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共10篇)
1.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一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2 二 经济“新常态”的起源„„„„„„„„„„„„„„„„„„„„„„2
(一)国外的起源„„„„„„„„„„„„„„„„„„„„„„„„2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3 三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3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3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4 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 5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5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6 五 结论 „„„„„„„„„„„„„„„„„„„„„„„„„„„„„ 7 参考文献„„„„„„„„„„„„„„„„„„„„„„„„„„„„„ 9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的背景、起源、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1]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40000亿计划使得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具备不可持续性。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计划,单纯的刺激政策亦不能振兴当前的经济状况,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必须渐进地消化“40000亿”这一应急政策带来的后续,这成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2]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总书记两提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5月10日的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7月29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第二次提到经济新常态。针对总书记的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三天发文阐释,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一文指出:“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预计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继进入拐点时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趋势。[3]
二、经济“新常态”的起源
2014年11月在北京闭幕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闭幕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全球的热词。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一)国外的起源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1页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关注度有限。当时,美国所说的“新常态”主要含义为:
①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
②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4] 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完全不同。[5]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6]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 3
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根据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包含以下五点内涵和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3季度增长7.4%。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7] 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范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应当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过去,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权限。
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四、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
发展新常态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总方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的趋势。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8]这种战略性概括引领新预期、凝聚新共识,引导国内外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吃下定心丸,为中国在下一步全球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描绘出了美好愿景,激励国民以新状态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创举中。[9]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痼疾,其中中美两国的贸易与金融失衡又是全球失衡的核心。这种失衡结构虽然使中美两国获得了某些利益,维持了中国三高模式(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和美国高消费结构,但积累的矛盾也对世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此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此时,中国提出了新常态战略,改变过去实行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增长、低消费的模式,强调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为基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这与美国提高储蓄好投资的战略相呼应,有助于中美两国经济失衡的调整,使世界经济摆脱过去的失衡结构,走上一条更为均衡的发展道路。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以此带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传统世界经济结构下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战要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客观上需要相关产业的国际转移,其对象也只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这无疑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大有利于其经济起飞。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同我国国内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一样,无疑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助于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和国际经济循环。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企业大规模走出去。我国以及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合作已经和正在建立一系列国际合作机构与机制,如金砖国家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以及RCEP、WTAAP双边和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机构与机制,将以中国和其他新兴大国为核心,形成代表新兴经济体新的国际经济力量,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主导的、以IMF、世行、亚行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和权力中枢相平衡和互补,以此推进世界经济治理结构的改革,并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以新型南南合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经济循环,改变过去一家独大的中心-外围循环,推进世界经济双轮驱动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让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新的挑战。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从发展速度看,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而财力的增加能够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依靠依然可观的实际增长,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也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大国红利”。
但客观讲,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挑战亦十分明显,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施策,使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从城镇化角度看,我国正在经历世界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将推动消费持续增长,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2013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仅为53.73%,户籍城镇化率则低得多,仅为36%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工业化角度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除东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业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区工业化的发展还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
但也应当看到,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 6
走,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技术瓶颈依然存在,离依靠“技术红利”创造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源还有较远的距离。
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的统计公报显示,这一比例攀升至48.2%,这是非常好的经济结构优化迹象。在支撑我国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内需结构中投资占比相对较高,但2010年消费率和投资率达到各占50%之后,消费率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在经济结构中占比再次超过投资率,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逐步得到体现。
由于地理条件、发展基础、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中,东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结构亦在逐步得到优化,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发展红利”。
