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

2025-01-22

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共7篇)(共7篇)

1.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 篇一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目标】:

1.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2. 制作临时装片

3.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2.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和要点。

归纳比较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有关实验仪器。

2.本节相关教学课件。

3、学生收集的有关细胞及细胞学说的资料。

4、教师准备实验观察材料:

单细胞生物有酵母菌(真菌)、衣藻(低等藻类植物)、草履虫(原生动物);多细胞生物有水绵、洋葱、莲的叶、蛙的皮肤上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 教学流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练习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本节小结

做课后练习作业或练习设计 课堂完成教材后练习,课外完成《世纪金榜》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实验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1、步骤:对光——放置装片——用低倍镜观察——将要放大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用高倍镜观察

2、制片临时装片的步骤:

3、实验结果与结论

结果:(1)不同的细胞,其形态,大小千差万别。

(2)不同的细胞有共同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结论: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1μm~10μm)

较大(10μm~100μm)

细胞核

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布的区域称拟核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

不同点

细胞器

有分散的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壁不含纤维素,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无细胞壁

举例

放线菌、蓝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的细胞

真菌、动物、植物等的细胞

均具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结构

科学家

成就

1665年

英国,__________

发现并命名__________

19世纪

30年代

德国,______和施旺

创立了细胞学说

1858年

德国,魏尔肖

提出了细胞通过______产生新细胞的观点

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__________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__________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________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__________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__________中产生。

意义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但课前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分组预习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明确高倍镜和低倍镜的使用原理,通过观察得出不同的生物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但结构类似,得出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统一性。

2.原核生物有细胞膜吗 篇二

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为细胞结构中分隔细胞内、外不同介质和组成成份的界面。原生质膜普遍认为由磷脂质双层分子作为基本单位重复而成,其上镶嵌有各种类型的`膜蛋白以及与膜蛋白结合的糖和糖脂。

为什么原核生物没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生物膜系统是指由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环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于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环绕而成的细胞器都涉及细胞膜或细胞器膜,所以通常称此系统为生物膜系统。

3.高中生物细胞的分化教案 篇三

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细胞的分化》。本模块的前三个章节是从物质组成和物质变化的角度出发,介绍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代谢,而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细胞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在舞台上,展示它的整个生命历程,也就是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内容环环相扣。在本节的前一节是《细胞的增殖》,而多细胞生物体是由受精卵通过分裂和分化得到的,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与分裂共同完成生物的个体发育,可见分化的重要性。而细胞的全能性和干细胞是现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能够拉进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分化的异常情况,学生了解后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观,并关注癌变等相关的医学进展。所以学好本节《细胞的分化》,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之前所学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并为后面的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作好铺垫。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在知识方面,首先学生在学习《细胞的分化》之前,已经学习了细胞通过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但是如果只有简单的分裂,受精卵是无法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细胞生物体的,这是一个新旧知识的人知冲突,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而且在生活中,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对白血病、干细胞、癌症等有所了解,但是学生不清楚其中的机理,这是又是一个认知冲突,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把新知识有机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拉进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在能力方面,高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确立,但还不是很完善,而细胞的分化十分的抽象,尤其是分化的稳定性与细胞的全能性对立而又统一,所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化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但同时,已经分化的细胞又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全能性)。教学中利用形象的比喻以及丰富的图片和动画,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在心理方面,在第一节章节引入中,学生已经知道多细胞生物体是由受精卵通过分裂和分化得到的,并且掌握了细胞的增殖,所以学生有学习细胞的分化的求知欲望,而且本节知识与现在的科学热点息息相关,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开展本节《细胞的分化》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②描述细胞分化的特点;

③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及应用;

④运用所学的干细胞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白血病等热点问题;

⑤说出细胞癌变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讨干细胞、癌症等知识,养成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命健康的习惯;

②搜集有关干细胞、癌症等知识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学习,树立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

②认同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②细胞的全能性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

①理解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对立统一。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对话法、引导探究法、直观法等的适当结合运用。

2、学法

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手段

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六、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人的血细胞寿命很短,又失去分裂能力,健康人的血细胞数为什么不会随之减少?白血病的治疗为什么是给患者捐献骨髓,而不是输血?

