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2024-09-05

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精选8篇)

1.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一

幼儿园大班知识重点

一 儿歌

风在哪里

整齐的仪表

宝宝爱学习

绿色的和灰色的小牙刷真重要

小宝宝真淘气

碎玻璃尖又狠

冬天穿衣不能少 碎玻璃亮晶晶

二 绕口令

放牛斗猴

赛车和吊车

故事

坐井观天

两只笨熊

三 古诗

元日

游子吟

江雪

赠汪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歌曲

舞蹈

新年好

小海军

红星闪闪

我的老师像妈妈 三字经

小小蜡笔

我的好妈妈

幼儿园变成大花园 猪小弟

世界真美好

五 美术

折纸

高楼

绿色的大树

由远到近的房子

好看的向日葵

可爱的小企鹅

坐着轮船去旅行

海底世界真奇妙

衣服

裤子

灯笼

帆船

风车

桃子

六 社会知识

1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国旗的名字是(五星红旗)2我省的四个旅游名胜(平遥古城)(五台山)(晋祠)

(壶口瀑布)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七 语文知识

声母23个

韵母24个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拼读:二拼音节(ba ju zhui.......)

三拼音节(kua jiao zhuang

xiong..........)

八 写字(30个)

认字(90个)

八 火

开 天

头 电

羊 毛

广

方 本

西

花 九 数学

10以内的组成与分成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单数与双数

5个5个数到100 倒着写 100—1

认识

大于号

小于号

比大小

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硬币和纸币

认识长方体

区分左右

认识钟表:

整点

半点

认识日历:

一年有12个月

一个月有30天

大 小

儿 见

白 少

巾 半

巴 草

衣 人山田牙业年

2.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二

关于民办幼儿园保教费、住宿费标准的制定和调整,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印发的《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民办幼儿园制定和调整保教费、住宿费标准, 要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执行。同时要求, 享受政府财政补助 (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和税收等) 的民办幼儿园, 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合同约定等方式确定最高收费标准, 由民办幼儿园在最高标准范围内制定具体收费标准, 报当地价格、教育、财政部门备案后执行。

这位负责人表示, 目前,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经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实施细则》, 下一步会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 要求各地物价部门进一步加强民办幼儿园成本监审和备案工作, 使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同时, 加强幼儿园收费及执行标准的信息公开工作, 使收费程序公开、明确、便捷, 使收费依据公示、清晰, 便于群众监督了解。

3.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三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知识

中国分类号:G61

一般来讲,3到6岁的幼儿所接受的教育,都被称之为幼儿教育,属于幼儿的起点教育。这个阶段的幼儿,身体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缺乏独立能力。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命令式、灌输式的方式,幼儿就会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保障幼儿的良好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幼儿生理、心理层面上的特点,将游戏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一、幼儿教育过程中将游戏与知识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而游戏是玩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将游戏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些幼儿因为日常生活中某些琐事,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如果在幼儿教育中,将游戏与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氛围的带动下,进入游戏状态,让游戏成为幼儿发泄情绪的一种重要工具,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将游戏和知识结合起来,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简单的“剪纸”、“串珠子”等。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锻炼了幼儿“穿、剪、折”等多方面的动作,让幼儿手脑并用,从而有效锻炼了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让幼儿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有效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这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教育过程中将游戏与知识相结合的具体策略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想保障教学效果,就需要根据幼儿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特点,将游戏与知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巧妙导入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保障教学效果。游戏导入是将游戏与知识结合起来的重要环节,让幼儿对游戏产生兴趣,马上进入游戏状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巧妙导入游戏。

比如,在讲解数学数字这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根据幼儿特点,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老师就可以提问学习生:“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吗?”幼儿就会争先恐后的回答:“喜欢!”老师就可以将动画片的“喜羊羊”的照片打印出来,提问学生:“你们从喜羊羊身上看到了哪些数字?”这些小朋友就回答:“喜羊羊有1个鼻子、嘴巴,两只眼睛和耳朵……”老师以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態,寓教于乐,保障教学效果。

(二)善于利用音乐游戏

幼儿年龄比较小,且大多比较活泼好动,喜欢音乐。因此,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音乐游戏,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增长知识。

