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共12篇)
1.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一
科学引导舆论:新媒体时代
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对抗式解码‛是指受众‚有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去解码信息‛,他们对信息本身进行批判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传统媒体里,媒体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少数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来自大众的声音很少或者是被‚筛选‛过的。受众在新媒体环境中拥有了足够的自由度,不但接受信息资源,还可以传播并参与创造信息内容。新媒体环境下降低了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大众可随意浏览海量信息,即时表达自己对时事热点、各种事件的观点。正如公共知识分子宋石男称新媒体使受众从‚大教堂‛走到了‚大菜场‛。新的传播环境下兼容各种观点和态度,网络平台成了各种言论的集散地。公众通过微博、新闻跟帖等介入公共事务、在监督公权部门的同时,网络平台成了部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一些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发一些没有价值甚至低俗的言论,在没有经过思考就对某条新闻或话题进行热议和声讨,甚至发泄心中的不满。这对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扭曲事实真相:草根阶层‚仇富‛‚仇官‛心理 2012年4月11日两名中国留学生在南加大校园附近的雷蒙德街遭遇枪击身亡。国内一些网友在当天迅速对该新闻回应,本应该对遇难同胞表示同情和惋惜,只因被贴上了‚宝马‛、‚留学生‛这些标签,受到了一些网友冷漠的嘲讽甚至挖苦。‚命丧宝马内,无须证明了不是官贵家的就是富二代,死了死吧。‛(腾讯牡丹江市网友无彧)另外,跟帖中支持该观点的3150条,而反对的为0条。‚留美、宝马车、一男一女,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没有这样的‘好事’啊!‛(腾讯网友呆子)‚人生,还是低调点好,中国有句古话,叫乐极生悲,现在的有钱、有权人太狂妄了,死了也没人同情,希望活着的人,要以此为戒,不要再狂了。‛(腾讯网友寒江钓叟)[1]一个留学生在论坛上痛心地说:‚我是爱国的,可我作为一个留学生回国后,国人还会当我是同胞吗?‛贫富差距拉大使得一些人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使得社会上的‚仇富‛‚仇官‛心态日益显现。再加上一切向钱看的强烈的物欲让许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人与人之间缺少最起码的相互关爱、彼此温暖,精神无所归依,甚至没有羞耻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麻木与丑恶现象大行其道。互联网除了具有及时、互动、全球化等特点外,还具有匿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网民在自由发表观点时的后顾之忧,一些草根阶层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大胆地发表意见甚至发泄情绪。‚草根‛的说法产生于19世纪美国寻金热流行期间,后引入社会学领域,被赋予‚基层民众‛的内涵。现在草根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这里的草根偏向第一层含义。这种特有现象反映了国内大量草根阶层对政治或经济领域内主流群体的‚对抗立场‛。一旦带上非理性情绪,话语权就有可能被其使用过当,变成了无价值的叫嚣甚至蛮横无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学派所关注的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的亚文化,一种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如剃光头、开飞车、嬉皮士风格等)在青少年中间被推崇,柯恩认为这种现象源于‚传统工人阶级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2]。这和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现状很相似,草根阶层普遍存在‚仇官‛、‚仇富‛心理。
二、公众的愤怒与无奈:传媒引导着公众认知 据报道,3月23日16时30分左右,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水果刀,疯狂砍向医务人员和实习医生,造成一名实习医生伤势严重不幸死亡,另三名医务人员重伤。死者为哈尔滨医科大学2009级硕士研究生,事发前刚刚收到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当晚,腾讯网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6161人参与投票,其中选择‚高兴‛的竟高达4018人,占总数的六成以上。[3]面对这样的悲剧,网民真的‚幸灾乐祸‛吗?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和媒体的报道倾向及舆论引导有很大关系。
当媒体把一个不靠谱的‚调查‛当成解读医患矛盾的资料大肆报道时这就是一种误读,实际上这放大了医患矛盾。事件发生当日,《黑龙江晨报》最先发出消息,‚哈医大一院发生恶性伤人事件1死3重伤‛,该则报道比较客观地还原了新闻事实。但从26日开始接下来媒体的报道倾向性开始偏向‚医患矛盾‛,如26日《人民日报》评论、《新京报》评论和央视《新闻‚1+1‛》专题的标题分别为《医患关系再也‚伤不起‛》《逼医生开药‚为何酿就血案‛》《杀医生:我们可能也是‚凶手‛!》。经过一个星期的事件过程的调查和披露,媒体报道围绕的还是‚医患矛盾‛的主题,如30日《人民日报》的《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等应多传递温暖希望》、《新京报》等媒体的《哈尔滨杀医疑犯谈案发经过 称医生不了解其辛苦》《哈尔滨杀医患者2年求医6次 警方称属激情杀人》。这些报道营造出的医患矛盾的氛围自始至终存在,话题主要集中在当下热门的医患矛盾上。媒体间接性地引导了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由于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报道不够平衡客观,导致读者认知片面化,甚至导致扭曲的价值观。
2.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二
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重点打造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能够在保障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通过优势互补, 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丰富信息传播方式,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新旧媒体对网络舆论的传播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网络舆论可以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引导社会道德取向,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媒体时代, 需要重视网络媒体舆论的力量, 正确地在新媒体环境下引领社会思潮。
1 网络舆论场及其基本特征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扩大了人们的舆论空间, 每个网民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参与重大事件讨论, 发布网络信息。
1.1 参与主体的多元分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 951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0.3%, 比2014年12月提高2.4个百分点。我国庞大的网民数量, 造成网络舆论声音嘈杂, 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的声音对网络舆论有着不良影响。目前, 网络舆论主要由个人和组织构成, 如普通网民、大学生群体、组织机构、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等都是网络舆论的发出者。意见领袖对舆论有重要引导作用;一些市场化媒体机构, 是舆论的重要推手, 不断地对热点事件进行挖掘和追踪。
1.2 议事热点的碎片化分布
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讨论内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 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社会观念冲突和热点事件频发, 碎片化特征显著。在社会舆论的分布领域上, 社会民生、司法执法、反腐等都是网络事件频发领域。随着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 分布的领域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 都是社会舆论覆盖的区域。农村信息化的加速,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热点。
1.3 信息传播载体的多样化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依旧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 通过与新媒体的整合,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新闻网站、政府网站实现了信息渠道大大拓宽。微博、微信改变了信息传播挨踢的形式, 自媒体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新宠”, 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4 利益诉求的功能凸显
群体事件发生后, 民众存在多样化的诉求, 民众利益诉求和政府回应存在脱节, 人们的诉求无法及时满足, 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此外, 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 决策处置不及时、决策处置不当等情况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民众更倾向于将目光投向网络舆论。另外, 网络舆论开放性比较高, 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引起人们围观之后, 迫使政府加快利益诉求回应机制建设。
1.5 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社会舆论的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想法, 渴望进行表达。大学生在网络围观的过程中, 有些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的, 难以进行监管, 一些人可能会不注重自己的素质, 在进行网络围观的过程中随波逐流, 不够理性。
自媒体的公开和即时性, 是网民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到热点事件的讨论和发展中, 网络围观推动了网络群体事件的发展, 传统主流媒体难以主动应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 网民能够及时参与到舆论的发展中, 反应速度远远超过主流媒体。同时新媒体的大量使用, 也造成了信息真实性的降低,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言论可能会带来人们恐慌心理。
2 影响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舆论力量因素
2.1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
随着网民的围观, 网络舆论不再是“乌合之众”, 公众在热点事件发展过程中开始自设议程。网民对热点事件常常能够发出比较相似的声音, 网络舆论发展呈现多角度、多层次、无中心、真实与虚拟互动的状态。
在过去传统媒体对议程设置有着牢牢地控制权,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 议程设置被越来越多地掌握在网络媒体受众手中。网络传媒对议题进行不同程度的报道, 能够支配受众议题, 引导舆论。
网络自我设置议题得到社会的关注之后, 传统媒体随之进行跟进报道, 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议程设置得到延伸和补充。
2016年“王娜娜事件”高度类似曾经轰动全国的“罗彩霞案”。王娜娜被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录取, 但却被别人冒名顶替。此事件随着网络媒体报道之后, 迅速得到大量关注。随后网民开始各种讨论和追踪, 成为自设议程话题, 随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报道,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注销了假王娜娜的学历信息。