(二)提出问题:细胞的分化、干细胞等问题

(三)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探讨一:如果细胞只有简单的分裂,受精卵能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细胞生物体吗?

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特点、意义

问题探讨二:细胞是不是一旦分化,就不再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了呢?

细胞的全能性的概念和应用。

问题探讨三:比较各种细胞全能性大小,引出干细胞

干细胞的特点和应用

问题探讨四:以上是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会分化成各种细胞或保持分化的能力,如果异常情况呢?比如物理射线、生物毒害、化学毒物诱导下?

细胞的癌变

(四)课堂小结、评价与延伸

七、教学准备

幻灯片设计:人体胚胎发育动画、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核抑止实验的流程图,壁虎,蚯蚓等再生能力强的生物的图片,板书设计。

八、教学课时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活动 预期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人的血细胞和白血病的两个资料,设疑:人的血细胞寿命很短,又失去分裂能力,健康人的血细胞数为什么不会随之减少?白血病的治疗为什么是给患者捐献骨髓,而不是输血? 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回忆前节课所学的细胞增殖,无法解释,或者某些预习过的同学提出细胞分化、干细胞等名词。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的冲突和经验知识,创设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先不评价答案对错,让学生带着什么是分化、干细胞为什么能治疗白血病等问题进行新课学习。并同用幻灯片展示本节内容框架。 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的目的,准备探究学习。 学生带着问题,明确目的进行下面的探究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解决问题:

分化概念

分化特点

分化意义

分化小结

全能性概念

全能性应用

干细胞的特点和应用

细胞癌变

教师播放人的胚胎发育动画,并提出问题探讨一:如果细胞只有简单的分裂,受精卵能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多细胞生物体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细胞的分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设置串引导学生根据分化的概念去分析分化发生的时间、稳定性、本质三方面的特点,问题设置如下:

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吗?那我们开始提出的血细胞的问题如何解释?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分化的时间。

稳定性如何理解?可以联系生活实例吗?

4.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能力目标

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细胞膜的制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膜的成份与功能展开的。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的导言我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1)不论是微小的细菌还是高大的乔木,不论是低等的原生动物还是高智商的在座各位,都是由什么构成的?(2)细胞有什么功能?(3)细胞结构有哪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回答这些问题,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2.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也很熟悉,因此我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你认为细胞最外面的结构是什么?让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主要是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回忆细菌的细胞壁的成份。教师点评后总结,注意点评学生的思维习惯。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它们没有生命活动的特殊功能。能知道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就可以了,重点讨论的是“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个──细胞膜。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2)细胞膜的功能

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并借助电脑动画、真实的录相来演示相应过程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死与活的玉米种子胚被红墨水染色的实验,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会充满好奇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仔细观察并积极思考,这时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积极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有利于组织教学又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把难点分散、转化,便于学生接受、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学生学完这些知识后,并不能把它和成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桥梁,帮助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什么样的结构才可能具有什么样功能,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结构又与成分相适应,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与成分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鉴于细胞膜的结构我们还会在第四章详细学习,我们这里主要来研究细胞膜的成分。

(3)细胞膜的成分

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教师给出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建构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各成分功能的分析,引导学生认同成分与功能也是相适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肿瘤的化验单。出国留学网

(4)读懂预测肿瘤的化验单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介绍肿瘤的化验单各数据的意思,结合本课刚学过知识,学生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深入钻研,总结提高

将知识系统化,明确重点、难点,置疑解惑。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练习时突出最本质、最主要的知识,依据因材施教、教学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在出示练习题时,分为巩固题和运用题。巩固题考察学生对原材料的再认再现,运用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上,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后回顾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错之处。

1.灵活利用教材,微调了教学内容。

这是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做出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整堂课,易于接受相关知识。

2.合理创设问题。

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

5.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 篇五

关于细胞分化,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这都是“理解”水平的要求;课程标准建议开展的学生活动是“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鉴于细胞分化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从知识层面对细胞分化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什么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对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有什么重要意义;再介绍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可能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即具有全能性;最后安排“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媒体上经常有号召大家向白血病患儿献爱心,捐骨髓的报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骨髓移植能治疗白血病?只要平时关注媒体报道的学生,大多数能说出“是因为骨髓中有造血干细胞。”就此引入细胞分化的学习。

