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建议

2024-08-13

小升初建议(15篇)

1.小升初建议 篇一

 

20小升初择校建议

1、择校不从众

不少家长都有从众心理,别人选什么学校,他就选什么学校。别人说哪些学校好, 他就选哪些学校。例如: 一个中学是学霸的聚集地!他家孩子目标就定在这所学 校了。在小升初阶段,选择目标学校,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

如果孩子实力较强,可以考虑大家常说的一类学校。如果孩子对英语感兴趣,可以 考虑外语特色的学校。如果是外地家长,因为要寄宿,则可以考虑住宿和管理都较 好的学校。

如果孩子不愿寄宿,或者孩子比较爱玩,就要考虑就近入学,家长自己多关注关 注。总之,根据孩子情况,综合选择合适的学校,择校不能跟风。

2、不一定非实验班不可

实验班看起来光鲜亮丽,成绩优异,是各路学霸的集中地。但在实验班的压力,也 只有身处其中的孩子自己能体会了。学习进度快,学习难度深,学习竞争激 烈.....甚至有些还采取滚动制或淘汰制,这些不是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能承受 的。

你想想,本来初一开学好几个实验班共几百人,然后每次月考,中考,期末考后都 会淘汰一批同学。到最后初三快毕业的时候,发现只有一个实验班,几十个人了。 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淘汰压力,同班同学越来越少的失落感,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抗 压能力才能接受的。

总的来看,现在民办学校的整体生源质量都不错,毕竟大家都是通过一定选拔招进 来的,即使在平行班,学习氛围也不会太差。如果能碰到一些负责任的老师,把孩 子的学习抓的很紧,把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管理的并并有条,那不见得比实验班 差。所以常有家长说,择班不如择师,碰到一些好老师更加重要。

3、无所谓面子问题

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会在乎去哪所学校吗?

我想他们会更在乎哪所初中学校小学同伴更多,哪所学校离家离父母更近吧。而在 乎去哪所学校或者要去名校的,都是家长自己。

你在培训机构听到或者在群里看到家长们说接到一类学校的面试通知或者录取电话 了,你家孩子只考上了二类,你就不好意思说话了,觉得有点惭愧,觉得你家孩子 考的没别人家好。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如此,抛开你所谓的面子,三年之后,还指不定谁家孩子中考考 的更好。孩子在自己喜欢、适合他的学校里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行为准则,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2.小升初建议 篇二

美国:教师比学生更在意成绩

在美国, 各社区对应什么小学、初中已经明文公示了, 小学毕业考成绩, 对学生升入初中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是, 学生成绩的好坏, 对学校的评估很重要。相对而言, 美国的学校和教师比学生更在意毕业考成绩。

英国:为进文法学校参加培训

英国的公立中学分为普通公立学校和文法学校两种, 普通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一般, 学生想要上都可以;文法学校则相当于重点中学, 其入学考试难度很大, 考试科目一般包括数学、英语、文字推理和图形逻辑等。为上文法学校, 许多家长会给孩子报收费不菲的专门培训班, 以期考上。

日本:僧多粥少忙坏学生家长

日本初中分国立、公立、私立三种。大部分公立中学实行“学区制”, 根据家庭住址划片, 不考试直升。但是, 国立和部分好的公立学校, 因为资源稀少, 则通过“选拔制”录取学生。为升入理想学校, 学生从四年级开始, 就要去补习班学习学校没教过的内容, 非常辛苦。同时, 家长不仅要支付昂贵的补习费, 还要陪读。因此, 日本的“小升初”考试也被称为“家长的考试”, 甚至促生了“教育妈妈”等专门词汇。

新加坡:“一考定终身”的压力

3.北京“小升初”乱局 篇三

2006年,中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各地应按户籍和居住地将学生分别划归对应学区,学区内小学生可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片区所属公立中学学位的电脑派位,根据学生所填志愿随机分配录取名额。

但这一力图实现教育公平的法律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却彻底变形。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学生人数共2万出头,最终参加大派位的学生人数却仅占33%~40%。

虽然对择校“禁”字当头,但北京市乃至全国普遍运行的是一套初中入学学位双轨制分配模式。北京市小升初除了电脑派位,教育部门还允许或默许学校采取其他多种入学招生渠道。经过多年演化,现有包括推优、点招、特长生等多种名目,均提前于大派位进行招录。

海淀区“重点”中学中,仅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八一中学、中关村中学参加大派位,著名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本校、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下称北大附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基本只参加小派位,且指标有限,或仅象征性拿出少许大派位指标。

海淀区教委有关人员答复记者电话咨询时称:“重点中学就像一个杯子,好学生录得多了,留给派位生的就少了。”

北京市教育培训机构清华园集团副总裁闻风测算了海淀、西城等区的指标分配额度。以海淀区为例,2013年全区小升初毕业生2万多人,除大派位外,其中点招录取学生约4000人,民办校录取学生2994人,共建生和条子生约2000人,全区被招录的特长生共1715人,其中“重点校”招录895人,推优生计划招录1945人,实招1362人,公办寄宿生招录1150人,直升校直接招生800人。也就是说,共有多达1.4万名左右的学生未经大派位便获得升学机会。

“派位”入学已退化为小升初双轨运行制中较为薄弱的一翼。

双轨制溯源

小升初复杂的双轨制并非一日铸成。中国初中入学招录制度也曾经历过规则单纯的岁月,但面对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急切的渴望,政策制定总在教育公平和个体自由选择权两个目标间摇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初中升学实行统一考试制度,重点学校根据考分选拔优秀生源。直到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前,即便对于应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的义务教育,稀缺的资源也是向培养优秀人才倾斜,办好重点学校的思路一以贯之。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除了诸如北京的景山学校、北海中学这些学校可为特权人群子女开辟通道,当时除了考分几乎没有择校的余地。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考试也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以对口入学或电脑派位的方法取而代之。期间政府对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收取择校费的行为一再明令禁止。北京市早在1998年便实行电脑派位,高度强化派位的公平性,要求公立学校取消“市级三好学生”保送升学制度,“三好”荣誉称号不再与升学挂钩;特长生的数量严控在小学毕业生总数的2%以内,并在次年进一步要求压缩至1%以下。

择校需求却并未被真正抑制。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为了弥补公立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国政府允许开办民办学校,择校风向民办学校转移。2004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继颁布施行,时任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名校办民校。在教育部门首肯下,不少公立学校也纷纷改制为民办校,或者办起了校中校。如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等先后办起民办公助类分校。其中清华附中的分校——清华实验中学更是和清华附中水乳交融,不但共用师资,甚至分享同一个校园,通过民办校择校或收取择校费成为合法模式。

此后各地教育部门的政策更加摇摆不定,参差错杂。在从中央到地方反复重申的“严打择校”口号中,择校的尺度事实上被放大。2002年后,北京市将入学政策制定权下放各区县,特长生等择校方式的招生比例也交各区县自行拟定。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刘胡权分析,放权之举进一步推动小升初入学渠道的多样化。大派位以外的招生比例逐渐上升,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复杂格局。

裂变为双轨运行的现有小升初入学制度,尚未找到公平与效率这对两难抉择之间的兼容之道。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谁能够享受优质教育、怎样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

“教育公平”的栈道陈仓

“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他曾公开表示,教育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国策;教育公平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

2006年,教育部再度发文,叫停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校、重点班。这份名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抓紧制订或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要积极推动学区内各学校优秀课程、优秀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文件还明确:“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能以各种名义在校内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但教育部门还有另外一张面孔。虽然身份只是监管者,但在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教育部门并未放弃也不可能放弃对于优质教学资源的追求和扶持,更何况,提升教学质量也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内容。

储朝晖指出,“重点校”的存在,是易于展现的教育政绩,也是权势阶层便于享用的“近水楼台”,还有助聚合人力资源,拉动地方经济,是政府部门乐见其成的。

名义上,中国各地已不再划分重点学校。杨东平认为,这一要求实际上只是空头支票。他指出,中国长期实行的仍是一套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一些优质公立学校在招生、教育经费、师资等各方面都有优惠政策,人为地制造和拉大了学校差距,这是择校热的根源。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年5月28日举办的研讨会上,杨东平指出,北京公立学校来自政府的一般性财政拨款如生均经费为数相差不大,算得上是均衡的。但是,“重点学校”在此之外仍可得到另外两笔普通学校没有的经费,一笔是来自政府的专项建设经费,另一笔是择校费。