但同时应看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较为落后,需求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这些因素在制约着中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届政府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当头炮”,目的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共700余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涉及到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等一系列具体举措。2014年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这些举措既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机遇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当前地方一些职能部门过度干预企业经营管理,吃拿卡要、“红顶中介”、寻租腐败等现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挑战之一。
五、结论
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3%,经济发展
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10]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一是仍处在新型城镇化的黄金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二是潜在的人才红利依然较大。三是体制改革红利依然较大。四是对外开放仍可释放足够的动力。五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下,政府间相互竞争的红利依然较大。因此,我们认为,新常态下的“紧日子”是可持续且比较健康的。
第二,要更加精心地应对社会矛盾。过去积累的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而作为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因此,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更加精心地应对,以免因小酿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第三,要勇于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我国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对新常态必须向体制改革要红利。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趋于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成员。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唯一法门利器,既要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又要注意引进和利用世界科技创新成果,信息技术、新能源、大数据利用等均是重要突破方向。
第四,要继续挖掘人口红利,创新利用人才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衰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逐步提高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总和生育率等措施,拉长人口红利释放期,减小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有人口结构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如企业改革,人员流动和教育培训等,充分挖掘、培养和形成人才优势,开发和利用人口质量红利。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人口质量红利,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新常态下实现知识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驱动型的较高质量增长。
第五,要以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我们的政策目标。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重要前提是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要保证在经济发展和推进体制改革时,能够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当然,福利的刚性又从另一个方面要求我们,这种改善必须是渐进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王庆.低增长高通胀将是经济的“新常态”[J].中国投资,2013(4):25-27.[2]刘西曼.“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J].IT经理世界,2013(12):13-14.[3]黄益平.增长放缓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J].决策探索,2013(7):88-90.[4]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5]陈雨露.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达国家“新常态”的五个区别[N].证券日报,2014-12-13(2).[6]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42-44.[7]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08):5-8.[8]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1).[9]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1-98.[10]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2.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二
经济“新常态”的新在于其出现于当今进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表面意思来看, 新常态中的“新”意味着与就常态相比, 会发生不少的改动, 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这几点主要体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上, 甚至还涉及到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今后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 在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中, 涉及到多个方面, 在这里, 我将为大家从九个方向来向大家讲述。
(一) 从我国国民的消费需求来看, 在之前, 绝大多数人民消费具有相当高的模仿型消费, 一个接一个的去购买类似的物品。 但在日益丰富的今天, 出现了各种满足不同人类需求的商品, 每位消费者的需求也变得不同, 各种各样的消费方式已成为不同时代人的主流。 于此同时, 政府也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来生产更多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但也要保证消费者本身的健康利益, 采取正确的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者消费, 是消费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最基本的作用。
(二) 从企业的投资需求看,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数十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之后, 传统产业已经相对饱和, 到了量变到质变的一种时期, 这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再到现在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等等涌现出来, 对企业原有的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企业自身要善于、敢于把握投资方向, 清除投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让投资对经济发展继续祈祷促进的作用。
(三) 从我国市场的贸易出口和国际收支来看, 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市场空间发展很快, 出口贸易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助力。 但在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的总需求降低, 原本我国凭借低成本出口贸易的商业也逐渐减低了优势。但高水平引进、大规模走出去也在发生, 这就需要培育新的优势来使出口贸易对经济发展仍起促进作用。
(四) 从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来看, 在过去, 我国企业的供不应求是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如今, 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 这就需要必须针对现有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 进行兼并及重组。生产也应尽力向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这几个方面发展, 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五) 从我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来看, 之前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 只需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就能迅速转变为生产力。但在当今, 人口老龄化逐渐增多, 农业劳动力急剧降低, 导致生产力得到降低, 这就要求让创新成为一种新劳动力使经济增长。
(六) 从目前的市场竞争来看, 过去主要是数量及价格之间的竞争, 而当今逐渐向以质量、个性化等为主的竞争。经济发展要求逐渐统一全国市场,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形成统一、透明、有序及规范的市场环境。
(七) 从能源环境来看, 过去的能源及生态环境相对较为丰富, 但从现在来看, 环境的容量几乎达到所能承受的上限, 从这可知情况并不容乐观, 必须响应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 推动各个行业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八) 从我国经济所经历的风险及其化解案例来看, 随着各种经济增长速度下调, 各行业的各类隐藏性风险逐渐显露出来。虽然总体暂时可控, 但没人能预料下一次会发生在何时。因此, 这就需要各个企业治标要治本, 建立化解各类风险的机制, 同时来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九) 从如今的资源配置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来看, 需要针对各行各业制定不同的机制来使资源在各个领域得到最佳的配置, 既要降低资源的过于浪费, 也需要通过政府来调控市场经济, 了解市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尽可能的使供应与需求平衡, 全面把握供求关系的变化, 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以上我所说的这些特征表明了我国经济正在向一种更先进、管理分工更加明确等方式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各行业发展形势逐渐由量变向质变的方向进行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相对于之前来说进入了一种相对的平缓期, 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提供了基础。在当今格局之下, 了解新常态, 走向新常态, 引导新常态以成为我国经济新发展的一种重要方针。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 适应新常态, 保存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自此, 我国领导人也用“新常态”这一词来描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在这里, 我将以我的见解来向大家阐述我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及实践价值探索分析。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特征,实践价值,探索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庆.2020年前的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结构调整[J].新金融, 2011.
