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发展史

2024-10-10

中国外交发展史(共8篇)(共8篇)

1.中国外交发展史 篇一

中国现阶段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国际环境。制定并实施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于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极为重要。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而中国也正在逐步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自从二战之后,世界开始了广泛的革命浪潮,并纷纷走上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在调整过程中,一些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如我们中国、印度、巴西以及古巴,他们代表着新型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希望世界能倾听到新兴国家的呼声。另一方面,偶这偶已经实施统一货币、开放国界,正在逐步走向联合、统一。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希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独立角色。而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则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妄图建立“一超独霸”唯我独尊的单极体系。中国要巧妙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强有力的外交活动,构建和谐世界,实现和平发展,这是中国外交战略总目标,而正确处理好中美、中俄、中日、中欧、中印等大国关系则是中国实施总目标的基石和重点。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更加活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国与国相互联系更加紧密。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至少需要约三十年和平时间。而能否赢得这三十年宝贵时间,实现和平发展,需要中国提出科学的外交理念和一系列正确的外交方针政策。我们曾经通过正义战争来赢得和平。如抗美援朝胜利为中国赢得了二十年的和平时间。援越抗美的胜利又为中国争取了三十年的和平时间。现在是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我们希望能用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平外交路线的贯彻再为中国争取三十年和平时间。但无论是通过战争手段,还是和平手段赢得和平时间,都离不开国力,“弱国无外交”。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所以建议我们在处理上述大国关系时,要重点把握好加强国力建设、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团结的力量与霸权主义作斗争三个方面,保证中国的和平发展。

2.中国外交发展史 篇二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

60多年来,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定不移地奉行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具体的对外政策。这样就形成了三条外交脉络———生存、富强、和谐。[1

生存———破除封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恨之入骨, 制造反华包围圈。为了站稳脚跟, 新中国采取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外交方针, 站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虽然, 这一时期, 我国主要实行“一边倒”战略;但是,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中国陷入空前孤立。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我国积极谋求新的国际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与多国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 它们在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 中国沉着应付、稳住了阵脚。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国力持续增长, 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富强———敞开国门

从新中国成立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 我国就以自力更生、务实开放的态度, 向苏联及东欧等国家打开大门。

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 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 中国采取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 积极发展同西欧、日本、亚非拉等国家之间的关系。

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末期,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 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中国采取了“一条线、一大片”的战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19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中国采取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战略。1978年, 改革开放的中国再次敞开国门。运用廉价劳动力优势, 实施出口导向政策, 让中国产品走向全世界, 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

19世纪90年代, 两极格局终结,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 开展多边外交。

进入21世纪, 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特点,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 形成全方位良性互动, 拓展总体外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转移到内需和科技进步上来。融入国际社会, 不断拓展海外利益, 负责任大国形象凸显。

和谐———融入世界

随着新中国进入世界舞台, 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 中华文明的智慧成为新中国纵横捭阖打入全球的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逐渐地意识到, 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需要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以外的国家打交道。抗美援朝和援越抗法斗争的胜利表明, 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1954年4月, 我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为中国参与重大国际会议提供了第一次机会。中国的外交方针, 迅速由“打扫屋子再请客”转变为“必须走出去”。21世纪, 和平发展的中国再次引起了全世界对“北京共识”的思考,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

这些认识、转变和主张, 都是中华文明崇尚和谐、兼容并蓄的本质特性, 是新中国治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中华文明崇尚和平, 反对殖民掠夺小国, 主张大国“守雌、居下”。反映到国际关系上, 无论是实践———如睦邻友好, 对外援助, 发展大国关系, 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外交;还是理论———如“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以及“和谐世界”理念, 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 都根植于这样的思想、文化沃土。

二、中国外交的丰硕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 经济领域, 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合

作, 主动构建贸易自由区, 大力拓展能源进口渠道, 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第一, 对外贸易铸就中国成长基石。建国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实现历史性跨越, 贸易大国地位日趋稳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从1978年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外贸开始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方向转变。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的外贸规模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满足外汇需要发展成为解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是拉动中国经济前进的三驾马车之一。[2]

第二, 中外资企业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新中国成立之初, 西方国家对新政权实行经济封锁, 我国被迫在封闭国门的条件下发展经济。1978改革开放以后, 与外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在中国不再是不可触及的禁区。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评价认为, 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举措之一, 就是对外资开放。这并不因为中国缺乏资金, 而是为了让中国的国内市场更有竞争力, 从而迅速地提高综合国力。

2. 政治领域, 积极推进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大国地位凸显

第一, 积极推进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 始终坚持睦邻友好的方针政策, 通过平等协商, 公正合理地解决与周边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领土等问题。目前, 已与171个国家建交。同时, 中国还逐步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新型合作关系或建设性伙伴关系。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同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同日本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等等。

第二,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各种多边平台坚持原则, 广泛开展各个领域国际合作, 充分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 文化领域, 和谐理念走向世界

建国以来, 新中国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为国际关系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和平为宗旨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使新中国在激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打开了新的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 实行改革开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使新中国外交步入一个新的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牢牢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发展趋势, 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

现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理念,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与实践, 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三、经验与启示