除了拨款的差别,“重点校”原有师资、硬件、人际关系基础就和其他学校相去甚远,起点已经更高。储朝晖强调,在此基础上,“重点校”挟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具备了较高的博弈能力,吸纳权、钱资源的能力非同一般。

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的李壑在教委工作多年,有五六年的时间专门督导北京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他认为,教育部门的确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不少制度安排,硬件资源已经相当均衡,教师的学历也大体一致。但他也确认,差别主要在于“有名气的教师分布还不太均衡”。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源的教育资源并没有纳入我们的监控”。

生源分配的高度不均衡,恰恰是通过教育部门主导的双轨制招生实现的。

“通过择校把所谓最牛的孩子弄到一个地方,这个学生叫‘牛孩’,这个学校就叫‘牛校’。”杨东平说。在他看来,打造“牛校”的最大秘诀,就是走争夺优质生源这条捷径。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地教委在割裂的政策价值取向下作出的现实选择,以此来概括并不为过。“教育公平”这面旗帜之下,制度默许的择校安排和政策倾斜难见阳光,有关学校和监管者之间心照不宣,态度暧昧。

奥数班复燃

2013年6月30日下午,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楼前挤满送孩子前来参加101中学占坑班扩招考试的家长。考试很低调,只在教学楼玻璃大门边贴一张不大的白纸,打印着“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试”等字样。一位结束考试的五年级小学生低声告诉记者,所考内容全是奥数题,平时并没有学过,“大概能得20分”。

就在不到一年前,北京市教委对奥数竞赛和培训进行了一场被本地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封杀。2012年8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一则全面声讨奥数培训的报道,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重视,随即决定采取措施。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四项措施,重申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条件,禁止学校涉奥考试和招生以及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相关联的涉奥培训,并查处将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

但据记者了解,就在“禁奥”风暴之后一个月左右,不少培训班又开门迎客。一位小学生告诉记者:“政府不让上奥数,现在学的是‘趣味数学’、‘思维训练’,内容和以前一样。” “101培训部”、“仁华学校”也分别于2012年9月和10月经海淀区教委批准更换了校名,从形式上与101中学和人大附中脱钩,更在内部发出复课通知。清华附中的龙校、西城区“老教协”(西城区老教育工作者协会)、“三色帆”(三色帆培训中心)等资历深厚的奥数坑班也相继复课。

奥数为何屡禁不绝?闻风认为,凭考试进入理想的中学,是大多数既无权也无钱的家长惟一能够把握的途径;对于“牛校”来说,奥数正是一种符合中国应试教育要求的“完美”选拔标准。

闻风分析,大派位以外多种升学渠道中,只有以奥数考试为主的点招途径是不需要“拼爹”,全凭孩子和家长“努力奋斗”的——“拼不了爹就遛孩子”。

在前述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讨会上,一位从三年级以来已获几十份教委认可竞赛全市一等奖证书的“牛孩”母亲说:“我觉得推优政策真的是特别不公平。基本80%到90%的孩子学业成绩都能达到满分,所以拉不开档次。”她表示,关键性的“三好生”、“优秀班干部”名额完全由孩子自主推选,为了维护公正,教委规定不允许班主任发表倾向性意见,但这又在另一个方向助长了儿童中的选举寻租。

闻风解释,即便是共建、条子生等以“拼爹”为主的招录方式,近年考试淘汰的比率也大大增加,因为“重点校”入学需求实在太旺盛。“共建分为大共建、中共建和小共建。小共建是比较容易入学的,主要针对重要的国家机关单位子弟,基本一对一;大共建对象是普通赞助单位,近年都要考试,且数学占绝对的分值。”特长生渠道,因而也更注重考试成绩,学校时有用特长生、共建生指标来安排文化课高分而点招等指标不足以安排的学生,一些学校所谓的寄宿生招录,据悉也无非利用寄宿指标来考试选拔。作为招生方式改革的内容,今年北京海淀区减少了各校特长生指标。闻风认为,此举并不代表双轨制下其他入学渠道指标整体的削减,仅是为学校提供了点招等其他入学方式指标增加的空间。这无疑意味着奥数考试的地位将更加难以动摇。

6月中旬,就在北京2013年这轮真刀实枪的小升初竞争进入尾声之际,全国瞩目的高考成绩恰到好处地出台了。媒体进入新一轮高考“状元”比较的热潮中。

北京的文理科“状元”,分别花落两所名校——北京四中和清华附中。作为“牛校”中顶尖者的人大附中,在去年将两个“状元”名号悉数收入囊中,虽然今年未有斩获,但风光仍然无两。

6月20日,中国“神舟十号”航天飞船宇航员太空授课在全国惟一的地面课堂,即设在人大附中。

这所学校,在历次高考和难以计数的奥数竞赛中,收获了人们的鲜花和掌声,如今更是承载各种择校狂热的终极殿堂。

人大附中招生办工作人员答复记者致电咨询时确认:人大附中今年招生达十多个班,不接受派位,招生途径只有推优和特长。招生总额和各种招录途径具体人数,一概不予透露。

北京市虽然措辞严厉地叫停了奥数培训和升学的挂钩,但入学指标的分配模式并没有给出替代性选择。以收集和发布各种小升初信息为服务主旨的“小升初网”创始人王涛指出,这反而让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

还有少数收入不菲的家长选择另一条路,即让孩子就读私立的国际中学,完全避开小升初的炼狱。曾晓东认为,此类国际中学按照国际化的教学和评估体系来培养孩子,不以单一应试标准否定孩子多样化的个性和人生价值,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言不失为更好的选择。但这是一条不归路。国内高考是一个建立在封闭应试体系上的考核标准,也正是因为教育监管者对应试和升学率的要求,才倒逼学校将压力前移,转移给了小学生。国际中学的教育模式与之毫不兼容,一旦走上这条路,最终的目标就只有出国一种选择。

曾于2001年至2009年担任北大附中校长的康健对记者表示,择校困境的产生,并非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是过于集中,现有政策将资源都向少数超级学校聚拢,使得“差校”更差,形成马太效应。他透露,据他在业内了解,一些普通校并非自暴自弃,而是“稍微有点起色,稍微培养出几个好老师,马上就被那些学校挖走了”。同时,他认为,现有公立学校大一统的体制下,社会给予学生们的选择机会又实在太少。

有权的可以找关系,有钱的可以出国买教育,没钱的苦读奥数,只有少数没钱没权更没精力的家长在无奈地等待最后的派位。这个社会的心态变了,孩子们的心态也变了。

海外择校模式考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多遵循就近原则。政府极力促进公立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稳定,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放开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在一些国家,择校制度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推行。若以和学校分区相关性为根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择校模式可大致分为严格的学校分区、一定程度学校分区和自由择校等几种模式。这些分别以日本、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中国香港特区放开民营学校敞开择校渠道促进分配公平的模式,也深为业界推崇。

日本:学区内公平与选择并存

“二战”后,日本迅速立法确立了义务教育无偿制原则。其后数十年,日本一直遵循严格的“通学区域制度”,即学生就读的公立中小学必须为学生所在学区内的学校,跨区就学所受限制极高。

上世纪80年代,“教育选择的自由权”理念被提出。1997年,文部省发布《关于通学区域制度弹性运用的通知》,开始逐步接纳择校的弹性化。目前日本公立学校的择校形式主要有“自由选择制”、“街区制”、“邻接区域选择制”、“特认校制”、“特定地域选择制”等,基本与学区挂钩。

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择权,但政府未放弃维护教育公平的举措。政府保证充足的经费以实现各校教学条件、设施的规范化,并实行从教师到校长的轮换制,保证了各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

目前按照严格的学校分区入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中包括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

美国:多元择校,允许跨区

美国义务教育主要以学区为单位就近入学。美国教育为联邦、州、学区三级管理,学区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州立法机关许可的准法人团体。

地方学区具有较高独立性,既有权民选教育委员会及管理学区公共教育事务,也有权对学区居民征收财产税,为学校筹集教育经费并分配。美国学区不仅不完全依行政区划划分,还具多种类型,一个州通常不只存在一种学区类型,各州还能自行决定学区的大小和数量。

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择校制度初步形成。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为公民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中择校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选择的自由。

