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中考历史

2024-09-23

07中考历史(精选11篇)

1.07中考历史 篇一

心灵美容 [话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话题精析]

材料概括指出了只注重外表、忘却了心灵修养的情况,要求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篇文章。考生可根据这个要求,去记叙需要美容的心灵表现;也可记叙外表美容与心灵美容的区别;也可以从为心灵美容的具体过程、办法以及结果等方面着笔;也可以写成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分析心灵美容的原因,阐述为心灵美容的重要意义,进而指出该怎样为心灵美容;还可以由话题引出自己对心灵美容的感想或深层次的思考,并进一步揭示出心灵美容的紧迫性,以唤起人们对这个话题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题目思路很宽,或写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谈社会生活实际,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深入剖析现象,努力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与“心灵美容”这个话题有联系,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反映这个话题,都是题目所允许的。

[佳作选萃]

一颗心的独白 刘君丽

我不在乎你怎样看待这颗受伤的心,我只希望你有所改变,不要让它再受伤害了,我的主人!

主人,我亲爱的主人,我忠诚地跟随了六十年却使我粘满了数不清的污垢的主人,你是否听见我——你的受伤的心——的呼唤?今天,你离开了哪个喧闹的尘世,开始了你的退休生涯;明天,也许将会带着我走进另一个充满污秽的生活圈子,使我受到更大的伤害。但愿不是这样。现在,请静静谛听一下我的独白。

六十年前,我随着你一同降生在那个十分贫穷但又十分秀丽的小村子。在那片淳厚的热土上,我接触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你的母亲,那位为了让你吃饱穿暖而省吃俭用甚至去卖血的黑瘦的老人,你还记得她吗?她从来都是把那最大最香的鸡蛋给你,而自己却不肯尝一尝那最小的鸡蛋,哪怕是闻上一闻。这只是为满足你那无底的嘴巴。就是这样一位好妈妈,你给过她什么吗?

小学时,你不准她在你的同学面前出现,多少次你对同学们说,那位给你送衣服的“黄脸婆”是你的邻居。就算你那时很小,不懂事,可是到了中学,你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衣服挑最好的,食物拣最香的。为了体面,你挥金如土,“姗拉娜”不知买了多少瓶,你可知道这钱是怎样来的?

中学毕来,你还有点儿出息,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你终于让你辛酸的母亲有了点欣慰之感。然而你的表现又大大煞了欢送会上那道亮丽的风景。你趾高气扬,对乡亲们的祝福不屑一顾,甚至当众羞辱你母亲没文化。可怜你那消瘦的母亲为借钱供你上学受了多少窝囊气!

四年大学,你从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也从未回去看看你那孤苦的母亲。她托人带信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却笑她用语寒酸。“好男儿志在四方”,是的,但她却没有等到“好男儿”回来为她捶背,乡亲们也没有看到“好男儿”为她送葬和扫墓!

主人,我残忍的主人,这些你还记得吗?是的,她没文化,不会教育你,但这能成为你辜负她的理由吗?

最初跟随你,我浑身光洁,一尘不染。现在,我这里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我被深深地埋在里面,难以呼吸,难以忍受。你逍遥了一辈子,也许没有遭遇什么难以忍受的苦痛,你是事会继续让我遭受伤害?

醒来吧,我的主人!除掉你恶的一面,回到你善良的“人之初”吧!

回去吧,我的主人!清除我这里的污垢,回到那个生你养你的小村子,为那个低矮的荒冢捧上一土吧,我的主人!

真的美你 胡海涛

金银首饰,胭脂口红,越来越走俏的化妆品充斥着每一个爱美的灵魂。那句曾熠熠生辉的名言“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而因为可爱才美丽”,也只被当作古董陈列在一个极不显眼的角落。我不敢说自己有一个多么高尚的灵魂,我也不会拿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不愿在极少数认识我的人中留下贾宝玉的剪影——“纵然生得好皮囊,腹腔内原来草莽。”

诱惑是一抹诱人的晚霞,我曾经也是它的俘虏。我追求刺激,追求外形,追求浪漫,追求时髦。可是这都只带给了我昙花一现的快感、渺无边际的空虚。我就像一只没有脑袋的蚊子,四处乱撞,却又永远碰不到一块可供我休憩的泥土。我很累,很孤独,很茫然„„日益下滑的成绩将警钟敲响,拿起闲置已久的书本,顺手翻到一页,上面赫然写着,一个真正美丽的人是不会孤独的,因为他可以和巴金、老舍、托尔斯泰、高尔基„„畅谈人生、理臣和许多有意义的东西„„

我真有不美,无论外表还是灵魂。生锈的发条显出生存的麻木,心灵的冬天取代了四季。也许我该给自己加点油,给自己以春夏秋。我抛弃了自以为潇洒的放荡不羁,抛弃了洗面奶,抛弃了闲逛,抛弃了新装,迷上了《简爱》、《傲慢与偏见》、《妇女乐园》„„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心灵美容所”,它不豪华但很实用。自信一点地说,相对于以前那个落满败叶、布满污垢的心灵来说,我已经脱胎换骨了。

我很快活。面对中伤,萧伯纳告诉我:“他们骂了,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面对失败,海明威说:“人生下来,不是为被打败的。”面对侮辱,黛妮丝要我用头发宣泄悲哀而把眼泪的闸门紧关。我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很晴朗。