中国外交60多年来,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迅速扩大, 国际交往日益密切, 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 国际战略也随之丰富和发展。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是中国国际战略确立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交方针是中国国际战略的首要任务。综观外交历程,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第一, 制定对外战略,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但不能单纯地把国家利益仅仅理解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要以外交思想为指导,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以外交实力为基础。美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有一句名言:“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所构成, 那么国际政治中实际上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至上”是外交工作的根本准则。但是, 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国家利益理解为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还应该认识到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进步以及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等等, 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根据当今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应把谋求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来追求。充分发挥外交手段和功能, 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

第二, 正确处理政治、经济与外交三者的辩证关系, 使外交战略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政治、经济、外交三者关系中,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对外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但是, 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 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未能处理好三者的辩证关系,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外交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 把政治与经济分开, 超越意识形态, 凸显国家利益, 使外交更好地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外交走向科学与成熟。[4]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外交三者的关系,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交往、互利合作、求同存异, 积极寻求相互交往与合作的共同利益和基础, 实现“互利”与“共赢”。

第三, 强化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由若干国际行为主体组成的、复杂无序的综合体, 其中各主权国家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维持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了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就必须制定一个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外交政策和执行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外交策略。在毛泽东时代的外交实践中, 我们有时过分突出意识形态和政治界限, 外交政策表现出太强的原则性, 灵活性不够;主观意向多, 科学预见少;被动应付多, 主动参与少, 结果因丧失外交机遇和外交失误而遭受严重损失。[5]但总体上来说, 中国外交60多年来, 在外交战略的连续性、稳定性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近30年来, 我国在外交实践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更注重灵活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条件下更强调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 从而逐渐地改变了外交的被动局面, 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 今后, 我们更应强化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总之, 建国以来, 新中国外交就是在实践中遭受不断的挫折与失误的磨炼而逐步走向今天的成熟与成功的。我们要继续使中国外交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充实、发展和完善, 以迎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

参考文献

[1]周盛平.新中国的甲子, 世界的幸运[J].半月谈, 2009 (9)

[2]开放的中国真诚拥抱世界:新中国开放60年成就综述[N].中国青年报, 2009-08-28

[3]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中国外交——全方位大发展[N].人民日报, 2009-09-29

[4]郭伟伟.新中国60年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建设关系研究及启示[J].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 2009 (11)

3.中国外交发展史 篇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提出的谋发展、促发展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意识和观念不仅补充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和平外交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发展观,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外交理论体系,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完善了国际合作观、国家利益观、国际体系观、内外统筹观和外交价值观等。 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外交明确了新时期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即外交为国内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外交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中国外交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道路,不仅展示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外交风采,也给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实现民族救亡和国家独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新中国诞生以来,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科学分析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需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指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科学发展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以提高全体人民的福祉为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既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需要,而提出的最重要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们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继承传统、引领未来的理论创新,它既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举措的新的理论概括,又是关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和总结;既是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世界观理论,又是怎样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方法论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不是把自身发展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建立在依靠外部条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事实上也是把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尤其是目前中国自身还不那么发达,还有极其艰巨的发展任务在前面,强调这一点更是不容易,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共赢的责任心。这种共赢与合作的发展理念贯穿中国外交的政策和实践,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核心指导思想。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的新贡献就在于: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执政党是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回答,深化了对三大基本规律,即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实践的理论依据

只有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之所以能够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在于这一理论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凝结着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在于它总结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实践上说,对中国在开放中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战略纲领和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是准确判断和把握国际形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是做好外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认识国际形势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趋势,科学判断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新时期更好地开展外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 在国际格局出现大变化和大调整的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体制、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也出现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才能不断提高中国外交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新形势下,只有准确把握国情,紧跟国内大势,外交工作为科学发展服务才有针对性。归结起来,中国外交这30年最大的成就在于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抓住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实践的基本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具有时代的领先性和前瞻性,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为积极探索和拓展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提供了理论指南。中国外交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交为国家的科学发展服务,二是外交自身实现科学发展。

做好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党的领导是关键。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在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 在总结中国外交光辉历程时,杨洁篪外长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宝贵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外交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外交工作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英明决策、精心指挥的结果。在外交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提出的对外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上来,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对外方针政策。 新时期外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往往无先例可循,只有大胆探索,才能够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顺应新时期要求的指导中国发展的新思想,也是指导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新舞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外交统筹国内国外,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因素,深化和拓展全方位外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持。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之下,中国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就:(1)积极推动发展大国外交,全面提升中美、中欧、中日、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发展;(2)努力构建和谐周边外交。中国历来倡导并遵循开放的地区主义,通过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亚欧峰会、上合组织等途径,推进周边安全、经济合作。(3)做实与发展中国家外交。中国不仅积极开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而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技术、医疗、人力资源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援助。(4)用好多边平台。为维护国际秩序,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国积极斡旋朝核、伊核问题,寻求妥善处理的方案。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通过这一多边平台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5)拓展经济外交,服务国内发展大局。