3.关于经济新常态与烟草经济新特征 篇三
【摘要】经济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之下,其烟草企业的经济已然走进新的发展阶段,且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特征。要想适应该经济特征实现稳定发展,尤其是针对烟草行业来说,是必须要面临与解决的发展问题。其“新常态、新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探讨的课题特征中认识了当前经济形势,以便准确掌握其在发展中的常态,文章对经济的新常态和烟草经济呈现的新特征展开研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烟草;新特征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下至河南省展開考察的相关工作,在考察中指出了国家当前的发展还处于重要战略的机遇。只有从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的实际出发,并要适应当前经济的新常态,坚持以平常心去发展经济相关战略,运用新常态的去描述国内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属于首例。在年末召开的中央会议明确说明了经济展现新常态的几大特征,它成未发现经济问题的新指标或理念,且实现了战略性发展经济的部署。
一、认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以自身词语优势出现在经济发展之中,用以描述其在发展各阶段中的新特征,深刻阐述了经济产生的演变。它优先描述了经济在发展中的速率,而后描述了经济发展在质量上的提升等,同时也展现了对结构的优化,但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附于人力和技术两项,只有实现同步发展才能令经济得到发展,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模式以及改善其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等,以此降低经济在市场中发展的风险,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创新。因此,“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基础特征之一,其在发展中具有趋势性和不可逆性,旨意发展具有持续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在该形势下经济追求了更完好的发展规划。
二、分析烟草经济在发展中所呈现的新特征
由于经济“新常态”影响了烟草行业的经济发展,依照现阶段对其经济特征的认知与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研究烟草经济产生的新特征变化:
(一)从发展速度的视角分析
近十余年我国烟草行业的经济正迅速发展着,其税利也相应增长了十多倍,故该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脉。在实现转型经济的宏观调控之下,对于烟草的消费正发生激烈的变化,其禁烟政策也产生了严厉性的变化。吸烟既是社会的普象,也同样受到了限制与责罚。新型的烟草产品在快速发展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冲击的作用。它与经济市场相对比,销量也呈现出无法逆转的衰减变化。作为具有致瘾性烟草产品,在提供给消费者舒适感的同时也为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它在经济市场中主要受宏观调控等影响严重,且集中在生产和销量上。
(二)从经济结构的视角分析
经济结构主要包含了卷烟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其中卷烟结构具有规格性,它的销量减少、结构的提高,是当前烟草经济的发展新现象。它同时也是品类性的结构,在消费市场中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创新品类中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对引领消费市场具有积极影响的意义。现生产的部分细支烟能够增大强劲,在市场中具有很好的消费趋势;烟草在产业结构上具有独立性和紧密的联系性,其专卖制度有力的决定着该行业对产业结构实现有效控制和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等优势。然而,实际上由于存在很多复杂因素,致使难以充分发挥其产业结构的优势。在现阶段的生产之中,已经存在产能过程的现状,导致烟草行业产品供需失衡。通过完善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措施,拓展其产业结构的发展空间;针对空间结构而言,主要涉及了空间布局、规模结构等问题,针对特色品牌应调整期空间结构的布局,同时在经营模式上构建统一化烟草市场,并深化改革的管理体制等,进而形成具有新型性的烟草产业,以实现提升烟草行业的经济目标。
(三)从发展环境的视角分析
国家烟草局对其行业的发展环境展开了深入性分析,主要特征为四大挑战和难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烟草行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机制的控制以及管理、或国际市场的竞争等,其面临的难题主要是结构空间的变化、库存量的增加以及增长速度的降低。纵观发展环境看,其机遇、挑战是并存的,但机遇未发生转变挑战却愈增加。因此,难以提升烟草经济在国家经济收入中的地位,其行业、销售商检关系维持不变,以及重点品牌烟草在市场中的消费地位从未发生转变。此外,需要优化探槽行业发展的环境,并应树立起持续行发展该烟草经济的战略自信。
总结
经过认知烟草行业经济的新常态特征,全面掌握了现今烟草行业经济的重要局势。同时,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环境等多视角,分析了烟草经济在发展中所呈现的新特征。从发展特征中可看出,其烟草市场也存在很多挑战,尤其是面对日益严格的控烟趋势,强力抑制了烟草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从何视角分析,经济“新常态”特征都将受到烟草行业的高度关注,故需积极发展自身经济,从中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一份力量,以提升自身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董建江.论经济新常态与烟草经济新特征[J].会议,2015,10(9):1—8.