很多大学生在关注此事件的过程中, 心中充满正义, 想通过发表一些言论来伸张正义, 导致大学生偏向于迎合一些论述和观点, 借此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2.2 网络媒体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随着人们的关注, 能够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责。新媒体的发展, 匿名网民不断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网络意见突破时间和地区的限制, 挑战者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网民在网络上进行匿名宣泄, 发表对一些事件的看法和意见, 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压力, 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功能。
网络的开放、匿名、隐蔽性, 使得更多地人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新媒体下人们内心的公平、自由、民主意识得到激发, 不仅仅针对某个人、某个企业, 还可能针对党和政府, 甚至掌握公权的单位和个人成为了舆论监督的对象。由于舆论的监督, 能够督促监督对象回归本位, 网络监督的主题和客体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2.3 网络媒体舆论意见的反馈
有的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权利的约束, 对舆论反馈不能顺畅进行, 新媒体下公众舆论的开放性, 使得被歪曲的舆论意见反馈中断, 在舆论反馈过程中逐渐消失, 对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自然无从谈起。
网络媒体改变了过去靠一个强势媒体“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个别媒体领导对舆论的引导能力大大降低, 减少了权力对舆论的干扰。网络开放性, 使得每一位网民都成为网络舆论的受众和传播者, 传播的时效更短, 网民意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网络中形成对现实舆论的整合。
网络是把双刃剑,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 会受到网络舆论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伦理道德观念对一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 不同的思想观念发生冲撞, 不再去屈从于某个个别媒体的声音, 在开放的舆论世界里表现出“多元”的观点。
2.4 网络媒体舆论引导与整合
网民常常对社会舆论进行碎片化的理解, 对事件缺少全局的把握, 容易情绪化采取非理智行为, 有时不进行调查就盲目发表言论或者采取措施, 一些狂热的网民会进行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 这种行为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因此, 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舆论进行整合和引导。需要网络媒体自身、传统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 实事求是, 恪守职业道德保持底线, 不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 不触犯法律;网民要用事实说话, 用过程说话, 用当事人说话;政府依法对相关舆论主体进行监督管理, 营造准确、全面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德顺.媒体融合时代的舆论形成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2]肖文涛, 黄学坚.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5 (8) :6-12.
[3]周聪聪.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争取舆论主动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三
【关键词】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发展策略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主导了新传播格局的构建和新传播秩序的建立。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逐渐弱化,曾经扛起舆论监督大旗的“北焦点、南周末”早已失去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2016春年后的首场调研选择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3家传统媒体,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以此为背景,研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扭转颓势、如何健康发展,对我国的新闻实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求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是前提,深耕优势领域是关键,持续关注国情民情是方向。具体说来,就是要着力处理好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关系,提高时政报道的可读性,传递时代温度。
一、加强与网络舆论监督的互动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人们对于事实的疑问不断出现,不断需要得到确实的回答,人们对经过严格把关的信息存在刚性需求。但是单纯依靠网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第一,网络新闻真假难辨,而新闻的真实性是舆论监督的基础,建立在假新闻基础上的舆论监督是毫无意义的。在单纯网络舆论监督中,每个问题都有很多答案,而每个答案的后面悬着的却只能是问号,问题不断产生,正确的解答却很难得到呈现,这是因为,首先,由于网络的海量信息,即便有知情者回答或澄清问题,也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淹没;其次,由于负面信息受关注度更高,人们在转发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倾向更严重、更轰动的描述;再次,大量且迅速的转载必然导致的可靠信息耗损。第二,网络意见的非理性成分很大。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在未经多方验证之前对信息持怀疑态度,但普通网民并未经历专业培训,面对消息源不明的信息也无法保持高度警惕。因此,网民更愿意基于刻板印象得出结论,而不是将推理建立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上,民意表达粗糙、非理性。2003年哈尔滨宝马车肇事案、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小学生卖淫案中,网民都有对传统观念上的弱势群体一方怀有先入为主的同情和信任,而对强势一方则怀有偏见。其实,大量的偏见都是被社会普遍的“仇富”和“仇官”心理所支配,而产生仇视心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社会财富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公权力系统中的制度性腐败,也是转型社会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矛盾。因此,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仍有可为的空间。
社会舆论监督从准备到最终实现,不是单向的过程,而是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循环往复的互动中一点一滴推进的。近年来,热点舆论事件中媒体和网民的表现显示,当媒体提供事实是全面、真实、客观,网民的意见就不会是激进、非理性的,而当网络的意见能够持续、有效的积累,最后往往能推动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实现舆论监督的目的。因此,媒体要追求舆论监督的效果,就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同时还要关注网络,加强与网络舆论的互动,“关注网络,其实就是关注这个时代”。
二、探索时政新闻报道思路与操作手法
由于时政新闻在采访权方面的限制,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这这个领域具备绝对优势。而时政新闻的市场潜力在当今中国可谓巨大。2007年南方都市报奥一网CEO任天阳参加中欧论坛的网络组会议,经过与欧洲的8位同行交流,他发现“国内的时政帖子有几千或上万条跟帖,这在欧洲是非常少见的”。同样的差异也存在于中美互联网之间,美国的主导性网站是商业网站,新闻网站相对冷清,中国互联网的门户性、新闻性、表达性之所以明显,是因为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政治表达替代品。事实上,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时政新闻的报道权确的确为机关报所掌控,而且在操作手法上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只谈成绩不谈问题,报道的内容受到极大的限制。正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透明,公众对公权力的舆论监督也十分有限。中欧、中美的差异正是中国时政信息的传播存在严重缺口的反映,中国的老百姓希望对公权力的监督不仅限于机关报上呈现的那些内容,还要包括公权力决运行的一切过程,“包括评价和建议,有褒有贬,有支持有反对,这是社会民主化的体现”。有学者指出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公众参与基本皆具有‘媒体驱动的鲜明特点,公众能否通过媒体对政治过程尤其是决策和施政进行监督,还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纽带和教育功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具有公共意识和参政能力,是现代国家的成功经验”。
澎湃新闻立志于成为“中国时政的第一品牌”,虽为新兴媒体,实际上是上海报业集团借助东方早报这一传统媒体班底打造的,它的成功与其所拥有的对重大时政新闻和央企重大项目的采访权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政治领域新闻热点很多,都是民众长久以来关注的问题,需要有大量的时政报道摒弃泛泛报道的老方法,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把事件和人物做细做透,辅助普通民众看懂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把时政新闻的蓝海开发出来,是传统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效路径。
三、平衡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
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都急剧转型时期,大量社会矛盾不断积累,社会面临诸多风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影响至深的一些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求新闻采写中杜绝情感流露,做到“完全”中立客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并非糟粕,但应当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照搬照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国情。以群体性事件为例,在英美等国,游行、抗议等已经被纳入制度化框架,民众和媒体对这些社会冲突的表现形式已经习以为常,一些记者和编辑也声称“已厌倦社会运动”,因此,即使“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那套避免政治立场、推崇无背景、无解释的操作方法会导致主流媒体忽略事件的全景过程及社会意义”,也不会对社会和群众利益构成严重损害。而在国内,以2011年发生在广东省汕尾市的“乌坎事件”为例,如果没有媒体持续关注,很难说乌坎村民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冲突能得到妥善解决,也很难说乌坎事件能以实现村民直接选举告终。
我们说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对立,人们往往把这种对立归因于中国的文人道德,归因于社会习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以梁启超和李普曼这两位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为例,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并不是传统积习导致了李普曼和梁启超的不同,而是政治文化环境。中国社会发展至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已与梁启超所处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也仍然存在众多制度性的难题,那么今天的新闻人,又怎么能够超前进入西方新闻专业的范畴呢?“新闻专业主义是为独立,可不等于取消立场,世上不存在无动于衷的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更不需要冷漠的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传统媒体做舆论监督报道,在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更要考虑新闻的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作为专业主义的保障,做有温度的新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月发布.