在幼儿教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利用音乐游戏,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那些节奏比较欢快、易于识记的音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较幼儿小朋友认识小动物时,首先,可以选取经典的歌曲《两只老虎》,先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的意思,然后可以设置一些动作比较简单的舞蹈,让幼儿先看老师如何跟着音乐跳起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幼儿听完歌曲、看过舞蹈表演之后,就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比如:小朋友认不认识老虎?它长什么样?等,然后可以将老虎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来认识“老虎”这一动物。最后,让小朋友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对老虎的感受,老师再逐渐引导小朋友,要爱护动物。这样的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音乐游戏中认识“老虎”这一动物。

(三)尊重幼儿的感受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有效保障教学效果,在将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时,老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小朋友的感受,不能过多干涉,因为这样会影响幼儿的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在游戏与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中,老师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幼儿充分体会到“主人翁”的感受,让幼儿小朋友从传统的“要我学”逐渐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数学简单加法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设置同样的题目,让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求出结果,并且保证正确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直接是游戏的组织者,不能过多干预小组之间的合作,这样以来,就有效调动幼儿的参与,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

(四)增加幼儿的成功体验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将游戏和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还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合理设置相关的游戏联系,大大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强化幼儿小朋友的自信心,从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保障教学效果。

比如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速算、词语接龙等游戏,对于那些表现比较突出的小朋友,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比如采用佩戴小红花、口头表扬等方式,让幼儿获得满足,获得成功体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主动参与;对于那些表现不是特别突出的小朋友,同样要在口头上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表现,从而有效保障教学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的起点,对他们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将游戏与知识结合起来,既可以帮助幼儿消除消极情绪,又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老师必须要分析幼儿的心理、生理两个方面的特点,然后从巧妙导入游戏、善于利用音乐游戏、尊重幼儿的感受、增加幼儿的成功体验这四个方面出发,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保障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耿蓉莉.在幼儿教育当中如何更好的将游戏与知识相结合[J].神州,2011(23):62.

[2]龙莺英.幼儿教育中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J].教育观察,2012(05):62-65.

[3]宋超.论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35+87.

4.小学教育学考试部分重点知识总结 篇四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二、义务教育

1、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 义务教育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第二 义务教育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 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三、《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发展基础教育

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第三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五、小学教育目的的作用

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具有激励作用具有评价作用

六、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A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B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 人们的教育理想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任务: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遗传素质的意义:(作用)

a。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c。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d.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环境及作用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a.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b.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四、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2.注意 3.记忆 4.思维 5.情感 6.自我意识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六、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四章 学生与老师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辨析)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对于学校和教师,其职责是:

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2.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3.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不得使未成年的学生在危及

人身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校舍中及教学设施中进行学习和活动

4.对侵犯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即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四、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课程

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四、课程目标的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五、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六、我国小学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第七章 教学

一、教学的任务(简答)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A.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如何上好一堂完整的课

1、备课

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2、上课

1.(1)课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2)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A考查 B考试 C 考查与考试的结果

五、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六、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b.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七、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德育

一、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五、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六、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

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

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四、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五、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

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5.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五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臵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题)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四)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包括:1.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臵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制约学校机构;

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

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5.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1)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荀子:

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白板说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施太伦(德国)

4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身体外形。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

2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3)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助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六

1、古代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教育。)

3、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2014年真题)

答: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主要有四点:(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2)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3)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

4、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2012下: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书上参考答案: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教育的性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宗教性;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7、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

终身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全民化;民主化:起点机会均等、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教育结果的均等;多元化:(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P20)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8、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015上: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学校文化: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9、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简述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0、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P29)

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2003年10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13、教育制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非制度化教育。

14、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16、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目标(书)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

1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书)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8、学生观(2013年下半年简答题考过)(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19、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

(1)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2)合作学习:完成共同的任务

(3)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20、教师观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22、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育人为本(根本要求);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3、教师专业发展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人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到在职教师阶段,直到离开教职为止,在整个教职生涯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地发展专业内涵,以逐渐迈向专业成熟的境界。

24、教师劳动的特点(6点 书)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

25、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专业态度: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

专业道德: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等。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三)专业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创新能力。

26、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2)入职培训(师徒结对)

(3)在职培训(参加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学术团队与学术活动:专业团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教育考察与观摩)

(4)自我教育(专业阅读;网络学习;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

27、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的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28、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

