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德育环保工作计划

2024-12-05

数学德育环保工作计划(精选16篇)

1.数学德育环保工作计划 篇一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富锦市第十一小学

孟昭凤

数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小学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但数学教学中的思品教育,毕竟不同于思品课,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渗透那些方面的内容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数学课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对教材充分挖掘,就可以找到很多有利的德育教育的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样的结果是学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特别认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生活实际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七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是几时?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七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七号”返回的时间是几时?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喜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

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而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我相信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在数学教学中及时渗透德育,做到智育、德育巧妙结合,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这样的教学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数学德育环保工作计划 篇二

一、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结合课程实际, 向学生介绍在我国古今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数学家的典型事迹,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早在公元5世纪, 我国博学多才的数学家祖暅 (著名数学家祖冲之之子) , 就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著名的体积公理:幂势既同, 则积不容异.而直到一千一百多年后的17世纪, 意大利数学家卡发雷利 (1595-1647) 在他的名著《连续不可分几何》中才提出这个公理: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 我国数学家杨辉在其著名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 比法国数学家巴斯卡 (1623-1662) 于1653年才开始在数学实践中论证使用这个“三角形”早了四百多年……在芝加哥一家博物馆中, 有一张引人注目的名单, 名单上罗列的都是当今世界各国的著名数学家, 其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华罗庚, 他是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也是中国的骄傲从放牛娃到著名数学家的苏步青教授, 他在微分数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 在国际上也很有威望, 他的著作曾获国家科学奖.在数学皇冠上, 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那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几百年来, 在伸向这颗明珠的无数双手中, 有一双手距离明珠最近, 那就是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一双智慧与奋进的手……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 我国中学生从第一次组队参赛以来, 在历届比赛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在1997年的第三十八届国际数奥赛中, 我国中学生选手更是史无前例地夺得了6枚金牌, 总分位居第一, 在该届比赛中独占鳌头.通过在第二课堂中给学生介绍这些生动鲜活的素材,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努力拼搏, 敢为人先, 勇于为国争光.

二、利用数学课自身的特点, 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

比较其他学科而言, 数学课具有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熟练地支配数学意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以集合论和函数部分分别进行举例说明.

以集合论部分对德育目标的渗透来看, 通过对集合论的教学, 可以感化和引导学生爱班、爱校、爱国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意识.渗透抽象概括思想, 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同时在“子集、补集、全集”一节的教学中, 将会渗透问题相对论的观点.总之, 集合论部分主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与分类整合思想, 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函数知识的教学, 主要渗透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辩证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同时, 还要启示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耐心思考、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 认识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通过本章教学, 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索、勇于猜想、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 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树立理论源于实践的观念.

为了使以上的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关键在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 自己去“发现”新知识、新规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发现是一种乐趣, 当学生通过“发现”使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 会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 比由教师通过“满堂灌”、“填鸭式”的机械讲解要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全面, 更善于实际应用, 更不容易忘记.由于学生参与了“再创造”形式的学习, 通过动脑、动手去获得新知识,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自身素质也就得以不断提高, 从而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三、在数学教学中扮演好“导游”的角色,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游山山更美, 玩水水尤欢, 这就是导游的艺术.数学老师就是数学王国的导游, 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欣赏数学美, 发现数学美, 进而提高数学文化修养, 并努力做到以美启智, 以美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解题数学中的一题多解与多解一题, 从貌似没有直接联系的地方挖掘解题信息, 出奇制胜, 揭示了数学内在的和谐美, 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统一性, 这一教学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技巧, 又起到了愉悦身心、激发兴趣的作用, 同时在问题中让学生感觉到了自我价值的存在.

揭示数学美不仅是对称美等情形, 对某个数学问题揭示的数学美, 可能是见仁见智的.教师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这本身也是一种美.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断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 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存在, 而不是解题机器在工作.

数学用数和形来揭示客观世界, 许多地方都可以把它类比到社会生活中去, 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实践证明, 在数学课中, 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 一个同类问题的联想, 一个恰当的比喻, 一个智慧的幽默, 一个生动的玩笑……所折射的人生哲理是丰富多彩的, 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也无法比拟的, 学生喜欢这样的数学课, 且容易“亲其师, 信其道”.这就是“导游”的艺术在渗透着课改后的德育思想.