公立学校择校,主要通过建立特殊学校实现,分为“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和“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磁石学校”是最早由公共资金资助的择校形式之一,主要针对儿童的特殊兴趣开设特色课程,提供多种课程和教学方案,自愿入学,且无学区限制。“特许学校”主要面向社会下层,一般规模较小,不收费,面向所有学生,无入学考试,经费接受政府拨给。但在人员聘用、课程设置、经费使用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拥有自主权。此外,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些州实行“开放入学”,规定只要对方学区和学校有容纳空间且有相关反歧视法律,就应允许家长跨学区择校。

私立学校的择校由来已久,包括多种形式如教会学校、私人或团体开办的学校、家庭学校等。政府并不干涉个人选择私立学校的自由,同时通过发放教育券、进行教育税减免等形式支持家庭选择私立学校。

在保证家长自由选择权的同时,联邦和州政府也通过诸如“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尽可能维持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包括实行教育改革,推行“优胜劣汰”的拨款方式等。

中国香港:有教无类,放开民营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在义务教育择校制度上最具示范性的,是实行派位制的香港地区。香港的派位制分为自行分配学位和统一派位,自行派位占30%,可按家长和学生意愿自行报名;统一派位则通过电脑随机派位,最大程度地排除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分配学校和学校的标签化。

自行派位阶段,家长申请的学校不得多于两所参加派位的中学,且不受地区限制;学校根据招生准则及比重自行录取学生,可设面试,但不允许笔试。扣除重读生及自行分配学位后,学校将所剩学位用于统一派位,其中有10%名额不受学校网限制,剩下的90%名额按照学生所属校网由学生家长进行选择。

此外,香港规定,财政应保证所有学校均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合格的师资,对学生和学校的投入不应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拨款标准按照学生人数或者班级规模统一拨付。

4.小升初简历制作有什么建议 篇四

小升初,是孩子们人生重要转折点,初中或将会对中考、高考产生影响,北京小升初的你做好准备了吗?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北京小升初简历制作三个小建议,掌握这些,制作简历再不用愁了。

建议一:成绩+综合素养

简历,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小学所获得的“成绩”,这成绩既包括各科目的具体分数,还包括所获得的荣誉,拥有的`特长等,将自己展现的越全面,机会也大。

建议二:实诚不可少

小升初简历中,有时需要写自荐信,自荐信不用太长,繁冗,可能会让老师失去耐心,重要的是需用简介且“实在”的语言将自己的优势突出,让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建议三:高大上的,不如小清新的

5.小升初建议 篇五

学校距离远近

这个因素其实还是蛮重要的,在初中以及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课业负担会比小学要大得多,如果因为路途远,早起晚归,来回要花在路上将近两个小时,既浪费时间,也影响孩子的精力,孩子疲劳后的的学习效率会很低。所以,名校当然好,但是如果离家路途很远,建议把学校的评价降低一个档次,相反,如果选择一个路途较近的学校,如果能把路途中的这些时间省下来,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

重点校的普通班

重点学校,名声很大,往往会吸引各种生源,所有人都想挤进去,考虑到会有各类共建、推优、包括师资等诸多因素,重点学校的普通班整体水平比本校实验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而且可能比某些相对差一些的学校的实验班比起来,整体水平的波动性更大。

中考情况

其实中考成绩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所谓中考排名学校之间如果差个两三名,不能算是个很大的差距,据此判断学校的优良,其实是很片面的。另外,将各个区县之间的中考成绩比较、排名,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虽然中考是全市联考,但各区评分标准各不相同,而且,高中学校往往会预留部分名额给本校学生直升高中,仅仅比较中考分数,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整体而言,中考跨区不如考本区,尤其是初中直升高中容易。主要原因在于,虽然中考一张卷子,可是各区评分标准不尽相同,导致分数会有差别;另一方面,各所高中一般会在考前签一些本校学生直升高中,像rdf每年会有近100名学生。剩下要招的名额,由学校自己划定分数线,各个学校一般都有跨区生的名额限制,所以中考跨区会有难度。所以,如果在本区内一所成绩较好,但名气不是很大的学校(尤其是其中的实验班)学习,往往比跨区后回本区的可能性更大。

文理科优势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文科学的好,就应该找一个文科好的学校,喜欢数学,就应该去理科有优势的学校。其实,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从小学时的情况就决定孩子以后的成长方向,其实就是挺片面的事,初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学科兴趣还是孩子经过初中学习,在高中自主选择比较好。

心态上的建议

6.[小升初征文]我的小升初生活 篇六

当今,在每个人的一生学业求职过程中,或许都要经过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各项关键考试,然而,每个人的考试过程体验或许有着不一样的感觉。我的小升初的生活是这样的:

我的小升初的考试前段时间,为了考好,取得理想成绩,我不断努力复习,时刻在学习,生活中充满着酸、苦、辣、甜。

小升初生活中的酸:

考试前,妈妈总是让我不停地复习完现在的课程,而且还要复习过去年级学过的课程。我告诉妈妈,小升初考试是不考以前的,只考现在学的六年级下册的课程,学习以前的没用。但是,我的顶撞和消极,让妈妈气愤不已,便开始唠叨起来,不停地说教,可我认为这是事实呀!但是,为了和妈妈不发生更大的冲突,只好耐着性子学起来,不过学了也没坏处,于是,拿出认真复习起来,但学的过程中,只觉得心中酸酸的,不好受。

小升初生活中的苦:

在炎炎季节里,我要苦苦复习,又是读,又是写,又是背,常常热得我大汗直流。有时,在街道上,走在路上,还要边走边背,甚至连吃饭,嘴里还在念叨着,就连上厕所还拿着书在读,老师常常布置十几张卷子、报纸和抄作业,我为此经常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这让我感觉比遭严刑拷打还难受、还苦。就这妈妈还另加英语语法题,爸爸还布置数学题,真是苦不堪言呀!小升初生活中的辣:

为了考试考好,妈妈和爸爸总是让我做题,我有些题不会做,爸妈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有时妈妈便忍不住开始唠叨着骂我,我也没办法呀!进退两难,进吧,这题难的就算把脑汁挤出来,也不一定能想出来。退吧,妈妈不停地再说,我就像是辣椒般,辣的人头脑晕头转向。

小升初生活中的甜:

小升初生活,总而言之太苦了,太难了,真是要了我的小命,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上一个好的中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经过考试,我取得了好的成绩,我觉得这么长时间辛苦没白费。

我的小升初生活就这样,你呢?

7.如何培养小升初学生数学符号意识 篇七

一、培养符号意识的重要性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 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一个符号的世界, 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 它准确、清晰, 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可见,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于数学语言表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需要。所以, 当讨论问题的时候, 等量关系和不等量关系, 包括依赖关系, 这些都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 都可以用符号表示。符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帮助孩子从算术到代数过渡发展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到了初中, 将要刻画一类的问题, 如方程、一次方程、二次方程、函数等, 从而概括出一类的数学问题, 使得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非常方便。同时又为形成模型奠定了基础, 无法想象没有符号怎么去刻画模型。

二、强化符号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符号意识的必要之处, 在于符号是初中课程内容中代数的主要部分, 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运算, 学生还需要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了解支配符号运算的结构和原理, 以及如何灵活地运用符号表达观点和洞察情境。伽利略曾说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 如果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 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 什么也认识不清。”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重视对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 使学生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数学符号的引入可简短地表示和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 并推进数学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生动地展示这种情境, 让学生感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 并从中体验到优越性, 从而激发新奇感, 强化认知动机。

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符号意识

1. 关注小学与初中的数学内容的衔接, 正确处理知识的迁移。

初中数学不再是单纯的计算, 而是数学内容进一步拓宽、知识更进一步深化, 从具体过渡到抽象, 从文字发展到符号, 由静态发展到动态等, 要求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首先要明确初中与小学符号运算范围的大小不同:小学阶段基本上是算术运算;初中数学, 由于学习了有理数、实数的概念, 学习了字母表示数的运算法则, 所以, 初中数学符号运算的范围比小学的范围更大了。其次要明确初中与小学在运算的步骤, 或者说要求水平上不同, 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事物的直观性, 因此, 在进行符号运算时, 自觉性、方向性、目的性就不如初中学生。所以, 在小学阶段的符号运算的复杂性水平要远远低于初中的水平。比如, 在小学几年的学习中, 数的运算很少遇到“符号”的问题, 基本上是正数和0 的运算, 进入初中学习《有理数》之后, 数的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 出现了负数, 而学生还按小学的习惯, 计算中不重视符号, 所以往往出现错漏符号现象。在负号的处理上稍不留神对学生的信心就是一个打击。如:小学计算3-2 学生都会计算, 但初中遇到2-3时常常不知所措。再如:“-a”学生总认为是负数, 对符号的性质理解混淆。所以要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努力提高学生正确地处理好符号的能力。