(3)勤于积累,检索方式要多样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

29、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

第二章 学生指导

1、简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局要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常用的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3、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

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2015上)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案例分析)(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2)早期的经验(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4)个人勤奋的影响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2013上)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遗传、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学校教育)。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3)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4)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8、学校教育

(1)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如下:(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012下)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老师,相对而言效果要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对个体的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0、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11、教学实践中,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与契机:

(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12、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13、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课堂中正确引导;注重激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合力;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14、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1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反映。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过程,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不断前进。

16、小学德育的原则(8个)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17、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2012下真题):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

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此外,小学的德育方法还有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补充: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只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8、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

(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19、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5个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理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道德面貌等,它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2、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德育工作是班级管理的首要工作。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有耐心,结合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认识真、假、善、恶、美、丑,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心灵美,从而立志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玩”中学。

(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规范小学生的言行,培养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4)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5)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以班集体带动学生个人的发展。

(6)建立班级核心力量,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7)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对学生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3、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一)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向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有效性原则(处理突发事件要讲究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冷处理原则(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冷静地观察一段,待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再去处理)

(二)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4、处理班级违规事件时应遵循的原则

1、要有法可依

2、态度要正确

3、要有时效性

4、要加强沟通

5、要取得家长的支持

6、要形成群体氛围 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

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做到:

1、预防

2、控制与矫正

3、转移

5、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三)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6、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作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工作:

1、先进生的教育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后进生的教育(重点)

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根据中等生大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7、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群众性活动(此种形式进行的课外活动具有普及性,形式上适合大多数学生。)

8、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9、小学课外活动的教育意义

(1)小学课外活动是提高小学生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各类专门人才的成才打好基础

(3)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0、课外活动的特点

性质的资源型行业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11、班队活动的原则

班队活动原则就是指为了保证班队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设计、组织和开展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班队活动指导过程的客观规律。包括以下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计划性原则;(6)生活化原则。

12、小学班主任的基本素养: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第五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技能: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章 教学实施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1)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育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所必须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2、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二者的关系:(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脱离知识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两种倾向,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 感知教材,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三、我国小学教学原则(材料分析)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五、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并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六、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七、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八、教学实施的环节 5个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九、备课要求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备教材: ①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②教科书: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③阅读参考资料(2)备学生(3)备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期、课题、课时

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

十、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课的结构:组织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十一、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分量适宜,难度适度;有助于启发学习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十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设置榜样

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改变不正确归因:

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采取现实归因,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七章 教学评价和反思

1、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评价主体: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评价结果: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的认同及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评价内容:全面综合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2、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2)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3)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化成长时间;

7.幼儿园教育重点知识 篇七

众所周知, 数学教材上的许多结论、定律等都是数学家劳动的结果, 现行教材大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数学问题的结论, 而忽略了丰富多样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逐步积累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但是, 对每一个知识点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 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 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探讨, 有重点地经历, 设计有数学思考含量的活动, 让学生在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中, 认识、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有重点的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遵循数学学科特点, 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推理严密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 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经历提出问题、搜集和处理数据, 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因此,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看到的是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去发现、去探讨交流。但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 对有些知识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 教师之所以这样处理只不过是为了迎合形式, 没有真正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过程, 体验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了解某些数学知识产生的由来, 教师首先要选择并确立有研究价值的教学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是约定俗成的, 绝不能靠学生去发现, 而且也发现不了。如, 多位数的读写规则、几何形体的名称、四则运算的顺序等。诸如这类知识, 教师的传授还是要有的。对于一些数学教材中法则的归纳、结论的推导等,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够去发现, 就应该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因此, 教师对所执教的内容要心中有数, 哪些知识需要由学生去发现、探究;哪些知识需要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哪些知识需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去掌握;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 这种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就可以得出结论。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体、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等。学生经历了新知的形成过程, 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对这些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学生切实感到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 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独立思考和推理有据的良好习惯。因此, 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 处理好发现学习与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营造动态生成课堂。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就必须加强参与, 在参与中体验、学习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逐步建构知识, 去实现动态、生成高效的建构课堂。我认为, 在教学实际中, 应抓好重点章节的教学, 也就是抓好起始课的教学, 课堂上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 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例如“圆柱的认识”, 教师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首先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物体入手, 观察圆柱体的模型, 先看整体, 再分析各个组成部分,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己制作圆柱体。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 可以很好地了解圆柱体各个部分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教师只需在学生已获取的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可。在起始课的教学上, 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一节不行就用两节, 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体验。又如计算教学“小数乘法”一节, 在复习铺垫整数乘法的基础上, 出示1.3×5让学生尝试解决, 并相互交流算法, 接着出示0.13×5继续让学生独立解决、交流算法, 再接着出示1.3×0.5……教师有目的地设计, 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去尝试交流, 让学生在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自主归纳, 总结方法。在后续知识的教学上我们则可放手,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 运用转化、迁移、类推的方法自行解决。