(四)新时期中国外交实践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理念和精神

中国外交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弱国无外交到目前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局面,走过了不平凡的半个多世纪。支撑和鼓舞中国外交的精神支柱和脊梁的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涵盖了理想、目标、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中国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外交实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精神,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精髓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中国外交将始终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和国际体系进行转型的时期,中国外交在理论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正逐步形成和日益完善。相较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理论改变了自身的身份认同,强调全方位地参与和融入国际体系。相较于西方,中国外交理论强调利益和道德的平衡,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与时俱进的国际合作观;(2)利益均衡的国家利益观;(3)积极主动的国际体系观;(4)全局视野的内外统筹观;(5)以人为本的外交价值观。 归结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外交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完善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外交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一脉相承,是中国外交思想和理念的内核。求和平、求发展,是中国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国外交实践创新的理论指导。在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体系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基础,和平、发展、合作是旗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长远目标,和平发展是道路,互利共赢是实现中国自身和平发展、推动实现和谐世界目标的基本途径。

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看,没有和平稳定与平等互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发展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反过来,没有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表现在对外关系方面,就是互利共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互利共赢是和平发展的自然逻辑延伸和重要实现形式。和平发展与互利共赢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体系的精髓。虽然当今世界各种矛盾依然深刻复杂,实现和谐世界目标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充满挑战,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实现上述目标不懈努力。近年来,国际社会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现实选择。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的追求,已汇成时代潮流。

(二)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在外交层面的体现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外交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国内治理模式和执政理念变革在外交层面的反映,意味着中国外交哲学从维护整体利益的国家中心主义到关切公民个体权益的战略转变。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对重新认识外交的根本目的和政策重点深具启示意义,对具体外交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外交为民的思想既是对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具体落实,也是指导新时期中国外交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外交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价值理念。在人权问题上,中国和西方存在明显分歧。中国以人为本外交观的提出有力回击了西方对中国的不实攻击,有效地以普世性语言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价值观,务实地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达成共识。中国以人为本和联合国以及部分国家所主张的人类安全观基本相符。中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外交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还有利于打破西方在外交价值观方面的主导权和解说权。 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内展现党的执政能力、对外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政治任务。 近年来,中国外交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在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在及时妥善处理中国海外人员安全、涉外劳务纠纷,确保我人员和财产安全等方面的积极贡献。

(三)倡导文明对话与合作,推出“和谐世界”新理念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想目标所在。和谐世界理念凸现了世界的相互依存性,亦即世界的共同性,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对共同利益和共同繁荣的理性审视和实践努力。中国不仅继续为世界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而且也将为世界提供更多进步的思想产品。推出和谐世界理念有利于联合全球的和平发展力量和实现和平发展道路的长远目标。 “和谐世界”的提出,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阐明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前途的构想和主张,为国际秩序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在中国看来,“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各种文明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对话与合作,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人类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中国认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和走向昌盛的宝贵源泉,应努力加以维护。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必须予以尊重。各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文明对话’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

随着国际体系的转型,各国都试图为新的国际体系价值观念注入自身的理念。当前西方国家正大力倡导所谓“民主价值观外交”,强调所谓的西方式民主人权观念,使道义和价值观成为新的竞争重点。中国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外交价值观,不仅有助于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的探索,还有利于打破西方在外交价值观方面的主导权和解说权。“和谐世界”的理念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中国去实行和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这样的大国的理念和行为当然也将对国际关系的走向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国际关系理论的价值观基础开始突破西方文明一统天下的进程,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将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价值观基础带来实质意义上的变革。

(四)注重利益和责任均衡的负责任外交新理念

中国外交理论强调利益与责任的平衡,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国家利益观朝着利义均衡的方向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尤其是在对待物质方面和精神价值方面的国家利益,以及对待自身国家利益与他国国家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等问题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也日趋均衡。一方面,中国注重通过改革开放提高自身的物质能力,并将其当作中国国家利益最为基础的方面。另一方面,中国也相当重视国家利益的价值层面,或者说国际正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界定了国家利益在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彻底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战略。在注重中国自身国家利益上,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要“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

在秉持国际正义上,中国在政治上坚定地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许多全球热点问题上,如朝核危机、伊核危机、达尔富尔问题、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的发展为同其他国家合作创造了更大空间。对于那些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现实的因素,在竞争当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施以援手,尽力去帮助、去扶持,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提高它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尤其表现在这些年中国同非洲国家进行的很多合作上,例如帮助非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帮助修建了2200多公里的铁路,3400公里左右的公路, 为这些国家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海地大地震、巴基斯坦水灾等国际灾害事件中,中国给予的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树立了中国的国际道义形象。总之,中国所坚持的利益责任观,是立在中国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之上,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世界负责的责任观。

(五)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树立中国发展崭新形象

公共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中国公共外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新拓展。在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中国公共外交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以维护和促进国家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中国无意输出意识形态、价值观,无意对他国发展道路、内外政策施加影响。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同时,中国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从现阶段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首先是扭转局面,帮助各国社会公众理解中国的现实状况、内外政策和未来趋向。从更长远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促使国际公众相信、接受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减少和消除对“中国富强必霸”的担心与恐惧。从更深层来看,中国兼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和世俗化的文化伦理社会三重特点,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让各国公众拨开“妖魔化”中国的迷雾,认识不仅能与中国合作共赢,而且能与中国人民心灵相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 公共外交拓展了中国外交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政府与公民社会领域的互动,将外交扩展到了本国政府与外国公众的层面,把外国公众作为外交的对象,这是中国外交实践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六)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外交注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和怎样发展提出的系统性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随着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越来越感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实践中,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新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观念,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以人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和平发展与科学发展,是中国永恒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也是一个未尽的伟大战略,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使全体人民过上安居乐业、富裕幸福的生活,还要进行长期艰巨的努力。