[2]张英.《白岩松的新闻长跑》《南方周末》,2014年5月22日.
[3]李强,苏慧丽.《网络新闻受众负面偏向的关注度研究》,《当代传播》,2014年01期.
[4]参见冉华.《从社会监督到社会调节——当下中国传媒社会功能的发展与调适》,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单波:《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82页.
[5]南研.《“固步自封的一定会被读者抛弃”——对话南都周刊执行主编许庆亮》,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4——媒体伦理》,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33页.
[6]任天阳.《深度“网络问政广东经验》,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21——微博时代》,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08页.
[7]郭镇之.《关于“焦点访谈”课题的研究报告》,收录于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48页.
[8]展江,吴麟.《社会转型与媒体驱动型公众参与》,收录于罗以澄、张金海、石义彬等:《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0年·媒体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21页.
[9]陈良飞.《澎湃新闻如何做时政报道》《中国报业》,2015年19期.
[10]Gitlin,T..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unmaking of the New Left[M].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4.
[11]McChensey,R.W..Corporate Media and the Threat to Democracy[M].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1997.
[12]秦志希,汪露.《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现代传播》,2002年04期.
[13]宋志标.《忧郁的新闻专业主义》,收录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南方传媒研究31——公益报道》,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231页.
4.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四
①尹明华 :《传媒再造》,上海三联书店,2007 年 9 月版,第 8 页
②许颖 :《媒介融合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2 月版,第 17 ~ 18 页
论文题目: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作为一种民意表达的渠道,自媒体逐步显示出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引领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每当出现重大突发群体事件时,传统媒体在与自媒体的博弈中,更多的时候成为输家。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变观念,依托自身优势,打开舆论引导新局面,值得探讨和研究委托期刊之家网发表论文认证800099353。
自媒体方兴未艾
1.自媒体的发展现状
从 MSN、ICQ、QQ 等即时通信出现到博客、微博的勃兴,再到公民新闻网站的悄然兴起,自媒体全面进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自媒体焕发出巨大能量,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使很多人在评论、转发时,变得更理性、更谨慎。“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澄清了事实。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社交网站、微博上流传的无稽之谈“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 ;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翟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1452344485。
2.自媒体的传播优势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从点到面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自主交叉互播的特点形成了它独有的传播理念,从传播向互播转变,这是自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一是平等的传播理念。作为草根媒体,自媒体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传播,其理念是平等对话、信息共享。如韩国的OhmyNews,其新闻理念就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自媒体立足普通公众,关注普通公众。
二是同向的传播价值。传播价值取决于传播主体和客体的需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为同一群体,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同向性决定了自媒体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
三是网状的传播路径。信息源决定了传播的方式和路径。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而自媒体的信息源则遍布民间,每一个公众只要有手机或网络,都可以将各种信息传送出去。所以,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扇形模式,而是多对多的网状模式。
四是高速的传播时效。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有严格的制度规定,经过层层筛选、把关、编辑后才能到达受众。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发布的技术门槛和“准入”条件降低,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论坛、QQ 上发布新闻,信息会很快在这些载体之间互播。
3.自媒体的传播缺陷
自媒体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进程,而它自身,同样存在着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一是新闻真实性存疑。首先,自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评判。其次,自媒体不受新闻传播机制监管,这使它的真实性失去了制度保障。再次,有些自媒体过分追求新闻发布速度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导致可信度降低。
二是媒体公信力较低。有些自媒体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植入情色、恶搞等内容,有的炒作个人隐私换取点击率,降低了公信力。
三是受众选择性困惑。专业新闻机构都有自己的系统过滤功能和把关人制度,新闻定位明确。但自媒体载体种类多,在海量信息面前,个体要依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选择信息
难度加大,难免产生无助感,容易陷入选择信息的困惑之中。
传统媒体负重前行
“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站的双重挤压下,传统媒体已经成为‘金字塔下的奴隶’。每年办一张综合性日报的采编成本数以千万元计,但是当我们把优质新闻信息交给网络媒体时,得到的却只是象征性的区区几万元。”而网络媒体则依靠对平面媒体内容的重新包装整合,构筑起了新的新闻传播价值链条,使得报纸客观上陷入了线上大量资讯的下游提供者的困局之中。
1.传统媒体的固有优势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固有优势,这些优势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被取代的。
一是专业化程度高。传统媒体在采集、编辑、制作、发行、商业运作这个大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以及行业标准都相当成熟。
二是品牌内容好。优质的内容是大多数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传统媒体的内容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检审过程才能对外传播,传统媒体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以品牌影响力来影响大众。
三是版面视觉感强。和新媒体不同,报纸、杂志有版面视觉感,版面可以从上下、左右、前后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出新闻的价值,这其中还包括标题的浓淡、大小、报道分栏等。编辑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整合在版面中,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接受这种判断。
2.传统媒体的弊病和不足
一是针对性和时效性亟待加强。目前,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结合实际策划和做深做透不够 ;舆论引导滞后、有时很被动,被网络等其他媒体牵着鼻子走;主题宣传、成就报道的方法比较生硬,鲜活的内容显得较少。
二是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陈旧。质量不够高,特色不强,精品佳作较少。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说教”的痕迹太多 ;新闻写作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有的混淆与行政公文的区别,难以让受众接受。
加强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
自媒体优点突出、缺点明显,它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但自媒体时代还是不能缺少传统媒体的保驾护航,为公共舆论提供正确引导。传统媒体既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发展的未来方向
5.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五
在以数字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媒体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电视、广播、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正逐渐失去其垄断地位。对于舆论引导工作而言,新媒体以其传播方式快捷、传播时效限时,传递范围广范等特点拓展了大众表达意愿的空间,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水务行业涉及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众多企业,是最重要的城市基本服务行业之一,对水务行业的舆情导向直接影响到的人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确保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做好对水务行业舆论的引导工作便显的极其重要。
一、深入认识新媒体,打造新媒体团队
要运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就要首先深入了解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现有的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很强即时性,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随身携带的智能设备将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通过网络瞬间告知公众。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微信信息,或是转载言论,受众都是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特别是智能手机与实时通讯软件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这种传播方式的带来的是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