3.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的渗透 篇三

【关键字】小学数学;德育工作;渗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标要求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上日程。并且《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集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相关的德育工作的建设,特别是在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较好的道德品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还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德育工作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

1.充分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关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至宇宙飞船的发射、下至普通的设计运算,都要使用到数学这门学科。可以说,数学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与心理年龄,结合实际例子,阐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日常的人民币使用情况来像学生说明加减法的重要性,并且教会学生认识元、角、分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活学活用。而高年级的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乘除法和方程的概念,引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对数学学科的需求。让学生积极的了解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比如电视、报纸、杂志,向学生们展示数学学科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数学学科的学习,离不开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许多教师都发现学生有粗心大意的毛病,其实质就是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级需要讲授的内容不一样,但是小学数学教授过程中,都需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到认真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认真演算、认真检查。这些都是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只有从小培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习惯。

小学学生由于身心条件限制,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教师留置的作业。现代的小学生,生活条件大都较好,并且独生子女较多,一般都在家里受到过度的溺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品质,从而影响到了学习效果。可以说,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重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首先教师要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表率。其次书写要规范,给学生做出严谨的榜样。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坚持真理的习惯。

3.结合数学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运用数学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许多相关的数学成果都領先于世界,对世界的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通过给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取得的关于数学的伟大成就。比如说珠算就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并且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还影响到了国外。在讲授计数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讲授我国古人通过用绳子打结或者在石头上划线来进行计数,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文明,了解我国文明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4.进行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在自然科学中,数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数学身上带着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概念、定理、公式的推导,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中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反应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任何物质都是实际存在的抽象。虽然理论对于小学学生来讲,有些过于深奥,但是可以通过渗透,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接受一些简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相关知识。再者,可以通过公式之间的相互推导和转化,让学生了解事物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比如可以根据长方体的体积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可以将长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其面积。根据相关数学知识见的相互推导和转化,来向学生展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积极的根据事物的联系与转化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地对学生展开素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时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徐波, 王晨曦. 试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徐龙伟, 党志峰.关于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0,(02)

[3]王星,“德育教育”提法商榷[J].今日教育,2005,(10)

4.数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及诚实守信的美德,爱国爱家乡的情感等等。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应用题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2.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3.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数学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篇五

五一班郭 霞

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一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人的生日,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爱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不光父母给自己过生日,自己也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给父母过生日,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6.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德育工作计划 篇六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一、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

三、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3、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四、本册实验教材的德育渗透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在数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7.数学的德育功效 篇七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人生观;毅力;辩证唯物主义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应当、也必须在这方面承担本身应该承担的任务。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和古代印度、巴比伦、埃及一样,都是在大河背景下的农耕文化。历史上我国在数学领域中有过极大的光荣,三世纪到十三世纪,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领先于其他民族的数学成果。例如,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二项式展开系数表、高阶等差数列的有关计算等,所有这些成果在数学史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目前我国数学家或有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也在一系列数学领域中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卓越贡献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必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极限概念时,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三国时期魏国人)为了更精确的求圆周率于公元263年所创造的“割圆术”来讲述极限的思想,当时刘徽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6,这充分说明现代的极限思想方法,最早在我国三国时期已初步形成并得到应用。在指导学生阅读《勾股定理》、《圆周率》、《九章算术》等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南宋)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据《随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π值的取值范围为3.141592<π<3.1415927,迟至十六世纪德国人奥托与荷兰人安托尼兹又重新推演出祖率。祖冲之对方程组的解法也比欧洲早1000多年。在今天的中学教材中,“祖恒原理”仍是各种体积公式证明的基本原理。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的“(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能激励起学生学习数学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特点的学科。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要求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叙述(公理、定义、定理、结论)精练、准确,而对结论的推理论证则要步步有根有据,处处合乎逻辑理论的要求。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一丝不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推理,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讲理的习惯。数学学习中要判断一个命题、猜想的真假,不是通过实践检验,而是要依靠概念的定义,依靠公理、定理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它脱离客观世界和生活实践。我们通过数学概念、结论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在现实客体中抓住本质特性,抽象出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在解题的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难题时要以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寻求解法,培养学生形成刻苦钻研的顽强毅力。