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较深刻,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可通过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物个体发育过程,植物个体发育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早期胚胎中彼此相似的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发育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从而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理解了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后,可引导学生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探究细胞分化产生的稳定性差异是不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精神。

细胞的全能性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利用多媒体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试验,以及学生列举事例来加深理解。掌握全能性的概念、组织培养和克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由于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的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由浅入深,从生活中的事例入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展开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存在个体差异,对新鲜知识的接收与认知程度不一,因此,教

1 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生物科学知识有效地整合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丰富和发展原有知识体系,在大脑中建构起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 (3)知道干细胞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独立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 (2)去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

2 (2)细胞全能性、干细胞概念及实例。

[教法方法] 1.本节课的授课形式以学习分析正确例证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提示作用,是“学与教”的过程模式。

2.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了以下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材料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以巩固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增殖,明白了细胞是通过周期性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来增殖的,那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另外一种方式,细胞的分化。 【讲授过程】

师:我们现在看两张图,大家在看图过程中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

1、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2、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细胞由少变多,依靠的是哪种细胞增殖方式呢?

3、如果单纯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会不会形成一个独立的生物个体?

生:不能。

师:对。那么个体的形成除了通过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还要经过分化过程,那么什么是分化,我们看一下书上的概念。

师:(PPT展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下什么是稳定性差异,比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红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是来自中胚层。但是,后来红细胞能够合成血红蛋白,

3 而心肌细胞则能够合成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这两种细胞的稳定性差异是不可逆转的。

那么我们现在思考一下,细胞分化只发生在胚胎时期,还是发生在生物体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师:(展示PPT)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多种血细胞;当我们皮肤受伤,还会有表皮的生发层细胞能分裂分化成角质层细胞,以补充死亡脱落的角质层细胞,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细胞的分化不知发生在胚胎时期,而是发生在生物生命的整个过程当中。只是在胚胎时期,细胞的分化的最为旺盛的时期。

师:在了解了细胞分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细胞的分化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我们教材的118页。(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18页,归纳细胞分化的特征和意义) 【学生讨论 教师共同归纳】

师:(展示PPT)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十分普遍的一种生命现象(普遍性);细胞分化发生于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但在胚胎发育期最旺盛、最频繁(持久性);分化后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而不会再变为其它细胞(稳定性);造血干细胞会分化为红细胞,红细胞最终衰老、死亡,而不会再形成造血干细胞(不可逆性),分化的过程中遗传物质不改变(遗传物质不变性)。

师:那么接着我们看一下细胞分化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生: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师:对。首先,它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在这之上,分化多细胞生物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一个个体的形成既要有细胞分裂,又必须进行细胞分化。现在我们共同来比较一下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在了解了这个的基础之上,我们再进行思考下一个问题,一个高度分化的细胞,已经失去了继续分裂的能力,那它们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

根据细胞分化和分裂的关系,细胞分裂是分化的基础,要想让高度分化的细胞再继续分化,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首先要恢复其分裂能力。)那能否实现呢?下面来看一个实验。

(展示图7-1植物组织培养的流程图)

师: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一个概念。就是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 4 能,这种潜能我们称之为细胞全能性。那么细胞为什么会有全能性呢?同时,它有没有在分化的过程中失去一些基因呢?

生:。。。。。。

师:(PPT)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这也就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再有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中含有保持本物种遗传性的全部基因,这也就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

这里插一句实现细胞的全能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展示PPT)。

学生记笔记

师:好,按照以上逻辑进行分析,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也应该具有全能性,也应该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但事实却不尽人意。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的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细胞培养成新的个体。我说了这个话,有些同学可能就会提出疑问了,那克隆羊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说一下克隆羊的诞生。

将体细胞植入代孕母羊体内不会产生多利,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明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全能性。