4.中国外交的挑战 篇四

院系名称: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班级:网络0921 姓名:陆岳

学号:0906100118 不知不觉中,祖国已迈入了21世纪,并且已经悄然走过了本世纪头十年。回首过往、展望未来、环顾四周,不禁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前所未有的干劲、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成就,将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世人毫不在意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欣欣向荣日益昌盛的全球为之侧目的新中国!其间,伴随共和国共同成长的中国外交,也历经了新中国的每一次变革与每一次进步。

今天,当中国再一次面临新世纪赋予的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中国外交也再度成为国人和世人关注的焦点,能否在新的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制定新对策,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能否真正利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直接影响到中国在新世纪能否真正实现复兴与崛起。

一、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5年前,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在正面的部分,先是中央一反常规“出牌”,致使国民党、亲民党党魁先后“登陆”,使原本自3月份全国人大颁布《反分裂国家法》以来异常紧张的两岸形势得到了缓和,在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同时,似乎也使国人看到了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些许曙光;胡锦涛总书记出席莫斯科纪念卫国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从“座次”上网友们似乎也看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虽然还不是强国)应有的“派头”——而胡主席亲自接见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苏联老兵,凸显了大国风范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知恩必报的优良传统;中俄边境东段协议的生效,标志着中国与周遍国家所有陆上边境问题的全面解决,也为中国埋头发展与和平崛起创造了良好条件;中、俄、印三国互为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展示了中国外交灵活务实的新姿态,也削弱了由于反对日本参与的“四国联盟”关于入常提案带来的负面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承认印度、伊朗、巴基斯坦三国为准成员国,从长远来看也值得关注;吉尔吉斯力邀上海合作组织的中国、俄罗斯出兵中亚,也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的重要性(虽然本人并不赞成中国出兵,但在关乎中国切身利益时,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有所作为也并非不可);再有就是中国政府宣布取消84种纺织品的出口税,回应美欧的咄咄逼人,使国人大呼过瘾,而传统媒体及网络均好评如潮;另外,以委内瑞拉的查维斯为代表的拉美左翼相继执政,也为中国外交的全面出击提供了条件。在负面的部分,美、欧、日三方共同发难,使中国外交面临空前的挑战。先说日本,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些事件的时间。本来,吴仪副总理参加世博会会见小泉是中方事前主动提出的,目的是展示中方对于发展中日关系的诚意,修复中日关系,为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创造条件。但是,5月 8日和16日先后有消息证实小泉将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即便是吴仪副总理于17日到访后,小泉仍然表示“将以个人身份参拜„„”5月18日,日本更是变本加厉地说什么有18名日本人的本籍地在“钓鱼岛”、122人的本籍地在“冲之鸟”(礁石耳)!!明眼人用脚指头想想就不难发现,日本这一切的“小动作”都是有预谋的,目的只有一个——试探中国的底线!好在吴仪副总理毕竟是以“铁娘子”著称(年纪稍长的朋友可能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其担任外经贸部长直接参与中美贸易谈判的雄风!),在中央的支持下,毅然决然地以“国内有事”为由,中止了即将与小泉展开的会面——创造了被媒体形容为“中国新世纪外交标志性事件”。而更打日本脸的是吴仪副总理紧接着就到蒙古访问去了,也就是说根本没什么要务等待吴仪副总理处理——小泉政府能不恼吗?!再看美欧,美国先是大吵大闹逼迫人民币升值,使全世界都认为人民币似乎真的就应该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在事实上形成了以美国打先锋而诸多随不明确表态但实际却站在美国身后的态势;再就是纺织品贸易问题,同样是美国打先锋,欧盟及一帮宵小敲边鼓——巴西的变本加厉即可窥其一斑——大伙不健忘的话应该还记得当时APEC峰会时巴西总统对胡主席的毕恭毕敬。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纺织品贸易争端,中国都有足够的但确是有口难辩的理由,是强硬?是妥协?是忍让?是继续韬光养晦?还是选择性有所作为?这些都是中国外交不可回避的挑战。