科学研究要强调实际应用已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数学应用的廣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又一基本特征,加强数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这不仅在于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在挖掘这方面素材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例如,在学习函数图象时,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学生很容易发现函数的图象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即有上升又有下降。从而启发学生,人生道路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有时成功中暗藏失败,有时失败中又孕育着成功,我们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每一次的成功和失败,经受住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四、利用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说明我们不应该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是应该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例如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收敛与发散等等。这些内容都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在数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1.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数学的产生与生活实践的需要是密不可分的,而数学的发展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于生产实践和技术发展上的需要而刺激起来的。教学中应结合教材阐明数学的现实性、起源及数学由于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的历史。众所周知,数学概念和公式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有其实际的模型。所以在讲新知识时,要列举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概念和公式,或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再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将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理论上懂得实践第一观点。

2.对立统一观点

毛泽东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①常量与变量常量,是相对于某一过程或另一个变量而言的。绝对的常量是没有的。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物动则变。既然如此,相对的常量是有的,绝对的常量是不存在的。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学生认识常量与变量这一辩证关系,就必须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予以阐释。

②运动与静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静止、不变是相对的,人类认识运动、变化是在无数相对静止中逐步形成的。这正如人类从无数相对真理中去认识绝对真理那样,如通过直线认识曲线,通过常量认识变量,通过近似认识精确,通过具体认识抽象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变化的观点去考虑、分析和认识事物,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把曲线看作点的运动的轨迹,如果建立坐标系,再引入动点坐标,就可以使曲线与方程发生联系,从而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形成解析几何。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及青少年实践和知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一辩证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函数 的图象去思考:图象表面上看是静止的,但从列表、描点的过程去看却是运动的、变化的。再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画成的图象表面上是完整的,其实并不完整的,因为它还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即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画出的函数图象永远只能是局部的,它只能是某个函数图象的一个象征物;同时这一例举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③内容与形式 根据现行教材体系,初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有关概念后会认为,形如 的式子表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初三学生刚接触一次函数概念时,会认为 表示一个一次函数;当学生用描绘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描出 的图象后,又认识到 还可以表示一条直线。从哲学的角度去看, 表示一类事物的本质联系,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表达这丰富内容的形式却是相同的。这正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可有多种不同的外部表现形式,相同的外部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本质内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将逐步地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④特殊与一般 辩证法认为,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例如: 与 ;

与 ; 与 ; 与 。它们之间的关系,均是曲线的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为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教学中总是先介绍简单的、特殊的内容,然后再逐步推广、逐步加深到较复杂的、更一般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⑤现象与本质 在物质世界中,没有一定的现象,就不能表现出事物的本质,而且其本质常常寓于现象之中。当然,个别现象不一定能暴露出事物的本质,因为本质是若干同类现象的归纳。这在数学上也会如此。 例如,学生可以顺利地判定方程组的解集为空集,而相对于认识“ 与 表示两条平行直线,自然没有交点”,属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只有达到透彻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以后,才算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一元二次方程 为什么没有实数解?函数 的图象与 轴为什么没有交点?函数 的最小值是多少?学生从“列表—描点”,直观地看抛物线 的顶点的位置。到最一般地研究函数 的最小值,实乃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类问题中,方程没有实数根,或图象与 轴没有交点,或顶点在 轴上方,均是现象,而问题的本质,恰恰是"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值的状况对于这类问题的制约。

⑥具体与抽象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感性认识来之于对某些具体实践的思考;而理性认识则来之于对这些初步认识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只有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发展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以后,才容易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可以转化为运用能力,才能为更高级的抽象提供基础和保证。我们可从教材中发现,无论是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还是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讨论,都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展开论述和论证,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的认识不局限于具体,而使之逐步上升为抽象,教材中每讲一些具体的、典型的例题后,总是来一个“一般地,函数……具有以下性质……”,从而抓住了本质联系。正是这个“一般地”,构成了学生认知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我们应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之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而后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⑦量变与质变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与量,它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又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当量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通过事物量的变化,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质的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有限个无穷小量的和,仍然是无穷小量。当我们把“有限”两字变为无限时就产生了质的变化。事实上无限个无穷小量之和未必是无穷小量。

⑧有限与无限 事物或数量中,有限总是具体的,因而我们对有限这一概念易于理解,或能完全把握;而无限则是抽象的,它是一种运动无限延长的过程,是事物的一种变化发展趋势,是一种抽象的理念,需反复渗透方可形成一定程度的认识。 例如,我們画出函数 的图象,其实只是画出了这个函数图象的一个有限部分,远非全部,即用有限的部分去“表示”“无限”的趋势。在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时,关于有限与无限、极限的思想体现得更为充分,例如观察 的图象,当(或 )的绝对值越大(或越小)时,(或 )的绝对值如何变化?何谓“无限接近”而“永远不能到达”两坐标轴?以坐标平面内任一点 为圆心,任意小的正数 为半径作圆,圆内有多少个点?圆上有多少个点?圆外还“剩余”多少个点?抛物线可以画多长?……所有这些具体的、生动的材料,都在向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无限、极限等观点。

