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共15篇)(共15篇)
1.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一
5月12日下午2:28分。
小朋友们本来是高高兴兴的读书,突然“轰”的一声山崩地裂,地动山摇,大家都还没回过神就地震了。在地震的一瞬间大家缓缓张张不知道因该怎么办才好?有几个小朋友跟我们差不多大他们的勇敢超出了我的想像。
他就是林浩和陈浩,林浩他临危不惧,死里逃生还勇敢的返回教室背出了两个同学。陈浩他本来可以跑出来的,但他没有那么自私,第一时间看到墙壁上的裂痕就推出几位同学,不幸自己被压在废墟下。幸亏被救出来了。
汶川地震的不幸我们表示深深的同情,但是这两个小朋友的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二
汶川地震之所以在国内外引起如此大的震撼, 一方面自然与地震本身破坏度强有关, 另一方面更与新闻传播即媒体的表现紧密相关, 正是媒体将发生在一个区域的重大事件传播出去, 并且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内容使这次关于汶川地震的传播相比于从前的灾难更加及时、全面、真实和充满人性等, 一改过去在危机报道中往往缺位、失语、遮掩、被动的痼疾, 在满足受众对信息极度渴求的同时, 也带给其巨大的心灵震撼, 全国人民的意志与感情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1 新闻传播的宏观背景变化提升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影响
良好的传播环境是新闻传播取得非凡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扎实后盾。相比唐山地震、九八洪灾等大灾难发生时的新闻传播背景, 我们认为, 汶川地震发生时, 我国新闻传播硬件 (媒体种类、覆盖率等) 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府对媒体的管制有所放松, 信息更加公开;媒体工作队伍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公民参与新闻传播的意识和条件更加成熟。这些都为汶川地震发生后, 受众能更加及时、真实、全面、大量地接收到有关新闻奠定了基础, 从而提高了地震对于受众的震撼力。
1.1 传播“硬件”的进步
毫无疑问, 在数字通讯技术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 媒介种类、数量以及传播技术、水平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都有了长足发展。互联网、手机电视、手机报, 电视、收音机广播、报刊, 新老媒体齐齐上阵, 发挥各自优势, 以各自擅长的方式传达来自地震灾区的信息, 其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最为瞩目。当然, 卫星电话、无线电对讲机这些通讯技术支持也功不可没。同时,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拥有一种或多种新旧媒体已不是难事。在新旧媒体共同营造的信息场里, 无需耳听六路, 眼观八方, 我们就能即时、全面、立体、持续地了解关于灾区的一切。同时在互联网的全球效应下, 在国外也能获得较多相关信息。
相比之下, 30多年前的那场地震, 当年的媒体远没有今天发达, 不仅没有互联网, 平民百姓也很少能看到电视, 到1976年底, 全国近3亿人口可以看到电视节目, 但实际上, 由于电视普及率极低, 全国的绝大多数人仍看不到电视。不足50万的电视机, 按照当时全国8亿人口计算, 平均1600人才拥有一台电视机, 新闻传播主要靠广播和报纸。而文革前的大部分报纸停刊, 中央只有“两报一刊”, 地方基本上一省一报, 关于唐山地震的新闻不能够充分地被群众所知晓, 如果连消息都不能或者很少知道的话, 自然很难说地震能给其他地区的人带来什么样的震撼力。再加上通讯技术落后, 媒体报道的时效性以及信息量都不尽人意。而98洪水时期, 互联网尚未在国内普及, 新闻传播速度及广度也都不及此次地震报道。
1.2 新闻管制尺度放宽
中国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所取得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 既源于媒体自身的努力, 同时也源于党、政府在媒体管理和信息传播上管制尺度的放宽, 从而使媒体可以向受众更加及时地传播更丰富的信息。
政府的新闻管制的尺度放宽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实施, 二是实现了由被动的“瞒”到主动发布信息的转变。例如国务院先是带头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公布关于震灾的伤亡数字, 通报当日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 并公开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 不遮掩, 不回避, 不再“无可奉告”。同时放宽了对媒体新闻采访报道内容的限制, 没有以往那些硬性的“禁报必报事项”规定, 在这场或许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宏大的媒体战役中, 灾难的残酷与惨烈, 第一次被如此“原生态”地袒露在公众面前, 同时公民新闻的报道也如火如荼。
汶川地震信息的公开与透明, 与唐山地震新闻报道的严格控制形成了强烈对照。唐山大地震时, 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 一切都要服从于“斗争的需要”, 只允许报道军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而不允许报道人民普遍关心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财产损失等灾情。有关这些方面的数字、画面和细节一律不得见报, 对新闻信息管制可谓登峰造极:先是不准记者进入灾区, 之后对进去的记者也有严格限制, 只准拍物, 不得拍人。“现今流传于世的照片并非记者所摄, 而是科学工作者考察时拍摄的”, 人们只能从不多的套话连篇的报道中, 获得些微关于地震灾区的真实信息, 而且还是过时的。死亡24.2万人的数字, 迟迟到3年后经新华社记者的努力争取才发出去。对外国的信息封锁就更严密了, 地震发生7年之后, 外国记者才被允许到唐山采访。
总之, 这一次, 前所未有的信息公开与新闻管制尺度的放宽, 既保证了媒体和受众知情权的满足, 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 前所未有的新闻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
1.3 媒体工作者专业素质提高
30多年来, 人民思想不断解放, 新闻教育在高校的恢复与发展, 新闻专业主义得到重新认识。加上从97香港回归、三峡截流到2008年初冰雪灾害及之前的火炬传递等一系列重大实战锻炼, 在不断地经验总结与教训汲取中, 媒体专业素质也稳步提升。所以地震发生, 他们打破以往按上级指示来采访和选择主题的积习, 反应之迅速, 报道之即时历史罕见。记者不顾生命危险, 亲身实践深入灾区, 与事件同步进行采访报道, 以事实说话将真相传递;记者熟练驾驭多种采编传播形式, 影像、声音营造的“在场感”在受众中所引起的触动与震撼都是前所未有的, 评论、访谈节目, 社论、专题等多形式、多角度的报道, 既有灾情本身的报道, 又有与此相关的延伸后续报道, 传达着多种声音, 启发观众思考, 引导着更深层次的关注与参与。
同时“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也逐步树立。主流传媒开始突出事件本身, 报道的重点使全国人民把心绪集中到对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方面, 地震救援开始后, 报纸、电台、电视、网站等媒体上, 受众看到最多的内容都是有关救人的, 再也不是游离主题地用过多的笔墨描述领导是如何在现场指挥, 用不着边际的数字总结灾难中的损失, 用遮遮掩掩的言词来平息事态的发展和蔓延, 信息丰富且有人情味的文章自然能吸引受众, 同胞之难感同身受, 引发心灵的触动。
另外, 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 突发事件报道机制也逐渐成熟。规范、高效、操作性强的报道机制能有效提高媒体的反应速度, 统筹协调报道内容, 形成对突发事件的全方位展示。这次汶川地震报道中, 媒体表现上佳, 正是这种由信息获取机制、新闻策划机制、新闻制作机制共同组成的媒体应急机制逐步成熟的最好证明。
1.4“公民参与新闻”的发展
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络博客、移动电话、短信等个人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千千万万网民成为“自媒体”“私媒体”的拥有者, 成为“草根新闻”“公民新闻”的发布者, 也成为图片、视频分享等网站原创内容的提供者。这样就打破了只有新闻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垄断局面, 并促使更多的公民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传播姿态参与到数字时代和媒介社会中。
在这次地震中, 广大手机用户不仅通过语音、短信的方式彼此传递新闻和信息, 而且大量网站通过手机报的形式进行传播, 更有不少手机用户通过手机拍照、录像, 并上传网站进行传播。无论是“茂县女孩张琪发帖指引军方成功空降汶川”还是“武警战士发帖寻到孕妻”, 事件主人公所发出的信息, 经过难以计数的转载传播之后, 最终发挥了效用。正是公民的积极参与传播, 使得地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全球各地, 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由于所处时代环境、科技水平以及人的思想观念的天壤之别, 唐山地震发生后几乎看不到一丝公民主动参与新闻传播的迹象, 而98洪水之时, 也较少见公民参与新闻。
2 媒体应急机制提升汶川地震报道影响力
汶川地震的发生令人猝不及防, 它影响重大, 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心理打击、财产损失等灾难。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 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缓解危机, 使灾难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而媒体作为政府应急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也需建立起自身的应急机制, 肩负教育预警、信息发布、舆论监督、社会沟通等责任, 协助解决危机。
就目前而言, 我国政府和媒体都还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应急机制, 缺乏常设的综合性协调机构, 没有足够的立法保障, 应对突发事件多以事后反应为主, 较为被动, 对社会资源与民众参与也利用不足。这种经验欠缺、尚不成熟的媒体应急机制在汶川地震中并没有完全改善, 但相比于唐山地震和98洪水时的媒体表现, 汶川地震中媒体报道的及时全面确实显示了我国媒体应急机制的进步。而这一变化也提升了汶川地震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3 信息发布较从前更为及时透明增强新闻传播影响力
应对突发灾难, 首先应该保证信息发布的及时, 才能有效消除谣言, 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8.0级大地震在汶川发生。不同于1976年唐山地震后第2天才有相关报道, 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发布极为迅速。早在14时35分, 距地震发生仅间隔6分钟, 百度一个IP为61.161.76.*的网友还没来得及登陆, 就在“地震吧”发出了一篇题为《地震了》的帖子:“四川地区发生地震”。几分钟后, 北京、成都、武汉、郑州、山东、上海等地网友纷纷发帖或跟帖表示有震感, 并说明自己所在城市的情况。14时46分, 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 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 国家通讯社在尚未确定震中、震级的情况下即发出第一报。中央电视台则在15时许于新闻频道口播了第1条地震新闻, 15时20分, 央视一套和新闻频道取消原有节目, 开始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 并在不到1个小时内, 正式启动24小时直播“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 以播报、访谈、连线等形式, 不间断地向观众提供灾情信息。第1批央视记者更是随温总理于当天下午到达四川, 立即展开现场报道。
及时迅速的反应, 为我国媒体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的表现大大加分。他们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现场, 及时发布地震信息, 让受众同步了解到灾区的灾情变化和救灾进展, 在大量极富冲击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的信息轰炸下, 体验到与灾区人民站在一起同受苦难的心灵煎熬。
显然, 唐山地震和98洪灾没有引起足够震撼的原因之一, 就是媒体反应滞后。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突然发生, 29日《人民日报》才有相关报道, 30日竟没有任何后续新闻, 31日头版才恢复报道。如此分散、延迟又不连续的报道, 显然无法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更不能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 影响力因而无从谈起。98洪灾时的媒体反应虽然有了改善, 但仍然无法与汶川地震时的反应速度相比, 因此都没有产生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巨大震撼力。
