我成熟了那么一点点,至今我却仍然没有启齿去向他们解释道歉,不是我拉不下面子,只是,我认为人生都没有完全的完美无憾的,总要有些东西给生命写下那么一章不能忘却的篇章,而我会因为这样一直打亮明灯提醒自己——谦为人,稳做事!

现在认真想想,有些事中途放弃不做的原因,也并不是自己完全做不到,而是意识当中有了新的理解,曾经用执着去对抗,后来就只能选择放弃去对抗。放弃自己的挣扎,去承认生活的用心,虽然幼稚了些,但也算是一种接纳方式,多少也算是成长。

7.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篇七

一、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

(一)以理育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有明确的了解,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某种成功、自信、快乐的体验,并且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使情知交融、情通理达。学生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国际贸易概论》感到很陌生,也很害怕。因此我上每一课前都精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讲清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产生一定兴趣。

(二)以情育情。

教师要处处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建立一种互尊、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利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案例和通过教师满腔的热情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要使学生明确《国际贸易概论》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市场营销、物流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好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等对进入社会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唤起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使其放射出学习的热情来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

(三)以意育情。

教师要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不能把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同时还要努力训练学生的意志。这对《国际贸易概论》的学习更为突出,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经济指标,如贸易条件、贸易量等理解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就应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出发,耐心细致、深入浅出,以意育情,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美育情。

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国际贸易的魅力,鼓励学生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阅读经济信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语言美,善于表现,善于描绘,善于形容,并利用优美的板书将美发挥得和谐统一。

二、师生教与学的和谐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针对部分学生基础差,不会学习,不肯学习及对自己无信心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即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具体化、情境化,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例如,在讲到贸易差额时,向学生展示我国近阶段对外贸易规模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解释贸易顺差、逆差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最后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分析我国外贸规模及趋势。简言之,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后由教师适当点拨,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完成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慢慢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预习,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习《国际贸易概论》的信心。第二,实现一课一练,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每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因周期长、反馈较慢,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作用,因此,我将一单元一考改为一课一练,即在每节课开始前5分钟以内由教师命题,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题目的要求是以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由于每次评价的内容都是前一节课的内容,因此学生容易掌握,这对树立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信心起到很大作用,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第三,实行分层测试,对每单元测试卷进行精心设计,将测试的目标分层: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部分。经过这样的分层考试后,学生不再对《国际贸易概论》感到恐惧,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第四,每章反思,在完成每一章的教学任务后,我请同学们填写一张反思表,主要内容是:作业情况、一课一练、单元测试、对教师评价、掌握知识情况等。在学生完成章节反思后,教师认真阅读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加强创新与能力的和谐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1.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科学学习环境。对于这些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有独到创新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训练。

比如,由班级分工、劳动分工引出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从身边的分工开始,分析分工的作用及影响分工的条件,由此引入国际分工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而引出国际分工理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3. 在习题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讲授例题时侧重题意的分析,解题思路分析和易出错误的点评,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练习。例如集体练习、小组讨论、分层练习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二)开展和发展国际贸易实践调研活动,提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实践活动。

《国际贸易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及实用性均很强的课程,还配备一套网络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网络课程的选择应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课程扩充视野,了解最新国际贸易信息,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2. 组织开展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

在学习《国际贸易概论》的同时,我精心设计调研方案,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调研。如组织学生调研一家纺织品公司,要求对新政策及出台新背景、目的进行分析并明确企业应对措施。对常州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的贸易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学实践活动,写出小论文等。期间各组都可相互探讨,共同完成,最后大家进行交流总结。在实训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选择信息、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从学生展现的创新思维能力来看,学生的《国际贸易概论》学习成绩有了大大提高。总的来说,教师只有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和空间,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让学生敢于创新立异、乐于创新立异、加强创新与能力的和谐。

总之,在职教《国际贸易概论》教学中,教师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准备和课堂情绪的调节,从教学内容和谐到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讲与练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方法与效果的和谐;动与静的和谐;创新与能力的和谐。努力全方位地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步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围绕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创新与能力的和谐这一主题, 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实践, 探索《国际贸易概论》教学新路。