通过以上三点特性我们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舆论导向格局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作为水务行业应根据新媒体的特性适时建立相关新媒体平台并组建相应团队,在原有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水务行业实际工作情况,利用新媒体更好为水务行业的舆论引导工作而服务。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上,可进一步扩展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在水务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原有的建设基础上,向微信领域延伸,在微信上建立水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与广大民众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这不仅可提升供水企业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对提升整个水务行业自身影响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新媒体团队组建上,现代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在为供水行业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同时,也对新媒体团队的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团队成员必须具备“网感”,能够熟悉数据分析、信息搜集等能力,特别是对已发生事件趋势与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把握;其次,团队成员要善于整合素材和资源。要将所掌握的消息发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需要有良好的文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发生的结构和场景,其存在是有逻辑的,文采是为这些内在的逻辑服务的,严谨的逻辑与言简意赅的表述也是做好舆论引导重要基础之一。
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置身新媒体时代,对供水行业而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能够更好地向公众传播正确的主张、推动与公众关系的良性互动,更好地化解在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首先,要合理设置议程。传统舆论引导传播形式,其特点是“以一对多”,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的发布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以多对多”。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企业相关宣传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做好应对和处置工作。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展显影响威力的重要表现。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突发事件的首发媒体,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并陷入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民众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的观念都需要摒弃和改变,在出现供水突发事件时,供水行业要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做好传统形式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更应该及时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最后,一定要做好舆论的分析工作。“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不断壮大,大众舆情越来越受重视。源自新媒体传播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广大群众对水务行业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用户关系、构建良好互动氛围,提升水务行业的社会影响力与其相关企业的公信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合理管理,打造积极良性的舆论场所
新媒体发展迅猛,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对水务行业的发展影响也日渐显现。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全民互动参与社会活动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
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由于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对传播信息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扩散,这就直接导致信息传播空间鱼龙混杂、信息真伪难辨,而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的弊端在这些时候便暴露无遗。如果整个供水行业没有重视舆论引导,对失实的信息不加以回应处理,导致错误舆论任意蔓延,那么是必会给供水行业的相关企业带来惨重损失,甚至影响整个供水行业的公众形象。因此合理的管理,打造积极良性的话语场所,是水务行业及相关企业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相关企业可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建立相应的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新媒体发言人,确定专人负责,对新媒体舆情不定期进行收集、整理上报、引导回复,对网友质疑尽快答复,正面引导。同时,制定突发舆情事件应急预案,根据舆论事件的大小、影响程度,及时进行舆论研判,加强通过新媒体与大众进行良性沟通与互动,让大众的疑惑得到消除,围观者在讨论中也明辨是非曲直。对新媒体上出现的关于企业的不实报道及时收集,并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上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
其次,要以做好供水行业及其相关企业员工的思想引导工作为主要目标,有效利用新媒体构建企业与员工交流的互动平台,畅通员工向企业的反映需求的渠道,基层思想工作者要利用网络平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到员工当中去,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员工的内心想法和实际需求,找准员工的思想优势和不足,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对待事物观点的选择权,充分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情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正确舆论,不迎合偏激情绪,真正将员工引导到正确的思想方向上去。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做好思想导向为原则,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善用新媒体,打造员工喜爱的媒体传播形式。一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为广大员工服务。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去解读弘扬企业主旋律、正能量和先进的企业文化,让弘扬企业主旋律、正能量和先进文化潜移默化地走进员工心里,真正融入到员工的行为中,从企业自身人员入手打造积极良性的舆论场所。
6.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六
现代社会上最常被提起的就是:云、数据、信息时代、智能移动设备、网络等,这些新潮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数字媒体。
它区别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不再存在于报纸、印刷书刊、广播电视中,而是以数字技术的方式存在且飞速传播,更多的呈现在手机、平板等移动智能设备上。
它以网络为载体,更高速、更有时效性,从而极大地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教学所带来的局限性,也降低了对空间、时间的要求,使得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不再限制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模式,求知者甚至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数字媒体寻找自己渴望获得的知识,这样就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而且,网络的发达让我们面对的社会信息资源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越,选择性更广,获得方式也更加便捷。
通过新媒体,高度集成了网络的资源,使数字媒体也具备网络资源的特性,如具备丰富性、可复制存储性、便捷性、高速性等特点。
基于这些优点,数字媒体已经是现在最流行的媒体技术。
随着体验的不断提高,数字媒体势必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自由度得到空前的提升,甚至改变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引入数字媒体,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改变传统的教授变为大众的交流,互相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时至今日,数字媒体早已深入追赶时尚的年轻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互动、求知的首选方式。
7.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广播舆论引导 篇七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网络普及率骤然提高, 6.18亿网民 (1) 构成的网络社区使中国开始走向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 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上, 网络成为民众参与关注并发声的舞台, 现代传媒和传播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媒体的权威发布受到了挑战。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 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了各种问题, 地市级广播媒体首当其冲。
首先, 广播的快速、即时等功能被削弱甚至被替代。新媒体出现后, 网络新闻严重威胁到了广播的时效性。可以说, 广播引以为豪的“快”传播在新媒体面前不堪一击, 甚至在新媒体既快又有图有真相面前更显狼狈。
其次, 中国社会舆论环境的大变化倒逼传统广播必须创新传播方式。当前的中国社会, 舆论环境复杂, 社会语境开放, 传播渠道多元, 传播范围不可控, 这对我们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的有效做法
1. 重大突发事件, 必须有声音
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大连新港油库爆炸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较高频率的发生, 给人民生活、社会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影响。而这类事件由于事发突然, 影响大, 一定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时, 面对社会各种舆论嘈杂声音, 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就体现在发挥主流影响上。
2013年10月25日8点20多分, 浙江温岭市一医院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3名医生在门诊被一名男子捅伤, 其中一名主任医师因抢救无效死亡。在事件发生20分钟后, 记者赶到现场, 采访相关人员, 掌握第一手材料, 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连线的形式, 客观地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 编辑通过本台官方微博、微信发布信息。此时, 网络上仅限于少数目击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小范围传递消息。此后, 本台对该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从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结果进行了全面报道。新闻播出后, 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由于传递信息全面, 舆论引导正面, 有利地配合了当地党委、政府对事件的后续处理。