伴随信息及时发布的, 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封锁信息, 隐瞒真相, 关上事件现场的大门, 并不能起到任何自保的作用, 反而给谣言和质疑的滋生提供可乘之机。汶川地震发生后, 政府将灾区现场向所有媒体开放, 分期分批地接受各国记者的进入, 为信息公开提供了渠道。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获得了国内信息的采访发布权, 及时透明地发布了灾区所急需的物资情况、中央的最新部署、救灾款项信息等。各大门户网站也在其地震专题主页上, 每天发布更新的遇难和受灾人数, 使海量的灾情信息得以透明传播。这样, 受众才能更接近真相, 更容易产生同情怜悯和持续关注, 进而增强汶川地震的震撼力。对比唐山地震时, 死亡人数直到事发3年后才公布, 这就使得当时灾难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当然, 汶川地震中由官方组织和支持的信息公开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和水平仍然值得质疑, 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真实”也许只是“媒介真实”, 远远不是客观真相。但汶川地震中媒体毕竟开始有了信息公开和透明的意识与努力, 这对提高事件的震撼力本身就有推动作用。官方如果是出于新闻伦理和维护稳定的考虑, 对信息实行了有控制的公开也无可厚非, 但若是为了逃避责任、掩盖过失而控制信息, 又企图营造一个信息透明的假象, 则应该坚决反对。
4 电视直播技术的全面运用提升影响力
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 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 (包含现场采访、解释、评价) 转化为电视信号, 对播出与报道对象的信号通过电视进行同步传输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最能发挥、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迅速、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显然, 与其他媒介相比, 电视最大的优势, 在于能够通过声画兼备、场景直观等特点, 以强烈的现场感吸引观众, 以较强的心理感受弥补观众无法亲身介入的不足, 从而把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提高到了更高的层面。
4.1 电视报道采用全面直播, 全面介入提升新闻时效性和真实性
尽管参与汶川地震报道的媒介包括收音机广播、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 不同媒介加强合作, 共同完成了对灾情的报道, 但在这些媒介中, 电视无疑是人们获得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与唐山地震和98抗洪不同,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 电视媒体不仅第一时间介入灾难报道, 同时全面采用直播报道形式, 大幅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带给观众全方位的媒介真实。
2008年5月21日至25日, 为研究地震报道的电视传播效果,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对全国30个中心城市的2072人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53.23%的民众通过电视第一时间得知地震消息;89.67%的人表示地震后对电视更关注;81.95%的人把电视排在了解灾区信息渠道的第1位;震后10天内, 人们每天平均接触电视270.5分钟。可见, 电视对汶川地震震撼力的形成与强化具有突出影响, 尤以电视地震新闻的可视直播为主, 持久的视听冲击使受众仿佛亲临灾区, 与受灾群众感同身受。
汶川地震发生后, 央视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24小时直播特别节目, 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北京电视台等也纷纷参与到地震专题报道中来, 实现了全国电视传播联动与并机直播。虽然各个电视台实现联合, 报道各有侧重, 极大地丰富了地震信息, 但央视的主导作用不容否认。凭借着国家级电视台的先天优势, 央视充分利用其技术资源和人员配备, 以全天候直播的方式连续报道了灾情的变化。对比历史, 唐山地震时由于新闻专业性的落后、技术、交通等条件所限, 当时并没有关于地震的现场直播;九八洪水时虽然电视直播已经有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但仍然没有实行, 仅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播出了有关抗洪抢险的新闻。因此, 有了电视直播带来的同步知晓与亲历之感, 汶川地震在全国造成了空前的震撼。
4.2 电视直播凸显新闻价值, 增强震撼力
作为最能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播报方式, 直播显然能够凸显新闻价值, 而一旦新闻价值得到提高, 其影响力必将扩大, 震撼力自然得以强化。我国认同的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重要性、时效性、显赫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凸显“时效性”。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开展迅速, 报道与事件进展同步, 观众可以共时性地看到国家领导人奔赴灾区的表现, 目睹救援现场武警官兵的搜救过程, 听见失去亲人的灾民的哭喊。由此, 原始的“今天的新闻今天报”转变成“现在的新闻现在报”, 大大消除了信息传播的时差, 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使观众能够以最快捷的方式获知最新进展, 与媒体同时在第一时间经历抗震救灾, 引发强烈的共鸣。
凸显“接近性”。除了突出时效性, 直播还能产生强烈的接近性。电视新闻记者从灾区现场发回的大量采访、图像等都为观众带来了源于现场的视听刺激, 这拉近了观众与灾难现场的距离, 使观众在海量的现场信息中仿佛身临其境, 与灾区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自然增强了震撼力。
凸显“显赫性”。此外, 由于汶川地震波及范围广, 破坏性大, 事件本身就具有重要性。而国家领导人先后奔赴灾区指挥救灾, 以此为主要报道内容之一的电视直播更是凸显了汶川地震新闻的显赫性。加上直播的高度不可预知性, 突发的破绽或有人情味的细节故事, 还能增强趣味性。综上, 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将新闻价值凸显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时效性和接近性的实现, 使观众能够同步地了解灾情, 如同亲历一样, 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心灵震撼。
4.3 全天电视直播提高信息传播量、提升了议程设置效果
24小时不间断的电视直播, 需要海量的信息作为支撑。据统计, 截至5月24日, 央视抗震救灾直播节目总时长达到1034小时, 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分别直播218小时、260.5小时;中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频道分别直播178.5小时、125小时、106小时、103小时;经济频道直播36小时;科教、社会与法频道直播7小时。如此长时间的直播, 甚至全天候电视直播, 需要丰富多样的报道内容, 例如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的救灾工作、现场救援、灾后疫情防疫及重建工作、灾区人民的生活现状及感人事迹、国外对中国抗震救灾的评论等方方面面。由此, 直播客观上促进了海量信息的汇总、整理和发布, 为受众了解灾情提供了多样、丰富、详细的选择, 增大了信息总量。
相比较而言, 1998年夏天洪灾发生后, 国内并没有组织起大规模的现场直播, 受众要了解灾情只能等待《新闻联播》等特定栏目的播出, 这不仅制约了信息量的扩大, 更影响了信息获得的便捷性, 有损信息的传播效果。汶川地震直播24小时不间断, 还有不同电视台可供选择, 相关专题节目滚动播出, 优秀视频网络转载, 这些都方便了受众随时获取信息, 保障了传播渠道的通畅便利, 为良好传播效果的达成创造条件, 也为震撼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此外, 电视直播以汶川地震时的灾情变化、救灾行动等信息为传播重点, 客观上也进一步强化了包含“抗震救灾”“尊重生命”等主题的议程设置功能, 使受众自然而然地将关注核心放在抗震救灾上, 而不是像唐山地震时, 抛开严重的灾难不重视, 反而在全国范围大搞“批邓”活动。由此, 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效果得到了强化, 增强了震撼力。
5 结语
相比唐山地震时期稀少的媒体种类、较低的媒体覆盖率以及九八洪水时期网络刚发展的媒介环境, 汶川地震时覆盖率高、种类数量都极为丰富的社会媒介环境使得全民都可以了解到地震的相关消息, 从而引发全民关注和行动。另外, 除了媒体向全民报道新闻以外, 在此次抗灾报道中, 民众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参与到新闻报道中, 形成了大量公共参与的新闻。当然, 这一次的报道中也暴露出我们新闻记者的许多不足之处, 我们的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认识与准备也尚有不足。但是, 媒体人也在这一过程中加速自省, 检讨媒体素养的缺陷所在, 而中国的新闻灾难应急制度和相关准则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汶川地震的报道被认为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媒体在体制内不断争取进步空间, 尽可能地为受众展现全面真实的灾区的一切, 给受众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力, 带动了全社会对于汶川地震的关心和行动。
参考文献
[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杨晓娟.从汶川地震的报道看我国新闻管制的放松[J].新闻爱好者.2008 (7) .
[3]马杰.从救灾看政府公共关系机制[J].共产党人.2008 (19) .
[4]陈力丹, 于庆浩.汶川地震报道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EB/OL].[2008-07-22].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7546506.html.
[5]鲍戈.一九九八年中国洪灾真相[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70901/08/2814_709486.html.
[6]于运全.姜加林.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研究[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7]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苏晓春.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与特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 (9) .
[9]刘会召, 胡春磊, 谭淑芬, 等.电视媒体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作用及评价[J].当代电视.2008 (7) .
[10]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官网.“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直播报道超过1000小时”[EB/OL].[2008-05-25].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8/05/25/20080525193307700280.html.
[1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99.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3.悼念512汶川地震演讲稿 篇三
大地无情,万民罹难倾血泪;人间有爱,举国同心抗天灾。今天我们在这里集聚一堂,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共同悼念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等地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灾难, 倾刻间,灾区的城市、村庄夷为平地,美丽的家园毁于一旦,多少亲人,在地动山摇的瞬间骨肉分离,家毁人亡;多少孩子,从得救的那刻起变成了孤儿,失去爹娘;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挣扎在废墟下,渴望着生还的最后一线希望。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召开两次常委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总书记亲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抗震救灾的冲锋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刻,亲情的中国集结起所有的力量,进军巴蜀、进军汶川,进军所有受灾的地方。人民子弟兵、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抢救出无数的生命。
地陷天不蹋,大灾有大爱。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不分种族、不分职业,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岗位,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献血相救;爱的潮流源源不断地涌向地震灾区,凝聚着宁危不惧、百折不挠、万众一心、团结战斗、夺取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5.12”这个令人心碎的日子,痛惜着无数生命的消逝。我们虽然不能赶赴灾区救灾,但是支持灾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我们是灾区最近最亲的亲人;我们要擦干眼泪,挺起胸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生还者祝福,为逝去者祈祷;我们永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做灾区人民的坚强后盾。
生命可贵,逝者为尊。安息吧,亲爱的同胞,愿你们一路走好,我们将用无尽的泪水为你们洗净尘埃,我们将点燃一根根蜡烛为你们驱散茫茫的黑夜。愿你们的灵魂,化作漫山遍野的鲜花,年年岁岁,在这五月的阳光下,在这五月的春风中,向我们微笑。
4.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四
“妈妈,我去上学了,再见!”