对立统一观点在数学中到处可见,数学中矛盾双方的对立、转化是经常的。在教学中要时刻抓住对立面的转化,利用这种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观点。

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应根据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当渗透,系统推进,当渗透到一定程度时,再适时进行整理,适度地进行概括和抽象;日积月累,使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地并深刻地扎下根去。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哲学因素。数学的哲学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立、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蕴含的哲学思想,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武锡环,郭宗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教版),2000

[3]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高教版),2003

8.三年级数学德育工作总结 篇八

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学生年龄小,思想水平不一,整体素质稍低,德育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年级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把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亦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怎样渗透德育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是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渗透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入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熟悉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入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看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入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天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计算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四、加强了年级安全教育。

本学期中,能够针对当前不安全因素,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做到长抓不懈。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小有较强的自理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半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进步,集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家长。为了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我们通过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进行友好交往。本学期继续进行家访、碰头会面等形式,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经验,通过这些工作,使很多家长重视了子女的教育,改进了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强了做家长的责任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本学期中除了配合学校积极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圆满组织完成了争学《新守则》《新规范》,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卫生习惯奠定了基础。其中在学校组织庆6,1活动中,我年级学生刻苦训练,团结拼搏,荣获好成绩。在其它活动中也抓住有利时机在班级及时开展各种活动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假期中不但玩得痛快,而且能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知识。

9.三年级数学德育工作总结[模版] 篇九

——梁丽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半年的教学工作又匆匆结束了”„„这都是以往写总结时常用的套话,丝毫没有经过大脑的琢磨。但回顾来这半年来的工作,我真的不得不感慨时间过的真快

这学期我担任了学校三年级唯一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虽然没有平行班的竞争,但我却深感身上责任的重大。因为这里有领导的重托,家长的希望。同时我也预料自己的工作会是一场艰苦的奋斗。

尽管自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是学生的种种表现,还是让我始料不及。我最初认为家长肯花钱给孩子换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一定是希望孩子在基础已经不错的前提下能有更好的发展。却忽略了一些家长想让成绩已经拉下的孩子在新的环境里有一个新的起点。所以班级中有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大部分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习惯都很差。想通过简单调教就能成型的计划彻底打乱了。为此,我重新设计了一套方案:

1、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所谓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这是一个贯穿于孩子整个学习阶段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我就先针对班级学生的情况,每个星期树立一个小的短期目标,让学生去养成。我第一个星期确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因为我发现有很多同学的注意力非常的不集中,不会听课,总是东张西望,老师强调什么事情时也是与己无关。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倾听别人说话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而且你也能从别人的话中学会很多的东西,所以你要学会倾听”。学生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能有一部分人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坚持的时间不长,那我不论说什么,就会停下来等他集中精神。经过一个星期的训练,班级绝大多数的同学注意力能集中了,学会了听老师说,听同学说。还有极个别习惯实在较差的同学,需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的培训。

就这样,我又依次设立了一个个短期的小目标,“站队、走路时学会谦让”、“想发言,请举手”、“你的桌面摆放整齐了吗”、“无论在哪写字都要注意干净、美观”等等,学生逐一的跟着我从这些小方面入手,不断的养成各方面的好习惯。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训,班级的大多数同学就适应了新的环境,能自觉遵守学校、班级规的各项规定了。

看到学生的变化,我看到了一点点的曙光:孺子还是可教的,还是以前的训练不到位啊!