通过这一事例, 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传统广播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发挥主流作用, 关键时候不失声、不缺位。二是掌握报道尺度, 不道听途说, 不蓄意炒作, 对事件始终保持追踪状态, 让大众每天都能得到最新信息, 为事件的处置赢得主动。三是突出建设功能, 多方引导舆论。通过报道引导, 从关注事件的悲情场面转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处置行为;加强言论引导, 在发布新闻的同时配发编辑部评论或评论员评论, 强化报道力度。
2. 重大主题报道, 必须有力度
新闻广播的首要功能就是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重大主题报道则起着领军示范作用。一直以来, 台州新闻广播重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 施行“一月一主题”的新闻策划政策, 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出发, 从重大会议、重大决定、重点工作中寻找报道主题, 设置议题 (2) , 通过创新报道方式, 做精新闻报道, 深化报道思想, 做好正面舆论引导, 提升影响力。
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 密切关注中央、省级等上级媒体报道动向, 加强联络沟通, 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新闻动态及稿件风格, 争取将本台重大主题报道题材纳入上级媒体选题库。
做强做大重大主题活动。广播媒体提高自身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组织策划重大主题活动, 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例如, 台州新闻广播在2012年推出“寻找成长之星”大型新闻活动, 采用组织推荐、自荐、全民举荐等方式, 寻找有成长潜力的中小微企业, 随后, 策划开展台州中小微企业融资对接大型现场活动, 与全国各大经济广播联合开展《关注中小微企业、促进创新创业》———全国经济广播电台记者巡回采访活动, 关注中小微企业, 深度报道台州各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各项扶持措施和亮点。
3. 舆论监督报道必须有作为
相对于中央级、省级媒体, 地市级广播媒体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一项收听率调查显示, 市县级听众对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更感兴趣。在新的传播环境下, 广播媒体如何在舆论监督中发挥主流作用?笔者认为, 地市级广播媒体要立足本地, 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必须要有所作为。
首先, 在新闻报道的素材选题上, 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都必须考虑。其次, 在素材的来源上, 除了传统广播自有资源如新闻热线、短信等, 还可以利用本地网络论坛、社区、微博、微信等可以监督的新闻素材。最后, 在报道质量上, 要提高稿件质量, 要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注重深度挖掘, 追求监督的气势和力度, 要以点评的新闻形式表明媒体态度。
新的媒体传播环境下, 传统广播尤其是地市级广播依旧责任在肩, 舆论引导怎么做, 对广播从业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现实危机和复杂局面, 地市级传统广播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加以修正, 发挥自身的优势加以放大, 从本台实际出发, 扎根本土、做精品牌, 在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
注释
1网民数据来自2014年1月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八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危机信息;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64-0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1]。它同传统大众媒体相比,特有的开放性、虚拟性等优势,对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做好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公共危机事件容易频发,一旦爆发,将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公共秩序的破坏,极易引发社会恐慌、民众躁动,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群体性事件等。政府危机信息管理作为政府危机处理的一项重要工具和手段,做好危机信息的发布和舆论引导,对以政府为主体的整个危机应对进程具有关键意义。
在危机爆发前,政府通过信息发布,与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及早了解危机事态的发展动向,进而避免危机产生或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危机的风险;危机爆发后,充分的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是政府面向公众进行信息公开的有效路径,也是消除公众恐惧感、进行准确的舆论引导、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有效方式,同时,在事中利用好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这一重要工具,更是进行社会动员,寻求公众协同政府、媒体搭建危机应对体系,形成良性互动与功能协作,共同抵御危机的重要举措;此外,在危机过后,借助于危机信息的继续发布,还是促进危机化解、解决危机遗留问题、弥补危机损失的重要方式。
二、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困境
新媒体,较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而言,信息传播更迅速和及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加了社会的曝光度,政府在处理危机信息时,根据以往的思维,采取迂回、乐观性态度选择性报道,会存在很多的困境。
(一)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导致政府公信力不高
处于转型期的政府,官本位、权力本位意识没有彻底转变,在面对危机事件时,从地方利益出发作出决策,利用手中权力将消息垄断和封锁,忽略了公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2009年发生在云南晋江的“躲猫猫”事件,起初地方政府认为可以通过垄断信息隐瞒事实,庇护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但网络舆论发展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致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查,公布事实真相。政府习惯于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选择性的发布信息,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是那么重视,对新媒体的使用具有滞后性。2011年3月爆发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电站机组爆炸,日本各地核辐射超标,并将核辐射问题瞬间蔓延到我国,各种关于核辐射的谣言在新媒体上散播,其中食用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谣言广为流传,导致民众开始抢盐,超市碘盐售空,商贩炒作碘盐,政府尽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辟谣,但效果仍不是很理想。这间接反映出政府日常工作信息公开不到位,导致政府公信力不够,等公共危机发生时,再努力宣传为时已晚。
(二)舆论引导不当导致危机事件的处置不力
造成舆论引导不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官员对危机信息认识不足的主观原因,也受到机制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首先,当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政府主观上不愿意主动说,怕说出去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一些官员受到处分,殊不知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时代,消息传播的力量不断壮大,最终是垄断不了事件真相的;其次,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有时不及时与媒体沟通,对信息公开不够及时透明,不能把握与媒体、社会沟通危机信息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了政府工作的被动;最后,隐瞒事实,对媒体敷衍了事。著名学者胡百精强调:“讲真话既是处理危机的原则,也是最有效的战略。处理危机就是要建立与公众对话的机制与通路。”[2]在新媒体时代,当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宣传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披露事实的真相,以免让谣言占领了上风,引起社会恐慌,给事件本身处理增加难度。2009年的陕西“华南虎”事件,事情的前后,省林业厅对照片的真实迟迟未能公布,大量的记者蜂拥而至,最终相关负责人受到纪律处分,事情真相在舆论压力下慢慢揭开,这一事件的舆论引导不当,隐瞒事实真相,并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极大地损害。
(三)政府信息缺失错位导致危机事件的警示作用发挥不完全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有很多的事前征兆,如果提高预防意识,加强防范措施,有些危机事件可以避免。如各国发生的很多的劫机事件,经常是因为安保措施得力,避免了灾难的发生,这样的事例应该加强成功安保措施处置劫机事件的报道,而不是大肆宣传某某航空公司工作精神,使民众不能从此次危机事件中学到安保知识,而只知道这家航空公司如何敬业。再者,随着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处理结束,网络的报道也随之结束,缺少后续的关于危机事件警示作用的报道,导致危机事件的警示作用发挥不完全,若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后果可能更严重。
三、新媒体时代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对策
在公共危机整个过程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构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危机事件的避免或降低危险、事中顺利处理、事后宣传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策的核心就是尽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充分利用好新媒体。
(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利益分配与调整导致的各种矛盾很难避免,再有信息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参政议政的热情提高。使得政府在危机事件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监督。为了控制危机事件,稳定社会秩序,政府必须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疏通政府危机信息传播沟通管道,加强政府危机预警。罗伯特·希斯曾提出危机管理的 4R 模式,即缩减(Re-duction)、准备(Reddim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 covery)[3]。应加速推进政府部门与网络媒体预警系统的建立进程,在政府与媒体间先行达成危机预警的共识。通过完善的制度和具体地实施,将危机事件尽量减少或将损失降到最低,进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建立危机事件处置的舆论引导预案
提前制定危机事件处置的舆论引导预案,将政府、媒体的分工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不再等到危机事件发生后,再想对策和方案,使危机信息的发布及舆论引导造成选择性报道、信息失真等现象,舆论引导不力,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处于被动。所以政府做好危机事件处置的舆论引导预案,明确制定预案的依据和应用范围,组织机构、明确权责,明确舆论引导的原则和要求,明确处置工作的相关保障,明确舆论引导不力的法律后果等方面。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再根据总体预案制定具体的预案。以此来保障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及舆论引导工作顺利开展,为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减少压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寻求社会的协助。
(三)注重危机事件恢复期的信息管理,加强其警示作用