对于无望的追求是否就是希望?明明难以企及偏又锲而不舍,这种追求尽管弃满悲剧意味,却是人类是最可宝贵的财富。追求自身的完美也是一样。指粉可以掩盖面庞的苍老,却阻止不了内心的老化。因此,我认为“将芳龄写在心上”才是捷径,才不会后悔。

“美的外表令人欣赏,美的内心令人赞赏。”

真美寻呼 高志平

用双眼去过滤世界,有得有失,不幸失比得多。因为当我捕捉到一些美的身影时,发现自己并没有打捞到那最具魅力的心灵之美。怅然之际,忧伤的心不禁唱出一首烙着忧伤的歌,但愿忧伤唱来也美丽。

双飞的彩蝶、游戏的金鱼、相宜的浓妆淡抹,还有伴桃花于春风的微笑,似乎可以给我一丝的慰藉。可是,当那漂亮的人用美丽的手将写着“贿赂”二字的红包轻轻放好,而后又妥善处理“后事”之际;当那漂亮的脸背过去后立即消失了微笑,脑际中飞快构思如何整人之际;当那西装革履好风度的形体将要携妻带子远地旅游,却不肯给双亲一丝孝心之际;当那衣冠楚楚者从一老妪幼童旁擦肩而过,却不肯将跌到的弱者扶一把之际„„怎能不让寻美眼睛忧伤吧息:难道美也在发生着漂移?

望着漂移了的美丽,心里难以平静:群山依旧,秀水依旧,为何美却不再依旧? 是谁最先让美漂移?我不知道。但是“人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我牢记在心。我知道人们会对路旁的古井置若罔闻,我知道人们会对真诚报以毫不在意,我知道彩色的绚烂、洁白的无声无息。可是,掏出一颗心来说,当你干渴难忍而四顾茫然时,你是选择貌美腹空的水壶不是俯身清凉的古井?当你陷于灰暗因而身边少了鲜花掌声惟有孤独之际,你会对那少有的真诚再投何情?彩色固然美丽,但却远远没有洁白可亲!

是的,外在美的虚荣在膨胀在发达,内在美却在收缩在漂移。如果有一天有人宣称他不需要真爱与关怀,我想我不会如此忧伤地去寻呼美丽。可毕竟,生活中的任何一颗心都渴望着真美,比对外在美的需求更强烈。

也许,这个时代有点纸醉金迷;也许,这个时代有点圆滑有点迷离,可是,人们完全可以塑出美的性情,因为美是人性善之本。

当一群人在鼓掌的时候,一个人走进来,什么也不知道就将巴掌响拍一气,只是因为他看到别人都在鼓掌。如果说这是人群体性的体现,那么我真的期望那些忘却了心灵美容的人在欣慰于自己的外在美之际抚摸一下的自己的心灵,看它是否正被尘埃禁锢而无奈叹息。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心灵之约 曾丽萍

夕阳欲下,秋风中已略带严冬的肃杀寒酷之意。那枯枝上几片零落的老树叶犹如几只可怜的黄蝴蝶在风中摇啊摇,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曾经养育了它一生的老树干,在晚霞的映照下去亲吻黑土地。一种不胜西风的悲凉之情油然而生,因为我读懂了那只只黄蝴蝶。

初春,在春姑娘亲切的呼唤声中,已沉睡了一冬的嫩芽苏醒了。于是它们便尽情地享受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轻风的爱抚,茁壮地成长。并且,心中那永恒的愿望伴随着它一同放飞——我要做世界上最可爱的绿叶,衬托出花朵的娇羞妩媚,装扮美好世界。

烈夏,曾经的小芽长成了漂亮的叶子,使满树碧绿,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激情,让失意困惑的人能够得到它的遮挡,给他们一方暂且可喘息抚慰的天空。也许它们也曾想放弃,低下已累得发酸的头,但它们没有,最美丽纯滞的初衷支持着它们,因为世界需要有人关爱。而它们就是夏日那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金秋,世界是金色,昔日的绿叶也渐渐褪去它那漂亮的外衣,而着一袭那给人以温柔感的生命之色——黄色。它们来得那么从容,去得那么坦然。也许就在春姑娘唤醒它们的那一刻,它们就知道自己今生何去何从,可它们无任何恐惧之意,而是那样的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然而却很少有人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在乎。我想有龚自珍的这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们已很满足了吧。再见了,绿叶!

寒冬,我想,那绿叶一定在地下睡着了吧。也许它们不会寂寞,有着那样美好心灵的绿叶怎么会感到寂寞呢?你看,那晶莹剔透的雪菱花定是它们的心境提前与我们见面。绿叶,马上又能再见了,我等着你。

谁说只有人才有心灵、才有灵魂,我认为绿叶同样有着比人更为纯洁高尚的心灵。我与它那美的心灵之约直到永远,任春去流水,人去楼空。

走在落满树叶的小路上,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只黄蝴蝶,与绿叶开始了我们的心灵之约。捡拾起片片岁月的落叶,看人世间真善美、假恶丑,我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

尘世间的最美 陈亚楠

风雨依旧,岁月依旧,可人类却从茹毛饮血走到“麦当劳”文化,由“亚里士多德”进化为“爱因斯坦”„„

历史源远流长,赤身裸体的元谋人早已被穿金戴银的现代人取而代之,原始公有制的“同富贵,共命运”已转之为资本主义下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还是人类自身的倒退!