2、培养学生的读书情趣。

我觉得“书”是让人受益一生的好伙伴,是人终身学习必备的一项技能。通过读书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为己所用。最主要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于是开学没多久,我就在班级成立了图书角。

(1)捐书。规定每名同学至少要捐两本书,而且拿来的书要有阅读价值。这样班级每个同学就会有七十多本的书可看。

(2)激趣。光有书不看还不行,我就给学生将讲读书的好处,并且告诉学生老师最喜欢爱读书的孩子。开始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讨老师喜欢而读书,但到后来他们就是在为自己而读书。

(3)鼓励。受一部分爱读书的同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同学都能找一些学习的空闲时间看书了。于是乎我也毫不吝啬的送出了自己的赞赏,学生的兴趣更高了。

(4)方法。光看不记等与白看,于是我又开始让学生进行积累。在看书的过程当中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或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变成自己的一本书。而且除了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或学习的闲余时间看书之外,我还布置了回家看书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把看书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建立评比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鼓励学生的进步,也是为了督促他们继续不断的进步,我在后面的黑板上设立了一个评比台“星星满园”。把学生的进步及时的在黑板上表示出来,也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点点滴滴。最后在年终评出不同方面进步最大的“班级之星”给予奖励,借此激励其他同学的上进心。

4、利用好一切的教育契机。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不断的督促的过程。

(1)注意利用好每一次班队会进行培养。

(2)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周的时机调动家长参与到教育行列中来。

(3)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4)在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10.让数学课堂亮起德育之光 篇十

一、发挥人格魅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这些能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挖掘课本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之中。例如一年级小朋友一进入学校,第一节课就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文第2、3页出示“可爱的校园”,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自己美丽的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美好的校园里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一旦主体将崇高理想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课,它有自身的特点,教学要有针对性、有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喧宾夺主。教师不能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五年级教学“统计”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我国运动员在第24至26这三届奥运会上各获得奖牌18块、54块、50块。请制作获奖牌的统计表。”对于这道题,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题,而是让学生先仔细读题,接着让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想到了我国的体育成绩前进了一大步,然后我就对学生说:我国的体育成绩是进步神速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祖国争光。结果,学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做起题来特别认真。

四、联系生活实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的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引入课题的:演示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发射的时间;结束时,再演示“神舟五号”成功返回的画面,让学生说出“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出现的振奋人心的大事来引出课题和收尾,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外界的信息,又能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如,在教学统计知识里的“求平均数”时,我讲述了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给灾区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然后出示一组捐款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每人捐款数。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1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计划 篇十一

李玉玲

“百年大计,德育为首”。一名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文科教师的任务,数学教学也不能脱离德育教育。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教学活动,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充育人的目的。

一、德育渗透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热爱社会主义,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渊博的知识。我们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德育渗透措施方法:

1、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与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地巨大的、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语言、仪表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和提高自自己的业务水平。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1)、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平移》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平移设计很多美丽的图案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2)七年级下册第60页的第8题:“某村过去是一个缺水的村庄,由于兴修水,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讲解这道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节省用水的意识。因为有政府的支持,这条村由以前缺水到现在有充足的水用,通过前后的对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应用题教学中,有很多题目中有时间、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环境等等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合理运用手头上的资源、保护自己的生活环境,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利用教学过程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有一种观念:我们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别人的前提下学习,会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是互相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成取得成功。培养了他们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也培养了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12.数学德育环保工作计划 篇十二

七(1)

一、活动目标:

通过班会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教育学生要积极投身环保活动,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自觉主动地去保护校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做文明中学生。

二、活动目的:

着力提高学生的“两个意识”、告别一个“不良行为”和形成一个“良好习惯”。“两个意识”就是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告别一个“不良行为”就是要告别随手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形成一个“良好习惯”就是要养成爱我校园、美我校园的习惯。

三、活动方法:诗歌朗诵、小品

四、活动过程:

(一)、1、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荒漠化日趋严重,地球环境是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已是当今人类社会一个沉重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加强对环保的认识,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主动地去保护校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做文明中学生。(板书:树立环保意识 做文明中学生)

2、导入主题:

(一)杨转红:同学们:

想在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生活吗? 想在一个姹紫嫣红、四季如春的环境学习吗?

想在一个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校园成才吗?

校园,是我们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校园环境卫生也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对外形象好坏的直观影响因素。

辛秋静:可是,在我们校园的好些进方都散落着同学随意乱扔的纸屑、瓜子壳、糖果纸、塑料袋等。所有的这些,都跟我们洁净的校园极不相称。我们相信,没有哪一个同学希望在一个垃圾遍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杨转红:请听诗歌朗诵《绿色》

辛秋静:全球,着眼身边,立足校园。多弯弯腰捡捡果皮纸屑,不要随地乱扔乱吐;多走几步,不要穿越绿化带,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母亲,净化高景校园。杨转红: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国家。它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它波涛滚滚,一泻千里;它有炎黄于孙的骄傲——长城,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这样的自然美,我认为是壮美。