“嗯,上课认真听讲,路上小心啊!”
“知道了!拜”
这是一对母女的对话,一位小姑娘刚刚离开了自己的母亲。
“轰”的一声,校园里的欢歌笑语没有了,小女孩刚刚离开自己的母亲,却不知去向了。
因为,8.0级地震发生了,就在这晴朗的一天里。
所有的事物在顷刻崩塌,压在人们的身上,沉甸甸的压着,这残酷的现实!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天,四面八方来的志愿队,来来往往,为四川人们献出一点力量!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进百倍努力”
我们要是出全身的力量来。
5.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五
沉痛哀悼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目前已有四万多人遇难,500多万人无家可归。人民解放军开赴第一线抗灾救人,温家宝总理亲临第一线指挥。
前一天还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昔日美丽的家园已变成如今残破的.废墟,无数个家庭不再完整。看着被破坏的房屋和坍塌的道路,听着丧失亲人悲痛的哭声和获救后因激动而无法言语的哽咽,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震动。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这场自然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脆弱,但在灾难降临后,13亿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灾区的救援工作牵动着无数华夏儿女的心,所有人都希望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同胞早日得到救助。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 205月19日 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你阅读的文章来自:本网]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 5月19日14时28分起 ,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默哀,只短短三分钟;哀悼日,也不过三天时间。但这三分钟、这三天,对我们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它让我们明白,该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它让我们明白,在灾难面前,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该如何热爱这个国家,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
现在,为表示对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让这一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铭记灾难,告慰遇难者,请大家集体默哀三分钟!
为遇难同胞哀悼 为幸存者祈福 !
6.央视汶川地震报道解析 篇六
一、央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突破
1、追求最快的时效性,灵活调整节目设置
全世界判断媒体的一个尺度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个声音是由谁最快发出来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快速反应,及时调整了原先的节目设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获得中国地震局的权威消息后,在新闻频道的15:00《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24小时不停机。央视新闻频道从5月12日15:20~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行并机播出。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源。中央电视台分批派出220余名记者,深入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采访报道,多数集中在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绵阳、德阳等重灾区进行直播报道,并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对于地震的流言及时辟谣,稳定了人心。(1)前线式的接触令受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最前沿的观点,使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遭受强烈地震后灾区的断壁残垣,感受到重创之下灾区人民的悲痛和救援人员实施援救的感人场面,及时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作为和即将采取的相关措施等。中央电视台对此次特大地震灾害的直播报道以及将有关专家请进直播间分析、评论,在求快的同时体现节目权威性的作法,使央视与其他媒体的报道相比占了绝对优势。报道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事件的进展及其影响等均作出全面深入的报道,全天24小时的直播,形成联动整合效应,拓展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2、调动各种报道手段,体现电视传播优势
传播手段的丰富是电视媒体的又一大传播优势。在这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注意调动多种手段以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比如,在节目进程中,用滚动字幕的方式随时报道最新消息,既争得了新闻时效,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电视在多渠道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大量的与前线记者的连线对话,电视画面经常开出两个窗口,使观众可以通过对事件的现场直播以及记者的现场采访,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通过地震震源、辐射的范围及救援的进展路线示意图的动画等特技,观众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一目了然;而在片头或节目中时而出现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音乐,产生出的或紧张或肃穆或悲壮的效果极易唤起观众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鸣;特别是在报道中大量使用现场同期声,胡锦涛总书记鼓舞救灾部队时全场响彻云霄的口号声,温家宝总理慰问受灾群众时沙哑的声音所透出的无限的关切和挚爱,以及现场记者、死难者家属等人的声音,其真实感、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而且,这样的信息来源更为直接和权威。当人们听到温总理饱含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活下来,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活下去”(2)时,谁能不动容呢?央视带给观众的是有血有肉的信息。
3、个性化的视角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亲和力
央视在整个现场实况直播的过程贯穿着“人文关怀”的脉脉温情,向人们展现了生命的奇迹。179小时,31岁小伙挑战生命极限;60岁老太被困196小时获救;一矿工被埋170小时后获救……在这些营救的镜头画面中,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顽强,更体会到了医务人员争分夺秒进行着生死接力、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无畏、亲人之间不离不弃的执着等。在直播过程中随时插播受灾群众的安全状况、受伤人数等最新消息,同时发布寻亲启事及与亲人的联系方式等。在与前线记者连线时,每每通过电话了解现场情况,即将挂线之际,主播们总不忘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关心、叮咛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央视融入的满腔爱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凸显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坚强信念。央视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视角,让观众了解了地震、感受到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更让人们为此次地震受灾同胞的坚强感到骄傲和欣慰。
4、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使节目更具个性色彩
地震发生后的15时20分,央视一套与新闻频道正式启动并机直播四川汶川地震。在直播过程中,康辉、白岩松、敬一丹等近十位主播轮番上阵,他们敬业的精神,同样感动了亿万观众。做为直播中的主持人,当他们看到灾区现场情形时,同样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流泪、哽咽、甚至泣不成声的场面观众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难以控制不是失误,相反,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更令人们感动、理解和尊重。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说到这里,主持人赵普禁不住哽咽了,不得不低头调整情绪,在停顿了两三秒钟之后,赵普继续说,“因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说到这里,赵普再次无法控制情绪,低头平复激动情绪,忍住眼眶中激动的泪水。主播张羽在与为救同伴而受重伤的12岁男孩陈浩的母亲连线时,潸然落泪,现场的女记者更是泣不成声;女主播文静播报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婴儿并留下了一条写着“我深深地爱你”的手机短信时不禁哽咽抽泣;主播康辉在全国哀悼日的直播中面色凝重、几近哽咽地播报新闻;当解说被困废墟中的一位幸存者终于获救的画面时,女主播海霞感动而泣。(3)
二、央视抗震救灾报道取得突破的原因
1、重大事件对传统的报道思想、报道模式的冲击
地震灾难本身的巨大新闻性,促使传媒不得不从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报道思想和报道模式。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是媒体最佳的报道对象,对这种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速度决定了媒体报道的竞争性,争抢“第一时间”,与突发事件同步或力争时效最快,这种时效竞争,犹如激烈的体育比赛,谁都想拿第一、夺金牌。
2、积累经验,快速反应
国内媒体尤其是央视、新华社这类国家级大媒体,在经历多次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后自然变得经验更丰富,也更加成熟、大气。从98抗洪、2003年的抗非典到今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国媒体特别是央视都采取非常规措施予以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央视对汶川地震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保障,从容应对
今年5月1日,我国新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从政策面、思想面上可能进一步解放了新闻媒体的思想,促进媒体能更公开、全面、及时地运作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央视的一颗定心丸,因此,在应对此次重大地震灾害时,他们能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从容、迅速、全面、多层次地制订、实施相关报道计划。
三、结语
5.12汶川地震大型直播报道可以说是央视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相当成功的一次报道,也是央视对以往类似报道的重大突破。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老百姓不再听“二手消息”,央视带给中国观众的是更加公平、更大范围的第一选择。央视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媒体对重大灾难事件报道应急能力的提高、报道透明度的增强,充分反映出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进步与成熟,为今后媒体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注释
1[1]《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报道四川汶川地震抗灾情况》,[OD/BL].中华新闻传媒网,2008-05-14
2[2]《孤儿政府会管你们的》,《新晚报》2008-05-15
7.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七
从汶川、玉树地震中校舍倒塌引发的思考-关于提高中、小学校舍防震减灾能力之浅见
摘要:大地震能在瞬间夺走千万人的生命,我们应把提高校舍防震减灾能力的工作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来,切实抓好中小学校舍的`安全排查、鉴定、加固工作,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和成长的生活空间.作 者:姜枫 Jiang Feng 作者单位:德惠市教育基建办公室,吉林,德惠,130300期 刊:科学之友 Journal: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2010,(12)分类号:X43关键词:校舍 防震减灾
8.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八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 许多生命在那一刻戛然而止,四川早已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震碎了所有国人的心。刹那间,举国同悲。
“苍天有泪,大地无语。”汶川地震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泪水涟涟的一页:地动山摇之间,一座座城镇夷为平地,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废墟掩埋。流血、死亡、眼泪,这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残酷,让人心疼欲碎。每天不断更新的让人惶恐的死亡数字,每天不断累积的哀伤和震撼,每一分每一秒,触目惊心,都是如此令人窒息的痛楚„„
一组组冰冷的数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眨眼间,就成永远!就成了活着的人们的心中永远的痛!