8.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篇八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6-0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和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迫切需要研究与解决的课题,结合教学工作,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学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宣传邓小平理论。高校“两课”教学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主阵地,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自觉钻研马克思主义的校园风气才会形成。否则,教师课堂上理不直气不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就会产生怀疑,甚至抵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精髓——解放恩想,实事求是这一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理论问题展开教学。

再次,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后和形式的单一,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必须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视听资料、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并充分利用讨论、演讲、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当调动起来,就会对一些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关心的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回避的态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辨析,在是非问题上应立场坚定。避免学生走入极端。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加强高等学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精神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是学生掌握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最好教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辨证法思想,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辩证统一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哲学思想的精华。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如果在学习和工作中没有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在实践中锻炼出创新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无疑是创新精神的集中反映和思维结晶,敢于正视新情况,善于研究新问题,勇于作出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表现出来的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勇气,敢于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气魄,是邓小平创新品格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最具魅力的亮点。在教学中,要力求找准两者闻的切入点,将邓小平的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素质。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l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形式将面临着诸多调整与改变,大学生如果缺乏健康的心理准备与正常的心理耐受力,就难予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配置,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邓小平同志传奇经历的介绍来感染学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首先,邓小平同志不仅以其“三起三落”的传奇经历感染人,更以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身份体现出领袖人物的优秀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种在逆境中“大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等待时机大干一场”的涵养;他认定目标锲而不舍地追求和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的个性,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勇往直前的进取力量。其次,通过学习和讨论,让学深深地体会到崇高的信念,坚韧不拔的耐受力,刚毅,顽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邓小平战胜厄运,走出低谷的第一素质。让学生明白一个哲理——

“人是不能被打垮的,除非他自己”。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博大精深,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光辉思想,处处都闪烁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光芒,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研究学习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理论的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林翊,吴新星.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J].经济师,2014,(5)

[2]于易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9.农业发展概论论文 篇九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村发展概论》

论文(作业)题目 XX村现代农业的发展 姓 名 XXX 专 业 乡镇企业给管理 入学时间 2012年秋 教学点 XX

2014年 5 月

26日

内 容 摘 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以中国农村包产到户为标志拉开序幕,至今已走过了30多年历程。回眸这30多年,我们镇农村、农业和农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三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为此,我们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依据我县农业的发展现状,吸纳省各个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突出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从而扎实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三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概述„„„„„„„„„„„„„„„„„„„„„„„„„„„„„„3

二、建立健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保障机制„„„„„„„„„„„„„„„3

(一)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3

(二)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3

(三)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3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3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3

(二)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4

(三)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4

(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4

四、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4 参考文献„„„„„„„„„„„„„„„„„„„„„„„„„„„„„„5

一、概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我县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力量源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二、建立健全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木之根水之源,是促进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是我县村镇稳步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村、重点项目,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村建设。同时,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把补贴切实落到位,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机制。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切实防止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生产行为。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减少自然等因素对农民产生的损失。同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增加农业的副产值,提高利润,降低农业产后。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

(三)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

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业相关方面中的积极作用。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要积极开发运用各种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启动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开展免耕栽培技术推广补贴试点,加快普及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降低饲料和能源消耗。

(三)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粮食生产机械化进程,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XXX村村委鼓励镇各相邻村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在重点农时季节组织开展跨区域的机耕、机播、机收作业服务。加强村与村之间的合作共赢。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同时,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根据整合的信息合理安排和分配种植,减少盲目种植生产产生的风险。

(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结合实际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同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亮甲店XXX村根据结合当地生产环境,分种类经营土地,建立葡萄园、蔬菜大棚等,跟当地的关头加工厂、蔬果集散销售部、供销合作社等部门合作,降低自销自售的风险,增加了收入和安全保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结合县委县政府及镇政府,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贯彻落实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转变作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本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一村一大学生政策,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增加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0.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篇十

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

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

这一著作,是作者在担任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各方面经验的成果,同时也是其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因此,这本书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三、完整性的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个方面