辛秋静:祖国的山水美,家乡的冰灯美,是自然。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学校生活的人的举止、谈吐、外表等等都应该

做到文明守礼。当我们走进校园、教室,感到清新。明净,没有痰迹、碎纸和灰尘,只有歌声、笑声、读书声,我认为这是环境美。

杨转红:请看小品:《一张餐巾纸》

1、由某人随手丢弃的一张餐巾纸引发几个人不同的表现: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只议论了几句扬长而去,有的把它捡入垃圾桶。

说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讨论:

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影响环境卫生的事例,说说我们如何保护环境(小组讨论)。

(二)、引导分析校园中值得注意的环保问题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

师:前几天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校园的各种场所,找出值得注意的环保问题,分析它的危害,同学们做了吗?请交流一下。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反映,看来校园里值得注意的环保问题还真不少:乱扔垃圾、乱倒饭菜、乱扔纸屑、乱写乱画等。特别严重的是,很多同学乱踩草坪,习以为常,至今已有几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变成了寸草不长的黄土地。校园是育人的圣洁地方,不少人却在厕所墙壁上、通道墙壁上、甚至课桌上乱写乱画,在校园内起哄怪叫,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也造成了精神污

染,所以校园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要是每人人都放纵这种破坏环保的行为,用不了多久,绿草坪就会变成灰尘滚滚的黄土地,整洁的校园就会变成肮脏腻人的污浊地。

(三)、保护校园美丽、整洁的环境,我们有哪些工作要做。

1、师:要保护好校园环境,我们需要迫切做好哪些工作呢?请各组长选出刚才组内发言时讲得较好的同学代表本组上台发言。

2、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各个组的代表同学上台发言,我们看到,我们在校园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上台发言的同学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我想可以这样概括:爱护校园,人人有责;环保问题,人人重视,从我做起。

五、自由发言

经过以上几个活动环节的进行,学生已对美化环境,保护绿化有了较深的感受。组织学生从自身出发,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谈谈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六、结束语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不仅是因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如果我们少用甚至不用塑料袋,那么塑料袋生产厂家就会倒闭,白色污染就会消失;如果我们不购买那些高级高油耗的汽车,厂家就会被迫生产

低油耗、高性能的汽车,尾气污染就逐渐减少;如果我们每天节约一杯水,都会对环境的改善做出一点贡献……

13.数学中要渗透德育 篇十三

关键词:德育;课堂;数学领域;数学故事

一、充分利用课堂进行德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容易受美好而高尚品德的影响。可是由于他们年纪小,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干扰。所以不加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增强其识别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是很危险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对小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比如,要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可出这样的数学题:

1.500粒大米重约10克,那么每一粒大米重多少克?我国有两亿个中小学生,如果每人节约一粒大米,那么两亿个中小学一共能节约多少克大米?合多少千克大米?

解:10÷500=0.02(克) 0.02×200000000=4000000(克)=4000(千克)

2.如果每位学生一年吃大米200千克,那么两亿个中小学,每人节约出的一粒大米合起来,能够供多少人吃一年的?(照这样计算2粒、3粒、4粒、5粒大米够多少人吃一年的?)

解:4000÷200=20(人)

计算完应用题,教师可以总结:一粒米多么重要呀!那么两亿人每人节约2、3、4、5粒大米呢?够多少人吃一年呀?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浪费过一粒大米吗?今后怎么做?平时吃饭时跟妈妈挑挑拣拣过吗?从中让学领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二、深入数学领域进行德育

社会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那些做生意的人每天都在与数学打交道。不妨让学生深入数学领域,从中进行德育。如,可以带学生走进菜市场,做生意。假如卖黄瓜,每斤黄瓜1.2元,有一位顾客买2.6斤多少钱?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可是平时没有锻炼,谈何能轻易地算出来呢?由此能体会出做生意没有数学知识是万万不可能的,从中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情感。

三、通过数学故事进行德育

通過介绍数学家的事迹、数学典故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小数点时代》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为什么会这样呢?从宇航员科马洛夫和其女儿的对话中可知——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很多很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德育贯穿始终,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14.美丽的田园(数学环保) 篇十四

广东顺德大良西山小学 李娜

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课本84页 教材简析:《美丽的田园》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根据已经学到的加减法知识解决身边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教材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看一看图上有些什么,去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二次活动是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想一想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第三次活动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算式中发现加减法之间的规律,并根据这些知识去完成练习中的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好朋友小青蛙今天要带我们坐火车去一个好地方,你们想去吗?(生:想)瞧,火车来了。(师点击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谁能口算出来?这么多聪明的小朋友,那就抢答吧。(生抢答)