人是爱美的,一个人的外在美是一尊雕塑,是具有特色的艺术品。有人太在意这短暂的流星般的价值,涂脂抹粉。时光悠悠,岁月不饶人。自古就有“人老珠黄”一说,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虚伪的外表,自然的人又是怎样的一幅面孔?只有心灵美才是永恒的,才是人世间最美的,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

我们不该过于苛刻地指责爱美的人,但我们更要颂扬心灵美的人。自从人类懂得用装饰品来虚化自己,有些人就开始淡漠了心灵的修饰。在霓虹闪烁的闹市街头,有貌若天仙的姑娘对残疾者指点迷津,也有潇洒倜傥的“公子”对残疾主义者玩弄嘲讽。大凡心理正常者都会赞颂前者,但又有几个“英雄主义者”会挺身而出制止后者呢?有,我们不该忽视社会极小部分的正义力量。人民解放军誓死卫国,普通大学生为求老人而溺水身亡。也许他(她)的贡献是渺小的,但他(她)的人生却是完美的,谁又能说他(她)不是尘世间的最美呢?

人类希望美化自己的家园,人类渴望自己的娇艳,可不该走极端,过于注重容貌美而忽视心灵美——时代永远的主题。灵魂是人高贵的象征,人类的历史总是前进的,就是因为人总有一颗不可低下的头,不向恶势力屈服。当自己的心灵之窗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时,真的很可怕。让我们用自己洞察的双眼时常审视,用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来建设美好的家园,同时来修饰人的外在美。

椰子林飒飒而响,这是自然的召唤; 白鸽子直冲云霄,传送和平的音信。没有硝烟,没有雾霭。静悄悄的。

一轮红日东升在漆黑的夜幕,那是爱心托起的晶莹。心灵之美,总有——

那么一天,我们永恒的追求!

[评析拓展]

《一颗心的独白》,以一颗受伤的心真诚地呼唤:“我的主人,除掉你恶的一面,回到你善良的‘人之初’吧!”想象奇特,构思大胆,立意紧扣“心灵美容”这一话题,真实回顾主人对心灵伤害的具体表现,为结尾的呼唤张本,有水到渠成之妙。美中不足的是,中间几段似有流水账之嫌,若能改成几件典型事例的层进或排列,就更能突出“美容”的必要了。

《真的美你》,实际是在美自己的心灵。文章语言颇具个性特色,内蕴丰富,引用自然合理。立意“美的外表令人欣赏,美的内心令人赞赏”,既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又体现了很强的哲理性和巨大的警示作用。

《真美寻呼》,针对社会现象而寻呼真美——心灵美,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寻呼的重要性,结尾引人深思。个别词语如“漂移”、“漫溯”等使用欠妥。

《心灵之约》,构思奇巧,虽写四季之绿叶,却实写四季绿叶之真美;虽写黄蝴蝶与绿叶之约,却实写自己与真美(心灵美)的相约,反映自己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真正感受到了哪是真善美、哪是假恶丑。是的,四季的绿叶以它美好的心灵与黄蝴蝶相约,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与真正内心之美相约呢?这种由景到情的转化正是文章的宝贵之所在。

《尘世间的最美》,把社会上追求外表美的表现与尘世间的正义力量进行大胆对比,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真正的美——心灵美。结尾用诗的语言,表明了对心灵美的永恒追求。不足之外是语言不太顺畅。

五篇文章,有写个人实际的,有联系社会实际的,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心灵美容。但共同的缺陷是对需要美容的心灵的实质分析不够、挖掘不深,影响了对心灵美容必要性的认识。

这也正体现了学生对事物认识欠缺的弱点。

2.07中考历史 篇二

一、梳理知识, 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 化繁为简, 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 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 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 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 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 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 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 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 “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 学生便有了参照物, 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 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 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 中国古代史部分, 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 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 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 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来作提示, 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 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 如:“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自成立以来, 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 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 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 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 “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 在此就不做累赘。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 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 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 章节之间跳跃较大, 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 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 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 (图1) , 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二

二、发现特点, 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 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 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 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 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 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 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 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 )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 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 因而, 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 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 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 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 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 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 (1) 参加中共“一大”; (2) 重庆谈判; (3) 在黄埔军校任教; (4) 红军长征;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1) (2) (3) (4)

B. (2) (3) (4) (5)

C. (1) (3) (4) (5)

D. (1) (2) (3) (5)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 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 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 历史结论鉴别, 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 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 概括性结论, 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 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 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 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 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 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 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 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 针对当地教学现状, 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 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 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摘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 打破教材的框架, 梳理教材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 总结考试规律, 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 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取得理想的成绩。

3.07中考历史 篇三

文科主观性试题原则上“言之成理即可给分”,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人文方面的素养(不像解答理科试题那样死扣答案),以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好地成才。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以后,设计开放性试题和开放性答案一直是其命题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写小论文、写标语、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历史方面的宣传板报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中考历史的开放性答题在我们充分适应了以后,出现了一种误区,即在操作中出现了有“字”就给分的现象。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不认真审题、因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准确而盲目堆砌知识点的后果。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在进入高中后,连基本的史实和常识都要靠翻书才能知道。