一张张图片,一声声哭喊,一只只伸出的手,一双双难以伸展的脚,让心疼痛,让泪成河。
生命,就在瞬间倒下、消失,在废墟中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在痛苦中呻吟,在等待着救援,在等待着生的希望„„
我们不会忘记,脚踏废墟上的瓦砾,看着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年过花甲的总理哭了;我们不会忘记,灾区群众看见身着迷彩服的战士时那份信任的恳求,战士们哭了;我们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糁烈的画面从眼前闪过时,我们哭了。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要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给灾区同胞力量!伸出双手,用爱心构筑起一道坚实而温暖的墙,冲到灾区同胞的面前,为他们遮挡风雨,点亮他们的生命之灯,温暖他们的心。
时间,不容我们过多的悲痛,生命,不容我们过多的迟疑!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忍悲痛,强忍眼中涌出的泪水,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可以携起手来,用掌心传递着温度,我们可以解囊相助,捐出我们的爱,捐给灾区人民以希望。我们可以点燃蜡烛、奉上鲜花,用温暖和光明,点燃和照亮黑暗中的灵魂,伴他们远走„„
时间就是生命!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方各部门,从解放军、武警部队、消防官兵到公安民警,从专业救援队到普通志愿者,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广大人民群众„„为抢救成千上万的生命,每一个人都在“黄金救援时间”里争分夺秒,与死神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竞速„„
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人已经在努力奋斗,已经在想尽一切办法,与时间、与时空的阻融进行着抗争,抢夺同胞,抢夺生命,而后从四面八方赶赴一线的人们,更多更坚定,大家正在动用一切力量,手拉手,共同拯救苦难中的同胞:
地震后仅1个多小时,新华社就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当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2小时后,16时40分许。一架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腾空而起,温家宝总理赶赴四川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这位近七十岁的老人,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都江堰新建小学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他大声地呼唤着孩子,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我也寻思,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捐钱,真的只能尽微薄之力。我只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行动以求心灵的安慰:我在默哀日那天准时到了课室,与全班同学一起为汶川地震的死伤者默哀,在默哀的三分钟内,我一直在向上苍祷告天佑中华。
也许我们中的大多数,无法去到灾区,无法亲自冲向废墟,无法亲历大地的疼痛,但我们有心,我们有手,我们用我们敏感而善良的心,感知同胞们的疼痛,感受他们的伤怀;我们有我们热情坚定的双手,传递给灾区同胞爱和温暖、勇气和希望。
我们还可以做的是,停下我们忙碌的脚步,静静地,为灾区同胞祈祷:祈祷苦难快点结束,祈祷苦难结束后的同胞们,早日抹去那些惨痛的记忆,重新勇敢的生活,重建家园;祝废墟中存活的生活早些获救,祝远走的亡灵早日安息;祝愿活着的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祈祷祖国平安,民族兴盛!
我们还可以告诉灾区同胞们:灾难面前,我们不悲叹!灾难面前,有爱在心间!灾难面前,有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誓言在神州大地弥漫!灾难面前,我们,就在你身边!
大地震发生以来,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团结、是坚强、是互助,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正如一个报道所说:“自从‘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空前地团结了起来。以前所有的各种不满和牢骚都被抛弃到了一边,整个华夏大地现在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汶川之震,震碎国人之心。汶川之痛,伤及国人之情。眼泪已不能让我们忘怀那伤痛的时刻,多少脆弱的生命在华季般的绽放中消然而逝。那感人的瞬间,那痛心欲绝、泣不成声的哭喊声撕裂着国人之心,在默默祁求平安的时刻,伸出我们援助之手,带着伤心的泪水,带着真诚的祝福,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心向汶川,向往灾区的每个人。
这些感人的事例,不都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温暖的真情吗?这也正向老天示威:我们炎黄子孙的脊梁是压不垮的!无论地震多么残酷,都不能摧残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9.汶川地震震害与抗震设计改进 篇九
关键词:汶川地震,砌体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1 前言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大量的自建房缺乏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施工不规范、质量无法保证是房屋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从震害情况来看:震区房屋大量应用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中,前者的破坏数量明显多于后者,其破坏情况亦明显比后者严重,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应对震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汲取经验教训。
2 砖混结构
2.1 震害情况
砖混结构由于成本较低、易施工并易获取施工材料,因此,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特别是多用于村镇房屋。从震区两百多栋砖混结构房屋受损情况的随机抽样检查情况来看,震后无法维修、居住的房屋比例高达42%;出现整体或局部垮塌的情况较多,诸如学校等大开间、大开窗的外廊式房屋的垮塌情况最为严重;损坏程度较轻的纵、横墙或窗间墙出现剪切斜裂缝或X形裂缝,甚至破碎;部分墙体或个别墙体出现轻微裂缝的情况大约只有15%左右;底框结构由于上、下刚度的不合理设置分别出现底部框架破坏、倒塌、甚至整体下挫,以及上部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全部倒塌等情况;突出屋面的结构,包括水箱、楼梯间等,其鞭梢效应明显,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倒塌,其中,楼梯间的破坏情况较为普遍。
2.2 原因分析
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突出特点是抗拉、抗剪强度低,延性差,抗震能力较弱,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开裂,遭遇强烈地震时破坏严重。由于砂浆的强度远低于砖或砌块,因此,破坏首先从灰缝处开始。按照GB 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砖砌体28天弯曲抗拉、抗剪设计强度最高只有0.17MPa,混凝土砌块砌体也只有0.8MPa~0.9MPa,由此可见其抵抗水平力的能力之弱。
历次震害的情况都表明,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倒塌均由其整体性不足造成。一种情况是由薄弱部位的砌体破坏引起结构连续破坏,最后倒塌;另一种情况是结构整体性存在明显缺陷,某墙体出现倒塌,从而引起结构的整体倒塌。不论哪种情况,薄弱部位的砌体遭破坏后,其所承担的力必然向其他部位的砌体转移,从而引发因连续破坏而倒塌的情况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某关键部位的墙体具有较高的抗震安全储备,则可以阻止这种连续破坏的发生。目前关于防止砌体结构房屋连续破坏的研究非常有限,而建设者往往更注重的是建设成本,其成本越低则越好的指导思想无疑十分不利于地震时的房屋安全。
2.3 改进设计的思考
改善砌体的整体性能,使其能够通过塑性变形、滑移摩擦来消耗地震能量,增大其延性,是保证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安全的关键。通过设置圈梁、构造柱来约束墙体,以控制其散落和坍塌,这是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震害进行调查和总结后提出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后的历次地震,包括汶川地震都证明该措施对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作用显著。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房屋的常规静力设计计算已较为便利,一般的设计人员都能完成,由于这是个非常明确、量化的过程,设计人员易于把握;但地震是一个概率事件,有可能在房屋的设计使用年限内都不会遭遇,此外,对抗震规定、构造措施的执行完全取决于设计人员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别是某些规定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而被突破以后,怎样加强补救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可能引发怎样的情况等等,设计规范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这就造成抗震设计水平的参差不齐。
对于学校、医院等大开间的房屋,必须保证楼、屋盖平面内的足够刚度,以确保其能够传递地震水平力,但对于多大的开间应采用多厚的楼板,是按照连续板还是按照简支板设计,对此时出现的楼板局部不连续情况该怎么处理等问题,只能由设计人员根据所掌握的抗震概念及抗震措施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安全。
在平面刚度、质量布置严重不均匀的情况出现时,如建筑布置要求一端为小开间的办公室,另一端为大开间的会议室、教室,那么,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措施之一是可以考虑将结构通过抗震缝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抗震单元;措施之二是可以充分考虑其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措施等,但最后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同样取决于设计人员。
房屋的局部尺寸不满足要求时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都会通过设置构造柱来对其进行加强,但问题是采取该加强措施后是否就能保证其抗震安全?汶川地震的震害情况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设计人员应当按照概念设计的原则,严格遵守规范的规定内容及采取抗震加强措施来确保砌体结构的抗震安全,当某些规定或措施由于种种原因被突破时,应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比规范要求更为严格的、切实有效的抗震加强措施。
3 框架结构
3.1 震害情况及分析
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大量震害多发生于柱端和节点,呈现梁强柱弱形态、而非强柱弱梁类型的破坏,即框架柱的上、下端出现塑性铰,形成机构破坏形式。1999年台湾9·21集集大地震也同样反映出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的共性是框架柱,特别是底层柱混凝土压溃;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强柱弱梁,而实际出现的情况并非如此。总结目前研究分析的情况,可对其概括为两个主要原因。
(1)未能考虑以楼板来提高梁端抗弯能力的作用
马千里等人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后认为: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实际上并不一定能保证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应考虑楼板钢筋参与梁的受弯。
钱稼茹等在对都江堰市某框架进行数值分析后认为:出现柱铰机制的原因之一是楼板钢筋提高了梁端的抗弯承载力,因此,建议计算梁端配筋时应计入一定宽度内楼板内的钢筋作用。
(2)未能考虑以填充墙来增强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作用
2001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应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但未能提出具体的设计计算方法,汶川地震后对规范进行了修编,将该规定修改为强制性条文,但由于填充墙的情况复杂,目前依然未能提出配套的计算分析方法。
有人通过多种模型的计算分析提出:目前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计算中,填充墙通常仅是作为作用于梁上的荷载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刚度的影响,只是在周期计算时乘以折减系数加以考虑,该方法存在较大的误差,有时会导致对地震作用估计不足,从而使结构抗震失效。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和比较,提出填充墙参与框架结构计算的方法,建议将填充墙作为剪力墙输入,并考虑填充墙与框架的接触模式,如柔性连接、刚性连接或分缝接触等,认为这样的计算模型才能反映与实际框架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类似的受力情形,才能为抗震设计提供正确的内力结果。另外,半高填充墙会使框架柱形成短柱,应尽量避免,确实无法避免的可采取措施,如加密短柱箍筋,或用缝隔离填充墙与柱,缝中填柔性材料等。
3.2 对抗震设计的启示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基本上是“三分计算、七分构造”,抗震设计的可量化程度比砌体结构要好得多。因此,设计人员执行相关抗震规定也容易得多,但同样存在抗震设计规范已经考虑到,但由于计算方法不成熟而未予以统一规定的因素,其中包括梁强柱弱的问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5节提出了宜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相对均匀的变化。梁强柱弱就是因为梁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远大于柱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简单地说:梁的抗震能力储备远大于柱的抗震能力储备,这导致了大震情况下框架柱上、下端首先出现塑性铰,形成机构破坏形式;但如何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在总体上保持相对均匀的变化,规范中并未明确规定,这导致该规定的实施完全取决于设计人员对其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此,设计人员应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规范的编制原则,全面掌握其概念、思路,严格执行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4 楼梯的震害及抗震设计改进