[2]董建江,王建勇,王向杰,李强,武卫东,姜亚维,柏承知,黄方.论经济新常态与烟草经济新特征[J].湖南烟草,2015,4(4):8—11.
4.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四
“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新常态”一词并非中国的首创,它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在我们看来,中国领导人坦然借用这个术语,可以视为他们关注国际形势变化以及心态开放的信号—只要有用的,拿过来就好了。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它意味着怎样的政策内涵?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容易把握未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显然,习提出“新常态”的语境是针对中国经济的,是为了说明中国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官方对于“新常态”概念并无权威解释,正因为如此,国内通过组织学习和讨论这一概念,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统一思想的过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包括如下含义:一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习在尚未上任时就提出不以GDP论英雄,显示其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数据的倾向并不认同,甚至可能预见到了单独追求经济增长数据而忽视其带来的社会代价及不可持续性。二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这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修正。新时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态的同时,也强调需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显示出决策层对经济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说明经济增速在目前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关注点。整体来看,中央领导强调中国经济“新常态”,似乎暗示只要经济运行能不出大的风险,能够平稳运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态”代表了一种全面改革的系统思维,以及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的从容心态。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新常态”思路下,中国今后的经济政策会如何设计?在我们看来,未来的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短期内会维持一个增长区间。这个区间大约是GDP增速7%~8%,具体目标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认为,中国将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以替代现在勉强维持的7%~8%的旧增长平台。这个方向是不错的,不过这种替换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我们预期,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以每10年为一个阶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缓。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下的短期经济政策将会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以“微刺激”代替“强刺激”,不踩大油门。
二是必须推动市场化改革。“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标。它意味着在降低速度的同时,必须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曾有市场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态”的市场情景—“无效资金需求中断了,利率下来了,微观放活了,增速换挡成功了,产业升级了,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必须有市场化改革作为保障,要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等最基本的市场化改革。
三是必须警惕局部风险系统化、扩大化。“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业过剩的风险并存。这些风险目前在各个领域基本上以单独、可控的状态存在。如果经济运行偏离“新常态”—过快或过慢都可能诱发风险,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种风险扩大,相互影响而形成系统性的风险。
5.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 篇五
中国经济新常态,简单可理解为:这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其现实背景,即中国经济正从中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旧常态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所谓以投资为主导,实则是通过人为政策刺激而实现的增长,因而,在旧常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旧常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
在旧常态日渐暴露其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之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了下降。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大转变,增长速度下降至7%~8%之间,明显下了一个台阶。当时中国政策研究人士内部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经过两年来反复辨析,基本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经济增速回落,不仅是国内外短期因素冲击所致,而且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传统增长动力减弱、潜在增长率下降的结果。因此,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增速不可能也不应当再回到过去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二是,虽然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不能支撑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但潜在增长率不会一下子滑落到发达国家2%~3%的低速水平,而是具有一定时期内实现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不得不说的是,2012年11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掌舵中国经济发展“巨轮”后,就敏锐注意到中国经济这一重大变化和可能潜在的深刻影响。经过一年的研究观察和听取多方意见,2013年年末,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第一次统一决策认识:中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2014年年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在对“三期叠加”进一步分析中,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随后,在北京APEC峰会上,他概括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三大特点。在年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九个趋势性变化。“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按照最高决策者的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那么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它的特征是什么呢?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高速。从发展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二是优结构。结构层面,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6.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篇六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总书记首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并对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对于我们能否在经济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一要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习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与时俱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如何 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增强做好我市经济工作科学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关键,我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正确认识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认识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们必须准确领会习总书记“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
二要明确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发展思路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同时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乌兰察布如何在“三期叠加”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复杂形势中继续砥砺前行?今年1月份召开的乌兰察布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明确回答,那就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市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建设六大基地、突出五个支柱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跳出”乌兰察布寻找发展 新机遇、新产业。做好“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这是市委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全市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提出的新任务。
三要抢抓新机遇实现全市经济新跨越
新常态就是新机遇。新常态中既面临着新挑战,又蕴含着新机遇。当前,我市同全区、全国一样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处于重大调整和重构时期,同时也是重新洗牌、各显身手的最佳时期,这为我们顺势崛起、赶超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针对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深度调整,乌兰察布市要跳出当地放眼全国、全球,把发展定位在打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对接俄蒙欧三篇文章上,以此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略。同时更要正确地审视和发挥全市优势,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把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得益于首都作为发展定位,着力建设能源、绿色农畜产品供应、高端化工产业、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及承接产业示范“六大基地”,突出电力、氟化工、电石化工、石墨化工、信息“五个支柱产业”,培育文化、养老、体育及医疗保健四大新兴产业,从而摆脱当地后发劣势、赢得先发优势,努力在新一轮深度调整中走进前列。