尽管中考试题是全省统一命制,但是阅卷是各地教育局组织进行的。由于评分细则弹性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在阅卷中存在偏离参考答案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开放性问题的解答中尤其突出。譬如,一谈感悟就是“要好好学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种“万金油式”的答案缺少针对性。2011年中考历史的开放性试题已开始试图扭转这种不加分析、盲目答题的趋向,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准确分析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例如2011年中考历史第23题第三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回答此问必须根据问题的提示,侧重谈先进理论的作用、理论的继承性或理论产生的方式等内容。若学生回答其他方面的内容,严格说是不能得分的。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注意,他们在平时复习时已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学科语言的总结能力和对每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在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第21题相当于填空形式的问答题,答案必须精准;第22、23、25题,按照问题设计和答案要求,必须“依据材料”进行总结陈述,尤其是第三问的升华部分,必须在提炼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根本无法随意胡诌瞎编;第24题沿袭了2011年中考“议会大厦”读图题的形式,给出了关键词,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专业术语、语言表达、情感升华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一点明显借鉴了高考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不过由于给了充分的提示,降低了难度。

中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的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充分予以重视,尤其在复习阶段更要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训练。

首先,学生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在语言精准的基础上适度开放答题。平时一定要从严要求,不能模棱两可,要牢牢把握相关关键词。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其他阶段性词语也要准确掌握);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人”);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等。这每一个限制性的关键词都有其内在含义。以中美关系发展为例,1972年尽管美国总统访华,发布《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美关系打破坚冰,但是美国仍然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所以中美关系只是有了一个大的进步,不能说完全正常化。这些关键词的内涵要求都很精确,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予以准确把握和记忆。

其次,及时关注高中教材的变化和高考是初中教师当前必须要做好的功课。河南省高中历史教材从2008年起开始大变动,按政治、经济、文化模块安排组织教学,传统编年史的体系完全被打破。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通史底子,就会感到很茫然,就会有“怎么正讲着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突然间就蹦到了英国君主立宪”之类的感慨。高中历史教师也普遍反映初中生的历史底子是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朝代更迭都搞不清楚,逼得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利用自习课把通史再大致串讲一遍,弄得很被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的变化使得初中历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历史的编年体系主要靠初中阶段来培养。而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误区之一是,很多学生认为一些基础知识根本不用记忆,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功底欠缺。

在阅卷过程中,为了公平起见,评分细则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据此赋分,学生的答案必须具有精准性。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一直在致力于稳妥地探索开放性试题的命制,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锻炼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譬如让学生根据相关画面写出历史短文,为了防止学生答题漫无边际,明确给出了“提示”,要求答案以关键词形式进行呈现。这明确给了我们一种方向性提示,要着力强化对史实的把握,学会用学科语言把历史要素叙述清楚。当然,如果答案逻辑严密、文采飞扬、字迹优美,就更能增值加分了。

4.07届高三历史练习0330 篇四

一、选择题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2.墨子思想中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愿望的内容是

A.兼爱B.非攻C.尚贤D.节俭

3.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主张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5.近代时期,沿海地区是列强侵略重点。下列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宁波、淡水、天津、杭州

C.杭州、宁波、淡水、天津B.宁波、杭州、淡水、天津 D.宁波、天津、淡水、杭州

6.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的直接原因是

A.为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为增加洋务派的财富

C.为兴办一批民用工业D.解决军工资金.燃料.运输等困难

7.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D.同盟会和共产党

8.阐述变法图存、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郑观应

9.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威胁到顽固派势力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C.撤并机构,裁汰冗员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0.“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与改变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C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1B.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D中国同盟会成立 11.孙中山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第一位伟人。这主要孙中山

A.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C.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为中国革命献出了毕生精力

12.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

A.遵义会议召开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3.抗战时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的出现直接反映了

A.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B.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D.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14.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善于改革B.崇尚节俭C.乐于奉献D.勇于创新

15.麦哲伦等人进行环球航行时,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太平洋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③

16.近代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美国B.海地C.古巴D.墨西哥

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D.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18.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建立了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它的显著特点是

A.实行联邦制B.议会分为参众两院C.总统掌握行政权D.三权分立

19.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为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20.罗斯福新政主要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美元贬值B.规定工资标准

C.规定工作日时数D.兴办公共工程

21.“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22.引发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B.美国经济势力的急速膨胀

C.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D.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54.8%,而农业由于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被占用,总产值后来核实只比上年增长2.4%。„„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困难。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意义?(6分)

(2)材料二分析了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诸多因素,请加以概括(不得照抄原文)。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的?结果如何?(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2分)

(4)根据新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历程,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2分)

27.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对“盛世”的渴望和向往,中国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特征。(3分)

(2)以“贞观之治”为例,说明唐太宗在协调士族与庶族势力、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是如何体现“和谐”理念的。(3分)

(3)“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其中唐太宗的个人品格和作用不可忽视,试举例说明。(4分)你认为唐太宗作为专制时代的君主,最可宝贵的品质是什么?(2分)

28.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即19世纪90年代的甲午战争和20世纪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侵华战争是日本一贯所奉行的哪一侵略政策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两次侵略战争中均发生了日军屠城暴行,请分别列举典型事件。(2分)

(3)两次侵华战争不同的结局,对中国台湾省的命运、民族意识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我们今天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有何现实意义?(2分)