在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学会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而言, 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于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策略, 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 对学生的引导、帮助、调控至关重要。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 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引导。”毋庸置疑,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离不开教师适时到位的指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他们享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主要应该承担目标确定、内容选择、环境营造、问题编制、活动安排、调控激励等工作。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的。教师如何正确地实施引导至关重要, 如果教师的引导不当, 就会造成探究的失败。因此, 要把握好引导的“度”。一般来说, 教师的引导应该是既要基于学生的经验, 又要高于学生的经验, 把问题的难度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某些探究难度较大的知识以及较难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指导, 这种指导主要是指学习方法或策略方面, 这时引导的目的是为了以后学习同类知识时不需再引导。引导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 在学生思维困顿处、探究关键处,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可以给予建议或提出一些辅助性的问题, 使他们能够继续进行探索。例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学生可能对计算程序的把握比较顺利, 但对相应的算理理解并不容易, 而我们的教学不能单单停留在让学生会算的基础上, 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算, 而算理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和帮助了。

可以说,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角色不仅没有减弱, 反而更为加强了, 他调控着整个课堂, 指导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8.七年级英语重点知识回顾 篇八

“Could you lend me your dictionary?” “Of course.” “你能借给我你的字典吗?” “当然。”

2. one不仅可用作基数词表“一”之意,也能用作代词替代前面所提可数名词中的“一个”或代指“任何人”。如:

One and two is three. 一加二等于三。

I don’t have pens. Please give one to me. 我没有钢笔,请给我一支。

One must love one’s country. 任何人都必须爱国。

3. You’re welcome.用来回答对方的感谢,相当于That’s OK./That’s all right./Not at all.。如: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e welcome.”

4. 当名词前有定冠词、指示代词或物主代词修饰时,all 习惯上放在这些限定词之前。如:

all my books我所有的书

5. the other 通常表示两者(部分)中的“另外那个(些)”,而 other 多用来泛指“另一些”。试比较:

The twins are English. One is Lucy, the other is Lily.

这对双胞胎是英国人,一个叫露西,另一个叫莉莉。

I have many friends. Some are teachers, others are policemen.

我有很多朋友,一些是教师,另一些是警察。

6. socks, shoes, trousers, glasses(眼镜)等表示两部分构成的整体东西的名词习惯上用复数形式,如果表示数量指“一双(副)”,应用a pair of 短语修饰。如:

a pair of socks一双短袜 a pair of glasses一副眼镜

A pair of shoes is under the bed. 床下有一双鞋。

7. 当询问“某人(物)怎么啦”时,常用句型“What’s wrong with…?”,这里的疑问词 what 不可受汉语的影响误用 how。如:

“What’s wrong with your kite?” “It’s broken.” “你的风筝怎么啦?” “它坏了。”

8. worry作及物动词用时其后习惯上只接人作宾语,意为“使……担心”;worry 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其后能接人或物作宾语,但必须用介词 about,意为“担心……”。如:

The recent changes in the Earth’s climate are beginning to worry scientists.

近来地球的变化使科学家开始担优。

Don’t worry about my lessons. 别担心我的功课。

9. tea, milk, bread, water, meat, rice 等物质名词均为不可数名词,此类名词无复数形式,其前不可用不定冠词、基数词、指示代词等直接修饰,若要表示它们的数量,其前必须加“计量名词+of”短语。如:

a bottle of orange 一瓶桔汁 two cups of tea 两杯茶

10. something to eat(drink)意为“吃(喝)的东西”,to eat(drink)为不定式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不定代词 something。如:

上一篇:游云南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暑假晨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