四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要展示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关键要有真本事,贵在主动,只有主动才能把握先机,只有主动才能大有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积极引领新常态、新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调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市情,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丝毫放松抓发展的决心。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继续竭尽全力搞建设、集中精力促发展,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并将机遇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发展的举措、加快发展的成效,努力把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把乌兰察布跨越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7.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改革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里,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琼斯也认为,制度不足使技术进步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起作用,也是亚洲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创新和变迁的研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制度变迁贯穿其中,不管是诱致性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强制性变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改革经验也成为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最佳实践。但是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保留着许多旧体制的因素,如粗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和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在2014年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本文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为基础,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三个基石:产权制度、国家以及意识形态为角度来探究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新常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处于一种对称状态,经济可以稳定可持续地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优化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经济的总量;聚焦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持久发展,而不仅仅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总量的最大化。不能把减速等同于高效、高速等同于低效,不能认为GDP高速增长就说明经济过热,也不能把经济新常态简单地定义为经济增长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
因此,新常态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增速回落至7%甚至更低,告别8%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政府投资转变为民间投资为主,由出口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成为关键要素;三是只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宏观上政府决策不再进行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四是强力扶持服务业,拉动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不再以货币来推动增长,控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诺思认为,导致变迁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有潜在的利润,而充分条件是通过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可能获取大于取得利润的成本的潜在利润。正是想要获得利润却无法在现有的制度结构内安排实现,这才促使了新制度安排的产生。市场经济的变化、外部成本与收益变化以及对风险的规避等一些外部因素使得人们努力去改变制度安排,由此开始了制度变迁。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励创新活动的产权。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对产权明确地界定和有效地保护,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激励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负责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国家是保护个人产权的最有效工具,同时又可能是个人产权的最危险侵害者。三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行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价值观而使人们的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克服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意识形态。
二、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国际都为之惊叹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制造业产能过剩、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内需增长动力不足、进出口方面失衡等问题,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而深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特定转型阶段,这是每一个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经历的阶段,而促使这一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劳动力过剩转变为人口红利消失
我国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时,农业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投入到工业化部门中,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红利也在不断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飞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国内以基础建设、房地产业和重工业增长为主要增长力量,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大量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劳动力供给速度下降,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同时新经济增长背景下此类劳动力由于工资过低、用工条件差等出现了“民工荒”。
由此,传统的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进而出现产业规模经济降低。这是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本投资结构变化
过去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不仅依赖于人口红利,大规模的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时,中国资本相对短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需要进行投资建设,在建设当中有大量的利润可以获得。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合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呈现高投资拉动、高出口和低成本扩张的特征。但是对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投资过多,使得重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现象出现,产业结构扭曲日益严重。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4万亿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集中于产业性投资,使得产能过剩的现状更为严重,进一步扭曲了产业结构。2013年开始,新一届政府结束了直接主导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由市场机制作用的投资结构开始自我调整,由重化工业、房地产业主导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主导转变。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设,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积累到可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投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改革进入深水区,进行体制转轨
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变化进入转型期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导致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非正常的、扭曲的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也是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在转变政府职能,放松政府规制、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冲动型增长模式减弱,即政府已经无法在可以寻租的经济管理领域靠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市场准入,或者充当经济实体直接投资,从而控制政府越位现象。
三、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结合诺思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改革的核心仍然应该是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总体目标。
(一)在国家经济、产权制度方面
首先,健全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主体和收益归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查处侵犯市场主体产权的现象,加大对盗版产品的打击力度,引导保护产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建立起一套清理妨碍全国市场公平竞争规定的机制。保护个人产权和企业产权,落实市场监管执法体制,建设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真正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实现各方共赢。
(二)在行政文化、意识形态方面
改革的一个重大阻碍就是意识形态的阻碍。中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而反映经济社会体制的这一套意识形态具有持久性,也没有进行过详细认真的梳理,虽然后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新旧思想很难和平共处,这很容易妨碍进一步改革。此外,意识形态方面的苏联模式在逐渐消退,但是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碍往往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这些利益即是既得利益的阻力,政府出现以寻租的方式来获得特殊的既得利益。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要畅通其他监督渠道,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加大惩罚力度,使得寻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出现,官员不敢受贿。另外要形成良好的政务氛围,打击腐败行为,改善政府部门执政风气。
参考文献
[1]http://wiki.mbalib.com/wiki/制度变迁理论
[2]陈世清:对称经济学术语表(一).中国改革论坛网.2015-4-18
[3]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求是理论网.2015-03-19
[4]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06:26.