2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写道:“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 言。„„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铁路’、‘自由’和‘保守’、‘民族’、‘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和(经济)‘危机’、‘罢工’和‘贫困’等等。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新造的词汇,或为适应这个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单词。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将无法估量1789—1848年间‘双元’革命的深远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789—1848年间“双元”革命分别指的是发生在哪两个国家的什么革命?分别在哪两个领域中进行的?(4分)

(2)从上述材料中选取有关词汇,并以此为依据简要分析“双元”革命所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双元”革命的深远意义。(2分)

1、C2、B3、A4、B5、A6、D7、C8、B9、C10、D11、B12、A13、B14、C15、B16、A17、C18、D19、C20、D21、C22、D23、D

24.(1)矛盾: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1分)土地改革运动。(1分)变化: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分)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分)(2)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中的原料需求;农民购买力低,工业品市场狭小。(3分),解决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结果:确立了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1分)(3)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村生产力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分)(4)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二者应协调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2分)

27.(1)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秩序稳定。(其它言之有理亦可,3分)(2)完完科举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回答史实,也可给分)(3分)(3)吸收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倡节俭,革新政治等。(答出4点断可,4分)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2分)

28.(1)大陆政策。(2分)为垄断资本获取原料和市场。(2分)(2)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2分)(3)甲午中日战争:台湾被日本割占,遭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1分)推动民主革命进程。(2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1分)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分)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2分)

29.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2分)经济(工业)和政治。(2分)(2)工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工厂成为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铁路:铁路的修筑,使人类的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科学家、工程师: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或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业家.工人阶级、无产者、罢工、贫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形成。自由:自由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计8分)

5.历史学科课改的点滴体会07.7 篇五

125中学赵士鹏

我很荣幸参加了北京市高中课改历史教师培训工作。时间:7月16号至19号,地点:北京市东城区第25中学,与会人员:东城、朝阳、崇文三区的高一历史教师。日程安排:16号上午:张桂芳(北京市历史学科教研员)主讲:高中课改的理念和学科教学目标,钟红军(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观摩课:《北美大陆的新体制》。下午:岳麓版教材主编曹大为教授谈编写理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17号全天:李晓峰主讲:历史(Ⅰ)教材分析。18号上午:张斌平老师现场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及自评,下午:分小组编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示范校和一般校)19号:教学设计方案汇报。持续四天的培训工作紧张而又忙碌,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在于生动,而历史教育的永恒魅力在于启智。在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交流中,培养学生体验思考、探究、反思,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改变的是什么?教学方式并未改变,改变的是教学观念。以人类的文明史观为线索,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文明,淡化时间线索,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古今贯通,中外相联。淡化阶级概念,弱化五种社会形态,更多渗透的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文明演进,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张斌平老师的几点建议对我启发颇深,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作为高一教师应注意的几点:

1、注意单元设计与每课设计的关系;

2、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

3、注意教材认识与教师认识的关系;

4、注意专题教学与时序教学的关系;

6.07中考历史 篇六

一.选择题:

1.(2008•江苏•1)《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B。

2.(2008•江苏•2)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3.(2009•江苏•1)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4.(2009•江苏•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答案:A。5.(2010•江苏•1)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6.(2011•江苏•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7.(2011•江苏•3)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B。8.(2012•江苏•1)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答案:A 9.(2012•江苏•2)《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答案:B 10.(2012•江苏•6)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A

二.判断题: 11.(2011•江苏•3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

三.材料题: 12.(2007•江苏•3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

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

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答案:

(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2)“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7.中考历史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七

近年来, 历史中考的最大变化是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双开”考试。即考试形式为开卷, 考试内容、答案和评价也是开放的。考试内容开放, 历史考题的各种材料来源不拘泥于教材, 多是“观点在书中, 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 试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而是多元的;评价开放是与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相应的。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学生个体、张扬个性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从记忆繁琐的历史知识和现成结论中解放出来。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 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的考查。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 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逐渐形成习惯, 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根据这一特征, 制定科学的复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策略, 十分必要。

一、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对照考试大纲, 关注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它既包括教师教到什么程度, 也包括学生学到什么层次, 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制定出科学、适用的教学目标, 才能更好处理、整合教材,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中考历史课堂复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照考试大纲, 明确课堂教学范围

《考试大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它明确告诉我们历史学科命题的依据、原则, 考试的内容、领域和范围、试卷结构、难易度、考试方式和时间。因此, 只有充分把握《考纲》, 才能使中考历史课堂复习的教与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2. 依据课程标准,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基础性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 为我们把握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层次, 提供了标准。因此,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其对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 才能恰到好处地做好中考历史复习。既要避免知识与能力复习不到位, 也要避免“过度教学”, 增加学生负担。

二、选择合理的课堂复习内容:突出主题,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渗透地方性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重要客体, 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历史复习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中考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包括6本历史教材和福州乡土历

史, 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要学生灵活掌握教材所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出主线, 凸显主题, 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因此, 构建清晰深刻的历史课堂内容结构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线索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

历史教材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我们在课堂复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较为系统的课堂知识网络体系。在构建课堂知识网络过程中, 归纳、质疑和比较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三种复习方法。如对同类、同一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归纳识记, 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改革类“商鞅变法”时, 教师提出以下七个问题:“一、什么时间;二、什么地点;三、什么人;四、做了什么;五、怎么做;六、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七、同类或相似的历史现象还有哪些。”采用这样的方法, 就可以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学生能把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构建课堂知识网络。