二、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因而真正的外交从来都是强国才有——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外交在三分世界的大环境下,积极与广大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无论是中东人民的反美斗争抑或是拉美人民的反殖民斗争,都留下了中国外交可圈可点的一笔;周恩来总理几度造访非洲,则开创了中、非之间的“传统友谊”,不但使非洲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从一无所知变成了感谢与憧憬,而且直接导致了我们1972年顺利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非洲的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时至今日,很多人还在为当时中国政府在自身异常困苦的条件下,无条件援助这些小兄弟感到不解并争论不休,但是你要是看看中国当时的综合国力与其强大的外交影响力之间的奥妙,则这一切根本无须争论——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诸事如此,外交亦然!)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内政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则是人所共知的“韬光养晦”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网友们争论的也不少,但是,任何事情包括政策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二十多年可能是有许多的事情不尽如人意,但是正是这二十多年中国以平均每年9.5%的经济增长率高速发展,而让美日等强国都高呼“中国威胁”!为什么?因为我们确实发展了!况且,即便是“韬光养晦”“忍字当头”,我们却也不是完全没有作为——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就是代表!中央机智地采取了“斗而不破”的策略,最大限度维护了国家的利益(限于篇幅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讨论、查资料或看看国防大学乔松楼教授的演讲)!纺织品问题和人民币问题能够引起美、欧乃至全球的“兴趣”,实际上表明的是中国已经“部分崛起”,即在某些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尽管中国在过去除了近代的一、二百年一直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遇过反对者,但现在不同的是几乎站在了全球的对立面。这就给中国外交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考验——我们过去外交常用的分化拉拢政策,已经不能再继续照搬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想韬光养晦,似乎也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如果采取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的针锋相对、你反对我就支持的外交方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话,在全球话的今天尤其是在中国虽然发展了但羽翼仍然未丰之际,针锋相对地与欧美发达国家对着干是不可能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因而,如何在“合理”韬光养晦的前提下守住底线,做到“退一步进二步”;如何发挥舆论作用让尽可能多的国家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政策;如何在发生利益冲突时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大限度确保利益平衡,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最近欧盟的动静也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对于中国相对比较友好的德、法政坛相继发生异动——施罗德政府面临失败,而法国由于欧宪公投失利已经迫使总理辞职。而继任的德维尔潘以及德国的下一任政府能否继续延续他们的中国政策仍是一个变数;二是欧宪公投在法国和荷兰相继失利,而英国、芬兰又决定暂时搁置,从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受到了遏制,而一旦欧洲一体化进程终止,则中国面临的就不是欧盟一家而是欧洲列国(当然,老美也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而出现这个局面的可能性现在看来也不十分大)——而且,美、中、欧三足鼎立的态势也将不复存在;第三谈一下欧盟对华军售解禁问题,本来随着连宋相继登陆,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转机”,但是由于现在法国、德国因为欧宪等国内自身的政治问题自顾不暇,而7月份之后英国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如此一来,这个问题的前景也不容乐观,在此顺便提一句。

三、中国外交需采取的新对策:既韬光养晦又有所作为 从吴仪拒见小泉和中国取消出口纺织品加税这样的“非常”举措来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似乎已经逐步尝试在坚守了二十余年的“韬光养晦”政策基础上更加灵活的处理问题,而更偏向于有理、有利、有节,偏向于守住底线有所作为,偏向于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风格。

个人认为,这种外交风格和处事原则,似乎更能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外交工作。前面说了,中国现在在某些方面已经“部分崛起”,加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不可避免地和西方国家在一些领域甚至包括他们认为是“传统优0势”的领域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的解决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外交手段——既能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又能获得对方能够理解、接受和支持。如此,再像以往一味地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只会被人家视为软弱可欺——美、日最近的变本加厉就是很好的注脚。以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如果中央没有在5月底的关键时刻出台外间看来如此“强硬”的政策,那么中国人民面临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共同来算一笔帐,我们有1900万的纺织工人,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按每家3口人算,受到影响的人口将达到6000万——这还不包括与纺织行业相关的其他企业职工受到的影响!这些树以千万计的老百姓生活受到影响,那么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外贸出口都将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中央断然采取的坚决措施,至少可以舒缓在美、欧合围下原本艰难的纺织行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政府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少有的强硬举措。同样,对于日本,笔者同样赞同中央目前的“强硬”——毕竟我们现在已经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了!而日本玩的那几个花招,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真正的目的是挑战中国的忍耐程度、刺探中国的底线——包括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等各个方面。以钓鱼岛为例,我们至少在明朝就发现了这个岛屿,而至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海域的勘探,而日本什么时候开始叫嚣的呢?最初是上个世纪90年代,如今中国在先后对“春晓”、“残雪”、“断桥”和“天外天”等油气区块进行勘探,而“春晓”气田又被证明蕴藏丰富油气资源(2003年探明储量已达540亿立方米;而李四光生前预测“中国海上石油远景在东海”的论断已初步得到验证)的情况下,日本再度表现了它的觊觎我东海油气资源的狼子野心!对于这样的挑衅,如果政府不强硬而光考几个热血“保钓”青年是很难维护国家利益的——更何况日本的说法本来就站不住脚!如果我们在东海油气争端和钓鱼岛领土争端上不能很好地守住底线,使之知难而退——那么,日本将难以抑制其继续南下扩张的野心——必然会进一步介入台湾问题,甘愿充当美国的马前卒——进而南下染指我们的南海——当前日本在“冲之鸟”这块礁石上大做文章就不难看出日本的野心!就中国目前的实力而言,虽称不上是强国但至少也是一大国——也是“国际班”的“班委”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经济上,凡是中国需要的物资则全球市场看好;凡是中国出口的商品,则全球价格为之汗颜——中国在“简单”而“平常”的吐纳之间,不知不觉地对世界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政治上,美国等越来越感觉到,许多事情没有中国的参与似乎还真不太好办——看看现在的所谓G8会议;看看朝核问题上相关国家对中国的期待;再看看所谓反恐问题美国对中国参与合作的企盼„„这一切的一切,都向世人表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凡是国际上的重大事务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了!都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再一次站了起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部分崛起”已经成为无法掩藏的事实,那么我们也就无须掩盖了——而为了使更多的领域逐步崛起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护业已崛起的部分,我们更应该拿出勇气、信心、决心和实力积极应对!这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同时,笔者也认为,中国的外交应该是内外兼顾的,“既考虑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又关注全球的人类的生存和命运”——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具备的素质。甚至,个人认为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放弃“永不当头”的原则,该为发展中国家说话就应该在充分衡量利害的前提下站出来——比如此次联合国的改革。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不出以外,中国的全面崛起指日可待。因而,我们的对外政策也必定会随之而改变,即便是目前我们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忧虑——比如我们现在在没有全面复兴的时候不能过多地树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在的世界已经远非过去“非敌即友”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就是说,一旦关系搞僵并不是绝对的哪一方占便宜——利害之间是相互的。因而我们未来的外交应该是更加全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既要维持友好国家的传统友谊,也要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交流——毕竟发达国家也同样是离不开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既要韬光养晦埋头发展,又要审时度势有所作为;既要考虑到当前,也要顾及到未来;既要注重国家自身的利益,也应关注人类共同的需求。说到外交,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的“外交”史如此源远流长,且不说春秋战国“外交家”们的纵横捭阖,也无须讲汉陈汤在西域组成世界上第一支“联军”大败匈奴,更不论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彪炳史册,仅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诸多外交事件亦不乏可圈可点的神来之笔——唯一让中华儿女汗颜的,无非是近代那苦难深重的一二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弱国从来都没有什么外交,外交从来都是强国之间的游戏。