集中反思危机,加强公众危机教育,危机事件爆发后,社会生活逐渐走向正常,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危机恢复期或危机后,政府主要工作是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或升级,并从根源上找到避免此类危机再发生的有效途径。这时,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网络反馈机制,强化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信息沟通,危机过后,公众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意见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政府应该将有价值信息统一整理,从中总结在危机时期的工作成果与不足。进而提高政府对未来的危机管理的准备和预测能力,并对网络受众进行危机知识的传播,培养和强化受众的危机意识,进而通过网络受众进一步影响社会其他公众,从而提高全社会抵御和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信息管理,政府只有用全新的思路,有效利用网络的及时传播和互动沟通功能,加强舆论引导、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媒体、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政府处理危机时更加顺畅,达到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目的。新媒体技术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且是现在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流手段,近年来,将该技术运用于政府的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也在许多西方国家得到了实践,且起到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效果。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将其有机结合,实现效率最大化,实现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新突破,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媒体的定义[EB/0L] 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2]武琳.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和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11.
[3]钟金玲.新媒体时代政府进行公共危机信息沟通的变化和对策探究—以媒介融合为研究视域[J].东南传播,2012,(9).
[4]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的新思路[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9.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九
2.1电视媒体从一元向多元的经营模式转变
有线电视媒体最开始是靠政府拨款的形式进行经营的,那会是没有广告收入和收听收视费用的。主要是由于那会电视媒体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营体系,更不存在经营模式。而一元模式主要就是有线电视媒体除开国家给拨款外,自己寻找到经济来源,而且经济来源比例较大,这种就是自己寻找经济来源支撑电视媒体开展起来的经营模式。而在此基础上有线电视媒体要加大收入来源,而电视媒体从开始就是以公益性的来面向社会,所以在收视费用上面很少,几乎没有。这时候就只有从有限电视的网络维修费用上来赚取,而有线电视的`用户多少和对电视网络维护的收费情况直接影响了有线电视的网络维修费用。如果有线电视的用户多,则需要进行维护的有线电视的网络就多,随之维修费用就会增加,反之则就相反。而对于电视网络维修的价格高低也会影响到维修的费用,如果每一台有线电视的网络维修的费用增加,而电视网络维修总体的费用也就随之增加了,这个主要还是要依靠使用有线电视的用户数量来决定。这就是有线电视媒体的二元经营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有线电视媒体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营模式,寻找电视媒体的产业潜力和市场,来增加电视媒体的需求,利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此来转变经营模式。让有线电视媒体的二元模式向多元经营模式发展。
2.2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的文化功能
对于新媒体互联网的功能而言,有线电视媒体跟互联网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有线电视媒体可以利用宽带接入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传播,也可以虚构模拟的方式向数字化转变,这样以此来提高电视信息展示的清晰度,同时提供视频、音频等这类的业务,这样来为电视媒体的节目频道扩展提供条件,以此来推动电视媒体的发展。有线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不仅仅是对经济利益的竞争,更是对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等多种竞争,通俗来讲就是对文化影响力的竞争。而现在人们的精神上的文化需求的各种各样的,有线电视媒体想要拥有更多的用户群体,就得依靠节目来赢得人们,所以就必须对于人们的文化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形势而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对人们的个性需求不了解、研究不够等导致的。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要在了解自己现状的情况下,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对于有线电视节目进行制作,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组成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以此来改变有线电视媒体的现状。
2.3利用网络媒体实现文化传播
有线电视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文化传播时,仅仅依靠播报这种传统的形式应经不太适用了,这就要求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改变传统的方式,在面对互联网这样多功能的新媒体,有线电视媒体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传播信息,将电视节目的内容转化为信息放到互联网上,这样不仅能在有线电视上面收看到的,还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传播。但是在内容上相比较而言,有线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更真实、健康,而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真实性有待查证。主要是因为电视节目里面的内容在进行传播之前会经过电视节目审查,检查经过了才可以播放,把信息传播给观众;而新媒体互联网在进行传播时[3],大多都是用户自己传播上去的信息,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查证。
3结束语
10.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变革论文 篇十
2)树立个性化的主持风格。由于新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行业呈现出小众化的趋势,因而播音主持人员的个性化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具备突出性格特征与主持风格的主持人才能够获得大众的喜爱。个性化的主持风格主要体现在播音主持人员的外形特征、声音特点、个人气质以及学识修养这几个方面。首先,播音主持人员应当重视外表的装饰,根据自己的外貌特征选择合适的`服饰搭配,做到大气而优雅。其次,要从音色、音质等方面进一步挖掘自身的声音特点,同时还要注意在播音过程中的语调、语速的变化,使之符合观众的审美。再次,要注重个人气质的培养,气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播音主持人员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仪态,做到落落大方,通过欣赏音乐、艺术电影等深化自己的艺术内涵。最后,要强化自身的学识修养,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拓展知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始终坚持努力奉献的准则。[4]在中央电视台众多主持人中,赵忠祥主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康辉主持风格则显得严谨浑厚,李瑞英声音甜美、主持风格较为活泼,他们的主持风格能够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容易被大众记住。纵观整个播音主持领域,几乎每个知名的主持人都有独特的风格,只有拥有个性化风格的主持人才能够被广泛接受,而那些缺乏明显个性化支持风格的播音主持则很容易被淘汰。因此,无论是即将踏入这一领域还是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的,都应深入挖掘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并着重培养这些特点,从而彰显出独特的个人魅力。
3)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在新媒体时代,由于新兴直播平台的出现,使得播音主持人员在许多时候都要进行无稿的直播,且随着平民播音主持的出现,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压力。因此专业的播音主持需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播音能力、应变能力、新闻意识等方面有所提升才能够促进节目质量的提高,从而获得观众的肯定。例如,著名的主持人杨澜,曾经在国内获得“金话筒奖”,凸显了深厚的主持功底,但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她放弃了当时人气颇高的《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转而投身到学习之中,远赴美国进修,获得了国际事务学硕士的学位。正是这种坚持求学的态度,为杨澜后来在主持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创办了《杨澜访谈录》这档访谈节目,共计访问过至少700位世界知名人士,在主持界享有较高的美誉。除此之外,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也在事业的巅峰时期选择出国深造,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南加州大学学习,目的是为了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个人内涵,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
4)重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播音主持人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升,而互动平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直播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都能进一步扩大播音主持的影响范围,因此当前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应当重视新媒体平台的渗透作用,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来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注平台用户对自己的评论,敢于接受并积极改正,从而使自己的主持风格更加符合受众的要求。例如,知名主持人何炅,开通微博至今已有8000余万粉丝,经常与粉丝在平台上互动,通过浏览粉丝的评论获取有效的意见与建议。从而了解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有效提升主持技能,也使自己的主持风格更加迎合大众的审美。
4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为播音主持人员带来了新的竞争与挑战,但同样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员在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时敢于迎难而上,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新闻意识与专业技能,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树立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同时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与转变,从而创作出新颖而独特的高质量、高品位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邵阳.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主持行业创新[J].艺术品鉴,(9):97.