师:你们真棒!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点击课件进入“美丽的田园”)。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美丽的田园

师:蓝蓝的天空、绿油油的草地,还有雪白的云朵,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小鸟在树上放声歌唱,小鹅在清清的河水里悠闲地游着,这就是“美丽的田园”。(师贴课题)

这么美的地方,你们有什么感想?(引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1: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生2:田园的风景真美啊。

生3:我们要保护大森林,热爱小动物。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瞧,这里还有些什么?(生:鹅、羊、鸟、花„„)有几只鹅、羊„„?(贴:鹅X只„„)那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吗?

师:谁会列式解答?(师根据生答贴算式)

师:你真棒,还有谁想当小老师提问题?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想说,好,先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哪组的小朋友发现的问题最多。(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生:树上和天上的鸟一共有多少只?

生: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生:。。。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那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请你们同桌两人合作,一人提问题,一人写出算式,比比看,哪两个小朋友合作的最好。

(生相互合作提问写算式,师巡视指导)

师:哪两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师边指名回答边贴算式)

2、把算式分类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找一找它的规律,谁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呢?请你们先自己轻声地说一说。(生自己说)谁来说说怎样分?(引导生分成加法和减法两类)

3、组合算式

师:真是好样的,可是加法和减法家庭不服气了,它们要和我们小朋友进行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点击课件)

师:请从下面的四个数字中选出三个数,组成一个加法或减法算式,比一比哪个同学找的算式多。(引导同桌间的合作交流,指名回答,根据生答点击课件相应的算式)

4、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刚才大家从美丽的田园中不但发现而且还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那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你们能不能找出数学问题来呢?请你们下位找找看吧。(生下位观察找问题,指名回答)

师:谁来当小老师提问题?(鼓励学生自由问答)

5、小青蛙回家

小朋友们真不错,好,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小青蛙导游也要准备回家了,让我们一起来送送它吧。(点击课件)

师:每只小青蛙的身上有一个算式,谁做对了就能把它送回自己的家,谁愿意来帮忙?(生回答师点击课件)

三、师小结

15.一年级上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十五

作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数学德育目的

1、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中华文明,才能培养出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

二、渗透措施

1、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用列举实例的方法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习兴趣。

2、用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处理教材和数学中的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唯物辩证法主张来源于实践并回到实践。它在数学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积极性相当高,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会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为学生的今后成长必定起到一定影响。

3、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渗透,增强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4、利用古代科学家在运算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能有伟大发现,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方法的教育。

5、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3)、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16.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十六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不可或缺的。小学数学大纲指出:“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德育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探讨:

一、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1、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让学生逐步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在推动数学发展中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2、利用大量具体生动的、具有时代感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伟大成就,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初步基础。

二、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1、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生活。通过数学学习尤其在数学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推理验证中,激励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2、在阐明或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沟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使他们懂得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变化的。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

3、在研究数学概念的基本关系中,在对数学某些公式、定律的探求中,使学生认识到加与减、乘与除、等与不等、正与负、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的逻辑体系。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4、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渗透“变与不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5、在每一个新知识、新问题的产生过程中,渗透矛盾转化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个性品质的教育

1、通过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现实、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萌发求知欲望,感受数学的趣味、实用和神奇富有挑战,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某些关键步子和过程,从而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学习态度。

3、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宽容心态、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1、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作用和实际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3、关注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善于归纳整理总结的习惯等。

4、关注更高层次的学习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善于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尊重的习惯;自觉自我评价的习惯;效率做事的习惯等。

五、审美教育

小学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在于它的统一、顺序、和谐、对称、结构、简洁等。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用美的力量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欣赏美、升华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1、教师要善于运用符号、色彩、线条、图形等因素,通过精炼的数学语言、巧妙的解题方法、整洁的板书设计,展示出数学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中看到美的形象,从逻辑推理中领略到美的神韵,从表面的形式中体味到内蕴的那种特有的内在美,从而把学生引入到美的意境中去。

2、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自身的魅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容美和本质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阅读和介绍数学史,欣赏数学在创造人类文明进程中,给世界留下的一个个美的奇迹,感受知识的力量,启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

上一篇:集成电路设计论文下一篇:两面人两种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