对过去研究较少的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一定的完整性。试想,一个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人,当他读完这本教材的话,也可以对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加深入的学习教育学提供了一个窗口。

四、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

书中第四章提到,在以往相当一部分教育学教科书中,主要采取“搬运”和“相加”的方法:把心理学、生理学中有关对人的个体研究的成果或者哲学中有关人性的问题的各种观点搬到教育学中的相关部分。将他们相加,再补上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议,就构成教育学有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本人认为:这个分析是中肯的,是符合事实的。那究竟怎样才能有研究人的独特视角呢?作者介绍了三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其二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其三还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的统一问题。这些也就是教育学在研究人时与他学科不同之所在。

五、精彩摘抄

11.数学教育发展概论 篇十一

1 中国兵乓球文化“本土化”

1.1 物质上的本土化

(1) 比赛战绩。从1926年至今, 在世界各类比赛中, 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约占32%。其中, 中国队多次包揽冠军记录, 获得多枚奖牌, 在国际乒坛中首屈一指。

(2) 技术、战术。技术、战术的本土化, 主要体现在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打法类型;获胜因素三个方面。首先, 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站位、持拍方式, 中国创造出自己的站位姿势、握拍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两膝微屈, 前脚掌着地 (主要以脚内侧蹬地) , 脚趾轻微用力压地, 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右斜前方, 横握拍的肘部向下, 前臂自然平举,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上方, 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其次, 打法类型。科研公关团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坚实后盾, 其善于洞察乒乓球发展时势, 并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攻、弧圈、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打法。最后, 获胜因素。科研工作者、教练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等准确定位, 为运动员规划专属打法[1]。

(3) 配备的乒乓球器材。乒乓球器材在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不断革新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器材贴有“本土化”标签。运动员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器材, 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4) 独特的训练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法宝之一:独特的训练方法。其将训练经验、实际环境结合打造出独家训练方法。

(5) 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50年起, 中国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培养人才。“三级训练网”即国家乒乓球队, 省、市乒乓球队, 地方体校。

(6) 乒乓球的普及。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普及率极高。为提高国人体质国家倡导体育锻炼, 乒乓球项目成本低, 便于开展、普及。

1.2 精神上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 乒乓精神得以产生、发展, 成为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 中国乒乓球人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用汗水和创新精神积淀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格言, 比如:“创新才有生命力”的辩证哲思,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胸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体育精神, 已上升为民族精神, 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乒乓球作为国球, 不仅要为全国人民奉献精彩的赛事, 更重要的是乒乓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时期不断地进步[2]。

2 推动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学会分享

中国乒乓球队, 是中国体育军团的王牌之师, 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 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中国在乒坛几近处于垄断地位, 这对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不辜负国人的期待, 乒乓球队员、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夺取金牌的目标上, 导致乒无暇顾及乒乓球的普及、市场拓展。中国自身的乒乓人才优势, 导致其他国家根本无法超越。他们采用引进中国球员的措施应对比赛, 本国的乒乓实力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 乒乓球更应该如历史中推动外交, 振奋民族精神般发挥影响。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及时转变思想, 以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大气的走出国门, 去扶助其他乒乓球竞技较弱的国家。除了提供理论知识, 还要由宽广的胸怀, 学会分享, 共同成长。众所周知, NBA起源于美国。但是提及NBA, 大家首先会将其定义为世界的。NBA文化的发展是站在国际的角度上, 为全球篮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乒乓文化也应如此, 去拥抱世界, 将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

2.2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1)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阵地。“三级训练网络”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 是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储备人才的主要模式。其以国际、省市、地方储备为主, 几乎利用不到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不断地发展, 时代不断地进步, “三级训练网络”缺陷日趋明显。在后奥运时期, 应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阵地。我国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水平的运动员数不胜数。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 东北师范大学的男子篮球队, 临沂大学的啦啦操队等, 都是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学校阵地上, 这不仅可以为许多运动员提供平台,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

(2) 以人为本。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待遇, 训练环境。同时, 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竞技水平等。在对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中, 应做到体教结合, 肯定运动员金牌以外的价值。