不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砌体结构,不论是在低烈度区还是高烈度区,汶川地震中楼梯的破坏都比较严重,框架结构中楼梯的震害更为突出,这是本次地震中发现的新问题。震害较严重的,楼梯板钢筋屈服,平台梁板混凝土崩落、钢筋外露;尤其严重的情况是楼梯板被完全拉断,梯梁扭断,支撑柱出现短柱破坏形式。
究其主要原因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将楼梯考虑纳入抗震设计,仅仅对其进行静力分析计算,而实际上楼梯对框架结构提供了较大的抗测移刚度。修编后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抗震分析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但从性能化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依然是不够的,作为逃生通道的楼梯应当具备更高的抗震安全性能,以形成避灾空间。因此,设计人员应明确楼梯的抗震性能目标,对其进行专门的抗震设计计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强措施。
5 结语
总结上述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认识:
(1)汶川地震的震害情况表明:严格执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可以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不论是砌体结构还是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本上都是通过严格的规定、构造措施来确保房屋的抗震安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全面掌握,严格执行规范的有关规定;
(2)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许多已明确要求,但并未明确怎么样实施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抗震安全,设计人员应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3)设计人员应通过性能化设计在房屋内形成一定的避灾空间,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年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图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震害调查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GB50003—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4]傅学怡.汶川、台湾建筑震害启示——改进规范的几点建议[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马千里,叶烈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钱稼茹,赵作周.砖填充墙刚度和楼板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影响分析[A].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与灾后重建分析报告[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0.汶川地震感人事迹 篇十
废墟中,她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这位老师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
2、女警家中10口亲人全部遇难仍奋战在抗灾一线
5月12日中午12时许,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朝思暮想的两岁小宝贝的一次电话通话。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蒋敏与女儿永远天各一方。在这场灾难中,蒋敏全家10口人遇难。揩着永远也揩不完的眼泪,蒋敏转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3、11岁少年背着3岁妹妹逃生
在北川,一个11岁的少年背着3岁半的妹妹,非常吃力地前行。这名少年叫吉万,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负起小男子汉的责任,为了逃生,深山中步行了12个小时。
4、女护士奋力救援后流产
地震发生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在成功转移了病人后,她却先兆流产,孩子无法保住。
5、死难学生手里仅仅攥着一支笔
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一名死难学生手里仅仅攥着一支笔,让人欲哭无泪。
6、警花当众解衣为灾区婴儿喂奶
16日,四川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当众解衣为一名地震灾区孤儿喂奶。蒋小娟坦言,看着怀里的孩子,她担心起在婆婆家吃奶粉的儿子(6个月大)。从5月12日以来,蒋小娟一直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她说:“送走的时候小家伙17斤,现在肯定又长了。”
7、痛失14为亲人仍坚守在救援第一线
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失去15位亲人,却没有时间伤心,仍坚守在救援第一线。
8、母亲临终喂奶,女婴含乳生还
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救援者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也许是这位母亲感动了上苍,女婴含乳得以生还。
9、武警亲手刨出老父遗体,噙泪坚持指挥救援
武警成都支队二大队副队长张秋红率队解救都江堰一废墟中的幸存者,而他的父亲和嫂子就埋在这片废墟中,他亲手刨出老父和嫂子的遗体,来不及哭泣,噙泪坚持指挥救援。
10、11岁小女孩跳下六楼逃生脱险后返身救老师
康洁是汶川县映秀小学6年级学生,地震发生时,她正在6楼上课,意识到危险,她立即从6楼纵身跳下,“我努力让自己屁股着地,最后居然只有腿被划伤。”康洁对此也感到不可思议。脱险后,康洁冒险跨进随时可能倒塌的教学楼,四处搜寻同学和老师,看到一些老师被砸伤,康洁使出全身力气将老师往外拉。逐渐体力不支的她跑出废墟求援,“我不知道救了多少个老师。”
被救出的“救人英雄”
被埋废墟50个小时后,13岁的何翠青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生还。5月20日,记者在广元市中心医院看到了这位正在接受治疗的地震幸存者。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位坚强女孩原来是一位救人英雄:地震发生时,本来已经跑出寝室的何翠青,因想叫醒午睡的同学又返回寝室,使自己错过了最佳逃生时间而被埋废墟。
何翠青是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学生。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学校一幢3层的宿舍楼发生坍塌,正在午休的400多名学生被埋废墟。
地震发生时,何翠青正在睡午觉,她们寝室共19名学生,当天几名学生刚好不在。“当地面晃动时,我已经起床走出了寝室来到走廊。当意识到地震发生时,我就开始跑,突然想到寝室里还有许多同学,我就返回寝室去喊她们。”何翠青说,“地震刚开始时,一些同学还以为是有人在捣蛋摇床,我进来后大喊‘地震了!地震了’,许多同学才赶紧起床往外跑。”
在何翠青喊人的同时,学生寝室就开始倒塌。她和另外4名女孩一起被压在废墟底下。她说,下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清,也无法动弹。刚开始4个人还能够互相说话,互相鼓励,都说要好好活下去,并且轮流呼救以保存体力。她说:“但后来能够说话呼救的学生越来越少,不知过了多久,只剩下自己还能说话。”
在灾难发生47个多小时后,14日14时左右,现场救援人员听到废墟中传来微弱的呼救声,他们加紧行动并于当日16时58分将何翠青救出。当天晚上,她被紧急送到广元市中心医院急救,由于被埋时间太长,何翠青右小腿已发生坏死被迫截肢。
记者问何翠青后悔不后悔返回寝室救人,这位救人小英雄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救出更多的同学。”
地震中15岁的英雄
一个在地震中受伤的15岁孩子能做什么?
“我把她藏在我的肚子下面。”“我使劲掐他,我们还一起唱《团结就是力量》。”甯加驰说。
甯加驰,都江堰聚源中学三·2班的学生,15岁。
12日汶川大地震中,甯加驰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废墟里,埋在他身边的还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
地震后,甯加驰被掩埋,双膝跪在地上,左手被死死地压着,头也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紧紧压住,无法呼吸。出于求生的本能,甯加驰不停地扭动脖子,左脸擦破一块皮以后,他终于将头侧了过来,鼻子可以自由呼吸空气了。
还来不及平静一下,一个惊恐的声音从甯加驰右边传来。“甯加驰,救救我。”说话的是甯加驰的同学曾婧。“那你到我肚皮底下来嘛。”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甯加驰伸出能活动的右手,帮助曾婧一点一点移动过来,躺在自己蜷起的膝盖和肚子之间的空隙里。
刚被掩埋时,甯加驰的头靠在一个男同学的屁股上,这个男同学就是祝祥。其身体的上半部分被压住,动弹不得,但是还能和甯加驰说话。
为了麻醉身体的疼痛和心里的恐惧,甯加驰和祝祥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聊起来。聊着聊着,祝祥逐渐迷糊起来,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竟毫无声息了。甯加驰赶紧掐了祝祥一把,祝祥有点反应了。
90后英雄:令人感动的解放军小战士
19日上午9时28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设在绵阳安县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中心进行了一台紧急手术。成都军区某装甲部队士兵严情勇年仅18岁,带病在山区背送病员三天三夜后晕倒。主刀的两位主任大吃一惊,就差一点点,这个年轻战士的生命就不保了。
昨天上午,长征医院护理部总长杨亚娟更是将这位小战士认作干儿子,希望自己只比他小三天的女儿能向这位小哥哥学习。
连续入山抢救灾民
安县的高川镇被发现道路毁坏,灾民无法出来后,指挥部立即调配昆明的一支陆军抢险部队赶赴现场,下死命令,要求尽力营救灾民。这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士兵说,他15日晨抵达高川镇抢险。高川镇整条山路都毁了,坍方的泥石流从高川镇所在的山脚下延伸到村民聚居的山顶处,单程需要7至8个小时。战士们采用接力的办法。严情勇负责的一段山路,背着食品爬上山需要两个半小时,背着伤员下山需要3小时,他一度连续往返20余趟,中间没有休息过。
16日,他突然觉得腹痛,由于救灾任务重,他也没当会事,继续和战友们一起扛着包行进救援,第二天当他背着50公斤粮食进山时,阵痛加剧,像是有什么东西卡住了肠子,异常难受,可他没有吭声,只是把腰带紧了紧,死死扎住痛处。
第三天,他背着一名老奶奶蹒跚着向山外行进,突然身子一歪,但他仍拼命用手撑住地面,将老奶奶轻轻放下,捂着肚子晕了过去。
晚一刻可能就没救了
看到严情勇倒下,战友们立即围了过来,灾民拿出战士们背进山里的水,轻轻撒在他的头上,队长立即决定将其转到灾区医院。
救护车疾驶,他被送进安县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的急救帐篷,普外科主任陈学运教授、江道政教授紧急为他会诊,由于疝气引起大网膜穿孔,小肠已流进阴囊造成肿大,变成了嵌顿性腹股沟疝,必须立即手术,否则肠坏死,危及生命。
两位教授亲自主刀。一个小时后,小严的肠复位了,可是由于时间太久,大网膜已经坏死部分,只能切除,进行高位结扎。江教授说,手术很成功,对以后的生活不会有影响,这种病完全是因为过度劳累和负重造成的,肠子穿孔的疼痛非常人所能忍受,何况小严肠穿孔三天还在来回负重奔波,那是何等痛苦啊。
坚韧精神感动护士
护士长王静华是一个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小严被推下手术台后,她带着护士们为他清理全身,更换衣物,看着他十个磨烂的脚趾和背脊上严重的压痕,还有为了止痛用武装带紧紧勒住腰部造成的紫痕,本文由范文论文网搜集整理,大家都哭了。这才多大的孩子啊!医疗队最小的护士是1985年出生的,可这个战士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这么小的年纪为了救人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大家为他换上全套干净的衣服,可是他太累,没有被惊醒。
看到记者要采访,王护士长拉着记者去看小严的行军背包,进入灾区时刚发的新背包,这时已看不出它本来的模样了,除尘土外,所有地方都磨了一遍,背包的盖子已被顶破,他们为了给灾民多送点物资,每天都拼命往里塞。
护理总长:叫我军医妈妈
护理部总长杨亚娟,每隔10分钟都要用湿润的纱布轻轻沾湿小严干涩起泡的嘴唇,用母亲般的目光看着熟睡的小严。她说小严是幸运的,他坚强的意志和军人的使命救了他,肠穿孔这种突发疾病最忌讳的就是在发病时吃东西、喝水,小严的背囊里全是水和食品,可他愣是没有动,全部送进山里给灾民了,发病的这三天,小严几乎没有进食,这也为抢救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杨总长说,小严的事震撼了大家,一线的战士们是那么可爱,值得敬佩。小严一醒来,她就要认这个贵州籍的小战士为干儿子,让他叫自己一声“军医妈妈”,也希望自己比小严小三天的女儿能和这位小哥哥结对,向他学习。
作文素材
一、救援篇: 将爱心传播,为生命祈祷
1、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
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看到这个情形所有人都哭了,然而所有人都无计可施,只眼睁睁的看着废墟第二次坍塌。
不这些子弟兵24小时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废墟中,手刨肩顶,忍受饥饿与寒冷,克服种种困难,连续作战,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心中千万遍地呼喊着“救人”“救人”。
2、一排牙印的故事
撕心裂肺,莫过于生离死别。这一幕,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在地震遇难者遗体掩埋现场的什邡市洛水镇青峰墓地上演。
今天,在执行维护墓地秩序的子弟兵中,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连一级士官李武手臂上一排深深的牙印,格外引人注目。当地百姓凡是知道这排牙印来由的,无不唏嘘感叹。
由于聚集在墓地的遇难者家属过多,为了防止死难者亲属情绪失控,妨碍现场遗体掩埋,当地政府规定在掩埋过程中,每具遗体下葬时只能有一名亲属进入墓地送葬。
五月十五日十七时,当里圈负责掩埋的战士们准备将一具遗体下葬时,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从人群中哭着冲了出来,一头撞在了负责维护秩序的李武身上,想钻入掩埋现场。李武和战友看着满脸泪水的小姑娘,一面阻拦她进入,一面好言好语安抚她。眼见无望冲入,突然,小姑娘抓起了李武的一只胳膊,猛地咬了上去。
面对情绪失控的小姑娘,李武强忍身上的剧痛和心中的悲伤,纹丝不动。小姑娘见李武没有反映,就拔出衣服上一枚胸针,对着他的胳膊狠狠扎了下去。约三厘米长的胸针一下子全扎入了李武手臂,霎时间,涌出的鲜血迅速染红了他整条胳膊,顺着肘部滴淌下来。
但李武就像没有感觉一样,继续安慰着小姑娘,脚下还是一步不退。在场的所有老百姓都被这一幕惊呆了,有的当场就哭出声来。一位老大爷走出人群,轻轻拉起小姑娘,“孩子啊,叔叔的心也疼着啊,我们回家吧。”
小姑娘凝视着李武汗流满颊的面容,止住了哭泣,默默随着老大爷向后退去„„后来战士们掩埋遗体时,就再也没有过群众冲撞警戒的情况。
李武后来告诉笔者,“当时真正痛的不在手上而在心里,小小年纪一下子失去了亲人,能不伤痛吗,只要我的伤痛,能减轻她的一点伤痛,那就让她咬吧!”