[2]李h.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创新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17):204.
[3]高娜.新媒体移动时代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6(7):40-41.
[4]范晓光.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传播与版权,2016(9):27-28.
11.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十一
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指出,保障食品安全关系每个消费者切身利益。修订食品安全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高度重视。修订草案重点作了以下完善。一是对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追溯制度。二是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加重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三是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增设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要求。四是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保险制度,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新闻媒体是推进食品安全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媒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报道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效提高了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有力推动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在促进政府工作、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界有句名言:“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可以说,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正是媒体履行这种“瞭望、警告”职责的具体表现。
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对于某个食品的揭露性报道,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公众对于这一食品的信任恐慌,由此带来不敢购买、不敢食用的普遍社会心理。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都给当事企业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和品牌危机。但是,我们也相信,正是通过这样的危机事件,督促行政、司法等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找出滋生丑闻、爆发危机的真正原因和社会土壤,并持续不断地加以根除。唯此,才能使公众生存环境的安全感获得真正提升。
实践证明,有效运用媒体舆论监督,合理发挥媒体的优势,使其在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督和处理中能够发挥其科学的功能,推动政府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科学决策以及强化安全预警机制的建设。唯此,才能使公众生存环境的安全感获得真正提升。
一、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的社会背景解读
现代社会,人们的食物链基本依赖于现代食品加工、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食品安全与民众的切身利益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近两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并引发全民关注的轰动效应,除了食品安全问题本身具有重要性及频发性等特点外,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1、社会生产力进步,公众健康意识、知情意识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关注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能不能吃饱、能不能吃好、能不能吃得安全。在13亿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后,公众的健康要求也随之增强。而同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公众的消费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知情权和话语权意识,也使突发性食品安全问题再也无法以“隐瞒”、“虚报”、“私了”的方式了事。因此,对食品关注点的变化凸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公众的健康意识、法制观念和知情权意识的提升。去年两会期间,王岐山副总理说,中国共产党下大功夫解决了饱的问题,这么多人口能解决温饱、能脱贫,应该说这是对全人类的贡献。刚吃饱,就出现了食品安全的问题现在好东西多得很,吃起来却有点不大放心。现在已经不是说有没有吃、够不够吃、有没有花样,而是怎么吃才能放心的问题,“越白的面还越不踏实,亮晶晶的大米也不踏实”。
2、经济贸易一体化,食品安全成为全球“共同利益”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不再是一国的内部事务,而成为全球的“共同利益”。任何一件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都可能成为国际性新闻事件,引起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从而使这种“眼球”效应更加明显。英国掀起的“苏丹红旋风”席卷亚洲和中国啤酒受“甲醛风波”影响滞销日韩等事件就是明证。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还处于与国际市场的碰撞、对接过程中,贸易伙伴的绿色壁垒也触发了我国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重新审视。磨合时期更容易激发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从而使食品安全问题报道越来越具备全球化视野。
3、媒体改革初具成效,快速反应机制形成
在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媒体发挥了强大的“守望哨”效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教授喻国明所言,“国人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就是源于媒体的开放、尽责和主动作为。媒体更具有‘守望意识’,总体来说是一种社会进步”。
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积极作为得益于媒体改革初具成效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形成。有评论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中国社会正在呈现出的情形是,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反应速度已超过了监管部门,从而成为最及时最有效的监督。
4、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指公众通过网络的手段,运用微博发言、微博跟帖、新闻跟帖及论坛讨论等多种形式所进行的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大众传媒舆论监督多指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性期刊等,而网络舆论监督仅仅包括网络。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网络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的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网络舆论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最初曝光,更聚焦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情况的相关报道,相比较而言,在传统媒体报道了某一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网络便成为了公众寻找最新资讯和媒体和中介。
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最早开始于21世纪初,2001年网络媒体对毒大米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民众从此网络报道中了解到关于毒大米事件的详细信息,从这件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中也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2002年网络上题为“转基因食品红色警报”的帖子率先揭露了“雀巢转基因奶粉”事件,此后,雀巢奶粉事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注意。2009年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由于添加安全性不明物质OMP而遭检查,这一事件经网络曝光,继而引起了对食品添加剂管理的关注。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愈加明显,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食品安全事件中。
二、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媒体舆论监督要肩负起三个责任
媒体舆论监督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要肩负起三个责任:
一是要肩负起政策解读和宣传的责任。食品安全关系和谐发展、社会稳定,新闻媒体应该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力度,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解读,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当前的食品安全以及党和政府的工作。
二是肩负起搭建沟通平台的服务责任。这种沟通涉及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涉及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之间的沟通,也涉及生产企业和广大群众的沟通。新闻媒体应该承担服务责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搭建沟通平台,做好上行下达、沟通联系,积极促进政府、企业、民众在食品安全工作上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三是肩负起正确实行舆论监督的责任。食品安全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大事,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许多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正是通过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披露出来,并最终得到妥善解决的。正是因为媒体的监督,帮助相关单位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地保障了食品安全。
三、加强新闻自律,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媒体舆论监督要提倡正确的监督、科学的监督、文明的监督、依法的监督、有建设性的监督,监督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是为了赚取读者眼球,而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推进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及时发现问题、报道问题,促进问题解决;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责任,控制舆论风险,在报道中慎用“剧毒”、“致癌”等字眼,对不懂的问题通过内参反映给相关部门,避免造成行业冲击和不必要的损失。而被监督的相关部门和食品企业,也应当正确面对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形成了由媒体、企业、公众三者组成的舆论场。如果这个舆论场“失真”、“失时”、“失语”,那么这舆论场中的三个主体必将无法和谐相处,陷入恶性循环中。特别是对媒体一方来说,食品安全新闻绝不能成为媒介的营销手段,否则到头来损害最大的还是新闻传媒业自身赖以生存的公信力。那么如何改进食品安全问题报道,正确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呢?