2.3 凸显乒乓球文化商业价值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 依靠国家买单。中国乒乓球文化应借鉴“NBA”的成功之处, 积极转变经营思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文化应注重设计、生产、包装“比赛过程”产品。把乒乓文化作为商品运营,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通过市场调节, 促进其长远发展。另外, 乒乓文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通过层层管理, 以确保乒乓营销的顺畅。

2.4 进军海外市场

(1) 走出去。很多国家引进外援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本国的乒乓实力仍然得不到提升。要想根除这种弊端, 还得依靠强国扶助弱国。以各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为依据, 建立连锁乒乓学校, 进行传授乒乓知识、技能。通过海报、游戏、明星等方式, 加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 既可以引起国外群众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 又可以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4]。

(2) 引进来。在中国建立多个培训基地, 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不断地创新改善乒乓比赛规则, 鼓励国外运动员前来参赛;开展国际乒乓交流夏令营;开设教练辅导班, 提高教练执教能力、素质。

3 结语

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巅峰阶段, 应准确定位国球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 通过学会分享、改善人才培养体制、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进军海外市场三四个策略, 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当前, 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 所向披靡。然而, 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 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而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究其原因, 不外乎缺乏乒乓球文化的支撑。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令人倍感堪忧, 其能否顺应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其发展路途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本土化”, 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并从学会分享,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 进军海外市场4个方面提出建议, 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程禹.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42-45.

[2]唐正元, 刘桂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 (下旬刊) , 2013 (2) :18-19.

[3]张兆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3) :87, 90.

12.教育概论(期末考试资料) 篇十二

儿童身体保健:在任何方面都顺应儿童的身体,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要求。儿童哲学: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

儿童科学:儿童对周围环境有一种一天生的好奇感,从儿童对周围环境进行好奇、发问、观察开始并对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

儿童伦理学:儿童所具有的一整套道德认识。

西方儿童观演变史:古代,而就是小大人//中世纪,儿童生而有罪//文艺复兴,从新人类观推导出的新儿童观//启蒙时代,儿童的发现//教育心理学运动,对科学儿童观的召唤//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儿童观在科学层面上的出现成为可能//20实际,儿童的世纪

道德教育:儿童道德教育突出问题(刻板灌输的方法,把成人道德观强加于儿童;把相互矛盾的规则传递给儿童;无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儿童道德教育主要方式(人际交流;游戏;童话动画片;教学社会活动)

艺术教育:必要性(促进儿童主体发育有独特价值;审美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观点(工具论;本质论)//存在的问题(成人化目标;灌输式教学方法;临摹写生的教学内容)//途径(保护艺术天性;审美教育;艺术创造教育)

13.公民教育概论论文docx 篇十三

武汉大学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院(系)名 称 :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专 业 名 称 : 学 生 姓 名 : 指 导 教 师 :

化学 马 乙 洋 周金华 副教授

二〇一四年三月

摘要

马克思强调,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于个体性的形成,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于经济摆脱国家政治 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大

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独立精神的形成, 对于建设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道德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意义重大的问题。作者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角度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

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2章 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2 2.1 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从而成为未来...................2 2.2 •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2 2.3 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 促进社会主义...............3 第3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4 3.1 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4 3.2 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4 3.3 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4 3.4 古老的本土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4 3.5 大学生没有具备现代的社会与国家理念......................................................5 3.6 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理念上没有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5 第4章 加强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6 4.1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6 4.2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6 4.3 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6 4.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公民意识教育...........................................7 参考文献.......................................................................................................................8

第1章 绪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 其标志是

公民具有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 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 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0写进党代会报告, 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 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改革开放30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 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 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

内容之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 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 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2章 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2.1 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 从而成为未来

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 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 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 避免有盲目行为, 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 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 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市场经济一方面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 使之认识到自我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又造成过分强调自我, 偏重经济利益, 唯利是图, 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只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 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保障, 而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

2.2 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

学生公民意识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 一定要把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振兴中华、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 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意识,使大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 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大力弘扬, 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得到大力加强, 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 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息息相关。通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得到更好体现, 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得到普遍增强, 使基层民主得到切实发展, 大学生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必然要求全体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 能够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3 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 促进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民主制