2.强化形成符号意识, 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

让学生在体验、分析、理解等学习活动基础上, 根据自己对数学符号的感悟, 使学生对概念、定理等数学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使用数学符号时, 学生最能体会符号对自己思维的帮助, 也最能积累使用符号的经验, 形成符号意识。数学符号的功能是用符号的形式代表符号所表达的丰富内容, 数学符号有自己的思想内容, 它按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 成为思维活动的载体, 并能简洁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 经历“具体情境→抽象化→符号表示→深化应用”这一系列的强化过程,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符号意识。要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在开放拓展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从而实现学生思维上的飞跃。比如, 教学中, 要借助于大量的实例, 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如在引入方程模型时, 通过银行贷款、打折销售、手机话费等现实情境, 让学生去体会方程的意义, 同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方程的价值。

3. 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

语言学家皮埃尔·吉罗说:“我们是生活在符号之间。”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 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已让他们初步感受到符号存在的现实意义。比如, 当他们看到店门前精致的“M”“KFC”时, 立刻就可想到麦当劳和肯德基。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符号意识, 感受到生活中的符号所体现出的简约、严谨、科学的特质。这种符号感对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 代数式xy可以表示什么?学生可以解释为:如果x, y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xy可以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如果x表示一斤苹果的价格, xy可以表示y斤苹果的价格;一辆车可以坐x个小朋友, xy表示y辆车可以坐xy个小朋友等。这些富有个性的符号正是已有的符号意识在起作用, 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和发现者!

4.在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 要解决数学符号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应用数学知识的情境, 以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符号的价值。案例:

(1) 小明每时走v千米, 1.5时走____千米, 36分钟走____千米, t时走_____千米。

(2) 奶粉每罐p元, 橘子每斤q元, 则买10罐奶粉、6斤橘子共需_____元。

(3) 按下图方式搭三角形。

搭n个三角形需要___根火柴棒.

(4) 如图, 领奖台的侧面积示意图如图所示。要在楼梯上铺一条地毯, 则地毯至少需多少长?若楼梯的宽为b, 则地毯的面积为多少?

5.要善于总结学生遇到的困惑。

在教学中, 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符号和符号运算等存在的困难, 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寻其根源, 强化解惑, 就此例举几例。

(1) 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 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字母究竟能表示什么, 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如果认识不到位,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符号的认识和学习, 因为这是学生刚开始对字母的初步认识, 这个基础一定要打牢。要联系生活实际, 告诉学生字母可以代表一切, 让学生自己举例子, 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的。让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字母, 进而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8.免费之后,“小升初”更愁人? 篇八

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应当免费免试,全国取消“小升初”统考之后,各地教委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比大人累、比大人苦的孩子比比皆是。开学的日子临近了,不少小学生将会走进初中校园,开始学业的第二段旅程。

或许热闹轻松的暑假能驱散孩子们之前的备考压力,能使他们早已疲惫不堪的身心得以复原。然而,在“小升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家长作为指导孩子作战、参战的将军,纷纷心力交瘁。恐怕对于家长们来说,与自己的小孩一起经历的艰辛,早已刻骨铭心了。

信息不公开,还要自己跑

“那段时间真是太苦了,家长和孩子都在受煎熬”。家长汪女士这样回忆当初她陪儿子走过的“小升初”历程。汪女士家住广州市天河区,她的儿子是2010年小学毕业生,目前就读于一所办学质量很好的民办初中。

“我的小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奥数班,一直学到六年级,每个周末去上课,平时还会请家教在他放学之后在家里面辅导他。目的是让他争取在‘华杯赛’上得奖,增加进入好学校的机率。我的小孩当然很辛苦,他也非常自觉,甚至自己提出要我给他买咖啡,使他晚上学习的时间更长。有些时候,我看着他趴在桌上睡着,手里还握着笔,心里真不是滋味”。

按当年的政策,汪女士所属的天河区应该是免试到对口初中入读,但她还是选择付出更多的代价,去上更好的初中。“对口直升的初中是成龙中学,这在天河区也算不错的学校,我们就把它当做保底学校。家长们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去更好的初中读书,直升是最后的选择。当时,我们从五年级就开始搜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一些好学校的相关资料,家长们都会在网络上利用论坛和交流群分享信息。”

汪女士还特别注意和老师们搞好关系,这样老师就会在小孩考证的时候给予指导。“要是在作文竞赛中得奖的话,会对他升学有好处,那我就非常希望他的语文老师能对他进行指导。”报名的时候十分紧张,生怕漏了哪条信息而错过了报名时间,并且有些学校的考试信息并不是完全公开的,还得亲自跑去学校打听。

“难就难在不考试”

黄女士家住广州市海珠区,她的女儿是今年的小学毕业生,海珠区的政策主要是通过电脑派位和推荐生的方式升学。由于获得推荐生的资格很困难,并且黄女士不想把女儿的“命运”交给电脑,所以她决定“择校考”,目标是天河区的一所公办中学。

但就在临考前不久,公校“择校考”突然叫停。由于政策变得太快,天河区部分考场都布置好了,甚至发了准考证。黄女士说:“知道消息的那一刻,真的感觉措手不及,后来接到学校的面试通知,他们的叫法是‘面谈’,也交了择校费,前前后后找了一些人,托了一些关系才最终确定录取”。

“没有安全感”。这是很多家长对“小升初”政策的第一感觉,政策每年都会变,就2011年来说,广州“小升初”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电脑派位,这种途径适用于“老三区”,即越秀区、荔湾区和海珠区。

二是特长生提前录取,有些学校可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特长生因此提前录取,可避开派位。

三是对口入学,除了老三区外,广州其它区和县级市多数采取按地段小学就近免试到对口初中入读。因此,不少家长不惜花高价在名校附近购房。

四是民办初中招生考试,从2006年起,广州13所民办初中在“小升初”考试中开始实行联合招考的政策。今年,广州“小升初”民校联考一分为二——分为以育才实验为首的13校“大联盟”及由广雅实验学校、二中应元和六中珠江三校组成的“小联盟”,并在同一天举行考试。尽管大部分民办初中的学费每学期高达7500元至2.5万元,录取率仅为10%,然而这些具有名校背景的民办初中每年招生都很火,成为排在“电脑派位”之下的第二大“小升初”形式。

五是“择校考”,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电脑派位或者对口入学,希望能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择校考的概念。即跨地段、跨区入学。择校的热门学校,一般为公办重点中学,择校费一般为四万。

六是推荐生,在实行电脑派位或对口分配的办法基础上,中学面向所在区招收小学优秀毕业生,即推荐生,各小学的推荐生将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推荐升学。有些区已经取消“推荐生”制度,而越秀区、海珠区今年仍保留推荐生。

在“小升初”统考被废除之前,入学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数,分数高的上重点中学,分数低的上一般的中学。统考被废除之后,入学的标准不统一了,入学方式明里暗里五花八门,要上一所好的初中比以前更难了,不少家长发出感慨:“小升初”难就难在不考试。家长们要在六条途径中,费尽心思地挑选最有利于自己孩子的那一条。

“推荐生”公平吗?