5.新中国外交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的情况,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在这一外交政策指导下,制定崭新的外交方针,努力开拓我国外交的新局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材料一:《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政策总原则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启发学生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相对照,使他们认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2.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一边倒”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分析:为什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深刻阐明了“一边倒”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告诉学生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懂得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而苏联则是中国人民的盟友,“一边倒”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启发学生思考,“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色?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

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

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1、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就中印在西藏关系问题上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中国分别同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准则。

2、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的声音。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特点: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4、主题: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6、结果:亚非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四、小结

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6年,同中国

建交的国家已有25个,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板书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外交的政策

2.建国初我国的外交方针

二、开拓外交新局面 1.新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6.最硬气的中国外交语录 篇六

60代初,由于大陆经济困难,美国觉得有机可乘,积极支持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当时中美正在波兰秘密接触,周总理指示我方代表警告美国:“如果台湾胆敢反攻大陆,反攻大陆之时,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之日!” 美方立刻表示不支持台湾反攻大陆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 这显然是荒谬的。” 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1982年9月,在西方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与小平同志就香港主权进行谈判。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到1997年还收不回香港,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面对撒切尔夫人要以非和平方式保留香港治权的威胁,小平同志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话:“中国人穷是穷一点,但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

1989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美国国家安全助理斯考克罗夫说: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内政不容任何人干涉。中国人不会跟着人家的指挥棒走。

邓小平提及钓鱼岛问题时说:“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倒是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一些刺,来障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办法。”

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时有不少外国记者,所提的一些问题也颇尖锐,这次会上,陈毅的外交部长风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于国共合作,陈毅说,“欢迎台湾任何个人和集团回到祖国怀抱,参加国共合作,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摆脱美帝的控制,忠实于自己的祖国。”

关于中国发展核武器.陈毅说,“中国并不是根据有没有原子弹来决定外交政策,中国制造原子弹是为了消灭原子弹,是为了自卫,中国保证任何时候不首先使用原子弹。”

关于反对美国侵略政策,陈毅说,“如果美帝决心把侵略战争强加给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它明天就来,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打败它!”

陈毅的外交智慧令人惊叹、折服。据《陈毅年谱》,1959年10月2日,陈毅智驳苏共中央总书记辩赫鲁晓夫曾是当年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当时,时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来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活动。苏联老大哥的老大来了,自然要好好接待。毛泽东、周恩来专门与赫鲁晓夫举行了会谈。作为外交部长,陈毅自然少不了。

在会谈中,赫鲁晓夫不时指责中国大陆1 958年炮击金门是“冒险”的行,是“好战”的表现,是对“对亚洲和平不负责任”。陪在一边的陈毅坐不住了,忍不住进行了反驳。赫鲁晓夫招架不住,急不择言地说:“好,我知道你是个元帅,我是个中将,军事上我得听你元帅的,但现在在党内我是第一书记,你只是政治局委员,你应当听我的。”

陈毅依然不饶,不客气地回答赫鲁晓夫,“什么第一书记,你讲得不对,我们就不听你的,这是两个党在谈问题嘛?”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最近访问中国时,我告诉她一句话。我说:“我参加争取和保障人权运动的历史比你早得多。”她说:“是吗?”表示她不同意我的意见。我就说“不是吗?我比你大10岁,当我冒着生命危险同国民党政权作斗争,参加争取中国的民主、自由、人权运动的时候,你还在上中学呢。”

节选自《朱镕基答记者问》

2006年3月14日10时,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针对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提到在美国以及其它地方,大家对中国在因特网方面进行的内容审查都颇有微辞时说:我想先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萧伯纳说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一句是你们美国的老报人斯特朗斯基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

中国女军事专家姚云竹参加美国国际学术座谈会,在回答美国美国人提问时说: “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中国当敌人,我们将接受挑战,做一个‘称职’的敌人。”

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大使沙祖康2006年8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的军费占全世界军费总额的一半,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6倍或8倍,为什么要指责中国?美国最好闭嘴并保持安静!”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说:“对于我们中国,一寸领土比生命更有价值。”

谈到利比里亚国内局势恶化局,非常危险。采访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林松添接受外国记者问,美国大使、联利团最高长官等人都有贴身保镖、防弹车,你是否也有保镖时,林松添转身指着身边的五星红旗说:“这就是我的保镖!”