1、倡导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感
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它要求记者在从事新闻报道的时候,遵从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自由性原则。
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很多以权威著称的传统媒体暴露出自身新闻专业精神的缺失,缺乏科学责任和质疑精神让媒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在危机时刻,掌握着公共资源的媒体只有秉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才能杜绝以公共利益之名炒作、追求轰动效应、谋求商业利益的可能。报道食品安全事件本是媒体塑造形象,提升公信力的好机会,媒体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报道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2、加强记者职业道德修养,杜绝恶意新闻炒作
《国际新闻道德信条》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任何事实。反观媒体热炒的几起食品问题的“冤假错案”,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先有个别媒体爆出“猛料”,随后大批媒体纷纷跟进,造成以讹传讹的新闻媒体间议题设置的互动,最终形成“舆论监督”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很少有记者对这些“猛料”调查取证,对消息来源实行“二次监督”。
以舆论监督之名,行恶意炒作之实,是记者在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一个特殊表现。这种将媒介自身的特殊利益暗含在道德化的陈述之中的做法,比一般的新闻炒作更能误导公众和舆论,其危害性也更大。因此,媒介在此类问题上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实事求是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3、培养记者的科学素养,倡导新闻报道的科学精神
相较于其他新闻报道,食品安全报道要求记者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诚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媒体要向公众传达更多、更全面、更科学的信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正常的评估风险的尺度——尤其是对于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在传达警示信息的同时,格外要进一步增强科学素养。”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反应速度,不能满足日渐成熟的消费者对知情权的诉求,因此就更需要媒体在短时间内将全面、科学的声音传达出去,为受众解惑。但大多数记者受自身知识面所限,对食品科技知识懂得较少,如果记者既不去做资料搜集等案头工作,又不去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对读者产生误导。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必须树立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多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真正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12.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 篇十二
1.1 强化了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功能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监督功能完善与否,既是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民主进程的标志。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社会暴露出小问题,记者可发挥出监督功能,与相关部门配合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社会大问题的出现,因此西方媒体将记者称为“船头的瞭望者”。例如,在之前的“魏则西”事件中,经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发酵过程,此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明了,政府部门进行了相关处理。媒体发挥出了其监督作用及舆论导向作用。在网络时代,形成了新型舆论阵地,“网络问政”转变为“网络问政”“网络问责”并重的作用,舆论引导与监督功能也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明显,网民与记者相互配合,将网络热点落实到现实,在理性的指导下,“草根力量”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发挥了一定影响,网络事件成为了现实。
1.2 传播媒体功能多元化发展
媒体功能呈现多元化发展。在真正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媒体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意志与声音,发挥了传声筒作用。当负面消息发生时,有的媒体及记者第一时间不是去调查与核实,而是封锁消息,不论消息真假情况,为了社会稳定,捂住消息,禁止散播,也就是一个“井盖”作用,隔离了受众与媒体及受众间的联系。同时,媒体也是一个政治宣传工具,传播党和政府的政策、指令等,也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功能得到了扩充,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第一,受众、政府、记者等呈现出多向沟通,克服了单向沟通带来的困难。第二,个人空间自由化,如互联网博客,公众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实现自由发言。第三,社会公众的安全阀门。社会公众以新媒体为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不满与建议,疏通大众负面情绪。第四,社会舆论监督工具。监督党和政府的负面消息,传递大众思想。第五,舆论功能。以前,媒体传播呈现出单向性,其反馈极具滞后性,新媒体的复合性功能使其态度与立场更为多元化。
1.3 增强了民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
新媒体时代给受众提供了多条渠道,以获得所需信息,其中网络新闻渠道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信息获取方式。受众以主动姿态获得信息,而非被动地接受新闻,其主动性明显增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交通也得到快速大战,带来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在此基础上也加强了信息的流动,受众眼界、视野更开阔,知识更丰富,这要求记者要有超乎常人的敏锐能力,快速捕捉新闻线索及要点,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2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2.1 重视理性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我国还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及经济环境相当复杂,并带来了较多的社会矛盾。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掘现象背后的真理,这也是记者、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记者掌控的社会全方面的事情,正能量、揭露社会现象等,客观、真实和真相是记者及媒体永远追求的字眼,也要找到事件背面核心因素、事件对社会的启迪与警示等现实意义。针对事实真相,记者需要有整体意识、全剧观念,用理性思维解读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拒绝生硬教化、严厉批判,经过报道后束之高阁。将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分析事件对公众、国家的整体利益,将舆论引导至正确方向,并朝着良性方向推进,用行动促使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2.2 主打权威性,塑造“舆论领袖”形象
舆论领袖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人行为。记者可以真实、客观及全面地反映出事实。
2.2.1 借力整合舆论领袖影响力
记者借助多个领域的舆论领袖,在采访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发言,解决受众质疑的问题。记者与各个领域的舆论领袖之间还要有互动,尽力做到优势互补,实现信息流行,提升记者引导舆论的效率,提高舆论的正向影响力,增强记者所在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在向“舆论领袖”借力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度原则,与舆论领袖之间保持合理距离,让受众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2.2.2 权威性采访体现舆论领袖作用
记者要体现出权威性就要正确、全面、真实地引导报道的新闻事件,其中的文字可以与受众产生共鸣,以个性化的写作文笔分析新闻事件过程,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及深层次的剖析,让受众间接感受到记者的新闻敏感及业务水平情况。如此以来,记者可以在文字或视频里增强受众对自己的可信度,逐渐塑造自己的权威性,增强受众对记者的依赖程度。
2.3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做好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中,人人都是信息制造者,因此事件的真实性往往不能保证。责任意识及新闻敏感度,向受众提供更多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为记者行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在微博中,受众也可以转载自己感兴趣、关心的重大事件,但转发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不佳。当记者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舆论引导时,要注意信息的可靠性,否则会误导更多受众,何来舆论引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记者面对海量的信息内容,必须树立求证意识,引入眼帘的信息首先思考的是其真实性,核实之后才能转发。
3 结语
舆论引导是记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上的记者从业人员,承担着“船头瞭望者”的角色,反应民情,为民请命,提供决策依据。记者在实践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强化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开放互动性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将世界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全球化与一体化。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型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拓宽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负面舆论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基于此,记者也要结合现当代形势,改进自己作风,提升监督能力;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舆论引导也就是化解与引导受众情绪,保证受众知情权,向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工具捕捉、公开社会热点焦点对象,引导网络舆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记者,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李伟.新媒体时代群体性事件舆论引导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3.
[2]崇银凤.全媒体时代下的公共舆论引导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杨文宇.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新媒体时代政府舆论】推荐阅读: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07-20
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变化论文11-02
自媒体时代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07-13
媒体与政府信息公开09-29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06-11
新媒体论文08-06
新媒体营销方案07-27
新媒体沟通机制08-25
新媒体中心述职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