[5]唐晓云.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几点认识[J].当代财经,2002,03:3-6.
[6]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8.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八
一、新型城镇化对引领新常态的作用机制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常态的重要内涵做了全面阐述,提出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够积极培育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有力化解新常态下各种“成长的烦恼”,进而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支撑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
一是新型城镇化孕育了新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这将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机制带来新影响。消费的升级转型对经济发展具有助推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日益提升,传统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教育文化、旅游休闲、交通通讯、健康养老、娱乐体育、住宅家政、电子商务等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仍处于较低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更为理性,对新型服务类消费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因此,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就意味着整个社会消费潜力的提升和释放,这将对推动国民经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并有力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持续发挥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相对于消费和进出口需求,投资对保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重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方面问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水平,能够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重点项目,这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增长和扩大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城市是产业的聚集地,是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孕育地,也是扩大就业的容纳器。新型城镇化要求必须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统筹联动,强调产城融合和创新驱动。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够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新契机,为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新平台,对探索形成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组织形式提供新活力,这有利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对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进而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基础支撑。
二、新常态下城镇化的新特征
与以往推进路径和方式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化大体上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新特点。
一是推进城镇化的首要目标由“以城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将“建城”、“造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和手段,这既提高了农民进城的成本,也导致了房地产过多过剩和城镇建设粗放。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00—2014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约17.5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效果和水平,也损害了进城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情感。中央提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这就要改变以城市建设为要务的传统城镇化推进路径,不做表面文章,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点。
二是城镇化率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这必然也反映到城镇化增长速度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城市化率快速提高。据统计,1978—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54.77%,基本上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层次提升、农民数量减少等因素变化,农民“市民化”也必然趋缓。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超过70%,有些甚至达到80%以上。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在未来一个时期保持合理发展速度是必要的,毕竟“换挡”不是“失速”。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约提高0.8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地区不必再将高城镇化速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而将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基本要求。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应该说,这符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要求,也符合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规律。
三是发展方式由低效粗放转变为高效集约。近年来,在城镇化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过快、新城新区过滥、资源消耗过大、产业支撑不强、环境污染过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房地产泡沫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土地、水、能源、矿产等资源人均占有水平明显偏低的国家,我国既有的粗放式城镇化方式已难以为继。按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应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要以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突出强调土地、水等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城镇化质量,切实提高城市产业结构层次、国土开发强度、环境质量和建筑水平,尽快改变城市建设“重外延,轻内涵”的既有做法,采取综合措施有效解决“城市病”问题,促进形成“五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绚丽、和谐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切实体现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新常态下城镇化战略实施策略
为实现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带动作用,新型城镇化要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体要求,力争在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切实提高城镇化规划管理水平。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控制引领作用,切实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规划调整的严肃性、规划实施的稳定性、规划监督的规范性。在宏观层面上,要结合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科学优化全国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中观层面上,制定并实施城镇群规划,密切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交流合作,培育壮大引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从微观层面上,要进一步突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推进探索“多规合一”。不断完善保障规划制定实施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消除规划的不科学、不稳定和不严肃,让城市建设能够始终按照稳定的规划主线推进,打破城市大拆大建的怪圈,让宝贵的社会财富能够真正积累下来。
二是务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力抓好既利当前、又益长远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坚持民生优先,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重点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改变城市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做法,切实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水平,优化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提升数字城管系统,积极发展智慧城市,推动城市管理向服务群众生活转变。
三是优化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城市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发展需要产业的强力支撑。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从“五化同步”的高度,重点解决好产业空心化和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在当前产能过剩比较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的新常态下,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途径。各地区还是应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合理规划、量力而行,重点依靠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将传统的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探索智能化、专业化的产业组织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使城市真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力引擎。