“推荐生”这一政策首当其冲,被指不公平。“推荐生”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选拔激励少数优秀学生,但会给多数学生带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

教育学家指出,推优制度实际上严重违反了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那就是应当减弱学生的同质性差异,增强他们的异质性差异。也就是说,应当去提高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去比较学生的好坏,所谓的好学生、差生,都是同质化差异。

已故的北京政协委员王晋堂认为:“推荐生优先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因为《义务教育法》是为了给适龄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资源。”

“特长生优先录取”这一政策也备受争议。有家长指出,某些学校特长招收的种类总是在变,比如今年招的特长是舞蹈,明年就变成声乐。家长认为:“就是根据几个甚至一个内定的指标所学的专业来变的。”

很多特长,一旦沾染功利色彩、变成“小升初”的敲门砖之后,就不再成为孩子真心喜欢的特长。这种功利目的的引导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学了一门知识之后就会厌倦它,所学内容都可能变成孩子厌倦的对象。

虽然今年6月份广州市天河全区所有的公办学校都接到上级紧急通知,禁止举行择校考试。但家长说大部分公校仍在变相招生,面上不考私下考,有专家担忧“择校不会轻易消除”。由于《义务教育法》规定,公办学校“小升初”是不允许考试的,而民办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考试,所以民办学校理直气壮地进行声势浩大的招生考试,每年都会吸引近四万考生竞争它们提供的三四千学位,录取率约为10%,激烈程度远胜高考。

9.小升初建议 篇九

不知不觉中,短暂的六年光阴像风般远去,我离开母校的日子就在眼前。在这过去的岁月里,蕴藏着数不尽的酸甜苦辣,让我永远无法忘怀。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是你们陪我度过了六年。这六年中,我们朝夕相处,彼此结下了深厚友情。你还记得吗,上次我肚子很痛,趴在桌子上,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是你们一直陪伴着我,关心着我,不断地问“感觉好一些了吗?”还小心翼翼地把我搀扶到了校医室。还记得那天的考试,我只得了79分,豆大的泪珠浸湿了我的衣服,还是你们来鼓励我,安慰我。“你总是说毕业有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一首歌的歌词道出了我们的心声。对呀,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我想在这儿对你们说一声“谢谢你们,祝大家健康快乐。”

忘不了,可敬可爱的老师。感谢您六年来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把我从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小孩,培养成了一个长大、懂事的男子汉。老师,您还记得吗?那次放学的时候,天气突变下起了倾盘大雨,我没有带伞,雨太大,不敢淋雨回家,只好在屋檐底下避雨。可是雨不仅没有停,而且还越下越大。我左等右等不见家人的到来,只好低头叹息。这时候,我看见了您的身影。您说:“科霖,怎么还没有回家?来,黄老师送你回去。”就这样在暴雨中,我和您一起走进停车场里,坐上了您的电动车。老师,您可能不知道,那一刻,我的心情就像黑暗中出现了一缕阳光,由阴转晴,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谢之情。我还记得,多少个晚上,我从您的办公室前经过,看到了您还在辛勤地批改着作业,心里有一不出的敬佩之情。老师啊,您那眼角的皱纹,有一条是为我而生的,您那头上的银发,有一丝是为我而白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不是歌颂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还能是赞颂谁呢?

从前的日子都已远去,我也将开始中学生活了。可是,在母校成长的点点滴滴,那些可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将伴随着我终身,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2018小升初满分作文:再见了,母校!

清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云彩将阳光剪得支离破碎,一缕阳光射入迷离的双眼,世界安然苏醒。我在微风中伫立,希望捕捉到每一处熟悉的感觉,风吹乱了我未梳理的短发,发丝将我思绪缠绕。对着这个全新的早晨,我轻轻说道:别了,母校。你好,初一。

怀着这一颗懵懂,紧张又有一丝喜悦的心就来了,稚气未脱的脸庞染上天边的红霞,两只小手不知该放何处紧紧攥住书包带,活脱脱一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和一群不相识的人跟在老师身后去属于自己的班级,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每一个人都显得很安静,乖乖地听老师吩咐,不吵闹,不抱怨。窗外的柳树摇曳的更卖力,花朵笑的有些“花枝招展”了。

“嘿,接着。”“在看什么呢?快点给我看看。”天性使然一群不相识的孩子很快就打成一片,因为有缘,茫茫人海中使得我们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是别人最好的回忆。不知怎的,大大咧咧的我变得不爱动,文文静静的,老妈说那是懒罢了,不过我倒觉得是时光老人教会我长大。我班被称为“女子兵团”,可见我班男女比例十分不均衡啊。男生很是受气,备受“压迫”。呵,真是些孩子。不过做孩子真好。

青春的我们有很张扬,爱在风中大笑,因为我们有活力,有朝气。太过张扬又使我们错过了些很珍贵的东西。好朋友分道扬镳,丢下一句狠话便转身离去,心中想着:你我从此不再是朋友。谁都不肯低头,恐折了自己的傲骨,哪知只是傲气使然。我不甘,拼我的一切去学习,只为超过她,满足我邪恶的虚荣心。我真没辜负自己,我握着成绩单,内心的喜悦怎么都掩饰不住,笑弯了双眼,翘起的嘴角。唯独没有胜过她的得意,原来时间能改变一切,当时只不过是青春狂傲罢。

还记得考试那天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的“是否曾迷茫,依然迷茫;是否曾憧憬,依然憧憬;是否曾期待,依然期待。”还记得刚升初中时心里想着“初中生活我相信它是美好的。”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刚刚发生,现实却告诉我那都成为回忆了。

分班了,人散了。

拥着清晨的阳光,我吸允着新鲜空气的甘甜,微风亲吻着我的脸颊,将我思绪再次勾回,风儿今日如此多情。啊,再见啦母校!

2018小升初满分作文:那一刻,友情在燃烧

值得回味的小学时光转瞬即逝。小学阶段它就像一杯醇厚的琼浆,香甜无比,好多好多的故事如无数珍宝在我的脑海里闪烁。但令我最感动的还是那场扣人心弦的毕业联欢会。

那一天,同学们带上自己精心挑选的零食,早早地来到学校,走进教室,只见教室里布置的十分喜庆祥和,黑板上画满了生机勃勃的粉笔画,每个同学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大家有说有笑,你给我吃巧克力,我给你吃苹果;你送我贺卡,我送你祝福,教室里热闹非凡。这时,班主任王老师盛装登场了,她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教室,将手中的笔记本电脑放到了讲台桌上后,就叫学习委员俞佳宁上去准备节目,等一切准备就绪了,王老师大声地宣布:“毕业联欢会现在开始了!”同学们一听,热烈地拍起手来。

“第一组,竺图远表演古筝!”主持人俞佳宁微笑着说。竺图远羞答答地上去将自己心爱的古筝架到桌子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随着悠扬琴声的响起,同学们都被带进了美妙的境界,大家都陶醉在琴声的世界……直到一曲终了,我们才清醒过来……紧接着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第二组,相声由钟晴雅和舒乐佩表演。”说起钟晴雅和舒乐佩,只要想想她俩说的话,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他们那些搞笑的语言引得一阵阵笑声,有点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笑得滚到了地上。班主任王老师边笑边拍照,把她俩的滑稽搞笑镜头永远定格在一张张彩色照片中了。

……

“第六组,胡阳演唱歌曲《成熟》。”俞佳宁得话音刚落,胡阳就走了上来。虽然胡阳的声音较轻,但是我们仍然感觉到她唱得抑扬顿挫,十分优美。

节目演完后,最难忘的时刻来了,也就是到了我们分离的时刻,王老师打开了笔记本电脑,将她连夜完成的毕业赠语读了起来。一开始,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听着,但到最后,王老师声音有点哽咽,同学们也哭了起来。大家都跑到讲台上和王老师拥抱在一起,哭成一团……这泪是难舍难分的泪,是真情的泪,是感激的泪,也是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泪。最后王老师抹去泪水,大声地说:“同学们,愿你们在以后的风雨中,取得更大的成绩!”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了几朵小花撒向空中,同学们纷纷含泪而笑了。毕业联欢会在《同一首歌》中结束了。

10.小升初建议 篇十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5、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2)(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3)(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6、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和尚,阿弥陀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11.是谁制造了“小升初”乱象 篇十一

种种“小升初”乱象真是让人不寒而栗,身心俱疲。为什么不能决定命运的“小升初”也让家长和学生如此纠结,我认为,原因也不外有以下几点。

选拔人才制度缺陷难辞其咎。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它的检验评价标准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仍然主要是通过文化课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对社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根本就没有体现。说到底,目前的这种评价机制,主要就是检验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认为成绩好就是真的好,结果也只能陷素质教育于无奈的空喊之中。高考就是指挥棒,说的非常形象、生动,这种选拔、评价人才的单一手段和途径也让学生和家长“铆足”了劲来抓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我国人才评价、选拔机制不能彻底地改观,“小升初”的乱象就不可能真正遏制,用“不许择校”、“不许学校补课”、“不许老师办学习班”、“不许排大榜”等等无数个“不许”来保证教育公平,结果都会无异于“隔靴搔痒”,绝对不可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成乱象的推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造成一些发达地区、重点学校成了抢手货。国人普遍认为,只有进了重点小学,才有可能进入重点高中;进了重点高中,才有可能进入重点大学;进了重点大学,才有可能“高人一筹”,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生活保障。这样的想法,造成了普通小学为生源发愁,重点小学则为竞争打得“头破血流”,两极分化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