师:是的。但是我们将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另一只母羊的去核卵细胞结合成新的细胞,再植入代孕母羊子宫内,多利就这样诞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师: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受到限制,而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设问推测克隆羊和哪只绵羊最相似?推测的依据?(提供细胞核,细胞核中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因此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全能性虽然受到限制,而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人们根据干细胞分化潜能不同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总结出受精卵早期分裂出的细胞是具全能性的。随着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发育的潜能渐渐被局限,从全能干细胞到多能干细胞,到专能干细胞,最后成为分化终端的细胞。

师:我们现在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内容,(展示PPT)。

课堂练习,叫同学回答问题。

师:(展示有关白血病和骨髓移植方面的图文资料)。白血病 ,俗称“血癌” ,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 。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的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的治疗白血病。此外用化疗、放疗等方法也可以遏制病变的白细胞 ,延长病人的生命。

1、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

2、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会不断产生新的血细胞。

3、骨髓内有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可以产生各种血细胞(过渡)

6.高中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萤火虫发光问题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共同绘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理解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阅读与思考、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3)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导入]提问:屏幕上的昆虫是什么?

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萤火虫像电灯一样可以发出光亮。那么,它发光原理是什么?

讲解萤火虫发光的原理,指出萤火虫发光需要消耗能量,复习主要的能源物质,重要的储能物质,提出问题这些物质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吗?

2、实验设计PPT

(1)利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过程

(2)问题: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是葡萄糖还是ATP?

(3)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4)比喻: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生活中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标题,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ATP能直接供能与它的结构密切相关,那么ATP分子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二)、ATP分子的结构:

1学生按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ATP的中文名称?

答:三磷酸腺苷

(2)ATP的结构简式为?

答:A—P~P~P

(3)ATP简式中A、P、“—”与“~”分别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化学键,“~”代表高能磷酸键2展示资料:一般将水解时,能够释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ATP在水解时释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键水解时释放能量的两倍以上。

结论: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三)ATP的水解过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应::

ATP-ADP+Pi+能量

1、问题:ATP作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时,如何释放能量?

答: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远离A的那个P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

2、答:ADP、Pi、能量(四)ATP、ADP相互转化1、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水解酶

3、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人体细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尔的ATP,这意味着每个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复利用2000-3000次。

通过以上资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资料可知ATP在生物体内存在特点是:转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对稳定。

(2)展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ADP+Pi+能量

ADP+Pi+能量-ATP

(3)讨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是否是可逆的?

学生代表回答:酶、能量来源、场所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ADP+Pi+能量-ATP

即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注意:酶的种类不同,能量的来源和去向不同,场所不同

强调: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DP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有两个途径:(1)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来自于呼吸作用;(2)绿色植物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五)ATP的利用

创设问题情境: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大家举例说明。举例:

1Ca2+、K+等无机盐的主动运输

2生物发电、发光

3用于肌肉的收缩

4用于大脑的思考

5用于细胞中的各种吸能反应

讲解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六)总结巩固

7.从生物圈到细胞高中生物精选教案 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3)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学情分析】

本节的资料分析“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中所列举的事例和材料,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但又在初中相关内容基础上有所扩展。,由于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与高中将要学习的知识时间相隔较长,大多数内容已经遗忘,另外,多数初中学校对生物课不重视,学生基础薄弱。这些都给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增加了难度。

【教材分析】

从生物圈到细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1章第1节的内容,由“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两部分组成。本节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节课,担负着初高中相互衔接、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是高中生物的绪论课。如何使学生产生对本模块的学习,甚至整个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要解决的首要目标。

【教学重点】

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和用具】

1、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现探究相关问题;

3、课时安排:1课时(45min)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简介生物(5min) 简介“生物学”

简介高中生物课程

提出期望和要求 认识生物学 概要了解

激发兴趣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8min) 生命活动与细胞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结合实例进行探究:

【实例一】埃博拉病毒

展示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贮存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这就是病毒的生活和繁殖。病毒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表现生命现象。

总结: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实例二】草履虫的运动和繁殖

展示草履虫的运动视频、分裂图片。

小结: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生物体由一个细胞构成,个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以这个细胞为基础。

【实例三】人的生长发育和反射

展示人类胚胎发育图片以及缩手反射示意图

上一篇:厂房落成致辞下一篇:小学教师交流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