四是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建设。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尊重广大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积极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探索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当中,鼓励各个城市利用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创建山水相依、人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真正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高度重视城市文脉保护和挖掘,积极推进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将特色文化体现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和细微之处,促进形成有城市记忆、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和地理标识,通过彰显文化特色逐步消除“千城一面”的痼疾。
五是综合运用改革手段解决城镇化战略实施中的难题。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经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切实加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覆盖范围,尽早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农民不仅能够获得城市户籍,还能够在城市落得下、生活好、有尊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的建设资金渠道,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不断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用地标准,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
9.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九
新常态,经济发展质的跃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人开始担忧我国能否如期实现现代化目标。出现这种不必要的担忧,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也没有搞清楚新常态和现代化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实现现代化所必经的发展阶段。它是一场深刻的经济转型,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发展质的跃升。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不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相冲突相矛盾,反而恰恰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必然要求。甚至可以说,不经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淬火和洗礼,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着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将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保障如期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短期看确实速度慢下来了,好像会拖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但是,实现现代化不是“短跑”而是“长跑”.就长期而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失衡、产业低端、创新不足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严峻挑战,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即使短期速度可以搞上去,长期也会掉下来。而中高速增长则是更加适合我国目前条件、可以保障我国如期实现现代化的合理增速。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67.67万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基数上,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因此,现在的中高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速增长实现的增量就相当于以往高速增长的增量。按照中高速增长实现的增量推算,我国到2020年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完全可以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
产业迈向中高端奠定实现现代化的强大产业基础。应当认识到,仅仅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等数量指标,还不能说是实现了现代化。只有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来,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脱离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国民经济大而不强、没有竞争力,经济增长也难以持续。产业迈向中高端,才能有力地支撑中高速增长、推进现代化进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且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衰减;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长强劲、发展空间巨大,但整体规模还比较小,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还不够强劲。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3%左右迅速提高到8%左右,拉动GDP增长约1.4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到15%,这意味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将继续保持在同期GDP增速的两倍以上。可以预见,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将加速形成,拉动GDP增长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实现长期持续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会更有把握。
创新为实现现代化提供核心动力支撑。实现现代化,必须发挥好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不足。我国持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而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缩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空间缩小,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着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更好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没有技术的突破和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就难以实现。必须依靠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成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10.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 篇十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
在公司会议室接受由公司总经理**和州安监局**“两学一做”专题集中培训中,我认真听讲,详细做了笔记。时间虽然不长,但通过领导的精彩讲解,我感受很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培训。其中有几点体会特别深刻。
一、通过学习,觉得既然自己入了党,就必须对党绝对忠诚。
因为对党忠诚是郑重写进入党誓词的。君子一诺千金,一次宣誓就应该是一生的承诺。党校庞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共产党党史,使我了解了共产党90年的经历,真可谓艰难曲折、惊心动魄;也清楚了在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等事关国泰民安、生活富强的问题上,无论哪个政党、哪个朝代,从未有今天的成就,这个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党,我们没有理由不忠诚。
二、在党言党,爱党护党。
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言行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做墙头草、顺风倒,不做骑墙派,一面接受党的恩惠,另一面对却党的理论思想半信半疑,更不能做反对派,吃党的饭,砸党的碗。
三、在党忧党,荣辱与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深刻认识自身发展和党的发展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忧党之所忧,想党之所想,把党的兴衰作为己任,积极建言献策,替党多想困难,对党不利的事不做,对党不利的话不说,对党不利的谣言不信,思想坚定,为党多做工作。
四、在党为党,永葆先进。
先进性是党赋予党员的权利,也是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党员,除了工作上要带头,还需要在朋友交往中、邻里关系中、人际关系中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在各方面比其他人做得好一点,比非党群众做得好一点,时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局长深刻解读了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习李新政”的核心内容,更了解了中国梦的背景以及中国梦的实质,我们应该更好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为我们的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而奋斗。
冒总讲的加强党性修养,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我认为我们就是要把“两学一做”履行到党性教育上,引导党员永葆党性党风之纯。党性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这次在县委党校培训中讲的党性问题,也是这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员既然立誓入党,便应身心归党、以身许党,要时刻谨记党员身份,谨记党员责任。
【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推荐阅读:
中国经济新常态07-29
经济新常态下的互联网11-05
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08-07
加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意识形态工作07-20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十大特征06-25
《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动力》学习心得06-26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呈现哪些新特征07-18
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09-17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