12.小升初建议 篇十二

一、调整心态

面对现状, 教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 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学生的特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试着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 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上课精力不集中的学生, 教师可以试着认为他可能是发散思维较好的学生。如果教师改变思维方式去认识这些学生的特点, 学生的缺点在教师眼中就转变成了优点, 教师对这些学生同样会产生许多美好的期望, 师生双方每天都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投入工作和学习中, 教学效果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二、调整教学方法

面对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 教师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匹配, 教师应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准确分析学生。

1. 了解学生, 准确分析学生。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最关键的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表现, 课前摸清学生实际情况后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联系教材, 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 利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活知识, 拥有更多的生活感悟和经验。在教学中, 教师不妨走近学生, 了解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如果教师自己心里没底, 不妨自己认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没掌握的是哪部分?大概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程度怎么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分析学生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跟进一步”, 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点、最近发展区、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便于改变教学路径, 实施个性化教学。

2. 多设、巧设“支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支架就是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知识水平的问题时, 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实践中, 支架式教学一般采取的方法有: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 向学生演示要掌握的技能, 提供有提示的练习, 在学生准备好之后让他们自己活动。面对就近入学后班内学生差异较大的现状, 教师可以试着尝试“支架式教学”, 找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采用不同方法、不同速度、不同学习材料进行个性化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现以初三化学为例。在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时, 教师在上课前要了解哪些学生已经熟记化合价并会书写化学式、哪些学生只会书写简单的化学式不会化合价、哪些学生只会背化合价不会书写化学式、哪些学生既不知道化合价又不会写化学式, 还要清楚哪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哪些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帮助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准备几种不同内容、不同速度、不同材料的学习视频 (微课) 。

课前, 教师事先建立微信群或QQ群, 把所有的微课视频做好标签全部上传给所有的学生, 然后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视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在群内一起讨论交流。课上, 教师首先检查化合价记忆情况, 然后检测化学式书写 (完成第一组练习) , 教师在巡视和师生校对的过程中找出需要帮助的学生,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安排好合作伙伴, 组内交流共同完成第二组练习, 最大限度地完成“个别化”教学要求。如果练习中发现仍然需要帮助的学生, 可由教师课下对该生进行“准个别化”教学, 最终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支架式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在于, 为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教师提供的帮助太多,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操作能力就得不到充分发展;相反, 如果提供的帮助不够, 学生又会因失败而泄气。所以, 有效的教学支架必须是灵活的, 必须适应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另外, 随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介入教学, 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复习和自主学习, 同伴间的交流也更加便捷, 这种由学生自己选择内容、途径、速度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但是在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每个学生差异的动态性, 不要把学生永远定位在原来的位置上, 不要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被贴“标签”的感觉, 教师要尽快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积极、主动地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支架式教学与电子产品及互联网的有机结合, 优化了教学的个性化, 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 真正做到课上“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3. 反思教学, 避免加大“差异”。

教学中, 教师不经意的不良教学行为, 不仅影响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 而且影响学生情感、动机、学习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困难, 使“差异”进一步升级,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教师应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第一, 反思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快, 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犯的错误。上完课, 教师要仔细回忆一下自己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第二, 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师生互动。教学中要不断地检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活动是不是多了, 学生活动是不是少了, 学生活动的时间安排得是否合理、目标是否明确, 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等。

第三, 反思教学目标。

制定科学的、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目标的路径不同, 速度不同,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有没有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分解目标, 是不是在各知识碎片中精心设置了“合理的教学支架”, 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分步完成最终目标。

第四, 反思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师不仅要研究自己的教法,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法, 把自己的教法融于学生的学法之中, 把学生的学法纳入自己的教法之内, 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用他们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快乐有效的学习。在课程结束后, 我们要不断地反思: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各自最喜欢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否采取了他们所擅长的学习方式?

三、调整评价方式

学生就近入学后, 如果教师依旧采用原有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评价方法, 可能会陷入帮扶差生的泥潭, 部分学生也会掉入“死学、学死”的万丈深渊。因此, 在学生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教师不仅要调整心态、调整教学方法, 还要调整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1.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容易发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缺点, 忽略其优点。导致学生由不喜欢教师进而扩展到不喜欢化学学科, 从而产生学习困难。如果教师真正关心学生, 并及时对学生的新发现提出表扬, 就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

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并随时记录下来, 作为多元化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档案中记载学生成长的变化。对“学困生”来讲, 电子档案是建立自信的有效工具;对教师来讲, 电子档案是发现学生优点和长处的重要资料。里面可以是学生的一次优秀作业, 一篇美文, 一个被采纳的小小方案, 一张画,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记录等。这是比较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帮学生树立自信, 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小升初建议 篇十三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小学六年就快过去了。在小学生涯中,蕴藏着数不尽的酸甜苦辣。

曾有一次,我考试不合格,我恨自己不争气,便留下了后悔的泪水。之后,又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感到无比的心酸。但是,心酸是一份真挚的馈赠,心酸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只要你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获取回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避免不了的。有了这次酸,我们才有下次的成功。所以,酸并不可怕,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调味剂。

同学们在这六年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写字,一起玩耍,一起受批,正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考试考得好,大家一起为你祝贺;考试考得不好,大家一起为你难过。甜,就是这样,像是把一块糖放进你的嘴里。

在小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我才·领悟到了什么叫做学习--早出晚归,整天沉浸在题海里。这不,语文老师的两个黑板刚抄完,数学老师又带来了两张试卷,英语老师的测验也接踵而来,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考卷滚滚来”。苦啊苦,现在的学生真苦。

记得那是一次英语默写单词竞赛,“哇!你得了一百分!”同学的话中透露出一种辛酸。我低头不语,看着那鲜红的个一百分,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因为哪个一百分里面有水分。想到这,我的脸像辣椒酱一样红。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去向老师承认了错误,把辛辣甩掉。

小学生活就快过去了,就快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酸甜苦辣,咋们在新的生活,学习中再见吧!

【酸甜苦辣―我的小升初优秀作文2】

望着太阳西下,我想了许多许多。

又一周过去了,这一周的酸甜苦辣是出奇的多。在中学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又过去一周,学习成了最重要的事。

酸,早晨当第一缕照在我的身上时,半睡半醒的眼睛让我觉得现在第一件事就是再睡。睡着睡着不知不觉又睡着了,等睡醒了,看表,吓了我一跳,北京时间七点整。我赶紧以神舟六号上天的神速穿衣服,吃饭。冲到学校,还是迟到了,扣掉了班级量化分。我的眼泪流向心里,酸酸的。

甜,一天天的过去,有点无聊了,老师传来一条消息,星期五下午考试,不知这条消息是好是坏,总之是有的人欢喜,有的人悲哀。对我来说是欢喜。星期五下午走出考场,吸了一口凉气,甜甜的,今天考得好可好了,双倍好心情。是不是空气的味道是因人的心情而定呢?心情让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美好。

苦,这个字谁都不愿意去碰,包括我自己。可是知道了这周回去的作业之后,不得以的我碰了苦。太苦了,作业多得可以堆上天。做得我头昏脑胀,苦啊!

辣,不知道怎么说这个字,它可以集酸苦到一起。那是今天早上,做作业做烦了,我便偷偷溜出去看电视。听见妈妈由弱到强的脚步声,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回房间。妈妈发现了,显然,妈妈很生气。一阵阵的骂声,我的心里又酸又苦,转为脸上的那一阵阵的辣,我没有哭,因为我知道这是妈妈对我的爱,对我的惩罚。

酸甜苦辣的一周过去了,即将来到的是下一周,神秘的下一周是怎样的?等待我们去开启,望着夕阳残留的光,下一周的脚步声越来越响,它离我们越来越近。同志们,奋斗吧!为了我们更光彩的明天!