(2) 理清发展脉络, 营建主题鲜明的课堂内容结构

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学生才有可能清理课堂头绪,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历史专题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历史知识体系, 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如在复习《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时, 突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这一主线。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 周恩来对和平外交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外交的突破;21世纪初, 中国多边的成果等史实加以归纳、整合, 能够充分反映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外交事业“从走出去、迎进来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思维体系, 便于牢固掌握。因此, 要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课堂教学要有主线, 复习内容要有主题,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2. 关注时政热点, 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教材历史事实,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 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了解国内外大事, 让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去年试题涉及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有:中菲黄岩岛涉海之争、中日钓鱼岛归属之争、科技革命等。

如【2012年山东菏泽卷第17题】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切入点, 涉及“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 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性学习历史, 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在复习中, 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如在复习“中日关系”专题时, 可以从唐朝与日本双边友好交往、明朝与日本的冲突、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原因、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中日应该怎么做?参拜靖国神社, 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了什么?安倍政府提出修宪的目的何在?学生从中回顾史实, 调整视角, 通过讨论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 既关注了时政热点, 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复习内容, 同时学生也牢固掌握了知识, 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将乡情题材, 渗透地方性的乡土历史, 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近年来, 中考历史考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点, 将中国历史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地方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历史乡土气息。通过乡土历史的考查使学生对家乡产生亲近感, 真实感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 要融入乡情题材, 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的发展, 激发学生热爱、建设家乡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历史课堂复习中, 对每一阶段的中国历史与福州乡土历史教学进行有机渗透, 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中, 就要把福州乡土历史的“林则徐、林觉民、严复”等人物事迹与之相联系。

三、提炼科学的课堂复习方法: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得法, 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复习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 注重精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 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应该怎么讲以及讲什么的问题。

历史中考复习一要精讲, 教师要点拨地讲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本堂课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不可“满堂讲”。二要讲到“点”上。这里的点, 主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点拨, 教师的“讲”要选择突破口, 以点带面, 以简化繁, 提高时效。三要讲出教师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 讲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危害”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题,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讲究精练,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 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反对“题海战术”, 同时反对只讲教材放弃训练的极端。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讲又要练, 教师精选练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以便学生跳出“题海”,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总之, 历史中考复习要讲究策略。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指导学生, 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引领学生分层复习, 逐步推进, 通过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摘要:历史中考模式已经从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针对这一特征, 历史课的复习已不再拘泥于教材复习, 而要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 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教师可通过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复习内容、提炼科学的复习方法三个途径,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实现复习目标, 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历史,有效复习,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军哲.《高考复习在课堂》——文综历史科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2期

8.07中考历史 篇八

一.选择题: 1.(2008•江苏•30)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代表的是

A.

B.C.D.

答案:D。

2.(2009•江苏•23)“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 反映”。下列作品中能反映“这种考虑”的是

答案:B。3.(2010•江苏•26)朱铭在《外国美术史》中说:“他们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中体现他们这种“追求”的有

A.①③ 答案:B。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①《自由引导人民》 ②《向日葵》 ③《拾穗者》 ④《日出•印象》

4.(2011•江苏•30)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文学作品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安娜·卡列尼娜》 B.《老人与海》 C.《大卫·科波菲尔》 D.《巴黎圣母院》 答案:D。

二.判断题:

5.(2007•江苏•35)下图是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它是浪漫主义美术流派的代表作。

答案:B 6.(2009•江苏•35)19世纪末至20世纪,亚非拉地区涌现出一些杰出的文学家,其中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上有很大的影响。答案:A。

9.07中考历史 篇九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目标迈进,更应该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摘自5月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4)综上所述,请你就维护世界和平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答案】(共7分)(1)不是,一战爆发的深层原因是西方列强对于殖民地的争夺,德奥等同盟国成员与英法俄协约国都应对战争负责。(2分)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列强间由于利益的纠纷和争夺,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1分) (3)德国承认并直面历史,日本否认侵略罪行。(2分)

10.小议中考历史解题的注意事项 篇十

一、缓速慢做, 认真审题

从近几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的题量和时间来看, 只要不存心浪费时间, 考试的时间是足够的。因此考生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必要着急、慌慌张张, 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做题时要沉着冷静, 认真审题。审题是做题的先导, 考生看到试题后应该先审题, 思考本题是到底考什么内容, 然后才去调动知识储备, 考虑应该如何回答本题, 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失误, 提高正确率。比如:

受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欧洲国家是 ( ) 。

A.美国 B.日本 C.意大利 D.德国

这道选择题做错的考生绝大多数选A, 在看到错号后, 根本不需要老师评讲, 他们就已经知道正确答案。这题错的原因在于做题慌张, 没有认真审题, 没注意到“欧洲国家”这四个字, 想都不想直接选A, 所以做错。

从上面例子可以, 部分错误的原因就是在于做题慌张, 没有认真审题, 这样的错误非常可惜, 所以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审清题再做。

二、注意时间, 选排明确

这是针对试卷中的选择题而言的。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选择题不要紧张, 掌握一点小技巧对做题有帮助。首先要认真审题, 之后注意题中的时间, 看看能否通过时间得出正确选项。这里的时间不要局限于题目中的某年某月, 可以这样说, 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名词、一个文件、一个事件等都是代表着时间。比如说提到地点“卢沟桥”, 应该想到是1937年7月7日;提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则应该想到是1978年以后。有些时候做历史选择题, 就需要通过题目中的时间来确定正确答案。