度建设要受许多条件的制约, 既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受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教育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但是,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根本无法实现民主的, 文化的沙漠上长不出法治的绿洲。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数字巨大, 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与教育不良和未受过教育的多数人之间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扩大。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外部强权势力, 特别崇拜权力, 依附权力。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个受到过较高教育的群体的作用,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但是其正确的政治观尚在形成的过程中, 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 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引导到党和人民期望的方面来, 增强其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有关政治运作的知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形成参与和自治的性格特征和思维行为习惯。

第3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

3.1 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自身权利,并确立了以权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从而忽视甚至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出现了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的情况。

3.2 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

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 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 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 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 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 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 依然构成不了一种美德。在多年系统教育下, 大学生公民基本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行为水平偏低。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 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3.3 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 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这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但同时, 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一般来说, 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爱国之心, 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集体利益。此外, 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并未意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3.4 古老的本土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在几千年的历史上, 我们有的是臣民, 子民, 草民, 顺民或 暴民, 其传统可谓根深蒂固, 公民的萌芽却异常艰难。专制主义传统笼罩之下形成的观念能够轻易地制造一代又一代卑微的草民和逆来顺受的良民, 专制制度本身及其依仗的暴力也很容易培养出揭竿而起的暴民, 却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现代公民应该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笼罩, 清楚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应该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尊严, 清楚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然而,在传统厚重的国度里, 人们却没有多少资源可供利用,没有多少榜样可供模仿。

3.5 大学生没有具备现代的社会与国家理念

比如,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都是现代理念的关键词。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少传授这些现代理念, 而是恰恰相反,习惯于用陈腐的观念对其进行简单的批判,甚至把民主、自由、平等都看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一些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看作西方话语霸权。拒绝先进文明,后果可想而知。在大学生中,一方面是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而浑然不觉,一方面是侵害别人权利的事时有发生。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 也就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不知道维护个人的权利, 也就不可能自觉地承担应尽的义务。

3.6 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理念上没有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大学是精神成人的摇篮。它首先应该是造就人的地方, 应该点亮人的心智,开阔人的境界, 给人以健康的精神, 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然而,我们的大学显然不是这样。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在努力把青年制造为功能单一的人材, 有时甚至是制造齿轮和 螺丝钉。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精心的培养和铸造, 但在许多方面却被阉割和限制。他们可能有丰富专业知识, 可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可能服从领导遵守纪律, 却对个人的权利茫然无知。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教育, 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比如, 教孩子热爱国家、服从领导、尊敬师长, 团结友爱, 遵纪守法, 等等, 这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但

是,这种教育的片面性却往往使它无法与传统的纲常说教区分开来。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服从的教育。社会规定了一系列守则, 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和无私地奉献, 却从不告诉他们自己拥有什么权利, 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这种教育培养了某种传统的美德, 却培养和巩固了一种未成年状态, 使人在自然上已经成年之后, 人格上和精神上却依然不能成年。

第4章 加强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

出发点和归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 另一方面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 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4.2 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知行脱节的现象, 高校应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 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庭审旁听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 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等, 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 增强公民意识。

4.3 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大学教育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论、剩余价值论,但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民观的教育很少甚至没有。应该对两课教育进行改革。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公民课程, 因此,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就应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与两课教学相结合。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在两课教学中应该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 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课和法律基础课, 包含了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是进行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的基础课程。例如在5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5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课程, 也

是公民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包含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以实现人的社会化为目标,以培养合格社会成员为根本宗旨。我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建设, 在其中突出公民教育的内容, 注重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力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21世纪合格公民。

4.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 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因此, 我们要努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出有利于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比如, 加强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参加并管理学生社团, 能正确理解民主的运行规则,并提高权利素养;倡导师生平等,教师以更为平等的教育及交往方式,向学生传递民主气息;利用各种学生刊物、宣传橱窗、学术讲座等形式,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等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业务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2022年共青团工作安排(第3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