3、特殊的新婚仪式
我们牵手为连理,这个日子,我们郑重地分配这甜蜜。一分给你,一分给受难的同胞兄弟。当我们的热血流进了亲人的脉管,这甜蜜,就有了新的意义。——5月13日,在河北省血液中心的献血屋内,刚举行完婚礼的新郎薛旭、新娘卜硕斐携手为四川地震灾区献血,奉献爱心。
4、爱心汇聚成河
“广州日报,灾情最先报!买一份报,一元献爱心。”昨日7时开始,本报发行公司上千名投递员分赴全市各区义卖报纸,形成了一股红色暖流,无论是老板、职员、学生、保安、民工等各个阶层的市民,纷纷踊跃解囊,其中不乏外籍人士。一个上午,两轮义卖,结果不到一个小时报纸就全部售罄,各义卖点临时增加了至少三次报纸,都满足不了市民的热情。全天报纸销售比平常增加20%。
捐款数十万日元的两名日本低收入者,他们都是原在华日本遗孤的后代,其父母于战后是在善良的中国人照料下才得以幸存并返回日本的。他们表示,中国于自己有恩,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中国也是我们的故乡。故乡遭灾了,我们心痛”,他们这样说自己的心情。
5、铁女子张泉灵
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是《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先后主持了跨世纪庆典的直播、张健横渡英吉利海峡、雅典奥运会、连战及宋楚瑜大陆之行等大型直播活动,同时还以记者身份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罗布泊无人区、阿富汗战乱地震灾区等做连线报道。并连续多年担任《一年又一年》节目的主持人。张泉灵每每以其大气的表现和得体的谈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央视具有大型直播节目主持能力的主持人之一。
作为一名记者,张泉灵总是勇于接受挑战。几天前,她还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珠峰大本营做全程直播报道。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她马不停蹄地直奔四川,奔赴正在打通的都江堰至汶川县公路的第一现场,并向观众发回了最新消息。虽然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但祖国需要她,她便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奔赴灾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张泉灵仍坚持在第一线,坚持在最危险的地方进行报道。正是有了数不清的“张泉灵”们,祖国人民才能及早了解到灾区人们的情况。
6、发怒的温总理
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国家总理温家宝一向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然而,在抗震救灾中,平日里温和的温总理却发怒了,这一下,让看过这条新闻的人无不为之吃惊。
温总理没有理由不发怒。由于连绵的大雨导致救援行动受阻,在废墟下的民众急需救助,心系民众、心急如焚的温总理面对空降部队的领导说出“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已看着办”的话语是自然而然的。
温总理没有理由不发怒。地震灾区的惨烈,震憾了一个国家总理的心灵,受难的百姓让他泪流满面,他嘶哑的声音响彻在灾区的万山丛中。因为在废墟下,在狂风暴雨中,在漫漫长夜里,还有无数人民群众在等待着救援人员的到来。
无论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还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领导人会在灾难发生时,除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毕竟前者属于政治职责,后者属于专业领域。
温家宝亲临一线,四处疲于奔命地指挥、调度、慰问。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总理的到场除了提高应变效率、争取黄金时间、督促地方官员、现场拍板解决问题之外,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百姓,更是灾场和全国民心稳定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国总理这个职位,自周恩来时代开始,就被赋予了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形象,“周总理”三个字既是一代中国人对周恩来的永恒纪念,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和衡量比照。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登署名周兆呈的文章说,“中国的总理难为”,“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7、国际大家庭
大难面前,愿爱心永恒!此时,中国灾难不断,困难重重,急需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和支持,请不要让国内四溅的口水和各种污言秽语淹没了国外更多人的热心和善意。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之心,真诚之意,友好之情,和平之愿,大度之怀,文明之风,会使中国多方受益,早日走出困境。
二、亲情篇:一定记住我爱你
1、父母的爱:北川,2008年5月14日,在父母身下与死神抗争四十多小时后,三岁的小女孩宋欣宜终于获救,救援人员喂她喝牛奶。她的父母在活着的时候,以脆弱的身躯拼死保护着她,直到双双逝去,还保持着那种姿势。父母的爱感动了上天,让孩子得救了。
2、母罹难,女婴含乳头活了。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突然,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出现在了眼前: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龚晋说,看到女婴的反应,在场者无不掩面。
“我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龚晋掩面而泣。一个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在妇产科见惯了初生的妈妈给自己孩子喂奶的场景,而此时此刻,这样一个幸福的场景却让他产生无法抑制的悲恸。
3、妻子说“爱你”支撑瓦砾下的丈夫缔造生命的奇迹。“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 “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昨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妻子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我大腿被石头砸中,可能坚持不了多久了。”丈夫平静地说,“老婆,这里很危险,你快下去,好好活下去„„”听到丈夫的话语,朱芙蓉感到一丝不祥:“老公啊,你一定要坚强。我和孩子那么爱你,我们谁都离不开谁。”言毕,夫妻二人失声痛哭„„
为防止废墟再次坍塌造成人员损伤,街道办工作人员赶来劝朱芙蓉离开现场。“老婆!你放心,我一定会坚持住!”谭刚义保证。上午10时30分许,武警官兵用手将谭刚义从废墟中刨了出来,此时,距地震发生已经过去20小时。
4、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变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摸了几下,他高声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11.汶川地震观后有感 篇十一
08旅游 叶巍 080108005
这是一个充满哀悼、充满坚强、充满骄傲、充满伟大的祖国,在我们心中永远不倒。当我们看到灾区的同胞们被废墟深深埋在地下时,我们的心碎了;当我们看到他们从废墟中救出来,坚定的脸庞挂着笑容时,我们肃然起敬---灾区人民你们太伟大了、救援人员你们太伟大了。
我们观看了汶川等地受灾的情景,了解到以前的汶川繁荣富强,是个旅游盛地,而现在的汶川已成为一片废墟。5月12日2点28分,汶川等地所有的楼房和学校都倒塌了,正在上课的同学们,被压在了废墟之中。有的幸免于难逃了出来。当他(她)们看到自己的学校倒塌了;当他(她)们失去了好朋友、好同学、好老师、好弟弟妹妹们;当他(她)们双膝跪地,跪在那片带有玻璃渣的地上,尽管手都被玻璃扎破,还是一直手使劲扒那废墟中所埋的遇难者;当他(她)们看到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家里的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之中,他们心中更是悲痛不已。他们漂亮的家、美丽的校园没有了,亲人一个又一个地失去了,这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5月17日早晨,一名12岁的小学生将雨航,被成功解救出来。当时他正在睡午觉,突然,一场突如袭来的地震把房屋震塌了,他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被压在废墟中。将雨航非常有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被救出去的。在废墟之中他靠吃纸和泥坚持了5天5夜。有一位救灾人员走到这里,听到有喊叫声,他非常喜悦,“又有奇迹出现了,快来人又听到有人求救了”。经过二三个小时的奋战,小男孩被成功地救了出来,这时小男孩脸上带着微笑和悲伤。
我相信,救援的叔叔阿姨们在这次地震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是他们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我太感谢你们了,你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当救援队员们正在救一位妇女时,这位妇女双膝跪地,而保护一个不满三个月的婴儿。当婴儿救出时,衣服袋里有一个手机,手机还有一条未发出的短信,短信上写着“孩子,当你被救出时,我已离你远去了,希望你在今后好好学习,把家乡重建起来”。
看到这种情况,我想高声喊道“中国的同胞们,我们四川灾区的同胞被压在废墟之中,请让我们伸出爱的双手,哪怕为婴儿买一个奶瓶,哪怕为孩子买一瓶矿泉水或一包方便面,让他们重建家园,让他们回到以前的快乐中吧!”我们祝福“祝四川灾区人民平安,祝祖国人民平安”。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的大地震,包括北京、上海、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全国各省市均有震感。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5月14日14时,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达14866人,失踪1405人、被埋25788人、受伤64746人。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看着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看着不断攀升的伤亡数字,看着受灾现场的残垣断壁,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涌起无限的哀思和捶叹。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捐款方式为受灾人民提供援助,帮助四川汶川县灾民度过难关!我们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们对生命有着共同的尊重,更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5月13日上午,我校就紧急启用了校“爱心基金”,通过长兴县慈善总会为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区捐款6000元。学校紧急迅速的救助行动,得到了县慈善总会领导的赞扬:“我校是我县第一家为地震灾区奉献爱心的单位!”