比如:富兰克林·罗斯福在第一次就任总统演说中鼓励美国人民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 只是‘恐惧’本身。”你认为当时美国人感到恐惧的是 (%%) 。

A.日本轰炸珍珠港 B.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C.经济危机 D.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题隐含的时间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第一次就任总统”, 根据所学知识知道是1933年, 而选项中1933年发生事情只有经济危机, 所以选C。如果做本题不从时间这个角度去考虑的话, 很容易选择A, 因为日本轰炸珍珠港之后美国参加了二战, 而战争往往让人恐惧。其实绝大多数的历史题包含时间, 只是有些题在做的时候是用不到时间的, 而有些题注意时间则是做题的关键。问题在于你在做题得出答案之前, 你是不知道时间是否是关键, 所以每一道题目都应该注意时间。

注意题中时间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 而选排明确则是每个学科做选择题时都可以用的方法。选排明确意思就是根据所学的内容结合题意选择或者排除明确知道的选项, 说白了就是排除法。就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 四个选项有时候有个别没学过, 有时候比较难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 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确定一个或几个选项, 根据题意来排除或者确定它们。举个例子:

下列关于美国内战和美国独立战争相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 ) 。

A.两次战争发生的经济原因都与英国有关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C.都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性质

D.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本题如果让考生直接做不太好做, 他们往往一开始就不经思考而选A, 因为他们在学习美国内战的时候教材 (川教版) 没有提到英国的事情, 所以认为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与英国没有关系。但是他们就没有考虑到教材没有提到的事情, 还有老师没有讲过的事情就一定没有发生过吗?或一定发生过吗?所以“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与英国没有关系”就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差不多能做对了。既然A不确定那就先放一边, 去判断其他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能够判断出来内战没有改变美国的社会性质, C错误, 而题目中要求选择不正确的, 这个时候正确的选项也就出来了。

三、材料题型, 先读后答

现在的材料题形式多样, 有文字、图表、图片、漫画等, 或独立出现或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材料题, 记着做题顺序:先读后答。

(一) 读

1.读题头。现在的材料题前面一般有一段话, 我们称之为题头。这段话在所给的材料之前, 大多数考生不注意去读它, 这是不对的。这个题头往往是本题几段材料的中心, 是本题的主旨, 是告诉考生本题主要考查哪些方面的知识, 所以一定要读它, 它对正确理解材料及做题是有很大帮助的。

2.读出处。有些材料是不太好懂的, 比如古代文言文, 翻译过来的外国人的言语, 等等, 不好懂那么做题就不太容易, 这个时候一方面可以根据题头的中心结合材料中的熟悉字眼去联系所学去理解材料, 另一方面把材料的出处读一下, 对于做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如:

集小乡邑聚为县, 置令、丞, 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 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学生仅读这段材料是搞不清楚到底是讲商鞅变法还是讲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 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读了这段材料的出处就容易判断了, 既然这段材料出自商君列传, 那就是讲商鞅的了, 明白这一点做题就方便多了。

3.读问题。读问题就是认真审题, 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正确回答。 (1) 要搞清问题到底什么, 不要答非所问。如: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是今天的哪个国家?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审题的话, 就会忽略今天两字而答错。 (2) 要搞清题目是怎么问的?不同的问法, 回答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一般来说, 要注意两种问法:一是据材料指回答, 另一种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问法的答案只需要紧扣材料, 第二种问法的答案要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来回答, 当然材料中提到的东西要首先提炼出来。

(二) 答

这里主要谈谈考生感到比较困惑的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种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是没有答案的, 但回答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不能天马行空, 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思考。一是几则材料的中心。一般来讲, 题头就包含本题的中心, 而且一道材料题的几道材料不是随便放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一定有着内在的联系, 把这个内在的联系找到, 本题的中心也就出来了, 开放性的问题根据中心去回答就容易得分。比如:三则材料, 一是列宁新经济政策, 二是罗斯福新政, 三是邓小平改革开放。开放性问题:三人的共同品质有哪些?这三则材料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三个国家都是大国, 不因循守旧, 开拓创新, 摆脱了困境, 走向了新时代, 所以三个人共同品质回答都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就会得高分。二是根据前后问题来判断如何回答。如前面几问问的都是思想解放的内容, 最后问对我国建设有何借鉴, 就应该从思想解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回答;再如前几问问中国错失工业革命的良机, 最后问根据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谈谈你的感受, 那就应该回答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1.2011中考历史(范文) 篇十一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4月5日上午,万众瞩目的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隆重举行。共同的血缘、相同的情怀使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子,这一盛世国典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团聚的重大节日。此举,是因为黄帝()。

A.曾经打败了炎帝

B.发明了文字 C.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D.编制了乐谱

2.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王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4.“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以上观点反映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5.“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它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水利工程是()。A.大运河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6.2010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土耳其时说:“中国人民对土耳其人民一向怀有友好情谊。早在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把双方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它最早开通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7.有人曾经中肯地评价科举制:“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1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①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区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9.蒙古史书中记载:“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最终改变种种局面的是以下哪位历史人物()。

10.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乾隆皇帝时期的是()。

A.册封**五世

B.册封五世** C.设置驻藏大臣

D.评定大小和卓叛乱

11.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科学遗产。我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药物知识,大部分载入历代的本草书籍中。明朝时,对本草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医药学家是()。