【酸甜苦辣―我的小升初优秀作文3】

小学军训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难忘的经历,在军训中,我经历了许多,我也体会到了军训的酸甜苦辣。

军训的第一天,我们的教官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大概是为了树立起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吧。教官先让我们站军姿30分钟,还要求我们要纹丝不动,连一只蟑螂在你的背上爬都不许动。我们哪接受得了这样严酷的训练啊。教官只要看到我们不专心,就让我们站蹲姿,我几乎全身的重量都压到了我的小腿上,痛得难忍。我中午回到了宿舍,想到了家里的好,我不由得说:“苦啊!”

军训的第一天的下午,我们举行了士兵突击训练,我们要在7个班中选出一个优胜班级,一个班级里有要分出4个组来代表本班进行表演,我们组竟然被选上进行表演。在表演时,我们班的黄李主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集体选一个班举手,然后那个班就肯定会也全体举我们班的手,再加上我们班的优秀表现,我们帮获得了一等奖。顿时,我感觉我的心头甜甜的。

第二天的下午,我们因为中午吵到教官睡觉,所以教官对我们实行了严厉的训练!他整个下午都在练蹲姿和练站姿。教官先让我们站半个小时,然后向右转,在再过半小时,再转。我突然想到烤鸭,一边翻一边烤,我想教官是不是在烤我们啊?此时,我的脸被太阳晒得火辣火辣的。

第三天下午我们听了大宋老师的讲座。大宋老师先让我们选出两个小领袖,然后做动作,如果做错了小领袖就要跑步,承担责任。我看着他们跑的身影,我的鼻子酸酸的。

14.小升初建议 篇十四

一、以记叙文为例对小升初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简要分析

从上表可看出, 小升初学生语文——记叙文写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课程与初中语文课程的不衔接。其原因是在进行小学语文写作时, 教师通常是泛泛地讲, 学生写作更多地是依赖于自己在阅读积累后所形成的语感, 或是生搬硬套作文书, 甚至还有全家齐动手, 父母为了让孩子的作文达到老师的要求, 而助写的现象也较常见。由此可见, 小学生在写作方面, 从父母那所获得的系统指导是不够的, 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训练, 才有可能达到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得知, 小学语文的学习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首先, 学习态度方面存在问题。由于在小升初选拔中奥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再加上英语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使得许多孩子小学一年级起就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英语与奥数的学习中, 因而认为语文学习不够重要的, 存在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

其次, 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调研中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如听讲时很难集中注意力, 不能主动预习与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问题。接着, 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多数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来说, 他们基本上认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学习任务, 但仅仅停留在教师传授的内容方面, 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缺少方法, 使得他们想学好, 却有心无力。

另外, 学习效果方面存在差异。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基础积累、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从调査问卷及访谈中可看出, 小学生学好语文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 大多数小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投入的时间及精力不够, 大多数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语文学习方面能有较大提升, 但他们在阅读及写作方面感觉无所适从, 有力使不上, 亟需行之有效的课程为他们在这方面做好衔接与铺垫工作, 使得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方法, 克服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三、结合点面结合衔接策略

点面结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点面结合中“点”, 这里指的是小升初阅读与写作衔接课程设置中主题、语言、文体、知识、主旨、教学这六元素的侧重点;广义上点面结合中的“面”, 指的是“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主题元素、语言元素、文体元素、知识元素、主旨元素、教学元素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整体。

“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体现在课程中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狭义点面结合中的“点”指的是, 对人、对事、对景物的外形、特征的详细描写;狭义点面结合中的中的“面”指的是, 对人、对事、对景物的外形、特征的概括性描写。所谓点面结合, 就是指对“点”的详细描写和对“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这里所讲的点面结合衔接策略是指的广义上的点面结合。点面结合就是“点”——“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中各元素的侧重点与“面”——“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相互联系形成的不同维度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课程的侧重点, 体现出语文课程的难度与深度;“面”可以顾及到课程的整体架构, 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深度、宽度与广度。点面结合, 就是既有深度又有宽度与广度地将语文课程进行整体架构, 从而形成一个科学而严谨的体系, 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切实可用的“脚手架”。点面结合是一种融“整体把握”和“重点突出”于一体的课程设置策略。这里的“面”指的是小升初语文阅读与写作衔接课程的整体框架及基本单元, “点”指的是指每一单元不同课程涉及到的课程内容所设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依据“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的侧重点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在课程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不可能面面倶到, 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面面都不到, 课程规划中将运用“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侧重点策略, 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把握重点、难点和基点。但这些“点”不是孤立存在的, 必须作为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个课程体系就是文章的“面”, 就是语文课程的整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 通常容易从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阅读或写作着手进行解析, 再深入到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点上。点面结合的课程衔接策略就是要从“面”上首先架构衔接的课程, 再依据架构设置课程内容, 最后在“点”上落实每一课次的教学目标。因此说, 点面结合的课程设置, 是既一种符合阅读与写作规律的语文课程设置艺术, 又是一种符合学生语言、心理发展的课程设置艺术。只有当我们依据“小升初语文课程六元素”设置了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 才有可能将衔接真正落到实处。

15.小升初择校:老问题新趋势 篇十五

择校呈现三大趋势

某大城市有关部门在本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5所中学(分别是重点中学、一般完中、纯初中校、私立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家长中随机抽取407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68份,其中择校生家长的问卷242份。这表明择校比例已达66%。

调查表明,择校生家长的学历层次、自身素质及修养相对高,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

择校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特长生、共建、子弟、实验班、住宿生、引进人才的子女和社会捐资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由于小升初招生制度中存在派位前的先期定位,家长择校的途径多、范围广、余地宽;第二,家长非常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从而为部分学校招收特长生、实验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第三,初中义务教育促使共建单位产生;第四,社会捐资比例高达38.50%,充分说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经济能力尚可的家长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为使孩子上好学校,捐巨资也在所不惜。另外,家长的从众心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择校地区差异明显,城区学校择校生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校。城区择校的比例为50.52%,农村择校的比例为12.05%。地区城市化程度越高,择校生比例就越高。许多农村的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已经打破了地域与学区的限制,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区学校择校生的比例。

择校品牌化,教育品牌与学生择校两者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多年的教育改革,塑造了一批具有优质教育品牌的学校和特色学校。家长在择校时“首先考虑品牌学校”的比例为46.59%,而考虑一般初中学校的比例仅为8%。教育品牌吸引力不断增强,品牌效益日益凸现。

现在学生择校的方向非常明确,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就近、交通方便、有熟人照应”等标准,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哪个校门不仅决定着孩子的前途,而且关系着家庭的声誉,给孩子挑选一所好学校,就等于为他们预备了美好前程。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声誉、较高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的“优质学校”。

调查表明,赞同学生择校的家长占52.79%。其深层次的原因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差距、就业竞争的激烈化、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关。家长在普遍认同学生择校的同时,也对择校的“高额收费”“权力择校”“关系择校”等不良现象十分不满。

安宁的女儿今年夏天小学毕业,为了能够让宝贝女儿升入一个好中学,他从去年秋季开始便一直在忙碌。一开始是打听全市各主要中学的特点和长处,筛选出与女儿的特长和志向比较吻合的几家;随后是托人找关系,希望早早地与这些学校挂上钩;今年四月份,就开始带着女儿转战各个学校的招生面试。

好在女儿很争气,面试过后,她报名的几所学校都答应收她。

英涛的女儿前两年也经历了类似的一次升学折腾。他认为,取消小升初考试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初衷当然是好的,可达到了什么效果呢?第一,把高校招生中那种复杂的竞争模式提前引入小升初阶段;第二,取消招生考试,只是取消了“全市统一”的考试而已,实际上,只要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不解决,择校现象就必然存在,改头换面的考试仍然存在,而且更复杂、更烦琐。

“特长”成为择校的“敲门砖”

一位家长专门在网站上开设博客强烈呼吁“恢复‘小升初考试制度”,她在博客中称,她家的小孩现在上小学三年级,班上同学的家长从三年级开始,就安排孩子周末上奥数、英语、写作、舞蹈等课外班,最终的目的是获取相应的证书,而这些证书是报考一些优质初中的必要条件。