在发生地震后的第三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为四川同胞捐款的活动,我们班一共是捐了7000多元钱,其中,捐得最多的人是1000元,还有的捐700元、300元、200元……以表达了我们全校师生对身处灾区和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人们最亲切的慰问!看到电视中那一个个救援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我们小学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不要再挖了,但都被他拒绝,因为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是多么无私啊!这样的情景在这次救援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自己孩子在哪里都不知道;许多医生护士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废墟中,但他们都无暇顾及,而是投入到抗灾的第一线……许多生命的奇迹在这里出现。
12.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十二
1 典型桥梁震害分析
1.1 庙子坪大桥
庙子坪大桥为都汶高速公路最长的一座桥梁, 横跨都江堰紫坪铺库区通往漩口镇的岷江。如图1, 该桥主桥为预应力连续刚构桥, 125m+220m+125m设计, 其余19跨每跨50m, 为连续梁桥, 每跨梁由10片T梁构成, 总长1436m, 墩高大于100m[1]。
此次汶川地震, 该桥主体结构预应力连续刚构部分基本经受住了考验, 破坏主要集中在中间一跨位于伸缩缝位置处出现落梁及部分墩跨之间挡块出现横向挤压破坏。如图2 (a) 所示为落梁后残存在桥墩上相临跨T梁截面, 仔细观察发现两侧横向挡块均出现挤压破坏, 这也证明T梁受到横向往复地震力作用, 同时发现该桥为设置纵向挡块;图2 (b) 为两跨梁伸缩缝附近位置破坏情况, 其横纵向错动均非常明显, 伸缩缝纵向间距被拉大约1m, 横向的护栏被剪断;图2 (c) 显示的是位于预应力刚构部分与连续梁交接处的破坏情况, 显然, 交接处处于材料刚度的过渡, 破坏更为严重。
对于庙子坪大桥这样的特大桥梁, 纵向距离超过1000m, 其纵向未设置挡块是造成中间一跨出现落梁的根本原因, 加之桥梁中间跨其本身为桥梁变位最大的地方, 最终导致中间一跨出现落梁破坏。
1.2 小渔洞大桥
小渔洞大桥为四跨拱桥, 拱圈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架结构形式, 由一系列承压桁架杆组成, 桥墩台主要承受两侧桁架杆的侧向压力及上部桥面结构的重力, 各跨桥面板之间简支连接于桥墩台。汶川地震导致该桥产生了毁灭性破坏, 据最新消息, 该桥将被修建为 ‘汶川大地震遗址公园’从而将其保留下来。
通过对小渔洞大桥进行细致的现场调查, 结合图3显示的左数依次各跨的破坏情况, 认为该桥主要受到来自图3 (a) 左侧沿桥纵向的地震力作用, 第一跨桥面出现沿桥纵向的严重水平位移错动, 进而第二跨同样出现水平错动, 由于各跨桥面简支, 导致左数第一二跨出现落梁破坏, 这种作用力一直作用到图3 (c) 所示第四跨的桥台, 导致桥台出现挤压破坏。
对该桥结构破坏进行具体分析, 图3 (a) 为第一跨破坏情况, 显然当桥梁上部结构发生严重侧移, 而其构架式拱圈无法承受上部荷载最终导致落梁破坏, 脱落的纵梁击打到桥墩使桥墩严重倾斜, 而桁架杆件则完全挤压叠合在一起。图3 (b) 所示为第二跨与第三跨交接处的破坏, 清楚的显示该桥上部为简支结构, 同时其纵向搭接长度明显不足, 并且没有构造钢筋将两侧的桥板相连接。图3 (c) 为第四跨的破坏情况, 相比而言桥跨结构没有发生垮塌, 但与桥台连接处的桁架杆件仍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变形, 出现压屈破坏。
小渔洞大桥的破坏总结为:上部桥面过短的纵向搭接长度及复杂的刚构架拱圈结构形式是造成该桥破坏的主要原因。
1.3 高原大桥
虹口高原大桥位于都江堰虹口乡, 2006年竣工, 4×25m简支梁桥, 墩高15m, 梁系上部结构由8根矩形截面梁构成, 桥墩与每跨梁的纵向搭接长度为0.55m。
通过对该桥进行细致的现场考查, 认为其主要受到来自图4 (a) 显示的左侧沿桥纵向的地震力作用, 导致桥梁上部结构整体出现移位, 并在左数第三跨位置处出现落梁破坏, 如图4 (c) 显示, 落梁打到下部的桥墩上, 导致桥墩出现严重倾斜, 这股地震力一直传到右侧桥台处, 导致桥台出现严重挤压破坏, 桥面板挤压隆起达1m高, 估计该桥沿其纵向的最大水平位移达1.2m。
在桥梁受纵向地震力的同时, 其横向地震力作用不容忽视, 由于简支梁桥各跨是通过桥墩台简支相连, 其抵御横向地震力的方式仅是在桥墩处设置横向挡块将其约束, 如图4 (c) 所示, 其挡块已出现严重挤压破坏, 完全无法抵御更大的横向地震力作用。
高原大桥的破坏总结为:针对多跨简支梁桥, 其纵向挡块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它可使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其整体工作, 同时横向挡块的设计受力需要提高。
2 其它桥梁震害分析
2.1 百花大桥
百花大桥是此次汶川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桥梁之一, 由于震后该桥处于失稳平衡状态而进行了爆破处理。由图5 (a) 显示, 显然过小的转弯半径是造成破坏的根本原因。
3.2 紫坪铺拱桥
如图6 (a) 所示, 紫坪铺拱桥毗邻紫坪铺大坝, 为两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该桥在这次地震中表现很好, 主体结构没有发生破坏, 仅在拱桥与桥面交接处出现混凝土裂缝。
2.3 红白镇铁路桥
图7为一座位于什邡市红白镇的修建于70年代的山区铁路桥, 三跨结构, 两边各跨采用铁路桥梁典型的∏型截面, 中间一跨采用变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 该桥在此次地震中仅左侧出现约10cm的水平错位, 结构整体完好。
2.4 山区拱桥
此次地震主要位于川西北地区, 以山区地形为主, 修建于不同年代的圬工拱桥结构形式非常普遍, 并且总体讲, 它们在地震中的表现非常出色,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其破坏比例并不大, 故有必要在本文中加以提及。
特别注意图8 (b) 所示通往虹口山区的一座混凝土拱桥, 由图所示, 在周围发生山崩地裂、山体滑坡极为严重、道路严重损坏的情况下, 该拱桥却安然的屹立于此, 表现令人震惊。
3 结语
由于汶川地震发生于川西北, 以山区地形为主, 故该地区桥梁结构受很强的地理因素影响, 以多跨连续梁桥 (庙子坪大桥、百花大桥) 、简支梁桥 (高原大桥) 及各个年代修建的拱桥 (小渔洞大桥、山区拱桥等) 为主。
这次桥梁破坏总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无论连续梁桥还是简支梁桥, 破坏主要集中在上部结构的落梁破坏及横纵向滑移问题, 桥梁下部结构如桥墩基础基本完好。
(2) 小渔洞桥等典型的桁架式拱桥由于其结构传力途径复杂, 破坏严重。
(3) 相比于许多现地桥梁结构, 拱桥这种古老的结构形式在地震中的表现很好。
对今后桥梁抗震设计建议:
(1) 加强桥梁各跨间的构造连接, 特别注意纵向挡块的设置以防止落梁的产生。
(2) 桥梁结构的设计应以截面形式简洁、结构传力途径明确为目标。
致谢:本文所作大量现场调研工作得到了四川大学科技处和外事处的大力支持, 也得到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相关老师同学以及当地政府和老白姓无私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中部分照片来自台湾地震研究中心 (NCREE) 洪晓慧副研究员及长安大学刘健新教授网络上提供的相关资料, 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摘要:汶川地震影响范围大、波及范围广历史罕见, 桥梁结构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震意义非常重大。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震后多次深入灾区考查, 收集关于桥梁结构的震害资料, 通过总结现行桥梁震害特征, 提出沿桥梁纵向各桥跨间应设置有效构造连接及纵向挡块, 以及桥梁结构设计应以截面形式简洁、结构传力途径明确为目标。
关键词:汶川地震,桥梁结构,震害特征
参考文献
[1]洪晓慧.从四川汶川地震看桥梁耐震问题与对策探ht-tp://www.narl.org.tw/tw/topicfile_download.php?top-ic_file_id=566.
[2]刘健新.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08细则》.长安大学.
[3]百花大桥图片来自中国空军网.
[4]丁剑霆, 姜淑珍.唐山地震桥梁震害回顾[J].世界地震工程, 2006, 22 (1) .
[5]陈敬.云南地区地震的桥梁震害[J].地震研究, 2000, 23 (4) .