2007年1月8日,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黄强在向记者通报中国已具备造航母的能力后说:“我国今后将适时亮相一些有威慑力的新型尖端武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平。”

谈及个别国家向台湾出口先进武器,李肇星表示:“这就相当于弟兄两个人正在拥抱的时候,有人给其中一方递上一把匕首,用心何在?”

如何看清**喇嘛的谎言?李肇星向记者建言:“我推荐你读几首诗,西藏一个著名的爱情诗人叫仓央嘉措,他是六世**喇嘛。在一首诗中,他非常深刻地指出,有些谎言往往看起来是非常艳丽的、闻起来是香气喷喷的,所以千万要注意。”

所谓“三T”问题,一般指:存在于中西方之间的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和涉藏问题。

李肇星在回答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时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国家,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人老是担心“天要塌下来”,所以睡不好觉也吃不好饭,顾虑重重,这就是中国的成语“杞人忧天”的来源。“我个人认为,你说三个‘T’ 的问题,不值得担忧,也没有任何理由担忧。”

沙祖康:“美国的军费占全世界军费总额的一半,而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6倍或5倍,为什么要指责中国?美国最好闭嘴并保持安静。这样最好!”他提高了嗓音进一步指出,“美国认为对他们自己怎样好就怎样做,这是美国的主权。但是不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中国好的。

7.浅谈中国公共外交 篇七

一、何谓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 (public diplomacy, 又译作公众外交) 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古已有之, 但作为一个术语, 它首次出现是在1965年, 当时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任埃德蒙德.古利恩 (Edmund Gull ion) 认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 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 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从内涵上来说, 公共外交是一种公众取向的双向交流过程。

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共外交的内涵, 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它与几个相关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比较:

一是“公共外交”不同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是以公众为受体的外交形式, 即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而民间外交则是以公众为主体的外交形式。民间外交是公共外交最普及的形式, 公共外交比起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二是“公共外交”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文化外交”。前者是强调一国的政府对另一国的民众开展的着眼于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交流和传播活动, 所使用的手段不仅仅是文化手段, 也包括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其他社会交往手段;文化外交则是指国家仅仅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推进其对外政策的实施, 是一种强调政府之间的文化合作活动。

二、中国为何要开展公共外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 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 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日益成为国际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但长期以来, 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惧怕中国发展等因素, 一些外国人士和媒体无视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权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等各领域所取得的进展, 以及为世界和平与安全所做出的贡献, 刻意歪曲中国的改革成果和发展方向, 不断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极力丑化中国国家形象。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或偏见, 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 消解负面舆论,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目标, 也成为中国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现实动力。

去年“两会”期间, 外交部长杨洁篪指出, 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 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近年来, 中国设置“外交部开放日”, 频频召开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等, 日渐重视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承担着向世界说明中国, 帮助国外公众理解真实中国的任务。

中国的公共外交无处不在。新西兰大地震、日本大地震我国派救援队前往, 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全国动员起来, 那种震撼人心的国家的凝聚力在国际社会实际上就是公共外交的宣誓。又比如说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 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 都是在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 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大, 中国发生的事随时都可能成为世界舆论的主题, 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国际舆论也要求中国承担相当的国际责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要肩负起和国际社会沟通的责任。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

近年来, 国际文化交流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格局, 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对外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在哪个层面, 公共外交不是靠政府的一个外交团队或者政府自身就能完成的。公共外交的主体还包括社会团体和一般民众。这就需要政府从中进行沟通和协调。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信息传播, 为了实现传播的目的, 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样需要政府对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进行一定的组织和管理。

因此要有效的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对于政府而言, 作为公共外交

的主导者, 政府应加强对公共外交的规划和引导, 并制定我国的公共外交战略。同时, 应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首先, 政府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对公共外交的信息传播进行组织和管理, 包括完善公共外交的相关机构。其次,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去规范公共外交活动。除此之外, 在坚持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相结合的原则下, 政府要为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开辟更大的参与空间, 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从广大民众来讲, 中国公共外

交优势在民众, 良好的文明习惯是做好公共外交的基石。动员起亿万民众参与公共外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必由之路唯有不断调动起公众参与外交的积极性, 公共外交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综上所述, 加强我国的公共外交, 意义重大, 形势紧迫, 任务艰巨。我们期待并相信, 公共外交将进入更多公众的视野, 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公共外交将在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 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 塑造中国民主、进步、开放、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摘要: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手段, 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所开展的一种外交活动。近年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的公共外交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中, 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 无论从中国的内部环境还是对世界的影响来看, 中国加强公共外交已经是不言而喻的选择了。

关键词: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文化

参考文献

[1]卢素格:《公共外交与“中国威胁论”》,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6月。

[2]陈岳:《“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和平崛起—一种“层次分析法”的解读》, 《外交评论》, 2005 (82) 。

8.中国外交新突破 篇八

这一系列重大外交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充分展示出我国在外交上的新突破。

不到60天访问16个国家

细心的人作了一个统计,从5月2日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算起,到6月29日曾庆红副主席访问非洲四国结束,在不足60天时间,中国四位国家领导人先后对12个欧洲国家、4个非洲国家进行了访问,其密集程度,用海外媒体的话来说,“半世纪罕见”。