这位家长所在公司的几个同事也在为孩子“小升初”而烦恼,有的为了上述证书已经陪孩子坚持了四五年的课外学习,每个周六、周日都奔波辗转于各个培训学校之间。为了确保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落空,家长必须为孩子选择多个学校,参加不同学校的考试和面试,面对多种要求和标准,家长不知所措,孩子苦不堪言。

清晨6点40分,11岁的男孩孙宁就要起床了。10分钟之内完成洗脸刷牙、换衣服和吃早饭,然后坐公交车去学校。在这个大城市,他是众多小学五年级学生中的一个。孙宁说,在学校比较轻松,但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在课余时间等着他们,一直要忙到深夜。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两年了。两年来,他都是上完学就继续去上培训班。

孙宁的父亲每天跟小升初的家长在网上交流经验。面对孩子的辛苦,他除了心疼,就是无奈。

然而,要得到一张进入重点中学的通行证,光有孩子的这些劳累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位学生家长王女士刚刚把户口从S区转到了教育资源更好的C城区,为的是能够通过就近入学政策,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王女士的一位朋友更是为此不惜暂时离婚。

王女士说,如果孩子的户口在她这边,孩子将来就读的学校可能稍微好一些,如果户口在孩子的父亲那边,将来就读的学校就相对差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她便和丈夫办了离婚手续,这样一来,孩子就顺理成章地进了理想的学校。听了此事后,人们都觉得挺不是滋味。

如果仅仅通过自身想办法就能进入重点中学,情况也许会简单很多。事实上很多家长发现,按规定进行的统一派位分配之前,各种特长生、推优生、共建生之类已经让很多重点中学的名额接近满员。有人竟给出了另一条路: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考试,挤进名校。即便需要交上几万元不等的培训费,有些家长依然在所不惜。

就这样,为了上更好的中学,有更好的未来,孩子失去了原本应该轻松快乐的童年,家长花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而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是各种名目的培训机构和中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内,在倡导教育公平的今天,这种现象还在继续。

“小升初”的公平被“特长生”之类搅乱,或许是当初政策制订者始料未及的。长沙市出台的招生政策,在明确规定公办民办学校一律微机派位之后,未能免俗地留下了一个“制度后门”,即给予一些特色学校在微机派位前提前招生录取的权力。问题在于,一些未被政策授权的学校也在“提前招生”,而有着提前招生权的学校更是大打“特长生”擦边球,以致有的学校出现了16个班仅有两个班的学生是微机派位的现象,更有一些培训机构借着“提前招生”“特长生”的幌子大敛其财。

公平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价值核心,亦是微机派位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当“特长生”成为小升初制度的漏洞,微机派位制度就难免形同虚设。那么在这其中,到底谁是过错一方呢?家长们积极参与“提前招生”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们只是“受害者”;一些学校违规组织考试,发放预录承诺书,但也常常是满腹牢骚;至于教育主管部门,大抵也是有话要说。当然这种追问的主要目的不是追责,而是在现实的“小升初”乱象之下,必须思考一个如何堵住“特长生”漏洞的问题。

应当看到,各校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天然均衡,又有哪个家长不想让孩子上一个听起来名声更大的学校?所以面对“特长生”预留下的制度后门,要想不让家长们削尖脑袋往里钻,要想不被方方面面的关系所利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小升初”乱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特长生”政策如何调整,才能使其不违背起码的教育公平,这是对管理智慧的考验。

所谓“学区房”应运而生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调查,2009年,北京的学区房竟然每个月上涨1500元左右平方米。而这种现象并非北京市所独有,在许多大城市,目前的学区房价格是十年前的三倍多。

学区房这一概念,早在多年前就存在。所谓学区房,就是办学质量高的重点、名牌小学对口入学区域内的房产。由于户籍在这一区域内的孩子可以就近免试进入好的学校,因此它成为一些家庭置换或者新购住房的首选。在家长们看来,“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在北京,一座“爷爷辈”的老楼满身斑驳,没有物业,没有暖气,管道老化,死气沉沉,却可以卖到每平方米1.8万元,只因为它是好学校的学区房。

在商言商,房地产商、房屋中介公司于是大打“学区牌”,推高学区房价,却依然有众多家庭争购,可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近年来,舆论一直呼吁家长理性地对待孩子的择校,主张根据家庭的经济实力,综合分析自己的工作因素和孩子的求学因素,再决定是否购买学区房,不要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就花大笔资金购买学区房,甚至宁愿住得差一些、自己上班远一些。但是,一心想为孩子找一个更好的学校的家庭,却很难听得进这种意见。

有一位先生,今年孩子刚两岁,他就已经在四处看房,打探各区的小学入学政策,准备挑选一处学区房。他的理由是:“现在求人办事难,以后什么形势更难说,不如早买一套好学校的学区房,到时候不必托关系,也能就近入学。孩子上学是大事,未雨绸缪,越早越好。”

家长的这种选择,其实可以理解。一方面,购买学区房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才环境,这是所有父母都期望的,有人甚至将这种行为与“孟母三迁”相提并论。另一方面,购买学区房也不失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家长们看来,只要重点小学、名牌小学不搬走,就近入学的政策不调整,那么,学区房的升值空间将十分巨大,在孩子小学毕业之后,完全可以把升值多倍的房子再卖出去。也就是说,买学区房,成了教育和房产双投资。

受如此理念影响,学区房热潮实难消退。而所谓双投资理念,实际上成为更多老百姓的双重负担:购房负担——正好在学区内工作的人,完全有可能因房价过高而只能异地购房,甚至买不起房;教育负担——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只能任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不公平的教育环境里,而勉强加入购买学区房队伍的家庭则可能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

要让家长回归理性、学区房热潮消退,减轻更多家庭的双重负担,关键还在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之所以存在学区房的现象,主要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中小学办学质量存在严重差异,政府出台的严禁择校、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政策,在中小学办学质量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面前失效,导致各种择校行为屡禁不止。有权的家庭可通过权力走通择校之路,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举家搬迁到学区之内更是合情合理合法之举。政府总不至于出台禁令,不准家庭在城市内迁移,或规定迁移之后户籍满若干年才可在当地入学吧?

趋利避害寻求对策

择校现象自诞生之日起,教育理论界就众说纷纭,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择校有弊论”“择校合理论”“择校利大于弊论”“暂不争论论”等。

其“利”主要是:满足了部分家长的择校愿望,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了在优质学校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开发了优质教育资源;缓解了对教育高质量的要求与教育经费紧张的矛盾,尤其是一部分较好的学校获得了优秀生源和不少财源,生存和发展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有助于缓解教育经费危机,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增加学校知名度。

其“弊”主要是:加剧了教育财源、生源等资源的分布不均状况。一些学校坐地生财,财源滚滚;另一些学校则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难以为继。前者生源严重超编,人满为患;后者则生源枯竭,门可罗雀。同时,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此外,择校的混乱状态可能造成“乱收费”,也容易滋生教育腐败,损害教育形象。

从教育视角看,择校现象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变式、延续。“应试”是学校为了升学淘汰学生、选拔学生,“择校”是学生为了升学淘汰学校、选择学校,二者异曲同工。

从社会层面看,择校现象是市场经济、竞争意识、权钱交易等社会现象在教育上的一种反映,择校中蕴藏着腐败、影响社会安定等消极因素。择校之所以发展快、“炒”得热,因为它有较深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渊源:其一是教育本身因素,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不平衡;其二是学生家长因素,学生家长愿意择校,谁不想让孩子读个好学校;其三是好校促进因素,好学校愿意让学生择校,那样既可以“创收”,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择校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关键是如何引导。前不久,上海市家长代表、学校领导、教育部门有关人员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了多种解决择校问题的方略。

维持现状,适当规范。维持现状,即允许择校;适当规范,即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升初学生择校问题作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有约束力的规定,使学生择校的混乱状态进入可控制的、有序的规范化状态。

学校配备,均衡规范。教育行政部门给各校提供充足的义务教育经费,学校规模无论大小,在校学生人数无论多少,学校都必须配置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为不同学校配备同比例的优秀教师,以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教师和校长由政府机构进行轮换调整,保证各校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均衡。

取消择校,就近入学。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规定取消一切形式的择校,规定只能就近入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派位就学,从而达到“公办不择校,择校去民办;民办要规范,收费不过万”的目标。

上一篇:低碳生活重在观念改变一辩稿下一篇:三月文艺的句子