13.汶川地震感言(模版) 篇十三
民宅震后楼有形,百年奥梦孕睡婴 ,五行难满阵痛停;(注)多个校舍垮塌平;
好事多磨看八月,数百学童遭灭顶,中华崛起世界惊.工程质量过难容.土木双难来势凶,生死画面满荧屏,胡温京汶两地行.思乡游子泪不停;
军民携手争分秒,依偎天地君亲师,万众一心救生灵.祈惜人事理法情.注:2008北京奥运乃我中华百年来惊天动地之壮举,5月12日,在距离奥运还有88(8有发意)天时,五难中的最后两难同时发出。此五难为:水难(冰雪灾害),火难(圣火遭劫),金难(火车相撞);木难(民房震塌),土难(汶川地震)。
14.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十四
现有系统能力仍有欠缺
调查显示,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震、洪水、过境台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他工业事故、交通事故、水污染事件以及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疫情更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四川汶川地震使交通、通信全部中断,地震中心区与外界全部隔绝,给抗震救灾工作增加了难度。
从抗震救灾过程中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总体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相关应急法规、应急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全民危机意识和危机教育比较薄弱,抗灾和保障能力较低等。应急管理因其涉及面广、起步较晚,理论知识、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特殊性,在国内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目前国内已经建成或规划建设的应急指挥系统,从地域分布来看,多集中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从行业领域来看,则多集中于公安、消防、医疗等公共领域;从资金投入方向来看,多集中于硬件,约占投资总额的70%,而软件和服务则分别仅占15%左右;从实际效果来看,多为“只应急不联动”或“小联动”(即110、119、120三警合一),而诸如信息集成、联动响应(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联动)、协调指挥、统一调配、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效能则还处于相当薄弱的状况。
在这次抗灾中,卫星通信网在前期完全处在瘫痪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各部门建立的卫星预警专网是一个近似于封闭的系统,因各自独立,互不联接,使国内数以万计的卫星车成为摆设。由于卫星系统与固网、移动网基本脱节,灾区的通信网即便可以快速修复,仍存在全程或大面积覆盖难以实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救灾的进展。目前很多部门建设的系统都非常强大,但不同部委之间的系统缺乏互相协调和调度的机制,在紧急情况下互相调用更不可能。
出现这种被动局面是因为被呼吁多年的应急联动体制始终未建立起来,各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各建一套应急网络,各自采购先进设备,各自组建自用的管理团队,国家花了庞大的建设费用,但应急仅仅是部门性应急,基本不存在网络层面的应急联动。联动的根本对策就是在信息提供商、信息组织者、信息运营商、信息传输者、信息使用者之间建立一套完整的融合方式。各个部门应不再独立建立应急预警系统,而是向国家级专门的运营组织机构提出需求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由专业化的机构按照联动、开放、统一标准、公益化的目标,建立统一的开放预警平台。
应急联动,就是要做到政策、体制、市场、社会公益四方面的联动,中国需要成立专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执行“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目前我国应急信息系统的能力急需提升,应急通信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系统,而是多种应用系统在应急方面的特殊应用,通过合理的应用各种业务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的应急通信需求。一般的信息平台只能提供“过去”和“现时”的状态数据,而我们需要打造的应急平台应能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的监测监控,具有发现潜在威胁的预警功能。应急平台是为应急管理服务的,包括“平时”以及“战时”,应急平台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能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形成实施预案的交互式实战指南,为应急管理提供便捷的工具,为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手段。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系统应统一建设
在灾后重建中,应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优化整个电信网的多元化布局。发展应急通信优势技术,建立起一套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应急通信系统,加强互联互通监管和通信相关设施保护工作。更要建立一体化的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制定详尽周密的应急保障预案,还应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活动。通信企业应充分挖掘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建设能力,在国家统筹安排下,配合建设一个能满足更高要求和适应更复杂情况的应急系统。
建立天地结合、模式多样的立体应急系统,是要在建立完善固定网、移动网通信保障之外,建立立体的应急系统。由于卫星电话、短波电台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小,因此可以作为主要的救灾临时通信设备。另外,短波在应急通信中非常适用:它非常适合县乡一级的应急通信需要,因无线电报不依靠额外的传输介质,且传输距离可达几百公里,并且其机动性好,成本低,在应急通信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的统一应急系统,是明确政府和运营商各自的职责,建立由政府出资、统一管理和调度、各运营商积极配合的应急通信系统,要加强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协调和联系。应急通信系统有着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点,而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决定其一般都应由政府来提供。应急通信系统成本高昂,使用频率较低,在某些危难情况下使用还可能免收通话费用,不会产生多少经济效益。由政府出资,能对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进行客观调控和合理布局,通过综合各运营商的意见,结合特点不同的方案,以较低的成本建设多种应急通信系统相结合、能够对紧急情况迅速反应的系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一调度各应急通信设施,从而达到最佳的应急效果。
建立图文并茂、多种业务融合的宽带应急系统,是让电信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数据通信系统,在通报险情、指挥求援、紧急救助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并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融合的数据通信业务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应急联络指挥中心一直在使用“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为应急指挥提供大量第一手的现场资料。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体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网络恢复和业务恢复方面也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在此次地震灾害引发通信网络出现故障造成通信中断时,各大电信运营商及时利用网络故障恢复、故障定位、网络优化等技术迅速恢复网络,保证了各种通信业务的正常运行。
提高效能是重中之重
建设城市应急无线方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人口集中、财富集中,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构建“和谐城市”的根本要求,而从目前全球和我国城市信息化进程来看,建设无线城市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选择。
据统计,全球已超过600个城市开始或计划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络,以满足公共接入、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短短几年内,无线城市发展极快,目前已成为自来水、电力、道路、地下水之后的第五公共事业。我国台湾省台北市的无线城市网络(WIFLY)在全球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是人口覆盖率达到90%,二是在设计上与正在发展的Wi-Fi相结合,三是市政府并没有出资,而是通过竞标给得标团队营运权来间接干预的。市政府在项目推进中扮演政策沟通者(通过推广宣传让市民知道政府为什么要推动这一计划),政府通过和承建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台北市无线城市,也让市民了解整个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并可以基于无线城市提供更多政务服务。
但我国所有的建制市中,开展城市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城市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今年5月15日,上海嘉定区政府宣称,嘉定无线城市一期工程完成,嘉定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免费的Wi-Fi无线互联网服务。至此,嘉定成为中国内陆地区首个真正大面积开通无线宽带网络服务的城市。我国无线城市实施最基础的层面是解决网络接入“最后一公里”的瓶颈,普及宽带以及互联网接入,消除数字鸿沟;第二层面是建立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使市民无论用哪一种数字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第三层面通过无线城市建设创新,进而促进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目前,全球在建和规划中的无线数字城市已经超过1000个,无线城市主要运营模式有ISP(因特网业务提供商)模式、广告模式、政府独营模式、合作社模式。何种模式最好,仍需探索和实践。
完善应急通信响应机制
应急响应,速度是关键。提高应急通信效率的根本方法是建设完善的应急通信响应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体化应急通信管理体系,即解决众多通信网和互联网运营主体复杂情况下应急通信的统一指挥、步调一致问题。其次,要制订详尽周密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通信部门要做到重要时间、重要地点要重点设备,重要部门要重点防范。各级政府和通信部门要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详尽周密、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以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就能立即行动起来,并以最快速度完成应急通信保障任务。尤其要强调的是,发生恐怖袭击和战争等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存亡的大事时,要保证国家领导人和其他重要人士之间能够随时保持联系,保证通信畅通无阻。再次,要定期进行应急通信演练。把演练形成制度,以保证执行应急通信任务时,工作人员做到操作熟练、快速准确。最后,要使应急通信与时俱进。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在改变后,原来确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和应急方案一旦不足以应付当前出现的情况时,应急通信就必须做到与时代同步。
加强应急通信的风险管理
应急通信保障的管理可分三个类别。一是常规性的通信保障,主要针对通信网络建设中和日常优化运营中的各种风险,如设备故障。二是重大事件的通信保障,指影响面大的事件,如发生通信故障将对运营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对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要强调应急方案的设计,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可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将产生的影响降为最低。
一套有条理的应急通信保障风险管理方法应该包括以下特点:有备无患,对所有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险的概率和发生后果,针对性地设计应对方案;客观存在与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风险管理的相关成员都应该明确风险管理针对的假设,并参与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发生的概率是不断变化的,风险应对措施也应不断完善,需要不间断地监控风险,反复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发生的后果,做到主动管理;风险应对计划包括风险控制、减缓计划和应急预案等不同策略,需要被正式地确认、测试和实施,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每一个风险应对方案。
15.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 篇十五
汶川这块大地
板块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会产生应力, 应力的不断积累和集中会使岩层形成裂隙, 并逐渐发展成断层。当断层突然断裂时, 地壳中与这条断层邻近的两个断块会突然发生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的错动, 从地层深处发生断裂的那个点上会有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辐射开来。一种叫做纵波 (P波) 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会拉伸或者压缩岩石, 另一种叫横波 (S波) , 则使岩石发生横向摆动。地质学家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监测站对这两种地震波进行记录分析, 就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以及处于震源正上方的震中位置。地震发生时, P波和S波在地球表面上形成表面波, 引起地面的上下震颤和左右摆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震时先上下颠簸再水平晃动。沿着断层传播时能量大多是最强烈的。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检测和评价认定, 四川省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持续时间较长。经各方面专家“会诊”后,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 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 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 在挤压应力作用下, 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 由南西向北东迁移, 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 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 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 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
从大的方面来说, 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 属于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 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 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 自西向东分别为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及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后山断裂为一逆冲断裂, 此次地震受灾的汶川、茂县即分布在其上, 同时它还是1657年6.5级汶川大震1933年7.5级茂县大地震发生的区域。此次受灾的北川落在主中央断裂上, 它属于水平运动 (走滑断裂) 。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主边界断裂上, 属于逆冲断裂。
断裂的活动性造成了汶川本身就是地震多发的地带, 整个川西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 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 1976年四川松潘7.2级地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能量如此巨大
从地震学的角度来讲,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 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期, 这是因为促使地震发生必须积累巨大的能量, 地震发生时, 积累的能量被释放了。这些能量的产生源自孕震过程中岩石应力的不断积累, 需要再次积累到一定的能量值才能释放压力, 即地震。能量的积累时间往往是很长的。这次地震的发生就是沉寂期中能量积累后的大释放。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向东运动, 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 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 但它北边的松潘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 但是可能其地块的岩层也是处于应力的蓄积过程中, 蓄积到了一定程度, 地壳就会破裂, 从而发生地震。而自2001年发生昆仑山8.1级大地震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已经连续发生两次8级左右的强震, 这意味着西部地震带有活跃的迹象。
如果地震发生的震源较浅, 破坏力度一般较大。此次汶川地震震源较浅, 约有19km。一般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 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 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 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对人类危害最大。
在地震学中, 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 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8级, 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1度左右, 因而造成了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 因此汶川周边地区余震不断。
大多数地震并不可怕
【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推荐阅读:
“512”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10-19
汶川地震感言12-11
512地震情况08-12
512地震感人瞬间06-28
怎样面对汶川地震作文08-15
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12-09
汶川地震三周年演讲稿06-12
四川汶川地震公园营销策划06-16
汶川地震感人故事母爱的伟大06-18
汶川地震国旗下演讲稿学生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