A.孙思邈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12.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和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茄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其中“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令“一劫”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中法战争期间

13.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定都()。

A.西安

B.南京

C.永安

D.安庆

14.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蝶遍网罗。”该诗中的“议和”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16.“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17.“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8.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这首诗描绘的是1940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9.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富民兴藏”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更加凸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西藏发展的高度关注。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A.59周年

B.60周年

C.61周年

D.62周年

20.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党中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策是党在下列哪一次会议上提出和制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1.2011年3月6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香港和澳门代表团的审议,对港澳地区明天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在“十二五”规划起航之际,香港和澳门被历史性地列为专章进行阐述,这都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香港和澳门的强大支持与关怀。下列有关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说法正确的是()。①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1842年英国完全占领香港;③我国运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④1987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⑤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A.①②⑤

B.①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

22.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得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下图判断,这一”转折点“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外交胜利

B.中国代表团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3.英国人富勒在《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说:“随着这一战,我们也就站在了西方世界的门坎上面,在这个世界之内,希腊人的智慧为后来的诸国,奠定了立国的基础。”文中“这一战”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它是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在世界古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你判断,“这一战”是()。A.希波战争

B.布匿战争

C.罗马内战

D.十字军东征

24.布克哈特在《______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这样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在________,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据你判断,横线上应该填写的国家是()。

A.德国

B.意大利

C.英国

D.法国

25.“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中的第一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位老兵的话。话中的“第一人”带领美国人民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他是()。

A.林肯

B.罗斯福

C.杜鲁门

D.华盛顿

26.1789年7月14日,这一天在法国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但是,就是国王认为平淡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法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发生了()。

A.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C.来克星顿枪声

D.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27.“火车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追溯历史,1825年,名为“旅行者号”火车机车的试车成功,开辟了陆上运输的新纪元,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A.史蒂芬孙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卡尔·本茨

28.丘吉尔曾经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A.适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适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合理吸收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9.已故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说:“(这个协定)是西方国家的极大耻辱,德国的征服政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他们将在一点交叉。”该协定的签订,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这一协定的签订地点是()。A.柏林

B.科隆

C.慕尼黑

D.汉堡

30.2011年是苏联“剧变”20周年。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苏联解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

A.赫鲁晓夫

B.戈尔巴乔夫

C.叶利钦

D.勃列日涅夫

二、填空补缺。

31.门券见证历史。门券是一种很有历史价值的收藏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物。在昭君墓参观卷的左端有董必武老先生所写的一首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诗中的“胡”指的是____(民族),昭君出塞发生在___________(皇帝)时期。

32.邮票记载历史。基于邮票回顾历史上得中美关系,也能从中看出双方关系的发展变化。继美国于1942年发行了有史以来第一套反映中国题材的《抗战建国》邮票以来,双方在历史上陆续发行了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邮票。1971~1973没骂。我国连续发行了三套共12枚以乒乓球运动为主题的邮票,展示了强大的“乒乓外交”攻势;1972年2月,美国总统_____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_____》。以此为契机,我国于1973年发行了编号为57~62《熊猫》邮票一套6枚,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3.旅游感悟历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味历史。站在都江堰大坝之上,我们缅怀二千多年前的秦国蜀郡太守____,感叹他的聪明才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登临长城,面对群山,我们仿佛看到明代气势宏伟的长城从鸭绿江边一路蜿蜒向西,直到_______;来到埃及,悠悠驼铃声中,我们游览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留存至今的________,用心聆听它对历史的述说。34.科技推动历史,科技的日新月异改变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进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回顾历史、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_______”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_________”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则使人类进入到了_____的社会。

三、完成表格。

35.填写历史上重要改革简表。

四、材料解析。

36.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发展、跟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请回答:

(1)请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名称。(2)西汉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3)元朝政府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

(4)明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许多措施,请你列举其中一条。清朝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夜,天安门广场中山像摆放工作连夜展开,6米高、近两吨重的中山像被安置在天安门广场正中。(如下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广场每年五一、十一都要摆放孙中山画像,以示对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但今年摆放孙中山先生画像又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纷纷准备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摘自2011年4月28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胡锦涛在一次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材料三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请回答:

(1)1905年,孙中山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什么?他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材料一提到,全国各地纷纷准备举行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3)材料二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亲密的合作者”,请你列举一个国共合作下的重要历史事件。(4)根据材料三,谈一谈我们今天纪念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现实意义?作为当今学生,你认为应该从孙中山先生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38.阅读下列材料:

90年征途漫漫,90年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

。请回答: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会议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是谁?

(2)请从“当家作主”、“民主科学”,“自强求富”,“开天辟地”四个词语中选择两个最恰当的分别填写在年代尺上方的相应长方框内。

(3)A、B两处分别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A处是______会议;B处会议召开的时间是______年,在本次会议上做出了实行______伟大决策。

(4)“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它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出你感触最深的一点。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被逼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

——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据估计,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质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请分别写出A、B两国所在的军事集团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2)请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什么?(3)材料二中,罗斯福所说的“遗臭万年的日子”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是什么?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1945年2月,反法西斯国家召开了哪一次会议?

(4)材料三告诉我们,二战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和损失。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五、学以致用。

40.当今,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就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趋势,顺应历史潮流,谈一谈你得观点和看法。

上一篇:应届生简历中的自我评价怎么写下一篇:2018三八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