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对欧洲各国的访问向外界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中国重视欧洲,欧洲也重视中国。

有三大原因促使中国同欧盟的关系“热络”:一是国际政治的演变。中国和欧盟国家都赞成多边主义,这是双方在政治上的一个很大共同点。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欧盟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潜力,愿意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三是双方都赞成文化的多样性。此外,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同欧盟现在的发展有相似之处。欧盟最早由6个国家组成,现在发展成25个,不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是在一种和平背景下发展的,也可以说是在“和平崛起”。

中国要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离不开世界大环境,就需要同各国发展良好关系。欧洲是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中很重要的一方。中国与欧洲在很多国际事务上有相同的看法,包括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包括安理会在内的联合国体制的重要性。而中国与欧洲在经贸领域合作的成果和前景也让人鼓舞。

仅以温家宝总理出访为例,就与5国6方共签署了15个双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56项贸易合同、27项合资合同、一批合资合作意向协议,涉及数十亿美元。在台湾问题、“和平崛起”、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以及取消对华军售限制等重要问题上,通过访问也都得到了实质性进展,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强大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领域享有发言权奠定了基础。

在高速增长的贸易额背后,中欧之间目前最大的贸易问题,就是欧盟何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由于中国还未获得这一承认,中欧之间贸易摩擦、反倾销也因此时有发生,给双方推进经贸发展带来阻碍。中国希望欧盟能够公正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如果欧盟能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将对中欧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

中国在与发达国家加强交往的同时,也更加重视与传统友好国家的联系。曾庆红副主席对突尼斯、多哥、贝宁和南非的访问就充分说明这一点。非洲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立足点,巩固和加强与非洲国家关系意义重大。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非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和中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建立和发展了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尊重,经济上互利互惠,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曾庆红此访就是继承和发展中非传统友谊与合作、落实中国对非外交政策的重要后续行动,达到了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合作的目的。

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6月26日,朝核问题第三轮六方会谈在北京结束。各方在巩固以往成果基础上达成了新的共识,向着无核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在朝鲜核问题上,我方的作用就是劝和促谈,迄今我们主要发挥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出了和平解决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得到其它五方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二是推动形成了三方及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进程;三是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的肯定。但是,中国并非半岛核问题的主要当事方,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并不在中国手里。我们对此一直有清醒认识,并注意妥善把握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本轮会议讨论的是实质问题中的焦点,具有很大难度。中方作为东道主,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积极推动各方尤其是朝美拿出自己的具体解决方案,从而把会谈引向深入;二、反复劝说各方要相互尊重,认真对待和研究其他方面提出的方案;三、在出现僵局时,及时提出折中方案,积极居中协调。本轮会谈的成功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中方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伊拉克问题上,前不久,中国与安理会有关成员国一道,以伊拉克的大局为重,为伊拉克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促成了安理会第1546号决议的一致通过。中国在磋商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所提出的非正式文件和修正案,得到了安理会其他成员的普遍赞同,对决议最后文本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充分表明,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贡献也越来越巨大。

外交凸显“以人为本”

值得称赞的是,从近年来的一系列实践表现来看,我国外交正朝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去年莫斯科友谊大学失火,多名中国学生遇难。中国驻俄大使馆官员迅速赶到事发地,安排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护,慰问劫后余生的中国公民,处理遇难学生的善后事宜。外交官们的高效工作尤其是对于同胞的关心和爱护,让当地华人华侨备感来自祖国的温暖。今年4月,伊拉克武装分子绑架了多名中国公民。事发后,中国国家领导人指示我外交部门全力营救;中国驻伊使馆使尽浑身解数,通过多种渠道,终于使人质安全获释。今年5月,巴基斯坦发生一起造成十几名中国援巴建设人员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我驻巴使馆官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面介入救护及善后工作。巴总统穆沙拉夫将军亲自过问此事,巴方安排了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实施治疗。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公民的尊贵。就在不久前,中铁14局在阿富汗的工程人员被恐怖分子偷袭,11人遇难,4人受伤。事发后,在外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高度关注,在罗马尼亚会见海外侨胞时,胡锦涛主席以动情的语气说:“无论何时、何地,党和政府都高度关注海外华人的安危。”

和平崛起”越来越被认同

关于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提法已经有一段时间,国际社会以相当大的兴趣关注着这一判断的演进与深入。

“和平崛起”,说白了,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既参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中国不是靠对外扩张和军事对抗崛起,而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各国实现共赢。中国一方面要大踏步地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开放中国的市场,让国外资金进来,给世界各国提供发展的机遇。

外交学院院长吴健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出:“‘和平崛起’是中国发展之路的特点,也是世界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因为与人们以往的经验都不相同,所以有人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这并不奇怪。然而中国多年来的发展事实无一不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发展或言崛起,对世界来说意味着和平、合作和发展,意味着互助、共享与双赢。”

全球化浪潮汹涌撞击原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堤岸。无论是它的冲击,还是因它而生的众多机会,机遇与挑战共生并存,世界各国都在权衡其中的利弊。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认为:“在中国讨论全球化的意义比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更有意义。无论是环境、军事,还是国际事务、经济全球化,中国的选择都将对亚洲和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中国能成功地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富足开放的社会,那么她将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和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上一篇:郑州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下一篇:装饰公司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